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課的教學設計合集【9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地理課的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地理課的教學設計1
課程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初步說明澳大利亞的位置、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知道澳大利亞自然環境的獨特性。
2.能初步說明澳大利亞養羊業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有關澳大利亞的羊及其他生物的地理信息,通過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等多種方式,對地理現象、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并簡單說明因果關系。
2.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并與別人交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學習探究興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
2.增強對生態保護的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
1.澳大利亞養羊業的分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2.澳大利亞古老生物與獨特環境的關系。
教學難點:
澳大利亞養羊業的分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教學用具:《澳大利亞》多媒體電腦課件
教學設計:
展示課件1:(澳大利亞大標題,悉尼奧運會主題曲等)
教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新的國家──澳大利亞。談到澳大利亞,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下面,先請同學們來談一談你們想到什么了。(找2~3位學生來講述)
教師:我們平常用的商品有澳大利亞產的嗎?
學生:澳大利亞的羊毛衫等。
教師:澳大利亞的羊毛衫世界聞名;同學們談的非常好,看來大家對澳大利亞很感興趣。澳大利亞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今天我們就從澳大利亞的羊入手,來進一步的了解澳大利亞,大家請看有關羊的資料片。
展示課件2:羊的視頻
教師:看完資料,我們大家知道,澳大利亞的羊主要是什么羊呀?美利奴羊,它是綿羊的一種,這種羊的生活習性有什么特點呢?
展示課件3:美利奴羊的生活習性圖片和資料(教師邊講述邊演示)
教師:大家仔細看了,澳大利亞的美利奴羊具有耐渴、喜飲流水,厭惡濕熱的特點,同時適宜于在干燥氣候條件和開闊的地區生活。
教師:好了,我們對澳大利亞的羊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來我們進行一個活動:給羊找家。
展示課件4:探究活動,“給羊找家”的具體的活動安排
教師:首先,我們將全班分為地形組和氣候組兩大組,每大組再細分為3個小組。然后,每大組同學探究同一個內容;地形組以羊的生活習性和地形圖為基礎,在圖中標出羊的'空間分布范圍并說明原因;氣候組的同學在氣候分布圖中標出羊的空間分布范圍并說明原因。
最后,請各小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在電腦上將羊拖放到相應的位置,同時給大家解釋你這樣擺放的原因。(具體的布置和研究的安排略)
教師:現在開始給每小組發放你們研究的內容(每小組1張圖)下面開始研究。(5~7分鐘)
展示課件5:澳大利亞的地形圖和氣候圖
學生:開始積極的探究活動,時間為5~7分鐘。
教師:先請地形組的第1小組來說明并演示你們給羊找的家在什么地方。
展示課件6:地形演示圖FLASH(在圖上給羊找家)
學生:將6只羊擺放到了不同的地區并說明原因。
教師:好,非常棒,其他兩小組的同學有補充的或需要修改的嗎?
學生:(有或者沒有,兩種情況)
教師:(如果有)請××同學修正。(××同學修正)你為什么會把羊放在這個地區呢?請你給大家說明一下。(××同學解釋)大家同意他的這觀點嗎?(教師適時的點評)
(如果沒有)看來大家都同意第1小組的觀點,那么我請第2組的××同學給大家說明一下為什么羊分布在××地區。(××同學解釋原因)再請第2組的同學說明為什么在東南部和西南較多呢?(學生解釋)
教師:剛才我們從地形的角度給羊找了家,那么好,我們請第3組的同學說明一下澳大利亞的地形有什么特點?(強調地理學的基礎知識)
學生:東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西部是高原(或也可以說明地勢的特點)。
教師:通過第一組同學的探究我們知道,不同的地形對羊的分布有重要的影響,(澳大利亞的中部大平原、東南部的墨累河和達令河平原地區、西南部的低矮高原地區等相對地勢平坦、開闊,適宜于羊的生存)總的來講澳大利亞的地形特點有利于養羊業的發展;接下來,我們請氣候組的同學展示你們的探究成果。
教師:首先,請第1小組的同學說明一下澳大利亞有哪些氣候類型。(強調地理學的基礎知識)
學生:表述主要的幾種氣候類型。
教師:氣候類型說的非常準,如果按我們地理學的空間思維特點的話,應該依據一定的空間順序,應該怎么排列?
學生:按空間順序表述。
教師:對地理事物或現象的描述,大家應該養成良好的習慣,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來說明。(學習方法的指導)
展示課件7:2幅氣候圖,分別讓兩組演示
學生:兩小組學生分別說明并演示。
(兩種可能,兩幅圖相同或有較大的區別:如果相同,請第1、2、3組的一位同學說明一個原因;如果不同,第3組的同學說明不同的原因;第2組同學說明其中的一個地區的原因。)
教師:我們根據羊的生活習性及澳大利亞氣候的特點,給羊找到了家(澳大利亞的亞熱帶草原氣候區、地中海氣候區、溫帶海洋性氣候區等氣候條件適宜羊的生存)。
教師:剛才我們僅僅是從氣候和地形的角度給羊找了家,現在我們來具體的看一下澳大利亞的羊的實際分布情況圖。
展示課件8:澳大利亞的羊的分布圖
教師:(總結)大家看,澳大利亞的羊的分布和我們的研究是基本吻合的,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的東南部和西南部,但是也有些區別,這說明澳大利亞的羊的分布除受地形、氣候兩個因素影響外,還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比如自然因素:河流、植被等;社會經濟因素:人口、城市的分布、交通等。從大家的研究中我們看到澳大利亞的養羊業確實是因地制宜發展起來的。
教師:澳大利亞的羊的數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可見羊在澳大利亞經濟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可是,對于澳大利亞,大家更熟悉的動物也許不是澳大利亞的羊,是什么呢?
學生:袋鼠、考拉等。
教師:好,接下來讓我們通過一個短片來進一步的了解這些動物。
展示課件9:澳大利亞古老動物的視頻;(2分鐘)
教師:澳大利亞由于有許多古老的動物,而這些古老的動物在其它大陸上基本上都已經不存在了或者都已經進化成了其它高級的動物,因此澳大利亞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大家想一下,這些古老原始的動物,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亞才能夠生存到今天呢?(同桌相互議論)
學生:因為澳大利亞有適宜它們生存的環境。
教師:澳大利亞大陸是塊孤立的大陸,自然環境較單一。那么,澳大利亞的位置有什么特點呢?
學生:周圍是海洋。(東:太平洋、西:印度洋)
展示課件10:大陸漂移學說(邊講述邊演示)
教師:根據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2億年前,澳大利亞和其它大陸是連在一起的,6500萬年前澳洲大陸和其它大陸分離,孤立于大洋之上,由于長時間的孤立,使得澳大利亞的動物進化緩慢,再加上缺乏天敵,使得這些古老的動物悠閑的生活至今。然而,今天它們卻遇到了嚴重的生存危機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大家先聽一個小故事:1895年澳大利亞從歐洲引進24只家兔,放在墨爾本公園內,一場火災,兔子全部跑走,由于環境適宜,幾十年后,兔子遍布全大陸,到處啃食牧草和麥苗,這一禍害至今未除。不僅如此,來自其它大陸的高等動物都虎視眈眈的瞄準了澳大利亞的古老動物,因此我們全人類應該攜起手來共同保護我們的世界活化石博物館,使我們這些可愛的動物永遠的生存下去。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從澳大利亞的羊研究到了澳大利亞古老的動物;澳大利亞之所以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是由于澳大利亞具有羊生活的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比如地形(東、中、西不同的地形)和氣候(以熱帶和亞熱帶為主的氣候);澳大利亞被稱為“世界活化石的博物館”,是由于6500萬年前就和其它大陸分離,是一塊孤立的大陸,形成了相對比較單一的獨特的自然環境。
展示課件11:總結圖,邊總結邊演示
教師:課后探究:實際上,長期處于孤立狀態的大陸,不僅僅是澳大利亞大陸,還有南極大陸。為什么澳大利亞大陸有那么多特有生物,而南極大陸卻很少呢?
展示課件12:課后探究問題
注:本節課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地進行探究活動,在活動中體現新課標的三維教學目標,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地理課的教學設計2
生本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學模式。生本教育課堂,就應該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構成積極、歡樂、高效的課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是以生命為本,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通過觀摩了本校幾位教師的精彩講課并看生本課堂教育視頻、上網查生本教育的資料,對生本教育有了一些認識。
我所上的班級學生家長基本上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民,孩子的小研究無法在家完成,這樣無形中就給我們的課帶來了困難。做好學生和家長的思想工作,讓學生積極參與,家長最大限度的支持和配合,確保實驗取得好成效。學生知識面不廣,地理知識的交流只停在表面化。
由于是七年級的學生,還不是很能放得開主動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學資料的積累和運用,采用實物展示、多媒體演示等多種教學手段,逐步培養學生讀圖析圖技能、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精神。地理讀圖較多,難度并不大,我特別注意在提問時問題的目的性明確,注意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的機會。不足之處在于有些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部分學生缺少自己的創見。課堂上積極創設自主學習的氛圍,給足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注意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課堂氣氛活躍;不斷肯定與鼓勵學生的學習效果,給各個層次的同學更多地創設體驗成功的機會。
教師要加強“生本教育”理論學習,深刻認識“生本教育”的內涵。認真鉆研“生本教育”實驗教法,確保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實現。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基礎,引導學生思 考課文中提出的問題和現象,并自行設計或補充一些學生較熟悉和感興趣的地理問題和現象,以展示地理課內容的豐富多彩和智力價值,初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同時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總結歸納的思考能力。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內容有足夠的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和飽滿的情緒狀態,才會自發地調動全部感觀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中去。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還來源于師生思想感情的溝通,師生關系的融洽。
生本課堂看似簡單:1、布置前置性作業。2、小組討論。3、上臺在展示。4、全班討論。5、教師點撥指導。可實際上,要想上好生本課,是很不容易的。我認為生本課堂的關鍵在于教師點撥時的“收”和“放”,教師要有獲取并靈活運用課堂生成資源的能力,通過點撥,讓學生向更深處邁進,也就是“放” ;通過點撥,讓學生能換個角度思考問題,把學生引到正軌上來。收放自如,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激揚生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以生命為本。其實,這一點一撥,并不是太好把握。這需要教師有較深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了解學生,這需要教師有駕馭課堂的教學藝術,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上正確的道路。引導學生自己學,教師只起到幫學的作用,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教師怎樣引導學生學,教師在什么時候幫,教師在引導的同時還應該做什么,所有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思考。
總之,生本教育改革以來,我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也有了可喜的好轉,今后我會不斷摸索,尋求更適合學生的教育教學方法。
地理課的教學設計3
課堂教學設計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恰當的符合學生實際情況和教師自身素質的教學設計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保證。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仔細研讀課程標準是設計前提。
對于任何一門課程,教師首先應熟知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及實施建議,這些都是進行學科教學設計乃至整個教學活動的靈魂,這些內容要在熟知的基礎上爛熟于心,這樣在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素材的.選擇時才能游刃有余。在多年的教學中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我都把課標的要求當做“第一號文件”。
二、認真研讀教材搜集資料是設計關鍵。
在這一環節中,我認為最主要的是要把教材放在首位,因為教材畢竟是全國各地專家和一線知名教師悉心編撰的,科學性與權威性兼備,進行刪減和變動時要深思熟慮,稍有不慎就會變得不倫不類。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我往往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都盡量用使自己眼前一亮的素材。
三、選擇恰當的知識呈現方式是設計利器。
所謂的難點,其實是我們還沒有找到更好的呈現方式,許多地方還需要我們不斷思考。聽不如看,看不如做。比如,在教學《地圖》一節時,如何量算地圖上兩點間的曲線距離,教材上有一大段文字,我感覺不夠形象,如何把文字變成動態的操作過程而使之一目了然呢?后來我采取了用flash做成動畫進行演示的方式,既節省時間,又形象無比。學生在動畫的啟發下,出乎意料地想出用軟尺直接量出地圖上兩點間的曲線距離再計算的方法。雖然這種方法不夠精確,但畢竟是一個相對簡便的方法,粗略地計算時是可以用的。
四、體現學科特色和魅力是設計增味劑。
對美的追求是人的共性,所以想讓學生喜歡地理,就要想方設法展現地理學科的特色美。地理是文理交叉的學科,所研究的地理環境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復雜系統,可謂包羅萬象。學習地理是培養學生一種開闊的視野和博大的胸懷。除此之外,蘊藏地理知識的美圖不勝枚舉,就連我們每天使用的人民幣上也有桂林山水、迎客松、壺口瀑布等。
教學設計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它因師因生而異,也會因時因地而異,不會是千篇一律,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我們只有不斷琢磨和探索,才能不斷提高和完善地理教學設計。總之,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設計在于“質實”,也在于“飾貌”。
地理課的教學設計4
一、 課程標準要求與分析
課標要求:①學生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長模式,世界上有哪幾種主要的增長模式,這是實現本條“標準”的前提;②學生需要學會將不同的增長模式進行比較,只有在比較過程中,才可能獲得對各種人口增長模式特點的認識;③學生要會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長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樣分布的。
課程分析:①通過圖表“歷史上的人口增長”分析、說明人口增長不同時期的增長快慢是不一樣的;②通過多則閱讀材料分別說明并且分析三種人口增長模式即“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③本章節是關于人口問題的內容,和當前社會現實比較接近
二、 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圖表、閱讀材料分析說明人口增長的三種基本模式;閱讀部分通過說明不同地區的資料,以此來分析三種人口增長模式形成因素以及其人口增長模式的基本特點;閱讀部分也對三種模式分別進行了深入的闡述。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圖、閱讀部分的分析,提高讀圖析圖和分析歸納的能力;學會閱讀各則材料來了解人口增長模式的基本特點以及理解
每種模式的意義;了解多個地區的自然以及人文環境從而對人口
增長模式有進一步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人口增長模式的認識與了解,從而聯想到現今世界的
人口問題,人口增長既不能過快也不能停滯不前;應該保持在自
然環境能承載的范圍內。
三、 教材分析
本章節是本單元的'第一節課,在此之前,學生對人口方面的問題
并沒有很深刻的認識以及了解,因此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加強與學生的互動,無形中讓學生形成對人口問題的一些基本認識,為接下來幾章節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本章節“人口增長模式”有三部分內容:一是“高-高-低”模式;
二是“高-低-高”模式;三是“低-低-低”模式。通過三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不同時期人口增長模式的特點,加深學生對人口問題的認識。
四、教學方法
1.多媒體演示
2.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結合起來
3.圖表分析法、比較法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人口增長模式特點及其分布
2.中國人口增長狀況
難點:分析人口增長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的高低及其影響因素
六、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已熟悉中國乃至世界人口的數量及分布,在此基礎
上,學習人口發展的規律,本節內容對于高中年齡階段的學生所具備的知識、智力發展水平來說難度較小。
本節內容系統性教強。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合作交流、反思
等教學環節,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運用圖表分析法、材料分析、比較等方法,正確認識人口增長與環境的關系。
七、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多媒體投影世界熱點問題,并展示課本圖1-1歷史上的人口增長相關圖片及資料
(教師活動)1.介紹世界熱點問題;“地球村”的“村民”情況
2.提問:世界人口變化經歷哪幾個階段?呈現怎
樣的增長趨勢?什么時候增長最快?
3.引導學生探究
(學生活動)分組合作探究,分析世界人口增長的“J”形曲線圖,并由每組成員推薦代表發言
(設計意圖)1.以世界熱點問題來導入本課,激發同學學習的興趣;
2.通過合作學習,了解歷史上及近年來人口增長的特點
地理課的教學設計5
生本教學是郭思樂教授近年來提出的教育新理念,他切中了我國現行教育模式中“師本”理念的要害,以教育本體論、建構主義等為理論基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出了“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論和實踐體系。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也嘗試了一下生本教學模式,發現經過一個多月的探索,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高了,對地理學科的恐懼感降低了,學生學習的效率高了,學生變得更喜歡上地理課了。我在有限的實踐中嘗試到了運用生本理念,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開展教學工作的甜頭,體會到了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推行生本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以下是我落實生本理念,在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探索與反思,想跟大家討論一下。
一、生本教學理念的實施
1.充分信任學生,依靠學生學生自主地學習
實施“生本教育”,首先需要教師在思想上完全放下包袱,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還給學生,這樣學生才能又足夠的自主學習的空間去自由發揮,自由創造。否則的話,如果教師只是在形式上放開,而在實際操作時,總是擔心學生這沒學到,那沒學好,非要學生按照自己的思維框架學習,那就會束縛學生的手腳,壓制學生的學習天性,大大削弱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我在地理課堂上嘗試運用生本教育理念進行教學時,教師由“主演”變成了“場外指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學習必修一《地球公轉的意義》關于影長的計算時,老師就沒有象以往那樣按部就班地依據教材的安排進行教學,而是“放手”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切實注重學生自身的體驗,在前置作業布置完畢后,學生很開心地找來燈泡、竹竿(有的小組用鉛筆來代替)、皮尺(有的小組用鞋帶)等。不等老師提示,探明就小組合作,有條不紊地計算出廈門地區冬至日、夏至日不同的太陽高度,然后分工,演示、測量、出竹竿、鉛筆等標志物在冬至日與夏至日的影長。最后,老師進一步點撥各個小組“廈門某小區欲蓋一60米高的樓房,其北面的建筑一樓要想全年都能得到太陽光線,樓間距最少不能少于多少米?”本以為這個問題一定能難倒學生,可是,在各個小組的分組演示下,各個小組先后得出了正確結果。不禁讓我大為吃驚。本以為這個問題對于高一的學生來說很難理解,可是當我真正放手之后,發現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的基礎上,真的收到意向不到的效果。
2.前置作業的布置
生本理念中的“先學后教”以將學生的先學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以往的作業布置都是學生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環節,是檢查教師教學成果,改進教學
的重要依據。但是生本教育下,教師會將下一節課要學習的內容以淺顯綱要、要點的形式布置,這類作業是為新課做準備,做鋪墊,做指引。它是預習作業,但又超越了預習作業,這就是生本課的前置作業。它引導學生怎樣去預習,怎樣做好“先學”,怎樣進行組內的知識融合。前置作業必須是對學生的預習、“先學”有導向作用。如在學習人教版必修二《工業的區位選擇》時,我給學生布置的前置作業如下:
⑴網上查閱資料,尋找你感興趣的企業的相關資料,小組匯總分析這種(類)企業分布在某地區的原因。(小組上臺展示)
⑵國家決定大力發展中小型企業,現在銀行愿意給你們提供1000萬人民幣的無息貸款,請問你們將在什么地區發展什么企業?并詳細說明你們的理由。(小組上臺展示)
前置作業的布置應本著低入性、指導性、個人作業與小組合作作業相結合、趣味性、開放性、等原則。
⒊善于激發學生的興趣,以“趣”提質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教師應當始終把引發學習和發展的內在動力即個性興趣和求知欲望擺在首位。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只有“好之”、“樂知”方能有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學習欲望。學生只有對地理課有濃厚的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和富有創造性地去完成學習任務。
如何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地理學習成績的關鍵是設置懸念。如必修二《工業的區位選擇》時,學生盡管經常接觸一些工業產品,但是很少注意到工業的區位選擇問題,這時“查找感興趣的企業的詳細資料,進一步思考它們選擇在不同地區的原因”,學生可能就會開始關注自己平時喝的礦泉水、綠茶等飲品的產地,喜歡玩電腦的同學可能會關注電腦配件產地、游戲軟件產地等,愛美的同學可能會關注最喜歡衣服的產地,進而激發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而“給與1000萬的投資金額,鼓勵你們辦不同企業,說明選擇的理由”更是給學生更多的發散思維的空間,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質疑和解惑的興趣。
4.注重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積極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
在地理課堂中,我們應十分重視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并以課堂討論作為合作學習的有效載體。生本教育中最明顯的一個特點是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教師可通過創設有利于人際溝通與合作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我們可以把學生學習中產生的疑惑,教師教學中設置的問題,通過不同的形式拿到課堂上進行討論。討論一般以前后兩張桌子的4名同學作為一個小組,也可以是同桌2人為一個小組,或者以班級自然小組為單位。但不管以何種形式開展討論,都必須讓每一位學生在合作中承擔責任,在討論中分享收獲。如在必修二《工業的區位選擇》中,全班40名同學共分5個小組,它們分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原料導向型、市場導向型、技術導向型、勞動力導向型、動力導向型工業,先小組內個人查閱資料,每個組員將自己準備的部分由記錄員或組長再整合,綜合成報告進行匯總。在小組展示的環節中,各小組在分別展示后,要留有2—3分鐘的答疑時間,其它小組進行提問,由展示小組進行解釋,充分發揮全小組的智慧回答同學提出的問題,營造全班良好的學習環境。
5.要高度尊重學生,多用欣賞的眼光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肯定
“生本教育”提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本,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因此作為老師,應該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并不斷地給與學生支持與鼓勵,讓學生感受和分享成功的喜悅,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這樣學生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如在必修二《工業的區位選擇》中,一位平時最喜歡通宵玩游戲的同學,選擇了“分享游戲軟件的產地及選擇的理由”,回答的相當不錯,這時我就充分發揮自己的語言優勢,不斷發出嘖嘖贊嘆之聲,并情不自禁地多次用到一些激勵性的語言,像“太好了!”“棒極了!”“謝謝!”“真讓人難以相信你們會想出這么好的辦法來”等等,該學生老師的激勵下,嘗試了成功的喜悅,學習愿望得到了滿足,學習積極性空前提高。
二、 對生本教學理念下的提升地理課堂教學效果的思考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感覺生本教育有很多的優點,但是也存在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1.生本教育的優勢:
⑴生本課堂迎合了學生喜歡自我表現的心理特點,消除了學生的思想顧慮和心理負擔,學生可以通過這一平臺展示或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⑵生本課堂符合了新課標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要求。學生通過獨立完成老師布置的前置作業來達到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目的;通過小組交流、討論及展示來促進學生合作學習。
⑶生本課堂解放了老師也解放了學生。在生本課堂中,學生是演員,老師只起到了導演的作用。演員的角色越投入,生本課堂就越精彩。
2.生本教育繼續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生本教學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知識的探究和展示過程中,所以練習的機會變少了,因而學生對知識的運用掌握的不夠牢固。在解題的過程中錯漏較多,速度
也較慢。此外,對于一些基礎差而且內向的學生如何喚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信心,這也是生本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
以上是我對高中地理生本教學的實踐及思考,生本教學實踐使我解決了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困惑,學生通過自發主動的學習,在課前課后大量地查閱資料,充分感知、感悟和內化學習內容,自身去品嘗知識的“原汁原味”而不是無奈地“咽啃”教師已“咀嚼”好的東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使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走近地理,喜愛地理這門科學,盡管生本教育中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將和同仁們一起慢慢摸索,力爭使其較好地應用于地理教學。
地理課的教學設計6
一、 人口增長
1.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
(教師講解) 人口自然增長率是指一定時期內出生率與死亡率相減的得數
2.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的關系及計算
(教師引導)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的概念
(學生活動)自主學習:計算課本資料中埃及、日本兩國的自然增長率;
比較兩國增長速度快慢(埃及>日本)合作探究:推導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的計算公式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了解人口增長的有關概念為
下一步討論人口增長速度快慢的影響因素做好準備
3.影響人口增長的因素
(教師提問)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活動)合作探究: ①影響人口增長快慢因素有哪些?哪些因
素是正增長、哪些是負增長?
②起決定性的因素是什么?
(討論結果) 影響人口增長快慢的決定因素是生產力發展水平
(設計意圖)通過合作探究,熟悉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及生產力
發展水平是決定因素
(轉承)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人口增長的決定因素,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地區,由于生產力水平的差異,大致有哪些人口發展模式?
二、 人口增長模式
(教師活動)①引導學生分析“人口增長模式轉變圖”(下圖),比較人口增長模式四個階段
②多媒體展示表格,需要填寫各人口增長模式的特征、原因、分布地區
地理課的教學設計7
在教學實踐和教學研討中,地理教師關注最多是:新教材雖然圖文并茂,有貼近學生的生活話題,有情境化的活動,有豐富的資源鏈接。教材知識編排更加“精減”,活動環節更加突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而傳統教材通常從教師“教”的角度編寫,以演繹和說明為主,呈現方式單一。
教師習慣于把書本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書本知識的獲承、驗證、記憶和積累的過程。而新教材主要是從學生“學”的角度編寫,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平等對話,學生之間互相合作,師生之間共同探究,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當面對著淡化了學科知識體系的《地理》新教材,教師們難免會有困惑和茫然之感。
新形勢下如何進行地理課的教學設計呢?本文以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天氣與氣候》為例,淺談如何進行課堂教學設計。
所謂教學設計就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對教什么(教學內容)怎樣教(組織、方法、傳媒的使用等)進行教學。要完成這樣一個具體的教學設計,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一定要掌握課程標準,理解教材內容。要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出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確定出教學目標(包括知識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在此基礎上,以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結構、教學信息反饋以及在哪一步驟培養學生什么能力或進行什么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案。只有在以上幾個方面進行周密審慎的設計,才能使課堂教學過程有的放矢,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才能克服教學過程中的隨意性、無目的性。提高教學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從面取得最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具體說,一個好的、行之有效的教學設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做好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包括學生情況分析和結其知識結構的分析。學生情況分析指摸清學生的一般心理、生理背景,如:年齡、性別、學習動機、認知成熟度、社會經歷,了解學生從事該課程學習的認知態度、學習能力、學習風格和認知結構特點。知識結構分析指按照課堂標準與教學基本要求形成的知識結構與學生現有認知結構的差異,從而確定教學的起點。
例如:《天氣與氣候》這一節主要內容有:1、天氣與氣候的概念和特點;2、天氣預報。為適應初一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可將教材知識的編排順序進行合理的調整,將教材中的“天氣—氣候—天氣預報和常用天氣符號”的順序調整為授課時的“天氣—天氣預報
和常用天氣符號—氣候”的順序。引入時教師先列舉一些具體的例子:1998年長江流域的特大洪水;20xx年強沙塵暴襲擊北京;20xx年的特大冰災等。聯系實際學學生身邊的地理,調動起學生的情感積極性,符合學生的實際并為學生所熟悉,能理解,可挖掘。
二、制定合理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學生完成本階段學習后在知識、能力、情感上應達到的新的水平。它是教學設計的出發點,也是歸宿。每門課、每節課都應有教學目標,重點說明完成學習后學生的知識水平、行為、能力的變化。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應考慮:在教學之前,學生會什么、能夠做什么;在教學之后,學生的`行為應該有什么變化。教學目標的確定要以課程標準給出的課程目標和內容目標為依據,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在全面思考的基礎上科學地制定。例如:根據新課標要求,確定《天氣與氣候》的教學目標分為三個層次:
知識目標:
1.學會閱讀天氣預報中的衛星云圖。
2.能夠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城市天氣預報圖。
能力目標:
1、通過區別“天氣”和“氣候”的不同,培養學生分析和比較的能力;
2、通過雙邊活動,學會看天氣預報,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培養學生閱讀材料和讀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知道地理知識的作用,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2、增強學生對大氣環境的保護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點,逐步養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值得注意的是,三維目標是一個水乳交融的整體,而不是相互孤立的三塊。
因此在教學設計過程中不能把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僵化地分成三個環節來分別完成三個目標。更不能生搬硬套地要在獲得知識與技能過程后再硬加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在教學中應使三個目標有效的融合在一起。
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地理新課標指出: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不同的學習需要,積極探索和運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式,提高學習的地理學習積極性。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由“教師中心型”的教學向“學生中心型”轉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學會觀察、分析問題,進而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例如:在設計《天氣與氣候》的教學時,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地理”,天氣預報的符號又多又不好記,怎樣才能快速有效地記住呢?同學們來試一試,比一比,看誰記得快記得準。或讓學生當一回“小小天氣預報員”學生在玩中學,體驗學習的樂趣。“天氣就像小娃娃的臉說變就變”“東邊日出西邊雨”用這些簡單的語句讓學生自己歸納天氣的特點等。
四、確定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教學重點的確定是我們實施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是我們實施課堂教學前進行運籌和策劃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驟和環節。如果課堂教學不明確突出重點難點,學生自己恐怕很能把握。教學重點難點的確立有兩個依據:一個依據
是教學參考書,另一個依據是學情。所以教師首先要吃透新課標,只有明確了這節課的完整知識體系框架和教學目標,并把課程標準、教材和教師參考書整合起來,才能科學確定靜態的教學重點難點。其次,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和技能的狀況和興趣、需要和思想狀況等;教師要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作出預見,預見學生在接受新知時的困難、產生的問題,以便對癥下藥,做好理論聯系實際。還是以《天氣與氣候》為例,本課的重點可以確定為:1、讓學生了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區別;2、學會閱讀衛星云圖和簡單的天氣預報圖。難點是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天氣和氣候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重難點確立之后,師生共同圍繞教學中心內容開展學習,教師主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思想動態,及時評價、鼓勵學生,達到較高的教學效果。
五、強化教學反思
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許多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增加了“教學反思”,謂之“課后記”。 “教學反思”是適應新課改的需要,有利于促進教師自主學習和研究的意識,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進行審視、分析和總結提煉的過程。“教學反思”中主要記錄在教學中的新發現、新規律、新見解、新突破等等,經常地、及時地記錄下這些心得體會,并進行必要的歸納總結,不僅使教學設計一直處于審視自我、共同嬌正、共同完善的動態發展中,又使教師逐步形成了以課改理念為出發點和歸縮點的備課觀、教案觀。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等教學
因素的不斷更新,作為地理課教師應透視本學科新的課程標準價值導向,從學生的全面發展來設計課堂教學,促使學生個性和潛能的發展。增強地理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教學設計時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構建起課堂教學比較完整的目標體系,由以知識本位、學科本位轉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地理課的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要求學生理解大陸、半島、島嶼、大洲、海、海峽、洋等概念,并能判別。
能力目標:學會在地圖上確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養閱讀圖文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情感目標:通過培養學生讀圖和空間想象能力,激發學生熱愛人類的家園——地球的感情。
【教材內容及分析】
對于七大洲和四大洋部分的教學,以讀圖為主:第一步:讀圖講解:讀 “大陸、島嶼、半島示意圖”,讓學生在初中地圖冊上的 “世界地形圖”中找出實例加以區別。第二步:讀 “東、西半球圖”和“亞洲、歐洲、非洲的分界線圖”,掌握大洲的名稱、位置和三條洲際分界線。第三步:讀圖比較:讀 “七大洲面積比較圖”,讓學生說出哪個洲的面積最大,哪個洲的面積最小,并按面積大小的順序說出七大洲的名稱。第四步:讀 “東、西半球圖”。讀圖講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讀圖比較:比較四大洋的面積大小。指圖講解:在圖上結合具體的洋、海、海峽,列表講清它們的概念,并讓學生在地圖冊上找出實例加以區別。
【教學過程和教學策略】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導入新課播
師:上一節課我們了解了地球的概貌,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它,進一步觀察它、熟悉它,更好地認識它——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
師:同學們,你能在圖上分辨出這些地理事物嗎?
[展示]讓學生判斷哪些是大陸、半島、島嶼、大洋、大洲、海、海峽。
二、讀圖分析,提高能力,合作探討
[活動]觀察比較,對照 “世界海陸分布圖”和 “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
[討論]我們生活的星球是地球還是水球?兩種說法是在什么背景下產生的?
(宇航員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藍色的美麗星球,覺得地球更像水球。人們生活在陸地上,過去以為海洋是陸地的邊緣,甚至認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陸地的中心,并未認識到海洋比陸地大,因此起名地球。這反映了人們的認識的不斷發展)
[讀圖]在 “南、北半球海陸分布圖”上,看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個半球,圖中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分別是海洋還是陸地。
師: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極地區幾乎是一片海洋,南極地區即是一塊陸地,無論是在北半球還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師:我們仔細觀察世界海陸分布圖,就會發現,地球表面的海洋是連成一片的。陸地和海洋一樣也是連續的嗎?
生:不是。陸地被海洋分割成許多塊,有的是大陸,有的是島嶼、半島。
師:你能根據開始時老師所講的概念把它們區分出來嗎?
[活動]讀圖講解:讀 “大陸、島嶼、半島示意圖”,并讓學生在初中地圖冊上的 “世界地形圖”中找出實例加以區別。
生:下面請同學們閱讀 “東、西半球圖”和 “亞洲、歐洲、非洲的分界線圖”,看看地球上共分為哪幾個大洲,并牢記七大洲的名稱。
(清晰地展示地圖,能夠幫助學生建立一個較好的區域概念,更好地為學生在課堂上得到一個生活能力的提高機會)
師:在讀圖的時候請同學們注意一下哪幾個大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哪幾個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生: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師:赤道橫穿哪幾個洲的大陸?哪幾個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幾個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
生:(學生讀圖討論后回答)赤道橫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陸;歐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極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師:(教師指導讀圖)我們是如何來劃分大洲的呢?下面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來將幾條洲際分界線找出來。
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
亞、非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南、北美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活動]讀圖比較:讀 “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師:請同學說出哪個洲的面積最大,哪個洲的面積最小,并按面積大小的順序說出七大洲的名稱 (可按以下順口溜記憶:“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順口溜在教學中的巧妙安排,也是初中地理教學的重要手段,能夠使學生更快地掌握一些知識要點)
師:我們總結了陸地有七大洲,知道各洲的大小、輪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它被大陸分割成了四大洋,下面通過讀圖了解它們的基本情況。
[活動]讀圖講解 “東、西半球圖”,讀圖比較 “四大洋面積比較圖”,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陸分割成哪幾個彼此相通的大洋,找出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比較四大洋的面積大小。
在圖上結合具體的洋、海、海峽,再次重復它們的概念,并讓學生在地圖冊上找出實例加以區別。
生:洋,海洋的中心部;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邊緣,面積較小,一般靠近大陸;海峽,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水道。
三、主動思考,歸納體系,知識提煉
師:最后,請同學們一起來完成教材后的活動內容以及練習冊上的練習 (教師輔導學生完成練習)。
地理課的教學設計9
甘肅省靖遠縣第四中學(以下簡稱“我校”)自20xx年起推行通案式目標教學,其目的是改革現有陳舊的課堂教學模式,打造高效課堂,提高學習效率。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是倡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明確了教學中教師、學生的地位,能夠與我校新課程改革的實踐相結合,在課堂實踐過程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引導學生高效完成課堂三維目標的要求。隨著新課改和“通案式目標教學”的推進,“生本教育”順應我們教學改革的方向。筆者認為生本教育理念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可用應采取以下策略。
1.采用合理激發方式,發揮學生學習潛力
“生本教育”的兒童觀認為人具有天生的學習能力,潛能無限。地理課堂教學要提高實效就是要采用合理的激發方式,發揮出學生的學習潛力。地理是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的一門學科,正是它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性,就決定了它的理解與實踐共存的特征。由于這一特征的存在,地理教學也就更加地適合生本教育。我校“通案式目標教學”注重在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潛力,我們進行了以下嘗試:①“通案”編制中創設利于學生接受的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把學生吸引到學習中來; ②課堂教學中合理設置問題,引發學生求知欲,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究; ③營造一個自由民主,能激發想象和創造的課堂氣氛 ,使課堂探究富有實效。
2.教師轉變思想,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空間
“生本教育”體現地理教師角色的轉變。地理教師要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先轉變教學思想,要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改變過去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將師生“教學相長”引入地理課堂,創新實施“給定目標,先學后教、訓練遷移、反饋提高”的地理課堂教學過程。教師做到“三精”“三不講”(核心問題精煉,思路方法精點,疑點難點精析;已學會的不講,能學會的不講,講了不會的不講),改變“滿堂灌”的落后教學方式。教師通過“通案”這一載體引導學生預習教材,學生嘗試用已有的知識方法,創造出對教材的獨特見解,發現自己的疑惑并記錄下來。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并為學生答疑解惑。
3.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積極探究合作學習
理性認識合作學習。筆者認為不能把合作學習模式化,但凡是課堂就采取合作的方式是不理智的。地理合作學習應具備以下條件:①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即我想學,我能學;②強調合作學習的動機的產生,以依賴于合作前的地理教學過程;③擁有良好的地理學習氣氛,使自主學習的意識得以形成和發展,在自主的基礎上尋求合作。
4.創新課堂評價機制,爭取全組優異的成績
【地理課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地理課的教學設計08-19
地理課堂教學設計11-10
裝幀設計教學設計04-19
設計校園教學設計04-14
經典教學設計06-22
教學設計07-13
學與問教學設計搭配的學問教學設計11-19
地理課教師總結09-21
童話教學設計【精選】06-13
《假如》教學設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