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光合作用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那么大家知道規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光合作用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光合作用教學設計1
一、設計思路
光合作用的過程是本級主題的一個核心內容,也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該知識點的系統性很強,但也很抽象。在初中階段學生已學過光合作用的相關內容,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入地闡述光合作用中重要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轉換,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借助視頻和課件,將講授式與啟發式教學相結合,引導學生步步深入了解光合作用的全過程。通過對光反應課件的觀看,由學生描述光反應的過程,并掌握其物質和能量變化。隨后利用暗反應研究資料的展示,指導學生閱讀和進行思維探究,由學生推導出暗反應的基本過程,歸納物質能量變化。最后由學生總結光合作用的實質,深化對光合作用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
(一)生命觀念
1、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論證光合作用過程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和生命觀念
3、說明光合作用的階段、場所和產物。概述光反應發生的'變化和碳反應的過程。
(二)科學思維
1、分析C3、C5等物質變化和光合作用的相關曲線,培養識圖建模及邏輯分析能力
2、闡明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使學生領悟提出問題、搜集事實、捕獲信息和立論解釋的科學思維過程。
(三)科學探究
探究光照強度、CO2濃度等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培養實驗探究能力
(四)社會責任
分析光合作用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能夠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1、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
2、科學探究實驗的基本方法。
四、教學難點
真正領悟探究實驗的科學原理和方法,并很好地運用到設計實驗中。
五、教學方法
探究與發現式教學;小組合作學習
六、教學媒體
實物投影、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以“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為主線,遵循科學家的探索思路,通過對幾個經典實驗的討論分析,采取“提出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層層遞進,環環相扣,讓學生對科學探究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從中領悟科學探究的原則和一般方法。
教學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利用視頻動畫、錄像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對實驗過程有直觀感性的認識;通過學生課前設計表格、角色扮演、代表介紹等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積極性;把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活動,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確定實驗方案,培養團隊合作精神;通過師生共同總結并同步板書,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總反應式中的各個部分;通過課堂實驗設計,及時加深鞏固本節課所學習、涉及到的實驗原理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創新精神。
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產生與發展是受當時科學發展水平限制的,并通過一些具體的數據:500多次、300多年,讓學生體會到科學上的每一項發明和發現的背后都凝聚著無數探索者的辛勤勞動,更好地理解為什么說生物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眾多生物學家不計個人名利為科學事業奉獻畢生精力的奮斗史,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這也是本節課的重中之重。
光合作用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㈠、選材原因
本章的第一節課《光合作用的產物》已經對探究淀粉和氧氣的實驗方法做了詳細的介紹,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而沒有選擇探究二氧化碳和水這兩個原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生物學課程標準中倡導的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綜合利用已有知識,積極思考,從不同的角度解決新的問題,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㈡、教學目標: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改的精神,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⒈知識目標:
①知道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②掌握設計實驗的一般原則。
⒉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的能力。
②在科學探究中發展學生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⒊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②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㈢、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
㈣、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設計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的實驗
二、教學方法:
本節課采用探究式教學法進行教學:
科學探究是學習生物學最有效的方法,而設計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環節,然而初中學生受知識、經驗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使得設計實驗成為了學生自主探究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因此,課堂上要加強教師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提高教師引導性語言的含金量,針對學生在思考過程中的困惑或錯誤,以提問、質疑等方式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幫助學生梳理實驗設計中的難點,進而讓學生動手完成實驗、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等,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學習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采取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一起交流、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并互相配合完成實驗,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調動其積極性,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
三、教學過程
㈠、復習:
本節課是從復習上節課的內容開始的。因為光合作用的產物及其實驗方法是本節課探究的突破點。課堂從復習入手,一方面引起學生的回憶,同時更重要的是起到提示和引導的作用。
㈡、新課教學
⒈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讓學生閱讀“身邊事”,以教材中的“綠色植物是以什么為原料制造有機物的呢”開始新課教學。當學生回答出二氧化碳時,提出本節課的問題“二氧化碳真的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
⒉分組討論,設計實驗
學生針對問題作出“二氧化碳是(不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的.假設,并讓學生說出判斷假設正確的依據,啟發學生從光合作用的產物入手來探究原料。
在學生設計實驗之前,引導學生回顧設計實驗時容易忽略的原則-----對比原則、單一變量原則和等量原則,并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明確本次探究要以“二氧化碳”為變量設計對照試驗。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根據教師提供的實驗用具互相討論,設計實驗,探究新問題的解決方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⒊相互交流,完善實驗
學生設計實驗完成之后,小組推薦代表交流方案。我先讓實驗方案和書上設計的實驗一樣的小組進行匯報,然后找有問題的小組匯報,并讓他提出他遇到的問題,讓全體學生一起思考、解決。然后小組間對實驗方案提出不同的意見。
最后學生一共設計了三種實驗方案:一種是通過檢驗綠色植物有無淀粉生成,一種是通過觀察水草有無氧氣產生,第三種是通過觀察蠟燭的燃燒情況來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光合作用教學設計3
一、教材的簡要分析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是生物界中幾乎全部生物所需有機營養和能量的基本來源。
光合作用是九年義務教育七年級生物學教科書中最為核心的概念,也是中考、高考常考的知識要點。
《光合作用》一節的教學是在學習了“生物學的研究方法”、““葉片的結構”和“蒸騰作用”之后,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設置單一變量、設置空白對照等實驗研究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用實驗與探究的方法去驗證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的條件、產物和原料。
《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本節教學內容的第1課時,需要教師組織和帶領學生,通過有序地進行實驗操作,在觀察和簡單分析中,初步獲得對“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和“光是綠葉進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等知識的認知。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1. 知識目標:
①概述“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和“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
②寫出“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步驟”。
2. 能力目標:
使用簡要的實驗材料和用具,進行光合作用需要光和綠色植物在光下產生淀粉的實驗操作。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初步體驗科學實驗的設計的一般步驟;
②關注綠色植物與人類的關系,養成熱愛自然,熱愛生物的情感。
三、教學重難點及處理
驗證“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使學生知道光是綠葉進行光合作用的.條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本節課的重點。突出重點的方法可采用: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現象基礎上,通過討論和交流,總結出結論。
如何有效、有序地組織開展實驗活動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突破該難點的方法擬采用:
①課前安排預實驗,有意識培養一些動手能力較強的同學作為實驗小組的臨時帶頭人;
②課中教師需作好簡要講解、恰當示范,引導、啟發和幫助學生順利完成該實驗的親手操作。
對設立“對照實驗”的理解和處理是另一個教學難點。突破該難點可采用提問“如果采用全部光照處理,沒有遮光對照,能不能準確得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引發學生思考得出“不采用對照實驗就不能準確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四、教與學方法的擬定
以課前進行預備實驗和課堂繼續完成實驗步驟的操作為主線,以師生互動進行問題討論和交流為特色,驗證“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和光是綠葉進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是本節課基本的教學方法。
七年級學生對生物學實驗有著躍躍欲試的探究熱情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動、積極和自主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考慮到學生對實驗方案的設計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總結能力都相對較弱,教師要著力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著和參與者的角色,適時地、不斷地啟迪、指導和幫助學生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實驗需要用到酒精燈、碘液等,避免發生安全事故和保證實驗的正常進行是首要的注意事項。教師要及時地仔細講清實驗注意事項,時刻關注和調整學生的實驗操作過程。
在完成實驗操作的基礎上,通過組織學生分組匯報和交流實驗操作程序和觀察結果,教師及時作出評價并歸納總結得出實驗結論。
對教科書中的問題討論,教師可進行變式處理,借用PPT比較直觀、簡明并規范提示學生,教會學生怎樣思考和組織問題的答案,逐步養成在學習活動中善于思考、同伴合作和共享成果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從教師到學生、學生到教師”的教學流程的交替進行,隨著實驗步驟的步步有序操作,教師要不斷地引發學生注意觀察實驗現象,不斷生成問題并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從而構建出“黑暗處理→部分遮光處理→酒精脫綠→滴加碘液染色→觀察比較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的知識鏈,完成“光合作用的產物”的學習內容。
光合作用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了解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
2.了解葉綠體,初步學習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
3.學習光合作用的公式及實驗過程和意義。
教學重點:
1.說出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
2.分析實驗原理及目的。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難點:
闡明發現光合作用實驗的原理。
教學工具:
板圖、掛圖、多媒體課件、實驗。
教學過程:
導入:打開PPT,引導學生仔細研究和光合作用有聯系的圖,分析及思考光合作用的原理。
導議:提問
1:什么是光合作用呢?與光合作用有關的一系列元素是什么?
(答1: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的過程參與光合作用的元素有葉綠體、光能、二氧化碳和水。最后產生的是有機物和氧。)
講述:板書光合作用的化學公式,同學們有沒有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這個化學方程式是怎么產生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導思:綠色植物隨處可見,有沒有同學在生活中仔細觀察過光合作用的過程?
可通過教材提供的幾個著名實驗為切入點進入學習:德國科學家薩克斯通過實驗成功地證明了綠色葉片在中產生淀粉的實驗;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證明葉綠體是進行場所,且氧由葉綠體釋放出來的實驗;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采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證明釋放的氧氣全部來自水的實驗。
學生活動:
1.仔細研究幾個科學家的實驗及實驗結果。
2.講一講每個實驗各自得出的結論。
3.結合幾個科學家的實驗結果,分析一下知道了哪些光合作用的知識點。
4.由光合作用的發現歷程,你還想到了什么?
活動結果:通過分析科學家的實驗背景及實驗過程,可以獲知科學的發現是需要漫長的時間和自身不斷努力和堅持的,現在課本上許許多多的科學成果都是幾代科學家艱辛實驗而成的,才推動了科學的進步及人類文明的成長。
過渡:接下來,我們在實驗中見證一下光合作用的生理過程吧,首先我來認識一下葉綠體。
問:葉綠體在葉子的哪個部位?主要有什么功能?結構是什么樣的?教師在PPT上展示葉綠體的結構圖。
(答:集中在葉肉細胞中,是主要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在顯微鏡中,葉綠體呈扁平的棉球形或球形。電鏡下觀察有雙層膜,使葉綠體與細胞基質隔開,葉綠體的膜還可以控制物質的進出,葉綠體內部充滿了基質和綠色的基粒。)
我們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葉綠體的超薄切片,看到的葉綠體的基粒,是不是一個單純的圓柱體呢?
(答:不是,是由一層一層的結構重疊而成的。)
講述:就像一元的硬幣一樣,它們就像一個個硬幣一般累疊而成,形成一個圓柱體,葉綠體中有幾十個這樣的圓柱體,仔細想想,這樣的形狀對于光合作用有什么作用?)
(答:對光合作用化學反應的進行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實驗成果展示:
出示葉綠體色素提取濾紙帶,分析一下:
1,含量最多及最少的色素分別是什么?其中稀釋擴散速度最快的是什么?
2,缺鎂的植物在生長過程會出現什么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變化?
小結:葉綠體中的色素分為兩大類: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葉綠素又分為兩類:葉綠素a,呈藍綠色;葉綠素b,呈黃綠色。類胡蘿卜素也分為兩類:胡蘿卜素,呈橙黃色;葉黃素,呈黃色。
由于葉綠素含量約占總量的四分之三,而類胡蘿卜素僅占四分之一,因此通常植物的葉子總是翠綠醉人的。這是由于葉綠素掩蓋了類胡蘿卜素顏色的緣故。但是,葉綠素很容易被破壞。秋天葉綠素會因為溫度降低而被分解消失;其中活動比較穩定就是胡蘿卜素和葉黃素。其中楓樹“霜葉紅于二月花”產生的緣由就是由于葉綠素分解的時候,大量花青素被轉化形成了所造成的。那么這些色素存在的.功能主要是什么呢?可以在一定條件下慢慢轉化成光能,在恩吉爾曼的光能轉化分析的實驗中,我們可以研究出葉綠體中4種色素的顏色是與它們吸收光的情況相關的,我們可將提取出的葉綠體中的4種色素溶液分別放在可見光與三棱鏡之間,可以看到連續光譜中有些波長的光被吸收了。(演示色素吸收光譜幻燈片。)
提問:同學們觀察哪些波長的光吸收量大,哪些波長的光吸收量最少?
(答:主要吸收紅橙光和藍紫光,而對綠光吸收量最少。)
講述:色素吸收的光,都能用于光合作用。由于色素對綠光的吸收量最少,綠光會被反射出來,因此葉綠體才呈現出綠色。
很好,綜上可以得知,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載體,通過一系列的學習,我們不得不贊嘆大自然的神奇。本節課中主要講述了光合作用的實驗過程,通過在科學家們的實驗結果的分析基礎上我們可以得知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的過程參與光合作用的元素有葉綠體、光能、二氧化碳和水,產物是有機物和氧氣。最終明白我們不僅要知道實驗結果,還要透過實驗,分析科學家們實驗設計的心理及思想,下節課我們再繼續分析光合作用。
目標鞏固:
1.動動筆,寫出光合作用的總反應式。
2.小組之間互相訴述光合作用的完整過程。
光合作用教學設計5
1、知識目標:
①闡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②舉例說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產上的應用
2、能力目標:
①通過探究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和場所,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
②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分析、判斷、推理的能力,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進一步明確生物圈中的人和動物與綠色植物的密切關系,生發保生物、愛護環境的情感。
3、教學難點:探究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生產實踐上的應用。
4、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課文導入
1、創設問題情境:動物和人每天需通過攝取食物來獲得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需植物則沒有攝食現象,那么植物的生長發育需要營養物質嗎?
2、觀看視頻
3、學生產生疑問:植物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是怎么來的?
二、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
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根據經驗推測得出結論:“植物的物質積累來源于土壤”。
(一)海爾蒙特實驗(比利時科學家、1648年)
1、Flash動畫演示
2、學生討論:
①海爾蒙特的實驗是對哪一權威的挑戰?回答要點:海爾蒙特的實驗是對亞里士多德的經驗推測的挑戰。
②柳樹真的只需要水就能長大嗎?你認為海爾蒙特忽視了哪個重要因素?回答要點:不能;海爾蒙特忽視了空氣對柳樹長大的作用。
③我們可以怎樣使在自然環境中無法觀察到的空氣成分的變化間接的表現出來?
回答要點:①想法把由于植物生長而引起成分發生變化的那部分空氣與外界的空氣隔開;②驗證空氣成分有沒有發生變化(怎樣設計?)。
(二)普利斯特利實驗(英國科學家、1771年)
1、Flash動畫演示:
2、學生討論:
①人們嚴格按照普里斯特利的實驗要求重復他的實驗,有的能成功,有的失敗,你認為失敗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回答要點:與實驗過程中植物有沒有接受光照有關,有則成功,否則失敗。
②你認為可以怎樣進一步實驗?回答要點:普里斯特利的實驗過程中增加陽光這一實驗條件。
3、介紹英格豪斯的改進實驗(結論:光在植物更新空氣的過程中起關鍵作用)
(三)薩克斯實驗(德國科學家、1864年)
1、分析薩克斯實驗(視頻、動畫演示):
①現象記錄
植株的部位 現 象
葉片未遮光部分 滴加碘液后變藍
葉片遮光部分 滴加碘液后不變藍
②結論:植物可以更新由于蠟燭燃燒或動物呼吸而變得混濁的空氣。
2、學生討論:
①這個實驗探究的是什么問題?是否設置了對照組?實驗中所需控制的單一變量是什么?如何顯示實驗結果?
回答要點:實驗探究的'是陽光與有機物的關系問題。
對照組:見光的葉片部分與遮光的葉片部分。
實驗中所需控制的單一變量是光。
通過淀粉遇碘能變藍來顯示實驗結果。
②實驗前,將植物放在黑暗處一晝夜,再移到陽光下照射3-4小時,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回答要點:讓葉片內原有的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產生的淀粉被植物運走或耗盡,以免干擾探究實驗。
③家里種植的花草如果長時間放在黑暗處會死去。小麥在灌漿的時候遇到陰雨天氣,就會減產。你能說出其中的原因嗎? 回答要點:植物長時間放在黑暗處,就會使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從而使植物因缺乏生長發育必須的有機物而死去;小麥在灌漿的時候遇到陰雨天氣,就會減產。原因是農作物接受光照少,從而使產生的有機物減少引起的。
(四)恩吉爾曼實驗(德這科學家、1880年)
1、Flash動畫演示
2、閱讀、分析課文P85頁第二節。
3、討論:本實驗的實驗變量是什么?得到了什么結果?
回答要點:實驗變量是光照。結論:光合作用進行的場所是葉綠體。
光合作用教學設計6
一、設計理念
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加上老師的引導,我們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新課程倡導“密切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發展相聯系,注重學生生活,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倡導探究性學習”。本課很據新課標理念,以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從科學的角度思考問題,同時倡導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
二、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選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五節《光合作用》,本節共分五個課時,本課為第一課時。本課時內容包含自養生物與異養生物、光合作用的概述、葉綠體中的色素三方面內容。學生在學完“細胞呼吸”以及理解“酶”與“ATP”的概念后,轉入難度較大的“光合作用”的學習,因此本節內容的學習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細胞器結構功能及細胞內能量與物質轉換的理解。由于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之一,所以本節內容在激活原有知識的前提下,同時還是學生學習生態系統、生物圈等知識的基礎。
三、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為高二年級學生,此階段學生正處于抽象思維逐步形成的形式運算階段,比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都較強,并且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可以在老師引導下開展課堂探究活動和進行自主學習。同時,光合作用是學生學習完細胞的分子組成、細胞結構和細胞中的能量及呼吸作用后的新知識,有一定生物學知識基礎。但是本內容涉及到一些化學物理知識、且與生產實際聯系緊密,往往比較抽象,但是高二的學生抽象思維較差,學生掌握好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四、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辨別自養、異養兩類生物。
2、說明光合作用的概念、反應式、階段、場所、產物
3、說出色素的種類、顏色和吸收光譜。
能力目標
1、通過運用物理和化學知識理解光合作用過程中物質和能量的變化,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以及學科間知識的綜合能力。
2、通過討論,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認識到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
2、認同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能量代謝和物質代謝之間是辯證的對立統一關系。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概述光合作用
2、綠葉中色素的種類和作用
難點:
1、理解光合作用中氧氣的來源
2、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和作用
六、教法與學法
教法:
問題導學法
直觀演示法
講授法
學法:
自主學習法
精加工策略
集體討論法
七、教學流程
導: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析:討論教學,重點分析
解:知識探討,解決難點
拓:知識延伸,總結拓展
八、教學準備
九、教學過程
導:創設情境,導入新課(5分鐘)
【教師引導】
提問:為什么我們要攝取食物,食物為我們提供了什么?再學生回答之后,說明食物的作用之一就是為我們提供了能量,并且我們從食物中攝取的能量絕大部分最終都是來源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
【學生活動】
理解我們食物中的能量與植物光合作用的聯系,認識到綠色植物對我們人類的貢獻。
【教師點撥】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①地球表面上的綠色植物每年大約制造 4400億噸有機物;
②地球表面上的.綠色植物每年儲存的能量約為7.11×1018kJ,這個數字大約相當于240000
個三門峽水電站所發出的電力。
【學生活動】
通過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發現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巨大作用。
【教師總結】
含有這么多能量的有機物是如何產生的,我們在初中的科學課程中就學到過,是通過光合作用,從今天開始我們在初中知識的基礎上共同探討光合作用的過程和應用。
【教學意圖】
引導學生發現并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并思考光合作用如何進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析:討論教學,重點分析(15分鐘)
【教師引導】
我們已經學過了細胞呼吸,并且知道無論是需氧還是厭氧的細胞呼吸都是以糖為底物。生物界的糖絕大部分最終來源于光合作用。提問:根據已學,說說那些生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學生活動】
回顧知識,思考光合作用的生物有哪些
【教師點撥】
精講:自養生物與異樣生物的概念,并引導學生舉例、判斷
請學生閱讀課本中光合作用的概述這部分內容,概括光合作用的概念,回答這個概念包含的反應物、產物、場所及能量轉變。
【學生活動】
自主學習重點知識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識,思考并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
【教師點撥】
精講:光合作用概念及反應式、光合作用包含兩個階段。
【教學意圖】
通過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知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與提煉知識的能力。通過精加工策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
解:知識探討,解決難點(15分鐘)
【教師引導】
展示:氧同位素標記實驗
提問:實驗說明的問題
【學生活動】
觀察實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通過討論解決問題。
【教師點撥】
精講: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講解光合作用中氧的來源。
展示:葉綠體結構,并讓學生回答各部分名稱。
【學生活動】
理解光合作用氧的來源,回顧葉綠體知識。
【教師點撥】
精講:葉綠體知識
【教學意圖】
通過實驗,加強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探究能力,通過討論提高學生合作意識。
拓:知識延伸,總結拓展(10分鐘)
【教師引導】
葉綠體結構來看,你猜猜看哪部分結構在光合作用中最重要?
【學生活動】
學生開始胡亂猜測,既引起學生參與興趣,又對各結構進行簡單的思考比較。
【教師點撥】
1、教師講解基粒類囊體上的光合色素,色素的分類、功能。
2、不同的色素吸收光譜不同,課本89頁列舉的是葉綠素a的吸收光譜。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吸收光譜圖
【學生活動】
精加工策略運用,觀察吸收光譜圖在老師引導下理解色素對光能的吸收。
【教學意圖】
由葉綠體結構引申到葉綠素功能,使學生認識到生物體中結構與功能的統一。
光合作用教學設計7
一、設計思想
【設計理念】
以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提高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研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課程理念來設計教與學的過程。最想突出的處理:
1.還原科學研究的歷史面貌,突出生物學的“實驗學科”特點;
2.以實驗探究貫穿整個教學。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整個第三章乃至整個高中教材中處于重要地位。本章節內容按照課標安排應2課時完成,我準備改為3個課時:第一課時只學習“光合作用的發現”,第二課時“通過實驗學習有關光合色素的知識”,第三課時具體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本節教學設計是該節的第一課時內容。光合作用研究的歷史,本來不需一個課時的時間,但我準備讓學生以經典的光合作用研究歷史中的重要事件為線索,遵循科學家的探索思路,總結出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 了解科學家探究科學的艱辛歷程和學會探究的一般方法,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生物課中學習過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而且生活實踐中也對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對于光合作用的發現歷史卻很陌生,關鍵對于我們這節課要達到的目標“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對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對探索科學的過程與方法及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創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知識鋪墊。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① 光合作用以及對它的認識過程;
②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應式。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科學家發現光合作用的過程,嘗試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方案驗證假設。理解假設的提出要有實驗和觀察的依據,需要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象,并通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和完善。同時,理解實驗技術的進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關注“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
②討論科學史上的經典人物和實驗,避免知識“去背景”和“簡單化”。
③明確科學的研究態度在實驗探究中的重要性
④認識到技術的發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學且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辨證的科學觀 。
⑤學會參與、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①掌握科學實驗探究的一般原則,重點是對照實驗原則和單因子變量原則;
②培養觀察、分析綜合能力。
三、教學重點
①光合作用的發現及研究歷史;
②實驗設計的兩個基本原則——對照實驗原則,單因子變量原則
四、教學難點
單因子變量原則中實驗變量與無關變量的辨析
五、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
搜集相關圖片和素材;制作Flash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反思
在整個教學設計和實施的過程中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課題特點和材料處理
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是整個高中教學的難點和重點,而本節課僅僅對“光合作用的發現”進行探討學習。就知識目標看很少,很容易達到;但是我為該節課定下的能力目標卻很高,是學生要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達到“掌握科學實驗探究的一般原則,重點是對照實驗原則和單因子變量原則”的目標,為以后生物學的學習掃除障礙。所以我在教材處理上,按時間線索對有關光合作用的經典實驗縱然書上沒有的也進行了補充學習,沿著科學家的腳印進行了光合作用的發現探究之旅。使學生在體會科學的艱辛和嚴謹的同時,體驗掌握了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2、教學中始終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新課程的教育體系要求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提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因此我在設計本課的教學過程時,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心理,循序漸進,通過相應的現象或情境引入,然后讓學生自己觀察實驗現象,通過討論由學生自己去歸納,做出結論,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進入到一種主動學習的狀態。 而我則緊緊抓住學生的思維,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欲,真正成為了教學活動的組織者。
3、本節課也有些失誤的地方,最重要的是:由于本課題實驗多,跨度大,學生又沒有科學探究實驗設計的基礎,在學生討論、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如果時間不把握好,很難完成教學計劃。
【光合作用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裝幀設計教學設計04-19
設計校園教學設計04-14
教學設計08-23
教學設計07-13
經典教學設計06-22
《》教學設計09-27
英語教學設計 英語教學設計09-02
學與問教學設計搭配的學問教學設計11-19
教學設計的評語01-14
《功》的教學設計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