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教學設計(常用1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么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學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的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能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和實驗現象。過程與方法
1.學習通過觀察自然、實驗、識圖等方法獲取信息,學習運用想象類比、分析歸納、推理判斷等方法處理信息。
2.認識科學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和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保持和增進對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合作意識以及勤于思考、嚴禁求實、勇于創新和實踐的科學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可分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觀。
二、教學重點
認識分子、原子是客觀存在的,是構成物質的兩種微觀粒子。
三、教學難點
認識微觀粒子的特征。培養對自然現象、實驗現象的猜測、觀察、分析、交流、總結等探究能力。
四、教學方法
小組討論
實驗演示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發現問題: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溫下為什么會逐漸減少?2.為什么墻內開花墻外香?3.濕衣服為什么會變干? 4.香水、汽油為什么要密閉保存?
(二)啟發誘導,探索新知活動與探究一:物質的微粒性
(演示實驗)氨水使“樹”上沾有酚酞的棉花變紅。
(追問)是氨水使酚酞變紅,但氨水并沒有與酚酞接觸呀?
(討論)以上實驗說明什么問題?
(得出結論板書)物質都是有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構成的。
(說明)分子、原子是真實存在的。向學生展示各種分子、原子的照片,進一步說明分子、原子的真實存在。
活動與探究二:粒子的特征
(問題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構成的,水分子看不見,為什么水卻能看見?
(板書)分子的特性
分子等粒子體積和質量都很小。
(討論)a濕衣服為什么在太陽下變干?b路過花叢,為什么能聞到花的香味?
(板書)2.分子等粒子總在不斷地運動著。
(提出新問題)沖糖水時,把糖放到開水中,糖不見了,而杯中的水卻變甜了。能用粒子的觀點解釋嗎?投影實驗內容:
一杯水+一塊糖=?
100mL水+100mL酒精=200mL液體,正確嗎?
(板書)3.分子等粒子間有間隔。
(問題思考)水的三態變化可以用分子的.哪些特性來解釋?
(三)總結歸納
總結本課知識要點,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
六、反饋檢測
1.物質的分子間有_________,氣體容易壓縮是因為其分子間的______,液體、固體不容易壓縮是因為它們分子間的______。
2.化學反應中,構成反應物分子的______重新組合成新的_____
3.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電解水生成氫氣和氧氣,說明水中含有氫分子和氧分子B.在電解水的反應中,氫原子和氧原子都沒有發生變化C.水的蒸發和電解都生成氣體,它們都是化學變化D.物質在變化中所表現出的性質,就是物質的化學性質4.從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釋下列問題: ①為什么墻內開花墻外可嗅到香味? ②香水、汽油為什么要密封? ③水蒸發后化學性質沒有變。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2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那種依靠增加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的做法,顯然是違背了教學規律,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妨礙提高全民族素質這一總目標的實現。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教學質量,必須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為中心。
一、合理安排教學任務
教師組織一堂課,首先要根據教學大綱,教材和學生實際,確定教學目的和任務。教學目的任務是教學的綱,教學目的、任務一要具體明確,二要全面恰當,在知識技能方面明確哪些應該理解,哪些應該掌握。在能力、思想品德方面,通過哪些內容、活動或練習,培養哪些能力和思想品德。一堂課,一方面有主要的一兩項目的。如學習新知識,或進行某種技能訓練。同時,要全面考慮發展雙基和教育的各項任務以及能力的培養,如何貫穿在學習知識、技能的過程中。例如通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這要求教師不僅做好實驗,還要教給學生如何觀察實驗過程和結果;要培養學生的技能,就要通過一定的練習,使學生掌握相當的技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注意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過程和方法,以適應實際需要,防止出現教學上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二、新舊知識兩頭抓
現行的化學教材是面向全國的,它只是根據教學大綱提出一般的教學內容。如果教師照本宣科地傳授,是收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的。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教學條件,以及自身的教學經驗駕馭教材。注意知識、技能、能力的相互聯系和前后照應,并根據學習遷移的原理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一方面從舊知識引出新知識,促進新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學習新知識時,還要注意為以后學習作好輔墊。課堂教學要突出重點,重點概念要使學生透徹理解,重點的技能要讓學生熟練掌握。此外教師語言還要求既精練、豐富、生動活潑,又有幽默感,同時還要速度適中,這樣可以增添課堂活躍氣氛,減少疲勞,激發興趣。板書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傳授知識的一種手段,好的板書能夠幫助教師表達講課的程序和內容,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能夠體現出講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好的板書還能彌補教師講授的不足,起著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維的作用;好的.板書便于學生記筆記,有利于學生進行課后復習,理解和鞏固知識。因此板書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一定要精心設計,要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的重點、難點設計出最合理的板書,排列出的綱目以及圖表等要清楚,字跡要工整,規范。一堂課一般一個板面,并分主、副使用。如一個板面不夠,可用投影片或小黑板。
三、適當運用化學故事講解知識
在化學教學中,結合知識的傳授,根據化學史料的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地穿插一些化學故事,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就化學故事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談些體會。
1、用于導入新課,激發興趣。新課的導入是教學全過程的開端,它正如電影“序幕”一樣,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故事導入法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化學小故事能抓住學生的心理,從一開始就吸引住學生的求知欲,燃起學生智慧的火花,使課堂氣氛很快進入活躍期。
2、用于教學過渡,設疑啟智。化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各個知識點之間是緊密聯系的。巧妙的過渡既是教師教學機智的表現,同時能緊緊抓住學生的思維,將學生帶入知識新天地。例如,講完“硝酸跟金屬反應”向“王水”過渡時,可以這樣處理。設問“有沒有比硝酸的氧化性更強,能氧化金、鉑的溶液呢?”答案是肯定的,有例為證。可以講一個“玻爾巧藏金質獎章”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法西斯占領了丹麥,下達了逮捕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玻爾的命令。玻爾被迫離開自己的祖國,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國的決心和防止諾貝爾金質獎章落入法西斯手中,他機智地將金質獎章溶解在一種特殊的液體中,在納粹分子的眼皮底下巧妙地珍藏了好幾年,直至戰爭結束,玻爾重返家園,從溶液中還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鑄成獎章。在學生驚奇之余,又反問:“你們知道這種能溶解金的溶液是什么嗎?”故事很自然地引起了學生的共鳴。“硝酸”“王水”的氧化性及“王水”的成份,這幾個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用于結課,延展知識。科學成功的課堂教學結果藝術,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升華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取得“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的效果。化學故事應用于課的結尾,能借此激起學生對新知識的強烈渴求,使此課的“尾”成為彼課的“頭”。例如,在“乙醇”一節課的結束階段,教師可以向學生講一個“造酒不成變成醋”的故事。相傳杜康是制酒的鼻祖。杜康之子黑塔子承父業,移居江蘇鎮江一帶操起了造酒的行當。有一次,黑塔根據父傳秘笈將谷物薰熟后放入酒窯發酵,后來有事外出,一去21天。回家后,方才想起先前的一壇酒,他想這壇酒肯定變質了,慌忙來到酒窯,揭起蓋子,意外地發現,酒壇中飄出一股清香,酸中帶甜,酒不僅沒有變質,反而變成了另一種東西,黑塔就把它稱為“醋”(意在“廿一日”加一個“酉”字),于是,具有特殊風味的調味品--醋就來到了人們的餐桌上。那么,為什么酒會變成醋?這中間發生了哪些化學反應呢?這樣的提問,自然就給學生留下一個強烈的懸念,促使學生課后自覺地、主動地去預習、去討論、去探索,為下一次講“乙酸”打下了伏筆。
4、用于理解知識,化抽象為形象。學生往往埋怨化學知識抽象、難懂,認為化學反應看不見,摸不著。化學故事則可以將化學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使之具體、通谷易懂,讓學生在故事中得到啟發,加深理解。
四、課堂上的提問教學
提不出問題,或提不出好問題,常常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此,教師在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適時有效地設計問題,提出問題,進而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更顯得尤其重要。本文就此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點滴體會。
化學課堂提問的基本模式有回憶性提問、選擇型提問、溫故型提問、開放型提問、理解性提問、應用性提問。
初中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要貫徹全面發展的方針,著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質,要以化學基礎知識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為學生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和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化學與社會生活、生產有著廣泛的聯系,對于我國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2、通過探究學習認識燃燒發生的條件過程和方法:
1、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習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2、通過探究學習認識燃燒發生的條件,培養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引導學生自主研究,學習對現象,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認識燃燒的條件;認識滅火的基本原理;掌握滅火的.常用措施;了解常見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增強安全意識;
2、以化石燃料的利用為載體,體會化學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感受化學對改善生活和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二、重點:
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三、難點:
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四、教學方法:
實驗、歸納、練習設計相結合。
五、教學過程:
課題1燃燒和滅火第一課時:
播放視頻資料:火災燃燒現場….
引入在研究氧氣的化學性質時,我們知道許多物質可以在氧氣或空氣中燃燒。在本節中,我們將學習燃燒、燃燒的條件、滅火的方法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提問:請同學們把自己學習過的或生活中了解的2~3個燃燒事例及其燃燒現象填寫在表4-1中,并與大家交流、討論。
討論:物質燃燒的有哪些共同特征?其反應實質是什么呢?(特征——發光、發熱;實質——劇烈的氧化反應)
小結:通常的燃燒就是可燃物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燃燒需要哪些條件呢?我們來進行一個探究實驗。
演示:在燒杯中放入半杯80℃左右的熱水,在燒杯上放一塊薄銅片,在銅片的兩端分別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紅磷,燒杯熱水中放一小塊白磷,過一會兒后銅片上白磷燃燒起來而紅磷和熱水中白磷不燃燒。提問:通過對上述實驗進行分析,可燃物在什么條件下才能夠燃燒?
分析:紅磷和白磷都是可燃物,銅片上白磷達到了著火點且與氧氣接觸,所以燃燒;銅片上紅磷與氧氣接觸但沒能達到著火點,所以不燃燃燒;熱水中白磷達到著火點,但不與氧氣接觸,也不燃燒。板書:
一、燃燒的條件
(1)可燃物
(2)要與氧氣接觸
(3)可燃物要達到燃燒時所需的最低溫度——著火點。
小結:燃燒,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設問:燃燒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若缺少一個就不能燃燒。當發生了火災時,應如何滅火呢?講解:滅火的原理是由燃燒的條件決定的,即破壞燃燒的條件之一,就可以滅火。可見,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說明同一問題,兩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板書:
二、滅火的原理和方法原理一:將可燃物與氧氣隔絕。原理二:將可燃物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原理三:移走(隔離)可燃物
討論:下列情況下各自滅火的方法及采用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小黑板滅火的方法采用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實驗室熄滅酒精燈吹滅蠟燭森林火災熄滅天然氣灶油鍋著火練習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4
一、教學內容分析
1、課標中的內容
認識質量守恒定律,能說明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用微粒的觀點對質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釋。
2、教材中的內容
教材不是從定義出發,把質量守恒定律強加給學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學反應中反應物的質量與生成物的質量之間存在什么關系的問題,讓學生思考,然后通過作出假設、實驗探究,交流討論,得出結論等科學探究方法,設計并實施一些實驗方案,指導學生觀察、思索,使學生從自己親身觀察到的事實中,經過思考,得到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這一規律,然后教材又給出蠟燭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鎂條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這兩個實驗方案,讓學生比較前后質量變化情況,并分析發生變化的原因,進而較深刻地認識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
二、教學對象分析
1、知識技能基礎
初三剛開設化學課,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較高,通過學習,也掌握了一定的實驗技能,針對這些情況,我們采用實驗探究的方法,鼓勵學生動手、動腦,在實驗中觀察,在觀察中討論,在討論中形成共識,不僅使學生學到新的化學知識,也可使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內在聯系有更深的理解。
2、學習能力方法
所授課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強,學習較主動,思維靈活,方法得當。
3、非智力因素
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喜歡探索新問題,能主動與他人合作,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
三、教學設計思想
從促進學生發展出發制訂教學目標,全面考慮“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課程目標;注重科學方法教育,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發揮多媒體的教學功能。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質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見化學反應中反應物與生成物的質量關系,從微觀角度認識,在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具體的探究活動,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并從微觀角度解釋化學反應的實質。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質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讓學生體會成功的樂趣,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
五、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運用。
2、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從化學反應的實質上去認識質量守恒定律。
六、學習評價設計
1、通過活動表現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學生的活動與探究過程中,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們在各項活動中的表現,從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積極性、實驗技能、記錄和處理數據的能力、交流討論和發表見解的情況作出綜合的評價,并給予恰當的反饋以激勵學生進步。
下面方案中分組做前面2個實驗,教師演示后面2個實驗學生并觀察記錄現象,實驗后小組內交流討論。
2、通過課堂的紙筆練習來評價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較全面地認識自己在群體中的相對水平,明確發展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點。
[紙筆評價](在課內進行,時間5分鐘)
1、參加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是因為()
A、反應后物質的種類沒有變化B、反應后原來的種類沒有變化
C、反應后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沒有變化
D、反應后分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沒有變化
2、現有化學反應A+B=C,若mgA和ngB在一定條件下充分反應,生成C的質量是()
A、等于(m+n)g B、小于(m+n)g
C、大于(m+n)g D、不大于(m+n)g
3、小明在練習制作“糖葫蘆”時,在給蔗糖加熱時產生了炭黑和水(整個過程密閉),這一事實說明了()
A、蔗糖是由炭黑和水組成的純凈物
B、蔗糖是炭黑和水組成的混合物
C、蔗糖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水分子組成的
D、蔗糖是由碳、氫、氧元素組成的.
4、下列各組物質,在敞口容器里發生反應,容器內物質的總質量在反應前后不變的是()
A、鎂條放入鹽酸中B、高錳酸鉀固體受熱分解
C、硫酸銅溶液加入氫氧化鈉溶液D、在空氣中加熱銅粉
5、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鐵絲在氧氣中空氣燃燒后生成的質量為()
A、大于鐵絲質量B、小于鐵絲質量
C、等于鐵絲質量D、可能等于鐵絲質量
6、高錳酸鉀受熱分解后,剩余固體質量是比反應物高錳酸鉀的質量小,因此不遵守質量守恒定律,對嗎?為什么?如何設計實驗來進行驗證?
七、本教學設計的特點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方式,以問題教學為中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現代化教學方法與手段,力求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有系統地對學生進行指導,既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更關注學生的興趣激發,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以及學習過程中情感體驗和價值觀的形成。
八、教學反思
該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在活動與探究中,引導學生認真完成實驗和做好結果記錄,對實驗現象進行思索歸納,并與同學、教師進行交流和討論,得出結論。這些實踐活動不但有利于學生獲得知識技能,也培養了學生認真扎實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探索的學習方法。本節課對演示實驗1的改進,使學生對封閉體系和開放體系中的化學反應都能遵守質量守恒定律有了更直觀的理解,使認識更加深刻,效果較好。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律的科學。
2.知道化學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關系密切。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具體的事例,體會化學與人類進步及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認識學習化學的價值。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并渴望了解化學的情感。
2.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教學重點
1.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養學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并渴望了解化學的情感。
三、教學難點
知道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律的科學。
四、教學準備
教學設備:投影儀,計算機,教學課件。
實驗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寫好“化學”字樣并晾干的濾紙,事先用酚酞溶液畫好“小笑臉”并晾干的濾紙,稀氫氧化鈉溶液,稀鹽酸,濃氨水。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①了解氫氣的基本性質,知道檢驗氫氣的方法。
②認識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教學重點及難點
1.教學重點
電解水實驗及實驗現象的描述;水的組成的確定
2.教學難點
研究純凈物組成的方法
教學方法
教師實驗演示、啟發式教學、探究式學習、師生合作、小組討論等。
實驗儀器、藥品及教學設備
實驗儀器:啟普發生器、水電解儀、錐形瓶、分液漏斗、小燒杯、試管、酒精燈等實驗藥品:鋅片、稀硫酸、10%氫氧化鈉溶液、肥皂水等
教學過程
活動一:播放視頻《一滴水的奇妙之旅》
[提問]視屏中播放的是誰的故事?關于水你知道哪些知識?[過渡]人類對水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觀看視頻積極思考,回答問題用精彩的動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對未知知識的探究欲歷史初探疑竇叢生
[過渡]在認識水之前,我們先來進行知識儲備:
一、氫氣活動二:制取氫氣球
[提問]根據實驗現象你能得出氫氣有哪些性質?活動三:氫氣驗純及燃燒
[提問]如何檢驗氫氣?認真觀察實驗現象,根據實驗現象總結出:氫氣“小”、“難”、“燃”等性質。根據氫氣的燃燒現象討論得出:點燃氣體,往藍色的火焰上罩一個干而冷的燒杯,燒杯內壁有水霧。通過趣味實驗,讓學生體會到探究學習的樂趣,輕松學習的同時發展總結歸納能力。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并未后續電解水的產物檢驗打基礎。
[過渡]其實我們對水的認識就是從一瓶未知氣體開始的:
活動二:播放視頻《普利斯特里實驗》
[提問]瓶子里的水是哪來的?
[提出矛盾]水是一種元素,可以結合別的元素化合生成新的物質,然而現在水卻由氫氣和氧氣化合得到。
介紹普利斯特里和卡文迪許對水的組成研究的歷史史實。了解化學史實,對“魔術”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對矛盾充滿好奇,了解相關史實。將化學史趣味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鞏固了氫氣的`相關知識,而且潤物細無聲的強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提出]直到拉瓦錫做了一個實驗,證明了水不是一種元素,而是一種物質。
講解分解法確定純凈物的元素組成。
活動三:電解水實驗演示
[討論]兩電極中產生的可能是什么氣體?如何檢驗?
活動五:檢驗電解水實驗產生的氣體
[得出結論]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得出管中的氣體可能為氫氣和氧氣,分別用燃著的小木條檢驗。得出兩種氣體分別為氫氣和氧氣。通過對電解水實驗的研究,讓學生主動體驗探究過程,認識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初步了解利用分解反應的產物來研究反應物組成的方法。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科學品質,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 總結反思發展能力
[過渡]至此我們完成對于水的組織的認識,實驗做完了,故事也講完了,對于這段歷史,你有什么樣的感悟?
[升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普利斯特里和卡文迪許離真相只有一步之遙,我們應當堅定自我,不人云亦云,一定會取得屬于自己的成就。
[課堂小結]課后練習“活學活用”
板書設計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了解人體的元素組成;了解某些元素(如鈣、鐵、鋅等)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懂得一些生活常識。
初步學會運用多種手段(特別是網絡)查找資料,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獲取有用信息;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分享。逐步建立科學的世界觀,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初步認識化學科學的發展在幫助人類戰勝疾病與營養保健方面的重大貢獻。
二、重點和難點
無機鹽的生理功能,即一些元素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三、教學準備
1、制作多媒體課件。制作可現場上網的課件,隨時上網查閱資料。
2、調查市場上有哪些補鈣、補鋅、補碘、補硒和補鐵等的保健藥劑或營養補劑出售,查看它們的標簽或說明書,了解它們的主要成分,上課帶來。
3、收集幾種不同品牌和不同產地的食鹽包裝袋、牛奶瓶(或牛奶袋),上課帶來。
四、教材分析
課題2包括人體的元素組成和一些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兩部分內容,著重敘述了組成無機鹽的一些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如鈣、鈉、鉀),同時教材還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鐵、鋅、硒、碘、氟幾種元素的生理功能。教材指出了微量元素分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害元素三類,而必需元素也有一個合理攝入量問題,攝入過多、過少均不利于人體健康。這將使學生認識到,對含某些元素的營養補劑要科學地、辯證地看待。
五、教學設計
活動一:觀察與思考
屏幕投影學生觀看三幅圖片,思考病人得了哪種疾病說(或猜)出疾病名稱。第一幅:;第二幅:;第三幅:。(根據學生回答逐一顯示圖片和疾病名稱:粗脖子病、佝僂病、齲齒)
思考你知道引起這種疾病的原因嗎引出課題課題2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
閱讀教材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97~P101內容,并思考下面的問題。
①組成人體自身的元素約有多少種人體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屬元素是哪一種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哪一種這些元素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②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劃分的依據它們對人體有什么作用(學生閱讀和課堂交流)投影一人體中元素的存在形式
小結能夠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促進身體健康,而且有些元素是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材料。
過渡下面著重討論鈣、碘、鐵、鋅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投影二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閱讀教材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95~P97內容。并積極討論:
1.鈣
(1)根據自己查閱的資料,談談你對鈣元素的認識。交流匯報學生將自己課外查閱的資料在班上進行交流展示。(如果學生準備的資料不是很充分,教師此時可利用自己制作的課件,現場連接到相關網站演示,同時告訴學生查閱資料的方法。
角色扮演課前精心挑選一名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課堂上出其不意地演出如下一幕:一位“老人”突然從教室后走向講臺,在跨上講臺時,故意摔了一跤,“老人”痛得呲牙咧嘴地坐在講臺上,用雙手捂住一只腿(作痛苦狀),口里自言自語:“怎么又把腿摔斷了”教師乘機提出如下問題:老年人為什么容易骨折通過學生的討論交流自然地轉入到怎樣科學補鈣上來。
問題情景如何科學飲用牛奶你知道生產商用什么方法來保存鮮奶嗎學生討論后投影:喝牛奶的誤區常見的有:
①飲袋奶、不加熱。袋奶采用75 ℃左右的巴氏滅菌法,沒有高溫瞬間滅菌徹底,故袋奶中殘留有細菌,因此,喝袋奶必須煮開了再喝。
②空腹喝牛奶。空腹飲牛奶會使腸蠕動增加,牛奶在胃內停留時間縮短,營養素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因此,喝牛奶最好與饅頭、面包、玉米粥、豆類等同食。
③食物搭配不當。牛奶不宜與含鞣酸的飲食同吃,如濃茶、柿子等,這些食物易與牛奶反應結塊成團,影響消化。牛奶與香菇、芹菜、銀耳等配合食用,對健康大有益處。
④飲奶時間安排不當。喝牛奶以每天早、晚為宜。清晨飲奶能充分補充人體能量;晚上睡前喝奶具有安神催眠功效。
投影將學生帶來的牛奶袋、牛奶盒和牛奶瓶等實物上的圖案和說明文字投影到屏幕上。同時教師將收集到的琳瑯滿目的各種補鈣品補充投影到屏幕上。
問題情景閱讀屏幕上情景素材:
由于種種因素的限制,含鈣豐富而又易被人體吸收的奶及奶制品目前尚未走上大多數國人的餐桌,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國人飲食上通常是以含鈣量很低的素食為主,基本上不能保證鈣的供應。這種膳食結構和飲食習慣使得國人缺鈣確實成為一個普遍現象。設問是否有一種既能照顧城鎮,又能兼顧農村居民的補鈣措施談談你的“金點子”。說說你選擇這種措施的理由是什么。(分組討論,達成共識)投影你我共識:
①安全、有效──安全第一。
②經濟又實惠──買得起。
③生活化、長期化──每天都吃。
補鈣措施:食用鈣鹽(鹽中加鈣)。
小結:人體每日必須攝入足夠量的鈣。幼兒和青少年缺鈣會得佝僂病和發育不良,老年人缺鈣會骨質疏松,容易骨折。
過渡那么,如果人得粗脖子病,又是由什么元素引起的呢(共同學習第二種元素──碘)
2.碘
交流展示碘元素對人體有哪些重要作用
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有關資料,教師將其實物投影到屏幕上。投影碘有“智力元素”的美譽,碘和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等一樣是作為一種營養素而存在于人體,它在人體內的含量僅有25~50毫克(平均35毫克),為身體重量的兩百萬分之一,屬于70余種微量元素的一種,盡管含量極低,卻是人體各個系統特別是神經系統發育所不可缺少的。碘是合成甲狀腺激素不可缺乏的重要原料。甲狀腺激素具有影響肌體代謝、生長發育,特別是腦發育的生理作用。因此,如果甲狀腺功能異常,分泌激素過量或不足,勢必對機體的代謝、生長發育和智力發育造成很大影響,導致種種疾病的發生,如較常見的甲狀腺問題。問題預防碘缺乏病最根本的措施是什么通過討論得出補碘的有效途徑是食用含碘食鹽。
活動二:討論并交流
1、你家里炒菜做飯使用鐵鍋還是鋁鍋用什么鍋較好談談你選擇的理由。
2、教材P101練習與應用:根據你所知道的知識連線。
3、通過對碘、鈣、鐵、鋅、硒五種元素的學習,請你用一句廣告詞來反映其重要作用。要求通俗上口,特點鮮明,字數少。
五、反思與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收獲、體會、方法)投影學生小結,屏幕投影。
人體由50多種元素組成,其中含量較多的有11種,它們占人體質量的99.95%。
無機鹽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很大,它們能夠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促進身體健康,有的還是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材料。
物極必反,凡事都應有一個“度”,元素的攝入不應過量。知道了怎樣科學飲用牛奶。
有些商品標簽上蘊含有豐富的化學知識,學會了怎樣看商品標簽上的信息。
投影關注健康,珍愛生活,用科學把握生命。
六、課外作業(任選一題):
1、收集有關微量元素氟、鈉和鉀與人體健康關系的資料,并了解人體是如何攝取這些物質的。
2、查閱資料,我國有哪幾種主要的地方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3、對伊戰爭如箭在弦,武器核查仍在繼續,戰爭給人們的創傷實在太多太多。1991年海灣戰爭中曾使用了貧鈾彈。請你查閱資料,了解什么是貧鈾彈對人體究竟有什么傷害對此你有何感想。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前后的質量關系,理解和描述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學會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常見的化學變化。
2、利用微粒觀點,通過對化學反應的微觀分析,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涵義和實質。
3、通過學生合作設計、交流實驗方案,動手實驗,初步學習用實驗、觀察法定量研究化學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歸納、總結和實踐能力。
4、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能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5、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實踐、樂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6、通過質量守恒定律的發現史,讓學生知道科學的發展是曲折而漫長的,學習科學家一絲不茍、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物質是永恒存在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二、教材分析
《質量守恒定律》一課在初中化學體系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學習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識,對化學反應中物質發生了質的變化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還具體學習了氧氣有關的化學反應,這些知識都為本節教學提供了知識基礎。本節課的教學將引導學生從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學反應的客觀規律,為化學方程式的教學以及利用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做好理論準備,因此本節課學習的質量守恒定律,對全部初中化學的學習,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質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學的重要定律,新課標中要求達到“理解”的層次。本課題教學通過一系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總結出質量守恒定律,并運用化學反應的實質解釋和分析“質量守恒定律”的根本原因,讓學生體會科學知識的探究方法。通過學生參與“質量守恒定律”的整個實驗探究過程,使學生從被動的聽課者成為主動參與各項學習的探究者,并學會獲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學精神和品質。
三、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心理特點上看,初中學生對化學的學習還處于啟蒙階段,這就需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系、應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從知識儲備來看,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物質的微觀構成有了一定的認識,初步建立了微粒觀;對化學反應也有了初步的認識,知道化學變化一定生成新物質,能判斷出反應中的反應物和生成物,知道化學反應過程中原子是不變的。從能力水平上看,學生已經初步學會一些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可以進行簡單的化學實驗。但是學生沒有從定量的角度認識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的質量關系,也沒有把原子不變跟物質總質量不變聯系起來,我們可以初步培養學生應用實驗的方法來定量研究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意義。
2、能夠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常見的化學變化。
3、學生能用微觀的觀點解釋質量守恒定律。
教學難點:
1、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如何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恒的原因,從而達到從定量角度理解化學反應。
2、學生能用微觀的觀點解釋質量守恒定律。
五、教法和學法
教法:情境教學、比較分析、啟發引導
學法:實驗探究、分組討論、歸納總結
六、教學過程
導入:
1、創設情境,激思引趣
我們身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化學變化,食物的消化、身體的成長、呼吸作用等,蠟燭燃燒也是我們身邊常見的化學變化。
情景再現:點燃蠟燭
問:關于蠟燭燃燒你有哪些了解?
這些都屬于定性研究,蠟燭燃燒是一個化學變化,這節課我們從定量的角度來研究化學變化前后物質的質量總和是怎樣變化的?
展示本節課學習目標。
認真聽老師介紹。認識化學變化的重要性。
從化學的角度觀察蠟燭燃燒這個化學變化。
學生從生成物、宏觀現象等來描述這個變化。
仔細閱讀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設疑創景,激發引學。
聯系生活實際,以學生身邊的化學變化為例,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初步認識定性、定量是研究化學變化的兩個角度,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
目標指導學生后面的學習。
新授:
提出問題,建立猜想。
提出問題:化學變化前后物質的質量總和是怎樣變化的呢?
初步猜想: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做出猜想。
“權威”對比,進一步引發認知的矛盾沖突:
(1)1673年波義耳的燃燒實驗,結果質量增加。
(2)1756年羅蒙諾索夫煅燒金屬后質量不變。
(3)1774年拉瓦錫的燃燒實驗,結果質量不變。
根據老師的問題說出自己的想法:不變、變大或變小。
根據科學家的實驗結果,對反應前后的質量變化真正產生疑問。
引發猜想,認知沖突。
讓學生大膽參與并闡明自己觀點,教師適時激勵評價,激發學生的信心和勇氣。
通過化學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產生過程,感受化學家的探究歷程,通過科學家的實驗結果,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質量是否守恒的欲望。
2、實驗探究,收集證據
(1)引導思考,明確思路
讓學生思考:通過實驗探究反應前后質量變化需要考慮的方面
(2)設計方案,合作探究
可供選擇的三個反應:
1、白磷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
2、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生成硫酸亞鐵溶液和銅
3、鹽酸和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鈣)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
(3)展示交流,互相評價
組織學生小組的成果展示和交流,鼓勵小組之間互相評價和改進方案。
教師演示:探究白磷在空氣中燃燒前后物質總質量變化。
(4)小組合作,實驗探究:
一組:探究鐵釘跟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物質總質量變化。
二組:探究稀鹽酸與大理石反應前后總質量的變化。
教師巡回指導,針對學生實驗情況拍照上傳。
學生獨立思考,積極說出自己的想法,師生一起明確研究的思路。
學生小組合作設計三個實驗的.方案,可以利用老師準備的儀器和用品,也可以自己創新,把方案記錄在學案上。
小組代表交流方案的設計思路、步驟或者裝置圖。
學生仔細觀察現象
根據分組,小組分工合作,完成實驗探究。
動手動腦,合作探究
通過實驗思路的整理為后面實驗方案設計奠定基礎,突破分組實驗中的障礙。
使學生個人探究與他人的經驗互相借鑒和補充,培養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
讓學生在交流中思維碰撞和創新,使實驗方案不斷優化,學習成果不斷地豐富和提升。
防止學生做白磷實驗出現意外。
培養學生進行實驗探究的能力,同時在實驗中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為后面的展示交流保留資料。
3、展示交流,獲得結論
(1)小組匯報,展示交流
教師組織學生小組匯報展示實驗結果,教師適時評價,并激發小組間的“矛盾”,鼓勵他們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
(2)大家找茬,反思評價
針對實驗結果有誤差,組織學生開展反思評價。
(3)獲得結論,總結提升
總結:有氣體的反應必須密閉,氣球或注射器可以緩沖。
匯報小組探究成果,評價老師上傳的照片。
對于有些小組實驗的失敗,找出原因,進行反思和評價。
展示成果,共同進步
培養學生語言的組織和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發展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4、對比分析,正確認識
以鐵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為例引導學生一起分析反應前后的質量,對比獲得結論。
同理,讓學生寫出白磷與氧氣反應、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的質量守恒關系,組織交流。進一步歸納出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突出重點。
分析反應前后稱量的質量,得出質量守恒關系,獲得結論: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分析三個反應中的等量關系,深入理解反應中的質量守恒關系。
5、學以致用,加深理解
科學家發現質量守恒定律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解釋:
(1)波義耳與質量守恒定律失之交臂的原因。
(2)蠟燭燃燒質量減少的原因。
學生交流,紛紛發表觀點,學習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常見的化學變化。
情感教育,持續發展
加深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認識,培養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培養學生實事求是、一絲不茍、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6、求異探新,發展思維
為什么宏觀上一切反應都遵守質量守恒定律呢?
播放:“水電解”實驗“化學變化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分子”的動畫課件。
教師適當點撥,突破難點。
總結:宏觀與微觀相聯系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事物及其變化的本質。
學生觀看動畫、討論、歸納小結。
由學生總結出質量守恒的根本原因。
知識遷移,開拓創新
通過師生問答等形式,使互動交流達到高潮,使問題得到逐步明晰和解決,使知識得到構建。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生感覺到知識的掌握不再是艱澀難懂的,而是充滿樂趣的探索過程,讓學生充滿快樂感和成就感。
7、暢談收獲,總結提升
教師對本節進行總結提升:
質量守恒定律是物質不滅定律的一種表現,是化學反應的基本定律之一,它告訴我們利用化學方法只能改變物質的成分而不能改變物質的質量。
這節課我們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習了質量守恒定律,并從宏觀微觀兩個角度認識了質量守恒定律的涵義和實質,質量守恒定律屬于化學變化的定量研究,我們也可以定性研究化學變化,定性、定量是科學研究的兩個不同角度。
學生從知識、能力、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暢談自己的收獲,體驗成功。
讓學生樹立了信心與勇氣,使每位學生學有所得。
8、布置作業,課外延伸
(1)根據質量守恒定律解釋下列現象
①古人幻想“點石成金”,你認為可能嗎?試解釋之。
②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后,生成物質量比細鐵絲質量大。
(2)請到圖書館或互聯網,查閱資料,進一步鏈接質量守恒定律的發現史,認識定量研究對化學科學發展的重大作用。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9
一、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鐵的性質是現行教材(人教版)第六章第一節內容。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非金屬元素氧、氫、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識。學習了本章內容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識將較為完整,同時本節內容的學習也為第八章中金屬活動性順序和酸、堿、鹽的知識奠定基礎,而且本節內容貼近生活實際,可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視野。
2.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A.了解鐵的物理性質,掌握鐵的化學性質。
B.學會鐵制品的一般防銹方法。
(2)過程和方法目標
A.通過小組合作進行研究性學習,使學生能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初步學會運用對比、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并用化學語言進行表述,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
B.通過符合認識規律的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幫助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A.通過探究性學習,增強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習興趣,并樹立珍惜資源、合理利用資源的觀念。
B.通過宣化鋼鐵公司的發展史及我國鋼鐵史的學習,增強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好化學的志向。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鐵的化學性質
(2)難點:A.鋼鐵制品銹蝕條件的探究
B.學生對鐵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理解。
二、學情分析及教材處理
1.學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鐵制品已是司空見慣,對鐵的一些物理性質也有所了解。因此,對于鐵的物理性質,可采用以生活中常見的鐵制品入手,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分析、討論、歸納。關于鐵的化學性質,在本章之前已經學過了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鐵與酸的反應,在學習氫氣的實驗室制法時也曾接觸,則可用溫故知新的方法加以引導,進一步學習。
2.教材處理及意圖
(1)課前布置學生調查宣化鋼鐵公司生產發展情況,鋼鐵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我國的鋼鐵發展史及產量情況等資料的.收集。每一組推選一人課堂發言,教師評價總結后轉入鐵的性質學習。這樣處理能使學生自主認識身邊常見物質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了解化學與社會、技術的相互聯系,學會收集處理信息,同時增強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鐵的物理性質主要通過討論題的形式完成,教師選取生活中的鋼鐵制品為例,由學生討論各應用了鐵的哪些物理性質。在此過程中指導學生學習認識金屬物理性質的一般順序和方法。
(3)鐵的化學性質采取引導;探究的教學模式。例如,在學習鐵跟氧氣的反應時,在學生了解鐵絲在純氧中能夠燃燒但在空氣中不能燃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回憶在空氣中點燃鎂條的實驗,探究鐵鎂兩種金屬跟氧氣反應時的條件的差別,得出鎂比鐵活潑的結論。在學習鐵與酸反應時,由氫氣的實驗室制法導入,學生親自動手做鋅、鐵、銅與酸混合的實驗,探究鋅、鐵、銅的活潑性差異。學習鐵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時,則通過一個新奇的實驗導入:一把明亮的小刀浸入硫酸銅溶液,片刻取出,鐵刀變成了銅刀,引導學生分析其中奧妙,探究反應的實質。如上的教材處理目的在于使學生通過觀察現象;比較分析;歸納結論;總結規律的過程,獲得主動發現的快感,增強了學習興趣。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識目標:了解水資源現狀,認識保護水資源的重大意義,明確如何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
(2)技能目標:通過課前查閱資料,鍛煉了學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通過網絡查閱資料,有助于引導學生正確的應用網絡資源,熟用信息技術的運用;
通過課堂展示,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及合作意識。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地調查、查閱文獻、網上搜索等方法,收集有關水資源及其利用、保護等信息;對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提煉和歸納,寫成研究性報告并能在課堂上展示出來。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水資源現狀。
(2)強化學生的愛水、節水意識,改掉自己的不良用水習慣。
(3)在活動中增強團結、協作的合作意識,使學生初步建立關心社會、為社會作貢獻的社會責任感。
(4)使學生初步樹立為社會進步而努力學習化學的志向。
【學情分析】
1、初三學生思維水平有了飛速發展,具有一定的思維概括與統整能力,但這種能力的發展仍不成熟,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與幫助。
2、初三學生已經學會必須的計算機操作技術:打字技能、會使用網絡查找資料,會用Word編輯文檔,會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體演示文稿,能較好的把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剪輯并寫出文稿。
3、通過近一個月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分析解決具體問題。
【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題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人教版)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教材主要介紹了兩部分內容:一是水資源現狀,二是水資源保護。
水資源現狀。一方面從儲量上說明水的豐富,另一方面從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說明水的短缺,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水資源狀況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而且還可以強化學生的愛水、節水意識。
水資源保護是從節約用水和防治水污染兩個角度介紹的,闡述不多,以圖、表代替文字。節約水和水污染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宣傳、報道資料非常豐富,所以書中只給出了學生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路,具體內容留待學生在課外的一些活動中自己去尋求并獲得。這樣既體現了本課題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給教師的發揮和學生的探索留下了較大的發展空間。
【教學重點】
1.認識到愛護水資源的重大意義;
2.通過研究性式學習,得出切實可行的愛護水資源的措施。
【教學難點】
學生在匯報過程中對語言準確性的把握、節奏的控制。
【教法與學法】
(1)小組協作研究學習
(2)多媒體展示探究結果
【課前準備】
1、向學生明確活動意義,制定計劃,小組自主選擇研究主題
2、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調查:參觀污水處理廠,調查前山河整治前后并寫成研究性調查報告
3、指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網絡問卷調查,并寫成問卷調查報告
4、學生將自主獲得的信息以手抄報的形式展出并相互學習
5、帶領學生創設微信公眾號,傳播節水意識。
【教學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聞視頻引入] 20xx年9月28日,美國航天局(NASA)宣布:火星表面有液態水存在,有評論稱未來人類有可能移居火星。
[思考]水是生命的源泉,人對水的需要僅次于氧氣。
利用新聞將話題引到水資源上來。讓學生體會水的重大意義。
[過渡]課前各小組已自主選擇了水資源的相關課題進行研究,,這節課我們就邊思考邊聽取大家的研究匯報:
[展示]出示問卷調查結果---相對世界其它國家,你認為我國水資源現處于何種狀態?(認識各不相同)水資源的自然分布現狀在不同區域到底是怎樣的呢?
我們請第一組的同學帶來他們的研究調查報告:水資源的自然分布現狀。
[思考]用一句話概括全球、全國的水資源現狀
[思考]水資源的現狀
第一組同學用PPT講解,講述全世界,全國,全省,全市的分布現狀,最后概括出全球的水資源現狀。
學生回答
全球總水儲量大,但可用的少全國總水量豐富,但人均水量少
對課前研究性學習的結果進行展示匯報,并歸納總結,使知識內容系統化。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該小組采用對網絡資料的整理,補充了一系列數據,讓人感受到水資源的匱乏。
[思考]水資源可用的、人均水量是如此的稀少,那人類在利用的過程中狀況是怎樣的呢?
第二組同學選了水污染作為調研課題
[思考]針對第二組的調查和大家提出的現象,大家先提建議
然后聽第三組的調查報告
學生回答
水浪費、水污染、水的不合理開發
第二組同學用微課的形式展示他們的調查,講述了三大污染源,并舉例說明不同的污染對人類的危害。
第三小組對水污染進行防治,簡單介紹污水處理流程,用珠海前山河作為實例說明。
該小組采用圖片和文字并配上音樂,讓人對污染的現狀深受震撼。
該小組采用親身實踐的學習方法,親身參觀污水處理廠感受污水處理流程。
[過渡]剛才同學們還提到了一個普遍的現象是水浪費,接下來請聽第六組同學給我們帶來的調查報告。
第六組同學講解水浪費的情況,從周邊的生活延伸,生活中水浪費的現象以圖片視頻的形式呈現,第五組黃文新提供技術支持設計問卷調查,探究水浪費背后的原因。
小組討論互動,比賽
各小組派代表上黑板展示討論結果,小組內可以上去補充。寫完后組序互換,每組派代表隊黑板展示內容予以點評。
第七組同學用小組錄制的視頻展示節水的方法。
該小組從實際生活出發,照片資料豐富,調查數據切實可靠,引發同學思考。
該小組采用DV實錄,采用現身說法,很具借鑒意義。
[拓展]請課后設計一句愛護水資源的廣告,屆時我們會投票選出既有創意又有警醒意義的貼在學校公共場所,讓我們把愛護水資源的意識傳播到更多的地方,感染更多的人。
最后呼吁大家和我們一起關注水、愛護水資源,這是我們班做的微信公眾號,一起做護水衛士!
讓學生將愛護水資源的意識繼續深入推廣,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
【板書設計】 愛護水資源
一、水資源現狀 二、措施
1、自然分布現狀
2、人類使用現狀
水浪費 節約用水
水污染 防止水體污染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11
一、教學設計理念:
以學生發展為本,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發現過程和對新知識的體驗與探索,將認知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教學中引導學生懂得合作、討論與交流,實踐與探究,查閱資料等多種學習方法來解決問題,以此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二、教學設計思路:
關鍵是讓學生形成清晰的元素概念。在原子結構信息的引導下,讓學生發現它們的異同點,然后導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現兩組原子結構信息,讓學生練習,并鞏固元素的定義;接著自學地殼中、生物細胞中含量較大的幾種元素,認識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認識觀;通過閱讀元素符號的表格,歸納元素的簡單分類;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元素的名稱和符號;最后,通過字母組合游戲、元素與健康、物質中的元素組成練習來加深本節課知識的學習。
三、教學設計策略:
1、從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特點, 從學生存在的問題出發設計化學教學
2、從化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設計化學教學
課題2 元素(第一課時)
導學案設計
一、教與學目標導航
1、教學重點: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記憶與書寫,元素符號的`意義。
2、教學難點:元素概念的理解
3、中考考點:元素的概念,常見元素符號記憶與書寫,元素符號的意義。
二、預習案
⑴ 什么是元素?找出元素定義中的關鍵詞,并在書上圈劃。 ⑵ 質子數為26、中子數為27的原子和質子數為26、中子數為26的原子是同種元素嗎?
⑶ 決定元素種類的是原子結構中的( )部分 ,與中子數有無關系?不同種元素的本質區別是( ) 不同。
⑷ 讀課本73頁圖4-4,了解不同元素在地殼中的分布情況。在地殼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 ),生物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 ) ,地殼中含量少,作物生長大量需要的元素是( ) ,所以作物要施肥。
(5) 元素與原子的區別和聯系是什么?
三、教學案
(一)自學質疑
1、O2、O3、H2O、H2O2等物質中都含有相同的什么元素?
2、O2、O3、H2O、H2O2等物質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這些氧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們把質子數為8的一類原子統稱為什么元素?
3、H2、H2O、H2O2等物質的分子中都含有氫原子,這些氫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們把質子數為1的一類原子統稱為什么元素?
4、什么是元素?原子的什么決定了元素種類?
5、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組成物質的元素有100多種,地殼中含量較高的前4位元素是哪些?生物中,海洋中含量較高的元素分別是哪些?
6、圖4-5中外國人遇到了什么問題?你想到了什么?
7、書寫元素符號的方法是什么?
8、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有哪些?
9、元素與原子的區別和聯系是什么?
(二)交流展示
元素的概念
1.元素的種類由原子的質子數(即核電荷數)決定。
2.地殼中的前4位元素是氧、硅、鋁、鐵
3.國際上需要用統一的符號來表示各種元素-------- 元素符號
4.元素符號書寫方法
5.元素符號的意義
7.元素與原子的區別和聯系
(三)互動探究
1.對比觀察化學反應前后,分子是否發生了變化?原子是否發生了變化?元素是否發生了變化?
2.元素與原子的區別和聯系是什么?
(四)精講點撥
1.化學變化中(分子會發生分裂),分子種類改變
2.化學變化中(原子不會發生分裂),原子種類不變
3.化學變化中(原子種類不變),元素種類不變
4.元素是宏觀概念,用于描述物質的組成,只講種類不講個數;原子是微觀概念,用于描述物質或分子的構成,即講種類又講個數。
(五)矯正反饋
1.元素是宏觀概念,是對物質的組成而言的。元素就是具有相同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決定元素種類的是____________;不同種元素之間最本質的區別是_______
2.判斷下列敘述的正誤,并說出理由。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是由一個碳元素和一個氧元素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是由一個碳原子和一個氧分子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個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個碳原子和兩個氧原子構成的。
3.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水是由一個氧元素和兩個氫元素組成的
B.水是由氧和氫兩種元素組成的
C.水是由氧和氫兩種單質組成的
D.水分子是由氧分子和氫分子構成的
(六)遷移運用
課堂練習
(一)元素符號組合游戲:請把它們變為你認識的元素符號。
ABCMN
a u e l g
(二)試找一找,下述哪些物質里含有相同的元素?
氧氣(O2)、 水(H2O)、 過氧化氫(H2O2)、
二氧化硫(SO2)、 氫氣(H2)、 硫粉(S)
(三)身邊的元素——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經常看到為健康勸人們進補的廣告,這里的鋅指的就是元素,像這樣的元素你還知道哪些?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12
水的組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能夠描述電解水實驗的現象,以及通過此實驗認識水的組成。
(2) 了解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
在觀察、討論分析電解水的實驗現象,認識水的組成的過程中,學習體會如何描述實驗現象,并通過實驗現象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人類認識物質世界的過程和方法;通過電解水的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教育; 保持對生活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1. 電解水實驗;
2. 認識水的組成;
3. 元素、化合物、單質、氧化物概念。
教學難點:
1. 由電解水實驗得出水的組成的結論;
2. 理解化合物、單質、氧化物的概念
教學設計
對概念的建立,采用實驗探究式教學模式
教學用具
水電解器(霍夫曼電解器)、6V低壓直流電源、用氧氣飽和的5%~15%氫氧化鈉溶液(或1∶10的硫酸溶液)、木條、火柴、簡易氫氣發生裝置(含試劑)、尖嘴導管、盛氧氣的干燥集氣瓶、蒸餾水一瓶。
【引言】水是我們最熟悉,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的物質之一。
【展示】展示一瓶蒸餾水。請同學們談談你對水的認識。
【提問】純凈的水有哪些物理性質?
【討論】先讓學生議論,然后請學生回答(相互補充)。
師:注意觀察電極上發生什么現象。
生:接通電源后,電極上有氣泡產生。
師:兩支玻璃管內的液面有什么變化?
生:兩支玻璃管里匯集了無色氣體,液面降低,其中連接正極一端產生的氣體比連接負極一端產生的氣體少。
師:片刻后,用準備好的劃有刻度的紙,比較兩支玻璃管中產生氣體的體積。
生:接負極一端玻璃管內氣體的體積大約是按正極一端玻璃管內氣體體積的兩倍。
【講述】水電解后兩支玻璃管中得到的氣體是同一物質,還是不同物質?電解得到的物質究竟是什么?我們通過實驗來鑒定。
【演示】用一根帶火星的木條接近液面下降較少的玻璃管尖嘴部分,慢慢開啟活塞。
師:注意觀察現象。
生:木條燃燒得更旺。
師:這種氣體能使木條余燼復燃,當燃著木條遠離尖嘴口時火焰漸滅。這種能使余燼復燃的氣體是什么氣體?
生:氧氣。
【演示】用一根點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較多的玻璃管尖嘴部分,慢慢開啟活塞。
師:注意觀察現象。
生:看到微弱的淺藍色火焰(或聽到爆鳴聲)。
師:這種氣體能燃燒,說明不同于上一種氣體。這種氣體就是氫氣。
【板書】水氫氣(H)+氧氣(O)
22【講述】實驗表明:水電解后生成氫氣和氧氣。引導學生思考這種變化是什么變化,這種反應屬什么類型。(學生議論后,教師提問1~2名學生。)
生甲:有新物質生成,這種變化是化學變化。
生乙:這種反應屬于分解反應。
【講述】水電解時發生分解反應。水分子分解生成氫分子和氧分子,轉變成跟水的狀態和性質都不同的氫氣和氧氣,說明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微粒。
【演示】點燃簡易氫氣發生裝置中產生的氫氣,將點燃氫氣的尖嘴導管伸入充滿氧氣的干燥集氣瓶內。
[評注:教師在這里補充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水的實驗。這樣,可以從另一側面來加深學生對水的組成的認識。]
師:展示集氣瓶,請學生仔細觀察集氣瓶內壁發生什么現象。
生:原來干燥的集氣瓶內壁蒙上一層水汽。
【講述】實驗表明:氫氣跟氧氣反應生成水。
【板書】氫氣(H)+氧氣(O) 水
22
【提問】水電解后生成氫氣和氧氣。氫氣跟氧氣反應生成水,這個實驗事實說明什么?
生:說明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
【講述】那么究竟由幾個氫、氧原子組成一個水分子呢?
[鏈接動畫:電解水] 目的:通過動畫模擬更直觀的看到反應的微觀實質,從而更容易
理解電解水的過程和水的組成。
【講述】用一般的加熱方法,水很難分解,因此人們長期以來一直把它當作一種單質,直到18世紀末,才證明水是化合物。
[鏈接課件:揭開水組成的秘密] 目的:通過對學生進行化學史的介紹和教育,讓學
生認識科學研究和發展的過程和方法,也體會到科學結論得來的不易。
【講述】意大利科學家阿伏加德羅提出:“在同溫同壓下,同體積的氣體有相同的`分子數。”實驗測得電解時產生的氫氣和氧氣,體積比約為2∶1,可以認為水電解時產生的氫氣和氧氣的分子數目約為2∶1。氫和氧的分子都是雙原子分子,所以可推測1個水分子中氫、氧原子個數比也約為2∶1。
[評注:教師在這里運用了阿伏加德羅定律的內容,來導出水分子中氫、氧原子的個數比。這樣做,對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會有利于提高他們分析推理的能力。如果學生的學習基礎一般,可能會不易理解。]
【設問】水的化學式怎樣寫?
【講述】人們經過大量的實驗精密測定,證實1個水分子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水的化學式應寫成H2O。
【投影】物質的簡單分類:
[鏈接課件:物質分類。] 目的:清晰明了的讓學生了解物質的分類并能舉出例子。
【小結】這節課學習了水的組成。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它是維持生物生存、營造和諧生態環境必不可少的物質。水能造福于人類,也會給人類帶來災難。我們既要充分合理利用、開發和保護水資源,又要預防因水而引起的天災人禍。
【作業】1.實驗測得水電解時得到兩種氣體的體積(在相同條件下)比是2∶1。試說明它們分別是什么氣體。你能用什么方法來證明這兩種是什么氣體?
2.課本習題(略)
板書設計:
水的組成
一、水的組成
水氫氣(H)+氧氣(O) 水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
22二、物質的分類
純凈物:
化合物:
單質:
氧化物: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13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在全書乃至整個化學學習過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養學生在實驗室中制取某種氣體時,藥品的選擇、裝置的設計、實驗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本節學習的重點是能力訓練。學生在前面學習氧氣的實驗室制法,具備了一些氣體制備的實踐經驗,各項實驗技術也已經具備,此時,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生主體,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正是時機。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反應原理和實驗裝置的選擇,并利用設計裝置制取二氧化碳。
重點突破:通過提問預讓學生思考的教材P112第5題已知能產生二氧化碳的反應,師生共同確定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演示碳酸鈉粉末與稀鹽酸、大理石與稀鹽酸及稀硫酸的反應確定反應原理,并提醒學生注意不能用濃鹽酸和硫酸;課前布置學生設計實驗裝置到課堂展示,讓部分學生到臺上演示實驗,教師針對學生演示指出實驗注意事項。
教學難點: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置。
難點突破:通過引導學生回憶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實驗裝置圖,讓學生分析對比兩套裝置,從而確定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
三、教學設計思路:教材中直接給出了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這樣學生雖能一下子記住所用藥品,但是過后接觸到其它能夠產生二氧化碳的藥品時可能會混淆,故本人在介紹完教材中所用藥品后又補充介紹為什么不用濃鹽酸或硫酸代替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而有關發生裝置、收集裝置的選擇則采用探究的方式進行。
具體設計如下:
①讓學生列舉所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分析學生所舉例子后直截了當介紹實驗室制取CO2的藥品、通過演示實驗探究反應原理,并給出相關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通過比較演示的方式提醒學生不能用濃鹽酸或硫酸來代替稀鹽酸制取CO2,原因是濃鹽酸具有揮發性使制得的氣體不純,硫酸與碳酸鈣反應后產生的硫酸鈣微溶于水,會阻止硫酸與碳酸鈣進一步發生反應,反應無法徹底進行。也不好用碳酸鈉代替石灰石或大理石。從而歸納出實驗室在選擇藥品制取氣體時應注意的事項。由此確立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觀察和分析問題的意識。
②引導學生回憶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兩套裝置,學生討論并思考如下問題:A、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裝置由哪幾部分組成?B、確定氣體發生裝置時應考慮哪些因素?C、收集氣體一般有哪兩種方法?D、確定氣體收集裝置時應考慮哪些因素?通過氧氣和二氧化碳
相關性質的比較,了解制備氧氣與二氧化碳時其發生裝置與收集裝置的異同。初步確立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與方法。
③根據教材P114給出的有關實驗儀器。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并選擇相關儀器進行實驗。本人在組織課堂的同時適時提醒學生注意事項注意正確操作。如:A、長頸漏斗末端插在液面下。B、導管伸入錐形瓶不能過長。整個過程讓學生體驗、反思和完善實驗設計,掌握基本技能,體現師生互動。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構成的。
2.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初步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學會觀察實驗現象和記錄實驗現象的能力。
4.培養學生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2.認識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初步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學會觀察實驗現象和記錄實驗現象的能力。
教學工具
大燒杯、小燒杯、品紅液、酚酞液、濃氨水、膠頭滴管、針筒、投影儀、多媒體電腦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引入]生活中你經常碰到這種事: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溫下逐漸減少了,如果拿去加熱會減少得更快;當你漫步在果園,便有一陣陣果香飄來;當你把紫色高錳酸鉀晶體丟人水中,水就會變成紫色,但我們肉眼卻看不到高錳酸鉀晶體的存在等等,大家是否想過原因呢?
[演示實驗J教材中(實驗3-2)o
[觀察]品紅溶液逐漸擴散,最后溶解在水中,燒杯中的溶液經振蕩后變成淺紅色。
師:為什么敞口容器中的水會減少?加熱后減少得更快?為什么品紅滴到靜置的水中能逐漸擴散呢?
[學生討論]水慢慢變干了,實際上是水微粒蒸發到空氣中;我們聞到果香味,是看不見的果子微粒分散在空氣中。
師:同學們都說得對。這樣的問題很久以前就引起一些學者的興趣,他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物質是由不連續的微小的粒子組成的。后來,這個大膽的設想隨著科技的進步得到了驗證。
[小結]由課本圖3-6和圖3-7分析得出:
1.物質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口(科學儀器直接觀察)。
2.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很小。
師:分子除了有一定的質量,還存在哪些性質呢?(從現象說明)o
生1:從品紐的擴散、水的蒸干……等現象說明分子微粒是在不斷運動。
生2:從水受熱蒸發加快這一現象,說明分子微粒在受熱情況下,分子能量增大,運動速率加快,這也說明分子微粒是在不斷運動的。
生3:聞到香味也可以說明分子微粒在不斷運動。
師:回答得很好!分子除了在不斷運動外,還有哪些特點?
生,:當水加熱至100℃,水變成水蒸氣,說明水分子間的間距拉大;在O℃時結成冰,呈固態,說明水分子的間距拉近;這一現象說明分子間存在一定間隔。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從生活經驗、日常現象中,從前人探究中,我們通過自己的分析、推理得出分子的一些特點,歸納如下(投影):
(1)分子有一定的質量和體積(很小)。
(2)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
(3)分子間存在一定的間隔。
師:這3個特點中第2、3兩點是你們通過對現象的分析、推理得出的,那么你能不能用個實驗證明你的觀點呢?
(分組實驗,重點探究特點2:分子是在不斷運動。)
二、實驗探究
[演示實驗](教師在學生探究實驗前先做個演示實驗)
在一試管中加入lOmL無色的濃氨水,然后滴入2~3滴無色酚酞試劑,觀察現象,得出結論,作為信息提供給同學們。
[現象]溶液呈紅色。
[結論]氨水使無色酚酞溶液變紅岔
[實驗內容]探究分子特點之一——分子在不斷地運動著。
[實驗方案1]在一只小燒杯中加入10ml。水,然后滴入2~3滴酚酞試液,觀察現象。
[實驗方案2]在一只試管A中加入lOml。水,然后滴人2~3滴酚酞試液;另取一支試管B中加入10ml。的濃氨水,然后用帶尋管塞子塞好.并用橡膠管連接,如圖所示,觀察現象。
[實驗方案3]如右圖所示,A、B兩燒杯中裝有無色酚酞試液;另取一個C燒杯加入約5mL的濃氨水。然后用一個大燒杯罩住,觀察現象(約5分鐘后)。
教師評價學生的方案,從理論上推測結論,完成下表:
師:同學們親自進行實驗究話動,通過實驗,我們歸結出以下幾點
1.氨水會揮發出許多微小顆粒并擴散到空氣中,所以最先打開瓶塞時,我們都聞到了刺鼻的氣味;(親自體驗得出。)
2.氨水中的氮分子不斷運動,;擴散到含有酚酞的溶液中,使酚酞變紅;
3.說明構成氨氣酌氮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日常生活中,許多事實證明了這二點,請同學們在小組中討論并舉例說明.
[討論]從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發與水的分解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教師講解,然后小結本節的內容。.)
[講解]水的蒸發,是水分子微粒受熱蒸發,從液態分子微粒變成氣態分子或粒,水分子(H2O)本身沒有變化。一個水分子(H2 0)由1個氧原子和2個氫原子構成的。如圖:藏騷,水的化學性質也沒有變化,所以水的蒸發過程是屬于物理變化;而水的分解不一樣如下圖所示)
(水分子分解示意圖)
從圖中看出,水電解時,水分子變成了新的分子——氫氣分子和氧氣分子,有了新的分子生成,這一變化是化學變化。水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學性質,因此說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強調這一句話)
[討論]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這一句話應如何理解7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最后一段,然后舉例。)
[講解]下面的圖示表示氧化汞的受熱分解過程
(投影)。
(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圖)
在化學變化中,發生變化的是分子,原子沒有發生變化。例如,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氧原予和汞原子,氧原子無論存在于水中、氧氣中.還基在氧化汞分子中始終是氧原子。可見原子在化學反應中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因此‘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課后小結
師: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分子和原子,利用實驗探究驗證了分子的特點。現將本課題總結如下:
1.物質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分子存在著以下特點:
(1)分子有一定的質量和體積;
(2)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3)分子間存在一定的間距。
3.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4.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結合形成分子。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15
元素化合物知識是中學化學學習的主要內容之一,它以很大的比重,構成了現代中學化學教材的主體內容。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識以大量敘述性材料為特征,它的學習是一種掌握事實的學習,易于產生興趣,卻難于保持注意;易于理解,卻難于運用。致此,本人對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歸納了如下三個設計要求:
一、元素化合物課要充分利用基礎理論的指導作用。
揭示知識內在聯系
以敘述性材料為主的學習內容,有知識分散。記憶量大等特點。及時將知識橫向比較、縱向聯系,將元素化合物知識聯線結網。對于知識的系統化、結構化,對于防“散”治“亂”,是很有效的。但是,結構化的知識是要有理論作基礎的。因此,在進行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設計時,要有意識地用學生能接受的化學理論作為靈魂,將具體的化學事實統帥起來。
高中化學的教材順序,以元素周期表為界,“表前元素”的學習采用歸納法,從個別到一般,將元素性質的理解向原子結構、向元素遞變規律的方向歸納:而“表后元素”的學習,則采用演繹法,從一般到個別,用元素周期表的理論知識指導各分族具體的元素性質學習,這是高中化學無機部分教學的基本思路。在有機化學部分,“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的觀點應貫串始終。一些比較成功的元素化合物課的教學設計,無不體現理論的指導作用。例如“硝酸”,整節課可以以氧化還原為主線,從硝酸中氮的化合價人手,以稀濃硝酸氧化性強弱比較連接各教學環節,最后歸結出幾個氧化還原的規律,在這條主線貫串和組織下,一個個精彩的實驗很自然地將硝酸的化學性質鋪展開。高二化學中的“乙醛”,可以自始至終緊扣住“結構決定性質”,從醛基的結構入手去分析乙醛的加成反應和氧化反應,以后又多處回應。不難看出,這些課的教學設計之所以顯得結構清晰緊湊,化學理論在這起了關鍵的作用。雖然著“墨”不多,但靈魂卻無處不在。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要設計得“形散意不散”,理論的靈魂作用至關重要。在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設計中要抓住性質這個重點,而化合物的存在狀態、制法和用途都與性質是直接相關的,或者說由性質所決定的。
以性質為核心再跟用途、存在、制法密切聯系,則知識就不會顯得太零碎,也不會感到枯燥。事物之間會存在一些內在的聯系,元素化合物的教學設計中就必須揭示出這種聯系。一些設計不成功的課往往是僅注重了事實的羅列和堆砌,而忽略了對事實的內部聯系做深刻揭示,最終將“學化學”引向了“背化學”的死胡同。
除了“基本理論指導”和“以性質為中心”這兩條線索外,元素化合物學習中的第三條線索就是相關物質之間的相互衍變關系。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線索在到了復習時才加以總結歸納,是不夠的,要將這些線索從第一節起,就或明或暗地滲透于學習的全過程,這也是元素化合物課設計成功與否的一個標志。
二、元素化合物課的教學設計要以實驗為基礎
元素化合物的教學如果離開實驗、標本、模型和其它直觀手段,僅憑教師的口述和板書,就無法獲得生動準確的感性知識。
這樣,學生只有生硬地記憶,隨著所學內容的增多,就越來越雜亂,顧此失彼,從而頻頻發生錯誤。如果在教學中注意加強化學實驗和其它直觀教學手段的施用,讓學生們注意觀察、積極思考、正確描述。就能使學生清楚、準確地認識物質及其變化規律。這樣做還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形象思維。幫助他們理解和記憶這些重要的知識。但是,怎樣才能充分利用化學實驗,設計好元素化合物課的教學呢首先。實驗的設計與組合要能深刻地揭示反應規律,有利于掌握化學事實。例如,高一化學“氮氣”一節中氮的氧化物的性質,其中NO2與水的反應是教學難點。采用下面設計:先從氮的化合價引出氮的五種價態的氧化物。介紹其顏色后演示實驗:一瓶無色的NO上倒放一空瓶,抽走其瓶口玻片,NO與空氣混和,立即出現紅棕色;向其中一瓶加入少量水,蓋上玻片,稍振蕩,瓶內紅棕色消失,再抽開玻片,瓶口上方又出現紅棕色。啟發學生分析實驗現象,完成化學方程式,這樣,由于實驗設計和組合的合理,學生大多能自行總結出NO和NO2的重要化學性質,而其中的難點內容,NO2與水反應的產物中還有NO,也由于實驗設計的巧妙而被順利地突破了。接著再進一步,通過實驗去深化對反應規律的認識:兩瓶無色氣體(分別是NO和空氣)、兩瓶紅棕色氣體(分別是NO2和溴蒸氣),要求用最簡便的方法鑒別。這樣的一段教學設計顯然是成功的,實驗在其中充分顯示了獲取知識的功能。實驗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物質的性質,使學生順利突破了重點難點,訓練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其次。實驗要能激發、調動學生思維。這種激發,可以是學習欲望和興趣層面上的。也可以是在創設問題情景較高層面上的。“氨的性質”一節中氨與酸的反應,普通中學根據學生特點。可設計成學生動手的趣味實驗“空瓶生煙”來激發他們的興趣;而由重點中學教師設計的銅與稀硝酸反應,在讓學生在向稀酸中加銅片前,先加放少量的碳酸鈉粉末,這種似乎“不合常理”的小小改動。卻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思維,“逼”著學生去思考為什么。為什么要加Na2CO3(為了排走試管內空氣)為什么要排空氣(NO易與氧化合)為什么能排氣(CO2比空氣重)這樣一來,大大增加了其思維容量,一個普通的驗證實驗就變得不普通了,實驗啟迪思維的功能也就充分體現了。化學實驗在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習中的重要性,是無論怎樣強調都不過分的。實驗設計與實驗教學的水平,直接標志著元素化合物課的.設計水平,沒有一些別具心裁的實驗設計,元素化合物課的設計很難達到優秀的水平。
三、元素化合物課要盡可能緊密地聯系社會、聯系實際
這是這類課設計的又一個規律,元素化合物的知識若不和實際結合,將成為空中樓閣。無論是為了提高學生興趣,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無論是為了基礎知識的學習。
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素質,都很有必要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體現“化學與社會”這個命題。重視元素化合物與社會、生活、環境、科技的密切聯系,才能通過元素化合物的教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熱愛科學的情感,對科學的關注程度是現代人的重要標志之一。高一的“氮氣”,在學習了NO、N02性質后聯系“雷雨與莊稼”,聯系汽車引擎點火時產生氮氧化物的環境問題,聯系酸雨,聯系硝酸的生產。在“乙醛”的學習中,在醛的氧化反應后聯系制鏡小史、聯系糖尿病的檢驗。既生動又強化了知識的運用。在設計“氨和銨鹽”時,從素質教育的觀點出發,將整個課時的教學設計放到化肥這樣一個背景中進行,能在元素化合物知識中有機地滲透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使他們能關心環境、能源、材料、衛生與現代社會有關的化學問題。應該成為這一類課設計時重要的教學目標。這是素質教育給我們提出的新課題。聯系實際,重點要放到知識的運用上。引導學生在課外模擬攻關,都是一些成功的設計,這種讓學生在更高層面上的聯系實際,在運用知識過程中開發思維,引導學生從化學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問題的意念,在元素化合物課的設計中是值得提倡的。
這里以《氨的性質》教學設計(華南師大附中王季常、曾漢泰設計)為例,說明元素化合物知識這一類課的設計。
教學過程如下(學習背景分析、教學目標、教學策略等略去):
[引入]觀察一個實驗(氨的噴泉實驗),并打開桌面上的濃氨水,聞聞氨氣的氣味。 [設問]觀察到什么現象:
①形成噴泉;
②燒杯中溶液仍為無色,而燒瓶中溶液為紅色;
③燒瓶未充滿。
[設問]通過現象:
①我們曾學習了什么物質也可以形成噴泉(聯系舊知識HC1)
②為何形成噴泉(極易溶于水)
③為何極易溶于水(由相似相溶原理以及水為極性分子,得出氨分子也呈極性)
④從上述結論,能否得出氨分子的結構(學生推導出氨分子NH3的四個原子一定不是在同一個平面上。而會形成三角錐形的分子結構)。
[分析]我們一起分析氨溶于水的另外兩個現象,請大家思考以下問題:
①為何形成紅色溶液(利用“酚酞遇堿變紅”,推斷出一定有OH-產生)
②燒瓶中的OH-來源于什么物質(從現象得出,新產生的OH--定不是來源于水,因為燒杯中滴有酚酞的水并未變紅,也不可能來源于氨,那么只能來源于NH3·H2O )。
③如何書寫氨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運用質量守恒,學生即可寫出,老師只需提示NH3·H2O為弱堿,注意可逆符號即可) [練習]訓練題(鞏固性訓練,略)(說明:以上氨與水反應的性質是在實驗基礎上,老師引導學生通過主動、積極思維得出的,這樣,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的觀察能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習遷移的能力也能充分表現出來)。
[學生實驗]我們剛學習了氨與水的反應,那么氨與其它物質是否會反應呢下面自己來做一個實驗:NH3與酸(鹽酸、硫酸、硝酸)的反應。
[討論]為何出現白煙寫出反應方程式。(說明:由于整個過程是由學生通過自己觀察現象,發現滴有濃鹽酸和濃硝酸的上方出現白煙,而濃硫酸上方沒有。自己作出解釋,自己書寫化學反應方程式,因而課堂氣氛活躍)。
[演示實驗]用愛氏試劑法檢驗肉類新鮮程度。
取約10ml的愛氏試劑,置于錐形瓶中,攪勻,并立即塞上下方插有一根細鐵絲的橡皮塞,鐵絲下端彎曲成鉤,可掛住肉樣(肉樣須不沾管壁,并距液面1-2cm)。若肉樣已不新鮮,就有NH3存在,于數秒內即有NH4CI生成,可觀察到白煙出現。
[思考]白煙出現是否可以表明肉已經不新鮮(說明:在學生實驗基礎上,增加演示實驗——用愛氏試劑法檢查市場上豬肉是否新鮮,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化學與生活緊密聯系)。 [總結]以上反應氨分子中N、H元素未變價。
[過渡]回憶HX和H2S的化學性質,分析它們為什么具有還原性。
[設問]從NH3中N、H元素的化合價,判斷NH,是否也會像HX、H一樣具有還原性[學生實驗]NH,的催化氧化(將錐形瓶置于濃氨水上方,收集少許氨氣,然后將銅絲在酒精燈上燒至紅熱,迅速插人有少許氨氣的錐形瓶中)。(說明:學生動手做“氨的催化氧化”實驗時,預計會出現三種不同的情況:
a.出現紅棕色。
b.出現白煙。
c.實驗失敗,未能觀察到任何現象。
為了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刻意追求實驗現象的統一,不回避可能出現的各種實驗現象,可有意把三種不同實驗現象擺到講臺上,請學生解釋,促進學生深人思考)。本課在實施時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討論氣氛高漲。分析出現紅棕色原因時,有的學生說“NH3被O2直接氧化為NO2,故出現紅棕色”;馬上有學生糾正“NH3被02氧化為NO,NO再被O2氧化為NO2”;分析出現白煙時,有的說“白煙一定為NH4NO3”,馬上有學生說出為何產生NH4NO3。特別是分析何種原因導致實驗失敗時,有的說“錐形瓶不夠干燥,使瓶中氨氣溶于水中”;有的說“銅絲不夠紅熱,達不到反應溫度”,有的說“銅絲表面有雜質,使催化劑難以發揮作用”,有的說“收集氨氣的時間短,致使氨氣太少,反應不夠充分”,有的說“收集氨氣的時間太長,致使氨氣太多,氧氣太少,同樣使反應不夠充分”,甚至有的說“收集氨氣時間剛好,氧氣恰好反應完全,使生成的NO不能進一步反應生成NO2故觀察不到紅棕色”他們還紛紛用化學反應方程式來解釋自己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此時教師不失時機地指出:我們希望成功,但我們并不忌諱失敗,失敗了,要找到失敗原因,要用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科學,從而使學生切實體會到“科學來不得半點的虛假”)。
[講述]“氨的催化氧化”是工業生產硝酸的基礎,工業中產生的NO和NO2等大量尾氣必須用堿液吸收以免污染環境。廣州環境污染仍較嚴重,有的地方酸雨頻率已達90%,環境保護已經成為一項緊迫的社會問題。
[學生]情緒受到感染,自覺用燒堿溶液對瓶內氣體進行處理。 [過渡]除了氧氣可以氧化氨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氧化劑可以氧化氨呢[設問]回憶HX(HF除外)、H2S被氯氣氧化的實驗,想一想,氨氣能否被氯氣氧化[演示實驗]氨氣和氯氣反應的實驗(預先用兩個干燥的錐形瓶收集一瓶氨氣和一瓶氯氣,實驗時將兩個試劑瓶口對好,抽去玻片,上下搖勻)。
[講述]氯堿工業中常用濃氨水檢查是否有氯氣的泄漏。
[練習]運用相似性以及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出現白煙),書寫其反應方程式。 [設問]回憶還原CuO的實驗,高溫時NH,能否還原CuO呢[演示實驗]NH3還原CuO實驗(實驗裝置與H2還原Cu0實驗相似) [練習]根據相似性和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試管口出現水滴,試管底部出現紅色物質),書寫其反應方程式。
[課堂小結及布置作業](略)從以上《氨的性質》教學設計中,我們看看是怎樣體現元素化合物知識教學設計要求的。
首先,作為元素化合物知識教學的基礎,實驗在設計中的作用是很明顯的:氨與水反應這個性質是在實驗的基礎上,經過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悟”出來的;氨的催化氧化這個難點內容,是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在教師精心設計放手實施的問題情境(異常實驗現象的分析、爭辯)中自己突破的。
其次,化學理論作為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習內在靈魂的作用也十分明顯:用物質結構的知識指導學習氨的水溶性和弱堿性,用元素周期表的知識和氧化還原的知識指導學習氨的還原性,這樣的學習揭示了知識的內在聯系。使元素化合物課有足夠的深度。至于聯系社會。聯系實際,更是本設計一大特點,結合氨與酸的反應,啟發學生設計如何檢驗豬肉是否新鮮,當時新聞媒體恰好在對少數黑心肉販私售死豬肉的事件曝光,化學知識與生活實際如此緊密結合,很自然創設出一個成功的問題情境。可見,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把握住這三點,就能從內容的選取和組織上反映出元素化合物知識的課型特征和設計要求,只要在實施時能用以人為本的學生主體觀為主導,又具備了熟練的教學技能,就可以上出精彩的元素化合物課來。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07-21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06-10
(精選)初中化學教學設計09-03
(優)初中化學教學設計07-21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15篇06-12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匯總2篇]10-03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優秀【15篇】04-15
[必備]初中化學教學設計15篇09-03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合集15篇】07-21
初中化學教學設計(錦集15篇)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