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學設計大全(1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探究使學生會同時使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量一段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它的電流。
2、會用滑動變阻器改變部分電路的電壓。
3、通過實驗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理解歐姆定理,并能進行簡單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2、通過實驗探究,使學生進一步熟悉用“變量控制法”來研究物理問題的科學方法。
3、嘗試用圖象法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重視學生對物理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和科學性的認識,注意學生科學世界觀的形成。
【教學重點】
理解歐姆定律的內容及其表達式、變換式的物理意義。
【教學難點】
實驗探究中,用圖像法分析實驗數據和對實驗結果的評估。
【教學準備】
電源(干電池)、開關、導線、定值電阻(5Ω、10Ω、15Ω)、滑動變阻器(20Ω、1Α)、電壓表、電流表、學生實驗報告單(課前發給學生)。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教學法、分層啟發式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和類比教學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及創設情景
1、播放多媒體課件放一段優美的音樂,教師調節聲音的強弱。
2、[教師]:請同學們注意觀察教師是通過什么方法改變聲音的強弱的?
[學生]:老師是通過旋動音量開關改變聲音的強弱的。
[教師]:你知道為什么通過旋動音量開關可以改變聲音的強弱嗎?
[學生]:可能是旋動音量開關改變電流的大小改變了聲音的強弱。
[教師]:今天我們通過實驗探究電流與哪些因素有關。
二、進行新課
(一)、實驗探究:電流與哪些因素有關
[猜想與假設]
[教師]:請同學們先回憶電流是怎樣產生的?電源的作用是什么?
[學生]:電流是電荷定向移動形成的,電源是提供持續電流的裝置,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
[教師]:請同學們再回憶電阻的概念。
[學生]:電阻就是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
[教師]:請同學們對比水流的大小與落差和阻力的關系猜想電流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討論交流]
[教師板書]猜想1:“電流大小可能與電壓有關,可能是電壓越大,電流越大。”
猜想2:“電流大小也可能與電阻有關,可能是電阻越小,電流越大。”
猜想3:“電流大小可能與電壓和電阻都有關,可能是與電壓成正比,與電阻成反比。”
[教師]:為了驗證猜想是否正確,科學探究的下一個環節是什么?
[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2
1.精心設計問題
根據新教材對物理概念敘述通俗、簡潔、淺顯的特點,在教學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自學。為了使學生的自學目標明確,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設計問題要力求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問題要具有啟發性、針對性、趣味性,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根據學生的自學的情況進行點撥,引導學生自學,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2.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物理概念、規律比較抽象,要求物理教師在各個教學環節上要求趣、求新、求活。
所謂求趣,即教學中努力創造條件,增強趣味性,把學生的直接興趣轉化為對物理學科持久的濃厚興趣,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刻苦學習,物理論文《依據教材特點 設計課堂教學》。
所謂求新,就是深入挖掘教材,使學習方法及教學手段都賦予新意。并不失時機地介紹新科技,運用幻燈錄像等現代化手段使課堂活動不斷變換形式、力求出新。
所謂求活,就是在教學中滿足學生活潑好動的心理,給學生說話和動手操作的機會,努力創設和諧、活潑的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取知識。
3.精心設計實驗
新教材與原教材相比,實驗項目和數量都有所增加。教師要精心設計小實驗、小制作及課外小實驗,直觀、形象、有趣的小實驗能收到比任何語言描述都好的效果。
教師設計小實驗要考慮到課外小實驗可能出現的問題,并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有些難度稍大的實驗制作,在布置學生時要提示學生怎樣做,以及注意事項,杜絕意外事故的`發生。
教師在指導學生實驗制作過程中,應有目的地讓學生獨立設計操作,分析實驗結果和成敗的原因。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判斷、推理的習慣,同時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實驗設計操作的能力。
4.精心設計活動
求異思維又稱發散思維,教學中充分運用每節教材后面的“想想議議”提出的信息、精心設計“想想議議”活動。培養學生求異思維,樹立敢為人先的創新意識。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3
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對物理學這一門自然科學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知道物理學知識跟平時的實際生活比較接近,通過“動手動腦學物理”,學生們已對進一步學習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我本著“以學生發展為主”的教育理念,用“生活中的物理”這一思想進行教學,讓學生從想學物理到熱愛物理。現制定本學期教學計劃。
一、教學目標
通過一學期的教育教學,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物理世界,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對周圍的自然世界有一個更深入的,更加科學的認識。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的具體教學內容有
第六章 電壓電阻
本章是學習電學知識、掌握歐姆定律的基礎。學生只有在掌握了最基本的電學知識后才能再進行以后的學習。
1、能連接簡單的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能說出生活、生產中采用簡單串聯或并聯電路的實例;
2、會使用電壓表;
第七章 歐姆定律
本章是電學中的一個重要定律,在初中電學中處于核心地位,既是后面學習“電功率”的基礎,也是理解日常生活中電學知識的基礎。
1.通過實驗,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
2.理解歐姆定律,并能進行簡單計算;
3.了解家庭電路和安全用電知識。有安全用電的意識;
第八章 電功率
本章在學習了歐姆定律的基礎上,把對電學的研究拓展到電能和電功率。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1.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電源和用電器的作用;
2.理解電功率和電流、電壓之間的關系,并能進行簡單計算。區分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3.知道在電流一定時,導體消耗的電功率與導體的電阻成正比;
4.了解家庭電路和安全用電知識,有安全用電的意識;
第九章 電與磁
本章主要講述磁現象、電流的磁場、電磁鐵及其應用、電動機、電磁感應及其應用。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1.能用實驗證實電磁相互作用
2.通過實驗,探究通電螺線管外部磁場的方向;
3.通過實驗,了解通電導線在磁場中會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與電流及磁場的方向都有關系
4.通過實驗,探究導體在磁場中運動時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第十章 信息的傳遞
本章主要講述了電磁波及信息的.傳遞。
1.知道光是電磁波。知道電磁波的傳播速度;
2.了解電磁波的應用及其對人類社會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3.能舉例說明電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三、學生基本情況。
八年級學生參差不齊,尖子生少,學困生多,兩極分化突出,上課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不夠靈活,這需要教師在教法和學生學習方法上作進一步的改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進行探究式的學習從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措施。
1、認真做好演示實驗,讓學生自己做好隨堂探究實驗,盡量進行直觀教學。
2、加強概念規律教學,訓練學生對知識概括整理能力。
3、注重“輔優轉差”工作。
4、滲透目的教育,提高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興趣。
5、結合教學實際狠抓“雙基”,全面提高,重點輔優,全面發展。
五、具體時間安排如下:
周數日期內容
第1周2.28----3.3電壓(1)探究串、并聯電路電壓的規律(1)
第2周3.4----3.10電阻(1)變阻器(1
第3周3.11----3.17探究電阻上電流跟兩端電壓的關系(1)歐姆定律及應用(1)
第4周3.18----3.24測量小燈炮的電阻(1)歐姆定律和安全用電(1)
第5周3.25----3.31電能(1)電功率(1)
第6周4.1----4.7電功率(1)測量小燈炮的電功率(1)
第7周4.8----4.11電與熱(1)電功率與安全用電(1)
第8周4.15----4.21生活用電常識(2)
第9周4.22----4.28磁現象(1)磁場(1)
第10周4.29----5.4電生磁(1)電磁鐵(1)
第11周5.6----5.12電磁繼電器揚聲器(1)電動機(1)
第12周5.13----5.19磁生電(2)
第13周5.20----5.26現代順風耳—電話(1)電滋波的海洋(1)
第14周5.27----6.2廣播電視和移動通信(1)
第15周6.3----6.9越來越寬的信息之路(1)
第16周6.10----6.16復習和總結(2)
第17周6.17----6.23復習和總結(2)
第18周6.24----6.26復習和總結(2)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4
一、教材分析:
在本節教學內容中,“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哪此因素有關”,是學生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主要載體,“什么叫壓強”是本節的主要知識點,“怎樣增大和減小壓強”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壓強的概念,了解壓強的應用。此外,壓力、壓強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學情分析:
在本節學習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也基本掌握了的物理的探究方法。另外,初中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也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于本節內容所學習的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壓力的區別,也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難點所在。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壓強的概念
2、理解壓強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3、了解壓強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知道壓強的物理意義
4、了解壓強的增大和減小的主要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象
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
3、能運用知識解釋簡單現象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四、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壓強大小決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
(二)難點:應用壓強的知識說明生活實例
五、教學方法:情景法、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小游戲:扔飛鏢
讓學生分別用有箭頭和沒有箭頭的飛鏢射到靶上,學生通過觀察現象引發思考。從而引入課題——壓強
學生活動:學生自主閱讀教材p76-p78,完成學案自主學習部分的內容。
(二)通過實驗引入新課
教師引導:由于壓力在物體上產生的效果不同,那么現在,你最想了解的問題是什么? 學生各抒己見
帶著這些問題,開始我們今天的學習。
(三)壓強
體驗:
1、同學們自己分別用筆尖和筆帽扎手,體驗有什么不同的感覺。
2、分別用不同大小的力讓筆尖接觸手指,體驗有什么不同感覺 從同學們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這些現象中,大家會想到什么問題嗎?(經體驗,學生感受到接觸筆尖和筆帽的手的疼痛感覺不同,而這都是由于壓力在物體上產生的效果不同)明確探究課題:壓力的作用效果與什么因素有關?
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情境或生活經驗進行猜想: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有關,與受壓面積有關;確定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 實驗探究:巡回指導學生從課桌上已備的器材或身邊的一些物品中自主選擇器材,來驗證猜想。提醒同學們注意團結協作,小組交流 交流評估:鼓勵各小組展示各自的實驗方案,并對自己及他人的實驗提出評估意見。 大家各抒己見
圍繞實驗結論,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
練習:
1、壓力相同,受力面積不同的比較
2、壓力不同,受力面積相同的.比較
3、壓力不同,受力面積不同的比較
教師分析引導,類比速度的概念引出壓強的概念:
壓強:單位面積上物體受到的壓力
利用課件將速度的概念與壓強概念進行對比,運用類比的方法找出壓
強的公式、單位機器物理意義
例題應用:課件例題,巡回指導,及時反饋
(四)壓強的應用
1、課件展示圖片
提出問題:你希望釘尖對木塊的壓強大些還是小些?希望釘帽對手的壓強大些還是小些?引導學生討論,如何增大或減小摩擦力
2、根據剛才同學們討論分析的,生活中有時我們需要增大壓強,有時需要減小壓強,總結一下,我們用什么方法來增大壓強,用什么方法來減小壓強呢?
學生總結:用增大壓力或減小受力面積的方法來增大壓強,用減小壓力或增大手里面積的方法來減小壓強。
(五)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展示自己所學到的物理知識
七、板書設計 壓強
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的壓力叫壓強(P) 公式:P=F/S
單位:N/m2 Pa 1Pa=1N/1m2 壓強的應用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 能夠探究磁鐵的有關性質。 2. 認識不同形狀的磁鐵。 3. 知道磁鐵的一些基本性質。
4. 知道磁鐵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二、教學重點:
磁鐵的一些特征
三、教學重難點
學生獨立探究,發現磁鐵的性質。
四、教學準備:
各種形狀的磁鐵、回形針、針、線、水彩筆、卡紙。
研究磁鐵
一、各種形狀的磁鐵
二、磁鐵的性質: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教學反思
一開始,我就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樂于參與科學學習活動。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指導者、參與者。所以在活動過程中,我直接教給學生實驗步驟,讓他們主動去實驗,引導他們自主開展探究活動。這種學習方式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主動作用,調動他們的思維,保持他們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 課堂呈現出這樣幾點問題:
1、學生探究的意識不濃烈,在“玩”磁鐵的時候很不關注現象,沒有從現象有意識的去思考磁鐵有可能存在的性質。 2、學生探究的方法不多,只有部分科學素養較高的學生會想著用多種方法去探究性質,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應用了一種方法后就不去思考別的方法。有的`學生方法應用也不妥當,拿著磁鐵在做拼圖游戲,一點也沒考慮到這種方法是否能探究出磁鐵的性質。 3、以小組的形式在探究,但小組成員間真正的交流很少。
身為科學課程的教師,應該悉心地鉆研教材,靈活運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掌握好學生的學習狀態、心理動態。爭取讓每節課成為成功課,不留有遺憾。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6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并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和思考,判斷在什么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么情況下沒有做功②通過推理、分析與閱讀,得出功與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動距離的定性關系。 ③經歷探究功的原理的過程,感知使用機械不能省功的事實。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聯系生活、生產實際激發求知欲,培養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興趣。 ②通過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強自信,學會合作的意識,追求學生和諧發展。
學習重點、難點:
1、理解功的概念及計算。
2、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對“功的原理”的探究與理解。
教學方法
講授與實驗演示,師生互動理解教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說出下列詞語中“功”的含義:
功勞、立功XX貢獻大功告成、事半功倍XX成效師:在力學上“做功”的含義是什么?
板書:功
二、新課教學
1
(一)物理學中的功
師: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里就說這個力作了功。
多媒體:投影教材插圖
師:兩組實驗中,分別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點生:觀察并總結共同點和不同點師: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距離。師:如何判斷是否做功?生:用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來判斷。
師:有哪些情況看似做功,但實際上并不做功?
生:
1、有力F的作用,但距離S=0(如舉重運動員舉著杠鈴不動)生:
2、有距離S,但力F=0(如慣性運動)
生:
3、有力F也有距離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進)
練習(投影):1、起重機將貨物從地面A點提升到B點,又從B點平移到C點,在這一過程中起重機一直都在做功嗎?為什么?
2、在下列幾種情況中,力對物體做功的是()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勻速滑動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動
C、學生背著書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勻速行駛的汽車上D、清潔工把一桶水從地上提起
(二)功的計算
師: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有什么關系?投影:
由圖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圖乙把同樣三塊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與甲
2
相比有什么關系?把一塊木板提升3米呢?
師:講述物理學中對功的規定,以及公式、單位。功的公式:W = F S W—功—焦耳(J)F—力—牛頓(N)S—距離—米(m)
功的'單位是:“牛·米”專業名稱為:“焦耳” 1J=1N·m關于公式的幾點說明:
1、公式中的各個量W、F、s均用國際單位
2、在功的單位中,“牛·米”才能寫成“焦”。而力x力臂單位是牛·米,不能寫成焦。投影反饋練習題:
1、推鉛球時,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應是哪個距離?2、你爬樓梯時,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動的距離應是多少?
3、用重50N的水平拉力拉重為100N的物體,使該物體在水平方向上前進了20m,拉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三)功的原理
師:我們已經知道使用簡單機械可省力、省距離、改變力的方向,那么能省功呢?啟發引導學生猜想。
投影:用杠桿、定滑輪和動滑輪提升物體的圖示。
師:要得到不用機械提升物體和利用機械提升物體所做的功,分別要知道什么?怎么得到?通過圖示加以說明。可通過哪些方法獲得這些數據?最簡便的方法是什么?
生:思考討論,在圖上指出要測的量。討論用怎樣的方法最簡便。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計算收集證據。生:進行計算、說操作步驟,協助教師完成實驗。教師總結強調。
投影練習題: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動滑輪提起50N的重物,人對繩做的功是100J,求動滑輪把物體提起的高度。
三、課堂小結:
在學生自我歸納小結后,教師投影小結內容
3
力學中的功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2、功的計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即W=F×s注意:F≠0,S=0時不做“功”;F=0,S≠0時不做“功”;F⊥s時不做功。
3、功單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四、布置作業
P107動手動腦學物理1 2 3 4 5板書設計
功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2、功的計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即W=F×s
3、功單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教學反思
1、“功”的含義很多,有“貢獻”的意思,還有“成效”的意思。力學里所說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確切的含義。“功”新概念引入,學生比較難理解。
2、在力學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義的?怎樣才叫做功?又怎樣計算做功的多少?區分日常功的認識和物理學中功的概念。
3、功的計算,和日常功的計算的差別認識,是難點。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壓強的概念并能夠運用壓強的公式進行計算;知道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
2.通過實驗探究,知道壓力作用效果與什么有關,提高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對信息的整合能力。
3.通過學習,增強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壓強的概念。
【難點】能夠根據改變壓強大小的因素理解壓強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視頻:胸口碎大石
提出問題:為什么表演者受到大錘重擊后,石頭碎成兩半,人卻毫發無損?
環節二:新課講授
【模塊1】壓力的概念。
教師提問(結合舊知):對導入中的表演者進行受力分析,根據以往所學力學知識,想一想到底什么是壓力呢?
教師講解:明確壓力的概念、方向以及產生條件,同時明確壓力與重力的關系。
【模塊2】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什么因素有關。
教師提問(結合實例):作用在表演者身上的力是壓力,他的作用效果僅僅與壓力有關嗎?
讓一名學生演示正常人走路和模仿芭蕾舞走路,引導學生猜想壓力作用效果可能還與接觸面積有關。
小組討論:4人一組討論下面問題:
問題①:實驗研究三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利用什么實驗方法。
問題②:如何能明顯的比較出壓力的作用效果:設立對照實驗,利用海綿當做實驗器材。
學生實驗: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步驟如下:
同桌間討論導入時提出的問題,教師總結歸納:壓力作用的效果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而且跟受力面積有關。
【模塊3】壓強。
教師提問(直接提問):物理學中如何表示壓力和受力面積對壓力作用效果的影響呢?
教師講解:物理學中用力與接觸面積的比值表示這種作用效果,介紹壓強的定義,公式,單位等。
舉例說明壓強的物理意義:成人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約為:1.5×104Pa。它表示:人站立時,其腳下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腳的壓力為:1.5×104N。
環節三:鞏固提高
小組合作,根據網格紙中畫出腳與地的接觸面積和自己的體重,估算站立時自己對地面的壓強的具體數值,研究并討論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知識點。
作業:觀察生活中指甲刀,斧頭等工具,如何改變壓強大小的。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8
初中物理安全用電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觸電的原因,掌握安全用電的原則.
能力目標
理論聯系實際,能在實際應用中遵守運用安全用電原則.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樹立安全用電意識,提高生活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用對話的形式講述“安全用電”的有關知識,介紹了觸電事故發生的原因,以及家庭用電安全的有關事項.
本節知識學生不僅應該知道,而且,應該本著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在生活中能自覺地按照安全用電的要求去做.對話形式增強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在家用電器日益普及的情況下,學習和宣傳安全用電的知識,既是物理教學的需要,也是進行素質教育的必修課.
教學重點
對安全用電原則的掌握和并能實際應用.
教法建議
本節的教學易采用理論和實際相對照、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內容學生比較容易理解,教材也編得較為生動活潑,因而教學方法可以采用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閱讀和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例如可以先讓學生閱讀教材,然后讓學生就教材中難于理解的地方提出問題,再由教師歸納后有重點地質疑,最后可以讓學生聯系自己家庭和學校用電的實際情況,對照檢查有沒有不符合安全用電要求的地方,并開展分組討論.這樣,就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在本節的教學中,盡可能現代化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教育.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三節 安全用電
(一)觸電及觸電的危險.
人體是導體,當人體上加有電壓時,就會有電流通過人體.當通過人體的電流很小時,人沒有感知;當通過人體的電流稍大,人就會有“麻電”的感覺,當這電流達到8~10mA時,人就很難擺脫電壓,形成了危險的觸電事故,當這電流達到100mA時,在很短時間內就會使人窒息、心跳停止.所以當加在人體上的電壓大到一定數值時,就發生觸電事故.
通常情況下,不高于36V的電壓對人是安全的,稱為安全電壓.
照明用電的火線與零線之間的電壓是220V,絕不能同時接觸火線與零線.零線是接地的,所以火線與大地之間的電壓也是220V,一定不能在與大地連通的情況下接觸火線.
(二)幾種觸電類型.
(1)家庭電路中的觸電:人接觸了火線與零線或火線與大地.
①人誤與火線接觸的原因.
a.火線的絕緣皮破壞,其裸露處直接接觸了人體,或接觸了其它導體,間接接觸了人體.
b.潮濕的空氣導電、不純的水導電——濕手觸開關或浴室觸電.
c.電器外殼未按要求接地,其內部火線外皮破壞接觸了外殼.
d.零線與前面接地部分斷開以后,與電器連接的原零線部分通過電器與火線連通轉化成了火線.
②人自以為與大地絕緣卻實際與地連通的原因.
a.人站在絕緣物體上,卻用手扶墻或其它接地導體或站在地上的人扶他.
b.人站在木桌、木椅上,而木桌、木椅卻因潮濕等原因轉化成為導體.
③避免家庭電路中觸電的注意事項.
a.開關接在火線上,避免打開開關時使零線與接地點斷開.
b.安裝螺口燈的`燈口時,火線接中心、零線接外皮.
c.室內電線不要與其它金屬導體接觸,不在電線上晾衣物、掛物品.電線有老化與破損時,要及時修復.
d.電器該接地的地方一定要按要求接地.
e.不用濕手扳開關、換燈泡,插、拔插頭.
f.不站在潮濕的桌椅上接觸火線.
g.接觸電線前,先把總電閘打開,在不得不帶電操作時,要注意與地絕緣,先用測 電筆檢測接觸處是否與火線連通,并盡可能單手操作.
(2)高壓觸電.
高壓帶電體不但不能接觸,而且不能靠近.高壓觸電有兩種:
①電弧觸電:人與高壓帶電體距離到一定值時,高壓帶電體與人體之間會發生放電現象,導致觸電.
②跨步電壓觸電:高壓電線落在地面上時,在距高壓線不同距離的點之間存在電壓.人的兩腳間存在足夠大的電壓時,就會發生跨步電壓觸電.
高壓觸電的危險比220伏電壓的觸電更危險,所以看到“高壓危險”的標志時,一定不能靠近它.室外天線必須遠離高壓線,不能在高壓線附近放風箏、捉蜻蜓、爬電桿等等.
(三)發生觸電事故后的措施
1.如果發現有人觸電了,下列哪些措施是正確的?
A.迅速用手拉觸電人,使他離開電線.
B.用鐵棒把人和電源分開.
C.用干燥的木棒將人和電源分開.
D.迅速拉開電閘、切斷電源.
通過討論要學生明確:處理觸電事故的原則是盡快使觸電人脫離電源,而避免在處理事故時,不使其他人再觸電,所以A.B兩項是絕對錯誤的.
2.如因電線短路而失火,能否立即用水去滅火?為什么?
要學生明確:不能,因水可導電,會加重災情.必須迅速切斷電源,用砂土、滅火器撲滅火焰.
(四)安全用電原則
電器設備安裝要符合技術要求.
不接觸高于36V的帶電體.
不靠近高壓帶電體.
不弄濕用電器.
不損壞電器設備中的絕緣體.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9
初中物理教案全冊(優秀)
【試講或講課高分原則】
1.作為老師,信心和責任心是第一位的。記住一點,你擔心的別人也擔心,所以不需要有壓力。 相信自己,別人才能相信你。
2.打動那些對你有好動感的評委!沒有好感的自然也就感染了。用你的眼光告訴所有人,我來了,我能教好學生。
3.講課要有激情,如果抑揚不足,起碼聲音要大。普通話標準一點。講話語速不要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可以多多演練。這是關鍵!講話要擲地有聲,不要半推半就,在講臺上要有臺風。語文教師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語音悅耳,抑揚頓挫。
4.一定要著裝合體,不要穿著太前衛,畢竟教師這個職位還是要講究矜持的,但是一定要整潔得體端莊大方,給人感覺氣質非凡。
5.在見到面試官時要表現的大方,不要太拘禁,也不要太囂張,給人留下穩重的印象。注意肢體語言,不要僵直地站在講臺上,運用好肢體語言。
6.要在試講前做好充足的準備,把要講的內容的相關背景等知識了解到位,并把課的內容和這些背景結合起來,讓背景知識在吸引人的同時把人引導到課本的內容上來。
7.不用花費時間講得過于仔細,只要在你講的時候提到就可以了,讓聽課的評委知道你有這個環節就可以了。
8.要注意跟臺下評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視線不要一直停留在講稿上,要使臺下的每一個評委都以為你在看他們,注視著他們。要面帶微笑,不要太嚴肅。
我們怎樣聽到聲音的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1.了解人耳感知聲音傳播的基本過程。
2.了解骨傳導。
3.知道什么是“雙耳效應”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和社會生活,體驗人是如何聽到聲音
2.通過動手動腦中的兩個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會關心他人,特別是關心殘疾人
2.通過貝多芬耳聾后繼續進行創作等例子來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的意志。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人耳聽到聲音的道理;骨傳聲。
難點:骨傳聲。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引入新課
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是靠哪種形式?
聲波進入人耳后,經過哪條途徑,最后感覺到聲音?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1.人耳的構造
聲波鼓膜振動聽小骨及其他組織聽覺神經大 腦 在整個過程中,任何部分發生障礙,人都會失去聽覺。如果僅只是傳導障礙,但能通過其他途徑傳給聽覺神經,人仍能聽到聲音。
2.骨傳聲
“想想做做”:
(1)將振動的音叉放在耳旁,聽音叉的聲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聽音叉的聲音。
(3)請同學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將振動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額、耳后的骨頭和牙齒上,聽音叉的聲音。
分析得出:骨頭能傳聲。
失去聽覺的人能靠骨傳導來聽到聲音。
介紹貝多芬的故事。
3.雙耳效應
由學生自習完成。
利用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間、強弱及其他特征不同來確定聲音的位置。
四、作業布置
教材第18-19頁“動手動腦學物理”
五、課后反思
本節課,教師要作充分的準備,多做實驗,讓學生經歷科學全探究過程。
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噪聲的來源和危害。
? (2)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體驗和觀察,了解防治噪聲的思路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培養熱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環境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噪聲控制的途徑
難點:噪聲的危害以及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三、教學器材:多媒體電腦、鬧鐘、紙盒
四、教法與學法:分組討論法、閱讀法
五、教學過程
放一段錄像,先放出一段優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雜的聲音。然后引入課題:優美的聲音使人心情愉快,而雜亂的聲音則令人心煩意亂。那么,令人心煩意亂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它對人有沒有危害?怎樣才能有效地防止這些聲音的產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一)噪聲的來源
學生活動
(1)閱讀課文,分別從物理角度和環境保護的角度找出噪聲的含義
(2)分組討論:在你的周圍,有哪些是噪聲?
總結學生的分析,得出噪聲的含義:
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環境保護角度)
(二)噪聲的等級和危害
? 學生活動
(1)閱讀課文,找出噪聲的等級是按什么劃分的。
(2)不同的噪聲的等級對人們所產生的危害又是怎樣的?
(3)認真閱讀P26的噪聲分類表。
總結學生的分析,得出三條界線:
>90dB,會破壞聽力;
>70dB,會影響學習和工作;
>50dB,會影響休息和睡眠。
(三)控制噪聲
復習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聲源的'振動產生聲音——空氣等介質的傳播——引起鼓膜的振動
(聲源發生處)(聲音的傳播過程)(人耳)
演示實驗:讓鬧鐘發出聲音,過一段時間后,把紙盒將鬧鐘罩住,讓學生比較前后聲音的不同。
? 學生活動
(1)觀察書本P 26圖1.4-4,指出控制噪聲的措施分別在哪里實施的;
(2)分組討論:生活中還有哪些治理噪聲的實際例子。
綜合實驗和學生活動內容,總結得出控制噪聲的途徑:在聲源處減弱噪聲、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在人耳處減弱噪聲。
(3)觀看錄像。加深對噪聲的了解。
(四)課堂小結
噪聲的來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樣防治噪聲?
(五)布置作業
調查學校周圍有哪些噪聲源,學校應該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六、教學后記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不多,在強調一兩個主要內容的同時,可以安排一定的課外練習讓學生在課堂完成。
光的傳播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
3.能簡單解釋常見的光沿直線傳播的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與實驗,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2.經歷探究過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4.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
5.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特點。
(四)教學難點
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五)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式教學法。
(六)教學媒體
激光手電、玻璃磚、白紙板、盛水的小燒杯、空燒杯、激光演示器
二、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激發興趣
展示光現象(收集一些光現象圖片)
教師: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麗動人,同學們對光感興趣嗎?
(二)進行新課
1.光源
同學們,我們要看清五彩繽紛的世界,必須有光射入我們的眼睛,那么,光是從哪里發出來的呢?
思考、討論 列舉例子
除了太陽、電燈之外,日常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物體能夠發光?
(板書):太陽、螢火蟲、恒星、水母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0
【學習主題】牛頓第一定律
【學習時間】1課時
【課程標準】知道牛頓第一定律
【內容分析】牛頓第一定律是力學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培養學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本節課是在學習了運動學和力學知識基礎上,首次將力和運動聯系起來,研究力和運動的關系和規律的知識,本課內容在初中物理知識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為后面平衡力等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因此教材比較注意科學地編排內容,它把理論聯系實際,還把物理知識融入到生活中去,能讓學生覺得物理就在身邊,從而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物理的興趣。本節需要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安排學生實驗得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第二課時要理解慣性的內容。
【學情分析】通過實驗并不能直接得出牛頓第一定律,它是總結事實,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這方面要注意強調。
【學習目標】1、通過分析具體事例,知道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2、通過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知道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3、通過教師整合說明,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內容;
4、通過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培養學生觀察和實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科學想象能力。
【評價設計】1、通過問題1、2、3、4、5、6檢測目標1的達成。
2、通過問題7、8、9、10、11檢測目標2的達成。
3、通過教師整合說明和問題12檢測目標3的達成。
4、通過問題8、9、10、11檢測目標4的達成。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教師根據學生看到的演示實驗,在設置問題,引發深入思考)
出示斜面、小車演示:
(1)、用力拉小車在水平木板上前進。
(2)、停止用力,小車停止。
問題1:什么原因使小車前進?
問題2:能否說物體運動必須受力?
問題3: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嗎?
(3)、將小車放在斜面上,放手后讓小車滑下。
問題4:到水平面上后會立即停止嗎?
問題5:小車能一直運動下去嗎?
問題6:小車到達水平面時,雖然在水平方向上沒有受拉力,但仍然繼續前進,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嗎?
(4)教師總結:學生形成兩種不同結論分別代表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運動需要力來維持;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運動不需要歷來維持。(板書他們的觀點)
問題7:小車到達水平面時,雖然在水平方向上沒有受拉力,但仍然繼續前進;雖然能繼續前進,卻不能一直運動下去,這是為什么?
(5)教師總結:阻力會影響物體的運動。
二、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通過教師創設問題,轉化成可操作性強的具體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同時,進行了合作、交流、思考,同時知道了自己應支持誰的觀點)
問題8:小車在水平面上前進的距離與哪些因素有關?
(教師讓學生充分猜想后,總結:斜面坡度,小車質量,小車起始高度,水平面的阻力。)
問題9:研究小車在水前進的距離和水平面對它阻力的關系,你應該如何設計實驗?
(學生猜想,小組討論,分享猜想設計的依據和研究方案。)
教師總結:運用控制變量法必須讓其他因素相同,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即在同一斜面上用同一小車在同一位置開始運動,分別在不同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進行多次試驗。
選擇合理方案,讓學生分組進行試驗。
教師根據實驗引導學生分析:
問題10:三個表面相比,哪個阻力最小,哪個阻力最大?
問題11:小車在木板上運動得最遠,在毛巾表面上運動得最近。其原因是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阻力越小,前進的距離越遠,若表面更光滑,則小車所受阻力更小,前進的距離更遠;若表面非常光滑,則小車所受阻力將非常小,速度減小得也將非常慢。
進一步推理問題12:如果物體不受力,它將以一個恒定的速度永遠地運動下去。
通過比較推理的結果,讓學生思考后用自己的話說出實驗結論,得到運動和力的關系,并指出自己支持兩位誰的觀點。
三、教師整合說明(根據推論引出牛頓第一定律,讓學生明確它不是實驗結論)
英國科學家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條重要的物理規律:牛頓第一定律(板書課題)-----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板書內容)
四、教師強調說明:(讓學生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1)“一切”表明這條規律的普遍適用性,不符合這條規律的物體是不存在的。
(2)“不受力”是定律成立的條件,這是一種理想情況,它也包含物體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的情況,通常把受平衡力看成不受力。
(3)“總保持”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只有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兩種可能,要改變這種狀態,物體必須受力的作用。
(4)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5)它雖然不是直接由實驗得來的,但經受了實踐的檢驗,是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
五、小結
【板書設計】:
牛頓第一定律
亞里士多德(物體運動需要力來維持)
伽利略(物體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1)(2)(3)(4)(5)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1
隨著新課程改革本著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死扣難、偏、怪題,不為考試而考試的宗旨和指導方針,要狠抓教學常規工作,重務實,重實效。只有這樣,教師就會放開手腳、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理念和思路。挖掘教材和研究教法,力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
一、中考復習抓好課本和課程標準
教師的授課必先確定教學內容是什么,重點、難點如何把握,時間和內容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一堂課或一個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深度與淺度相差懸殊,師生互動交流并非融洽,教法與學法相脫節的現象發生。通過對一堂課或一個單元的教學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誤,可對下一知識點的教學產生催化的作用。
如我在講授九年級物理“功和機械能”一章的內容時,把教材的編排順序通過由淺入深的原則,根據以往授課時學生認知規律的特點給予調整,使學生學習輕松易懂。功的概念理解一直是初中理學的難點,但教材編排時將該內容放在了這一章的第一節,先認識功,再學習機械能,讓學生的學習有點無從下手的感覺,在借鑒了以往授課的經驗中,將機械能的學習置于本章的開始,先認識了能量,然后引出物體具有了機械能,我們就說物體做了功,使概念的出現有章可循。因此,有益的教學反思,可以使教學創新有了智慧的沃土。
二、對教學方式多注重精講多練
教學方式的反思是反思的重中之重。它應包含課堂環境條件,(或是課堂氛圍)是否讓參與教學活動的人產生積極向上的情緒是否提高、增強人的活動能力,教師激情是否高漲,學生學習熱情是否高亢,怎么樣才能創造既有舒適感又有生活情調的高雅活動場所,同時,內容怎樣處理,順序如何調查,語言怎樣運用,教學手段如何利用,課堂結構如何布局,學生興趣怎樣激發,師生互動交流平臺怎樣構建等。
三、對學生應該學會分層次教學
教學的本質是交往的`過程,是對活的活動,是師生通過課堂對活在交往與溝通活動中共同創造意義的過程。因此,課堂教學的好與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參與教學活動的人。教學活動中師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師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學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課堂的全過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學習活動的全過程,并升華到自己精神的需要。 在九年級物理“大氣壓強”的教學中,先設計了幾個問題做到猜想,如把一個乒乓球放在漏斗口,從細管向乒乓球吹氣等,讓學生從平時的經驗中做到猜想,然后實際操作,從簡單的實驗現象得出流速和壓強的關系,使學生自始至終都興趣盎然,精神飽滿地投入學習,在反思中要回想教師、學生是否達到教學設計的情感狀態,有沒有更有效地途徑發展新課標提倡的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
四、教學反思是教學的催化劑
物理學科的特點確定了物理教學有別于其他學科,長期有效地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做好及時有效地教學反思。反思可以是課后,還可以是課前。如教學設計完成后,可以想想為什么要這樣設計?課堂效率是否高,學生會不會產生抵觸情緒,師生交流是否會順暢,授課的進度,內容與時間分配在實施過程中會不會產生不協調。同時,學生的反思也是課后反思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引導學生回顧一節課自己學會了什么,有什么缺憾,如何使自己的學習變得豐富而又有個性。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2
一、視頻、實驗引入,設疑激趣
1、視頻
“瓶吞雞蛋”實驗讓同學們感受觀看神奇的現象。
2、用一個普通的飲料瓶,在瓶上扎孔。灌滿水時水從孔中流出,但
是當瓶蓋擰緊時,竟然不出水了,又是什么神秘的力量作用在瓶上呢?
教師:為什么出現如此神奇的現象?請同學們討論。
學生:大氣壓強。
教師:這種神秘的力量就是大氣壓強,回想一下什么是液體壓強?什么又是大氣壓強?
二、進行新課
一、大氣壓強
1、通過兩幅圖片讓學生回憶液體壓強,得出大氣壓強的定義。
2、介紹馬德堡半球實驗,最早驗證了大氣壓的存在。通過視頻展示
實驗,讓學生感知大氣壓的存在。
3、學生實驗
請同學們利用現有的器材自己動手來試試看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水槽、廣口瓶、乒乓球、紙片、膠頭滴管、塑料吸鉤)學生可以自己設計,動手體驗大氣壓強的存在。
學生積極動手,通過設計、實踐,感知大氣壓的存在。并且讓學生上臺展示自己設計的實驗,邊演示邊講解,大家既學會了知識,又加強了印象,學生還能獲得一種成就感。
3、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可以說明大氣壓強的存在呢?
學生思考,可能的答案:(自己解釋這些簡單的現象)
(1)用吸管吸飲料。
(2)塑料吸鉤被大氣壓壓在墻上。
(3)墨水被吸到鋼筆里。
4、提出思考問題
(1)大氣壓是怎樣產生的?
(2)大氣壓的方向?
(3)為什么人感受不到大氣壓?
學生通過積極討論加深對大氣壓強的理解。
二、大氣壓有多大
1、估測大氣壓
教師介紹一種方法粗略測量大氣壓大小,利用公式P=F/S,知道面積和力,就可以得出大氣壓大小。學生可以課后尋找其它方法測量大氣壓。
2、精確測量大氣壓強
早在1644年意大利的科學家托里拆利就利用水銀來做實驗,精確地得出了大氣壓的數值。通過視頻播放托里拆利實驗,讓學生認識到測量方法,仔細分析,通過液體的壓強和大氣壓強相等,得出大氣壓強的數值。
討論:(1)玻璃管傾斜有無影響?
(2)玻璃管粗細有無影響?
(3)上方進入空氣會怎樣?
三、介紹:水銀氣壓計、金屬盒氣壓計。
大氣壓與高度的關系:高度越高氣壓越小。
氣壓還與天氣有關。
四、本節小結
讓學生自己談收獲,自己總結。
五、習題鞏固
學情分析
八年級第二學期,學生對物理科目已經有了了解,有一定的興趣,但是他們抽象思維能力不強,對物理知識本質的理解和對事物內在聯系的分析能力比較薄弱,需要保護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突破難點,掌握重點。要激發孩子參與課堂的興趣,多設計物理實驗。尤其是針對17班孩子,思維活躍,既要保護孩子的興趣,又要強調課堂的紀律性。
效果分析
本節課由視頻和小實驗引入,激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去感受大氣壓強,還設計了學生實驗,學生可以自己選取實驗器材,感受大氣壓強的存在。在整個活動學生積極參與,尤其是學生實驗都在積極的展現自我,效果很好。
在引入難點大氣壓的測量時,粗略估測由于時間問題沒有留給學生更多時間自己設計實驗,但是托里拆利實驗精確測出大氣壓數值學生能跟著一起分析,并計算的出大氣壓,表現很好。
在最后的習題檢測部分,學生能積極回答問題,表現較好。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主要講的市關于氣體壓強中大氣壓強的初步知識,與前面所學的固體壓強,液體壓強一起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理解大氣壓強的存在和大氣壓產生的原因,會用大氣壓強解釋簡單的現象,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實驗說明了什么,知道大氣壓強的大小。由于學生在學習這節課之前已經知道壓強及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相對來說比較容易理解。但因為人體體驗不到大氣壓的存在這一客觀原因,而需要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才能說明大氣壓的存在,這會造成學生對大氣壓知識的理解有一定難度,尤其是測量大氣壓和利用大氣壓知識分析解釋有關現象時,可能弄不清其中的物理情景,思路和表述語言都會出現混亂,教師要引起注意,并做好指導學習。
鞏固練習
1.___________實驗證明了大氣壓的存在。______________實驗測出
了大氣壓的值。
2.自來水筆吸墨水時,把筆上的彈簧片按幾下,筆膽里氣體壓強
_________,在___________的作用下,墨水被“吸”到橡皮管里去了。
3、在做托里拆利實驗時,如果使玻璃管傾斜,那么管內水銀柱()
A、長度減小
B、高度不變
C、高度增大
D、高度減小
4.在冬天,保溫瓶未裝滿水,當瓶內溫度下降時軟木塞不易拔出,這主要是()
A、塞子與瓶口間摩擦力太大C、瓶內氣壓小于大氣壓
B、瓶口遇冷收縮D、原先塞子塞的太緊
5.做托里拆利實驗時,當玻璃管中的水銀柱穩定后,在管的頂穿一小孔,那么管中水銀將()
A、往上噴出C、保持不變
B、稍微下降D、降到與外面水銀面相平
6.拉動注射器的活塞將藥水吸進注射器中是利用了()
A注射器中的壓力C液體內部的壓強
B大氣壓強的作用D連通器的原理
7、在測定大氣壓值的實驗中,所用玻璃管的粗細與測量結果_______,在實驗中應豎直放置,如果玻璃管傾斜,則管內水銀柱長度_____,水銀柱的豎直高度將___________.
8、假如用水來做托里拆利實驗,管內上方為真空,大氣壓可支持約_____米高的水柱。
課后反思
本節課通過視頻及演示實驗,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課堂注重學生參與性,讓學生在“做中學”,將學生的思維和實踐結合起來,從而引起學生積極的情感投入。比如:感知大氣壓的活動中,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通過解釋大氣壓的有關現象,將學生的理論與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動手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在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題,給學生充分的發展空間,改變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的“灌輸式教學”。
課標分析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旨在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通過物理課程的學習,學生主要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得到發展。而本節課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要求有:1、知道大氣壓強的存在。2、了解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3、知道托里拆利實驗的原理、過程和結論。過程與方法上要求:1、進行實驗探究,估測大氣壓的大小,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2、通過對托里拆利實驗的學習,使學生理解用液體壓強來研究大氣壓強的等效替代法。最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求:運用大氣壓強知識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有關現象,使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具有將物理知識用于解釋日常生活現象的意識。
新課標對本節課在教學上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有科學探究和科學內容兩部分組成,它們在物理教學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升華和凝華
2、了解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象,并能用物理語言進行解釋。
3、知道升華需要吸熱,凝華需要放熱。
二、教學重點
1、了解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象,并能用物理語言進行解釋。
2、知道升華需要吸熱,凝華需要放熱。
三、教學難點
1、知道升華和凝華的條件,升華需要吸熱,凝華需要放熱。
2、用物理語言進行解釋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象。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欣賞雪景、霧凇、霜景,并思考問題。
1、雪是怎樣形成的?霧是怎樣形成的?霧凇是怎樣形成的?
2、復習物態變化“三角形”,引入新課。
3、展示學習目標
二、學習新知
(一)升華和凝華現象
1、根據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提出問題,解釋現象。
北方嚴寒的冬天,冰凍的衣服也能晾干,這是為什么?
這是固態冰變成氣態水蒸氣的升華現象。
2、寒冷的冬天,在玻璃窗的表面會有冰花。思考:窗花出現在玻璃窗的內側還是外側?
答案:內側。并解釋:室內水蒸氣遇到冷玻璃凝華成固態冰晶。
3、請同學們思考并回答:
(1)、樟腦丸越來越小是什么物態變化現象?學生答:升華。
(2)鐵絲網上的霜是什么物態變化現象?學生答:凝華。
4、總結:升華是物質有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的現象。
凝華是物質有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現象。
(二)物態變化過程中的吸熱、放熱
1、觀看實驗視頻:碘的升華和凝華現象。并總結,升華和凝華的條件。升華需要吸熱,凝華需要放熱。
2、分析某晶體的物態變化過程
3、從分子角度來看,吸放熱使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發生變化,分子間距發生變化,從而使物質實現在固態、液態和氣態之間的`變化。
(三)解釋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象
1、解釋雪、霜、霧凇的物態變化過程
2、解釋燒黑的燈泡的物態變化過程
3、解釋飛機播撒干冰降雨中的物態變化過程
4、解釋舞臺上“霧”的形成過程中的物態變化過程
(四)達標訓練
1、請指出下列物態變化名稱
2、請指出下列物態變化和吸放熱情況
(五)課堂小結
(六)基礎試題
三、課堂測試
四、布置作業
1、課后作業
2、基礎訓練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4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在學生初步了解電路和電路的連接的基礎上來認識電流的概念,會正確使用電流表,探究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電流的特點。對電流表的使用教材以電流表說明書的形式出現,學生可對照電流表的實物結合說明書來了解電流表的使用,有利于學生的自學,使學生養成在測量儀器使用前閱讀說明書的好習慣。
通過教材中的“動手做”,來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掌握電流表的使用,為后面的探究串、并聯電路電流的特點做準備。教材突出了過程與方法、更加注重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讓學持經歷探究串、并聯電路電流特點的實驗過程,自主探究得出結論。
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了電路的基礎上來學習電流,在平時的生活中學生們可能就聽說過電流,但那種認識是膚淺的,是模糊的,在頭腦中沒有構成知識體系,現在來真正的學習這些內容,他們會懷有極大的興趣。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滿足他們好動手操作的愿望。在學習中使用電學中的重要的測量儀器——電流表學習也會有新鮮感,可讓學生通過閱讀說明書來進行自學電流表和電壓表的使用,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教學目標
1、知道電流的單位,會正確使用電流表。
2、通過探究,知道串、并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
3、通過關于“電路短路造成的危害”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串、并聯電路的電流特點。
難點
電流表的使用。
重、難點突破
讓學生經歷“探究串、并聯電路的電流特點”的過程,通過探究進行理解來突破重點,
通過閱讀說明書,討論交流和實際操作等形式來突破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電流表仿真課件、電流表、干電池若干、小燈泡、導線若干。
學生準備
電流表、小燈泡、干電池若干、導線若干。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觀察圖片、實驗,引入新課
1、播放一組圖片:手電筒的光亮和汽車前燈的光亮對比
2、演示實驗:用一節和三節干電池分別供電的一個小燈泡的.發光情況對比。
提問:同學們看到了什么現象?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
學生:燈發光的亮暗不同,電路中有了電流,流過它們的電流變化了。
說明:圖片及演示實驗是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這樣引入新課,體現了從生活到物理的教學理念。
二、進行新課
(一)認識電流
教師:我們已經知道電流是由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的,關于電流你還想知道哪些問題?
學生討論回答:怎樣來描述電流?電流的單位是什么?怎樣能測量電流的大小?……
教師介紹:物理學中用每秒通過導體某一橫截面的電荷多少來表示電流的大小。用I表示,單位是安培,簡稱安,符號是A。
指出不同的用電器工作時,電流的大小一般不同。打出幻燈片:常見的電流,使學生對電流的大小有個初步的印象。
(二)電流的測量
1、觀察認識電流表
教師:電路中電流的大小需用電流表測量,大家桌上擺的儀表就是電流表,請學生認真觀察自己手中的電流表,看看都觀察到了什么?
學生觀察后交流:①表上有一個標記符號A;②標有“—”、“0、6”和“3”三個接線柱,“0、6”和“3”是“+”接線柱;標有“+”號、“0、6”和“3”三個接線柱,“0、6”和“3”是“—”接線柱。因為電流有方向,“+”和“—”接線柱告訴我們:電流應該從哪個接線柱流進電流表或流出電流表。③電流表表盤上有兩種刻度。表明有0~0、6A和0~3A兩個量程,分度值分別為0、02A和0、1A。
教師補充電流表的符號。
說明:認識電流表是正確使用電流表的前提。從觀察開始來讓學生接觸一個新的儀表,比直接講解怎樣把電流表連入電路要來得緩和,學生在心理上不會感到突然,可以減輕學生學習壓力。讓學生認識上有充分的準備,又可以為后面的教學作好鋪墊。
2、電流表的使用
教師:請同學們認真閱讀電流表的說明書,來了解一下如何使用電流表測電流。
學生閱讀教材中的電流表說明書,結合實物來了解如何使用電流表測電路中的電流。
學生敘述電流表的使用方法:
①實驗前要檢查指針是否對準零刻度線,如有偏差,需調零。
②電流表要串聯在被測電路中。
③必須使電流從“+”接線柱流進電流表,從“—”接線柱流出來。
④被測電流不要超過電流表的量程。可以用試觸法確定量程的選擇。注意:絕不允許將電流表直接接在電源的兩極上!
教師演示試觸現象,學生觀察電流表指針擺動情況。
說明:使學生理解為什么要試觸,清楚違反以上規則造成的危害,對此有一個較深刻的認識。
進行讀數練習(用電流表仿真課件演示),教師演示,學生讀數并說明是如何讀數的。
(三)用電流表測量電流
“動手做”活動:測量通過燈泡的電流值。
教師強調:
(1)要遵守科學規則,即電流表連接電路時要遵循電流表的使用規則。
(2)連接電路時,開關是斷開的,檢查無誤后再閉合開關。
學生先畫出電路圖,再根據電路圖把電流表連入電路,測量電流。
交流、評價
1、請學生反思自己本節課的學習情況,談談收獲和體會。
2、教師進一步強調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5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并識別光電效應現象。
●能表述光電效應現象的規律。
●了解光子的概念,會用光子說解釋光電效應現象的規律。
●理解光電效應方程。
●粗略了解光電效應研究史實。
2.過程與方法
●觀察赫茲實驗中的放電現象,體驗發現的過程。
●經歷“探究光電效應規律”的過程,獲得探究活動的體驗。
●嘗試發現波動理論面對光電效應規律遇到的困難。
●領略“觀察、實驗──提出假說──實驗驗證──新的假說……”的物理學研究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探究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悅。
●陶冶崇尚科學、仰慕科學家,欣賞物理學的奇妙與和諧的情愫。
●學習科學家敢于堅持真理、勇于創新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培養判斷有關信息是否科學的意識。
【教學用具】
1.實驗裝置赫茲實驗裝置;光電效應現象演示裝置。
2.多媒體課件;資料文字;赫茲實驗裝置示意動畫;研究光電效應實驗示意動畫;光電效應的波動說描述與光子說描述動畫;密立根證實光電方程實驗示意動畫;普朗克、愛因斯坦、密立根資料圖片動畫;
【設計理念】本課教材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教學內容:在知識方面,本課作為后牛頓物理兩大支柱之一──量子理論的入門,涉及量子物理最基礎的內容,同時,還有著厚重的物理學科文化積淀,有物理學史、科學方法、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創新意識等人文精神教育的題材。教材在知識陳述上較為淺顯直接,而關于這些知識的“背景”,則是相當豐滿、承賦人文,為實施“科學的人文教育價值”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基于教材特點,本教案設計“以人為本”,突出從赫茲發現光電效應,勒納德研究光電效應規律,愛因斯坦提出光子說解釋光電效應規律,到密立根實驗驗證光電效應方程,物理學家們上下求索三十年的歷程,在讓學生學到量子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展微觀思維方法的同時,獲得物理課程文化的浸潤與陶冶,體現物理教育在個性品質、好奇求知、質疑創新、科學美及責任心等方面的價值導向。
本課總體設計思想是:課堂教學以光電效應三十年精彩歷程為線索,通過充分展示圍繞“光電效應”所發生的發現現象、研究規律、提出假說、實驗驗證這樣一個科學發現過程,在科學過程展示中推出學科知識,滲透科學思想方法,借助多媒體課件播放、實驗裝置重現現象及教師解說,著力于撼動青年學生崇尚科學的情感,弘揚深厚的物理課程文化。
【教學過程】全課以下列四個標題作引導,按歷史的發展順序展開教學活動。
(動畫顯示課題后,教師引入主題)
引入本課要學習的光電效應,在量子理論的發展中有著特殊的意義。人類對光的本性的認識,到麥克斯韋提出光是一種電磁波,光的波動說似乎已完美無缺了。然而,就是在證實電磁波存在的過程中,人們發現了光具有粒子性的重大事實,這就是光電效應現象。光電效應及其規律的研究,使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觀念發生了變革:大自然在微觀層次上是不連續的,即“量子化”的,而不是牛頓物理假設的在一切層次上都是連續的!光電效應最先由赫茲發現,他的學生勒納德對光電效應的研究卓有成效并獲19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愛因斯坦提出光子論從理論上成功解決了光電效應面臨的難題并因此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通過精確實驗證實了愛因斯坦的理論,并獲19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光電效應的科學之光經眾多物理學家前赴后繼,三十年努力求索,在物理學史上成為絢麗奪目的篇章。讓我們翻開這炫目的一頁,沐浴科學的陽光吧!
(屏幕切換顯示四個標題)
一、赫茲意外發現光電效應
介紹赫茲實驗動畫顯示赫茲實驗示意圖如圖1所示。1885年,赫茲用如圖1所示的裝置來證實電磁波的存在:電磁波發生器是在兩根銅棒上各焊接一個磨光的黃銅球,另一端各連接一塊正方形鋅板,它們共軸放置,兩球間留有一空隙,它們相當于一個電容器,與感應圈連接,構成了LC電路,感應圈使兩黃銅球聚集大量電荷,從而在空隙間產生電火花,形成高頻振蕩電流,輻射高頻電磁波。與這個回路相距一定距離有電磁波接收器,是用一根粗銅導線彎成一開口的圓環,開口端各焊一黃銅球,之間有可作微調的空隙,這個接收器實際上也是一個LC電路。調節間隙改變接收電路的固有頻率可與發射過來的電磁波產生共振,從而在接收器的空隙間觀察到電火花。
演示赫茲電火花實驗實驗裝置如圖2所示(實景數碼照片)
介紹赫茲的發現并演示利用電火花實驗裝置,赫茲測量了電磁波速、進行了研究電磁波的'反射、聚焦、折射、衍射、干涉、偏振等各種波現象的實驗,大量反復地實驗不但證實了麥克斯韋電磁波理論,同時意外地發現了表明光具有粒子性的一個重要現象:當發射器間隙的火光被阻隔時,原來接收間隙的火花變暗(如圖3所示),而用其他任何火花的光照射到接收器銅球,也能促使間隙發生電火花,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一現象中直接起作用的是火光中的紫外線,當火花的光照到間隙的負極時,作用最強,這種情況下接收器間隙發生的電火花實際上是紫外線的照射使一極銅球上飛出電子到另一極銅球所形成,赫茲稱之為“紫外光對放電現象的效應”,也就是光電效應。
演示光電效應現象動畫顯示光電效應演示儀原理如圖4所示,課堂演示,引導學生觀察在紫外線照射下,電流計指示電路中出現了電流。
歸納什么是光電效應
(文字顯示)
在光的照射下物體發射電子的現象,叫做光電效應,發射出來的電子叫做光電子。
二、勒納德研究光電效應現象的規律
引入赫茲的發現吸引了許多人去深入研究光電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06-06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06-17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優秀01-04
(精)初中物理教學設計07-02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學設計07-09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必備】07-15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15篇06-24
【通用】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5篇09-21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匯編(15篇)07-22
[優]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5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