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會》教學設計【推薦】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云南的歌會》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云南的歌會》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1、分析結構,理解散文特點。
2、感知文章內容,體會云南少數民族的歌會習俗。掌握的詞語。
3、品味中華民族的民俗。珍惜祖國文化。
教學重點、難點
1、散文特點、結構。
2、以讀講、探討方式圍繞課文內容和結構展開。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云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每逢集會或節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即興歌唱,互相問答,游戲傳情。這種古老的歌會形式,蘊涵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自然引發了作者濃厚的興趣與由衷的贊賞。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苗族,湖南鳳凰人,歷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文藝副刊編輯,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在散文、小說創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代表作有小說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學生復述文中描繪的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
三、學習課文
1、指定學生讀文并進行評價。
2、歸納文章寫作思路:
寫歌會的場所、方式、勝負的情況。寫女歌手的情況(性情、外貌、穿著、本領。)……
3、討論文章寫法
下面兩段人物描寫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歡哪一種?
(1)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盤在頭上。
(2)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沈從文》
(明確:兩段人物描寫不同點是個別與群體,一重精神,一重具體的衣服。第二段文字還運用了比喻的修飾方法,把人物描寫得惟妙惟肖。)
課文第四段,用許多筆墨描寫由呈貢進城時一路的景色,寫“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各種山鳥呼朋喚侶”,還有戴勝鳥和云雀的歌唱。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關系?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么用意?
(明確:用環境作背景,達到詩情畫意的效果。)
四、拓展訓練
課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謠,分小組進行交流,看看哪些屬于“見景生情,即物起興”,哪些屬于“用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答解”,哪些屬于“唱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據典”的。有興趣的同學,不妨選擇一兩首唱一唱。
學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較。
例如:陜北民歌《信無防字》福州民歌(真鳥仔,啄波波,三歲孩子會唱歌……一條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難去放牛)……
五、小結
《云南的歌會》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雖然是描寫音樂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在教學中必須扎扎實實地從文本出發,引導學生品析詞語、句子,感受語言文字創設的美妙情境。
《云南的歌會》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沈從文先生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筆下汩汩流淌而出,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筆描繪了三種不同場面的云南民歌演唱會。在“歌會”的大標題下,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學習本文,學會觀察民俗、民風,體驗生活,感悟平民生活中人性的光輝。
[學情分析]
初中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散文閱讀能力,通過閱讀文本再現作者描繪的歌會場面應該是可以達成的。通過合作探究把握三個場合的不同內容和寫作手法,也不是太困難,在學生探究的基礎上教師加以點撥,學生完全可以感知的到。難點是揣摩語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寫和景物描寫的精妙。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探究,讓學生真正有所感悟。
[設計思路]
本篇課文用一課時完成。按照整體感知——合作探究——賞析品味——拓展延伸四步教學,以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為主要方式,組織學生在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找出文章圍繞云南的歌會寫了哪幾個場合的歌唱情景,重點寫了什么,從這些事中可以看出云南歌會的什么特點。還要把握不同場合的歌唱又怎樣的特色。在寫作方法上,不同的內容是怎樣表現的。畫出文章中自己所欣賞的語段,通過反復研讀,及比較閱讀體會文章寫法和語言上的特色。學習文章的寫作方法,課外收集有關民歌的資料,在拓展中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樸”等詞的讀音、字形、詞義,學習運用“即物起興、引經據典、悠游自在、龍吟鳳噦”等成語。
2、了解沈從文及其創作概況。
3、了解云南的歌會,感受當地濃郁的民情民風。
能力目標
1、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領會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詞語和句子,領略文中優美的意境,感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
3、延伸拓展,橫向比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引導學生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教室走向社會,增加知識儲備。
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感受文中作者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之情,激勵學生關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賞生活,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1、揣摩課文所寫的三種場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體會內容和寫法上的差異。
2、領略文中優美的意境,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揣摩語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寫和景物描寫的精妙。
[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
2、朗讀法。這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從作者抒情的筆調中汩汩流淌。教師宜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用心品味,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與作者直接交流。
3、討論點撥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聽民歌《蝴蝶泉邊》后,老師導入:同學們,這是一首云南民歌,云南是少數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每個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每逢集會或節日,人們總是聚在一起,即興歌唱,用歌聲表達自己對節日的祝福。云南的歌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今天,讓我們走進《云南的歌會》,來感受一下那里的民風民俗。
二、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循聲低和。
教師抽查學生預習情況,督促學生積累詞語。
(多媒體顯示)
蹲踞(jù):蹲或坐。
酬和(hè):用詩詞應答。
熹微(xī wēi):形容陽光不強,多指清晨。
譬喻(pì):比如。
淳樸(chún):誠實樸素。
即物起興(xìnɡ):開頭先詠他物,以觸發聯想,誘發文思。
引經據典:引用經典中的語句或故事。
悠游自在:悠閑自在。
龍吟鳳噦(huì):龍在吟嘯,鳳在鳴叫。
2、作者寫了云南歌會的三個場面,請用簡潔的話給三種形式的歌會擬一個小標題。
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
3、以“我最喜歡 場面,這里 ”的對話方式,把握三個歌會場景,進行語言品味。這部分著重體驗作者描寫的'側重點。
三、合作探究
1、 在“歌會”的大標題下,課文寫了三種不同場合聽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這三種場合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完成下面表格。
場 面 內 容 寫 法
山野對歌 對歌具有對抗賽性質,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重點寫唱歌人
工筆刻畫
山路漫歌 即興的自由歌唱,發乎性情,自然成趣 重點寫唱歌的環境
以景襯人
山寨傳歌 這是一次民歌的展覽,是一間民歌的課堂。云南民歌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重點寫唱歌的場面
點面結合
2、提問:云南的歌會與你通過電視或其他途徑聽過的演唱會、音樂會相比,有什么特色?想一想,作者為什么會對云南的歌會感興趣?
明確:云南的歌會淳樸自然,氣勢壯觀,融自然、人生、社會于一體,散發著泥土的氣息,泥土的芬芳,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是那里的靈山秀水賦予他們美的歌喉,美的情趣。
作者借寫云南歌會,傳達他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從作者抒情的筆調中汩汩而出。
3、第四段用很多筆墨寫進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鳥的歌唱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關系呢,你覺得作者這樣寫有什么意圖?
明確:這一段是“山路漫歌”,寫“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是這一段的主要內容。這些寫景文字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自然情趣的山野風光圖,為“趕馬女孩子的歌唱”創設了一個動人的場景,山鳥或悠揚或質樸的鳴唱,與“趕馬女孩子的歌唱”交相應和,互相輝映,交織成一支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
四、賞析品味
1、請同學們說說,自己讀后喜歡文章的哪一段?為什么?
學生指出各自喜歡的句段,教師擇其精要,與學生一起探討品味。
教師點撥學生從人物描寫、景物描寫的角度反復品味其精妙。
2、提問:第(1)段文字在人物描寫上有什么特點?請閱讀沈從文《邊城》中描寫翠翠的有關片斷,試著比較一下,你更喜歡哪一段?為什么?
(多媒體顯示)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
學生細品兩段文字,討論交流。
教師點撥:第一段重寫實,以工筆描繪為主,刻畫細膩真實,作者的態度隱含在字里行間。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寫面容、牙齒、衣飾,細致生動,如在目前。
第二段重寫虛,寫出了人物的精神風貌。作者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描寫人物空靈動人的精神之美,顯得飄忽靈秀,流露出作者強烈的情感傾向。
兩段文字各有千秋,代表兩種不同的人物寫法。
五、課堂小結
沈從文先生以明凈、瀟灑、隨意的文字為我們勾勒了云南特有的風景、風物、民情、民風,這些文字展示了云南特有的淳樸自然的風俗人情,以一種抒情詩所特有的含蓄與優美的筆調熱情吟唱,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都源于沈從文先生對生活、人生的摯愛。讓我們用稚嫩的文字,吟唱家鄉的山歌吧。
六、拓展延伸
1、同學們,我們身邊也有著美麗濃郁的風俗文化,你能用上今天的描寫方法說給大家聽嗎?
2、課外收集民歌民謠在小組進行交流,看看哪些屬于“見景生情,即物起興”,哪些屬于“用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解答”,哪些屬于“唱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據典”。
附錄:
教學流程
過程:創設情境——整體感知——合作探究——賞析品味——拓展延伸
方法: 聽一聽 —— 讀一讀 —— 想一想 —— 品一品 —— 講一講
板書設計
山野對歌:才智 外貌 神態 人物美 ↘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山路漫歌: 花 鳥 人 環境美 →贊賞,歌頌了生活的美好、人生
村寨傳歌:場面 特點 目的 風俗美 ↗的美好
《云南的歌會》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云南的歌會,感受當地濃郁的民族風情。
過程與方法:
朗讀,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位與贊賞。激勵學生關注生活,欣賞生活,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所寫的三種場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體會內容和寫法的上的差異。
教學難點:揣摩語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寫和場景描寫的妙處。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在云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每逢集會或節日,人們總是聚在一起,即興歌唱,問答,游戲傳情等。那些古老的歌會,蘊含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今天,讓我們走進《云南的歌會》,來感受一下那里的民風民俗。
二、朗讀課文,感知文義。
1、播放朗讀帶,學生低聲隨讀。
2、練習表情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語速,語調,讀出感情。
(多媒體顯示字詞及釋義)
蹲踞(jù):蹲或坐。
酬和(hè):用詩詞應答。
譬喻(pì):比如。
引經據典:引用經典中的語句或故事。
龍吟鳳噦(huì):龍在吟嘯,鳳在鳴叫。
3、概括主要內容。
明確:這篇課文寫了三種不同場合聽到的民歌演唱,展示出云南的民族風情。
三、合作探究,仔細研讀,把握主旨。
1、課文寫了哪三種不同場合聽到的民歌演唱?在內容上和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2、云南的歌會有什么特色?作者為什么會對云南的歌會感興趣?
明確:
1、這三種場合分別是:山野對歌,山路漫歌,山寨傳歌。
“山野對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寫唱歌的人。對演唱者不惜濃墨重彩,工筆描繪,烘托出活潑歡快的場面。
“山路漫歌”是即興的'自由歌唱,發于情,自然成趣。這一場面主要寫唱歌人所在的優美環境。以環境襯托唱個女孩及其優美的歌聲。
“山寨傳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覽。這個場面中再寫唱歌的盛況,有全景描繪,也有局部刻畫,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2、云南的歌會純樸自然,氣勢壯觀,融自然,社會,人生于一體。散發著泥土的氣息。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作者借云南的歌會,傳達出他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抒寫出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
四、揣摩語言 ,賞析品味。
學生指出自己喜歡的句段,加以賞析。教師點撥學生從人物描寫,景物描寫的角度去品味。
五、課堂小結。
沈從文先生以瀟灑而隨意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云南的民風,民俗,風景,風物。展示出云南特有的純樸自然的風俗人情。如詩一般含蓄優美,令人回味無窮。
六、作業設計。
學唱一首民歌,唱給同學們。搜集沈從文的其他散文去閱讀品味。
《云南的歌會》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讀文,掌握文章大意。
2、了解云南的歌會,感受當地濃郁的民族風情,領略文中優美的意境。
3、通過讀文、視頻欣賞,了解“云南的歌會”的特色。
[過程與方法]
1、 引導朗讀,用心品味。
2、 分小組討論分析文中重要的文段,領略文中優美的意境。
3、 延伸拓展,增進學生對民歌民謠的熱愛之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云南的民風民情,感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感受文中作者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之情;學會關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賞生活,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知識技能”中的1、2點。
教學難點
揣摩語言,品味文中景物描寫的精妙。
教學課時
2課時
(注:PPT已經上傳,請查找)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課前播放《56個民族》。
一、出示課題《云南的歌會》。
二、檢查預習:
1、課文中出現的生字新詞及多音字。
迤(yǐ)西 蹲踞(jù) 酬和(hè) 鳳噦(huì) 箍(gū)桶
忌諱(huì) 掠(lüè)地 即物起興(xìng)
2、詞語釋義:
歌會:各族男女青年會聚一堂,以歌會友。或聚在一起唱歌。
酬和:用詩詞應答。
淳樸:誠實樸素。
即物起興:開頭先詠它物起興抒情。起興,指先言它物以觸發聯想,誘發文思。
龍吟鳳噦:龍叫鳳鳴的聲音。
3、作者簡介:沈從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煥,字崇文。湖南鳳凰縣人,祖母劉氏是苗族,其母黃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漢族。沈從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代表作品:《邊城》,《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
進入正課: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1、簡介云南。
2、展示云南風情圖片(多媒體展示),看了這些圖片你有何想法?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云南的歌會》,去感受那里的民風民俗。
二、整體感知
播放課文flash朗讀,學生邊聽邊想:
1、文中寫了誰在唱歌?
2、他們這些人在什么地方唱歌?請用“場地﹢形式”的句式概括文中描寫的幾個歌會場景。
三、拓展延伸
1、課文主要寫了在三種不同場合聽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內容都不相同。想一想,與你通過電視或其他途徑聽(看)過的演唱會、音樂會相比,云南的歌會有哪些特色?(出示視頻電影《阿詩瑪》片段和《凌云茶文化節》片段)
出示幻燈片:(通過對比體會云南歌會的特點)
歌會
對比項
表演場地
演員
排練與否
云南的`歌會
演唱會、音樂會
2、民族文化已成為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為了讓咱們云南的歌會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請同學們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之寫一句廣告詞吧!
3、收集身邊的民歌民謠(如《劉三姐》片段、《民歌大聯唱》片段、田陽壯族民謠《迎客歌》等)
四、研討
文章的細節和字句就像兩扇門窗,前不久,我跟一個QQ網友聊《云南的歌會》,有個叫“天涯海角”的網友給我提了這樣一個看法,使我百思不得其解,今天來請教諸位,出示幻燈片。請同學們來幫忙解決?(可分小組討論)
沈從文是怎么看這個問題的呢?
幻燈片展示:產生這種山歌實有原因。如沒有一種特殊環境作為土壤,這些歌不會那么素樸、真摯而美妙感人。——沈從文《湘西苗族的藝術》
《云南的歌會》教學設計5
【設計說明】
本單元所學習的內容是關于民風民俗的。本文在選材、描寫方面,有一個突出特點,那就是各有側重,這樣,不僅有條不紊,而且相互之間形成補充之勢,增強了內容的豐富性、廣泛性和深刻性,可以對云南歌會、云南風俗有一個“立體”的表現。學習本課,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在選材和描寫上的各有側重的寫作構思。
當然,學語文,最要緊的是落實到語言上,在賞析語言的過程中,積累語言,不斷提升自身語言修養。所以,教學中,語言賞析、語言品味活動應該成為主體,這就要指導學生專注文本,在文本中去發現,去篩選,去品讀,去領悟,而不是丟開文本,作無聊的東拉西扯或者膚淺言論的重復。
教學過程環節設計,要注意自然、得體。在學生預習了解全文內容的基礎上,導入后,直奔三種歌會形式的品讀。在品讀中又緊扣文本,重在從文本中發現、篩選信息,這就為整課學習奠定了基調,并突出目標。
學生活動由易到難的安排,體現循序漸進規律。品讀第一種歌會形式,用課文關鍵語句填表,這相對比較容易;接下來品讀第二種歌會形式,學生活動較有提升,因為這里面有一個概括、重組信息的問題,但同學們也能依據要求、依據項目完成;品讀第三種歌會形式,難度繼續加大,不給項目,要求學生根據前兩種歌會形式品讀方式,自己去發現項目、自己去根據確立的項目篩選、重組信息。但是有了前面的鋪墊,同學們也能有所創見和發揮。
第五個環節,活動量雖然不大,但非常重要。一是對語言品味的進一步回歸,暗示學生,欣賞文章,總是要“魂附文本之體”,下咬文嚼字的功夫。二是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寫云南的歌會,灌注全篇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態度。三是體會和學習作者謀篇布局的精致,看似平淡的一筆,卻在不經意間,統攝了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調。四是打破教學往往從開篇切入文本的模式,讓學生能感受教師的創意。
【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的主要內容,了解云南歌會的幾種主要形式,感受云南人民喜愛民歌的民風民俗。
2、體會文章在選材上點面結合、各有側重的特點。
3、賞析本文優美的語言。
【教學重點】
1、在朗讀、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欣賞云南濃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風情,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
2、理解作者表現民歌文化的幾種描寫手法: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及場面描寫。
3、根據需要篩選和概括信息。
【教學條件】
課文錄音投影儀PPT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檢查學生課前預習情況(主要是疏通字詞,粗知內容)。
2、品讀課文2、3自然段,學習作者對“對歌”這種形式的描寫。
教學流程:
環節一:導入
云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間歌唱活動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據說,解放前的傈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原告、被告以歌唱申訴各自的理由,解決人也以歌唱進行裁決。就是現在,有許多青年男女,通過對歌,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
設問:那么對歌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情形呢?作為一個民俗研究者的沈從文老先生又如何用語言文字來活靈活現的描繪呢?(引入下一環節)
環節二:品讀課文2、3自然段:
抽生讀2、3自然段。(師)這是寫云南歌會中的“對調子”(對歌),作者說是“生面別開”。那么,請細品課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現“對歌”的“對”,進而體現“生面別開”的?
篩選信息(可以直接在文章中勾畫批注),填寫下表:(可獨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
角度
具體內容
對歌的地點
對歌的內容
對歌的形式
對歌的性質
對歌的結果
對歌的人
同學們交流后明確:
角度
具體內容
對歌的地點
山野密林中
對歌的內容
多是情歌酬和,也唱其他故事
對歌的形式
互不見面;有種種不同方式(或見景生情,即物起興;或提問題,待答解;或互嘲互贊);隨口而出
對歌的性質
機智才能的比賽
對歌的結果
分輸贏。不是高手不敢輕易搭腔
對歌的人
自豪、輕松、快樂
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容貌、衣著、打秋千
設問1:第3自然段寫云南年輕女子的勤勞、普通而美麗的服飾、愛好體育鍛煉,這些內容與對歌無關,作者寫這些內容有什么作用?
師生討論后明確:
說明當地人人會唱歌,普通勞動人民也多才多藝;突出云南年輕女子的美麗、健康、聰明、干練,生活情趣豐富,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表達贊美之情;同時也表現云南獨特的民風民俗。
設問2:比較閱讀,交流討論課后“研討與練習”二:這兩段人物描寫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師生交流后明確:
第一段直接描寫人物的肖像,寫面容、寫牙齒、寫衣飾,真實細致,如在目前。以工筆描繪為主,作者的態度隱含在字里行間。
第二段運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著力描繪人物的神韻氣度,寫出人物空靈動人的精神之美。側重寫虛,文字飄忽靈秀,流露出作者強烈的情感傾向。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學習課文描寫“山路漫歌”“山寨傳歌”部分,感受云南民俗之美。
2、統整全文,品讀第一段,體會作者的深情以及構思行文的巧妙。
教學流程:
環節三:品讀課文第4自然段
學生細讀第4自然段,看寫了哪些景物?記敘了什么事?
先找出來,再用“描寫了的(景物)”的句式概括出來,一個景物一句話。用“記敘了(什么人)(做什么事)”表述。(可獨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
交流后明確:
1、描寫了沿著山路的樹林、竹林
2、描寫了開滿雜花的小山坡
3、描寫了土坎邊上粉藍色的報春花
4、描寫了碧藍的天空
5、描寫了輕和的微風
6、描寫了呼朋引侶的各種山鳥
7、描寫了花茸茸、矗起頭頂花冠、瞪著油亮亮眼睛、撲著翅膀掠地飛去的戴勝鳥
8、描寫了鉆天墜地的云雀
記敘了趕馬女孩在山路上唱悅耳動聽的山歌。
設問:景物描寫多于山歌描寫,其作用是什么?
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明白:
這些優美的語句描寫出了當地優美的環境,突出自然之趣。用美的環境映襯美的人物和美的歌,表現山歌的自然淳樸的特色。自然環境之美與歌聲之美相得益彰,渾然天成,只有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小結:根據本部分所寫內容特點,用第一種歌會的概括形式(生面別開的對歌)概括:
純樸自然的漫歌(可以有多種概括,老師應對學生比較好的`概括予以肯定。)
(教師引導學生比較漫歌、放歌、哼歌、聽歌等的不同)
環節四:品讀課文第5自然段:
看第5自然段第一句話,知道這是寫得又一種歌會形式——“金滿斗會”。再看最后一句,“盛會難逢,參加后才知道原來如此。”原來像這樣,像哪樣?
播放本段錄音,學生聽讀本段,看作者從哪些方面來寫這一盛會的?——快速圈、點、勾、畫,提煉相關信息。(模仿前兩種方式)(獨立完成)
全班交流(相互補充),逐步完善:
歌會地方——村子住處院子兩樓和長長屋廊下(村寨)
參加人數——鄉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人物身份——村子口擺小攤賣酸泡梨的、城門邊挑水洗衣的、打鐵箍桶的工匠、小雜貨商店的管事、鄉村土醫生、閹雞匠、趕馬女孩、農民、賣針線花樣的老太婆。
唱歌內容——《十二月花》、本地好聽曲子
唱歌聲音——舒卷張弛不定,龍吟鳳噦
歌會時間——一連三天才散場
歌會功能——表面說是避疫免災,主要還是由老一代把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東西,全部傳給下一輩(傳歌)
典型代表——一個七十多歲的吹鼓手
……
將這種歌會形式概括為:熱鬧壯觀的傳歌(可以有多種概括,老師應對學生比較好的概括予以肯定。)
環節五:品讀課文第1自然段,結束
設問:作者懷著怎樣的感情寫云南的歌會?
討論后明確:——贊美、歌頌
這種感情在文章第1自然段就表現了出來,讀讀看,哪些字詞是關鍵?
先自己誦讀,揣摩。然后明確“本”、“早”、“更加”三詞需重讀。
在教師范讀和學生齊讀中體味“本”、“早”、“更加”表達的情感。
結束語:
作者構思巧妙,用一句話統領后邊對三個歌會形式的敘描,表現云南人美、歌美、民俗美,抒發自己的贊美之情。大家可以借鑒這種寫法。
【可以布置一個寫作練習:課外調查家鄉的民俗(如信仰、婚嫁、壽誕、衣食住行等),寫一篇介紹家鄉民風民俗的短文。】
附:板書設計
云南的歌會
沈從文
山野生面別開的對歌人物美
山路淳樸自然的漫歌環境美
村寨熱鬧壯觀的傳歌風俗美
《云南的歌會》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
揣摩品味文章的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場面描寫
2、能力目標:引導學生朗讀,品味,賞析,感受文章濃厚的鄉土氣息
3、情感目標:探尋并領略民族風情,熱愛民俗文化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的內容
揣摩品味文章的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場面描寫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朗讀品味賞析
揣摩品味文章的描寫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1、通讀全文,預習文章的生字詞
2、了解云南的地方風情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20xx年,中國大地上出現了第一個“世界黃金月”,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人紛紛涌入中國,有些人是因為奧運來到中國,借此了解了中國;有些人是因為好奇中國,藉著奧運這一契機更深地了解中國。他們不僅僅通過北京了解中國,也可能通過其他的地方了解中國,比如從西藏,從杭州,從中國的其他角落了解中國,今天呢,沈從文先生要帶領大家走進一個少數民族繁多的地方——云南,這里的山青,綠水,歌聲更是美麗,他們把歌唱當作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歌唱已經成為了當地的一種民俗文化,走進《云南的歌會》,把這種民俗文化介紹給國人,讓我們記住這樣美麗的文化。
二、作者簡介
沈從文,中篇小說《邊城》于1934年問世,標志著他的小說的成熟。抗戰前,出版了20多個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雛》、《八駿圖》、《月下小景》。他是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今天成為了我們的導游先生,我們要好好地領略一番中國的民俗文化。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圈畫批注文章的生字詞,疏解生字詞,標示段序
2、同桌互動,思考交流:
沈先生介紹給我們認識了云南的歌會哪幾種形式?
教師點撥:帶到了山野,帶過了山路,走進了山寨,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歌會形式。
明確:
①山野對歌(2—3)
②山路漫歌(4)
③村寨傳歌(5)
四、研讀品味“山野對歌”
1、指名朗讀課文第2—3段
2、學生練習表情朗讀,要求讀音正確,語調抑揚,讀出感情
3、小組交流討論,思考:第2—3段沈先生給我們提供了哪些信息?(學生自由作答)
教師點撥明確:對歌的地點和內容
描寫對歌中的年輕女子(動作、神態、外貌)
對歌的性質:對抗賽性質,才智大比拼
五、質疑探究
文中外貌描寫采用了什么樣的方法?
1、請同學來說一說外貌描寫方法分為哪幾種?
明確:外貌描寫四法
①白描式描寫。就是不加渲染烘托,不用華麗的詞藻,而以簡練單純的筆墨勾勒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來。
②漫畫式描寫。在人物描寫中需要強調人物外貌的某一特征,可以采用夸張的手法。用夸張的手法描寫人的外貌就是漫畫式描寫。
③工筆式描寫。工筆描寫指對人物多用筆墨作細致入微的`刻畫。猶如電影中的人物定格特寫或繪畫中的工筆肖像畫,人物的外貌特征、服飾、穿戴以及細微的表情,都能讓讀者看得清清楚楚,留下深刻印象。
④間接式描寫。就是作者不直接寫出人物的外貌特征,而是通過寫周圍人物的反應來表現特定人物的外貌。此法含蓄雋永,給人以廣闊的想象空間。
2、描寫年輕女子采用了什么手法進行描寫及作用?
教師點撥:根據外貌描寫四法,套用便可發現其描寫手法
明確:工筆式描寫,刻畫細膩真實,作者的態度隱含在字里行間,這段文字如同一幅肖像,寫面容、寫牙齒、寫衣飾,筆筆細致,如在眼前。
3、自由作答,作者還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明確: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描繪人物神韻氣度。
六、拓展延伸
你們覺得“山野對歌”跟我們所看到的“玉米演唱會”,“五月天演唱會”、“同一首歌”等等這些大型的演唱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根據你們所了解的,說說其中的差別在哪里?
七、布置作業
1、預習5—6段
2、復習今天的內容以及識記描寫四法中的白描和工筆式描寫
附:板書設計:
云南的歌會
《云南的歌會》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對字詞的積累,和對文章品讀、賞析文中人物描寫、環境描寫的精彩語言。
過程與方法: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體會、學習作者有所側重的描寫方法。
情感與態度:感受作家筆下的美好生活。了解祖國各地的風俗。讓學生更愛我們的祖國文化。
教學思路:
本文按照在反復的讀課文的基礎上,“整體感悟──研讀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學。
教學的重點:欣賞文中人物的基礎上學習有所側重的描寫方法。
學生狀況分析:學生對云南的風情并不了解。
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引導作用,致力打開學生思路、激活其思維。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和探索精神,從而領悟課文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對歌欣賞,激趣引入
播放視頻片段“蝴蝶泉邊”。
在我們國家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有的民歌。云南省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間歌唱活動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他們以歌唱來抒發自己的情感,有的用歌唱來傳授知識。因此,在許多民族中,小孩還在呀呀學語的時候,就跟著大人學唱歌了。許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別的尊敬。今天,就讓我們去參加“云南的歌會”,了解云南的民歌!
輕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米 蹲(dūn)踞
忌諱(huì) 酬(chóu)和 鐵箍(gū) 熹(xī)微
2.解釋下列詞語。
引經據典:引用經典中的語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忌諱:忌怕而隱避。
扶搖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別開生面:另外開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為交際往來。
悠游自在:快活的樣子。
若無其事:好像沒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動聲色或漠不關心。
熹微:形容陽光不強(多指清晨的)。
淳樸:誠實樸素。
教師請學生讀課文。
分為三種形式代表三個場面。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請根據自己的理解,任選角度,用”云南的歌會是一個_____的歌會”這個句子說一句話。
給學生鼓勵。
2.本文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云南的歌會,與你通過電視或其他途徑聽過的演唱會,有哪些不同?有什么特點?
3.假如你作為一名游客來到了云南,根據課文的介紹,你喜歡參加哪一種歌會?為什么?
教師教唱幾句《劉三姐》對歌中的幾句。
三、賞析品讀
同是寫唱歌,但側重點、寫法卻各不相同,也正是因為這樣,文章將云南歌會形式的多樣、內容的豐富、個性的獨特盡情展示了出來。我們不禁嘆服作者的構思是多么精巧!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歌會,去感受那一股撲鼻而來的濃郁的鄉土氣息。
(一)云南的歌會淳樸自然,氣勢壯觀,請同學們說一說,自己讀后最喜歡文章的哪一段?為什么?
教師點評。
(二)剛才我們知道了對歌的形式下面我們
精讀“山路漫歌”
1.我們再來看看那些趕馬女孩,聽聽她們都唱些什么歌?她們的歌聲充滿一種什么樣的美?
2.既然這樣,但作者并不直接寫趕馬女孩唱歌,而是用許多筆墨去描寫由呈貢進城一路的景色。
3.現在請一位同學為我們讀一讀,同學們邊勾畫出好詞好句,與大家分享。
在這個歌唱場面中,作者移步換景、從視覺聽覺比喻擬人描景,側重寫唱歌的環境,請想想,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關系?
教師小結。
云南確實有如此美麗的風光,所以作者要一筆一筆,慢慢描繪,為讀者畫出一幅充滿自然情趣的山野風光圖,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寫到“趕馬女孩的歌唱”。為“趕馬女孩的歌唱”創設了一個動人的場景。在美好環境中長大的女孩,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山鳥的鳴唱,與“趕馬女孩的歌唱”交相應和,交織成一支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
4.假如你處在這樣的環境中,又是趕馬女孩子中的一員,你會唱出什么樣的歌?
(三)運用精讀“山路漫歌”的閱讀方法,閱讀“山野對歌”和“村寨傳歌”。
四、借鑒運用,品味描寫
“彩云之南游賞罷,踏花歸來馬蹄香”。
賞讀《云南的歌會》這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我們似乎與作者進行了一次云南之旅。民俗是生活,它無時無刻不在你的周圍,滋養著你,為你的生命提供必須的養分。讓我們也撿拾起那些本就存活于我們生命中的`美好的東西,讓我們的靈魂鮮活起來。我們身邊有哪些類似云南歌會般美麗濃郁的民俗呢?你能說給大家聽嗎?(視頻展示過年吃餃子,放鞭炮,迎財神,元宵賞花燈,端午賽龍舟等圖片)
(五)布置作業
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下面教學做鋪墊。
學生首尾接龍回答問題。
以不同形式朗讀課文三個歌唱場面。
文章對三個歌唱場面的描繪在內容上各有側重,而在寫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們讓男同學讀第一個場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學讀第二個場面(第4段)、最后全班齊讀第三個場面(第5段)。對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學們要邊做勾畫批注。
學生通過搶答的形式。
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體驗、交流等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初步領略云南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
說出自己的理由。
學生合唱。
學生各抒己見。
(結合語段相關內容回答)
學生互讀課文。
小組的形式。
學生擇其精要,探討品味,分析這些語段的作用和寫法。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用心聆聽朗讀,感受那一種離塵世很遠,離心靈卻很近的美。
[學生聽錄音“這條路……接著起飛”]
例: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用了擬人修辭,顯得活潑生動,它的藍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聯想,讓人感受到花的靈性和花色的純凈。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飛”“扶搖”“盤旋”“唱歌”“鉆”等動詞把云雀輕捷的身姿、悅耳的鳴叫描繪得栩栩如生。
學生說出自己感受表達的要清晰。
學生說出你對這段內容學到了什么?
找同學用對歌的形式唱出你想說的?你想問的。
學生自主閱讀,小組質疑。
小組討論并回答。
例如:我們先來聽聽“對調子”都唱些什么?
“多”字說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既然“對調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對調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金滿斗會”呢?這是一個以什么為主要內容的盛會?
從哪里可以看出歌會盛大?
如此壯觀的場面,給人的感受如何?
收集當地的民風民俗,學習本文的寫法,以“家鄉風情”為題,寫一篇隨筆。
教學反思:
在今天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里,我們周圍充滿了誘惑,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心態,面對這個世界,同時包括我自己。感謝沈從文!是他,讓我們停下腳步,去體味這些鄉野間自在優美的生命;是他,讓我們回望來路,去揀拾那些本就存活于我們生命中自然鮮活的基因。在民間感受著美好。
《云南的歌會》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了解云南民歌悠久的歷史文化及歌會的民情民風,了解沈從文及其“邊城派”文學的特點。
2、積累“譬喻、引經據典、酬和”等詞語,并學會運用。
3、深刻領會文中優美的意境,感受作者對云南的熱愛之情,及云南歌會的文化氣息。
4、培養學生利用網絡收集、歸納、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比較三個場合的不同情景以及作者的詳略得當的布局。
【教具準備】
遠程網中八年級下冊《云南歌會》CAI課評、MP3及下載歌曲《小河淌水》。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導入:
同學們,彩云之南指的是?(云南),它是我國聚居了最多少數民族的省份,那是一個水美、山美、人美歌聲更美的地方。今天,老師就要帶著大家遠赴云南,去感受一下那里的風土人情。
點擊課件(云南歌會圖片展),瞧,他們個個精神抖擻、意氣風發、笑靨里盛滿了柔情蜜意,他們幸福得像花兒一樣。非常幸運的是,我們班上也有一位云南妹子,她就是×××,請她為我們獻上一首云南民歌,好嗎?
2、揭題:
感觸著這份快樂,讓我們走進這篇美文《云南的歌會》
二、新知探索
1、作者概況知多少:
⑴本文作者是誰?關于他你了解多少呢?抽學生就課前自己從網絡、圖書等搜集到的資料匯報。
⑵點擊課件上的作者簡介,然后予以補充,并著重介紹《邊城》。
2、處理生字詞,掃清閱讀障礙:
⑴邊點擊課件邊抽學生讀生字,說生詞含義
⑵生齊讀
3、品讀與體味:
⑴生自由組合并選擇喜歡的段落朗誦表演。
⑵師予以點評。
⑶這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以教師練而又富有表現力的文字描繪了云南歌會的三個場面,請用簡短的語言對這三個場面的盛況予以概括。然后點擊課件補充學生的'發言。
⑷在這三個場合的描寫中,洋溢著作者怎樣的情感?
抽生概括,然后點擊課件予以訂正。
⑸小結。
總而言之,本文就是洋溢著對自然、對人生、對藝術的品和鑒賞,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筆調中汩汩流淌而出。
4、小組合作,精讀美文美句:
⑴生自由分組,然后選擇自己所喜歡的場面進行自主學習。
①山野對歌:
作者是通過什么方式表現山野對歌的?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由此可見這一部份是側重寫唱歌的人。
②山路漫歌:
A、這一部份的句子十分出彩,可以品析一下嗎?
B、我們不難發現,這一部份中作者花了大量筆墨來寫景,而真正寫唱歌的部份卻很少,這是否是作者偏題了呢?
C、這一部份是側重寫環境。
③金滿斗會:
“金滿斗會”與前兩種歌會形式相比,難得之處在哪里呢?
生分小組匯報自己的學習情況,師點擊課件幫助學生訂正答案。
三、民歌文化賞析
生活中有歌就有歡樂,有歌就有美,融民間文化精髓的民歌更是人們表達生活中豐富情感的最直白的方式,請你通過哼唱,體會一下它與流行音樂及音樂會的不同之處?點擊課件,師生共同評析。
四、美句賞析
點擊課件中的優美句子,抽學生談談對這些句子的理解,師予以補充和肯定。
五、尾聲
對于本文,如果同學們還有什么需要深入探究的,可以去查閱課件中的網址,或者讀讀《邊城》。
最后,讓我們在優美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中結束今天的學習。(播放MP3音樂)
教學反思
一首云南民歌《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結束。以歌曲開始,以歌曲結束,前后呼應。
縱觀整堂課,我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三個方面:一是朗讀,二是通過細節的揣摩,引導學生品析文中的描寫,激勵學生關注民歌之美,感受美好生活。體會云南人民“活”的生活狀態、自由性情,淳樸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熱情積極的生活態度。三充分調用了現代教育技術于教學中。
首先說朗讀。這篇文章語言清麗優美,洋溢著那種純樸、寧靜、遠離城市喧囂的濃郁的文化氣息,同時又體現出了生命活力、生活熱情。所以在本文的教學中,我特別注重朗讀的訓練,課堂上始終伴隨著各種形式地讀,如對課文中幾幅畫面的通讀,全班讀,分組讀,個人瀏覽,跳讀等,在朗讀中感悟云南歌會的美,感受人物美,環境美,服飾美,民歌美,風俗美。
再說說通過細節的揣摩,感受云南人民熱愛生活、歌唱生活、創造生活的熱情和活力。在自己的作文中學會多種手法刻畫人物,同時是借此勾起學生課外閱讀沈從文著作《邊城》的興趣,以便更全面了解云南風情。
語文新課程還指出:應探究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是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滲透和整會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本課,我充分調用了現代教育技術于教學中,創造了聲樂渾然一體的絕妙之境。讓學生在美聲中賞析美文,在美文中聆聽美聲。
課后,我仔細反思了整個教學過程,發現了其中有很多不足之處:
第一、教學過程過于緊湊,課堂時間倉促,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相對較少。
第二、教師的課堂語言雖幽默但還不夠精美,有時顯得較為啰嗦。
第三、因為時間的限制,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還沒有得到很好地激發,老師的講解用時過多,與學生的對話交流還不夠充分。教師與學生的配合不夠完美。今后要大膽放手給學生。
第四、學生放聲朗讀的不夠,過于拘謹,以后要多培養學生的放聲朗讀。
總之,這節課,讓我受益匪淺。不但從評委那里聽到贊賞和中肯的建議,在同行那里收獲了很多教學上的東西,也讓我深深體會到:語文教學就是引領學生通過閱讀智慧的言語去體會詩意的人生,感悟作品的意義,陶冶學生的性情,凈化學生的心靈,提高整體文化修養,塑造高尚的人格,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并發揚光大。路漫漫其修遠兮,語文同仁將上下而求索。
《云南的歌會》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字詞。
2、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了解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和特點。
3、揣摩品味語言,體會文章的精妙。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教師放入引導和借助多媒體在讀思品悟議中培養學生個性解讀文本的能力,鼓勵學生大膽發言,重視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間的交流,體現互動的教學原則。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領略云南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感受作家筆下美好的生活,培養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揣摩課文寫作的三種場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體會內容上的差異。
品味語言,體會文中描寫的精妙。
教學方法
朗讀法
情景教學法
點撥引導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課型講讀
教學過程
一、播放歌曲,激趣引入
剛才我們領略了云南民歌的美,看到了云南人民能歌善舞,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跟隨沈從文先生走進云南,走進《云南的歌會》。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初讀課文感知文意
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勾畫出不認識的字詞,并捕捉課文中的信息。
你從課文中了解到云南歌會的哪些知識?
學生自由說。
三、探究文本領悟主旨
探究三種形式的側重點,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
四、品味語言欣賞美點
學生找自己喜歡的詞、句進行賞析,發現美點。
師點撥總結。
五、延伸拓展
說說山西有哪些民風民俗
六、課堂小結
七、作業自助餐
摘抄自己喜歡的語句,并說明理由。
《云南的歌會》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沈從文;掌握“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樸”、“即物起興”、“引經據典”、“悠游自在”、“龍吟鳳噦”等詞語。
2、 過程與方法:整體感知課文,把握文章結構,能準確說出文中三個唱歌場面的內容與特點,體會作者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作者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培養學生對民間藝術的興趣。
教學重點:
三個唱歌場面的內容和特點
教學難點:
人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表現云南民俗的散文,采用我校的課堂教學模式,要想把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需要預習展示反饋三個課時才能完成。由于比賽形式與時間的限制,我對文本作了相應的處理,采用邊預習邊展示的形式進行教學。
素質教育要求:
語文教育要注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得到聽說讀寫能力的良好訓練,培養學生各種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全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為了體現新課標中“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采用閱讀寫作、贊賞激勵的教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法。
課型:
預習展示課
教法:
閱讀寫作法、贊賞激勵法
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程序設計:
一、課前準備:小組建設,分發學案
(1分鐘)二、導入新課
老師唱著歌進入課堂,“月亮出來亮彎彎,亮彎彎……”同學們熟悉這首歌嗎?它就是云南民歌。要想對云南民歌有更多的了解,下面我們來學習沈從文的散文——(板書課題:云南的歌會)
(1分鐘)三、明確學習目標、展示要求與課堂評價(小黑板準備)
1、學習目標;三個唱歌場面的內容與特點和作者的感情。
2、展示要求:積極發言,聲音洪亮,盡量脫稿。
3、課堂評價(只要你大膽發言,說對說錯都沒關系。)
二、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一)整體感知,展現你敏銳的感悟力。
(1分鐘)1、感知歌會:
快速閱讀課文,思考:作者寫了哪三種形式的歌會?(盡量用四字短語回答)
第一種形式:山野 對歌
第二種形式:山路 漫歌
第三種形式:村寨 傳歌
(二)探究質疑,提升你的分析理解力。
(5 分鐘)(1組)1、說歌會:選擇你最喜歡的一種歌會形式,對有關文段深入閱讀,然后用自己的話說說你喜歡的原因。(有不同意見可以展開辯論)
溫馨提示:我喜歡的是第 種歌會形式,是因為
(山野對歌: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自然、淳樸的本色美 村寨傳歌:場面宏偉,氣勢壯觀(隆重:人多、時間長、盛妝))
2、品讀歌會,體味云南的美和作者的感情。((1)——(4)分組討論,2分鐘準備)
溫馨提示:請同學們結合文章中所做的標注和提示反復研讀課文后,進行回答
(3分鐘)(2組)(1)文章第四段對云南優美的自然風光有精彩的描寫,請同學們認真研讀后作答,這里寫出了云南的 景 美。
(4分鐘)(3組)(2)文中寫了三種類型的'人,年輕婦女表現了外貌才情 美;趕馬的女孩子表現了 青春活力 美;吹鼓手(歌庫)表現了 內在智慧 美。
(4分鐘)(4組)(3)從演唱內容與特點方面看,第一種歌會形式美在 以情歌、故事進行對歌,比賽才情智慧具有對抗性 ,第二種歌會形式美在景色迷人的山路上唱山歌,淳樸自然,充滿情趣,第三種歌會形式美在場面宏偉,氣勢壯觀,是傳歌的盛會集中體現了云南的歌美、民俗美、人情美、藝術美、文化美。
(1分鐘)(4)從文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對云南 人美、歌美、景美、民俗美、人情美、藝術美、文化美 的 贊美 之情 。
(3分鐘)(5)現在云南遭受罕見的干旱,讀過課文后,你想對云南人民說點什么?你對云南人民有怎樣的希望?(話不在多,能表達真情就行)干旱是暫時的,你們一定能克服困難。我希望你們的歌聲依然美,生活依然美,明天會更美。
(三)寫作實踐
(2分鐘)1、學過課文后,你能把云南比喻成什么,最好用排比造句。
云南是詩歌的家鄉,云南 是民歌的世界 ,云南 是民歌的海洋
云南 是山鳥的天堂。
(8分鐘)2、文章寫人很有特色,比如寫年輕婦女,描寫了云南年輕婦女的性情,臉龐,白白的糯米牙,穿著打扮,特別是抓住云南少數民族服飾的特色來描寫她們的衣褲、圍裙、鞋等美麗的裝飾,贊揚了云南整個少數民族地區勞動婦女的勤勞、美麗和智慧。
學習課文寫人的方法寫寫你身邊最熟悉的一個人,男女老少不限,能抓住其外貌持征用幾十個字刻畫出來即可。
頭戴一頂美羊羊圖案的紅色狗頭帽,穿一件白碎花紅棉衣,腳上一雙火紅色套鞋。聽到做操的廣播響起,小鳥一般飛向操場的,就是我那未滿三歲的大頭兒子。
三、小結,宣布課堂評價結果。
板書設計
云 山野對歌 歌 美
南 人 美
的 山路漫歌 景 美
歌 民俗美
會 村寨傳歌 文化美
《云南的歌會》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能通過閱讀課文,了解云南歌會的特點。
2、能結合《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原文中的關鍵語句,通過對課文中重點句段的研析,深入體會云南的歌會的真正魅力。
3、能通過對課文語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語言。
教學重點:
1、能通過閱讀課文,了解云南的歌會的特點。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語言。
教學難點:
能結合《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原文中的關鍵語句,通過對課文中重點句段的研析,深入體會云南的歌會的真正魅力。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云南的歌會》,作者沈從文。原文的標題是‘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選中的課文有刪節。而在刪節中有這樣一段話:‘參加云南跑馬節,我其實另有所會心,但過不多久,更新的發現就把我引誘過去……’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這一年,正在歷史博物館工作的沈從文先生到云南參加跑馬節,目的是為了從馬鞍韉油漆的工藝中找到中國漆器加工工藝的相關資料,但沒過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會吸引了。沈先生究竟發現了什么?讓我們一起到課文中尋找答案。”
二、重難點字詞辨析
1、明確重難點字詞的音與形
2、齊讀字詞
三、初讀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
(學生拿筆圈點勾畫,標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會的特點)
2、教師提問:“云南的歌會與我們平時通過電視或其他途徑聽過的`演唱會、音樂會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學生交流討論
4、教師總結
場 合 形 式
山 野 對 歌
山 路 漫 歌
村 寨 傳 歌
“沈從文先生發現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聽到這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歌聲,云南的人民就是這樣在美妙的歌聲中生活著,這一點,我們也從課文中發現了。”(板書: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說的‘更新的發現’僅僅是指這些嗎?沈先生還發現了什么?”
四、再讀研析
1、研讀提示
“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于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
——沈從文《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
“同學們,在沈先生的原文中還有這樣一句話,動動腦筋,你能從這句話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嗎?”
2、研析“活人”二字(重點研析對歌的年輕女人)
(1)教師提問:“這是怎樣的女子?你從何得知?”
(2)學生交流討論
(3)教師點撥分析
A、重點研讀年輕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關注有關色彩的詞語。
B、重點研讀年輕女子蕩秋千一段文字,尤其關注數詞及描寫女子狀態的詞。
C、重點研讀年輕女子唱贏后的表現一段,尤其關注下列加線詞語,這些取得勝利后的“反常”表現體現了云南女子的淳樸本色的美。
“那次聽到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于是輕輕地打了個吆喝,表示勝利結束,從荊條叢中站起身子,理理發,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說,“你們看,我唱贏了”,顯得輕松快樂,拉著同行女伴,走過江米酒擔子邊解口渴去了。”
(4)教師總結
——活潑開朗(打吆喝、蕩秋千)、聰明有智慧(對手強、一連唱敗三個對手)、漂亮健康(臉色、衣著、裝飾等)、大膽(蕩秋千的表現)、淳樸本色(年輕女子唱贏后的動作)
“在這里,作者通過細膩的描寫寫出了云南的歌會中年輕女子的活潑開朗、聰明智慧、淳樸本色。此外還有山路漫歌中的趕馬女孩、山寨傳歌中活躍的人們,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展現在我們眼前。”
“那么,在云南的歌會中,鮮活的僅僅是人嗎?”
3、研析“寫景”一段
(1)學生朗讀
(2)教師提問:“我發現剛才同學們讀的這段文字里出現的景物都很普通啊,無非是云南當地常見的花鳥。這樣常見的景物在沈從文先生的筆下是怎樣變得鮮活起來的呢?”
(3)學生交流討論
(4)教師總結點撥
“報春花雖然常見,但擬人修辭的運用卻讓它不普通了,一個充滿情趣的鮮活生命就這樣躍然紙上。”
“這一段景物描寫有動有靜、有聲有色、美妙有情。在這個連鳥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誰不想放開歌喉唱幾聲呢。”
“沈從文先生在這里發現了美好的景是可以催發美好的情感的,而帶著美好情感唱出的歌即使聲音沙啞、即使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也依然悅耳動聽。云南這塊充滿生機的土地就這樣孕育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板書:生命)
五、品讀感悟
1、教師提問:“沈從文先生的這次云南之行發現了云南人民每天都生活在美妙的歌聲中,發現了這塊美麗的土地上每一個生命都是那樣的鮮活。那么,它還有別的發現嗎?”
2、學生討論交流
3、重點分析文章結尾的“原來如此”的含義
(1)提問:“日常生活中,我們在什么樣的情境下會用到這個詞?它通常表達一種怎樣的心理狀態?”
——恍然大悟、驚喜發現
(2)提問:“這一次看金滿斗會,沈先生有哪些驚喜的發現,又悟到什么呢?”
——日常辛苦勞作的平頭百姓打扮得光鮮亮麗,似乎全然忘卻了平日的辛勞。
——最活躍的反而是老人,他們不因年老、牙齒脫完而沮喪,而是快樂、熱情地承擔起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4、教師總結
“沈從文先生的這次云南之行不僅發現了云南人民生活在美妙的歌聲中,也不僅發現在云南這片美麗的土地上每一個生命都那么鮮活,更發現了云南人民樂觀積極的生命狀態。”(板書:云南的歌會、發現、原生態)
六、收束點撥
“這一次的云南之行,沈從文先生在云南的歌會中完成了他的發現之旅,而我們也跟隨沈先生的筆觸完成了我們的發現之旅。”
“然而,沈先生為什么如此關注云南人民積極快樂的生命狀態呢?《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在創作時有怎樣特殊的背景呢?云南人民的這種樂觀心境又給處于人生特殊時期的沈從文先生以怎樣的啟示呢?”
“同學們,去閱讀一些沈從文先生的傳記及代表作品,相信你一定會有更多、更精彩的發現。”
板書:
【教學反思】
有關沈從文的背景資料和《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的原文資料為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正因為對相關資料的深入研究,我更深入地理解了這篇文章,又因為深入理解了這篇文章,我更走近了沈從文先生。于是設計了這次“發現之旅”,希望能帶領學生走進去,并幫助學生擁有奇妙的發現。
然而,因為時間的倉促、對學情的不甚了解以及自身在設計上的考慮不周,整節課完成后,感覺有些累。
一、教學內容過于飽滿,學生活動減少,導致教師在課堂推進中顯得較為吃力。
根據教學設計,這篇課文中幾乎每處重點內容都已涉及,而在短短的45分鐘之內,要讓學生找到這些內容,還要讀懂讀透,實屬不易。因此,該教學設計如能將一些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合并或作適當的刪減,教師授課過程中會更加從容一些。
二、細節問題設計欠缺,對學生啟發不夠,導致教師在某些問題的分析中籠統含混,學生無法從中領會清楚教師的設計意圖,課堂效果欠佳。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在大的程序和環節上思路很清晰,但在某些具體問題的設計中缺少了匠心。如分析“人美”和“景美”的兩個片段教學中,均存在不少隨意性,不少字句的分析不透不妙,難以幫助學生真正體味到這兩個片段寫作的妙處。如能精心設計幾個巧妙的小問題啟發學生,學生的收獲會更多一些。
總之,這節課給我的收獲很多,遺憾更多,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我會努力揚長改短,使課堂教學更加完善。
《云南的歌會》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云南歌會的特點。學習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描寫人物的方法。
2、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與討論,概括比較云南歌會三種形式的特點;分析人物描寫的不同特點,學習人物描寫方法。
3、了解云南的民風民俗,體會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的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培養熱愛祖國民族文化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學習了解云南歌會的特色;學習環境描寫在本文的作用;學習人物描寫的寫作手法。
2、學習人物描寫的寫作手法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一、創設教學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課前我們聽葫蘆絲演奏的《月光下的鳳尾竹》)
這首旋律優美葫蘆絲曲誕生的土壤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云南,這里的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他們以唱歌來傾訴彼此的愛慕;表達心中美好的祝愿;表達勞動的激情;抒發豐收的喜悅……
1、這節課讓我們就隨沈從文一起去云南的歌會走走。
沈從文的《云南的歌會》。歌者,唱歌也。大家都已經預習了這篇文章。那么,本文主要寫了哪些人在唱歌呢?
2、除了人之外,還有什么東西也在唱歌呢?從整體上看,本文既寫了人在唱歌,也寫了云雀在唱歌,真是自然的大合唱。你覺得作者寫的這些有(點課件)意思嗎?
學生自由回答。
3、探究文意,參與歌會
作者用微妙的筆觸描繪了三個不同場合中唱歌的情景。如果你到云南旅游,當地人邀請你參加其中的一種歌會,你會參加哪一種?請結合文章內容,用下面的句式談談理由。
我最喜歡的場面,因為。
學生自主思考兩分鐘(要求:理由要從文章中找,并且要分析一下或賞析找出的句子)
預設:
1、賞讀“山野對歌”預設
2、賞讀“山路漫歌”預設
3、賞讀“村寨傳歌”
二、研讀課文,整體感知歌會特色
1、沈從文何許人也,竟然能捕捉到如此有意思淂歌會?
2、但是,即便是這樣一個世界級作家,我們往往只有敬意。但有一位讀者給天堂的沈從文先生寫了一封信。
3、你同意他的看法嗎?
4、你能用原話來回答嗎?可是在這種環境氣氛里,出口自然,不論唱什么,都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
5、作者在他的一篇文章中非常明確地表達了這個意思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山村風光優美,趕馬女孩觸目是山花爛漫,側耳是悠悠鳥鳴,這又是何等生機活潑,在這樣的環境里生活的女孩,日日領略,潛移默化,在性格氣質上早已漸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當然會出口自然,充滿了淳樸本色美。現在,(請某生讀),來感受這的美妙境界。
三、問題探究,分析人物刻畫方法
同學們,剛才我們都談我們所理解的`意思,那么沈從文先生他自己覺得這些歌會的意思又在哪里?請看大屏幕。
1、本文節選自《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在選入教材時,編者將本文前面的這段文字人為地刪去了,作者當時到云南去是想從馬鞍的花紋和馬具制作上研究一些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些秘密,但過不多久,更新的發現,就把他引誘過去,這個更新發現就是課文所寫的歌會。所以他說:從這句話中你能讀出沈從文覺得歌會的意思在哪里嗎?(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
2、“活人”是什么意思?(活著的人),沈從文在他的許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活人”這個概念。我想,這個“活”字(點課件)也許是有深意的。那么,“活”除了理解為“活著的。”,還可以理解為什么意思呢?(活潑、活躍、活力、鮮活、活生生)。
3、那么請大家再次靜靜地默讀文章,看看從哪些地方地讀出這些人具有“活潑、活躍、活力、鮮活、活生生”的特征呢?大家可別忘了用筆在你有感覺的細節處畫一畫、寫一寫。相信大家一定會從細節處、從字里行間發現生命的活力。開始吧。
例1:70歲的老人,他僅僅在傳歌嗎?把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東西全部傳給下一輩,這種智慧和熱情不會老去,它永遠具有生命的活力。
例2:金滿斗會,一連三天才散場?他們沒有事情做嗎?不是(挑水洗衣、打鐵箍桶、賣雜貨、鄉村醫生、農民)要勞動賺錢,這些人作小生意的,時間就是金錢,但是“一連三天才散場”,這說明他們獲得怎么樣?活得有活力,不死板,他們忙中偷閑,抽出時間從物質世界暫時解脫出來,在這一刻,他們完全屬于自己。這些人,彰顯是一種鮮活、滋潤的生命狀態。除了這些,年輕的女人有沒有活力?
例3:年輕的女人,一連唱敗三個對手,底氣十足,非常有活力。這個婦女是個怎樣的人?文章如何描繪她?
4、我覺得沈從文這句太羅嗦了,我想把它改得簡潔些,你看行不行?
【解說】“黑中透紅”“白白的”可以看出這是健康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一般來說,從一個女人的穿著打扮可以看出她的精神面貌。這些女人把自己打扮得光鮮亮麗(從顏色、配飾),可見他們個個活得鮮活滋潤,生氣勃勃,有活力,對生活充滿熱情。沈從文用近乎羅嗦的語言來細細描繪意在表達作者對這種健康、鮮活的生命形態持怎樣的情感?(極賞)。
5、同學們,剛才我們說的這些只是一種靜態地外在的描寫。其實,要想真正認識一個人,除了看他的靜態,還須要看看他的動態表現。這段有沒有寫到她們的動作呢?(點課件)這些動作描寫能不能看出她們充滿活力?
【解說】①三丈來長(想一想,就像我們的禮堂)②就(才),還③充滿活力,怎么能說是充滿活力呢?簡直是活力四射啊!這些生命痛快淋漓,沒有拖泥帶水的僵態,表現了作者對自由灑脫的生命形態的尊重和贊美。
四、課堂小結
許多寫平民的散文,玩味的是平民生活的卑微,它們意識不到這個汪洋大海般的世界對生活的意義,感覺不到它的尊嚴。沈從文是個例外。他始終以“鄉下人”的視角,從鄉村的民風民情中發掘人性中優美、自然、鮮活的生命形態,以喚醒那些在塵世風煙中漸次迷失的靈魂。
【總結】
同學們,在《云南的歌會》這篇文章中,無論是云雀的快樂吟唱,還是人們的灑脫熱情,都表現出一種蓬勃的生命活力,鮮活的生命狀態,令我們這些在現實社會里疲于奔命的人無比的羨慕和向往。
讓我們記住云南,記住云南的歌會,記住沈從文。讓清風明月走進我們的心靈,我期待著大家每天都有燦爛的笑容,讓我們的生命鮮活滋潤地筆立于天地之間!
《云南的歌會》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從整體把握文章框架,能準確說出文中三個歌唱場面的內容與特點;(教學重點)
2、引導學生賞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場面描寫及精彩的語言;(教學難點)
3、感受作者筆下美好的生活,培養學生熱愛民俗文化的情感。(教學重點)
教學輔助:
多媒體教學平臺
教學內容及過程
課時1
一、導入新課。
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師生欣賞。
教師講解導入:在云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每逢集會或節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即興歌唱,互相問答,游戲傳情。這種古老的歌會形式,蘊涵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自然引發了作者濃厚的興趣與由衷的贊賞。這節課我們共同來感受沈從文的“云南的歌會”。
作者簡介:沈從文(1902~1988),苗族,湖南鳳凰人,歷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在散文、小說創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代表作有小說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大公報--)
二、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諱(huì) 酬(chóu)和 鐵箍(gū) 熹(xī)微
2、解釋下列詞語。
引經據典:引用經典中的語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搖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樣子。
熹微:形容陽光不強(多指清晨的)。
淳樸:誠實樸素。
別開生面:另外開展新的局面。
忌諱:忌怕而隱避。
若無其事:好像沒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動聲色或漠不關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為交際往來。
三、聽讀課文錄音,整體感知課文。
(一)聽課文錄音,理清文章脈絡:課文可分幾個部分?請概括各部分內容。
明確:課文分為四部分,總分結構
第一部分(1)總寫對云南的感受和認識,引起下文的敘述。
第二部分(2―3)描寫山野對歌。
第三部分(4)描寫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寫村寨傳歌。
(二)默讀課文,思考:本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哪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每個場面各有什么特點?
(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表自己的看法。)明確:
山野對歌――對歌具有對抗性質,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這是即興自由歌唱,發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傳歌――這是一次民歌的展覽,是一間傳授民歌的課堂。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三)學生復述文中描繪的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學生自評、互評。)
四、小結
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從作者抒情的筆調中汩汩流淌而出。我們要反復品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反思
課時2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初讀課文《云南的歌會》,理清了文章脈絡、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筆調中汩汩流淌而出。
現在請同學們思考回答:文章首先總寫對云南的感受和認識,然后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哪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每個場合的特點分別是什么?(學生回答)
看來,同學們已經很好的掌握了上節課所學的知識《白話文》,對云南的歌會也已經有一定的了解。
二、賞析品讀課文。
※學法指導:
以不同形式朗讀課文三個歌唱場面。文章對三個歌唱場面的描繪在內容上各有側重,而在寫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
首先我們讓男同學讀第一個場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學讀第二個場面(第4段)、最后全班齊讀第三個場面(第5段)。對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學們要邊做勾畫批注。
學生讀后,教師評價朗讀并引導:
雖然同是寫唱歌,但側重點、寫法卻各不相同,也正是因為這樣,文章將云南歌會形式的多樣、內容的豐富、個性的獨特盡情展示了出來。我們不禁嘆服作者的構思是多么精巧!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第一個場面――山野對歌,去感受那一股撲鼻而來的濃郁的鄉土氣息。]
(一)賞讀“山野對歌”。
教師導引:同學們注意,由于云南少數民族生活在大山、叢林里,所以對歌地點就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這就是“山野對歌”。
1、我們先來聽聽“對調子”都唱些什么?
明確: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2、“多”字說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明確:不能。“多”說明“對調子”多數以情歌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內容。
3、既然“對調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明確:或見景生情、或提問、或互嘲互贊。
4、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對調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明確:機智才能。
5、這里作者著重寫了“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的情景。請同學們齊讀這個內容,看看作者從哪三個方面刻畫這個年輕婦女?
明確:動作、神態、外貌。
6、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濃墨重彩、工筆描繪了人物的外貌,分別從面容、牙齒、衣飾特別是對衣著的描寫,你覺得這個少數民族農村婦女具有什么樣的`性格特征?
明確:性情開朗、活潑、聰明、手腳勤快。
7、在這個對歌場面中,作者側重寫了唱歌人,采用什么寫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是以人襯景的寫法,表現出山野對歌的熱烈與歡樂。烘托出活潑歡快的場面,描繪出樸素動人的情景。)
※播放劉三姐的對歌音樂片段,體會民歌的文化魅力。
(二)賞讀“山路漫歌”。
8、我們再來看看那些趕馬女孩,聽聽她們都唱些什么歌?
明確:悅耳好聽的山歌。
9、她們的歌聲充滿一種什么樣的美?
明確:淳樸本色美。
※既然這樣,但作者并不直接寫趕馬女孩唱歌,而是用許多筆墨去描寫由呈貢進城一路的景色。現在請一位同學為我們讀一讀(“這條路……接著起飛” ),同學們邊勾畫出好詞好句,等會讓大家分享一下。(提示:我們可以抓住動詞、形容詞、副詞和修辭手法來賞析好詞好句)
例如,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用了擬人修辭,顯得活潑生動,它的藍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聯想,讓人感受到花的靈性和花色的純凈。
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飛”“扶搖”“盤旋”“唱歌”“鉆”等動詞把云雀輕捷的身姿、悅耳的鳴叫描繪得栩栩如生。
10、在這個歌唱場面中,作者移步換景、從視覺聽覺比喻擬人描景,側重寫唱歌的環境,請想想,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關系?
(注:此處全憑學生自己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例:寫實。云南確實有如此美麗的風光,所以作者要一筆一筆,慢慢描繪,為讀者畫出一幅充滿自然情趣的山野風光圖,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寫到“趕馬女孩的歌唱”。為“趕馬女孩的歌唱”創設了一個動人的場景。在美好環境中長大的女孩,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
山鳥的鳴唱,與“趕馬女孩的歌唱”交相應和,交織成一支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
總之,這些內容既是對“趕馬女孩的歌唱”的真實寫照,又是對中心的鋪墊,還是一種烘托映襯――以優美的環境映襯優美的人物優美的歌!
板書:以景襯人
(三)賞讀“村寨傳歌”。
11、“金滿斗會”呢是一個以什么為主要內容的盛會?
明確:表面說是避疫免災,主要作用還是傳歌。
12、從哪里可以看出歌會盛大?
明確:人多――時間長――盛裝。
13、如此壯觀的場面,給人的感受如何?
明確:盛況空前,十年難逢。
※在這個片段中,作者側重寫的是唱歌的場面,既有全局描繪,又有細部刻畫。
三、討論問題
(一)下面兩段人物描寫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1、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盤在頭上。
2、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
(明確:兩段人物描寫不同點是個別與群體,一重精神,一重具體的衣服。第二段文字還運用了比喻的修飾方法,把人物描寫得惟妙惟肖。)
(二)課文第四段,用許多筆墨描寫由呈貢進城時一路的景色,寫“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各種山鳥呼朋喚侶”,還有戴勝鳥和云雀的歌唱。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關系?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么用意?
(明確:用環境作背景,達到詩情畫意的效果。)
四、總結全文。
賞讀《云南的歌會》這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我們似乎與作者進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領下,我們對自然、對人、對藝術進行了一番品味,我們領略到了我國民歌文化的豐富多彩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同時在作者的筆下,我們讀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學們,生活就像歌聲一樣美好,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也熱愛那美麗濃郁的民俗文化吧!
五、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一~三;
2、課外收集當地的民風民俗。
《云南的歌會》教學設計14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16課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賞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場面描寫中的美點及精彩的語言;
2、從整體把握文章框架,能準確說出文中三個歌唱場面的內容與特點;
3、感受作者筆下美好的生活,培養學生熱愛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文章三個歌唱場面的描繪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難點:理解文中環境描寫對表現文章主題的作用。
教學思路:
本文按照“整體感受初欣賞――發現美點欣賞美――訓練思維創造美”三步教學,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第一課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引導作用,致力打開學生思路、激活其思維,引導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理解作者的感情;第二課時,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和探索精神,訓練學生思維,領悟課文的寫作手法,從而達到創造美的目的。
教學用時:2課時
教學類型:講讀課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了解背景:
1、談話: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共有多少個民族呢?(五十六個民族)我們國家不僅幅員遼闊,物產豐富,更主要的是每個民族都能歌善舞。下面請同學們就所播放的音像片段猜猜這是哪個少數民族的民歌?
2、趣味竟猜:(云南:蝴蝶泉邊《五朵金花》)多媒體播放《五朵金花》的音像片段。根據欣賞到的音像片段談感受:你覺得這民歌怎么樣?(淳樸、親切、自然、動聽)
3、了解云南民歌:
多媒體播放云南民歌的背景資料。(背景資料:云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間歌唱活動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他們以歌唱傾訴男女間的相互愛慕,以歌唱激發生產斗爭中的勞動熱情,以歌唱抒發豐收的喜悅和節日的歡樂…尤其是那些沒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識廣博閱歷豐富的老歌手,以長篇的敘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眾和青少年傳授歷史知識、生產知識、生活知識和禮儀知識。因此,在許多民族中,小孩還在牙牙學語的時候也就跟著大人學唱歌了。而一個高明的老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們的特別尊重。)
4、板書課題,簡介作者:(師過渡:下面就讓我們跟隨現代作家沈從文一起來欣賞蘊含著濃郁民族氣息的云南民歌。)
多媒體顯示作者簡介:苗族,湖南鳳凰人,歷任北京大學教授。代表作有小說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曾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侯選人。)
二、發現美點、欣賞美:
1、感知歌會:與朗讀帶一起讀課文。思考:作者在什么地方寫了哪三種形式的歌會?并說說理由。(用四字短語回答)
學生討論后屏幕顯示小結歸納: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
師提問過渡:云南歌會帶給你的總體感受是什么?請用一個字概括。(美)
2、說說歌會:
選擇你最喜歡的一種歌會讀一讀,并結合具體段落、句子說說你喜歡的原因。(四人小組討論,選擇欣賞一個美點)
A、引導分析、欣賞美點:
按照提示填空,欣賞歌會的美:(多媒體顯示)
1)山野對歌美,美在人物。因為這些人物在歌會上的才情對抗,智力比拼令我贊美。
因為他們想到什么就唱什么,這需要才能。
因為這些人的勤勞開朗活潑健康豪爽大方令我贊美。
a、師引導學生分析課文2、3自然段中的描寫的人物。
b、引導學生模仿《劉三姐》即興對歌(多媒體播放《劉三姐》對歌的片段:)
哎,什么水面打筋斗?什么水面起高樓?什么水面撐陽傘?什么水面共白頭?
哎,鴨子水面打筋斗,大船水面起高樓,荷葉水面撐陽傘,鴛鴦水面共白頭。
2)山路漫歌充滿一種和諧美,因為這里寫出了唱歌人和自然融為一體的美景,以此襯托了人們的歡樂。比如描寫了。
a、學生找出環境描寫的語句后,師生一起齊讀美句:
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微風里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聽各種山鳥呼朋喚侶,和身邊前后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唱著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
b、學生分析這個句子的作用:以環境來襯托人們的歡樂。
c、師小結:這句話相信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鳴,我們生在美麗的綠林,長在美麗的綠林。自然的美景令我們陶醉。當我們在自然中高聲放歌的時候,同樣也會引來百鳥來和鳴。而這個句子為“趕馬女孩的歌唱”創設了一個動人的場景。在美好環境中長大的女孩,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山鳥的鳴唱,與“趕馬女孩的歌唱”交相應和,交織成一支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
總之,這些內容既是對“趕馬女孩的歌唱”的真實寫照,又是對中心的鋪墊,還是一種烘托映襯――以優美的環境映襯優美的任務優美的歌!
d、拓展想象:那么同學們猜想一下,趕馬的女孩會唱什么?
學情分析:也許一派學生說她唱家鄉。因為這時藍天白云,蔥翠的樹林,山花爛漫的小山坡是那樣迷人;花茸茸的戴勝鳥和扶搖盤旋的云雀的歌聲是那樣悅耳,這么美的景讓她想唱就唱,唱出對家鄉的熱愛。不是有首歌叫《誰不說俺家鄉好》嗎?她肯定明白這個理。
也許一派學生不同意。他們說這女孩多不過十四五歲,正是情竇初開的年齡,她向往山外的世界,書中有“由呈貢趕火車進城”為證,她沒有趕上火車,心里肯定在想城里的繽紛,這時色彩斑斕的山坡和嬉戲鳴叫的鳥兒更加勾起了她對美好未來的向往之情,情到深處便唱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也許還有反駁這兩種的,他們認為:趕馬女孩想到什么就唱什么,并不囿于前面的內容,因為作者寫到“在昆明鄉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聽到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這不是普通有情的歌聲,這歌聲濃縮著云南人民的熱情奔放,率真純樸,這趕馬女孩只是作者所見的一景……
師小結:其實老師讓大家探討這個問題并非是要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這個問題也不可能有一個唯一的答案。但是通過這唱什么的討論,我們感受到了云南綺麗的風光養育了云南人民美妙的歌聲,這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沈從文正是從這一角度告訴我們有這方美的水土才有這方美的人。的確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沈從文贊賞這種“發乎性情,自然成趣”的民俗美。
3)村寨傳歌,美在它唱的人之多,時間之長讓我們驚嘆,比如場面宏大,氣勢壯觀,特寫了一個老吹鼓手。
美在它金滿斗會。
美在它熱愛生活的.人多!因為他們都是一身收拾得清潔爽利...
美在它是一次民歌的展覽,是一間傳授民歌的課堂。
4)小結歌會:(多媒體顯示)
觀看了這場歌會,我想為鼓掌!因為它美!。
(歌美、景美、人美、情美、文化美)
B、師小結,屏幕板書:
山野對歌——見景生情——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即物起興
山路漫歌——自由歌唱——自然、淳樸的本色美
自然成趣
村寨傳歌——金滿斗會——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老幼咸集
3、歸納作者的情感:
文章雖是為云南的歌會而寫,卻用大量的筆墨寫了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情,這樣寫,你能從文中又感受到作者一種怎樣的情感呢?
(對自然、人、藝術的品味與贊賞)
三、總結:
文章描繪了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三種場合中唱歌的情景,向我們展示一幅幅風光旖旎的民俗圖畫。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筆調中凸現在讀者面前。文章的字里行間也洋溢著作者對自然、人生、藝術的品味與贊賞。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初讀課文《云南的歌會》,理清了文章脈絡,欣賞了充滿濃郁民族風情的云南歌會,也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筆調中汩汩流淌而出。
二、研習美點、創造美。
1、以不同形式朗讀課文三個歌唱場面。
文章對三個歌唱場面的描繪在內容上各有側重,而在寫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們讓男同學讀第一個場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學讀第二個場面(第4段)、最后全班齊讀第三個場面(第5段)。對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學們要邊做勾畫批注。
[學生讀后,教師評價朗讀并過渡:雖然同是寫唱歌,但側重點、寫法卻各不相同,也正是因為這樣,文章將云南歌會形式的多樣、內容的豐富、個性的獨特盡情展示了出來。我們不禁嘆服作者的構思是多么精巧!]
2、問題探究,分析人物刻畫方法
1)、在三種不同形式的歌會中,作者都進行了細膩的人物刻畫,請跳讀課文,劃出三處人物描寫的句子。看看作者分別寫了哪三種人?
討論后明確:山野對歌重點寫的是年輕婦女;山路漫歌重點描寫的是趕馬的女孩子;村寨傳歌重點刻畫的是一個年過七十的吹鼓手。
2)、在三個歌會中,作者重點刻畫這三種人的目的分別是什么?
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物來進行分析。分析時必須先感情朗讀相關描寫的句子,然后結合具體語句和關鍵詞語分析作用。
山野對歌重點寫的是年輕婦女。她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作者描寫她勝利時輕松愉快的神態,拍拍灰土的動作,既表現了山野對歌時活潑歡快的場面,更贊揚了樸素的勞動婦女的聰明機智。
山路漫歌重點描寫的是趕馬的女孩子。作者著力描寫她們稚嫩的略帶沙啞的嗓音,是為了突出山路漫歌時的淳樸本色美。
村寨傳歌重點刻畫的是一個年過七十的吹鼓手。只見他牙齒早脫光了,但卻能十分熱情地整本整套地唱歌。唱的內容不僅有愛情故事,嘲煙鬼,罵財主樣樣在行,像個“歌庫”。作者對吹鼓手的描寫襯托了村民們參加盛會的熱情,同時也寫出云南歌會代代傳歌這一特色。
3)、作者在對這三個人物進行描寫時在寫法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學生討論后明確:相同點,都對人物進行了細致的外貌描寫。
不同點是,描寫刻畫人物時方法各不相同。
請學生結合語句作具體分析。例如:山野對歌作者采用由點到面的方法來描寫人物。點是對一個年輕婦女的描寫,但緊接著在第三段作者說“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繼而由點及面泛泛描寫眾多云南年輕婦女的性情,臉龐,白白的糯米牙,穿著打扮,特別是抓住云南少數民族服飾的特色來描寫了她們的衣褲、圍裙、鞋等美麗的裝飾。由此可見在這里作者的目的不是贊揚一個婦女的美麗和聰明機智,而是云南整個少數民族地區勞動婦女的勤勞、美麗和智慧。
再如,山路漫歌,作者在刻畫趕馬的女孩子時,并沒有對她們的外貌進行更多的正面描寫,而是通過對云南美麗風光的描寫來側面烘托趕馬女孩的美麗,歌唱的優美動聽。
村寨傳歌中對吹鼓手的描寫著重年齡和會唱的歌之多,以此表現云南歌會參加人員廣泛,風俗久遠,為群眾盛會的特色。
(提示:我們可以抓住動詞、形容詞、副詞和修辭手法來賞析好詞好句)
例: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用了擬人修辭,顯得活潑生動,它的藍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聯想,讓人感受到花的靈性和花色的純凈。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飛”“扶搖”“盤旋”“唱歌”“鉆”等動詞把云雀輕捷的身姿、悅耳的鳴叫描繪得栩栩如生
4)、通過對三種歌會中人物的細致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人物描寫時的哪些啟示呢?
學生討論后明確:(1)人物刻畫為主題服務,不能脫離文章主題獨立描寫人物;⑵人物刻畫的方法是多樣的。可以正面描寫,可以側面烘托,特別是運用環境描寫的方法來襯托人物是一個好辦法;可以由點到面,由具體到概括地描寫一類人。
5)拓展比較,學習人物描寫方法
A、屏幕顯示課后練習:在云南歌會中,作者抓住人物外貌描寫為我們刻畫了三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是同學們,你們知道么?同樣是描寫外貌,卻能有不同的寫法呦。請比較下面兩段人物描寫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①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盤在頭上。
②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沈從文《邊城》)
(一)下面兩段人物描寫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1.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盤在頭上。
2.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沈從文<邊城>》
(明確:兩段人物描寫不同點是個別與群體,一重精神,一重具體的衣服。第二段文字還運用了比喻的修飾方法,把人物描寫得惟妙惟肖。)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發表見解。
學生分組討論后,請小組代表發言。要求:先朗讀人物描寫片斷;結合人物描寫中具體語言作分析。
學生討論后明確:第一段以工筆描繪為主,刻畫細膩真實,作者的態度隱含在字里行間。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寫面容、寫牙齒、寫衣飾,筆筆細致,如在眼前。
第二段著力描寫人物的神韻氣度,流露出作者強烈的情感傾向。為了寫出人物內在的精神風貌,作者運用了比喻、擬人等手法,意在寫出人物空靈動人的精神之美。因此,這段文字顯得飄忽靈秀。
通過比較兩種不同的人物描寫方法,在刻畫人物方面你又得到哪些啟示呢?
學生總結:(1)對人物外貌的描寫可以寫實,更可以寫虛。對人物外貌的描寫過去我們更多進行的是簡單的衣著、面容、神態等的描寫,以寫實為主,但今天比較過后明白了:人物外貌描寫同樣可以刻畫出人物的精神風貌,描寫人物的神韻氣度。(2)在描寫外貌時,為了寫出人物內在的精神風貌,可以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寫出人物空靈動人的精神之美。
B、訓練落實描寫人物的方法:
請班上唱歌唱得好的學生即興唱上一段歌曲,讓學生采用一些描寫人物的方法來描寫這個“歌手”。
三、總結升華:
賞讀《云南的歌會》這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我們似乎與作者進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領下,我們對自然、對人、對藝術進行了一番品味,我們領略到了我國民歌文化的豐富多彩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同時在作者的筆下,我們讀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學們,生活就像歌聲一樣美好,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也熱愛那美麗濃郁的民俗文化吧!本文對云南歌會的介紹,讓我們領略到了我國民歌文化的豐富多彩,同時讓我們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歡樂。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民俗是生活,它無時無刻不在你的周圍,滋養著你,為你的生命提供必須的養分。我們身邊有哪些類似云南歌會般美麗濃郁的民俗呢?(賽龍舟、扭秧歌、打腰鼓、舞龍獅、踩高蹺)這些都是我們京山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的結晶。
收集當地的民風民俗,學習本文的寫法,以“家鄉風情”為題,寫一篇文章。
附:板書:
山野對歌——見景生情——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即物起興
山路漫歌——自由歌唱——自然、淳樸的本色美
自然成趣
村寨傳歌——金滿斗會——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老幼咸集
(對自然、人、藝術的品味與贊賞)
《云南的歌會》教學設計15
課題名稱
《云南的歌會》
科 目
中學語文
年級
八年級
教學時間
2課時(90分鐘)
學習者分析
初中生正值“身心聚變”時期,其中八年級學生尤為明顯教育界稱之為“心理性斷乳期”。 八年級學生是由少年向青年初期發展過渡的重要階段,他們的情感情緒激易動暴躁并向兩極波動,愛憑感情行事;自尊心、自信心、爭強好勝心急劇增強;具有獨立意向、成人感,自主、自立意識急劇增強;認識能力顯著落后于獨立意向和行動能力、相互愛慕心理增強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落后。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實際上從眾心理很重,既想標新立異又擔心脫離集體。八年級孩子開始形成強烈的自我意識,但是,這種自我意識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別人的評價,所以對孩子的欣賞和鼓勵仍然是孩子進步的關鍵。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朗讀、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欣賞云南濃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風情,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過程與方法
1. 通過對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和場面描寫的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它們的作用;
2. 朗讀、揣摩、品味文章語言,感受文章濃郁的鄉土氣息。
三、知識與技能
1.會讀會寫蹲踞、酬和、譬喻、糯米、噦這幾個生字。能積累熹微、即物起興、引經據典、悠游自在、龍吟鳳噦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摘錄、積累好詞佳句;
3.了解云南歌會的特點,體會作者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喜愛之情;
4.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描寫的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和幽默風趣。
教學重點、難點
1.在朗讀、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欣賞云南濃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風情,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
2. 學習作者表現民歌文化的幾種描寫手法: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及場面描寫。
教學資源
(1)多媒體課件準備,教師根據教學適時地借助多媒體給予提示,給予拓展延伸。
(2)上課環境為多媒體大屏幕環境
【《云南的歌會》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云南的歌會》教學設計03-12
《云南的歌會》教學設計[熱門]04-22
云南的歌會教學設計05-27
《云南的歌會》的閱讀練習題09-18
八年級《云南的歌會》閱讀復習題09-11
云南的歌會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教案11-03
歌會的閱讀練習題09-18
幼兒園教案:超級歌會03-07
云南的作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