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學設計(推薦)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么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愚公移山》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解釋難詞、難句。要注意一詞多義、通假字。
2、結合過去學過的寓言理解其特點,把握寓言的寓意。
3、要著重理解愚公和智叟這兩個人物形象,此外還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質區別,從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義。
4、聯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認識,受到教育,古為今用,豐富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利用工具書,結合注釋,弄懂重點字詞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培養閱讀古文的能力。了解對比手法的運用。認識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難點:對比、襯托手法以及課文以神話結尾的作用。聯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現實意義。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幾十年前人們還曾認為毛澤東的“高峽出平湖”是夸張的夢話,而今天,隨著三峽水利工程的建成,夢話變成現實,高峽真正出平湖.那么,一個人搬走兩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聞笑談呢?好,我們這節課繼續學習<<愚公移山>>,來認識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
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3、理解“愚公”、“智叟“人物形象。
4、理解本文的神話結尾。
5、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三、檢查預習
1、走進作者
2、了解寓言這種文體的特點
四、讀熟課文
1、初讀課文。
學生自己放聲讀一遍課文。其間,遇到讀不準或不會讀的字,看注釋或查字典。教師不予指導。
2、互讀課文。
兩個學生一組:一個學生讀,一個聽。聽者發現讀音有錯,當即指出。兩人對某字的讀音意見不一致時,記下這個字,留待一會兒解決。如是,二人各讀一遍。
3、再讀課文。讀好停頓。
下邊語句中所畫的“/”為停頓處,供參考。
懲/山北之塞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說明]句中的停頓,一般依據句意或一定的語法關系來讀,但又不能限制的.過于死板。有的長句,可以停頓兩次。這里沒有標示出來,是為了供施教時靈活掌握。因為讀好停頓,一是為了會讀文言文,二是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階段,不必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頓而糾纏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達到了目的。學生隨著讀文言文數量的增多,尤其是隨著對內容的深入理解,會慢慢讀好句中停頓的。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返)
汝之不惠(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應(亡——無)
一厝朔東(厝——措)
無隴斷焉(隴——壟)
五、疏通字詞,理解文意
兩個學生一組,由一位學生根據書上注釋和自己的理解,串譯課文大意;另一位學生訂正或補充。二人遇到不會解釋或意見不一致的語句,將它們畫下來,留待一會兒解決。
[說明]在前面誦讀的基礎上,大部分學生對課文語句的意思能夠做到大體了解。兩人互相研究、討論,創造了較準確了解課文內容的條件。提倡借助注釋來疏通文意,這也是在培養學生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此時,教師作巡視,注意了解學生出現的問題,使后面的教學更有針對性。
引導學生思考問題:
1、愚公要移的是兩座什么樣的山?
2、愚公他幾歲了?你怎么知道的?為什么要移山?
3、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的人是什么態度?
4、愚公的妻子獻疑是反對嗎?倒土的地點是哪里?
5、愚公挖山的隊伍有幾個人?他們用了什么先進的工具沒有?
6、那個“遺男”姓什么?有幾歲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嗎?說明了什么問題?
7、智叟他智嗎?他對移山持什么態度?
8、愚公是怎樣反駁他的?
9、兩座山移掉了嗎?
10、如何理解這個神話結尾?
明確:以神話作結,贊美了愚公移山的誠心和堅定的意志。增添了故事的瑰麗色彩,富有濃厚的想象力。借助神的力量來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寄托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題。
11.愚公決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難?
討論并歸納:
(l)兩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2)年老力衰,人員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3)工具簡陋,運土路程遠: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12、小結
兩山規模:“方七百里,高萬仞”原因:“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的:“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運土地點:“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行動:“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結局:“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六、聯系現實,進行拓展,深入領會愚公的精神。 1、辯論賽
辯題:愚公、智叟到底誰愚?
正方:愚公實愚
反方:智叟不智
明確:
愚公:志向遠大
不畏困難愚公不愚
堅持不懈
智叟:目光短淺
知難而退智叟不智
自以為是
2、思考:
如果沒有神仙的幫忙,結果會怎樣?明確: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實現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話結尾,借助神的力量實現愚公的抱負,是以幻想方式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這和迷信有本質的不同。
3、理解對比和襯托手法
二山高峻對比人少力微工具簡陋
智叟:愚公:
胸懷大志對比目光短淺
遠見卓識安于現狀
堅持不懈自作聰明
遺男熱情幫助對比智叟頑固不化
山神驚懼天帝感動
襯托
愚公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念
4、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著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奮斗的道理。
七、拓展
1、想一想,在這個日新月異、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2、一個人的一生中肯定會遇到無數的困難險阻,我們應以怎樣的態度卻面對?《愚公移山》這篇課文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
3、現在擺在我們同學面前就有7座大山,我們只有發揮愚公精神,逐一克服,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八、布置作業
1、自選《列子》中的一段文字,自主閱讀。
2、試析如下一種對比(愚公的妻子與智叟的對比;京城氏之子與智叟的對比;王屋、太行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之遙遠的對比;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的對比。)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2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
2.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過程與方法
1.反復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
2.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重點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語感。
2.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
難點
1.培養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2.理解這則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的作用。
誦讀法、辯論法、品讀法、延伸拓展法。
多媒體課件。
1課時
播放背景音樂——歌曲《愚公移山》。
幾年前人們還曾認為毛澤東的“高峽出平湖”是夸張的夢話,而今天,隨著三峽水利工程的建成,夢話變成現實,高峽真正出平湖了。那么,一個人搬走兩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聞笑談呢?好,通過學習《愚公移山》,讓我們來認識這位移山的愚公吧。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凈無為。后漢班固《漢書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東晉人搜集有關的古代資料編寫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1.時代背景。
本文選自《列子》,成書于戰國前期。在當時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話這一表現形式,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
2.題解。
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本文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不怕困難、堅持奮斗的精神,結尾極富浪漫主義,體現了人定勝天的樂觀信念。
毛澤東同志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時,曾以《愚公移山》為題致閉幕詞,鼓勵全黨全民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決心,堅持奮斗,排除萬難,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一九五七年毛澤東同志又發出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的偉大號召。今天,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我們仍然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
本文是一則寓言。寓言是一種以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為內容的文學體裁。篇幅比較短小,具有鮮明的哲理性或諷刺性。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也有的是人格化了的動植物。主題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經常采用夸張和擬人手法。
1.教師示范背誦課文。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句子停頓。
示例:
懲/山北之塞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3.學生根據注釋提示,借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答疑解惑。
4.再讀課文,完成下列內容結構圖。
兩山規模、位置:方七百里,高萬仞;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愚公移山原因: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移山目標: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移山方式:叩石墾壤,箕畚運
移山時間: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移山沖突:愚公、智叟
移山結局:無隴斷
1.這則寓言共寫了哪些人物?
愚公、其妻、其子孫、遺男、智叟。
2.老愚公有多大年紀了?智叟是個年輕人嗎?那個“遺男”姓什么?幾歲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嗎?
通過問答,明確下列加點詞語的含義。
年且九十——且,將近。智叟——叟,老頭。京城氏——京城,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齔——齔,換牙;始齔,七八歲。孀妻有遺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親是“寡婦”,他自己是“孤兒”。“遺男”是生下來以前就死了父親的孩子。
3.再請大家計算一下,參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領了子孫中三個能挑擔的人,敲石挖土,用箕畚裝了土石運到渤海邊上去扔掉”。這樣看來,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個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遺男,一共五個人參加移山勞動。
4.“移山”這件事做起來困難嗎?
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們人數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歲,工具又落后,要移山的確是千難萬難的。
5.學生朗讀有關語句,進行比較:
(1)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哪些話只由愚公的妻子講而智叟不講,哪些話只由智叟講而愚公的妻子不講?即使是兩個人都講的話,在內容和語氣上有什么差別?
“甚矣,汝之不惠。”這句話是只有智叟才會講。倒裝句式的運用(謂語“甚矣”提前),強調了愚公不聰明的程度,說明了智叟對愚公的輕視。愚公的妻子是不會講這樣的話的。
“且焉置土石?”這句話只有愚公的妻子才會講。“況且把土塊和石頭放到哪里去?”她有這個疑問,說明她對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關心和擔心,不同于智叟的根本否定。智叟是不會提出這樣的疑問的。
(2)“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這兩句話,句式相同,內容相近,但表達的語氣、感情卻很不相同。愚公的妻子說:“憑您的力氣,還不能削平魁父這樣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這是很合乎情理的疑問。智叟卻說:“憑你這一大把年紀和剩下的一點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棵草,又能把土塊石頭怎么樣啊?”話說得過于夸張,帶著諷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與“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話中多一“其”,加強了反問的語氣。這些都說明了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是反對和嘲笑,亦即反對得更加強烈,跟愚公的妻子的“獻疑”有所不同。
再從稱謂看,愚公的妻子稱愚公為“君”;智叟則稱愚公為“汝”,顯得不客氣,也說明了智叟對愚公輕視的態度。“汝”在文言里一般是表輕賤的稱呼。
6.教師小結:愚公的妻子對移山的態度是“疑”,智叟是“笑”和“止”。“近似之跡,不可不察”,讀書時經常注意從“近似之跡”的比較中找出它們的相異之處,就可以把死書讀活,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
7.愚公的子孫對移山的態度怎樣?
“雜然相許”“雜曰:‘投諸渤海之尾……’”兩句。“雜然”“許”寫出他們紛紛贊同、堅決支持的態度。“雜曰”句則進一步寫他們不僅贊同,而且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解除了愚公的妻子的“疑”,使移山之役得以順利開始。
8.那個“始齔”的“遺男”為移山做了什么?
“跳往助之”;“跳”“助”,說明這個孩子是樂于相助、積極參加的。
9.山移掉以后的好處,愚公想過沒有?
想過了,“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10.那么,愚公認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呢?他是怎樣針鋒相對地駁斥智叟的反對和嘲笑的?
“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11.啟發:這段句子念起來感到特別有力,這是什么原因呢?
這里運用了頂真的修辭手法。即一句頂著一句,充分表現出語言的力量。“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是對“甚矣,汝之不惠”的有力回答;“……子又生孫,孫又生子……”是頂真法的連續運用,顯得子子孫孫,綿延不絕,最后總結一句“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使人感到特別有力。
12.“而山不加增”,這個“而”字的`作用是什么?“加增”是什么意思?
“加”是“更”的意思,“加增”就是“更增高”,不是“增加”的倒裝。“而”在這里起轉折的作用。子子孫孫,無窮盡,然而山不會更增高了,挖去一點就少一點,這樣一算,自然引出了一個結論:“(山)何苦而不平?”這個結論水到渠成,很有說服力,無怪智叟要“亡以應”了。這就說明愚公在移山之前考慮得很周到,他不僅“痛感迂塞之苦”,“確知移山之利”,而且還“深明可移之理”。
13.那么為什么有人覺得愚公愚笨呢?
愚公笨不笨,關鍵在于用什么觀點去看愚公移山的精神。用“為子孫后代造福”的觀點去看,愚公不僅不笨,而且是一個大智大勇的人。這叫做“大智若愚”。
14.既然愚公不笨,那么反對愚公移山的那個智叟,是不是聰明老頭呢?
智叟知難而止,無所作為,這種人自以為聰明,其實不過是一點“小聰明”罷了,可見“愚公實不愚,智叟未必智”。
15.我們再來看一看最后一段文章。有人說,這個故事到最后還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這兩座大山搬走的,這樣看來,愚公到底是無能的。你們同意這個觀點嗎?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說明愚公移山的決心行動(不已),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報告;“帝感其誠”,愚公精神(誠)連天帝都感動了。這不僅不是說明愚公的無能,相反,恰恰顯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公千百年來被人稱頌,正是由于他這種排除千難萬險、不達目的不止的頑強精神。
神話不同于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征服自然。這個神話式的結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
16.課文是怎樣表現愚公這個人物的?
正面描寫——語言、行動(愚公確知“平險”之利,有遠大抱負)。鮮明對比——智叟實愚,愚公實智(愚公深明可以“平險”之理,有正確的認識)。側面烘托——山高、路遠,神懼、帝感(愚公有萬難不屈的“平險”精神。)愚公形象即為:有遠大抱負,有正確認識,有萬難不屈的“平險”精神。
17.關于對比、襯托手法。
文中有多處對比,如愚公與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對比。愚公有實現“指通豫南,達于漢陰”以造福人民大眾和后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京城氏之子聽說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卻“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見解鄙陋,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的冷漠態度。愚公之妻對丈夫關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問;智叟表現出極度的輕蔑,嘲諷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運用襯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一年返家一次等對顯現愚公的氣魄、說明移山勞動的艱巨具有襯托作用。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18.請大家想想,我們還需要愚公精神嗎?
愚公精神的實質是排除千難萬險不達目的決不休止。我們現在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會有“神舟九號”的發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會有我國近十年的輝煌成就?哪里會有時代的發展、人類的進步?讓我們從愚公手里接過精神火把,點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尋明天的太陽!
全文按情節發展過程可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寫太行、王屋這兩座山的廣度、高度和所在地。這實際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對烘托人物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寫愚公發起移山的經過和移山過程中的艱苦勞動,初步展示了愚公的精神,為下文“答智叟詰難”做鋪墊。這一段可分三層:第一層寫愚公倡議移山的原因和目的及其倡議得到兒孫們熱烈響應的情形;第二層寫愚公妻的“獻疑”,說明移山的實際困難,還寫了眾人提出的解決困難的辦法;第三層寫愚公及其子孫們在移山過程中的艱苦勞動。其中還穿插敘述了京城氏孀妻的弱子“跳往助之”的情節。
第三部分寫愚公批駁智叟的詰難。這是全文的重點段落。文中把兩種對立的觀點敘述得十分清楚,是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之所在。由此自然地導出故事的神話結尾。
第四部分寫愚公的話感動了天帝,王屋、太行二山終被移走。
本文通過記敘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奮斗不懈的道理。
1.故事完整,有背景、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2.運用了對比和烘托的寫法。有愚公和智叟的對比,也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的對比。開頭寫二山之高大,中間寫路程之遙遠,結尾寫操蛇神之“懼”和天帝之“感”,都有力地烘托了愚公。
3.細節描寫生動形象。
愚公移山
《列子》
不利條件:
方七百里,高萬仞——山之高大
年且九十——年齡之大
叩石墾壤,箕畚——工具之簡陋
子孫荷擔者三夫——人力之單薄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路途之遙遠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
有利條件:
雜然相許——家人的支持
跳往助之——鄰人的參與
子子孫孫無窮匱,而山不加增——對比襯托——愚公發展的觀點
寓意:表現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
頑強改造自然的精神
這堂課,我根據新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查閱了很多相關的資料,充分估計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精心設計了一些新穎的思考題。力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體現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認識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扮演課堂的主角,教師僅起組織、協調學生的導演作用,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力求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和“努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指導思想。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分析并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深入體會愚公的精神品質
2.體會文中襯托、對比手法表現愚公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
體會愚公的人物形象及精神品質
【教學難點】
體會文中襯托、對比手法在表現愚公人物形象
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預習檢測
四組字詞檢測題目,分別是字音、實詞解釋、句子翻譯和通假字。
回答教師的提問
檢測預習程度,對一些特殊句式、關鍵詞句予以強調,為分析內容作鋪墊
導入新課
請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個標題點上標點,表達自己第一次看到這個標題的感受。
可能標出的標點:
(1)感嘆號:表示感嘆,對這“壯舉”表示贊嘆
(2)問號:表示疑問,對此表示不解和懷疑
通過點標點,引導學生對“愚公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予以關注
朗讀課文
整體感知
提問:在齊讀課文的同時,找出一個與移山意義相近的詞語
在齊讀課文的同時,找到與“移山”意義相近的詞語“平險”
4。閱讀第三段,明確
智叟:知難而退、目光短淺;愚公:知難而上、目光長遠。體會人物對比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愚公移山”這個題目是后人所加的,但是“移”一字多少有些輕描淡寫,難以反映這個過程的艱難。而在愚公的話語中,卻又一個十分貼切的詞語:平險。這個詞更能喚起學生對這個過程的認知,從而引導學生去尋找這個移山過程中的困難
精讀課文
分析人物
1。提問:愚公在平險過程中會遇到那些困難呢?
2。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困難推斷愚公的.人物形象。使學生體會體會“襯托”這種表現手法在塑造人物中的作用
3。根據已得出的人物形象,指導學生朗讀前兩段。
4。根據第三段中智叟的問和愚公的答,引導學生分析第三段中智叟和愚公的人物形象。使學生體會此處“對比”在表現人物中的作用。
5。在熟悉了愚公的人物形象后,指導學生對第三段愚公的話進行朗讀。
1。學生自讀課文前兩段二段,對愚公“平險”過程可能遇到的困難這一問題進行交流
(1)兩山高大
(2)工具簡陋
(3)缺乏勞力
(4)路程遙遠
2。對愚公的人物精神品質進行解析: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堅定不移。此外還可能分析到:有謀劃、謹慎等。
3。注意重點讀出愚公平險過程中的困難險阻,讀出愚公等人在面對困難險阻時候的執著和堅定。
4。智叟:知難而退、目光短淺;由此相對的愚公:知難而上、目光長遠
5。讀出愚公的堅定不移,突出關鍵詞句
文章前兩段對愚公人物形象的直接評述只有“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這一句話。所以要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先從愚公的行為及其對象入手,從而推斷愚公的人物形象。
文章第三段雖是智叟和愚公的對話,但這一段卻體現出他們兩人截然相對的觀點和形象。通過分析他們的觀點,從而推斷兩者的人物形象。
對于這兩部分人物形象的把握,實際上都是從其他事物、人物進行分析,從而推斷的,因此需要點明“襯托”和“對比”的兩種手法。
通過指導朗讀,可以加深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知,也能檢驗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
小結全文
1.總結愚公的人物形象以及襯托、對比在反映人物形象上的的作用
2.提問:請學生對題目再次點上標點。教師的答案:愚公?移山!
標點:“愚公”移山;“愚”公移山
在整體把握愚公形象后,再對標題標上標點,從而檢測學生對整個愚公人物形象的理解
課后作業
有人說沒有天帝的感動和幫助,愚公及其后人未必能夠完成移山的重任,你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
課后完成作業
可以從“神話”的特點來思考這樣的結局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①了解有關古代寓言的粗淺知識。
②掌握具體語言環境中文言詞語的含義,了解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誦讀文言文的習慣,增強對文言文這種古代書面語的直接感受能力、誦讀背誦能力。
3、情感目標:
理解本文的寓意,學習愚公移山的精神,培養學生頑強的毅力和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理解愚公與智叟的對話內涵。
2、認識愚公生動的形象,理解課文寓意。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二)課文認讀
1、聽課文錄音,注意課文中生字詞的讀音和文句的朗讀節奏和語氣。
2、分小組自學實踐,憑借課文注釋和工具書排除文字障礙,疏通文意。
3、學生提出質疑,以學生互相解決疑難為主,老師點撥。
(三)課文研讀
1、愚公移山的背景。
2、了解移山的原因、好處、態度、方法、影響、艱巨。(在課文中找出相關句子)
3、分析愚公與智叟對話的內涵。
設問:A、智叟與愚公對話時的神態是怎樣的?
B、他們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C、愚公為何長息?
D、作者給這兩位人物命名是別有用心的,有何深長意味?
4、理解課文的神話結尾。抓住“誠”分析。
5、試著背誦課文,進一步理解愚公形象。
(四)課文賞讀
1、欣賞名畫:徐悲鴻的《愚公移山》,感受愚公精神。
2、齊誦課文。
3、名曲欣賞:江濤的《愚公移山》,頌揚愚公精神。
4、試背課文。
5、概括小結。
(五)課文創讀
組織學生討論:
1、學習了《愚公移山》一文,你受到什么啟示?
2、我們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為什么?
3、現實生活中還有沒有愚公精神存在?你能舉出一些例子嗎?
(六)作業布置
1、必做題:背誦全文、整理課堂筆記
2、選做題:習作實踐
①文中對愚公、智叟兩位人物的命名很有創意,請以“傻哥不傻,美人不美”為題寫一篇400字短文。
②我為愚公唱贊歌。
③心中的愚公。
板書設計
長息(年高志短)
愚公
智叟
眼
笑(殘年余力)
鼠
光
目
長
寸
遠
對
光
不愚
比
不智
人力的無窮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5
【教學設想】
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文中最為關鍵的兩個字,有著完全相同的讀音:一是“愚”(從心,從禺。心,與性情有關。禺,猴屬,獸之愚者。本義為蠢,愚昧),一是“迂”(從chuò曲折,繞遠)。“愚”字從心而愚公并不用心,只盼“指通豫南,達于漢陰”,“指”即“直”,恰與“迂”相反。無論是進出之路,還是思維之路,愚公都只愿直來直去;對此文本的解讀似乎也只有一條通道──然而并不是沒有別的可能:解決問題,可以有別的辦法;探測愚公的內心,也不妨多“迂”幾回。
課堂的行進按照“四三二一”之順序:
先提煉要素,揭示其作為一個隱喻,包含著勵志故事普遍的特征;
后以同類文本作比,彰顯屬愚公神話特有的異質;
再提出兩種假設,引入生活經驗,將枯燥的“寓言說理”,轉變為“人情故事”,重新來打量這個人物的種種可能,頗有趣味。
最后借用西方人視角,評價這個古老的中國故事,讓人在悚然一驚后,從濃厚的文化浸潤中拔身而出,發掘此文本悠久流傳的寓言密碼。
【教學目的】
1、通過對故事情節的`鉤玄提要,了解民族的朗健精神。
2、分角色(愚公、智叟)朗讀、辯論,懂得真理的相對性。
3、DV實錄,小組討論,探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內涵。
【教學過程】
一、四大元素
山、人、過程、結局。
二、三處差異
1、人數外援結局。
2、后息為勝──智叟的回應。
三、兩種假設→如何重新評價愚公?
1、假如愚公早料到帝會“感其誠”……
2、假如結尾是“子孫世代挖山,至今未休”……
四、一個疑問
為什么中國人會對愚公事跡津津樂道?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圍繞中心,充分闡述自己觀點的能力。
通過課前查找資料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通過討論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通過討論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內容分析
教學重點:把自己對問題的看法闡述清楚。
教學難點:說話要有針對性,能有條理、合乎邏輯地說明自己的觀點。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故事導入。
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愚公移山》影片的片段或錄音播放《愚公移山》的故事,讓學生從中充分體會愚公持之以恒,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
二、學習指導語,明確本次口語交際的內容、要求和訓練方式。
先學習題解,然后每個同學思考一下: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古就被人們所傳頌,當代也應該肯定,但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有人提出是否還需要愚公精神。本次口語交際以討論的方式進行,要求能用充分的理由闡述出自己的觀點。
三、分組。
學生各自思考好自己的觀點后,可按自己的想法分成兩組,一組持“愚公移山的精神已經過時了”觀點;另一組持“在當今社會中我們仍需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觀點。
四、組內交流。
兩組同學在各自組內都要分別說說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分別列舉事例,組員之間提出意見互相補充。
五、全班討論。
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兩組學生分別闡述各自的觀點。闡述觀點時要有充分的理由,對方如有反駁也可以插話。教師也可以參與討論,在討論中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如果在當今的社會中我們還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做一些簡單的事,是否會費時費力,達不到好的效果。
2、在當今社會中我們如果放棄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人們變得越來越懶惰,科技是否還會繼續進步呢?
六、總結。
可根據學生在討論中的表現,教師為發言最佳小組頒發“最佳合作獎”,為發言最精彩的同學頒發“最佳口才獎”。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7
一、介紹文學常識
1、簡介有關寓言的知識。
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常用夸張手法描寫人物,或把動植物與非生物擬人化、使深奧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訓從簡單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體現出來。中國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散文中有不少此類作品,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
2、簡介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戰國前期鄭國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是東晉太搜集有關的古代資料編寫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一百三十四則,題材較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二、閱讀分析(課文內容)
1、學習第一自然段。
本段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即寫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的特點和本來的地理位置。為愚公移山之難設伏,以此反襯愚公移山的決心很大,其精神可嘉。
本段應掌握的文言實詞:方(見方,指面積)
仞(古代以六尺或八尺為一仞)
河陽(黃河北岸。河,黃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陰,山的
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陽。)
2、學習第二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部分,寫愚公移山,得到全家人和遺男的支持幫助。
本段應掌握的文言實同:懲(苦于) 汝(你,文中作“你們”之義)
許(贊許) 易(交換)
曾(乃,并)此(換牙)
本段應掌握的通假字有:指——直 反——返
本段應掌握的文言虛詞:且:年且九十(副詞,將近)
且焉置土石(副詞,況且)
焉: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
始一反焉(語氣助詞)
諸:(兼詞,之于)
以:(介詞,憑)
本段應掌握的文言句式。習慣句式。(“如……何”,其意思是“把……怎么樣”。)
3、學習第三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節的高潮,寫愚公面對智史的嘲笑,理直氣壯地駁斥智史的觀點。
本段應掌握的文言實詞:徹(通)苦(愁)匱(盡)
本段應掌握的通假字有:惠——慧 亡—一無
本段應掌握的修辭手法:頂針(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
6、學習第四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節的結局,寫愚公移山之舉感動了無地,他在神的幫助下,實現了移山的愿望,照應了上文。“不已”照應了上文愚公對智叟說的話,作為全篇的結尾,照應了第一段的內容。
本段應掌握的通假字有:盾——措,放置。
三、隨堂練習(略)
第二課時
一、閱讀分析(愚公人物形象)
1、愚公為何移山?
其原因是愚公“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為何堅信一定能把大山搬走?
愚公移山的信心來自他對人和自然關系問題上的認識。他懂得“子子孫孫無窮匾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即人力目前來看是有限的`,從長遠來看是無窮盡的;而自然條件在一定時間內甚至于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有變化,只要世世代代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把大山搬走;自然是能夠被征服的,困難是能夠克服的。愚公這種移山的信心是古代勞動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動反映。
3、愚公“愚”、智叟“智”嗎?
愚公以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問題,而智空對移山是“笑而止之”,在他看來,自然條件是無法改變的,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從而斷定人在自然面前是無能為力的。兩相對比,我們不難看出誰聰明誰愚蠢,愚公、智良二人命名的深長意味蘊含其中。
小結:文章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運用對比、烘托等手法刻畫了愚公的形象,成功地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的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斗的道理。
4、其妻和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度一樣嗎?這兩個人在情節發展上有什么作用?要求學生找出描寫兩人的語言,朗讀并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分析比較。
(1)兩個人對愚公的稱謂一樣嗎?
其妻稱愚公為“君”,言語間表達的是對愚公的尊重;而智叟稱愚公為“汝”,言語間流露出對愚公的輕視態度。
(2)兩人說話時所采用的句式相同嗎?
其妻說“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里說“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這兩句詩句式相同,但內容有很大的差異。愚公之妻是從“獻疑”的角度講的,“以君之力”帶有關心的意味,“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語氣較輕,她不反對愚公移山。智史顯然是譏笑和責難愚公,阻止愚公移山,“以殘年余力”顯出十足的輕蔑,“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是挖苦,“其如土石何”反問語氣強烈,毫無掩飾地譏笑愚公。
這兩個人物對情節的發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其妻的“獻疑”,引起全家人討論運土的問題,導致移山行動的開始;智叟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駁,由此過渡到神話結尾,才顯得自然合理。
(3)兩人所說的話哪一句最不相同?
其妻說“且焉置土石”,提出了土石放哪里的疑問;而智叟開口則說“甚矣,汝之不惠”,他用一個倒裝句,強調了愚公不聰明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其妻對自己丈夫移山之事更多的是關心和擔憂,智叟對愚公移山之事全然否定,對愚公十分輕視。
二、難點分析
對京城氏之于“跳往助之”這一細節應如何理解?
京城氏之子是“遺男”,年紀很小,他去幫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見愚公的事業受到了眾人的擁護。在從“跳往助之”來看,他是出自真誠、高高興興地去的。孩子閱世不多,不了解事情的艱巨性,所以用天真的態度來對待移山一舉,其中也含有“愚”的成分;但反過來看,這種“愚”卻表現了他對有意義的事業的熱情。
三、難點分析
神話結尾有什么作用?
神話不同于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人們只能通過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征服自然的愿望。馬克思說:“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話結尾,借助神的力量來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是解決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傳輪回、報應等封建迷信思想有著本質的不同。
四、總結、擴展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動的故事情節,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臉炙人口。寓言中塑造了愚公的生動形象,寓意深刻。
討論一,我們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為什么?
今天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項極其偉大而艱巨的工程,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下去,才能取得勝利。
討論二,有人說:“誰說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擋了路,自己去挖山本來就很健,為什么還要叫子子孫孫去吃這苦頭呢?繞山開道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嗎?”你對此是怎樣看的?
這種觀點看起來似乎是“實事求是”的,其實不然。寓言是生活中某些普遍道理的反映。
這篇寓言所要說明的是人力可以戰勝自然的道理,說愚公不愚,就是因為愚公懂得這個道理,并決心將它付諸實踐,不怕困難,挖山不止;如果繞山開道或干脆搬家,豈不是屈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隸么?這種觀點所反映的是某些人害怕困難的心理。
五、布置作業
l、熟讀課文,背誦“河曲智叟止之曰……亡以應”一段。
2、完成課后練習。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做到字音正確,停頓恰當,并注意語氣。
2、了解全文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愚公移山的精神。
3、學會本課應識會寫的字。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義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啟發質疑,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后,啟發學生理解“愚公”本意指是“愚蠢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提出問題。
二、讀通課文,整體把握全文主要內容。
1、學生自由讀課文,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2、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理清文章層次;按照“移山”問題的提出,移山的過程,移山的結果這樣的順序理清文章的層次
三、再讀課文,解決疑問。
1、讀課文學生體會兩場爭論的內容:一場是愚公與家人的爭論,一場是愚公與智叟的爭論。引導學生體會兩場爭論的區別。第一場是愚公與家人的爭論,大多數人都同意,其妻子的獻疑是出于關心。是一場民主的討論;第二場爭論是與智叟的.對話,是針鋒相對的。
2、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愚公與智叟兩種不同的態度,注意讀出不同的語氣。引導學生體會:智叟懼怕困難,而愚公有不怕艱難、鍥而不舍的精神。
3、讀課文,引導學生自學。老師設疑:參加移山的人有哪些?移山過程中,開始是家里人,后來是鄰居,四面八方的人,最后是夸娥氏的兩個大力士兒子把山搬走了。
四、學生討論
如果玉皇大帝沒派夸娥氏的兩個大力士兒子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移走嗎?
五、歸納通讀全文
組織學生討論,這則寓言的題目為“愚公移山”,其中對“愚公”并沒有諷刺的意味,看似愚,實則不愚;智叟的“智”就是所謂的“小聰明”,自以為智,實則是暴風驟雨,但沒有克服困難和智慧的勇氣,目光短淺。
六、拓展延伸,升華主題。
讀了這則寓言之后,引導學生談對愚公移山的體會,并向課外拓展延伸,鼓勵學生查找資料,加深對愚公精神的理解。
七、積累內化
1、自選詞語,由學生獨立完成,提示學生可以選四個字的詞語。
2、完成課文后的練習。
3、識字寫字。認讀本課生字。運用形聲字的特點,識記字形。形聲字:霄、渤、癡、娥。 “寡”的寫法。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9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是上教版《品德與社會》學科四年級第一學期第三單元《人地和諧》中的第一篇課文。這一單元主要是讓學生探究人與自然的關系,初步了解人地和諧才能發展的道理。如《愚公移山》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治理自然環境;《大禹治水》了解自然災害的危險,學會預防和應對;《前衛之歌》了解循環經濟的優越性,知道發展與環保兼顧。
《愚公移山》是我國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這個故事可謂家喻戶曉。愚公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說明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地奮斗的道理。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敢于斗爭的精神。毛澤東在黨的七大致閉幕詞時,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教育全黨:團結全國人民一齊奮斗,就一定能奪取革命的勝利。在當今社會主義建設中,也需要大力發揚這種精神。因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是一項極其偉大而艱巨的任務,將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著重于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我國古代人民治理環境、改善生存條件的事例,懂得今天仍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
我們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的民族,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愚公精神也是我們民族的特點。所以,本篇課文是對學生進行民族優良傳統的教育,是典型的民族精神教育的佳篇。
二、學情分析
通過調查,我發現大部分學生不知道《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個別學生通過觀看網上的《愚公移山》flash,知道大概的內容,覺得他很了不起,但對于愚公的這種不怕吃苦,敢于向大自然挑戰的精神理解不夠。至于我國古代人民治理自然環境,改善生存條件的例子更不清楚了。可以說,這課對于學生來說很是陌生。
結合教材分析和學生情況分析,我覺得教學本課著重運用講授法,通過《愚公移山》這個故事的學習,明確愚公移山的精神;通過辨析,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永遠不過時;展示各種治理自然環境,改善生存條件的事例,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通過收集、交流當今社會的建設運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所取得的成就,贊美身邊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當代愚公。通過吸管搭高的體驗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做任何事都離不開知難而上、努力實踐的愚公精神。明確在自己以后學習、生活中遇到問題、困難也要發揚愚公精神。
三、教學目標
教學課時:三教時
教學總目標:
1、通過觀看動畫片,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師生合作,歸納出愚公移山的精神: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2、通過看地圖,故事、交流、上網查找,了解我國自然環境的復雜性,我國古代人民治理環境、改善生存條件的事例,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
3、通過看新聞,了解當今社會的建設同樣也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聯系教師、學生的實際,贊美身邊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當代愚公。
4、通過吸管搭高的體驗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做任何事都離不開知難而上、努力實踐1、過觀看動畫片,了解愚公移山的故事;師生合作,歸納出愚公移山的精神: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2、通過學生的辯論,明確在現代社會中還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學過程
活動一:聽聽歌曲,談話引入
1、師:你們喜歡聽歌嗎?讓我們聽一首有趣的歌。大家可要聽清楚歌詞呀!
2、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3、師:你們知道首歌中唱的是什么嗎?
4、學生交流
5、師:這首歌曲的名字就叫——《愚公移山》,它贊美了愚公不怕困難,堅韌不拔的精神。
【一首優美歌曲的欣賞能充分調動的學習積極性,他們快樂地聽歌,通過歌詞初步了解愚公移山這件事。教師的小結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指明方向。】
活動二:觀看動畫,了解故事
1、《愚公移山》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看一段精彩的動畫。邊看邊思考:你喜歡愚公嗎?為什么?
2、學生觀看
3、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4、師生合作共同歸納愚公精神:有遠大理想,不怕困難,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敢于斗爭,敢于勝利
5、出示句子:無論多么困難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這就是愚公移山的精神。
6、學生齊讀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我播放《愚公移山》的精彩動畫片,使原本靜止不動的畫面鮮活起來,大大激發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由于愚公精神概括起來有困難,所以采用師生合作共同歸納,最后通過朗讀加以鞏固。】
活動三:小小論壇,明確精神永存
1、師:假如愚公生活在今天,面對大山擋路,他會怎么做?
1、學生交流
2、教師小結:愚公生活的時代沒有現代化的工具,他不是為了子孫后代的幸福。他完全可以選擇搬家這個最輕松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3、師:有人說,愚公生活的年代太落后了,沒辦法只能靠堅持不懈地挖山來解決,現在條件好轉,只要按按開關就行了,不要愚公精神了吧?你們同意他的觀點嗎?
4、學生根據贊成和反對分成兩組進行辯論。
5、教師對學生的活動進行點評。
6、出示《人民日報》(20xx年08月08日第四版)(人民論壇)《還需要愚公精神嗎?》
7、師小結: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做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愚公移山的精神永遠不過時。
【教師創設情景,提出:假如愚公生活在今天,他會怎么做?讓學生暢所欲言,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對于學生五花八門的回答,教師不必做過多的評價,而是強調在當時情況下,愚公移山是為了子孫后代的幸福著想。通過小小辯論會,培養學生利用事例說明問題的能力,同學間互相合作的能力,同時,在辯論中,同學們對愚公精神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最后,教師補充了《人民日報》的一篇論壇——《還需要愚公精神嗎?》,旗幟鮮明地指出愚公移山的精神永遠不過時。這一環節的設置,也體現了我們品德與社會課密切聯系社會,以理服人的特點】
第二教時
教學要求:
1、過看地圖,了解我國自然環境的復雜性,存在著許多不利因素,這更需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
2、通過講故事、交流、上網查找資料等途徑了解我國古代人民治理環境、改善生存條件的事例,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
教學過程:
活動一:觀看地圖,了解我國自然環境的復雜多樣
1、師:我們在第一課中就知道,我國的國土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有的區域自然環境優越;有的'區域自然環境較差,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不便。那么,有哪些不利因素嗎?
2、出示中國地形圖
3、學生仔細觀看并小組內交流。
4、學生大組交流:水資源分布不均,山脈眾多、土地沙漠化等
5、教師引導孩子觀看我國河流的走向。
6、提問:我國的水路大多是東西走向,沒有南北向,這樣會給當地的人民帶來怎樣的困難?
7、學生交流:南北交通極為不便。
8、師:面對這個不利因素,我國的勞動人民是怎樣做的?
【品德與社會學科中重視培養高年級學生觀看地圖的能力,通過觀看中國地形圖,在與同伴的互相學習、互相啟發下,在教師一步一步地指導,學生得出了環境的差異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不便。】
活動二:故事欣賞,知道勞動人民的偉大成就——大運河
1、聽故事:大運河的開鑿
2、交流感受,上臺在地圖上指出大運河的位置。
3、播放錄像《話說運河》,了解大運河對當今的貢獻
4、教師小結
【雖然運河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但是運用錄像,縮短了兩者之間的距離。孩子們欣賞了運河上各種船只川流不息,岸上吊車林立一派繁忙的景象,直觀感受到了古老的運河依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同學們一邊欣賞,一邊聽著教師富有激情的介紹,為我們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成就而驕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活動三:看書上網,了解治理環境,改善生存條件的事例
1、大運河是古代的勞動人民因地制宜,克服了自然環境中的各種不利因素,發展生產,改善生活的杰出成就。除了它以外,你還了解哪些治理環境,改善生存條件的事例?
2、學生交流
3、打開書,了解中國人民改造大自然的偉大成就。
4、教師推薦學校網站——愚公移山網,以小組為單位瀏覽網頁,做好簡單記錄。
5、智力大沖浪:愚公精神知多少。
6、隨機播放錄像《荒山變成花果山》、歌曲《南泥灣》
7、點評及發獎,獎品為《愚公移山》、《紅旗渠》、《詹天佑》等故事書。
8、師小結:愚公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我們要繼續發揚這個優秀品質。
【了解我國人民治理自然環境,改善生存條件的一些事例是本課的重點。如果一個一個事例講述過去,學生就會覺得枯燥、乏味,于是,我采用了豐富多彩的活動:看書、上網瀏覽、智力競賽等活動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他們主動地參與學習、討論、競猜,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同時,民族精神教育在此環節中得到充分落實。】
第三教時
教學要求:
1、通過看新聞,了解當今社會的建設同樣也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
2、聯系教師、學生的實際,贊美身邊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當代愚公。
3、通過吸管搭高的體驗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做任何事都離不開知難而上、努力實踐的愚公精神。
教學過程:
活動一:談話鞏固,再現愚公精神
1、教師提問:愚公精神是什么?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利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作出了哪些巨大的成就?
2、學生回答問題。
3、教師點評。
4、錄像展示,了解愚公精神在新時代的體現:上海長江隧道、東海大橋
活動二:聯系當今社會,解讀新的“愚公”精神
1、播放新聞:
溫總在昨天的溫家寶總理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總理說出了最讓他感動的事是人民對政府的支持;最覺得痛心的問題我這三年的工作,還沒能夠把人民最關心的醫療、上學、住房、安全等各方面問題解決得更好。然后,總理又說:但是,中國的總理懂得一個道理,就是“知難不難、迎難而上、知難而進、永不退縮、不言失敗”。
2、師小結:我們從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和答中外記者問中看到了答案,那就是13億人民同心協力,發揚“愚公移山”精神,“知難不難、迎難而上、知難而進、永不退縮、不言失敗”。
活動三:聯系自己,贊贊身邊的“愚公”
1、教師舉例自己在工作、學習中碰到困難,永不言敗,積極進取,最后獲得成功的事例。告訴學生這也是“愚公”精神的體現。
2、學生交流自己或同學中具有“愚公”精神的事例。
3、教師小結:在學習、工作中繼續發揚“愚公”精神。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選用自己在工作中碰到困難,永不言敗,積極進取,最后獲得成功的事例作為教學資源,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這就是愚公精神的體現。學生聯系自己、同學身上的事例進一步發揚優點,樹立榜樣。學生深切體會到了這種精神的可貴和永不過時。】
活動四:運用精神,完成吸管搭高的游戲
1、創設情景:若干吸管,一包橡皮泥,完成吸管搭高的任務,注意不能用手去支撐,搭得最高越好。看哪一小組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務。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練習
3、教師組織學生代表進行評比。
4、請獲勝隊談談成功的秘訣。
【動手實踐,為孩子們搭建知與行的橋梁。吸管搭高的游戲有一定的難度,需要發揮學生們的智慧和毅力,還需要同伴間合作精神。通過這個游戲,讓學生在參與中充分地感悟并提升自己對愚公精神的認識,既是本課教學的檢驗,又是學生情感的升華。】
活動五:發揚精神,學唱《愚公移山》歌曲
1、播放《愚公移山》的歌曲
2、學生學唱歌曲。
3、教師總結。
【結尾采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學唱歌曲。在歌聲中讓他們再次體會愚公精神,情感得到升華。這環節與第一教時的欣賞此歌前后呼應,在歌曲中開始,在歌曲中結束。】
板書設計:
8、愚公移山
不怕困難,勇往直前。
治理自然環境,改善生存條件。
六、對教學設計有關問題的說明
1、細化教學目標,突現過程與方法。
在設計《愚公移山》的教案時,我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情況,參照教參上的目標,根據三維教學目標的要求,重新設計的。我把教學目標層層細化,并重點突出了過程與方法。如:“通過看地圖,故事、交流、上網查找,了解我國自然環境的復雜性,我國古代人民治理環境、改善生存條件的事例,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目標清晰并且具有了很強的操作性。
2、補充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情感體驗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激發學生的情感,我還不斷發掘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學資源——自身的、學生的事例,及時豐富、充實教材內容,使教學更具現實性和親近感,促進學生的情感體驗。如在第三教時中,我舉例自己在工作、學習中碰到困難,永不言敗,積極進取,最后獲得成功的事例,讓學生明白了這就是“愚公”精神的體現。學生在交流自己或同學中具有“愚公”精神的事例中促進學生情感體驗并且強化了這種認識,同時也會對大家今后的行為起到潛移默化的指導作用。
社會生活是兒童思想品德形成的主要途徑。充分挖掘現實生活和社會真實事件的教育價值,把社會基礎知識教學與真實的社會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是《品德與社會》課程內容構建的重要原則。在執教這課中,我除了講述書上呈現的治理環境,改善生存條件的事例,我還補充了:上海長江隧道、東海大橋等愚公精神在新時代體現的資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拓展了教材和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我還補充了《人民日報》的一篇論壇——《還需要愚公精神嗎?》,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和答中外記者中強調我們要發揚愚公精神這一新聞,體現了我們品德與社會課密切聯系社會,以理服人的特點。
3、開展游戲活動,優化教學過程
課標提倡體驗為主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借助親身經歷活動,獲得認知和情感,生成新的意義,改造和重組自己的經驗。這對于實現德育課程提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行為與習慣,知識與技能的多維目標具有促進作用。
在教學中,我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利用錄音、錄像等影像資料,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動畫片《愚公移山》、資料片《話說運河》、新聞報道、影視歌曲等,拉近了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創設各種各樣的游戲活動也是本課的亮點。如設計了智力大沖浪:愚公精神知多少,把了解我國古代人民治理環境、改善生存條件的事例,通過搶答的方式呈現。少了枯燥性,多了趣味性。吸管搭高的游戲使學生親身體驗到了遇到困難,要發揚勇往直前、合作互助的愚公精神精神。這一設計,把教育從“高高在上”拉回學生身邊,不用苦口婆心地說教,一項游戲活動的參與,我們的教育易為學生接受并加以內化。
4、運用多種形式,進行激勵性評價
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評價更注重對學生回答的欣賞和鼓勵,對學生課堂活動參與的肯定和指導,對學生思想、價值取向的引導和提升。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運用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有效地評價。例如:語言評價,肢體語言評價、實物評價等。本課中,我運用最多的是語言評價,“你很關注新聞,是個了不起的學生!”、“同學們的掌聲便是對你的最好肯定!”教師翹起大拇指,“這個大拇指就送給你,因為你的言語中洋溢著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字詞句意思。
2.理解詞性活用現象和古字通假。
3.講讀故事情節,初步體會愚公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掌握文中的字詞句意思。
2.理解詞性活用現象和古字通假。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愚公移山,這是一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
簡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傳為列御寇撰寫。《漢書?藝文志》所錄《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東晉人根據古代有關資料編寫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列御寇,相傳為戰國時道家思想家,鄭國人。主張虛靜、無為,被道家尊為前輩。
(二)學習新課
通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1、復習回顧,解釋下列重點詞語:
a、“方”七百里(方圓,指面積。這里周圍的意思。)
b、“指”通豫南(通“直”一直)
c、“陽”(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d、“陰”(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e、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削減)
f、“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樣)
g、“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h、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指山上的草木)
i、汝心之“固”(固執、頑固)
j、“雖”我之死(即使)
k、“何”苦而不平(愁)
2、詞性活用、一詞多意、通假字
a、詞性活用
險: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險峻的大山。
箕畚:名詞用作動詞,用箕畚裝。
面:名詞用為動詞,面向著。
b、一詞多意
且年且九十(將近);且焉置土石(況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語氣詞)
c、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聰明。
河曲智臾亡以應,“亡”同“無”,沒有。
一厝朔東,“厝”同“措”放置。
3、講讀故事情節,體會愚公精神
a、愚公家周圍的環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b、愚公為什么要移去這兩座山?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種程度?
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d、愚公這一壯舉是否得到家人或鄰里的贊同,從哪里看出來?
(1)雜然相許
(2)雜曰。
(3)“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e、大家都知道,對于愚公來說移山是艱難的.,難在何處?
(1)“年且九十”(說明年老)
(2)“指通豫南,達于漢陰”(說明移山目標之宏偉)
(3)“其妻獻疑的理由”(說明移山困難之多)
(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說明搬運土石路途遙遠)
小結:這一節突出了愚公的“畢力平險”的大無畏精神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4、討論愚公與智叟的觀點
a、智叟與愚公在移山問題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b、那你認為誰的觀點正確?
智叟:眼前的停滯的觀點。
愚公:長遠的,發展的觀點。
c、也有人說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點來曉喻一個道理,決不能以今天的科學技術進步來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來要求愚公
小結:愚公和智叟的對話,進一步表現了愚公移山的堅定意志和必勝信心。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1
教學要點:
1、順暢翻譯全文。
2、認識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寓意。
教學難點:
1、個別重點詞句的翻譯。
2、愚公的形象及故事的寓意。
教學方法:活動性閱讀教學法(有條件的應結合多媒體教學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競賽活動導入(設問式導語,可不搶答,只引起思考):(用投影)
“愚公移山”是(多選題):(答案:全選)
A、寓言故事B、神話故事C、成語D、文章名E、歌曲名
師:由此可見,“愚公移山”是極有名的寓言故事,它所包含的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它作為成語,在現實(口頭、書面)中,經常會用到。我們通過今天的學習,會對這個故事有更全面的了解,會加深對故事所包含的意義的認識,或許還會對我們今后的人生道路產生深遠的影響。
關于列子(略);檢查預習:注音(略)。
二、口頭表達活動:
那么,誰能講講這個故事(講故事,不是翻譯)?(生舉手,講后師評價,給個人記分)(此活動既練表達,又使教師了解預習情況,為下邊的翻譯作準備)
三、朗讀。師:接下來,我們看故事的原文是怎么講的。
1、范讀(或放錄音)。
2、生齊讀,師正音。
四、翻譯。
1、第一自然段:(師為主譯,重點詞:方、陽)(投影。圖示法,后邊第二、四自然段均會用到。)
圖示一:華北地區圖:有關省區、黃河、長江、漢水、渤海等。(見附圖)
圖示二:山水陰陽示意圖。(見附圖)
穿插競賽活動:(搶答,給四人小組記分)
“方七百里”是指:(答案:B)
A、周長七百里B、四邊長七百里C、七百平方公里
2、第二自然段:生為主譯,重點詞:且、懲、險、曾、如……何、焉、諸、箕畚。
⑴四人小組分角色讀:愚公、妻、“雜”、陳述語。
⑵每人口譯,質疑互助。
⑶小組派代表質疑,別組作答或師答。
⑷指定某四人小組譯全段(或分二組譯),師或生指正。
3、第三自然段:生為主譯。重點詞句:甚矣,汝之不惠;毛、雖、匱、亡。
(具體操作步驟如第二自然段。愚公、智叟角色要讀出語氣與感情。)
4、第四自然段:師為主譯。重點詞:已、之于(諸)、隴斷。
5、通譯全文:
⑴每人口譯全文(趁熱打鐵,加強記憶。)
⑵情境翻譯表演:(給四人小組記分)
①抽一四人小組分角色譯“聚室而謀”對話內容;
②抽一四人小組分角色譯“智愚舌戰”對話內容。
(由譯、演活動進入故事情境,過渡到對內容、寫法的理解。)
五、質疑活動。(師預先準備,與生的質疑相結合)
師:剛才我們依靠集體的智慧攻下了第一關——翻譯關,現在我們同樣要用集體的智慧攻下第二關(最后一關)——內容與寫法關,大家有沒有信心?那么,大家對這個寓言的內容、寫法方面有何疑問?或者說它在內容、寫法上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質疑點:)
1、第一段寫山之“方”、“高”有何作用?寫其“本在……”有何用?(烘托移山之難;造成懸念,吸引讀者。)
2、第二段哪些語句寫出了愚公一家移山的決心和情景?愚公是個怎樣的.人(涉及第一、二、三段)?(第一問略;志大智高,不畏艱難:山之大、年之高、路之遠、人之嘲都難不倒他。)
3、智叟是怎樣阻止愚公的?表現了他什么思想?(夸張、反問;靜止的眼光,無所作為。)愚公是怎樣指責他的?(對比、頂針、反問;發展的眼光。)作者給這二人起名字,有什么用意?(愚者實智,智者實愚。)
4、其妻與智叟對待移山的態度有何不同?(從用詞上可找出許多不同點,表現其不同的思想。)
5、第四段寫上帝被愚公的“誠”感動了,這個“誠”指什么說的?(“誠”即頑強的毅力、不畏艱險的精神。)為何不寫終于挖掉了兩座山,而要寫成神助移山?(說明其“誠”感天動地;給故事一個圓滿的結局。)
六、討論活動。針對上述問題及生所質疑采用多形式解答:
問題1、2、3由師引導生解答;
問題4分組(四人組)解答;
問題5師解答(由此導出寓意)。
寓意:這篇寓意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的道理。
附:質疑與討論中的板書
阻神背走移
無笑而止之高(感天動地)畢力平險不
所一毛不能萬仞叩石墾壤畏
作如土石何方七百里寒暑易節艱
為不若孀妻太行王屋始一反焉難
七、一文一詩(歌)活動。(此活動提出即可,不占用上課時間)
師:愚公精神確實感人、激勵人。《愚公移山》這首歌對我們更好地理解愚公精神很有幫助,課后大家把歌詞抄寫、背誦下來,體會這首歌詞的寫法,并學會唱這首歌(下次語文活動課上要用到)。
附:《愚公移山》歌詞(投影)
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任憑那扁擔把脊背壓彎,任憑那腳板把木屐磨穿。面對太行與王屋,憑的是一身肝膽。
想起來不是奇聞,唱起來不是笑談。望望頭上天外天,走走腳下一馬平川,面對滿堂兒孫,了卻了心中祈愿。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后來人為你感嘆。
八、藝術朗讀活動。
師:我們已經認真分析了課文,現在我們分角色朗讀,看看比學課文前的朗讀在感情、語氣等方面是不是把握得更準。(指定愚公、智叟、妻各一人,“雜”3-5人,陳述語集體讀。)
九、競賽搶答活動。(以四人組或以大組為單位,題念完后舉手搶答,記分,對則給10分,錯則扣10分(難度較大時,可不扣分)。對積極為集體爭光者要表揚。可由師口念題,也可用投影,用電教平臺則最好。以下競賽題供選用,用幾道題視需要及時間許可而定。)
附:競賽搶答題
1、“指(故意念成zhi)通豫南”中“指”的讀音是什么?
2、江蘇有“江陰市”,請問它在長江的:A、南面B、北面
3、愚公的年齡是:A、90歲B、80多C、90多
4、“聚室而謀”中“室”指:A、房子B、全家人
5、“某人已有家室”中“家室”指:A、住房B、家屬、家庭
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中“焉”的意思是:A、語氣詞B、哪里C、于之(在這里)
7、“雜然相許”中的“相”表示:A、互相B、一方對一方
8、“諸位”與“公諸世人”中的“諸”:A、相同B、不同
9、“公諸于世”的說法不妥,為何?(古文中只有“投諸……”、“告之于……”的用法,無“諸于”的用法。)
10、愚公有幾個兒孫:A、兩個B、3個C、4個D、4個以上
11、“京城氏”、“夸娥氏”中:“氏”的意思是:A、姓B、名C、字
12、“遺男”是“孤兒”(失去父親或父母雙亡的孩子)的意思,文中的孤兒,他的母親還在不在?
13、“跳往助之”的“跳往”可否改為“前往”?
14、“寒暑易節”指的是:A、一年B、半年(爭議題,不扣分)
15、“不毛之地”中“毛”指的是:A、草B、長草
16、“雜然相許”中“許”的意思是:A、贊成B、允許C、答應
17、“而山不加增”中“加增”的意思是:A、增加B、增高C、更增
18、“不能自已”中“自已”的意思是:A、我B、控制自己
19、“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中“已”的意思是:A、停止B、已經
20、“方七百里”是指:A、周長七百里B、四邊長七百里C、七百平方公里
21、“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中,“二子”是指:A、第二個兒子B、兩個兒子
22、“帝感其誠”中,“誠”是指:A、誠實B、誠信C、忠誠D、誠心
23、“太行、王屋二山”中,“二山”的說法與現代漢語相比,省略了一個什么詞?A、數詞B、量詞C、代詞D、副詞
24、“高萬仞”是夸張的說法。古代的一仞是指:A、九尺B、八尺(或七尺)C、六尺D、五尺
25、“愚公移山”是(多選題):(答案:全選)A、寓言故事B、神話故事C、成語D、文章名E、歌曲名
26、愚公叫家人挖山用的是命令的語氣,對嗎?A、是B、不是
27、愚公挖山的目的是:A、“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B、“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28、愚公提出移山,其他幾位家人都支持,只有其妻反對。這種說法對嗎?A、對B、不對
29、“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笑”的意思是:A、笑容滿面B、譏笑C、笑微微
30、本寓言也可看作是神話故事。神話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但又得有一定的依據。請思考,在地理知識方面,有哪些是本故事的依據?
十、總結。
1、通過本寓言,我們主要學到了什么(如時間許可,可讓學生總結)。
2、同學們(或各組)的表現(以鼓勵為主)。
十一、作業布置。
1、有關作業。
2、下次(兩周后)語文活動課我們將組織一次辯論。辯論的話題是:移山不如移家。一、二組是甲方,三、四組是乙方。請班長組織甲方人馬(主辯、副主辯、五名發言人)準備挑戰,請學習委員組織乙方人馬準備應戰。為使本方成為勝方,全班每人這兩天都要提供炮彈——寫好一篇辯論稿分別交給班長、學習委員。大家有沒有信心搞好這次活動?
附:華北地區圖(略)
山水陰陽示意圖(略)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2
【導學目標】
1.反復朗讀課文,探究文章內涵,把握愚公形象,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
2.理解人類征服自然的強烈愿望,學習愚公精神,敢于正視困難,勇往直前。
【課時計劃】
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步驟一、二,第二課時完成步驟三、四、五。
學生齊讀導學目標,圈點關鍵詞,做到對學習任務心中有數。
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這是一首同學們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說了中國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達了后代人對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說,生活的道路只有兩種,一種是大路,一種是小路,但是不論哪種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會有荊棘、有坎坷,面對荊棘坎坷,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樣對待困難的。
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給加點的字注音。
萬仞(rèn) 冀州(jì) 荷擔(hè) 箕畚(jīběn) 孀妻(shuāng)
始齔(chèn)智叟(sǒu)窮匱(kuì)一厝(cuò)雍南(yōng)
隴斷(lǒng)懲山北之塞(chéng)
2.記住重點詞語的詞義。
方七百里:面積。 迂:曲折,繞遠。 畢力平險:盡,全。
懲山北之塞:懲,苦于。塞,阻塞。
聚室而謀:室,家。謀,謀劃,商量。
雜然相許:雜然,紛紛地。許,贊同。
獻疑:提出疑問。始齔:剛剛換牙。寒暑易節:更替。
窮匱:窮盡。苦:愁苦,這里指擔心。
3.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汝之不惠(惠:同“慧”,聰明)
亡以應(亡:同“無”,沒有)
一厝朔東(厝:同“措”,放置)
無隴斷焉(隴:同“壟”,高地)
4.古今異義
年且九十(古義:副詞,將近。今義:連詞,表意思上的遞進關系。)
指通豫南(古義:直,一直。今義:手指。)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古義:連……都……。今義:曾經。)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古義:扛。今義:蓮花。)
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古義:草木。今義:毛發。)
懼其不已也(古義:停止。今義:已經。)
5.一詞多義。
方方七百里(指面積)
方其遠出海門(正當) 曾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固汝心之固(頑固)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亡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應(通“無”,沒有)
其懼其不已也(代詞,他)
其如土石何(助詞,加強反問語氣)
帝感其誠(他的)
其妻獻疑(他的)
學法指導:
【文言文解題技巧】
1.確認排除法。
有的題目所列的選項較多:我們沒有把握對每一個選項都逐一做出正確的判別。或者為了節省時間,不想對每一項逐一進行鑒別,就可采用確認排除法——確認其中幾項,排除剩余的選項,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
2.聯系對照法
有的選擇題單靠選項本身是難以得出答案的。必須聯系上下文的內容進行對照,才能作出判別。
3.去同辨異法
有的選擇題的迷惑性答案與正確答案之間,往往只有細微的差別,因此,對備選答案則須去同辨異。 之以君之力(的)
雖我之死(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告之于帝(代詞,這件事)
且年且九十(將近)
且焉置土石(況且)
焉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在哪里)
始一反焉(加強語氣)
而面山而居(表示修飾)
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
而山不加增(表示轉折)
6.作者簡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相傳為戰國時期的列御寇所著。全書八篇,是一部智慧之書,它能開啟人們的心智,給人以啟迪與智慧。它的內容多是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等,其中有許多故事直到今天還膾炙人口,由這些故事還形成了不少成語,如杞人憂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聽讀錄音,要求,注意朗讀有疑問的地方(字詞讀音,句內停頓及個別語句的語氣處理)
【交流點撥】懲/山北之塞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2.自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譯出大意。(不懂的地方做記號)
3.師生討論交流,共同解決。
4.再讀課文,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文中敘述的故事。
【交流點撥】愚公家門前有兩座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聰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后因感動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搬走兩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5.梳理全文的脈絡。
【交流點撥】故事背景——介紹兩座山(面積、高度、地理位置);故事開端——愚公率眾移山;故事發展——愚公駁斥智叟;故事結局——移山愿望實現
6.按照要求找出下列句子。
【交流點撥】愚公移山原因是: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達于漢陰。愚公反駁智叟的觀點的句子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取得辯論勝利的句子是: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的精神是: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堅持不懈,不怕困難。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 深層探究
1.課文題目是“愚公移山”,為何文章一開頭不落筆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寫“太行、王屋二山”?
【交流點撥】這兩句話用夸張手法寫出了“山”的高大,意在襯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大,越顯出愚公敢于移山的決心和勇氣,也就越顯出愚公的形象的高大。文章一開頭寫兩座山的情況,實際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寫了存在的困難,為寫愚公作了鋪墊。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人是怎樣的看法呢?
【交流點撥】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標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雜然相許”;其次是愚公妻“獻疑”:第一,出于對丈夫的關心;第二,提出“移山”的具體問題,完全是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務;最后是意見一致,立即行動。
3.“平險”是如何進行的?除了愚公一家人,還有誰?表明了什么?
【交流點撥】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②“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表明愚公移山得到了眾人的支持。
4.課文寫了兩場爭論,一場是愚公與家人的,一場是愚公與智叟的,比較這兩場爭論,說說有哪些不同?反映了什么呢?
【交流點撥】(1)性質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雜然相許”當然包括“其妻”),智叟卻首先是反對。(2)出發點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對丈夫的關心,智叟則不同,他是譏笑。(3)氣氛不同。與家人的論爭氣氛熱烈和諧,與智叟的論爭是理直氣壯,針鋒相對。反映了對待困難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智叟——逃避困難。愚公——①艱苦奮斗精神;②長期艱苦奮斗的思想準備;③發展變化的觀點(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步驟四 品味語言 感受形象
1.故事的結局是天神移走了兩座大山,你認為這樣安排是否有損愚公的形象?為什么?
【交流點撥】①天神幫助愚公移走了兩座大山,這樣的結局不僅沒有損害愚公的形象,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豐滿高大。正是愚公的決心和行動感動了天帝,天帝才命大力神的兩個兒子把兩座大山背走,這個神話結尾烘托了愚公的形象,說明愚公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②本文采用神話結尾,借助神的力量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戰勝自然的美好愿望。②這種神話結尾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由于古代生產力和自然條件的限制,人和自然的矛盾很難克服,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實現征服自然的愿望。
2.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
【交流點撥】就是克服困難的精神。要點有:①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氣;②具有堅持不懈、長期艱苦奮斗的精神;③具有遠大的目光和發展變化的觀點。
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文章在寫法上多用對比、襯托。在命名上加重對比色調。如愚公是一個大智若愚的人,他有長遠眼光,有堅強的毅力,思想堅定,有奉獻精神;而智叟是一個自作聰明的老人,他輕視愚公,反對移山。他自以為是,傲慢、武斷,目光短淺,知難而退,無所作為又信口開河、好為人師。作者反用其意,是帶有明顯諷刺意味的。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智叟的“智”反襯愚公的“愚”,加重了對比色調,并增加了諷刺的色彩。
我們這個時代還需要愚公精神嗎?
【交流點撥】愚公精神的實質是排除千難萬險,不達目的決不休止。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會有“嫦娥”探月衛星的發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會有我國近十年的輝煌成就?哪里會有時代的發展、人類的進步?讓我們從愚公手里接過精神火把,點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尋明天的太陽!
【附:板書設計】
移山之因:塞、迂
移山過程困難(自然)山高
路遙
工具簡單決心之大
沖突(人為)其妻獻疑
智叟笑而止之堅忍不拔
移山結局:無隴斷焉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難解的字、詞、句,能讀準“仞、畚、孀、齔、厝、隴”等字。
能力目標:學會辨認一詞多義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暢翻譯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標: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二、教學設想
鼓勵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切磋,參照注釋疏通全文,再指導學生口述故事,落實課文翻譯;接著通過學生質疑、教師設疑的方式,細研課文,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討論氛圍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實意義;然后以完成文后練習的方式,鞏固文中涉及的一詞多義及通假字;最后,在學生讀懂、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熟讀并背誦全文。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難解詞句,疏通全文,熟讀背誦。辨析古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難點: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導人新課
愚公移山,這是一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自讀感知 整體把握
1、簡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傳為列御寇撰寫。《漢書藝文志》所錄《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東晉人根據古代有關資料編寫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列御寇,相傳為戰國時道家思想家,鄭國人。主張虛靜、無為,被道家尊為前輩。
2、了解寓言
一種文學體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它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
3、學生聽課文錄音,注意停頓,讀準字音
(1)懲/山北之塞
(2)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4)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5)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萬仞rèn 孀妻shuāng 懲chéng 始齔chèn
塞sè 窮匱kuì 箕畚jī běn 厝cuò
4、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課下注釋,注意重點字詞的翻譯,疏通文意
5、文中的通假字
1)始一反焉 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 通“慧”,聰明
3)河曲智叟亡以應 通“無”,沒有
4)指通豫南 通“直”,一直
5)一厝朔東 通“措”,放置
6、一詞多義
方七百里 指面積
方其遠出海門 正、正在
年且九十 將近
且焉置土石 況且
汝心之固 頑固,固執
吾義固不殺人 堅決
河曲智叟亡以應 通“無” ,沒有
今亡亦死 逃跑
曾不若孀妻弱子 竟然,簡直
曾益其所不能 通“增”,增加
7、整體感知 疏通結構
1.愚公要移的是兩座什么樣的山?
2.愚公為什么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點是哪里?
5.他們是怎樣具體行動的?
6.山最終移掉了嗎?
兩山規模 方七百里,高萬仞
原因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 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地點 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行動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結果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三、合作交流 解讀探究
1、引導學生賞析課文的敘事藝術。
1)愚公之妻和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是否相同?這兩個人物在情節發展上起什么作用?
2)對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應如何理解?
【明確】1.這兩個人物所說的話,表面上有相似之處,但目的全然不同。
愚公之妻,表達的是關心之意,講真話,提問題。
智叟,譏笑和責難愚公,阻止愚公移山。
兩個人物對情節的發展都有一定作用。前者“獻疑”,引起家人討論運土問題,促使移山行動。后者 “笑而阻之”,引起愚公反駁,過渡到神話結尾,自然合理。
2.京城 之子是“遺男”,去幫助愚公必然得到母親的同意,可見愚公事業受到眾人的擁護;再從“跳往助之”看出他是真誠,高高興興地去的。
2、分析人物形象。
愚公: 大智,有發展的眼光
大勇,與困難作斗爭
胸懷大志 遠見卓識 堅持不懈
智叟:不智、不勇
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
目光短淺 安于現狀 自作聰明
3、但也有人說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確】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點來曉喻一個道理,決不能以今天的科學技術進步來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來要求愚公。
4、開放性作業。
本文著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奮斗的道理。
愚公精神:不懼怕困難 有雄心壯志 有實干精神 能持之以恒
5、欣賞本文的寫作手法。
對比和襯托手法
二山高峻 人少力微 工具簡陋(對比)
智叟 愚公(對比)
遺男熱情幫助 智叟頑固不化(對比)
山神驚懼 天帝感動 愚公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念(襯托)
四、總結反思 拓展延伸
1、在這個日新月異、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今天仍然需要,我們要傳承愚公精神,既要有遠大抱負,又要正確認識分析現狀,要不怕困難,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2、創編故事片斷
參考題目:
(1)在家庭會議上
(2)愚公智叟辯難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4
【教學內容】
《愚公移山》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
【教學設想】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要求教師要深入挖掘文本,個性化的解讀文本,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鼓勵學生獨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學習體驗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為此,教師要善于尋求新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質疑問難,民主平等地進行討論探究。
【教學目標】
1、能流暢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言文。
2、了解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匯,正確理解課文意思,學會質疑問難。
3、認識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培養學生知人論世的解讀經典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提高學生文言閱讀能力。
2、反復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
【教學難點】
探究文章的內涵,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培養學生知人論世的解讀經典的能力。
【課前預習】
1、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解,誦讀課文,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2、學習小組交流以下問題:
①這則寓言一共寫了哪些人物?
②他們對移山各持怎樣的態度?
③愚公為什么要移山?
④移山有哪些現實困難?
【課堂流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文本
現在我讓同學們欣賞一幅油畫,哪位同學知道這幅油畫的作者是誰?
這幅油畫是著名畫家徐悲鴻與1940年為了宣傳抗日而創作的一份不朽藝術作品,油畫取材于中國古代一則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文言文《愚公移山》,了解油畫講述的故事。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朗誦課文。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句子停頓。
示例:懲/山北之塞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3、互動學習:你敢挑戰嗎?
活動規則:①以沒有任何標點符號的文言原文為誦讀對象。
②其他學生從“音準、停頓、節奏、語氣、語調”等方面作出評價。
4、學習小組之間就課前預習中圈點勾畫的難詞難句互相質疑解惑,教師適時點撥補充。
5、互動學習:智勇大闖關
闖關規則:每個學習小組推薦一名闖關者;一共有八道題目,由闖關者自選其中一道題目作為闖關內容;闖關過程中,如遇困難,可以求助本組其他學習成員,但同時意味著闖關失敗;只身闖關成功者獲“闖關小勇士”稱號,獎勵一顆五角星,計入平時成績。
附:闖關題
【第一道題:解釋加點詞語。】
①年且九十
②且焉置土石
③以殘年余力
④河曲智叟亡以應
⑤始一反焉
⑥ 汝之不惠
⑦亡以應
⑧一厝朔東
⑨無隴斷焉
【第二道題:解釋加點詞語。】
①始一反焉
②且焉置土石
③無隴斷焉
④謹食之,時而獻焉
⑤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⑥父母歲有裘葛之遺
⑦懲山北之塞
⑧ 出入之迂也
⑨指通豫南
⑩雜然相許
【第三道題:解釋加點詞語。】
①其妻獻疑曰
②其如土石何
③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
④面山而居
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第四道題:解釋加點詞語。】
①何苦而不平
②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認識的生字,理解詞語。
2、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做到字音讀正確,停頓恰當,并注意語氣。
3:情感目標: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深刻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交流神話故事:
2、聽歌曲、猜歌名:
3、板書課題愚公移山(查字典、質疑問題)
誰知道愚是什么意思?公又是什么意思?愚公又是什么意思?
(二)、初讀課文
1、同學們,課文讀的很認真,遇到不認識的字了嗎?你是怎樣解決的?
2、同學們都學會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了,這樣真好,本課有要求我們學會認的字,現在我們就來檢查一下你們的認字成果好嗎?
3、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兒?
(三)、精讀課文(解決問題)
1、為什么移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自然段)
2、同學們,想一想能帶來哪些難題?
3、面對著他們的生活,勞動帶來了很多困難的王屋與太行,憑借著一身肝膽,愚公做出了怎樣的決定?(移山)
4、那么對于移山這件事兒,其他人的看法是怎樣的呢?
5、移山成功了嗎?
學生交流,(齊讀第14自然段)
6、移山遇到困難了嗎?如何移山的?
7、愚公妻子對丈夫的話應該怎樣說呢?是像你的媽媽對爸爸說話嗎。那應該是像誰?又應該怎么讀呢?
8、愚公是怎樣回答的?都誰來幫忙了?同學們,看圖想象一下,還有誰來了?
9、同學們,讀一讀描寫智叟的話,從中你知道智叟的態度如何?誰能把這個盛氣凌人,自以為是的智叟的話,靈活靈活現地再現出來?
10、面對著智叟的嘲笑,愚公是怎樣回答的?
11、愚公的話共有兩句,最后以感嘆號結束,表達出了愚公什么樣的'精神?(教師引讀)
(四)、分析愚公與智叟兩個人物
1、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看愚公和智叟著兩個老人,愚公真的很笨嗎?他已經是90歲的老人了,他自己能看到山移走嗎?即使是山移走了,他能享受到移山之力嗎?(不能)那他不是傻嗎?(不是)。用我們現在的觀點說他是為了誰?(子孫后代)對呀!他是為后代造福,從這個觀點來看,他不僅不笨還很聰明,而且不是小聰明是(大智慧),。文中的智叟他很聰明嗎?(不是)。他只是小聰明而已,目光短淺,沒有遠見,我們可不能做這樣的人。
2、同學們,愚公挖山不止是精神連玉皇大帝都被感動了無路難,開路更難。自有后來人,為你感嘆!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學習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嗎?
和同學們共同學習課文,老師也感觸頗深,最后老師送同學們一句話:一個人只要強烈地堅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夠到達目的地。
(五)、拓展延伸:續編故事。
(六)、用兒歌和感悟結束教學。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06-10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06-17
愚公移山的教學設計06-07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集合09-19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精選11篇)04-29
(精)《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5篇09-09
設計校園教學設計04-14
裝幀設計教學設計04-19
教學設計07-13
經典教學設計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