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解本文從具體生動的現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事物的特點。(重點)
2、學習概括文章內容要點的方法。學習準確、生動、簡潔的語言。(重點難點)
3、了解物候現象,學會在生活中運用物候知識。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預習:①閱讀課文,疏通文意。②掃除字詞障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簡介作者
竺可楨,我國現代卓越的科學家。他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都很高,而物候學也是他嘔心瀝血做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我國現代物候學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開的。
二、預習檢測,讀準下面的字音:
萌發 翩然 風雪載途 銷聲匿跡 簌簌 農諺 孕育 連翹 草長鶯飛 緯度;
衰草連天 —鬢毛衰;連翹 —翹尾巴;差異 —差遣 —差勁 —參差;觀測 —道觀;
播種 —耕種;落葉 —丟三落四 —落枕
三、整體感知,歸納課文提綱:
第一部分(第1——3段):說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第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意義。
第三部分(第6— 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四、分析課文:
(一)研讀第1自然段。
1、作者在寫四季時抓住了各季節哪些特點?試說一說。
明確: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發”,繁花“次第開放”;
夏天——“植物孕育果實”;
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落下”;
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
2、我們學過的詩句,都有明顯季節特征,請寫出描寫這四個季節的一兩句詩句。
參考:春天——幾處早鶯爭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秋天——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其中“早鶯爭曖樹”、“新燕啄春泥”等是春天的信息,大自然就是這樣,以它獨特的語言和我們交流,只要認真傾聽,你就能聽懂“大自然的語言”。
3、你覺得哪些詞語準確生動地寫出了季節特點?
參考:(1)“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態;
(2)“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
(3)“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
(4)“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肅殺;
(5)“載”,即充滿,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4、本段主要描寫了什么?
本段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寫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
5、本段是按什么順序來說明的?標出有關詞句。
本段是接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來寫的。表示時間的詞語有:立春過后——再過兩個月——不久——于是轉入——到了秋天——準備迎接,條理十分清楚。
提問:描寫一年四季的物候現象運用了哪些詞語?仔細揣摩、品味。
答:開筆用“沉睡”“ 蘇醒”等詞將“大地”擬人化,給人以種種有關物候的豐富聯想。大地蘇醒的物候現象,概說三種:“冰雪融化,草木前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勾勒出一片生機勃發的春色,顯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詞寫出春花競相怒放的熱鬧景象,用“融化”“萌發”“開放”三個動詞具體描繪出大地蘇醒的生動畫面。寫燕子歸來用“翩然”來修飾,寫出燕子輕巧的身體、輕盈的飛舞姿態,十分形象貼切,讓人想到“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的景象。寫秋風落葉,用“簇簇”一詞寫出秋天的肅殺景象,用“漸漸變黃”寫落葉,寫出了落葉顏色逐漸淡化、枯萎的過程,寫得有聲有色,景觀生動,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此外,“北雁南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簡練而富有表現力,作者把大自然寫得似乎有了靈性,說“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既然有靈性,也就能說話了,這樣下一段用擬人手法將物候現象說成是“大自然的語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說明于生動的描寫之中,既準確又形象,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畫卷。
(二)研讀第二自然段。
1、課文中寫道:“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這句話:也可以改作:“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大自然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趕快割麥插禾。”請學同們看看這兩句話有什么區別,你認為哪句好,為什么?
(1)區別:第一句只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第二句采用排比、擬人的修辭方法。
(2)認為第一句好,句子形式有變化,活潑。第二句子整齊美。
2、第二自然段:舉例說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
(三)研讀第3段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
物候——“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人民稱它為物候。”
物候學——“利用物候知識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2、我們這篇課文,介紹的就是物候學知識,為什么不用 “簡介物候學”,“物候學與
農業生產”作標題,而用“大自然的語言”為題呢?
明確: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致引人入勝。而另兩顯得呆板乏味。
3、第三自然段:說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
(1)是按什么順序說明的呢?
回答: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言之有序。
①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是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②物候觀測應用在農事活動上,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它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
③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四個因素:首先是緯度,第二是經度,第三是高下的差異,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④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有利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第二課時
一、研讀探究
①既然“大自然的語言”指的就是物候現象,那作者為什么還要用這一比喻引出,這有什么作用?
②朗讀1~2段,說說這兩個段落在語言上有何特點?有何表達效果?
③課文在說明各個知識的時候,寫法上有什么相同之處?
④說說本文舉例說明的作用。
⑤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討論明確:
①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生動形象,能吸引讀者,同時將抽象的科學概念通俗化。
大自然的物候現象,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
②生動、優美,給我們展示了四季美麗的景色,還讓我們了解到大自然的這些現象與氣
候的關系……這樣既生動形象地說明花草鳥蟲的變化規律和氣候的密切關系,也出色地勾畫了大自然景色的迷人色彩;既以多姿多彩的畫面激起閱讀的興趣,也為下文講解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鋪墊。
③都是先概括地提出各個知識,然后舉例說明。
④例如,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舉了兩個例子,這是因為近海地區的氣溫,一般人籠統的以為比內地暖和,事實上近海地區春天反而比內陸寒冷。
⑤四個因素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另外,緯度和經度,高下的差異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則是時間因素。按邏輯順序安排,使文章條理清晰。
二、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一起討論。
三、聯系課后練習三(2)小題,引導學生談談生活中的觀察和體驗。
四、課外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和大家一同交流。
作業,找出相應的說明方法的句子,說說作用。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2
一、導入:
說到語言,我們首先會想到在生活中,我們用語言進行交流、表情達意。那么,大自然也有語言嗎?如果有,他會以什么樣的方式說話,又會說些什么呢?帶著這一連串的疑問,讓我們隨著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的筆觸,共同聆聽來自大自然的聲音。
二、展示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了解本課介紹的物候知識,
2、品味準確、生動的說明語言。
三、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了解這篇文章主要告訴了我們些什么、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讀完文章后,大家對大自然的語言一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大自然的語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學生跳讀回答)
引導:是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把這些自然現象稱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語言》就是一篇介紹物候知識的說明文。
我們常說“標題是文章的眼睛”。這篇文章原來并不是這個標題,你知道原來的標題嗎?(“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那么為什么題目要這樣改呢?我覺得還是原來的題目更直接更明白,你同意我的觀點嗎?
明確: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將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趣,又很新穎,比“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
引導:那么這篇說明文介紹了哪些有關物候的知識呢?請同學們結合課后第一題跳讀課文,篩選信息,作適當的批注,完成問題。
(古人講:不動筆墨不讀書,為了抓住主要內容,大家可以邊讀邊勾畫要點)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學生明確: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溫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方法總結:
1、找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語段的開始或結尾,有時在中間
2、找提問式語句:提問式語句有的以設問句的形式出現,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紹的內容,也是要重視的信息
四、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
教師:在短時間內,同學們就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內容,這說明大家都能積極思考,領悟能力較強;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歸功于作者,是他有條有理地介紹了物候學的相關知識,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難能可貴的是,作為氣象學家和地理學家的竺可楨先生在語言方面也獨具匠心。
那么,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引導:說明文是給人介紹知識的,所以要求說明語言要準確、嚴密。
1、品味語言的準確性。
哪些語句能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的特點呢?請同學們跳讀課文,圈點勾畫你找到的信息,并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學生交流、
引導:分析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也是中考說明文閱讀的常考考點。命題的形式為:
某某詞語能否刪去?請說明理由。
⑴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
⑵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
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度。
這類題的答題步驟是:①判斷(一般不能刪去),②解詞。(如:“比較”“幾乎”“相當”等詞表程度,“大約”“可能”“左右”等表估計,“多”“有余”等表數量。)③比較。若刪去,愿意就變為……與實際不符。④總結。這個詞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學生4人小組討論。
小組選代表交流。
⑴不能刪掉。許多在范圍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就變為所有古代流傳下來的農諺都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不能一概而論,那樣不符合實際。“許多”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⑵不能刪掉。“左右”表約數,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刪去,就成了剛好“十天”,這樣反而與實際情況不符合。“左右”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⑶不能刪掉。“約”表估計,因為不能確定,只能用表估計的.語言。如果去掉,與實際情況不符,“約”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當堂練習:
⑴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
⑵鳳翔年畫基本上保持了原古版年畫的藝術風格。
⑶秦嶺自古以來就是皇家園林和離宮別館的首選之地。
⑶紫禁城的城墻有十米多高、
教師小結:常見的表程度的詞:幾乎、比較、相當、更、最;
常見的表估計的詞:大約、可能、左右;
常見的表數量、范圍的詞:多、絕大多數、大都;
常見的表時間的詞:將要、在當時、到目前為止……
2、賞讀文章1、2段,品味說明的生動性。
引導:本文的語言除了準確性外,還具有什么特點?
明確:生動性。題目不說“物候”或“物候學”而說成是“大自然的語言”,非常生動形象。
那么文章中哪些段落最能體現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呢?(1、2段)
引導:大家都覺得1、2兩段生動形象,但這樣籠統說不行,我們要具體到詞和句。我們在分析語言時角度很多,可以從詞語的角度,也可以從修辭的角度等。
老師做個示范,大家一起看。
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地人格化,
請大家細細品讀,看看那些詞語也富有表現力,做好批注。
(學生默讀,品析生動形象的語言)
學生交流。
師:我們來總結一下,使文章語言生動的技巧有哪些?
可以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可以運用恰當的詞語進行形容和描繪。
如此優美的段落,我們自然要美美地讀出來。下面讓我們齊讀1、2自然段,在優美的語言中品味美妙的物候世界。
(學生有感情地齊聲朗讀)。
教師小結:說明文是給人知識的,所以它的語言必須是準確的。即便是生動的說明,也要做到這一點。準確而生動的語言體現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竺可楨就是這樣一位嚴謹的科學家。作為我國物候學的創始人,他的物候學研究長達半個世紀,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顫抖的筆記下了當天的氣溫、風力,并端正地寫上“局報”兩字。
五、拓展延伸
1、除了課文,古代的詩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識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請同學們打開課本138頁,一起來讀一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如轉入此中來。
學生齊讀詩歌,理解詩意。
點撥: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詩人在初夏時節游覽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詩人卻意外地發現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然有始盛的桃花。詩人曾為春天的逝去而傷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里來了。
提問:大家能聯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解釋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自然現象嗎?
明確:這首詩正好說明了課文中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
六、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知識?請同學們總結總結。
(學生總結)
結束語:今天我們了解了文章的說明內容,品味了說明文的語言。關于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等知識,我們將在下一節課繼續學習。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用嚴謹而生動的語言把抽象的物候知識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同時告訴我們: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希望同學們在平日的學習和生活中,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專心研究,或許你也會成為出色的科技工作者。
七、布置作業
除了治學嚴謹的科學家,勞動人民也是最好的研究者,他們不僅從書本上找經驗,更從生活中總結經驗,積累了很多諺語。課后請同學們采集幾則農諺,并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3
一、學習目標
1、能用課文中的話或自己的話概括的內容要點。 班級 姓名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
3、了解物候現象,學會在生活中運用物候知識。
學習本文的思路 概括本文要點——理清本文的結構、說明順序——賞析本文的語言特點
二、課文研討與交流
1、給加點詞注音:
連翹( ) 銷聲匿跡( ) 翩然( ) 阻撓( ) 忌諱( )
悄然無聲( ) 風雪載途( ) 草長鶯飛( )
2、讀課文,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3、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將課文1、2段文字與其他語段的文字作比較,結合具體語句說說1、2段文字好在哪里?
三、自測自評
1、說明文的.說明順序有 順序、 順序、 順序。本文的說明順序是
2、精讀課文6~10段,思考: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為什么?
3、本文運用最多的說明方法是舉例子,仔細閱讀課文,劃出句子,舉兩例說說它們的作用。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學會讀懂科普文章,了解一些自然知識,理解視而不見、準是等詞,會將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2、利用課文進行朗讀訓練、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學生朗讀能力與運用語言的能力。培養學生想象和說話能力。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養成勤于觀察的習慣。
重點:指導學生學會讀懂科普文章。
難點:目標3
課時安排:2課時
第1教時
學習內容:審題,自學生字詞,學習第2-6節,了解各種大自然的語言,朗讀、背誦、想象、說話練習。
教學過程:
一、揭題
1、板書課題,讀題。
2、看到課題,你怎么想?你還想知道什么?
3、回顧第五單元提示,復習科普文章的.學習方法。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劃出來。
2、交流討論,學生板書:白云、螞蟻、蝌蚪、大雁、年輪。
三、學習2-6自然段
1、學習第2自然段
(1)這一自然段告訴我們什么知識?理解準是。
(2)朗讀練習:應用什么語氣來讀?(高興,因為天氣好)
(3)想象與說話練習:如果白云會說話,它會怎么說?
(4)背誦第2自然段。
2、學習第3自然段
(1)螞蟻搬家告訴我們什么知識?哪個詞說明馬上要下雨了?
(2)朗讀練習:要下雨了,應用怎么樣的語氣讀?(著急)
(3)想象與說話練習:如果螞蟻會說話,它會怎么說?
3、第2、3自然段對比互練
(1)分組對比朗讀。
(2)調換句式練習:
白云飄得高高,出門_________。
螞蟻忙著搬家,老天準要_______。
4、學習第4、5自然段
(1)學習幾個生字:泳、逗、編、雁
(2)第4自然段告訴我們什么知識?
第5自然段又告訴我們什么知識?
(3)這兩個自然段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兩個第1句都是什么句子?
練習:把兩個反問句分別改成陳述句。
理解這兩句用比喻方法寫的好處。
(4)訓練朗讀:這兩個自然段各應用怎樣的語氣來讀?為什么?(抓住春天與秋天的不同來指導)
(5)學生自己選擇第4或第5自然段進行背誦。
5、學習第6自然段
(1)自由讀第6自然段,讓學生說說學到什么本領?
(2)理解年輪:什么叫年輪?
教師畫幾個樹樁,讓學生來說說每棵樹各有幾年了。
教師說樹的年齡,學生來畫樹的年輪。(注意由內向外畫)
四、課堂作業
完成作業本第1、5兩題
第2教時
學習內容:學習開頭與結尾,語言訓練,舉實例,仿寫練習,總結全文,思想滲透。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課文寫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2、背誦練習:學生自找一個自然段進行背誦。
二、學習文章開頭與結尾
1、讀第1自然段,練習:
(1)我本以為______,現在才知道______。
(2)只要我們_______,就能發現大自然的語言。
2、讀最后一個自然段,練習:
(1)只有_______,才能讀懂大自然的語言。
(2)如果不認真觀察,那就_________。
如果觀察了,但不動腦筋思考,那也會______。
3、理解視而不見,學習多音字假。
4、讀、背開頭與結尾兩個自然段。
三、拓展提高,讀寫結合
1、舉例說說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2、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種剛才說的大自然的語言。
四、小結
1、這兩節課,你學到哪些知識與本領?
2、質疑:你還有什么不懂的?
五、課堂作業
完成作業本第2、3、4、6題。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讀課文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從而了解一些自然現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興趣。
2、利用學過的方法,理解“年輪、圓圈、汪洋、妙不可言、思考、發現”等詞語在課文中的'作用。
3、體會課文“總—分—總”的結構特點。
【教學重點】:
1、指導朗讀課文,從讀中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
2、利用學過的方法,理解“年輪、圓圈、汪洋、妙不可言、思考、發現”等詞語在課文中的作用。
3、體會課文“總—分—總”的結構特點。
【教學難點】:
學生對有些自然現象缺乏感性認識;有些語句較難理解。
【教法】:談話、引導
【學法】:朗讀、交流、感悟
【課前準備】
1.課文及有關大自然的課件、朗讀課文的錄音帶。
2.到郊外等自然景區游覽:看有關大自然的電視節目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聽寫《語文天地》內容。
二、出示教學目標
三、指導讀好第四、五節
1.學讀第四節。
(1)指名讀第四節。
(2)看課件:“三葉蟲”化石的特寫,簡介。出現詞語“化石”,讀詞語“化石”。
看課件:海洋逐漸演變成雪山。簡介“三葉蟲”化石年代久遠,出現詞語“古老”,讀詞語“古老”。
三葉蟲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現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指名讀第一句。
(3)自由試讀第四節。指名讀、齊讀。
(4)這個奧秘是大自然告訴我們的。——出示詞語“告訴”,讀詞。
大自然還告訴了我們這樣一些奧秘——看課件:動物化石(恐龍蛋等)、植物化石。
2.學讀第五節
(1)大自然的語言真是太奇妙了,我們怎么才能發現它的語言、讀懂它的語言呢?
(2)指名讀最后一節。讀詞語“粗心大意”、“永遠”。
(3)齊讀全文
四、思考小結
1.自由讀課文。
2.思考討論:詩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
3.口頭練習,相機完成課后練習第1題。
(1)水里游動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2)魚鱗上的一個個圈圈,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3)喜馬拉雅山上的“三葉蟲”化石,是大自然告訴我們——
五、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1.運用已有的知識分析記憶本課生字。
2.指導書寫。
(3)學生描寫、臨寫。教師巡回輔導。完成課后練習第2題。
六、堂清檢測
說一說,畫一畫,你還知道大自然能告訴我們什么。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了解物候知識,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
2.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練習概括要點。
3.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
4.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培養他們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教學難點
1.理清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并探究這樣安排的好處。
2.概括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篩選提示性詞語,進行全面概括。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第三單元我們學習了五篇說明文,它們都屬于事物說明文。這個單元我們開始學習說明文的另一種類型,即事理說明文。多媒體顯示春、夏、秋、冬四幅美麗的圖畫。我們為什么會知道這幾幅圖片的季節呢?是大自然告訴我們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物候學知識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作者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竺可楨先生。
二、具體環節
1.了解作者竺可楨。(參考學生資料《名師測控》)
2.多媒體聲屏顯示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并解決生字詞。
3.教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并用多媒體顯示,學生讀并積累,教案《《大自然的語言》教案》。
4.學生按要求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多媒體顯示閱讀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學生篩選信息,然后用課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
學生明確: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之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物候學。
(2)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可以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上。
(3)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和古今的差異。
(4)預報農時,安排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氣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5.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選幾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評價。明確: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明確:文章首先介紹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然后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說明文通常采用的說明順序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也就是事理順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現象到本質、由簡單到復雜。文章四部分內容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第一部分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分對此作具體闡釋,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進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說明的基礎。全文采用邏輯順序,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積累“萌發、次第、翩然、銷聲匿跡、風雪載途”等詞語,掌握意思并學會運用。
2、了解物候的相關知識。
3、掌握說明文的幾種說明順序和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4、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趣。
5、品味本文簡潔,準確,生動,科學的語言。
【設計理念】
讀說明文,重在準確地獲取文中的知識信息,以及作者解說這些信息時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在學習中可運用摘要評析法來閱讀,先進行整體式閱讀獲取說明對象的各項知識,再由篇到段、由段到句地評析文章的寫作特點。
【教學課時】
兩課時。
【課前準備】
搜集一些農諺。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篩選主要信息,整體把握文意;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局部說明順序,學習作者說明的技巧。
〖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在生活中,我們人類用語言來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語言嗎?
展示收集的諺語,學生朗讀。問:這些諺語在告訴人們什么?
同學們,以上說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語言。這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都能發現。請同學們談談自己了解的大自然的語言(學生朗讀自己收集的諺語)。像這些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的現象,古代的勞動人們稱為“物候現象”。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去聆聽她們的語言。
〖新課講授
一、察言觀色:學生介紹竺可楨,教師補充
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紀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被譽為“品格和學問的偉人”。1910年赴美國留學,1918年獲哈佛大學地學系博士學位。回國后先任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教員、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成為我國近代氣象學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學校長,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在貴州的窮鄉僻壤,他將浙大從一所地方性大學辦成了全國著名的綜合性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寫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物候學》等。
二、狼吞虎咽
1、范讀課文,學生聽讀,標好段序,標出難讀、難記的.字詞,初步感知文意。
2、師提示需要積累的詞語(出示小黑板)
辨別字形,讀準字音:
衰草連天 shuāi 連翹 qiào 緯度 wěi 銷聲匿跡 xiāo 蓑衣 suō 阻撓 náo 忌諱 huì 悄然無聲 qiāo
掌握下列詞語,并用詞語造句:
次第 銷聲匿跡 風雪載途 周而復始
三、暢所欲言
你從課文中獲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自由交流:(補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四、摩拳檫掌
通讀全文,就“物候學”寫出200字左右的解釋性、簡介性的文字。
學生課堂交流,師簡評并指出:物候學知識散布在全篇課文之中。學習中應該仔細搜尋并且要將它們有條理地加以整理。在此方面養成習慣,將十分有利于做讀書摘要和積累專題資料。你們看,如果我們按物候學的定義~研究的范圍~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的順序來介紹,不就一目了然了嗎?
五、各抒己見
(出示小黑板)對這篇課文的層次劃分,有四種不同的意見。選出你所贊成的一種分法并說明理由。
A、1~5 || 6~10 || 11~12
B、1~3 || 4~5 || 6~10 || 11~12 C 1 || 2~5 || 6~10 ||11~12 D 1~2 ||3~5 ||6~10 ||11~12
學生發表意見。師明確,A、B兩種分法都是可以的。但同學們發現沒有,不論哪一種分法當中,6至10段始終是一個整體,我們是否可以探究一下這幾段之間的關系呢?
六、細嚼慢咽
學生齊讀6至10段,提問:
1、物候現象的決定性因素有哪些?(緯度,經度,高下,古今)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介紹物候現象的決定因素的?(抓住關鍵詞: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整(或互換)?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不能調整。這四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接下來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使這一部分層次井然,條理清晰,易于接受。
2、作者主要用什么說明方法來分別說明這些因素的影響?
明確:舉例子。(找出并分析)例如: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開20天。說明了緯度對物候的影響。但有時為了使說明對象更透徹,可以舉更多的例子。
七、拋磚引玉:《大林寺桃花》
學生齊讀詩歌,理解詩意。明確: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詩人在初夏時節游覽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詩人卻意外地發現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詩人曾為春天的逝去而傷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里來了。
這首詩正好說明了課文中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高度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
八、課堂小結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全文采用邏輯順序說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現象──作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系──闡述研究意義。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們學習。文章同時告訴我們: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距離我們并不遙遠。讓我們零距離接觸科學,從而熱愛科學。
布置作業:本文語言嚴謹而生動,兼具說明的科學性和生動性,是一篇極有價值的科普文。熟讀課文,把文中的雅詞美句摘錄下來。
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
邏輯順序
現象~~~~本質
描述物候現象──做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系──闡述研究意義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泳”、“雁”,理解詞語“準是”、“編隊”、“年輪”等;
2.能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3.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4.能模仿課文寫1、2節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懂2—6節詩,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
難點:仿寫詩句。
教學準備
頭飾、實物投影、喜報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教師發出各種動作指令,讓學生完成。
“反應很快,說明剛才老師的語言大家都能聽懂。但是,你們不要以為只有人才會說話,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語言。人說的話是靠耳朵才能聽懂的,大自然的語言靠什么發現,你們能聽懂么?”
“我們這節課就去探索這大自然的奧秘。”
[出示課題以后,要引導學生理解“大自然”包括哪些事物?“語言”又指什么?為下面得編詩作好鋪墊。可惜老師少了這一步,致使后面得編詩,學生得思維很狹窄。]
二、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思考: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幾種大自然的語言,在課文的哪幾節?
2.反饋交流。
[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學生能較快且迅速得抓住主要內容。很好]
三、探索奧秘
1.學習第2節
(1)、出示白云投影片,問:圖上畫著什么?它其實就在對你說話,它在說些什么呢?你能聽懂嗎?
(2)作者是怎樣用詩歌來介紹的呢?自由讀第一節詩。
作者的詩句寫的好不好?好在哪兒?隨機理解“準是”。
(3)指導朗讀。
(4)嘗試背誦。
(5)小結學習方法。
想想——品品——讀讀
[根據語文得特點,語文學習離開了過程,離開了語言活動和交往、語言得運用和時間,難以是語文知識內化為語文能力,難以養成良好得語言習慣。語文學習方法比獲得現成得語文知識更重要。因此,吳老師能引導學生總結出一般的學習方法,非常及時,也非常必要。]
2.運用方法,小組學習選擇學習3—6節。
(1)剛才,同學們讀懂了白云的語言,下面這些大自然的語言你們能聽懂么?
四位帶頭飾同學表演:
螞蟻:“同學們,大家好,我是一只螞蟻,哎,好累呀,我們正忙著搬家呢,要不然……我得趕緊搬家。”
蝌蚪:“我是一只小蝌蚪,剛從媽媽肚子里出來沒多少天呢。啊,來到這世上真好!”
大雁:“我是一只大雁,前兩天,我們家族排著隊飛往南方,可我不小心掉隊了,我得趕快追上隊伍。”
大樹:“我是一棵大樹,前兩天,伐木工人把我鋸斷了,我就變成了現在這樣,小朋友,你們能從我身上發現什么嗎?”
剛才同學們看到的是四種自然現象,這里面其實都隱含著大自然的語言,你知道它們在說些什么嗎?
[情景的創設是為了什么?如果是僅僅為了調節氣氛、激發興趣,也應該放到新課伊始。所以這個環節的創設好象沒有什么作用,甚至可以說是多此一舉!]
選擇一種并找到相應的小節,運用前面的方法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2)小組合作學習。
(3)匯報交流。
第3節:
螞蟻在說些什么?
作者是怎樣用生動的語言來介紹的?(結構上與第二節相同)
指導朗讀。
第4節:
蝌蚪在告訴我們什么?
你喜歡作者寫的詩句嗎?為什么?(第一句是比喻句,又是反問句,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指導朗讀。
第5節:
大雁在說些什么?
品味了作者的詩句,你有什么體會?(結構與第4節一樣)
指導朗讀。
第6節:
大樹在說些什么?
研究語言。理解“年輪”。
指導朗讀。
(3)齊讀2—6節
(4)評價。螞蟻、蝌蚪、大雁、大樹對同學們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獎勵喜報。
[教師的作用是什么?就是學生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引導”就是要在學生過河時搭橋,在學生攀登時架梯!學生的認識水平總有局限的,這就要求教師正確的`引導、點撥,并不時一味的放手,放羊!所以,傾聽學生反饋時,當有錯誤或理解不夠到位時,教師要站出來扶學生一把,提高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比如,學生只知道這里運用了比喻句或反問句,但是為什么可以這樣使用,這樣使用后好處是什么……教師要及時追問,及時點撥,這是教學最見智慧的表現,也是教學最出彩的地方!]
四、仿寫詩句。
1.的確,大自然的語言真是太美妙了,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今天,我們也來當回小詩人,仿照課文2—6節的寫法也來寫一寫。
2.出示挑戰題:
小組合作仿寫一節詩
小組合作仿寫兩節詩
小組合作仿寫三節或三節以上詩
3.反饋交流。
評價:喜報獎勵。
[這個環節的設計很好!但是由于學生腦子里大自然的形象很少,教師也沒有提供足夠的資料,課前又沒有讓學生查閱一些相關的內容,所以寫詩就成了“無米之炊”!效果和目標存在著一定的距離!]
3.小結。
是啊,其實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說明大自然的變化是有規律可尋的。那么,我們怎樣才能發現大自然的語言呢?這是我們下節課要去探究的內容。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品味本文簡潔,準確,生動,科學的語言。
了解物候的相關知識。
掌握說明文的幾種說明順序和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趣。
教學課時:
兩課時
課前準備:
搜集一些農諺。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在生活中,我們人類用語言來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語言嗎?
欣賞圖片1欣賞圖片2說說你看到了什么?這些現象在告訴人們什么?
同學們以上說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語言。這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都能發現。請同學們談談自己了解的大自然語言。
像這些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的現象,古代的勞動人們稱為“物候現象”。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去聆聽她們的語言。
新課講授:
一、察言觀色:學生介紹竺可楨,教師補充。
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紀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地理學家,被譽為“品格和學問的偉人”。19XX年赴美國留學,1918年獲哈佛大學地學系博士學位。回國后先任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教員、東南大學地學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成為我國近代氣象學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學校長,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在貴州的窮鄉僻壤,他將浙大從一所地方性大學辦成了全國著名的綜合性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寫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物候學》等。
二、狼吞虎咽:快速朗讀課文,(1)標出難讀,難記的字,詞。(2)整體感知課文。
【學生上講臺板書】
三、暢所欲言:你從課文中獲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補充)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第1、2、3段)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第4、5段)
3、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第11、12段)
四、細嚼慢咽:朗讀1段,品味語言。
找出這一個自然段,你最喜歡哪些好詞,好句,說說理由。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五、摩拳檫掌:欣賞四季圖片(春,夏,秋,冬)選任一季節,用生動,美麗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繪出來。
六、作業:、曲不離口,朗讀并背誦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初試牛刀,同學朗讀上一堂課的小短文,并做評價。
無論是桃紅柳綠的春日還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現象。那么學習大自然的語言對我們人類有什么作用呢?它們又是由什么來決定的呢?今天我們繼續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新課講授:
一、朗讀6—10段,思考
(1)物候現象的決定性因素?(緯度,經度,高下,古今)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介紹物候現象的決定因素的?
(抓住關鍵詞: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明確:主要到次要的邏輯順序或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的邏輯順序。
(2)作者主要用什么說明方法來分別說明這些因素的影響?
明確:舉例子。(找出并分析)例如: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開20天。說明了緯度對物候的影響。但有時為了使說明對象更透徹,可以舉更多的例子。
(3)第10段中,“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可否刪去?為什么?
明確:起限制作用,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你還能在文中找出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的地方嗎?
(探討),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準確地說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二、拋磚引玉,《大林寺桃花》
學生齊讀詩歌,理解詩意。
明確:大林寺在廬山香爐峰頂。詩人在初夏時節游覽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但詩人卻意外地發現在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詩人曾為春天的逝去而傷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來春天是轉到這里來了。
這首詩正好說明了課文中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高度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
三、七嘴八舌,質疑問難三步曲:
第一步,默讀課文,找出疑難地方,標出。
第二步,四人一組討論問題。
第三步,每組提出“殺手锏”(本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全班討論。
若沒有,教師提問:同學們都知道文章介紹了物候現象,那為何要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呢?
四,各顯神通:在生活中,你知道還有哪些獨特的大自然語言嗎?為人類敲響了哪些警鐘?
沙塵暴,海嘯。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10
一、導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學習一篇科學小品,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先來了解有關科學小品的知識。(多媒體展示科學小品的知識)
一生讀。
師:請同學們注意紅色畫線的詞句。
科學小品有什么特點?(生齊讀)
這節課我們就跟隨我國卓越的科學家
竺可楨到大自然去汲取科學的營養。同時請同學們注意學習科學小品的說明方法。
二、整體感知
師:首先我們來了解文章的說明內容。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來說說文章說明了什么?
生:物候、物候學。
師:物候和物候學就是文章的說明對象。那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課文又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的呢?請同學們再速讀課文,勾畫重點,思考這幾個問題。(多媒體展示自讀任務:思考①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②課文從哪幾個方面說明的?)
生邊讀邊勾畫。
師: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
生:鳥語花香、草長鶯飛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師:這幾句話在第幾自然段?
生:第三段。
師:那第一自然段寫了什么?
生:一年四季的景物變換。
師:為什么先寫這些自然現象,再解釋物候、物候學的定義呢?這些自然現象與物候有什么關系呢?
生:這些自然現象舉例說明了什么是物候。為下文寫物候作了鋪墊。
師:同時還可以引起讀者的興趣。
師:解釋了物候、物候學之后,文章又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的呢?
生:解釋了物候、物候學之后,說明了研究物候學對農業的重要性;然后說明了決定物候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再次說明研究物候的重要意義。
師:決定物候來臨有哪幾個因素?
生:緯度的差異、經度的差異、高下的差異、古今的差異。
師:(多媒體展示文章結構)請同學們看
屏幕。文章思路非常清晰,全文圍繞物候學
這個中心,先解釋概念,在說明研究的重要
性,然后重點介紹決定物候來臨的四個因素,
并點明研究的意義。這樣寫,由淺入深,層
層深入,條理清楚,讀者也容易理解。
這種結構形式,在科學小品中是很常見的。
三、學習舉例說明
師:一篇好的說明文,光有清晰的思路還不夠,還必須能夠在恰當的地方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課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生:舉例子、列數字、下定義。
生:還有作比較。
師:《大自然的語言》綜合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其中用得最多的是舉例說明。下面我們就以4、5兩個自然段為例,學習這種說明方法。
請一位同學來朗讀這兩段課文。
師:這兩段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了物候觀測的重要性。
師: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證明物候觀測的重要性的?
生:用了舉例子的方法。
師:舉了什么例子?誰來概括一下?
生:北京播種的時間沒有根據物候現象反映的情況而改變,結果遭受了損失。
師:由于沒有重視物候觀測,給農業帶來了損失,一個例子有力的說明了物候觀測的重要性。
下面請大家有剛才的分析方法,與周圍的同學合作,研讀6-9段,畫出運用舉例說明的語句,討論舉例說明的作用。
(生勾畫、討論)
師:誰來說說自己小組討論的情況?
生:這幾段說明了決定物候來臨的四個因素。
師:分別舉了那些例子?
生:說明緯度的影響時,列舉了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生:說明經度的影響時,列舉了大連的連翹和榆葉梅比北京要遲一星期開花;又列舉了濟南蘋果開花在4月中,而煙臺要到立夏。
生:說明高下的影響時,列舉了華南丘陵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
生:說明古今的影響時,列舉了英國1741~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相比,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
師:舉例子有什么作用?
生:讓讀者更容易理解。
師:物候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比較抽象的,舉例說明可以化抽象為具體,是事理更容易理解。
四、品味語言
師:接下來我們品味文章的語言。說到語言,我有個疑問,大家看黑板,我們知道,語言是表達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是人類特有的,用在大自然的身上,合適嗎?
生;合適。這使用了擬人的方法。
師:文章的原名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選入課本時,編者把名字改為《大自然的語言》,這樣改,有道理嗎?
生:有道理。這樣比較生動形象。
生:這樣也說明了物候研究非常重要。就像研究人的語言一樣。
師:這樣改既體現了物候研究的重要作用,也生動形象,引起讀者興趣。、
師:科學小品的作用是普及科學知
識,所以非常注意語言的生動性。請大
家看屏幕上的兩個句子。比較課文原句
與改句那句好?可以和同學交流交流。
(生討論)
生:原句好。例如“蘇醒”運用擬人方法,生動形象,寫出了大地回春、生機勃勃的景象。
師:大地春回,萬物復蘇。“蘇醒”一詞生動形象。
生:“萌發”這個詞寫出了春天旺盛的生命力。
師:“草木萌發”讓我們聯想到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寫的——
生:“小草偷偷的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師: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生:“融化”比“都化了”好“融化”表現了一個冰雪逐漸消融的.過程。
生:“次第”用得好。“次第”是一個接一個的意思,寫出了花兒競相開放。
師:正如朱自清先生寫的——“紅的像火……”
生:(齊)“白的像雪,粉的像霞。”
師:“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生:“翩然”寫出了燕子輕快敏捷的身姿,比“回來了”生動。
師:“次第”、“翩然”這些詞都比較典雅,更有表現力。
師:通過品味這幾句話,可以看出,作者通過形象的擬人和典雅的用詞,增添了文章的生動性、吸引力。請同學們自己朗讀1、2自然段,畫出你認為生動形象的語句,分析分析,一會兒與同學們交流。
(生勾畫、討論)
師:誰來說說?
生:我認為“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寫得生動,“孕育”運用擬人,賦予了植物以人的特征。
生:我認為“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都銷聲匿跡”寫得生動,“銷聲匿跡”生動形象。
生:我認為第二自然段很生動。“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運用擬人,讓大自然也有了人的感情。
師:優美的語言需要及時積累,請同學們又最快的速度讀熟第一自然段。
(生朗讀)
師:說明文的朗讀也需要有聲有色。下面我就給大家示范背一下。(多媒體展示四季美景)(師配樂背誦)
師:讓我們有感情的齊讀課文。
五、總結交流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知識?又學會了哪些閱讀方法呢?請總結總結。
生:我了解了許多關于物候的知識。
生:我知道了物候研究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生:我知道了說明文也可以寫得生動形象。
生:我了解了科學小品的一些知識。
師:我們如何閱讀科學小品呢?
生:要品味語言。
生:先要了解說明的內容,分析說明順序,了解說明方法。
師:請大家看屏幕:閱讀科學小品的一般方法:了解說明內容;理清層次結構;研究說明方法;品味生動語言;總結閱讀所得。
六、結語
師:同學們,大自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它不但絢麗多姿,豐富多彩,而且瞬息萬變,奧妙無窮。我們只有做個細心人,做個有心人,才能讀懂它的語言,才會聽懂它的傾訴,這樣我們人,才能與大自然友好相處,稱為自然家族的合格成員。
師:最后,讓我們在和諧、優美的音樂聲中結束這節課!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11
目標:
1、學習有關物候和物候學知識;
2、讓學生學習并掌握本文生動而有條理的說明事物的方法。
重點:
有層次地說明與運用擬人、舉例的方法生動具體地說明抽象的事理
難點:
說明事物的邏輯順序
設想:
品味語言四步走
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要點:整體感知
程序:
㈠導入:詩歌導入,引起興趣。
㈡初讀全文,整體感知:
1、本文出現了三個概念:大自然的語言、物候和物候學,請通讀全文,用一句簡短的話說出它們三者之間的關系?
2、你認為本文介紹的重點是什么?說明理由?
㈢再讀全文,專項訓練:
就“物候學”寫出200字左右的解釋性、簡介性的文字。
提示:物候學的知識散布在全篇課文之中。學習中應該仔細搜尋并且要將它們有條理地加以整理。在此方面養成習慣,將十分有利于做讀書摘要和積累專題資料。你們看,如果我們按物候學的定義——研究的`范圍——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的順序來介紹,不就讓人一目了然了嗎?
㈣層次劃分:據上將文章分成幾個部分,該如何劃分?
㈤作業:比一比,看誰了解或發現的大自然的語言最多?
第二課時
要點:品味、積累、運用
程序:
㈠導入:
提問:請同學們談談自己所掌握的大自然的語言?
㈡品味語言
1、第一段:
①作者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過程,里面涉及的“大自然的語言”有哪些?
②“燕子翩然歸來”放到“草木萌發”的前面,行嗎?為什么?下面哪個季節的物候現象也運用了這種寫法?
2、杏花開了,就好像……“阿公阿波,割麥插禾。”
①這三個例子是為了說明什么道理的?能否將“趕快種谷子”后面的句號改成分號?為什么?
②這句話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3、本文介紹物候學知識,有一個很明顯的方法,你能發現嗎?
①括出文中的例子。
②根據第⑦⑧兩段的內容,綜合畫一幅地理簡圖,然后根據簡圖,就教材內容口頭說明。
③“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九天。”一句中“前者”、“后者”各指什么?
④第⑧段為什么舉兩個例子?
⑤這四個因素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
㈢積累語言
1、背誦第1自然段
2、背誦24節氣歌
㈣運用語言:
1、朗讀詩句,說明時間。
2、運用所學知識,在生活中去尋找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12
教材分析:
本文介紹物候學研究對象,物候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等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豐收。作者舉例生動典型,讀起來親切可信。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理解文章內容,學會用課文中或自己的話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作者準確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
3.運用說明文知識解析文章內容,了解運用說明方法的好處
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探究問題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豐富學生關于物候學方面的知識,激起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培養熱愛科學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說明文知識解析文章內容,了解運用說明方法的好處
教學難點:學習作者準確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
學情分析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錄音機,幻燈片
學生準備:收集關于天氣預報的農諺俗語。
教學方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一)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還記得里面是怎樣分別描寫小草的嗎?(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春天的小草是“嫩嫩的,綠綠的”;冬天小草是“暗黃”,從“綠綠的”我們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知道是冬天已經降臨。大自然仿佛會告訴我們氣候似的,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會解釋其中的道理。板書題目:大自然的語言(出示投影,感受一下大自然的“語言”)
(二)出示目標
(三)檢查預習
1.給加點的字注音
萌發 méng 翩然 piān 孕育 yùn 銷聲匿跡nì 風雪載途 zài
2.讀準多音字
差異-----差遣------差勁------參差 觀測-----------道觀
chā chāi chà cī ɡuān ɡuàn
衰草連天------鬢毛衰 落葉-----丟三落四----落枕
Shuāi cuī lu l à lào
種播-----------耕種 連翹-----------翹尾巴
Zhǒng zhng qiáo qiào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想一想,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么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2.快速輕聲讀課文,計論并回答:
A.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草木枯榮,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化為物候。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B.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物候反映氣候條件對于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里,比較簡便,易于掌握,可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C.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經度,緯度,高下差異,古今的差異。D.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三、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1.決定物候現象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么安排的?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作者把決定物候現象的四種因素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即緯度影響最大,經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經度是地球位置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的因素。最后一個是時間的因素。因此是按:由主到次,由空間到時間的順序排列的。這樣使文章條理清楚。
2、說明文為了說明的準確總要采用一些恰當合理的說明方法,你能舉出幾例嗎?品一品再說說句子的美妙之處!下定義、打比方、分類別。
四、質疑問難
下面的'句子是原句好,還是改句好,為什么?
1、“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 改為:“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回暖。”
2、“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改為:“再過兩個月,燕子飛回來了”
3、“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改為:“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掉在地上。”
4、“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改為:“杏花開了,就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叫了,該及時耕作。”
五、知識拓展
談一談下面這幾則諺語所包含的物候知識。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場 魚跳水,有雨來 燕子低飛要落雨
癩哈蟆出洞,下雨靠得住 泥鰍靜,天氣晴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說一說下面這首《二十四節氣歌》所包含的意義。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六、課堂小結
這堂課我們了解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并懂得了掌握一些物候知識有利于幫助我們農業生產,通過對本文的品讀我們知道了說明文語言要求準確,生動,典雅。
七、布置作業
聯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你對下面這首詩的理解。你有過與詩人類似的觀察和體驗嗎?說給大家聽聽。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八、板書設計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大自然的語言 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意義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經度,緯度,高下差異,古今的差異.
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13
一、活動目標
1、欣賞大自然的美麗,并運用適當的詞匯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2、學說兒歌,嘗試用繪畫的方式表現對兒歌的理解。
二、活動準備
1、大自然綠色的視頻短片
2、《救救地球》幼兒用書
3、《大自然真漂亮》兒歌文字配畫大圖
三、活動過程
1、播放大自然景色的視頻短片,讓幼兒觀賞。
活動反思:在播放視頻、幼兒觀看的.過程中,孩子們不時發出陣陣驚嘆聲“好美呀”,尤其是瀑布、湖泊及連綿的高山等這些海南孩子比較少見的風景時,孩子們更是瞪大了眼睛,但卻不能說出它們的名稱,我及時進行了介紹和講解。所以生活經驗很重要,建議要給孩子多一些體驗,或者通過各種手段,如視頻、圖片、圖書等豐富孩子的經驗。
2、出示幼兒用書,請幼兒描述圖中的景物,并想象置身于圖中的環境,嘗試用適當的詞匯表達自己的感受
活動反思:孩子們描述風景的詞匯比較多,如“藍藍的天空”“五彩繽紛的花朵”“廣闊的大海”等,但是表達自己的感受卻很單一,比較多的就是“感覺很美”等,說明孩子的日常體驗及表達自己感受的能力都還有待加強。
3、出示《大自然真漂亮》兒歌大圖,與幼兒一起讀兒歌:
大自然真漂亮
我是小草,隨風左右搖。
我是小鳥,樹上聲聲叫。
我是小蟲,草叢四處跳。
我是小花,一起笑一笑。
活動反思:這首兒歌比較簡單,所以孩子們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兒歌,還能創編動作進行表演,此一環節的活動目標基本達到。
4、幼兒嘗試根據兒歌的句式學習創編兒歌。
活動反思:大部分的孩子都能進行創編,但是編出的兒歌內容比較貼合,對仗卻不夠工整,如:我是一只小狗,在草叢中汪汪叫等;只有小天的用詞與句式都非常標準:我是獅子,草原四處跑。其他孩子的用詞及模仿創編的能力還需加強。
5、請幼兒嘗試把兒歌中的情景畫下來,然后把圖畫合并成大圖畫,張貼在活動室內。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14
教材分析:
本課文是知識性小詩,通過一些自然現象,告訴我們只要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大自然的一些規律,14 大自然的語言。全詩共7節。詩歌語言生動活潑,適合朗讀背誦。
學生分析:
本詩歌的語言生動活潑,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生對大自然現象已有一定的了解,對大自然本身有一定的好奇,有探索的欲望,因此理解本詩歌并沒有難度。所以教學時著重于朗讀背誦,利用小組活動培養合作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學會本課的兩個生字;理解4個新詞的意思。
能力目標:
能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能背誦課文;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所接的科學知識。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熱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和新詞,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能說出大自然的其他的.語言,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14 大自然的語言》。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課文。
1、燈會說話,它能說些什么呢?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語言。
2、復習單元學習提示。說說閱讀兒童科普文章達到方法。
觸摸文本。
自由學課文,課文主要寫什么?
感知文本。
1、分小組學習本課的生字,提出并討論不懂的詞語和句子。
2、指名讀—輪讀—齊讀。
3、你最喜歡哪句?為什么?
體味文本。
1、學習第1.7小節。
a自由讀第1小節,你讀懂了什么?理解“到處”。
b討論:怎樣才能發現大自然的語言?光仔細觀察行不行?
c讀第7小節,討論:為什么不行?(還要觀察思考。)
d指導朗讀。
小結:要懂得大自然的語言,還要動腦筋思考。小作者發現了大自然的哪些語言呢?
2、再讀探究。
a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分組學習討論。
出示學習方法:想想你準備研究什么?
(1)讀好這首詩歌。
(2)品味這節詩歌寫得好的地方。
(3)懂得這節詩歌中的科學知識。
b分組合作探究、活動。
3、匯報交流。a大雁組 b蝌蚪組 c螞蟻組 d大樹組 e白云組
4、質疑問難。
賞析文本。
1、課文主要介紹了什么?朗讀課文最喜歡的小節,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2、練習背誦。
內化文本。
1、剛才我們學了5種大自然的語言,還有很多很多。你能說說其他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語言嗎?
2、你能把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語言用一節詩歌的形式寫出來嗎?
3、學生習作,賞析習作。
作業:完成《課堂作業》。
板書設計:
14 大自然的語言
(發現) (理解)
(觀察) 白云、螞蟻——天氣 (思考)
蝌蚪、大雁——季節
大樹、年輪——年齡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10個生字。
2、積累7個詞語。
3、正確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激發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1、能熟練地借助拼音,在語言環境中認讀10個生字。
2、學習“大口框”,在描寫的過程中掌握四個生字。
教學難點:
1、正確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激發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準備:
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1、小朋友,你們知道嗎?大自然可是一位知識淵博的老師,瞧,現在它就要告訴大家一個秘密。
2、誰會讀這個秘密?[出示第一小節]
3、原來大自然也有語言。[出示課題]
4、自: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
言:
1)你是怎樣認識這個字?
2)給它找朋友。
5、齊讀課題。
6、過渡:雖然大自然中的動物、植物不會說話,但是許多現象告訴我們許多有趣的知識,你們聽。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師范讀課文,說說你聽到了什么?[音樂]
2、自由朗讀課文,做到讀準生字,讀通課文。
3、小組合作學習:[要求]
1)讀詞語,注意平翹舌音
2)區別字形并組詞(甩、準)
3)書空“圈”字,你知道這個字的部首嗎?
4)給“臨”擴詞
三、感情朗讀,進行背誦
1、課文中介紹了哪幾種大自然的語言?[示句]
2、第二節
1)會讀這句話的.小朋友起立,齊讀。
2)“準是”什么意思?
3)填空:[白云飄得高高,_________,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4)背誦
3、小組合作學習第三—五節
1)你能找到“往”的近義詞嗎?
2)一道道圈圈是什么?(年輪)
3)“甩”的動作是怎樣的?(搖動、擺動)
4、“我問你答”的游戲(教師引背)
四、第六小節
1、引讀
2、妙:怎樣記住它?“妙不可言”什么意思?
粗:找好朋友
3、為什么說大自然的語言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遠看不見?
4、那么只有怎么做,才能發現大自然的語言?[示句]
五、拓展、鞏固
1、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
2、你們能不能也當小詩人,照著課文的樣子也來編一段小詩?
3、讀詞語開火車
4、書寫指導
板書設計:
11、大自然的語言
白云 螞蟻 樹樁 蝌蚪
教學反思
采用知識遷移的指導,有意識地將第二節講深講透,形成一個解讀的范例,然后引導學生參照范例的學習方法,閱讀、理解3—5小節同時提供給學生說話的句式,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減少不必要的分析。本文篇幅教短,讀來瑯瑯上口,很適合背誦,教師采用練習提示、教師引背、同桌問答的形式,教給學生背誦方法,盡可能讓學生當堂背出。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05-29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05-28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15篇05-29
《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設計(精選11篇)02-07
初中語文《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10-12
大自然的語言講課設計09-19
《大自然的語言》講課設計09-19
初中語文《大自然的語言》優秀教學設計01-22
語言的魅力教學設計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