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進行探究活動。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4、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二、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了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精心搭設“橋梁”把這一課過渡到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中。
三、教學設計、
新課導入
1、(學生角度)展示學生的小制作(關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圖畫等)導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師角度)準備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關月亮的古詩詞(《靜夜詩》、《水調歌頭》、《楓橋夜泊》等)。
(朗誦詩歌)由學生誦讀幻燈上關于月亮的詩歌。旨在營造良好氣氛,引起學生閱讀本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說、月亮的神秘是人類的向往。
(教師引導)月亮,自古以來,就與人們結下了不解之緣,它尤其受詩人們的鐘愛。那皎潔、靜謐的月光,時圓時方富有變化的月形,激起詩人們多少懷念與感慨,同學們還知道哪些關于月亮的詩歌,請說一句有月亮的詩(“楊柳岸,曉風殘月”,“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月亮在詩人們的描繪下是如此美好,現在我們就與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驚心動魄的一刻。
四、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學生速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學習。)
⑴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唇,不回讀),獲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課件上的問題。(培養快速閱讀的能力)
①人類是什么時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哪個國家的哪一位宇航員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月球和地球相距多遠?
④火箭名稱和飛船分別叫什么?
⑤采用什么順序記敘了什么過程?
⑵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⑶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思考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2、展示學生作品,培養動手能力和說話能力。
(你說我說大家說)
⑴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并作簡要說明。
⑵四人小組比一比,看誰畫的最好,介紹得最準確,推薦一位同學到上面來展示、介紹。
⑶展示各小組中最好的作品,并請一位同學介紹登月過程。
⑷利用月亮課件展示當時的登月軌跡圖,了解登月過程和登月軌跡。
學生畫的登月圖可用實物投影儀顯示,讓學生自行講解,鍛煉學生的聯想及表達能力,也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教師也可做圖,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
五、研讀賞析,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1、(觀看課件中的錄像),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⑴看登月的實況錄像。
⑵說說看到這一場景的感受。
⑶質疑登月事件。
學生相互質疑,也可師生相互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使這節課達到高潮。
①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②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③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感覺?
④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⑤登月艙與飛船是怎樣脫離和對接的`?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寂;科學家采集土壤、巖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并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2、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并共同探究課文,深人體會。(合作探究)
⑴探究1:同學們把登月過程準確地解說出來,這不能不歸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復雜過程寫得清楚明白,你覺得課文寫作上最值得你學習的一點是什么?
(讓學生談自己真實的體會,暢所欲言。有一點必須明確:
A、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有條不紊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
B、恰當的描述,敘述中有議論。
C、用數字說明)此三點可各舉一例,并分析作用,教會學生在寫作中應用。
⑵探究2:你喜歡這篇課文嗎?閱讀時你有什么感覺(我就覺得很緊張,很自豪)哪一處讓你最難忘,請找出來并朗讀、評析。
⑶探究3:齊讀最后一段,談談你對登月意義的認識。
(辯論)據說為了這次登月,共有40萬人、2萬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資239、15億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卻只運回了幾百斤的月巖、月壤,到底值不值?
(總結)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并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課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教師可以總結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
六、你對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秘)
1、學生上網查找有關月亮的資料,也可以進入老師準備好的月亮網,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查閱。
關于“月亮”的話題,學生可以選擇這一話題中自己感興趣的一個方面組成協作小組(以“月亮”話題為例,對文學感興趣的可以組成月亮傳說組、月亮詩歌組、月亮美稱組、月亮風俗組等,對科學感興趣的可以組成登月組、月球概況組、月球之謎組等),各個小組到網上自主選擇,自主活動,讓每一個學生在這一任務中積極地承擔個人的責任,學生在活動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網上遇到問題時能協商解決,通過有效的溝通解決群體內的沖突,對各人分擔的任務進行群體加工,對活動的成效共同進行評估。這一過程中,不僅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還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2、各興趣小組將搜集到的內容制作成課件。
3、各小組從不同角度交流查閱到的資料:
⑴星空奇觀
⑵月球之謎
⑶中國航天
⑷登月計劃
⑸阿波羅之旅
⑹登月圖集
七、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我國已進行了無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愿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著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八、作業
必做題:
1、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并用其中的一些詞語寫一段話。
2、根據練習三創設情境,寫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選做題:課后繼續看與月亮有關的書籍或上網查找相關資料,做好筆記。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3.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了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及學習的熱情。
課前準備:
教師:
1、從網上、報紙上查找有關“阿波羅登月計劃”及“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的有關資料,制作課件。
2、制作教具:火箭飛船模型。
3、準備兩個大小不等的地球儀。
學生:
1、閱讀有關書籍,也可上網查找有關月球資料,為更好的理解課文做準備。
2、查找有關“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的有關資料。
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過程。通過閱讀,讀者定能體會到那登月全過程的驚心動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悅以及作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美。文章所記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通過拓展遷移,聯系我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這一重大事件,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和愛國的熱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用大屏幕顯示一張航天員在月球上拍攝的地球圖片,導入新課。
二、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內容
1.自主學習
①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唇,不回讀),并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②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③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2.合作探究
以上問題可以由小組討論完成,討論中教師可巡視指導,并參與討論。
然后由學生各組代表發言,并由其他組的學生補充,發言后教師可以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3.實物演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將兩個大小不等的地球儀放在講桌上,大的假設為地球,小的假設為月球,然后選派兩名學生上講臺演示登月全過程,演示過程中有不完善之處,其他同學補充。通過演示進一步感知文章內容。
三、研讀賞析,激發興趣
1.自主學習
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并共同探究,深入體會。
①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②宇航員登月后做了哪幾件事?
2.合作探究
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并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1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
3.課件展示,形象直觀激發興趣
課件展示月球及月壤、月巖的圖片資料。宇航員登月后采集月壤、月巖,安裝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及月震儀圖片資料,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4.合作學習:
人類登月有什么意義,課文最后一句話怎樣理解?
學生齊讀討論后,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說明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人類不會局限于地球,人類的未來是美好的,這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更使人類航天技術的巨大飛躍。
教學反思
1.教學經驗
①本節課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方面,設計了如上幾個環節:默讀、構畫、討論、演示等,使學生在短時間內,便能把握好課文內容,起到了強化作用,并為后文的研讀打下了基礎,尤其是實物演示這一環節,調動了學生動手動腦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記憶能力和表達能力,事半功倍,收效很好。
②有關月球的圖片資料及宇航員登月后所做工作的圖片資料,形象直觀,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了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
2.存在問題
由于教學時間把握不太好,在實物演示這個環節,盡管學生熱情很高,卻因教學時間有限,只選了兩個同學,使一些同學留下了遺憾。
第二課時
一、聯想和想象訓練
課件展示月球圖片,引導學生想象。
1.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2.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感覺?
4.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寂;科學家采集土壤、巖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并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二、教師補充介紹有關知識:
《月球探測小史》、《開發月球的三個理由》。
三、拓展延伸:
1.“‘神舟五號’知多少”知識競答。
2.課件展示。
①“神舟五號”飛船發射過程的動畫演示;
②“神舟五號”飛船發射過程的圖片資料演示。
3.探究:我國探月有可能實現嗎?
①學生介紹有關資料;
②教師補充介紹:《我國探月工程有望三年實現》、《“嫦娥一號”繞月工程將實現四個科學目標》
四、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的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隨著我國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成功,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代號為“嫦娥工程”的中國月球探測計劃,預計將在三年左右時間實現。愿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著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教學反思
1.教學經驗
①本節課通過第一個環節,培養了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補充介紹的資料豐富了學生知識,開闊學生的了眼界。
②關于“神舟五號”知識的競答及課件的演示,不僅直觀想象,給學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了同學們愛國之情,對航天英雄的仰慕之情,以及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有利于學生的心里品質、道德品質的培養,這種作用是潛移默化的。
③有關我國月球探測計劃的資料介紹,進一理步激發了同學們的自豪感,增加了學習的動力。
總之,通過上述內容,很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激發了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了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將課文知識引入現實生活。
2.存在問題
①學生們因條件所限,查找的資料不夠豐富。
②限于教學時間,有許多同學沒有機會展示自己所找到的資料。
縱觀本節課,教學課件的運用確實為教學增色不少。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 了解本文敘順序和記敘文的要素。
2、迅速掌握文章內容。
(二)能力目標
1、掌握快速閱讀技巧。
2、了解文中的航天知識。
(三)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對太空探索的興趣,鼓勵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
2、啟示學生向航天員學習,培養他們勇敢、鎮定的心理素質。
二、學法引導
這是一篇記實報道。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字里行間透露著作者對登月成功后表現出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于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這篇記敘文將記敘的要素和順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訓練學生的速讀能力,準確地概括課文內容的要點是本文的學習重點。同時要通過對本文的教學,培養學生對太空探索的興趣和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精神,這是本文的教學目的。本課教學用一課時。前半節課進行常規教學,以學生自讀為主,后半節重點討論課文最后一句話,補充一些有關太空方面的知識,以培養興趣、增長知識。
三、重點·難點
重點:
1、 課文的結構方式“概說——評說”。
2、 登月事件的全過程及偉大意義。
難點:
用簡練的語句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講解分析,啟發引導學生討論歸納。
六、教學步驟
1、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試概括每個階段的內容要點。
2、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幾件事?
(參考答案)
指名學生回答第1題,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擇其要點板書。
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①升空前的準備(3、4)升空前氣氛、登機。
②飛向月球(5一9)檢查、點火、升空、飛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飛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飛、歸航、回到地球、暢談登月感受。
指名學生回答第2題,其他同學在書上作好標記。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幾件事:
①檢查登月器的著陸情況。
②采集月壤和月巖。
③樹立登月紀念碑。
④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激光儀和月震儀進行科學探測。
⑤插上美國的星條旗。
⑥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通電話
思考討論:
提問: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報道登月的全過程的呢?請同學們自己畫一個表格整理下來。
明確:按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
討論: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作者沒有過多的議論和抒情,但字里行間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明確:表達了作者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對宇航員的敬佩。
延伸:這篇課文記述的是30多年前的登月過程,請同學們關注并搜集阿波羅登月之后的航天材料,并談談自己的感想。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進行探究活動。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4、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了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精心搭設“橋梁”把這一課過渡到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中。
【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跡》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從教材編寫角度來說,這一單元反映的是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內容,其設置目的主要是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閱讀現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這篇課文敘述的是20世界最偉大的科學探險──登月。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文章所記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這一題材本身就能引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和足夠的興趣,而這節課的內容與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內容──探索月球奧秘緊密相連,關于月亮的資料非常豐富,無論是自然現象還是人文現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兩者聯系起來作為一個月亮的課題讓學生自主探究。因此,學習這課,不僅要了解登月的知識,還要精心搭設“橋梁”把這一課過渡到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中,切實開展關于月亮的科學與人文的探究活動。
【學生分析】
上這節課的班級學生上課較活躍,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該班學生信息技術能力較強,計算機水平較好,對網絡和網站知識都有了解,并且經常上網查找資料,有一定的檢索、收集、加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所以進行分組學習,上網探究,讓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為學生的網上探究提供了技術保障。大多數的學生能獨立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有一定的創造能力。因此,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各種能力,如在上課前讓學生動手做一些與月亮有關的手工作品或畫月亮圖,上課時畫出登月軌跡圖,將較好的作品貼在墻上,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營造了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質疑登月常識及課文內容,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自己上網,上網過程中自主選擇內容,培養了學生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歸納總結后要向協作小組和全班同學匯報,增強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了解有關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識,做好關于這一課的課件和與月亮有關的網站。
學生:
1、可以閱讀有關的書籍,如《航天時代》、《宇宙奧秘》、《十萬個為什么》等等,也可以網上查詢有關月球的資料,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
2、關于月亮的作品。
【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1、(學生角度)展示學生的小制作(關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圖畫等)導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師角度)準備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關月亮的古詩詞(《靜夜詩》、《水調歌頭》、《楓橋夜泊》等)。
(朗誦詩歌)由學生誦讀幻燈上關于月亮的詩歌。旨在營造良好氣氛,引起學生閱讀本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說、月亮的神秘是人類的向往。
(教師引導)月亮,自古以來,就與人們結下了不解之緣,它尤其受詩人們的鐘愛。那皎潔、靜謐的月光,時圓時方富有變化的月形,激起詩人們多少懷念與感慨,同學們還知道哪些關于月亮的詩歌,請說一句有月亮的詩(“楊柳岸,曉風殘月”,“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月亮在詩人們的描繪下是如此美好,現在我們就與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驚心動魄的一刻。
二、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學生速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學習。)
⑴ 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唇,不回讀),獲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課件上的問題。(培養快速閱讀的能力)
① 人類是什么時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 哪個國家的哪一位宇航員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遠?
④ 火箭名稱和飛船分別叫什么?
⑤ 采用什么順序記敘了什么過程?
⑵ 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⑶ 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思考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2、展示學生作品,培養動手能力和說話能力。
(你說我說大家說)
⑴ 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并作簡要說明。
⑵ 四人小組比一比,看誰畫的最好,介紹得最準確,推薦一位同學到上面來展示、介紹。
⑶ 展示各小組中最好的作品,并請一位同學介紹登月過程。
⑷ 利用月亮課件展示當時的登月軌跡圖,了解登月過程和登月軌跡。
學生畫的`登月圖可用實物投影儀顯示,讓學生自行講解,鍛煉學生的聯想及表達能力,也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教師也可做圖,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
三、研讀賞析,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1、(觀看課件中的錄像),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⑴ 看登月的實況錄像。
⑵ 說說看到這一場景的感受。
⑶ 質疑登月事件。
學生相互質疑,也可師生相互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使這節課達到高潮。
① 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② 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③ 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感覺?
④ 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⑤ 登月艙與飛船是怎樣脫離和對接的?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寂;科學家采集土壤、巖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并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2、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并共同探究課文,深人體會。(合作探究)
⑴ 探究1:同學們把登月過程準確地解說出來,這不能不歸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復雜過程寫得清楚明白,你覺得課文寫作上最值得你學習的一點是什么?
(讓學生談自己真實的體會,暢所欲言。有一點必須明確:A、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有條不紊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B、恰當的描述,敘述中有議論。C、用數字說明)此三點可各舉一例,并分析作用,教會學生在寫作中應用。
⑵ 探究2:你喜歡這篇課文嗎?閱讀時你有什么感覺(我就覺得很緊張,很自豪)哪一處讓你最難忘,請找出來并朗讀、評析。
⑶ 探究3:齊讀最后一段,談談你對登月意義的認識。
(辯論)據說為了這次登月,共有40萬人、2萬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資239、15億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卻只運回了幾百斤的月巖、月壤,到底值不值?
(總結)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并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課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教師可以總結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
四、你對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秘)
1、學生上網查找有關月亮的資料,也可以進入老師準備好的月亮網,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查閱。
關于“月亮”的話題,學生可以選擇這一話題中自己感興趣的一個方面組成協作小組(以“月亮”話題為例,對文學感興趣的可以組成月亮傳說組、月亮詩歌組、月亮美稱組、月亮風俗組等,對科學感興趣的可以組成登月組、月球概況組、月球之謎組等),各個小組到網上自主選擇,自主活動,讓每一個學生在這一任務中積極地承擔個人的責任,學生在活動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網上遇到問題時能協商解決,通過有效的溝通解決群體內的沖突,對各人分擔的任務進行群體加工,對活動的成效共同進行評估。這一過程中,不僅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還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2、各興趣小組將搜集到的內容制作成課件。
3、各小組從不同角度交流查閱到的資料:
⑴ 星空奇觀
⑵ 月球之謎
⑶ 中國航天
⑷ 登月計劃
⑸ 阿波羅之旅
⑹ 登月圖集
五、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我國已進行了無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愿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著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六、作業
必做題:
1、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并用其中的一些詞語寫一段話。
2、根據練習三創設情境,寫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選做題:課后繼續看與月亮有關的書籍或上網查找相關資料,做好筆記。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以及學生在網絡上的探究活動和反饋,我覺得本節探究活動有一些收獲:
1、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讓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工具,滲透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活動過程中,具有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調動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2、利用網絡(INTERNET)上資源的豐富性和交互性的特點,讓學生通過網絡檢索和加工信息,極大地擴展了教學空間、時間和信息量的外延。
3、利用網絡上超文本的特性,和人類思維的自然聯想,讓學生自主思考、主動探索,把信息的使用和控制交給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體現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自主學習。
4、網絡小組協作和個別化教學可以實現有差異教育,培養與人分享、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節課在具體的教學中也有不足:
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水平不一,在小組協作中,有的小組成員不能在計劃時間內完成信息的處理;學生網絡探索的主動性不足;由于課時所限,課外探究任務的完成有些難度。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① 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七年級語文上冊《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設計。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③ 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了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
○課前準備
教師 可帶領學生參觀天文館,了解有關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識。
學生
可以閱讀有關的書籍,如《航天時代》、《宇宙奧秘》、《十萬個為什么》等等,也可以網上查詢有關月球的資料,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
○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通過閱讀,讀者定能體會到那登月全過程的驚心動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悅以及作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美。文章所記
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教學設計
新課導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飛船的登月資料圖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畫面導人新課。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關月亮的古詩歌導人。
總之,導人旨在引起學生閱讀本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說、月亮的神秘是人類的向往,什么時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變成現實,1969年7月21日,人類終于登上了月球,那驚心動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悅,在今天的課堂上,我們依然可以領略。讓我們共同欣賞美文《月亮上的足跡》。
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學生速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并提出思考題,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學習
a.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唇,不回讀),并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b.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c.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d.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并簡要說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問題可以由小組討論完成,討論中教師可巡視指導,并參與討論。
然后由學生各組代表發言,并由其他組的學生補充,發言后教師可以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七年級語文上冊《月亮上的足跡》教案設計》。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研讀賞析,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①自主學習
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并共同探究,深人體會。
a.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7.
b.宇航員登月后做了哪幾件事?
c.人類登月有什么意義?課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寫作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請舉例說明。
②合作探究
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并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課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
可讓學生齊讀并深刻體會,教師可以總結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對這樣一次事件的完整敘述,寫法上有什么特點呢?學生可以發言并舉例。教師可以幫助歸納:語言方面——①恰當的描述;②用數字說明;③敘述中有議論。此三點可各舉一例,并分析作用,教會學生在寫作中應用。
拓展延伸,聯想和想像
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看第99頁的插圖,引導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② 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感覺?
④ 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奉;科學家采集土壤、巖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并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隨著我國神州三號飛船的發射成功,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愿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著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延伸練習
① 假如你駕駛著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會做些什么?展開想像,寫一篇小短文。題目為《我駕飛船登月》。
② 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并在寫作中盡可能地使用。
○板書設計
學生畫的登月圖可用實物投影儀顯示,讓學生自行講解,鍛煉學生裝的聯想及表達能力,也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教師也可做圖,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進行探究活動。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4、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了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精心搭設“橋梁”把這一課過渡到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中。
【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跡》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從教材編寫角度來說,這一單元反映的是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內容,其設置目的主要是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閱讀現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這篇課文敘述的是20世界最偉大的科學探險──登月。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文章所記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這一題材本身就能引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和足夠的興趣,而這節課的內容與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內容──探索月球奧秘緊密相連,關于月亮的資料非常豐富,無論是自然現象還是人文現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兩者聯系起來作為一個月亮的課題讓學生自主探究。因此,學習這課,不僅要了解登月的知識,還要精心搭設“橋梁”把這一課過渡到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中,切實開展關于月亮的科學與人文的探究活動。
【學生分析】
上這節課的班級學生上課較活躍,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該班學生信息技術能力較強,計算機水平較好,對網絡和網站知識都有了解,并且經常上網查找資料,有一定的檢索、收集、加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所以進行分組學習,上網探究,讓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為學生的網上探究提供了技術保障。大多數的學生能獨立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有一定的創造能力。因此,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各種能力,如在上課前讓學生動手做一些與月亮有關的手工作品或畫月亮圖,上課時畫出登月軌跡圖,將較好的作品貼在墻上,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營造了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質疑登月常識及課文內容,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自己上網,上網過程中自主選擇內容,培養了學生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歸納總結后要向協作小組和全班同學匯報,增強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了解有關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識,做好關于這一課的課件和與月亮有關的網站。
學生:
1、可以閱讀有關的書籍,如《航天時代》、《宇宙奧秘》、《十萬個為什么》等等,也可以網上查詢有關月球的資料,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
2、關于月亮的作品。
【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1、(學生角度)展示學生的小制作(關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圖畫等)導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師角度)準備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關月亮的古詩詞(《靜夜詩》、《水調歌頭》、《楓橋夜泊》等)。
(朗誦詩歌)由學生誦讀幻燈上關于月亮的詩歌。旨在營造良好氣氛,引起學生閱讀本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說、月亮的神秘是人類的向往。
(教師引導)月亮,自古以來,就與人們結下了不解之緣,它尤其受詩人們的鐘愛。那皎潔、靜謐的月光,時圓時方富有變化的月形,激起詩人們多少懷念與感慨,同學們還知道哪些關于月亮的詩歌,請說一句有月亮的詩(“楊柳岸,曉風殘月”,“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月亮在詩人們的描繪下是如此美好,現在我們就與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驚心動魄的一刻。
二、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學生速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學習。)
⑴ 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唇,不回讀),獲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課件上的問題。(培養快速閱讀的能力)
① 人類是什么時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 哪個國家的哪一位宇航員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遠?
④ 火箭名稱和飛船分別叫什么?
⑤ 采用什么順序記敘了什么過程?
⑵ 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⑶ 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思考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2、展示學生作品,培養動手能力和說話能力。
(你說我說大家說)
⑴ 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并作簡要說明。
⑵ 四人小組比一比,看誰畫的最好,介紹得最準確,推薦一位同學到上面來展示、介紹。
⑶ 展示各小組中最好的作品,并請一位同學介紹登月過程。
⑷ 利用月亮課件展示當時的登月軌跡圖,了解登月過程和登月軌跡。
學生畫的登月圖可用實物投影儀顯示,讓學生自行講解,鍛煉學生的聯想及表達能力,也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教師也可做圖,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
三、研讀賞析,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1、(觀看課件中的錄像),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⑴ 看登月的實況錄像。
⑵ 說說看到這一場景的感受。
⑶ 質疑登月事件。
學生相互質疑,也可師生相互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使這節課達到高潮。
① 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② 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③ 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感覺?
④ 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⑤ 登月艙與飛船是怎樣脫離和對接的?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寂;科學家采集土壤、巖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并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2、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并共同探究課文,深人體會。(合作探究)
⑴ 探究1:同學們把登月過程準確地解說出來,這不能不歸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復雜過程寫得清楚明白,你覺得課文寫作上最值得你學習的一點是什么?
(讓學生談自己真實的體會,暢所欲言。有一點必須明確:A、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有條不紊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B、恰當的描述,敘述中有議論。C、用數字說明)此三點可各舉一例,并分析作用,教會學生在寫作中應用。
⑵ 探究2:你喜歡這篇課文嗎?閱讀時你有什么感覺(我就覺得很緊張,很自豪)哪一處讓你最難忘,請找出來并朗讀、評析。
⑶ 探究3:齊讀最后一段,談談你對登月意義的認識。
(辯論)據說為了這次登月,共有40萬人、2萬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資239、15億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卻只運回了幾百斤的月巖、月壤,到底值不值?
(總結)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并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課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教師可以總結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
四、你對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秘)
1、學生上網查找有關月亮的資料,也可以進入老師準備好的月亮網,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查閱。
關于“月亮”的話題,學生可以選擇這一話題中自己感興趣的一個方面組成協作小組(以“月亮”話題為例,對文學感興趣的可以組成月亮傳說組、月亮詩歌組、月亮美稱組、月亮風俗組等,對科學感興趣的可以組成登月組、月球概況組、月球之謎組等),各個小組到網上自主選擇,自主活動,讓每一個學生在這一任務中積極地承擔個人的責任,學生在活動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網上遇到問題時能協商解決,通過有效的溝通解決群體內的沖突,對各人分擔的任務進行群體加工,對活動的成效共同進行評估。這一過程中,不僅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還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2、各興趣小組將搜集到的內容制作成課件。
3、各小組從不同角度交流查閱到的資料:
⑴ 星空奇觀
⑵ 月球之謎
⑶ 中國航天
⑷ 登月計劃
⑸ 阿波羅之旅
⑹ 登月圖集
五、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我國已進行了無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愿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著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六、作業
必做題:
1、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并用其中的一些詞語寫一段話。
2、根據練習三創設情境,寫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選做題:課后繼續看與月亮有關的書籍或上網查找相關資料,做好筆記。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以及學生在網絡上的探究活動和反饋,我覺得本節探究活動有一些收獲:
1、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讓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工具,滲透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活動過程中,具有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調動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2、利用網絡(INTERNET)上資源的豐富性和交互性的特點,讓學生通過網絡檢索和加工信息,極大地擴展了教學空間、時間和信息量的外延。
3、利用網絡上超文本的特性,和人類思維的自然聯想,讓學生自主思考、主動探索,把信息的使用和控制交給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體現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自主學習。
4、網絡小組協作和個別化教學可以實現有差異教育,培養與人分享、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節課在具體的教學中也有不足:
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水平不一,在小組協作中,有的小組成員不能在計劃時間內完成信息的處理;學生網絡探索的主動性不足;由于課時所限,課外探究任務的完成有些難度。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3.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了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及學習的熱情。
課前準備:
教師:1、從網上、報紙上查找有關“阿波羅登月計劃”及“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的有關資料,制作課件。
2、制作教具:火箭飛船模型。
3、準備兩個大小不等的地球儀。
學生:1、閱讀有關書籍,也可上網查找有關月球資料,為更好的理解課文做準備。
2、查找有關“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的有關資料。
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過程。通過閱讀,讀者定能體會到那登月全過程的驚心動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悅以及作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美。文章所記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通過拓展遷移,聯系我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這一重大事件,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和愛國的熱情。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用大屏幕顯示一張航天員在月球上拍攝的地球圖片,導入新課。
二、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內容
1.自主學習
①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唇,不回讀),并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②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③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2.合作探究
以上問題可以由小組討論完成,討論中教師可巡視指導,并參與討論。
然后由學生各組代表發言,并由其他組的學生補充,發言后教師可以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3.實物演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將兩個大小不等的地球儀放在講桌上,大的假設為地球,小的假設為月球,然后選派兩名學生上講臺演示登月全過程,演示過程中有不完善之處,其他同學補充。通過演示進一步感知文章內容。
三、研讀賞析,激發興趣
1.自主學習
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并共同探究,深入體會。
①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②宇航員登月后做了哪幾件事?
2.合作探究
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并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1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
3.課件展示,形象直觀激發興趣
課件展示月球及月壤、月巖的圖片資料。宇航員登月后采集月壤、月巖,安裝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及月震儀圖片資料,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4.合作學習:
人類登月有什么意義,課文最后一句話怎樣理解
學生齊讀討論后,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說明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人類不會局限于地球,人類的未來是美好的,這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更使人類航天技術的巨大飛躍。
教學反思
1.教學經驗
①本節課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方面,設計了如上幾個環節:默讀、構畫、討論、演示等,使學生在短時間內,便能把握好課文內容,起到了強化作用,并為后文的研讀打下了基礎,尤其是實物演示這一環節,調動了學生動手動腦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記憶能力和表達能力,事半功倍,收效很好。
②有關月球的圖片資料及宇航員登月后所做工作的圖片資料,形象直觀,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了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
2.存在問題
由于教學時間把握不太好,在實物演示這個環節,盡管學生熱情很高,卻因教學時間有限,只選了兩個同學,使一些同學留下了遺憾。
第二課時
一、聯想和想象訓練
課件展示月球圖片,引導學生想象。
1.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2.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感覺?
4.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寂;科學家采集土壤、巖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并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二、教師補充介紹有關知識:
《月球探測小史》、《開發月球的三個理由》
三、拓展延伸:
1.“‘神舟五號’知多少”知識競答。
2.課件展示
①“神舟五號”飛船發射過程的動畫演示;
②“神舟五號”飛船發射過程的圖片資料演示。
3.探究:我國探月有可能實現嗎?
①學生介紹有關資料;
②教師補充介紹:《我國探月工程有望三年實現》、《“嫦娥一號”繞月工程將實現四個科學目標》
四、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的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隨著我國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成功,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代號為“嫦娥工程”的中國月球探測計劃,預計將在三年左右時間實現。愿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著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教學反思
1.教學經驗
①本節課通過第一個環節,培養了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補充介紹的'資料豐富了學生知識,開闊學生的了眼界。
②關于“神舟五號”知識的競答及課件的演示,不僅直觀想象,給學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了同學們愛國之情,對航天英雄的仰慕之情,以及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有利于學生的心里品質、道德品質的培養,這種作用是潛移默化的。
③有關我國月球探測計劃的資料介紹,進一理步激發了同學們的自豪感,增加了學習的動力。
總之,通過上述內容,很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激發了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了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將課文知識引入現實生活。
2.存在問題
①學生們因條件所限,查找的資料不夠豐富。
②限于教學時間,有許多同學沒有機會展示自己所找到的資料。
縱觀本節課,教學課件的運用確實為教學增色不少。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8
一、設計思想:
本課是一篇比較簡單的自讀課文,全文除了登月知識比較抽象以外,其它如文章的思路、結構、語言、寫作方法、說明方法等方面都沒有什么技巧,因此在這些方面教師不必花太多時間去講,而且本文也是一篇自讀課文,安排在本單元的最后,因此設計為學生自主探究登月知識的學習課并重點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和科學精神。課件制作簡單明了,其中的幾幅圖片或視頻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登月的過程,把抽象的科學知識化為可視的形象,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也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二、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目標:了解人類第一次登月的過程及相關知識;理解人類登月的意義。
能力目標:
1、進一步訓練學生的速讀能力和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
2、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動手能力;
3、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德育目標:
1、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2、培養勇于探索、自強不息的科學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設計:
教學重點: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
教學難點:了解有關人類登月及其它相關知識,從而激發對科學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跡》一文是人教版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從教材編寫角度來說,這一單元反映的是科學探索方面的內容,其設置目的有:1、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2、練習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學會快速閱讀文章。
這篇課文敘述的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探險——登月。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
五、教學過程及課件操作設計:
(一)導入(點擊鼠標,出現《月圓月缺》動畫)
講述:同學們,你們看,這明月多么皎潔!它時圓時缺,引起人們多少神往!(點擊鼠標,出現圖片)大家看這張圖片,畫的是嫦娥奔月。傳說嫦娥為了抗拒壞人,吞下了兩顆不死藥,飛上了月亮,從此,與她相伴的只有一棵桂樹,一只玉兔。這個故事反映了中國古代人對月球構造的一種非常朦朧的認識,也可以說是人類最早的登月向往。人們多么希望到月亮上去看一看啊!終于有一天,月亮上有了人類第一個足跡。人類是怎么把自己的足跡留在月亮上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朱長超的記實報道《月亮上的足跡》。(點擊鼠標,出現本課件的封面)請大家翻到課本78頁。
(二)整體感知(目的: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提出要求:
先請同學們標好自然段序號,然后速讀課文。本文約有XX字,按照500字/分的速讀要求,應在4分鐘內看完,大家有信心嗎?
2、學生速讀(4分鐘左右)
3、搶答下列各題:(目的:通過回答上述題目,既訓練了學生的速讀能力,又能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并在搶答中形成本堂課的第一個高潮。)
(1)人類在什么時候首次登上月球?
(2)哪個國家的哪一位宇航員首先踏上月球?
(3)月球和地球相距多遠?
(4)本次登月中的火箭和飛船的名稱各是什么?
(5)人類第一次登月探險歷時多少小時?
1、教師用一個問題小結:請用一句話概括全文內容。(點擊“返回”,回封面)
(三)重點揣摩:(目的:通過重點揣摩“飛船升空”和“登月”兩個環節,加強學生對登月過程的理解,同時完成“能力目標”1、2。)
教師講述:本文介紹了美國三位宇航員登月的全過程,那么,這個過程體現在哪些段落呢?你能把這個過程分成幾個階段嗎?(在封面上點擊“重點揣摩”,出現題目1)
1、登月的全過程分哪幾個階段?(目的:訓練學生自主探究、合作討論及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
教師講述:大家看這四個階段,你覺得哪些是最精彩的部分?下面我們就重點學習這兩個階段的內容。請大家精讀5—10自然段,完成2、3題。(點擊鼠標,出現題目2、3)
2、劃出表明飛船飛行路線的句子。
3、畫出飛船向月亮進軍的路線圖,并作簡要說明。(學生畫的路線圖可用實物投影儀顯示,讓學生自行講解,鍛煉學生的聯想及口頭表達能力。)
學生討論后(大概三分鐘,視當時情況而定),請小組派出代表回答上面第一個問題。再請小組推薦一位同學到上面來展示、介紹路線圖。
最后教師利用課件展示當時的登月軌跡圖,了解登月過程和登月軌跡。(登月軌跡圖可以放兩遍,播完再次點擊即可。)
(點擊鼠標,出現第4題)
4、借助資料了解登月過程。(目的:幫助學生了解登月過程。)
(1)播放“飛船升空”、“火箭脫落”兩幅視頻,幫助學生了解“飛船升空”的內容。
(2)演示“登月”的三張圖片。(課件上1至3個數字分別代表上述視頻或圖片,點擊即可,播完后點擊“返回”。)
(上述兩題教師不做講解,讓學生從書上找出相應的文字或用自己的話分別進行說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3)略提到宇航員從登月艙中取出一塊紀念碑,上面寫著“……我們代表全人類,來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美國人為什么不寫“我們美國人……”?(目的:讓學生理解科學無國界的道理。)(點擊“返回”,回封面)
(四)拓展延伸:
1、去年,神舟五號飛船成功地進行了我國的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為我國的探月計劃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大家知道我國的探月計劃最終目標是什么嗎?假設你有一天居住在月球上,建立了一個完善的月球基地,你能把它畫出來嗎?(如果學生畫不出,即展示想象畫,讓學生說說想象畫的內容。目的: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
2、從1969年人類第一次登月成功以后,人類又五次成功登上月球,不久的將來,人類還要將足跡留在火星上,想一想,人類為什么能獲得這么大的成功?(目的:引導學生認識到科學尤其需要有奮斗不息、堅持不懈、團結協作甚至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在屏幕上打出相應的文字)
3、教師總結:
但是,科學永無止境!(隨意點擊,出現“太陽系”圖)大家看,這是太陽系中的九大行星,但它只是銀河星系的一個成員,銀河星系里,至少有一千億顆星星,目前我們知道,宇宙里大約有30億個星系和無數星際物質,而它們只不過是大海中的一把沙子。
(點擊“太陽系”圖外部分,出現“月球上的足跡”圖)
同學們,這就是人類留在月球上的第一個足跡,它告訴我們:科學就是力量!在這浩渺的宇宙當中,藏著無數的奧秘。只有從小愛科學、學科學,長大以后才能去探索宇宙的奧秘,攀登科學的高峰!愿我們的同學努力學習,將來把足跡印到火星甚至其它星球上去!(目的: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點擊“返回”,回封面)
(五)布置作業:(點擊封面上的“布置作業”)
作業:(選做題)
1、想象作文(或想象畫):假如讓我開發月球;
2、搜集與月亮有關的故事、詩歌、散文或歌曲。
(必做題)用本課“自讀提示”下的詞語寫一段完整的話。
六、作業設計:
本作業分選做題和必做題兩種,在選做題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或愛好選做其中的一題,從而極大地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必做題則是加強學生的語言積累。
七、課后點評:
1、導入部分較好,能充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中課件開頭的歌曲在正式上課前播放,有利于調節課堂氣氛,但動畫《月圓月缺》中月缺時的圖片不夠細致;
2、“整體感知”部分設計為五個小問題,既能概括全文主要內容,體現了短小精悍的原則;同時以搶答賽方式回答問題,使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3、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了登月的過程上,同時又把其中的“飛船升空”、“飛船脫落”、“登上月球”設計為重點內容,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中的知識目標,突出了本文的教學難點;
4、學生自主探究活動機會較多,如小組討論活動,動手畫飛船向月球進軍的路線圖并到臺上演示及學生上臺更正其錯誤,學生看視頻和圖片自己分析“飛船升空”、“飛船脫落”、“登上月球”三部分的過程,學生上臺對照想象畫展開想象和分析的過程等,從而較好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中的能力目標;
5、作業部分給了學生極大的發揮空間,學生可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水平高低來選做作業,同時必做題中要求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本課的新詞匯,注意到了基礎和能力的共同訓練;
6、學生上課氣氛活躍,發言積極,特別是在想象畫部分,很多學生的想象引起了同學的陣陣掌聲;
7、課件中的交互不要做成直線式,第三部分“拓展延伸”中,“太陽系”圖后少了一個按鈕;課件封面上應該加上“退出”按鈕;
8、課堂上高潮很多,如搶答賽是一個小高潮,動手畫路線圖是一個高潮,看視頻是一個高潮,看想象畫展開想象是一個高潮,但教師進行教學總結時,未能掀起一個新高潮,這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遺憾。
附:教學流程圖:
教學過程媒體設計
導入動畫《月圓月缺》、圖片《嫦娥奔月》
整體感知文字材料:搶答題
精讀揣摩:
1、登月的全過程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2、劃出表明飛船飛行路線的句子。
3、畫出飛船向月球進軍的路線圖,并簡要說明;
4、借助視頻和圖片了解人類第一次登月的過程。
文字材料:
動畫:登月軌跡圖
“飛船升空”、“火箭脫落”兩個視頻
“登上月球”三幅圖片
拓展延伸:
1、你想象中的月球基地。
2、人類為什么能在科學上獲得這么大的成功?
3、教師總結
文字材料、圖片
布置作業
分選做題和必做題。文字材料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3、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了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
課前準備
教師可帶領學生參觀天文館,了解有關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識。學生可以閱讀有關的書籍,如《航天時代》、《宇宙奧秘》、《十萬個為什么》等等,也可以網上查詢有關月球的資料,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
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通過閱讀,讀者定能體會到那登月全過程的驚心動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悅以及作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美。文章所記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1、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飛船的登月資料圖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畫面導人新課。
2、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關月亮的古詩歌導人。
總之,導人旨在引起學生閱讀本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說、月亮的神秘是人類的向往,什么時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變成現實,1969年7月21日,人類終于登上了月球,那驚心動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悅,在今天的課堂上,我們依然可以領略。讓我們共同欣賞美文《月亮上的足跡》。
二、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學生速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2、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并提出思考題,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學習
a、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唇,不回讀),并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b、寫了一件什么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c、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d、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并簡要說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問題可以由小組討論完成,討論中教師可巡視指導,并參與討論,然后由學生各組代表發言,并由其他組的學生補充,發言后教師可以總結評點: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三、研讀賞析,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1、自主學習: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并共同探究,深人體會。
a、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b、宇航員登月后做了哪幾件事?
c、人類登月有什么意義?課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寫作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請舉例說明。
2、合作探究:
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并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課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
可讓學生齊讀并深刻體會,教師可以總結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對這樣一次事件的完整敘述,寫法上有什么特點呢?學生可以發言并舉例,教師可以幫助歸納。
四、拓展延伸,聯想和想像
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看第99頁的插圖,引導想像
1、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2、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感覺?
4、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奉;科學家采集土壤、巖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并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五、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隨著我國神州三號飛船的發射成功,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愿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著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六、延伸練習
1、假如你駕駛著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會做些什么?展開想像,寫一篇小短文。題目為《我駕飛船登月》。
2、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并在寫作中盡可能地使用。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積累本課詞語。
2、訓練學生快速閱讀,并準確全面地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3、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
4、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學知識,理解人類登月成功的偉大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感受科學技術的魅力,學習敢于探索的精神,體會作者蘊涵在字里行間的對登月成功的喜悅之情。
2、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點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過程及偉大意義,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
對登月技術的理解;用簡練的語句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教學方法
1、快速閱讀法。本文是一篇饒有興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時間線索將登月的全過程敘述得清楚明白、生動形象。先讓學生較快速度地默讀,整體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簡潔的語句梳理概括內容要點。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學生的思維,就關于我國航天科技的發展報道充實有關細節,培養探索太空的興趣。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訓練學生快速默讀文章,用圈點勾畫和記錄摘要獲取要點信息、概括課文內容。采用現場報道的形式,報道登月的全過程以理解人類登月成功的偉大意義。
[教學步驟 ]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伴著這熟悉的兒歌,我們不知不覺中走過了孩提時代,的確,如洗的碧空、如盤的圓月有著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著人們的目光,豐富的內蘊盡在神話傳說、文章詞賦、民風民俗之中。長舒廣袖的寂寞嫦娥、吳剛砍伐月桂的坎坎之聲,無不誘惑人們去設想月球上的情形,奇妙的幻想終于在1969年的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伴著阿波羅11號”——太空雄鷹而展翅飛落月球,今天,讓我們在朱長超的引領下去重溫那一刻。(板書文題、作者)出示學習目標。
二、預習檢測
1、小組長檢查字詞。
2、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試概括每個階段的內容要點。
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飛船升空前的準備、飛船飛向月球、登月艙登月成功、飛船返回地球四個階段。
3、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幾件事?
(1)檢查登月器的著陸情況;(2)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3)樹立登月紀念碑;(4)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激光儀和月震儀進行科學探測;(5)插上美國的星條旗;(6)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進行通話等。
三、快速閱讀,合作交流。
1、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實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再次瀏覽文本,小組合作畫一張登月全過程的示意圖。
登月全過程示意圖 時 間 事 件 進 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推動“阿波羅11號”發射升空 火箭發射后2分42秒 第一級火箭脫落,火箭繼續上升 離地9分5秒 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啟動工作 火箭發射后13小時30分 宇航員進入夢鄉 19日晚8點33分 飛船飛過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點 19日晚9點32分 地面呼叫,飛船減速,準備登月 20日上午7點32分 兩位宇航員換乘登月艙 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 登月艙平穩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點39分 登月艙打開艙門 11點51分 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月球 22日0點15分 宇航員被喚醒,登月艙升空離開月球 22日上午6點35分 登月艙與飛船對接成功 25日凌晨1點35分8秒 飛船進入大氣層
2、小組合作,分為四個大組,以記者的身份撰寫登月過程新聞稿。班內展示報道人類第一次登月的全過程。(教師給予點撥,學生報道結束給予評價)
四、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1、精彩朗讀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評價登月意義的話:“這一小步,對于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你對此有何理解?
學生暢所欲言,盡情回答,教師稍作點撥:“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實的闡述。但這一小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說明現代科技已經達到了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人類邁進宇宙的步伐將更堅實更長遠。
2、195小時的登月探險,為什么在不長的篇幅里就能把它敘述完,這有值得借鑒的技巧嗎?
本文按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哪些不重要的內容略寫了?)
我們總結,如何把復雜的過程敘述的完整清楚?
順序不能亂,如果有階段時間,把各階段時間注明,重要內容詳寫,不重要的內容略寫,甚至不寫。
五、拓展延伸
1、出示能反應中國航天科技發展有代表性的圖片,學生加以想象進行寫作。
假如你成為中國第十代宇航員駕駛著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會做些什么?展開想像,寫一篇小短文。題目為《我駕飛船登月》。
六、課堂小結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進行探究活動。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4、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了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精心搭設“橋梁”把這一課過渡到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中。
【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跡》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從教材編寫角度來說,這一單元反映的是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內容,其設置目的主要是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閱讀現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篩選信息的能力,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這篇課文敘述的是20世界最偉大的科學探險──登月。
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文章所記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這一題材本身就能引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和足夠的興趣,而這節課的內容與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內容──探索月球奧秘緊密相連,關于月亮的資料非常豐富,無論是自然現象還是人文現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兩者聯系起來作為一個月亮的課題讓學生自主探究。因此,學習這課,不僅要了解登月的知識,還要精心搭設“橋梁”把這一課過渡到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中,切實開展關于月亮的科學與人文的探究活動。
【學生分析】
上這節課的班級學生上課較活躍,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該班學生信息技術能力較強,計算機水平較好,對網絡和網站知識都有了解,并且經常上網查找資料,有一定的檢索、收集、加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所以進行分組學習,上網探究,讓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為學生的網上探究提供了技術保障。
大多數的學生能獨立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有一定的創造能力。因此,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各種能力,如在上課前讓學生動手做一些與月亮有關的手工作品或畫月亮圖,上課時畫出登月軌跡圖,將較好的作品貼在墻上,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營造了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質疑登月常識及課文內容,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自己上網,上網過程中自主選擇內容,培養了學生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歸納總結后要向協作小組和全班同學匯報,增強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了解有關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識,做好關于這一課的課件和與月亮有關的網站。
學生:
1、可以閱讀有關的書籍,如《航天時代》、《宇宙奧秘》、《十萬個為什么》等等,也可以網上查詢有關月球的資料,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
2、關于月亮的作品。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學生角度)展示學生的小制作(關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圖畫等)導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師角度)準備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關月亮的古詩詞(《靜夜詩》、《水調歌頭》、《楓橋夜泊》等)。
(朗誦詩歌)由學生誦讀幻燈上關于月亮的詩歌。旨在營造良好氣氛,引起學生閱讀本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說、月亮的神秘是人類的向往。
(教師引導)月亮,自古以來,就與人們結下了不解之緣,它尤其受詩人們的鐘愛。那皎潔、靜謐的月光,時圓時方富有變化的月形,激起詩人們多少懷念與感慨,同學們還知道哪些關于月亮的詩歌,請說一句有月亮的詩(“楊柳岸,曉風殘月”,“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月亮在詩人們的描繪下是如此美好,現在我們就與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驚心動魄的一刻。
二、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學生速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學習。)
⑴ 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唇,不回讀),獲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課件上的問題。(培養快速閱讀的能力)
① 人類是什么時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 哪個國家的哪一位宇航員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遠?
④ 火箭名稱和飛船分別叫什么?
⑤ 采用什么順序記敘了什么過程?
⑵ 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⑶ 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思考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2、展示學生作品,培養動手能力和說話能力。
(你說我說大家說)
⑴ 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并作簡要說明。
⑵ 四人小組比一比,看誰畫的最好,介紹得最準確,推薦一位同學到上面來展示、介紹。
⑶ 展示各小組中最好的作品,并請一位同學介紹登月過程。
⑷ 利用月亮課件展示當時的登月軌跡圖,了解登月過程和登月軌跡。
學生畫的登月圖可用實物投影儀顯示,讓學生自行講解,鍛煉學生的聯想及表達能力,也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教師也可做圖,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
三、研讀賞析,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1、(觀看課件中的錄像),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⑴ 看登月的實況錄像。
⑵ 說說看到這一場景的感受。
⑶ 質疑登月事件。
學生相互質疑,也可師生相互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使這節課達到高潮。
① 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② 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③ 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感覺?
④ 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⑤ 登月艙與飛船是怎樣脫離和對接的?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寂;科學家采集土壤、巖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并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2、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并共同探究課文,深人體會。(合作探究)
⑴ 探究1:同學們把登月過程準確地解說出來,這不能不歸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復雜過程寫得清楚明白,你覺得課文寫作上最值得你學習的一點是什么?
(讓學生談自己真實的體會,暢所欲言。有一點必須明確:
A、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有條不紊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
B、恰當的描述,敘述中有議論。
C、用數字說明)此三點可各舉一例,并分析作用,教會學生在寫作中應用。
⑵ 探究2:你喜歡這篇課文嗎?閱讀時你有什么感覺(我就覺得很緊張,很自豪)哪一處讓你最難忘,請找出來并朗讀、評析。
⑶ 探究3:齊讀最后一段,談談你對登月意義的認識。
(辯論)據說為了這次登月,共有40萬人、2萬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資239、15億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卻只運回了幾百斤的月巖、月壤,到底值不值?
(總結)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并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
課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教師可以總結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
四、你對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秘)
1、學生上網查找有關月亮的資料,也可以進入老師準備好的月亮網,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查閱。
關于“月亮”的話題,學生可以選擇這一話題中自己感興趣的一個方面組成協作小組(以“月亮”話題為例,對文學感興趣的可以組成月亮傳說組、月亮詩歌組、月亮美稱組、月亮風俗組等,對科學感興趣的可以組成登月組、月球概況組、月球之謎組等),各個小組到網上自主選擇,自主活動,讓每一個學生在這一任務中積極地承擔個人的責任,學生在活動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網上遇到問題時能協商解決,通過有效的溝通解決群體內的沖突,對各人分擔的任務進行群體加工,對活動的成效共同進行評估。這一過程中,不僅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還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2、各興趣小組將搜集到的內容制作成課件。
3、各小組從不同角度交流查閱到的資料:
⑴ 星空奇觀。
⑵ 月球之謎。
⑶ 中國航天。
⑷ 登月計劃
⑸ 阿波羅之旅。
⑹ 登月圖集。
五、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我國已進行了無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愿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著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六、作業
必做題:
1、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并用其中的一些詞語寫一段話。
2、根據練習三創設情境,寫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選做題:課后繼續看與月亮有關的書籍或上網查找相關資料,做好筆記。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以及學生在網絡上的探究活動和反饋,我覺得本節探究活動有一些收獲:
1、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讓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工具,滲透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活動過程中,具有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調動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2、利用網絡(INTERNET)上資源的豐富性和交互性的特點,讓學生通過網絡檢索和加工信息,極大地擴展了教學空間、時間和信息量的外延。
3、利用網絡上超文本的特性,和人類思維的自然聯想,讓學生自主思考、主動探索,把信息的使用和控制交給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體現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自主學習。
4、網絡小組協作和個別化教學可以實現有差異教育,培養與人分享、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節課在具體的教學中也有不足:
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水平不一,在小組協作中,有的小組成員不能在計劃時間內完成信息的處理;學生網絡探索的主動性不足;由于課時所限,課外探究任務的完成有些難度。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理解、積累“讀一讀、寫一寫”中詞語。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學知識,理解人類登月成功的偉大意義。
3、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
1、訓練學生快速閱讀,并準確全面地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科學技術的魅力,學習敢于探索的精神,體會作者蘊涵在字里行間的對登月成功的喜悅之情。
2、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點:
1、分析登月事件的全過程及偉大意義,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
1、對登月技術的理解;用簡練的語句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教學方法:快速閱讀法、拓展延伸法
教學用具:登月視頻、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生復述課文
師: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標記出來。
生:⑴檢查登月器的著陸情況;
⑵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
⑶樹立登月紀念碑;
⑷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激光儀和月震儀進行科學探測;
⑸插上美國的星條旗;
⑹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進行通話等。
師:請一名同學朗讀課文的第5、11語段,其他同學在課本上標記出含有數字的`語句,思考:作者詳細地列舉一系列數字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富有吸引力的數字如“阿波羅11號”飛船的高度為2650公里,速度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點39分,登月艙打開了艙門;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等。
因為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對數字的精確度要求非常高,這些數字主要為了體現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記實報道的特點,同時可以幫助讀者增加知識。
師:精彩朗讀并背誦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評價登月意義的話。
為什么說這是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生:說明這一步意義非同尋常。“這一步”之前,幾代人對探索月球所做的漫長努力,直到今天,人類才登上月球。這是劃時代的一步!
四、拓展訓練
根據情況提示,展開想像,口頭描述一個片斷。
你駕駛著一艘宇宙飛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尋找外星生命。你離開地球已經好幾天了。這時,透過舷窗,你看到一個美麗的藍色星球……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①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③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了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
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師:今天啊,我請大家猜一個謎語: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彎刀。這時我說的是什么啊?
生:“月亮!”
師:對!是月亮!平時我們大家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樣的啊?
學生自由發言。
師:是的,多么神奇的月亮啊!在我們古代,人們對于月亮有著不盡的遐想和眷念,也因此產生了很多的傳說故事。大家知道流傳最廣的是故事是什么故事嗎?
生:“嫦娥奔月!”
師:是的!是嫦娥奔月。那是我們古代勞動人民渴望探索月亮的產物。然而月亮上究竟有什么呢?隨著人類科學的發展,人們不斷地在探索著這個問題,渴望揭開月球的秘密。20xx年10月24日18點15分,我國成功發射了嫦娥一號衛星,邁開我國探索月球的第一步。然而對于人類對于月球的真正探索我們整整遲了39年。早在1969年7月21日,人類就成功的登上了月球,那是驚心動魄的一幕!那是值得全人類慶賀的時刻!雖說時隔39年,但那一刻的震憾,那一刻的喜悅,至今我們依然可以領略的到。下面說讓我們共同學習《月亮上的足跡》,讓我們再一次去感受那種悲震憾和發自內心的喜悅!
二、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學生速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并提出思考題,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學習
a.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唇,不回讀),并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b.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c.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d.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并簡要說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問題可以由小組討論完成,討論中教師可巡視指導,并參與討論。
然后由學生各組代表發言,并由其他組的學生補充,發言后教師可以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示意圖如下。
三、研讀賞析,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①自主學習
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并共同探究,深入體會。
a.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b.宇航員登月后做了哪幾件事?
c.人類登月有什么意義?課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寫作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請舉例說明。
②合作探究
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并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課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
可讓學生齊讀并深刻體會,教師可以總結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對這樣一次事件的完整敘述,寫法上有什么特點呢?學生可以發言并舉例。教師可以幫助歸納:
語言方面
①恰當的描述:
例如:在寫到火箭發射前的景象時,作者寫道:“火箭像巨人一樣昂首挺立著,尖端直指藍天,高達一百多米。”這表現了火箭高大雄偉的`姿態。
寫火箭在太空飛翔時,作者寫道:“飛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緩緩地行駛。它飛過了……又飛過了……從飛船上可以看到美麗的月球已經遙遙在望。它發著美麗的爭光,靜靜地懸在飛船上方。”這樣的描述很能激發讀者的想像。
②用數字說明:
例如:寫火箭升空的的速度分別用6.8、7.67、10.5等數字,令我們遐想不已。
還有寫火箭升空后的時間詞,也同樣讓我們遐想萬千。
③敘述中有議論:
如第4段中在一切準備就緒后,寫道:“一個偉大時代就要來到了……這將是人類進行的距離最為遙遠的一次旅行。”這足以說明這次登月之于我們人類的重要意義。
還有第11段中在兩名宇航員登月之后,寫道:“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這是人類偉大的一步。……這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這里再次強調了此次登月的意義。
總之,這些議論性文字深化了我們對敘述的問題的理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聯想和想像
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看第99頁的插圖,引導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②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感覺?
④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寂;科學家采集土壤、巖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并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五、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九年,而我國航天技術也已達到空前的進步,嫦娥一號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對月球探索邁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但對月球的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還得靠不斷成長中的大家,希望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六、延伸練習
①假如你駕駛著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會做些什么?展開想像,寫一篇小短文。題目為《我駕飛船登月》。
②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并在寫作中盡可能地使用。
板書設計: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3.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難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了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
一、導語激趣,引入課題
1.課間播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2.教師:同學們,剛才那首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蘇軾的這首詞,除了讓我們感受到兄弟間的濃濃情意之外,也勾起了我們對月亮的想象。其實我們人類早就有登上月球的愿望,并因此產生了很多美麗的神話傳說。
《嫦娥奔月》的故事,就直接代表了古時人們對神秘月球的無限向往,當然,嫦娥奔月只是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嫦娥并沒有奔上月亮,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是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今天,我們先看一個短片,簡單了解一下人類對月球探索的歷程。
二、詞語積累
1.在同桌的詞語抄寫本上寫出自己認為要掌握的詞語,并設計成小測題,同桌互測互改。
2.建議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
①暢談:盡情地談。
②昂首挺立:抬起頭筆直地站著。
③遙遙在望:形容遠遠地可以看到。
④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即,靠近,接觸。
三、學法指導(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寫)
1.寫什么?――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
2.怎么寫:――按時間先后順序寫。
既然是按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寫的,那么請將有關表示時間的短語在書上圈點。(教師提供時間線索,指名復述,要求其他同學不看書填表。)
時間與事情的進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動“阿波羅11號”飛船發射升空。
19日晚8點33分飛船飛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點。
20日上午7點32分兩位宇航員換乘登月艙。
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平穩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時39分登月艙打開艙門。
1969年7月21日11時56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月球。
22日0點15分宇航員被喚醒,登月艙升空,離開月球。
22日上午6點35分登月艙與飛船對接成功。
25日凌晨1點35分8秒飛船進入大氣層,返回地球。
3.登月的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明確: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①準備(3-4)升空前氣氛、登機。
②升空(5一9)檢查、點火、升空、飛行。
③登月(10—14)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飛船。
④返回(15一18)起飛、歸航、回到地球、暢談登月感受。
4.根據這些時間的變化,畫一張人類首次登月全過程的示意圖,并作簡要解說。
5.為什么這樣寫?引導學生了解人類首次登月的歷史意義。
四、延伸拓展
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看第99頁的插圖,引導想像。
1.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2.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
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五、想象
1.假如你駕駛著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會做些什么?展開想像,寫一篇小短文。題目為《我駕飛船登月》。
2.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并在寫作中盡可能地使用。
六、小結
這篇記實報道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表達了作者對登月成功后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本文按照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來記敘,條理十分清晰,記敘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語言平實、準確,體現了新聞報道的準確性、真實性、科學性。
七、作業:綜合實踐活動:探索月球的奧秘(舉行知識比賽)
利用一節閱讀課讓學生到圖書館了解有關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識。可以讓學生閱讀有關的書籍,如《航天時代》、《宇宙奧秘》、《十萬個為什么》《宇宙探索》《自然與科技》《科學24小時》等等,也可以網上查詢有關月球的資料,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快速閱讀,在規定時間內讀完全文,并能準確全面地概括課文要點。
2.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
3.激發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培養起足夠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教學方法
1.快速閱讀法。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登月的全過程敘述得清楚明白、生動形象。先讓學生較快速度地默讀,整體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簡潔的語句梳理概括內容要點。
2.講讀法。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和月亮之間的距離是多少嗎?對,是38萬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呀,古往今來,人們仰望天上的明月,總會引起無窮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能飛上月宮。如今,幻想已經變為現實,1969年7月21日,人類終于登上了神往以久的月球。現在,就讓我們與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驚心動魄的一刻吧……
二、檢查預習
1、聽寫下列字詞:(共10個)
指令海域暢談神往里程碑觀測昂首挺立一葉孤舟遙遙在望
2、解釋下列詞語:(共5個)
①暢談:盡情地談。
②昂首挺立:抬起頭筆直地站著。
③遙遙在望:形容遠遠地可以看到。
④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即,靠近,接觸。
⑤里程碑:比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大事。
3、你知道人類是什么時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
1969年7月21日,人類終于登上了月球。
4、哪個國家的哪一位宇航員第一次踏上月球?
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
三、速讀課文,篩選信息
1、默讀課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明確:
①地球和月亮的距離可望而不可即。
②美國宇航員登上月球,樹起了宇航事業的一塊新的里程碑。
③“土星5號”火箭準備發射。
④三名宇航員進入指令艙。
⑤“阿波羅11號”飛船發射后進入預定的軌道。
⑥“阿波羅11號”飛船進入登月軌道。
⑦三名宇航員進入夢鄉休息。
⑧“阿波羅11號”飛船到達離月球28000公里的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點。
⑨登月艙和飛船脫離,登月艙開始降落。
⑩登月艙降落在月球上。
⑾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先后來到了月面。
⑿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馬上在月面上緊張的工作。
⒀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從月球返回登月艙內。
⒁登月艙和“阿波羅11號”飛船對接成功。登月艙被甩在太空。
⒂“阿波羅11號”飛船準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⒃對人類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的總結
⒄三位宇航員暢談登月的感受。
⒅阿姆斯特朗談登月的意義。
2、歸納整個登月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明確:可分四個階段
①升空準備(3、4)升空前的氣氛、登機。
②飛向月球(5—9)檢查、點火、升空、飛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飛船。
④返回地球(16—20)起飛、歸航、回到地球、暢談感受。
3、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報道這一過程的?
明確:按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
4、找出有關表示時間的詞語并指出相應事件。
①1969年7月16日早,“土星5號”火箭準備發射。
②發射后2分42秒,第一級火箭自動脫落。
③離地9分5秒,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啟動工作,飛船進入預定的軌道。
④發射后13小時30分,宇航員開始進入夢鄉。
⑤19日晚上8點33分,飛船飛過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點。
⑥19日晚上9點32分,地面呼叫,飛船減速,準備登月。
⑦7月20日上午7點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換乘登月艙。
⑧7月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平穩地降落在月球上。
⑨21日上午11點39分,登月艙打開了艙門。
⑩11點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了月球。
⑾7月21日11點56分20秒,奧爾德林也來到了月面。
⑿(三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7月21日14點,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從月球返回登月艙內。
⒀7月22日0點15分,登月艙升空,離開月球進入預定軌道。
⒁22日上午6點35分,登月艙與“阿波羅11號”飛船對接成功。
⒂25日凌晨1點35分8秒,“阿波羅11號”飛船以合適的角度進入地球大氣層。
⒃1969年9月16日,三位宇航員暢談登月的感受。
5、作者為什么詳細的交代時間,這些表示時間的數字有何作用?
明確:因為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對數字的精確度要求非常高,這些數字主要是為了體現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記實報道的特點。
6、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登上月球后做了些什么?
明確:
①檢查了登月器的著陸情況。
②采集月壤和月巖的樣品。
③把紀念碑樹立在月球上。
④把電視攝像機安裝在月球表面
⑤安裝一臺太陽風測定裝置來檢測宇宙射線
⑥安裝了用來精確測定月球和地球之間距離的激光儀。
⑦安裝了測定月震的月震儀。
⑧把美國的星條旗它插在月面上。
⑨跟美國總統尼克松進行月亮和地球之間的第一次通話。
7、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并在月球表面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激光儀和月震儀?
明確:科學家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并利用月球。
四、教師小結:本文就是真實記錄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全過程的一篇饒有興趣的科普小品。將登月的`全過程敘述得清楚明白、生動形象,可以說,引人入勝是本文的特色。
五、布置作業
根據第二部分第1、2階段的內容,畫出飛船向月球進軍的行程圖。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文章最后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的話?
明確:“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們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講確實很容易,毫不費力。但是這一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表明了人類高度發達的科技水平,開創了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新紀元,這意義就非同小可,因此說這是巨大的飛躍。
2、找出文中議論性的句子,并說明其作用。
明確:(表明觀點或看法的句子即為議論性句子,具體句子略。)作用:起畫龍點睛、深化理解的作用。
3、閱讀本文后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明確:感受到科學技術的魅力,感受到人類智慧的無窮魅力,并對人類未來的美好充滿信心。
二、暢所欲言拓展延伸
1、現時篇
②我國作為一只沉睡多年的東方雄獅,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情況又有哪些驚天動地的成果呢?請你介紹一下好嗎?
③聽完這些介紹,你有什么感受嗎?
2、想象篇
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看第99頁的插圖,引導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②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感覺?
④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奉;科學家采集土壤、巖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并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三、總結語
月的故事引人入勝,月的情愫豐富多彩,月的文化博大精深,月亮照著你,月亮照著我,但我國航天技術仍無法登上月球。隨著我國飛船的發射成功,我相信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愿在座的同學們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愿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四、板書設計:
準備
月亮上的足跡升空偉大的壯舉
登月人類的智慧
返航
五、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題二、三。
2.查字典,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暢談昂首挺立遙遙在望可望而不可即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完成練習,鞏固所學,提升能力。
教學內容:《練習冊》、《全效學習》內容
教學重點:
1、基礎知識與能力訓練,要注意中考演練題型。
2、課內閱讀注意檢查學生對課堂所學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
3、課外閱讀要逐步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教學反思: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16
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記實報道。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字里行間透露著作者對登月成功后所表現出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于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吧嘆。這篇記敘文將記敘的要素和順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訓練學生的速讀能力,準確地概括課文內容的要點是本文的學習重點。同時要通過對本文的教學,培養學生對太空探索的興趣和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精神,這是本文的教學目的。
本課教學用一課時。前半節課進行常規教學,以學生自讀為主,后半節課重點進行討論(包括課文最后一句話),補充一些有關太關方面的知識,以培養興趣、增長知識。特別是要以美對伊的戰爭為教育契機,教育學生要和平運用科技。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激趣,引入課題。
今天,我帶來了一些圖片,想請大家看一看(將課件換至幀2)
教師:你們知道這些珍貴的圖片資料拍攝的是什么嗎?對,是我們的'宇航員探索外星球的圖片。那么,你們想了解人類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過程嗎?讓我們一起學習《月亮上的足跡》。
二.快速閱讀課文,完成下列各題。
請同學們帶著兩個問題速讀課文①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②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幾件事?速讀時要注意速讀的要求。(用課件幀3演示速讀要求)
1.教師:這是一篇記實報道,是記敘文的一種,請找出文章中所交代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
引導學生回答。
2.本文所敘之事是登月,那它是分幾個部分描述登月的全過程的呢?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擇其要點板書。
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部分:
①升空準備(3、4)升空前的氣氛、登機。
②飛向月球(5—9)檢查、點火、升空、飛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飛船。
④返回地球(16—20)起飛、歸航、回到地球、暢談感受。
3.宇航員登月,不僅開創了人類的首次載人探索外星球的新紀元,而且還肩負著特定的任務,那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做了些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將課件切至幀4)
①檢查登月器的著陸情況。
②采集月壤和月巖。
③樹立登月紀念碑。
④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激光儀和月震儀進行科學探測。
⑤插上美國的星條旗。
⑥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通電話。(示完后切換至幀5)
3.提問:從登月準備、飛向月球、成功登月到返回地面,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報道這一過程的?
明確:按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將有關表示時間的短語在書上圈點。
三.組織討論:
1.我這里有一組數字,它們是從本文中節選出來的,請大家看一看,有關于時間的,有關于速度的,也有關于高度的。(邊展示幀6解說)作者在文章中用了這么多數字,有什么作用呢?(學生回答后切換課件至幀7
因為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而太空探索,對數字的精確度要求十分高,這些數字主要是體現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記實報道的特點。
2.文章最后寫阿姆斯特朗談到登月的意義時說:“這一小步,對于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你是怎樣理解的?
“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們從飛般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講確實很容易,毫不費力。但是這一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表明了人類高度發達的科技水平,開創了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新紀元,這意義就非同小可,因此說這是巨大的飛躍。
3.人類第一次成功地探訪月球已是三十多年的事了。時光飛逝,時至今日,人類向宇宙邁進的步伐從沒停止過,你想知道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其他成果嗎?哪就請搜集了相關材料的同學為大家介紹一下吧?(學生介紹,邊介紹邊將課件切換至幀8)
人類向宇宙邁進的步伐從未停止過,不僅成功地登上了月球,拜訪了火星,而且在金星、土星等行星上,也留有人類進駐的足跡。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一只沉睡多年的東方雄獅,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請聽介紹(學生介紹,)
4. 先介紹幀8最后一幅圖片,然后再說:“人類在航空航天方面取得了如此令人矚目的成就,聽完這些介紹,你有些什么感受?”(引導學生談感受,以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5.大家說得很好。眾所周知,當前美英聯軍運用高科技對伊拉克實行的軍事打擊,向我們提出一個更具時代性的問題:我們不僅要進行科學技術的研究,而且要和平利用科研成果,不能讓伊拉克災難在歷史上重演,不要讓高新技術,破壞我們的生存環境,危害人類,甚至毀滅地球。
四.小結:
《月亮上的足跡》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文章按照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來記敘,條理十分清晰,記敘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語言平實、準確,體現了新聞報道的準確性、真實性、科學性。(奏響歌曲《我的中國心》)希望大家通過今天的學習,立志成為明天學科學,愛科學,并和平利用科學的新型建設者。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17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3、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了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
課前準備
教師可帶領學生參觀天文館,了解有關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識。學生可以閱讀有關的書籍,如《航天時代》、《宇宙奧秘》、《十萬個為什么》等等,也可以網上查詢有關月球的資料,為更好地理解課文做準備。
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通過閱讀,讀者定能體會到那登月全過程的驚心動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悅以及作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美。文章所記敘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1、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飛船的登月資料圖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畫面導人新課。
2、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關月亮的古詩歌導人。
總之,導人旨在引起學生閱讀本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說、月亮的神秘是人類的向往,什么時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變成現實,1969年7月21日,人類終于登上了月球,那驚心動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悅,在今天的課堂上,我們依然可以領略。讓我們共同欣賞美文《月亮上的足跡》。
二、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學生速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2、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并提出思考題,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學習
a、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唇,不回讀),并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
b、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c、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d、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并簡要說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問題可以由小組討論完成,討論中教師可巡視指導,并參與討論,然后由學生各組代表發言,并由其他組的學生補充,發言后教師可以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三、研讀賞析,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1、自主學習: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并共同探究,深人體會。
a、宇航員從登月到返航經歷了多長時間?登月全過程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b、宇航員登月后做了哪幾件事?
c、人類登月有什么意義?課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寫作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請舉例說明。
2、合作探究:
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并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課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
可讓學生齊讀并深刻體會,教師可以總結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對這樣一次事件的完整敘述,寫法上有什么特點呢?學生可以發言并舉例,教師可以幫助歸納。
四、拓展延伸,聯想和想像
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看第99頁的插圖,引導想像
1、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2、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感覺?
4、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奉;科學家采集土壤、巖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并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五、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隨著我國神州三號飛船的發射成功,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愿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著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六、延伸練習
1、假如你駕駛著宇宙飛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會做些什么?展開想像,寫一篇小短文。題目為《我駕飛船登月》。
2、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并在寫作中盡可能地使用。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18
組織學生先參觀一次有關天文學知識的科普展覽;或請有關的專家、學者給同介紹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及其取得的成果,為學習本課作準備。
一、播放一段人類探訪月球的短片。
我們剛才看到的是人類探訪月球的全過程,那么作者朱長超是怎樣用手中的筆這一真實歷程的呢?好,我們一起看課文《月亮上的足跡》。(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速讀課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指名學生復述登月過程中的幾個階段。教者根據學生復述,板書其要點。
登月的全過程有四個階段:
1.飛船升空前的'準備。
2. 離地球,飛向月球。
3.登月成功,開始工作。
4.勝利返航,暢談感想。
三、再讀課文,注意掌握記敘的細節。
指名學生詳細復述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要求說出具體的細節。教師提供時間線索,指名復述,其他同學完成下表。(要求不看書填表)
時間事情的進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動“阿波羅11號”飛船發射升空
火箭發射后2分42秒第一級火箭脫落,火箭繼續上升
離地9分5秒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啟動工作
火箭發射后13小時30分,宇航員進入夢鄉
19日晚8點33分飛船飛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點
19日晚9點32分地面呼叫,飛船減速,準備登月
20日上午7點32分兩位宇航員換乘登月艙
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平穩降落在月球上
對日上午11時39分登月艙打開艙門
11時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月球
22日0點15分’宇航員被喚醒,登月艙升空,離開月球
22日上午6點35分登月艙與飛船對接成功
25日凌晨1點35分8秒飛船進入大氣層,返回地球
再指名復述宇航員登上月球后所做的幾件事,其他同學邊聽邊在書上標記。
明確:宇航員登月后做了以下六件事:
①檢查登月器的著陸情況。
②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
③樹立登月記念碑。
④安裝各種科學探測儀器。
⑤插上美國星條旗。
③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通電話。
四、教師小結。
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報道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表達出作者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剛才,大家通過兩次速讀,便基本掌握了本文的主要內容,讀有所獲,學有所得,學得不錯。
五、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題二、三。
2.辦一份以介紹天文學知識為主的手抄報。優秀者給予獎勵,并將其手抄報張貼
在教室里,供大家閱覽。
3.查字典,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19
學習要點:
1.掌握字詞,能概括課文內容。
2.通過朗讀課文,了解人類進入月球的過程和意義。
3.激發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能概括課文內容,了解人類進入月球的過程和意義。
教學過程:
一、預習導學
初讀課文,嘗試解決以下問題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出漢字。
可望而不可jí( 即 ) chàng( 暢 )談
橢( tuǒ )圓 鐵鍬( qiāo ) 著陸( zhuó )
海yù( 域 ) 干擾( rǎo ) 液氫( qīng )
儀表( yí ) 休斯敦( dūn )
2.解釋下列詞語 。
可望而不可即 : 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即:靠近、接觸。
暢談 : 盡情地談。
遙遙在望 : 形容遠遠地可以看到。
里程碑: 比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志的大事。
3.速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合上課本,自學檢測)
(1).人類第一次登月是什么時間, 登上月球的人是誰,他們乘坐的是什么飛船?
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阿波羅11號”飛船。
(2).飛船由什么火箭載上太空,什么地方發射成功,這次太空之行經歷了多長時間?
“土星5號”火箭,美國佛羅里達半島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 195小時。
(3).文中最能揭示登月意義的一句話是:
“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4).請用一句話概括這一事件?
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
二、檢查導入:
1.導入新課
2.檢查預習,聽寫生字
3.學生介紹作者及背景,老師適當補充。
三、學習研討:
(一)細讀課文,理出文章思路,整體感知
1.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唇,不回讀),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根據時間的推移,一步步列出這次太空之行的全過程。
示例:1969年7月16日,“土星5號”火箭載著“阿波羅11號”飛船深入太空。
2.說說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試概括每個階段的內容要點?
第一階段(3—5),飛船帶著宇航員進入預定軌道。
第二階段(6—9),飛船作登月準備。
第三階段(10—14),宇航員登上月球。
第四階段(15—16)飛船帶著宇航員順利返回地球。
答案二: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3.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幾件事?為什么做這些事?
討論并歸納;做了九件事。
①檢查了登月器的著陸情況,發現一切正常。
②他們拿出鐵鍬,采集了月壤和月巖的樣品。
③他們從登月艙中取出一塊紀念碑,把它樹立在月球上。
④從登月艙中取出電視攝像機,安裝在月球的表面。
⑤安裝了一臺太陽風測定裝置,用來檢測宇宙射線。
⑥安裝了用來精確測定月球和地球之間距離的激光儀。
⑦安裝了測定月震的月震儀。
⑧取出美國的星條旗,把它插在月亮上。
⑨跟美國總統尼克松通話。
(二)精讀課文,嘗試解決以下問題
1.朗讀課文的第5--11段,標記出含有數字的語句,思考:作者比較詳細地列舉一系列數字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數字:“阿波羅11號”飛船的高度為2650公里,速度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點39分,登月艙打開了艙門;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等。
因為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對數字的精確度要求非常高,這些數字主要是為了體現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記實報道的特點,同時可以幫助讀者增加知識。
2.作者以平實的語言記錄登月的過程,盡管沒有過多的議論抒情,但字里行間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舉出片斷說明。
明確:表達了作者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對宇航員的贊嘆。如流露在登月紀念碑文中的勝利、豪邁之情。
3.寫作特點
明確:首先是渲染。文章的1、2段進行了渲染,目的是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其次是有明晰的時間線索。這就使讀者比較詳細地了解登月的具體時間,也增強了事件的生動性。可以說,按時間順序展開敘述是本文寫作的又一突出特點。
生動的語言是本文第三個突出特點。
(三)品讀課文,嘗試解決以下問題
1.結合課文第2段、4段中的議論性語句討論:體會 “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的含義。
明確:“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實的闡述。但這一小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說明現代科技已經達到了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人類邁進宇宙的步伐將更堅實更長遠,因此說是“巨大的飛躍”.
2.用橫線在課文中畫出生動形象的描寫,并選擇一兩處進行賞析。
示例:“土星5號”火箭像巨人一樣昂首挺立著,尖端直指藍天,高達一百多米。
明確:通過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土星5號”火箭比作巨人,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火箭高大雄偉的姿態;
四、遷移提高
拓展延伸,嘗試解決以下問題
訓練點:聯想和想象訓練
可以用課件展示月球圖片,引導學生想象。
1.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2.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感覺?
4.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寂;科學家采集土壤、巖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并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五、反饋檢測:
(一)課內閱讀
1.這是一篇(紀實報道),真實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沒有過多的議論和抒情,但字里行間,讀者能體會到登月成功后,作者透露的( 喜悅)之情,以及作者對于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
2.下面詞語書寫有誤的一項是(A )
A.小心翼翼 測定 神色莊重 陵晨
B.平穩降落 鐵鍬 暢談感受 等候
C.一葉孤舟 指令 神往已久 劇烈
D.一一道別 探索 運行不息 點燃
3.下面句中加線詞與括號中的詞互換表達效果將如何?
①月亮發著美麗的銀光,靜靜地懸(掛)在飛船的上方。
答案:用“懸”準確。無所依也就談不上“掛”。
②三位宇航員到美國國會大廈,在國會聯席會議上發表了演說,暢談(談)登月的感受。
“暢談”能表現出宇航員把登月的各種體會盡情地表達出來。
4.阿姆斯特朗在評價他們離開登月艙、踏上月球的“一小步”時說:
請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參考答案:“一小步”是實指,但這“一小步”是宇航員代表人類在月球上邁出的一小步,那么這對人類多年探索宇宙的實踐來說,則是巨大的飛躍。
5.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達作用是什么?
飛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中緩緩地行駛……從飛船上可以看到美麗的月球已經遙遙在望。它發著美麗的銀光,靜靜地懸在飛船的上方。
答:用比喻的手法,生動的描述,很能激發讀者的想象。
(二)課外閱讀
月光幻想曲
月光的美是畫不出的。印象派畫家莫奈有名作《日出》,而非《月出》。攝影、電影和電視也不行。音樂呢?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阿炳的《二泉映月》,都是悠悠地傳出了月光之情的。但畢竟只能勾起一點想象,終難有置身月光的視覺與觸覺感受。
陽光明麗、開闊,朗然現出一派陽剛之氣,卻不免有些炙熱與煩躁,月光就幽深了,遮遮掩掩,影影綽綽,寧靜而悠遠。進入月光,便被一種恍惚朦朧的'境界所迷:這是我平日生活過的世界嗎?我還是我嗎?在人間,在仙境,還是在通往地獄的忘川或地下隧道行走?
陽光浴人軀體,月光蕩人心魄,進入精神深處,引得離卻人間煙火,如在夢里游,長久置身月光之中,人會“異化”為幽靈的么?這或許與嫦娥有關。與她的孤獨、寂寞、憂郁有關,與她的綿綿鄉愁織就的悲劇氛圍之網有關吧。
人們靈魂深處潛伏著一種夢思,一經被月光點燃,便“里應外合”地著了迷,身不由己,仿佛坐在一條船上,抑或搖籃中,晃蕩著,顛簸著,飄飄忽忽,神志迷糊,完全被月光編織的夢境所環繞,所牽引,所左右。我害怕卻又迷戀于此。對于月光,只能在想象中追逐,寄期望于一個“如夢的行者”,讓他成為我的替身,到月光中去飄忽、去歷險、去陶醉吧。
月光是清冷的。水的青色,雪的微寒,且有顫顫的感覺隱約其間,像一角輕紗,一片葉子,或是失血的嘴唇抖動。月光的神秘性在于她似靜猶動,在于她的孤獨和不安,如同手指握不住的一支殘燭,一頁信箋在抖顫。而當她依附于什么,籠罩著什么,便與她難以分割地構成一種幽暗的黏合,幻化出萬千種迷離之境來了。
尋夢者走著,走著,影子孤單,徒步向前。月光在村莊的模糊的屋脊之上,在匍匐著的莊稼地里,在井欄邊,在場院的草垛,在深深的溝壑里暗暗流動。光與影此起彼伏,在河的波浪間如蛇影穿梭。沒有車輛的路邊,黑黝黝的大樹,一個漢子伐木。他揮起的巨斧,一下、一下,披在身上的黑衣裳滑落在地,露出了壯健的肌肉。月光給他的膚色鍍上一層青銅的光輝、陰森而潮濕……
是吳剛么?伐木者的汗珠在月光里幽幽地閃爍。
尋夢者走著,走著,曠野無垠,前邊有綿延的山嶺逶迤。“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他念著姜夔的詩句,一個“冷”字該是詠月詩的千古絕唱了。那些山嶺全在月光中半隱半現,冷僻而高遠,且有一座古塔傾斜,立體的月光從塔頂滑下,似有絲綢碎裂的聲音相伴。
尋夢者仰起臉望月,試著攀上幾級塔階。他聽見深山里有犬吠月,他聽見遠處傳來了荒雞的啼鳴。
一個平淡無奇的白晝又將來臨,皎月如鉤,月光在漸漸地消隱……
(選自青島出版社《耿林莽散文選》一書)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炙熱(zhì ) 隱隱綽綽(chuò ) 信箋(jiān ) 皓月(hào )
2.作者在文章開頭認為繪畫、攝影、電影、電視以及音樂都不能較好地表現月光的美,為什么?
明確:因為作者認為,繪畫、攝影、電影、電視以及音樂作品都難讓人有置身月光的視覺與觸覺的感受,不能真正讓人體驗到月光的美。
3.本文多次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請從文中找出兩句。
明確:①陽光明麗、開闊,朗然現一派陽剛之氣,卻不免有些炙熱與煩躁,月光就幽深了。遮遮掩掩,影影綽綽,寧靜而悠遠。②陽光浴人軀體,月光蕩人心魄。
4.作者在文中主要幻想什么?
明確:作者主要幻想有一個“如夢的行者”作自己的替身,到月光中去飄忽、去歷險、去陶醉。
【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一語文《月亮上的足跡》教學設計02-04
《走月亮》教學設計08-12
《月亮灣》教學設計06-01
月亮的心愿教學設計06-20
《月亮圓圓》教學設計12-22
《月亮的心愿》教學設計05-30
《草原上》教學設計06-24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月亮上的足跡》課文05-18
月亮和云彩教學設計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