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大家知道規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農業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農業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設計
1.了解農業的主要部門、農業的重要性、我國農業分布的差異。
2.學會用網絡查閱資料,能夠進行信息的分析與綜合。3.培養識圖能力。明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增強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內容及重難點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地理知識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讀圖能力,在教學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其“自主-協作”的學習習慣。農業是很重要的生產部門,但要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農業分布情況,更重要的是要樹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觀念。
重點:農業在我國地理分布上的差異。
難點:理解農業分布差異的原因。
三、教學模式
這節課是基于局域網絡下的“學”與“教”,上網查閱著力于培養學生自主協作學習和動手動腦的能力。教學過程中通過人機交互、生生交互、師生交互開展教學活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如下。
四、教法設計
本節課利用網絡,采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動手動腦,實現知識的落實。
五、教學過程設計
授課程序教 師 活 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網絡應用分析導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都和農業有關,說明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重視農業。回憶。復述。創設情境,引起興趣。新課探究(過渡:農業與我們有怎樣的關系呢?板書課題)我們先來談談農業與我們的關系。
(一)農業與我們〖明確〗我們的吃、穿、用都來自農業。什么是農業?農業的主要部門有哪些?發展農業有什么意義?(教師小結)學生閱讀課文后舉手回答。發揮學生的觀察力,培養表達力。過渡:我國的農業是怎樣分布的呢?
(二)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1.我國的種植業分布在哪里?以種植什么作物為主?為什么這樣分布,與什么有關系?2.畜牧業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業的分布與降水有怎樣關系?我國有幾大牧區?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種?3.我國的林業主要分布在哪里?屬于什么地形區?降水情況怎樣?屬于什么干濕地區?4.我國漁業是怎樣分布的?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是哪里?(教師評價、小結)〖明確〗表現為東部與西部、南方與北方的差異。
上網查詢,把全班分成四個大組,每組查一個問題。師生互動。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合作、交流的精神。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把范圍大的事物縮小化。創設視覺平臺。分析我國的`農業為什么這樣分布。(師生互動共同完成)學生思考、回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反饋練習
課本活動1(教師指導并評價) 學生讀圖分析、填圖。訓練讀圖能力。
課本活動2(教師指導并評價)學生思考、分析、作答。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響農業的因素除了氣候、地形之外還有海拔。小結師生共同回顧。查漏補缺,重申重點,進行愛國教育課外作業設計十年后理想農村的圖畫。創設學生大膽設想的平臺。
六、板書設計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
農業與我們 (二)
農業的地區分布1.農業 1.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的分布
2.農業的主要部門 2.分布特點
3.農業的重要性
農業教學設計2
知識要求:
1.了解農業的投入-產出因素及農業生產的特點
2.了解農業的幾種不同的分類及其特點
閱讀要求:
《農業的發展歷史》《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教學重點:農業生產的特點及各種類型的特點
教學難點:農業投入-產出模式與生產系統的經濟效益
教具:投影片
課型:新授課
教法:談話式討論教學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緒論]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導入]上冊,我們研究探討了目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陸地環境,那么,人類與環境之間存在著什么關系呢?
1.人類和一般動物的生命活動的維持,都需要進行新陳代謝。這就決定了需要環境提供生存的場所,即含有一定媒質(空氣、水等)的空間;需要提供滿足生存的物質基礎;也需要環境具有容納、清除代謝產物的能力。
2.人類與一般動物又有很大不同,一般動物只是以自身的存在及生命活動來改變自然環境,而人類卻能利用自己創造的工具,通過勞動,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且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人類利用自然的范圍在不斷擴大和加深。因此,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更加密切、更加深入。
①人類通過生產活動,從環境中輸入物質和能量。
②人類通過消費活動(生產消費、生活消費)使產品消耗、轉化,以廢氣、廢液、固體廢棄物、熱、噪聲、電磁波等形式,把廢棄的物質能量輸出給環境。
③人類通過自己的發展活動(生產、消費)作用于環境、改造環境。
④環境把它所受的影響反過來作用于人類本身,這種作用叫反饋作用。
⑤人類社會就是在與環境密切聯系、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關系中不斷向前發展的。
[小結]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是通過人類的發展而建立和深化的。人類的發展活動包括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而人類的生產活動方式主要有:農業生產、工業生產等,所以,也就是說,人類通過具體的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等人類活動方式與地理環境之間建立關系。
就農業生產活動而言,一定地域的人們,利用自然發展農業生產,但進行農業生產有多種選擇,是發展種植業還是畜牧業?是種植小麥還是水稻?就需要進行選擇。如何選擇?來安排農業生產活動,本節課開始,我們就來逐一探討這方面的問題。
[新授]
一、農業的概念
1.農業: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得所需要的產品,這就是農業生產活動。
2.廣義的:農、林、牧、副、漁
狹義的:種植業
二、農業生產的特點
1.地域性──“因地制宜”
(1)農業生產的對象-動、植物的生長、發育需要不同的光、熱、水、土及地形等自然條件;
(2)世界各地的自然條件、經濟技術條件和國家政策差別很大。
[舉例]如我國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麥;南方的甘蔗、北方的甜菜
2.季節性和周期性──“不違農時”
(1)動、植物的生長、發育具有一定的規律
(2)影響動植物生長、發育的自然因素隨季節而變化,并有一定的周期。
[舉例]華北農諺“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三、農業生產的性質
1.農業生產對象──動、植物,是有生命的物質
2.農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密切結合的物質生產過程
[比較農業生產對象的生長、繁殖過程與一般動、植物的區別;判定農作物是否屬于自然資源及其理由。]
以小麥為例:小麥的發芽、出苗、拔節、抽穗、開花等自然再生產過程,無時無刻不受自然條件(光、熱、水、土)的影響;另一方面又自始至終在人類的干預下進行育種、犁地、播種、除草、灌溉、施肥、收獲等一系列人類的生產活動,即經濟再生產過程。而這些社會的生產活動(或生產過程)又無時無刻不受著民族習慣、歷史基礎、勞動力、國家政策、措施、工業、城市的'發展、技術改造等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
農產品不屬于自然資源,因為農產品的獲取,除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而具有自然屬性外,同時還受多種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如勞動力、資金、技術的投入等,所以不具備“自然屬性”,因此不是自然資源。
①所謂自然再生產過程,指作為農業生產對象的動、植物必須依靠一定的空氣、陽光、水和各種養料,經過自身的“加工”,使其生長、繁殖,從小到大、從少到多的過程。
②所謂經濟再生產過程,指農業生產還必須依靠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即需要有一定的投資才能獲得必要的產品,也就是需要一個經濟再生產過程。
③農業生產的動、植物生長過程,不同于自然界一般野生生物自發的生長、繁殖的過程,而是自始至終在人類的干預下進行的。它以經濟再生產過程與之區別。
④農業生產以自然再生產過程區別于國民經濟其他部門。
[閱讀材料]《農業的發展歷史》分析不同歷史時期農業投入與產出的差異
四、農業的投入和產出
1.農業的投入-產出因素
自然條件:熱量、水、光照、土壤、地形等
勞動力
生產資料:動植物(或種子)、農具、化肥、農藥等
科技
產出:農產品
2.農業的投入-產出與生產系統的經濟效益
光照、熱量、水分、土壤、地形等自然條件的合理配置、利用。
增加農業的投入,如:生產資料投入和科技投入,主要是為了提高農業的產出,提高生產系統的經濟效益。
3.農產品的重要性
(1)為人類提供吃、穿、用的物質資料,保證全社會人們的需要。
(2)為其他部門的發展提供:勞動力、糧食、副食品、原材料、工業品的消費市場。是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基礎。
五、農業的分類
1.按生產對象分類:農(種植業)、林、牧(畜牧業)、副、漁
2.按投入多少分類:粗放農業、密集農業
密集農業,又稱集約農業,并可分為勞動密集型農業(如亞洲的水稻種植業)、資金密集型農業(如美國的商品谷物農業)
3.按產品用途分類:自給農業、商品農業
4.農業地域類型: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內形成的比較穩定的、成型的、區域性的農業生產類型。對于世界范圍內的農業地域類型的劃分,尚沒有統一的標準。一般劃分為12種。課本上重點介紹了幾種。其中又可劃分為種植業、畜牧業兩大基礎部門以及混合農業。
[小結]不同地域的農業生產類型和特點都有所不同,究其原因是因為各地影響農業生產的條件不同,即農業區位因素的不同。那么如何合理進行農業區位的選擇。下節課繼續討論。
農業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找出青藏地區的位置范圍,及主要地形組成。
2.掌握青藏地區的自然特征——高寒,及其帶來的影響。
3.了解青藏地區受高寒的影響,農牧業生產及生活的特色。
【教學重點】
青藏地區的自然特征。
【教學重點】
青藏地區的氣候特點和成因。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欣賞景觀圖片方式引入。師提問:這是捕捉的哪個地區的圖片?生答略。)
二、新課學習
1、師展示《青藏地區地形圖》,師提問:你能從圖中找出找出青藏地區的位置范圍?青藏地區有哪些山脈和河流?請舉例。生答略。
2、師展示《中國地形剖面圖》,師提問:根據這幅剖面圖,你們知道青藏地區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生答:高。
師小結:青藏地區在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
3、承接提問:說到青藏地區地勢高,會有什么影響?
生答:海拔高,所以這里雪山冰川多。而且海拔高,所以氣候寒冷。
師展示雪山和冰川景觀圖并小結:由于海拔高,許多山峰終年積雪,冰川廣布。青藏高原是長江、黃河等的發源地。
師展示拉薩和成都氣溫降水量圖,提問:說說兩地(同緯度附近)氣溫有何差別?你認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生答略。
師小結:由于受地勢影響,所以青藏地區形成獨特的高寒氣候,冬寒夏涼,年溫差小,日溫差大。所以有“一年無四季,一日見四季”之說。這就不難理解傳統服飾藏袍與氣候的.關系了。
4、師講述:氣候不僅對生活有影響外,還對農業生產有影響。那么該區的農業生產在獨特的高寒氣候下有何特色?生自學閱讀書88—89頁,后小組交流回答。
生答:這里以畜牧業為主。因為氣候寒冷,大部分地區只有草類生長,只能發展畜牧業。
師反問:平原區的畜種能在這正常生長發育?
生答:不行,只有適應高寒、缺氧、低氣壓的高原環境的牲畜才可。
師展示《青藏地區農牧業分布圖》,提問:除了反映畜種的分布外,還告訴我們什么?
生答:種植業只分布在河谷地區。主要是湟水谷地、雅魯藏布江谷地。
三、探索學習
師講述:暑假將至,了解了青藏地區,我們來次雪域高原之旅。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師巡視指導。最后小組交流展示。
四、課堂小結。
五、結束語:青藏地區是個迷人的地方,今后大家好好努力,有機會親自去感受一番。
農業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農”“致” “勃” “技”等14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過程與方法目標: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積累“興致勃勃”“引人注目”等四字詞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借助插圖了解一些農業知識,初步培養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通過圖文的緊密結合,充分利用圖畫指導學生識字、讀書,并滲透觀察、想象能力的培養。
教學難點:
通過對科學技術的學習了解,感受農業技術的發達,增強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農”“致” “勃” “技”等14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積累“興致勃勃”“引人注目”等四字詞語,疏通文章脈絡。
教學重點:
1、能用自己的方法記下生字,正確、規范地書寫生字。
2、朗讀課文,爭取讀正確、讀流利。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孩子們,你印象中的農業是怎么樣的?
2、頌讀古詩中關于農耕的詩詞。
[設計意圖]農村的城市化使農業這一話題離學生較遠,談對農業的了解,讀描寫農耕的古詩詞,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為“變化大”打下基礎。
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節課我們就走進34課,了解農業的變化。(板題,重點指導寫:農,讀題。)
4、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組很有意思的圖片,想看看嗎?(出示巨型茄子、特長絲瓜等圖片,一邊出示一邊介紹)
5、引入:農業科技成果展中有好多這樣的新產品呢!想去看看農業科技成就展嗎?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和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因此,新課的導入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看到圖片時,會有一種新奇的感覺,隨之學習愿望和參與動機便會自然產生。
你們都那么期待,那么感興趣,課文第一自然段有個詞正好寫出了大家此時的心情,是什么呢?打開書,讀一讀。(師出示“興致勃勃”讓學生反復讀,練習聯系實際說句子。)
6、齊讀第一段。
[設計意圖]課標明確:要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詞語、運用詞語,更容易接受,印象更深刻。
二、層層遞進,讀文學字。
1、走進展館,我們會看到些什么呢,請借助拼音輕聲讀課文,要把字音讀準確,把句子讀通順。
2、檢查生字認讀。
1)讀句子學生字(生字變色,并注上拼音)。
(1)講解員阿姨向我們介紹了袁隆平爺爺培育出的雜交水稻良種。
(2)大棚能準確控制溫度、濕度和光照,在寒冷的冬季也能讓百花盛開,瓜果飄香。
(3)無土栽培技術能使植物不用泥土也能長得十分茁壯。
2)出示詞語,查讀。(自己認讀,小老師帶讀)
3)認讀單個生字。(同桌查讀,開火車讀)
[設計意圖]識字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不宜做過多的字型分析,但我們要讓生字在不同環境中出現,句子中、詞語中,再到單個生字,讓生字不斷地與學生見面,加深記憶。
3、練讀文中的長句:(生練讀—抽讀—師示范讀—齊讀)
A 我們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養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袁爺爺立了大功。
B這種棉花在吐絮時\就有紅、黃、綠等不同顏色,棉紡廠可以直接用它紡出五彩線,織出五彩布。
4、查讀課文,每人讀一自然段。(評價:重點評價學生讀時字音是否準確,句子是否通順。)
[設計意圖]崔巒老師提出:培養基礎語感的做法是找出文中長句子,一句一句讀,讀出停頓。初讀課文應根據低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閱讀能力提出要求,不必要求過高,這樣便于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三、再讀文,理清文章脈絡。
過渡:農業發生了哪些變化,老師相信小朋友們讀了課文一定會明白的。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
[設計意圖]過渡語的設計,親切而又簡單,起到激發、鼓勵學生閱讀的欲望。要求學生用喜歡的方法讀書,既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又體現了師生平等的課堂氛圍。
2、學生反饋閱讀信息,抽說:你都知道了哪些變化?
(師板書:雜交水稻 溫室大棚 彩色棉花 無土栽培)
3、填空式概括文章內容:
本文主要寫了:星期六,我( )地來到展覽館觀看農業科技成就展。了解了( )( )、( )、( )后,讓我感到農業的變化真大。
[設計意圖]崔巒老師提出:我們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簡單的提取信息的能力。以上兩點的設計正是有此目的,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梳理文章脈絡。
三、指導寫字:
1、出示全部要寫的字,讓學生觀察,整體把控字型結構。
2、給每個字說詞。
3、重點指導:產、介,指導后寫一遍。
[設計意圖]一年級指導書寫重點關注關鍵筆畫,二年級重點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控字型結構。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借助插圖了解一些農業知識,初步培養熱愛科學的情感
2、了解農業的巨大變化,當解說員介紹科學技術下的新產品,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讀出自己的感受。
2、當解說員介紹科學技術下的新產品,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一、復習。
1、做《課程輔導》P52一、二題,訂正。
2、認讀詞語。
興致勃勃 引人注目 百花盛開 瓜果飄香 十分茁壯 科學技術
雜交水稻 溫室大棚 彩色棉花 無土栽培
[設計意圖]低年段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所以我們要讓生字不斷地在學生面前重現。復習緊扣第一課時,既能檢查學生掌握情況,又能讓生字再現,加深印象。
二、圖文結合,朗讀感悟
1、結合課文的第二幅插圖學習第二段,思考一下問題:
(1)圖上畫了些什么 ?
(2)引人注目是什么意思?(引導學生借助圖畫和語境理解)
(3)文中哪一句話最能看出雜交水稻的貢獻大、引人注目?(生找出相關的語句,同時讓學生根據自己查找的資料來談談袁隆平爺爺及雜交水稻。)
(4)是啊,世界上很少部分的耕地,卻養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中國人,袁爺爺培養的雜交水稻立了大功,袁爺爺立了大功。所以最—————
生:引人注目。
此時,你心里對袁爺爺怎樣?(敬佩)請帶上這種感情來讀這一段。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幾次讀課文,不但在閱讀方面有了收獲,而且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再圖文結合、朗讀感悟,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5)如果你就是展館的解說員,你能不能結合課文與收集到的資料向大家介紹一下袁爺爺和雜交水稻嗎?
[設計意圖]說話訓練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項語言基本訓練,它既是理解語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強語感、發展語感。學生學習書面語言,其主要途徑是范文語言的內化,教學時,教師應該讓學生體驗直接參與的角色意識。每個人都希望獲得成功,獲得成功后的感覺別有一番滋味,這一設計正是提供機會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才能。
2、分組自讀指定的段落,劃出最能體現農業變化大的語句,與同桌談談自己的看法。讀出自己的感受。
3、四人小組討論如何結合課文與資料進行解說。(老師隨著學生的解說出示相關的.圖片)
[設計意圖]從扶到放是教學必不可少的過程,由前面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接下來就是將這些知識內化、運用。
4、讓學生看著板書與老師一起總結全文,強化詞語積累:
是呀,袁隆平爺爺培育的雜交水稻,貢獻最大,是那么—————引人注目;蔬菜大棚里——盛開,果飄香(是那么神奇!);彩色棉花————————令我好奇;無土栽培的植物—— 生:十分茁壯;這一切都是因為有了先進的—— 生:科學技術;所以——農業的變化真大!參觀前,我們是那樣的——興致勃勃,參觀后,我們還是這樣的——興致勃勃,這都是因為我們感受到——農業的變化真大!
[設計意圖]有層次性、有梯度地把識字放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使學生在識字的同時,發展語言,提高識字能力,在語言環境中學到的字詞是活的,帶著感情去記憶的東西是牢固的,老師以伙伴的身份參與學生的活動,使教師極具親和力,營造了融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認為學習是一種樂趣。
三、拓展交流:農業還有哪些方面的變化?
四、作業超市:
1、小朋友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和家人一起分享一下
2、假如你是農業科學家你會有那些想法,把你想到的畫下來再說給大家聽聽
[設計意圖]學生的想象力十分豐富,雖然想象五花八門,異想天開,但隨著科技的發展,這樣想象是可能成為現實的呀!所以我們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培養孩子們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培養熱愛科學的情感。)
板書設計:
農業的變化真大
雜交水稻 引人注目
大棚種植 百花盛開,瓜果飄香
彩色棉花 令我好奇
無土栽培 十分茁壯
[設計意圖]這樣的板書能幫助學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農業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
1、認識14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積累興致勃勃等四字詞語。
二、過程方法:
通過看圖學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獨立識字、引導學生在看圖學文中進行想象。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了解一些農業科技知識、進一步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播放課件、老師旁白:寒冷的冬季、百花盛開、瓜果飄香;彩色的棉花、紡出五彩線;無土的水中、栽培著茁半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地耕地卻養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
2、你們知道這令人驚嘆的成就是怎樣得來的嗎 我們一起到《農業的變化真大》中找
尋答案。(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錄音、感知課文。
2、自讀課文、借助拼音讀通順。
三、識記生字。
1、語境認讀、在文中畫出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一讀。
2、發揮想像、自主或小組合作學習生字。
3、用水果形字卡做摘水果游戲、摘到水果的同學帶領大家識記。
4、課件顯示課文中的一些詞語、讀一讀。點擊課件、幫助理解相關詞語及了解袁隆平。
四、對照插圖、再讀課文。
1、學生再讀課文。標出共有幾個小節。
2、分段指名讀。
3、出示掛圖、學生觀察、說說圖上所畫的`內容是什么 分別對應了課文的哪些小節再讀一讀課文、比較一下課文中哪些詞比自己用得好。
指導理解興致勃勃是個成語:
(1)情境理解。讓全體學生興致勃勃地做一件事情、在他們做的時候告訴他們、這就叫興致勃勃。
(2)仿照文中例句說句子。如、我們興致勃勃地來到體育場、觀看足球比賽。
其它詞語、也可以采取上面的方法進行教學。
五、自由朗讀、理解課文。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全文、邊讀邊思考:從哪里看出農業的變化真大
六、總結全文、激發情感。
1、你覺得農業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呢 我們該怎么做呢
2、觀看圖片資料。
農業教學設計6
展示學習目標:
1.聯系行政區劃的知識描述北方地區的位置和范圍。
2.描述北方地區的地形類型和氣候類型。
3.說說黑土地、黃土地的分布,及黃土地上的農業生產的條件及現狀。
自學指導:
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P8—P10的圖文內容,完成下列任務:
1.說出我國北方地區的位置、地形和氣候特點。
2.說說黑土地、黃土地的分布。
3.思考P10活動題。并小組合作完成。
自學成果展示,教師總結補充
黃土地----黃土高原、華北平原黑土地----東北平原
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P11—P12的內容,完成下列內容任務
1.觀察圖6.6分析:北方地區的.三大地形區各自主要的農作物都有哪些?
2.完成P12“活動”。
成果展示:北方地區耕地類型糧食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其他主要經濟作物課堂總結:結合學習目標談談本節課的收獲
達標測試:
1.關于北方地區的位置描述正確的是()A.位于黃土高原以南
B.東臨渤海和東海
C.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西
D.秦嶺—淮河以北
2.北方地區的地形類型主要是()A.盆地和山地B.高原和平原
C.丘陵和平原D.高原和盆地
3.北方地區主要氣候類型是() A.溫帶海洋性氣候B.亞熱帶季風氣候
C.溫帶季風氣候D.高原山地氣候
4.下列地形區不屬于北方地區的是()A.內蒙古高原B.華北平原
C.東北平原D.黃土高原由學生介紹自己旅游行程、感受導入,老師注意提前課下與學生溝通好,介紹時間不要太長。
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完成
教學反思
得做好課前準備工作,事先了解學生并事先讓其準備好,以免影響上課效果。如果學生有旅游時的照片,更能吸引人。
如果沒有這樣的學生,圖片導入也是不錯的選擇。
相關學習資源(導學、效能作業、教學錄像等)多媒體課件
農業教學設計7
教學準備
1.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了解青藏地區的位置、地形、氣候等自然特征。2.認識青藏地區特色的農業。3.了解青藏地區自然特征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讀圖分析的能力。2.提高學生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激發學生的民族意識。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以及特色農業。
難點:
青藏地區自然特征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師:同學們,在正式進入新課之前,我們先來欣賞一段青藏高原的美景,并留意它給你留下了怎么樣的直觀印象。
PPT圖片自動播放突出反映青藏高原美景的圖片,配樂音樂《天路》。讓學生領略青藏高原的美景,激發學習的興趣。
生:(自由發言)說出對青藏高原的印象。
師: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正因為它高,這里冰川廣布,雪山連綿,除此之外,這里還是湖泊星羅,沼澤連片,還是我國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大家說說有哪些河流?生:長江、黃河、瀾滄江。
師: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青藏地區》就高聳在青藏高原之上。如此神奇的雪域高原,是否令你神往呢?
生:是。
師:今天我們就來模擬一次青藏高原之旅,去欣賞欣賞那里的美景。(板書)青藏地區自然特征與農業
【講授新課】:
師:在旅行開始之前,我們應該做哪些準備呢?
生:......
師:我認為我們得先去熟悉當地的自然環境。
PPT展示:自主和合作學習內容,學生閱讀課本P85,了解以下知識要點:
1.青藏地區的地理位置。
2、青藏高原的地形及顯著的地形特征。
3、青藏地區的氣候和氣候特征。
4、太陽輻射強度。
5、突出的自然特征。
學生學習完后,由學生展示,教師結合PPT做點評。
過渡:旅行即將開始,我們需要攜帶哪些物品出行呢?PPT展示要求
出行時間:暑期
出行方式:乘火車(青藏鐵路)
攜帶必備品:選擇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
生:簡單討論和發言,說出攜帶的物品和理由。
學生在此過程中,掌握以下要點:
1.青藏地區晝夜溫差大,需要攜帶防寒衣物。
2.青藏地區海拔高,空氣稀薄。紫外線強,需要防曬品。
3.青藏地區高寒缺氧,需要攜帶氧氣袋等。
師:此次我們的旅行是從青海的西寧出發,到西藏的拉薩,現在就讓我們乘坐火車去欣賞鐵路沿線的美景(PPT自動播放青藏鐵路沿線的一些自然美景,讓學生直觀的去感受青藏高原的自然風光。)
師:此行的目的地拉薩已經到了,深入藏區,我們會看到當地有什么樣的特色農業呢?
請大家閱讀課本P88,去認識青藏地區的特色農業,合作完成以下知識點:
1、青藏地區的農業以什么為主?
2、畜牧業分布的兩大牧區和主要的畜種?
3、兩大河谷農業區及主要農作物?
聯系前后知識,以學生展示問題答案為主,教師配以PPT,點評和指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完成學習任務。
師:轉折,青藏地區的種植業為什么會分布在河谷地帶呢?跟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么關系?制約當地種植業發展的因素又是什么?河谷地帶發展農業有什么優勢?帶著這一系列的疑問,讓我們一起去探討青藏地區特色的河谷農業。PPT展示探究學習問題:
1、河谷農業分布的'原因?
2、從光照和溫差來分析發展河谷農業的優勢?
學生合作探究后發言,總結出答案要點。
制約種植業發展的因素:氣溫低,熱量不足。
一、河谷農業的分布原因?
1、河谷地勢較低,氣溫較高
2、光照強烈,日照充足
3、河谷地形平坦,土質肥沃
4、緊靠河流,水源充足
二、分析河谷農業發展的優勢?
1、日照時間長,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2、晝夜溫差大,有利于作物養分的積累。
3、氣溫較低,作物生長周期長。
師:正是因為青藏地區的高寒氣候,這里生長著喜溫涼的農作物,主要有什么呢?
生:青稞、小麥和豌豆。
師:展示農作物的圖片。
師:我們在藏區除了可以看到它特色的農業以外,還能深切的感受到藏區獨特的民俗風情,請大家從青藏地區的衣食住行來說說它的民俗特色?
生:自由發言
師:學生一邊發言一邊展示反映青藏地區民俗特色的圖片,以學生發言為主。
突出以下要點:
衣:傳統服飾,藏袍;
食:餐桌上的美食牛羊肉、酥油茶、青稞酒、糌粑;
住:傳統民居,碉房和牛毛帳篷;
行:高原之舟,牦牛等。
師:今天的青藏之旅就要接近尾聲了,現在請大家一起來把今天的知識要點做一個歸納總結。
課堂小結
青藏地區(高寒)——海拔高、空氣稀薄、日照充足
農業——河谷農業和高寒牧業
河谷農業——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
高寒牧業——西藏牧區和青海牧區
農業教學設計8
【課前透視】
本課以“我”參觀農業科技成就展為線索,記敘了“我”在展覽館的見聞和感受。反映了先進科學技術給我國農業還來的巨大變化。課文采用了連環畫的編排形式,語言淺顯,內容生動。
課文內容中介紹的先進科學技術和生動形象的連環畫形式,一定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把圖文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圖畫指導學生識字,讀書,使學生在了解科學技術,接受語言訓練的同時,培養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學目標】
1、認識14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積累“興致勃勃”等四字詞語。
3、借助插圖了解一些農業科技知識,進一步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在感情朗讀中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信息資料】
1、生詞卡片、掛圖或錄像資料。
2、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課前組織學一參見蔬菜大棚或請農業專家為學生介紹相關的知識。
【教學時數】
一課時。
〖切入舉偶〗
1、激趣導入:播放錄像(寒冷的冬季,百花盛開,瓜果飄香;彩色的棉花,紡出五彩線;無土的水中,栽培著茁壯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地耕地卻養活了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令人驚嘆的成就是怎樣得來的嗎?我們一起到《農業的變化真大》中找尋答案吧!(板題)
(錄像的播放,拉近學生與課文內容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人物介紹:(出示袁隆平培育水稻良種的照片。)同學們,這位老爺爺你們認識嗎?他就是著名的水稻專家袁隆平爺爺,他培育出的雜交水稻良種,大大提高了水稻產量,這是先進的科學技術帶來的變化。這節課,我們來一起學習34課《農業的變化真大》
〖對話平臺〗
一、初讀
1、聽錄音,感知課文內容。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標出生字新詞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自讀課文,借助拼音把課文讀通順。師生評議。
(初讀課文就根據低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閱讀能力的要求,不能要求過高,評價重點應放在學生讀時字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上。)
二、識字
1、生字卡片出示“我會認”中的14個字。(借助拼音讀、去掉拼音讀、組詞、找朋友游戲等。)
2、引導學生交流識字方法。
(有層次性,有梯度地把識字放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使學生在識字的同時,發展語言,提高識字能力,在語言環境中學到的'字詞是活的,帶著感情去記憶的東西是牢固的,教師以伙伴的身份參與學生的活動,營造了融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認為學習是一種樂趣。)
三、精讀
1、自由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思考:農業都發生了哪些方面的變化?
2、探究讀:看到這些變化時“我”的心情怎樣?怎樣把新奇的語氣讀出來?(自由練習,小組練讀評議。)
(這樣探究讀文,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與人交流,正確評價他人的能力,在嘗試讀書中提高了讀書能力。
3、配圖讀:圖文結合讀課文,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
(不同形式和層次的閱讀課文,不但在閱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能力,而且豐富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體驗,圖文結合,朗讀感悟,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四、實踐
1、教師依次出示掛圖,請小朋友們給它配上相應的文字,配得好的評為“最佳講解員”。
2、出示“讀讀記記”中的詞語,引導學生正確朗讀,并試試說出類似的詞語來,也可以課下收集,把他們記在積累筆記上。
(循序漸進,設計有坡度地練習,增強學生積累感悟。)
五、拓展
如果你是農業科學家,你會怎樣呢?充分想象,大膽交流。
(充分尊重個性體驗,培養學生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培養熱愛科學情感。
農業教學設計9
教材說明
本章分自然特征與農業、高原濕地——三江源地區兩節內容。
第一節是對青藏地區的概述,主要講述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以及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本節內容分為“世界屋脊”和“高寒牧區和河谷農業區兩部分”:“世界屋脊”從青藏地區的地形入手,介紹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的突出特征——高寒;“高寒牧區和河谷農業區”,主要介紹在高寒的自然環境下,青藏地區農牧業和人們生活、生產的特色。
第二節內容分為“江河的源地”和“三江源地區的保護”兩部分:“江河的源地”介紹了三江源地區為何被譽為“中華水塔”和為什么三江源地區是多條大河源頭;“三江源地區的保護”講述了保護三江源地區的意義、三江源地區存在的突出環境問題、保護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的對策三項內容。
教師備課系統──多媒體教案
第一節、自然特征與農業
教學目標
1、運用青藏地區地形圖,找出青藏地區與西北地區、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界限,找出青藏地區的范圍,并說出青藏地區的主要地形組成。
2、 掌握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理解青藏地區高寒帶來的影響。
3、了解青藏地區受高寒的影響,農牧業生產和生活的特色。
教學重點:高寒的自然環境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難點:高寒的自然環境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方法:讀圖觀察、啟發式引導、比較法等。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等。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想領略世界屋脊的美麗,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嗎?讓我們在歌聲中一起走進美麗、神奇的青藏地區。(多媒體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斷,然后顯示雪山畫面。
二、新課教學
1、世界脊梁
教師:要了解一個國家或地區,首先要了解這個地區哪方面的知識?
學生:位置和范圍。
出示教材圖9.3青藏地區的地形圖。讓學生簡要描述青藏地區的位置、范圍。
學生指圖回答:青藏地區位于我國西南部,橫斷山脈以西,昆侖山脈—祁連山脈以南,南至國界。
教師展示圖片:青藏高原上的雪山和冰川。
提問:青藏高原上為什么這么冷呢?
學生:因為青藏地區地勢高。
教師:在中國地形圖上看青藏地區海拔在多少米以上,估計一下,高原平均氣溫比同緯度東部平原約低多少度。(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6oC。)
學生:思考回答。(低200C左右)
教師:青藏地區地勢高,會對哪些方面帶來影響?
學生:氣候、河流、動植物、農業、生活……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自主探究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閱讀教材第85~86頁圖文資料)。
(1)請找出青藏地區主要的山脈并用筆在圖中圈出來。
(2)歸納青藏地區的地形特點。
(3)比較同緯度的成都和拉薩兩地年平均氣溫的差異,并分析原因。
(4)拉薩氣溫年變化有何特點?
農業教學設計10
設計思想
“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主要介紹了影響農業發展與分布的主要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實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學習內容生活化、教學過程活動化的設計思路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明確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影響因素;初步學會從媒體上收集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的實例技能,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資料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運用所學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的原則,提出解決農業生產中實際問題的看法及設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的理解,使學生明確人類的生產活動一定要符合自然規律,這樣才能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重點
理解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對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影響。
教學難點
明確如何才能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教學方法
指導自主探究法
課前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制作。
學生:收集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的實例,調查家鄉農業結構調整以及調整的原因。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請同學們思考:下列四個地區從事的農業生產活動,你能解釋當地從事的農業生產活動的原因嗎?
A.大小興安嶺 B.華北平原 C.內蒙古高原 D.洞庭湖沿岸
[學生討論交流]
A.林業──山地、濕潤B.種植業──平原、水熱條件較好
C.畜牧業──高原、降水少 D.漁業──河湖多
(本活動的關鍵點是讓學生說出從事該農業生產活動的原因,初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含義。)
[教師承轉]我國各地自然環境存在很大差異,各個地區發展的農業生產部門不同,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為什么要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呢?因地制宜發展農業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約呢?這就是我們要一起來學習的內容。
(通過提問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出示板書]第二節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三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
[出示課件提問]對照圖“因地制宜發展農業”,說出影響農業生產部門或農作物的主要因素?
[學生搶答]
[出示板書]1.自然條件
[教師提問承轉]因地制宜發展農業,要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勢,把要發展的農業生產部門或農作物,布局在適宜作物生長的地區。當我們進行具體的農業生產時還會遇到什么樣的問題呢?請同學們看P104活動3。
[出示課件
]P104活動3。
(創設情境,密切聯系實際,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學生討論、交流、小結]
B.種植蔬菜、花卉,發展肉、乳、禽、蛋生產──離城市較近
C.種植小麥、水稻、玉米──離城市較遠
[出示板書]2.社會經濟條件
(1)與城市的距離
[教師承轉引申]與城市的距離是發展農業需要充分考慮的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因素之一。聯系實際(如家鄉農業結構的調整),影響農業生產的社會經濟條件還有哪些?你能舉例說明嗎?
(密切聯系生產實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師小結提問]農業生產因地制宜的發展,主要考慮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你能說一說二者之間的關系嗎?
(深刻理解影響農業因地制宜發展的因素。)
[教師承轉]農業發展要因地制宜。你能從報紙、雜志、電視、互聯網上收集一些關于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的事例嗎?你能分析其成功之處和失誤的地方嗎?如果是反例,你能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嗎?
[學生活動]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收集的資料。
(從正反兩方面加深對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的認識。)
[教師小結]人類既可以對不利的環境進行改造,使之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同時不合理的行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環境變得不利。人類的生產活動一定要符合自然規律,這樣才可能持續地發展下去。
(加強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
[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體會、感想。
(知識鞏固,方法形成。)
板書設計
評價建議
“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是本標題教學目標的重點之一,在評價時要充分利用這一知識點的教學,對學生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事例的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資料過程與能力進行評價,還要對這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和好奇心,體會地理學與現實生產的密切聯系和地理學的應用價值、形成因地制宜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觀念作出合理的評價。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教學設計第三課時
教學后記
教學內容的處理設計是教學過程設計的重點、關鍵。“農業發展要因地制宜”這一標題的主要內容是“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是影響農業發展與分布的主要因素”。P104活動3如何處理?作為結論的驗證還是作為探究結論的素材,其教學效果差異很大。作為探究結論的素材來處理效果會更好。我們可以將活動3安排在前面,當學生敘述完自己的選擇理由時,我們自然就會得到圖4.17的內容。另外還可引發學生繼續思考:在氣候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如果種植果樹,應該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區應該如何進行什么樣的農業生產活動?這樣一個從實例到結論再到實例的思考探究過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此外,學生對這些實例比較感興趣,否則先給結論再去驗證,學生會沒有學習的興趣。
農業教學設計11
一、本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是全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因此,農業生產知識屬于區域地理學中的基礎知識,與區域經濟的發展有密切關系。主要表現在:一是區域農業的發展是區域各種資源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另一方面,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與區域資源的合理利用是整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節課綜合性較強,通過對美國農業發展條件分析,可以提高學生對已有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實現對所學知識和已有能力的遷移。
二、課程標準: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了解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三、課標解讀:美國是世界農業大國,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程度很高,在世界農業生產中具有重要地位,教材選取以美國農業為例,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通過分析美國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美國農業的布局特點,以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美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讓學生了解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通過知識遷移能對現實問題提出解決方法。
四、學情分析:本節課綜合性比較強,但高二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應有的地理知識和技能,能通過一些地理信息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和比較,本節課突出學生的分析討論過程,讓學生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的提高學習能力。
五、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美國農業生產條件。
2、了解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美國本土地形、氣候的判讀,培養學生讀圖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運用于地理學習過程。
3.運用知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增強對資源環境、環境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六、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用分析、討論的方法討論了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并用聯系、比較的的方法了解了我國黃河的綜合治理。今天我們用相同的學習方法來學習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知道美國是發達國家,是因為他擁有發達的工業,其實美國不僅擁有發達的工業,還擁有世界最發達的農業,其農業生產在世界上很具有典型性,這節課我們就以美國為例學習“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多媒體展示:美國農業生產狀況)
推進新課:
一、分析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
1.讀《美國地形圖》、《美國氣候類型分布圖》、分析美發展農業的有利自然條件。
(提示:美國的氣候類型及其對農業有何影響;地形分布有何特點,對農業有何影響?)
水熱條件適宜——(緯度位置與美國年降水量分布)
地勢平坦廣闊——(平原面積占全美的二分之一,有利機械化作業)
土壤肥沃——(溫帶草原氣候區的黑土和密西西比沖積平原的沃土)
水源充足——(密西西比河流經,五大淡水湖附近,美國年降水量分布)
活動1:從水熱條件分析,美國哪些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
課堂活動:分析地形條件對美國農業的影響
2.讀課文P52,分析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社會經濟條件。
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從書中找出
交通運輸條件好——(閱讀材料:《美國農業發展的交通運輸條件》得出)
國家的政策的有力配合——參閱課文P55—56《美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得出。
活動2:從水熱條件分析,美國哪些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
(承轉:由于以上原因為美國農業的地區專門化奠定了基礎)
二.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
1.從書中找出“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的含義。課文P52
2美國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的具體表現。
活動:對照課文P53,找出圖中各字母所代表的農業區名稱,并完成表格。
1.了解美國“乳畜帶”:
(1)位置——美東北部和沿五大湖沿岸各州。
(2)有利條件——多汁牧草;消費市場。
2.了解美國小麥帶:
(1)有利的自然條件——地平、土肥、氣候適宜。(對照課文P51地形與氣候圖)
(2)二種不同種類小麥的分布位置。
簡介春小麥與冬小麥播種與收割的季節差異。當地以種植哪種類型的.小麥為主。
3.了解美國的“玉米帶”:
(1)位置:美國中部;密西西比河與密蘇里河的交匯處;與其它農業區的相對位置。
4.要求學生回憶農業生產的原則: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地區優勢。
討論:分析美國的自然條件(光、溫、水、土等)對美國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形成與分布的影響。其體現了農業發展的什么原則?
美國西部為高大的山系,東部是山脈,中部是美國的大平原,土壤肥沃。美國西部陽光燦爛,光照強,東部地區的南部是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水熱條件充足,而北部是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溫涼,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適宜多汁牧草的生長。由于美國各地自然條件差異大,不同區域的不同自然條件,適合發展不同農業,這為美國農業專業帶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其實質是遵循了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的發展原則。
知識遷移練習:
1.試分析我國東北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發展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并比較兩地農業生產條件的異同。
2.搜集相關資料,分析下列地區(任選一兩個)發展特色農業的地理條件。
(1)珠江三角洲大力發展出口創匯農業
(2)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設成為我國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
課堂小結:
¨一、美國農業的生產條件:
¨ 1、自然條件
¨ 2、社會經濟條件
¨二、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
¨ 1、地區專門化
¨ 2、美國的主要農業生產帶
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地區優勢
七、課后反思:
美國是世界農業大國,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程度很高,在世界農業生產中具有重要地位,教材選取以美國農業為例,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本節內容為第一課時,重點內容是美國農業生產條件及農業專業帶的分布。我對設計本節課的基本思路是突出學生的分析討論過程,將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業發展的基本原則聯系起來,讓學生能夠將已具備的知識應用到課堂實踐中,并為第二課時的學習做好鋪墊。
美國農業生產的地區專門化,內容龐雜,涉及自然地理中的氣候、地形、土壤、;人文地理中的交通、工業、城市,人口問題等等,關鍵在于區位因素分析。美國農業帶類型教材中涉及八種,每一類都各有其特色,按常規,需要在課堂上一一介紹其分布位置、原因、特點等。如此一來,本節課內容多、難度大、要求高。
這節課我認為比較成功的地方是附加了知識遷移練習,引導學生探索,以充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地理原理例證或驗證,通過案例材料,引導學生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遷移。
農業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青藏地區的位置、范圍、面積、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況。
2、了解青藏地區的山脈、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區的公路和青藏鐵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區的農牧業生產特點及主要農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區交通條件的變化及青藏鐵路的修建。
6、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讀圖填圖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教育學生保護珍稀野生動物、保護生態環境。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青藏高原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發展的影響。
教學難點: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關系。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課
[展示學習目標,指導學法]
1、學生朗讀學習目標。
2、指導學生結合教材解析學習目標,即知識要點:青藏地區的范圍,地形、氣候、河流、植被、自然資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農業情況、能源礦產、交通等知識點,要求以記憶為主,理解為輔;技能與能力要求:了解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驟。
3、教師進行學法指導:
①結合課本第87頁圖4-21“青藏地區”圖,完成第87頁活動題1-6,了解本區的基本情況。
②先通讀課本相關內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種圖表,對一些重要的知識劃起來;再結合教材完成學習資料中的導學練習。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區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工農業、交通等各種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們之間有無聯系?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13分鐘左右)
學生按要求進行自學,完成導學練習。
教師巡視,督促個別學生進行自學,指導有困難的學生,了解學生在預習情況,為下一環節的精講做好準備。對一些速度快的學生,特別是對一些有進步的學生進行必要的表揚與鼓勵,催促一些較慢的學生抓緊時間。
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務的學生思考:青藏地區地形、氣候、河流、植被、工農業、交通等各種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們之間有無聯系?
[教師精講](18分鐘左右)
1、結合板圖,讓學生指出本區的`位置和范圍,特別是本區重要的界山。
2、面積、人口、民族與宗教的內容,由幾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學生從面積、人口占全國的比例,得出本區特點:地廣人稀。多媒體展示本區的一些宗教圖片,如雄偉的布達拉宮、信徒朝圣的景象等。
3、對于自然地理環境特征和工農交等生產、生活情況,主要通過學生說出特征,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其內在關系,教師用知識網絡圖的形式逐一展現;并在板圖中由學生指出相關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指的是哪三條江,青海湖、察爾汗鹽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鐵路、中尼公路等。同時,也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相關的圖片資料,如青稞、藏民生產、生活的場景、牦牛、青藏鐵路沿線風光等。
課后小結
結合學習目標,將板書中的劃線部分內容刪除,讓學生一起再填一遍,進行總結。青藏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是適應當高寒的自然環境特征,也就是說人類的生產、生活不能離開當地的自然條件,而且要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真的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板書
青藏地區
1、位置: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南,橫斷山以西
2、范圍: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省的西部
3、面積和人口
4、民族和宗教
5、自然環境特征和工農業生產、生活情況
農業教學設計13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
生字卡片、掛圖或錄像資料。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課前組織學生參觀蔬菜大棚或請農業專家為學生介紹相關的知識。
2、學生準備:
課前搜集反映農業變化的圖片、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大棚及彩棉的圖片和視頻,激發學生興趣。
師:親愛的小朋友們,你們看,寒冷的冬季,百花盛開,瓜果飄香;彩色的棉花,紡出五彩線,織出五彩布,你們知道這令人驚嘆的成就是怎樣得來的嗎?我們一起到《農業的變化真大》中找尋答案。
板書課題:農業的變化真大。
(說明:配圖解說,拉近學生與課文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范讀動畫,學生感知課文內容,并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標出生字新詞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學生自讀課文,借助拼音讀通順,師生評議。
(說明:初讀課文要根據低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閱讀能力的要求,不能要求過高,評價重點應放在學生是否把字讀準確、是否把句子讀通順上。)
三、識記生字,學習新詞
1、語境認讀,在文中畫出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一讀。
2、利用媒體資源中的讀一讀部分,教學字詞。
3、叫音出示字卡。(老師讀生字,學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誰找得又對又快。)
四、研讀課文,理解內容
師:同學們非常想了解農業有哪些變化,老師相信小朋友們讀了課文一定會明白的,用你喜歡的方式來讀一讀課文吧!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邊讀邊想:先進的科學技術給農業帶來了哪些變化?
2、課堂討論交流,師板書:雜交水稻、溫室大棚、彩色棉花、無土栽培。
3、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
引導學生觀察課文第一幅插圖,思考以下問題:
⑴圖上畫了些什么?
⑵“興致勃勃”是什么意思?(引導學生借助圖畫和語境理解。)
⑶誰能把“我”當時的心情讀出來?
⑷誰能用“興致勃勃”說一句完整的話?
4、出示袁隆平爺爺培育水稻良種的照片:
師:同學們,這位爺爺你們認識嗎?他是著名的水稻專家袁隆平,他培育出來的水稻良種,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產量。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引人注目”是什么意思?從哪里可以看出袁隆平爺爺的貢獻是“引人注目”的?
學生讀文,指名回答。
師:假如你是講解員,會用怎樣的語氣給參觀的人介紹袁隆平爺爺的科技成果?
學生扮演講解員介紹。
5、學生自學第3~5段:
⑴師:請同學們邊看圖,邊讀第3~5段,想一想,假如你是講解員,會怎樣向參觀的人介紹溫室大棚、彩色棉花、無土栽培的技術?
教師補充相關資料:
彩色棉花:彩色棉花是一種棉纖維不需經過人工染色,自身就呈現出紅、綠、黃、藍等不同顏色的棉花。栽培彩色棉花既不施用化肥,也不施用農藥,只用有機肥料和生物農藥,因而又叫有機棉或生態棉。由于彩色棉花的紡織品能長期保持本色,無化學消毒和染色的殘留物質,且生產成本低廉,因此深受棉紡部門的青睞。
無土栽培:無土栽培是根據植物生長發育需要的各種養分,配制成營養液,讓花卉植物直接吸收,所以無土栽培也稱為營養液栽培或水培。它與土培相比,具有花多型大、味濃、色艷、花期長,節約養分、水分和勞力,清潔、無雜草、病蟲害少等優點。
⑵小組交流,評選組內最佳講解員。
⑶班級交流展示。
(說明:看圖與課文結合讀課文,可以豐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和理解。讓學生扮演講解員,可以促使學生將文本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五、拓展延伸,鼓勵想象
1、師:小朋友們,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除了課文中寫到的,你還知道哪些?把你知道的說給大家聽聽。
指名學生回答。
2、師:假如你是農業科學家,你將會怎樣做?把你想象到的內容先畫下來,然后說給大家聽聽。
農業教學設計14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
生字卡片、掛圖或錄像資料。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課前組織學生參觀蔬菜大棚或請農業專家為學生介紹相關的知識。
2、學生準備:
課前搜集反映農業變化的圖片、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大棚及彩棉的圖片和視頻,激發學生興趣。
師:親愛的小朋友們,你們看,寒冷的冬季,百花盛開,瓜果飄香;彩色的棉花,紡出五彩線,織出五彩布,你們知道這令人驚嘆的成就是怎樣得來的嗎?我們一起到《農業的變化真大》中找尋答案。
板書課題:農業的變化真大。
(說明:配圖解說,拉近學生與課文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范讀動畫,學生感知課文內容,并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標出生字新詞和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學生自讀課文,借助拼音讀通順,師生評議。
(說明:初讀課文要根據低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閱讀能力的要求,不能要求過高,評價重點應放在學生是否把字讀準確、是否把句子讀通順上。)
三、識記生字,學習新詞
1、語境認讀,在文中畫出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一讀。
2、利用媒體資源中的讀一讀部分,教學字詞。
3、叫音出示字卡。(老師讀生字,學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誰找得又對又快。)
四、研讀課文,理解內容
師:同學們非常想了解農業有哪些變化,老師相信小朋友們讀了課文一定會明白的,用你喜歡的方式來讀一讀課文吧!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邊讀邊想:先進的科學技術給農業帶來了哪些變化?
2、課堂討論交流,師板書:雜交水稻、溫室大棚、彩色棉花、無土栽培。
3、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
引導學生觀察課文第一幅插圖,思考以下問題:
⑴圖上畫了些什么?
⑵“興致勃勃”是什么意思?(引導學生借助圖畫和語境理解。)
⑶誰能把“我”當時的心情讀出來?
⑷誰能用“興致勃勃”說一句完整的話?
4、出示袁隆平爺爺培育水稻良種的.照片:
師:同學們,這位爺爺你們認識嗎?他是著名的水稻專家袁隆平,他培育出來的水稻良種,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產量。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引人注目”是什么意思?從哪里可以看出袁隆平爺爺的貢獻是“引人注目”的?
學生讀文,指名回答。
師:假如你是講解員,會用怎樣的語氣給參觀的人介紹袁隆平爺爺的科技成果?
學生扮演講解員介紹。
5、學生自學第3~5段:
⑴師:請同學們邊看圖,邊讀第3~5段,想一想,假如你是講解員,會怎樣向參觀的人介紹溫室大棚、彩色棉花、無土栽培的技術?
教師補充相關資料:
彩色棉花:彩色棉花是一種棉纖維不需經過人工染色,自身就呈現出紅、綠、黃、藍等不同顏色的棉花。栽培彩色棉花既不施用化肥,也不施用農藥,只用有機肥料和生物農藥,因而又叫有機棉或生態棉。由于彩色棉花的紡織品能長期保持本色,無化學消毒和染色的殘留物質,且生產成本低廉,因此深受棉紡部門的青睞。
無土栽培:無土栽培是根據植物生長發育需要的各種養分,配制成營養液,讓花卉植物直接吸收,所以無土栽培也稱為營養液栽培或水培。它與土培相比,具有花多型大、味濃、色艷、花期長,節約養分、水分和勞力,清潔、無雜草、病蟲害少等優點。
⑵小組交流,評選組內最佳講解員。
⑶班級交流展示。
(說明:看圖與課文結合讀課文,可以豐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和理解。讓學生扮演講解員,可以促使學生將文本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五、拓展延伸,鼓勵想象
1、師:小朋友們,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除了課文中寫到的,你還知道哪些?把你知道的說給大家聽聽。
指名學生回答。
2、師:假如你是農業科學家,你將會怎樣做?把你想象到的內容先畫下來,然后說給大家聽聽。
農業教學設計15
一、教材簡說:
寒冷的冬季,百花盛開、瓜果飄香;彩色的棉花,紡出五彩線、織出五彩帶;無土的水中,栽培出茁壯的植物;只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卻養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先進的科學技術,給農業帶來如此大的變化,令人驚嘆。
本課和第17課《酸的和甜的》一樣,采用連環畫的編排形式。建議老師們在教學中把圖文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圖畫指導學生識字、讀書,并滲透觀察、想象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目標:
1.認識14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積累“興致勃勃”等四字詞語。
3.借助插圖了解一些農業科技知識,進一步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一)識字寫字
1.識字。
本課圖文結合十分緊密,因此,建議老師們采取“圖、文、字”結合的辦法呈現生字。可以制作下面描述的課件(或者復合投影片)呈現生字。
第一段:畫面右邊是文中插圖,左邊是課文。課文中“致、勃、農、技”加注音,“農、技”兩個生字為紅色,其余的字為黑色。朗讀課文時,要求學生特別注意“農、技”兩個生字,當學生認識后,教師點擊生字,使之變成黑色。
其余自然段與之相同。
2.寫字。
建議把指導重點放在“絞絲”的書寫上(紡、織)。寫好絞絲的關鍵在于寫好兩個“撇折”:第二個撇折稍大,兩個撇要保持“平行”(平行的概念不要給學生講,可以通過示范讓學生明白),第二個折要寫成“提”。
(二)范讀(或聽錄音),感知課文
(三)自由朗讀,初步感知
1.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全文。
2.討論、互助,解決難讀的句子。
“我們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養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袁爺爺立了大功。”
“這種棉花/在吐絮時/就有紅、黃、綠等不同顏色,棉紡廠/可以直接用它/紡出五彩線,織出五彩布。”
3.指名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段落讀一讀,并說一說通過讀書自己明白了什么。
(四)朗讀感悟
本課有些句子比較長,教師要加強指導。注意指導讀好下面的句子。
1.第二段中的“我們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養活了全世界百分之二十二以上的人口”,袁爺爺立了大功。
2.第四段中的“這種棉花在吐絮時就有紅、黃、綠等不同顏色,棉紡廠可以直接用它紡出五彩線,織出五彩布 ”。
由于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已經不是難點。本課詞語較多,還有許多專業術語,教學時可采取以下方法。
“興致勃勃”是個成語,可以引導學生查成語詞典自學,也可以這樣指導理解:(1)仿照文中例句說句子。如,我們興致勃勃地來到體育場,觀看足球比賽。(2)情境理解。讓全體學生興致勃勃地做一件事情,在他們做的時候告訴他們,這就叫“興致勃勃”。
“引人注目”也是個成語,可以采取上面的方法進行教學。
幾個專業術語可以不講。如果學生提問,可作簡單回答。如,雜交水稻:一種產量特別高的水稻。耕地:可以種莊稼的土地。濕度:水的多少。光照:太 陽光的照射。吐絮:(看書上插圖,再出示一只“棉桃”──圖畫、實物、課件均可)這里是指棉桃剛剛張開嘴,露出棉花。溶解:用演示的方法幫學生理解意思。 如,把糖放在水里,即糖溶解在水中。
(五)積累詞語
請學生在每段課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詞語讀給大家聽。并模仿課文中的句子造句。然后重點讀讀記記課后列出的四字詞語。
(六)實踐活動
參觀當地的科技展覽館,回校后交流參觀所得。農村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冬季作物種植或在大棚中栽種的農作物。
【農業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農業的變化真大教學設計10-03
《農業的變化真大》教學設計08-04
《農業的變化真大》教學設計通用10-02
《農業的變化真大》教學設計集合10-03
《農業的變化真大》教學設計集合8篇08-04
裝幀設計教學設計04-19
設計校園教學設計04-14
經典教學設計06-22
教學設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