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螳螂捕蟬》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么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螳螂捕蟬》第一課時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螳螂捕蟬》第一課時教學設計1
目標預設: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能聯系實踐和語言環境理解運用“乘虛而入”“不堪設想”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毫不介意”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給課文分段,并擬定小標題。
重點、難點: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給課文分段,并擬定小標題。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請跟著老師一起書寫課題。
(1)螳螂是什么?(昆蟲、益蟲)螳螂這兩個字有什么特點?(形聲字)像這樣的字還有很多,舉例:蜻蜓。你們也找找看?(螞蟻、蝴蝶、螞蚱、蚱蜢)有些動物的名稱中有蟲旁,但不是昆蟲,舉例:青蛙、蛇、蚯蚓。
(2)“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是一個八字成語。說一說此成語的意思。
(3)今天學習的《螳螂捕蟬》這篇文章是一則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有一個特點——借一則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那么,課文中的這則寓言想借螳螂捕蟬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相信學了課文,同學們一定會深刻領會到的。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出示課文中的.生字,指名認讀后齊讀。
諸侯國
稟報
固執
毫不介意 不堪設想 恍然大悟
打消念頭
隱伏禍患
勸阻
2.文章中還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讀準嗎? 處死
打著鳥
轉來轉去
彈弓
稟報大王
乘虛而入
舉起前爪
露水
3.分節次開火車朗讀課文,糾正誤音,并畫出不理解的詞語。4.理解詞語的意思。(有的需結合上下文,在具體的語文環境中理解。)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螳螂捕蟬,這篇課文到底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認真地讀,邊讀邊想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誰能用簡單的幾句話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經過、結果來說一說嗎?
3.給課文分段,并擬定小標題。
四、細讀課文,了解起因。
1.這個故事的起因是——吳王想攻打楚國。課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這個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一自然段,一邊讀一邊用心體會,從讀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吳王是位暴君
相機出示句子: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1)“固執”是什么意思?找近義詞法理解,可以理解為——頑固
(2)你能否講講吳王怎么樣,才叫固執?
(3)A學學這位暴君的樣子,表演朗讀,然后全班一起來學一學。B大臣為國家著想相機出示句子: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C事情發生在戰國時期
當時楚國國力確實較吳國弱,吳王又有稱霸的雄心。看來吳王的固執是有原因的。可當時的地理位置是吳國南面是越國,西邊是楚國且較遠,北方其他諸侯國還有很多。事實上,攻打楚國對吳國是極為不利的。
五、細讀課文,了解結果。
同學們,盡管大臣們極力勸阻,吳王的態度仍是如此堅決,似乎不可更改。可結果,他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出國的念頭。
1.請同學們自由讀最后一節,邊讀邊把你認為重要的詞語圈畫出來,好好體會體會。
2.理解“恍然大悟”吳王明白了什么?聯系課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3.文章開頭說吳王固執己見,最后又交代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樣的寫作上的安排我們稱之為——首尾呼應。
那么讀了這兩個自然段后,你又產生了什么新的疑問呢?
(1)少年說了什么?為什么能使固執的吳王改變主意呢?
(2)吳王說少年講得太有道理了,到底有什么道理呢?這正是我們下節課學習的重點。
六、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指導觀察。
2.教師示范,學生練字。
3.學生完成《習字冊》。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起因
固執攻楚
經過
巧妙勸說
前后照應 結果
打消念頭
《螳螂捕蟬》第一課時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螳螂捕蟬》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故事內容,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重視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板書:螳螂這是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指名讀,齊讀
2. 故事:話說有一天,這只螳螂來到一個花園里,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這只螳螂一看,饞壞了,它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邊補充完整題目)
請問:這只螳螂吃到蟬了嗎?為什么?你怎么知道?
3. 小結
這是一條成語,你知道它來源于什么呢?(寓言故事)
上一個練習中,我們復習了幾個來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語,你能說幾個嗎?
你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點嗎?(借一則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那么,課文中的這則寓言想借螳螂捕蟬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
二、自學課文
要求:1、讀準字音,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2、讀通課文,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想一想:文章借這個故事說明什么道理,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朗讀體會。
三、學習課文第一節:
1、 如果也按螳螂、蟬和黃雀這說法,那么它們在課文中分別指哪些呢?找出課文中的句子。討論并出示
“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1) 吳王為什么攻打楚國?你知道當時的情況嗎?把你找的資料告訴給大家
(2) 乘虛而入是什么意思?諸侯國怎么乘虛而入?
(3) 堪的意思是什么?那么不堪設想呢?你來幫它設想一下將會出現什么樣的局面吧。
2、 指導朗讀,注意突出乘虛而入,不堪設想
3、 這種情況,吳王設想過沒有?他是怎么說的?
指導讀出吳王兇殘、固執的口氣
4、 你覺得吳王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5、 齊讀課文第一節。
四、學習課文最后一節:
1、 那么吳王最后有沒有攻打楚國呢?你從哪兒知道的'?
2、 出示課文最后一節
什么叫恍然大悟?你能讀讀吳王的話,讀出恍然大悟的口氣來嗎?
3、這番話是哪些話?
五、學習第二至十一節。
1、畫出少年的話,同桌一起讀讀,邊讀邊想,哪句話最使吳王恍然大悟?
2、交流,出示句子。指名讀,想想:吳王悟出了什么?
板書:不能只顧眼前利益
3、齊讀這句令吳王恍然大悟的句子
4、吳王從沒設想后果的固執到恍然大悟,你覺得這個少年怎么樣?
5、在讀讀2---11節,你覺得哪些地方反映出少年的機智?
6、師:如果說大臣的諫是直諫、力諫,那么少年的諫就是智諫巧諫
齊讀2-----11節,體會少年的機智
你能讀讀吳王的話,讀出恍然大悟的口氣來嗎?
3、 現在,你再來看看吳王又是個怎么樣的人呢?(知錯就改)
五、總結課文:
1、小結:
吳王看到楚國過力較弱,想要去攻打楚國,他沒想到其他諸侯國對他虎視眈眈,可算一個沒遠見的人;還聽不進大臣的勸說,可算是個固執的人。然而,一個侍奉他的少年卻讓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個少年是怎么做的 呢?我們下一堂課繼續學習。
2、布置作業:
(1) 朗讀課文,體會螳螂捕蟬的含義
(2) 抄寫詞語
(3) 理解不堪設想,乘虛而入,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練習用恍然大悟說一句話。
《螳螂捕蟬》第一課時教學設計3
一、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七個生字,理解它們在課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指代的不同內容。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展開想象,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4、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瞻前顧后,通盤謀劃。
二、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文章所蘊涵的道理,展開想象,創造性地進行復述。
三、教學難點:
理解“螳螂捕蟬”和“吳王伐荊”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系。
四、教具準備:
計算機課件。
五、教學時間:2課時。
六、教學過程:
教學目的:
1、學會生字新詞,理解它們在課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所指代的不同內容。
2、指導有語氣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故事所蘊涵的道理。
4、正確地評價少儒子這個人物。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故事所蘊涵的道理。
教學難點:
計算機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一篇古文《螳螂捕蟬》。還記得我們都學過哪些古文嗎?我們是怎樣學習古文的呢?
(回憶學過的古文,復習學古文的方法。)
所學過的古文有《狐假虎威》、《濫竽充數》、《刻舟求劍》等
學古文的方法:
(1)多讀。
(2)看注釋,查字典,理解重點詞的意思。
(3)在理解每句話的基礎上,明白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4)查閱有關資料。
二、按預習要求逐項檢查預習情況。
(一)、課件出示預習要求:
1、讀課文,查字典,看注釋,對照譯文,理解每句話的意思。
2、結合上下文講一講每個“其”字的意思。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提出不懂的問題。
4、查閱有關資料。
(二)
1、逐要求進行檢查:
(1)學生介紹有關資料。
(2)老師在學生介紹的`基礎上進行補充。
2、檢查朗讀:
(1)誰愿意第一個把課文朗讀一遍。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讀的是否正確、流利,停頓是否合理。
(2)評讀,再指讀。
(3)練習讀出一點兒古文的味道。
a老師示范讀第一句。
b學生體會讀。
c指名讀,齊讀。
3、檢查字詞的理解。
(1)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課件顯示整篇課文,“其“字加點)
a、文中這么多的“其”字你們都理解了嗎?誰能一邊讀課文一邊說說“其”字在不同句子中分別指的是誰或什么?
(指一人說)其他同學作裁判,看他和你理解的是否一樣,如果認為他說的不對,可以隨時舉手訂正,看誰判斷準,反應快。
b、理解了這么多“其”的意思,你有什么發現嗎?
(課件把所有帶“其”的句子及解釋全部顯示)引導學生發現并了解同樣一個“其”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所指代的事物是不同的。在古文中像這樣的字或詞很多,它需要我們結合上下文才能理解,這是我國古代文學語言藝術的一大特色,同學們以后還會深入地學習。
(2)檢查注釋中沒有的、必須通過查字典才能理解的重點字詞的意思。
子(你)是(這,此)務(追求)悲(動聽)
(學生逐個講解自己所查的重點字詞的意思,課件重點出示這四個字的意思。)
注:“悲”在漢語詞典和新華字典中均沒有“悲鳴”的解釋,學生大多選“悲哀”,這里老師須引導學生理解“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此時它不但不悲,反而是在唱著動聽的歌,這“動聽”的意思是從古代漢語詞典中查到的。有許多字古今的意思差異很大,所以同學們要想深入學習古文還要預備一本工具書—《古代漢語詞典》。
4、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1)自己練習。
(2)指名講故事內容。
(3)用簡練的語言概括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提出不懂的問題:
1、老師把學生所提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
(1)少孺子為什么講“螳螂捕蟬”這個故事?
(2)吳王為什么不殺少孺子反而說“善哉”?
2、學生小組合作,展開討論,解決這兩個問題。(可結合課外資料談)
3、全班交流
(1)少孺子為什么要講“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呢?我們先來看一看這個故事(課件顯示“故事”)。
(2)學生結合當時的形勢來說一說。(課件顯示“春秋形勢圖”)
a、學生談。
b、引導學生找出“螳螂捕蟬”和吳王伐荊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點是什么。(找出書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患也。”)
c、老師操作課件,并給予進一步補充:如果吳王為了奪取地盤而攻打楚國,就可能使吳國遭到巨大損失,甚至丟掉整個江山。可見少孺子對當時的形勢看得非常清楚。
d、少孺子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勸阻吳王不要攻打楚國,要考慮周到,通盤謀劃。)
e、既然目的是這個,直接向吳王講就可以了,為什么還要用講故事的方式呢?他當時是怎么想的?
(引導學生想象少孺子聽了吳王“敢有諫者死!”這個命令后的心理活動,認識到直諫不行,不見又不忍心眼看著自己的國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懷丸操彈,游于后園,”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吳王的注意,趁機講這個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設計的,足見他用心良苦。)
(3)吳王為什么沒有殺少孺子,反而說“善哉”呢?
a、少孺子的目的達到了嗎?讀讀書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意思?(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b、吳王說:“好啊!”他在夸贊什么?
(1)少孺子聰明
(2)少孺子機智、勇敢。
(3)少孺子忠心愛國。
c、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理解吳王在夸贊少孺子的同時還在為自己沒有攻打楚國而慶幸,為國家有少孺子這樣的棟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說了一句“善哉!”(生讀)
應當重重獎賞的忠臣,能殺嗎?——不能。
四、指導學生有語氣地朗讀課文。
1、吳王決心伐楚,態度極其堅定時,他是怎么說的?
a、學生自讀
b、學生體會讀。
c、指導學生有語氣地讀
d、全班體會讀
2、指導學生對比朗讀吳王的話。
a、指名前后對比讀。“敢有諫者死!”——“善哉!”
b、全班對比讀。
c、師生合作對比讀。
3、學生帶著自己的體會與理解自由朗讀全文。
五、學生談學完這篇課文后的收獲或體會。
a、可以談對課文道理的理解。
b、可以談對文中兩個人物的看法。
六、教師小結,布置作業。
同學們的感受很深,這正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一直流傳至今的原因。回去以后把它背下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和同學一起合作,編排一個課本劇;也可以發揮想象,練習創造性地復述。
第二課時
教學任務:檢查背誦課文。指導創造性的復述課文。
教學過程:(略)
《螳螂捕蟬》第一課時教學設計4
[教材簡析]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戰國莊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從人物對話入手敘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們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文章前后照應,從開頭的吳王有意攻打楚國,到結尾的“恍然大悟”,一脈相承,一線貫通,構成了有機整體。
[第一課時目標預設]
1、以檢查的方式指導學生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能聯系實踐和語言環境理解運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利用課題,抓住人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指導學生進行課文主要內容的概括。
3、掌握文章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
[第一課時重點、難點]
通過聽、說、讀、寫、演等語文實踐訓練,激發進一步探究“少年為什么能使固執的吳王改變主意”的興趣。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學習是一個綜合的實踐過程。在本課的教學中,一是要突出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以學生質疑解疑為主線,穿插聽、說、讀、寫、演等語文實踐訓練;二是體現了合作式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與文本對話,理解語言,表演情節,形成一個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開放的,有生命的語文課堂;三是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允許學生自主選擇有效的學習方式參與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抓住重點句段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由讀到演,由演到說,由說到寫,因勢利導,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協調者、合作者和激勵者。
[設計思路]
激趣導入——掌握生字——整體感知——了解起起因、結果——引發探究——回歸整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由圖及文,導入新課。
1、分別出示螳螂和蟬的圖片 你能看出圖片是什么動物?(螳螂 蟬)
(1)請用手指跟著老師一起書寫“螳螂”“蟬”這三個字(都是課后生字)
(2)螳螂是什么?(昆蟲、益蟲)螳螂這兩個字有什么特點?(形聲字)像這樣的字還有很多,舉例:蜻蜓。你們也找找看?(螞蟻、蝴蝶、螞蚱、蚱蜢)
有些動物的'名稱中有蟲旁,但不是昆蟲,舉例:青蛙、蛇、蚯蚓。
(3)故事:話說有一天,這只螳螂來到一個花園里,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這只螳螂一看,饞壞了,它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邊補充完整題目)
這只螳螂吃到蟬了嗎?為什么?你怎么知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4)“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是一個八字成語。可《螳螂捕蟬》這篇文章卻是一則寓言故事。我們學過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掩耳盜鈴……)
(5)這些寓言故事都有一個特點——借一則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那么,課文中的這則寓言想借螳螂捕蟬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相信學了課文,同學們一定會深刻領會到的。
二、通讀課文,掌握生字。
(一)自學課文,初步整體感知全文。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自己學習課文。
出示學習要求:(大屏幕)
1、先自個兒讀。
(1)自己學習生字新詞,掌握形音義。
(2)把課文讀通、讀順,讀對每句話,每個字。
2、再和同桌合作比賽讀,挑一段自己感覺最難讀或讀得最好的內容,考考同桌,比比誰讀得好。
學生根據要求自學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二)學后交流學習情況。
1、出示課文中的生字,指名認讀后齊讀。
諸侯國 稟報 固執 毫不介意 不堪設想 恍然大悟 打消念頭 隱伏禍患 勸阻
2、文章中還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讀準嗎?
處死 打著鳥 轉來轉去 彈弓 大王 乘虛而入 舉起前爪 露水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螳螂捕蟬,這篇課文到底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認真地讀,邊讀邊想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分節次開火車讀課文)
2、誰能用簡單的幾句話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經過、結果來說一說嗎?
四、細讀課文,了解起因。
1、這個故事的起因是——吳王想攻打楚國。課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這個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一自然段,一邊讀一邊用心體會,從讀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吳王是位暴君 相機出示句子 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1)“固執”是什么意思?找近義詞法理解,可以理解為——頑固
(2)你能否講講吳王怎么樣,才叫固執?
(3)學學這位暴君的樣子,表演朗讀,后全班一起來學一學。
《螳螂捕蟬》第一課時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教學重點: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理清課文脈絡。
教學難點:
根據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理清課文脈絡。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很多寓言故事,你能說幾個嗎?
濫竽充數掩耳盜鈴自相矛盾揠苗助長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寓言故事,師板書課題:螳螂捕蟬
3、《螳螂捕蟬》這篇文章是一則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有一個特點——借一則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那么,課文中的這則寓言想借螳螂捕蟬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相信學了課文,同學們一定會深刻領會到的。
二、自學課文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請大家帶著這個問題自學課文,要求:讀通課文,讀準字音。
三、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詞語,讀,正音
勸阻 瞄準 毫不介意 螳螂捕蟬 隱伏 念頭 不堪設想 乘虛而入 侍奉 固執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 諸侯 得獎
文章中還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讀準嗎?
處死 打著鳥 轉來轉去 彈弓
稟報大王 乘虛而入 舉起前爪 露水
2、理解詞語意思
諸侯:古代帝王統轄下的列國君主的統稱。
毫不介意:一點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記在心里。
不堪設想:事情的結果不能想象,指會向很壞、很危險的方向發展。
禍患:禍事;災難。
四、理清課文脈絡
1、螳螂捕蟬,這篇課文到底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認真地讀,邊讀邊想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開火車朗讀課文,糾正誤音。
2、誰能用簡單的幾句話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經過、結果來說一說嗎?
按事情的起因、發展、結果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1):寫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固執得不聽勸阻。
第二段(2—11):寫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講述“螳螂捕蟬”,巧妙地勸說吳王。
第三段(12):寫吳王終于明白過來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四、細讀課文,了解起因。
1、這個故事的起因是——吳王想攻打楚國。課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這個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第一自然段,一邊讀一邊用心體會,從讀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吳王是位暴君
相機出示句子: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1)“固執”是什么意思?找近義詞法理解,可以理解為——頑固
(2)你能否講講吳王怎么樣,才叫固執?
(3)學學這位 暴君的樣子,表演朗讀,然后全班一起來學一學。
b、大臣為國家著想
相機出示句子: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c、事情發生在戰國時期
當時楚國國力確實較吳國弱,吳王又有稱霸的雄心。看來吳王的固執是有原因的。可當時的地理位置是吳國南面是越國,西邊是楚國且較遠,北方其他諸侯國還有很多。事實上,攻打楚國對吳國是極為不利的。
五、細讀課文,了解結果。
同學們,盡管大臣們極力勸阻,吳王的態度仍是如此堅決,似乎不可更改。可結果,他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出國的`念頭。
1、請同學們自由讀最后一節,邊讀邊把你認為重要的詞語圈畫出來,好好體會體會。
2、理解“恍然大悟”吳王明白了什么?聯系課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3、文章開頭說吳王固執己見,最后又交代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樣的寫作上的安排我們稱之為——首尾呼應。
那么讀了這兩個自然段后,你又產生了什么新的疑問呢?
(1)少年說了什么?為什么能使固執的吳王改變主意呢?
(2)吳王說少年講得太有道理了,到底有什么道理呢?
這正是我們下節課學習的重點。
六、作業
1、描紅
2、《習字冊》
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起因 固執攻楚
經過 巧妙勸說 前后照應
結果 打消念頭
【《螳螂捕蟬》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08-14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通用12-26
(通用)螳螂捕蟬教學設計08-23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精品10-23
《家》第一課時教學設計06-08
《陽光》第一課時教學設計04-06
識字第一課時教學設計04-19
林海第一課時教學設計11-23
《白鵝》第一課時教學設計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