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案例(精選10篇)
作為一名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案例,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案例 1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繼續感受、品賞詞的意境、詞的情韻。
2.了解不同時期詞作者的創作風格。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藝術特點。
2.從詞句入手,體會煉字煉句的妙處,進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滲透目標
體會詞人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曠達豪放的意境,在詞的藝術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凈化自己的情懷,樹立愛國、報國的宏大志向。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藝術特點,從詞句入手,體會煉字煉句的妙處,進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課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藝術特點。
2.從詞句入手,體會煉字煉句的妙處,進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詞到蘇軾,是一大轉變。他以灑脫曠達之氣入詞,詞體也由形式的解放進而為內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詞派,對南宋愛國詞人的影響尤其顯著,留下了更為豐富多彩的詞篇。
(板書課題)
2.寫作背景
蘇軾出獄后被派往黃州,名義上是團練副使,其實要受地方官員的監督管制,形同囚犯。為了排遣內心郁悶,他在住地臨皋東面的山坡上蓋了房子,取名“雪堂”,自號東坡居士。每天早飯后他就到那里去讀書,跟朋友們談論,或瀏覽風景。有時也到稍遠的地方走走,到過赤鼻磯(當地人誤以此為“赤壁”)、岐亭等地。
蘇軾游赤鼻磯,據前后《赤壁賦》所記,共有兩次,都在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這一年里。這首詞大概是這期間寫的。當時他已45歲,所以詞中有“早生華發”一語。
3.關于《念奴矯·赤壁懷古》
《念奴嬌》是一首懷古詞,主要是通過對古跡的描寫和對古人、古事的記敘,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首詞寫于神宗元豐五年(1082),作者在“烏臺詩案”之后被貶到黃州時期。黃州附近有個“赤鼻磯”,相傳即三國時周瑜大敗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詞中寫的就是游覽這個“赤壁”的所見、所想,借詠史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豪杰的緬懷和對功業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聯系到自己的現實處境,遂產生了年歲將老,壯志難酬的無限感慨。這首詞寫古跡、記古人、古事只是一種藝術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作者早年頗有遠大的政治報負,但是在黨爭激烈的環境中屢遭貶斥。來黃州之前,因寫詩諷刺新法曾經下獄,險遭殺身之禍。但是他畢竟是個曠達的人,盡管政治上失意,卻從未對生活失去信心。這首詞就是他復雜心情的集中反映,詞中抒寫的是郁積在他心中的塊壘,然而格調是豪壯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題作品顯然不同。
這首詞的豪壯情調首先表現在對赤壁景物的描寫上。一開篇就顯示了詞人的曠達視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不僅寫出了長江的非凡氣象,而且將自古以來和這里有關的許多英雄人物都概括進來了,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的緬懷之情。于是詞人開始尋找英雄的足跡:“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周郎是詞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這里并不展開寫,而是轉而勾畫古戰場的險要形勢:“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的慨嘆,將江山之勝和懷古之情融為一體。這樣的景物描寫,讀罷使人止不住內心情感的激蕩,頗有“天風海雨逼人”之感。
詞中的豪壯情調還表現在對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詞的上片將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經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決定作用,到下片再著力寫周瑜的才干和功勛,英雄形象就格外鮮明了。“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指揮赤壁之戰時正是青春年少、春風得意之時,“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赤壁之戰對于吳軍來說,是一場以弱抗強的戰爭,而作為吳軍統率的周瑜不僅沒有絲毫的畏怯,反而從容嫻雅,沉著應戰,談笑間,巧用火攻燒掉了敵人的戰船。這種指揮若定的風度令詞人滿懷崇敬。
江山依舊,人事全非,多情自擾,徒增白發。于是引發了“人生如夢”的感嘆,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種出世與人世的精神矛盾,而蘇軾是其中最達觀灑脫的一個。所以在他的'詞中雖然也常有消極蒼涼的思緒;但是終究掩蓋不了其豪放曠達的精神。
4.關于《定風波》
《定風波》也是蘇軾貶居黃州時期的作品,記敘的只是出游時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從中表述了作者灑脫、放達的人生態度,更寄寓了他對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擊的憤懣和故作曠達之情。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教師范背《念奴嬌赤壁懷古》。學生劃出節拍,按范背提示標出韻腳,然后誦讀。
韻腳:物、壁、雪、杰、發、滅、發、月。
2.思考、討論:談談詞人在赤壁所見所想。
明確上片寫所見之景,為英雄人物出場鋪墊。起筆開闊,大江洶涌奔騰,使人想見錦繡山河中產生的千古風流人物。“故壘”兩句點出赤壁所在,點出所想之人:周郎。“亂石”三句轉為描寫赤壁雄奇壯闊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云宵,洶涌的駭浪猛烈地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把讀者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江山如畫”一句是在這雄偉畫卷中自然而然得出結論,“一時多少豪杰”又轉到寫人。
下片將上片提及的周郎作了擴展。美景美女襯英雄,更見周瑜瀟灑英姿,“羽扇”三句寫周瑜戰場上的從容儒雅,詞人渴望自己能像公瑾一樣為自己的國家建功立業,也表明他渴望萎靡難振的宋朝有如此英雄來扭轉乾坤。“多情”后四句,是詞人由他人想及自己。人生幾何,何苦煩憂,還是放眼大江,舉酒賞月吧!一位曠達明理、善于自解自嘲的詞人形象躍然紙上。昂奮豪情與感慨超曠的思緒渾然為一。
3.提問《念奴嬌》最突出的寫作特點是怎樣的?
明確以景襯人,以他人襯自己,是這首詞中的兩層襯托。詞的主旨也在襯托中得以強調。
4.提問《念奴嬌》的上片說:“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為什么特別提出“人道是”三個字?
明確赤壁之戰的戰場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據考證,有人認為在現在湖北武昌的赤磯山,或湖北赤壁。而蘇軾寫這首詞時被貶黃州團練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黃岡的赤鼻磯。用“人道是”這三個字,表示作者對于黃州“赤鼻磯”就是三國周瑜破曹處的說法是有懷疑的,是說人們傳說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堅信。
5.提問“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這幾句的主語是誰?
明確對這幾句的理解歷來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主語是周瑜,因為它是承接上文的,是詞人想像周瑜心戀故地,神游古戰場,與詞人相遇,笑話他功業未成而華發早生。大多數人認為主語是蘇軾。是蘇軾自己神游故國,自己笑自己自作多情,使得華發早生。細究詞意,我們還是認為第二種理解更為確切。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展開討論。
6.提問如何理解《定風波》所抒發的感情?
明確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會慌張避雨,而詞人卻用平靜的口氣勸導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在風雨中漫步徐行,吟詩長嘯,的確是一種不為環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腳踏草鞋,遠比官服車騎來得輕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裝束,誰還會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煙雨任平生”,此時在詞人眼中呈現的,已經不是自然界的這場短暫變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風雨。這一句,充滿藝術的張力,一下拓寬了全詞的境界。蘇軾一生坎坷,屢經政治風雨洗禮,但是這也磨練了他的頑強意志,面對風雨,不驚恐,不逃避,不哀傷,泰然處之,瀟灑從容,這才是蘇軾魅力的人格光輝。
詞的下片寫雨過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剛才還是風雨大作,轉瞬間,“山頭斜照卻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變化,反復無常,如何面對這樣的現實呢?詞人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當他回首走過的風雨歷程時,竟達到了一種寵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曠達人生境界。
7.提問對《定風波》中“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兩句應如何理解?
明確這兩句是說,雖然遇到突如其來的風雨,而自己卻像平時披著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樣坦然,一樣毫無畏懼。在作者眼中,風雨交加也好,晴天麗日也好,都是沒有什么差別的。結合作者當時的政治處境來看,他顯然是用來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態度。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案例 2
教學目標
1、在景物描寫中用兩相對應的方法表現景物特點。
2、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
景物描寫中兩相對應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教學難點
本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去參觀一座山間小屋,去欣賞李樂薇筆下“陋室”的意境
二、作者簡介
李樂薇,江蘇人,現代作家。早年肄業于上海大夏大學,后一直在臺灣從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見長,文筆清麗脫俗,語言優美動人,風格柔和溫婉而富于感情。
三、解題
文章題目一語雙關: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煙霧迷朦中,猶如聳入天際的樓閣,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樓閣”,理想中“獨立”、“安靜”的生活環境。從全文看,這小屋應是虛構的。作者特意讓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強調“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車”,暗含遠離“人境”,“不聞車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強調“這空中樓閣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許多室內設計和其他裝飾”,不必養鳥,無需掛畫總之,不要人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對超然物外的“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向往。
四、理清結構
第一部分:(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圍環境的關系。
1、(1--3自然段)寫小屋和山的關系。小屋“點破了山的寂寞”,給山川美景增添了“一點生氣,一點情調”。這是立足于山外,是遠觀,看全景。
2、(4--7自然段)寫小屋和樹的關系。樹為小屋“布置了一個美妙的綠的背景”,使小屋更顯得“含蓄而有風度”。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
3、(8自然段)繼續寫小屋和樹的關系。立足點又移到遠遠的山下,仰望遠觀,“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隱若現”,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態翩然”了。
第二部分:(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圍環境和小屋的關系。
1、(9--10自然段)寫小屋的花園和山上的云霞。花園極小,“領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領空”卻是無限的';花園里繁花絢爛,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樣絢爛。
2、(11--12自然段)寫小屋的空氣和光線。因為在山上,空氣特別清新,而光線則富于變化,富于“浪漫的文學性”。
3、(13--14自然段)寫小屋和外界的交通。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條山路和外界交通,環境是“獨立的、安靜的”。
4、(15--18自然段)寫夜晚小屋“迷于霧失樓臺”的情景。縹緲若“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點明了題意。
五、寫作特點:
學生討論、發言,教師點撥、明確:
虛實結合,由實到虛。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實描寫,盡管有著豐富的聯想、想象,但寫的是確確實實的山、樹、房屋的形勢、情姿。后一部分則重在人對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極小的“袖珍型”花園,有限的圍墻,而“我”卻因有無限的“領空”可供“游目騁懷”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懷抱中”,晨暮昏曉光線變化,“我”則以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會“綻開”,也會“收攏”;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嶇的“山路”,“我”卻叫它“幸福的階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卻覺得它仿佛是“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文章就這樣由實入虛,將現實的自然景觀,融進迷離朦朧的詩一般的意境,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六、小結
一篇優秀的散文,是一個美的綜合體。我們鑒賞了課文的語言美、畫面美、情趣美,即感受到了形式外在的美,又領略到了內在的意蘊美。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案例 3
教學目標:
1、掌握課文中出現的古漢語常識,了解《戰國策》的相關文學知識;
2、通過人物的對話、動作、神態描寫,分析主要人物性格。
3、從多角度分析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一事件。
教學重難點:
1、掌握課文中出現的古漢語常識是本課的重點;
2、對荊軻刺秦事件的認識是本課難點;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結合學生的自主探究。
教學步驟:
一、導入。(5分鐘)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中,有一種職業的人一直帶著一塊神秘的面紗,從事著類似于電影007中特工那樣的工作,這一類人便是刺客。他們之中有為財殺人的,也有為義殺人的。歷對于這一類職業的人一直是褒貶不一。刺客在野史中出現的次數完全多于正史,然而在司馬遷所寫的《史記》中專門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刺客們寫了一篇《刺客列傳》,其中記載了戰國四大刺客要離、專諸、聶政、荊軻的事跡。
專諸
春秋時期吳國人,家住陽山之野,靠為人屠豬維持生計,當時伍子胥隱居于此,與其交好。后來,吳公子光欲刺其兄吳王僚,來見伍子胥,請其薦一勇士,伍子胥薦了專諸。為了刺殺吳王僚,專諸于是隱太湖學治魚三月。藏魚腸劍于魚腹,成功地刺殺了吳王僚。當時,吳王僚之子公子慶忌與其手握兵權的母弟掩余、燭庸均被派出征楚國,因此,公子光謀成王位,即吳王闔閭。
要離
春秋時期吳國人,因其折辱壯士丘迮,被推為天下勇士。自吳王僚死后,闔閭立國,公子慶忌逃往艾城,招納死士,接連鄰國,欲待時乘隙,伐吳報仇。公子慶忌骨騰肉飛,走逾奔馬,手能接飛鳥,步能格猛獸,矯捷如神,萬夫莫敵。因此闔閭日夜憂慮。時伍子胥又薦贏弱體細的勇士要離刺殺慶忌。要離獻計殘身滅家,取得慶忌信任,終于成功刺殺了慶忌。(典故“壯士斷臂”即來源于此)專諸和要離成就了一代霸主吳王闔閭(春秋五霸之一)。
聶政
戰國時期魏國人,原居軹地深井,因得罪鄉里,帶母及其姐窨避居齊國都城臨淄,乃吳起好友。后吳起因私利將其薦給豪富嚴遂,聶政到達韓國都城平陽后,成功的刺殺了忘恩負義的韓相國俠累。
荊柯
戰國末期燕趙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殺秦王贏政,功敗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戶曉,也就不多寫了。其友高漸離被后世尊為“樂圣”,高漸離的師傅是“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娥。后高漸離以灌滿鉛的筑刺殺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章便是關于一個在歷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的一個刺客,他便是荊軻。
二、文學常識介紹。(3分鐘)
這篇文章選自《戰國策》,《戰國策》大家在初中也一定接觸過。大家學過那一些篇目啊?
明確:《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
提問:誰可以簡介一下《戰國策》?
明確:《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編者為漢代的劉向。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卷,約12萬字。《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提問:荊軻刺秦的故事大家肯定都很熟悉,那么經可為什么會去刺秦啊?誰能回顧一下故事發生的背景?
明確:燕太子丹在秦國做人質時,秦王嬴政沒有禮遇他,他十分憤恨,就逃回燕國,后來秦兵進攻各國,兵臨易水,直接威脅到燕國,太子丹就讓荊軻到秦國刺殺秦王,企圖達到既報前仇,又救國難的目的。
荊軻,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齊國人,后遷居衛國,原叫莊坷,到了燕國以后,才叫荊軻,他喜歡讀書擊劍,結交名人勇士。課文中提到的擊筑的高漸離,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土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了激勵荊軻,便自殺了。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課文記敘的情況。
三、理解文章,疏通字詞。(35分鐘)
這篇文章比較長,但是敘述也很有條理,下面我們來梳理一下文章。先請同學給每一段標上序號。這篇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呢?
明確:1-2:刺殺的緣由;3-9刺殺的準備;10-17刺殺的過程;18:刺殺失敗,荊軻被殺。
由于課文比較長這節課我們重點理解分析第一二部分。下請幾位同學結合自己預習的情況來說一說在第一部分發現了哪一些文言知識,每位同學一段。
通過文言知識點的分析我們理解了文意,那么這一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從文中我們有看出相關人物具有什么樣的品格?
明確:文章一開始,就連用“破”“虜”“收”“進”“略”“至”六個動詞,寫出秦軍所向披靡,燕國危如累卵的`形勢,使故事一開始就籠罩著緊張的氣氛,為后面故事的展開定下了悲劇的基調。太子“恐懼”,心急如焚,“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一語,婉轉含蓄,微帶責難,使他與荊軻之間的矛盾也初露端倪。荊軻在此危難之際,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體現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俠義精神。然而“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則非獻“樊將軍首”和“燕督亢地圖”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現出他勇而多謀、城府很深的性格特點。但由于太子丹“不忍”,與荊軻意見分歧,事情起了波折。
接著我們來梳理第二部分。(學生疏通詞句,教師點撥。)
提問:我們了解了文意,那么大家有沒有發現在這一段中對人物的描寫側重于什么角度啊?
明確:動作、語言、場面。
提問:這一段包含著幾個場面?
明確:五個。準備信物、利刃、配備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別五個場面
提問:這些動作、語言、場面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準備利刃”“配備助手”是行刺的必備條件,然屬次要情節,只一筆帶過。其他三個情節均突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側面,特別是“準備信物”的關鍵是激樊於期獻頭。荊軻體諒太子“不忍”,果斷地決定“私見樊於期”。一席對話,先動之以情,激起樊對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曉之以理,說明此舉一可報仇二可解燕國之患;最后告之以謀,讓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動計劃。荊軻推心置腹,以誠感人,三言兩語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繼而“偏袒扼腕而進”,甘心自刎獻頭。這一段對話和動作描寫,展示了兩個異中有同的人物的精神風貌:兩人都是燕趙慷慨之士,一個俠肝義膽,果敢勇決,擅長辭令,老于心計,俠士風度躍然紙上;一個義勇剛烈,熱肚直腸,武將形象栩栩如生。
“怒叱太子”表現了荊軻性格的另一個側面。古來俠士,一諾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開口“先遣秦舞陽”,這種不信任之舉無異于是對荊軻人格的侮辱。“士可殺而不可侮”,荊軻一反平日之謙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剛烈性格的表現。太子“遲之”,“疑之”,“復請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壓境之時的驚恐、焦急,同時也說明他浮躁多疑,謀事不周,恰好形成對荊軻的鮮明反襯。
“易水送別”拉開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準備”中的高潮。“皆白衣冠送之”,一筆道出一場生離死別,加以蕭蕭易水,變徵歌聲,垂淚涕泣,形成一種凄驚悲愴的氛圍,使人預感到事有不測。然而作者筆鋒輕轉,“變徵之聲”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悲涼變為悲壯,低沉變為高昂,生離死別變為同仇敵愾。這慷慨悲歌的場面,千百年來激勵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湯蹈火、義無反顧!描寫這一場面,作者像一位高明的電影攝影師,運用點面結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將全景鏡頭(“皆白衣冠送之”)、特定鏡頭(“既祖,取道”)、全景鏡頭(“士皆垂淚涕泣”)、特定鏡頭(“就車而去,終已不顧”)交錯次第展開,將一瞬間同時發生的各種現象交織起來寫,真是匠心獨運。
四、布置作業。(2分鐘)
1、熟讀全文;
2、整理本課所學文言知識。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案例 4
一、導入
從介紹作者導入新課。使學生通過了解偉人經歷感悟偉人情懷,體會詩歌的感情。
作者簡介
毛澤東,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無產階級革命的卓越領導人,同時,他又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一生寫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詩篇,對鼓舞革命戰士和億萬人民的戰斗豪情,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他的詩詞,顯示了博大的胸襟,豪邁的氣魄,廣闊的意境,讀起來讓人熱血沸騰,精神奮發。
二、教學內容
1.介紹背景
通過背景介紹,讓學生預先感知詩歌內容,從詩歌跳躍的畫面中理清情節。
背景資料(投影顯示)
婁山關:在貴州遵義北大婁山上,萬峰插天,中通一線,是由四川進入貴州的要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1935年1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央的領導地位,使毛澤東重獲軍事指揮權。遵義會議以后,毛澤東率領第一方面軍離開遵義,揮師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軍事指揮上最得意的一筆。這首《婁山關》詞寫在二渡赤水后。紅軍二渡過赤水河,回師黔北,集中主力進攻桐梓和婁山關以南的黔軍,乘勝奪取遵義。婁山關是戰斗最激烈的地方。這次戰役,先后擊潰和殲滅國民黨軍隊兩個師又八個團,俘敵約三千人,取得長征以來第一個大勝仗。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就寫在婁山關戰斗勝利之后。
2.作品欣賞
(1)范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讓學生初步把握詩歌感情。
(2)賞讀上闋
自讀上闋,學生思考:從詞中獲得哪些信息?能聯想出怎樣的情景?(指導學生通過意象感知內容和情感)
西風雁叫、白霜晨月——點明季節、時間,渲染蒼涼沉郁的畫面
馬蹄、喇叭——軍隊特有事物
碎——雜沓、細碎——行軍之急、之速。(山路難行,側面反映“雄關漫道”)
咽——西風中時斷時續。(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染上詞人的主觀色彩(樂觀者即使走在雨里也有晴天的心情)。紅軍自從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開始長征以來,打的多是敗仗,湘江一役,損失更是慘重。這一次回軍遵義,重攻婁關山,任務是極其艱巨的,紅軍能否取勝,紅軍的命運如何?作為黨的領袖,作為重新回到軍事指揮崗位的毛澤東,心情是極其沉重的。他深感任重而道遠。通過這個“咽”字,既表現出紅軍斗爭生活的艱苦卓絕,又渲染了行軍途中莊嚴肅穆的氣氛。
(3)賞讀下闋
朗讀下闋,學生思考:下闋表現婁山關戰斗的哪一階段?表達詞人怎樣的感情?
從頭越——攻破險要,戰斗勝利
真如鐵——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也讓人聯想,這里的“雄關”,雖首指婁山關,但又不只指婁山關,還應該包括漫長的革命道路上有形無形的各個關口。如鐵的雄關漫道反襯紅軍英勇豪邁的氣概和勝利的自豪,反映遵義會議以來的變化。
如海——多
“殘陽如血”這個比喻是否形象?請你造一個比喻句,你把殘陽比作什么?(引領學生比較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感情、胸襟,體會毛澤東詞的風格和境界,領略偉人的氣魄和膽識。)
投影顯示
我們仍望著落照。通紅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遠山顯出一層層深淺不同的紫色。濃處如酒,淡處如夢。——宗璞《廢墟的召喚》
(一個對未來充滿憧憬的知識分子眼中的殘陽,“濃處如酒,淡處如夢”,這是秀美。)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夢江南]唐·溫庭筠
(脈脈斜暉寫出思婦的失望與愁怨,是纏綿悱惻的凄美。)
如血——色彩濃烈,氣魄雄渾,與“蒼山如海”共同構成凝重與雄渾的壯美。血色殘陽又讓人聯想到犧牲,象征革命的勝利需要紅軍戰士浴血奮戰、前仆后繼,象征勝利是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
兩個比喻句寓有深刻的象征意義:如海的蒼山象征革命征途上還會遇到更多的關隘,面臨更多的困難。“蒼山如海”“殘陽如血”預示著未來斗爭的艱辛和曲折。也只有經歷血雨腥風的戰斗洗禮的軍事指揮家,擔負著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偉人,才有這樣的人格與氣魄,才有這樣的胸襟、這樣的境界,能正視未來,能預見未來,在眼中呈現“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壯美。
3.小結
通過這首詞的學習,總結詩歌的特點,總結閱讀詩歌的方法:
(1)感情充沛(雄壯、頓挫、剛毅、肅穆、自豪)
(2)意境優美(肅穆雄渾)
(3)語言凝練(一字傳神、寓意深刻)
(4)內容跳躍(只選擇一個片段或一個畫面,給人聯想、想象的空間)
4.朗讀、背誦
在學生充分理解詩歌內容情感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直至成誦。
讓學生間互相點評,討論朗讀方法。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案例 5
教學目標
【學問與技能】
1、積存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2、熟悉山市的形成及山市的“變”“奇”“美”.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培育學生的想象力量及口頭表達力量.
【過程與方法】
1、順暢誦讀,培育文言語感。
2、熟識文中的描寫用語,培育學生的再造想象力量。
3、反復誦讀,用簡練的語句概括寫景的內容和層次。
4、學習本文按時間挨次寫景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并培育對科學的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
發揮想象,體會山市這一自然現象的奇妙并再現山市.
教學難點
培育學生的合作探究力量及想象力和口頭表達力量.
教學方法
誦讀法(采納多種方式朗讀)
爭論法
情境設置法(充分利用課件創設情境.播放海市蜃樓的圖片激起學生的奇怪心與求知欲; 進展字﹑詞﹑句解釋大競賽; 小記者采訪的形式體會山市之奇.)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④ 集體有感情朗讀.
3.譯讀(字﹑詞﹑句解釋競賽)
4.品讀
(1) 體會山市之“變”.
① 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這些時間很短暫,看來山市瞬息萬“變”。
② 隨著時間推移,山市呈現怎樣的景象? (學生熟識文中的描寫用語,用自己的話描述)
③ 山市變化的全過程分為幾個階段? 請簡練概括。
(2) 想象山市之“奇”.
①分組爭論所看到的山市奇觀.同學們都是山市的目擊者,派小記者下組采訪.
參照采訪提綱:你看到怎樣的風光?
它有變化嗎?怎樣變化的呢?
你覺得這些美嗎?美在哪里?
教師以記者采訪的方式與小記者交談,總結小記者所了解到的`山市奇景.
(3) 品嘗山市之“美”。
① 集體朗讀一段課文,有感情的描繪這局部風光,共同品位山市奇觀.(多媒體出示圖片觀賞)
② 師生評說山市風光之美,探究由哪些詞語﹑句子表達出來。
(高插青冥、碧瓦飛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漢、暗然縹緲)
三. 爭論討論
為什么那時的人把山市稱作鬼市?山市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學生思索、談論、自由發表個人見解。引導明確:古代的人無法解釋這種現象,所以才歸結為鬼在作怪。實際上我們現代科學已經完全能夠解釋這一現象了。自由組成研討小組。搜集相應資料或故事,爭論、探究其中科學道理。
四.課堂練筆
學生觀賞煙花綻放情景的圖片,然后用筆有挨次、抓特征、運用美的語言去描繪。
五. 作業設計
1. 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述漂亮奇妙的山市.
2. 給蒲松齡先生寫信說明山市形成的緣由。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案例 6
文本推究:
《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金岳霖是著名的國學大師,作者對老師充滿敬愛的感情,本文即是這種感情真誠流露的見證。但是作者寫作本文,采取了一種輕松活潑、幽默滑稽的筆法,讓世人看到一個極其富于個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在初步了解了些許獨具個性的人物形象之后,為了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文動手和思考能力,本文設計的重點擬在作文的點——細節描寫上,以期能以點帶面,訓練學生在記敘文中用細節來出彩。
教學理念:
汪曾祺先生的語言平淡沖遠,故而本文在理解語句上并無難處,但那種生動的細節描寫卻是學生非學會不可的。葉圣陶先生說: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于“導”。老師對學生是極有幫助的。所謂幫助,主要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引導學生去求得知識,也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同時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須能夠運用。基于這個理念,本堂課由《金岳霖先生》作為引子,由老師作引導,學生自己探究摸索細節描寫的奧妙,并付之于實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朱自清先生父親那臃腫的背影,曾經讓我們的心靈為之怦然一動,那個站著喝酒卻又始終不肯脫下長衫的孔乙己帶給我們笑聲的同時,卻讓我們深深體悟到了世態炎涼;說到楊二嫂,我們會想起她那圓規般的伶仃細腳;至于變色龍奧楚蔑洛夫,他那件隨著狗主人身份的變化而一會兒脫下一會兒又穿上的軍大衣我們想必也不會忘。背影、長衫、細腳,大衣是他們各自的特征。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特點,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位作家描寫的是哪個人?
(PPT展示)
他的面孔黃里帶白,瘦得教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頭發約莫一寸長,顯然好久沒剪了,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胡須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左手里捏著一枝黃色煙嘴,安煙的一頭已經熏黑了。(魯迅)
明確:同學們說的真好,對,是魯迅,那你們是根據那些特征他是魯迅的呢?或者說魯迅的標志性外貌是什么?
生:頭發直豎,胡子。
這是崇拜魯迅的一位青年讀者阿累眼中的魯迅,而著名的魯迅研究專家唐韜也有一段關于先生的外貌描寫,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PPT展示)
他留著濃黑的`胡須,目光明亮,滿頭是倔強得一簇簇直豎起來的頭發,仿佛處處在告白他對現實社會的不調和。
明確:有沒有發現,唐韜先生與阿累真是英雄所見略同,他們都抓住了魯迅先生的豎直的頭發和濃黑的胡子這一典型的外貌細節特征。所以,要寫活一個人,把人物不同于他人的地方展現出來。
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位邏輯學大師(板書:金岳霖先生)
二、學生快速自讀全文。
1、請從文中找出金岳霖先生的與眾不同的細節——
樣子有點怪——讓人莞爾
金先生的樣子有點怪。他常年戴著一頂呢帽,進教室也不脫下。每一學年開始,給新的一班學生上課,他的第一句話總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對你們不尊重,請原諒。”他的眼睛有什么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陽光。因此他的呢帽的前檐壓得比較低,腦袋總是微微地仰著。他后來配了一副眼鏡,這副眼鏡一只的鏡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
他就這樣穿著黃夾克,微仰著腦袋,深一腳淺一腳地在聯大新校舍的一條土路上走著。
提問方式別出心裁——今天穿紅毛衣的女同學回答問題
幽默的答問——以希奇古怪的問題回答希奇古怪的提問
枯燥的學問——他覺得好玩
對話式教學——像蘇格拉底一樣,興之所至、自由隨意
講座時停下來捉跳蚤把玩——不拘小節大有六朝名士捫虱而談的遺風。
他和云南斗雞同桌用餐和教授的孩子比試水果的大小——孩子氣十足,有一顆赤子之心、童心未泯。
2、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金先生什么特點?
小結:汪曾祺先生用一系列肖像、動作、神態、心理、語言的細節,漫畫式地刻畫了這個學術上聰明過人,在現實生活中,卻是個讓人發笑的有趣的金先生,他率真可愛,不拘小節,自由隨意,孩子氣十足,又有一顆赤子之心。有趣包含了金先生的工作態度,學識修養,性格特點,處世方法等等。
4、這些細節有何作用?
這些細節感染力強,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學生真切而直觀的感受到金先生的有趣。
5、我們要寫活一個人,也一定要勾其肖像,擇其特點,從細處著筆,用細節描寫進行勾勒。
其實,在我們身邊也有許多象金先生一樣與眾不同的老師,他們或詼諧幽默,或天真率直,或嚴肅端方,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有的動作,神態或口頭禪。請大家在我們現在的任課老師中任選一位,用細節描寫寫一篇百來字的人物片段,寫出他的特點來。注意:不能出現他的名字和所任科目。
擇二三位同學上臺朗讀自己的文章,請在座的同學猜猜他寫的到底是哪位老師?(簡要評點,學生互評)
6、成功的細節描寫不僅能夠寫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還能夠最真切、細致、生動、深刻地把人物精神世界最本質的部分捧給我們,給讀者留下無限的聯想、回味空間。就象在魯迅先生的豎直的頭發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剛直不阿的斗士。從金先生戴的鴛鴦眼鏡的白鏡片中,他率真有趣的外在特點我們一目了然,但還應該有一種不為人知的情感隱藏在他那黑鏡片之下,這才是金先生更深深吸引我們的地方。請大家從文中找出來——
明確:(一)重情
(1)給逝去的人林徽因過生日——重于情深于情。其情也特別的深特別的純粹特別的真摯特別的偉大。第十段中說金先生是個單身漢,這緣于他對林徽因的真摯深沉的感情!
(2)在第五段中林國達溺水而亡后,一向有趣的金岳霖先生在嘆惋林國達死了很不幸之余,竟然一節課都沒有笑容。
(二)熱愛生活
誰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輪車上東張西望的老人是這樣一位一肚子學問,為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
6、跟著汪先生,我們也一點一點地認識了金岳霖先生。先是他的樣子——大家一起回憶一下——“腦袋總是微微地仰著,眼鏡一只的鏡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有點怪;再了解他的性格——不拘小節,自由隨意,真是有趣;最后我們挖掘出深埋在他骨子里的性情——重情,更熱愛生活。作者由外而內,由形入神,刻畫了一位活生生的、立體的金岳霖先生。
剛才的片段練習中,同學們用細節勾勒了老師的形象,外在形象肯定不是我們深記老師的全部內容,他那深埋于心底的情感才是更深深吸引我們的地方。下面,請大家再深入挖掘一下你們老師的內在情感,為剛才的片段練習作一個補充。
學生當堂補充。
三、小結
感謝汪曾祺先生,他不僅用平淡雋永的筆讓我們了解了一位邏輯學泰斗金岳霖先生,更教會了我們運用細節描寫由外而內、由形入神的勾勒人物的方法。任何方法學會之后,必須在具體的實踐中運用,才能有恒久的生命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作文中能學以致用。
《金岳霖先生》教學反思
從細節中感受人物的魅力。早年自己讀到有關金先生的文章時,總會驚嘆名家的獨特個性,為他們的魅力所折服。但在語文課堂,不能脫離語文的基本任務,讓學生學有所獲是最終的目的。整個環節中,感覺自己處理不好的地方有很多:
1、少了細節的詳細解讀,在文本探究過程中有點倉促,只讓學生讀了兩個段落,然后大致的講解,并沒有讓學生抓住重點字詞去感受。
2、課堂沒有深入地拓展開,在文章中閑筆處點到了聞一多和朱自清,我只點到有學問的人都很有個性。沒有點到當時的社會背景,為什么會有那樣的情況。
3、文章的梳理很亂,寫人肯定是從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到工作入手,板書上如果從這兩個方面來做,效果會更好。
4、學生沒有完全地投入到課本中,怎么都感覺他們是敷衍的態度。想起陶行知的那句“課堂是一個情境,它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它是為學生課后的理解提供一個范例”,在課堂上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去讓學生說,描述自己熟悉的老師和同學。由于很多原因,效果不是很好。語文課堂的最終目的應是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能有情感的提升。今后尤其要注意這些方面的把握。
值得改進的地方有:
1、不能脫離文本,始終注意細節美。即使在后半部分的學生實踐過程中,應在文本的基礎之上進行表達。如“‘林國達死了,很不幸。’這一堂課,金先生一直沒有笑容”可以抓住這其中用了句號,而為什么沒有用嘆號,這就是值得思考和挖掘的。
2、“有趣”是本文的文眼。本文有兩處提到“有趣”,開始的“西南聯大有許多有娶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到結尾的“我想像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輪上東張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從實寫到虛寫,體現了作者在寫法上的技巧。
3、“有趣”和“怪”都是展現給人的性格特點。但我認為“怪”更能體現金岳霖的特點。“怪”更是“有趣”的延伸和拓展。
新教材教無定法,只要本著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的角度去深入文本,肯定會有收獲的。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案例 7
一、教學目標
1、理解王國維“境界”的內涵及其分析文學作品的方法,初步形成運用“境界(意境)”來分析古代詩文(部分文學作品)的能力。
[設計意圖]王國維是“境界說”的首倡者,也是《人間詞話》的理論核心,在古詩文閱讀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學習本文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讓學生理解“境界”的內涵,并能以此來分析古代詩文,形成一定的鑒賞能力。當然這種能力并非只對于古詩文適用,許多文學作品,包括現代文也可以用此來進行分析。
2、理解作家修養與生活、文學創作的關系;理解讀者修養與作品解讀之間的關系,增強提高個人修養重要意義的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細讀文本,個人認為可以將選文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境界說”的主體部分,即1—6則;另一部分可以歸結為“作者、讀者與生活,與作品、與文學創作的關系”,即7—10則。這樣解讀可以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文學創作與作品賞析的基本規律,從而更有效地利用教材。
二、教學重、難點:
領會“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的區別與聯系。
三、教學方法:
在啟發基礎上的講授法
[設計說明]本課是文藝理論的作品,內容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同時,本文是從原文不同位置篩選出來組合而成的,盡管內在的邏輯脈絡尚清晰,但對于學生來說仍有一定的跳躍性,有一定的閱讀難度。所以本課選擇“在啟發基礎上的講授法”,授課過程中根據學生的不同反應來選用、調節教學方法,如果學生理解有難度便由老師更多地講授。
四、課時安排:
兩課時
五、教學內容
(一)什么是“境界”
問題1:選文提出的中心概念是什么?
[設計意圖及啟發引導過程]圍繞全文的一個中心概念是“境界”。這個問題并不難,學生通讀全文后基本都可以得出結論。雖難度不大,但因此概念是全文論述的中心,仍然需讓學生加以明確。
問題2:境界有什么作用?
[設計說明及啟發引導過程]這個問題在第一則,設置此問題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從文中篩選信息,同時也加深對“境界”的理解。
問題3:從哪些角度來理解境界?
[設計說明及啟發引導過程]選文中,作者對境界分為三個層次:包括“寫境與造境”、“無我之境與有我之境”和“景境與情境”。理解這個問題需要更大范圍地去篩選與概括,主要培養學生的“信息篩選能力與概括能力”。
(二)什么是“造境”和“寫境”
問題:用自己的話簡潔地描述什么是“造境”,什么是“寫境”,并舉例說明。
[設計說明及啟發引導過程]針對第二則設問,主要目的是有兩個,一是培養學生理解后的轉述能力,第二是培養理解后的應用能力。此問難度比較大。主要抓住“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一句中的“理想”與“寫實”兩詞的理解,根據注解實則為“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然后抓住展開論述部分的“合乎自然”與“臨于理想”兩個短語。顯然前者是作者在寫作過程中“貼近自然”,后者“貼近自我”。在引導學生理解后可以提問學生,按此意思進行表述,只要意思清楚即可,不必強求一律。“造境”表述為“按主觀理想虛構而成”,“寫境”表述為“按客觀自然描寫而成”。
至于“舉例說明”可以從自己學過的詩詞或文章中選擇,可以事先提供一些已經學過的詩文,有助學生根據理解進行辨別、判斷。
(三)什么是“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
問題1:結合作者所舉之例,談談對“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理解。
[設計說明及啟發引導過程]針對第三則設問,也是本文理解的重點和難點。
引導理解的第一步要從上一則“寫境”與“造境”引申過來,二者有相同之處。
第二步要從原文所舉之例入手,主要抓住“淚眼問花花不語”與“悠然見南山”的比較切入。可以再細分出一些更具體的問題。如“兩句都有一個可以‘問’,可以‘見’的我,為什么說是‘無我’呢?”“‘問’與‘見’的時候作者所帶的感情有什么不同?”等等。
第三步,通過所舉之例,結合原文的引申論述引導學生理解。抓住“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兩句的比較。通過引導,讓學生初步理解二者的大概差別。“淚眼”有一個可以“流淚之眼”,作者帶著強烈的感情,“物皆著我之色彩”,故為“有我”;“見南山”雖有個可“問”之我,可是這個“我”并沒有帶任何主觀感情,是“站在物的角度來觀物”,是“以物觀物”故為“無我”。
最后引導學生對二者用文字進行表述。“無我之境”是作者心境完全融化在客觀靜穆的景物之中的渾然物化的境界。“有我之境”是作者帶著強烈主觀感情色彩觀察外物,并把這種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
問題2:按作者看來,兩者之間的核心區別點在哪里?
[設計說明及啟發引導過程]此為上一問的備選問題。二者的區別點是“心與物的關系遠近”。
問題3:理清3、4則論述“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層次。
[設計說明及啟發引導過程]這也是備選問題,在第1問難以解決的情況下可以用此問題先引導學生理清脈絡層次幫助理解。3、4則是合起來論述“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大概從三個層次進行論述。
⑴“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此句為觀點。
⑵“淚眼……”后為引用論證。
⑶“有我之境,以我觀物……何者為物”與第4則從“觀物方式”和“心境不同”兩個方面具體論述二者的區別。
⑷“古人為詞……能自樹立耳”從“創作的難易之別”的角度進行區別。這是細節處的層次脈絡,對于提高學生分析文本的能力應大有益處。
問題4:作者對兩者有何看法?你個人認為呢?
[設計說明及啟發引導過程]此問針對上一問的第⑷層,設置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透過文本去把握作者的觀點傾向的能力。從文本本身來看,作者似乎更傾向于“無我之境”,通過“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可以感受得到。當然對此問題的看法可以是開放性的,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5:“于靜中得之”與“于由動之靜時得之”如何理解,有何區別?
[設計說明及啟發引導過程]此問針對第4則設問,個人認為這是本文最難的一個點——這是課后才發現的。所謂的“于靜中得之”意思是“超越世俗,去除妄念,寧思息慮,離情絕欲,以散淡靜謐的心境(甚至是無心)來看待外物”;而“于動之靜時得之”意思是“在強烈的情感的動態作用下,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去抒寫”。另外,這對于學生寫作有些幫助。當情感發生的時候(心念的動),我們往往為情所牽,沉浸在情感之中而無法自拔。而當情感過去了以后,我們也順其自然,沒有及時去“觀照”,去“體驗”。要寫好作文,及時地“反觀自身的起心動念”是必須的。
問題6:能不能從所學過的詩文中選擇一些片段或語句作為兩者的例證。
[設計說明及啟發引導過程]此問為上一問的延續。學生真正理解了二者之間的差別以后舉例并不難。
(四)理解作者修養與作品所蘊含境界的關系
問題1:境界在哪里——在景物里,在作品里,在作者的心里,在讀者的心里?
[設計說明及啟發引導過程]以上部分大概一課時,主要解決“境界”的問題。這是一個過渡性問題,目的在于從前半部分的“境界”過渡到后面的“作者、讀者與作品所蘊含境界”的關系。至于“境界到底在哪里”恐怕不能一概而論,既在于作者創作時的“景、情與心境”,也在于讀者通過語言文字所轉化的`“景與情與心境”。此問題引導學生加以討論即可,不必追求統一答案。
問題2:在作者看來,決定作品的境界是什么?從文中找出具體論述的句子。
[設計說明及啟發引導過程]此問題針對第8則和第9則,至于第7則暫時不講,留待后面解決。第8則作者所舉的“東坡詞”與“稼軒詞”主要目的在于說明作者“內在胸襟、氣度”對于詩詞創作的作用。第9則側重論述“人格真切”對于詩詞境界的重要意義。這通過“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即可得知。
問題3:王國維認為創作者應該具備哪些要素才能提升個人境界?
[設計說明及啟發引導過程]此問題為上兩個問題的總括,即首先要“人格真切”,其次要具備“內在的胸襟、氣度”。
問題4:你同意作者關于“東坡詞曠”和“稼軒詞豪”的說法嗎,請舉例說明。
[設計說明及啟發引導過程]這是一個較難的問題,說它難倒不在于理解,更多的是體會。如何是“曠”,如何是“豪”對于學生來說,體會起來有難度。這里選擇蘇軾的《定風波》和辛棄疾的《破陣子》兩首比較典型的、有利于解決此問題的詞來讓學生分析,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個人體會暢所欲言。
問題5:作者認為應該如何提升個人境界?方法是什么?
[設計說明及啟發引導過程]此問題針對第10則,談詩人修養與文學創作的基本規律。“入乎其內,出乎其外”,談的實際是藝術創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寫作過程中,即要深入生活,充分了解、把握寫作的對象,又不能完全受寫作對象的限制。這里可以舉學生已經學過的周邦彥的《蘇幕遮·燎沉香》作為說明。
問題6:如何理解“入乎其內”與“出乎其外”?這對于提升寫作水平有什么啟發?
[設計說明及啟發引導過程]此問題是上一問題的備選問題,可引導學生根據個人理解暢所欲言。
問題7:作者認為提升個人境界有什么樣的過程?
[設計說明及啟發引導過程]此問題針對第7則設問。個人認為如果把后面幾則的順序稍作調整可能更便于講解,也更便于學生理解。調整以后的思路是:先講作者個人的修養的基本要求,人格真切和胸襟氣度;再講修養的方法“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最后說個人修養形成的過程,即“三個階段”。
(五)總結全文
問題1:總結幾則選文的層次脈絡?
[設計說明及啟發引導過程]此問題在于對全文進行總結。“把握結構、理清思路”是一般閱讀教學都必須解決的問題。
問題2:學習了這篇文章,作為讀者的我們,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境界?
[設計說明及啟發引導過程]文中雖未對讀者提出明確的要求,但創作過程與閱讀過程實則一體而兩面,要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唯一途徑是按作者的修養的要求提高個人修養。此問題要引導學生明白,提高個人修養是讀懂作品,深入把握作品的唯一途徑。
六、板書設計
七、作業
自選一篇學過的詩詞或文章,從“境界”的角度寫一篇賞析文章,字數不少于300字。
[設計說明]作業在于對課堂所學的知識的鞏固、拓展,并盡可能以此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本課主要學習王國維“境界”思想,但是只是理解此一觀點是不足的,更重要的要通過學習與適當訓練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為了降低難度,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所學過的最為喜歡、最拿手的一首詩來分析。目的在于分析的方法與能力。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案例 8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通過歸納、總結,理解“無知山谷”、“知識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義;理解故事中“先驅者”、“守舊老人”、“無知的人們”三種形象的典型意義。
3.把握和評價故事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威廉·亨德里克·房龍(1882-1944)系荷裔美國作家和歷史學家,其著作主要是歷史和傳記,包括《人的故事》(即《寬容》)、《文明的開端》、《奇跡與人》、《圣經的故事》、《發明的故事》、《人類的家園》及《倫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紀20—30年代,房龍的部分著作即被譯成中文出版,影響當時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龍的著作,其選題基本上圍繞人類生存發展的最本質的問題,其目的是向人類的無知與偏執挑戰,普及知識與真理,使之成為人所知的常識,因而具有歷史不衰的魅力。
二、誦讀課文,概述各部分的故事情節
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明確:
1在寧靜的無知山谷里,人們過著幸福的生活。
2一個敢于離開山谷的漫游者回來后即將受到審判。
3漫游者向大家介紹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領大家同去。
4守舊老人以舊的律法煽動人們殺死了漫游者。
5無知山谷發生了特大干旱,饑嚎遍野。
6半數以上的.人在饑寒中死去,律法還必須遵守。
7在失望中爆發了叛亂,人們投奔陌生的世界。
8人們沿著先驅者開辟的道路找到了綠色牧場,認識到以前的錯誤。
9人們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廈,立碑紀念先驅者。
10希望這樣的事將來不要發生
三、細讀課文,思考問題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哪幾類形象?他們各自有何特點?
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明確:
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三類形象:
一類是守舊老人,他們尊崇古老的律法,實現著我即法律的訓條,任意決定他人的生死,他們欺騙無知的人們,陷害先驅者,因此他們的行為阻礙了人們接受新思想,最終遭到人們的譴責。“守舊老人”則象征著傳統的過時的帶有偏見的祖宗律法,它處處阻礙著新事物的發展。
另一類就是與守舊老人進行殊死斗爭的勇敢的先驅者,他敢于懷疑祖先的智慧,勇于沖破專制主義的禁錮,冒著死亡的威脅,離開無知山谷,艱苦跋涉,探尋外面的世界。他不顧迫害,又回來告訴人們他自己的發現。面對審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懼。歷史證明,他是對的,終究得到了人們的尊崇。“先驅者”象征著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類形象就是生活在無知山谷的無知人們,他們愚昧、無知,迷信古人,盲從守舊老人,視先驅者和真理為異端邪說,無形中作了守舊老人的幫兇,用沉重的石塊砸死了先軀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場生存危機,迫使人們推翻了傳統秩序,走上了先驅者開辟的道路,終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園,人們這才悔悟,認識到先驅者是對的,這才懂得尊重智慧。
四、理解文中含蓄,抽象的語句
結合課后練習二,理解課文中含蓄抽象的語句。(參考答案見《教師教學用書》)
五、自由品讀,發表見解
1找學生誦讀其認為文章中富有哲理的文句 ,并發表自己的見解。
2讓學生自選角度分析評價本文(可以從語言方面入手,也可以從文章所蘊涵的哲理入手)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案例 9
課文簡介:
《游園》是選自《牡丹亭》第十出《驚夢》前半部。從情節看,“游園”是杜麗娘沖破禮教牢籠的第一個實際行動,是杜麗娘由生到死的關鍵。【皂羅袍】是《游園》的高潮,刻畫了杜麗娘千回百轉的心態變化。
教學目標:
1、語言建構與運用:疏通疑難字詞,讀懂臺詞。
2、思維發展與提升:了解湯顯祖及《牡丹亭》;從人物臺詞中深入理解杜麗娘形象特征。
3、審美鑒賞與創造:熟悉戲曲語言,品味曲詞之妙和人物的情感。
4、文化傳承與理解:感知中國古典文化的抒情傳統,追尋作品包蘊的文化基因。
教學重點:
讀懂臺詞,理解杜麗娘形象特征
教學難點:
品味曲詞之妙和人物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作者簡介
湯顯祖(1550—1616)明代戲曲作家。字義仍,號海若,又號若士,晚號繭翁,自署清遠道人。臨川人(今江西臨川)。代表作:《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 《南柯記》(合稱“臨川四夢”)。湯顯祖最得意,影響最大的當數《牡丹亭》。他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
湯顯祖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12歲的詩作即已顯出才華。明代社會科舉考試成了上層統治集團營私舞弊的幕后交易,成為確定貴族子弟世襲地位的騙局,而不以才學論人。萬歷五年、八年兩次會試,當朝首輔張居正要安排他的幾個兒子取中進士,為遮掩世人耳目,又想找幾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作陪襯。他打聽到海內最有名望的舉人無過于湯顯祖和沈某等人,就派人去籠絡他們。但湯顯祖潔身自好,一無所動。他雖然并不反對張居正的政治改革,但作為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他憎惡這種腐敗的風氣,因而先后兩次都嚴峻地拒絕了招攬。結果湯顯祖名落孫山。而且,在張居正當權的年月里,他永遠落第了。但因此,湯顯祖卻以高尚的人格和潔白的操守,得到海內人士的稱贊。
2、文體知識
從戲劇形式上看《牡丹亭》屬于傳奇。
明清傳奇與元雜劇的區別:
(1)雜劇四折一楔子,不標折目;傳奇不稱“折”而稱“出”,并加出目,出數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長篇。
(2)傳奇和雜劇一樣有唱、白、科,但不像雜劇那樣通常由一個角色唱到底,傳奇各種角色都可以唱,可獨唱、對唱、輪唱和合唱。 動作在傳奇中不稱“科”而稱“介”。
(3)音樂上,雜劇每折限用一個宮調,一韻到底;傳奇每出不限只用一個宮調,可以換韻。雜劇演唱用北曲,傳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
(4)傳奇的角色與雜劇大同小異,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細。雜劇的主角是末、旦,傳奇的角色是生、旦。傳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總之,明清傳奇與元雜劇相比,規模更宏大,曲調更豐富,角色分工更細致,形式更自由靈活,因此更便于表現生活。
3、影響
《牡丹亭》問世之后立刻廣為流傳,以至“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萬歷年間,江南才女馮小青曾在幽居水閣的凄寂生活中寫下這樣的詩句:“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閑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癡于我,豈獨傷心是小青。”可見深刻地揭示了那個時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處境。
二、細讀《皂羅袍》
1、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姹紫嫣紅——美麗嬌艷的鮮花開遍的迷人春色;斷井頹垣——井干涸、回填,院墻坍塌,殘缺不全,一片破敗的景象。“姹紫嫣紅”的迷人春色與“斷井頹垣”的荒廢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杜麗娘從“姹紫嫣紅”看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而“斷井頹垣”象征著那陰冷的生活環境。明媚的春光被辜負,自己美麗的'青春也只能在深閨中埋沒!
“原來”,“似這般”“都付與”幾個詞都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帶有無限的感嘆和惋惜。
2、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直抒胸臆。杜麗娘聯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從胸中涌出這無限哀怨。“奈何天”“誰家院”六個字里凝聚著杜麗娘對命運的感傷,是痛苦的心聲。杜麗娘面對良辰美景,而無賞心樂事,只有寂寞苦悶、無限哀怨。“姹紫嫣紅”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與“賞心樂事”對仗工整,語言華美。對比中蘊涵著對封建禮教和社會環境的強烈不滿。
3、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
這是杜麗娘想象中更開闊的春景:雕梁畫棟,飛閣流丹;云燕霞蔚,碧瓦亭臺,和煦的春風帶著蒙蒙細雨,煙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動著畫船。從狹小的園內擴展到寥廓的境界,正是女主人公心所向往的廣闊天地。這畫面中,融進了追求,也融進了惆悵。
4、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錦屏人”深閨中人;“韶光”,春光,也指自己年華。這句意是,我這深閨女子太辜負這美好春光。
總評:杜麗娘出生于官宦家庭,從小受封建家長的管束和封建禮教的壓抑。盛開的百花,絢爛的色彩,開啟了他的心扉。這段曲詞細膩生動地描摹了一個少女青春萌動時的微妙心理,情真意切。
聯系課外名著閱讀: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艷曲警芳心》里就曾用這支曲子來烘托刻畫林黛玉的心理:“林黛玉素習不大喜看戲文……偶然兩句吹到耳內,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林黛玉聽了,倒也十分感慨纏綿,便止住步側耳細聽,又聽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聽了這兩句,不覺點頭自嘆,……又側耳時,只聽唱到:‘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亦發如醉如癡,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
三、拓展:《牡丹亭》主要情節
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杜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后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托陳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觀”。
三年后,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游后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
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發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后,受杜麗娘之托,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后,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四、《游園》六支曲子概覽
《游園》共六支曲子,前三支寫出游之前,后三支寫游園及回歸。作者描繪了一幅幅萬花璀燦、鶯歌燕舞、煙水畫船、雨絲風片濃重不一的彩墨畫面。既刻畫了杜麗娘美麗嫻雅的人物形象,又描寫了她晶瑩純碧的內心世界,更細致地表現了一個少女心靈上的徬徨苦悶。
【繞地游】(旦上)夢回鶯囀,亂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貼)炷盡沉煙,拋殘繡線,恁今春關情似去年?
亂煞年光遍:到處都是繚亂的春光。
貼:貼旦,次要女角。沉煙:香料的一種。
【烏夜啼】(旦)曉來望斷梅關,宿妝殘。(貼)你側著宜春髻子,恰憑欄。(旦)翦不斷,理還亂,悶無端。(貼)已分付催花鶯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掃除花徑?(貼)分付了。(旦)取鏡臺衣服來。(貼取鏡臺、衣服上)云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鏡臺衣服在此。
梅關:指大庚嶺。
宜春髻子:相傳是立春那天婦女的一種發髻裝飾,上貼“宜春”字樣。
【步步嬌】(旦)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停半晌,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遍。(行介)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
晴絲:晴日煙氣。
沒揣:沒想到。菱花:指鏡子。
彩云:指發卷。
【醉扶歸】(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兒茜,艷晶晶花簪zan八寶填,可知我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
翠生生:言色彩鮮艷。出落:襯托出。茜:茜紅色。
艷晶晶花簪八寶填:鑲著各種寶石光閃閃的簪子。八寶,泛指各種珍寶。填,鑲嵌。
愛好是天然:意為愛美是天性使然。
三春好處:比喻自己青春貌美。
“惜花”句:《開元天寶遺事》載,寧王惜花,以紅絲串起金鈴系在花梢上,有鳥鵲飛來,即拉鈴驅之。這里設想因擔心小金鈴牽拉過多傷到花而心疼。
【皂羅袍】(旦)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合)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閨中人)忒(tui太)看的這韶光賤!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紅了杜鵑,荼蘼外煙絲醉軟。春香呵,牡丹雖好,他春歸怎占的先!
(貼)成對兒燕鶯呵!(合)閑凝眄,生生燕語明如翦,嚦嚦鶯歌溜的圓。
啼紅了杜鵑:開滿紅色杜鵑花。
荼蘼(mí):一種灌木,花白色,有香氣。
剪:剪刀聲。嚦嚦li:象聲詞,鳥叫聲。
【隔尾】(旦)觀之不足由他繾(留戀),便賞遍了十二亭臺是枉然,倒不如興盡回家閑過遣。
五、布置作業
完成《同步練習》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案例 10
一、教學目標
1.識記文章中的關鍵文言詞語并理解特殊句式的用法,掌握文章大意并梳理文章思路。
2.學生通過朗讀法和小組討論,學習本文的中心論點和修辭手法,掌握論證技巧。
3.學生體會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及其對于治國安邦的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通過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學習本文的中心論點和修辭手法,掌握論證技巧。
教學難點:學生體會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及其對于治國安邦的意義。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講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復習導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問學生其中名句仍然在耳畔回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也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這些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板書:寡人之于國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文章并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解決文言字詞的意義和用法。如:“之”字的取獨用法、“兇”“加”等字的意思和用法。
2.學生再讀文章,梳理文章的內容層次。
明確:點明主題——“民不加多,為何?”孟子針對疑問,巧用比喻進行答疑,解決“民不加多”的疑問。再次,解決“民加多”主要包括:農糧生產、水產養殖和林木種植。最后,根本措施:施行仁政和王道。而君王應有的態度是“王無罪歲”。(板書:民不加多?)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1.孟子在說明梁惠王與鄰國政策無本質區別時,為什么不直接說明,而是“以戰喻”?
明確:
(1)梁惠王好戰,對于戰爭十分熟悉,這樣說,具有啟發性,便于接受;
(2)運用比喻論證,且十分恰當和貼切,使話語和論證充滿邏輯,文字的生動和從容,體現孟子的機智和風趣。(板書:比喻論證:戰喻)
2.請同學們思考,以現代眼光審視孟子的“王道”思想具有哪些內涵?(板書:王道)
明確:
(1)解決溫飽問題,有糧吃,有房住,不饑不寒,養生喪死無憾。
(2)進行思想教育,興辦教育,敬老愛幼,文明之花盛放。
(3)嚴于律己,多多自我反思,不怪罪客觀條件。現代生活的意義:啟示我們要維持生態平衡,增強環保意識,解決經濟快速發展而來的日趨嚴重的環境惡化、生態失衡問題。
3.本文論辯藝術的技巧有什么?(板書:論證技巧)
明確:
(1)恰當地運用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如“五十步笑百步”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運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強氣勢。對偶的手法使句式在整齊中具有參差之美,增強了語言的.音樂性。
(2)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由“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到“斯天下之民至焉”,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環環相扣。
(3)口語化,生動多趣。辯論說理講求方式方法,循循善誘,爭取主動,易于接受。(板書:修辭:排、偶)
(四)拓展延伸
補充說明有關于孟子的思想主張和治國策略。
明確:
(1)“民貴君輕”的安邦之策;
(2)提出和荀子不同的“性善論”;
(3)延續了孔子的“仁政”思想;
(4)不同于莊子的“恣肆汪洋”的浪漫主義,孟子風格是闡論明理的現實主義。
(五)小結作業
小結:通過回顧文章的條理和思路,并結合深入研究部分提出的三個問題,鞏固知識要點。
作業:請同學想一想,你如果是梁惠王的謀臣,將會用什么方法使帝王明白治國策略的欠妥之處呢?(要求:字數不限,要有條理,符合實際情況。)
五、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學要注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在理解基本內容后,剖析深層思想和現實意義。因此教師要以讀為主線,安排朗讀和誦讀,帶領學生翻譯文本并理解文意。本文凝結了孟子的論辯技術和治國安邦之策,因此,要結合孟子所處時代進行教學。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案例】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07-30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09-25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范文09-26
高中語文《勸學》教學案例01-16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6篇[精]08-21
教學設計案例模板08-08
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反思07-07
高中語文《虞美人》優秀教學案例01-19
高中語文的教學設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