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教學設計1
第一單元:負數
一、單元教材分析
負數是《標準》第二學段規定的教學內容,也是小學階段數學教學新增加的內容。很久以來,負數的教學一般安排在中學教學的起始階段進行,現在考慮到負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接觸了一些負數,有了初步認識負數的基礎,《標準》將其提前到小學階段教學。認識負數,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數概念建立過程中的一次拓展。他們以往所認識的數——整數、分數、小數等都是算術范圍之內的數,建立負數的概念則使學生認數的范圍從算術的數拓展到有理數,從而豐富了小學生對數概念的認識。
1、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加深對負數意義的理解。
“負數”概念對于小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標準》要求“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負數的意義。” 因此,教材首先注意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豐富多彩、貼近生活的素材,如學生熟悉的天氣預報中對氣溫的表示方法、日常生活中對收入與支出的記錄方法等,讓學生在實際生活背景中感受和體會負數產生的必要性、正負數的含義。教材還注意在練習中提供應用負數的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加深對負數的理解。例如,用正負數表示海拔高度、記錄不同時區的時間、記錄自己身高或體重與平均身高或體重的差距,等等。這樣的編排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負數的理解,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現實,逐步形成數學應用的意識。
2、初步建立數軸的模型,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在學生初步認識負數后,例3安排了一個活動情境,在直線上表示從一點向兩個相反方向運動后的情形,也就是在直線上表示正數、0和負數的內容,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負數的意義并初步建立數軸的模型。例4進一步讓學生把未來一周每天的最低氣溫在數軸上表示出來,借助數軸來比較數的大小。利用學生對溫度高低的親身體驗理解正數、0和負數的大小,初步體會數軸上數的順序,完成對數的結構的初步構建。
二、教學目標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能正確的讀、寫正數和負數,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初步學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能借助數軸初步學會比較正數、0和負數之間的大小。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負數的意義,初步建立負數的概念。
教學難點:理解正數、負數和0之間的關系。
四、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授課課題:負數的認識
二、教學內容及其說明
內容:教材第2—4頁例1、例2及
“做一做”和第8頁練習一中的1、2、3題。
說明: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聯系溫度和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結合現實情境教學負數的意義,讓學生初步認識負數,學會讀、寫負數。因此我們認為本節課應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正數和負數,然后通過分類來描述正數和負數的意義,最后再通過尋找生活中的正數和負數來深化對負數意義的認識,促使學生有層次地認識負數。
本節課是節概念課,根據學生學習概念的心理規律,我們認為本課中應使學生了解概念的來源,理解概念的意義,區分概念的聯系,應用概念解決問題,最后再通過適當拓展,提升數學化的程度。因此,我們精心安排了以下四個層次的活動:
(1)從“生活事例”引入——了解負數的來源。
一開始即創設說天氣的話題,貼近學生生活背景,促使學生積極廣泛地參與討論學習。
(2)由“相反關系”展開——理解負數的本質。
順接著課始”看溫度計瀆氣溫”這一問題情景,從三大城市的氣溫由高漸低相繼展開。自然引出“零上4攝氏度”和“零下4攝氏度”這兩個生活中常見的相反溫度用怎樣的數可以表達、區分這一問題,不僅讓學生感受到過去所學的數在表達相反意義的量時的局限性,產生學習新數的需求。繼而借“海拔高度”這一生活事例,用正負數來表示海拔高度,使學生再一次感知“相反的量”這一負數概念的本質意義。
(3)以“比較反思”提升——豐富概念內涵。
本課是學生初次認識負數,為了讓學生對負數的內涵與外延有完整的認識,這里通過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零度刻度線,海平面等分界點,并借助直線上的點來理解接納正數、負數與0三者間的關系,使學生認識到正數部大于0,負數都小于0。同時在習題中讓學生體會過去已學過的數(除0外)都正數,以幫助學生溝通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
(4)用“多層練習”鞏固——拓展概念外延。
在基本練習之后利用嫦娥衛星即時信息資料來激發進一步學習探究的興趣。并引導學生回到生活實際中尋找生活中的正數與負數,既與開頭的生活引人情景相呼應,又為下節課進一步體驗并嘗試行生活中應用負數和理解負數的意義作了較好的準備。
三、教學目標及說明:
目標:
1、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負數,知道負數和正數的讀、寫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
2、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正數、負數描述現實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具有相反意義的量,進一步加深對負數的認識。
3、讓學生經歷創造符號表示相反意義量的過程,經歷數學化的過程,享受創造性學習的樂趣,相機發展學生的符號感。
4、通過介紹古代中國認識和使用負數的`情況,使學生體會到中國古代文明對于數學發展的卓越貢獻,激發民族自豪感。
說明:
1、本單元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自然數、分數和小數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認識負數。《標準》第二學段這部分內容的具體目標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負數的意義,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以往負數的教學安排在中學階段,現在安排在本單元主要是考慮到負數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接觸了一些負數,有了初步認識負數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初步認識負數,能進一步豐富學生對數概念的認識,有利于中小學數學的銜接,為第三學段進一步理解有理數的意義和運算打下良好的基礎。
2、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負數的意義,體會正數和負數可以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教材注意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選取學生感興趣的素材,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負數。
四、教學問題及其說明
問題: “4℃”和“-4℃”的意義相同嗎?你還在什么地方見過負數?
說明: 1、通過每天都接觸的氣溫引入負數,呈現上海和北京利用溫度計觀測室外溫度的兩個場景。結合生活經驗使學生明白在上海觀測到的溫度是零上4℃,而北京觀測到的溫度在溫度計上顯示的還是,但是這個是在零度以下-4℃(情境圖)。零上4℃用學過的數表示就是4℃,零下-4℃則可以用負數來表示,即“-4℃”,從而讓學生學習負數的讀法和寫法。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正負數可以表示兩種相反意義量。
2、聯系實際生活舉出更多負數在生活中應用的實例,感受數學與實際的密切聯系。通過對比幫助學生加深對正負數意義的體會。
五、課時安排:1課時
六、教學過程設計
基本流程:導入——教學實施——目標檢測——課堂小結——配餐作業
具體過程
1、從“生活事例”引入——了解負數的來源
問題一 師:同學們,我們剛過完春節,大家覺得我們瑞麗這兩天的天氣怎么樣?(學生回答后,呈現瑞麗天氣預報、溫度計圖)這個溫度計上顯示的是昨天的最高氣溫,你能看出昨天的最高氣溫是多少嗎?
(學生匯報過程后,引導學生了解溫度計上一般有左右兩行刻度以及左右兩邊刻度名稱,左邊代表攝氏度,通常用字母℃表示,一大格表示兩度)
據科學研究,氣溫在18—24℃時,人體感覺最舒服。昨天達到()℃,我們就感覺熱了。猜想:從現在往后,溫度計上的紅色酒精柱會怎樣變化呢?
【設計意圖】 氣溫變化是學生生活中每天都會面對和感覺到的自然話題,將此作為課堂教學的開始,自然,貼切,能夠吸引學生的廣泛參與、考慮到學生對溫度計的認識井不是非常熟悉,先單獨安排一個看溫度計的插曲,為后面新知教學做好了鋪墊)
2、 由“相反關系”展開——理解負數的意義
(1) 教學例l,初步認識負數。
教師:老師也是一個非常關注大氣變化的人,幾乎每天都要看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有一次我記錄了三個城市的最低氣溫。第一個是東方大都市上海(出示溫度計圖),你能從溫度計上面看出當天上海的最低氣溫嗎?(零上4攝氏度)
(2)第二個城市是江蘇的省會南京(出示溫度計圖),你能從溫度計上面看出南京的最低氣溫嗎?(0攝氏度)這個溫度比上海的氣溫怎樣?
(3)第三個城市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北京。根據你的生活經驗,北京的氣溫通常要比上海和南京怎樣?學生提出猜想后,出示溫度汁圖,讓學生說出北京氣溫”零下4℃”。
(4)剛才二個城市的最低氣溫中,非常巧,南京正好是0攝氏度。而上海超過了0攝氏度,是零上4攝氏度;北京卻低于0攝氏度,是零下4攝氏度。這是一組相反的量。
問題二 大家能想出巧妙的方法來記錄這兩個相反的氣溫嗎?
【設計意圖】在引入負數這一環節,順接著課始“看溫度計讀氣溫”這一問題情景,從祖國三大城市的氣溫由高漸低相繼展開,教學流暢,銜接自然。而“零上4攝氏度”和“零下4攝氏度”這兩個生活中常見的相反溫度用怎樣的數可以表達并區分?這一問題不僅讓學生感受到過去所學的數在表達相反意義的量時的局限性,產生學習新數的需求,而且促使他們借助生活經驗聯想到在“4”這個數前添加不同的符號表達相反意義的量的方法)
(5)學生討論交流自己的設想,老師選擇性板書:+4℃或4℃,-4℃等,并講解負號。
教學設計2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初步學會用廢舊物品來制作玩具或用具。
2、發展幼兒的想象和動手操作能力,學會一種變廢為寶的方法,體驗變廢為寶的快樂。
3、通過談話活動,幫助幼兒了解到廢舊材料是可以再利用的,我們在平時可以有意識的收集一些廢舊材料。
二、活動準備
廢棄塑料酸奶喝若干、各種彩色紙、圖案紙、漿糊、剪刀、籃子、示范作品
活動過程
1、出示變廢為寶的圖片,讓幼兒欣賞,引起幼兒的興趣。引入課題。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很多變廢為寶的圖片,我們來欣賞一下吧。
這些都是用什么東西做成的呢?他們漂亮嗎?你們想做嗎?
2、通過談話活動,了解廢舊材料是可以再次利用的。我們要注意有意識的進行收集。
提問:我們平時應該怎樣收集這些廢舊的材料?哪些廢舊材料可以收集?哪些廢舊材料不能收集?
3、說說你想怎樣變廢為寶。教師引導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說出自己的想法。
提問:小朋友你們見過什么樣的廢舊物品?它們能制作成什么東西?
教師總結:有煙盒、藥盒、火柴盒、粉筆盒、鞋盒等,紙杯、掛歷紙、蛋殼、舊電池、酸奶瓶、VCD片、玉米秸、竹竿等。它們能做成飛機、輪船、汽車、火箭、坦克、企鵝、高樓、大橋等。
出示用廢舊物品制作的玩具,讓幼兒欣賞,了解廢舊物品的多種用途,并啟發幼兒由單一向多面發散思維。
4、教師小結:小朋友,這些娃娃不但非常漂亮,而且全是用廢舊材料做成的,你們千萬不要小看身邊任何一件看似沒用的東西,說不定用處可大了,所以,以后在日常生活中要搜集一些廢舊材料,準備二次利用。這樣既美化了環境,又能廢物變寶。
5、利用幼兒收集的廢舊材料來制作一件喜歡的`玩具或用具。
你們喜歡當一名小小設計師嗎?(喜歡)
那現在老師示范一遍這個小娃娃是怎么做的,請小朋友睜大眼睛,注意看哦!
教師示范粘貼娃娃,并講解
6、教師發材料請幼兒操作,并說明操作時候的注意事項
7、幼兒進行操作活動,教師巡回指導。對孩子的創新設計加以肯定和鼓勵。
8、對幼兒制作的作品進行講評。在制作活動中自然結束。
三、延伸活動:
1、繼續制作沒有完成的作品。
2、利用幼兒完成的作品布置展覽。
今天,我們小朋友用沒用的紙盒、瓶子做了好玩的游戲和玩具,以后我們要記住,不要隨便把吃剰下的紙盒、瓶子扔掉,我們把它們洗干凈,帶到幼兒園,我們一起讓它變變變,成為我們的好朋友。幼兒拿著做好的玩具,去做小小宣傳員,請其他班的小朋友參觀欣賞。
本次活動收集、利用了生活中的一些未加工的廢舊物品,在孩子游戲的情境中,讓孩子充分想象、創造,給他們自由表現的空間機會,既能發展幼兒的思維力、想象力、動手操作能力,又能培養孩子的生態意識,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養成孩子勤勞節儉的美德,了解到廢物不廢,一雙勤勞的小手也可以變廢為寶,為自己的創造感到驕傲。 《變廢為寶》這一活動是以培養幼兒創新精神,通過不同的廢舊物品,啟發幼兒想象、組合、嘗試、體驗創新設計的樂趣。 在變廢為寶活動中培養幼兒環保意識的基本方法:游戲、欣賞、實踐。如何在孩子中進行綠色教育,變廢為寶是一個教育抓手,怎樣使我們生活中的廢舊物品盡可能減少,變成有用的東西,是我們一直在研究的內容。
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鯨的特點和生活習性。
2、學習課文抓住事物特點來寫的方法。
3、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感情。練習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了解鯨的種類和生活習性。
教學難點:
學會用打比方、列舉數字的方法來說明事物的特點。
教學時間:
20xx年xx月xx日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新課:
1、揭題,讀題。
2、透過昨日的學習,你了解了哪些知識?
3、你還想明白些什么?
4、教師歸納學生問題,明確教學目標:
(1)了解鯨的特點和生活習性。
(2)看看作者是怎樣來寫這些特點的。
期望同學們能透過自己的努力來弄懂這些問題,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做一個學科學、愛科學的`小小科學家。
二、自學課文:
1、指名讀課文,思考:
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寫的?劃出你最覺得最搞笑的句子。
2、學生按自學小組自學,繼續討論以上問題。
三、學習課文:
1、播放錄像,想,你覺得鯨怎樣?
從第一段哪些句子里能夠看出鯨的大?
出示句子,理解列舉數字和比較的方法,指導朗讀。
2、你明白鯨是怎樣一步一步地變化的嗎?
播放錄像,讀課文,自己說一說,注意表示時間的詞。
根據詞語,引導學生復述。
3、師生接讀:在演變的過程中,有的有牙齒變成了,有的沒有牙齒,變成了。
4、過渡:鯨還有許多知識,你還想明白嗎?讓我們一起來做小小科學家,探索鯨的奧秘。
5、小組自學討論課文4―7自然段,要求,看一看誰掌握的知識多?
6、小組匯報,你掌握了鯨的什么知識?
教師根據學生的表述相機指導:
第四自然段:分主角朗讀。
第五自然段:做一個有經驗的漁民,根據水柱來決定鯨的種類。
第六自然段:畫示意圖。
第七自然段:讀出表示生長快的句子。
四、小結
1、透過這天的學習,你學到了鯨的哪些知識?舉行鯨的知識小小報告會。
2、你還明白鯨的什么知識?
3、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用心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板書設計:
鯨
吃食呼吸睡覺繁殖
課堂檢測:
一、劃去下列每組詞中不合群的一個,在下面劃上――,并說一說為什么。
(1)鯊魚帶魚鯨魚梭魚
(2)老虎獅子鯨魚豹子
(3)齒鯨幼鯨須鯨
二、選取你認為正確的答案:
鯨是哺乳動物是因為:
()鯨很大、很重
()鯨用肺呼吸
()鯨是胎生的
()鯨有鰭
()鯨的睡覺方式很特殊
()幼鯨吃母鯨的乳汁長大
教學設計4
一、教材分析:
這篇兒歌通過三問三答的對話方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全文讀來瑯瑯上口,簡明易懂、富有兒童情趣。
兒歌共四節,第一、三節三個問句,引起孩子們的思考,究竟誰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誰的尾巴彎?誰的尾巴彎扁?誰的尾巴最好看?第二、四節三句話,回答了第一、三段的三個問題,兩問兩答,像是猜謎語,又像考別人,別人說不出答案,而是自己知道答案,于是迫不急待地說出這個答案,這兒歌抓住了低年級孩子愛表現的心理特點,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二、設計理念:
教學這篇課文,加強朗讀,說話訓練,在學生學會問句讀法的基礎上,讓學生在朗讀和背誦中放飛激情,抒發自己的獨特感受,朗讀教學,注意指導讀好教材第一次出現的問題,說話訓練,要與學習課文融為一體,提供句式,讓學生說一說參加比尾巴的有哪些動物,在認識動物尾巴的基礎上,模仿課文的句式和段落續編兒歌,這樣以教材為抓手,既降低難度,又讓學生有話可說,其次,要結合課文內容創設情境,把兒歌的內容置于一群動物比尾巴的活動之中,增添教學情趣,使課堂煥發出童真和童趣。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兒歌;了解一些動物尾巴的特點。
能力目標:培養細心觀察的好習慣,懂得不解事物有不同的特點。
情感目標:感受到動物尾巴的可愛與神奇,對動物充滿喜愛之情。
四、教學重點:
練習朗讀。
五、教學難點:
讀好問句。
六、課前準備:
圖片、卡片、快板。
七、教學過程:
(一)猜謎導入
師:小朋友們喜歡猜謎語嗎?
生:喜歡。
師:今天老師送給大家幾條謎語,每條謎語猜一種小動物,比比誰最聰明,如果猜到了,請高高舉起你的小手。
1、腦袋聰明,喜歡摘桃吃
2、三瓣嘴,耳朵長
3、像鼠不是鼠,尾巴像把傘
4、頭戴大紅冠,一叫千門萬戶開(模仿公雞的叫聲)
5、走路搖搖擺擺,喜歡下河捉魚蝦(模仿鴨子嘎嘎的叫聲)
6、身穿花錦袍,尾巴像把扇
(猜到了就出示該動物的圖片貼到黑板上)
師:這么多的小動物聚集在一起,誰能猜出它們要干什么?
生:比尾巴(板書、齊讀課題)
(二)展開平等對話,用心觸摸文本
1、教師范讀全文(師:請同學們認認真真地聽我將這四小節讀一讀)
2、師:你們想像老師一樣讀一讀嗎?
生:想(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巡視,注意個別指導)
3、師:同學們讀得非常認真,誰愿意讀給大家聽一聽?
(請四位同學輪讀,適當作出評價)
師過渡:你們讀得不錯,想不想聽老師讀一讀(分小節讀)。
學習第一、二小節。
1、范讀(師:下面我讀第一小節請同學們注意看老師的表情,聽老師的語氣)
2、師:誰愿意站起來學老師讀一讀?(相機指導)
3、小組賽讀
師過渡:到底誰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請同學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
師:找到了嗎?(指名回答相機板書:“長”、“短”、“像把傘”)。
板書后聯系生活實際,結合看圖拓展運用詞語。
師問:你還知道日常生活中什么東西長?什么東西短?(出示實物:金箍棒、鉛筆)。
指名上臺用手比劃長和短,通過比較告訴學生長和短是一對反義詞。
師:松鼠的尾巴是什么樣的?
傘是什么樣子的?(學生用手勢比劃傘的樣子)
師小結:松鼠的尾巴像降落傘,不是你們說的雨傘。
學習第三、四小節。
1、指名讀第三小節(師:哪位同學愿意站起來讀第三小節老師相機指導朗讀)。
2、指名展示讀。
3、男、女生賽讀。
4、齊讀第四小節(師:誰的尾巴彎?誰的尾巴扁?誰的尾巴最好看?知道答案了嗎?指名回答相機板書:彎、扁、最好看)。
板書后聯系生活實際,結合看圖,拓展運用詞語,引導看黑板上的圖片。用手比劃“彎”。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是彎的?
生:香蕉、月亮、彎刀……
師:說說“彎”的反義詞,用手比劃“扁”。
生:扁豆、扁擔。“扁”用在什么地方。
鴨子的尾巴扁(師指導生觀察扁嘴巴)。
師:誰的尾巴最好看?(出示孔雀圖片)
師問:這兩只孔雀有什么不一樣?
通過觀察比較師問:孔雀的尾巴什么時候最好看?
師:張開的時候像什么?
師:指名演示孔雀的尾巴慢慢張開了。
(三)趣味對讀,熟讀成誦
師:這節課,大家的表現太棒了,下面老師想跟你們玩一個接龍的游戲。
(1)師生對讀(我來問,你們來答)
(2)男、女生對讀。
師:還想玩嗎?(生想)但這次老師要提個要求,問和答的時候要拍手(兩種拍手方式,指名上臺演示)。
師生拍手讀(一邊拍手,一邊讀得搖頭晃腦)。同桌拍手讀。
師:還想玩嗎?這次老師還要提個要求,問和答的時候要配上動作(指名上臺演示,一邊讀一邊做動作讀出活潑的語氣,表演讀)。
師:下面我想換一種玩法,來一種新的玩法,出示快板(問:這是什么?生:快板)。快板式表演讀(教師演示一下)
師:你們的兒歌讀得非常好。下面請兩位同學到前面來看黑板上的圖片、板書,配上動作背誦課文。
再抽兩人上臺合作連線,完成板書。
(四)拓展延伸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動物尾巴的特點呢?
出示圖片:讓學生一一說出動物尾巴的特點,可模仿書上的句子也編幾句兒歌。
師:結束,同學們說得好,編得妙,除了你們說的這些,大自然中還有很多種小動物,動物世界真奇妙,人和動物是朋友,讓我們了解動物、愛護動物,讓我們在地球這個共同的家園快樂地生活。
師生加動作表演讀結束這堂課。
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動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
2、掌握對比實驗的方法。
3、體會自然事物是相互聯系的,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識。
教學重點
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
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
剪掉一半蓋子的長方形盒子、盤子、蚯蚓、干土、濕土、小木棒。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激趣導入
1、同學們,課前老師交給大家一個任務,尋找大自然中的蚯蚓,你們找到了嗎?
2、你是在哪里找到的?
3、推測:蚯蚓喜歡怎樣的環境?為什么這么認為?(根據學生交流板書)
(二)質疑猜測,實驗驗證蚯蚓喜歡的環境
1、蚯蚓真的喜歡你們猜測的那種環境嗎?我們可以用實驗來驗證你們的猜測是否正確。
2、濕潤和陰暗是兩個不同的條件,我們可以用兩個實驗分別來驗證。
3、小組討論:蚯蚓真的喜歡濕潤的環境嗎
(實驗一蚯蚓喜歡濕潤的還是干燥的環境)
4、全班交流:
1)你們準備怎么做?
2)提示:營造兩種不同的環境讓蚯蚓自己去選擇3)需要哪些材料?4)你們覺得這樣做好不好?為什么?5)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嗎?6)同時放幾條蚯蚓?
7)相同條件是什么?不同條件是什么?
5、同學們的.設計方案真好,為了讓大家更好地完成實驗,老師再給大家一些小提示。
ppt:注意點
1)輕聲實驗,蚯蚓的膽子比較小,做實驗的時候同學們要小心,不要驚嚇了我們的朋友。
2)中途不要打開或者移動蚯蚓3)及時記錄(出示實驗表格)
6、實驗過程中請大家注意這些要求。每組派兩位同學來領取實驗材料。(師分發實驗材料)
7、小組實驗。
8、請同學們把實驗器材放到桌肚里,在等待實驗結果的時候我們一起來交流下一個實驗吧。
9、小組討論: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境?
10、交流:1)你們準備怎么做?2)需要泥土嗎?3)相同條件和不同條件4)出示教師準備的器材:剪掉一半蓋子的盒子
為什么蓋子的面積光亮的地方少黑暗的地方多?5)實驗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11、小組實驗
12、同學們,在等這些蚯蚓做出選擇時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實驗的結果吧、
13、記錄員到講臺上記錄
14、交流:從這些數據中我們能發現什么?為什么?
15、我們再來看看第二個實驗的結果吧,觀察完以后到講臺上來記錄自己的實驗結果。
16、交流:從這些數據中我們能發現什么?為什么?
17、引導學生總結歸納:通過兩個實驗,我們能說說蚯蚓喜歡怎樣的生活環境?
(三)了解蚯蚓的作用
1、了解了蚯蚓喜歡的環境,那你們知道蚯蚓對人類有什么幫助嗎?(生交流師歸納)
2、同學們知道的還真不少,我們一起來看看。
3、蚯蚓對人類的生活有這么大的幫助,所以我們應該愛護蚯蚓,讓它們為人類做更多更大的貢獻。今天咱們請來做實驗的這些蚯蚓,實驗完后應該怎么辦呀?(把它送回家,放回土壤里去),真是有愛心的好孩子。
(四)知識拓展
1、同學們,蚯蚓喜歡生活在黑暗潮濕的地方。其他動物都喜歡這樣的環境嗎?
2、企鵝生活在哪里?它身體的哪些特征適應了這個環境?
3、狼生活的環境是什么樣的?它身體的哪些特征適應了這個環境?
4、總結:每一種動物都有自己的家,我們要做動物的好朋友,保護好他們的生存環境,如果同學們還想了解更多的動物和他們的生存環境,可以課外查一查資料,或養殖觀察,了解它是怎樣適應環境的。
板書設計:
蚯蚓的選擇
潮濕
干燥?陰暗
教學設計6
設計理念: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注重課堂教學效率
學生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最有興趣的是在第一課時。因此如何優化第一課時的教學,提高第一課時的教學效率,很值得研究。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的制作。
2、學生課前熟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情景導入:
有人說人生是一場夢,有人說人生是享受,也有人說人生是奮斗,是攀登。孩子們,你們如何理解人生,但學完了《挑山工》這一課,你們一定會有新的理解和收獲。
(師板書課題:挑山工)
讓學生觀察插圖,你能從圖上對挑山工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嗎?
( 師出示課文插圖)
學生會有許多種不同的答案,肯定學生的想象,并且順勢開發學生的.視野。
對課文中出現的生詞正確引導,合理運用,加深印象。
讓學生用簡單的語言描述一下畫面中挑山工的樣子。
注意描寫順序。評一評,他們什么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自由讀一讀。
當我們看到這樣的畫面,讀到這樣的文字的時候,我們能從中體會到挑山工的艱辛不易。下面請大家讀讀課文第一段,進一步了解挑山工的不易。對挑山工的敬佩!
找出給你印象最深刻的語言讀一讀,品一品。生輕聲讀課文
挑山工的幾句實在的話,好象包含著很多道理。
如果讓你根據這幅畫和我們所學的課文來寫一句座右銘,你會寫什么呢?
生動筆寫。互評,鼓勵,激趣。
總結:今天,我們了解了挑山工,從他身上我們汲取了精神力量。課后,請大家給挑山工寫一封信,我們在班級墻報中展出。
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了解蚯蚓的生活環境,能說出蚯蚓的外形特征,簡圖畫出蚯蚓的形態。
2、了解蚯蚓對外界不同刺激做出的不同反應,如對外力刺激反應和對水反應。 3喜愛蚯蚓這種小動物,不隨便傷害小動物。
教學重難點:
通過觀察蚯蚓,了解蚯蚓的身體形態特征。
教學準備:
幾只蚯蚓,一只淺水碟子,記錄紙,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引出蚯蚓
1、引出蚯蚓
師:同學們,上課前老師先出個謎語考考你們,好不好?(ppt)“細細長長一條龍,天天躲在沃土中。沒手沒腳會勞動,鉆來鉆去把土松。”有誰猜出來了嗎?
生:蚯蚓。(揭題板書)
2、學生對蚯蚓的了解
師:說說你從哪些地方能看猜得出來是蚯蚓呢?
生:沒手沒腳、把土松、細細長長??
師:哦,原來這么多地方可以看出是蚯蚓,大家都非常棒。那你們在哪些地方見過蚯蚓呢?
生:花壇、菜園、墻角、草地上、下雨后的地上、石頭下??(板書)
二、新課展開
師:為什么它們喜歡呆在這些地方,誰能來說說?
生:因為它們喜歡陰暗、潮濕的地方。
師:這幾張照片是老師我挖蚯蚓的情景,也是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強調蚯蚓喜歡陰暗潮濕的地方)
你們知道蚯蚓的身體結構是怎樣的,誰能來說說?
預設情景:
生:1一節一節的2有環帶3有口腔和肛門4有眼睛
師:你們要想確切知道蚯蚓有沒有眼睛、嘴巴等器官,你認為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
生:親眼觀察
師:同學們看到蚯蚓后,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方法來研究蚯蚓?
生:用眼睛看、用手摸摸、用鼻子聞聞、用手量量??
師:那我們待會就用這些方法來觀察一下蚯蚓,在觀察前老師有幾點小小要求:1認真觀察,仔細記錄2輕拿輕放,不能傷害3相互合作、相互討論
現在請每個小組一號同學上來領蚯蚓,
師:現在請同學拿出一只蚯蚓輕放在玻璃培養皿中開始觀察蚯蚓。
(教師到各小組巡視,重點3個,發現問題及時指導,注意記錄表格的填寫)師:好的,現在請大家來說說都觀察到什么。
預設情景:
生1:我看到蚯蚓沒有眼睛和耳朵
生2:我看到蚯蚓身上的'環帶
生3:我看到蚯蚓有嘴巴生4:我發現蚯蚓身上一節一節的??(對學生的幾個發現我適當的點評)師:蚯蚓身上最明顯的部位是什么?
教學設計8
課題:
電腦美術
課時:
1課時
課堂類型:
設計應用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掌握畫圖程序上菜單的功能及畫圖工具的使用。
2、指導學生運用畫圖程序上的繪畫工具進行繪畫、復制、粘貼和翻轉。
美術的興趣和熱情。
教學重難點:
學生在掌握運用復制和粘貼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運用翻轉的功能進行花邊圖案的設計與制作。利用矩形、橢圓形、線形等工具進行花邊圖案的創作設計。
教具學具:
電腦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組織學生有秩序地進入電腦室,并穩定好學生情緒準備上課。
二、講授新課:
1、引導過程
(1)師通過電腦屏幕引導學生鞏固認識畫圖程序窗口。
(2)師打開有關花邊的電腦美術優秀作品讓學生欣賞
學生思考:這些圖案有什么特點?是運用了菜單欄中的哪項功能制作出來的?
(3)復習排列與重復的'知識內容。
2、發展過程:
(1)分析與講解
(2)欣賞與思考:
(3)師通過電腦屏幕向學生展示一幅花邊圖案,并提問:這組花邊圖案還有其它的排列方式嗎?
(4)請學生看書說說翻轉后形成新的單獨圖案是如何繼續制作花邊圖案的?
(5)學生歸納步驟:
打開畫圖程序。(開始—程序—附件—畫圖)。打開工具箱的各種工具畫出一個形象后上色,并打開編輯進行復制、粘貼、翻轉、變化和排列。
三、布置作業:
讓學生利用復制、粘貼、變化和翻轉制作一副獨特、有趣的花邊圖案。鼓勵學生大膽、自由地創作和繪制。
教學設計9
課標分析
《生物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掌握細菌的主要特征以及與人類的關系,目的明確,重點突出,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時,應注意圍繞重要概念展開,精選恰當的教學活動內容,其教學方式可以是講授、演示、實驗、資料分析、討論等,以促成學生對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應用。
教材分析
細菌是生物界中一類重要的生物,了解細菌有利于更好地認識生物世界。教材通過細菌發現的過程,闡明了科學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這一觀點。通過介紹巴斯德實驗,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細菌的個體很小,觀察它的形態需要在高倍顯微鏡和電鏡下才能觀察到,教材通過《觀察與思考》讓學生了解了細菌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相比較,細菌突出的特征是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此外,細菌沒有葉綠體,這就決定了細菌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細菌靠分裂生殖,細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點,使其幾乎無處不在。通過生活實例,讓學生了解細菌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及與人類的關系。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很強,大多數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一些學習生物學的方法。他們思維較活躍,不喜歡老師空洞的說教,而喜歡主動探究。而且,七年級已經學過動、植物細胞的相關知識,所以只要引導方法得當,這節課的內容應該可以掌握得很好。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描述出細菌的形態結構特點
2、能說出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二)技能目標
1、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推理等思維能力和設計探究實驗的能力。(三)情感目標
1.通過對細菌正反兩面方面作用(有害和有益)的學習,正確認識細菌與人類的關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教學重點:細菌的結構特點和營養方式;細菌和人類的關系。3.教學難點:細菌的營養方式,探究實驗方案的設計。
教法設想
1、直觀教學法:通過課件的直觀教學手段,創設生物微觀世界,激起學生的感性認識,獲得生動的表象,促進對知識比較全面、比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的教學方法。
2、目標導向法:圍繞教學目標,步步激疑啟思,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程序發現問題,使學生逐層探索獲取知識。
3、推理法:培養學生學會辨證推理得出結論的方法和能力。使學生學習透過事物表象,思考、分析、研究事物內涵的方法。
學法指導
1、討論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問題、解決疑難。通過討論,學生可以集思廣益、互相啟發,加深理解,提高認識,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習熱情,培養對問題的鉆研精神和訓練語言表達的能力。
2、觀察法:指導學生觀察的方法和步驟;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帶著問題認真觀察、發現問題、解決疑難,培養學生形成敏銳的觀察力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學生養成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3、比較法:通過分析細菌與其他生物之間的異同和內在聯系,使學生對細菌生命現象的認識和理解比單純的觀察更進一步。教學過程
導入
觀察:(展示腐爛水果的圖片)你熟悉這種情形嗎?你能解釋其原因嗎?
討論交流:細菌,一個同學們都很熟悉的字眼,但你對它了解嗎?根據你的生活經驗,談談對細菌的一些認識。
細菌是如何發現的呢?
閱讀課文:請你閱讀書本P58—P59的相關內容,從中你可以獲取哪些重要信息?
細菌的發現
1、細菌的發現:17世紀后葉列文虎克
2、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提出巴氏消毒法)
你知道常州的品牌牛奶嗎?紅梅牛奶,它是利用什么樣的消毒方法嗎?引出巴氏消毒法,并作簡單介紹。
通過閱讀,你對于科學的發現有什么新的認識?
1、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
2、巴斯德的故事告訴我們,平時只要細心觀察,認真思考,勇于實踐,就能發現自然界的奧秘。
從生物學的角度,細菌有什么樣的形態結構呢?
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觀察:展示細菌的形態圖,了解細菌的三種形態。
細菌的形態不同,但基本結構相同,細菌的結構怎樣呢?
觀察:展示細菌結構圖片。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并與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總結細菌的結構的特點。
根據細菌的結構,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是怎樣的?引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細菌的營養方式異養(腐生和寄生)
細菌的生殖
我們熟悉的植物是怎樣繁殖的?(種子和孢子),那細菌又是怎樣繁殖的呢?
觀察:課件展示①細菌的生殖過程,學生說出生殖的特點:二分裂
引導學生完成技能訓練,學生談啟示
討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經常看到這樣一些現象,你能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嗎?
1、炎熱的夏天,食物容易腐敗,但放在冰箱里的食物為什么就可以保持較長的時間呢?
2、為什么曬干的香菇、木耳比新鮮的.更容易保存?
3、在我國秦朝修建長城時,建造者的食物之一是存放在罐子里用鹽腌制的蔬菜,你能說出腌制蔬菜,為什么能保存較長時間的道理嗎?
從生活實例出發,引導學生分析,在此基礎上得出細菌的生存和繁殖需要一定的條件。(水分、有機物和適宜的溫度)
這兩天,我們已感受到天氣的寒冷,那細菌是怎樣度過這寒冷的環境的呢?引出芽孢結構
觀察:展示芽孢的形成過程和遇到適宜條件萌發過程。強調芽孢是細菌的一種休眠體。從生殖特點和芽孢結構,引導學生思考細菌與它的分布廣泛相適應的特點。
細菌和人類的關系
通過你的細菌的了解,你認為細菌對人類有利還是有弊呢?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呢?
1、學生交流
2、視頻播放:視覺強化,讓學生對細菌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讓學生感受細菌對人類既有益又有害,且利大于弊。
盤點收獲
由學生回顧本節所學知識,對本節內容進行歸納小結。
鞏固訓練
通過當堂測評的方式對本節內容進行鞏固加深理解和印象。課后作業對課時練本節的練習題,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的形式,要求所有學生都能掌握本節的重點基礎知識,對學有余力的同學也能保證吃飽。
教學反思
在講課過程中滲透新課程理念,培養學生合作探討學習的能力,并強化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歸納總結能力這一理念,本節課的教學中,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問題的討論歸納總結,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意識,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足之處是給予學生討論的時間不夠,從而導致課上教師說的多,學生說的少,雖然對多媒體課堂感興趣,但不利于教學時間的準確控制,影響實際教學的效果。在整節課中我沒有做到面向所有學生,忽視了部分學生的學習情況,所以我覺得在課堂上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情感體驗,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高效主動地學習,以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教學設計10
【設計說明】
新課標下的“雙基”教學,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采用低起點、小臺階、快步子、精講練、多反饋、勤矯正的教學策略,來把握課堂教學的平衡,使知識、技能、能力同步提高。本節課我通過初步的備課,結合我班學生以往在實驗時熱情不高,積極性難調動等實際情況,擬采用較有吸引力的導入和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氛圍,讓學生們展開想象的翅膀,通過列舉事例、動手實驗、討論交流等方式來了解重力,讓學生主動地吸取知識,大膽提問、大膽猜想。培養學生探究、創新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是在前一章學過的力的一般知識基礎上,利用這些知識來研究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教材中先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使學生認識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用在坐標上作圖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質量的關系,這種做法思路簡捷。學生容易掌握,同時學會了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一種方法——圖象法。關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說明用線將物體懸掛起來后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這個方向叫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并通過想想議議讓學生明白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過實際的例子說明豎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最后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認為是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物體的重心,滲透了“等效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點。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了解重力和質量的關系,培養一定的實驗能力,利用數學模型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樂于探究自然現象,物理道理的興趣,提高學生辯證的分析物理知識的意識。
【重點、難點分析】
1.“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和g值有關”是本節的重點,g值恒定是有條件的。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的過程是本節難點。
【教學媒體和資源】
實物教具:重物、重垂線。
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多個鉤碼、細線、小重物。
實物教具、實驗器材和多媒體課件分別在本課的引入、學生探究等環節中得到應用,它們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生興趣,引起學生的好奇,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充足的實驗器材,使學生的學習資源更為豐富。
【教學和活動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1.課前根據本節課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動畫演示多媒體課件,在引入新課時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2.需要對學生分組,前后桌4人一組,每組包括能力不同的學生,設組長1名,中心發言人1名,其他人可適時補充,組長主要肩負引領和鼓舞同學學習積極性之責。
(二)整個教學過程敘述
具體教學過程 ,分為六個板塊來完成:
第一板塊:復習舊知識,引入新課
首先以提問的方式復習力的概念、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圖示,為學好本節新課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
然后,利用課本54頁“想想做做”,讓學生做“模擬引力”實驗。再利用“蘋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體動畫引入新課。
說明:1.讓學生通過實驗感受橡皮不會飛走是因為受到“引力”作用,拉進了學生跟所學知識的距離。2.由于學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現象的體驗,并且在小學時就知道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們對插圖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這樣引入新課很自然,體現了物理知識是來源于生活的。
第二板塊:重力的概念及產生原因。
引入新課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產生的原因和施力物體,使學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說明:方法簡單明了,并有助于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第三板塊: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系”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對重力方向、重力的作用點、重力的施力物體等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接下來我們再來探究一下重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請同學們思考二分鐘后再發表看法。(兩分鐘后學生談自己的猜想)
板書學生的猜想:重力的大小可能與①物體的體積;②物體的質量;③物體的形狀;④它相對地面的位置;⑤物體的密度等等有關。(猜想有怎樣的關系?)
說明:上面的幾種猜想是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建立的,其中體積和密度對重力的影響都可歸納到質量當中。同種物質,體積越大,質量越大,。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密度越大,質量越大,所以只研究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即可。物體所受重力與位置的關系到高中再去探討。教師應帶領同學對部分假象進篩選,找出共同的研究目標。
讓學生三人一組設計探究重力大小與質量關系的實驗。
教師巡視,隨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對有問題的小組及時給予幫助。(約15分鐘)。
說明:學生對自己動手做實驗很感興趣,可以說他們的熱情高,干勁大。每個人都爭先恐后的講述自己的設計意圖,互相補充,擬訂出最佳的設計方案。這時課堂上的講話聲比較大,也有人離開了坐位,此時老師要因勢利導,絕對不能批評學生。否則會挫傷他們的探究興趣,使課堂成為一潭死水。
討論交流得出以下結論:根據測量數據做出的重力與質量關系的圖象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
每一次測出的重力與其對應質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個不變的值,這個比值大約是9.8,即:實驗結果說明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
我們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質量的比值,同學們實驗的結論就可以用一個公式表示,請大家自己表示出來,(一名同學板演)并說明單位是什么。
向學生說明g的單位可根據重力G(N)和質量m(kg)的單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G=mg計算時,質量(m)的單位必須用kg.重力(G)的單位必須用N.粗略計算時,g的值可取10 N/kg。
[投影]
練習1.一塊鋼錠的質量是4 t,計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練習2.質量是50 g的雞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練習3.根據自己的體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學生練習,兩名同學板演,最后教師講評)
教師強調: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將質量稱為重量,同學們應注意區別。
說明:利用學生探究來完成這部分知識的教學,好處有兩個:一是使學生有機會參與課堂教學,自主地進行物理規律的探究,體現自主性原則;二是再次練習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第四板塊:重力的方向
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教學時先做演示實驗:用細線把物體懸掛起來,靜止時讓學生觀察線的方向是否是豎直方向。然后剪斷細線,同時讓學生觀察:物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這樣又一次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這個知識有一個重要的應用——重垂線,它是建筑工人砌墻時用來校準墻壁是否豎直的。由于學生缺乏這方面的感性認識,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學時要先讓學生觀察圖12.2-6,再讓一位學生利用重垂線進行操作,其他同學分析其工作原理。當學生理解了這一現象后提問:如何用這個重垂線來檢查窗臺、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輔助器材?
想想議議:看圖13.2-7思考地球上幾個地方的蘋果都可以向“下”落,但從地球外面看,幾個蘋果下落的方向顯然不同。那么,我們所說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說明:這一部分的教學,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的方法。重垂線、水平儀是重力方向的重要應用,對它們的學習,也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
第五板塊: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這個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這個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個小實驗(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訴學生,刻度尺上與手指接觸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點,叫做重心。重心的位置不僅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而且還跟材料是否均勻有關。向學生出示圓形薄板等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幾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畫出這兩種形狀的物體圖形,標出重心位置,作出重力的示意圖。通過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便對重心的概念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知道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點上;利用這個重心的平衡特點,還能找出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物體的重心。
說明:利用實驗幫助學生建立了“重心”這個較難理解的物理模型,并應用于實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六板塊:布置作業
教學設計11
一、教科書內容和課程學習目標
(一)教科書內容
本章的主要內容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質,分式的約分與通分,分式的加、減、乘、除運算,整數指數冪的概念及運算性質,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
分式方程的解法。
全章共包括三節:
16.1 分式 16.2 分式的運算16.3 分式方程
(二)本章知識結構框圖
(三)課程學習目標
本章教科書的設計與編寫以下列目標為出發點:
1.以描述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為背景,抽象出分式的概念,體會分式是刻畫現實世界中數量關系的一類代數式。
2.類比分數的基本性質,了解分式的基本性質,掌握分式的約分和通分法則。
3.類比分數的四則運算法則,探究分式的四則運算,掌握這些法則。
4.結合分式的運算,將指數的討論范圍從正整數擴大到全體整數,構建和發展相互聯系的知識體系。
5.結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討論可以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掌握這種方程的解法,體會解方程中的化歸思想。
16.1.1從分數到分式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分式概念,學會判別分式何時有意義,能用分式表示數量關系。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分式概念的自我建構過程及用分式描述數量關系的過程,學會與人合作,并獲得代數學習的一些常用方法:類比轉化、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等。
(3)情感與態度目標:通過豐富的數學活動,獲得成功的經驗,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和創造,體會分式的模型思想。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式的概念
難點:識別分式有無意義;用分式描述數量關系
三.教法與學法
基于以上教材特點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我在本節課主要采用“引導—發現教學法”,借助于計算機課件,通過“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教學。
四.教學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為能更多地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我將本節課設為以下五個環節:發現新知—再探新知—應用新知—深化拓展—小結鞏固,以期在多樣的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積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
(二)發現新知
在這兒我對教材進行了處理,課本引例是 “土地沙化、固沙造林”問題,設問是“這一問題中有哪些等量關系?”我將引課方式改為通過學生自己構造代數式去發現分式,創設了這樣的情境:
1.創設情境:
教師給出探究要求:
“代數式”莊園的果樹上掛滿了“整式”的果子:t,300,s,n,a-x,0,180(n-2),請你任選其中的兩個,分別運用整式的四則運算,合成四個代數式;并與同組的伙伴交流你的成果。其中有新的一類代數式嗎?請說一說。
作這樣的改動,是基于以下考慮:原有引例不僅要求學生用分式表示數量關系,還需要列出分式方程。針對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認為在起始課上這樣的要求過高,而從學生熟悉的整式及其運算入手,引導學生從舊知中發現新知,與學生的原有認知水平更相吻合,有利于探索活動的展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好的教師不是在教數學而是激發學生自己去學數學”。用已給的7個整式進行代數式的構造時,學生可以寫出多種多樣的式子,里面既有單項式,也有多項式,還有分式。通過學生對自己所構造的代數式進行觀察,創設發現情境,學會把自己的活動作為思考的對象,更好地進行分式概念的建構活動。
2.探索交流 :
sn(1)議一議:你們所發現的這一類新代數式:,,??它們有什么ta?x
共同特征?它們與整式有什么不同?
(2)類比分數,概括分式的概念及表達形式
(3)小組內互舉例子,判定是否分式
針對學生的發現,采用“議一議”的方式引導學生觀察新式子的特征,類比分數,合理聯想,從而獲得分式的概念及一般表示形式,可謂水到渠成。通過列舉具體例子,互說判別過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強化分式概ss念,并及時糾正學生可能因分數負遷移所造成的認知障礙,注意辨析與的300t
本質區別,強調分式的分母中必須含有字母。
(二)再探新知
如何識別分式有意義,是本節課的難點,也是探究學習的好素材。課本中分式有意義的條件是直接給出的,而我在以往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往往忽視這個條件或是對分母整體不為零認識模糊,為了更好地突破難點,我創設了以下活動供學生自主探究分式有意義的條件。
1.探究活動
(1)填表:
(2)概括分式在什么A條件下有意義,對一般表達式里B的分母B作出取值限定:B 不能等于零 首先是組織學生獨立填寫表格。表格的設計,旨在通過求分式的值,將“代數化”了的分式還原為學生熟悉的分數,通過填表,不同層次學生的發現將會有差異,此時正是傾聽與交流的好時機,通過互相說服和推廣,他們最終會達成共識:分式的值與字母取值有關,分式并不都有意義。繼而引導學生通過再次類比分數,將陌生問題向熟悉問題轉化,自主得出“分式有意義”的條件,同時滲透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
2.例題與練習
例1.(1)當a=1,2時,分別求分式
(2)a取何值時,分式a?1的值 2aa?1 有意義? 2a
你知道嗎:當x取什么值時,下列分式有意義?
(1)y18(2) 2(3)2 x?1x?1x?9
例1由學生在自主完成的基礎上同桌交流,然后師生評述,使全體學生特別是學有困難的學生都能達到基本的學習目標,獲得成功感。“你知道嗎”采用組內合作然后組間搶答的形式開展活動,激發興趣。除課本隨堂練習以外,我補充了第(3)問,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強調分數線的括號作用,強化分母的整體意識,從而進一步改善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
(三)應用新知
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是重要的課程資源。為了引導學生從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發現、掌握和運用數學,在現實情境中進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我在此安排了三個問題,讓學生通過運用分式表示數量關系,進
一步熟悉數學的抽象概括過程,體會分式可以為解決實際問題服務。.
例2.面對日益嚴重的土地沙化問題,某縣決定分期分批固沙造林,一期工程計劃在一定期限內固沙造林20xx公頃,實際每月固沙造林的面積比原計劃多30公頃,結果提前4個月完成原計劃任務。如果設原計劃每月固沙造林x公頃,那么原計劃完成一期工程需要( )個月,實際完成一期工程用了()個月。
練習:
1.(補充練習)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天子”牌胡柚為了能提前采收,搶占市場,需要給胡柚套袋以更好地吸收光能。已知一個果農一天能完成1200只胡柚的套袋工作,現在n個果農完成m個胡柚的套袋工作需要( )天。
2.(書P60隨堂練習2)把甲、乙兩種飲料按質量比x:y混合在一起,可以
調制成一種混合飲料。調制1千克這種混合飲料需多少甲種飲料?
(四)深化拓展
把下列各式寫成分式,并試著賦予它實際意義
1.1÷a
2.(v1t1+v2t2)÷(t1+t2)
能解釋一些簡單代數式的實際背景或幾何意義是新課標中的明確要求。“賦予實際意義”對學生是個挑戰,可以激發他們的思維和興趣,活動過程中教師不僅注重學生是否給出了解釋,更應關注學生是否進行了思考。提供的兩個分式是1初中階段常用的模型。第一個可以與倒數、工作效率、等分相聯系,學生比較a
熟悉,應該可以通過獨立思考得出;第二個分式可以聯想到平均速度、平均售價、加權平均數的求法等問題,但學生相對陌生,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相互合作交流,也可以適當提示分析。通過這樣的逆向思維,可以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創造能力。
(五)小結鞏固
1.小結
(1)談一談:你這一節課有什么收獲?(知識、方法、情感)
(2)課堂評價(評價表見附表)
“談一談”先讓每個學生在組內交流,然后派小組代表作答,有助于學生概括能力、表達能力的提高。課堂中通過學生自評、互評,可以使學生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學習過程,感受自己的成長與進步,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也為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改進教學、實施因材施教提供了重要依據。
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為更好的促使每一個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同時促進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在課外作業的布置上我安排如下:
2.課后作業
五、設計說明:
回顧整節課的設計,我主要著力于以下三個方面:
1.關于教材處理:認真處理教材,目的只有一個——為我的學生盡可能多地提供參與活動的機會,在本節課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通過“合成代數式”、“賦予分式實際意義”兩個活動,激發興趣,吸引學生參與活動;
(2)通過“互舉例子”、“填表探究”兩個活動,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活動;
(3)通過“應用新知”這個環節,促進學生參與活動。
2.關于教與學方法的選擇:我在設計中始終關注:如何精心組織活動,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探索、交流與創新,因此我選擇了“引導——發現教學法”,具體做法如下:
(1)用數、式通性的思想,類比分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協作,完成對分式概念及意義的自主建構,突出數學合情推理能力的養成;
(2)加強應用性,通過“應用新知”、“深化拓展”兩個環節,密切分式與現實生活及其他學科的聯系,發展數學應用意識,突出分式的模型思想。
3.關于評價:我在活動中注重運用態勢、語言對學生進行即興評價,在評價表的設計中安排多維評價:合作交流的意識與能力、數學思維能力與發展水平、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計12
【課題】歌曲《送別》
【課時】1課時(40分鐘)
【學生數】46人左右
【授課類型】聲樂課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鋼琴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準確的演唱歌曲,明確音樂要素在歌曲中發揮的作用,理解歌曲所要表達的音樂情緒。
2、方法與過程目標:學習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提高學生歌唱能力和音樂表現力。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感受歌唱藝術的無窮魅力,提高學生主動聆聽、表達音樂的積極性,樹立學生自信心。
【教學重點】
1、用良好的發聲狀態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理解、感受音樂要素在表現歌曲情感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
理解、感受音樂要素在表現歌曲情感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教學過程】
課前播放歌曲《送別》,學生在《送別》的.旋律中走進課堂。
一、導入——小組交流,展示自學成果
在上一節課粗略學習《送別》旋律之后,分組交流課后作業
1、歌曲的作者
2、關于學堂樂歌
3、歌曲的創作背景
4、歌曲曾出現在哪些影視作品中,表達的怎樣的情緒?
學生搜集的相關信息將在微信朋友圈進行共享,以便學生課后繼續了解掌握。
二、新授——良好的發聲狀態與細膩的歌曲處理
1、氣息與發聲練習
(1)呼吸練習
(2)3?2?︱1?—
O?—?—?—
(3)音階練習,注意氣息和咬字
(4)復習歌曲旋律,劃分樂句
2、音樂要素與歌曲處理
(1)復習提問:音樂的表現手段(音樂要素)有哪些?音高(音的高低)、音值(音的長短)、音量(音的強弱)、音色
(2)分四個小組,每組一個樂句,分析如何利用音樂要素更好的表現歌曲?并分組展示。
(3)集體有感情的演唱。
三、歌唱情感的激發
(1)聆聽歌曲,觀看《城南舊事》視頻
(2)展示同學們上交的反應歌曲情緒的圖片,并進行交流。
(3)用同學們的圖片制作成伴奏視頻,集體演唱。
四、課后拓展
為第三樂句添加一個聲部,由小組長帶領,課后分組練習。
教學設計13
[教學資料]
《gkh》是拼音部分第5課的資料,它是繼6個單韻母,8個聲母之后的聲母學習。文中包括情境圖、書寫區、音形提示圖區、識字幾個部分資料。引導學生掌握聲母gkh的音、形、書寫,還有相關的二拼音節、三拼音節,認識四個字,其中三拼音節是第一次出現。
[教學目標]
1.學會三個聲母gkh,能讀準音、認清形、并能正確書寫。
2.學會準確拼讀聲母gkh單韻母組成的音節。
3.初步掌握三拼音節的拼讀方法。
4.會認四個生字“瓜、果、禾、火”。
[教學重難點]
1.掌握聲母gkh的音、形、書寫,及其與單韻母組成的音節的.拼讀。
2.初步掌握三拼音節的拼讀方法。
[設計理念]
1.創設情境。文本帶給了很好的載體;設計了情境圖。與編寫理念相通,用好這個載體。創設去郊外游玩的情境,與四個“小畫家”交朋友,利用情境歌感受聲母gkh的發音部位。
2.營造趣味。針對剛上一年級的小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引導學生在玩中學、動中學。將各部分的學習置于相應拼音游戲活動中。比如:猜卡片、進小屋、百寶箱、聊天室。
3.貼近生活。語文學習生活化更易于學生學語文,用語文。整堂課的設計以生活化的情景讓學生感到親切、樂于學習,生活化的“聊天室”的設計,喚起學生已有經驗,從而建構新知識,并懂得在生活中用語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創設情境
(展示情境,圖中背景圖,可用CAI,也可用掛圖)
這天,我們一塊兒去郊外玩玩吧。呀,郊外真美!你們看看,有什么
二、感知,體驗發音部位
1.邊誦讀情境兒歌,邊出示情境圖上四小孩。(可用CAI,也可用掛圖)
四個小畫家,一同來作畫。
小康畫蝌蝌,小剛畫白鴿,小航畫小河,
咦,小紅畫的是什么你來說一說。
2.師領讀兒歌。
三、學習聲母gkh的讀音
1.出示卡片“g”,聲母g,白鴿的“鴿”讀得輕而短。
師范讀,生跟讀,指名讀,開火車讀,正音。
出示卡片“k”,聲母k,蝌蚪的“蝌”讀得輕而短。(同上)
出示卡片“h”,聲母h,小河的“河”讀得輕而短。(同上)
(注:若學生基礎較好,可讓學生教學生,師注意引導,強化發音方法。)
2.游戲鞏固:“猜卡片”
(1)規則:一人拿聲母gkh卡片,手背在身后,另一人猜,左(右)手各拿的是什么卡片,猜對讀準則獎勵小貼畫。
(2)可先由教師領玩,再分組自己玩。
四、學習聲母gkh的形
1.(利用音形提示圖)你有好辦法記住聲母gkh嗎交流后小結。
(1)和平鴿,橄欖葉,世界和平是心愿。
(2)水草在水中,一只蝌蚪游呀游,二只蝌蚪來碰頭。
(3)嘩啦啦的小河水,轉個彎兒向前流。
(注:也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記字母形。)
2.指導書寫(gkh逐個進行)
(1)引導學習筆順圖,用手指書空。
(2)在書上描紅一個。(注:關注寫字姿勢的培養)
(3)交流觀察所得:g(kh)在四線格中的位置
(4)游戲:“進小屋”
師范寫,指名學生演板。
(5)在書上再描紅并書寫一個。
五、練讀gkh與單韻母組成的二拼音節的拼讀
1.學習音節gagegu的拼讀。
(1)(出示音節分解式:g―e一ge)透過觀察,了解這個音節有組成。學生自己再進行拼讀,師提示注意用g輕快地去碰韻母e。
(2)(出示音節gagu)讓學生自己拼讀音節,與同桌交流。
(3)指名學生演板:gagegu的四聲。
(4)分小組練習其四聲,分小組展示自學結果。
2.學習“kakeku,hahehu”及四聲。(小組學、自學)
3.游戲反饋、鞏固:“百寶箱”。規則:各組派人摸“百寶箱”中動物音節卡片,并讀。展開小組競賽,讀對加分,可得到動物卡片,并可領讀或指揮他人讀。評出優勝組。
六、練讀二拼音節的音節詞
1.練讀書中詞:gēge,kělè,bàhé
(1)請拿“gē”的同學上臺引領說詞;我說“gē”,唱歌;我說“gē”……
讀詞“gēge”(注意輕聲)
(2)出示“可樂”飲料,這是什么
讀詞“kělè”,引導學生說句子。
(3)示音節詞“bàhé”,讀,說說這個游戲。
2.游戲:“聊天室”:邊聊天,邊讀與gkh相關的二拼音節詞。
(1)你家的gébì住著誰
(2)每一天早上我都看見洪山廣場有dǎgǔ的人。
(3)看到你們這么可愛,我會hāhā笑。
(4)這天我摔了一跤,我kū1e。
(5)我會講húli的故事。
(6)我喜歡卡通片里的tùbāgē
七、書寫練習(在拼音生字本上書寫練習)
(第二課時:初步掌握三拼音節拼讀方法,練讀相關的音節詞,識字)
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飛、馬、鳥”三個生字。
2、能根據自己的體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仿照課文試編兒歌。
3、懂得在實際生活中分辨前、后、左、右等方位。
4、能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拼讀音節自讀課文,感受自主讀書的樂趣。
通過看、聽、讀、議、練、編,初步感知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把兒歌與生活聯系起來。
〖情感與態度目標
1、利用課文發展學生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
2、培養初步的專注他人發言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11個生字,會寫“飛、馬、鳥”三個生字。能根據自己的體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1、懂得在實際生活中分辨前、后、左、右等方位。
2、初步感知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教學用具】
生字詞卡片、多媒體課件一組。
【課前準備】
1、在家長的協助下,在不同的地方,以自己為中心,分辨前、后、左、右。
2、在家長的指導下,溫習自己念過的兒歌。
【教學過程】
一、兒歌競賽,激趣參與(4分鐘)
(孩子們:在幼兒園、在學校、在家里、在婆婆媽媽的懷抱里,你們一定聽到了,學會了很多很多動聽的、有趣的兒歌。現在咱們來比賽一下,看誰念的兒歌多,聽誰念的兒歌有趣動聽。)
二、利用拼音,自讀兒歌(8分鐘)
1、(孩子們:今天我們又要學一首非常有趣的兒歌。板書:影子
首先請孩子們利用音節自讀課文,一邊讀兒歌,一邊動筆對生字、生詞或不理解的地方圈圈、點點、勾勾、畫畫、拼拼。)
2、(請孩子們把自己畫出的'字、詞在四人小組中交流,讓組員一起想辦法幫幫、比比、記記,看誰的記字辦法好。)
三、運用游戲,鞏固生字
(孩子們:下面我們來開火車,看哪組的火車開得快。火車沒停的小組可得一顆小紅星。)
1、朗讀競賽,評價交流。(4分30秒鐘)
(孩子們:下面我們來進行朗讀競賽。凡是能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了輕聲和停頓的,都可以得到一枚小五星。凡是能認真聽,積極評,特別是能找出朗讀同伴值得學習的地方的,也可以得到一枚小五星。)
2、利用課件,游戲中學。(4分鐘)
(孩子們:下面我們來放松一下,跟著屏幕中的小矮人跳個舞:踩影子。播放課件F1)
(孩子們:老師都跳得累了。你們看到了影子還真不好踩到,太頑皮了,一會兒前,一會兒后,一會兒左,一會兒右,把小矮人也累壞了。孩子們:讓我們認真看看圖,影子怎么會這樣呢?)
3、利用課件,形象總結。(5分鐘)
(播放課件F2)(孩子們:原來是光的作用。太陽在前,影子在……?太陽在后,影子在……?太陽在左,影子在……?太陽在右,影子在……?)
(孩子們:讓我們練一練“我會說”。)
4、利用課件,激疑誘悟。(5分鐘)
(播放課件F3)(孩子們:請想一想,第一段中的“跟著我”與第二段中的“陪著我”能互相換個位置嗎?為什么?)
(孩子們: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這首兒歌的敘述規律。“前、后”接什么?“跟著”的是什么?所以“左、右”接……?“陪著”的是……?)
(孩子們:大家能不能利用這首兒歌的敘述規律背一背這首兒歌呢?)
5、利用課件,試編兒歌。(5分鐘)
(孩子們:下面大家仔細觀察屏幕上的事物,用換詞的方法來試編兒歌。孩子們認為誰編得好,老師就給誰獎勵一枚小五星。)(播放課件F4)
6、指導書寫、鞏固筆畫。(4分鐘)
(播放課件F5)(孩子們還認識屏幕上的兩個筆畫嗎?知道它們的寫法嗎。請大家跟著屏幕書空。)
(播放課件F6)(認讀要寫的字。根椐課件書空。在作業本上書寫。)
7、總結學法,朗讀全文。(30秒)
(孩子們:兒歌唱的就是你們的生活,你們的幻想,你們眼中的世界。學兒歌就要大膽地看看、聽聽、讀讀、議議、練練、編編。這樣,兒歌中就有你,你就有了兒歌。)
三、課件策劃方案,技術要求
1、層次化非線性組織結構,采用樹狀結構,以體現知識的邏輯層次關系,內部采用超文本鏈接技術集成相關知識信息。
2、采用Authorware6。0多媒體著作系統進行開發集成,用Flash制作動畫。
(課件F1)踢踏舞音樂,節奏鮮明。動畫依音樂節奏出現為兒童樂見的小矮人。太陽、電燈、月亮、探照燈依次從前、后、左、右照射他。色彩明快,太陽、電燈、月亮、探照燈亮度有層次,影子著色深淺有變化。他隨音樂節奏及太陽、電燈、月亮、探照燈照射的變化角度追踩他自己的影子。
(課件F2)輕而節奏鮮明的音樂。色彩鮮明活潑。小矮人形象。動態。小矮人歡快地跑動。太陽做成老公公形態。太陽公公一會兒在小矮人前,太陽公公一會兒在小矮人后,太陽公公一會兒在小矮人左,太陽公公一會兒在小矮人右。光源夸張。影子夸張。影子形態:小狗形。小人形。
(課件F3)音樂:滑稽。色彩明快隨音樂變化產生對比度。動畫:影子、小狗在太陽照射下一會兒前一會兒后;音樂:找呀找呀找朋友。動畫:影子朋友在太陽照射下一會兒左一會兒右。
(課件F4)實景抓取。輕快歡樂音樂。男孩踢球:足球在他腳下一會兒前一會兒后,一會兒左一會兒右。虛擬場景。輕快歡樂音樂。小樹上山:前、后、左、右出現他的影子。實景抓取。輕快歡樂音樂。女孩上學:奶奶一會兒前一會兒后;同學一會兒左一會兒右。
(課件F5)出現紅色“橫析彎勾”與“豎折折勾”。出現兩種筆畫的黑色慢速依筆畫順序填充。
(課件F6)出現紅色“飛、馬、鳥”在田字格上的筆順筆畫依順序填充。
四、評價量規
1、能通過拼讀音節自讀課文,感受自主讀書的樂趣的。(2分)
2、能主動對不理解的地方圈圈、點點、勾勾、畫畫、拼拼的。(2分)
3、能把自己畫出的字、詞在四人小組中交流,讓組員一起想辦法幫幫、比比、記記,看誰的記字辦法好。(2分)
4、能積極參與朗讀競賽及參與試編兒歌有較強的參與沖動的。(2分)
5、能認真聽,積極評,特別是能找出同伴值得學習的地方的。(2分)
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能根據自己的原認知對問題大膽提出猜想
2.會利用觀察,實驗,制作等方法探究輪軸的秘密。
3.認識輪軸的結構,知道利用輪帶動軸轉動省力,利用軸帶動輪轉動可以省距離
5.并能識別生活中用輪軸的實例,會分折它是怎樣提高工作效率的。
6.感受到利用科學技術制作出的工具可以改善生活,提高工作效率。愿意合作交流,能積極參與有關輪軸話題的討論。
器材準備:
演示實驗材料:生活中應用輪軸工作的物品(實物、圖片、課件)、演示用輪軸實驗套材。易拉罐瓶、吸管、線繩做成的轱轆。
分組實驗材料:硬紙板、剪刀、圓規(或者具有不同大小的圓面的'物體)、鉤碼、鐵架、線繩。
學生實驗材料:
教學提示:
1.注意本課中有兩次猜想與假設(輪軸有什么作用,輪再大一點會更省力嗎)
2.為了提高學生興趣和參與度,本節課安排了兩個制作活動:制作一個紙板輪軸、制作一個轱轆。其中紙制輪軸在使用的過程中可能與線有較大摩擦,另在打孔過程中學生也會有困難,建議有條件的學校使用實驗工具箱提供的工具,把這個活動作為興猶未盡的孩子們的課后制作。易拉罐轱轆教師可以制作演示,有可能也可以為沒個小組制作一個,讓學生體驗。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1.輪軸的概念:
出示水龍頭:當取下自來水開關上的“圓盤”時,我們還能輕松的擰動開關嗎?
像水龍頭這樣,輪子和軸固定在一起,可以轉動的機械叫做輪軸。
2.你知道輪軸有什么作用嗎?(板書學生的猜想:省力?)
二、探究輪軸的秘密。
1.讓學生簡單設計輪軸機械是否省力的實驗:
用一個輪軸實驗裝置來研究輪軸的作用,把一定數量的鉤碼掛在軸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輪上掛鉤碼,看成是我們用力的大小,觀察看樣的力量可以使輪軸兩端達到平衡。(不一定是兩邊位置一樣高,可以是一邊高一邊低,但兩邊的鉤碼在不用外力的情況下在空中應該是靜止不動的。因此輪軸本身的摩擦力不能太大。)
2.分組領取輪軸等實驗材料(各組軸相同,輪有大小不同的兩種)。[實驗條件受到限制的學校:下面我們制作一個輪軸,來研究輪軸的作用,教師巡視各組完成情況,并發放其他實驗材料。]
實驗記錄單
軸上的鉤碼個數
軸上的鉤碼個數
我們的發現:
3.各組交流匯報實驗的結果和發現。(教師以小黑板板書記錄數據)
A.共識:輪帶動軸可以省力,軸帶輪轉費力
B.新發現:不同輪軸省力大小不同。(這是怎么回事?)
4.輪的大小與輪軸作用的影響
把各組輪軸收起來,分兩類放在一起。對比它們的輪和軸。發現:軸相等的情況下,輪越大越省力。
設想:如果輪的大小不變,怎樣才能使輪軸省更多的力?(軸縮小)
三、輪軸的應用
1.找一找,我們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運用了輪軸。
出示圖片:方向盤、門把手、擰子、扳手、閘閥等,它們是輪軸嗎?它們的哪一部分相當于輪,那一部分相當于軸?
2.最早的輪軸——轱轆。
A.介紹轱轆的歷史(參考課本第28頁資料)
B.演示轱轆提重物。(好玩嗎?有興趣下課也做一個?)
【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裝幀設計教學設計04-19
設計校園教學設計04-14
經典教學設計06-22
教學設計08-23
教學設計07-13
英語教學設計 英語教學設計09-02
學與問教學設計搭配的學問教學設計11-19
成數教學設計01-29
《功》的教學設計02-08
趙州橋教學設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