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15篇(推薦)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杜甫的詩風,體會其憂國憂民的精神境界;
2、培養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學方法:
朗讀與討論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師介紹本詩寫作背景(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杜甫生于盛唐,長于安史之亂。寫此詩前,詩人剛剛結束了動亂、貶謫、流亡的生活,在成都浣花溪畔經求親告友才蓋起一所草堂賴以棲身,不料又遭風襲,凄風苦雨之夜,詩人百感交集,遂吟此詩。
二、朗讀(師范讀、生自讀):
1、注意語調、節奏、重音和感情;
2、注意個別字詞的讀音。
三、詩歌內容簡析:
1、自讀討論后用自己的話概括詩歌前三節的內容(提示:前三節所用的表達方式是什么?寫了哪幾件事?)[秋風破屋、群童盜茅、破屋漏雨]
2、詩中傾注了詩人何種感情?(自由發言)[焦急、無奈、嘆息、痛苦等]
3、延伸:素質教育的推行,使學生有了更多的機會學習更多的內容,也調動了學生的多向思維,還記得他們曾賦予孔已己“誠信君子”,范進“執著學子”的美譽。我就想借此機會測試一下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于是提問:假如生活中的你也遇到了類似杜甫這樣的遭遇,你會怎么做?你認為詩人會怎么做?(有些學生的回答令我吃驚,甚至有些措手不及。他們的選擇是“自殺”。聽到他們如此脆弱的答案,我有幾分心酸,又有幾分震撼,于是就借此機會組織學生對這個問題展開了一場辯論。以下是辯論的有關內容。)
辯論雙方:自殺派(甲方)和求生派(乙方)
辯論要求:陳述理由闡明本方觀點,批駁對方觀點。
精彩辯論實錄:
甲1:一個人的力量相對于整個黑暗社會而言無疑于滄海之一粟,社會的變故,自然的無情已經讓人不具備生存的條件和希望,與其茍且偷生,不如一死了之。
乙1:的確,一個人不可能改變社會,但是社會是由無數人組成的。面對社會的黑暗和黑暗的社會,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就一定會迎來光明,歷史上這樣的例子還少嗎?相反,如果人人畏懼困難,害怕挫折,個個都不“茍且偷生”,一死了之,我們豈不還在夏桀的皮鞭下飽受煎熬?
甲2:你能擋住暴雨?你能阻止狂風?你能為無米之炊?你能空手起家?你忍心看著一家老小忍饑挨餓?你不能,那活著還有何意義?
乙2:你雖不能抵擋狂風暴雨,但你可以憑自己的努力重建家園。古代愚公尚有移山精神,更何況生在新世紀,長在陽光下的我們!杜甫不會選擇自殺,因為如果自殺,他就不是杜甫;如果自殺,早在多年前,他有太多的機會,太多的應該。
甲3:據某報紙報道:內蒙一女同學因老師對其錯誤核實不準,為維護“尊嚴”自殺;陜西一學生因估計自己中考成績不好服毒自殺;另有某學生因與同學發生矛盾輕生;某中學生因父母的一頓批評自殘等等。這些同學的境遇和杜甫相比簡直是天上地下,他們尚且如此,所以我認為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有很多脆弱之人都會做此了斷。
乙3:不錯,在生活中我們是聽說一些學生因一些生活小事不如意而輕生,但這種情況畢竟寥寥無幾,而且有很多人事后都為自己的.一時沖動后悔不已。請問對方:你認為他們這樣做對嗎?如果人人遇到挫折都選擇輕生的話,那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還能有幾個生靈?我認為:畏懼困難是弱者所為,逃避挫折是懦夫之舉。請問各位同學,有誰甘做懦夫呢?
……
師小結:生命之價值不在于你成功地做了幾件事,而在于你盡心盡力地做了幾件事。在實際生活中,擁有挫折是一筆財富,經受挫折是一種磨練,戰勝挫折是一種成功。在有些時候,人活著需要勇氣,而創造活著的機會則需要勇氣和智慧,生命之可貴就在于用心去體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很多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不懂,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所以人生真正的意義在于懂得的過程。為此,難道我們不應該珍惜生命嗎?(教師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為這場精彩的辯論,更為這節終生難忘的教育課)
(趁機反饋)提問:這場辯論對你有何啟示?(自由發言)
生1:懂得了生命的可貴。
生2:知道如何面隊生活中的挫折。
生3:明白有陽光的日子真好!
生4:無論如何,我不會輕生。
生5:努力就有希望。
生6: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生7:笑迎困難!
生8:珍愛生活!
生9:善待生命……
4、遭遇這些之后,詩人杜甫究竟會作何感想?請速讀第三節,用自己的話(或原文)回答。[由己之苦到大抒憂國憂民之情,感情得到升華。原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四、小結:
1、朗讀訓練
2、背誦
3、主旨及主旨句
4、啟示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能夠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
2.感悟詩人憂國憂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朗讀、背誦詩歌。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兩位偉大的詩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李白因為他的個性浪漫灑脫,他的詩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因此他被人們稱為“詩仙”。杜甫是一位現實主義詩人,他被人們稱為“詩圣”。
知道他為什么被稱為“詩圣”嗎?
(因為杜甫的大多數詩歌傳達了人民的心聲,表現了人們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因此他的詩被稱為“詩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們尊稱為“詩圣”。)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杜甫所寫的一首深刻反映社會現實的詩歌。
板書:(放課件,出示課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請一個同學讀一讀這個題目。(學生讀題目)注意,“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種比較固定的被動句式,表示被動的意思。“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風吹破了”。“歌”,是古代樂府詩的一種,寫法上比較自由靈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雜言居多。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
二、講解寫作背景
弄清了題目的意思,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下這首詩歌的寫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說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說,窮愁潦倒伴隨了詩人的一生。公元747年,杜甫來到長安,想通過考試進入仕途,實現他偉大的政治抱負,但唐肅宗昏庸、專橫,使他的政治抱負破產。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歲那年,爆發了一場戰亂。你們知道是什么戰亂嗎?(安史之亂)(我覺得學習唐詩,了解唐朝歷史,安史之亂是應該要知道的。安史之亂:這是發生在唐朝中葉的一場叛亂。公元755年,叛將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兵變,攻入長安,唐朝開始由盛轉衰,直到公元763年,這場戰亂才被平息。時間長達8年)安史之亂,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那個時候社會的真實寫照。
公元759年歲末,杜甫棄官西行,帶著一家老小,來到了四川成都。一年后,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在成都郊區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暫時安定了下來,結束了他那顛沛流離的生活。不料到了第二年的八月的一天,大風怒號,卷走了茅屋頂上的茅草,接著又下起了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風雨交加中度過了一個難眠之夜,因此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
下面我們先聽錄音,請注意藝術家是怎樣朗讀這首詩的,等會兒我們也要學著朗讀。(放課件,錄音朗讀)
現在同學們也學著讀一讀。(讀書,檢查范讀)
三、文本分析
這首詩一共分為四節,我們先請一個同學讀一讀詩歌的第一節。
問:我們剛才讀了第一節,你們看看第一節寫了哪兩個事物?(比如說,第一個是秋風,那么第二個是什么?)(茅草)
問:我們再來看看,詩人是怎樣描寫茅草的?(注意詩中的動詞啊,看看詩人用了哪些動詞?)(學生分析,討論)
師:對的,詩人就是這樣寫秋風,寫茅草的。“卷”、“飛”、“渡”、“灑”、“掛罥”、“飄轉”,一個接一個的動詞,組成了一幅幅清晰的圖畫,緊緊地牽動著詩人的視線,撥動著詩人的心弦。詩人通過描寫把這一幕幕慘境,真實地“拍攝”了下來。風戲人,風弄草,何等無情;人看屋,人看草,何等無奈!
問:講解了這一節,我想請同學們用四個字來概括一下本節詩的內容。允許同學先討論一下。(秋風破屋、風卷茅草……等)
(出示課件:風卷茅草)
問:這一節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用一個詞或一個字來概括一下。我提供幾個詞,你們選一選。(提示選擇:急、惜、悲、慘、憂。)請說出理由。(擔憂、焦急、痛惜等)
(出示課件:痛惜)
師:將第一節詩大聲齊讀一遍。
學習第二節。
(過渡語:茅屋被秋風吹破了,茅草有的被吹過了浣花溪,有的被掛在了高高的樹梢,有的沉入了塘坳,難道就沒有飄在地上可以撿回來的嗎?我們來一起看看詩歌的第二節。我也想請一個同學來讀一讀)
(老師提醒:這一節中,老無力、忍能、公然、呼不得等字要重讀。嘆息這個詞,要讀出詩人的那種無奈嘆息的感情。請再讀一讀這一節)
問:下面也請同學們用四個字來概括一下本節詩的內容。大家討論一下。(點人回答,教師注意點評,也可以請學生進行點評)(群童抱茅、倚杖嘆息等)
(出示課件:群童抱茅)
問:茅草被卷走了,如果將掉在地上的茅草撿起來,多少還可以修理一下茅屋。可是,這時卻跑來一群孩子把草抱走了,無論詩人怎樣的喊叫也沒有用。文中詩人用了一句話描寫了自己當時的心態。“歸來倚杖自嘆息”,我們來分析一下詩中的這個“嘆息”,他“嘆息”什么呢?
師:詩人一嘆自己命苦,茅屋被秋風吹破,接下來的日子怎么辦呢?二嘆自己年老力衰,沒法將茅草揀回來。三嘆自己的周圍還有很多像自己一樣貧苦的人,雖然是一些不值錢的茅草,但是落地之后還是有人在風雨之中抱走了它。四嘆這些孩童也是生活所迫,迫不得已而為之。這一個“嘆”字真是寫盡了詩人內心的凄苦、凄涼。
問:在這一節中,詩人稱這些抱走茅草的孩童為“盜賊”,你認為妥當嗎?
(學生討論、發言,注意點撥;出示課件《又呈吳郎》:“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總結:這里,我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吧,看看是不是有助于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杜甫曾經離開過草堂,他把草堂暫時交給一個姓吳的親戚住。原先,杜甫住在草堂,他家西邊的鄰居是一個孤苦伶仃的老婦人,老婦人因為窮困就經常來草堂打棗充饑。杜甫走后,姓吳的親戚為了防止老婦人過來打棗,卻筑起了一道籬笆。這一下,老婦人生活沒著落了,就托人帶口信給杜甫。杜甫聽說后,就寫了一首詩給姓吳的親戚,其中有這樣幾句,“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意思是說,老婦人也是窮得沒有辦法才來打棗吃,如果不是因為“困窮”又怎么可能到這個樣子呢?所以我原先是任她來打棗的。希望你也這樣做。那么,在本節詩中,詩人稱孩童為“盜賊”,也不過是一時氣急的話,并不是真的說這些孩童是盜賊,也就應了詩中的`一句話“不為困窮寧有此”。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當時因為戰禍連連,人民已經是窮困不堪了,“路有凍死骨”是經常能看到的現象。正因為看到了這一點,也才有后面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的政治理想。
全班同學齊讀第二節。
學習第三節。
(過渡語:茅草沒了,屋破了,詩人這個時候最擔心什么呢?(下雨)看看第三節,詩人杜甫正碰上了這樣的遭遇。“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遇頂頭風”,真是禍不單行啊!老師范讀第三節。注意,“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這兩句朗讀的重音應該落在“云墨色”和“向昏黑”上)
師:對的,這一夜詩人是徹夜未眠。為什么?睡不好。為什么睡不好?“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蓋著舊被子,孩子又把舊被子踏破了,又怎么睡得好呢?我們現在生活都很幸福了,估計同學們可能沒有這樣的體會,我是有這樣的體會的。被子如果時間蓋長了,就會變得又硬又冰,睡覺就會睡不好,正因為這樣,所以小孩子才把舊被子踏破了。由這兩句詩,我們可以想象得到詩人當時已經困窮到什么地步了。
問:接下來我想提一個小問題:聯系到我上面講的安史之亂,你們想一想,這一節詩中所講的“喪亂”是指什么?“長夜”這個詞有沒有雙關的意思?(學生討論,教師注意點評)
師:“喪”在這里指的是家庭的不幸,“亂”在這里就是指的“安史之亂”,一個“安史之亂”不僅使唐朝由強盛走向了衰亡,而且給人民帶了多大的痛苦,多大的不幸啊!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流離失所,這樣的長夜何時是一個盡頭!所以這里的“長夜”不妨理解為既指眼前難眠的長夜,也指戰亂的生活沒有一個盡頭。
問:如果說,在第一節詩中,因為風吹破了茅草屋,詩人的心情是“憂”,是“著急”,是“痛惜”,在第二節詩中,詩人是“嘆”,是“無奈”。那么,這節詩中詩人的心情又是怎樣的?也請同學們用一個詞或一個字來說說。(教師也說幾個詞,供學生選擇。選擇:慘、愁、苦、憐、悲,學生討論,出示課件:憂傷)(憂傷、悲苦、凄苦等)
全班齊讀第三節。
學習第四節。
(過渡語:別林斯基曾說:“任何一個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由個人的艱苦處境聯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這就是偉大的杜甫,這就是杜甫草堂流芳千古的原因。詩人又是怎樣表達這份感情的呢?我們來欣賞最后一部分,請先讀一讀這一節)
問:請仍然用四個字概括本節內容。(大庇天下、廣廈萬間、企盼廣廈等)(出示課件:企盼廣廈)
師:“企盼廣廈”是詩人的一個美好愿望。“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錚錚壯語,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關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懷。這讓我想到了曾經在陜西流傳的一首民歌,其中有這樣兩句:“唐朝詩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千百年來一直震撼著讀者的心靈。這正如當代詩人郭沫若題成都杜甫草堂所說:
(出示課件)“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請齊讀這一節。
四、結束講授
(過渡語:這首詩,我們已經一小節一小節地講解完了,我們最后全班齊讀一遍,整體感知一下詩人當時的情景和思想感情。在讀的過程中,注意老師提醒的一些該重讀的字詞)
總結:詩為事作,屋因人傳,如今成都杜甫草堂花海燦爛,草堂的浣花溪邊也是一排排平房鱗次櫛比,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詩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已得以實現。如果詩人在天有靈,我想他定會感到欣慰了。出示課件:
草堂留后世,
詩圣著千秋。
這是朱德參觀杜甫草堂后題的一副對聯。我們來一起讀一讀。
最后給同學們布置一個練習。請試著把這首詩背下來,并完成課后練習一。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詩人創作背景,識記實詞,理解詩歌內容及主題,背誦默寫該詩。
2、過程與方法:
多讀自賞自解,感悟詩意詩人心。體會本詩敘事和抒情結合法。
(重難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詩人推己及人、心憂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情懷。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
一、創作背景:
公元759年歲末,杜甫一家輾轉來到了成都,在西郊浣花溪荒地蓋了一所茅屋棲身。詩創作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當時安史之亂還未平定。
二、杜甫:
唐偉大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著有《杜工部集》,其代表作有“三吏”——《潼關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等。
三、原文譯文:
1、原文: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2、譯文:
八月里秋深狂風怒號,卷走我屋上多層茅草。茅草飛渡過江水灑落江邊,飛得高的掛在高高的樹梢,飛得低的飄轉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一群頑童欺負我人老無力,竟然狠心這樣當面做偷竊的事。公然抱著茅草跑入竹林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喝止不住,回來后倚著手杖獨自嘆息。
一會兒風停了,黑云墨色一般,秋季天空陰沉迷蒙漸漸黑下來了。布被(已用)多年冰冷如鐵板,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頂漏水,床上沒有干的地方,雨淋茅屋好似麻線不斷。自從戰亂(多年)很少得到安眠,又濕又冷的長夜如何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寬敞的大屋千萬間,庇護天下貧寒的士人都喜歡!風雨中不動安穩如大山。唉!什么時候人間才能聳現這么多的房屋,(到那時)即使唯我屋破受凍而死也心甘!
注釋:
⑴秋高:秋深。怒號(háo):大聲吼叫。⑵三重(chóng)茅:幾層茅草。三,泛指多。
⑶掛罥(juàn):掛著,掛住。罥,掛。長(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洼積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邊低地。
⑸忍能對面為盜賊: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忍能,忍心如此。對面,當面。為,做。
⑹入竹去:進入竹林。⑺呼不得:喝止不住。⑻俄頃(qǐng):不久,一會兒,頃刻之間。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陰沉迷蒙,漸漸黑了下來。
⑽布衾(qīn):布質的被子。衾,被子。
⑾嬌兒惡臥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壞了。惡臥,睡相不好。裂,使動用法,使……裂。
⑿床頭屋漏無干處:意思是,整個房子都沒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根據《辭源》釋義,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開天窗,陽光便從此處照射進來。“床頭屋漏”,泛指整個屋子。
⒀雨腳如麻:形容雨點不間斷,像下垂的麻線一樣密集。雨腳,雨點。
⒁喪(sāng)亂:戰亂,指安史之亂。
⒂沾濕:潮濕不干。何由徹: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徹,徹曉。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廣廈(shà):寬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蓋、掩護起來。庇,遮蓋,掩護。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處是泛指貧寒的士人們。俱:都。歡顏:喜笑顏開。
⒄嗚呼:書面感嘆詞,表示嘆息,相當于“唉”。
⒅突兀(wù):高聳的樣子,這里用來形容廣廈。見(xiàn):通“現”,出現。
⒆廬: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四、詩內容:
一段:秋風破屋,卷走茅草。 二段:群童抱茅,詩人嘆息。
三段:屋漏床濕,徹夜難眠。 四段:推己及人,憂國憂民。
詩意:古詩明描述了茅屋遭受風卷雨淋的情景,實言戰亂之堪苦。表達了詩人關心民生疾苦的寬廣胸懷和崇高理想。
詩色:
1、語言鮮明,用詞生動、準確。
韻腳-號-茅-郊-梢-坳;動詞-卷-飛渡-灑-掛罥-飄轉
2、描寫、記敘、抒情有機結合。
描寫:文句似描寫又宛如敘述(1-3段),末端抒發感懷(4段)。
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五、知識拓展:
1、通假字:見此屋--見同現,出現。
2、古今義:
三重茅—三,古義:概述,表示多數。今義:數詞,表示確數。
何由徹—徹,古義:到天亮。今義:徹底。
安得廣廈—安,古義:如何。今義:安全。
向昏黑—向,古義:漸近。今義:方向。
3、一詞多義:“安得廣廈”與“安如山”—安,疑問代詞,如何;形容詞,安穩。
4、詞類活用:
踏里裂—裂,動詞的使動用法,使……破裂。
風雨不動—名詞作動詞,風吹雨打
教學過程:
1、重視朗讀,可能條件下可在網上下載或直接使用朗讀課件作為教學欣賞。
2、學習書注,讀書必看注。
3、強調重點,考察教情學情的知識點。
4、看情況補拾拓展,因材施教,因實施教。
部署作業:
朗讀并默寫(重點名句),有能力的可以改編成一篇記敘文。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4
課堂教學回顧:
一、導入新課
1、 欣賞“杜甫草堂”視頻
2、 走進作者
(1)學生介紹杜甫
(2)屏幕展示“名人風采”,學生齊誦
3、 出示背景鏈接,學生朗讀
二、閱讀三部曲
(一)、聽讀篇
1、 播放范讀錄音
要求:注意字音;把握感情基調;注意節奏、重音、語速
2、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
3、 指名讀,師生評價
4、 齊誦
(二)、解讀篇
1、 示范解讀第一小節
a、這就是一個精彩的畫面,請你用最生動的文字來描述,并將其凝煉成四字小標題。
b、將詩人的心理活動或思想感情凝煉成一個字。
(1)學生小組間交流
(2)成果驗收,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怒風灑茅 急
用“急”的情感讀第一小節
2、 自學提示
a、請你用最生動的文字來描述每一個小節的內容,并將其凝煉成四字小標題。
b、將詩人的心理活動或思想感情凝煉成一個字。
C、學習過程中你有什么困惑或疑問,提出來
(1)學生分三大組交流討論,每組完成一小節
(2)代表發言,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完善板書
群童盜茅 嘆
漏雨難眠 悲
渴望廣廈 憂
(3)解答學生疑問
(三)、品讀篇
用“掘詞法”品讀,即挖掘詩中的關鍵詞,充分展現詩歌的節奏感與韻律美
1、大屏幕展示示例:例如“怒號”一詞要重讀,以表現風的猛烈和無情;“老無力”一詞應讀得緩慢、低沉,表現作者的無力、年邁、悲痛……
2、學生用“掘詞法”品讀,教師評價
3、 我是“杜甫”,我來讀!
學生自讀后分小節朗讀展示。
三、雨夜聽心
一首詩就是一顆心,它載著一千多年前作者的心聲飄到我們的耳畔,讓我們聽到了一顆( )的心的吶喊。
憂國憂民、推己及人(完善板書)
四、千古絕“暢”
假如你能穿越時光隧道,回到唐朝,你會對杜甫說些什么呢?
(此環節由于時間關系留作課下作業)
粗淺點評: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杜甫的佳作,也是中學古詩文教學中的名篇。本課教學教師遵循“整體——局部——整體”的教學思路,課堂教學流程設計清晰流暢。主體部分“閱讀三部曲”的設計由聽讀、解讀到品讀,步步深入,真正體現了古詩文教學“以讀促教”的教學理念。
古詩語言精美生動,教學時不能串講支解。教師有效利用誦讀、想象等手段,有導學有自學,讓學生通過朗讀自悟,入境入境,從而領悟詩意,體驗詩情,達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讀,在古詩文教學中有重要的地位,讀是理解感悟的基礎,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意境,重新煥發了古詩文的生命活力。
古詩教學課堂要讓學生思緒飛揚,真情涌動,閃現自己的真知灼見,就應該讓學生積極思考,在初步的整體感知階段發揮想象,結合自己的審美體驗說出自己的感受,深入品味詩句,理解詩文的內容,真正實現和詩文對話。這在本節課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教學過程是師生互相交流的活動過程,此間教師的評價引導作用不可小覷,那些看似信手拈來的只言片語卻可以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推波助瀾。八年級的學生,從認知的特點來看愛問好動、求知欲強,想象力豐富,對學習活動有著濃厚的興趣,對直觀的事物感知較強,是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逐步過渡的階段,他們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現,本課教學中充分發揮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采取讓學生自己感受、大膽想象、進行小組間的討論和交流、利用課件、自主探索等方式,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學習。
另外,“課本無非是個例子”,是教學的例子,是課程創生和開發的過程。教師傳授學生品讀詩句的方法——掘詞法,定對學生大有裨益。不過我想,如果這一環節讓學生配合圈點批注的方法,效果一定會更好。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朗讀,感知詩歌基本內容。
2.理清詩歌結構,擬寫小標題,品析詩歌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3.體會詩人推己及人、心憂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情懷。
【教學重難點】
1、理清詩歌結構,擬寫小標題,品析詩歌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2、體會詩人推己及人、心憂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情懷。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茅茨疏易濕,云霧密難開。”那年春天,茅屋剛剛建成,杜甫寫下這首《梅雨》詩;這年秋天,茅屋為秋風所破,詩人再作詩一首,(板書課題)大家齊讀課題——生齊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課件展示)。
二、出示目標
三、朗讀,知內容。
(一)字正腔圓讀詩
(二)賞讀課文,與詩人同行
再讀課文,將你所讀的每一段用四字短語概括出來。
預設事件:
1.秋風破屋(風吹屋破,秋風卷茅,茅草散失……)
2.群童搶茅(群童抱茅,抱茅入竹,呼喚不得……)
3.屋漏難眠(夜雨屋漏,屋破雨漏,嬌兒受凍……)
4.期盼廣廈(廣廈庇寒,祈求廣廈,思得廣廈……)
詩的第一節賞析并指導朗讀。
1、作者用哪個詞語來描寫秋風。
2、“卷”和“吹”相比較,在描寫風之猛烈上哪個詞更好。
3、后面的動詞還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處。
詩的第二節賞析并指導朗讀。
面對群童抱茅,杜甫的心情會是怎樣的。他是怎么做的。最后結果如何。
詩的第三節賞析并指導朗讀。
1、茅屋被風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2、文中的哪兩個句子表現了作者的這種痛苦難眠的心情。
詩的第四節賞析并指導朗讀。
漫漫長夜,作者無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三)探究,尋找不合理之處
1.本首詩有一些不合常理之處,試著找出來探究。
2.學生試著根據提示找出不合常理之處,結合字詞具體分析研究。
提示:不合常理的人群
不合常理的情懷
3.學生討論找出不合常理之處。
不合常理的人群——兒童
①兒童本該有的狀態使什么樣的。
PPT得出結論:兒童是天真爛漫、無憂無慮、活潑可愛。
②詩歌中的兒童形象是怎樣的.。
A群童
被迫“做賊”去搶茅草,實屬貧窮至極的無奈選擇。
B嬌兒(出示鏈接一、鏈接二)
③體會作者情感:
作為一個父親,杜甫面對孩子忍饑挨餓甚至被餓死的境況,他的內心會是怎樣的情感。
學生探究得出結論:難過、傷心、悲痛……
④由天災讀人禍
出現這樣情況的原因是什么。
安史之亂唐朝的黑暗腐朽沒落的社會制度
不合常理的情懷
如果你是杜甫,如果上天可以滿足你一個愿望,你會有什么愿望。
(希望有房子住,希望能夠吃飽穿暖,希望能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
杜甫在身居破屋的情況下,有怎樣的愿望呢。
(朗讀詩歌的主旨句,體會作者的博大胸懷:
安得廣廈千萬間……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得出結論:詩人有博大、無私、偉大……的情懷。
(四)拓展,體會不同的情感。
補充同類詩歌,比較賞析。
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
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
溫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
(五)小結:如果一個人只抒寫自己生活的貧苦,這是“小我”,但如果自己生活貧苦卻不以為意,關懷著天下寒士,這就是“大我”。這也是杜甫被稱為“詩圣”的原因。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學習記敘、抒情想結合的寫法。
3、背誦全文。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吟誦、聯想,把握詩歌意象,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品味詩歌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了解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人的思想感情。
2、學習記敘和抒情相結合的手法。
教學難點:
個別語句的理解。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對聯激趣:
出示對聯:“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請同學們從對聯中找出相關的文學知識,看誰找得又多又快。
[點撥]學生自由回答,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課外積累的積極性。
杜甫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后人尊稱為“詩圣”。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的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最為的有“三吏”“三別”,還有我們學過的《春望》等等。今天,我們就再次感受一下“詩圣”的魅力,一起走進他的“草堂”。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聽讀
[學生活動]:仔細聽錄音,注意個別字詞的讀音。
[提示]: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頓。
2、自讀
[學生活動]:自由朗讀課文,借助想象、聯想理解課文。
3、審讀
[學生活動]: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段意思。
[提示]:
A、秋風破屋的情景
B、群童抱茅的感嘆
C、長夜沾濕的苦痛
D、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圍繞“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三個話題,結合課文1、2、3段,將全班分為六個小組,按照“讀原段——找特征——善想象”的步驟學習詩文。
[學生活動]
第一、二小組:感受秋天
[提示]:
原文:“八月秋高風怒號”、“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特征:狂風肆虐、烏云密布、大雨將至、暗淡愁慘
想象:描寫環境時不應僅僅局限于文中景物,可借鑒《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景物描寫方法。
第三、四小組:踏訪茅屋
[提示]:
原文:“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公然抱茅入竹去”、“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特征:破爛不堪、不蔽風雨、千瘡百孔、生活艱難
想象:重點表現茅屋的`破爛,孩童的頑皮,可加入細節描寫。
第五、六小組:走近杜甫
[提示]:
原文:“老無力”、“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特征:年老體弱、孤苦無助、焦灼痛苦、徹夜難眠
想象:可從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心理、動作等方面進行描述。
小結:
以上三段主要通過記敘、描寫的表達方式為我們描述了狂風破屋、群童抱茅、長夜沾濕的情景,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遇頂頭風。”此時此刻,詩人想到了什么?
2、探究
別林斯基說:“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杜甫被稱為“詩圣”,結合文章第四段,你能說說他的偉大之處嗎?
[學生活動]:齊讀最后一段,暢所欲言。
[提示]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表現了作者舍己為人的濟世情懷。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
四、總結拓展
本文敘寫了大風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詩人長夜難眠的情景,表露出詩人寧愿“吾廬獨破”,受凍至死,也要得到“廣廈千萬間”,使“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舍己為人的高尚風格和憂國憂民的情感。
同學們,大家還知道哪些像杜甫一樣的憂國憂民的文人,還記得他們的肺腑之言嗎?
[學生活動]:積累
[提示]:柳宗元“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五、板書設計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狂風破屋
群童抱茅———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崇高理想
長夜沾濕
記敘、描寫—抒情
六、作業設計
1、給加點字注音。
三重茅沉塘坳見此屋大庇布衾
2、杜甫草堂至今猶在,詩因秋風破屋而作,茅屋憑詩人高風亮節而佳,真是(用《陋室銘》中的名句填空)千百年來,杜甫草堂是我們瞻仰的圣地,多少文人大家為此作詩題聯,詠志贊嘆,相信你一定有興趣積累幾句。請寫在下面的橫線上。(注明作者)
3、以小組為單位,將本文改寫為課本劇。
備教手記:本節課我把它分為四部分,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自讀感知,整體把握——交流合作,解讀探究——總結拓展。讓學生由開始的讀,漸入佳境,初會情感,整體感知全文。然后按照“讀原段——找特征——善想象”的步驟學習詩文,這一階段主要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尤其是想象這一環節,重在讓學生身臨其境般的感受作者所處的環境,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并且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最后是探究,整堂課由淺入深,以新課程下的學習方式為依據,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7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品味名句,積累名句,增加語言積累,豐富文化積淀。
2.了解五首詩歌的創作背景和不同的藝術風格。
3.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1.朗讀法、聯想想象法:品味詩句,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培養學生讀詩的情感。
2.比較閱讀法、討論點撥法:了解詩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點,體會詩歌不同的藝術風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格調美,培養審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點難點】
1.誦讀詩歌,引導學生理解詩意,體味詩情,明確詩歌主旨,并積累名句。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1.介紹創作背景及其藝術風格,引起他們的閱讀興趣。
2.朗讀、背誦,對內容相近或體裁相同的詩作比較閱讀。
3.組織一次古代詩歌(不限于學過的)朗誦比賽。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漫步在古詩苑中,那豐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練優美的語言……深深地吸引著我們。每一首詩,就是一幅色彩鮮明的畫,就是一支美妙動聽的歌,就是一顆執著跳動的心,就是奔涌的熱血,就是一張棱角分明的臉龐。從今天開始,我們將繼續欣賞五首古詩,相信“這邊風景獨好”!
1.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人,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處在唐朝由興盛走向衰落的時代,他懷抱忠君愛國,積極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歷經禍亂,因而能夠體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詩抒寫個人情懷,往往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深刻反映了這個時代,后世稱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杜甫創造性地發揮了各種詩體的功能,發展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傳統,豐富和提高了詩歌反映現實生活的藝術表現力,并且形成了“沉郁頓挫”的獨特風格。
此詩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邊蓋的一座茅屋。詩中描繪了秋風破屋,長夜沾濕的情景,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
為:被。歌:詩的體例。意思是茅屋被秋風所破壞。
2.全詩段意
①秋風破屋——慘
②群童抱茅——悲
③長夜難眠——哀
④廣廈庇寒—一愿
3.思想內容。
這首詩描寫自己飽經離亂、困苦凄涼的生活,不僅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現實,而且表現了他憂國憂民的情思,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的呼喊。
4.這是一首歌行體的古詩,連續的頻繁的韻角體現了“歌”的特點,單行散句乃至長短句的.錯落搭配,又體現了“行”的動感。正因為有了現實的觸動,有了內心的渴望,詩句才能這樣不假修飾,從胸臆中自然涌現。全詩先敘事,后議論抒情,既寫了詩人貧窮甚至惱羞成怒的窘狀,也表達了詩人博大寬廣的胸懷,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這首詩可分為四節。
第一節五句,寫秋風破屋的情景。“怒號”寫風勢之大,“卷”“三重”寫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確數,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飛”“灑”“掛胃”“飄轉”“沉”等動詞細致地寫出了風吹茅草的情狀,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節五句,寫對“群童抱茅”的感嘆。“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體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盜賊!公開地抱著茅草鉆進竹林離開,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歸來倚仗自嘆息”。‘‘倚仗自嘆息”不僅可以想像出詩人氣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窺視到詩人悲嘆群童抱草,屋破難修的無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寫兒童由心理到行動,寫自己又從行動到心理,寥寥數語,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備。
第三節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俄頃”二句不僅濃墨渲染出陰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詩人凄惻愁慘的心境。“布衾”二句,寫布被使用多年,已變得“冷似鐵”了,又被嬌兒踏破。“床頭”二句,寫大雨給詩人全家造成的災難。“白經”二句,表明從安史之亂以來,詩人因憂國憂民,早已難以入眠,更何況“長夜沾濕”,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詩人徹夜難眠,浮想聯翩,由此時聯想到喪亂以來,由風雨飄搖的茅屋聯想到國家和人民,為下文作好鋪墊。
第四節六句,直抒感慨,表達了詩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詩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遠、由小及大,一想到飽經喪亂、顛沛流離的“天下寒士,在此風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滅了“小我”,為天下受苦受難的人們振臂高呼,發出了黃鐘大呂般的強音。“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何等粗獷有力的筆鋒,何等壯闊深達的形象,何等鏗鏘雄壯的聲音。三句蟬聯而下,形成奔騰洶涌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懷。詩人至此意猶未盡,又于回環往復中遞進一層,把由己及人升華到舍己救人:“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詩人舍己為人,至死無悔的高尚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全詩主旨所在,也是最動人,感召力最強之處。
5.關鍵語句
最末一段,集中表現詩人憂國憂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6.藝術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現實,結尾閃耀理想之光芒,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名篇。全詩作者根據切身的生活現實,如實寫來,使讀者真切地感到詩人的痛苦。組織材料時,層層深入,情不自禁地說出自己的愿望,畫龍點睛,水到渠成。
7、練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詩句有描寫,有敘事,有抒情,請在詩中各找出一個例子加以分析,并說說杜甫在這首詩中表現了怎樣的情懷。
第一節開頭兩句是敘事,以下三句是描寫;第二節全部是敘事;第三節開頭兩句是描寫,最后一句是抒情,其余都是敘事;第四節全部是抒情,兼有議論。描寫涉及到事物的形態,敘事涉及到事件的發生過程,抒情則是情感的迸發與升華。這首詩表現了杜甫關心社會、兼濟天下的情懷。具體分析參見課文說明。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領會詩歌的內涵。
2、體會詩人推已及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3、學習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二、教學設想
1、杜甫的這首借景抒情的詩,從內容到藝術都有很高的成就,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杜甫作為現實主義義詩人的偉大,而且可以從他關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詩人人道主義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體味本詩和對學生進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的訓練,因此本節課我考慮以“朗讀訓練”為切入點,通過加強誦讀訓練,使學生充分領會詩歌的內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進學生從基礎性學習到研究性學習的質的飛躍。
2、教學方法
(1)、朗讀與鑒賞相結合。
(2)、交流、合作與探究相結合。
3、教學準備:學生課前收集有關杜甫的詩及資料
4、教學用具:多媒體
5、課時: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1、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導入新課
2、整體感知課文,領悟作者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的沉郁頓挫的風格。
(1)、查一查下面的.加點字。(見多媒體)
(2)、聽一聽錄音
(3)、教師朗讀指導,指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節奏,停頓等
(4)、學生個人讀,學生對朗讀作簡單評價
(5)、學生齊讀
3、比一比(學生合作,討論交流)
(1)、結合課文注釋,疏通文義
(2)、請各用四個字概括每節詩歌的主要內容。
(3)、請各用一個字概括作者當時的心情。
(4)、以作者此時的心情為感情基調朗讀,并對朗讀作評價
4、品一品(學生再讀課文,劃出自己最喜歡的語句,寫好批注,與同學作交流并作匯報)
5、賽一賽(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實行分組背誦競賽)
6、議一議(學生合作,討論交流)
(1)結合全詩內容,談一談你認為作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像杜甫這樣具有偉大情懷和理想的古仁人還有很多,請列舉兩個。
7、教師總結,學生再讀全詩。
8、理一理(用一句話說一說自已在這節課的收獲。)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懂內容,清結構,品人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篇像一面鏡子,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真實歷史面貌。
他的詩歌被公認為“詩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宗師,被尊稱為“詩圣”。
資料助讀:
茅屋:安史之亂后,杜甫顛沛流離,到處奔波,后來流寓成都,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終于有了一個棲身之所。
喪亂:“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是唐王朝從盛至衰的轉折點。
二、讀出歌行體的味道
1、讀好七言句的節奏
“歌行體”詩是古體詩的一種,從漢樂府詩歌發展而來,多為七言,形式自由。七言詩的朗讀節奏為“二二三”式,具體節奏應根據句意來確定。
2、讀好長短句的節拍
如: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何時眼前突兀現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3、讀好特別之處的頓音
如: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三、讀清詩歌的思路
多角度理解課文思路:可從“概說段意”、“作者心情”、“文章結構”的角度來理解全詩。
請同學們將全詩劃分為四個層次,理清詩歌的思路:
預設:①運用一系列動詞寫出風勢之大,受害之重,詩人好不容易蓋起的茅屋遭遇不測,怎不令人萬分焦急?渲染一種緊張的氣氛。
②詩人從主觀感受寫頑童的行為,詩人如果不是十分窮困,就不會對大風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窮困,也不會冒著狂風抱那些并不值錢的茅草,原來,“四海皆窮困”!這也為作者結尾的抒懷埋下伏筆。
“嘆息”一詞,詩人自己風吹屋破,無處安身,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卻分明聯想到類似處境的無數窮人。
③“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情此景烘托詩人黯淡的心情和艱苦的家境,詩人從眼前的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展到戰亂頻繁的國家,真是徹夜難眠啊!
④直抒胸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一瀉千里!這是詩人痛苦生活中迸發出來的激情和希望,實在難能可貴!通過描寫詩人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悲苦,表現整個社會、整個時代的苦難,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激動著我們每一個讀者的心靈。
“嗚呼”一詞表明詩人情感達到了頂峰,且歌且嘆,古代文人認為做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已經不容易了,可是我們的大詩人杜甫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博大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那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1、概說段意。抓住關鍵詞“苦”。
苦境——處秋風破屋的苦境
苦嘆——抒對己對人的苦嘆
苦夜——熬屋漏沾濕的苦夜
苦心——表蒼天可鑒的苦心
2、體會心情。感受抑揚曲折的情緒變化。
寫詩人焦急的心態
寫詩人氣憤的心情
寫詩人凄苦的心境
寫詩人高尚的心靈
3、理清結構。學習靈巧多變的技法。
起——開門見山,寫秋風破屋的情境
承——承接一筆,寫茅草被搶的嘆息
轉——情景交融,寫長夜沾濕的苦痛
合——卒章顯志,寫憂國憂民的情懷
四、讀出詩人的情懷
1、這首詩敘說的是一個表現詩人窮困和痛苦的故事,一個表現窮困詩人的高尚情懷的故事,請根據課文內容說說,詩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在茅草破屋的狂風面前,他是一個無可奈何心情愁苦的人;
在公然抱茅的頑童面前,他是一個萬般無助內心痛苦的人;
在床頭沾濕的漏屋面前,他是一個饑寒交迫心中悲苦的人;
在憂國憂民的思慮面前,他是一個胸懷博大激情奔放希望崇高的人。
2、小結:詩人之心,與受苦受難的勞苦大眾息息相通。正因為憂國憂民之心,最終形成了杜甫的“沉郁頓挫”的詩風。
五、結束語
詩為事作,屋憑人傳。如今成都的杜甫草堂仍在,草堂前鳥語花香,草堂后松翠竹青。那聞名遐邇的杜甫草堂,就是停泊在歷史長河里的一葉小舟,如今在“廣廈千萬間”的畫面上風姿卓立,成為精神世界中的輝煌圣殿。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本詩正確的讀法,在誦讀中熟悉詩文,了解詩中所敘寫的內容。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吟詠、聯想,把握詩歌意象,進而了解詩中的意境;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品味詩歌語言形象、生動與凝練;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聯系詩人身世處境,結合詩中的描寫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本詩所體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這種理解反饋到誦讀當中。
【教學方法】
朗讀、體味、討論。
1、朗誦:
詩歌的節奏、韻律要靠讀來感受,詩歌所蘊藉的感情內涵也靠讀來體會。讀,不僅是自己的領悟所必需;讀,也是感染他人,產生共鳴之所需。所以對詩歌不僅要求朗讀,還應要求能朗誦,讀出情和意。因此朗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2、變教知識為教方法: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與能力,教導他們養成配合工具書積極理解詩文內容的閱讀習慣。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
⑴ 布置預習,反復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
⑵ 預習課后練習,準備與同學們交流。
2、教師:
⑴ 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⑵ 把課后練習融于教學的過程中。
⑶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設計】
一、出示名言警句,導入新課(多媒體出示屈原的畫面)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
根據你的理解,你知道這句話的含義嗎?(生答)這是著名的關心人民疾苦的句子。從古到今關心人民疾苦的數不勝數,有屈大夫屈原、詩圣杜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現代的孔繁森等。(邊講邊出示人物)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憂國憂民的詩圣杜甫的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二、作者簡介
學生根據課下搜集的材料介紹作者,師補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應進士試,不第,困居長安十年,遂與現實接近,逐步觀察到各種社會矛盾,獲得豐富的創作題材。后任左拾遺,因故被貶。759年,安史之亂未定,關內又大饑,乃棄官帶領全家輾轉西行,歷盡險阻,備嘗艱辛,親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寫出諸如“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之類富有人民性、現實性的史詩。最后抵成都,由親友幫助,在西郊浣花溪,用兩年時間蓋上一間茅屋(即今“成都草堂”),總算得到一個安身之處。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陣狂風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濕透了室內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詩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萬萬廣大人民的疾苦,不禁產生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寫下流傳久遠膾炙人口的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的詩題材豐富,內容深刻,十分真實地反映了勞動人民深受戰亂之苦和顛沛流離的生活,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懷,獲得“詩史”的美稱,又被稱為“詩圣”。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詩歌一千四百多首。
三、看插圖,你想到了什么
四、朗讀
1、學生齊讀課文,教師對其中的難辨字進行點撥。
2、教師做一般朗讀,意在正音。學生邊聽邊為難辨字注音。(投影部分字詞注音和解釋)
3、學生自由朗讀,教師提點學生注意詩歌的韻腳。
五、品味語言
本詩有兩個突出的語言特色,一是用詞生動,形象鮮明;二是結構嚴謹,層次井然。重點讓學生品味詩歌中的精彩用詞與語音節奏隨情感變化有致變化的特征。
詢問學生:“這首詩你們至少讀了兩遍了,在語言上有什么感覺呢?里面有哪些字詞使你特別留意的?為什么?”學生分組討論,再讓代表發表觀點。教師相機點撥。提點完畢后,全體朗讀一遍詩歌。
六、整體感知
本詩寫了哪幾個畫面?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要求:能從文中找出由哪些詞語或句子表現的?可以提出問題分小組討論總結。
秋風破屋
心情苦痛
現實 自己
群童搶茅 推 關 憂
無可奈何 己 心 國
及 民 憂
長夜沾濕 人 生 民
憂思不絕
理想 祈盼廣廈 天下寒士
七、再讀全詩
憂國憂民的詩人,總是受到人民的愛戴和敬仰。山西民歌中有“唐朝師生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這是對詩人的愛戴和敬仰,讓我們懷著對杜甫崇敬的心情,再讀全詩:
1、教師范讀(富有感情的吟誦),并投影誦讀要注意的節奏和重、拖音。
2、學生借鑒教師的方法,自由吟讀詩篇,同時背記內容。
3、學生共同朗讀。
八、能力拓展
如果有時間,請同學們根據1、2段,對人物形象和場面進行合理想象。
九、小結
詩為事作,屋憑人傳。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現在草堂的浣花溪畔,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詩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已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今天變成現實,如果詩人在天有靈,他定會感到欣慰。
“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這是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黨和國家卓越領導人朱德參觀杜甫草堂的題詞。我們但愿杜甫草堂長留人世,杜甫詩篇光芒千秋永照。
【板書設計】
秋風破屋
心情苦痛
現實 自己
群童搶茅 推 關 憂
無可奈何 己 心 國
及 民 憂
長夜沾濕 人 生 民
憂思不絕
理想 祈盼廣廈 天下寒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11
教學目的: 憂國憂民思想
重點難點:
課型教法: 分析鑒賞相結合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幻燈片號:
教學過程
1、 練習
下列對《夢游天姥吟留別》的分析,正確的是:ABD
A、 本詩以七言為主,B、 句式多變,C、 節拍有緩急,D、 其目的是表達自由奔放的情感。
E、 本詩在構思和表現手法上,F、 類似楚辭,G、 極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H、 本詩反映了詩人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I、 積極面對人生與社會態度。
J、 本詩是借惜別的話題,K、 以游仙詩的形式,L、 表現自己的政治態度和生活理想。
2、 作者介紹
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稱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稱杜拾遺、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其與“李白”同為唐代第一流詩人,并稱“李杜”,因有別于杜牧,亦稱“老杜”,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轉衰之時,其詩反映社會動亂和人民疾苦,被稱為“詩史”。
3、 結構
(一)秋風破屋
動詞妙處:“怒號”“卷”“三重”“飛”“灑”“掛”“飄”
(二)群童抱茅
動詞妙處:“欺”“忍”“呼不得”“似嘆息”;寫出無可奈何心情。
(三)長夜沾濕
“長夜”一語雙關,自己的處境,國家的處境(風雨飄搖之中)
“何由徹”意味深長,一作結,二鋪墊。
(四)崇高思想
安得歡顏獨破受凍
秋風破屋風白天室外事
板書:現實群童論茅自己(生活、精神、痛苦)
長夜沾濕雨黑夜室內人
水到渠成推已及人
理想廣廈千萬間(點睛之筆)他人(疾苦)
4、 小結
1、 主題:從推己及人中,2、 表達了關心民生疾苦,3、 憂國憂民的崇4、 高思想。
5、 層次分明清晰。
5、 升化主題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歸心似箭)
杜甫詩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憂國)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憂民)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別林斯基: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因為他是社會、朝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
郭沫若題“成都杜甫草堂詩史堂”對聯:
世上瘡痍,詩中圣哲社會病態,振筆疾呼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6、 詩歌鑒賞練習
1、下邊是晚唐詩人聶夷中的《傷田家》,對它理解錯誤的一項是:A(1—186)
二月賣新絲,五月新谷。
醫得眼前瘡,卻心頭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錯誤!未定義書簽。,只照逃亡屋。
A“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寫“田家”雖然貧困,但尚有“絲”、“谷”可賣。
B“眼前瘡”和“心頭肉”是比喻的寫法,“眼前瘡”喻眼前急難,“心頭肉”喻“絲”、“谷”等農家命根。這兩句入木三分地提示出血淋淋的社會現實。
C“綺羅筵”與“逃亡屋”構成鮮明對比,更增強了詩的藝術力量。
D全詩言簡意足,充滿詩人對田家的同情、對君王的諷刺。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把握詩歌的韻律和節奏,朗誦詩歌并能理解詩歌的內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品析詩歌,體會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語言風格,培養學生對古詩文語言初步的鑒賞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以及“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博大胸懷。
二、教學重點
誦讀詩歌,通過朗讀來表現作者情感,把握詩歌內容。
三、教學難點
品味語言,感受詩人憂國憂民,心系蒼生的博大情懷。
四、教學過程
(一)視頻導入,激發興趣
播放“杜甫草堂”的視頻,激發興趣。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走進作者,了解背景
學生分享交流搜集到的有關作者和寫作背景的'內容。
然后課件展示“名人風采”,并出示背景鏈接,加強認知。
2、解析詩題
(1)“為”的讀音
(2)“為……所”被動句式
(3)歌行體
歌行體,其特點是不講究格律,任由詩人創作興致所至,抒發情感,句數不限。
3、解決生字詞
怒號掛罥長林梢,庇護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
4、朗讀
(1)播放范讀錄音
要求:注意字音;把握感情基調;注意節奏、重音、語速。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
(3)指名讀,師生評價
(4)齊誦
(三)細讀詩歌,明詩意,悟情感
1、這首詩講了一件什么事?
明確:秋風破屋的不幸
2、用幾個詞或短句概括詩人遭遇了哪些不幸?
明確:怒風灑茅群童盜茅漏雨難眠
3、在這些不幸中,作者的心情都有怎樣的變化?
怒風灑茅——急
群童盜茅——嘆
漏雨難眠——悲
4、詩人生動形象的寫出了自己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寫這些不幸遭遇的最終目的是什么呢?僅僅是為了發泄因秋風破屋的不幸而產生的不滿嗎?
明確:不是。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即:渴望廣廈——憂。
(四)研讀課文,品詞析句
默讀詩歌,找出你認為寫的精彩的字、詞或句,進行賞析。
1、卷我屋上三重茅。“卷”如果換成“吹”,好不好,為什么?
明確:“卷”字體現風的猛烈。
2、布衾多年冷似鐵。“鐵”換成“冰”,好不好,為什么?
明確:“鐵”字說明被子又冷又硬,很陳舊。
(五)拓展延伸
觀看視頻“杜甫很忙”。討論看法。
(六)課堂小結
帶著感情齊讀詩歌,體會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
(七)布置作業
1、背誦詩歌。
2、誦讀杜甫詩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3、假如你能穿越時光隧道,回到唐朝,你會對杜甫說些什么呢?寫一寫。
(八)板書設計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把握詩歌內容和情感,了解“歌行體”體裁特點。
2、能聚焦微觀“人事、物景”,會運用“由點讀面”的文本解讀方法。
情感目標:深切體悟杜甫“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胸襟和情懷。
重難點:
1、能聚焦微觀“人事、物景”,會運用“由點讀面”的文本解讀方法。
(教學重點)
2、深切體悟杜甫“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胸襟和情懷。(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關鍵詞品讀法;
2、點面結合、比較閱讀;
3、整體到局部、由外到內的文本分析方法。
設計思路
1、著眼杜甫詩歌反映社會現實的內容特點,又根據詩歌語言凝練的體裁特點,兼顧這首詩的特質,確定本課的語文教學內容為:學習抓住微觀、具體、典型的“人、事、物、景”從而“由點讀面”解讀文本的方法。
2、情感目標達成上,調動學生積極性:以誦讀帶動分析和感受,由物及人,由外到內。
知識目標達成上,尊重學生認知規律,注重知識的生成性:兩次鋪墊,一次點撥歸納,一次鞏固。
3、組織線索:以歌行體的“變”為切入點,分明、暗兩條解讀線索
以“景”、以“物”、以“寒士”境況、明線(情感)
表層情感(情緒):深層苦痛、博大情懷
情緒→情感→情懷
暗線(知識內容):社會戰亂、百姓疾苦、風雨飄搖的國家
戰亂→百姓→國家
教學過程
一、抓詩歌“形象”,整體感知
一番凄風苦雨,一把辛酸淚
——以“景”入文,梳理情感,由天災讀人禍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解題,初步感知。
1、解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問:從題目看,詩歌寫了主要寫了一個什么事件。哪個字不好理解。
(介紹“歌行體”體裁:歌,能唱的詩。古詩的一種體裁,稱為“歌行體”。講究押韻,韻腳不斷變化,長句和短句交錯,有一種“抑揚頓挫”之感)
2、同學們想,節奏的抑揚頓挫根本上是什么的變化。
明確:情感。
3、教師范讀,感知節奏:
(1)在茅屋被風刮破之后,事件如何發展。詩人的情感在歌行體抑揚頓挫的節奏中又會如何變化。請跟隨老師的朗讀進入詩歌。
(2)同時,標注節奏,體會情感,思考事件和情感是圍繞哪些景物在發展變化
二、抓景物,梳理表層情感。
4、通過老師的朗讀,同學們也初步感受到了詩歌的節奏和情感,那現在請同學們說說,你找到了哪些景物在影響著詩歌事件和情感的發展變化
(通過景物變化梳理事件發展)
明確景物:風、茅草、云、雨。
明確事件:風起、茅飛、搶茅、云涌、雨至。
5、事件明確了,下面我們來體會其情感。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選一組句子,找出能體現景物或人特征的字詞,討論分析其狀態特點,揣摩其情感。
(小組討論)
總結表層情感變化:
(1)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無助、無奈
(2)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痛惜、著急
(3)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焦灼、嘆息
(4)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 ——緊張、擔心、憂心
(5)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痛苦、凄涼
【明確每一句的情感后,分別通過朗讀強化理解。】
三、由天災讀人禍
【過度語】一場秋風秋雨,本來是很普通的自然現象,可詩人如此無助,愁緒如此繁雜多變。風雨能摧毀茅屋,但能否使詩人生活突然陷入如此窘迫的處境,無力抵抗。
6、文中哪句話能揭示有更深的社會、時代因素在深刻影響著詩人的生活。
明確:自經喪亂少睡眠
【ppt出示資料鏈接】:
一場唐玄宗末年的動亂。
一場由安祿山與史思明向盛極一時的唐王朝發動的爭奪統治權的內戰。
——“安史之亂”
7、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那這場戰亂究竟給詩人的命運和生活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是什么遭遇讓他如此無助和狼狽。
【過渡】顛沛流離的詩人好不容易安定下來,此時風雨又摧毀了茅屋,再次揭開了戰亂的記憶和傷疤,那這陣風摧毀茅屋的風雨僅僅只是一場天災嗎。
8、這場風雨對不幸中的杜甫而言還有沒有什么更深的象征含義。
了解“歌行體”題材特點
初步感知歌行體節奏、韻律,體會情感
標注節奏,聆聽、思考。
勾畫景物和相關語句。
著眼全篇
抓詩歌“形象”
理清事件發展
思考并回答
合作討論
自主閱讀
品析關鍵詞
揣摩情感
回答交流
誦讀
吟詠、理解
提出疑問
思考疑問
回到文本
由眼前聯系背景
(由“點”聯系“面”)
思考
了解背景
輔助理解
了解不幸遭遇
強化理解
知人論世
借助資料
深入分析
由“點”讀“面”
回答交流
批注結論
二、細部聚焦,深入理解詩人遭遇和時代苦難。(由“點”到“面”)
—一張布衾冷似鐵,一生坎坷天下同
——以“物”解文,橫、縱思考,讀“民生疾苦”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讀個人生活、凄涼處境。
【過渡語】戰亂不止,詩人飽受苦難。這首詩即是在狂風驟雨來臨之時灑下的“一把辛酸淚”。
1、詩人將多年辛酸、貧苦的生活隱藏在哪句話中。并說出理由。
明確: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一起通過朗讀,體會詩人當時的辛酸】
二、讀天下百姓、民生疾苦。
2、這一張冷似鐵的布衾也即是他貧苦生活的寫照。
作為讀書人的杜甫,才華橫溢,在朝廷上也謀得過一官半職的功名,戰亂來臨,其生活尚且如此艱難。那其他那些長期處于社會底層的普通百姓,他們的生活又會如何呢。
【屏幕顯示“戰亂給整個社會的影響”】:
《舊唐書》記載
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
城邑之內,不滿千戶。
方圓百里,人煙斷絕,千里蕭條。
社會陷入混亂,無數苦難百姓流離失所。
戰亂死傷眾多,勞動力不足,社會農業生產停滯,各地饑荒嚴重。
戰爭迫使官府大量增加稅收,導致民不聊生。
3、顛沛流離的杜甫只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這一張冷似鐵的布衾往小的范圍上說,它是詩人貧苦生活的寫照,從更廣泛的社會范圍上講,它有沒有指代、或者象征著什么更多的內容。
明確:一張冷似鐵的布衾→天下寒士的布衾→天下寒士貧苦生活的縮影
【過渡語】“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我們借這句話,橫向思考,讀出了它是天下寒士貧苦生活的縮影。
現在,請同學們由表及里,縱向思考,深入分析這句話隱含了詩人哪些更深的情感和苦痛。
(提示:結合詩人經歷、生活狀況、家庭責任分析小組討論歸納)
【明確】四處逃亡:顛沛流離之痛
生活凄涼:饑寒交迫之苦
愧對家人:無以養家之愧
回到原文
聚焦細節
體會辛酸
做筆記
誦讀強化
由“點”擴展思考“面”
資料助讀
聽講解
思考、分析回答
做筆記
小組合作
緊扣文本
多角度聯系
綜合分析
由表及里
縱向思考
交流發現
做筆記
三、感悟、升華情感
千間廣廈何時現,憂國憂民圣人心。
——以“境況”讀“境界”,對比現實和理想,讀情懷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顛沛流的詩人,饑寒交迫,茅屋又為秋風所破,可謂是心力交瘁。文中哪個詞語能真實反映他現在的精神狀態。
明確:老無力
2、 “老無力”,年老體弱,身體在衰老,心也在歷經磨難中逐漸衰老,身心俱疲。但心力交瘁、饑寒交迫的他此時卻發出了怎樣的吶喊。
3、此時的詩人自己饑寒交迫,自己家眼前的危急都無法解決,但他卻由自己的苦難想到了天下寒士。
同學們能不能將他這句發吶喊與他“老無力、身心俱疲”的現實進行比較,看在對比中,同學們能感受到詩人怎樣的胸襟情懷。
(提示:注意對比“紅色加粗”的字詞來分析。)
【ppt屏顯】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對比:“老無力”(身心俱疲)
感受情懷:超越個人苦痛
胸懷天下蒼生胸襟博大
【引導】“老無力”:衰老、孤弱、落魄、心力交瘁、饑寒交迫
“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安如山”:鏗鏘有力、激揚向上、氣勢宏大、有強烈希望。
【這篇歌行體的節奏和情感在詩人博大的胸懷中再次轉變,情感由悲苦到振作,我們一起用高亢的.語調,通過朗讀來感受詩人博大的情懷。】
4、詩人由己及人,想到了所有的窮苦百姓,他甚至還想要通過什么方式來實現這種理想。
(學生答)
【ppt屏顯】: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對比】: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vs“寒士”
感受精神:
舍身為人自我犧牲至死不渝
(對比中讓學生明白,詩人一無所有,但無論是富貴、貧賤,那份憂國憂民的情懷,至死不渝)
【一起通過朗讀來感受詩人的偉大精神。】
回溯原文
立足文本理解
緊扣原文
比較閱讀
緊扣文本
品析關鍵詞
對比分析關鍵詞
體會情懷
誦讀強化
對歌行體
節奏情感變化
的強化理解
比較閱讀
對比他人與詩人
對比現實和理想
體會精神
誦讀強化
四、知識總結
詩圣著千秋——方法點撥,總結“由點到面”的解讀方法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方法點撥與總結
這就是杜甫,詩人超越個人苦痛,化痛苦為對人的體貼,讓老師想到了一段話:
“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
【過渡語】杜甫也正是這樣的詩人,他讓我們通過一陣風雨、一張布衾,讀到了廣闊的社會現實。
【提出疑問】:我們是分析“風雨、布衾”這兩個點的什么含義,從而讀到了這些“社會現實”的。
(學生思考回答)
【深入追問】:左邊這些我們借助來解讀詩歌內涵的“風雨、布衾”這些景物與右邊這些我們分析得出的“社會現實”兩者在內容范圍上有什么區別。
(學生比較分析、回答)
【順勢點撥】:如果我們把“風雨、布衾”這些范圍小、具體微觀的景物稱之為“點”的話,那右邊這些“社會現實”就可以稱之為什么。
(順勢引入“點”與“面”概念,分析講解)
這首詩歌中,我們就是著眼于“風雨、布衾”這兩個點,從而通過分析讀出了“社會戰亂和天下寒士”這些面。
這也是我們同學需要掌握的一種文章、詩歌的解讀方法。
【方法歸納】:
閱讀文章、詩歌時,先抓住那些“表達簡潔凝練、隱含的內容豐富、情感表達集中”的細小、微觀具體的“人、事、物、景”,以它們為解讀“點”,然后分析它們的比喻義象征義,從而讀出“社會歷史、生活現實、人生百態”等更大范圍的“面”。
二、學以致用
本文的題目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那這間脆弱的、經不起風吹雨打的茅屋在更大的“面”上指代什么。
明確:脆弱的茅屋→風雨飄搖的國家
【結語】:
在這首詩中,我們也正是透過“一番凄風苦雨”這個點,讀懂了潛藏詩人內心的“一把辛酸淚”,窺探到了他不幸的“個人遭遇”。
“一張布衾冷似鐵,一生坎坷天下同”,我們由“一張布衾”讀出了“全社會的民生疾苦”。杜甫以個人遭遇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現實,所以我們常用一個詞形容杜甫的詩歌。
【明確:詩史】
杜甫的偉大絕不僅僅限于此,“安得廣廈千萬間。”他撼人心魄的吶喊讓我們看到了他那顆“憂國憂民的圣人之心”,讓我們感受到了他悲天憫人的情懷。所以,我們也常用一個詞來形容杜甫其人。
【明確:詩圣】
【最后,讓我們再次深切地朗讀一遍詩人那撼人心魄的吶喊,以此來感念我們心中的偉大“詩圣”。】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杜甫的生活經歷及本詩的創作背景。
2、借助注釋學習字詞,引導學生感知詩意并領會詩歌的內涵。
3、體會詩人推已及人,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
能力目標:
1、回顧以往學生讀過的杜詩,從而對杜甫的生活、思想有更全面的認識。
2、朗讀與品味相結合,使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同步提高。
情感目標:
感受杜甫的博愛情懷。
重點難點:
1、揣摩詩歌語言,進行朗讀訓練。
2、品味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世上瘡痍,詩中圣哲;
民間疾苦,筆底生瀾。
提問:詩圣杜甫筆下記載世上瘡痍、民間疾苦的作品有哪些?
明確:《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春望》等,當然也包括我們今天要學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二、作者簡介
1、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人,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出生“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處在唐朝由興盛走向衰落的時代,他懷抱忠君愛國,積極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歷經禍亂,因而能夠體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詩抒寫個人情懷,往往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深刻反映了這個時代,后世稱為“詩史”。杜甫創造地發揮了各種詩體的功能,發展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傳統,豐富和提高了詩歌反映現實生活的藝術表現力,并且形成了“沉郁頓挫”的獨特風格。
2、解題: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邊蓋的一座茅屋。
三、朗讀詩歌。
1、學生齊讀,并提醒學生在齊讀時注意字的讀音。師糾正“俄頃”、“喪亂”、“突兀”、“見此屋”等幾個詞的讀音。
2、教師朗讀指導,強調如何深入領會詩的意境,讀出詩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來。指導前三節基本用降調,但降中有逐層遞升,語速宜緩慢,詩中“怒”“三”“灑”“掛”“飄”“老”“忍”“抱”等字須重讀,讀出風之大、茅草翻飛的意境;“呼-不得-”“自-嘆-息-”等字須拖長讀音,讀出杜甫面對群童抱茅無可奈何的情狀來。后一節用升調,語速適中,“安得”“千萬”“大庇”“寒士”“嗚呼”“何時”“受凍”等字須重讀,“死-亦足”中“死”字須拖長讀音。這樣處理,能讀出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來,較好地表達出詩歌的意境。
3、學生再次齊讀,注意領會這首詩的思想感情。
4、指名朗讀。師指導學生要根據詩歌感情的需要處理好輕重緩急、抑揚頓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韻律和節奏,朗誦詩歌并理解詩歌的內容。
2、品析詩歌語言,體會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語言風格,培養學生對古詩文語言
初步的鑒賞能力。
3、感受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以及“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博大胸懷。
教學重點:
反復吟誦,把握詩歌內容,理解詩人情感,并把這種理解反饋到誦讀中
教學難點:
對詩人憂國憂民思想的理解
教學流程:
一、導入
背古詩《春望》導入課題,
(PPT出示課題)
二、詩歌學法指導
問:學習古詩我們該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呢?
1、析詩題
2、知作者
3、想畫面(故事)
4、品語言
5、悟情感
三、分析詩題、簡介作者
1、簡介作者
2、解析詩題:
(板書課題)
(1)“為”的讀音,(2)“為-----所”被動句式(3)歌行體
歌行體,它的.特點是不講究格律,任由詩人創作興致所至,抒發感情,句數多少
不限,可以說是句式整齊的“自由體”詩。
(4)從詩題看,這首詩寫了什么事?你覺得作者會抒發什么感情?
四、初讀,知內容。
過渡:帶著這些猜測,讓我們來讀這首詩——
1、師范讀,生畫出朗讀節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頓
2、學生試讀:(正音,糾正朗讀中的問題)
思考:你讀到了什么,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秋風破屋的不幸)
你能不能用幾個詞或短句概括詩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嗎?
例秋風破茅屋
指導歸納:秋風破茅屋
群童抱茅去
喪亂長夜苦
五、默讀,想畫面。(配樂)
過渡:很好。那么大家能把剛才概括的內容描述出來嗎?
在前三節中找出你喜歡的一節讀一讀,
邊讀邊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腦里浮現的畫面
例:略(PPT)
六、自讀,品語言。
過渡:之所以能在我們的大腦里浮現出一個個畫面,那是因為詩中那些生動傳神的
詞,然我們一起來欣賞他們——
1、找出文中你認為寫得很精彩的字、詞、句進行賞析。并在班內交流
2、對比閱讀:
卷我屋上三重茅
吹我屋上三重茅
(“三”是虛數,“幾”的意思,那你認為在這里究竟表示多還是少,為什么?)
布衾多年冷似鐵
布衾多年冷似冰
七、品讀,悟情感。
(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
過渡:這些詞語,生動形象的寫出了作者所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寫這些不幸
遭遇的目的是什么呢?讓我們結合背景來體會詩人的情感——
1、了解背景:(這首詩那個詞暗示了時代背景?)
(PPT出示背景資料)
2、詩人寫這首詩僅僅是為了發泄因秋風破屋的不幸而產生的不滿嗎?
3、換位思考:假如你有同樣的處境:如5·12地震,地震家里房屋受損的舉手!
面對當時情景,你想到些什么?(——引導理解“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八、“杜甫很忙”之我見。
一度時期,人們很喜歡看穿越劇,也向往穿越。因此就有人想起了“詩圣”杜甫,
現在的杜甫在忙什么呢,請看——“杜甫很忙”
(一分為二看問題:放松,調侃,對傳統文化的捍衛。)
1、看漫畫,說看法
2、填詩句:
九、小結
(記一記)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一年到頭,都為老百姓發愁、嘆息,想到他們的苦難,心里象火燒似的焦急。)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韓愈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陸游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12-08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設計(通用10篇)08-09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說課稿范文10-13
改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文02-06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古詩原文07-04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原文及賞析08-08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反思(精選8篇)08-09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案(精選11篇)08-05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原文及其翻譯08-07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理解性默寫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