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0個生字。理解聽寫部分的詞義。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3.通過學習知道“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教學難點:如此多的生詞,學生不能當堂課上馬上真正理解它的意思,需要老師把書面語言轉變為口頭語。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出示:花
你喜歡花嗎?愛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德國人家家戶戶喜歡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們知道他們這是做干什么?原來……
出示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1.齊讀課題
2.他們這樣做是為什么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讀一讀課文,用波浪線劃出有關的句子。
2.板書: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出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學習:“頗”、“耐”
查字典理解“頗”。“很”的意思。
這里的“境界”的意思是“好思想、好品質”的意思。
師:作者認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好思想、好品質是值得人們深思的。那么課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三、再讀課文,理解重點詞句。
1.朗讀課文第二、三小節,找到有關的句子用直線劃下來讀一讀。
出示: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學習生字:“栽”、“脊”。指導書空“脊”。
再出示:走過任何一條街……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學習生字:“簇、匯、暇”
“暇”的.意思是“空”的意思,怎樣記住它?(與姐妹字“瑕”進行比較。)
聯系上下文,你能說說“應接不暇”的意思嗎?(注意此處的應為多音字,應付的意思)
老師先說一句話:節日的百潤發超市里人山人海,收銀員們忙得應接不暇。誰能用它也說一句話。
2.朗讀課文第2.3小節。
3.教師小結:
試想:如果你走在大街上眼見五顏六色、姹紫嫣紅的鮮花,鼻聞沁人心肺的清香,是否有一種仿若人間仙境的感覺?
所以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一種美好的的境界,更是人們之間互愛的表現。
讓我們再一次去體會一下,作者數年后再次來到德國的感受吧?
4.讀第4節。
5.作者認為除了花以外,美麗的東西還有很多,你知道還有哪些美麗的東西嗎?
6.小結:正是有這奇特的民族,才有這綺麗的景色。
四、朗讀全文,學習其余未學的生字、詞。
1.學習生字:概、栽、確、含
2.朗讀全文,要求不漏字,不加字。
3.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
(復習生字、詞)
4.你能說說生活中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事例嗎?(說一件貼一朵花)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學設計2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一篇語言看似通俗易懂,實卻包含深刻內涵的文章,教學本課應力求讓學生通過多讀書,在讀書中抓住重點詞句揣摩文本內涵,體會課文情感,感悟人間真情。從而落實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的“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一要求。具體的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如下:
一、交流比較,激趣引入
1、師談話:同學們,我們許多家庭養過花,你們都把花擺放在哪里?跟大家說一說?同時也想一想,我們家里栽種花草的目的是什么?
2、學生說自己或身邊的人養花的目的。
3、師小結過渡:從同學們的發言中,老師知道我們養花常常是等花開了,就把花擺放到廳堂里、案桌上、陽臺上……,養花的目的主要是自家欣賞。現在,請大家看看屏幕上的圖片,說一說這里的人把花養在哪里?
4、課件出示課文插圖,學生讀圖,知道這里的人喜歡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悟到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5、師談話引入: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這是多么奇麗的景色啊!這里的人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學習了《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后,大家就會明白的。
6、揭示板書課題,學生讀課題。
[設計意圖]
導入環節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世界,先是讓學生說自己或身邊的人養花的目的,而后老師小結過渡,出示課文插圖,讓學生在讀圖中直觀感知德國人喜歡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出現了奇麗的景色,最后提出“為什么要這樣做”這一話題,引入新課。這樣的導入,從學生的生活出發,直接切入課文內容,容易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談話過渡: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遇到生字多讀幾遍,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學生自由讀課文。
3、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
(1)課件出示課文生字詞,指名讀,齊讀,糾正讀音,重點引導學生識記好“脊、嫣”等生字。
(2)檢查課文朗讀,注意正音,了解學生對課文蘊含情感的把握情況。
4、默讀課文,想想說說: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的奇麗的景色?找出課文有關語段讀一讀,初步感知這種奇麗的景色。
[設計意圖]
本環節的教學先是讓學生通過自學掃清字詞障礙,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這是閱讀教學的最基本要求,接著再讓學生根據課后思考練習2、4的要求,初步感知課文所描述的奇麗的景色,這是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前提。
三、抓住重點,細讀感悟
1、抓住“家家戶戶”,讀出“德國人愛花之真切”的'情感
(1)師談話過渡:課文說“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國留學的時候,曾多次對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感到吃驚”,文中有一個多次出現的詞最能說明德國人愛花,讀讀課文,找一找這個詞,并把相關的語段畫下來。
(2)學生讀課文,找相關語段,說自己的理解。
(3)課件隨機出示下面句子,教師作相應指導。
①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這句話的指導一要抓住語段中的三個“都”字,讓學生明白家家戶戶都養著花,都這樣做,為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做鋪墊;二要注意朗讀時聲調的上揚要有層次。)
②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這句話的指導一要注意讓學生說說為什么會“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從而理解“家家戶戶、任何一條街、花的海洋”之間的聯系;二在讀這個語段時,要注意對“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的提示:可提醒學生聯系春游、秋游的體驗來朗讀“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可提示學生朗讀的語速可稍快,有“應接不暇”之感。)
③我走在街上,抬頭一看,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這句話的指導一要抓住“又”字讓學生聯系上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從而明白“我”對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會感到吃驚的原因;二要抓住兩個“多么”讓學生聯系上文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明白使“我”感到耐人尋味的是什么;三要提醒學生注意在朗讀時情感要高昂些。)
2、抓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走進“頗耐人尋味”的境界
(1)師談話過渡:在前面的讀書中,我們知道德國人的確是個愛花的民族,那么他們為什么要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呢?找出文中最能說明這一問題的一個句子,并把句子反復讀一讀,說說自己的理解。
(2)學生讀句子,說自己的理解。
(3)課件出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教學時要注意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進行理解:
①理解“我為人人”,要與第二自然段的“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這句話聯系起來。
②理解“人人為我”,要與第三自然段的“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在看別人的花”這句話聯系起來。
③理解“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要與第四自然段的“我走在街上,抬頭一看,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這句話聯系起來。
④要讓學生把上面三點連起來說說對句子的理解,從整體上進行把握。
⑤要指導學生在朗讀時語速要放慢些,有一個回味無窮的感覺。
3、抓住“沒有改變”,讀懂“美麗并沒有改變”的含義
1、師談話過渡:四五十年以前作者在德國留學的時候,看到家家戶戶都把花養在臨街窗戶的外面,四五十年后,作者又看到這一景象,這時他又有什么樣的感受呢?讀讀第四自然段,也就明白了。
2、學生齊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3、課件出示:“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學生讀句子,讀懂“美麗并沒有改變”的含義。教學時要抓住“沒有改變”來指導:
(1)“花養在臨街窗戶的外面”的習慣沒變;
(2)“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景象沒變;
(3)“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沒變;
(4)這句話的朗讀要注意在“美麗”后稍有停頓,“沒有改變”要讀得肯定,要讀出重音。
4、抓住“花的夢、思鄉的夢”,悟得“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的內涵
1、師談話過渡: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句話寫了“我”做夢,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個夢的呢?反復讀讀這句話,說說你的理解。
2、學生讀句子,說看法。
3、課件出示:“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老師在指導學生理解這句話時要細膩些:
(1)在德國“思鄉”,這個“鄉”指的是哪里?答案簡單:不是德國,是“我”的祖國,是在中國的“鄉”;
(2)“做了一個花的夢”,“我”在德國夢的“花”指什么?要聯系上文“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讓學生明白“我”看到德國臨街窗戶的花,就想到家鄉的山,家鄉的花;
(3)整句話的理解,要注意聯系第一自然段中的“愛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愛花的民族也很多”,從而讓學生也能在生活中感受到課文所描述的境界。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教學抓住文中的四個關鍵句段,讓學生在讀書中揣摩文本內涵,體會課文情感,感悟人間真情。
四、回讀全文,升華情感
1、學生回讀全文,選擇自己最受感動的句子,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對德國人愛花之真切的贊美。
3、練習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設計意圖]該環節的教學,通過感情朗讀、背誦的練習,旨在讓學生讀出情感,積累語言。
五、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1、說說讀了課文你想到了些什么?也可說說生活中“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事例。
2、集體交流。在學生聯系實際談感想時,教師要側重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引導:
一要引導學生聯系課文內容來說;
二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3、教師談話總結:
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走進德國,認識了一個愛花的民族,知道養花要給別人看,才能在看到別人的花中看到自己的花,明白了只有我為人人,才能人人為我,懂得了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布置作業
(1)把課文中描寫花美的句子抄下來。
(2)鼓勵學生寫一寫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設計意圖]該環節的教學,先是讓學生談學習課文后的感受,再說說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而后教師總結談話,把學習向課外延伸,鼓勵學生真誠地去幫助別人。
作業的設計意圖主要是:抄寫句子是積累語言的需要;小練筆,是本堂課教學的延伸,是聯系和溝通課內外知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憑借。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學設計3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向學生展示了德國這個奇特的國家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本課教學中我首先抓住 “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這句贊嘆,提出貫穿全文的大問題,引導學生去研讀課文,通過朗讀去欣賞感受奇麗的景色,去理解體會德國這個民族的奇特,然后再理解“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有所收獲。
反思這節課,我覺得主要有以下的收獲:
一、精心進行教學設計,架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梁。
文章能夠感動我,未必能感動學生。因為學生的生活經歷與文本有較大的差距,怎樣讓學生逐漸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架起了一座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梁。這節課總體的設計意圖是這樣的:
(1)抓關鍵詞句,通過朗讀感悟和圖片的渲染,感受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
(2)通過自由朗讀課文,抓重點詞句的方式,領略德國的奇麗景色和感受德國民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過音樂渲染,資料補充,感受德國民族的“美”。
二、靈活創新地實施教學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凸顯教學的實效性。
1、對關鍵詞語的理解,使詞語教學鮮活起來。首先對“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理解,采用朗讀感悟,聯系上下文理解,借助畫面,再次渲染的方法。這種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領悟和積累,使詞語教學鮮活起來。其次,對“應接不暇”的理解,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導學生運用;
2、通過反復誦讀,層層推進,水到渠成,熟讀成誦,在不知不覺中,積累背誦優美的詞句,凸顯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3、在體會“自己的花讓別人看”和“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的意境中,進而將文章主題升華為“人人奉獻美”和“人人收獲美”。
然而,在這堂課中還存在著一些遺憾,還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進如:
在品味“景色奇麗”時應該先讓學生想象德國街頭的景色,之后再讓學生欣賞德國街頭的美景。使學生逐步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有了切實的'感受再來讀,學生一定會讀得更好。
在重點句的理解上還不夠透徹。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是本節課最重點的一個知識,放在本課的課文情景中,學生能夠明白他的意思,但是學生不能由此舉一反三,把這種良好的精神境界應用到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甚至在拓展練習時,我請學生說說生活中有沒有感受過類似的境界,學生不能夠很好的聯系實際。
“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在理解這個句子時,其中的“變化”和“美麗”,學生的表述不夠準確。尤其是美麗,此處的美麗,不只是德國的花美、街道的景色美,更有精神境界的美,而學生理解時過于表面化。
有人說,課堂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每節課后,我總要回頭想想,簡單反思一下,正視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時,我總會告訴自己,這不是妄自菲薄,這是在經歷中成長……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學設計4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大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的短文,作者先點明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后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的德國人非常愛花;接著有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并抒發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后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游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的贊美之情。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積累課文中優美詞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課前搜集資料預習,課堂朗讀等,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學重點與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
2、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含德國風光圖、課文重點詞句段、小練筆)
一盆花
教學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欣賞畫面,激趣導入
1、同學們,在五彩斑斕的世界里,有許多美的東西,在中國,有讓我們引以為豪的錦繡山河、優秀的中華文化。而德國,也是一個美得像童話一樣的地方。今天,我們一起去德國看看。好嗎?
2、欣賞德國風光片,導入新課
3、德國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二、直奔中心,引導質疑
1、季老先生又是怎么贊美德國的呢,他發出了怎樣的感嘆?(出示中心句)
2、讀了這個句子,你有疑問嗎?
3、課文是怎樣具體描寫的呢?
現在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拿出筆來,分別用不同的符號畫出文中描寫景色奇麗,民族奇特的句子。
三、讀中感悟,領略美景
1、誰來說說,你從哪些語句感受到景色奇麗
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2、品讀這兩個句子
3、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山陰道的意思。
4、在朗讀中感受花多而美。
5、指導朗讀,想象意境
四、品讀課文,感悟理解
1、你從哪些語句感受到民族的奇特
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接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文中三個都讓你感受到德國人養花有什么特別之處呢?
3、什么是花的脊梁?
4、正是這樣你讀懂了什么?
5、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
6、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意思。
7、生活中有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例子嗎?
8、指導朗讀。
五、創設情景,課外延伸
1、當季老先生再次踏上這片土地時,他又看到了怎樣的景象?
2、從文中的又是你能體會到什么?
3、四五十年了,這種奇麗的景色依然如故,這讓季老先生產生怎樣的感受呢?
這里的`美麗指什么?
4、在夢中有怎樣的花?又有怎樣思鄉愁緒呢?
5、再讀課題。
6、總結延伸。
板書設計:
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設計說明:
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堂意味著學生要自覺做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課堂上切實變被動為主動,變強制為自覺,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所以本課的設計重在運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各個感覺器官,刺激視覺、聽覺,從音、畫等多方面激發學生的美好情感,把語言文字變成生動形象的畫面,達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適時引導或同學合作學習,共同解決疑難,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3.理解“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會寫生字“暇”。
學習重點:
1.理解詞語的意思,讀懂課文,有感情朗讀。
2.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揭示課題
家里養花嗎?你養的花給誰看?(自己的花是讓自己看的)咱們今天學的課文也和養花有關,不過不是給自己看,而是給(指板書:別人)看的。齊讀課題。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季羨林,對于季羨林我們并不陌生,上冊學過有關他的一篇文章《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這篇文章有個寫作背景:1935年9月,季羨林經清華大學的推薦,到德國哥廷根大學留學。1945年1O月回國,留德十年。離開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羨林率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重訪哥廷根,感慨萬千。《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短文就是作者重返哥廷根后的所見所思。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1、下面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走進德國,去領略多姿多彩的異國風情。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掃清生字詞障礙,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2、自學檢測
出示詞語:
脊梁莞爾一笑耐人尋味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
(1)找生讀
(2)指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
漢字可不是僵硬的符號,而是有著獨特性格的精靈。你看吧,每個詞都有著不同的風韻。當我看到“莞爾一笑”,我就仿佛看到一位女子輕輕的、微微的迷人的笑。當你看到“花團錦簇”就會想到(五彩繽紛、繁華艷麗的景色)當你看到“姹紫嫣紅”就會想到(花的品種繁多,五顏六色,景色艷美。)
(3)“應接不暇”在文中這句話中: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聯系這句話你能理解“應接不暇”的意思嗎?(指景物繁多,來不及觀賞)指導書寫生字:暇“暇”是“閑暇,空暇”的意思,它與時間有關,所以是“日”字旁。學生書寫兩遍。“應接不暇”的近義詞(目不暇接)
(4)所以詞語也是有感情的,有的詞語就是一幅畫,讓我們齊讀詞語。
3、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請你來概括課文內容。
本文講了作者在德國留學時,對德國人__________感到吃驚。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頗耐人尋味。四五十年后,我又回到德國,發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三、感受奇麗的景色,奇特的民族,學習第三自然段
重返德國發出怎樣的感慨:(板書: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文章是怎樣具體描寫奇麗的景色、奇特的民族的?找出相關的段落、句子劃一劃、讀一讀。
學生交流第三段:
1、找生讀
2、出示句子: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3、找生讀。
讀后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花多、花美)哪些詞可看出“花多”?(花團錦簇、花的海洋、應接不暇)(出示畫面,)除了“花團錦簇,姹紫嫣紅”你還想用什么詞來形容這美麗的畫面?(爭奇斗艷萬紫千紅繁花似錦五彩斑斕花香四溢芳香醉人沁人心脾五顏六色五彩繽紛)
除了這些詞語,我還有句名聯:姹紫嫣紅三春暉,賞心悅目百事興。走在這樣的街道上,什么感覺?那把你的感覺讀出來吧。找生讀。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美麗的街道吧。(老師讀前文,學生補全后文)引讀:你瞧,背著書包放學歸來的孩子,走過任何一條街——
你看,辛苦工作一天的大人們下班回家,走過任何一條街——
還有在德國留學的季羨林先生,走過任何一條街——
4、作者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望著一簇簇、一團團美麗的鮮花,真是一種享受,不由的發出這樣的贊嘆:(指板書: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5、看到這么奇麗的景色,面對這么奇特的民族,作者感悟到了什么?
出示: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這種境界是怎樣的一種境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那在文中“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分別指的是什么呢?
我把課文內容改了一下,補充句子:因為(我為人人),所以,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因為(人人為我),所以,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調換了位置,你明白了什么?(只有做到我為人人,才能營造人人為我的美好境界。)
讓我們一起感受這美好的境界,齊讀。
6、沉浸在這樣的境界中,作者發出了這樣的感嘆:(指板書: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7、小練筆
你有沒有發現自己身邊也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
每一個人都是這樣,____________的時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時候,______________,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__________的。
(班級圖書角、獻血的時候、捐款的時候、輪流做值日的時候)
下面讓我們再來讀第三段,相信你會有更深的感觸。
出示:正是這樣,也確實不錯。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四、重返德國,體會“美麗”,學習第四自然段
作者留德十年,他曾把哥廷根當做自己的第二故鄉,當四五十年后,他又踏上德國的土地,來到昔日熟悉的街道,當主人問詢有何變化時,季羨林先生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變化是有的,但美麗沒有改變。”)同學們猜猜,這些年,德國發生了哪些變化,什么又沒有變呢?學生說。
是啊,走在熟悉的街道上,看著沿街的風景,像一幅畫,更像一首詩。
《依然》
四五十年后,我又回到德國,發現______________變了,但是,____________依然沒有改變。
家家戶戶依然_____________,滿街的窗子前依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依然沒有改變
8、時隔幾十年,德國人養花的習俗沒有變,美麗依然沒有變,怪不得作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指板書: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五、推薦閱讀
是啊,德國街頭美麗的景色和愛花的風俗始終沒有改變,難怪作者:仿佛回到四五十年前,做了一個花的夢,一個思鄉的夢。作者是極其愛做夢的,留學期間,他經常夢到自己的母親和親愛的祖國;離開德國時,他說“宛如一場春夢,十年就這樣飛過去了”。
你想讀懂作者的思鄉夢嗎?你想了解作者在德國的留學生活嗎?你想知道離開德國時女房東歐樸爾太太為什么會嚎啕大哭嗎?推薦閱讀季羨林先生的《留德十年》,你會既開眼界又回味無窮的。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學設計6
第一課時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點明了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后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著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并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后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游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的贊美之情。
根據單元訓練目標和本文寫作特點,指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了解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品讀課文,積累優美語言;初步領悟作者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使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二、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
2、感悟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
3、初步領悟以小見大的表達方法。
三、教學重難點
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四、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
教師:研讀教材,精讀季羨林著作《德國印象》、《留德十年》、《季羨林文集》,品讀“以小見大”課外小品文。
設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引出課題。
1、前一段時間,我們學習了《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這篇訪談錄。其中大樹指誰?
2、季羨林是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他教給我們讀書要做到三個“貫通”: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這就是他一生讀書學習的真切體會。比如他精通12國語言。光是德國,1935年至1945年,他在那兒就整整呆過十年,德國人愛花、養花的民族風情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以后,當他故地重游,情不自禁地寫下了《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指題)
3、齊讀課題。(強調:誰的花又是讓誰看的?)再讀。
(二)學習新詞,讀通課文。
1、請同學們打開書第150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課件出示初讀要求)
2、這些詞語大家會讀嗎?
課件出示新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
莞爾一笑脊梁頗
指名讀、齊讀。教師隨機指導。
3、指導書寫。
(1)加點的字我們在書寫時要注意什么?學生談。
(2)教師范寫生字“脊”,強調筆順;范寫“暇”,關注日字旁。
(3)學生練寫。
4、請4位學生輪讀課文4個自然段。學生評價。
5、請學生說一說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板書:花美人美)
(三)自主研讀,體會“花美”。
1、請學生讀課文,找出寫花美的句子,多讀幾遍。
相機課件出示: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2、請學生再讀這3句話,用橫線劃出描寫花美的詞語。
(1)“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板書:花團錦簇
姹紫嫣紅)“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描繪的是怎樣一番景象?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邊聽老師讀這兩個詞邊想象畫面。(課件再現詞語所描繪的畫面)
(2)“山陰道”
①山陰道指的是什么?(學生談)
②小結:山陰道是地處我國的一處山清水秀,令人陶醉的風景名勝。
(3)“花的海洋”
①這里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小結:作者把大片大片,沒有邊際的花兒比作浩瀚無邊的海洋。
③這段話中還有用得非常貼切的詞語嗎?說出理由。
(4)“任何”
去掉“任何”,讓學生讀句子,體會作者用詞貼切。
(5)“家家戶戶”
“家家戶戶”指的什么?能去掉嗎?有更貼切的詞語替代嗎?
(6)“應接不暇”
①請學生談什么是“應接不暇”。在哪見過這個詞語?
(比如在《鳥的天堂》這篇課文中見過,課文中的“應接不暇”就是指眼前的花兒多得看不過來。)
②“應接不暇”在這里還包含著看花人怎樣的情感?(喜愛,生怕錯過)
小結:作者用詞多么貼切啊。正所謂增一字嫌多,減一字嫌少,改一字嫌不當。真讓人折服!
③課件播放畫面,師生美讀并背誦。
同學們,剛才我們談到的就是這樣的景象。(教師配樂范讀)
課件:圖片配樂連播。
學生多種形式讀。
3、總結:同學們,剛才我們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通過想象畫面、用心揣摩文中每個詞語的意思,融入了文章的'意境,全身心沐浴在花海中,聞到了花香,看到了花美,讀出了文章所蘊含的真情。
(四)合作探究,感悟“人美”。
1、關于“人美”,請同學們再回到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多讀幾遍。
相機課件出示:
①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的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學生讀。
2、結合課文內容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學生討論,匯報交流。
3、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對“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解。
學生討論,匯報交流。
4、剛才我們讀到的內容是描述德國什么時候的情景?四五十年之后,當作者再次來到德國,看到的又是怎樣一番景象?
課件出示:我走在街上,抬頭一看,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
5、如果今天我們再去德國,看到的一定還會是怎樣的景象?
6、面對此情此景,我們會由衷地發出怎樣的感嘆?為什么?
課件出示: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書:奇麗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五)總結學法,拓展延伸。
1、養花是件平凡的小事,但作者通過寫“花美”和德國人民種花習俗的特別來贊美德國人民“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境界美;通過寫德國人民一代又一代傳承這種愛花、養花的習俗,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德來贊美德國民族精神的偉大,這種寫作方法就叫——(板書:以小見大)
2、推薦閱讀:《德國印象》
六、板書設計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脊花美: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奇麗的景色)
以小見大
暇人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正確讀寫“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戶戶、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3、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啟示與教育。
教學準備
搜集有關德國的民情風俗以及季羨林先生的資料。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課前談話:
季羨林爺爺年輕的時候,曾經在德國留學生活了十年,過了四五十年以后再次去了德國,回來后感慨萬千,寫了一篇文章。今天,我們就隨語言大師季羨林的文章走進德國,或許你能從中對德國人有所了解。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順、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齊讀,指名讀,師注意糾正字音:注意“莞”是個多音字,本課中讀wǎn,表示地名時讀“guǎn”,如,廣東省的“東莞”;“姹”(chà)的聲母是翹舌音,不要讀成平舌音。
3.生指出書寫上的疑難字,指導書寫生字:脊、嫣
三、由淺入深,探究文本
1、看課題,體會“讓”的意思。將“讓”字去掉,與課題作比較:(1)、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2)、自己的花是別人看的。
通過比較讓學生明白:加上“讓”有主動的、心甘情愿的給別人看的意思。
2、瀏覽課文,發現文中藏著的“讓”。請你發現一下,文中哪些句子告訴我們德國人養花是“讓”別人看的?看看誰有一雙敏銳的眼睛。
(1)學生瀏覽課文,發現“讓”,教師巡視點撥。
(2)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對以下句子作深入引導。
句子一: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請學生讀,理解“脊梁”的意思。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葉子)。顯然,德國人養花是給別人看的。)
句子二: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
(德國人養花真是與眾不同,非常奇特呀!)齊讀。
3、德國人的“讓”,讓出了什么呢?下節課,我們接著學習。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德國人是怎樣養花“讓”別人看的?他們這樣養花有好處嗎?
二、品讀課文,感悟“美麗”
1、學習第三自然段。
(1)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話就說到了: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找出具體描寫“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的句子,劃上橫線。
(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2)這里景色真美呀,這段文字也很美!同學們再默讀這兩句,談談你讀后的感受。
預設一: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抽學生讀文,結合你的生活所見閉眼想象,“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想看看這樣美的畫面嗎?(出示圖片)師解說:花成團,一簇緊挨著另一簇,十分茂盛,這就叫“花團錦簇”(抽幾生,讀出“花團錦簇”的形象),它側重寫花的形態;這些花有紫色有紅色,五顏六色,十分艷麗,這就叫“姹紫嫣紅”(點幾組,讀出“姹紫嫣紅”的味道),它側重寫花的色彩。作者用詞多么準確呀。
預設二:應接不暇
不光一家窗前是這樣美,家家戶戶都是這樣呀!放眼望去——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理解“應接不暇”:
“暇”什么意思?(空閑,沒事的時候。“暇”與時間有關,所以要記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沒有空閑)。“應接不暇”呢?(看圖)這里的.花非常奇麗。看了左邊又想看(右邊),看了樓上又想看(樓下),看了近處又想看(遠處),看了怒放的還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這條街,還想看(那條街)。看得我們眼花繚亂,眼睛都忙不過來了,這就叫做——應接不暇。
花多而美,讓人眼睛看不過來,這就叫——
商場里,商品琳瑯滿目,我們眼睛都看不過來,這也叫——
爸爸過生日,來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不過來,這也叫——
生活中,你還有“應接不暇”的時候嗎?
這里的鮮花如此美麗,如此壯觀,讓人應接不暇呀,我們欣賞到了德國奇麗的景色。你能通過朗讀再現這樣的美景嗎?
(3)指導朗讀
作者優美的語言,將我們帶到了德國。(齊讀)
同學們,我們就在德國,到街上去看看吧!(齊讀)走過任何一條街——
這里花如海,總也看不夠啊!(背)走過任何一條街——
內容理解了,讀的遍數多了,自然就能背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熟讀成誦”,也是我們慣用的背誦方法。
(4)過渡:走在美麗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曠神怡,自然地讓人想到奇麗景色背后人們崇高的思想境界,這種境界就是課文中說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呀,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說(齊讀)——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5)理解“耐人尋味”的意思。(人們走在這樣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種的鮮花被別人欣賞,不由得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想法。
像這種引起人們思考、值得人們回味的情形,我們可以稱它為“耐人尋味”。)
2、學習第四自然段
(1)四五十年過去了,季羨林爺爺又一次到了德國,又一次看到了這奇麗的景色,當朋友問他德國有什么變化嗎?他說:(齊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2)季羨林說的“美麗”指什么?“德國人有什么特點?”。
(3)猜度季羨林的“夢”。——“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結合季老的《留德十年》、《再回哥廷根》文章片段,說說季老到底做了一個怎樣的夢。)
四、作業設計
1、抄寫文中描寫花美的句子,并背誦第三自然段。
2、推薦閱讀:季羨林爺爺的回憶錄《德國印象》。
五、板書設計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奇 奇
花團錦簇 麗 特 人人為我
姹紫嫣紅 的 的 我為人人
景 民
色 族
教學反思:
在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筆下,德國充滿異國風情的美麗,在一個異常普通的小鎮的居民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人性的美麗,成就美麗的境界,這就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教材《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給我留下的深刻感受。《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為我們敘述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時的所見所聞,文字簡練優美。通過描寫德國人種花的與眾不同,突出他們每個人都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也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將自己的花種在臨街的窗戶外面讓別人看。全文充滿了作者的真情實感。
在課堂上,我請學生自由默讀課文,體悟風情,找出“人人為我”的句子。隨著學生的交流,課件出示:“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引導學生想象“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情景,利用圖片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意思,體會花之美。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理解應接不暇的意思,體會花之多。
“以讀為本”是閱讀教學的基本特征,以上片段我圍繞中心問題反復研讀課文,將重點段句的朗讀與悟情有機的融為一體,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在品位的基礎上讀,在讀中進行想象,力圖使學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學生領進濃濃的詩意境界,言為心聲,希望學生把心境和感受讀出來,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文中蘊含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如何于無痕處解決這一難題,是我課堂中力求突破的。這個問題,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再加上課件教學的配合,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回顧整堂課,還是有一些讓自己不甚滿意之處:
朗讀教學的指導一直是我教學的弱項。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做了嘗試,未進入最佳朗讀狀態,學生的朗讀水平有待提高,我很希望在體會感受景色奇麗這個環節上指導朗讀給全課掀起第一波高潮。可惜事與愿違,雖然通過直觀的圖片視覺沖擊,學生能體會到美麗的景致,也可以想象得到漫步德國街頭美好的心境,但是并不能在讀的過程中把各自的感覺讀到位,的確成為一樁憾事。
這樣一次充滿馨香四溢的異國風情之旅,讓我感受之真切到老師的高度將決定課堂的深度和廣度是何故。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將會是我不懈之追求的目標。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認讀并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姹紫嫣紅,花團錦簇,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德國奇麗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風情;能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來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3、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教育。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是怎么寫出景物、風情的特點的。
【教學難點】
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課前聽同學們談及自己家中養了很多鮮花,老師真想一一參觀,但這是不可能的,別人家里的花我們怎么能隨便看到呢?可是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德國,只需漫步于街頭,你就可以隨意欣賞到家家戶戶種植的鮮花,因為在那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著名的語言學家季羨林老先生一起去走進德國,感受那里與眾不同的異國風情。好,請大家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
過渡:課文預習過了吧,下面咱們就來檢查一下,這些詞語你都會讀嗎?
1、檢查讀詞:
⑴ 出示第一組:
宇宙 天性 真切 奇麗 奇特 脊梁
① 指生讀,糾正“脊梁”的讀音及寫法。“脊”的上半部分是先兩邊后中間。
② 齊讀。
過渡:看來這組詞語比較簡單,沒有問題,那咱們就增加點難度,來看第二組,自己先練習一下。
⑵ 出示第二組:
莞爾一笑 應接不暇 花團錦簇 姹紫嫣紅 耐人尋味
① 指生讀。
②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最有魅力最有韻味的的語言,它集音形義一體。我們在讀詞的時候如果能夠加上自己的理解,就一定會把詞語讀得有滋有味,聽老師來讀這兩個詞。誰再來讀。齊讀。
2、質疑導讀:
看來詞語大家已經掌握得很熟練了,不知大家對課文又了解多少呢?下面,老師想出幾個小小的問題來考考大家: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個國家?那里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我們本文的作者季老先生曾在德國留學十年,那么德國給他留下了什么印象?
提示:
可以到文中的最后一自然段中尋找。
歸納:
“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并板書:
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品讀學文
1、朗讀思考,體悟風情:
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呢?這節課,就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去尋找答案吧。請同學們放聲朗讀課文,邊讀邊想:你從課文的哪些語句中感受到那里景色的奇麗或是那個民族的奇特的?就請把這些句子畫下來。然后把畫出來的句子讀一讀,想想從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巡視。
2、感受“景美”:
學生匯報交流:
(請學生說,提醒其他同學認真聽,可以補充、可以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
⑴ 詞語聯想,初識美麗:
“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① 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情況相機出示以上文字課件:
引導學生想象“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是怎樣的畫面,而“花的海洋”和“應接不暇”又是怎樣的情景。
② 指導朗讀:
師:整條街的花就像海洋一樣,無邊無際,多美的景色啊!誰來讀讀?指生讀。
⑵ 情境創設,奇麗再現:
導語: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漫步在那個德國小鎮的街頭,去感受那里美麗的風光吧。請大家閉上眼睛,用心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
① 師配樂朗讀,生閉眼聆聽。
② 交流想象。
③ 出示課件,小結:
瞧,正如大家所描述的一樣,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人們每天徜徉在花的海洋里,聞著花香,聽著鳥語,該是多么愜意、多么開心的一件事呀!來,就讓我們把這種美好的感覺讀出來吧。你來試試。
師隨時糾正不到位之處。
齊讀!
⑶ 誦讀美景,佳句積累:
這么美的景色,你想不想把它永遠地珍藏在記憶中呢?那有什么好辦法呢?趕快背背吧。你來試試。一起來,好嗎?
3、領悟“人美”:
過渡:剛剛我們一起去走進了德國的街頭,領略了那里奇麗的風光,花海暢游,花香陣陣,怪不得季老先生會情不自禁地贊嘆道──(生齊)多么奇麗的景色!那么,你又是從哪里能感受到這個民族的奇特的?
⑴ “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⑵ “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① 教師根據學生匯報情況相機出示以上文字課件。
通過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比較,理解德國民族養花的奇特。
② 指導朗讀:
學生練讀:
師:如果你跟作者一樣,第一次到德國,看到德國人這樣養花,你的感受會是什么?(奇怪、不理解)好,請讀出這種吃驚、不理解。
全班自由朗讀。
(讀出吃驚、不理解。)
4、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⑴ 過渡:
師:的確,在德國,“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文中,作者用了一句更精辟的話來表達這個意思,是哪句話呢?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出示課件文字并板書: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⑵ 結合上下文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① 談談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
② 回歸課文,從哪些地方看出是“我為人人”,哪些地方表現的又是“人人為我”?課件相機出示答案。
③ 季老先生看到德國人這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做法,會想些什么?你又想些什么?(指3~5生談)這一句話讓我們想了這么多,這種境界真是頗耐人尋味呀!
④ 我們身邊,有沒有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事例?找生談。
(提示:班級圖書角、值日生清掃衛生。)
5、回歸文本:
⑴ 正是因為德國民眾具有這種“我為人人”的奉獻精神,所以他們才能做到(課件出示并齊讀):“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⑵ 于是就有了這令人感動的“人人為我”的和諧景象(出示并齊讀):人們“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小結:此情此景,都深深地打動了季老先生,難怪他會由衷地贊嘆道──“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6、尋夢之旅:
過渡:
轉眼間四十五年過去了,斗轉星移,時事變遷,當季老先生再次踏上這片他闊別已久的土地的時候,展現在他面前的又會是怎樣一番情景呢。現在各位是季先生,我是一位記者,我想現場采訪一下。
⑴ “變化是有的,但美麗并沒有改變”:
探討:
四五十年間可能發生了哪些變化,唯有“美麗”沒有改變,那“美麗”究竟指什么?生談。
(預設:花美,環境美,心靈美。)
原來,在美麗的花兒背后,還隱藏著這么多美麗的東西,難怪您會說──(生接讀):“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⑵ 理解: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您還做了一個花的夢,一個思鄉的夢。”
找生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夢?老師也有自己的見解。老師在課前曾讀過季羨林的《再返哥根廷》一文,其中有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留德十年,那座異域小城,在我的心靈深處,早已成為我的第二故鄉了。”而且,他還把自己離開德國時的心情也成了一首詩。(出示)由于當時社會形勢很復雜,所以季先生在回國時不能從德國直接回國,而是途經瑞士,幾經輾轉來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這里的“舊邦”指的是哪里?(祖國)“客樹回望”又是回望的哪里呢?(德國)是呀,這里既有對祖國的思念,又有對德國的依戀。
四、推薦閱讀
過渡:
這里的故鄉究竟指的哪里呢?正如人們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1、好書推薦:
他夢里的故鄉究竟在哪里,就請大家到他的文集《德國印象》中去尋找答案吧。同時,老師想再向大家推薦季先生的兩本著作《故鄉明月》和《另一種回憶錄》,相信讀完之后,你一定會對他的思鄉夢有了更深的了解。好了,同學們,老師向你們推薦了三本好書,那你們愿不愿意也向老師來推薦幾本好書呢?你推薦什么?
2、生向師推薦好書。
3、回歸主題:你們看,這種境界就是──
(生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板書設計】
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奇麗的景色!
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
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詞語。
2、在細讀詞句中感受景美文,從而感悟到德國的風土人情。
3、品讀詞句,感悟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
教學重難點
1、通過詞句的細讀,理解德國街上的風景美。
2、讓學生潛移默化的感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境界
教學過程
一、通讀全文,尋找美麗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25課,請同學一起讀課題。
2、課文寫的是花,季先生用了哪些詞語形容花的美麗?(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海洋、美麗等)你還會用些什么詞語呢?
3、四五十年前在德國留過學的季先生,重新回到德國時,走在大街上,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心地發出了怎樣的贊嘆?請同學大聲的自由朗讀課文,找到有關詞句,用筆劃劃。(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4、的確,季先生走在德國的大街上,他感受著奇麗的景色,那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找到這樣的句子。
二、細讀詞句,走進美麗
過渡:讀著這樣的句子,你覺得這里的景色怎么樣?(美、奇麗)請在美美讀讀這句話。
出示句子:走過任何一條街,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1)哪些詞語中讀懂了花很美?透過這些詞你看到了一幅幅怎樣的畫面?(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花的海洋)
(2)花的海洋,季先生為什么把比作海洋呢,他們有哪些想通的地方
(3)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是一幅美不勝收的畫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隨著老師的朗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爭奇斗艷的花兒、你你爭我擠的,……)
(4)引讀:走在這條街上,看到的是……走到那條街上,看到的也是……
(5)還有哪些詞語可以寫出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美?(爭奇斗艷、競相開放、五顏六色……)課文為什么只用這兩個詞語呢?(不重復、啰嗦。)
(6)指導學生帶著吃驚讀這句話。
(7)德國人栽種這這么,美麗的花朵,把大街都裝扮著這么奇麗,他們的目的是什么呀?(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三、細讀詞句,感悟養花方式的奇異
過渡:季先生和游人,為什么走在大街上能夠欣賞到這樣的奇麗的景色呀?(因為德國人的養花方式不同,他們是把花再重在臨街窗戶的外面)
出示句子: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界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理解養花方式的不同
A季先生對德國人養花的方式感到怎么樣?(吃驚)他吃驚于什么?(家家戶戶都在養花、花朵都朝外開、他們是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B家家戶戶都在養花,“都”看出了養花方式德國人的民族習慣;花朵為什么都朝外開了呀?(是主人有意的安排,讓別人看自己的花。)從這三個都字,我們可以看出季先生對德國人養花的方式是越來越吃驚,越來越驚奇。
C 學生用驚奇的語氣練讀這句話。
2、理解“花的脊梁”
(1)過渡:德國人養花方式的不同,讓我們都看到花朵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請同學們關注“脊梁”這個詞。
(2)請同學把這個詞來讀一讀,這個詞應該是輕聲的,一起讀一讀。花的脊梁指的是什么?(花的莖葉,枝干,花托等)
(3)在屋子里的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而站在街上的人們能看到什么?
(A萬紫千紅的花、五顏六色的花,這是從色彩上來說的。B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競相開放,有人鮮花怒放,這是從姿態上來說的)
(4)在這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的花海里,花朵隨著微風涌動著,站在街上的游人們甚至還能怎么樣?(甚至能聞到馥郁的.芳香)
(5)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讀讀這句話,先個別讀,再齊讀。
(6)德國人奇異的養花方式,讓我們感到吃驚,同時也讓我們觸摸到了美麗,之所以他們的鮮花如此美麗,是因為他們始終都有一個心愿:自己的花事人別人看的。
四。細讀詞句,感悟民族之奇特
1、理解德國民族之奇特
(1)過渡:前面我們感受到了花的奇麗,德國人養花方式的奇異,我們也可以看出德國這個民族是奇特的
(2)出示句子: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著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3)走在街上,每一家都是這樣,都只咋樣呀?(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德國人為什么能把這花栽種的如此美麗呢?(因為他們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因為他們心中都有一個信念: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2、老師還找了一些描寫花美的句子,請同學們仔細默讀,去發現比較,在花的生長地方有什么不同?從而體會到了什么?
3、季先生看到了這奇麗的景色,感受到了奇異的養花方式,感悟到德國這奇特的民族,他們結合在一起就有一種頗耐人尋味的境界——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這個時候,你覺得德國人民怎么樣?(奇特、偉大)帶著這樣的語句讀讀這句話。
2、細讀詞句,在感悟養花時間之久中感受美。
過渡:闊別幾十年,季先生再次回到當時的小鎮,他還是那么吃驚。
(1)請同學一起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是什么讓季先生吃驚?(養花時間之久、美麗并沒有改變。)
(2)美麗并沒有改變,依然有哪些美麗呢?請同學快速讀全文,然后按自己的理解填寫這首小詩。
闊別幾十年
又到德國
美麗
依然沒有改變
迎接我們的主人
依然___________
家家戶戶
依然__________
滿街的窗子前
依然___________
這境界
依然_______
那就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多么奇麗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2.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理解“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教學重點:
1.理解詞語的意思,讀懂課文,有感情朗讀。
2.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并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準備:
學生:朗讀課文,不懂的生字詞語,查字典,把意思寫下來。
教師:課件
教學流程:
導入:
欣賞圖片:埃及的金字塔,西班牙的斗牛圖片,泰國的大象圖片,非洲的土著人,威尼斯的小艇,悉尼大劇院。請學生猜一猜這些圖片分別是關于哪一個國家的。
小結。(師:每個地方都有美麗的景色,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風土人情,今天,我們要去德國,看看那里獨特的風土人情。)
一、揭題初讀,整體感知。
1、引出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生齊讀。
2、初讀課文,結合預習,檢查字詞。
初讀要求:讀正確,讀通順,難讀的地方多試幾遍
“莞”多音字。指名讀正音強調“脊梁”的讀音。指導筆順。
學生課堂寫生字“脊”(要求:正確和美觀俱備),教師巡視。
3、出示圖片:這是德國著名的哥廷根大學。在這所大學里,孕育了30多名諾貝爾獎的獲獎者。這位是季羨林爺爺。 1935年,25歲的季羨林爺爺到德國留學10年。四五十年以后,當他再次來到德國故地重游時,發出了由衷地贊嘆。引找文中原句。
板書:奇麗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課件出示: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生齊讀
二、深入文本,了解德國風情。
(一)品讀感悟,感受奇麗的景色。
1、季爺爺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贊嘆呢?
讓我們一起隨著季老先生來到德國,請自由朗讀課文的1-3自然段,邊讀邊思考,你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景色的奇麗,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民族的奇特?劃出有關詞句,并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
生自讀劃句子,教師巡視。
交流,出示句子:
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的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1、從哪里感受到了景色的奇麗?
①“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花的海洋”
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景象?提示:眼看到----,鼻子聞到----,耳朵---,心-------)
通過想象說話的方式,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意思
板書:街上看花
②任何、家家戶戶
透過家家戶戶你感受到什么?這么美能不能給大家讀一讀?
指名讀句子的前半句。
男女生讀
③山陰道上 、應接不暇
知道什么叫山陰道嗎?想象一下,茂密的山林,走在林間小道上,微風吹來,聽著各種鳥鳴聲,給你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送進朗讀里,讀后半句。
季爺爺借用山陰道,寫出了德國街道的特別。配樂出示一組圖片(街頭花景)
師配音:人們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聞著花香,聽著鳥語,望著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競相開放,姹紫嫣紅的鮮花,走在這樣的街道,就像走在山陰道上,真是一種美的享受。
瞧:走過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引讀:(生)家家戶戶的
走過另一條街,抬頭向上看,(生)家家戶戶的
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生)家家戶戶
師:多么美的異國風光,不積累下來多可惜。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一背。
學生背誦(配樂)。
(二)初探“吃驚”,感受民族的奇特。
過渡:剛才我們感受到了景色的奇麗,你又從哪兒體會到了這個民族的奇特呢?
A: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
1、 奇特表現在哪兒?談談體會
與眾不同的窗外養花:
板書:窗外養花
2、你在平常的生活中看到人們都把花種在哪?
3、一般我們都會把花種在家里,而他們的花都種在外面,很特別,讓人吃驚。
B: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我們的脊梁在哪里呢?用手摸摸看。花的脊梁指什么?(花的莖、花的枝葉)
2、角色遷移體驗:如果你來到德國人的家里,看到這些花的脊梁,會怎樣想?
3、季爺爺初來咋到時也驚訝極了,
指名讀、齊讀。
過渡:難怪季羨林爺爺曾多次這樣的詢問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女房東又是怎樣說的呢?
C:出示: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
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
①、莞爾一笑就是微微一笑,是真心的笑,自然的笑,很平常的笑,最普通的一笑
②、從這樣的笑中,你讀出了什么?
這在我們看來是多么不可思議,而在女房東的眼里卻是如此的平常,只是莞爾一笑,微微一笑,那么平常。
師生分角色讀(指兩三名女生當女房東)
過渡:正是這樣,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D:出示: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讀(正是這樣)
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E:隨機出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齊讀)
耐人尋味意思就是意味深長,值得仔細體會琢磨。德國人民讓花的美麗為路人綻放,為他人而芬芳!
試想,走在這樣的街上,你有什么感受?想說些什么?把你心里想說的話寫在課題旁邊的空白處。
F:四邊三化活動成果展示:
師:以前老師在羨慕,可敬的季爺爺也在羨慕,在座的同學,相信你們讀了這篇文章肯定想馬上置身德國,可喜的是,如今我們的家園也正悄然發生變化,那就是這段時間由浙江省省委、省政府發起的,平陽縣縣委、縣政府積極行動的“四邊三化”活動,即“清理公路邊,山邊,鐵路邊,河邊,做到綠化,凈化,潔化”,給我們的居住環境披上了新裝,請看我們身邊的變化!欣賞圖片
師:其實我們更可喜的是呈現我們面前的美景是大家齊心協力打造的,更值得高興的是我們的老百姓正形成一種新風尚——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共建新環境!引出圖片:
那么這項活動如果僅僅靠政府的力量夠么?僅僅靠幾個人夠么?所以從今天開始,在座的特別棒的五小的孩子也愿意盡自己一份力嗎?我們可以怎么做——或宣傳,或行動
四、總結回顧,存疑待解。
最后讓我們帶著對德國這個偉大民族的敬重,帶著對家鄉美化的期盼,齊讀-----------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板書:
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奇麗 奇特
街上看花 窗外養花
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正確讀寫“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戶戶、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3、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教學準備
學生搜集有關德國的民情風俗。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上學期,我們學習了一篇訪談錄《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其中那棵大樹還記得是誰嗎?對,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教育家季羨林爺爺。今天,我們要同季爺爺一起去德國,去看看德國的花。
(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自讀課文,要求:
讀準字音,讀通順、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齊讀,指名讀,師注意糾正字音:
注意“莞”是個多音字,本課中讀“wǎn”,表示地名時讀“guǎn”,如,廣東省的“東莞”;“姹”(chà)的聲母是翹舌音,不要讀成平舌音。
3、生指出書寫上的疑難字,指導書寫生字:
暇:與“瑕”區分記憶,偏旁表義
錦:與“綿”區分記憶。
嫣:右部的上下結構分配要合理。
(師可范寫。)
4、生寫生字,師巡視。
5、投影儀展示書寫,師生評議。
6、結合預習情況,理解文中疑難詞語:
房東: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對“房客”而言)。
莞爾一笑:形容微笑的樣子(多指女性)。
花團錦簇:形容五彩繽紛、十分華麗的景象。
姹紫嫣紅:嫣:嬌艷。形容各種好看的花嬌艷絢麗。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在初讀課題的時候,同學們會產生怎樣的疑問?
(誰把自己的花給別人看?為什么要給別人看?)
2、默讀課文,自己在文中找答案。
3、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體會。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25課。
學生齊讀課題。
二、學文
1、在初讀了課文后,說說你對課題的理解。
(根據學生的體會,以學定教確定教學的順序。)
2、生:我明白了德國人把自己養的花給別人看。
引導學生找到相應的語句“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談談自己的理解。
(“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葉子,并不美觀,而花最美麗的'部分──花朵自己卻不能完全欣賞到,那自己豈不是得不償失嗎?可引導學生對這個問題討論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給別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讓我們走出房屋,來到街道欣賞美麗的花朵吧!請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大家邊聽邊展開想象,然后說說仿佛看到了什么。
(教師在輕柔的音樂聲中朗讀。)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戶戶的窗子上鮮花怒放,紅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顏六色,千姿百態,美麗極了。
生:我仿佛看到在這些奇特房子的窗臺上的花連成一串,匯成了一條條花的彩帶。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種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師:談得真好,想象豐富,談出了自己的感受。請接著說……
生:我仿佛看到主人們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陽臺,換上一盆盆正在開放的鮮花。
生:我仿佛看到各種鮮花爭奇斗艷,吸引來了大批的蝴蝶,圍繞著各家各戶的窗臺翩翩起舞。主人聞著花香,欣賞著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時駐足觀賞,真是“人在街頭逛,似在花海中。”
生:……
師:是的,通過想象,大家已經充分感受到了這奇麗的景色。讓我們看看課文中的插圖,再通過我們有感情的朗讀把這奇麗的景色表現出來吧。
(有條件可觀看德國街道的圖片,感受這奇麗的景色。)
隨機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意思。
(配樂指名讀、分男女生讀、全班齊讀;然后讓全班看插圖,能背則背,不能背則讀;接著抄寫本段中自己喜歡的語句。)
4、現在,你還會不會為你剛才在屋內沒有看到自己種的美麗的花兒而后悔呢?
(學生談自己的體會,明白人人都把自己美麗的花奉獻給大家,才能欣賞到如此美麗、奇特的風景。)
5、隨機出示: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⑴聯系課文內容談談你的體會。
(每個人都把自己種的花兒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麗的花。)
⑵學生聯系實際舉例說明。
(如:學生輪流值日打掃教室衛生,每人帶課外書到班上建立圖書角等等,都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⑶再讀讀這句話,談談你明白了什么。
(“我為人人”是說每個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會責任感,要用實際行動為大眾著想,為社會盡到自己的義務。如果大家都這么想這么做就必然會換來“人人為我”的結果。雖然“人人為我”放在前面,但實際上“我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為人人”盡到責任和義務,才會實現“人人為我”的美好愿望。)
6、學到這里,你覺得德國或德國人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街道景色奇麗;德國人懂得為他人無私付出。)
7、季羨林再次來到德國,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談談你的理解。
(德國沿街的奇麗風景沒有改變,依然是“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同時,也許作者言下之意還在贊揚德國人民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境界。這種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賞的,也是更“美麗”的。)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詞,掌握“脊梁、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耐人尋味”等詞語。
2、了解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初步感受德國民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課文的優美語言。
教學重點:感受德國民族風情。
教學難點:初步體會德國民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境界。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直入課題。(2分鐘)
說到德國,很多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愛花的民族。德國人養花與眾不同。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深受感動,寫下一篇精美的短文(齊讀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題目中有一對反義詞,很有意思,注意讀好,一齊再讀課題。
這節課我們就隨著季老的介紹去欣賞德國獨特的民族風情。
二、初讀課文,把握大意。(8分鐘)
在讀課文之前,我們先來學習三個生字。
wǎn
莞 莞爾一笑(抽讀。想想,“莞爾一笑”是怎樣的笑?做個“莞爾一笑”的樣子)
ch yān
姹 嫣 姹紫嫣紅(抽讀。“嫣”寫的時候哪兒要特別注意?用食指寫一遍。)
我們一齊讀兩遍。
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朗讀課文,注意把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讀完后想想,每一個自然段寫了什么。
說說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板書:愛、養<點明讓別人看>、賞<點明看別人的花>、夢)
接下來,請同學們想想課文的主要內容。四年級的時候,我們學習了段意連接法來歸納文章主要內容。五年級了,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用抓重點段落的方法來歸納。課文四個自然段,二、三自然段是重點。誰來把兩個自然段的意思連起來說說本文的主要內容?
三、析形會神,領略風情。(29分鐘)
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話就說到了(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自己又看別人的花)這樣兩層意思,找出來,畫上波浪線。
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齊讀。這句話就講了緊密聯系的兩個方面的意思,所以中間用了分號隔開。
瀏覽課文,文中哪些語句具體在寫“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畫上直線;哪些語句具體在寫 “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畫上虛線。
A、(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抽生匯報,[指導過程:
1、這幾句在具體寫德國人“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起讀讀。
2、再默讀這段話,想想怎么就能看出德國人養花是給別人看的。
3、德國人養花真是與眾不同,非常奇特呀!](板書:奇。)齊讀。
B、(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生匯報(指導讀好“山陰道”)。這兩句重在寫“自己又看別人的花”。我們一起讀讀。
這里景色真美呀,這段文字也很美!同學們再默讀這兩句,看看哪些詞語最先跳入你的眼簾,使你興奮,令你心動。
預設一: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聽老師讀第一句(讀兩遍,后一遍從“家家戶戶”處開始),結合你的生活所見閉眼想象,“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你的描繪,讓我們仿佛聞到了濃郁的花香,還聽到了蜜蜂的嗡響,小鳥的鳴叫,游人的驚嘆。
想看看這樣美的畫面嗎?(出示圖片)師解說:花成團,一簇緊挨著另一簇,十分茂盛,這就叫“花團錦簇”(抽幾生,讀出“花團錦簇”的形象),它側重寫花的形態;這些花有紫色有紅色,五顏六色,十分艷麗,這就叫“姹紫嫣紅”(點幾組,讀出“姹紫嫣紅”的味道),它側重寫花的色彩。作者用詞多么準確呀。
預設二:應接不暇
不光一家窗前是這樣美,家家戶戶都是這樣呀!放眼望去——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這個詞見過沒有?沒見過,我們先跟它打個招呼。)
“應接不暇”中哪個字最不好理解?“暇”什么意思?(空閑,沒事的時候。“暇”與時間有關,所以要記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沒有空閑)。“應接不暇”呢?(看圖)這里的花非常奇麗。看了左邊又想看(右邊),看了樓上又想看(樓下),看了近處又想看(遠處),看了怒放的還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這條街,還想看(那條街)。看得我們眼花繚亂,眼睛都忙不過來了,這就叫做——應接不暇。
花多而美,讓人眼睛看不過來,這就叫——
商場里,商品琳瑯滿目,我們眼睛都看不過來,這也叫——
爸爸過生日,來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不過來,這也叫——
生活中,你還有“應接不暇”的時候嗎?
這里的鮮花如此美麗,如此壯觀,讓人應接不暇呀,我們欣賞到了德國奇麗的景色。(板書:麗)
你能通過朗讀再現這樣的美景嗎?自由讀——抽讀——點評(特別要把“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讀好,讀慢一點,慢慢回味。)——再抽讀——一起美美地讀讀。
作者優美的語言,將我們帶到了德國。(齊讀)
同學們,我們就在德國,到街上去看看吧!(齊讀)走過任何一條街——
這里花如海,總也看不夠啊!(背)走過任何一條街——
內容理解了,讀的遍數多了,自然就能背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熟讀成誦”,也是我們慣用的背誦方法。
過渡:走在美麗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曠神怡,自然地讓人想到奇麗景色背后人們崇高的思想境界,這種境界就是課文中說的——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板:我為人人。)
是呀,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說(齊讀)——
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課件:后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出現)
“這一種境界”指的是什么?聯系上文說說。
再讀: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這種境界意味深長,多么值得仔細體味呀。讓我們再一次從人們養花與賞花的經歷中去品味這種美好的境界吧。接讀課件:
(我為人人——他們奉獻美。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請讀(手勢):
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人人為我——他們收獲美。自己又看別人的花。)(手勢):
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原來德國有如此奇麗的`景色,是因為德國人都具有這樣的思想境界呀!)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課件:慢慢飛出)
(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這一種境界是頗——(生說)耐人尋味的。而且四五十年了都沒有改變。1985年,季老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了這樣的景象:(齊讀——課件)
C、我走在街上,抬頭一看,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
所以當主人問他德國有什么變化沒有時,他說(師讀)——
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美麗”指什么?(鮮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境界。)
這也是沒有改變的。這令作者無比驚嘆:(齊讀最后三句。)
課件: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我在初讀課文的時候,發現最后一句不好懂。我們一起再讀讀。(課件出示最后一句。)
我當時就想:學習語文,我們可以通過搜集信息,了解寫作背景來幫助理解。
文章是1985年寫的(板:1985),四五十年前是什么時候?1935年到45年這十年間,作者正在德國哥廷根大學留學。這次再到德國,勾起了他的回憶,想起了學生時代所做的夢。
同學們,這是一個怎樣的夢?(花的夢,思鄉的夢。)
常言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你從花的夢,思鄉的夢想開去,留學德國,他見到的什么給他印象最深,他在德國想得最多的是什么?
[“思鄉” 指導策略(根據實際,選擇使用):
1、你離開過父母嗎?多久?那段日子你會想些什么?
2、季老離開祖國十年啊,“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每年春節,家家戶戶團圓的時候,他卻孤獨一人呆在哥廷根,他會想些什么?
3、(課件)季老曾說過:住在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為什么,母親頻來入夢。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他在1935年11月20日的日記中寫道:我現在還真是想家,想故國,想故國的朋友。我有時想得簡直不能忍耐。)這是他思鄉的真實寫照呀,請讀——]
誰能想得更深一點?季老僅僅是思念故鄉嗎?他看到德國景色這樣美,德國人有這樣美好的境界,他就不想對祖國說點什么嗎?(像德國一樣美,像德國人民那樣,具有“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崇高思想境界……)
是呀,這就是季老對祖國的祝福,這就是季老的夢。一起再讀讀。但愿全
人類都有這美好的境界!
四、回顧板書,總結課文。(1分鐘)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跟隨季老的介紹認識了德國人養花的(奇特),欣賞了德國(奇麗的景色),品味了德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境界。讓我們再一次回味德國獨特的風情,再一次深情地朗讀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學設計13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第十冊第八組教材中的一課。本篇課文講的是“我”在德國讀書時,發現德國家家戶戶都把花養在鄰街窗戶外,他們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國,發現變化很大的德國,“美麗”依舊沒有改變。由此,我體會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崇高境界。教材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國風情畫卷,語言優美且內容豐富,是一篇供學生細品的好文章。這篇課文篇幅較短,語言親切自然,字里行間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不僅能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還帶給孩子美好的情感體驗,更有助于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這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的作品,具有不同凡響的人文性價值。作者用生動的語言,雕刻精美雋永的短文,表達故地重游的真切感受。展現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風景里,抒發了內心真實的感受。在“美麗奇特”的境界里,潛移默化的營造凈化心靈的氛圍。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練概括的語言揭示了意味深長的人生哲理,讓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格教育,真正起到豐盈學生的人文精神內涵的作用。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正確讀寫“脊梁、家家戶戶、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誦課文,背誦第3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3、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讀通,讀懂課文,讀出感情。
2、體會“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境界,從中受教育。
【教學準備】:
1、課前,教師反復讀課文,達到讀通、讀熟、讀出感情。同時,通過多種途徑(書籍、網絡等)了解關于德國風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羨林先生的資料,對德國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課件媒體的輔助功能,使學生更直觀地感知課文內容,為品味課文內涵而服務。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交流】:
■輕松談話。
■小試牛刀。
第1課時
(執教課時)
一、一寫一讀,巧做鋪墊,情感初萌。
師:有這樣一個奇特的民族──他們愛花,他們更樂于把自己種的花讓給別人看,讓別人陶醉于花的艷麗與芳香中。
1、板書課題:
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⑴和老師同寫課題。
⑵指導“看”字的書寫。
2、品讀課題。思:透過課題中的一個“讓”字,你體會到了什么?
二、突破常規,直扣中心,引發贊嘆。
師:這篇文章是季羨林先生寫的,季羨林何許人也?一位北京大學的著名教授,一位享有“東方學者”盛譽的大人物。他的一生寫下了許許多多名篇佳作。
1、學生自由讀課文。
出示要求:
①讀到生字或優美的詞語、句子,及時用筆把它圈劃下來,然后多念幾遍。
②想想,課文能讀成哪一句話?
2、出示句子:
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⑴個別朗讀,讀出一個“奇”。
⑵引導質疑,追尋一個“奇”。
板書:奇麗?奇特?
三、緊抓雙奇,深度探究,體會畫面。
㈠學習2、3自然段。
師:請大家快速地默讀2、3自然段,用波浪線劃出描寫景色奇麗或民族奇特的相關語句。
(快速地默讀、圈劃,2分鐘左右)
預設㈠:
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體會“家家戶戶”,明“吃驚”原因之一
①理解“家家戶戶”。
②體會“愛花真切”。
2、體會“脊梁”,明“吃驚”原因之二
⑴體會“脊梁”。
a、“脊梁”是什么意思?
b、在文中指什么?
預設㈡:
出示對話:
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
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
1、齊讀,分角色讀。
2、理解“莞爾一笑”的意思。
3、說說形容笑的四字詞語。
4、體會“莞爾一笑”的內涵。
思:這一笑,知道女房東笑出了什么?
5、生讀對話。
預設㈢:
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1、生讀句子。
2、體會“花的海洋”。
(播放德國大街視頻)
3、讀句子:“許多窗子……應接不暇。”
4、體會“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師:聽老師朗讀,大家閉上眼睛想象:說說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
(課件展示花兒的圖片)
板書: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師:孩子們,再來美美地讀讀這個句子,讓我們一起走進畫里吧!(全班齊讀)
5、角色體驗:
①假如我是一位背著書包的小學生,走在這如花的的街頭,我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壓力大,非常煩悶的青年人,看到這怒放的鮮花,我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假如我就是留學在此的季先生,聞到這溫馨的花味,我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預設㈣:
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1、如果給“頗”換一個詞,可以怎么說?
2、理解“耐人尋味”。
3、聯系上文,體會“境界”。
板書: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4、創設情境,感受“境界”。
①我想問問這位女士,在屋子里的時候,你每天只能看到凌亂的花枝,花朵的背影,難道你不覺得厭煩嗎?
②我想問問這位先生,走在街上的時候,你每天都能看到這些怒放的鮮花,你又在想什么呢?
四、小結課文,升華主題,情感共鳴
師:讀著讀著,課文既如一幅美麗無比的畫,又成了一首頗耐人尋味的小詩。
走在德國,
滿眼花團錦簇、姹紫嫣紅。
這──
多么令人賞心悅目!
這──
多么奇麗的景色!
走在德國,
感受到的是,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境界!
這──
多么奇特的民族!
走在德國,
讓季羨林先生回憶起──
留德十年的求學足跡!
這──
怎能不令他思緒萬千?
(播放《陽光三疊》的曲子)
(引導情境朗讀)
第2課時
一、聽寫生詞,溫故知新。
1、讓學生當場默(2分鐘)。
2、現場聽寫并展示(選擇有錯的學生,達到對難寫字的正確指導。如“脊”“嫣”“暇”)。
二、學習末段,感悟美麗。
師:同學們,讓我們入情入境地朗讀最后一段,記住:把作者的種種思緒,滴滴感受都讀出來。
1、齊讀第4自然段。
2、體會作者的話。
出示句子:“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⑴想想:什么變化了?唯獨什么沒有改變?
⑵“美麗”指什么?
⑶生讀句子。
三、補充資料,領會主題。
1、出示補充資料:
那一條整潔的街道依舊整潔如新。從前我經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來洗刷人行道,現在這人行道仍然像是剛才洗刷過似的,躺下去打一個滾,決不會沾上一點塵土。
──節選自季羨林《重返哥廷根》
在我寫博士論文的那幾年中,我用德文寫成稿子,在送給教授看之前,必須用打字機打成清稿;而我自己既沒有打字機,也不會打字。因為屢次反復修改,打字量是非常大的。適逢邁耶家的大小姐伊姆加德能打字,又自己有打字機,而且她還愿意幫我打。因為原稿改得太亂,而且論文內容稀奇古怪,對伊姆加德來說,簡直像天書一般。很長一段時間,她幾乎天天工作到深夜。
──節選自季羨林《我的人生感悟》
思:從這兩段文字中你又有了怎樣的體會?
2、引導學生讀“每一家都是這樣,……又看別人的花。”“走過何一條街,……應接不暇。”
師:正是有了這樣的一種境界呀,才讓季先生把這當作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才會發出這樣的感嘆──
3、出示句子: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師:感嘆之余,作者內心又涌起另一種情思。請讀課文的最后一句。(生讀)
4、出示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①作者陶醉于鮮花之中,觸景生情,沉浸于思鄉情緒之中。這是一個怎樣的夢?夢中他在思念什么?
②引導學生朗讀。
四、拓展練習,讀寫結合。
請同學們結合你對作者的了解,對課文的感悟,以《夢見了》續寫一段話。
五、交流談話,推薦書目。
我寫出的東西不見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tí)醐(hú),吃了能讓人升天成仙,但其中絕沒有毒藥,絕沒有偽劣假冒,讀了以后至少能讓人獲得點享受,能讓人愛國,愛鄉,愛人類,愛自然,愛兒童,愛一切美好的東西。
──—季羨林先生語
季羨林作品:
《季羨林文集》《季羨林散文集》
《談人生》《留德十年》《病榻雜記》
板書設計:
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奇麗 奇特
花團錦簇 人人為我
姹紫嫣紅 我為人人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正確讀寫“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戶戶、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
(2)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結合寫作背景,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2)通過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學重點:
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教學難點:
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含義,走進“頗耐人尋味”的境界。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觀察周圍的人為什么養花,喜歡把花擺放在哪里。
2、搜集有關德國的風景資料。
3、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正確讀寫“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戶戶、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借助拼音,指導學生熟練地讀出生字詞語并指導正確書寫7個生字詞。
(2)指導學生在掌握生字詞語的基礎上數量地朗讀課課文,了解大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了解作者在德國看到的是一種怎樣的奇麗景色。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交流資料。
1、談話引入:
同學們,在色彩斑斕的世界里,有許多美的東西,有讓我們祖國引以為榮的錦繡河山;有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放眼世界,還有我們不太了解的外國風光和異域文化。今天,我們同作者一起到國外走一走,第一站——德國(板書)。
2、老師找了一些關于德國的資料,給大家介紹一下。
(放多媒體,欣賞:迷人的藍色多瑙河,夢幻般的萊茵河畔,童話般的山中天鵝堡……)
3、同學們聽了介紹,看了圖片,有什么感受?(交流感受)
出示句子: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為什么說這是一個奇特的民族?引入課題。
4、板書課題,齊讀: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5、同學們說說你們自己家或周圍的人,養花的目的是什么?都愛把花放在哪兒?
6、引入:從同學們的發言中,老師知道,我們養花的目的主要是自家欣賞,人們通常把花擺放在客廳里,案桌上,陽臺上……可是德國人種花為什么是讓別人看,我們從文中去了解。
(設計意圖:引入環節把學生的視野引入廣闊的世界中,體會到異域風情,不同的美。通過身邊人與德國人養花的不同目的及擺放花的地點的對比,為引入中心作鋪墊,直接切入課文內容,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習生字,掃清障礙。
1、現在,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讀準生字字音,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不懂的詞語想辦法解決。
2、出示生字詞語,同桌讀,指名讀、齊讀。
重點指導:注意“嫣”(讀yān)、“莞”(讀wǎn)的讀音。重點分析“嫣”(分部件記)“脊”(以形記,人的背每邊兩根肋骨)的字形。
3、寫字:范寫“嫣、脊”,然后讓學生正確地抄寫生字詞語,注意糾正寫字姿勢,檢查學生書寫得是否正確。
(設計意圖:《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正確熟練的書寫漢字,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寫字的指導,課堂上安排這一內容,目的在于檢查學生的寫字姿勢和寫字的準確性,也能通過范例的引導指導學生寫好每一個字。)
4、積累詞語:出示一些描寫花的四字詞語,讓學生讀。
(設計意圖:語文的學習,重在積累。安排這一步驟,是想讓學生積累詞語,豐富自己的語言,為日后的寫文章打基礎。)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名分節讀課文,正音。
2、默讀課文: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的奇麗景色?
找出課文中有關語段讀一讀,初步感知這奇麗的景色。
3、學生回答,然后出示句子,分別找學生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1)“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設計意圖:本環節是通過學生自學掃清字詞障礙,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這是閱讀的最基本要求,接著讓學生思考課后二題要求,初步感知課文所描述的奇麗景色,這是深入理解課文的前提。)
(3)“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作業。
1、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抄寫生字,積累詞語。抄寫文中描寫花的句子。
3、思考課后第三題。
板書:
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奇麗的景色奇特的民族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結合上下文,理解“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戶戶、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
(2)了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結合寫作背景,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2)通過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引入新課。
1、出示部分詞語,指名讀,檢查掌握的情況。
2、利用這些詞語,說說課文的有關內容。
(設計意圖:檢查上節課的收獲,自然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
二、進一步理解內容,讀出情感。
過渡: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這是一種,這是一個。
(出示句子: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1、文中說“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國留學時,曾多次對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感到吃驚”,德國人養花是怎樣的呢?讀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景色奇麗的語段,寫寫自己的感受。
2、學生匯報,課件隨機出示句子,師生共同探討。
出示⑴“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里,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①讀這段話。
②“脊梁”指什么,在文中指什么?
③從“家家戶戶都……都……都……”這幾句話中體會到什么?
④小結過渡:可見他們將花栽在臨街的窗外,是將最美的花給別人看,這種做法令人感到驚嘆,可在我們看來是多么不可思議。
而德國人看來卻是如此平常,你從文中哪個詞看出來?
“莞爾一笑”是怎樣的笑?結合圖片理解。
⑤我們來讀讀,感受這奇麗的景色,應怎樣讀才能表達出一個中國人看到這種景色的.感受呢?(重讀“家家戶戶”三個“都”)
出示⑵“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①指名讀句子。
②理解:“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先按字面理解,再用課件幫助理解)“應接不暇”
③請一名朗讀好的同學讀,其他同學閉上眼睛,現象一下這是什么樣的景象,是怎樣匯成了花的海洋?
④口頭練習:假如我來到德國,走在街上,看到,想到。
⑤人們走在這樣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種的花被別人欣賞,同時又能欣賞別人的花,心中不由會產生許多感受。這是多么美妙、多么值得人回味的情景啊!
我們稱之為——“耐人尋味”(學生答)。
⑥假如我們同作者一道走在街上,欣賞著這奇麗的景色,會發出怎樣的感嘆(多美啊),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贊美)?再讀這一句,試試背誦。
出示⑶“我走在街上,抬頭一看,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
①讀句子,為什么用“又”?(聯系前面第二小節)
②作者為什么說這是“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③感情朗讀這幾句話。(學生讀,說說為什么那樣讀)
(設計理念: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了解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的奇麗景色及文章主要內容;通過感情朗讀,加深理解,體會德國人對花的喜愛之情及美好心靈。)
三、理解重點句。
(一)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體會人間真情,走進“耐人尋味”的境界。
1、我們從前面的學習中,知道德國人的確是一個愛花的民族。那么他們為什么要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呢?找出文中最能說明這一問題的句子,讀讀句子,說說自己的理解。
2、學生讀后,理解:
①課文中哪些句子說明了德國人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
②“這種境界”指的是什么?“耐人尋味”是什么意思?
③為什么說這種境界耐人尋味?生活中你有沒有這種感受?先四人小組討論,再讓學生匯報。
3、出示幾句話,加深理解。
4、感情朗讀這句話。(放慢速度,有回味無窮的感覺)
(設計理念:德國人為什么要把花都栽在臨街的窗戶外,這一問題要引導學生回到文中,找到重點句,聯系上下文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含義,走進“耐人尋味”的境界。)
(二)理解“沒有改變”,讀懂“美麗沒有改變”的含義。
1、四五十年以前,作者在德國留學的時候,看到過的情景和以后又看到的景象,這時他又有什么樣的感受呢?
讀讀第四自然段,就明白了。
2、出示句子: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
理解:什么有變化?什么沒有變化?“美麗”指的是什么?
3、小練筆:用自己的語言,適當運用課文語言。
“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國,發現很多的東西變了,但(),當我走在街上,抬頭一看,又是(),是的,德國人()始終沒有變。”
4、感情朗讀這幾句話,注意“美麗”后稍停頓,“沒有改變”讀出重音,肯定語氣。
(設計理念:理解“美麗并沒有改變”,關鍵在于理解沒有改變的是什么,進而悟得德國這個愛花的民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真情是永恒的。)
(三)理解“花的夢,思鄉的夢”
1、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異鄉,置身于花海,被這個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動。此時,作者心中產生了美好的夢境,讀文中最后一句話。 “我做了一個花的夢……”
想想作者做了什么樣的夢?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個夢的呢?反復讀,說理解。
2、出示句子,根據內容聯想,教師指點。(答案多元的)
想想“鄉”“花”指什么?
“鄉”指中國的家鄉,文中哪里看出?(“如入山陰道上”)“花”由眼前的花聯想到什么?
3、反復讀,說說自己的理解,想象作者會夢到些什么?
4、感情朗讀。
(設計理念:這句話寄托了作者的情思,理解其中的內涵有利于更深入地感悟文章的內涵。)
四、聯系實際,擴展延伸。
1、讀了這篇課文,你想到了一些什么?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怎么做?
2、總結: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走進德國,認識了一個愛花的民族,明白了只有我為人人,才能人人為我,懂得了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設計理念:先學后談感受,再說生活中的感受,把學習引向行動,鼓勵學生真誠地去幫助別人。)
五、作業。
1、寫一寫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2、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推薦閱讀:《季羨林散文》《留德十年》
板書設計:
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家家戶戶人人為我
花朵朝外奇麗景色奇特的民族
花的海洋我為人人
(設計理念:以上關鍵字來自課文,它濃縮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及中心思想,既有利于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又有利于讓學生從中悟得做人的道理,從而步入美好的境界,體現了文本的價值取向。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能正確認讀“脊、莞、錦、姹、嫣、暇、頗”等7個生字。
(2)能正確理解“真切、脊梁、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熟記課文第三自然段。
2、過程和方法
(1)初讀課文,讀通課文,了解大意。
(2)深入研讀,圍繞重點詞句正確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想,培養閱讀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
(3)在情境中,在想象中、在感悟中,在拓展中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加強語言的運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德國的奇麗景色。
(2)初步了解德國的民族風情,懂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一種美好的思想境界。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德國的奇麗景色,領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奇特民族風情;在讀中培養想象、理解、表達能力。
2、教學難點
理解奇麗的景色與“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奇特民族風情的內在聯系。
三、教學準備
1、讀讀課文。
2、搜集關于德國的有關信息。
3、搜集整理有關季羨林的信息。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季羨林先生在回憶起自己留學德國的生活時,動情地對人們說:“在我的心靈深處,那里早已成為我的第二故鄉了。”(幻燈片出示句子1)
德國,為什么會給季羨林先生留下這樣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季羨林爺的寫的文章――《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板書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2)生讀課題。
2、初讀感知,直奔重點
(1)自由朗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
(2)選擇你認為比較難讀的句子讀一讀,把它讀通順,讀流利。(要想成功,一要自信,有信心,二要努力實踐,克服困難。同桌讀――個別讀,教師隨機指導。)
(3)讀了課文,你能概括地說說,季爺爺心靈深處的德國,是個怎樣的國家?(美麗)
(板書:美麗)
3、深入研讀,感悟美麗
(1)默讀課文,想想季先生為什么會覺得德國的美麗。用心地靜靜地去讀,想想你是從哪些地方讀懂的。
(2)交流反饋。
預設學生的答案可能有:
A、“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幻燈出示句子2)
從:“任何一條街”、“家家戶戶”“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花的海洋”、“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可以看出花的多,可以看出景色的奇麗。
(幻燈出示“如入山陰道上”的圖片。指導理解花的多,花的密,花的美麗。指導學生朗讀體會花的多。)
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可以看出花一團團擁在一起,各種顏色都有,很美。
(幻燈出示花:你還準備要什么詞語來贊美這美麗的花?指導學生朗讀體會花的美。)
☆這兒的'景色是多么奇麗,難怪季羨林爺爺會把這份美麗刻在心中。(板書:奇麗的景色。)
B、從“把花都栽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可以看出德國民族的奇特,他們種花是給別人看的。
(理解“脊梁”、“莞爾一笑”的意思。理解花的主人把美麗留給了別人,心中想著他人,在他們看來,這一切是那么理所當然。他們的心靈就像他們的微笑一樣美麗,這是一個多么奇特的民族。)(板書:奇特的民族)
(學生圈出三處“家家戶戶”,師引讀。他們家家戶戶都把美麗留給別人,人人為他人著想,這是一個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五十年前,他們家家戶戶養花給別人看,四五十年后他們依然是家家戶戶都養花,歲月流逝,沒有流逝的美麗的風景和人們美好的心靈,這是一個多么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06-24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09-09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精華)09-09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精華)09-09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語文教學反思03-09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語文教學反思03-19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語文教學反思9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