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守株待兔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守株待兔教學設計1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尊重學生閱讀中的獨特感受,激發師生在閱讀實踐中與文本發生深層的對話,從而使認識得以升華。
我在長期的語文教堂中十分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得到了一些收獲。但是近來我發現了一些超個性化的閱讀行為,也引發了我的思考。
案例一:
《牛郎織女》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你覺得王母娘娘是個怎樣的人呢?
生:1、我認為她是一個心狠手辣,不擇手段、破壞別人家庭幸福的人。
2、我反倒覺得她是個佷有人情味,而且極富同情心的人。大家想一想,王母娘娘為什么要選擇牛郎下地干活的時候去抓織女呢?
就是因為她不想讓牛郎織女因分離而傷心難過。李商隱不是在詩中說:“相見時難別亦難”嗎?每年七月初七,王娘娘還允許兩人鵲橋相會,以解牛郎織女的相思之苦。以上兩點不正說明王娘娘有人情味和富有同情心嗎?
3、我覺得王娘娘是一個深明大義、執法如山、不徇私情的人。織女私自下嫁到凡間,違反了天條。雖然她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可是王母娘娘并沒有網開一面,這不正是秉公執法、不徇私情的典范嗎?
《秦兵馬俑》教學片段
師:秦兵馬俑規范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這樣舉世無雙的歷史文物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你覺得應該感謝誰?
生:1、我認為最應該感謝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因為秦兵馬俑是他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
2、我認為最應該感謝發現和發掘秦兵馬俑的人。如果沒有他們的偶然發現和精心發掘,那么我們將永遠欣賞不到就龐大的地下軍團。
3、我認為最應該感謝的人是秦始皇,假如他不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會留下這舉世無雙的秦兵馬俑,我覺得叫秦始皇兵馬俑更合適。
案例三:
《守株待兔》教學片段
師:學習了《守株待兔》這則寓言故事,你收獲了哪些道理?
生:1、我明白了要熱愛勞動,不能養成不勞而獲的環習慣。
2、我們要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
3、我覺得那個守株待兔的`人是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他目標專一、持之以恒,雖然最終一無所獲,但是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老師不是告誡我們要多講付出,少圖回報的嗎?奮斗的過程比取得成績更重要。我崇拜這個守株待兔的農人。
諸如此類的教學案例真是不勝枚舉。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有關專家指出:依據教材內容設計一些開放性的話題,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新的個性化的閱讀能力,是課程標準所倡導的,也是課堂創新的一個重要策略。學習課程標準后,許多教師認識到語文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設計一些發散性的問題,讓學生自由發揮,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對學生表達“獨特感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錯誤,教師不能缺乏必要的批評和恰當的引導。
上面三個教學案例中,我們能僅僅欣賞“獨特的感受”,而忽視其中的價值導向嗎?顯然不能。盡管從不同角度看廬山有不同的面目,但無論如何它都是廬山,而不是其它山。一千個讀者眼中的哈姆雷特還是哈姆雷特永遠不會是唐吉訶德。
守株待兔教學設計2
誤區之一:公式化的語言賞析
【鏡頭掃描】《詠柳》教學片斷
師:“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是描寫春風的千古名句。那么,它究竟妙在哪里呢?讓我們一起來賞析品味。
生1:“二月春風似剪刀”是比喻句,詩人把“春風”比作了“剪刀”。
生2:用了比喻的方法,使句子變得形象生動了。
師:大家賞析得很好。是呀,詩人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看不見摸不著的春風比作了剪刀,就是這把“剪刀”裁出了碧綠的柳葉,裁出了“萬條垂下綠絲絳”的美景,更裁出了明媚的春光。
【診斷分析】案例中,學生的回答并沒有錯,有觀點,有分析,有理由。但細細一想,這樣的回答似乎適用于任何比喻句的分析,這其實是公式化的語言品味,即套用“作者用了( )手法,把( )比作( ),描寫形象,語言生動”的固定格式,表面看來,簡潔明確,言之有理,實際上卻是只做表層功夫的膚淺評價,用幾個術語來掩蓋思想上的空洞無物。
當然,對于小學生來說,自己能理解到這個程度也算可以了,但作為教師,我們不能盲目陷入公式化的語言賞析中,而應緊扣“文眼”,真正品出這一句的獨特之處。記得孫紹振教授對這兩句詩是這樣賞析的:“最為精彩的,是后面兩句,把春風和剪刀聯系起來以后,前面的句子也顯得有生氣了。前面一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中有個“裁”字,后面的“剪”字才不突兀。剪裁在古代屬于女紅,和婦女聯系在一起,有了這個聯想,前面的碧玉“妝”成,就有了著落了。女紅和“妝”是自然聯想,這首詩在詞語的運用上就更加顯得和諧統一了。”這樣的賞析才是字字落實,字字有神,怎不叫人擊節贊嘆?至此,我們才真正明白,把“春風”比作“剪刀”的妙處究竟在哪里,這妙處又豈是“形象生動”四個字所能包含的?
我有個朋友,是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曾和我說起她自己的教學故事。在上《云南的歌會》一文時,她問學生:“山野對歌”的特點是什么?有學生回答是“緊張熱烈”。問及理由,學生說“山野對歌”是比賽性質的,所以是緊張熱烈的。起初,她覺得學生回答得很有道理,后來覺得這個答案是通過邏輯推理得出的,并沒有緊扣文本語言。于是,她要求學生自由朗讀“山野對歌”這一段落。讀完后,有學生發現:山野對歌這部分,句式短,節奏快,這樣的語言讀來就讓人感受到緊張熱烈的氛圍。可見,真正的賞析是由感而悟出來的,最起碼也是讀出來的,“而不是用任何‘公式’推導出來,套用出來的。”
陳鐘梁先生曾經說過:“語文課是美的。這種美潛伏在語言的深處。語文課要上得樸素自然,要向學生傳遞語言深處的美。”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自己首先要學會咬文嚼字,要一字一句地閱讀、體驗、琢磨、品味,讀出自我對教材的獨特體驗、理解,挖掘出文本的語文教學價值,這樣才能引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走進語言,才能走出公式化語言賞析的誤區。
誤區之二:構思過度的新課導入
【鏡頭掃描】《守株待兔》教學片斷
師:今天,老師想先給大家講個故事――《蘋果樹下的牛頓》(老師講故事)故事聽完了,老師想問問大家,如果你在樹下撿到了果子或其他東西,你是像牛頓那樣進行深入的思考,還是……
生1:我會先看看拾到的是什么東西,然后在樹下等丟東西的人。
師:你是個拾金不昧的好孩子,老師要表揚你。
生2:如果撿到的是果子,我會思考它怎么會掉下來,是不是風吹下來的。
師: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
……
師:古時候,有個農夫在樹樁旁撿到了一只肥大的兔子,那么,他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請大家打開課本,一起來讀讀《守株待兔》這個故事。
【診斷分析】學生愛聽故事,用講故事的方法導入課文,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失為好方法。但從有效性的角度去分析一下,我們會發現,案例中的故事與接下去要學習的新課內容并沒有任何關聯,如果導語的內容與教學內容脫離,那么再生動的導入設計也是無效的。何況,后面還展開了那么長時間的無謂的討論交流,更是對課堂教學時間的浪費。
清人沈德潛在《說詩語》中說:“歌行起步,宜高唱而入,有‘黃河落天走東海’之勢。”如果起步時能“高唱而入”,有黃河入海的氣勢,就能極具吸引力,瞬間吸引住聽眾。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為了能有一個“高唱而入”的課堂導語,一會兒直觀演示,一會兒制造懸念,一會兒又是創設情境,激發想象,真是費盡了心思,尤其是上公開課,更是追求工巧,追求新意,花費了許多心血。
其實,導語的作用無非是消除其他課程的延續思維或心理雜念的干擾,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饒有興趣地投入新的學習情境中,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正如黃本榮老師所說,導入的設計有時就不必過于追求工巧,更不能干買櫝還珠的事,浪費學生的課堂時間。一些雖然簡單但直切教學內容的導語其實也是很有效的。如同樣是《守株待兔》的導入,施建平老師的設計卻是簡單有效。一上課,他就讓學生朗讀課文,找出能說明題目意思的句子,接著緊扣“從此他丟下了鋤頭,整天坐在樹樁旁邊等著,看看有沒有野兔再跑來撞死在樹樁上”這句話,引領學生理解“守株待兔”的意思。
余秋雨先生曾提起一個詞語:構思過度。構思過度是許多人愛犯的毛病,即過于謹慎,唯恐疏忽了某些細節,就因為構思的細致或強烈,反而令一切變得繁瑣,因為繁瑣而變得笨拙,因為笨拙而顯得冗長,不可愛。因此,我們在設計導入環節時,切不可犯構思過度的毛病,費時、費力又無效。
誤區之三:帶著問題初讀課文
【鏡頭掃描】20xx年,我聽了30堂課,其中12堂課都有帶著問題初讀課文的教學環節。通常是黑板或投影儀出示一兩個思考題,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初讀課文,接著教師開始針對思考題提問,學生根據要求回答。
【診斷分析】“帶著問題讀課文”與“帶著問題初讀課文 ”是有明顯區別的。在合適的時機“帶著問題讀課文”有助于增強學生自由閱讀的目的性,有助于學生養成邊讀邊思的好習慣,不再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一味地讀完就算,可以提高閱讀的有效性。但是,在初讀課文的環節就給學生布置思考題,我認為是不妥當的。
首先,我們暫且不去管“帶著問題初讀課文 ”會不會使學生興致勃勃的閱讀情緒受到抑制,也不管這樣的方式會不會使學生多元解讀的讀書方式受到破壞,單是從學生的朗讀能力來看,這也是不適合的。初讀課文時,學生首先應解決的'是認清生字字形、讀準字音的問題,在此基礎上,認真通讀課文,不必有也不應有其他牽掛。在課文沒有讀通前,讓學生邊讀邊思無疑是拔高了要求。
其次,初讀課文作為教學起點的第一次整體感知,卻讓學生“帶著問題初讀課文 ”,教師從一開始就強勢介入引導,不能不讓人懷疑這是對學生思維和閱讀的過早限制和干預,這與《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實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努力構建“學生自主型”課堂的教學理念相違背。
誤區之四:泛泛而問:你從文中讀出(體會到)了什么?
【鏡頭掃描】《過故人莊》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詩歌的意思我們都已經明白,現在,讓我們走進詩歌,走進孟浩然筆下的這個小山村,來品味詩歌的意境。請大家自由朗讀詩歌,讀后互相交流,從詩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學生朗讀詩歌)
生1:我體會到了小山村的美。
生2:我體會到了孟浩然和朋友的深厚友情。
生3:我體會到了田園風光的美麗。
(隨后幾位學生的發言,大致重復了前三位學生的觀點)
【診斷分析】“你從文中讀出(體會到)了什么?”這個問題表面看來,少了幾分拘束,多了幾許自由,給學生提供了廣泛參與討論的機會,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自信表達。但從學生的回答來看,似乎并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其實,我們已經不自覺地步入了一個誤區,把籠統模糊的提問當成是有效引發學生發散性思維的提問,結果教師泛泛而問,學生泛泛而答,教學只是蜻蜓點水而已。
由此,我想到了另一位教師對此文的教學提問,她的提問切口小,指向明確,學生興趣持續高漲,課堂心理空間廣闊而豐富,答得精彩,答得輕松。她的提問是這樣層層設計的。
1.同學們,透過詩,你們看見了什么?
(學生紛紛發言。有的說,看見了青青的山,綠綠的樹和鮮艷奪目的花;有的說,看見了谷垛堆堆的稻場;有的說,看見了村民們在聊天喝茶,孩子們在捉迷藏)
2.同學們,透過詩,你們聽見了什么?
(學生的興致更高了:聽見雞在叫“喔喔―喔―”,鴨子在歡叫“嘎―嘎―”,還聽見詩人與朋友在舉杯祝福……)
3. 同學們,透過詩,你們聞到了什么?
(學生回答,聞到了稻香,聞到了泥土香,聞到了炊煙的香味兒……)
4. 同學們,透過詩,你們感受到了什么樣的情感?
(學生回答,感受到了朋友的熱情,詩人與故人的淳樸友情,詩人喜愛大自然、喜愛田園風光的心情……)
守株待兔教學設計3
一、在藝術活動中,培養兒童的自我動手能力
藝術活動是一種綜合性的活動,需要兒童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其中,需要兒童真正解放自己,實現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兒童的眼睛,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嘴巴,解放兒童的時間,解放兒童的空間。”藝術活動需要兒童用眼睛、用耳朵、用雙手、用大腦去感知審美對象,用大腦去想象審美對象,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去理解審美意象,用嘴巴用雙手用大腦去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
1.讓兒童在美術活動中動腦動手
手工制作活動中需要調動兒童的雙手、大腦、眼睛等,需要調動兒童的全部感官參與。美術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兒童認識發展規律,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引導兒童開展富有創意的系列美術活動。比如,在以“樓房的藝術設計”為主題的手工制作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兒童精心準備,當然也可以由兒童自己或與同伴共同準備廢舊掛歷、廢舊牛奶盒、廢舊飲料罐、廢舊蘋果箱、家電包裝箱、剪刀、鐵皮、電線、水管、燈具、膠水等手工制作材料,讓兒童自主或與同伴合作設計并制作具有藝術性的樓房,兒童們在剪、拼、貼的過程中會創造性地設計造型美觀、形狀各有千秋的樓房。又如在以“節日賀卡”為主題的手工制作活動中,教師或由兒童自己準備些彩紙、小刀、膠水、圖案紋飾等適宜于制作賀卡的手工制作材料,兒童們會根據自己制作的賀卡所需要的`形狀、大小、色彩搭配等自主選擇所需要的材料,既動手又動腦動眼睛進行大膽的剪裁、組合、修整等,一張張精美的節日賀卡便會誕生。在諸如此類的手工制作活動中教師為兒童提供的制作材料應多樣化,以供不同層次兒童的自由選擇、自主制作,教師切忌統一要求,而應讓兒童張開想象的翅膀,自由發揮,努力張揚兒童的獨特性。
2.讓兒童在音樂活動中動手動腦
在音樂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點撥兒童依據音樂作品的主題或者音樂作品的情節調動多種感官,解放頭腦,解放雙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進行藝術化創造性的表演。比如,在以“春天在哪里”為主題的音樂活動中,兒童們依據“春天在哪里”的主題自由自在地去表演春天的花兒競相開放、表演春天的蝴蝶空中飛舞,表演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長,表演春天的萬物復蘇充滿成長的氣息。教師可鼓勵兒童大膽想象、大膽表演、鼓勵幼兒飛揚思緒,鼓勵幼兒解放自己。這樣的藝術化的表演不僅培養了兒童想象能力,更發展了兒童用動作表現藝術美的能力。
二、在語言活動中,增強兒童動手能力
在語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兒童大量閱讀,廣泛閱讀,并鼓勵兒童對閱讀到的語言材料,比如,寓言、故事、兒歌、童話等文學作品進行自主創編,進行二度開發,鼓勵兒童創作屬于體現自己個性的作品,培養兒童書面表達的強烈愿望以及初步的語言技能。比如,兒童自主學習或者由教師提供多媒體視頻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后,教師可以鼓勵兒童幾個人進行合作將守株待兔的故事分解成幾個連續的畫面加以表現出來,并鼓勵兒童張開想象的翅膀,解放大腦自由想象別具一格的畫面,想象農民伯伯是如何等到一只兔子撞上大樹的,農民伯伯又是怎樣捉到這只活蹦亂跳的兔子的,捉到這只兔子后的心情又是怎樣的,這只兔子被農民伯伯捉到后又是如何表現自己的,鼓勵兒童再想一想自己的心情又是如何。最后,教師再鼓勵兒童們為“守株待兔”的故事配上精美的插圖與精美的封面,并裝訂成冊,成為一本值得觀賞的連環畫。兒童們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無不歡欣鼓舞,激動無比。兒童們在這樣的語言活動中,既動手又動嘴更動腦,真正實現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
三、在科學活動中,強化兒童的動手能力
科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現,科學就是探索的過程,探索就需要兒童實現“六大解放”,就需要兒童在不斷探索、不斷嘗試、不斷動手操作中加以實現。比如,在以“小工具大用途”為主題的科學探索活動中就留足了大量的讓兒童動手、動腦、動眼睛、動嘴巴表達的機會,教師可以為兒童準備些氫氣球、酒瓶子、飲料罐、鐵鎖等物品,讓兒童自行選擇相關材料,嘗試使用這些工具去拆卸、維修玩具,如讓兒童自行拆卸、組裝玩具手機、玩具汽車等等,兒童們在拆卸玩具的過程中會體驗成功的快樂,也許又一個愛迪生會誕生。
【守株待兔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守株待兔教學設計06-10
守株待兔的教學設計03-20
《守株待兔》教學設計優秀12-15
《守株待兔》的教學設計范文10-23
小學語文《守株待兔》教學設計12-22
《守株待兔》教學設計(通用12篇)08-01
守株待兔教學設計(精華15篇)12-22
語文《守株待兔》教學反思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