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集合14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這塊琥珀的形成過程及作者這樣想象的依據。
2、感受課文細膩傳神的語言、大膽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節。
3、能用自己的語言條理清楚地介紹琥珀的樣子及形成過程的依據,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準備:
課前搜集關于琥珀的資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師:我們在五年級時學習過一篇課文《黃河象》,在北京博物館的古生物大廳里陳列著兩具大象的骨架,那就是黃河象的骨骼化石。(課件展示)今天,我們再來欣賞一塊形成于一萬多年前的珍稀化石——琥珀(板書課題)看,這就是神奇美麗的琥珀化石。(課件展示)
2、師:看到這些美麗的琥珀,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3、生提問題。
4、生匯報資料。
5、師:《琥珀》這篇課文是一篇語言優美的科學小品,也就是說明文,現在就請同學們打開書44頁,隨著作者的推測,走進這塊琥珀形成的傳奇故事吧!
二、回顧初讀,交流收獲。
1、檢查字詞掌握。
2、指名讀課文,其他生邊聽邊吧讀書收獲做批注。
3、生匯報讀書收獲。
三、品讀語言,感受推測。
1、師:琥珀是怎樣形成的?課文的哪些段落寫了琥珀形成的過程?請大家再次瀏覽課文。
生:文章的第2——13自然段寫了琥珀的形成過程。
2、師:作者由這塊罕見的琥珀推測了它的形成過程,作者又是怎樣推測與想象的?請大家帶著這幾個問題默讀課文。(課件出示問題)
生默讀課文。
3、師:蒼蠅和蜘蛛為什么會被同時包在里面呢?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
生找出相關語句。
4、師:這是一只怎樣的小蒼蠅呢?說說你的體會。
生讀課文并談自己的體會。
師課件出示描寫生活中的蒼蠅,生讀一讀,和課文里的小蒼蠅對比,談談自己的感受。
5、師:感受到了作者語言的生動,那作者是否也是這樣寫蜘蛛的呢?
生匯報課文內容。感受作者對蜘蛛的動作和心理描寫。
6、師:此時,“螳螂意欲捕蟬”可結果怎樣呢?
生齊讀9——11自然段。
師:找出這幾個自然段中寫蒼蠅、蜘蛛行為結果的關鍵詞。讀出蜘蛛、蒼蠅的不幸。
7、(課件出示)兩只小蟲淹沒在老松樹的'黃色的淚珠里。
師:淚珠指什么?天氣炎熱,太陽光火辣辣地照射著樹林(課件出示)兩只小蟲淹沒在老松樹黃色的汗珠里。你認為哪個詞用得好?為什么?
生結合課文談體會。
8、師:這是一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悲劇,課文這么寫,正體現了它生動的文學色彩。現在的這個松脂球就是琥珀,對嗎?想象它一直掛在這棵老松樹上,掛下去,會不會變成琥珀?(不會)所以,科學家又推測了下面的變化。
生齊讀12、13自然段。
師:用自己的話說說松脂球是怎樣形成化石的?
生匯報,師相機板書。
9、師:畫出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并談談自己的體會。
生匯報后課件出示
師:通過作者生動形象地描寫,你知道琥珀形成需要哪些條件?
生匯報后課件出示。
10、師:科學家的推測非常合理,不僅體現在琥珀形成的過程上,還體現在琥珀發現的過程上。
指名讀發現琥珀的段落。
師:作者不是任意安排了兩個人,而是安排了父子倆,你認為這樣安排合理嗎?現在就讓我們在朗讀聲中再次欣賞這塊珍貴的琥珀吧!
生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11、(課件出示:我們可以……圓環)
師: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呢?請在文章前一部分中找一找與之相關的句子。
(課件出示:從那塊……蒼蠅和蜘蛛了)
大聲齊讀,談談體會
四、拓展延伸,質疑升華。
1、師:有人認為小蒼蠅和小蜘蛛被松脂淹沒而惋惜,有人卻說“它們被封在琥珀里,生命獲得了永恒。”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師生匯報交流。
2、師:學習了《琥珀》一文后,你還有哪些有關琥珀的問題想要問?大家的問題都很有價值,老師也希望同學們做一個愛自然、愛科學的孩子。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篇2
一、確立辯論雙方
1、讀教材中的提示,確立個人辯論觀點。
2、根據觀點異同分組:
正方:人人要講誠信,不能撒謊。反方:生活中可以說些善意的謊言。
二、觀摩錄像,了解辯論特點
1、導語:大家各有各的'觀點,也各有各的根據。那該怎么辯論呢?是不是像平時爭吵那樣呢?請看錄像《大學生電視辯論大賽》。
2、總結辯論方法,辯論程序,明確注意事項。
三、推薦人選,全班辯論
1、全班推選出6人,舉行辯論,其他人和教師一起作評委。
2、點評辯論情況,評出優勝方。
3、師生共同總結辯論情況。教師提示小組辯論要求。
四、分組辯論,人人參與
1、八個人為一組,三三合作,另外兩人作評委,小組內展開辯論。
2、各組評委評出優勝方,并給出理由。
五、師生總結,明確認識
通過這次辯論,你對講誠信與善意的謊言有什么新的認識?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篇3
教學內容
碧螺春
教材分析
《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傳統文化吐馨香”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本課通過名茶碧螺春,向我們展示了中國的茶文化。課文開頭,僅用一句話點明了碧螺春的“久負盛名及主要產地。接下來,課文依次介紹了碧螺春的傳說、采摘、制作、品嘗碧螺春以及人們對碧螺春的評價和喜愛。文章結構緊湊,前后連貫,描寫細致入微,用詞準確生動,富有濃郁的文化氣息。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簍、煞”等11個要求會認的字,掌握“霞、彌”等10個要求會寫的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傳說和采摘、制作過程,了解有關茶文化的信息。
4、了解茶鄉人的生活和生產情況,感受茶鄉人生活的美好。
5、把握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表達的有序性,體會描寫的細致與準確,積累相關的詞句。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碧螺春的傳說和采摘、制作過程,并背誦課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表達的有序性,體會描寫的細致與準確,積累相關的詞句。
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還不算太多,本課就是有關馳名中外的中國茶文化的科普讀物,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
授課類型
講讀課
教學準備
教師:錄音機、小黑板、碧螺春茶葉、杯子
學生:查找相關資料、預習課文
教學方法
以讀代講、小組合作探究、討論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引入
同學們,如果讓你從飲食方面選一種,你會選擇什么?(餃子、茶……)你知道哪些種類的茶?(龍井、毛尖、碧螺春等)。我國是茶樹的原產地,是世界產茶、飲茶最早的`國家,世界第一部茶葉著作——《茶經》,就是出自我國唐代陸羽之手。今天,我們就透過中國名茶——碧螺春,領略我國茶文化的魅力。
板書課題:碧螺春
二、展示目標(出示小黑板)
三、自學文本
自學提示: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特別是本課要求會認的字,多讀兩遍,把課文讀通順、流利。想一想,文中圍繞“碧螺春”講了哪些方面的知識?
四、全班交流
指名分段讀課文,檢查生字、生詞自學情況
五、再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的寫作順序。
本文先講了碧螺春的產地,然后用一個傳說介紹碧螺春名字的來歷,接著依次介紹了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品茶以及人們的評價與喜愛。
給各段起個合適的名字:清晨采茶、入夜制茶、月下品茶
六、質疑答疑:
七、小結:
八、作業:熟讀課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篇4
學習目標
1.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和理解生字所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關注課文中人物的命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實虛結合的表達方式,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
4.激發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的興趣。
學習重難點
1.從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種種幻象中體會她的悲慘生活,關注小女孩的命運。體會作者實虛結合的表達方式及表達的效果。
2.從最后三個自然段的含義深刻的語句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五次擦燃火柴的課件;樂曲《天鵝》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從作者入手,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出示幾段話請學生來讀:
a我年屆七十,有機會又讀了一遍安徒生童話,頗有以前沒有過的感受。因此我深深領悟到,安徒生童話真是可以從小讀到老的書。(任溶溶)
b在安徒生的童話世界里,雖然他并不經常給你一個甜蜜蜜的大團圓——而是讓女孩點完所有的火柴凍死,讓錫兵為了得不到的愛情甘心熔化,讓小人魚化成美麗的海水泡沫,讓剛剛愛上公主的窮人失手燒掉自己的飛箱——但掩卷之后,我們覺得他的童話世界仍然充滿了善良和愛,充滿了感動和美。
c丹麥大物理學家奧斯忒看到了安徒生的才能。他對安徒生說,如果他的長篇小說能使他出名,那么,他的童話將使他不朽。
d列夫61托爾斯泰曾意味深長地問高爾基:“你讀過安徒生嗎?我讀過,十年前,我沒讀懂,十年后,我終于讀懂了,他很孤獨,非常孤獨!”
e我相信,用生命寫作的作家無論多稀少,安徒生都是其中一個,他的生活、經歷、情感、血液、夢想……一切都在文字中,這使得他的童話擁有豐富深刻的內涵,在兒童和成人的世界里都廣受歡迎。僅此一點,就可以把世界上絕大部分童話作家和安徒生區別開來。
1.關于安徒生,你了解了什么?
2.關于安徒生,你不解什么?
二、從故事走近安徒生
1.簡介《賣火柴的小女孩》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發表于1846年。當時有個朋友要求他為一幅拿著一束火柴的窮苦小女孩的畫寫一篇童話。這幅畫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親的苦難童年。他的母親幼年討過飯。安徒生說:“媽媽告訴我,她沒有辦法從任何人那里討到一點東西,當她在一座橋底下坐下的時候,感到餓極了。她把手指伸到水里去,沾了幾滴水滴到舌頭上,因為她相信,這多少可以止住她的饑餓。最后,她終于睡過去了,一直睡到下午。”
安徒生就懷著這種感情創作了這篇感人的童話的。
三、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丹麥的安徒生是舉世聞名的“童話王子”,他的童話作品《丑小鴨》、《白雪公主》、《皇帝的新裝》、《拇指姑娘》等深深地吸引著我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作品《賣火柴的小女孩》。
2、讀題,問:讀了題目,有人問你,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小女孩賣火柴)通過預習,你應該知道文章其實還寫了什么?(小女孩美好的幻想和凍死在街頭。)理清課文思路:小女孩賣火柴(1——4自然段);美好的幻想(5——11自然段;凍死街頭(12——13自然段)
3、提供詞語和短語,把事情說清楚具體。
(大年夜 又冷又黑 光著頭赤著腳 又冷又餓 擦燃 幻想 暖和 噴香 美麗 慈愛 寒冷 饑餓 痛苦 微笑……)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主動閱讀童話,走近并走進賣火柴的小女孩,品讀文本,感受小女孩悲慘命運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2、在“讀、說、悟”中努力達到語言與精神的共生,同時嘗試用現代的眼光解讀童話,初步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
3、初步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
教學重點:
快速閱讀課文,積累短語,品讀文本,感受小女孩悲慘命運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教學難點:
在“讀、說、悟”中努力達到語言與精神的共生。
教學程序:
一、復習導入:
提供詞語和短語,把事情說清楚具體。
(大年夜 又冷又黑 光著頭赤著腳 又冷又餓 擦燃 幻想 暖和 噴香 美麗 慈愛 寒冷 饑餓 痛苦 微笑……)
二、走近小女孩,走進小女孩
過渡:通過你們的回答,知道小女孩幻想到火爐、烤鵝、圣誕樹、奶奶,請快速的讀文5——11自然段,找出小女孩幻想到的句子讀讀。
1、快速閱讀,找出四次美好的幻想。
2、交流,質疑:此時,你最想問的問題是什么?(小女孩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美好的幻想?)
3、再次快速讀全文(特別是1——4自然段),尋找小女孩幻想的原因。(寒冷、饑餓、痛苦、孤苦)重點講寒冷。
4、交流。指導有感情地讀好四次幻想的那種渴望心情。(動態生成)
5、四次幻想,引導感悟。
這幻想是( )的!
6、朗讀小女孩最后的一次幻想,引導感悟。
過渡:小女孩想留住奶奶,老師讀:第10、11自然段,學生接讀重點句。
7、出示: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這是幸福的!)
8、小結:這溫暖、這食物、這歡樂、這疼愛、這一切的美好和幸福都來自幻想。
三、走進作者,走向積極
過渡:小女孩就是在這美好的幻想中死去,請讀:
出示: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墻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
1、 同學們,小女孩的死有什么反常嗎?
2、 安徒生寫這童話故事到底想表達什么?指名談。
3、總結:齊讀并記住安徒生的話:夢想是極其珍貴的,它是引導我們走向美好生活的階梯。
4、作業。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由于生態失衡造成災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增強環保和生態意識。
2.學會生字,掌握“千里迢迢”等詞語。
3.學習并運用科普文的閱讀方法,能抓住知識要點,了解實例,明白道理,知道語言特色。
重點與難點:
重點:
學會科普說明文的學習方法,明白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難點:
增強學生的環保與生態意識。
教學準備:
收集當地環保和生態保護狀況正反兩面的事例。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初步理解25個詞語。
2.了解課文大意,給課文分段。
(二)教學過程
1.回顧導入。
《冬眠》學后,知道學習科普說明文有哪兩個基本要求?一般該怎樣閱讀?
(自學生字詞——抓知識要點——悟課文寫法。)
揭題《意想不到的災害》,繼續按這樣的順序學習課文。
2.自學質疑。
(1)學習生字詞。
(2)通讀全文,邊讀邊想。
課文寫了哪些災害?為什么稱這些“災害”是意想不到的?
劃出不懂的問題。
(3)指名讀課文,檢查初知理解,質疑問難。
隨機交流字詞:字音:肴、迢、泌、濫、畜牧
字形:蟾、濫、蔗
詞義可結合課文理解。
3.默讀分段。
出示句子:
本來對人類有益的螃蟹和蟾蜍,為什么會成災呢?生物學家告訴我們,不論什么動物,它們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須和周圍的生態環境保持平衡。
這是什么句子?在課文中起什么作用?
獨立分段,全班統一。
說說段落大意。
4.鞏固作業。
作業本上第2題。
第2課時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用舉例、擺數字的方法說明道理的寫法。
2.懂得生態平衡的意義,增強環保與生態平衡意識。
(二)教學過程
1、復習導入。
聽寫字詞。
2、閱讀課文。
(1)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么道理?課文用哪些事實來說明這個道理?
(2)閱讀填表:
時間 地點 造成損失 災害原因
1980 西班牙 產稻區26000公頃稻田 被蟹破壞
中東地區
浙江紹興
一千多年前
幾十年前
1983年2月
教師光指導學生填1980年西班牙的蟹災,然后讓學生獨立閱讀填寫,“災害原因”欄暫不填。
學生填表結束,四人議論,全班交流評議。
(3)體會用詞的準確。
(4)默讀思考:為什么平常對人類有益的東西也會變成災害?這些竟想不到的災害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默讀劃找——全班交流——填寫“災害原因”欄。
(5)讀書歸納。第二段講了一個什么道理?
“不論什么動物”指哪些動物?為什么要保持平衡?什么叫制約因素?
(6)訓練說話:用“如果……就……;一旦”說說食物、天敵、疾病等對動物的制約作用。
3.練習作業。
(1)完成作業本第5題。
(2)調查關于生態平衡方面的知識、事例。
第3課時
教學目標:
1、進一步了解由于生態失衡造成災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增強環保和生態意識。
2、嘗試用實例說明保持生態環境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1.回顧總結。
(1)我們的學習任務是什么?課文講哪幾件意想不到的災害?作者介紹這些事例是為了什么?
(2)課文和《冬眠》在寫法上有什么異同??
相同:運用數字,用詞準確。
不同:課文先舉例后分析說理。
(3)還有什么疑難問題?讀課文,看周圍,有什么話想說??
2、拓展閱讀《蛇與莊稼》。
(1)自讀,繪制食物鏈圖。
(2)說說你明白了什么。
3、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如: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如暖冬)引起的災害,人口繁殖速度過快引起的危害,動物種群減少的危害等。
4、作業:
用你查找到的實例,仿照課文寫法,寫一篇短文介紹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并背誦課文。
2、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情感,想想使中所描繪的畫面。
3.品讀體會課文,了解并學習作者表達、抒發情感的方法。
4、理解詩句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有感情朗讀并背誦課文。
2、品讀體會課文,了解并學習作者表達、抒發情感的方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幻燈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走近作者
1.組織交流作者的'資料
(板書課題及作者)王昌齡的詩歌創作。王昌齡工七絕,堪與李白爭勝。清人葉燮《原詩》云:七言絕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齡。李俊爽,王含蓄。王昌齡的詩歌有邊塞詩,宮怨、閨情詩,送別詩等。其邊塞詩講究立意構思,風格蒼涼悲壯,清剛勁健,帶有透視歷史的厚重感;宮怨、閨情詩善于細節描寫、心理刻劃和藝術概括。總體來看,王昌齡的詩意境高遠而情致深長,語言婉曲含蓄,風格偏于清逸明麗,纏綿婉轉。
2.教師出示幻燈片
二、練習朗讀古詩
1.組間巡視,隨機指導。
2.組織學生進行朗讀匯報(指名讀、同桌間合作讀、齊讀)
三、指導學生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1.組織學生通過和聯系上下文來理解古詩的意思。
2.引導學生思考:這段話主要講的是什么?
3.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作者怎樣把自己的意思講清楚的?
學生小組討論并匯報
《從軍行》組詩是王昌齡采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共有七首。這一首,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深摯感情。這首小詩,筆法簡潔而富蘊意,寫法上很有特色。詩人巧妙地處理了敘事與抒情的關系。前三句敘事,描寫環境,采用了層層深入、反復渲染的手法,創造氣氛,為第四句抒情做鋪墊,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顯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點明了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臺上。荒寂的原野,四顧蒼茫,只有這座百尺高樓,這種環境很容易引起王昌齡善于運用層層深入的手法,反復渲染環境氣氛,為突出主題而服務。詩歌由背景寫到人物,由所見寫到所聞,由外在行動寫到內心世界,層轉層深。正如陸時雍所言:昌齡作絕句往往襞積其意,故覺其情之深長,而辭之飽決也。法不與眾同。
四、指導品讀課文,讓學生體會著讀一讀
1.學生有感情讀課文
2.個人讀-自愿讀-齊讀
五、指導學生背誦
1、學生默背,準備參加比賽
2、全班一齊背誦
六.課外延伸
教師用幻燈出示,組織學生閱讀積累。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組織學生背誦《從軍行》。
二、學習新課
1.導語:出聲地讀一讀古詩《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看一看這一次你又感受到什么?組織學生匯報針對這首古詩你都了解了什么?(教師相映出示幻燈)
2.組織學生體會著讀一讀
3.同桌之間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的大意
4.你們還有哪些地方講不通。
潤州:州名,在今江蘇鎮江市。行營:主將出征駐扎之地。
事鼓鼙:從事軍務。金陵:一般指今江蘇省南京市,但唐時把潤州也稱為金陵,這里即指潤州。楚:古代楚國,現代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5.教師幻燈出示有關典故的資料
6.小組內討論詩的大意
7.組織學生有感情朗讀(感情激昂、充滿豪情)
8.組織學生背誦。
三、課外延伸(出示幻燈片)
四、作業
預習下一課(自學生字、讀通古詩、查閱資料)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借助注釋理解詩的大意,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文的基本方法,培養閱讀古詩的興趣。
3、體會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對勞動人民的贊美。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反復誦讀,多元體驗,引導學生感悟詩情。
2、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強化學法,自學能力。
教學過程:
一、童心小廣播
1、學生讀文章。
2、教師總結。
二、回憶小比拼
1、單元主題
2、單元課文與古詩
三、記憶小比拼
1、看范成大的簡介;
2、速記比拼
四、思維比拼
1、要求:小組內對字、詞、句、意境進行理解;
2、班級精品古詩
五、記憶大比拼
1、小組內舉行朗讀背誦:整首詩、句子;詞意思,句子意思。
2、舉手挑戰
六、朗讀大比拼
1、小組內分析古詩構成,品讀古詩,聯系朗讀
2、小組朗讀競比
七、田園古詩知多少
1、老師分享田園古詩
2、學生分享田園古詩
作業布置:
做個小詩人,觀察身邊的鄉村田園生活,創作古詩,寫在心情日記。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篇8
一、回顧前文,拓展延伸。
二、通過回答問題,整體感知。
1、老人與海鷗的情誼是怎樣建立的?海鷗為什么會成為老人的朋友?
2、說說安放老人遺像的地方發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結合課文內容,跟同學討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
3、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聽了它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三、讀下列的句子,說一說你有什么感想。
1、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
2、它們大聲鳴叫著,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漩渦中脫出身來。
四、教學反思:
老人與海鷗
第一,充分的讓學生讀
語文教學要“讀占熬頭”,特別是閱讀教學中,如果離開了聲情并茂的朗讀,只是老師串講,那這樣的閱讀教學是殘缺的。所以我以讀代講,讓學生以讀悟情。第二,合作中互助提高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讓學生嘗試析疑、評價、研討、感悟,同時讓學生做簡單的學習匯報,這本身就是一個學習能力訓練的過程。
第三,創新思維的發展
學生在課文學完后,我布置學生進行創編,給老人撰寫碑文。這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智力發展情況設計的.課文練習。特別拓展延伸閱讀,貫穿了“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超文本閱讀,這也是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分層教學的需要而精心設計的。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自我感覺對學情把握不足。新班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思路不熟悉,膽怯害羞不敢發言;不能領會教師的教學要求,所以課堂氣氛還不夠活躍。其次是教學時間把握不準,前松后緊,導致拓展延伸沒有時間展開,只得從此帶過。
再就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有些急于求成,有以教師思考代替學生思考的現象,過于強求教學的完整性而忽略了教學的深度和生成的效度。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篇9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我們中國近代的百年的屈辱史中,曾經涌現出了很多的愛國人士,收復臺灣的鄭成功等。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下我們中國的偉大愛國工程師詹天佑。
(出示詹天佑的圖片及簡介)閱讀:說說你了解到的詹天佑的情況。
引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理清文章脈絡
1.請同學們根據上面的問題,快速朗讀課文,找出答案。
(投影出示問題:(1)詹天佑是怎樣的人?用波浪線在文中找出有關的句子。
(2)本文通過一件什么事來寫詹天佑的?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具體敘述這件事的?)
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
課文主要寫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張鐵路這件事,課文2到6自然段具體寫這件事。)
2.認識過渡句,理清段落層次。
(1)課文哪幾小節寫詹天佑接受任務前的情況?哪幾小節寫詹天佑接受任務后怎樣完成任務?
(2)“詹天佑不怕困難,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務,開始勘測線路。”這句話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給課文分段,用“‖”作記號。
三.學習第2、3自然段
1.默讀第2、3自然段,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情況下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
2.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根據投影給出的提示一起學習、討論。(投影出示問題)
3.請個別學生回答:
(1)當時的情況怎樣?
(帝國主義的阻撓)怎樣阻撓?“要挾”什么意思?
(要挾:利用對方的弱點,強迫對方答應自己的要求。)
那么在這里,帝國主義是利用我們什么弱點,強迫答應他們的什么要求呢?
(2)當地的情況怎樣?我們可以從外國報紙的一句話可以看出
“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世呢。”
這句話我們還能看出什么?
(外國人對中國人民十分藐視,認為中國人是不可能修成這條鐵路的。)
還能從課文的哪里看出這點?
(“至于中國人,是無論如何完成不了這樣的工程的。)
(3)全國的反映如何?
用文中的一個詞來概括。(轟動)
你想象一下當時中國人民會怎樣議論呢?如果是你,你會怎么說?
(詹天佑真是為中國人爭了一口氣啊!)
表現了人民怎么樣的心愿?(殷切希望鐵路修筑成功)
有誰能根據投影的提示,把這個問題連起來回答一遍,注意當時和當地的情況?
(請2到3人回答)
4.這一段對當時的環境的描寫,對表現詹天佑這個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襯托了詹天佑的愛國主義精神。)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齊讀)
四、細讀第三段。
(一)默讀課文第三段,思考:這段主要選取了鐵路施工過程中哪幾件典型事例來寫的?
討論,板書:勘測線路
開鑿隧道
設計線路
(二)學習第四節。
1、輕聲讀第四節,思考:詹天佑在勘測線路時遇到什么困難?分別用不同記號劃出詹天佑說的﹑做的﹑想的句子,并想想句子的意思。
2、檢查﹑討論。
(1)勘測線路時遇到的困難(地勢險峻﹑氣候惡劣)。
(2)理解詹天佑“說”的話并指導朗讀.(說明了詹天佑對工程一絲不茍﹑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對工作人員的嚴格要求)
請女生讀詹天佑“做”的句子。
1. 勘測線路環境險惡、氣候惡劣,真是困難重重,詹天佑克服困難的力量源泉是什么呢?
2. 看投影,讀詹天佑“想”的句子,注意帶點詞,并說說句子的意思。(表現了詹天佑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為祖國爭氣的堅強決心)
3.小結,引讀課文:瞻天佑在惡劣的自然環境面前,憑著一顆灼熱的愛國之心,一絲不茍的高度負責的工作作風,依*群眾,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勘測線路的任務。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一節。
(三)學習第五節。
1. 鐵路要經過很多高山,不得不開鑿隧道。詹天佑又時怎樣開鑿隧道的呢?默讀第五節,劃出詹天佑創造的開鑿隧道的方法,然后在練習紙上畫出示意圖,想想為什么用不同的方法開鑿隧道?
2.媒體出示:“從兩端向中間鑿井法”、“中部鑿井法”的示意圖。
3、說說不同的開鑿隧道的方法的好處。
(四)學習第六節.
詹天佑創造了開鑿隧道的新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縮短了工期,這是他才華的表現,他還有更杰出的表現呢﹗
1.那就是他還設計了一種“人”字型線路(投影),解決了火車爬陡坡的難題。請大家自學第六節,看看插圖,想想火車是怎樣爬坡的,畫畫示意圖。
2.同桌說,指名說,評議,進一步體會詹天佑的杰出才華和創造精神。
(五)小節:隧道的高速施工和“人”字型線路的高速設計,這在世界筑路史上也是罕見的。直到現在,公路、鐵路的修筑中,還運用著詹天佑創造的開鑿隧道的方法。
五、細讀第四段。
1.外國人曾揚言說:不依*外國,中國至少得用五十年時間才能修筑好京張鐵路,而事實呢?齊讀末節。
板書:提早竣工
2.投影,京張鐵路提早竣工了,咱中國人可以揚眉吐氣了﹗為什么說這條鐵路的修筑成功是給了藐視中國的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請聯系當時情況想想。
板書:回擊
3.是的,外國人能辦到的事,中國人能辦到;外國人辦不到的事,中國人也能辦到﹗京張鐵路提前竣工這一事實,正是對曾經阻撓、要挾、嘲笑我們的帝國主義者的最有力的回擊﹗也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史上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一大勝利。“詹天佑了不起!”“中國人真了不起?“就連現在到中國游覽的外賓,都不由自主地發出嘖嘖贊嘆。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這首詩。結合自己經歷體會莘莘學子對母校的深情。反復誦讀,理解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重點難點:
反復誦讀,理解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構想
通過談話導入本課內容,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全詩結構。學生再讀深入理解詩句,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句,寫批注,體會全詩思想。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學生學習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我們校慶的時候嗎?當你們畢業后,也來參加母校的校慶你的心情會怎么樣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萬歲,母校》這篇現代敘事詩。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出示學生容易讀錯的字,注音
2。自由讀詩歌,你讀懂了什么?
三、學習新知:
1、生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
2、找生說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萬歲,母校》是一首現代敘事詩,這首詩通過敘述母校校慶時學生紛紛回母校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母校的贊美之情。)
3、分層次,概括內容。
(1)第一、二小節,點出建校五十年許多學生重新回到母校的感受。
(2)第三至七節,介紹了不同職業的學生。再現了當年母校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
(3)第八至十一節,描述了師生共聚的感人場景。
(4)理解最后一小節。指出從母校畢業的學生,奔赴祖國四面八方,在不同崗位貢獻自己的力量。也體現母校的作用,培養我們成為祖國明天的棟梁。
4、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5、找學生朗讀。
6、分組比賽。
四、編排情景劇《20年后再相會》
五、生談感受。
作業設計:
1、寫一篇作文《20年后再相會》。
2、描繪20年后的校園景象。
板書設計:
萬歲,母校
對母校的贊美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篇11
設計一
一、教師利用談話,引入課題,并板書課題,讓學生認識“鼎”字,書空。接著,教師提示上節課留下的問題:
1、為什么說世紀寶鼎堪稱“宏偉杰作”?
2、從哪可以看出世紀寶鼎顯示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3、為什么說中國的世紀寶鼎比其他各國贈送給聯合國的禮物意義更深刻?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還可以提出新的問題。學生自學后,按問題來匯報。
二、學生匯報第一個問題(課文的第一部分)時,學生抓住了鼎的樣子、重量、外形、藝術價值,以及寫作特點,邊讀邊體會。一學生提問:“為什么鼎上要設計商周時代的紋飾”其他學生補充自己查閱的資料,并聯想到了我國的青銅藝術。教師補充一個美國人要買“世紀寶鼎”的故事。學生對“宏偉”一詞展開辯論。教師小結,激發學生情感,讓學生帶著激情朗讀課文的第一部分。讀中,注意了訓練與評價。
三、學生匯報第二個問題(課文的第二部分)時,學生抓住了關鍵的句子來體會燦爛文化的,其中一學生,理解了“一言九鼎”的意思,而且拓展帶“鼎”的成語。學生疑問:“世紀寶鼎為什么是‘團結、和平、統一、權威’的象征?”“為什么用鼎來象征中國?”師生共同研討,爭議。教師小結,激發情感朗讀課文。注意了讀的感受,與評價。
四、學生匯報第三個問題(課文的第三部分)時,學生也是邊讀邊體會的,重點體會“和平昌盛,寓意深遠”的含義。最后齊讀最后部分。
五、三個問題解決后,設計的是拓展訓練。教師出示“世紀寶鼎”圖片,讓學生說一說此時的感受。學生感受有三個層次,一是談到了我們的未來;二是談到了中國的富強;三是聯系到了戰爭與和平。
六、教師讓學生假象:假如你是中國的代表,來到聯合國,讓你發表個演說,你將怎么說?學生思考后,講演。
七、最后,圍繞“世紀寶鼎”設計4個活動建議。
設計二
一、直接導入課文,揭示問題并板書。回顧上節課內容,書空“鼎”字。
二、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說一說,課文的最重要的內容在哪里?讓學生結合閱讀提示,默讀課文,思考,怎么學習這篇課文?
三、學生討論學習方法,教師引導學生按自己的方式來讀書、學習。學生小組合作。
四、學生匯報交流。重點讓學生體會表達的方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讓學生讀出情感。
五、出示世紀寶鼎畫面,假設學生去聯合國做導游,介紹中國的世紀寶鼎。學生練習后,指名學生解說。教師采訪其他學生的感受。
拓展練習。教師引導學生給奧運會設計吉祥物。然后,讓學生畫一畫,寫一寫,讀一讀。
這是我聽課后整理出來的,兩個老師設計的思路。顯然,這兩個教師設計的切入點各有不同。設計一,是以問題為引線的,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去尋找答案。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注重了學生多元的`感受,意義的生成,以及新的問題發現。教學時依托文本,又沒局限文本,注意了課外的拓展,資料的補充。當學生對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情感生成的時候,教師激發情緒,引導朗讀,讀出情感。教學過程,學生提出的問題很有價值意義,教師能抓住有力的時機展開研討,交流。課堂教學體現了自主性、開放性、生成性。教師非常重視學生的自我感受,以及情感的教育。例如,讓學生看“世紀寶鼎”的圖片,再談一談自己的感受,發表自己的演講等。最后的活動建議,也是很有意義,讓學生感到不僅學到的是一篇課文知識,而且還有那么多的問題值得研究。體現語文教學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設計二,注重的是從課文的整體入手,先抓住重點段落與內容。然后是學法為先導,尊重學生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匯報交流,基本是尊重學生的自我意識,但學生停留在文本的表層了,沒有深入意義的探究,教師也沒有深入的挖掘,思路凌亂。導游與采訪只是對文本的重復,沒有意義的生成。后面的讀寫結合,顯得牽強。
我的反思
1、沒有教師的解構(包括解讀)就沒有很好的課堂建構。所謂解構就是教師帶著一種對傳統的反思與挑戰來解讀文本。教師要考慮的是文本還有沒有其他意義的生成性,因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過程,學生能夠向什么樣的個性化發展,教師應該有所預測與估計,然后根據可能出現的情況,考慮怎么教,如何建構課堂教學。現在有的教師,不能駕馭學生突如其來的問題,主要原因,教師事先沒有把課文解讀好,教師不能帶著一種逆向的思維,或叛逆的思想,或沒有多角度的考慮問題,那么課堂教學就會變成了教學的流程。設計一,對文本的解構,就有一種生成的意義,從課前的三個問題的設計足以看出對文本意義的理解。設計二,教學過程沒有生成意義,是因為教師就沒有對文本解讀到位,例如,對中國贈送聯合國世紀寶鼎的意義,究竟在哪里?我光靠學生是不能完全體會到位的,為什么要象征“團結、和平、統一、權威”這是最重要的價值。
2、不要過于追求教學形式。什么是學生自己的學習方式值得探究,從實際課堂反應,學生所說的學習方式,其實都是形式,也很籠統,而且蜻蜓點水,有的可以說自己也沒明白。面對學習方式,學生說出了那么多花樣,可是真正怎么學的,學生還是用正統的方法。那么在匯報交流的時候,教師是怎么引導的呢?無非還是按著自己的預案,讓學生按著課文結構的有序性,課堂的程序性來匯報。因為不這樣教學無法操作,我稱為“掛羊頭賣狗肉”。另外小組合作學習的模糊性,值得警惕,沒有明確的問題,泛泛的合作,到底能解決多少問題。設計二的讀寫結合,目的是體現語文教學的基礎性,但也不要牽強附會。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理解課文內容,聯系上下文體會重點語句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4.了解文章的表達方式,引導學生感受北京西山、昆明湖、八達嶺長城的美麗,深入體會作者對故鄉的眷戀、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感受作者筆下故鄉的美
教學難點:
了解文章的表達方法,深入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閱讀一些作家關于故鄉的作品,了解作者閻妮高中畢業后就遠離故土赴法國留學的離鄉經歷,為學生感受作者對故鄉的一草一木無比眷戀之情做好鋪墊。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師板書課題一部分:我的故鄉
2.師:故鄉,一個多么深情的詞語,故鄉,一個多么令人難忘的地方。開課前,老師想請同學們用最美的一句話描述你們的故鄉,好嗎?誰來說說?
(生自由地用一句話描述故鄉。)
3.是啊,故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牽連著我們的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于故鄉的抒情散文,跟隨作者閻妮走近她的故鄉——北京(板書課題后半部分),去感受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一切景語皆情語”!還記得林海音最不能忘卻的,她的第二故鄉是?(生答——北京。)因為那里有她最純真的童年時代,即使走遍了世界,家永遠是心靈的故鄉。這種思鄉的情感成了文學家最愛表現的主題之一。今天這篇散文,既寫景,又抒情,現在,就讓我們拿起書本,走近作者的情感世界吧。
2.指名分部分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一邊讀,一邊感受作者的情感,同時思考
從美妙的文字里,你讀懂了些什么?
(訓練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3.部分學生讀文,其他學生邊聽邊思考。
4.正音,交流文章的主要內容。
這篇課文主要描寫了作者記憶中的故鄉的西山、昆明湖、長城的美景,用看似平常卻充滿溫情的筆觸,表達了作者雖遠離故土,卻始終不忘自己的故鄉,對故鄉無比的熱愛與贊美之情。
三、細讀文本,感受畫面
1.作者對故鄉如此難忘,當你欣賞了這篇美文后,你覺得作者的故鄉——北京什么地方最吸引你呢?能把描寫它的段落讀給大家聽聽嗎?
(指名讀相關段落)
2.從這些字里行間,你感受到了怎樣的畫面?體會到了怎樣的情感呢?
(預設引入:感受到故鄉西山、昆明湖、長城的美麗畫面,更體會到作者對故鄉的思戀與熱愛。)
3.課文中有一句話集中表達了這種感受,你找到了嗎?
出示:西山的歌有碧綠的翅膀,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長城的歌有帶花的翅膀。
4.細細讀這些畫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談)
是啊,我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三副色彩絢麗,各具特色的畫面,接下來,就讓我們走近這三幅畫面之中,細細閱讀,細細體會。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用心感受畫面的美,感受文字的美,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畫下來,在旁邊作批注。
第二課時
一、配樂讀文,情感導入
播放音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全文。
二、精讀文本,體會寫法,感悟情感
師:上節課同學們用心感悟了文字,勾畫了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現在我們來交流交流。
(根據學生的課堂生成預設而相機把握引入重點段落的學習)
1.師:文章第一部分,也就是1、2自然段直接抒發了作者對故鄉的思戀之情,3-9自然段分別描述了三幅畫面,這三幅美麗的畫面是對故鄉描述最精彩的部分,剛才很多同學都談到了這里,那么,就讓我們首先跟隨作者的記憶一起去領略西山的美景。
2.為什么作者會說:西山的歌有碧綠的翅膀?你們能從那些文字中讀出這滿目的綠呢?
(生互相交流找出表示顏色的詞語:青、灰蒙蒙、濃綠、青色的'透明的、沒有邊的綠連著綠、金檀色,讓學生學習作者準確的用表示顏色的詞語來突出描寫景物的表現手法)
生齊讀這些詞語,師:這兒的確是滿目蒼翠,難怪作者會說——西山的歌有碧綠的翅膀!再讀本段,感受作者的情感。
3.師:西山的歌是碧綠的,西山的歌是美妙的,這動聽的歌中還有些詞語打動了我,如山給人厚重、巍峨之感,而作者卻用了一個“橫飄”,寫出了青山的時隱時現,似乎連山這種厚重的東西在綠色的裝扮下,也變得靈動活潑了起來,這也是作者對故鄉山的獨特感受。這樣的詞語,你還能發現嗎?
(相機理解凄婉等詞語)
4.師:作者用一連串的表示顏色的詞語的這種表現手法向我們展示了西山碧綠的“歌”,用自己獨特的感受描述著對故鄉的熱愛與思戀,你能仿照這段的學習方法自學另外兩首“故鄉的歌”嗎?
5.學生自學“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和“長城的歌有帶花的翅膀”相關段落。
6.匯報、交流自學成果,師作結。
(體會作者抓住昆明湖水“清澈”的特點進一步描寫的寫法,以及通過綠色澤的變化和漫山遍野野花的相“融”來凸顯長城之美的表現手法)
三、學習課文最后一部分,深入體會思鄉情結
1.師:作者已經遠離了故鄉,可心卻和故鄉在一起,課文依然以“歌”為終,與文章開頭有何關系?
(體會學習文章前后照應,結構嚴謹的寫法)
2.這一部分,作者又是怎樣表達自己強烈的思鄉情結的呢?
(復習,鞏固排比修辭方法的表達效果)
3.升華情感,深情朗讀文章最后一部分。
四、小結
總結全文,有感情地熟讀全文。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篇13
一、謎語導入課題
1、師: 同學們,這里有一首小詩,缺少一個題目,誰能幫它起個名字呢?
風云霧里行,縷縷絲晶瑩。悄悄潤物生,滴滴言吾情。
無弦堪稱曲,未有指尖聲。無字卻在歌,江海心悅明。
2、同學們自由朗讀,有的會說就叫“雨”吧。
3、師:大家讀明白了,這是一首描寫雨的小詩。把雨聲比作優雅的小曲,無字的歌謠。我們似乎聽到了雨聲的美妙與神奇。雨后的景色一定更美。今天,我們一起欣賞大自然帶給我們的美。《山雨》看到這個題目,你想提出什么問題?
4、生:山雨的聲音是怎樣的?山雨過后的景色怎樣?
師: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讀課文。
二、初步感知課文
1、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
2、指名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注意以下讀音:
水淋淋(linlin)
啼囀(zhuan)
傾吐(tu)
讀后師生評議
3、師:談談你讀懂了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三、感悟探究解疑
1、自讀感悟。
2、小組內討論交流。
3、班內交流,教師點撥
A、感悟雨聲的美妙、神奇。
(1) “沙啦啦,沙啦啦……”這是實實在在的雨聲。
(2) “像一曲無字的歌謠“和“一首首優雅的小曲”這是由雨聲而產生的聯想,給人以美的感受。說說比喻句的好處。
(3)“每一個音符都帶著幻想的色彩”,這句寫出了山雨的聲音神奇、美妙,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
(4)播放雨聲的錄音,讓學生尋找文中作者的感覺,或自己獨特的奇思妙想。
B、感悟雨色的明麗、迷人。
(1)“綠得耀眼,綠得透明”,這是實寫雨霧中的色彩,給人以清新舒暢的感覺。
(2)“這清新的綠色仿佛在雨中流動,流進我的眼里,流進我的心胸”。排比句的妙用。這是作者的想象,因為作者發自內心的'喜愛這綠色,所以說“流進我的心胸”。
點擊課件,通過屏幕展示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綠色之美,同時印證文中作者的感受。
(3)“記憶宛若一張干燥的宣紙,這綠,隨著絲絲縷縷的微雨,悄然在紙上化開,化開。。....”這句突出雨中的綠非同一般,給作者的印象格外深,從而使記憶變得鮮活,而具有靈性。
C、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1、自讀體會。感悟語言文字的美。
2、 組內朗讀。
3、各組派代表在班上讀,師生評議。
四、總結感悟延伸
1、配樂朗讀課文。
2 、談談學了課文后的感覺。引導學生品味出文中的意境美和作者對山雨的喜愛之情,體會作者的觀察和表達方法。
3、 畫一幅《山雨》的彩色圖畫,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寫一篇贊美自然景物的習作,表達真情實感。還可以做一期手抄報,美圖配美文。任選其一。
板書設計:
山雨
雨前: 山風云霧
雨中: 聽聲
雨后: 見色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篇14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正確讀寫“琥珀、颯颯、拂拭、熱辣辣、前俯后仰、淹沒、澎湃、粘稠、推測、松脂”等詞語;
2、認真閱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
3、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1、認真閱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
2、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
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整體感知課文
通過觀察和查找資料,誰說說什么是琥珀?(琥珀是古代松樹枝的化石,淡黃色,也有褐色或紅色的,可以作裝飾品。)
快速讀讀課文,想想課文寫了一塊什么樣的琥珀?
二、檢查預習
1、讀一讀本課生字,組詞,說說易錯的字
琥珀蠅脂撣拭辣滲澎湃黏測
注意:“脂”“滲”“湃”的讀音;“拭”“黏”的書寫。
2、交流預習時弄懂的詞語
三、默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描寫琥珀形成過程的部分,作上記號,再給文章分段,并批注每段的主要內容
1、指名讀每部分,說說每部分的內容
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先敘述了琥珀的形成過程。
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接著敘述了琥珀的發現。
第三部分(18自然段)最后描寫了琥珀的.形態,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過程的依據。
2、默讀課文,思考畫批: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有哪幾個階段?
3、小組討論,并提出不懂的問題。
四、小結
記住我們同學提出的問題,下節課繼續討論,并回憶對比一下這篇課文在敘述順序上和《黃河象》有哪些不同?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培養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寫的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培養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寫的方法。
教學難點:
啟發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誰還記得《黃河象》這篇文章講述了什么內容,按什么順序講的?我們是怎么學習的?
出示板書:
黃河象
按一定順序寫:看──想──發現
(骨架)(來歷)(化石)
化石的形成:200年前炎夏河邊喝水陷入河泥沙下變化石
學法:先理清文章順序,然后細讀想象理解化石形成的過程和依據,最后有語氣地朗讀課文。
二、那么《琥珀》這課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呢?請你快速默讀課文
1、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琥珀》想──發現──推理
(形成)(化石)(價值)
2、接著我們上節課的話題討論: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有哪幾個階段?
⑴學生交流畫批的結果,教師幫著梳理點撥
松脂把兩個小蟲一起包裹在里面;積成松脂球;松脂球變成化石。(有語氣地讀一讀相關的句段)
⑵出示學生的問題:在什么情況下“松脂球”才可能把兩個小蟲一起包裹在里頭?
學生歸納出:炎熱的夏天;在松林里;非常巧合(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⑶這塊琥珀形成的必要條件是什么?
時間長,上萬年;陸地下沉,海水上漫;松林被淹,松樹慢慢腐爛;松脂球埋在沙下面,形成化石。
⑷請你有語氣地讀一讀“發生在一萬年前的故事”邊讀邊想象琥珀形成的過程。(評讀)然后誰來復述這個過程?
⑸這樣想象的依據是什么?指名讀最后一段,注意各句之間的關系。
三、總結對比
《黃河象》和《琥珀》在寫法和內容上有何異同?(內容相似,但敘述順序有所不同)
順序:
《黃河象》看──想──發現
(骨架)(來歷)(化石)
《琥珀》想──發現──推理
(形成)(化石)(價值)
化石形成:
《黃河象》200萬年前炎夏河邊喝水陷入河泥沙下變化石
《琥珀》一萬年夏天樹林松脂裹小蟲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四、有語氣地讀一讀你喜歡的段落并評讀
板書設計
琥珀
順序:想──發現──推理
(形成)(化石)(價值)
化石形成:一萬年夏天樹林松脂裹小蟲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的教學設計02-27
小學六年級語文的教學設計03-07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02-17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10-12
小學語文雷雨教學設計08-07
小學語文《燈光》教學設計08-14
小學語文《咕咚》教學設計08-26
小學語文坐井觀天教學設計11-24
小學語文《荷花》教學設計(經典)06-21
[經典]小學的語文教學設計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