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5篇[通用]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
【設計思路】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是初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學的策略,不在于有沒有講清、講透,而是看教師有沒有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主動獲取知識,樂于探究,所以教師應想方設法把課堂活動權交給學生,把發言權留給學生。基于此,教學中,一方面注意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探究,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滲透,引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參與教學的過程,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剛剛接觸物理這門學科,在知識方面,懂得少許淺顯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較簡單的物理現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規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備了一定的探究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有一定的協調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們有較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本節探究課學生面臨著許多困難,首先實驗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詞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實像、虛像;還有,要找到各種像應調整什么,如何調整,學生感到盲目;再有,從數據中要得出結論也不易,因此老師必須重視在探究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指導,同時,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索的全過程和方法。
(3)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
(2)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及探究創造的心理品質。
(3)樂于參加觀察、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
【教學重點】
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探究過程。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并從實驗中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
【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小組討論、多媒體演示。
【教學準備】
學生:蠟燭、火柴、凸透鏡、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組;教師:多媒體課件。
初中物理規律教學設計:牛頓第一定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牛頓第一定律。
2.認識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能用物體的慣性解釋生活和自然中的有關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并確認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2.經歷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科學推理過程。
2.能通過生活經驗和大量事實認識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科學推理過程學習科學思維方法。
2.通過慣性現象的認識,樹立交通安全意識。
3.體會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內容由“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牛頓第一定律”“慣性”三部分內容組成。“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是研究力與運動關系的重要實驗,做好這個實驗并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猜想是得出牛頓第一定律的關鍵。
運動和力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物理現象。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就開始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直到伽利略和牛頓時代,這個問題才得以解決。運動和力的關系問題不僅深化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而且體現了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對人類思維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它指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即力不是維持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它是整個初、高中物理課程的基礎。要讓學生完成對它的認識,最重要的是揭示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思維過程,幫助學生突破思維障礙。牛頓第一定律說明了物體有慣性,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有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慣性與生活聯系緊密,人們有時可以利用慣性,有時應注意防止慣性給人們帶來危害。
重點: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難點: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科學推理過程
三、教學策略
首先以水平方向只受阻力作用逐漸停下來的日常生活實際為基礎引出兩種對立的觀點,進一步用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兩個偉人來強化這種矛盾,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為核心,在基本的實驗事實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進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結論。
通過慣性實驗展示運動物體由于慣性而表現出來的現象,以突出慣性維持其原有運動狀態的實質。最后應用所學習的慣性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四、教學資源準備
斜面、小車、毛巾、棉布、木板、慣性演示儀、多媒體、實物投影等。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2
第三節探究物質的一種屬性——密度
教材分析:本節是這一章的重點,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應用,這是整個初中物理的重要
基礎知識,是后面學習浮力、液體壓強的基礎;二是科學探究方法的學習和掌握既是物理課程的`目標,也是物理教學的重要內容。
設計思想:新的課程改革對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將“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作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將“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作為課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落實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課程理念。在教學中從學生身邊的例子入手提出問題,這樣的例子讓學生既覺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創設了探究情景,為后面的探究教學奠定了基礎;密度的概念沒有直接給出,而是通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大膽猜想、實驗探究,經過計算、分析、比較、交流,最后得出的。這樣既讓學生體驗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又讓學生學習了科學探究的方法,還加深了對密度概念的理解。在第2課時,著重讓學生學會應用所學的密度知識解決我們身邊的問題,使學生感受物理有用,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在學生初步了解電路和電路的連接的基礎上來認識電流的概念,會正確使用電流表,探究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電流的特點。對電流表的使用教材以電流表說明書的形式出現,學生可對照電流表的實物結合說明書來了解電流表的使用,有利于學生的自學,使學生養成在測量儀器使用前閱讀說明書的好習慣。
通過教材中的“動手做”,來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掌握電流表的使用,為后面的探究串、并聯電路電流的特點做準備。教材突出了過程與方法、更加注重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讓學持經歷探究串、并聯電路電流特點的實驗過程,自主探究得出結論。
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了電路的基礎上來學習電流,在平時的生活中學生們可能就聽說過電流,但那種認識是膚淺的,是模糊的,在頭腦中沒有構成知識體系,現在來真正的學習這些內容,他們會懷有極大的興趣。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滿足他們好動手操作的愿望。在學習中使用電學中的重要的測量儀器——電流表學習也會有新鮮感,可讓學生通過閱讀說明書來進行自學電流表和電壓表的使用,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教學目標
1、知道電流的單位,會正確使用電流表。
2、通過探究,知道串、并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
3、通過關于“電路短路造成的'危害”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串、并聯電路的電流特點。
難點
電流表的使用。
重、難點突破
讓學生經歷“探究串、并聯電路的電流特點”的過程,通過探究進行理解來突破重點,
通過閱讀說明書,討論交流和實際操作等形式來突破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電流表仿真課件、電流表、干電池若干、小燈泡、導線若干。
學生準備
電流表、小燈泡、干電池若干、導線若干。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觀察圖片、實驗,引入新課
1、播放一組圖片:手電筒的光亮和汽車前燈的光亮對比
2、演示實驗:用一節和三節干電池分別供電的一個小燈泡的發光情況對比。
提問:同學們看到了什么現象?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
學生:燈發光的亮暗不同,電路中有了電流,流過它們的電流變化了。
說明:圖片及演示實驗是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這樣引入新課,體現了從生活到物理的教學理念。
二、進行新課
(一)認識電流
教師:我們已經知道電流是由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的,關于電流你還想知道哪些問題?
學生討論回答:怎樣來描述電流?電流的單位是什么?怎樣能測量電流的大小?……
教師介紹:物理學中用每秒通過導體某一橫截面的電荷多少來表示電流的大小。用I表示,單位是安培,簡稱安,符號是A。
指出不同的用電器工作時,電流的大小一般不同。打出幻燈片:常見的電流,使學生對電流的大小有個初步的印象。
(二)電流的測量
1、觀察認識電流表
教師:電路中電流的大小需用電流表測量,大家桌上擺的儀表就是電流表,請學生認真觀察自己手中的電流表,看看都觀察到了什么?
學生觀察后交流:①表上有一個標記符號A;②標有“—”、“0、6”和“3”三個接線柱,“0、6”和“3”是“+”接線柱;標有“+”號、“0、6”和“3”三個接線柱,“0、6”和“3”是“—”接線柱。因為電流有方向,“+”和“—”接線柱告訴我們:電流應該從哪個接線柱流進電流表或流出電流表。③電流表表盤上有兩種刻度。表明有0~0、6A和0~3A兩個量程,分度值分別為0、02A和0、1A。
教師補充電流表的符號。
說明:認識電流表是正確使用電流表的前提。從觀察開始來讓學生接觸一個新的儀表,比直接講解怎樣把電流表連入電路要來得緩和,學生在心理上不會感到突然,可以減輕學生學習壓力。讓學生認識上有充分的準備,又可以為后面的教學作好鋪墊。
2、電流表的使用
教師:請同學們認真閱讀電流表的說明書,來了解一下如何使用電流表測電流。
學生閱讀教材中的電流表說明書,結合實物來了解如何使用電流表測電路中的電流。
學生敘述電流表的使用方法:
①實驗前要檢查指針是否對準零刻度線,如有偏差,需調零。
②電流表要串聯在被測電路中。
③必須使電流從“+”接線柱流進電流表,從“—”接線柱流出來。
④被測電流不要超過電流表的量程。可以用試觸法確定量程的選擇。注意:絕不允許將電流表直接接在電源的兩極上!
教師演示試觸現象,學生觀察電流表指針擺動情況。
說明:使學生理解為什么要試觸,清楚違反以上規則造成的危害,對此有一個較深刻的認識。
進行讀數練習(用電流表仿真課件演示),教師演示,學生讀數并說明是如何讀數的。
(三)用電流表測量電流
“動手做”活動:測量通過燈泡的電流值。
教師強調:
(1)要遵守科學規則,即電流表連接電路時要遵循電流表的使用規則。
(2)連接電路時,開關是斷開的,檢查無誤后再閉合開關。
學生先畫出電路圖,再根據電路圖把電流表連入電路,測量電流。
交流、評價
1、請學生反思自己本節課的學習情況,談談收獲和體會。
2、教師進一步強調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4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滬科版九年義務教育八年級物理八章第三節的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壓強的概念、壓強的公式和單位、液體壓強的特點和規律以及液體內部壓強的公式之后,學習的又一壓強方面的知識。這節課主要講的是關于氣體壓強中大氣壓強的初步知識,與前面所學的固體壓強,液體壓強一起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教材通過事例、實驗引入課題,教材的編排符合初中生的學習特點,重視定性分析和實際應用,強調實驗探究。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理解大氣壓強的存在和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會用大氣壓強解釋簡單的現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實驗說明了什么,知道大氣壓強的大小.學好本節課,對學生理解大氣壓的成因、大小及其應用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學生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對進一步認識“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科學研究方法具有指導意義。
二、教學目標
根據物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本課的編排特點,結合未來教育發展的方向,擬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
(1)理解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能說出幾個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氣壓強解釋簡單的現象。
(2)知道托里拆利實驗和標準大氣壓的大小。
(3)知道大氣壓強隨高度增加而減小,大氣壓強的大小可以用氣壓計來測量。
(4)知道沸點隨氣壓減小而降低,增大而升高。
2、能力目標
(1)進一步提高實驗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能夠把所學知識與生活、生產實際相結合。
(3)培養物理科學實驗探究研究方法
3、德育目標
(1)學會與人合作,共同學習。
(2)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三、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經過一個多學期的物理學習,對這門學科有了簡單的了解,物理觀察、實驗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親身體驗到了物理知識與人們生活、生產的密切聯系,對物理有了一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他們希望教師能滿足他們對新知識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師的引導下獲得鍛煉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機會,同時更希望品嘗到成功學習的快樂。教學中應注意設計好問題,引導學生的同時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索新知識的勇氣,教會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讓學生成為探究式學習的主角。
四、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1、選擇生動、趣味性強、直觀的實驗,不但有力地說明大氣壓的存在,降低教學難度,同時還激發學生的學習物理的興趣。
2、觀察托里拆利實驗,說明原理和變化
3、大氣壓的變化的理解和應用
五、教學與學法:
(一)、說教法
1、設計思想
本節課總體采用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和實踐探究的方法。
全班分為六個學習小組,天才學生與需要幫助的學生搭配組成。課前布置預習任務,提供必要的參考資料如實驗設想、相關網站等,要求學生最后能完成布置的相關的學習任務,
在“空氣的力量”的學習中,由各個學習小組展示各自準備的能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實驗或事例,教師通過演示或利用網頁動畫課件設置懸念,用虛擬實驗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判斷真假。在后面“大氣壓強有多大”的學習中,主要由教師通過實驗演示結合課件講解分析,對教材的重點難點逐個突破。最后出示相關問題進一步拓展研究,達到鞏固深化學習的目的。主要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2、教學過程
有學生動手實驗,在于防止虛擬的網絡界面,過度的刺激學生,讓學生體會物理的學習是研究客觀事物的。安排機動的實驗內容班幫助學生學習。
3、托里拆利的實驗學習
以提供課件為主,學生通過課間的內容,小組討論,自組學習,大大的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避開了實驗操作的繁瑣,同時也避開水銀的危害。
(二)、說學法
學生圍繞一個活動主題(即任務、問題),在老師的精心設計和安排下,利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積極主動地投身于探究活動,收集相關的資料,去準備小實驗,一切都是在充滿激情、懷有極大的興趣、帶著強烈的求知欲的心態下進行,可以想象這時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在探究過程中解決每個問題,學生內心都會充滿成功的喜悅,富有成就感,同時更進一步激發他們探求下一個答案的樂趣。這種探究型的學習模式不但使學生基本可以掌握所學的內容,達到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同時,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團隊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得到了體現,學生實驗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加強。學生綜合學習能力得到了發展。
這種學習模式的顯著特點,使學生置身于實驗探究的學習環境中,學生由感性認識到實驗探究,然后上升到理論分析,最后鞏固拓展,回歸生活,逐層推進,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體驗了“從實驗中來到實驗中去”的方法論。
六、主要教學程序設計
(一)復習提問:
1、如圖(多媒體展示)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液體對它的壓強?(受)
2、液體內部向什么方向有壓強?(各個方向)
3、液體內部壓強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液體受重力,具有流動性)
(二)新課教學
1、大氣壓強:問題: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周圍被厚厚的空氣層所包圍,即大氣層,也有流動性,地球上的物體(包括人)都浸在其中。那么大氣對浸它里面的物體是否有壓強呢?說說你的猜想并用你日常所見一些現象來支持你的猜想。引導學生根據日常所見一些現象來支持他的猜想。如:
(1)把一個小小的塑料掛衣鉤緊貼在很平的墻上,就能用它掛衣服而掛衣鉤卻不掉下來
(2)只有一個小孔時,飲料罐里的飲料不易倒出
(3)吸飲料時,飲料罐紙盒會變扁
初步分析討論出結論:從以上的現象,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生活其中的大氣對我們應該是有壓強的?
但是,純討論出的結論是否完全正確呢?所以我們還得從科學實驗探究中驗證是否有大氣壓強。
科學實驗探究:請用給出的儀器,設計一~二個驗證是否有大氣壓強的實驗,并解釋現象實驗1把浸過酒精的棉花用火柴點燃投入事先準備好的空瓶中,用剝了皮的熟雞蛋堵住瓶口,稍后,雞蛋被吸入瓶內.
實驗2給茶杯中裝滿水,蓋上硬紙片,倒置過來發現水和硬紙片都不下落.
實驗3拿一空鐵皮罐,放少許水,罐口打開,放在火上將水燒開。水燒開后,注意觀察鐵皮罐的形狀,然后將鐵皮罐罐口用蓋子蓋緊,小心放入盆內,然后用冷水澆鐵皮罐,再仔細觀察鐵皮罐是否有變化?
實驗4取兩個掛東西的小吸盤對接,擠出吸盤內部的空氣,然后試圖拉開吸盤,注意體驗拉開吸盤容易嗎?
實驗5馬德堡半球實驗---它第一次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
正確結論:由以上的眾多實驗證明,我們生活其中的大氣對我們確確實實有壓強。那么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解釋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一個蔚藍色的星球,地球周圍被厚厚的氣體包圍著。地球周圍被厚厚的氣體包圍著,這厚厚的氣體人們通常稱之為大氣層。
大氣層的厚度大約有幾百千米,主要由氮氣、氧氣等多種氣體組成。其中,大部分氣體分布在距離地球表面幾十千米厚度的范圍內。交流與討論:空氣有質量嗎?
我們在上一章里已經知道空氣的密度是/m3,可見空氣是有質量的,空氣體積很大時,其質量也是相當大的。同學們試計算充滿我們這間教室的空氣的質量有多大。計算:
∵ρ=m/v、v=10m×6m×4m=240m3∴m=ρv=kg/m3×240m3=kg
我們周圍的大氣既有質量,同時又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且具有流動性,這幾個原因就產生了大氣壓強。
2、大氣壓強的測量
(1)托里拆利實驗
根據奧托·格里克的馬德堡半球實驗,不僅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還表明大氣壓強是很大的。那么大氣壓強有多大呢?
我們先看看,歷史上人們是怎樣測量大氣壓強的?
1644年,伽利略的學生托里拆利及其同伴通過實驗第一次測出了大氣壓強的大小。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托里拆利是怎樣測出大氣壓強的?
①介紹托里拆利實驗裝置
②演示:托里拆利實驗(課件演示)③分析:
玻璃管內水銀面上方是真空,而管外水銀面受到大氣壓強,正是大氣壓強支持著管內760mm高的水銀柱,就是大氣壓強跟760mm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相等。
p=ρgh=×103kg/m3×10N/kg×=×105Pa④應用:人的頭頂面積約為m2,請計算大氣壓對頭頂的壓力為多少?
(2)測量大氣壓強的工具:
①水銀氣壓計:優點:精確缺點:不方便攜帶
②金屬盒氣壓計:原理:優點:使用方便缺點:不精確
3、大氣壓強的變化:
(1)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大氣壓強不斷減小。
海拔3000M以內,每上升10M,大氣壓強減小100Pa。
(2)1個標準大氣壓=760mm高水銀柱所產生的壓強
4、思考:
1、學過本節后,你對馬德堡半球實驗,有什么新的推論?
2、抽水機是靠大氣壓把水壓上去的,抽水機能否一次把水從地面抽上地王大廈的頂樓?
3、西藏的人們為什么習慣吃燒烤的東西而不習慣湯煮的東西?
(三)、課堂小結
讓學生總結本節所學的內容(用多媒體給出)
1、空氣受重力的作用且具有流動性所以空氣對浸入其中的物體有壓強;
2、托里拆利實驗測出大氣壓的值等于760mm高的水銀柱產生的壓強即×105帕;
3、大氣壓強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有很廣泛的應用。
(四)、布置作業
1、復習課文,預習第四節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2、課本第159頁,作業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升華和凝華
2、了解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象,并能用物理語言進行解釋。
3、知道升華需要吸熱,凝華需要放熱。
二、教學重點
1、了解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象,并能用物理語言進行解釋。
2、知道升華需要吸熱,凝華需要放熱。
三、教學難點
1、知道升華和凝華的條件,升華需要吸熱,凝華需要放熱。
2、用物理語言進行解釋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象。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欣賞雪景、霧凇、霜景,并思考問題。
1、雪是怎樣形成的?霧是怎樣形成的?霧凇是怎樣形成的?
2、復習物態變化“三角形”,引入新課。
3、展示學習目標
二、學習新知
(一)升華和凝華現象
1、根據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提出問題,解釋現象。
北方嚴寒的冬天,冰凍的衣服也能晾干,這是為什么?
這是固態冰變成氣態水蒸氣的升華現象。
2、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的表面會有冰花。思考:窗花出現在玻璃窗的內側還是外側?
答案:內側。并解釋:室內水蒸氣遇到冷玻璃凝華成固態冰晶。
3、請同學們思考并回答:
(1)、樟腦丸越來越小是什么物態變化現象?學生答:升華。
(2)鐵絲網上的霜是什么物態變化現象?學生答:凝華。
4、總結:升華是物質有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的現象。
凝華是物質有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現象。
(二)物態變化過程中的吸熱、放熱
1、觀看實驗視頻:碘的升華和凝華現象。并總結,升華和凝華的條件。升華需要吸熱,凝華需要放熱。
2、分析某晶體的物態變化過程
3、從分子角度來看,吸放熱使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發生變化,分子間距發生變化,從而使物質實現在固態、液態和氣態之間的'變化。
(三)解釋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象
1、解釋雪、霜、霧凇的物態變化過程
2、解釋燒黑的燈泡的物態變化過程
3、解釋飛機播撒干冰降雨中的物態變化過程
4、解釋舞臺上“霧”的形成過程中的物態變化過程
(四)達標訓練
1、請指出下列物態變化名稱
2、請指出下列物態變化和吸放熱情況
(五)課堂小結
(六)基礎試題
三、課堂測試
四、布置作業
1、課后作業
2、基礎訓練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6
知識目標: 了解物理知識在實踐生活中的應用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初步觀察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品德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物理興趣
教學重點: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難點:學生初步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教學過程:
一、物理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1、浮力的應用:古希臘的教學家阿基米德首先提出比重概念并發現了物體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的規律,并寫了<<浮體論>>正因如此,才發明了潛水艇和母艦。此外,阿基米德發現杠桿、滑輪等機械的工作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他說一句名言世”給我一個支點,我將能移動地球。
2、電磁波:科學家發現了“電”和“磁”的.性質和變化規律。于是各種各樣的電器才應運而生。電磁波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跑得跟光一樣快的物質。
3、牛頓從蘋果落地現象,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深入研究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有了這一發現,人類才開始認識到了宇宙、天體的運動和變化,并制造出各種航天器。
二、有趣的物理現象
(教師演示,學生觀察描述)
1、筷子提沙子實驗
現象:沙子被提起
2、紙托水
現象:水不流
3、瓶吞雞蛋實驗
現象:雞蛋會掉入瓶中
4、試管上升實驗
現象:水流出小試管上升
三、小結本課
四、作業:課后完成學習活動卡第三頁A、B、C、D、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7
一、教材分析:
在本節教學內容中,“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哪此因素有關”,是學生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主要載體,“什么叫壓強”是本節的主要知識點,“怎樣增大和減小壓強”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壓強的概念,了解壓強的應用。此外,壓力、壓強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學情分析:
在本節學習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也基本掌握了的物理的探究方法。另外,初中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也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于本節內容所學習的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壓力的區別,也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難點所在。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壓強的概念
2、理解壓強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3、了解壓強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知道壓強的物理意義
4、了解壓強的增大和減小的主要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象
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
3、能運用知識解釋簡單現象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四、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壓強大小決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
(二)難點:應用壓強的知識說明生活實例
五、教學方法:情景法、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小游戲:扔飛鏢
讓學生分別用有箭頭和沒有箭頭的飛鏢射到靶上,學生通過觀察現象引發思考。從而引入課題——壓強
學生活動:學生自主閱讀教材p76-p78,完成學案自主學習部分的內容。
(二)通過實驗引入新課
教師引導:由于壓力在物體上產生的效果不同,那么現在,你最想了解的問題是什么? 學生各抒己見
帶著這些問題,開始我們今天的學習。
(三)壓強
體驗:
1、同學們自己分別用筆尖和筆帽扎手,體驗有什么不同的感覺。
2、分別用不同大小的力讓筆尖接觸手指,體驗有什么不同感覺 從同學們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這些現象中,大家會想到什么問題嗎?(經體驗,學生感受到接觸筆尖和筆帽的手的疼痛感覺不同,而這都是由于壓力在物體上產生的效果不同)明確探究課題:壓力的作用效果與什么因素有關?
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情境或生活經驗進行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有關,與受壓面積有關;確定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 實驗探究:巡回指導學生從課桌上已備的器材或身邊的一些物品中自主選擇器材,來驗證猜想。提醒同學們注意團結協作,小組交流 交流評估:鼓勵各小組展示各自的實驗方案,并對自己及他人的實驗提出評估意見。 大家各抒己見
圍繞實驗結論,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
練習:
1、壓力相同,受力面積不同的比較
2、壓力不同,受力面積相同的比較
3、壓力不同,受力面積不同的比較
教師分析引導,類比速度的概念引出壓強的概念:
壓強:單位面積上物體受到的壓力
利用課件將速度的概念與壓強概念進行對比,運用類比的方法找出壓
強的公式、單位機器物理意義
例題應用:課件例題,巡回指導,及時反饋
(四)壓強的應用
1、課件展示圖片
提出問題:你希望釘尖對木塊的壓強大些還是小些?希望釘帽對手的壓強大些還是小些?引導學生討論,如何增大或減小摩擦力
2、根據剛才同學們討論分析的,生活中有時我們需要增大壓強,有時需要減小壓強,總結一下,我們用什么方法來增大壓強,用什么方法來減小壓強呢?
學生總結:用增大壓力或減小受力面積的方法來增大壓強,用減小壓力或增大手里面積的方法來減小壓強。
(五)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展示自己所學到的物理知識
七、板書設計 壓強
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的壓力叫壓強(P) 公式:P=F/S
單位:N/m2 Pa 1Pa=1N/1m2 壓強的應用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8
初中物理教學基本理念,轉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思想物理傳統的教學模式偏重于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將精力陷于知識點的學習和解題中,對技能、物理過程和方法則關注的較少或落實不夠。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始終體現“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這一觀念,堅持這一觀念,才能切實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對學生終身學習愿望、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的培養。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通過讓學生觀察身邊熟悉的現象,探究其內在的本質的物理規律,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教學中的具體體現是:
1、關注每一位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關注所有的學生,應該尊重、關心、牽掛他們。要容忍學生的錯誤,積極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增強社會責任感。
2、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物理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愉悅的情感體驗過程。物理教師要善于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讓課堂成為學生向往的地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
(1)融洽的課堂氣氛教師要真心對待學生,永遠以和平、愉快、友好、信任和鼓勵的方式對待學生,與學生建立起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身心處于最佳活動狀態,心情舒暢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2)在教學中應盡量增加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情趣讓教學內容以一種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出來,如將教學內容故事化、多媒體化。以《磁場》一節引入新課的教學為例,教師講:“在我國的古書《史記封禪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漢武帝雖然雄才大略,但是晚年卻很迷信。有一天,宮外有位自稱叫奕大的人求見,說是有寶物要獻給皇帝。漢武帝一聽,馬上召見。只見奕大從懷中取出一對棋子,說這叫斗棋,放在一起爭斗不已。漢武帝命人拿來棋盤,奕大把兩只棋子靠近擺在一起,果然能夠‘相距不休’。一會而,奕大又換了個法子,兩只棋又相互吸引不肯分開。這個玩意而可把皇帝給逗樂了他馬上下令封奕大為‘五利將軍’。同學們,如果你是奕大,你會用什么來做那兩只棋子呢?”教學內容如果以多媒體的方式呈現,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使學習的內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與人格養成課堂不僅是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格養成的圣殿。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的挖掘道德教育素材,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引導學生成為一個有高尚道德的人。使學生在獲得物理知識同時,也成為人格健全的人。物理教學中的德育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愛國主義教育通過介紹我國古代在物理學方面對世界所做的杰出貢獻、我國現代科學技術的新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國古代文明燦爛輝煌,很多科學論述都在世界遙遙領先,如《墨經》關于杠桿的論述、小孔成像的觀察研究,《春秋》中哈雷彗星的記載,足足比西方早六百多年。在現代科學技術中,我國超導的研究與實踐,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尖端技術方面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的實驗成功,人造衛星的發射與回收,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成等等,在教學中適當的穿插這些內容,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還能使學生了解祖國燦爛輝煌的文化,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教學中也應讓學生認識今天我國在科學技術的某些方面與國際水平的差距,激勵他們努力學習,立志振興中華。
(2)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中學物理教學內容中充滿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師在教學中應自覺地用辨證主義觀點去分析教學內容,闡明物理概念和規律。例如,通過分子運動論的初步知識的教學,向學生揭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通過講解“摩擦力的利與弊”向學生闡明“一分為二”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道德品質教育在物理教學中,應培養學生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科學態度,刻苦鉆研、勇于進取的精神和愛護公物、遵守紀律、團結協作的作風。探究式教學法是一種重要的物理教學方法,在探究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勇于戰勝困難和團結協作的優良品質。
4、滲透STS教育,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物理知識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社會生活中都有廣泛的應用,人類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與物理學的進步息息相關。這就要求教學活動必須圍繞著學生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來展開,使學生在掌握物理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了解這些知識的實用價值,懂得在社會中如何對待和應用這些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技術意識、社會意識。
在教學中的具體做法是:
第一、關注現代物理科學技術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動向,如那米技術、超導體、激光、現代航天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等。
第二、重視學習內容與家庭、社會生活、生產實踐的聯系,如將電的知識與安全用電、安裝照明電路、修理各種家用電器相聯系;將能源的利用與生活中如何節能相聯系;將物態變化與電冰箱的工作原理相聯系,將浮力與潛水艇的浮沉相聯系;將電磁波與現代通信相聯系等。
第三、關注一些重大社會問題,如環境污染與環境保護、能源危機、噪聲污染等。此外,教師在設計習題時,應多考慮一些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規律的題目,如學習慣性后,解釋剎車時人體上半身為什么向前傾的現象。學習杠桿后,解釋騎自行車上坡走“S”形路線省力的道理;學習了長度的測量后,會從地圖上測出長春到北京鐵路線的長度;學習了光的反射,解釋汽車駕駛室外面的觀后鏡是一個凸鏡,汽車頭燈里的反射鏡是一個凹鏡;學習了光的折射,能解釋海市蜃樓,汽車頭燈總要裝有橫豎條紋的玻璃燈罩;學習了熱學,能回答為什么海邊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氣候宜人,為什么當今國家推行退耕還林的政策;學習壓強后,解釋刀磨得越鋒利切東西越快等等。通過多方面培養學生勇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形成將科學技術與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意識,激起學生對自然界的好奇、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養成對大自然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增強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兩類。
2.了解光的色散現象,知道白光可分解為紅、橙、黃、綠、靛、藍、紫等七種色。
3.了解光的三原色以及色光的混合。
4.知道物體的顏色是由什么決定的。
5.知道光具有能量,以及光能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
一、光源
1、定義:
2、分類:天然光源
人造光源
二、光的'色散
太陽光通過三棱鏡可以被分解成七種色光
三、色光的混合
紅色玻璃紙只能通過
藍色玻璃紙只能通過
綠色玻璃紙只能通過
透明物體只能透過
紅+綠=紅+藍=綠+藍=紅+綠+藍=
光的三原色
四、物體的顏色
1、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決定的,其余的色光被
2、不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決定的,其余的色光被
3、無色
五、光能
1、光具有能量,這種能我們稱之為
2、光能可以轉化為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0
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關系 作者及工作單位 教材分析 本節是這一章的重點,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應用,這是整個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礎知識,是后面學習浮力、液體壓強的基礎;二是科學探究方法的學習和掌握既是物理課程的目標,也是物理教學的重要內容。 學情分析 在教學中從學生身邊的例子入手提出問題,這樣的例子讓學生既覺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創設了探究情景,為后面的探究教學奠定了基礎;密度的概念沒有直接給出,而是通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大膽猜想、實驗探究,經過計算、分析、比較、交流,最后得出的。這樣既讓學生體驗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又讓學生學習了科學探究的方法,還加深了對密度概念的理解,著重讓學生學會應用所學的密度知識解決我們身邊的問題,使學生感受物理有用,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 通過探究實驗,進一步熟悉天平的構造、正確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學會用刻度尺、量筒和天平測定液體和固體的體積與質量。 通過探究實驗,歸納出物體的質量、體積和密度三個物理量之間的數學關系,理解物質的屬性之一——密度。 會查密度表。記住水的密度 能運用密度知識分析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過程與方法方面: 通過實驗探究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 通過實驗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研究問題常用的求比值的基本方法。 體驗和感悟密度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實驗探究及能運用密度知識分析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難點: 密度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及能運用密度知識分析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根據生活體驗認識摩擦力;
2、能根據二力平衡的條件,用彈簧測力計粗略測量水平運動物體所受的滑動摩擦力;
3、通過實驗探究,了解改變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認識摩擦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利用與防止,并能正確說出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能表述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所受的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系;
2、通過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控制變量法在物理研究過程中的應用,培養學生樂于參與、勇于創新的意識和設計實驗、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觀察與實踐使學生了解摩擦在實際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辯證觀點;
2、通過生活中實例的研究,激發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熱情。
二、教學重難點
本專題是在彈力、重力之后,研究第三種常見的力──摩擦力。彈力、重力等知識的學習可以對摩擦力的學習起到正向遷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節的知識又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鞏固和深化的作用。
本節內容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與防止”兩部分內容組成。教學的重點是測量水平運動的物體受到的滑動摩擦力。這個實驗是《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必做的測定性實驗。為突出重點,選取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為探究性實驗,這需要學生具有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實驗技能。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個難得的訓練學生開展科學猜想、實驗檢驗、分析論證的好選題。因為學生雖然對摩擦現象不陌生,但對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卻不清楚。
摩擦現象在生活中很常見,有些摩擦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有益的摩擦應該增大,有害的摩擦應該減小。針對這些問題的討論,有助于學生領悟客觀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
三、教學策略
對摩擦現象,學生們有豐富的感性認識。可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摩擦現象引入新課。例如可先向學生提問:自行車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時,無論路面多么光滑,總會慢慢停下來,為什么?(回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接觸面間就產生摩擦力阻礙相對運動。這里不要解釋動摩擦和靜摩擦的問題。
要探究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及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需要解決三個問題:摩擦力的測量問題,實驗的研究方法問題以及實驗器材的選擇問題。摩擦現象學生比較熟悉,要先引導學生對摩擦與哪些因素有關做出猜想,然后讓學生按照課本提示,獨立完成實驗,包括自己設計實驗,自己設計表格記錄實驗數據,自己得出實驗結論等等。教師只需提供必要的實驗設備即可。
摩擦與我們息息相關。指出有時摩擦是有益的,有時是有害的。應該研究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然后讓學生閱讀這段課文。讀完課文后,通過討論先得出增大摩擦的方法并舉出實例;再得出減小摩擦的方法并舉出實例。對利用滾動減小摩擦,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做實驗,親自感受一下利用滾動可以減小摩擦。對加潤滑油減小摩擦,學生比較熟悉。但對利用氣墊減小摩擦,學生不熟悉,教師可適當做些說明。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彈簧測力計、帶掛鉤的木塊(側面積不同)、砝碼(或鉤碼)、長木板、棉布、毛巾等。
五、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體會物理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激發學習興趣。播放視頻:足球在草地上滾動越來越慢,最后停下來;礦泉水學生觀賞并導入的瓶蓋上有許多豎紋;運動員賽跑時穿著帶有鐵釘的跑鞋;汽思考,初步了新課車在雪地上行走艱難,而當輪胎上裹有鐵鏈后就能前進自如解摩擦力,它生銹的鐵鎖打不開,當加了幾滴油后就可以打開了等等)。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有分鐘)思考:這些現象都與什么有關?摩擦總是阻力嗎?摩擦總是有用的動力。害嗎?新課(一)摩擦力學生動手實驗,說出自己充分發揮教學30先請同學們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來做幾個小實的體驗,初步實驗在物分驗。了解摩擦力理教學中鐘)及其產生。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學生觀察、思教師演示實驗:用二個長毛刷,毛對毛合在一起,并產生相對考、討論后總運動。讓學生看到二個毛刷的毛分別產生向不同方向的彎曲。結得出結論:
思考:
(1)摩擦力是在什么情況下產生的?
(2)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哪里?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在此基礎上得出摩擦力的定義,了解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上。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摩擦力作用: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物體相對運動力,這個力就叫摩擦力。的促進作用,幫助學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這里采用的方法是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形象到抽象概括,由淺入深,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測量滑動摩擦力通過思考討培養科學論讓學生明探究能力演示:把木塊放到水平桌面上,彈簧測力計通過繩子拉著木塊確:測滑動摩前進。思考:木塊在水平方向受哪些力?畫出力的示意圖。怎擦力的工具樣知道木塊所受摩擦力的大小?是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測量的是拉力,不能直接測量摩擦力;測量時應用了二力平衡的知識。圖1進一步提問讓學生思考:用什么工具來測量滑動摩擦力?彈簧測力計能直接測量滑動摩擦力嗎?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原理是什么?測量時要讓拉力與滑動摩擦力相等,木塊必須做怎樣的運動?拉力的方向必須滿足什么條件?桌面不水平行不行?總結:只有把物體放在水平支持面上,讓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著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才等于彈簧測力計示數。
(三)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學生思考,回培養科學答。探究能力
(1)提出問題:根據你的生活經驗,請你猜想一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每次只改變可能影響滑
(2)猜想或假設:滑動摩擦力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動摩擦力大可能與壓力有關,可能與物體運動速度有關,可能與接觸面積小因素中的的大小有關。一個,其他因素保持不變
(3)設計實驗: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測出滑動摩那我們在設計實驗時應該注意運用怎樣的科學研究方法?如擦力大小并果我們先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應記錄。怎樣改變壓力大小?怎樣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請設計實驗步驟和實驗記錄的表格。下面的實驗記錄表格供參考。實驗次數1 2 3 4 5接觸面的材料木塊與木板木塊與棉布木塊與毛巾木塊上放1個鉤碼,再放到木板上木塊上放2個鉤碼,再放到木板上壓力變化情況摩擦力f摩/n不變不變不變變大最大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按設計好的步驟進行實驗,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5)得出結論:在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在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摩擦力與物體運動速度和接觸面積是否有關,請同學們繼續探究。下面的實驗記錄表格供參考。實驗木塊放接觸面積次數置方式1 2 3平放側放立放大小大小最小彈簧測力計示數摩擦力f摩/n學生匯報:摩擦力與物體運動速度和接觸面面積無關。引導學生總結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的大小。滑動摩擦力大小與速度大小、接觸面積大小無關。思考、回答,培養分析動手實驗。思考能力。讓學生回憶或回放剛開始上課時的視頻,思考并回答:摩擦總
(四)摩擦的利用與防止是阻力嗎?摩擦總是有害嗎?怎樣增大和減小摩擦?實驗:用滾動代替滑動能減小摩擦。
(1)將一個實驗小車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動,使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記錄示數大小。
(2)將小車倒過來,輪子朝上放在水平桌面上,再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動,使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記錄示數大小。
(3)比較兩次彈簧測力計示數,能得出什么結論?通過聯系生產和生活中的摩擦實例,認識生活中摩擦無處不在,有些摩擦對我們有益,有些有害,并能正確說出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在實驗探究中又存在哪學生可以個課堂些問題?還有什么想探究的問題?別回答,或相小結互交流,在交(5流的基礎上分進行學習小鐘)結。促進知識的鞏固掌握。提升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
實驗:用滾動代替滑動能減小摩擦。
(1)將一個實驗小車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動,使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記錄示數大小。
(2)將小車倒過來,輪子朝上放在水平桌面上,再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動,使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記錄示數大小。
(3)比較兩次彈簧測力計示數,能得出什么結論?通過聯系生產和生活中的摩擦實例,認識生活中摩擦無處不在,有些摩擦對我們有益,有些有害,并能正確說出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在實驗探究中又存在哪學生可以個課堂些問題?還有什么想探究的問題?別回答,或相小結互交流,在交(5流的基礎上分進行學習小鐘)結。
促進知識的鞏固掌握。提升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2
一、設計思想:
本小節的教學內容分為:機械運動的概念、參照物、運動的相對性,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中,機械運動的概念較為簡單學生理解也相對容易,所以將教學重點放在后兩部分,在參照物的教學中通過一個小實驗,鋼筆放在書本上推動書本運動。利用機械運動的概念討論鋼筆是運動還是靜止?從而激發學生思考,選擇不同的標準獲得不同的運動形式,自然的引出參照物的概念。整體的設計思路利用身邊的現象賴引導學生理解參照物和相對運動的概念,期間可通過穿插一些視頻和音頻資料,讓學生理解更加具體、生動和深刻。
二、教材分析
初二時學生初次接觸物理,本章是人教版的起始章的第二節內容,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在自然界一切物體都在運動,學生先從身邊最簡單的運動著手,對于學生物理學科的入門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對于本節不熟悉的參照物,教材通過大量的具體事例,讓學生通過討論分析最終理解運用。
三、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是初二的學生,物理思維還未建立,理解和分析能力較弱。該年齡段的學生有好奇心,但是對問題缺乏深刻的思考,對知識的提煉和總結缺乏訓練。比如物體的運動選取不同的參照物運動形式不同。學生容易將參照物和研究對象混淆,對于這個問題,一定要先通過明確誰是參照物誰是研究對象,再討論后續的相對運動。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停運動著的世界中,能舉例說明常見的運動現象。
(2)知道如何用科學的語言描述物體的運動和靜止;了解參照物的概念及其選取的方法。能舉例說明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參與式的體驗學習,使學生能靈活選取參照物來分析物體的運動情況,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解釋具體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教育和科學人生觀教育,通過“STS”教學,激發學生學好科學技術,報效祖國的愛國主義情懷。
五、重點難點
1.參照物概念的形成
2.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六、教學策略和手段
整個教學過程通過身邊的日常生活現象,引導學生學習機械運動的概念,通過不斷設疑啟發學生思考運動的相對性,通過視頻資料了解我過前沿的航空科技,尤其是飛船對接技術中的相對運動,讓學生明白物理源于生活,但又改變生活。
七、課前準備
簡單的實驗器材準備,圖片資料、視頻和音頻資料,學生的課前預習
八、教學過程
(一.)一切物體都在運動
圖片引入:
1.春天,風箏在空中迎風擺動;
2.夏天,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
3.秋天,落葉紛紛飄落;
4.冬天,雪花漫天飄灑;
5.今天,你上學的路上,路旁的樹木不斷被甩在身后
6.此時,鐘表的秒針在不停地“走動”;學生思考并回答:看了這些圖片有什么樣的啟示?(學生回答)
師:生命在于運動,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我們每一個人時刻都在運動(如心臟在跳動,血液在流動),我們生活在一個運動的世界里,自然界的物體都在運動著。
(二).機械運動
學生活動一:學生自己舉出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現象,
[生]從家里到學校或從學校回家都是運動.[生]老師講課時在講臺上或教室里的走動也是運動.[生]假期旅游時乘坐汽車或火車都是運動.
同學們說得非常好,運動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能講講你們是怎么來判斷物體是不是運動的呢?
[生]如果物體從這個“地方”到了另一個“地方”就是運動了,如果一直呆在一個地方不動就沒有運動.
[師]同學們講得非常通俗.你們說的“地方”就是“位置”.天空中飛行的飛機、火箭;地面上奔馳的火車、汽車;江河海洋中航行的船只、艦艇;行走的人、流動的水、游動的魚、飛翔的鳥等等都在運動,為什么能說它們都在運動呢?運動的物體有什么共同點呢?
[生]說這些物體都在運動是因為它們的位置在不斷地變化.
[板書]在物理學里,我們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mechanical motion).
(三).參照物
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既然運動是普遍的,為什么又常常說房屋、橋梁是
靜止的,河水、
船只等是運動的?
學生活動二:請同學們將書本放在課桌上,把鋼筆放在書本上,用手緩慢地推動書本,使書本載著鋼筆沿桌面向前移動,思考下面問題:
[投影]
(1)書本相對于桌面的位置有無變化?
(2)鋼筆相對于書本的位置有無變化?
(3)鋼筆相對于桌面的位置有無變化?
[生]書本相對于桌面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鋼筆相對于書本的位置沒有變化;鋼筆相對于桌面的位置發生了變化.
[師]請同學們根據機械運動的概念來判斷書本和鋼筆的運動情況.
[生]書本和鋼筆相對于桌面的位置發生了變化,說明書本和鋼筆是運動的.
[生]鋼筆相對于書本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說明鋼筆是靜止的.
[師]一個說鋼筆是運動的,另一個又說鋼筆是靜止的,他們矛盾嗎?請同學們討論.
[生]如果以桌面作標準,書本和鋼筆就都是運動的.如果以書本作標準,鋼筆就是靜止的.
[生]選擇作標準的物體不一樣,同一個物體的運動情況就不一樣,因此他們并不矛盾.
[師]大家分析得很好,同學們還有類似的例子嗎?
[生]有.比如老師站在講臺上,如果以教室的墻壁作標準,老師就是靜止的,如果選擇太陽作標準,老師就是運動的,因為老師站在地球上不動,但地球在繞著太陽轉動.
[生]我們大家都一樣,如果以坐在教室中的椅子作標準是靜止的,如果以太陽作標準都是運動的..
[生]旅游坐車的時候,如果以車廂作標準,坐著的人是靜止的,如果以路邊的樹或大樓作標準,車內的人就是運動的.
……
[師]同學們講得都很好.可見,說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要看是以哪個物體作
標準.
[板書]
在研究機械運動時,所選的作為“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reference object).
[師]學生活動三:情景模擬地球同步衛星與地球,太陽之間的運動關系。
[師]是不是只要說到物體的運動情況,都是相對于某一參照物而言的?參照物應該怎樣選擇呢?同學們可以互相討論,看能不能有滿意的答案.
[生]第一個問題是肯定的.因為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所以,說一個物體運動情況是什么,肯定是相對于某一個作為標準的參照物來說的.
[生]選擇參照物時,不能選被研究的物體本身作參照物,因為這樣選的話.這個物體永遠處于靜止狀態.
[生]剛才大家說到參照物中有人、有車、有樹木、有房屋、還有人的影子等,什么都有.所以,我認為參照物的選擇是任意的.
[生]因為我們詞論的物體大部分是在地面上運動的,所以—般應選樣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作參照物,這樣研究問題方便.
[生]我認為如果選樣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作參照物時,參照物可以不提.比如說“公路上行駛的汽車”,不用說”以地面為參照物,汽車在運動”.
[生]我覺得選擇參照物時,應該看怎樣選擇研究問題更方便.比如研究客車是不是運動,最好選擇地面或路旁的樹木、房屋作參照物;如果要研究人在車廂里是
否運動,就該選擇車上的坐椅或固定在車上不動的物體作參照物.……
[師]同學們表現得太棒了!老師還要補充一點,研究問題的時候,選擇好參照物后,就可以先假定參照物是不動的,然后再看被研究的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運動情況.歸納選擇參照物的注意事項(課件展示)
參照物比如課本P22圖11.1-4中丙圖,“乘坐電梯向外觀看,有什么感覺?”
[生]乘這樣的電梯向上運動時,以電梯為參照物,假設電梯不動,樓房就在向下運動;如果乘電梯向下時,樓房就向上運動.
[生]如果老師從講桌的一端運動到另一端,以老師為參照物的話,假定老師不動,可以認為是講桌沿老師的反方向運動.
[師]大家說得非常正確,以后的學習中同學們一定還會碰到很多的例子.現在請同學們觀察教材圖11.1-3及圖11.1-4甲、乙,大家互相交流討論,說一說對于不同的參照物,各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
四.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師]從上面同學們的分析可以看出,選擇不同的物體作參照物,物體的運動和靜止的情況不同.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九、板書設計
運動的描述
1. 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的改變叫機械運動。
2. 參照物:判斷物體運動狀態時被選擇來作為標準的物體
3. 物體運動和靜止時相對的。
十、作業設計
1. 完成隨堂練習,完成《同步》。
2. 進行小結。
3. 按照要求預習,。
十一、教學評價
本堂教學用了較多的時間對參照物的選擇,運動的相對性進行試驗和討論,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對于這個環節的處理,我收集了大量的視頻資料,以提高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其中有在機械運動,通過老師的移動,引導學生得出機械運動的定義,并通過鋼筆放在書上推動書移動,討論鋼筆相對書和桌面的運動,這個小實驗簡單直觀,學生可以一邊實驗一邊思考,很快就理解了參照物不同,運動的描述不同的結論,這里學生的參與度高,效果很好。但是在后面的對于相對運動和參照物的理解和運用上,如果能引入一些中國古詩,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起到的效果就更加明顯。例如可以舉例:“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等。
十二、教學反思
本堂課由于內容較為豐富,也比較貼近生活,所以可選取的多媒體資料很多,而且從質量和數量兩方面都較高,因此在選擇上必須注意如何取舍,原本選取了將近15段視頻資料,但在授課時反而出現了時間不夠用,每個片段只能一掃而過,根本無法起到作用,在經過仔細的篩選后,只留下5個片段,將節省下來的時間用來給學生活動和思考,這樣一來效果反而好了。教師的語言必須有效而精煉,指向性強,否則后引起學生聽覺疲勞,教學效果反而不好。
十三、學生學習過程和成果
通過本堂的學習,學生普遍感覺物體還是很貼近生活,很有趣味,而且很有用。在參照物的學習上一開始感覺吃力抽象,但經過大量的事例和視頻資源,抽象便具體,模糊變清晰,紛紛表示物理學習充滿信心,表示要認真學習物理。希望老師多做實驗,多準備有趣新穎的視頻資料。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1、了解簡單電路在生活中的運用實例、
2、會根據串聯、并聯電路的特點,分析簡單電路的結構、
3、通過簡單電路的設計和線路連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學素養、
二、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簡單電路設計的思路和具體方法,設計電路是難點,實驗中的難點是如何正確地連接電路。
三、教學方法
通過聯系生活實際,討論和交流生活中采用簡單電路的實例、
四、教學儀器
天鵝城堡電路模型學生實驗電路元件(包括兩節電池、兩個單刀開關、一個燈泡和燈座、一個蜂鳴器、六根導線)
五、教學程序設計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聽說過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國巴伐利亞州的新天鵝城堡,這是新天鵝城堡的`模型。這么龐大的建筑,要看管起來相當困難,為此,我們今天就來為新天鵝城堡設計一個報警系統。
2、主要內容:報警電路設計和學生連接實驗電路圖
例題:設計報警電路
閉合報警系統的開關S時,指示燈亮,報警鈴不響;當不速之客進入大門時,報警鈴響。
以天鵝城堡報警電路為例,介紹簡單電路設計的步驟分為五步:
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電路元件;
第二步是分析用電器之間的連接方式;
第三步是判斷開關和用電器之間的連接方式;
第四步是畫出電路圖,再連接電路圖;
第五步是對照檢查。
在學生畫出電路圖后,對電路圖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對稱性和對應性為原則,對學生電路圖進行優選和評價。還應對例題的設計思路重新梳理,彌補學生設計電路時思維和認識上的不足。
在學生實驗前,應先強調實驗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①這是一個蜂鳴器,紅色導線這端是正極;
②連線的過程中開關要一直處于斷開狀態;
③接線時,先擺位,再順次連接;若遇到并聯時,先連接其中一條支路;要試觸。
在學生實驗中應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指導,可以讓已完成實驗的同學去幫助實驗未完成的同學完成實驗,使學生課堂上的時間能夠充分利用。
3、課堂練習:安全帶未系提醒電路
45秒的公益廣告《Heaven can wait, belt up!》講述了安全帶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帶未系提醒電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
交通安全法規定,機動車行駛時,駕駛員必須使用安全帶,安全帶未系提醒功能電路的原理是:
①司機坐在座位上,相當于閉合開關S;
②系好安全帶,相當于閉合開關S1;
③當司機坐上座位,若未系好安全帶,指示燈亮;若系好安全帶,指示燈熄滅。請根據以上要求畫出電路圖。
六、小結
對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和學生實驗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小結。
七、思考題:
車門未關提醒電路
汽車儀表盤上都有一指示燈,用它提醒司機車門是否關好.四個車門中只要一個車門沒有關好,該指示燈就會發光,請設計電路圖。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4
牛頓第一定律- -
課題: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目的:理解掌握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用具:斜面、小車毛巾、棉布、木板
教學內容:
一、復習與引入
1、上一章我們知道了什么是力,那么回憶下,力可以產生什么樣的作用效果?
改變運動狀態:動←→靜快←→慢
改變物體的形狀:大←→小
2、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我們來思考一下,如果沒有了力物體會是怎樣的呢?也就是說力是不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呢?
帶著問題我們來看如下的試驗
二、分析講解試驗
讓小車從不同的表面滑下,觀察小車前進的距離有何不同
a、處:毛巾表面 b處:棉布表面 c處:木板
注:
1、觀察小車靜止的`位置(用不同色粉筆做上記號)
2、思考它為什么會停下來
討論:
1、我們在小學自然課上學過摩擦小車之所以停下來是因為它受到了不同表面對它的阻力,三百多年前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對類似這樣的實驗就進行了分析,我們可以知道:表面越光滑,小車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小,它前進的就越遠(聯系實際舉些例子)
2、觀察小車速度的變化,可以看到小車的速度都在減小,直到停下來,但還可以看到毛巾表面上的小車速度減小最快,而木板上小車速度減小最慢。所以: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時,它的速度變化就越慢,運動的距離就越長
推廣到光滑的平面,并得出結論
推廣結論:
1、若表面絕對光滑,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物體將一直運動下去
2、同樣,阻力為零,速度變化為零,即物體的速度不發生變化
綜合結論:對于絕對光滑的表面,物體受到的阻力為零,即物體不受外力,則物體將一直以一個恒定的速度運動下去。
三、得出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是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再回過頭來看課前的問題(提問)
四、小結:牛頓第一定律時通過大量的實驗,經過進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來的,因為我們不可能用實驗來證明它,但是從牛一律推出的一切理論都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因此牛一律已經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
五、課后思考題:判斷: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
六、作業
板書設計 31牛頓第一定律
一、力的作用效果:改變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物體的形狀
二、實驗結論:表面越光滑,小車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小,它前進的就越遠,它的速度變化就越慢,運動距離就越長。
三、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5
1.精心設計問題
根據新教材對物理概念敘述通俗、簡潔、淺顯的特點,在教學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自學。為了使學生的自學目標明確,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設計問題要力求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問題要具有啟發性、針對性、趣味性,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根據學生的自學的情況進行點撥,引導學生自學,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2.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物理概念、規律比較抽象,要求物理教師在各個教學環節上要求趣、求新、求活。
所謂求趣,即教學中努力創造條件,增強趣味性,把學生的`直接興趣轉化為對物理學科持久的濃厚興趣,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刻苦學習,物理論文《依據教材特點 設計課堂教學》。
所謂求新,就是深入挖掘教材,使學習方法及教學手段都賦予新意。并不失時機地介紹新科技,運用幻燈錄像等現代化手段使課堂活動不斷變換形式、力求出新。
所謂求活,就是在教學中滿足學生活潑好動的心理,給學生說話和動手操作的機會,努力創設和諧、活潑的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取知識。
3.精心設計實驗
新教材與原教材相比,實驗項目和數量都有所增加。教師要精心設計小實驗、小制作及課外小實驗,直觀、形象、有趣的小實驗能收到比任何語言描述都好的效果。
教師設計小實驗要考慮到課外小實驗可能出現的問題,并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有些難度稍大的實驗制作,在布置學生時要提示學生怎樣做,以及注意事項,杜絕意外事故的發生。
教師在指導學生實驗制作過程中,應有目的地讓學生獨立設計操作,分析實驗結果和成敗的原因。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判斷、推理的習慣,同時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實驗設計操作的能力。
4.精心設計活動
求異思維又稱發散思維,教學中充分運用每節教材后面的“想想議議”提出的信息、精心設計“想想議議”活動。培養學生求異思維,樹立敢為人先的創新意識。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06-06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06-17
(精)初中物理教學設計07-02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必備】07-15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學設計07-09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優秀01-04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15篇06-24
【通用】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5篇09-21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匯編(15篇)07-22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大全(15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