語文高中教學設計[常用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么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高中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高中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夠說出文章的邏輯線索與情感線索,并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懷”的部分。
【過程與方法】過文章的學習,能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線,并且如何將情感線滲入故事線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文章的學習,學生能夠培養細致的觀察能力,能夠發揮聯想,“以小見大”,借物喻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夠說出文章的邏輯線索與情感線索,并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懷”的部分。
【教學難點】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線,并且如何將情感線滲入故事線中。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對比閱讀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多媒體呈現蘇軾《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請同學們自行閱讀并試著說出內容,老師結合背景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感懷”的概念,并解釋“感懷”意為“感慨自身,懷念故人”。則中國文人常常采取一種含蓄的手法,借景借物感懷。
2。知人論世:巴金
(二)整體感知
設置問題,請同學帶著問題通讀全文,并回答
全文是按照什么樣的線索進行寫作的?
(引題——————包弟進家———————七年相處———————送別包弟—————————懷念包弟)
前幾部分敘述為主,最后一部分抒情為主。
(三)深入研讀
1。設置問題,請同學帶著問題詳細閱讀相關章節,并回答
1在敘述的部分中,作者懷念的人是如何出現在文章中的?能體現出如何的情感?
(兩次特別提起,多半是“我們”,都屬平實的細節敘述,說明作者無論是與包弟,還是與愛人,都是朝夕相處,關系和睦)
2在抒情的部分里,作者是如何感懷?
(近:自我懺悔;遠:借景懷人)
2。范讀:“整整十三年零五個月過去了”一段
引導學生找出寫景的詞“衰草”“籬笆”“無縫的磚墻”“葡萄架給蟲蛀了掃掉,連葡萄藤都給挖走”“少掉了好幾株花,多了幾棵不開花的樹”等等,對比“我想念過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綠草如茵的時節,她常常彎著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雜草,在午飯前后她有時逗著包弟玩”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有愛人在的景色,才是生動的,令人快樂的)
(四)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
對比閱讀《小狗包弟》和《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作者在情感抒發上有何異同?
(蘇詞更加含蓄,可解讀為感慨自身,也可解讀為懷念故人,沒有明確的指向性;巴文情感濃烈,有深刻的懺悔,也有深沉的懷念。
(五)小結作業
請同學們對比閱讀《小狗包弟》和《項脊軒志》,談談情感抒發上有何異同,下節課分享。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對于高中的學生而言,《項脊軒志》屬于初中已學課文,用這一篇來導入似乎更符合“溫故知新”導入的理念,而《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作為拓展來進行對比閱讀比較合適。在以后的設計中,我需要更多地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構成與接受度,使教學設計更具科學性與邏輯性。
語文高中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學生自瀆了解巴金與《家》的有關背景資料。
2、了解《家》的故事梗概。
3、了解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二、過程與方法
了解巴金與《家》的有關內容。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四、重難點
1、了解《家》的故事梗概。
2、了解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3、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家,可以讓你想到什么?
家,在人們的眼中,都是愛的代名詞,是避風的港灣,是永恒的棲息地,但無論如何形容,家就是一個能給你幸福溫暖的處所,它就是愛。
然而,巴金先生的小說中,“家”卻是一個明爭暗斗卻不見硝煙的戰場。
(二)作者簡介及作品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xx年10月17日),原名李堯棠,字芾甘,中國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中國現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代表作: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中《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巴金作品多以抒情筆調,描寫新知識青年對舊制度、舊文化的強烈憎恨和大膽抗爭,充滿激情,語言清新流暢。
被魯迅稱為“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作品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1982年獲“但丁國際獎”,1983年又被授予法蘭西共和國榮譽勛章。
(三)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文本內容。
(四)內容分析
1.主題概括
三份愛情的毀滅,三個女性的死亡。
覺新——梅、瑞鈺、覺慧——鳴鳳。
2.人物賞析:
(1)梅
原名錢梅芬,覺新兄弟的姨表兄妹。與覺新青梅竹馬,相互愛戀,因家長之間的矛盾而被拆散,后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因婆家對她不好,在娘家抑郁而死。
(2)瑞鈺
家長們用抓鬮的辦法為覺新選定的妻子,善良賢惠,高老太爺死后因無法承擔迷信的“血光之災”的責任被迫到城外待產,最后難產而死。
(3)鳴鳳
高家的婢女,7年前被賣到高公館開始做苦事、吃打罵和流眼淚的生活,深愛三少爺覺慧,但高老太爺答應把她送給六七十歲的馮樂山做小老婆,勇敢反抗,投湖自盡
(4)覺新
高家的長房長孫,覺民、覺慧的大哥,是一個長期接受封建教育,深受封建禮教制度的迫害,但又渴望幸福生活,具有“二重人格的人”。他同情新思潮又自甘落伍,不滿舊禮教又奉行“作揖主義”,具有復雜而豐富的性格內涵。
(5)覺慧
受“五四”新思想影響的'青年學生代表。封建大家庭“幼稚而大膽的叛徒”,覺新、覺民的弟弟。參加了具體的反封建、反專制的斗爭,包括勇敢參與反對封建軍閥的斗爭,堅決反對“作揖主義”與“無抵抗主義”,蔑視等級制度與丫頭鳴鳳相愛,反對包辦婚姻支持覺民逃婚,大膽揭穿迷信的捉鬼、血光之災等邪說,最后義無反顧地從封建大家庭出走。
3.問題“誰是兇手?”
探究:覺慧和覺新在愛情中的表現
(1)覺新對于梅:
和梅表姐相愛,但是由于雙方家長在牌桌上的一些小矛盾就扼殺了這段美好的戀情。覺新很痛苦,但是沒有反抗,對于父親為他安排的與李家的婚事表示順從,回房蒙頭大哭一場,繼續與李家小姐瑞鈺完婚。
(2)覺新對于瑞鈺:
高老太爺去世后,瑞鈺產期將至,陳姨太因嫉妒怨恨瑞鈺,以“血光之災”為由要覺新把瑞鈺送到城郊外待產,覺新不想,但是沒有反抗,照做了;四天之后覺新去看瑞鈺聽到瑞鈺凄慘的叫聲,但是沒有人敢來為他開門,瑞鈺就這樣叫著他的名字死去了,他們最終也沒有見上一面。
(3)覺慧對于鳴鳳:
與鳴鳳相愛,又常常處于矛盾當中,下不了最后的決心,在鳴鳳被安排嫁給馮樂山做小妾是他還一無所知,在鳴鳳想要向他傾訴時他忙于自己的事業,最后鳴鳳被逼得投湖自盡了他才后悔地追去,已經晚了。
4.假設:時光可以倒流,覺慧和覺新會怎么做?
5.探究:是什么導致了覺慧和覺新的復雜的性格?
明確:覺新:不滿封建家庭的專制,但是他的長房長孫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禮教的約束,他養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順從的個性。,為維護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和平相處”,他凡是采取“不抵抗政策”。家對于他來說是精神煉獄,但是又難以割舍,所以他最終“順著舊的環境生活下去”,向封建勢力一次次地妥協退讓,甚至犧牲自己的愛人。陷在封建傳統的泥淖中無法自拔。
覺慧:一個充滿朝氣的反抗者、家族的叛逆者,他體察到封建家族的虛偽黑暗和腐朽,決心要做自己的主人。但是在抗爭的過程中,他也有一些大膽幼稚的行為,到外面尋找新生活。他沖破世俗與鳴鳳相愛,又經常處在矛盾中,下不了最后的決心。對于他祖父,覺得他們兩個像敵人,但是當他祖父去世之后他又覺得現在的確是太遲了。他們將永遠懷著隔膜,懷著祖孫兩代的隔膜而分別了。
6.時代背景:
明確:“五四”運動是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革命運動。它以全新的思想、全新的旗幟喚醒了整整一代中國青年。維護人的尊嚴,追求人性解放,在“五四”時期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吸引著無數新一代青年。
“五四”運動就像一場夢一樣,迷住了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的心,但隨著這個夢逐漸地褪卻其夢幻色彩,其矛盾性就逐漸顯現出來。
7.作者的生活背景:長期的封建大家庭的生活
明確:李家是當地的殷富,數代都是書香人家。巴金等五個兄弟姐妹從小生活在五進三重的李公館里。然而,隨著父母親的離世,他的家族開始了內部分化。在其后的分家過程中,家族內部的傾軋丑態畢露,巴金看到了人情世態和詩禮傳家背后的齷齪。1920年,巴金的祖父也因病死去,遺產的爭奪由此引發,巴金在這些事情上看到了人性的復雜和善惡,這給了《家》豐富的創作素材。
作者身處五四運動之中,自然沾染了濃重的時代氣息,對舊社會既憤怒又留念,對封建人物既痛恨又同情,對新出路既渴盼又迷惘,作者本身就處于這樣一個痛苦、矛盾、掙扎的過程中,所以《家》中的人物,尤其是與作者最為相似的覺慧,不可避免的宣泄出作者的矛盾與痛苦。
8.小結:
巴金在談到《家》的創作時曾經說過,他要為青年寫作,他寫這部長篇小說的目的是“我要控訴”,“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訴”、“宣告一個不合理制度的死刑”、“我要寫這種家庭怎樣必然走上奔潰的道路,走到他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作品通過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毀滅,控訴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罪惡,描寫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和反抗。
《家》中的覺慧和覺新是時代的產物,時代的矛盾性造成了人物性格的矛盾,人物的悲劇命運也是時代不可避免的,是無法被拯救的,唯一的出路是順應時代的發展,接受新思想的影響,自己拯救自己,創造美好的生活。
語文高中教學設計3
◆設計意圖
將古代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并序)》改編為小話劇《劉蘭芝與焦仲卿》并在課內演出。對這首詩歌的教學,通常的做法是:從詞句的理解到層次分析;從人物形象把握到主題的提煉以至于藝術手段的分析。本設計擬突破這一傳統程式,將靠抽象思維來理解的詩歌改編為直觀性很強的舞臺藝術,著眼于詩歌與話劇的特點,在不同藝術形式的轉換中,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人物性格和藝術特征,同時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鑒賞能力。
◆設計提要
1、基于這首詩歌的故事情節和矛盾關系,可以改編為戲劇沖突激烈的劇本。
2、導學生對話劇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具備編演的能力。
◆設計實施
1、改編要求。
(1)每位同學都要進行改編,然后分組討論,各組選出組內的優秀劇本,并集思廣益加以修改,作為演出的底本。(2)準確理解詩歌內容。除了把握詞句意義外,對詩歌涉及到的偏義復詞、文化禮俗、賦比興手法等也需透徹了解。(3)戲劇沖突和戲劇語言是戲劇文學的兩個重要內容,改編時要準確把握原詩的矛盾關系來構成戲劇沖突,改編后的戲劇語言要有個性化特征,符合原詩中人物的身份。對場景等的交代可用舞臺說明。
(4)劇本的改編要忠于原作,而且在劇本的布局謀篇。人物語言的潤色上,都對寫作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因而改編是寫作能力的檢閱。
2、表演安排。
演出前對欣賞表演的同學提出要求,不能光看“熱鬧”,而應看出“門道”,進一步對原詩進行思考,同時對詩歌、話劇這兩種不同藝術手段在表現同一內容時所產生的效果進行比較。
(1)演出設主持人一人,負責演出進程的主持;由一名同學負責朗讀舞臺說明。
(2)劇本分為兩幕四場。蘭芝在焦府為第一幕,回到劉家為第二幕。按劇情分組表演。
(3)結尾部分的處理;配樂朗誦。詩歌原作中蘭芝舉身赴清池和仲卿自掛東南枝的情節,以及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結尾,由于舞臺的限制,學生不可能做惟妙惟肖的表演,而這一部分是戲劇沖突的高潮部分又不能草率,因而采用二胡演奏《化蝶》樂曲為背景音樂,殉情的劉、焦二人采用虛擬的表演動作來象征。對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結尾部分,由一位朗讀富有感情的同學在背景音樂中用低緩、壓抑的語調來朗誦: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東南飛,飛天去不回,誠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
用《化蝶》樂曲來移花木,使這首詩很難在舞臺上表現的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的結尾,得到了很好的處理。朗誦的最后四句是借用歌曲《孔雀東南飛》里的句子,既吻合原詩開頭的佳禽失偶,又表達出人們的美好愿望。朗誦時應盡量放慢節奏,配合好音樂的速度。如泣如訴的配樂朗誦,自然地將劇情推向高潮,讓學生沉浸在音樂里,忘情于故事中,收到“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藝術效果。
演出結束后,教師提出如下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并回答。
提問:剛才演出的小話劇中,主要人物有劉蘭芝,焦仲卿,焦母,劉兄。那么,同是感情深厚、愛情專一、敢于反抗的劉蘭芝和焦仲卿有何不同?同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表,焦母和劉兄的思想性格有何差別?
明確:劉蘭芝對封建家長制有清醒的認識,不抱任何幻想;而焦仲卿對封建家長制抱有一定幻想,性格比較軟弱。焦母體現的是封建家長的冷酷自私、專制暴戾和不講道理;劉兄貪財慕勢,是一個勢利小人,體現了封建家長的庸俗和丑惡。
點撥:人物是主題的載體。對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思考、準確把握,隨之深入理解主題: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劇是封建家長制的罪惡造成的。對這各同類型的藝術形象,作者在塑造時注意了個性上的差異,這正是作品的藝術魅力之所在。
說明:該問引導學生進行同中有異的比較,以養成其細微之處留心的習慣,并進而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意義和藝術特征。
提問:從詩歌中看,焦母“遣歸”劉蘭芝的理由是“無禮節”和“自專由”,但劉蘭芝的表現并不是這樣的,可見這只是焦母的借口,你能推測一下焦母“遣歸”的根本原因嗎?
明確:詩中說焦、劉二人“共事二三年”,可是尚無孩子,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時代,“無后”可能是“遣歸”的最根本的原因。
點撥:焦母為封建家長制的代表,她的立身行事,顯然以封建禮教為準則,這樣就能更深刻地認識封建制度的罪惡。
說明:這一問的社會意義似較深廣,即使在當今,這樣的封建觀念仍然存在,這在思想教育上很有意義。
語文高中教學設計4
一、教材特點和重點分析:
《說“木葉”》這篇課文是新教材高中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第三課,本單元所選都是文化隨筆,在寫法上,它們往往旁征博引,這個單元的學習導言就提到:“要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提煉作者的主要觀點。”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比較單純集中,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特征談詩歌的精微之處的表達效果,本文看似繁瑣,其實內容并不多,在結構疏理上可簡單化。為何用“木”不用“樹”是全文的關鍵,這是重點。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課外同類文學現象,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鑒賞的能力,只把教材作為一個例子。本課教材淡化的處理體現為課外的內容將要占到課時的三分之一多。
二、學生情況的分析:
學生的古典詩歌的積累不多,詩歌的鑒賞能力也不高。課文中的具體詩句學生不容易完全掌握,但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篩選出文中主要的信息,并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及“樹葉”和“木葉”、“落葉”和“落木”的不同意味。課外延伸的詩歌意象的分析,需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考慮,任務不能太多。可以每一大組分析一首,先讓學生獨自分析,然后四人學習小組交流形成書面的文字表達并在全班進行交流,學會舉一反三。
三、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文章由“木葉”所闡釋的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論。
2、理解詩歌意象在詩歌表達中的重要作用。
3、能夠初步學會古典詩歌意象鑒賞的一般方法。.
四、教學重點:
1、理解“樹葉”和“木葉”、“落葉”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五、教學難點:
1、課外延伸,通過分析具體詩歌從而了解意象在表達情感和營造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課前預習:
1、掌握重點字詞;把文中涉及的詩歌名句摘抄到積累本上,并理解主要詩句的意義。
2、結合課后練習一預習課文。
八、教學過程設計:
(一)詩歌導入,提出疑問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是被稱為“古今七律第一”的杜甫的名詩,可是其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句我有疑問,“落木”是不是漫天的木頭從天而降呢?今天我們就從著名學者林庚的《說“木葉”》中尋尋答案。(板書題目)
(二)分析課文,理解觀點
1、在概念上說,“木葉”是意思?
明確:從概念上說,“木”與“樹”的意思幾乎相同。那么為什么在古典詩歌中,出現單獨的“樹”但為何單單幾乎沒有“樹葉”一詞呢?因為只要是“樹葉”在古典詩歌中都簡化為“葉”。(這三個小問題是一個承接一個的,文中的信息非常的明顯)
2、“木葉”不簡化為“葉”,這就說明了“木”和“樹”在藝術形象領域是不同的。古代詩人們如此鐘情于“木”,那么“木”肯定在表達情感和營造意境方面有獨特的魅力。我們先來了解“樹葉”和“木葉”有怎樣的不同?
明確:“樹葉”:因為“樹”與“葉”的形象之間十分一致,樹是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葉子的。因此,“樹葉”可簡化為“葉”。
“木葉”:“木”具有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的影子,常使人想起樹干,很少想起葉子。“葉”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所以“木”就含有落葉的因素。
(請學生體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和“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進一步形象化理解“木”與“樹”的不同。)
3、既然“木葉”含有落葉的因素,那么“落葉”與“木葉”的意味是一樣的嗎?(答案明顯是否定的)那么,“落葉”與“木葉”有什么不同呢?
明確:以曹植《美女篇》為例,“落葉”是春天和夏天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即便是“黃葉“也是在蒙蒙的陰雨中濕潤的落葉。而“木葉”則是有落葉微黃的顏色但又必須是干燥的。
4、“木葉”和“落木”有怎樣的不同呢?
明確:“落葉”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雖然“木葉”也有疏朗的意味。
5、所以,現在我們就能解開剛上課時提到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疑惑了。那么我們現在來小結一下“木”的藝術形象。
明確:“木”是含有落葉的因素,在顏色上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是干燥的,感覺很干爽的,意境空闊。
(這是課文的主要觀點的提煉,只要把握住這些基本的信息。學生就能明確“木”在藝術形象領域與“樹”的截然不同的意味。進而能夠明白意象的把握對詩歌的`分析與鑒賞有著怎樣的作用。)
教師小結: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告訴我們對于文學作品的“句式”、“繁簡”和“字眼”等方面要抱著嚴謹的態度。樹,是我們常見的客觀事物,它有自己的形狀,有顏色等屬性,但當詩人把它寫進作品就需要融入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志趣,那么樹就不再是物象,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緒,經過情感提煉和藝術創造,于是選擇“木”。那么今天林庚先生就告訴我們在詩歌鑒賞中要非常注意對意象的細細體會。
(三)文章啟示,糾正誤區(教師提醒)
看了這篇課文,有些同學覺得分析詩歌很容易了。只要看到“木”就認為是寫疏朗的清秋,剛剛發下來的《古代詩歌常見意象小整合》也對常見意象的一般寓意作了介紹。只要記住常見意象的基本寓意,那么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鑒賞詩歌了。的確,在我國詩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內蘊,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詩人或語境中所表達的情感是不同的。同學們在具體的詩歌的分析中還是要考慮具體的語境的。
(四)課外延伸,訓練能力(課后練習二結合補充材料)
1、先請學生談談對梅花品質的認識。
2、在教師的引導下,來分析王安石的《梅花》。
指導學生抓住意象的基本特點,從“凌寒”、“暗香來”等詞體會梅花的高貴品格。
3、請學生自主分析陸游和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比較“梅”這一意象在這兩首詩中的所表達出的不同品質和情感。
(五)布置作業:課后請同學們通過查閱書籍和上網再找一些有關“梅”的詩歌,結合補充材料上的詩歌,寫一篇對“梅”意象的分析和鑒賞的隨筆。(這個單元學習文化隨筆,可以讓學生嘗試)
語文高中教學設計5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風格。
2、運用正確有效的閱讀技巧分析文本。
3、掌握作者通過日常生活描寫來展現拉丁美洲宏大歷史的構思技巧。
【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運用正確有效的閱讀技巧分析文本。
學習難點:掌握作者通過日常生活描寫來展現拉丁美洲宏大歷史的構思技巧。
【教學過程】
一、學習導入
同學們好,拉丁美洲文學做為外國文學中的一種特殊的種類,隨著近百年來拉丁美洲的滄桑巨變越來越受到了全世界文學愛好者的關注,其中,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巨著《百年孤獨》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今天,我給大家講解的內容就是這本名著的節選部分。
二、學習任務分析
(一)知識要點
1。作者簡介
加西亞馬爾克斯(1927—20xx)是20世紀哥倫比亞享有盛譽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和記者,1972年獲拉美文學最高獎——委內瑞拉加列戈斯文學獎,是拉美小說界的“掌門人”,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和哥倫比亞語言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2、作品簡介
《百年孤獨》寫的是布恩迪亞一家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坎坷經歷和馬孔多這個小鎮一百多年來從興建、發展、鼎盛及至消亡的歷史。作品內容復雜,人物眾多,情節離奇,深刻反映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大陸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
3、魔幻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是《百年孤獨》的主要寫作風格。它的特點是“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這種風格的作品常常通過塑造非常超常的人物形象,描寫荒誕離奇的故事情節,運用奇異多彩的表現手法,將現實和非現實融為一體,反映了拉丁美洲地區不可思議的奇跡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使人從審美中獲得一種極其強烈的既荒誕又真實的感覺。
(二)承擔的單元任務
通過學習本文,能夠讓學生置身于近百年來拉丁美洲大地的社會生活中,感受拉丁美洲各民族的百年滄桑巨變,感受其中千姿百態的民族特點,從而感受人類文化的豐富多彩。同時,能夠讓學生從主題內容、敘事手法和語言風格等多方面入手把握作品獨特的藝術成就,提升鑒賞外國小說的能力。
三、學習活動
(一)掌握基礎、初識文章
詳見知識要點。
(二)概述前文、引出后文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與表妹烏爾蘇拉結婚后,帶領一群年輕人離開家鄉,長途跋涉來到一個偏遠的地區建立了小村莊馬孔多。馬孔多交通閉塞,只有一群吉卜賽人偶爾來訪,帶來被村里人看做魔法的磁鐵、望遠鏡、冰塊等新鮮事物。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與吉卜賽老人梅爾吉亞德斯結為好友,埋頭鉆研煉金術,卻一無所獲。他想尋找通往外部世界的道路,也以失敗告終,反而是烏爾蘇拉在尋找離家出走的大兒子何塞阿爾卡蒂奧時,無意中發現了鄰近的城鎮。馬孔多自此與繁華世界建立了聯系,天翻地覆的變化即將到來。
(三)總結情節、介紹手法
1、借助文眼、理清內容
①新商道的開辟,使得馬孔多與外界有了更多的聯系,外界的新鮮事物不斷進入馬孔多。
②麗貝卡帶著父母的骨殖從遙遠的馬納烏雷辛苦跋涉到來之后出現了各種怪異行為。
③馬孔多小鎮的居民染上了失眠癥。
2、掌握手法、賞析魔幻
本文的“魔幻”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孤僻怪異的神奇人物。
②錯綜曲折的離奇故事。
③夸張變形的表現手法。
④綺麗詭異的語言特征。
總之,在全文中,對話、回憶、夢魘、聯想、神話、預言無處不在,時空輪回徘徊,生死界限、人鬼界限全被打破,營造出一股神秘詭異的奇特氛圍。
3、抽絲剝繭、剖析現實
①文章的主要情節涉及到哪幾個要點?
音樂鐘進入了馬孔多人的生活。麗貝卡的言語溝通過程。馬孔多人忘記了事物的名稱。
②情節要點含有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時間和語言。
③音樂鐘代替了群鳥報時意味著什么?
標志著現代社會的鐘表式的時間能夠創造平等、法治和有序,可以帶來整齊規訓,但也可以帶來異化。在這種情況下,時間更容易成為一種權力。誰控制了時間的體系、時間的象征和時間的解釋,誰就控制了社會生活。當鐘表式的時間隨著外來文明的進駐滲透到馬孔多鎮人們的生活習慣上時,也意味著這里的人們在慢慢被現代文明生活的權力所控制。
時間加速之后,人們處于“時間饑餓”狀態中,只擁有時間沒有擁有生活,當客觀時間已經很充足時,人們的注意力還在鐘表所代表的時間上,在無所事事中聽著音樂鐘數華爾茲的音符。除了時間,人們已經很少關注其他的事情了。
文中描寫音樂鐘的那段文字,就是統一、整嚴、標準化的現代工業文明滲透的痕跡,用“音樂鐘”代替“群鳥”便是機械時間(現代時間)代替了自然時間(傳統時間)的典型的形象化表現。當地人的時間標準已經被西方現代工業文明帶來的時間標準殖民化。
④麗貝卡來馬孔多后的語言交流情況意味著什么?
這一點要結合著馬孔多人得了失眠癥忘記了事物的名稱這個現象一起分析。
結構主義語言學把人類的語言定義為一個符號系統,這個符號系統分為“能指”和“所指”,語音和字形就是能指,意義是所指。舉一個例子,gou這個聲音是能指,gou這個讀音所代表的動物就是所指。在“能指”和“所指”中,“所指”即意義更加重要,可是當“能指”都被馬孔多人遺忘掉的話,“所指”代表的意義就更無從說起。
薩丕爾—沃爾夫語言假說認為,語言不僅僅會影響我們的思維,它還會決定著我們的思維,最后決定我們的文化,決定著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不同的語言,就會有不同的世界觀,就會有不同的社會。
馬孔多人忘記的名稱所代表的事物都是維持基本生活的最基礎性的事物,這樣的事物的能指都可以遺忘,足以證明失眠癥的'危害極大。而語言被遺忘后,語言所代表的思維方式和文化意義就會消亡。麗貝卡的焦慮和抗拒也隱含著這層意義。
⑤文中情節所涉及的語言問題還說明了什么?
這一點主要通過麗貝卡的語言溝通的過程來體現。麗貝卡一開始不與人交流,意味著不愿意跟別人有語言的溝通,沒有溝通,就沒有融合。這就是語言缺失造成的。所以麗貝卡一直用吃土的怪癖來彰顯自己的獨特性,并以此來緩解自己不合群的孤獨的焦慮感。
但是麗貝卡最后還是跟家人交流溝通了,但是過程繁復,手段駭人。。經過這場語言同化的過程,麗貝卡之所以說殖民地語言說得跟印第安土語一樣流利,我們都清楚,是毒打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這段描寫事實上表現的是拉丁美洲人民是如何被外來語言殖民的具體過程。
福柯提出,群體的話語實踐構成了一種特定的權力實踐的方式,話語的實現同時也是權力的實現,因為權力與欲望始終圍繞著言語的合法性展開斗爭。
拉丁美洲是一個混合文化的地域,在“萬物有靈”的宗教信仰尚未成長為穩定文化系統的情況下,已經發展成熟的歐洲天主教信仰以改頭換面的施予者姿態強行成為當地的主流文化,截斷了土著文化正常的對自我身份確定性的過程。
在推行主流價值觀的時候,殖民者的語言對殖民地文化和語言進行的播撒和滲透,這使得被殖民地的土著不得不以殖民者的話語方式來確認自我的身份,在一種扭曲的文化氛圍中,完成了心理精神和現實世界的被殖民過程。
在麗貝卡來之前,課文中提到“阿爾卡蒂奧和阿瑪蘭妲……頑固地不肯說卡斯蒂利亞語,而只說瓜希拉土語。”所謂的“頑固”,其實是當地人的原始心態和語言表征尚沒有外來文明侵襲的保留,但是在烏爾蘇拉的心目中,“頑固”地說本地方言并不是一種讓她安心的現象。所以,烏爾蘇拉會通過希望兒女們都說卡斯蒂利亞語來獲得某種安全感,而不說這種語言的麗貝卡先是被認為是瘋掉,后來直接被毒打。在這個事件中,拉丁美洲的原始語言如何被侵略并且以什么樣的方式消亡,由此可見一斑。
除此之外,文中還有一個細節,照看阿爾卡蒂奧和阿瑪蘭妲的保姆是只說古印第安語的比西塔西翁。她的哥哥卡塔烏雷看見麗貝卡語言被同化即罹患失眠癥的表現后,第二天跑得無影無蹤,他們是印第安古老王國的王子和公主,離鄉背井,屈居人下就是為了保有自己的語言和背后僅存的對已消亡的歷史的回憶,當失眠癥在閉塞落后的馬孔多蔓延時,意味著外來文明入侵的觸角已經布滿了拉丁美洲大陸的每一個角落。
4、深入賞析、評價反饋
馬爾克斯通過描寫統一使用音樂鐘和遺忘語言這樣的生活細節是想表現拉丁美洲什么樣的宏大歷史呢?
實際上,我們不難得出,馬爾克斯寫這個片段,正是要提醒自己的民族:民族的歷史和現實正在被大家忘記,人們不能忘記歷史和對歷史的反思。
事實上,這些細節象征了拉丁美洲十六世紀以后的文化變遷。無論是時間因素還是語言因素,最后都指向了歐洲殖民者染指拉丁美洲并用特定的技術權力和話語權力促使了拉丁美洲傳統民族性的消亡。雖然,他們的到來也帶來了現代社會的可量化、可計算的客觀化影響,但是同時也在強力推行現代文明和自己的民族文化時摧毀了拉丁美洲本土的多樣化文明。拉丁美洲的文化也受到西方殖民者的禁錮,使他們在思想上對西方殖民者絕對服從。整個拉美民族都在孤獨的包圍中,人們通過掩耳盜鈴般的失憶和遺忘避免體會真實徹底的孤獨,重復的行為、集體的失眠癥和健忘癥等是這種孤獨的外在表現形式。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老師借著這篇選文,想幫大家捋清了《百年孤獨》這本名著的一個核心思想——擺脫殖民統治,自己掌控自己民族未來的命運十分重要,發生在拉丁美洲土地上的悲劇告訴我們,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們必須保有對自己民族語言、思維和文化的主動權,這樣,才不會屈居于西方話語中,失去我們東方式的民族特色和韻味。
五、課后作業
(一)思考作業:
1、如果馬孔多沒有開通商道,是不是就能夠解決馬孔多百年孤獨的問題呢?
2、請同學們復習《齊桓晉文之事》中“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這句話,將兩篇文章對照分析,思考一下我們中華民族會不會產生拉丁美洲式的孤獨呢?
以上問題請同學們任選其一,完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二)拓展閱讀:
《紅高粱》(莫言)、《危地馬拉傳說》(阿斯圖里亞斯)、《一句頂一萬句》(劉震云)
六、板書設計
時間技術權力
思想文化被殖民
語言話語權力
避免體會真實徹底的孤獨失憶、遺忘
語文高中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聯系生活實際認識“討論”這種口頭交際活動在學習、工作、生活中的意義及作用。
2.借助情境理解“討論”這一語文活動中應培養的主要的語文能力 。
3.通過討論演練體會“討論”中的角色任務,練習有效地討論。
4.在討論活動中, 提升對生活的認識, 促進德能共長。
教學重點
1.認識“討論”的意義在于交流、分享信息,達成共識,建構新意,提高認識。
2.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善于傾聽,敏捷應對”是語文學習的重點。
3.能否把握“討論” 的基本要求,善于傾聽,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針對性地表達自己地觀點,提高合作意識,是“討論”學習的評價標準。
教學思路
“討論”的理性認識——“討論”的策略把握——“討論”的能力訓練
主要教學方法
以實踐為主,以動態的語文活動為主,在討論中學會討論, 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討論,讓學生通過一堂課的學習,提高對這一語言活動的理性認識和操作能力。
教學資源
教材“討論”專題短文
剪輯央視關于“讀書討論”的錄像片
設計討論話題:1)關于校園評比班花、班草的校園話題;2)關于語文教材大換血的社會話題。
教學過程預設(分課時寫)
課時環節
教師活動
(教學內容的呈現)
學生活動
(學習活動的設計)
設計意圖共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以名家語錄導入課題:
友以成德也,人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德不能成矣。
——《論語》
讀書使人充實 ,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富蘭克林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
——蕭伯納
談談自己對“討論”的認識
1.引發對課題的興趣。
2.回顧對“討論”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認知。
二、“討論”的理性認知
提出問題,組織討論,明確答案:
1)“討論”的特點:共同話題——集中性;各自發表意見——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動性。
閱讀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為討論?其意義何在?
在原有的認知水平上,加強對“討論”的理性認識。
思考——
1) 討論的意義
2) 討論的特點
三、“討論”的策略把握
2)“討論”的規則:遵守話題——明確目的—— 履行職責——體現素養
3)作為一名討論的“參與者”,應具備哪些素養?
歸納:事先準備,善于傾聽,積極發言,文明得體
4)其中應具備的語文核心能力是什么?
歸納:“傾聽能抓住對方發言的要點”,“發言要觀點鮮明、條理清楚、論據充分” 還要不離話題,有針對性,敏捷應對。
看央視錄像片段思考:
1)錄像中三人圍繞什么討論?兩位嘉賓觀點、理由分別是什么?
2)錄像中三人分擔怎樣不同的職責?共同表現出怎樣的素養?
3)作為一名討論的“參與者”,應具備哪些素養?
了解——
3)討論的規則
4)討論應具備的素養
5)討論所應具備的語文能力
四、討論”的實戰演練(在討論中學會討論):
【演練一】
組織活動,評價學生表現。明確答案。
討論演練:在一些人氣較高的中學生網絡論壇,評選“班花”、“校花”的帖子頗為熱鬧,尤其是在高一新生中,學生們樂此不疲地評選各自班級、學校的“花花草草”。你如何看待中學校園中的這種現象?
討論的職責:組織者——及時歸納,巧妙引導
參與者——用心傾聽,坦誠交流
記錄者——用心傾聽,記錄梗概
匯報者——歸納要點,擇要陳述
1)任選一小組展開討論,其余同學觀看;
2)學生評價各成員體驗角色的表現。
理性地參與、評價“討論”活動,在討論中提高口頭交際能力和對事物的辨析能力。
【演練二】
組織討論活動,評價學生表現。
討論演練:以武俠取代經典,用現代作品替代文言作品。對于高中語文教材這樣的“大換血”,輿論一片嘩然,支持者有,擔憂者有。你的意見呢?
1)全班學生分組討論;
2)小組陳述討論概況。
理性地參與、評價“討論”活動,在討論中提高口頭交際能力和對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交流分享
小組討論時,如果發現自己的意見與前面的發言者基本一致怎么辦?當對方提出一種觀點,而你不贊成時,該怎么辦?小組討論氣氛沉悶,組員多保持沉默,主持者該怎么辦?
小組討論中有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使別人沒有時間發表自己的見解,主持者該怎么辦?
小組討論中遇到意見不統一時,匯報者該怎么辦?大會交流時,某組匯報者發現本組意思和另一組匯報意思大致相同,請問這組匯報者該怎么辦?大會交流時,某組的匯報者發現本組匯報的意思與前一組的匯報意思完全不同,請問該組匯報者該怎么辦?
以抽簽的方式,選擇討論話題。
各小組向全班匯報討論結果。
交流分享學習成果
六、“討論”的總結評價
組織評獎,
依據本堂討論課同學們的表現設立一個獎項,提出獲獎者并說明理由。
通過設立獎項的方式,實現學習的自我評價。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與創新之處:
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語文高中教學設計7
一、教學內容
語文人教版第十八課《雷雨》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初步感受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過程與方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情感態度價值觀:聯系生活,培養學生觀察天氣變化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感受雷雨的情景
三、教學難點
聯系生活感知,有感情地朗讀雷雨前的描寫。
四、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出事天氣預報出現的各種符號。(同學們,如果我們想知道第二天的天氣,我們經常會看天氣預報,那這些符號表示什么呢?)最后一張是雷雨。
2、你們知道雷雨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關乎雷雨的課文。出示課題、齊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標出自然段,畫記不認識的生字。讀完后和同桌討論,課文寫了雷雨那些時候的景象。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分別是哪些自然段。(老師參與討論)
2、指名學生回答。
雷雨前(1-3)雷雨中(4-6)雷雨后(7-8)
三、精讀課文
(一)雷雨前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雷雨前會有怎樣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老師進行引導,如:雷公公打起了烏云寶寶的屁股,烏云寶寶嚇得跑起來了。)
2、指名個別學生說。
3、老師這里有一副畫,看看畫上面都有些什么呢?他么有些什么樣的變化?學生觀察圖(烏云、蜘蛛、蟬等等,)
4、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叔叔寫了雷雨前什么樣的景象?
①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樹上的葉子一動不動,蟬一聲也不叫。
a.畫記“黑沉沉”和“壓”,結合圖和表演壓來體會云層很厚很低。
b.比較句子“樹上的葉子一動不動,蟬一聲也不叫。”和“樹上的葉子不動,蟬不叫。”強調沒有一絲風,天氣很悶熱。
②忽然一陣大風,吹得樹枝亂擺。一只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
a.找出這段話中的動詞。(請所有小朋友都站起來,現在你們都是操場上的大叔,忽然刮過來一陣大風。)
b.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蜘蛛從網上垂下來的畫面。你覺得哪個字用得特別好。為什么?結合圖進行講解。
③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響。
兩個“越來越”寫出了閃電、雷聲在不斷加劇。我們還可以說“越來越()”
5、打雷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什么呢?(滲透安全知識)
總結:雷雨前描寫了哪些景象?用兩個字形容雷雨前你的感受
天氣悶熱得沒有一絲風,到最后電閃雷鳴,你能讀出這種變化嗎?
(二)雷雨中
1、默讀4-6自然段,想象一下雷雨時的情景。
2、觀察黑板上的圖,你看到了什么?
3、找出這些自然段描寫雷雨變化的句子。
雨下起來了--雨越下越大--漸漸變小。
4、品讀句子
①嘩,嘩,嘩,雨下起來了。
從嘩嘩嘩你體會到了什么?(雨下得很大很急。)
②從窗外望去,樹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說明雨下得非常大)
③漸漸地、漸漸地,雷聲小樂,雨聲也小樂。
為什么要用兩個漸漸地?你能讀出這種變化嗎?
(三)雷雨中
1、看老師黑板上的這幅掛圖,雷雨后,你看到了哪些景象?(彩虹、蜘蛛、青蛙等等)請用有沒的'語句說一說。
2、品讀句子。
①一條彩虹掛在天空。
仔細思考,作者叔叔為什么要用“掛”這個字來買描述彩虹。
②蜘蛛又坐在網上。
從坐字體會蜘蛛在雷雨后悠閑的心情。
3、雷雨后,寫了哪些景象?請你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這幅畫里的小男孩,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帶著這種心情來讀一讀課文。
(四)思維拓展
1、游戲一,大家來找茬,觀察這三幅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通過他們景象的不同雷雨的特點之一:變化快)
2、說一說,這三幅圖,你最喜歡哪一副,為什么?(不僅增強學生對課文的認識,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能力,提高語文素養。)
五、作業
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畫畫、寫作文)描述出雷雨前或雷雨中或雷雨后的景象,下節課跟同學們一起分享。
五、教學板書
18雷雨
雷雨前(1-3)悶熱
雷雨中(4-6)恐懼
雷雨后(7-8)愉快
語文高中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
1.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陰、陽、乘、燭、以、及”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3.體會本文簡明生動的語言風格。
二、教學重難點積累相應實詞、虛詞。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中國版圖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為有名,被稱為“五岳”,它們分別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譽為“五岳”之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記》,領悟泰山的高峻雄偉。
2、寫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歲,以養親為名,告歸故里,途經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潁)同上泰山,登日觀峰之后,寫下了這篇游記。
3、作者介紹
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也稱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進士。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記名御史等,參與編修《四庫全書》。辭官后,先后在江寧、揚州等地講學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軒詩文集》、《九經說》等書。他編選的《今體詩選》《古文辭類纂》,歷來負有盛譽。在創作方面,姚鼐師承劉大櫆,劉大櫆師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辭著名,世稱桐城派(但后來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姚鼐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詩文,作品多為書序、碑傳之類。他的文筆雅潔、嚴謹,自成一格。
4、層次結構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一—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5、全文分析
1、如何理解“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句話?
這是作者初登山巔的感受。作者不說冰雪覆蓋著青山,卻說青山背著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人的動態,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照亮了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祖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如畫”“若帶”使用比喻修辭。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不僅把動態的物寫成靜態,使人感受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這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皆若僂”使用比喻修辭,寫出了西南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蜂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動。
4、既然作者是從第2段敘述開始登山,那么文章第1段是否是多余的?
文章開篇介紹“泰山之陽”“其陰”“古長城”“日觀峰”的位置由面——線——點為下文描寫登山所見營造氛圍埋下伏筆;也正因為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人文自然景觀才吸引著四方游客,吸引著作者頂風冒雪而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感情由此可見一斑。沒有此段后面的內容就顯得突兀而模糊。
6、寫作特點
1、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語文高中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
教學目標
1.了解聞一多的代表作品、貢獻及詩歌特點。
2.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詩人的熾熱的愛國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誦讀詩歌,感受詩人的熾熱的愛國之情。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太陽吟》是詩人聞一收錄在詩集《紅燭》中的代表詩歌。留美期間,身為海外游子,每日見到的太陽同樣也照耀著祖國,于是他希望太陽能夠帶去自己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和熱愛之情。詩歌情感真摯,意象奇特,蘊含著濃濃的的愛國情。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紅燭》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學生齊讀詩歌由聞一多《紅燭》詩集中的詩歌導入,更有針對性。
2、寫作背景
《紅燭》寫于1923年。面對社會的黑暗和腐敗,年輕的詩人有像紅燭一樣的赤子之心。盡管生活中不乏困頓、失望,但詩人沒有忘記自己的責任,他已經找到了生活的方向,準備朝著理想中的光明之路邁進,即使自己被燒成灰也在所不惜。詩人在紅燭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實干,探索,堅毅地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計較結果。黑暗中搖曳的紅燭,正是有志青年的`象征,為我們指明了方向。
3、作者介紹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現代愛國詩人,學者,戰士。自幼喜愛古典詩歌、繪畫和戲曲。五四運動后開始發表新詩。曾留學美國。先后在中山大學、武漢大學、青島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發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講》,當日下午,即遭到國民黨特務的殺害。
早年參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體詩。他的詩具有極強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氣質。代表作《紅燭》、《死水》具有沉郁奇麗的藝術風格,整齊、和諧的藝術表現,影響頗大。
4、題目解說
紅燭:
紅色的蠟燭,多用于喜慶,如壽星像前,洞房內。
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詩是托物言志的詩歌,通過對事物的詠嘆體現人文思想。詠物詩中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墓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原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現作者的生活情趣。
5、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1)對紅燭的贊嘆
第二部分:(2—7)對紅燭奉獻精神的謳歌
第三部分:(8—9)對紅燭精神的總結
6、全文分析
1、第一小節:一開頭,詩人就懷著敬慕的心情贊嘆熒熒的紅燭。
“紅”是赤誠的象征。紅燭,在詩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這樣的紅燭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詩人啊/吐出你的心來比比,/可是一般顏色?”詩人的心應該也這樣的紅,否則就不配做詩人。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的那顆心,真是一顆赤子之心,是那么純潔率真,晶明透亮,灼灼發熱。在這首詩中,可以說紅燭就是詩人,詩人就是紅燭,“人與物化,意與境融”。理解了這一點,對全詩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較容易把握了。一個“吐”字;逼真的描狀了詩人那種火熱的愛國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態。
2、第四節,是詩人對紅燭的殷殷寄語,也是詩人的自勉自勵。“既制了,便燒著”,便要燃燒不息,“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人生的天職也在于奉獻,活著就要讓生命之火熊熊燃燒,讓智慧和才能放也燦爛的火光。詩人借著紅燭的形象激勵自己,表達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燒罷!燒罷!.....監獄!”
當時,民眾深受封建主義帝國主義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夢中尚未覺醒,血性猶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圇固受著禁錮。詩人認為:自己的職責,就在于從夢中喚醒世人、救治世人的靈魂。使民眾覺悟,使民眾奮起,使民眾熱血沸騰,使民眾走向光明,從封建主義帝國主義所設置的精神監獄中解放出來。
詩人愛國的赤誠之心是與祖國人民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的。
3、第八、九節的呼喚,--聲是同情的呼喚,一聲是對導鼓勵的呼喚。
“灰心流淚你的果,創造光明你的因。”這樣的因果關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為著“創造光明”,結果只落得“灰心流淚”,但這是社會使然。在這樣的社會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獻,詩人勸勉紅燭,也就是勸勉自己:“紅燭啊!/,莫問收獲,但問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詩情得到了凝聚與升華。人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本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在不合理的社會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創造光明,個人的得失榮辱一切在所不計。這正是聞一多人格美的集中體現。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毫不顧惜個人的得失榮辱,那是極其偉大崇高的獻身精神。
7、寫作特點
這首詩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色彩。詩歌在表現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觀情緒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嘆詞,以優美的語言強烈地表達了心中的情感。在詩歌形式上,詩人極力注意詩歌的形式美和詩歌的節奏,以和詩中要表達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復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國傳統詩歌的押韻形式、前后照應和每節中詩句相對的齊整等等。詩人所倡導的中國新詩的格律化、音樂性的主張在這首詩中有一定的體現。可以說,聞一多融匯古今、化和中外的詩歌形式,以強烈的情感表達和追求精神開辟了中國一代詩風,激勵著一代代的中國詩人去耕耘和探索。
語文高中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初步了解現代詩歌寫作的一般特點:運用意象表情達意,語言講究韻律,適當運用藝術手法。
思維發展與提升掌握現代詩歌寫作的基本技法。
審美鑒賞與創造感悟新詩語言美、情感美、結構美、韻律美。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提高藝術品位,豐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難點
現代詩歌寫作的基本技法。
教學過程
一、撩撥詩性
1.配樂朗誦導入(背景音樂班多瑞《晨》)
為了明天
問,塵世間
哪一個青春少年
誰不想擁有一個光輝燦爛的明天
只是,這人世間
又豈能事事如愿?
這一生,是平庸還是非凡
其實很簡單
前路就擺在我們的眼前
關鍵就看我們怎么去選
因為上天給了我們同樣的愛憐
賦予了我們同樣的才智和期限!
青春有限,夢想無限
關鍵就是我們
如何去把青春的有限向夢想的無限轉變
看,希望在前,夢想不遠
成功的故事就看我們怎么去上演
或許,成功就在明天也
或許,離我們遙遙無邊!
為了明天
心中的英特納雄奈爾能夠得以實現
今天,我們必須收起貪婪
用我們的勤勞和汗水去追逐明天
不管前路有多艱
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勇往直前
那樣我們就會前程無界,闊路無邊!
2.詩歌是世上最美的藝術之花,素有“文學之母”“語言鉆石”之美譽;詩更是青春的代言,時代的脈搏。在如詩如畫的青春歲月里,你有哪些難忘的經歷和獨特的感受?又能引起你怎樣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讓我們一起走近新詩,學寫新詩,讓詩歌為青春點綴光彩。
二、激活詩情
詩歌講究抒情言志,要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飽含詩人的思想感情是詩歌的根本性特點。詩人思想感情的高尚與庸俗、真情與虛假直接影響作品的格調和藝術價值。郭沫若說:“抒情不僅是抒寫個人的感情,要抒寫時代的感情。把個人和集體打成一片,把作者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有把握抒寫時代的感情。”從哪些方面尋找詩情呢?
1.從社會尋找詩情
從自身所處的社會、時代來尋找詩情,最重要的是要能準確把握時代的脈搏,深入體會時代的精神。只有和時代脈搏同跳、和時代精神共振的情感,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點檢一下近百年的新詩史,從郭沫若的《女神》,到聞一多的《死水》、《紅燭》,到戴望舒的《災難的歲月》,到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再到舒婷的《雙桅船》……有的提倡個性解放,有的歌頌母親土地,有的關心國家命運,有的體察下層百姓,有的盛贊不屈的抗爭精神,有的推崇懷疑批判的思想……這些心憂天下、關注社會的作品,無不折射著強烈的責任感、高度的使命感和深切的憂患意識,跳動著時代的脈搏,體現了時代的精神。
雙桅船舒婷
霧打濕了我的雙翼,
可風卻不容我再遲疑。
岸啊,心愛的岸,
昨天剛剛和你告別,
今天你又在這里。
明天我們將在,
另一個緯度相遇。
是一場風暴,一盞燈,
把我們聯系在一起。
是一場風暴,另一盞燈,
使我們再分東西。
不怕天涯海角,
豈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視線里
2.從人生尋找詩情
日常的平凡生活粗粗看去,似乎波瀾不驚,了無詩意。但只要靜下心來,悉心品味,便會發現生活是那么廣闊。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詩情和詩意:嬰兒甜美的笑容,老人佝僂的脊背,父母殷切的叮嚀,老師諄諄的教誨,惜別時默默的揮手,相聚時無語的凝視……這些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場景,蘊含著多么豐富的情感。只要經過藝術化的提煉、升華,就能成為詩歌表達的對象。在人生情感的深深海洋中,有許多都具有永恒的打動人心的魅力。舉凡理想、青春、自由、悲憫、親情、愛情、友情、鄉情、別情……無不閃耀著動人的光輝。它們生生不息,沒有窮盡,是詩歌不竭的源泉。
凝固的親情
母愛若河邊的柳樹
笑意盈盈地搖曳著
思子的情懷
游子若輕飄的柳絮
風塵仆仆地奮飛著
思鄉的執著
芳菲的五月柳笛
一支吹醒了
凝固的親情
3.從自然這一本“打開的大書”中尋找詩情
大自然豐富多彩,有聲有色,有形有相,蘊含著無限詩意。不是嗎?高山流水,森林草原,纖云飛星……哪一樣不能觸發我們無盡的情思、優美的情愫?“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關鍵是要擁有一顆善于感動的、善于發現的、活潑流轉的審美心靈。閃耀著“詩意的光輝”的世界,終究只為充實而美好的心靈存在。列夫托爾斯泰說:“詩是人們心里燃燒起來的火焰,這種火焰燃燒著,發出熱,發出光。”
聽,大自然的聲音
聽,大自然的聲音
那是月光輕吻平靜的湖面
聽,大自然的聲音
那是微風低拂茂密的深林
閉上你的眼睛傾聽吧
感受這一刻的.靜謐與溫馨
小鳥在愉悅地歌唱
花兒在悄悄地綻放
你聽見了嗎
小草在發芽,新的生命在成長
你聽見了嗎
流星在劃落,美的瞬間在閃光
聽吧,大自然的聲音如此美妙
可是,哭泣吧可憐的人兒
你再也聽不到大自然的聲音了
城市的喧囂取代了月光湖面的溫柔
燈紅酒綠趕走了鳥語花香
高樓林立替換了茂密海洋
可怕的是
這個惡夢仍然繼續著
或許,多年后
當農村被城市覆蓋
那大自然的聲音將只是一種回憶
我怕有一天
當兒子問我鳥兒的叫聲是怎樣的時
我會不知所措
三、探究詩旨
1.現代詩的基本特點
內容上:美麗的想象,平凡中看到不平凡;
思想上:要寫出動人的情意。就是說,要加入個人的情感和體會;
格式上:要分行,可以依句分行,也可以依內容分行。
2.怎樣寫詩?
⑴只有發揮想象才能創造出鮮明的形象,詩歌的生命力是想象賦予的,沒有想象,寫出來的詩歌是干澀的。想象能使一件細小的事物顯示出驚人的魅力。如:
墻角的花,
你孤芳自賞時,
天地便小了。(冰心《繁星》)
花兒長在墻角本來就平凡,且容易被人們忽視,倘若只欣賞自己的美貌,它便變得更加渺小了。詩人在這里通過想像,以花喻人,從一件平凡的事物得出了不平凡的道理。沒有想象,是寫不出這樣富有啟發性的詩句的。
⑵詩的情必真,只有真的東西它才可能是美。要能從生活中找到能打動自己的內容,然后再以詩的語言,詩的形式去抒寫它。這樣才能讓人產心靈的共鳴,也使詩變得有意義。如:
你是那么渺小
在黑夜里奔跑
……
可盡管是一只小小的昆蟲
也要讓黑夜多一點亮光(卜聰《螢火蟲》)
詩人在詩的最后感情飽滿的一句“可盡管是一只小小的昆蟲/也要讓黑夜多一點亮光”──對奉獻者發出了深情的謳歌。
3.詩歌講究語言,跟一般記敘文散文的語言有很大不同。
微風輕拂水面,在水面上吹起層層漣漪,一道道,一行行。——散文的語言
風在水面寫詩。——詩歌的語言
所以創作詩歌得有“錘字煉句”的功夫,也是我們平時作文中的修改。這一點對我們初學者顯得尤為重要。杜甫一生追求的是“語不驚人死不休”,李白則被人稱為“才大語終奇”,詩人們大多都是錘字煉句的能手。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卞之琳《斷章》)
這些“看”、“風景”、“裝飾”反復出現,造成一種回環往復的情調,令人深思。再比如一首中學生的詩歌《教室的窗》中有這么一節:
教室的窗
內外兩個樣
它不允許(我那么)迷茫
我要遠航
在滾滾長江(中)逆流而上
括號中的字是未發表前存在的,發表時被編輯刪去。小詩人為了追求形式美而損害了詩意,但刪去括號中的字之后,變得精煉優美,讀起來瑯瑯上上口。
3.現當代詩歌分行的作用。
意義表達的需要,情感、意味、韻律、節奏的考慮。分行豐富了感情、音律的變化。分行、分節帶來間歇感、跳躍感、因韻腳有規律地出現而產生的對稱感、和諧感。
分行還能使詩的語言內涵富有彈性,往往具有言外之意的張力。
分行不僅是對詩的定位,而且對詩的內質都是有作用的。
示例: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們大概是你留著早餐吃的請原諒它們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涼。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梅子
它們
大概是你
留著
早餐
吃的
請原諒
它們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涼
4.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寫詩必須具備三個元素:想象、情感、語言。可以這么說,想象是藍圖,情感是方向,語言是方法。
相思冰心
躲開相思,
披上裘兒
走出燈明人靜的屋子。
小徑里明月相窺,
枯枝━━
在雪地上
又縱橫的寫遍了相思。
彈琴的女孩汪國真
一只陶罐
凝結了久遠的文明
一抹微笑
包含了難言的感情
鸛鳥的心事
也許只有湖泊能懂
蘭草的傳說
也許只有微風愿聽
而有誰
能理解黃昏里
從琴鍵下流淌出的
點點晶瑩
四、錘煉詩藝
1.捕捉意象傳情
意象就是思想感情與具體形象的結合。詩歌運用意象表情達意,才能避免平鋪直敘,沒有意象就沒有詩歌。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點撥:一兩個有代表性的細節使意象鮮明突出。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節選)舒婷
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
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
我是你額上熏黑的礦燈
照你在歷史的隧洞里蝸行模索
我是干癟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灘上的駁船
把纖繩深深
勒進你的肩膊
--祖國啊!
點撥:一組或一串意象表現豐富的感情。
鄉愁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點撥:意象跳躍、嫁接
課內練習:用線將左邊的思想感情與右邊的意象連接起來:
思念一枝野花/在挎包上顫巍巍
落寞老鼠在頂樓研究您積累十年的手稿
熱愛故鄉胡子長發都是狂濤
棄文一雙達不到彼岸的槳櫓
2.構思新穎精巧
斷章卞之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點撥:《斷章》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文字簡短,然而意蘊豐富而又朦朧的一首短詩。詩人在詩中熔鑄了濃厚的哲學思辨意識。以“斷章”為題,看似一般,實則是妙語雙關。其一是從一首完整的長詩中抽出來的片斷,其二是人類內心那份失落的、難以言傳的情感,而這份內心獨特的感受往往能觸動人類內心最柔軟的地方。短短四行“斷章”,便充分表達出了人物內心綿綿的情思,同時又包含著深廣的哲學象征意義。
遠和近顧城
你
一會看我
一會看云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云時很近
點撥:陌生化構思,反向構思。
3.注意節奏押韻
詩歌的節奏押韻除了起到音韻和諧的效果外,還影響詩歌的內容。
致大海普希金
再見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滾著蔚藍的波浪,
和閃耀著嬌美的容光。
點撥:鏗鏘、悠遠、深沉,表達對自由的渴求。
老馬臧克家
總得叫大車裝個夠,
他橫豎不說一句話,
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
他把頭沉重地垂下!
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他有淚只往心里咽,
眼里飄來一道鞭影,
他抬頭望望前面。
點撥:從一匹老馬的厄運,人們清楚地看到了作者的心情以至億萬農民的悲劇性命運,短短八行詩,概括了古往今來如此深刻豐厚的悲劇性歷史內容,正顯示了詩人藝術典型化的功力。
4.具體技法示例
⑴明喻法──描寫事物的特點,適合描寫實物和大自然景象。
云
云像一個忙碌的畫家
在天空中畫出一幅又一幅的圖畫
云像一個貪玩的小搗蛋
常常忘了回家
⑵暗喻法──表現豐富的聯想。
媽媽
媽媽是一個鬧鐘
每天早晨叫我起床
媽媽的手
媽媽的手
可以把白凈的米
變成香噴噴的飯
⑶排比法──表現節奏,加深印象。
風
風兒微笑
在樹上蕩秋千
在草原上賽跑
在院子里拿樹葉兒玩飛鏢游戲
⑷閱兵法──表現景物的層次。
樹
春天的樹
是花兒們選美的舞臺
夏天的樹
是蟬兒們唱歌的教室
秋天的樹
是水果們睡覺的搖籃
冬天的樹
是風兒們賽跑的運動場
⑸擬人法──活潑可愛、有趣。
汽水
跟你握握手
你就冒氣
請你脫脫帽
你就生氣
干干脆脆
一口把你喝下去
看你還
神不神氣
⑹摹聲法──增加趣味。
風
風最討厭了
每次都偷偷地撩起我的頭發
然后在旁邊大笑
哈!哈!哈!
真是氣死我了
⑺假設法──寫出美麗的希望和想象。
如果我變成風
如果我變成風
就到媽媽工作的地方
替媽媽
把臉上的汗珠
一顆一顆吹干
⑻夸張法──制造特別效果、加深印象。
交通警察
世界上力氣最大的人
就是交通警察
因為他有“氣功”
只要單手輕輕一推
幾十輛車子就一動也不動了
⑼疑問法──引起興趣,深入思考。
皺紋
老人的臉上,
有一條一條的皺紋;
大海的臉上,
也有一波一波的皺紋;
大海是不是也老了呢?
⑽故事詩──將故事寫成詩。
葡萄架
葡萄架,高又高,
上邊吊著紫葡萄。
紫葡萄,大又圓,
個頂個兒,香又甜。
狐貍看見往上跳,
跳了半天夠不到。
夠不到,心不甘,
不說自己笨,
倒說葡萄酸。
⑾對話法──平易近人,如在眼前耳邊,易接受。
游戲
小弟弟
我們來游戲
姊姊當老師
你當學生
那么妹妹呢
小妹妹太小了
她什么也不會做。
我看──
讓她當校長算了
⑿對比法──凸顯內容、性質,包括顏色對比、形狀對比、動作對比、事件對比、人物對比、空間對比……
路燈
白天
路燈是一棵棵的樹
晚上
就變成一朵朵的花
⒀象征法——借助某人某物的具體形象(象征體),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落葉
秋風橫在門前
晃動
又是那熟悉的落葉
葉兩面
一面寫著:春泥
一面寫著:燃燒
5.小結: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手法,都要表現出詩歌的基本特征:情感美,音樂美,意象美,意境美,構思美,想象美,凝練美,勻稱美。
五、仿寫詩作
1.新詩速成仿寫。
第一句:在思維的____里(中),
第二句:我____著____……
第三句:____________,
第四句:也許__________……
示例:
無題
在思維的天空中,
我聆聽著夜空中的星星……
今天天上有一個月亮,
也許明天天上有兩個月亮……
2.整首仿寫:仿下一首詩(句式、修辭及押韻方式)另外確定話題寫一首詩:
大海呵,
哪一顆星沒有光
哪一朵花沒有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
沒有你波濤的清響(冰心《繁星》)
示例:
母親啊,
哪一個春沒有花,
哪一個夜沒有星,
哪一次我的回憶里,
沒有你慈愛的叮嚀?
長江啊,
哪一條河沒有水,
哪一棵樹沒有葉,
哪一次我的沉思里,
沒有你翻騰的浪花?
六、展示詩才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青春是一首最美的歌。在青春路上,有的人因時尚而美麗,有的人因奉獻而光彩,有的人因知識而動人,有的人因自信而進步……
請以“青春”為題,寫一首現代詩歌。
寫作提示:以“青春”為寫作主題,可以從景、人、事等方面選取角度來寫,選取一方面或幾方面均可。寫作時注意要體現詩歌的一些特點,這樣,才能與其他文體區別開來。
語文高中教學設計11
一、設計理念
當前,高中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普遍不濃,常常應付了事。因此,我的教學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原則。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的“期待效應”理論,我把《林黛玉進賈府》的第一課時設計成“穿越”形式的閱讀體會課,讓學生在上課前就有所期待。本課時以閱讀分享法、情境教學法的模式,讓學生圍繞“林黛玉進賈府后的見聞”的論題展開,從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紅樓夢》第一回至第五回猶如全書的“序幕”或“縮影”,小說從第六回才開始展開故事情節。曹雪芹安排前五回的目的,是將自己的創作意圖、作品的主題、作品的主線、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其歸宿等,作或明或暗、或詳或略的提示,使讀者一開始就能大致了解全書,不致讀來漫無頭緒。課文《林黛玉進賈府》節選自第三回,通過榮國府的女主人對來自蘇州的第一次見面的十三歲的外甥女林黛玉的接待,極其自然地介紹了榮國府的環境、人物。《林黛玉進賈府》是全書序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屬于經典名著中的精彩片段,所以細讀文本、仔細體味應該成為教學的首選方法。同時,在《林黛玉進賈府》中盡管有幾個主要人物登臺亮相,主要故事情節初見端倪,但從整個小說來說,它只是前五回“大序”中的一部分,主要作用還是為以后的人物活動和情節展開典型環境。因此,我們以環境描寫及其作用為重點進行教學,并以此帶動對人物心理的分析來鑒賞人物形象。
二、教材分析:
《林黛玉進賈府》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一單元小說第一課。本單元是小說單元,是訓練文學作品閱讀欣賞能力的重點篇目。本單元的三篇課文兼及古今中外,本課屬于中國古典小說,意在激發學生閱讀我國古代小說的興趣,談談環境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學情分析:
多數學生對《紅樓夢》的了解多來自電視劇,對于文字讀本的《紅樓夢》的博大精深不甚了解,加上快餐文化的影響和學習任務重等原因,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深入文本,由體會古代文學作品的語言魅力而生發閱讀興趣,有一定的困難。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賈府。
2.能力目標:掌握通過分析人物的心理、言行舉止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美感,領會人物的美。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掌握通過分析人物的心理、言行舉止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2)欣賞精彩的人物對話
2.教學難點:
掌握通過分析人物的心理、言行舉止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六、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閱讀分享法、情境教學法、情景還原法等
(二)學法:預習、自主學習、討論、信息提煉歸納法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
20xx年2月20日上午9點,**同學枕著語文老師的奢華富貴的賈府,進入夢鄉。“小姐,小姐!”頭好暈,誰在說話?“小姐,,你好點了嗎?頭還暈嗎?”只見一個一團孩子氣的小丫頭向我扇著扇子關心的問。“你是誰?這里是哪里?”我打量著陳舊船艙中的褐色桌子,低聲問道。“小姐,我是雪雁。我們在去您外祖母家賈府的路上……”原來,我這一睡竟化身為黛玉了……棄船登岸,榮國府的轎子和拉行李的車輛已經侯在邊上了。進入賈府后,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請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用黛玉的雙眼和雙耳,完成后面的內容。
(二)認識外婆家——賈府
1、初游大觀園(預習安排)
問題:速讀課文,帶同學們參觀大觀園。
老師牽頭,黛玉進賈府前所見所感:很“大”:三間獸頭大門的左右各蹲著一個大獅子,正門之上有一匾,匾上書寫著“敕造榮國府”五個大字,正門的東西兩頭各有一個小門。進入賈府后,看到了……
(同學們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合理添加想象力,向同學們介紹大觀園)
2、初識賈府人(請同學們任選下面一個話題完成賈府人物介紹活動)(預習安排)
(1)向同學們介紹我的外婆(賈母)
(2)向同學們介紹我的表嫂(鳳姐)
(3)向同學們介紹我的表哥(寶玉)
(4)跟外婆家的人說說我的情況
(三)感知名著《紅樓夢》語言的魅力,品鑒人物形象
1、對比四位同學收集的.課文信息給賈母、鳳姐、寶玉和黛玉的人物介紹辭與課本的具體描寫,誰寫得更精彩?為什么?
2、品析人物心理,鑒賞人物形象
(1)鳳姐為什么一會兒笑一會兒哭?
(2)黛玉“步步留心,時時在意”“惟恐”“被人恥笑”的心理是“好面子”的表現嗎?
(3)我們應該怎么看寶玉的“摔玉”行為?
八、作業設計:寫人,突出其形象特點。
任選一個人(①我的老師②我的同學③我的親人)來寫;根據其性格特征安排適當的場合讓其登場亮相,通過外貌、動作描寫顯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點。
九、反思
《紅樓夢》節選的《林黛玉進賈府》一共有9頁,怎樣在短短的40分鐘,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閱讀古代小說的興趣,讀出趣味讀出個性?要把《紅樓夢》講好,有關文學常識不得不講,作者介紹,社會背景等等也要為學生理清楚。但一開始整理這些內容,學生或許會厭煩,所以我把這些內容安排到最后一個課時再講。
為強化語言的影響作用,我在上課前并沒有組織學生觀看《紅樓夢》的電視劇,也沒有向學生展示與《紅樓夢》有關的圖片資料,而是充分利用語言文字的間接性和感染力,通過閱讀分享、情境還原等方法,引導學生盡可能地走入文字,與文字親密接觸,領略文字的博大精深:感受形象,感受大師的高超技藝,以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為節約篩選信息的時間,我事先安排了兩項預習任務:1、勾畫課文中描寫賈府環境的內容,并用自己的話概括;2、勾畫描寫賈府主要人物的內容,并用自己的話概括。這一項預習安排為學生進入文本,進入黛玉的角色節約了不少的時間。
語文高中教學設計12
課文簡介:
《游園》是選自《牡丹亭》第十出《驚夢》前半部。從情節看,“游園”是杜麗娘沖破禮教牢籠的第一個實際行動,是杜麗娘由生到死的關鍵。【皂羅袍】是《游園》的高潮,刻畫了杜麗娘千回百轉的心態變化。
教學目標(核心素養)
1、語言建構與運用:疏通疑難字詞,讀懂臺詞。
2、思維發展與提升:了解湯顯祖及《牡丹亭》;從人物臺詞中深入理解杜麗娘形象特征。
3、審美鑒賞與創造:熟悉戲曲語言,品味曲詞之妙和人物的情感。
4、文化傳承與理解:感知中國古典文化的抒情傳統,追尋作品包蘊的文化基因。
教學重點:讀懂臺詞,理解杜麗娘形象特征
教學難點:品味曲詞之妙和人物的情感。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作者簡介
湯顯祖(1550—1616)明代戲曲作家。字義仍,號海若,又號若士,晚號繭翁,自署清遠道人。臨川人(今江西臨川)。代表作:《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 《南柯記》(合稱“臨川四夢”)。湯顯祖最得意,影響最大的當數《牡丹亭》。他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
湯顯祖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12歲的詩作即已顯出才華。明代社會科舉考試成了上層統治集團營私舞弊的幕后交易,成為確定貴族子弟世襲地位的騙局,而不以才學論人。萬歷五年、八年兩次會試,當朝首輔張居正要安排他的幾個兒子取中進士,為遮掩世人耳目,又想找幾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作陪襯。他打聽到海內最有名望的舉人無過于湯顯祖和沈某等人,就派人去籠絡他們。但湯顯祖潔身自好,一無所動。他雖然并不反對張居正的政治改革,但作為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他憎惡這種腐敗的風氣,因而先后兩次都嚴峻地拒絕了招攬。結果湯顯祖名落孫山。而且,在張居正當權的年月里,他永遠落第了。但因此,湯顯祖卻以高尚的人格和潔白的操守,得到海內人士的稱贊。
2、文體知識
從戲劇形式上看《牡丹亭》屬于傳奇。
明清傳奇與元雜劇的區別:
(1)雜劇四折一楔子,不標折目;傳奇不稱“折”而稱“出”,并加出目,出數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長篇。
(2)傳奇和雜劇一樣有唱、白、科,但不像雜劇那樣通常由一個角色唱到底,傳奇各種角色都可以唱,可獨唱、對唱、輪唱和合唱。 動作在傳奇中不稱“科”而稱“介”。
(3)音樂上,雜劇每折限用一個宮調,一韻到底;傳奇每出不限只用一個宮調,可以換韻。雜劇演唱用北曲,傳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
(4)傳奇的角色與雜劇大同小異,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細。雜劇的主角是末、旦,傳奇的角色是生、旦。傳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總之,明清傳奇與元雜劇相比,規模更宏大,曲調更豐富,角色分工更細致,形式更自由靈活,因此更便于表現生活。
3、影響
《牡丹亭》問世之后立刻廣為流傳,以至“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萬歷年間,江南才女馮小青曾在幽居水閣的凄寂生活中寫下這樣的詩句:“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閑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癡于我,豈獨傷心是小青。”可見深刻地揭示了那個時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處境。
二、細讀《皂羅袍》
1、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姹紫嫣紅——美麗嬌艷的鮮花開遍的迷人春色;斷井頹垣——井干涸、回填,院墻坍塌,殘缺不全,一片破敗的景象。“姹紫嫣紅”的迷人春色與“斷井頹垣”的荒廢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杜麗娘從“姹紫嫣紅”看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而“斷井頹垣”象征著那陰冷的生活環境。明媚的春光被辜負,自己美麗的青春也只能在深閨中埋沒!
“原來”,“似這般”“都付與”幾個詞都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帶有無限的感嘆和惋惜。
2、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直抒胸臆。杜麗娘聯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從胸中涌出這無限哀怨。“奈何天”“誰家院”六個字里凝聚著杜麗娘對命運的感傷,是痛苦的心聲。杜麗娘面對良辰美景,而無賞心樂事,只有寂寞苦悶、無限哀怨。“姹紫嫣紅”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與“賞心樂事”對仗工整,語言華美。對比中蘊涵著對封建禮教和社會環境的強烈不滿。
3、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
這是杜麗娘想象中更開闊的春景:雕梁畫棟,飛閣流丹;云燕霞蔚,碧瓦亭臺,和煦的春風帶著蒙蒙細雨,煙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動著畫船。從狹小的園內擴展到寥廓的'境界,正是女主人公心所向往的廣闊天地。這畫面中,融進了追求,也融進了惆悵。
4、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錦屏人”深閨中人;“韶光”,春光,也指自己年華。這句意是,我這深閨女子太辜負這美好春光。
總評:杜麗娘出生于官宦家庭,從小受封建家長的管束和封建禮教的壓抑。盛開的百花,絢爛的色彩,開啟了他的心扉。這段曲詞細膩生動地描摹了一個少女青春萌動時的微妙心理,情真意切。
聯系課外名著閱讀: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艷曲警芳心》里就曾用這支曲子來烘托刻畫林黛玉的心理:“林黛玉素習不大喜看戲文……偶然兩句吹到耳內,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林黛玉聽了,倒也十分感慨纏綿,便止住步側耳細聽,又聽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聽了這兩句,不覺點頭自嘆,……又側耳時,只聽唱到:‘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亦發如醉如癡,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
三、拓展:《牡丹亭》主要情節
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杜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后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托陳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觀”。
三年后,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游后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
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發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后,受杜麗娘之托,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后,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四、《游園》六支曲子概覽
《游園》共六支曲子,前三支寫出游之前,后三支寫游園及回歸。作者描繪了一幅幅萬花璀燦、鶯歌燕舞、煙水畫船、雨絲風片濃重不一的彩墨畫面。既刻畫了杜麗娘美麗嫻雅的人物形象,又描寫了她晶瑩純碧的內心世界,更細致地表現了一個少女心靈上的徬徨苦悶。
【繞地游】(旦上)夢回鶯囀,亂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貼)炷盡沉煙,拋殘繡線,恁今春關情似去年?
亂煞年光遍:到處都是繚亂的春光。
貼:貼旦,次要女角。沉煙:香料的一種。
【烏夜啼】(旦)曉來望斷梅關,宿妝殘。(貼)你側著宜春髻子,恰憑欄。(旦)翦不斷,理還亂,悶無端。(貼)已分付催花鶯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掃除花徑?(貼)分付了。(旦)取鏡臺衣服來。(貼取鏡臺、衣服上)云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鏡臺衣服在此。
梅關:指大庚嶺。
宜春髻子:相傳是立春那天婦女的一種發髻裝飾,上貼“宜春”字樣。
【步步嬌】(旦)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停半晌,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遍。(行介)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
晴絲:晴日煙氣。
沒揣:沒想到。菱花:指鏡子。
彩云:指發卷。
【醉扶歸】(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兒茜,艷晶晶花簪zan八寶填,可知我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
翠生生:言色彩鮮艷。出落:襯托出。茜:茜紅色。
艷晶晶花簪八寶填:鑲著各種寶石光閃閃的簪子。八寶,泛指各種珍寶。填,鑲嵌。
愛好是天然:意為愛美是天性使然。
三春好處:比喻自己青春貌美。
“惜花”句:《開元天寶遺事》載,寧王惜花,以紅絲串起金鈴系在花梢上,有鳥鵲飛來,即拉鈴驅之。這里設想因擔心小金鈴牽拉過多傷到花而心疼。
【皂羅袍】(旦)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合)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閨中人)忒(tui太)看的這韶光賤!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紅了杜鵑,荼蘼外煙絲醉軟。春香呵,牡丹雖好,他春歸怎占的先!
(貼)成對兒燕鶯呵!(合)閑凝眄,生生燕語明如翦,嚦嚦鶯歌溜的圓。
啼紅了杜鵑:開滿紅色杜鵑花。
荼蘼(mí):一種灌木,花白色,有香氣。
剪:剪刀聲。嚦嚦li:象聲詞,鳥叫聲。
【隔尾】(旦)觀之不足由他繾(留戀),便賞遍了十二亭臺是枉然,倒不如興盡回家閑過遣。
五、布置作業
完成《同步練習》
語文高中教學設計13
一、導入:(3分鐘)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必修三第一單元的三篇小說。小說是通過設置環境、安排情節、塑造人物來表現主題的一種文學樣式。根據以往關于小說的學習,我們知道,小說的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小說的情節一般包括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的還在前后安排了序幕和尾聲;小說的人物分為三類,即主題人物、陪襯人物和線索人物。在環境、情節、人物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核心,而環境和情節都是根據人物塑造這個核心來設置安排的。
那么小說是如何來塑造人物的呢?這節課,我們試圖通過學習這個單元的《林黛玉進賈府》、《祝福》、《老人與海》三篇小說來品賞小說人物,學習并掌握人物描寫的有關手法。
二、品賞林黛玉的形象:(25分鐘)
下面,我們先來共同研究《林黛玉進賈府》中林黛玉這一人物。
林黛玉是《林黛玉進賈府》中的關鍵人物,那么,對于這個關鍵人物作者是如何來刻畫描寫的呢?
1、直接的心理描寫
請同學們齊讀第一自然段。
黛玉從此便要開始她在賈府的新生活了,這時的黛玉的心里都想了些什么呢?是歡呼雀躍,是充滿期待,還是其它的什么心理?請同學們用小說中的原話來回答。
——“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恥笑了他去。”(多媒體打出)
黛玉這是到了自己的外祖母家啊,怎么會這么謹小慎微呢?
本文開篇的這段對林黛玉心理的直接描寫,十分清晰地呈現出了林黛玉初進賈府時的內心世界,讓讀者一下子就明了了黛玉敏感、謹慎、自尊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見,好的心理描寫能夠很好地體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它也是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2、間接的心理描寫
人物的內心世界除了通過直陳的方式表現之外,還可以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間接地表現。這種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手法,我們稱之為“間接的心理描寫”。(媒體打出“人物的心理描寫手法:直陳、間接(語言、行動)”)
那么,林黛玉進賈府后的哪些語言、動作和行為具體表現了她初進賈府時的內心世界?
請各小組派代表說說本組找到的相關描寫。(點一二小組即可)
3、外貌特征
那么,這樣一個“細致縝密、聰慧機敏、自尊特立”的林黛玉具有怎樣的外貌特征和氣質風度呢?請同學們把小說中描寫林黛玉外貌的句子或段落找出來。
請同學們齊讀這些描寫林黛玉外貌的句子和段落。
從這些外貌描寫我們能看出林黛玉這個人物到底具有怎樣的外貌特征和氣質風度呢?
——貌若天仙、行止高雅、體弱多病;眉目含情、聰慧機敏、多愁善感。(多媒體打出)
同學們,這些有關林黛玉外貌的描寫,是作者直接呈現給我們的嗎?
——顯然不是,這些描寫都是通過他人的觀察和評說來完成的。這種通過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觀察和評說來描寫人物的手法屬于“人物側面描寫的手法”。這里,順便說明一下,對人物進行側面描寫,除了借助他人的觀察和評說之外,還可以借助人物來襯托、借助環境來烘托。(媒體打出“人物側面描寫的手法:他人的觀察與評說、人物襯托、環境烘托”)
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觀察和評說來描寫林黛玉的外貌有什么好處呢?
三、品賞祥林嫂的形象:(25分鐘)
下面,我們再來共同研究《祝福》中祥林嫂這一人物。
1、外貌特征
《林黛玉進賈府》主要是通過側面描寫的手法來表現林黛玉的外貌特征和氣質風度,那么,《祝福》的作者是怎樣來描繪祥林嫂的外貌特征的?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把小說中集中描寫祥林嫂肖像的三處地方找出來。(學生齊讀)
請問,祥林嫂的外貌特征也是主要借助他人的觀察和評說表現出來的嗎?
2、心理變化
從這三處描寫中,我們看到祥林嫂的外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請小組討論:祥林嫂外貌的變化折射出她怎樣的心理變化?
再討論:為什么祥林嫂的心理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為什么不被允許參加祭祀就讓她的精神徹底崩潰了?
3、小結:由此看來,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寫只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種手段,其目的在于逐漸地、一步一步地呈現祥林嫂的內心世界及其在封建禮教重壓之下一步步走向末路的心路歷程。祥林嫂的'心理變化是通過她的外貌變化間接表現出來的。這些外貌描寫和心理描寫讓這個悲劇人物的形象更加具體、豐滿、更具有感染力、沖擊力和震撼力。(多媒體打出)
四、總結(2分鐘)
通過我們對林黛玉和祥林嫂兩個人物的外貌描寫和心理的分析,我們發現無論是對人物的正面的外貌描寫還是和側面的外貌描寫,無論是直接的心理描寫還是間接的心理描寫,都是小說描寫人物、塑造人物極為有效的藝術手法。這也是我們學習本單元的三篇小說所要達成的目標。(多媒體打出)
五、賞析老人的形象(25分鐘)
1、請同學們根據我們剛剛所學到的賞析人物的方法,自讀《老人與海》,分組合作探究,完成導學案中所有的學習任務。15分鐘后各小組派代表匯報“導學案·合作探究”第1題和第2題的結果。(15-20分鐘)(多媒體打出)
2、(學生匯報后多媒體打出參考答案)
第1題:老人在與鯊魚搏斗的每一個回合中都有內心獨白,這些內心獨白有些是有聲的,有些是無聲的,請同學們把它們找出來,自己讀一讀,小組討論:這些內心獨白反映了老人怎樣的心理?你認為他的哪一句內心獨白最能代表他的這種心理?
——老人在絕望和希望中掙扎,但每一次都是希望戰勝了絕望,他要和鯊魚斗到底、斗到死。
——“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把它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第2題:在老人身上,你看到了怎樣的精神?老人在你心里是怎樣的形象?
——永不屈服、永不服輸的精神。
——一個面臨厄運甚至絕境,卻自強自信、敢于挑戰的、永不屈服 永不放棄……的硬漢子
3、延展:你能根據你心里的老人形象描繪出老人的外貌特征嗎?(5分鐘)(多媒體打出)
4、小結:通過合作探究,我們發現《老人與海》這篇小說主要是通過對老人與鯊魚進行搏斗的過程中的心理進行大量的描寫,來突出老人永不屈服、永不放棄的硬漢形象的。(多媒體打出)
六、單元教學總結(7分鐘)
其實,小說對人物進行描寫的手法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正面描寫,也可以是側面描寫。那正面描寫的手法有心理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外貌描寫;側面描寫的手法有通過他人的觀察與評說來描寫的、有通過人物來襯托的、也有通過環境來烘托的。
我們這一單元所學習的三篇小說在外貌描寫和心理描寫上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希望同學們將我們在這一單元的三篇小說中所學到的有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運用到以后的記敘類文章的寫作中去。
語文高中教學設計14
一、教學背景
高中生正是價值觀、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對比較淳樸的上進的學生對毛澤東會十分感興趣,對人生理想抱負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自己對理想抱負的思索,激發他們了解偉人心靈的興趣;然后可以通過對于詞語的品味,而完成詩詞的欣賞
這堂課全面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水平,制定的教學對策是:通過合作探究問題,動用視聽感官渲染氛圍,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偉人詩詞的磅磅氣勢,更好體會寫景抒情類詩歌鑒賞的方法,為高中語文的學習營造良好的開端。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把握新詩與現代詩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進行詩歌鑒賞。
2.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3.背誦經典詩歌。
過程與方法:
抓住關鍵詞語,體味詩人蘊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價值與價值觀:
通過合作探究把握詩詞的情感脈絡,感悟詩人博大的情懷和革命的壯志,體會詩人以天下為己任的歷史責任感。
(確立依據:新課改《教學大綱》要求詩歌教學要以讀,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詩歌鑒賞能力為主,讓學生能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學生想象力和審美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深秋意境,領會作者情感。
難點:學會朗誦方法,能正確把握朗誦。
四、教學方法:
情感教學法,圖表教學法,朗讀與鑒賞、評說相結合教學法。
五、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及多媒體教學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開門見山,介紹詩詞的奇妙,簡潔導入。
【講授新課】
(一)【我疑故我思】
①明確學習目標,了解寫作背景:
默讀文章,用簡潔語言概況初讀感受。
自我評價,注意部分字的讀音(橘,舸,遒,遏)
配樂朗讀、入境體情(小組展示朗讀,教師范讀)比較并評價。
②合作探究、品讀鑒賞、體景悟情:
(先動筆批注,然后分組討論、交流,再在全班進行成果展示。)
(二)【我問故我在】
(1)學生合作探究、品讀鑒賞、體景悟情(重點)
①上片選取了哪些意像?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②下片塑造了怎樣的“同學少年”形象?
③上下片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先動筆批注,然后分組討論、交流,再在全班進行成果展示:
明確:上闋:描繪絢麗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承上啟下)
下闋:抒發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懷。(憶)
(2)課堂小結:教師以提綱的形式展示小組成果。
有的小組抓住了典型意象,用詩化的語言再現了湘江秋景;
有的小組注重煉字,對“看”“擊”“翔”“盡”等字有獨到的解讀
有的小組讀到了詞的上片,是作者對祖國壯美山河的熱愛,對祖國山河沉淪的憂思;
有的`小組分析了同學少年形象,體會到了詞人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
有的小組探究到了詞構思的精妙,探究到下片是對上片誰主沉浮的藝術回答;
(3)方法總結、能力提升
寫景抒情累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知人論世;抓意象,入境體情;分析形象,體會情感;品析語言的精當,構思的精妙;
(4)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同學背誦展示。
(三)【我踐故我行】
提煉升華、拓展延伸
引入盧新寧在北大畢業典禮上的致辭,進行本節課的升華拓展: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么樣,中國便是怎么樣;你是什么,中國便是什么;那么通過本文的學習,你認為在當今社會中我們應該做什么樣的人呢?
在集體朗誦勵志詩歌《少年強則國強》中結束本課,布置作業。
七、教學總結、反思:
通過《沁園春長沙》的教學,我從以下方面對自己的教學作一個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發現不足之處,及時調整,讓學生更好學習。
一、可取之處:
(1)從學生來說,這部分需要學生有浪漫思維,和鍛煉相應大膽想象的能力,鑒于以前有接觸過類似的詞的形式,學生上課很有激情,回答問題比較積極,合作探究做得非常好,整個課堂氣氛非常熱烈。
(2)學生普遍有自己的思維、思想,體現了課堂的開放性和靈活性。
(3)從教師的角度看,備課比較充分,課堂調度適當,多媒體運用熟練。
(4)整體上看,較好地實現了對中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育的教學成果。
二、不足之處:
(1)因時間有限,個別問題討論淺嘗輒止,未能充分展開。
(2)在多媒體操作上有個別不恰當之處。
八、附說明:
(1)所屬課程名稱: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一課《沁園春長沙》。
(2)知識點(技能點):
1.訓練學生誦讀經典的能力
2.著重訓練學生抓準詞中意象的能力
3.培養青年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真情熱愛,較好地實現了對中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德育效果。
(3)適用對象:初中升高中一年級學生。
語文高中教學設計15
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名曲《高山流水》,讓學生把剛才聽到的音樂用文字描寫出來。
師:同學們回憶學過的詩文中,有哪些作品是將音樂描寫得淋漓盡致的?大家能一起背誦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寫音樂的佳句么?白居易是如何表現琵琶彈奏的音樂?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同樣被后人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的《李憑箜篌引》。
二、整體感知
1、簡介作者
2、解題
箜篌演奏技藝到唐代達到了極高的水平。李憑是著名的宮廷女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身價之高,遠遠超過盛唐時期的著名歌手李龜年。唐代有很多詩人都描寫過李憑的演奏。
3、反復朗讀
(1)播放配樂朗讀視頻
(2)學生自由朗讀
(3)配樂齊讀
三、具體賞析
品讀:詩是怎樣表現音樂的?(學生討論,代表發言。教師總結并板書相關內容。)
(一)正面描寫(比喻)
以形喻聲 昆山玉碎:像美玉碎裂 清脆
鳳凰叫:像鳳凰和鳴 舒緩
以形喻聲 芙蓉泣露:如帶露的芙蓉 清麗
香蘭笑: 如綻放的香蘭 歡快
(二)側面烘托(想象、夸張)
小結:詩人借助比喻,使音樂不僅可以耳聞,還可目睹。詩人插上想象的翅膀,把讀者帶進更為遼闊深廣、神奇瑰麗的境界,同時通過夸張,極力渲染出音樂的`魅力。整首詩想象豐富而奇特,形象生動而鮮明,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正體現了李賀的獨特詩風。
四、考點點擊
請你談談“老魚跳波瘦蛟舞”一句的用字之妙。(提示學生答題步驟:找動詞或形容詞;分析其含義;點出它在句中的含義及表達效果。)
指名回答,師生共同完善答案。
五、作業
讀課后相關鏈接中韓愈的詩《聽穎師彈琴》,完成鑒賞:結合詩句談談本詩是怎樣描寫琴聲的。
【語文高中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語文高中教學設計04-24
語文高中教學設計10-19
高中語文的教學設計03-01
語文高中教學設計15篇04-24
語文高中教學設計14篇05-07
高中語文《雷雨》教學設計01-25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05-17
高中語文《師說》教學設計03-04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02-18
高中語文《登高》教學設計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