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語文主題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語文主題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語文主題教學設計1
知識目標:
了解本文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外貌、心理描寫,并理解這些方法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能力目標:
了解對比的寫法和在記敘中運用議論的作用
情感目標:通過對這篇小說內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舊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不僅是我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靈魂上對農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發起學生熱愛新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強烈愿望
2學情分析
初一和初二年級時各學了幾篇魯迅先生的作品,給學生打下一定基礎,學習本文較易理解。但文中的議論有難度,因此理解議論的作用是本文的難點,教師應重點講解。理解運用對比突出家鄉人物和景物的變化,進一步理解課文主題,這是本課重點。學生還具有初步賞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勵學生賞析,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賞析能力。
3重點難點
【重點難點】
1.對魯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對話、外貌、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4教學過程4.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故鄉
自古以來,“思故鄉,贊故鄉”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同學們能不能隨口就涌出幾個寫“故鄉”的詩詞名句來?(學生發言)故鄉,讓離家的游子多了一個永遠也做不完的夢;故鄉,在游子的記憶里沉淀出了無限的美麗與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感受《故鄉》的魅力。
活動2【講授】故鄉
二、整體感知(先播放朗讀課件,再讓學生自己讀)
同學們,閱讀一篇小說,就如同認識一個人一樣,只有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你才能與他相知交流。從這篇小說中,你讀到了什么?
學生發言總結:
1、感知人物:閏土、楊二嫂、母親、水生、宏兒、“我”
問題設計:在眾多人物中,誰是小說主人公?
(眾說紛紜,預計會落在“我”和“閏土”上,讓學生展開辯論)
教師總結:判斷小說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說中是否通過他來表現小說“主題思想”。這篇小說中閏土處在小說的中心地位,對表現小說的主題起決定作用,因此閏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我”只是本文的線索人物。
2、感知情節(師生互動)
激活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為課文學習做準備。給學生創造自由發表觀點的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三、品味作品。整體感知小說情節,鍛煉學生語言概括能力,學習運用對比手法表現人物的方法;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1、誰能用最簡練的語言將以上人物串成一段話,并表現小說的寫作意圖。(學生復述情節)
2、感知主題:此次回故鄉,“我”的心情如何?為什么?(圍繞“沉重、失望”,并自圓其說。)
教師總結:闊別故鄉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內心應是按捺不住的欣喜與激動,而“我”卻以沉重的心情感嘆物是人非。在離開故鄉時,發自內心的呼喊:渴望人與人的溝通,渴望新生活。
3、神游《故鄉》,能否用一個字來概括故鄉給“我”的印象?(變)
4、問題:那么,究竟故鄉的什么發生了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①人變(以閏土為例展示課件,對比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少年閏土:(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套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
(動作)活潑剛健,動作干脆利落,說話脫口而出,樸質、生動;有智有勇,熱情、純真。
(對“我”的態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稀奇的事。對“我”友好,熱情,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
(對生活的態度)天真活潑,無憂無慮。
中年閏土:(外貌)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紅腫,頭戴破氈帽,身穿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動作)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顯得遲鈍麻木。
(對“我”的態度)恭恭敬敬,稱呼“我”為老爺,和“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對生活的態度)悲哀痛苦,生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把希望寄托在神靈上。
活動3【活動】故鄉
遵循作者寫作思路,走進作者心境,把握小說主題,引導學生學會閱讀作品。
“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而感悟文章主題;然后采用探究方式,對有關問題進行研討。這樣使學生對作品的認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學習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對知識目標的.掌握情況很好。
活動4【練習】故鄉
這篇小說在環境描寫、人物刻畫和對比手法的運用方面都比較典型,所以在教學中,對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分析要側重于前后的對比,我采用以表格的形式來板書,把內容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思考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的作用。主要引導學生把握“我”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心情感受,正確恰當地理解文章里議論性的語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小說的主旨。
活動5【測試】故鄉
回顧過程,交流收獲
1.《故鄉》這篇小說,我們已經學習完了,通過本文的閱讀,同學們有什么感受和收獲?請同學自由談談?
2.同學們都采用了什么方法來學習《故鄉》?我們是按怎樣的步驟來學習課文的?請同學們回顧學習一下學習本文的過程。
明確:引導學生回顧故鄉的學習過程,歸納小說閱讀的方法:感知小說內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感悟語言--摘抄積累語詞。并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將這種方法運用到今后的小說閱讀中去,反復訓練,形成能力。
活動6【作業】故鄉
布置作業
1.背誦文中關于閏土外貌描寫的三個語段。
2.理解閱讀全文,探求本文的主旨。
初中語文主題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分析人物形象,探討小說主題。
2.把握文章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3.把握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教材分析:
1.重點:(1)通過人物的分析探討主題,(2)把握對比手法的作用
2.難點:把握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教學設想:這篇小說在環境描寫、人物刻畫和對比手法的運用方面都比較典型,所以在教學中,對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分析要側重于前后的對比,我采用以表格的形式來板書,把內容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思考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的作用。第一課時我結合環境來分析人物,把故鄉分為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兩相對比;第二課時主要引導學生把握“我”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心情感受,正確恰當地理解文章里議論性的語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小說的主旨。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課型:合作探究—---結合具體的環境描寫,分析人物。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小說的情節和線索,在具體的環境中分析人物,把握對比手法的作用。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以關于“故鄉”的詩詞名句或者歌曲導入:故鄉,讓離家的游子多了一個永遠也做不完的夢;故鄉,在游子的記憶里沉淀出了無限的美麗與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感受《故鄉》的魅力。
二.檢查預習
1.關于作者、作品、寫作背景的了解情況
2.關于小說常識的知識了解
3.關于本課字詞的掌握情況
三.結合問題,了解性閱讀全文。
1.結合課文,明確三個要素:人物、情節和環境
人物:母親——我——宏兒閏土——水生楊二嫂
情節:小說以時間為序,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全文按“漸近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組織安排材料。
環境:自然環境:記憶中的故鄉和眼前的故鄉環境
社會環境:農民生活痛苦,城市平民破產的現實
2.理清各人物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線索人物,勾連情節閏土、楊二嫂-------主要人物,凸顯主旨母親、宏兒、水生------次要人物,寄寓希望
3.比較本文與其他小說的異同。(本文的情節相對淡化,主要以塑造人物為主。)
4.文章所寫的“故鄉”跨越的時間長度?(20年)
從時間概念上看,我們可以把“故鄉”分割為幾段?
(主要可能有2種意見:(1)記憶中的故鄉-----現實的故鄉,(2)記憶中的故鄉-----現實的故鄉-----理想的故鄉。2種意見都正確,應該予以充分肯定。)
四.結合環境,分析人物,探究性閱讀課文。
(一)記憶中的故鄉
1.記憶中的故鄉是怎樣的景像?有哪些人?有哪些有趣的事?
記憶里的故鄉有“深藍”的天空,有“金黃”的圓月,有“碧綠”的西瓜,有各種顏色的鳥類:稻雞、角雞、鵓鴣、藍背……有閏土月夜刺猹的鮮活畫面,也有雪地捕鳥的無窮樂趣,它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這個世界廣闊而又鮮活,寂靜而富有動感。
記憶里的故鄉有活潑可愛、見多識廣的小英雄閏土,有“終日坐著”,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楊二嫂。
2.結合具體的語段,對人物形象作簡要的分析(從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等方面分析)
3.結合寫作的背景,討論記憶中的故鄉是否真實存在。(言之有理)
參考:可能存在。原因是:當時的中國處于封建統治之下,雖然經濟落后,思想愚昧,但是人民生活較為安定。辛亥革命在_了中國20xx年的封建統治的同時,給人民帶來的是國無君,民無主的現實,直接造成了帝國主義的長驅直入,百姓承受著封建地主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剝削和壓迫,導致農民和城市平民的生活日益貧困,直至破產。據此,記憶中那美麗的故鄉可能確實存在。
并不存在。原因是:根據魯迅的《社戲》以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來看,“我”童年以及少年時期的生活圖景都是非常美好的,因為那時的“我”是純真的、自然的,那時的伙伴也是純真的、自然的。他們之間的關系不是用封建禮法關系組織起來的,而是用心靈的自然需求聯系起來的。比如《社戲》中并不好看的“社戲”和并不好吃的羅漢豆由于童真童趣卻變得的戲和豆。由此來看,“我”回憶中的“故鄉”雖然美好,實際是少年“我”美好心靈的反映,是少年“我”與少年閏土和諧心靈關系的產物。因此,這樣美好的“故鄉”在現實中并不存在。
(二)現實中的故鄉
1.現實中的故鄉是怎樣的景像?這樣的景物描寫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分析:這正是一幅蕭索、荒寂的現實的深冬畫面。這里通過時令、天氣、風聲、天色,勾畫出蕭瑟、昏暗的背景。冬天已經是草木凋零,蕭條冷落,“深冬”則更顯蕭索、荒寂。一個“又”字意思更進一層。陰晦的天氣、嗚嗚的冷風、“蒼黃”的天色,寫出光線的陰沉、昏暗,氣氛的凄冷、寒徹。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橫”指不整齊,了無生氣;“幾個”指零零落落,孤孤單單。“活氣”指活潑、生動的氣氛,“沒有一些活氣”可見其荒涼、死氣沉沉。整個畫面透出荒涼、死寂、了無生機。這幅圖畫正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益破產的舊中國農村的縮影。這樣的畫面給“冒了嚴寒”急于回鄉的“我”以內心的重創,“禁不住”則暗含了從美麗的回憶跌落到現實的變化過程。“悲涼”點出見到故鄉時的心境。
(2)“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幾房的本家大約已經搬走了,所以很寂靜。”
分析:反映了“我”家家境的衰敗。“許多”、“枯”、“斷莖”、“抖”幾個詞就勾畫出了老屋的破敗、冷寂的景象。老屋的描寫既暗示了家庭的衰落,又烘托出“我”和母親的凄涼心情。
2..現實中故鄉的人物有著怎樣的生活現狀?(從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等方面分析)
閏土:外貌: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破氈帽、極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語言:斷斷續續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
神情:他只是搖頭、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煙,“仿佛石像一般”、“像一個木偶人了”歡喜——凄涼——恭敬
總結:肖像描寫反映了家境,家境又折射出社會現實。神態描寫簡潔而又能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把閏土內心不平,卻又無力反抗,更不知道如何改變現狀的苦悶心情刻畫得形象、逼真。語言描寫可見其受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之深,不僅經濟上困苦不堪,精神上也被嚴重摧殘。
楊二嫂:外貌:“瘦”,高顴骨,薄嘴唇,張著兩腳,“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語言: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討東西、逢迎、造謠,冷笑說
動作:兩手搭在髀間、將“我”母親的手套“塞”在褲腰里帶走了
總結:外貌描寫表現她家庭生活的貧困,語言描寫體現其潑悍、放肆、自私,動作描寫表現其潑悍、刻薄、自私、卑劣、貪小便宜的小市民習氣。
3.造成人物命運如此悲慘的原因是什么?(結合文章和寫作背景)
參考:(1)“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2)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給人民造成的苦難。
(三)總結對比的作用
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中的故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景物的變化,色調的對比,在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神態上都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環境的對比,揭示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益破產的社會現實。
人物的前后對比,既揭示了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閏土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楊二嫂是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變化說明了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楊二嫂和閏土2個人物也形成了對比,文中用楊二嫂的自私刻薄襯托了閏土的純樸善良。
五.布置作業
1.背誦文中關于閏土外貌描寫的三個語段。
2.理解閱讀全文,探求本文的主旨。
第二課時
教學課型:合作探究—---結合具體的內容,把握小說主題。
教學重點:1.抓住細節,把握“我”回故鄉、在故鄉、離開故鄉時的心情與感受。
2.理解小說中議論性語句。
教學程序:
一.查字詞和背誦情況
二.合作探討,把握“我”回故鄉、在故鄉、離開故鄉時的心情與感受。
(一)閱讀第一部分,理解“我”回故鄉的心情與感受
1.“我”有一個回憶中的美好的“故鄉”,也有一個令人感到痛苦的現實的“故鄉”。前一個是美好的但卻不是“故鄉”的現實,現實的“故鄉”是令人難以忍受的。當“我”回到日思夜想的故鄉時,心情如何?(“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
2.怎樣理解第3段“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第3段先用一個感嘆句“阿!”再用一個否定的疑問句。這樣寫是因為故鄉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產生懷疑,但又的確是“我”的故鄉。對懷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復雜思緒,沉重的心情,為下文作鋪墊。在文章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3.怎樣理解第四節“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涼”?
討論并歸納:眼前蕭索的景象與“我”記憶中的故鄉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涼,只得自我安慰,實則流露出一種憂憤之情。
(二)從“我”在故鄉的見聞感受來看,我的心情如何?
在故鄉,當母親提起閏土時,從前美麗的記憶立即蘇生過來,淡淡的喜悅暫時沖走了淡淡的悲涼。但是當看到在生活的重壓下變成木偶人的閏土的悲苦神情時,“我”又不禁悲從中來,而兒時以兄弟相稱的閏土竟然稱呼“我”為“老爺”時,更讓我感到悲哀。
(三)閱讀第三部分,結合具體語句,把握“我”離開故鄉的心情。
“我”這次是“永別了熟識的老屋,而且遠離了熟識的故鄉”,到異地去謀生。離開時“我”的心情是怎樣的?有沒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我”只感到“有些惘然”,“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而且一想到在故鄉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這“高墻”就是社會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再想起閏土今昔的巨變,“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由于有感于這復雜的世事變化,因而“我”對未來想得很多。
“我”無法消除與閏土之間的隔閡,但對未來是抱熱烈的希望和急切的憧憬的。希望宏兒和水生能夠一氣,不再像“我”和閏土一樣隔膜起來。作者希望下一代不要“辛苦展轉”、“辛苦麻木”、“辛苦恣睢”。希望他們有“新的生活”,是“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三.理解文章第三部分議論性語句的深刻含義。
1.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
明確:閏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態度虔誠,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好起來,這種愿望是“切近”的;而“我”對未來充滿希望,“我”的希望是讓后輩過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是“茫遠”的,實現自己的這一希望又是非常艱巨的。因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2.“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的含義是什么?
明確:“手制的偶像”比喻“我”的主觀愿望。如果說閏土是用泥塑木雕的偶像來麻木自己的話,那么“我”則是用“希望”來安慰自己。
3.怎么理解“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明確: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段告訴我們,希望的有無,取決于實踐,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奮斗,等于沒有希望;希望雖然遙遠,而且實現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奮斗,去實踐,希望就能實現。這段文字,意味深長,表達了“我”對“新生活”一定會來臨的堅定信心。
四.探討本文主旨
1.時代說:這篇小說寫了兩個故鄉:一是記憶中的故鄉,一是現實目睹的故鄉。記憶中的故鄉,色彩鮮明,是一幅“神奇的圖畫”,現實的故鄉一片荒涼、沉重、窒息,“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點活氣”。對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目睹的故鄉的描寫,作者采用了對比的寫法。這樣寫,突出了現實故鄉的每況愈下的變化,反映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趨破產的舊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
2.隔膜說:作品中的“我”是一個要求進步的知識分子形象。故鄉蕭索的景色顯示了當時農村的凋敝,襯托了“我”的悲涼心情。現實的故鄉與記憶中的故鄉距離太大,“我”非常失望;在故鄉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這“高墻”就是社會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3.創造說:通過閏土悲慘遭遇的描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舊中國農村日益破敗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舊社會對農民從肉體到精神的嚴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念。
五.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最后3節議論性文字。
2.完成課后“探究練習”。
六.板書設計:
故鄉
記憶中的故鄉現實的故鄉
環境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碧綠的西瓜天氣陰晦,冷風,蒼黃的天,橫著蕭索的荒村,沒有活氣
人物閏土紫色圓臉、小氈帽、銀項圈
“月夜瓜地刺猹圖”、“雪地捕鳥”
紅活圓實的手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破氈帽、極薄的棉衣
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只是搖頭、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煙
楊二嫂顴骨也沒有這么高,嘴唇也沒有這么薄
“終日坐著”“瘦”,高顴骨,薄嘴唇,張著兩腳,“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冷笑
對比的作用:環境的對比,揭示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益破產的社會現實;人物的對比,揭示了農民和城市平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的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人物關系的對比,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淡和隔膜。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初中語文主題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掌握初中語文的學習方法。
3、明確本學期語文教學常規要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走近語文,魅力無窮。
1、“家”字解析-----上面是“宀”,表示與室家有關,下面是“豕”,即豬。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們多在屋子里養豬,所以房子里有豬就成了人家的標志。
2、笑話------公交車上超擠,有一女人站在門口。從車后面擠過來一個gg要下車,跟那女的說了一句:“讓一下,下車”。那個女的沒有動。gg擠過去時就踩到她了。
結果那女人好厲害的,不停地罵:“神經病啊你!神經病啊你!~~”,還超大聲,搞得全車都在看。gg一直沒有說話,下車時忍不了了,回頭對那女人說:“復讀機呀你!”
后邊有幾個搞笑的小孩,不停地扮演剛才的一幕,甲說:“你神經病呀你!…………”乙說:“你復讀機呀你…………”全車人暴笑~!
后來,有個小mm也要下車,擠過去怯怯地說:“我~我~我想下去,我不是神經病~!”
全車人再次暴笑~!那個女人沒有說話,可是從邊上飄來一句話:“你是不是沒電了?”
全車人暴笑不止~! (適當分析,語文在生活中的妙用)
3、問學生:在生活中,是否見到語文的身影?舉例說明。
----------日常交談、廣告、對聯、合同……
二、語文的概念
1、語文
“語文”一詞出現的歷史并不長。1905年,中國官方開辦新學堂,當時的課程與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語文一科,教授的仍是歷代古文,當時稱為“國文”課。30年代后期。葉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語文”的概念。<現代漢語詞典》的解法是指‘語言和文學的簡稱’”。《新華詞典》注為“‘語言和文學’,也指‘語言和文章’或‘語言和文學’”。今天,語文多指語言文字與文學表達的結合。
2、“大語文”
工具性、人文性的統一。
3、聽--- 學會傾聽,聽懂表面意思,聽出言外之意。
說--- 在聽的基礎上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學會表達的技巧,或直白或含蓄或幽默……
讀---- 學會閱讀
寫---- 寫作
三、初一新生如何學好語文
知變化
(1)、小學階段學生年齡小,升學壓力小,初中階段學習科目多,任務重,中考壓力大,需要合理安排時間,掌握科學方法,不能再沿用小學階段的學習模式。
(2)、小學語文知識單一,內容簡單,初中知識豐富內容復雜,文體多樣。
(3)、小學學語文以老師教讀帶讀為主,中學學語文則在老師指導點撥下學生自學為主,學生需要自己用心去體會感受。
(4)、小學以上課聽課為主,中學則要先預習再聽課,先復習再做作業,學生自己自主學習,自己發現問題。升入初中后要求學生自學能力提高,老師由過去的“保姆型”變為“指導型”,這就要求學生有意識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
那么、如何學好語文呢?
1、首先,要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的老師,想一想語文的重要性,想一想語文在生活中給我們帶來的樂趣,你就會對學語文充滿興趣。
2、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要養成預習的習慣。
預習主要是要解決四個問題:
a、大聲朗讀課文,利用工具書掃清閱讀障礙。包括不會讀的字,不會解釋的詞,不好理解的語句。
b、了解課文大意,如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介紹了什么人或描寫了什么景,抒發了什么情感、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c、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試完成課后題。
d、讀了這篇文章,你自己有什么真實的感受,能寫下來。
e、圈點勾畫法
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學習習慣,還有利于我們日后的復習歸納整理,復習時只要翻翻書,重點難點一目了然。勾畫圈點的符號很多,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畫在重要的句子下面(中心句、重點句等)。
“~~~~”畫在文章的主旨句或中心下面。
“△”畫在文章段落旁邊(精彩語段或結論)
“?”點在生字、生詞下面。
“□”圈畫出重要的字,詞或優美詞語。
“!”畫在某句、段旁,表示此處需要認真思考。
“?”畫在某句、段旁,表示自學中或聽課時有疑問,需向人請教或查閱參考書。
“①、②、③”標在有關文段、文句左上角,一般表示文章有幾個自然段,或某段中包含了幾個要點。
書上做的標記符號沒有統一規定,你也可以自己設計一套適合自己學習習慣的符號使用,標記符號一經使用就不要隨意改變。但應注意不要在書上標注太多的符號,因為標的太多反而起不到提示作用了。
(2)、學會上課聽講。
要做到:看、聽、記、問、思五點:
a、眼看
科學實驗表明,從記憶的保持速度上說,“看”的記憶為,上課時看老師講課,看黑板上的板書,掛圖、投影等,看課文內容。課堂上老師既是演員又是導演,要注意看老師的表情,手勢等各種體態語言,板書是老師精心設計的一課的重點內容,要一字一句看明白,力爭做到過目不忘,在老師的指導下看課文內容,邊看邊思邊記。眼、腦、手并用,學習效果好。
b、耳聽
上課時要耳聽一方。聽老師的講析,聽老師的提問,聽同學的發言,跟上老師講課的思路,積極思考,聽出重點、難點、疑點。只要認真用心聽,聽出這幾個關鍵,不僅可以以點帶面,提高記憶力,還可以增強理解力。
c、筆記
老師提的要求是重點,如“__段要重點分析理解,__內容了解即可。”老師講的.結論也是重點,這往往是“畫龍點睛”之筆。
記在哪?語文課上一般記在書上即可,學完一課后再歸納整理記到筆記本上,整理總結的過程又是一次消化吸收的過程。
怎樣記?充分利用老師講課的間隙,如重復、停頓、板書時搶記,逐漸培養聽記結合的能力。
d、積極答問
課上答問,一種是“內心獨白”自問默答;另一種是老師提問時,與同學齊答或舉手起立獨答。
e、思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只用用心思考,才能獲得屬于自己的知識,但是如果在老師啟發下,自己有了比較好的想法,可以在筆記本上記下來,等下課后再去深入思考或請教老師和同學。總之,課堂上的“分心”,是學習的大敵。
(3)、認真復習
德國有一位的心理學家名叫艾賓浩斯,他是發現記憶遺忘規律的第一人。他做過一個實驗,兩組學生學習一段課文,甲組在學習后不久進行一次復習,乙組不予復習,一天后甲組保持98%,乙組保持56%;一周后甲組保持83%,乙組保持33%。乙組的遺忘平均值比甲組高。可見,及時復習可以在學習上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a、課后應及時把老師講的和板書的知識像放電影一樣,在腦子里過一遍。看看能想起多少,忘了多少。然后翻開筆記,查找漏缺。
b、復習之后,再做作業,不能夠一邊做作業一邊翻書找答案。不懂做的題目先放一邊,把會做的題目做完,剩下那些不會做的,就是接下來再次復習的重點。將相應的知識點復習一遍之后再做作業。一定要做到做完作業,就已經將今天的知識全部掌握下來。
c、要反復復習。學完一課復習一次,學完一個單元,復習一次。學習一階段系統總結一遍。期末再重點復習一次。通過這種步步為營的復習,形成的知識聯系就不會消退。
3、關于寫作
(1)廣泛閱讀、博覽群書。
養成睡前閱讀半小時的習慣,可以讀名著,也可以讀微型小說,或自己感興趣的文學作品,并學會做批注,盡可能的寫讀書筆記。
(2)、多寫多練。
養成寫日記、周記的習慣,并且做到言之有物,不寫流水賬,把每天的所見所聞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點記下來,并有自己的觀點看法。
還應做到把文質兼美的課文當作自己學習寫作的范文,尤其是初一學生寫作文應從有意識的模仿開始,然后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四、本學期教學常規要求
1、練字
每天一頁,先摹后臨,要求上交檢查。并做到一月一個小進步,一學期一個大進步。可以自由寫,也可以每天專門只練某一個字。
2、預習檢查
準備一本預習本,將預習所做到的步驟逐一寫到其中,有些步驟可以附上相應內容,也可以寫在書本上一起檢查。
3、周記
每周一篇,字數400以上。由教師指定相應主題。
4、讀書筆記
讀名著,寫感受或摘抄并賞析優美句子,或者其他有效形式皆可。
5、作文素材積累
指定主題的人物事例或名言積累。可以和讀書筆記相結合。
6、名著
《魯賓遜漂流記》,每周一定的閱讀量,并且在單元考中占據一定比例分值。
五、作業
按照預習要求,完成第二課的預習作業。
【初中語文主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經典教學設計03-28
初中語文的教學設計06-12
初中語文雪教學設計03-17
初中語文優秀的教學設計05-15
初中語文《故鄉》教學設計09-24
初中語文背影教學設計08-06
初中語文《背影》教學設計09-25
初中語文優秀教學設計06-24
初中語文的教學設計(薦)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