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明》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材分析
古詩《清明》選自部編版教材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古詩三首》。在古詩《清明》中,作者杜牧描寫的是中國傳統節日–清明時節的景象,借春雨綿綿寄托作者對逝去親人的惆悵感傷與無限哀思。這是一首敘事詩,寓情于景,同時也是一首七言絕句,語言通俗易懂,清新自然,意境生動悠遠。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學過不少的古詩詞,也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朗讀詩歌的方法。《清明》這首詩所表達的作者茫然若失的心情,學生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對此,教師可積極引導,一是從感性知識入手,通過對重點字、詞的解釋,加深對詩句的了解;二是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巧妙點撥,橫向遷移,最終化解難點。
教學目標
1.學習并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詞。
2.理解詩句大意,并熟讀成誦。體會并能描述古詩中所描繪的景象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國傳統節日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的悠遠深厚。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介紹節俗文化
1.復習《節氣歌》
同學們,還記得《24節氣歌》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節氣歌》(PPT出示《節氣歌》,全班同學齊讀)。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介紹清明節
有一個節氣很特別,它既是節氣,也是傳統節日,知道它是哪個節氣嗎?(清明)
教師簡要介紹清明的習俗以及清明節的由來。(PPT出示關于清明的視頻)
再讀課題,讀出傷感、悲愁之感。
【設計意圖】:將《清明》的學習放置于二十四節氣和中國傳統節日的背景下,既是對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個回應,同時也有助于了解詩人的興發感動之處,為體會詩人的情感做好鋪墊。
二、依據平仄,讀出詩韻
出示古詩,自由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邊讀邊按照課件上的方式在課本上把這首詩的節奏劃分出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學生讀完后,老師檢查朗讀情況,請學生朗讀并相機評價。
學生讀完,老師出示朗讀方法(平長仄短,入促韻長)。同學們依據老師的朗讀方法,再進行練習,個人、小組練習、小組展示,師適時點評。
【設計意圖】:關于古典詩歌的格律,學生一般都是零起點。教師的指導和示范,就是重要的教學內容,同時輔之以學生的練習,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初步建立新的知識結構。
三、想象畫面,辨明詩意
同學們通過劃分節奏,再通過適當的停頓和延長,就讀出了詩歌的韻味。但是我們學習古詩,不僅要讀出詩歌的韻味,還要了解詩歌的意思,那么在這首古詩當中到底描繪了怎樣的情景呢?(板書:情景)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
(一)品讀前兩句,體會孤寂的心情
1.“人間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天氣也容易發生變化,這首詩是怎樣描寫清明的天氣呢?(雨紛紛)
這樣的描寫讓你想到了怎樣的畫面?你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嗎?
預設:連綿不斷,淅淅瀝瀝……
是啊,紛紛揚揚、淅淅瀝瀝、連綿不絕……這怎么灑都灑不完的細雨啊,在詩人的筆下就化作了一個疊詞,那就是清明時節——(生接讀:雨紛紛)(板書:雨紛紛)
2.這紛紛的細雨不僅描述了當時的天氣,實際上還表達了詩人當時的心情,詩人獨自一人走在他鄉的雨中,你能感受到他怎樣的心情呢?引導學生感受詩人悲涼、凄冷、孤獨的心情,學生帶著這樣的感受朗讀,教師相機指導。
細雨如淚,寄托了詩人多少愁緒啊!學生再次齊讀詩句。
3.紛紛細雨中憂傷的可不僅僅是詩人,還有誰?他們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學生進一步理解“欲斷魂”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悲傷與愁苦。
4.一春的愁云,一路的風雨,猜一猜:路上“欲斷魂”的都會有哪些人?
學生根據行人的不同類型,分別讀出“欲斷魂”的感受。
掃墓的人——
回家祭祖的人——
漂泊在外的人——
此刻又是雨紛紛,所以~全班一起讀。板書:(欲斷魂)
5.學了這兩行詩,你有什么要問的?路上行人為什么欲斷魂?
(清明本該是家人團聚的日子,一家人一起上墳祭掃或踏青游玩,而此時的杜牧卻孤身一人在他鄉,陌生的地方趕路,心中自然不是滋味,而偏偏又淋了雨,衣衫都打濕了,心里更加的凄迷紛亂了)
這時他的心情如何?(凄迷哀傷)師生交流。
請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誦中去,齊讀這兩行詩。
6.讀著這兩行詩,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學生想象詩句的意境,指導朗讀。
(二)品讀后兩句,感受思鄉情懷
1.此時杜牧心中充滿無限憂愁與孤獨,他用什么方式來寄托自己的憂愁呢?他怎么做的呢?(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教師借助“借問”引導學生說出是誰問?問誰?問什么?心情怎樣?學生說出是詩人著急地問牧童哪里有喝酒的地方。學生朗讀,教師相機指導。
2.詩人為什么要問牧童哪里有喝酒的地方呢?因為他想歇歇腳,避避雨,順便小飲幾杯,暖暖身子,順便借酒消愁,暫時除去一些心中的煩憂。
3.詩人找到酒館了嗎?教師借助重點詞語“遙指”引導學生理解詩句,學生加上動作并分角色朗讀進一步讓學生體悟詩情。
現在大家都來當當小牧童。借問起~(板書:問酒家 杏花村)
4.在理解“杏花村”時,教師通過古代詩人描寫杏花的句子啟發學生想象,感受杏花深處的村莊的美麗。又通過“詩人找到小酒館后會發生什么故事呢?”,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匯報,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魅力。
5.讀了后面兩句詩,在你的眼前又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呢?
學生再次想象畫面并男女生分角色朗讀。
同學們,在我們的詩句當中,詩人只給我們留下了7個字。(牧童遙指杏花村)但是卻激發了我們無窮的想象,這就是詩歌的魅力所在。 接下來請學生帶著自己的想象,再次齊讀古詩。
6.小結學法。剛才我們通過想象詩人在紛紛細雨中行走、尋找酒家的情景,體會到了詩人的孤單和憂愁。我們把這叫做:想象畫面,辨明詩意。
【設計意圖】:抓住重點詞語進行理解,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有利于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通過想象畫面,感受古詩的意境,對古詩能有更加直觀和深入的理解。
四、聯系背景,體悟詩情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的作者杜牧,究竟是怎樣的境遇能讓杜牧產生如此大的憂愁呢?
補充背景資料:
杜牧的處境:杜牧是晚唐詩人,出身名門望族,文武雙全。對《孫子兵法》很有研究。當他正是壯年,想要大展拳腳的時候,一身文武藝卻報國無門,他遭到了當朝宰相的排擠,被迫離開京城,杜牧外放為黃州刺史。杜牧在池州做刺史的這年清明,他看到人們紛紛為祖先掃墓,別人家人團聚游玩觀賞,自己卻遠離家鄉,不能親自為親人掃墓,孤身在外的杜牧在雨中觸景傷情,寫下了《清明》這首詩。
此時的杜牧在雨中心情如何?
(傷感,想念親人、家鄉,孤獨,悲涼……)
我們通過了解作者的生平,感悟了詩中表達的情感,這正是:聯系背景,體悟詩情。
再次讀詩,體悟感情。
五、感悟詩情,拓展延伸
在了解詩人的背景后,我們可以看到在這首詩當中不僅描寫了清明的景象,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情感,這就是情景交融。
有關清明的古詩還有很多很多,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三句,我們來一起讀一讀。(出示詩句)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宋)吳惟信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唐)韓翃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唐)白居易
老師希望同學們能夠在課后搜集更多的關于清明的古詩,課下和同學們一起交流分享。
六、分層作業,鞏固提升
1.背誦《清明》并會默寫。
2.除了清明節以外我國流傳至今的有八大傳統節日,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臘八。交流分享最喜歡的節日并說在那一天的活動和心情。根據交流的內容那其它節日時,天氣怎樣?人們的心情怎樣?人們又會做些什么事情呢?我們也來寫寫詩吧!
七、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古詩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學習傳統文化,目的是讓學生領略我國古代的經典文化,理解并背誦古詩,讓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學古詩《清明》時,我注重了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初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意思。在教學古詩時,采用多種方式讀,如:自由讀、同桌讀、范讀,小組讀、男女賽讀,使學生熟讀成誦,從而使學生慢慢喜歡上古詩。
這首詩與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有關。課前我調查了學生,學生對清明節的習俗知道很少,甚至部分學生不知道。所以我在本節課開頭設計了清明節的由來和相關習俗。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我國的習俗文化。在教學詩意時,我結合制作的課件,讓學生看到春天花紅柳綠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在教學詩意時,鼓勵學生質疑。根據學生的質疑,教學詩意。在學習古詩后,我讓學生跟著視頻資料讀,學生積極性較高,效果很好。
教完之后,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總是有些遺憾,比如:播放視頻時,出了一點兒小故障,比預料的效果差了點兒。再如:學生在老師示范下,能讀準節奏、停頓,但是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還不夠。再如:我認為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沒有預料的高,教學時,可能自己的激情還不夠。
教學是門藝術,永無止境,今后我要多學習。
【《清明》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清明》杜牧教學設計05-01
《清明》杜牧教學設計2篇【精選】06-17
《清明上河圖》優質教學設計(通用10篇)02-20
裝幀設計教學設計04-19
設計校園教學設計04-14
教學設計08-23
教學設計07-13
經典教學設計06-22
《》教學設計09-27
英語教學設計 英語教學設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