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7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理解本詩的詩意。
2、通過想像,拓展空間,感受詩的簡煉。
3、結合詩人的經歷,感悟詩所表達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理解本詩的詩意。通過想像,拓展空間,感受詩的簡煉。
教學難點結合詩人的`經歷,感悟詩所表達的意境。
教學準備:師:課件 生:默寫本
教學過程
一、導入 5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一首古詩,(師板書詩題),生讀題目。
2、在自已本子上寫下來,想想題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寫字姿勢。
3、解題:知道什么是隱者嗎?(板書隱者)隱者是哪一些人?(隱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較有名的隱者。
這些隱者,在隱居時一般不說姓名,只有雅號,如諸葛亮,人稱臥龍先生,陶淵明,人稱五柳先生。有些出家為僧為道的,只有法號。
4、尋:尋找, 不遇:沒遇到。
5、完整地請學生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釋嗎?
6、是誰在尋找隱者呢?(板書詩人)
知道賈島這個人嗎?你了解的賈島是個怎么樣的人?誰來介紹一下。(師相機補充,出示課件。)
苦吟可能學生會說到,現只要結合課件隨機梳理一下。
其實,賈島早年也算是一個隱者,知道原因嗎?
做過和尚,法號無本。后來還俗了,因為遇上了誰?韓愈,當朝的大官,韓愈看中他的才華,勸他去搏取功名,結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無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檢查預習,初解詩義。 10
導語:苦吟詩人的這首小詩大家都拜讀了嗎?那先考考大家的預習情況,來,拿出本子,和老師一起來默寫。實在不行,看老師黑板。
1、師板書,反饋默寫情況。
對照黑板,檢查一下,有沒有寫錯的字?全對的舉手。有沒有覺得寫得不太美觀的字?給你時間,再調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學生讀古詩。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嗎?提出來。學生相互幫助,理解詩意。
童子何人?與隱者什么關系?(待童,徒弟,是兒子嗎?)
言師,言,說,誰在說?(童子)說誰?(師父),童子在說師父什么?
此:這,此山,這座山。
深:云霧彌漫,濃得遮人視線。
不知處:不知道去向。
4、同桌練說,再指名說說詩意。
5、練習朗讀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能背誦并能正確默寫,培養對古詩的興趣。
2、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3、體會詩中描繪的情景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內蘊美。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想象詩歌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媒體運用: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導入
默讀第九課課文《推敲》,了解賈島“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
板書:唐·賈島
小結:唐代詩人賈島的創作態度極為嚴肅認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稱為“苦吟詩人”。他的詩自然質樸,歷來為人們所傳誦,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五言絕句《尋隱者不遇》。
二、讀題、釋題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討論:尋?隱者?遇?
3、想想題目的意思。
4、引導質疑。
三、精讀課文
1、教師范讀。
2、學生反復朗讀,讀準音,讀通句。邊讀邊畫出生字新詞。
3、借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
松下?童子?只?深?不知處?
4、借助工具書理解古詩大意。提問,看誰對詩句的理解更正確。
5、背一背。
四、觀看投影,練習對話,體會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2、想問句,同桌練習。
3、觀看投影圖片,練習對話。
4、體會作者感情變化。
滿懷希望—失望—一線希望—徹底失望
五、總結全詩,背誦感悟
1、總結:這首詩采用問答體,一問一答,寓問于答。是通過尋訪者(賈島)向童子打聽師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應的回答寫的,這三次問答,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語言樸實自然,讀來卻令人尋味。
2、有感情的背誦《尋隱者不遇》,感受詩歌的內蘊美。
六、補充閱讀
賈島《題詩后》
七、作業
1、填詩,練字
尋者不遇
下問童子,言師采去。
只在此山中,云不知處。
2、想想詩歌描繪的情景,并畫下來。
八、板書設計
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 滿懷希望
言師采藥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 一線希望
云深不知處。 徹底失望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3
一、概述
《尋隱者不遇》是長春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板塊的第二課,這首詩寫的是賈島去訪問隱士沒有見到的情景。詩句淺顯精練,第一句從“問”開頭,后兩句省略“問”只寫了“答”,可見作者用詞巧妙。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兩個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背誦,理解重點字詞,進而理解詩意。培養學生想象能力,把詩的語言轉化成生動形象畫面,會用自己語言講述。
過程與方法目標:
隨文識字,鼓勵用多種方法識記生字,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解決問題,鼓勵學生朗讀、感悟、想象,進而使學生在頭腦中再現畫面。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感情變化。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教學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雖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詩的方法,但這首詩每句都有省略,這對學生理解詩句造成一定困難,教師要通過提示幫助學生理解。本班學生好奇心強,為此要創設一定的故事情境來協助教學。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本首古詩詩句自然質樸,通俗明快,為此在教學中努力渲染詩境,在教師生動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樂曲演奏中,學生隨同教師一起走進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為此在理解古詩時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僅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更能達到預期目標。為更深一步感悟古詩內容、意境、情感,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大膽填說,再現畫面、大膽吟誦,再悟情感,進而升華情感,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1、教學環境:多媒體環境。
2、資源準備:自制教學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長大后想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教師針對不同的價值觀進行評價)老師今天向大家介紹一種人----隱者(板書 隱者)
2、體會隱者含義
請學生自由談對隱者的理解。可以結合注釋,教師適時引導。(隱者一般隱居在風景優美、環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學問有品德的人。
3、引出詩人
有一位大詩人要尋找一位隱者(板書 尋 )。大家知道他是誰嗎?板書 賈島。(指生介紹詩人)教師:賈島是一個讀書刻苦的人,但經過幾年都沒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請教高人。有一天他打聽到大山深處住著一位以采藥為生的高隱士這位隱士很有學問,正是賈島要找的人,于是他打聽好住址準備好干糧,上了路。
(二)、展開想象 創設詩境
教師一邊播放優美民樂及山水圖片,一邊敘述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三)、初讀古詩 明詩意
過渡:我們隨同賈島跋山涉水終于來到隱者的家,賈島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師范讀古詩 (學生邊聽邊思考問題——詩人遇到隱者了嗎)
2、指生回答問題 引出“不遇”(板書 不遇)
3、引導學生質疑 (詩人為什么沒有遇到隱者,他的`心情會怎樣呢?)
(四)、再讀古詩 研詞析句
1、學生自由讀詩
2、動手標畫不理解字詞
(1)小組交流解決疑難問題
(2)各小組匯報結果
過渡:同學們通過各種辦法理解了字詞的意思,是否想嘗試一下把古人的話變成我們現在通俗易懂的話呢?
3、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詩意 (屏幕出示配圖古詩文)
(五)、研讀詩文特點 感悟作者心境
過渡: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和童子的對話,在理解和解釋詩意時,我們會發現詩句中少了些什么呢?
1、感悟寓問于答之妙
課件出示:
松 下 問 童 子 :( )
( ):言 師 采 藥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處。
(1)學生在組內大膽暢想暢說
(2)各組代表匯報
(3)明確什么是寓問于答,感悟詩文的精妙。
(4)再次師生吟誦古詩
2、感悟作者心境 領悟古詩意境
過渡:詩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找到這里,卻沒遇到隱者,心情又會怎樣呢?
課件出示填空
詩人來到山中尋訪隱者,見松下站著隱者的徒弟,于是( )地問:請問你師傅在嗎?童子答 :師父采藥去了。詩人有些( ),又問:去哪里采藥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詩人一聽,覺得還有( )找到隱者,于是又問: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霧彌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詩人嘆口氣徹底( )。
(1)小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養合作意識及感悟能力)
(2)小組匯報
(希望——失望——一線希望——絕望)
(3)教師評價
3、師生共同吟誦古詩
過渡:作者由希望 失望 一線希望 絕望,這是一種多么復而多變的心理狀態呀!這真是有些讓人難以承受,那就讓我們帶著這種復雜的情感,再一次吟誦這首詩。
4、再創情境 以感促讀 深化詩境
教師配樂創情境:當賈島尋隱者而不遇,只好無奈地拖著疲憊的雙腿往回走,邊走邊不時地回頭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見了,他低頭吟誦道:
課件逐句有節奏地出示古詩
尋隱者不遇
松 下 問 童 子,言 師 采 藥 去。
只 在 此 山 中,云 深 不 知 處。
(六)、教師總結
這一堂課大家表現特別好,可見大家對古詩文很感興趣,我們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詩詞歌賦異彩紛呈,請同學們課下再搜集幾首有關“尋人”的詩文,讓我們進一步感受古詩文的意境與魅力。
(七)、板書設計
7-2 尋 隱 者 不 遇
(唐 )賈島
松 下 問 童 子, (希 望)
言 師 采 藥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線希望)
云 深 不 知 處。 (絕 望)
(寓問于答)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學習體會《尋隱者不遇》這首詩采取問答體,寫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蹤不定的隱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古詩內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
2、通過思索、想象詩中所描寫的環境、心情。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
1、我們曾經學習過不少古詩,誰來背背?大家想想,我們以前是怎樣來學習古詩的?
2、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又要來學習兩首古詩。
二、感知體驗
(一)初讀感知
1、出示古詩。
2、初讀詩歌,學習生字。
指名讀,齊讀,讀準生字。
3、簡介作者。
4、解題。
指名說說題目的意思。
三、對話互動
1、自由朗讀課文,想想:這首詩里都寫了些什么?主要內容是什么?
2、指導理解。
(1)“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松下問童子”告訴我們什么?
由“言師采藥去”可知道什么?還可以推測詩人問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處。”
這是誰說的?由此推測詩人問了些什么?
從童子的回答中,我們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語氣、神態)
詩人聽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詩人可能會做些什么動作?心里會想些什么?
(詩人聽后的.動作、神態,看到山的幽深)
(3)指導朗讀。
3、感悟詩情。
(1)讀完全詩,你們覺得作者所抒發的感情是什么?請談談理由。
(2)學生自主思考,小組交流。
(3)討論交流。
隱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詩人對隱者充滿了敬意,也洋溢著羨慕之情。當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悵然若失,但觀賞了山中美景,忘卻了世俗的煩惱,心中更多的是興奮、開朗。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四、建構生成
1、朗讀、背誦這首古詩。
2、試著把這首古詩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教學反思:課后,我發現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學生沒讀出這首詩的感情和韻律來。問題在哪里?我發現自己在學科整合的認識上存在片面性。新課程改革改變了過去課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增強了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學科間加強整合,可以提高學習效率,但并不是說可以無目的,隨意地整合。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是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在誦讀古詩的過程中體會詩歌的意境和韻律。古詩教學必須重視朗讀指導下,在教學中,我卻本末倒置,倒置教學效果不好。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其中會寫“詩、欲、尋、者、藥、此”。
2.能夠熟讀、背誦這兩首詩。
3.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想象詩句描繪的畫畫,領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7個生字的音、形、義。朗讀、背誦課文。
難點: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談話,導入新課。
1.本學期我們學過哪兩首古詩?誰來背背。
2.指名背誦。
3.齊背。
4.這兩道都是描寫江南自然風光的詩。今天,再學習兩首古詩。(板書課題)
二、范讀課文,整體感知。
三、指導新聞記者理解詩句。(板書:登鶴雀樓)
1.釋題:鸛(guàn)、雀(què)(拼讀)是一種鳥兒,樣子很像鶴。在山西省永濟縣有一座樓,常有鶴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為“鸛雀樓”。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題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2.范讀全詩。
3.指名讀詩。
4.出示圖畫,看圖,理解詩歌大意,結合教學生字。
(1)教師描述:一天傍晚時分,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象。(指圖)你們看,詩人看到了什么?
(太陽.黃河)
(2)太陽又稱為什么?(日)
(3)快要落山的太陽稱什么?詩人看到太陽怎樣落下去?
落日,詩中稱為“白日”。太陽靠著山漸漸落下去。
(4)“靠著”是詩中哪一個詞?(依)
(5)這句中的.“盡”你們知道是什么意思嗎?“盡”是“完的意思,在這里是說太陽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失了。
(6)“白日依山盡”一句雖然只有5個字,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動態的畫面,我們仿佛看到了太陽怎么樣?(多媒體展示)
傍晚的太陽靠著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后完全落到背后了。
(7)詩人站在鸛雀樓上,看到太陽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么?“黃河人海流”是什么意思?
結合進行語言訓練:黃河地向大海充去。(學生口頭填寫)
(滔滔地.滾滾地.洶涌澎湃地)
(8)指導朗讀第1.2兩句。
講解:鸛雀樓共有三層,這是詩人登上第二層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黃河構成的氣勢壯闊的圖景。
(9)學生讀第3.4句,此時詩人產生什么想象?
想看得更遠一些。教學:欲:“要”的意思。
(10)講解第3.4句。
千里:形容很遠很遠,并不是剛七千里。窮:窮盡,盡頭。更:再。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遠很遠,就要再上一層樓。
(11)指導讀第3.4句。
指點:詩人登高遠望,寫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我們“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因此這兩句表達了一種不斷向上的精神,所以常常被人們引用。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第二課時
一、給下列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1.白目依山盡(A白天的太陽B落日)
2.欲窮千里目(A與“富”相對B窮盡,盡頭)
二、默寫《登寫鸛雀樓》。
第二課時
1.背誦第一首古詩。
2.你們游覽過大山嗎?大山奇峰重疊,煙霧繚繞,氣象萬千,所以大家都喜歡游覽名山,許多詩人定敢詩來贊美大山。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古詩二首》中的第二首《尋隱者不遇》。(板書課題,教學生字:尋經xùn.者
zhě.遇yù。)
一、指導釋題。
尋:尋找.尋訪。隱者:舊時不愿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雇一個小男孩幫助收拾文具,做些雜事。這個小男就是書童,也就是詩中所說的“童子”。
二、教師范讀課文。
三、學生試讀課文。
四、了解大意。
1.這首詩寫了幾個人?我們看見的是哪幾個人?還有誰沒有看到?
寫了三個人:詩人.童子.師傅,看得見是詩人與童子,還有隱者沒看到。
2.這首詩主要是以詩人和童子的對話形式寫的。詩人是怎樣問,童子又是怎樣答的呢?
五、理解詩句
1.我們從“言師采藥去”,可以推想到詩人問童子什么?這里的“言”就是“說”。那么“言師采藥去”是什么意思?(說師傅采藥去了。)
教學:藥yào(藥品.中藥.采藥.西藥)。
從童子的回答你們能猜到詩人問童子什么?
2.齊讀第1.2句。
3.讀著這兩句詩你仿佛看到怎樣的一幅畫?又仿佛聽到畫中的人在說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老師指導。
4.當童子告拆詩人師傅采藥去了,詩人為了尋仿他,接下去一定要問童子什么?
師傅到哪里采藥去了
5.童子又是怎樣回答的呢?
(1)現在來學第3.4句
(2)指名讀第3.4句
6.釋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此”就是“這”。“此山中”即“這山中”。“云深不知處”,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霧濃重,高山上往往云霧繚繞,迷迷蒙蒙。
7.現在誰會說,童子是怎么回答的?
我師傅就在這座山中采藥,只是山太高,云霧濃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8.再讀第3.4句。我們仿佛看到童子和詩人的動作.神情怎么樣?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指點:詩人聽了童子的回答,他也會順著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點頭。
9.感悟意境。
詩人望著這煙霧繚繞的高山,心中會想著什么?(討論)
想著隱者在深山采藥的情景,行蹤不定,在云霧之間飄飄然的隱士生活情景。
六、背誦課文
七、扮演角色對話:一人扮詩人,一人扮童子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6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詞。
3、能解釋詩句中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1、能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熏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要求:
1.學會6個生字。認識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學會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提示課題
1、認生字。課題上有4個字,讀一讀:
尋隱者遇
2、釋題。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賈島。
尋:尋找,尋訪。隱者:獨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見,遇上。
這首詩說的是詩人去訪問隱者卻沒有遇見。
3、質疑:讀了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導學生圍繞尋思考。如,詩人為什么沒遇上?有沒有問問其他人?為什么不在那等一會兒?
二、自學課文
1、借助漢語拼音讀課文。
2、畫出本課要求學會和認識的生字,讀一讀。
3、看插圖想想:圖上畫的是什么人,他們在干什么?
三、讀詩句,認生字
1、檢查課文朗讀情況。注意讀準平、翹舌音的字:松、采;師、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讀zhi。
2、提問:(1)圖上畫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順地回答問題,相機識字:松、童。)
(2)圖上誰是詩人,誰是童子?詩人要找的隱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識字:師
(3)詩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沒遇上他師父呢?
相機識字:言采藥深
(4)朗讀課文。
四、指導朗讀
引導學生椵想自己是詩人在松下遇上童子,體會向童子詢問時的心情,把這種心情讀出來。教師先放錄音,同學再練習朗讀。
松下/問/童子,(滿懷期望)
言師/采藥/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處。(無可奈何)
五、識字、寫字指導
松:用學過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記字形。組詞:松樹、放松。
童:上下結構。上面是立,下面是里。這個字橫畫多,但長短不一。首橫最短,次橫最長,最后一橫又比它上面一橫長些。組詞訓練:童話、兒童、童年。
言:發言、說話的意思。首橫最長,中間兩短橫。
師:左邊是一短豎和一撇右邊是橫下一個巾。組詞:師父、老師。
采:上面是爪字頭,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樹,手伸到樹上表示采摘的動作。第一筆為平撇,下面的三筆間隔要勻。
深:左右結構。右邊上面不要寫成穴寶蓋兒。組詞鞏固:深山、深海、深淺。
六、抄寫生字(完成課后練習2)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7
一、教材分析
《尋隱者不遇》是長春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板塊的第二課,這首詩寫的是賈島去訪問隱士沒有見到的情景。詩句淺顯精練,第一句從“問”開頭,后兩句省略“問”只寫了“答”,可見作者用詞巧妙。
二、 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雖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詩的方法,但這首詩每句都有省略,這對學生理解詩句造成一定困難,教師要通過提示幫助學生理解。本班學生好奇心強,為此要創設一定的故事情境來協助教學。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兩個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背誦,理解重點字詞,進而理解詩意。培養學生想象能力,把詩的語言轉化成生動形象畫面,會用自己語言講述。
過程與方法目標:
隨文識字,鼓勵用多種方法識記生字,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解決問題,鼓勵學生朗讀、感悟、想象,進而使學生在頭腦中再現畫面。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感情變化。
四、教學策略
本首古詩詩句自然質樸,通俗明快,為此在教學中努力渲染詩境,在教師生動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樂曲演奏中,學生隨同教師一起走進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為此在理解古詩時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僅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更能達到預期目標。為更深一步感悟古詩內容、意境、情感,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大膽填說,再現畫面、大膽吟誦,再悟情感,進而升華情感,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五、教學準備
1、教學環境:多媒體環境。
2、資源準備:自制教學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長大后想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教師針對不同的價值觀進行評價)老師今天向大家介紹一種人----隱者(板書隱者)
2、體會隱者含義
請學生自由談對隱者的理解。可以結合注釋,教師適時引導。(隱者一般隱居在風景優美、環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學問有品德的人。
3、引出詩人
有一位大詩人要尋找一位隱者(板書 尋 )。大家知道他是誰嗎?板書 賈島。(指生介紹詩人)教師:賈島是一個讀書刻苦的人,但經過幾年都沒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請教高人。有一天他打聽到大山深處住著一位以采藥為生的高隱士這位隱士很有學問,正是賈島要找的人,于是他打聽好住址準備好干糧,上了路。
(二)、展開想象,創設詩境。
教師一邊播放優美民樂及山水圖片,一邊敘述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三)、初讀古詩,明詩意。
過渡:我們隨同賈島跋山涉水終于來到隱者的家,賈島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師范讀古詩 (學生邊聽邊思考問題——詩人遇到隱者了嗎)
2、指生回答問題 引出“不遇”(板書 不遇)
3、引導學生質疑 (詩人為什么沒有遇到隱者,他的心情會怎樣呢?)
(四)、再讀古詩,研詞析句。
1、學生自由讀詩
2、動手標畫不理解字詞
(1)小組交流解決疑難問題
(2)各小組匯報結果
過渡:同學們通過各種辦法理解了字詞的意思,是否想嘗試一下把古人的話變成我們現在通俗易懂的.話呢?
3、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詩意 (屏幕出示配圖古詩文)
(五)、研讀詩文特點 感悟作者心境
過渡: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和童子的對話,在理解和解釋詩意時,我們會發現詩句中少了些什么呢?
1、感悟寓問于答之妙
課件出示:
松 下 問 童 子 :
( ):言 師 采 藥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處。
(1)學生在組內大膽暢想暢說
(2)各組代表匯報
(3)明確什么是寓問于答,感悟詩文的精妙。
(4)再次師生吟誦古詩
2、感悟作者心境,領悟古詩意境。
過渡:詩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找到這里,卻沒遇到隱者,心情又會怎樣呢?
課件出示填空
詩人來到山中尋訪隱者,見松下站著隱者的徒弟,于是( )地問:請問你師傅在嗎?童子答 :師父采藥去了。詩人有些( ),又問:去哪里采藥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詩人一聽,覺得還有( )找到隱者,于是又問:
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霧彌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詩人嘆口氣徹底( )。
(1)小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養合作意識及感悟能力)
(2)小組匯報
(希望——失望——一線希望——絕望)
(3)教師評價
3、師生共同吟誦古詩。
過渡:作者由希望 失望 一線希望 絕望,這是一種多么復而多變的心理狀態呀!這真是有些讓人難以承受,那就讓我們帶著這種復雜的情感,再一次吟誦這首詩。
4、再創情境,以感促讀,深化詩境。
教師配樂創情境:當賈島尋隱者而不遇,只好無奈地拖著疲憊的雙腿往回走,邊走邊不時地回頭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見了,他低頭吟誦道:
課件逐句有節奏地出示古詩
尋隱者不遇
松 下 問 童 子,言 師 采 藥 去。
只 在 此 山 中,云 深 不 知 處。
(六)、教師總結
這一堂課大家表現特別好,可見大家對古詩文很感興趣,我們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詩詞歌賦異彩紛呈,請同學們課下再搜集幾首有關“尋人”的詩文,讓我們進一步感受古詩文的意境與魅力。
(七)、板書設計
尋 隱 者 不 遇
(唐)賈島
松 下 問 童 子, (希 望)
言 師 采 藥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線希望)
云 深 不 知 處。 (絕 望)
《尋隱者不遇》教學反思
《尋隱者不遇》是一首淺顯易懂、通俗明快的古詩。那這樣的一首詩究竟有何獨特的魅力,會讓人們傳誦至今。
課堂上,我充分利用插圖。在導入時,我讓學生認真觀察插圖,從這幅畫中你看到了什么?又猜到了什么呢?學生們各抒己見,有的說是一位年長者在向小孩打聽前方的道路,有的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說,詩人在向孩童打聽隱者的行蹤。這樣便很自然地過渡到對“隱者”的理解。
這首詩的詩意很容易理解,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在品味朗讀中,發覺歌詠的對象——隱者,竟然隱藏在看似平淡的一問一答之中,這體現出作者構思的精妙。為了讓學生更易體會在這短短的四行詩中,作者情感的變化,我創設了不同的情境,這樣,學生便很容易走近作者的內心,感受到作者渴望見到隱者的心情。同時,也更易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可以說,本課的教學目標已基本達成。但在某些環節上,還存在些許問題,比如:在對“云深”一詞的理解上,沒有將插圖運用到位。另外,最后對“隱者”的認識,應該將話語權交與學生,而不應該由教師小結。
今后,我將更加深入地挖掘教學內容,拓展同類同題詩歌,讓教學內容更豐富。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06-04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06-07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09-11
《尋隱者不遇》的教學設計(精選12篇)02-24
古詩《尋隱者不遇》優秀教學設計優秀10-17
尋隱者不遇古詩04-21
尋隱者不遇作文03-29
尋隱者不遇古詩譯文05-13
古詩尋隱者不遇注音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