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優秀的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優秀的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 理解詩的內容。
2、培養朗讀能力,在誦讀中進一步感悟。
3、揣摩詩歌語言,體會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4、培養關心他人、愛國愛民的優秀品德。
教學重點:
1、朗讀品味詩歌描繪的意境,體會憂國憂民的情懷。
2、理解本詩所體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對重點詞句的賞析理解,并把這種理解反饋到誦讀之中。
教法學法:
誦讀討論,師生互動,共同探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把茅屋圖片、杜甫頭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用屏幕顯示出來。
伴隨解說詞:這幾間茅草屋,雖然簡陋,卻牽系一個詩人的家庭冷暖;這個詩人是誰?(杜甫)我們曾學過《杜甫詩三首》,請回憶一下杜甫的基本情況。
二、簡介作者及背景
(先由學生介紹,互相補充,老師再重點強調)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檢郎,而又被稱杜工部。河南鞏縣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有“詩圣”之稱, 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們一般人看來,這樣偉大的詩人生前一定過著非常舒適、安逸的生活,身居華屋,錦衣玉食。可事實遠非如此。無數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難生活和悲慘命運的產物。對詩人杜甫來說,更是這樣。杜甫43歲的時候,爆發了一場有名的戰亂,那就是安史之亂。這是一場民族大災難。當時是田園荒蕪、戰亂頻仍,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到處是饑餓哀號,到處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飽受了戰亂之苦,寫下了許多浸透著血淚的偉大詩篇。這些詩篇因為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被人們稱之為“詩史”――用詩歌寫成的歷史。(我們學過的《春望》、《石壕吏》。著名的“三吏”、“三別”反映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費盡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暫時結束了輾轉飄零的流浪生活,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對似的,到了八月,一陣秋風掀去了屋頂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不朽之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秋風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讓人不愉快的事,可詩人卻要歌詩一首,這是為什么呢?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讓我們一同走進“茅屋”,用心聆聽詩人的心聲。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提醒學生,注意領會這首詩的思想感情。
2、學生朗讀完后,教師糾正“俄頃”、“喪亂”、“突兀”、“見此屋”等幾個加點字的正確讀音。同時把握詩行的節奏及韻律。
示例:八月 / 秋高 / 風怒號,卷我 / 屋上 / 三重茅
大庇 / 天下寒士 / 俱歡顏
吾廬 / 獨破 / 受凍 / 死亦足
3、學生先互相練讀、評讀,挑選優秀展示朗讀。
4、自由誦讀課文,邊讀邊想像想象畫面,感受文中的意象的作用。
四、研讀賞析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大意。
⑴學生分成若干組合,互相提問詩中的詞語,理解、把握詞義。
⑵學生在理解基礎上,口述課文大意。
⑶推薦朗讀水平高的同學讀課文,注意字音、節奏。
(教師適當進行朗讀指導,強調如何深入領會詩的意境,讀出詩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來。)
2、讀課文,用最簡潔的詞句概括各節內容。
(板書)秋風破屋 頑童抱茅 夜雨難眠(長夜沾濕) 期盼大廈
3、這首詩表達詩人怎樣的感情?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寧愿“吾廬獨破”,受凍至死,也要得到“廣廈千萬間”,使“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舍己為人的高尚風格和憂國憂民的情感。
(2、3環節中穿插逐層分析各小節)
(1)請根據第一個詩節的內容,在“秋風”一詞的前面加上一個適當的詞語構成偏正短語并且闡述理由。
分析:學生很可能選擇“無情”、“猛烈”“兇猛”等詞語。根據是此段中有“怒號”一詞說明風之大,風之猛烈和無情等。鑒于此,教師可以順勢推理,把第一句改為“八月秋高風猛烈(或無情、兇猛等)”并讓學生跟原文比較孰優孰劣,弄清“怒號”的擬人化用法是最佳的。從而達到“煉字”的目的。
追問:哪些動詞渲染了風的威力?(卷、飛、渡、灑、掛、I、飄轉)
這節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痛惜)
(2)讀第二節,思考:
群童為何抱茅?
討論明確:本身也是窮孩子,用茅草蓋屋或回家當柴燒。當然也不排除調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層原因――譬如社會現實。杜甫與其說生孩子們的氣,倒不如說生社會的氣,恨動亂社會造成人民貧困、災難。
“歸來倚杖自嘆息”,他嘆息什么?這一句的語氣和節奏應該怎樣讀?
討論明確:一嘆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來的日子怎么過呢;二嘆周圍的人苦――還有很多像自己一樣窮苦的人;三嘆戰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應該用嘆息的聲音讀出來:歸來倚杖自――嘆――息――
過渡問題,承上啟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生:下雨)
(3)屋漏偏逢連夜雨,這一節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
床頭屋漏,雨腳如麻,渲染了暗淡愁慘的氛圍,也烘托了詩人愁苦暗淡的心境。
(4)面對這重重的不幸――秋風破屋,茅草被盜,大雨連綿,屋漏床濕,長夜難徹――如果面對這凄風苦雨、漫漫長夜的就是你,你此時會有什么樣的感慨?什么樣的想法?而詩人的表現又是怎樣的呢?他僅僅是哀嘆自己的不幸、發泄自己的不滿嗎?請同學們朗讀詩的最后一節。
這節寫出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怎樣的愿望?(憂國憂民)
詩人從眼前長夜沾濕的痛苦生活,想到飽經磨難的千千萬萬的窮苦百姓,從風雨飄搖中的個人茅屋想到連年戰亂中的整個國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國。甚至為了天下蒼生、為了國家社稷,甘愿犧牲自己,這是何等恢弘的氣度,何等博大的襟懷,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正如當代詩人郭沫若題詞:(板書)“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五、拓展延伸
你能說出杜甫其他有關愛國的詩句嗎?
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六、小結:
偉大的詩人,總是把自己的命運與民族、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與之同呼吸,共命運。著名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說過:“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他們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這首詩里不是單純地寫自身之苦,而是通過個人的不幸來反映時代的不幸。在這狂風暴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思想躍然紙上,深深地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其實,具有這種偉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從“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無饑寒”的白居易,從“先憂后樂”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陸游,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到“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譚嗣同,從“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中國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一直秉承了這樣一個優良傳統。他們以天下人為念,執著追求著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這種思想,這種傳統,使我們看到人性的閃光,看到了民族的未來,看到了人類的希望!
六、作業:課下背誦這首詩。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優秀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優秀】08-12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12-08
【經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08-16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通用10篇)08-09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集合15篇08-16
(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15篇08-12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古詩原文07-04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原文及賞析08-08
改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文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