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語文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搜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夠理解和欣賞一般的文學作品,對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積累。學生已養成根據教師的引導進行深入思考的習慣。但是八年級的學生大多是十三、四歲的孩子,對于黃河的了解實在有限。即便是查找資料,也多是蒼白和空洞的,時空的距離讓學生的心理體驗產生了難度;本文語言精美,含義深刻,所承載的信息含量之大,文化含量之厚重讓學生的理解產生了難度,難以與文本和作者產生共鳴;如何將對文本的理解與寫法的感悟結合,如何將教師的講授引導與學生的自主學習結合。所以我覺得既不能脫離文字空談感悟,也不能只學習語言而缺乏情感感悟,二者應該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沉下心來細品文字,對情感的理解方面難免會膚淺。因此我認
為學習本課的一大難點是:感悟作者所思所感,感受黃河的偉大力量和民族精神,這也是本課學習的重點所在。
效果分析:
為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結合本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本堂課主要采用了朗讀品味法、討論點撥法、思想遷移法。
一、就學生的課堂表現來看:品味語言是本節課的主旋律,課堂上要通過朗讀、品讀等多種形式,導學生和文本對話,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課堂上,學生或感情的朗讀,或深入的尋找,或主動的探究,或積極的討論,或暢所欲言的表達、評價,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循序漸進地對文章主題有了深刻的認識,同時語言賞析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訓練。
二、就學生的課下評測練習作業來看:得分率均在95%左右,由此次可以看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掌握是比較扎實的。在學生的頭腦不僅僅是純知識的積累,更有語文素養的積淀。
總之,《壺口瀑布》給予學生的不僅有思考的深入,合作的快樂,探究的情趣,還有情感的升華,心智的開啟,更有精神的陶冶和語文素養的提升,較好地達到了預期目標。
教材分析:
語文八年級下冊《壺口瀑布》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游記散文中的第一篇。游記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文學體裁,它的內容非常廣泛,舉凡山川景物、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社會生活,無不可以成為游記的題材;它的寫法比較自由,風格多姿多彩,既能增長讀者的知識,廣大其見聞,也能給他們帶來美的享受和心靈的共鳴。難怪作家徐遲要說:“游記,這實在是一種了不起的文學體裁。”但是,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游記的數量并不多。過去許多版本的初中語文教材并沒有安排游記單元,甚至可以算得上是游記的課文也寥寥可數,且多為文言文:《小石潭記》《滿井游記》是游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雖也寫景,卻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游記;《三峽》《與朱元思書》等雖然對柳宗元、袁宏道的游記寫作影響很大,但本身畢竟還屬于游記的“早期形態”。因此,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安排游記單元,是一個頗具新意的設計。從八年級上冊教材開始的“文體學習”的主線。這幾篇游記都是比較新的課文,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教師的教學創新提供了比較廣闊的空間
《壺口瀑布》所寫的景物雄渾壯美,剛柔并濟,視角獨特,表現黃河壺口瀑布的奇景,既有整體觀照,也有細節刻畫,描寫景物,表達情感,寫法比較典型。更重要的是它們都傳達出作者對人生、生命的某種感悟與思考。
美國教育學家布盧說過:“科學地確定學習目標是教學的首要環節,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新課程標準明確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確立了以下幾條教學目標:
1.領會文中所寫的黃河的偉大性格,激發熱愛中華民族母親河的感情
2.感受課文獨特的寫景角度,把握所寫景物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3.結合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了解游記的文體要素、各要素的特點及要素之間的關系
4.仔細品味本文獨具特色的語言,體會課文的風格特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問題。(16分)
①第二次我專選了個枯水季節。春寒剛過,山還未青,谷底顯得異常開闊。我們從從容容地下到溝底,這時的黃河像是一張極大的石床,上面鋪了一層軟軟的細沙,踏上去堅實而又松軟。我一直走到河心,原來河心還有一條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條深溝,當地人叫“龍槽”,槽頭入水處 ,這便是“壺口”。我依在一塊大石頭上向上游看去,這龍槽頂著寬寬的河面,正好形成一個“丁”字。河水從五百米寬的河道上排排涌來,其勢如 ,互相擠著、撞著,推推搡搡,前呼后擁,撞向石壁,排排黃浪霎時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藍,宇宙間仿佛只有這水的存在。當河水正這般暢暢快快地馳騁著時,突然腳下出現一條四十多米寬的深溝,它們還來不及想一下,便一齊跌了進去,更鬧,更擠,更急。溝底飛轉著一個個漩渦,當地人說,曾有一頭黑豬掉進去,再漂上來時,渾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我聽了不覺打了一個寒噤。
②黃河在這里由寬而窄,由高到低,只見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個無形的大洞吸著,頓然攏成一束,向龍槽里隆隆沖去,先跌在石上,翻個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這樣被跌得粉碎,碎成點,碎成霧。從溝底升起一道彩虹,橫跨龍槽,穿過霧靄,消失在遠山青色的背景中。當然這么窄的壺口一時容不下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兩邊涌去,沿著龍槽的邊沿轟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渾厚莊重如一卷飛毯從空抖落。不,簡直如一卷鋼板出軋,的確有那種凝重,那種猛烈。盡管這樣,壺口還是不能盡收這一川黃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奪路而走的,乘隙而進的,折返迂回的,它們在龍槽兩邊的灘壁上散開來,或鉆石覓縫,汩汩如泉;或淌過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夾在石間,哀哀打旋。還有那順壁掛下的,亮晶晶的如絲如縷……而這一切都隱在濕漉漉的水霧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響樂,一幅寫意畫。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這個小小的壺口,怎么一下子集納了海、河、瀑、泉、霧所有水的形態,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種感情。造物者難道是要在這壺口中濃縮一個世界嗎? 1.根據上下文,在第①段橫線上填上恰當的成語依次是 、 。
2.上文主要描寫了枯水季節壺口瀑布的情態。請從中摘選一句描寫的語句,并簡析作者是怎樣描述壺口瀑布的特點的。
3.第①段末尾寫了當地一個關于黑豬的故事,作者的用意是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讀懂文章,掌握文言知識,理清文章結構。
【過程與方法】
借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疏通文意,掌握重點字詞,品味文章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我國口技藝人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掌握本課的文言字詞,理清文章結構。
【難點】
認識我國口技藝人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洛桑學藝》中洛桑用嘴摹仿各種聲音的表演片斷。提問你知道洛桑采用的是什么表演方式嗎?引出課題。(板書標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參看注釋,疏通文意。
2.找出難懂的字詞,分享交流。
明確:
(1)一詞多義
坐:眾賓團坐(坐下),滿坐寂然(同“座”,座位)
(2)古今異義
走:古—跑,今—行走
3.談談你讀完文章的感受。
明確:
(1)口技表演者的記憶非常高超;
(2)作者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的順序寫的`。
(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1.再讀課文,概括段意。
明確:
第一部分:
第1段,介紹口技表演的時間、地點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氣氛。
第二部分:
第2、3、4段,描繪口技表演的精彩場面。
第三部分:
第5段,寫表演結束,再次強調所用道具的簡單。
2.第一段中寫表演的場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這些數字的運用有何作用?
說明表演地狹小、道具簡單,襯托表演者技藝的高超。
3.“滿坐寂然,無敢嘩者”一句說明了什么?
參加宴會者無不是京城的名門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聲撫尺,使滿坐寂然,無敢嘩者”,暗示表演者名聲之大,技藝之高無人不曉,無人不服。
(五)小結作業
口技藝人究竟營造出什么樣的精彩場面呢?課下研讀文章剩余部分下節課交流分享。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3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三單元第四課《北京亮起來了》,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本組教材圍繞“愛祖國、愛家鄉”這一專題編寫的。
課文描繪了首都北京那五光十色、輝煌明亮的夜景。圍繞“燈的海洋,光的世界”這一句,課文具體介紹了華燈高照的長安街,環形路上的立交橋,煥然一新的王府井、西單商業街,古老的故宮等不同的場景,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北京由衷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根據教材特點以及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預設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結合重點詞句自主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麗景色。
3、增強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
其中1、2個目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第3個目標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所在。
二、說教法
夜晚的北京是燈的海洋,光的世界,課文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絢麗多姿的夜景,詞句非常優美,但這一切對農村的學生來說卻是非常陌生的,更何況二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怎樣讓理性的文字變得感性,讓每一個優美的詞句都變成生動鮮活的畫面印在學生的腦海中,使學生享受到審美的樂趣,我的做法是:
1、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運用多媒體技術,縮短時空的距離。通過生動的課件去沖擊學生的視覺,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
2、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如果說以往的教學注重的是語文知識,語文技能,那么新世紀的'語文教學追求的是情感。在語文課堂里,孩子對待語文學習,不應是被動的學,旁觀者似的學,應該讓孩子感到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生命成長的過程,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也就是說,要讓孩子在語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驅動語文知識。這是學好語文的前提。因此,我在第二部分設計了觀看北京夜景的課件,配上充滿激情的課文朗讀,用飽滿的真摯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熱情、激情。看完課件讓他們說說自己的感受,發展學生個性化語言。然后,緊緊圍繞“北京的()亮起來了”這一主線,由扶到放,圖文結合,細細品味北京夜景的美,讓學生喜愛北京的夜景,讓他們豪情滿懷,最終發出來自內心的贊美。最后想用歌聲再次激發學生愛祖國、愛首都之情,把教學推向高潮。
3、以讀代講,注重朗讀指導。新《課標》強調語文學習以讀為主,并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我努力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圖文結合品味語言,理解詞句含義,力求突破難點。
三、說學法
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伙伴,朗讀和背誦自已喜歡的句段,創建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由扶到放,圖文結合,自讀自悟,感受北京夜景的美。利用精美圖片理解詞句含義,避免了枯燥說教。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進行了如下設計
1、導入,產生一種向往。
2、初讀,體驗一番美感。
3、研讀,品悟一番美景。
4、拓展,內化一些語言。
(一)導入,產生一種向往。
第一步: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是一個聞名中外的旅游城市。北京有莊嚴、神圣的天安門,有金碧輝煌的故宮,有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還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天安門廣場。到了晚上,他更是變成了燈的海洋,光的世界。你們想去看一看嗎?在學生激情澎湃的回答聲中,我隨機播放北京夜景圖。
1、欣賞完北京的夜景圖,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
2、在學生說出內心的真實感想后,再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題。
(二)初讀,體驗一番美感。
1、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不認識的字借助書中的拼音幫忙。
2、為了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我創設“為北京點亮燈光”的識字情境,指導學生讀準四字詞語。將初讀反饋和字詞教學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從而完成生字的教學目標。
3、同學們已經感受到“每當夜幕降臨,北京就亮起來了”。誰愿意分小節來讀讀課文?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每當夜幕降臨,北京的哪兒亮起來了”。
①請你們想象一下,當你來到這個燈的海洋,光的世界,你會說什么呢?
②帶著這樣的感受讀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③全班齊讀,走進美麗的北京夜色。
三、研讀,品悟一番美景。
第一步:欣賞長安街圖片,感受動靜結合的美。
1、讓我們再一次近距離地走進北京的街頭。漫步在長安街上,靜靜地看,細細地賞。請大家讀第二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思考:從哪些詞語看出長安街亮起來了?
第二步:拓展“猶如”的內涵,感受豐富多彩的美
1、你還喜歡夜晚北京的哪個地方?
學生很快就能找出:“環行路上,一座座立交橋猶如道道彩虹。”這句話。
①“猶如”是什么意思?這句話還可以怎么說?
環行路上,一座座立交橋(好像/好似/就像/好比)道道彩虹。
①這里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北京的立交橋這么美,難怪你喜歡呢!請你讀讀這句吧!
2、除了立交橋上的彩燈,你還看到了哪些燈,它們如何裝點北京?
請大家展開想像的翅膀,用上()猶如()
3、這么多燈匯集在一起,裝點著美麗的美麗的北京,使整個北京成了燈的海洋,光的世界。讓我們在美美地讀讀這兩句話。
第三步:對比白天與夜晚,感受“不夜城”的美。
第四步:抓住“古老”與“年輕”,感受“矛盾”的美。
1、夜晚的北京還有哪里吸引你,能給大家讀一讀嗎?
古老的故宮變得年輕了。一束束燈光照著古老的故宮,長長的城墻和美麗的角樓倒映在湖面上,銀光閃閃。十分動人。
2、“古老的故宮變得年輕了。”為什么書故宮是古老的?為什么說故宮變得年輕了?
3、誰愿意讀出如此年輕而又漂亮的故宮啊?
四、齊唱歌曲,升華主題。
7、小學語文一年級教案加強語言感悟注重情感熏陶《大自然的語言》教學
一、導入,揭題
1、(師生問好)剛才同學們和老師是怎樣問好的我們是用“語言”來表達的。別以為只有人才會說話,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語言”呢!不信嗎大家看——
2、看課件。(季節變換的特征、看云知天氣、樹的年輪與年齡、根據化石推斷地理環境等由自然現象揭示自然奧秘的片斷,并配以簡短解說)
3、述:大自然用它的語言告訴了我們這么多奧秘!小朋友們,你們想了解大自然的“語言”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四課——《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
4、指名讀、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試讀,要求:不會認的字讀拼音,把每個字的音讀準確。
2、再次試讀,要求:在課文中留出9個生字,多讀幾遍。
3、同桌互讀正音。
4、檢查生字和要求會認的字的讀音。重點指導“訴、粗”。
(評:讓學生借助拼音讀準每個字,然后讀通課文,教師適時地給與檢查和點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讀書。)
三、指導朗讀,了解大意
1、配樂范讀,整體感知。
2、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多讀幾遍,讀連貫、流利。
4、學讀第1節。
l)誰喜歡讀第一節指名讀。
2)述:大自然也有“語言”,小朋友們看看、聽聽,你留心過大自然的語言嗎
3)看課件。(前課件內容去掉解說)
述:前幾天同學們到郊外游玩,你們發現了什么(指名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詞語“仔細觀察”,讀詞語。
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能發現。(板書:仔細觀察)
(評:“仔細觀察”這個詞語,低年級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教師在課前組織學生到野外去游玩,此時再引導學生回憶游玩時發現了什么,用聯系生活實際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這個詞語。)
4)這一節怎么讀呢自由試讀、指名讀、評讀、范讀、齊讀。
5)過渡:大自然用語言告訴了人們什么呢
5、學讀第2節。
1)誰喜歡讀這一節指名讀。
2)水中的小蝌蚪像什么(貼小蝌蚪圖)指名讀第1句。
看課件。(小蝌蚪在溪水里游來游去,春暖花開)范讀,齊讀。
3)這是大自然的語言,你知道大自然在說些什么嗎指名答,讀第2句。
(板書:春天已經來到)
5)每當季節更替的時候,大自然都會用它的語言告訴我們,小朋友留心過嗎
6、學讀第3節。
l)指名讀第3節
1)看課件。(真實圖像;大魚及其魚鱗特寫。動畫:小魚漸漸長成大魚,魚鱗上的圈圈逐漸增多。配以簡單講解)
(貼大魚圖及板書“一圈就是一歲”)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多有趣呀!
3)自由試讀、指名讀、范讀、齊讀。
4)像這樣的語言還有許多。看課件。(樹的年輪與年齡、馬齒與年齡等)
7、小結過渡:大自然的語言還有哪些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現在,大家來輕松一下——律動}
四、識記本節課的生字,指導書寫
1、讀1、2、3節中出現的生字“語、這、就、那”。
2、識記字形。
l)同桌互相交流記字方法。
2)指名分析“就、那”的字形。提示“就”字右半“尤”的點不能掉;“那”字左半的筆順及右邊“左耳刀”的筆畫;“這”字里面“文”字捺改點。
3、指導書寫
1)觀察字的間架結構,指名發言。
“語”要注意左窄右寬、上平下齊。
“這”要注意先寫里面再寫外面,“走之”的一捺要托住上面部分。
“就”要注意左右相當。
“那”要注意左右相當、右上低下伸。
2)范寫“就”、“那”。注意字在格中的位置及運筆方法。
4)評議訂正。
五、鞏固要求認識的字
開火車認讀l、2、3小節中要求認識的字“察、蝌、蚪、逗、間、如”(帶拼音)。拍手對答:“它讀什么它讀X”(去拼音)。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注重質疑問難與互相切磋;
2.在熏陶感染中培養學生頑強樂觀的人生態度;
3.閱讀方法上,以抓要點精讀為重點:內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內心世界為主;寫作學習上,以人物外貌描寫訓練為主。
教學重點:
一是體會偉大音樂家的人格魅力,二是學習文章描寫人物外貌的技法。
教學難點:難句的理解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具準備: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學生靜聽。)同學們,你們聽了有什么感觸呢?要知道這是世間最偉大的作品之一;更要知道這是貝多芬全聾后的作品,是超越靈感的產物,也是有超越人生的大苦悶的精神的英雄,才能夠創造出來。(再次聆聽,感受)生活中的貝多芬是怎樣的形象呢?請看課文《音樂巨人貝多芬》。
二、整體感知
1.理清客人訪問貝多芬的全過程,說說其間寫了哪幾件事。(客人訪問貝多芬的.過程:女傭開門女傭介紹貝多芬的情況參觀貝多芬的工作室貝多芬下樓并開始和客人談話貝多芬和客人共進晚餐貝多芬回憶往事。主要事件:客人參觀貝多芬的工作室,貝多芬和客人會面,貝多芬回憶他最后一次指揮音樂會的情形。)
2.用幾句話概括一下作者筆下的貝多芬的形象。(貝多芬的形象:獨立而驕傲,沉郁而堅強,嚴肅而善良,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獻身音樂。)
3.文中貝多芬的哪些話深深觸動了你?你對這些話是怎樣理解的?(學生回答)
三、研討學習本課要點一:體會大音樂家的人格魅力
1.要求學生:默讀全文,篩出生字。
小組討論;梳理文章主要內容,并以女傭的口吻概括那天發生的事。
教師:出示需加以注意的生字。選幾組代表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同學生一起完成板書。
2.要求學生;精讀課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來。
小組討論:
①互相幫助,理解句子含義。
(此時屏幕顯示相關背景資料以幫助學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義。如:貝多芬名曲創作時間與雙耳失聰時間;其侄兒情況;其演奏會盛
②各組之間互相質疑,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作答。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5
關鍵詞:實踐;初中英語;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3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xx)04-0142-01
在過去的30多年中,教師發展的概念、內涵不斷豐富,研究內容和研究視角不斷拓展,逐步形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在教師發展的研究中,反思的作用至關重要。堅持反思性教師觀的學者認為,成熟的教師應是反思型的教師,不僅要有有效的經驗行為,還要有理性的思考,能解釋、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可見行動與反思緊密相關[1]。
1.初中英語教學的現狀
目前初中英語課程設置與本科其他院校基本一樣,并沒有按自己特定的目標去設置相關的課程,顯然是不合理的。歸納起來,其不合理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1內容陳舊,跟不上科技發展的步伐。課程更新速度太慢,遠遠落后于科技的發展,有些基礎課程(如綜合英語)的內容與初中英語銜接不上,甚至還落后于初中的知識內容,這不僅使學生的知識滯后,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負面影響嚴重。
1.2內容的實用性不強。初中所開設的大多課程實用性不強,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因為書本知識與實踐操作相差甚遠,知識脫離實踐,不能很好地指導和運用于實踐。實踐能力的培養不能僅依賴于課堂教學,還要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國外一些初中的實踐教學幾乎占總學時的三分之一,鑒于國外的成功經驗,國內的一些初中,尤其是應用型或職業型院校也紛紛采取措施,如開展校企聯合實行開放辦學、半開放式辦學來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相對于師生的付出來說,收獲仍是不盡人意[2]。
1.3人文素質類課程。人文素質教育應為教育之本。初中所培養的是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即具有性格完善、敢于擔當、團結合作等品質。可是,一些初中設置的課程有"知識結構單薄,綜合素質較弱"之傾向,設置了專業知識類課程之后,文學課等提高人文素質的課程就少之又少,甚至沒有。再有,文理專業課程處于隔離狀態,相互間似乎兩個世界。現在許多初中教學計劃中規定文理科能互選課程的現象很少,尤其是理科學生,幾乎沒有學習文科課程的機會。
2.于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初中英語教學的策略
2.1知識與技能教學
真實運用任務的準備過程實際上就是我們的課堂教學過程,課堂教學就是為完成任務而進行知識與能力準備的過程。我們在課堂教學一開始把運用任務呈現給學生之后,學生能夠感受到沒有足夠的知識、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理解,任務的要求與他們目前的知識與能力存在著明顯的知識差距、能力差距、技能差距、信息差距和文化差距。因此,學生就在任務的驅動下,通過學習教學內容來獲得完成任務所必需的知識、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理解,然后才能完成這個任務。這個學習教學內容的過程就是通常的知識教學和技能訓練的過程[3]。
2.2在實踐教學找線索
初中英語教學要求教師具有開發教學資源的能力,拓展學用渠道。教師除了可以在網絡上搜集材料,還可以就我們的教學內容進行挖掘,發揮其多方面的功能。學生由于缺乏英語學習的語言環境,開口講英語的機會比較少,所以教師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創造開口說英語的機會。通過巧用信息差可以將閱讀材料變為很好的口語練習材料,給學生提供了聽和說的機會。當然,閱讀材料不能太難,否則學生閱讀有障礙,口語交際就有困難。而且,教師必須要求學生在不能看對方材料的'前提下,用英語提問來獲取信息。否則,要么沒有信息差,失去交際的真實性,要么達不到真正練習口語的目的。初中英語教學改革要求學生要善于總結所接觸語言材料中的語言規律,在學習中借助圖表等非語言信息進行理解或表達。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觀察、發現、歸納和實踐等方法,學習語言知識,感悟語言功能[4]。實施課堂生活化教學,能幫助學生把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所學的數學知識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領略數學在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本文將主要探討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實施途徑。
2.3了教師的教學熱情
與過去死氣沉沉的教學形式相比,許多教師很享受現在的教學形式。不用再整天對著黑板念教材,不用再看到滿堂課上沒有人聽課的現象。教師不用再為了應付教學而勞累。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再是單一的傳授制而是能過將理論與實際有效的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實際案例理解所學內容,在準備教學內容的時候也能過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要,真正的把學生放在了教學的中心位置。通過學生的良好反饋,教師更有信心去實施研究型教學。原來只懂理論知識的教師也愿意去企業進行實踐操作,也會主動地邀請英語高級教師給學生講解實踐知識。生活與教學是流水而不是鏡子,它們是在不斷變化的。生活化課堂教學必須有豐富的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來支撐,而多樣化的教學是對教學回歸生活的最好體現。生活化課堂教學包含著諸多的方面、層次與內容,單一的教學方式顯然是不足以應付新的教學需要的,生活的多元化必然導致體現。論文以承德市上板城初中(以下簡稱為承上初中)為個案,運用文獻法、個案法、觀察法、訪談法,對承上初中英語課堂教學進行"生活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探討初中英語生活化課堂教學的實施原則與方法,為促進初中英語生活化的深入發展提供可操作的課堂教學實施策略。論文具體分為六部分:緒論,介紹選題緣由和研究意義,梳理國內外的相關文獻,說明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相關概念的界定。第一章承上初中英語課"生活化教學"建構的理論基礎。主要介紹了我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論和美國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論及其它相關理論。第二章承上初中英語課"生活化教學"設計思路。生活化教學體現人文關懷,教學過程就是完成各種活動任務的過程,學生在活動任務的體驗與探究中獲取知識,真正實現教學與生活體驗相結合。第三章承上初中"英語教學生活化"的實踐探索。初中英語課課堂教學生活化主要包含六層意義:①教學目標生活化。即教學目標不僅是知識技能,更重要地是培養學生學習的愿望能力和適應未來生活的基本素質。
2.4表明,良好的教師發展應基于教學反思,旨在促進和提高教學實踐。在目前我國初中英語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了解初中廣大英語教師的教學反思現狀,提供交流和學習的平臺,保證長期有效的培訓措施,對于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學改革實踐具有重要作用。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6
【教學目的】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渾氣勢。
2、理解排比的修辭手法的類型及其在這篇文章中的作用。
3、學習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
【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渾氣勢。
二、難點
1、理解排比的修辭手法的類型及其在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聯系上下文,體會下列詞語的意思:
⑴忘情:不能節制自己的感情。
⑵狂舞:縱情的跳舞。
⑶閃射:閃耀,放出(光芒)。
⑷火烈:像火一樣熱烈。
⑸亢奮(kàng):極度興奮。
⑹晦暗(huì):昏暗,不明顯。
⑺羈絆(jī):纏住了不能脫身,束縛。
⑻碰撞:運動著的物體與別的物體突然接觸。
⑼搏擊:奮力斗爭和沖擊。
⑽燒灼(zhuó):燒、燙,使受傷。
⑾奔突:橫沖直撞;奔馳。
⑿輻射(fú):從中心向各個方向沿著直線伸展出去。
⒀翻飛:上下或內外交換位置。
⒁淋漓(línlì):①形容濕淋淋往下滴。
②形容暢快。
二、導入
大家在電視節目上看過陜西安塞地區的腰鼓嗎?我想大家一定會被安塞腰鼓那種壯闊、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動。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劉成章寫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對安塞腰鼓是怎樣欣賞、體會的。
三、正課
1、朗讀課文(或老師范讀、或聽課文錄音、或學生齊讀、輪讀、個別讀均可)
2、提問: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討論并歸納: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
第一段:從開頭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
第二段:從“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段:從“當它冥然而止的時候”到完。
3、提問:第二段可以分成幾層?討論并歸納:
分成4層:
第一層:從“但是”到“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寫安塞腰鼓的舞姿及給人的聯想。
第二層:從“好一個安塞腰鼓”到“隆隆隆隆的陣痛的發生和排解”。
寫安塞腰鼓的響聲給人的感受。
第三層:從“好一個安塞腰鼓”到“那里再有這么厚這么厚的土層
啊”。寫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搏擊。
4、提問:文章怎樣寫表演前的情況?討論并歸納:
從背景寫:是一片高粱地、絲溜溜的南風。
從人物寫:是藍騰騰的后生。
從性格寫:是樸實的。從神情寫:是沉穩而安靜的。從腰鼓寫:是呆呆的、不曾響。
5、提問: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討論并歸納:
為下文寫腰鼓表演蓄勢。
6、提問:作者與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點?討論并歸納:
壯闊、豪放、火烈。
7、提問:作者是怎樣寫的?討論并歸納:
先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寫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再用比喻從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寫,如強震起的石頭的狂舞。再用排比、連續比喻的修辭手法寫急促的鼓點像驟雨,飛揚的流蘇像旋風,蹦跳的腳步像亂蛙,閃射的瞳仁像火花,強健的風姿像斗虎。
8、提問: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討論并歸納:
運用比喻使描寫的對象更加形象生動具體。運用排比使文章的氣勢更加恢宏、雄渾有力,用來描寫安塞腰鼓很適當。
9、提問:“這腰鼓”這一段用了那些反義詞?討論并歸納:
空氣(冰冷~燥熱),陽光(恬靜~飛濺),世界(困倦~亢奮)
10、提問:運用反義詞寫有什么好處?
討論并歸納:用反義詞對比強烈,寫出安塞腰鼓的特點。
11、提問:如果說上面是實寫,那么,“使人想起”三段是什么寫?
討論并歸納:虛寫。
12、提問:用虛寫有什么好處?
討論并歸納:用虛寫使人產生聯想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內涵。
13、提問:作者聯想到什么?
討論并歸納:聯想到落日古戰場,電閃雷鳴和人的大徹大悟。
14、提問:“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這句話怎么理解?
討論并歸納:這里寫出了陜北高原人們的性格特征,是粗礦、豪邁、開放的。
四、小結
文章描寫安塞腰鼓的特點:壯闊、豪放、火烈。先實寫,用連喻,寫安塞腰鼓的舞姿。然后用虛寫,通過聯想、想象,寫安塞腰鼓給人的感受寫出了陜北人們的性格特征。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第一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⑴給下面的詞配上一個同義詞:
忘情( )閃射( )
火烈( )亢奮( )
晦暗( )羈絆( )
搏擊( )輻射( )
⑵境空:
①驟雨一樣,是( );旋風一樣,是( );亂蛙一樣,是( );火花一樣,是( );斗虎一樣,是( )。
②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 )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 )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變得( )了。
③容不得( ),容不得( ),容不得( )。是( )了、( )了、( )了的那么一股勁。
第二課時
一、預習
閱讀課文,思考課后練習。
二、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層,今天我們再來看看作者怎樣描寫安塞腰鼓的。
三、正課
1、朗讀課文,注意讀出節奏、重音、感情。
2、提問: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層怎樣寫安塞腰舞的響聲的?
討論并歸納:用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安塞腰鼓聲音的回響。第一句寫聲音撞擊在山崖上,山崖發出回響;第二句寫聲音撞擊在觀眾的心里,觀眾的心里發出共鳴。第三句寫聲音引起的豪壯的抒情、嚴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上浪、陣痛的發生和排解。
3、提問: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討論并歸納:用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響聲,氣勢不同反響。
4、提問: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層怎樣寫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搏擊?
討論并歸納:先寫后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
落的搏擊著,使人感到震撼、燒灼、威逼。使人鮮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使人感受到陜北農民的那種取之人的甚少,奉獻給人的甚多的精神。寫出作者心靈深處的感悟。
5、提問:“黃土高原啊”這一段寫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寫只有黃土高原這么深厚的土層,才生養了這些元氣淋漓的后生,才能有這么驚天動地的安塞腰鼓。
6、提問:為什么說“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這樣的腰鼓。”?
討論并歸納:這里用比喻說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調,打不得這樣氣勢澎湃的腰鼓。
7、提問:第二段的第四層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總結上面的三層的意思。從力量、聲響、光影的變幻、藝術的享受寫安塞腰鼓的舞姿給人蓬勃的想象力。從安塞腰鼓沉重的響聲寫給人心靈的凈化。從后生們生命中噴發出來的力量寫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震撼。
8、提問:倒數第四段中的“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這幾個詞能不能對調?為什么?
討論并歸納:不能。因為這幾個詞的排列按一定的順序。從小到大,從低到高,從中心到四周。
9、提問:為什么說“當它更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至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
討論并歸納:這是人對鬧聲的一種感受,當鬧聲突然停止的時候,會感到特別的靜。其次,這里用靜來反襯鬧,可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
10、提問;怎樣理解“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聲”?
討論并歸納:雞聲是天亮的標志,是新的一天的開始,是希望的象征。有這種安塞腰鼓所噴發出來的力量,一定會帶動生命的奔騰升華,一定會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這正是希望所在。
11、提問:本文大量運用排比,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試舉例說明這樣的寫法,對表現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
⑴句內部的排比:“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
⑵句與匈之間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⑶段與段之間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
這些排比句使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語句錢鉆,能表
達出強烈的思想感情。
12、提問:訪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
討論并歸納:本文通過對安塞腰鼓的描寫,贊美了安塞腰鼓強健的舞姿、沉重的響聲、震撼人心的力量。寫出了安塞腰鼓壯闊、豪放、火烈的特點。
四、小結
這篇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語句錫銘,寫出了安塞腰鼓壯闊、豪放、火烈的特點。表達出作者贊美了安塞腰鼓強健的舞姿、沉重的響聲、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強烈的思想感情贊美陜北高原人們粗礦、豪邁、開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處運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氣勢恢宏,節奏明快,每個詞語都簡潔有力,每個句子都罌群激越,增強了文章感人力量。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二、三、四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第二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⑴寫出了面詞的反義詞:
晦暗( )束縛( )
閉塞( )歡樂( )
擺脫( )冰冷( )
恬靜( )困倦( )
⑵簡答:
①本文以什么作為線索?
②安塞腰鼓的特點是什么?
③“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一股勁!”這句話運用了什么類型的排比?你怎么理解這句話?
④清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寫一段話。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一、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重點掌握“食、見、策、盡”的詞義和“之、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理解短文闡明的道理;背誦并默寫課文。
過程與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文言語感,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體會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
2.認識當今時代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為社會的有用之人。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二)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三、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從斯皮爾伯格的最新力作《戰馬》導入
學生結合預習及已有知識儲備簡介作者,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其他古代仁人志士的作品,找出他們身上的相似之處。
預設:這些在中國古代文學星空中璀璨奪目的詩文大家們竟有著如此多的相似之處呢?
韓愈究竟在馬兒們的嘶鳴聲中聽出了什么?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篇文章。
三、“四讀”感知,涵詠生味
學生活動:
一讀:讀準字音(判斷、標注生字詞);
二讀:讀出節奏(區別句子主干,準確句讀);
三讀:讀懂文意(結合注釋及工具書梳理文章內容);
四讀:讀出感情(抓住關鍵句,讀出感情、韻味)。
四、質疑啟思,釋疑解惑
在了解文章大意之后,你產生了怎樣的疑問,再讀一遍,把問題或困惑之處和你的同桌交流。
師巡視、參與。
預設:韓愈是不是食馬者?
韓愈為什么能聽懂馬語?
他聽出了千里馬們怎樣的心聲?
引導:1,借物喻人
韓愈和千里馬有著類似的遭遇:
千里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里之間
韓愈:失意被貶,沉淪下僚
共同的'心境:
千里馬:“鳴之”,發胸中愁苦
韓愈:為文,抒士子心聲
2,托物寓意
誰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何以見得?
誰決定了韓愈們的命運?何以見得?
共識:對封建社會人才選拔、任用制度的有力抨擊;對封建統治階級埋沒、摧殘人才的不滿;
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五、暢談感悟,關注人生
讀完本文后,對你有哪些啟發?你準備如何做現代的千里馬?
六、作業設計:
1、背誦并默寫全文;
2、以練筆形式完成第五環節,并在接下來的學習實踐中以實際行動來做出改變,完善自己,為未來積學儲寶。
板書設計:
馬說
韓愈
伯樂(能發現、賞識、重用人才的人)
千里馬(人才)
食馬者(埋沒、摧殘人才之人)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8
學習目標:
1.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領會文字中蘊含的情感。
3.學會一種詩意的表達。
教學重點:通過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領會作者復雜的情感。
教學難點: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大家齊讀一首詞。
(PPT)出示: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這首詞以中國傳統的節日為背景,你知道是什么節日嗎?對,元宵節。
詞的上闕描繪咯額一幅張燈結彩、人舞龍燈的場景,下闋則滲透出作者的深情、憂傷和憤恨之情。特別是最后一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以意境取勝,成為了千古名句。
同學們來看,這首詞把燈火、燈籠作為抒懷的憑借和陪襯,但今天,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吳伯簫則讓燈籠則成為了主角。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吳伯簫,走近他的散文《燈籠》。
二、預習字詞檢測
現在檢測下大家字詞的預習情況。有三組字詞(PPT出示)。
請一位同學來下面三組詞。
神龕( ) 斡旋( )
司馬懿( ) 褪色( )
幽悄( ) 思慕( )
霍驃姚( )
鏘然( )
馬前卒
熙熙然
不甚了然
三組字詞我們需要注意第一組字音,第二組需要重點關注字形。
例如:司馬懿中的懿是第四聲,它的意思是美好的,例如懿旨,太后或皇后頒布的詔令。霍驃姚中的驃的讀音,這是一個多音字,除了這個音還有biāo,當它作為勇猛這個意思來講的時候,就讀piào,例如驃勇、驃悍,在讀biāo音時,它是指一種白斑的黃馬,組詞為黃驃馬。但有同學可能會提出疑問:膘肥體壯是不是這個字呢?請注意,應該是肉月旁的膘,它是指肥肉。
第二組字形請同學來說一說應該需要它的哪個部分。
第三組詞都是由古語轉化而來,在本文中的語境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請一位同學來說一說。
(學生說完)解釋得很好。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些詞是古語在現代文中的運用,含蓄而典雅。不甚了然,甚是非常的意思。然,可解釋為:……的樣子。
請大家齊讀以上字詞。
三、了解燈籠
既然作者通篇都在寫燈籠,那你了解多少關于燈籠的知識呢?請同學們來介紹下燈籠。
明確:中國的燈籠叫燈彩,它起源于20xx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正月十五,懸掛燈籠來象征團圓,另外它也是喜慶的象征。按照造型來分,可分為宮燈、紗燈和吊燈;按照內容,可雕刻山水、花鳥、蟲魚等他,還有工人賞玩的跑馬燈。
四、結燈籠緣
大家介紹得很好!其實,燈籠是一種生活的必需品,在點燈未出現或未普及前。不僅如此,它還承載這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
有一首小詩說得好:緣是一種存在于相遇者之間的一種自然而神秘的.力量。因為一段文學而引起共鳴,因為一次邂逅而難以忘懷,因為一次回眸而魂牽夢縈。而吳伯簫和燈籠結下了不解之緣,緣起于他孩童時代的那些人、那些事和那些物,請默讀第1、2自然段,說一說有哪些人、哪些事和哪些物呢?
五、憶燈籠事
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讓作者那么的難以忘懷。而燈籠是見證者。默讀文章3—11段,請用句式“那年, ”概括作者都回憶和聯想了與燈籠有關的哪些事。
明確:事件+情感,言之成理即可。
那年,挑燈迎祖父回家;
那年,母親叮囑記心頭;
那年,母親挑燈迎我上下學,如今已悵惘;
那年,村頭高掛紅燈,消除孤行客虛驚;
那年,跟著龍燈跑半夜,夢隨蠟火開花;
那年,族姊遠嫁,朱門卻以褪色;
那年,紗燈描紅,喜歡的就是那份雅致;
那年,宮燈下,有人尋一脈幽悄,也有漢獻帝暗自垂淚。
那年,塞外點兵,將軍挑燈看劍,我愿做燈籠下的馬前卒!
六、抒燈籠請
散文最基本的特征是形散而神聚,散文歸根到底是要抒情的。吳伯簫散文追求的是一種含蓄而蘊藉之美,這得益于作者的一個寫作習慣,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這個習慣是什呢(PPT出示內容):
吳伯簫,原名熙成,山東萊蕪人。中國當代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
吳伯簫有一個寫作習慣,就是一般不即興成文,而是積累了一段時間的感情之后,再回過頭來,追述從前的經歷。因此,他的散文在平淡的敘述下蘊藏著深厚的情感。從“一枝一葉”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見大,從平凡中引申出深刻的內涵。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文中哪處情感打動了你,使你感同身受?找出來賞析并做書上做批注,帶著你的理解讀一讀。
明確:
七、明燈籠志
吳伯簫不僅有脈脈深情,也有豪情壯志。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散文的自由筆法下,流淌著的是一個知識分子悲壯而激越的家國情懷。
閱讀背景鏈接,結合原文談談你的理解。
(PPT出示) 背景鏈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精心策劃下,發動了“九一八事變”,炮火不僅震碎了壯麗的山河,也擊碎了無數文人的美好幻想。這其中就包括吳伯簫。然而,國民黨竟然采取不抵抗的政策,這讓他十分憤懣,憂心如焚,怒火中燒,不吐不快。于是,他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同時,堅持業余寫作,舒緩一腔積郁。這一時期的散文,常常回蕩著愛國主義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憶童年生活的篇章里,這一旋律也時常跳躍而出。《燈籠》這是這個時期回憶主題的文章。
請大家帶著一種激越、悲壯的情感來齊讀老師改寫的這首詩歌吧!
(PPT出示)
最壯
塞外點兵,吹角連營
夜深星闌時候
將軍 挑燈看劍
你聽
正蕭蕭斑馬鳴也
我愿 就是那 燈籠下的馬前卒
唉,壯,于今燈籠又不夠了
應該數火把,數探海燈,數燎原的
一把烈火!
八、化文為詩
本文充滿詩情畫意,課前已布置大家選取你喜歡的段落改成一首小詩。現在就請展示你的詩作吧!
結束語
同學們寫得很有詩情,讀得也很有詩意。
最后,推薦給大家課后閱讀篇目,這些都是吳伯簫的散文,在讀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關注作者寫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
今天的課就到這,同學們,再見!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理解并積累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等詞語。
2、理解小說內容,體會標題的含義。
能力目標:
1、 理清故事情節 ,把握課文主題。
2、體會小說中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說精美傳神的語言。
情感與價值觀:
感悟人物的成長歷程,擴展視野,豐富情感體驗,樹立堅定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二、教學設想
1、抓住小康的心理活動組織教學,要學生從自己的視角理解小康的心理,這樣更切合學生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鳴。例如當時假如是你會怎樣想?怎樣做等。
2、要注意環境描寫的作用。鴨群的活動、蘆蕩的描寫、風雨的描寫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是教學的 一個重點。不僅要理解,最好安排一些片段訓練,使學生也能有意識的運用這些寫法。
3、課外引導學生閱讀《孤獨之旅》全文。
三、教材分析
《孤獨之旅》節選自曹文軒的長篇小說《草房子》。課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鴨生活中,戰勝恐懼和孤獨而成熟、堅強的成長歷程。小說命名為孤獨之旅,蘊涵深刻意味。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 是在成長過程中豐滿起來的。而小說中出色的自然環境描寫又為人物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背景。學習這篇課文,既能擴展學生視野、豐富情感,又能激勵學生對比自己的生活形態,樹立奮進的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體驗成長的感受。
2、理解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難點:
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五、教學方法
1、誦讀法:小說的語言平白、樸實,沒有過多修飾,符合主人公單純、簡單的生活。文中的環境描寫,對表現人物和主題起著重要的作用。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進入作品情境,理解課文內容。
2、點撥法:教學中通 過設置疑點,引導學生質疑思索,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自主探究,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如對文題孤獨含義的深層領悟。
六、教學過程
(一)、以“昨天的杜小康”話題導入
師:同學們,這節課老師要帶著大家進入一個60年代初的男孩的世界。這個男孩,他曾經可是一個人物。他的年齡和大家差不多,是個班長,而且還是班上成績最好的一個學生。除此之外,他家還是當地最有錢的人家,當別的同學穿著單衣哆嗦著進入冬天時,他卻擁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別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級也只能用草繩當褲帶時,他在一年級的時候就擁有了一條油汪汪的皮帶;當別人幾乎還沒有見過自行車是啥樣子的時候,他已經騎上了專屬于他自己的自行車。這個男孩,大家知道他是誰嗎?(杜小康) 師:是的,他就是小康,是昨天油麻地少年中那個呼風喚雨的杜小康。不過,今天我們要去認識的杜小康好像不是這樣的了。接下來,讓我們跟著杜小康,去走一趟孤獨之旅。
(二)、跟著杜小康走孤獨之旅
(一) 無奈。
(屏顯。)
人離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個廣大無邊的世界。二是出于無奈。三是人的眼中、心里,總有一個前方在召喚著他。
——曹文軒《前方》
師:杜小康就要離家了,請同學們關注課文第1段,看看他離家的原因是曹文軒講的哪一點?并說說你是從哪個詞讀出來的。他為什么會感覺無奈呢?
齊讀第1段,感受杜小康此刻的無奈之情。
(屏顯,請一生讀。)關于父親的放鴨計劃,《草房子》里是這樣介紹的.。
夏天,杜小康跟著父親,趕著那群已經一斤多的500只鴨子離開油麻地一帶的水面。船是被加工過的,有船篷,有一只燒飯的泥爐。船上有被子、糧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他們要將鴨子一路放到三百里外的大蘆蕩去。因為,那邊 魚蝦多,活食多。鴨子在那里生活,會提前一個月下蛋,并且會使勁下蛋,甚至會大量地下雙黃蛋。那時,就在蘆蕩圍一個鴨欄,鴨蛋就在當地賣掉,到明年春天,再將鴨一路放回油麻地。
師:這就是杜小康父親為挽救家道而設計的宏偉藍圖,于是,年少的杜小康在被命運拋出原來的生活軌道的時候,即使一 萬個不愿意,最后,也只能是帶著對“明年春天”的等待,帶著對這個藍幽幽的大“鴨蛋”的期盼,無奈地“離家”去放鴨了。等待他的將會是什么呢?接下來,讓我們跟著杜小康,一起踏上這趟“放鴨之旅”。
(二)恐慌。
(屏顯。)
“命運把人拋到了路上,人們借著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還是無邊的曠野呢?”
——曹文軒《前方》
師:杜小康就這樣跟著父親趕著鴨群向“前方”流浪。下面,請大家關注課文第二部分,也就是第2到27段,看看在離家去蘆蕩的路上和到達蘆蕩的頭兩天,杜小康有怎樣的心理感受?請大家一起找出直接表明他的心理狀態的詞語。
生(七嘴八舌):恐懼、害怕、膽怯、恐慌……
(師選擇“恐慌”板書。)
師:這就奇怪了,杜小康是和父親一起外出去放鴨的,而且那里的風景好像也不錯哦,這又有什么好恐慌的呢?帶著這個問題,請大家結合課文和自己的理解思考片刻,然后全 班交流。 師:是的,這個時候,他害怕了。還有什么原因讓他真正害怕呢?再想想看,為什么是真正害怕?難道先前的害怕都是假的嗎?
一起來讀一下第21段 ,感受一下杜小康的那份恐慌之情。
(生配樂齊讀。)
(三)孤獨、驚喜。
(屏顯。)
“前方充滿艱辛,充滿危險……”
——曹文軒《前方》
師: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如果說之前困擾杜小康的主要是恐慌的話,那么后來,他的前方出現了更大的艱辛和危險,那是什么? 師:是的,孤獨。下面我們請一個同學來朗讀第28到31段,其他同學思考,你能從哪些字詞句中讀出杜小康的孤獨來?
(一生朗讀。 ) 師:那你說說看,你為什么從中感到了孤獨?
一方面是情感世界的孤獨,一方面是自然環境給他造成的孤獨。
師:是嗎?你能跟我們說得再具體些嗎?
齊讀第33段。
(生齊讀第33段。)
(小結):現在,杜小康因為接受了孤獨,他慢慢地學著去適應“浮云、蘆蕩、炊煙”這些極具有孤獨感的景色了,這些在他的眼里變得不再那么可怕了,因此,恐慌也少了。但隨之而來的卻是一場更大的磨難,那是什么?接下來,請你研讀文章暴風雨來臨后的段落,結合預習,說說在這部分文字中,你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杜小康?
(小結):暴風雨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壯大了發展了的杜小康,他勇敢,堅強,冷靜,有責任心,他面對孤獨已不再逃離,他勇敢地直面,并且后來甚至似乎開始享受孤獨了。于是,他所有的感官都復蘇了。接下來,讓我們齊讀第44到48段,美美地感受一下暴風雨后的那個晚上,感受一下杜小康感官復蘇后的那份美。
(生配樂齊讀。)
師:杜小康長大了,那么,我們說,這僅僅只是一趟放鴨之旅或者孤獨之旅嗎?
師:還是什么之旅?
成長之旅。而暴風雨就成了展示杜小康成長的舞臺。
(師播放杜小康用雙手捧起溫熱的鴨蛋時的影片片段。)
師:當杜小康用雙手捧起那溫熱的鴨蛋的時候,他不再是杜小康了,更不再是杜放鴨或者杜孤獨了,他成了杜收獲了。而回望成長背后那串深深淺淺的腳印,杜小康最應該感謝 的是什么?(孤獨)。
(小結):是的,孤獨啊,或者說是那個以孤獨為底色,由天空、蘆蕩、大水、狂風、暴雨、小船、鴨子、生病、寒冷、饑餓、憂傷、恐慌等所構成的荒無人煙的世界。曹文軒他是這樣評價孤獨的,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這句話。
(屏顯。生讀。)
“有些孤獨,其實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一些無法回避的元素。我們要成長,就不能不與這些孤獨結伴而行。”
——曹文軒《感動》
師:現在,我們知道這篇文章的題目為什么取名為“孤獨之旅”,而不是“放鴨之旅”、“成長之旅”,更不是“無奈之旅”、“恐慌之旅”,或者“驚喜之旅”了嗎?是的,孤獨是文章的主旋律,也是杜小康這趟放鴨之旅的生活底色,是他成長的主要原因。接下來,讓我們齊讀文章最后兩段,在深情的朗讀中結束這趟孤獨之旅。
(生齊讀。)
三、以“明天的杜小康”話題結束
孤獨之旅 走完了,而我們的小康他還得接著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還有無數個未知的前方在等著他。后來啊,他的前方出現了很多比孤獨更可怕的敵人,他的鴨子都沒了,鴨蛋也泡湯了,父親又病重了。但我們的杜小康卻變得越來越坦然,越來越堅強了。當他穿著破爛的衣服重新出現在油麻地時,他面容清瘦,但一雙眼睛卻出奇地亮,并透出一種油麻地的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可能有的早熟。幾個月后,他甚至不帶一絲卑微地在自己曾經就讀的“油麻地小學”門口擺起了地攤。同學們,我們不要忘了,杜小康曾經可是油麻地最具有優越感的孩子啊。因此,把這些變化看在眼里的油麻地小 學校長桑喬最后說了這么一句話:“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許就是杜小康了!”
板書:(略)
七、教學反思
《孤獨之旅》是一個小小少年成長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長源自家境的“一落千丈”后,他跟隨父親到遙遠的蘆蕩放鴨時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難以承受的孤獨。因此在教學本課文時,我依據課文的內容,設計了通過反復誦讀和小組合作交流來學習課文。按整體感知-—明確故事情節的內在聯系—明確主題,進而培養奮進、勇敢的精神情。
上課時,我讓學生獨立思考,以獲取極為珍貴的對文本的第一感受和體驗。能夠理清故事的情節,并在此基礎上復述課文,感悟主人公的成長歷程。我認為閱讀教學的理想狀態應該是學生帶著課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與感受走進師生的對話,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相一致。因此我以為任何問題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時間給學生自由閱讀文本。也就是讓學生帶著他們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的體驗直接與文本進行對話,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靈,觸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但在上課時,因安排的內容過多,一節課的時間教完太倉促了。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還是顯得太少,甚至有些學生想回答都沒有給予機會。做老師的,還是不能放開手腳讓學生盡情揮灑,對于本文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很多值得一一欣賞,但為了教學程序的有條不紊和教學主題的鮮明突出,我放棄了這些精彩描寫。
總之,這一堂課學生把握了故事情節,理解了人物形象,感悟了小說的主題。但對環境的描寫的作用理解得不夠深刻。相信下一次我將會教得更好。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感悟古今不同內涵。
2、反復誦讀,品味文章語言,感受孟子酣暢淋漓、靈活而豐富多彩的論辯藝術。
3、掌握文言詞匯,加強基礎積累。
課前準備
1、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孟子生平。
2、根據預習導學,自主釋疑。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播放《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視頻,從歷史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出,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以摧枯拉朽、排山倒海的氣勢于四日內成功橫渡長江,取得了解放戰爭中決定性的勝利。這一震撼人心的壯舉再次證明了人心向背在戰爭勝負與治國成敗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正應了亞圣孟子所闡述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觀點。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經典美文。
二、簡介作者
(幻燈片展示有關孟子生平的填空題)
孟子是儒學大家,名軻,字子輿,鄒(現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與弟子著有《孟子》一書,該書長于言辭,其文氣勢磅礴,論證嚴密,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對后來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三、明確學習目標
本文是一篇精悍短小的文言議論文,本節課我們打算完成以下任務。(幻燈片投影展示學習目標)
1、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2、學習文章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領悟文章思想內容,繼承傳統文化之精華。
3、品味文章語言,感受孟子酣暢淋漓、靈活而豐富多彩的論辯藝術。
四、整體感知,誦讀訓練
(此環節以學生自學為主)
1、教師配樂示范讀課文,在教師示范讀課文的過程中,要求學生畫出課文中自認為重要的字詞,并聽清楚教師朗讀時的語氣、語調、停頓、節奏等。
(多媒體配樂示范讀課文)
2、學生展示所畫字詞,并講解畫那些字詞的理由,同時其他同學注意做好標記。
3、學生嘗試模擬教師,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吟哦諷誦課文,朗讀時要求注意以下問題:讀準字音、把握好節奏、嘗試讀出氣勢并能結合書下注解大致貫通理解文句的意思。
4、學生展示朗讀(多媒體配樂),并請同學加以評點。
5、教師歸納以后,師生共同吟哦諷誦課文,注意朗讀節奏與氣勢。
五、深入文本,品讀賞析
(此環節重在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理解、把握課文)
第一步:合作探究、疑難字詞釋義。(多媒體展示疑難字詞句)
目前仍在使用的相關成語或詞語。(教師注意點:學生對“兵”的古義可能出現疑問,《說文解字》中說,“兵”,械也,“械”器之總名。可以借助“兵”的篆體字來加深理解,成語中作兵器講的詞:兵不血刃、短兵相接)d、能夠理解“之”的意思,并要求能夠指出文中其他“之”的用法。(例如:①作“的”講,“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與“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例如“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e、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畔”同“叛”,背叛)
第二步:探究文章主旨,賞析論證藝術。
孟子長于辯論,其文邏輯嚴密,言辭犀銳,氣勢磅礴,領略其文采,需注意思考以下問題:
(1)本文就戰爭問題展開論述,戰爭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出來的?孟子關于戰爭勝負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戰爭的要素是“天時”、“地利”、“人和”;孟子所持的觀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孟子是如何論證自己的觀點的`呢?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明確:逐層深入論證,用了舉例論證的手法。論述“天時不如地利”,從攻方的角度加以論證,論述“地利不如人和”從守方的角度加以論證)
(3)孟子寫作此文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論述戰爭的勝敗要素嗎?更深層次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確:不是!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勸誡當時的統治者在治國的過程當中認識到“人和”的重要,認識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論述范圍由戰爭而擴大到治國)
(4)學生四人一組合作研討第四小節,探討孟子是如何深入論述其深層次目的并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論斷的;“道”具體指的是什么?
(明確:從反面論證,運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手法來強調“得道”的重要。“道”指的是施行仁政,重視人民的生存權利,爭取人心;也就是要求君主以仁愛之心,來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百姓的道德與文化水平,以便爭取民心,作為富國強兵的基礎)
(5)小結歸納:通過學習,我們共同探討了課文,明確了中心論點,學習了孟子逐層深入論證的方法,懂得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內涵。
第三步:吟哦諷誦,積累經典。(此環節重在誦讀欣賞,及時鞏固,加強積累)
六、歸納總結
同學們,通過短暫的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領略了孟子文章氣勢磅礴、邏輯嚴密的風采,而且對“和”這一傳統文化精華有了新的感悟,“和”的思想內容隨著社會發展不斷豐富,現在“和”包括了和諧、和睦、和平、祥和、和善與中和等含義,蘊涵著和以處眾、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內和外順等深刻的處世哲學和人生理念。這種思想對處理國際關系、人與人之間關系、商業關系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幻燈片展示“和”的新意)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夠多多汲取民族的智慧與精華,早日成才。最后讓我們一起來高聲諷誦全文吧!(師生共同諷誦全篇)
教學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鑒于是誦讀欣賞篇目,在設計教案時,注重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在備課中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同時,以誦讀為主線,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誦讀、點撥、討論、質疑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整節課的教學實施過程由幾個板塊內容構成:第一板塊“整體感知,誦讀訓練”;第二板塊“深入文本,品讀賞析”,具體又分合作探究、疑難字詞釋義,探究文章主旨、賞析論證藝術,吟哦諷誦、積累經典;第三板塊“古為今用,拓展遷移”,設計一道開放性思考題談談“和”的新意,力爭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和運用現代觀念的角度來理解和評價文章內容,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培養學生主動閱讀文言經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吸取民族智慧;豐富學生傳統文化積累,積淀傳統文化底蘊,應當成為所有教師在教授經典文言文時的終極追求。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1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閱讀教學;提問設計;研究
實踐中可以看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效率和質量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因此實際教學過程中若不創新提問技巧,則很難取得教學成效。基于此,課堂教學提問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而且還是一門藝術。在當前新課標實施背景下,加強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問題的設計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1、加強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提問設計的重要性
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思維源于問題的產生和驚訝的開始,由此可以看出教學問題的設計與學生的學習之間存在著非常緊密的關系,若在實際閱讀教學過程中設計出有價值的問題,則對于實現教學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從當前國內各類初中學校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來看,教學實踐中的高質量問題設計,成為影響教學效率和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傳統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和理念可謂根深蒂固,基本流程是作者介紹、范讀全文、齊讀課文以及正音解詞和分析與作業布置。基于這一教學流程的分析可知,傳統模式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整個課堂教學的主體,而且整個課堂教學氛圍也非常的沉悶,學生嚴重缺乏激情和熱情,難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應當設計有價值的問題,要通過問題的提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
2、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提問設計策略
基于以上對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提問設計的重要性分析,筆者認為要想以提問設計為基礎,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1設計要求層次化,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當前初中學生自身的閱歷和生活實踐還比較有限,尤其是對新事物的認知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提問設計方案和內容應當符合當前國內中學生的實際承受能力要求。如果設計的問題難度偏大,則學生可能會無從回答,進而產生“卡殼”、“冷場”等現象,甚至令學生產生反感的情緒,適得其反。然而,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過程中,僅靠幾個問題的提出顯然是不夠的,需要從一個更高的視角,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整體把握和規劃,并在此基礎上設計一套科學合理的提問系統與方案,只有這樣這樣才能全方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比如,《白楊禮贊》一文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是通讀整篇文章,理解白楊樹的象征意義;作者主要從哪些方面對白楊樹進行了贊揚;對有感情、有深刻含義語言進行全面的理解;通過象征手法的.應用,自由寫段讀后感等等。這些教學目標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對各層的學生進行了考慮,即體現出教學目標分層設計之要求。同時,這一問題的設計也體現出了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的特點,對于提高教學質量非常重要。
2.2閱讀教學提問設計應有針對性
問題的設計要有針對性,提出問題的目標要明確。設置課堂提問要依據教學目標,抓住文章的重點和難點,從而找準方向,學會重點內容,基本完成教學任務。難點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很難理解但又必須掌握的地方,它需要師生共同研究與探討。抓難點,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需要老師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根據重點、難點設置問題,直接引入主題,省掉了中間的很多繁瑣過程,也減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實踐中可以看到,學生對文章是否產生了興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學生自己的心理特點,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和方法的應用,可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其積極性。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的提問設計,還應當具有啟發性和曲折性。比如,著名教師于漪老師在《孔乙己》一文教學過程中,所提出的問題是本文主人公姓甚名誰;錢夢龍老師在《愚公移山》一文教學過程中對孀妻和遺男設計了問題:該孩子幫助老愚公去移山,他的爸爸會讓他去做這件事情嗎?諸如此類的高質量問題的提出,可以有效調動學生閱讀課文的積極性和諸多性,同時對于活躍他們的思維也非常重要。啟發性與曲折性,主要表現為通過對所設計問題的探究,可從中獲得很大的收獲,而這種設計不能直來直往、顯而易見,而是應當讓思維拐彎,從問題的側面或反面尋找思路的入口。
2.3注意問題設計中的學生創新意識與發散思維能力培養
提問對于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而言,是最為重要的環節和教學手段,提問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關系著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和提問設計過程中,應當注意所提出問題的質量,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發散思維能力。基于此,在初中閱讀教學中應精心設計問題,注意所設計問題的引導性。創新提問設計過程中,其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仔細閱讀課文、總結提煉。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提問設計的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在充分掌握現有知識內容的情況下,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應從多角度對學生進行引導,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發散型性思維能力。比如,《桃花源記》一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認識了作者抨擊官場腐敗時,表現出對自由和幸福生活的一種向往。課后提問:“你是否愿意成為陶淵明一樣的人?”多數學生的回答是若每個人都去做“陶淵明一樣的人,國家和社會發展將止步不前。”由此引出陶淵明消極遁世的消極思想和人生態度。
結語:在現代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設計對教學目標的實現非常重要,這主要是因為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每篇文章內容的學習基本上都是零起點,在遇到新文章以后,會產生一種似懂非懂的感覺,此時教師應當提出更多的輔問題,以此來引導和激發學生的想象與思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充分發揮學生們的主體地位,最終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2
一、導語
1、同學們!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將相和》里面有兩個人物廉頗和藺相如,廉頗憑借幾百次戰功位居上將,而藺相如僅僅憑借“完壁歸趙”“澠池相會”兩次口舌之利位居上卿,廉頗不服氣,非要和藺相如比個高低,而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多次忍讓,最終廉頗到藺相如家“負荊請罪”,折服廉頗的是藺相如的精神和靈魂。人類的靈魂到底可貴、珍貴、高貴在哪里呢?相信學了我國當代學者周國平的文章后同學們會有所了解。
2、不過,請同學們先不忙去了解周國平的想法,我先來了解同學們的想法。人的靈魂有高貴、平庸乃至卑鄙之分,那你認為人的靈魂高貴在哪里?
答:有愛心、富有犧牲精神、能堅持自己的理想、誠實守信等等
3、題目中的“高貴”能否換成“高尚”?
“高尚”往往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趣味,形容靈魂通常用“高貴”。
二、拎清觀點并理清思路
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是如何提出這個論點的?
(1)、題目點出來的。所以議論文,有時題目就點出了論點。
第一小節中的有關語句。
(2)、引用名言,并在分析名言過后得出本文的論點。這是什么論證方法?引證。
(3)、背誦這句名言并講解。
人是脆弱的,任何一場疾病或一場意外都可奪去人的生命,就像風中搖曳的柔弱的蘆葦,但人又是不可戰勝的,是無比堅強的,因為他會思想。
2、周國平認為人高貴的靈魂體現在哪里?
(1) ①找出有關語句,總結得出“愛自由的思想”。
②用什么論證方法來證明這一點?例證,舉了阿基米德、第歐根尼的例子。
③這些優秀人物把思想的權利看作生命的價值,他們為了思想的自由,不屈從于權勢,更無懼于死亡。你能舉出其他的人物或名言嗎?
如為了言論思想的自由而被權勢處死的蘇格拉底;為了真理甘受火刑的布魯諾;法國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等。
(2) ①珍惜內在的精神財富。
②用什么論證方法?同樣是例證,舉了王爾德的例子。
③介紹王爾德其人和猶太人教育子女要愛書愛知識的故事。
④你所擁有的房子車子錢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你很容易因為某種緣故而喪失它們,唯有你學到的知識和從中養成的思想是永遠屬于你的,只要你不愿意,任何人都奪走不了。所以明智的人,高貴的人應該養成以求知識為榮的意識,要珍惜內在的精神財富。
(3) ①有著純正的追求。
②用的什么論證方法?也是例證,所以全文的主要論證方法就是例證。舉了少女專心讀書和青年畫家參看名畫展覽的例子。
③前面舉的都是名人的例子,這兒卻舉了普通人的例子,能否去掉或換成名人的例子? -
不行。那些都是名人的事例,沒有普遍意義。有這兩個事例說明普通的人也能擁有高貴的靈魂,使論述更嚴密準確。
④“動人的光彩”指什么?在大多數人都追求物質生活的社會中,能堅守內心對精神的追求,不被外界誘惑,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如,當一個班大多數同學都沒有什么遠大的理想,學習是得過且過,但卻有一個或幾個同學內心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顧周圍環境的影響,依然能不放松自己的'學習,課堂上認真聽講,課后認真學習,那我們就說,這個同學的靈魂是高貴的。希望同學們都能積極地追求屬于自己的精神生活,而不要把大好的青春時光白白地耗費掉。
背誦這句話。
3、最后一小節能否去掉?
揭示了一個十分普遍也十分嚴重的問題。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往往為了物質享受而放棄自己靈魂的追求,甚至出賣自己的靈魂,使自己精神空虛,迷失自己。這一節從反面再次強調了人要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讓自己的靈魂高貴。
4、區別這幾句話中“靈魂”的含義(通過比較讓學生更清楚本文所論的“靈魂”的含義):
①人的高貴在于靈魂:自由獨立的思想②他的靈魂深處有一絲懺悔:心靈③他是這個組織的靈魂人物:指這個組織中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人物④他的靈魂已飛升天堂了:宗教迷信中指離開人的軀體而獨立存在的非物質的東西。
5、課后請模仿周國平分角度來論述的方法,同樣以《人的高貴在于靈魂》的題目寫一篇練筆。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3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審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的育人目標”。實施創新教育,就是創設自由、和諧、開放、民主的學習課堂,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接受知識。本文將對初中語文創新教學進行研究,以期達到實施語文課創新教學的目的。
一、語文創新教學研究的途徑
1、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煥發課堂活力
應試教學課堂圍繞知識目標而展開,儲存繼承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和體驗,但忽視了學生創新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經驗,萌動求智欲望呢?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為此,我們仔細研究教育心理,準確把握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維特點,積極探索有利于激發興趣、激活思維、激勵探討的課堂教學方法。
2、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習效率
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要求具有新鮮活力的語文課堂不僅要有教學模式的轉變,學生思維的開啟,更要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掌握豐富的語文知識并獲取叩開知識大門金鑰匙的課堂教學效果。這是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的集中體現。新課程要求課堂要以更新教學手段為重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4
教學內容:
第四課《貓》第一課時。
教材分析:
《貓》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狀物抒情散文。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以風趣親切,通俗曉暢的語言,表現了貓的性情,字里行間流露出作家對貓的喜愛之情。
這篇文章有兩個非常突出的特點。首先是表達了作者真摯的感情。老舍先生對家里的貓愛同兒女,因此無論是古怪還是淘氣
,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愛。而且人與貓之間互相信任,和諧相處,創造出一個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實無雕琢的語言風格。在介紹貓的'性格特點時,只是將事實具體地寫出,使貓的形象越來越豐滿,性格越來越鮮明,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學目標:
1. 認識生字,會寫十三個生字,能正確理解并運用“貪玩”、“盡職”、“任憑”等詞語。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是如何把貓的特點寫具體的,并表達出自己對貓的喜愛之情。
4. 激起熱愛生活的情趣,激發課外觀察動物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 了解作者是怎樣寫出貓的性格特點的。
2. 在閱讀中體會“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
教學準備:
生---預習課文
師---多媒體課件
設計理念: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課題研究勢在必行,學校確立了“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教師點撥,解決問題——鞏固訓練,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本課設計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思維訓練為主線,為學生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發展空間。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價值體現在教學關系上是教服務于學,師生關系上是師服務于生,從而造就了充滿生命活力,和諧高效課堂。
教學過程:
一、 學法導課。
1、 同學們,當你遇到一段話,一篇文章的時候,你是怎樣讀懂它的?
2、
3、 學生交流,教師隨機板書。(讀,圈,畫,批等) 你們可真會讀書呀,有這么多好的讀書方法。這節課,我們就試著用大家說的這些方法來學習第15課《貓》。(板書課題)
二、 出示預習題。
1、 上節課,我們已經知道了老舍先生筆下的貓與眾不同,它給你
留下了什么印象?
2、 學生交流,隨機板書。(古怪、淘氣) 這節課就讓我們走近這只貓,了解它的特點吧! 我們一起讀讀預學題。(出示幻燈片2) 請大家拿起手中的書和筆,用這些方法開始我們今天的學習吧!
三、 學生自學。
1、安排學生自主學習。
2、 教師巡回指導。 同桌互相檢查對方的學習情況。
四、 匯報交流,教師點撥。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⒈整體感悟文章的內容。
⒉品析文中的兩幅雪景圖。
⒊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⒋學習文章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
【教學重點】
品析兩幅雪景圖。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播放《塞北的雪》
(投影《塞北的雪》的歌詞)
我愛你,塞北的雪,飄飄灑灑漫天遍野,你的舞姿是那樣的輕盈,你的心地是那樣的純潔,你是春雨的親姐妹喲,你是春天派出的使節,春天的使節。
我愛你,塞北的雪,飄飄灑灑漫天遍野,你用白玉般的身軀,裝扮銀光閃閃的世界,你把生命溶進土地喲,滋潤著道邊的麥苗,迎春的花葉。
啊!我愛你,
啊!塞北的雪,塞北的雪。
⒈這是一首歌唱塞北的雪的名曲,作者看見那紛紛揚揚的大雪浮想聯翩,賦予了塞北雪怎樣的品格?我們從哪句話可以看出?
(過渡)對于雪,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感想也不一樣。今天我們來看看1926年的魯迅先生他對于雪的感想又是如何?
二、整體感知
⑴教師表情朗讀課文,學生思考:
◆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哪兩個地方的雪景?
明確: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體上有何不同?
明確:南方的雪美艷、北方的雪孤獨。
三、問題研討
⒈南方的雪有什么特點呢?從哪些地方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有沒有遺憾?為什么?
討論明確:①滋潤美艷、絢麗、有趣。②從“那是還在隱約著……嗡嗡地鬧著”。(全體朗讀)③但不能持久
(過渡)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江南的雪給作者的感覺就是美艷、絢麗、有趣。但她的這種美因為未經磨練,不能經受時間的考驗,不能持久,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那么北方的雪是不是能洗卻作者心中的遺憾呢?
⒉請學生齊讀課文最后三段,思考:
◆北方的雪有哪些特點?從這些地方我們還能感到北方雪的什么個性?
討論明確:因為她“永遠如粉,如沙,決不粘連,蓬勃的奮飛”。從這里還能看出她獨立的個性和斗爭的激情以及獻身的精神。
◆作者稱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對北方雪的什么態度?
明確: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對北方的雪的喜愛。
⒊寫江南雪景中“塑雪羅漢”的用意是什么?
明確:襯托江南冬末春初的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為什么先對江南的雪作描寫?
明確:是作者對南方冬天的美好回憶,是通過孩子的眼睛去描繪令人欣喜的場景,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生機,孕育著生命。
⒋作者將南北雪景對比描寫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對比的目的是襯托。江南的雪平和恬靜的美固然讓人喜歡,但更崇高的美是應該像北方的雪那樣,他憎惡把北方的雪花變得孤獨,也憎惡冰冷的嚴酷的冬天,他要用戰斗來現理想。
四、教師總結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更為欣賞“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麗,但在魯迅的眼里,這種美未經磨練,并不能保持長久。魯迅更為看重的是一種獨立與張揚的個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樣,以孤獨不妥協的姿態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張揚的個性,像一個奔放的挑戰者和戰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對北方雪的描寫中得到深化。這種寫法就是我們常講的:借景抒情,作者把自己的情感通過特定意義的事物--雪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
【板書設計】
《雪》
南方的雪北方的雪
對比
滋潤美艷寒冷孤獨
奮斗的激情
附:《雪》的賞析
任何一個民族在歷史轉折的緊要關頭,都需要巨人。它需要巨人來參與和鼎助自己的轉折,也需要巨人來思考和記錄自己的轉折。作為中國新文學開拓者和奠基人的魯迅,就是這樣一位巨人,他用文字記錄時代的步音,時代在他的作品上刻下深深的印痕,他的作品也反過來在時代上刻下深深的印痕。
1925年初的中國,南方各省革命運動蓬勃發展,而北方,則被封建軍閥盤踞。此時居住在北京的魯迅在黑暗的現實和酷冷的季節中,用他犀利的文字頑強的斗爭著。《雪》就是這樣一篇表面是自然景觀的描述,實際上是他內心世界斗爭的力作。
《雪》的構思體現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前文描繪了江南雪地的美景。“滋潤美艷之至”,“隱約著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還有各色不畏嚴寒的花,雖是蕭條冷落的冬季,但給人的感覺卻是明朗和艷麗的。而孩子們堆雪羅漢的點輟,無疑又給這冬季增添了豐厚的活力。“孩子們用龍眼核給他做眼珠,又從誰的母親的脂粉奩中偷得胭脂來涂在嘴唇上”,“對了他拍手,點頭,嘻笑”。多么美麗的一幅“群兒玩雪圖”!這些都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他美好理想的寄托。
《雪》的后文,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卻是朔方的飛雪,她“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一掃南方雪的柔情和冷美。而這“雨的精魂”雖處在荒涼環境里,卻“蓬勃地奮飛”;雖是“孤獨”的,仍“旋轉而且升騰”,這種奮斗不息的精神,不正是先生高尚人格的真實寫照?不正是中華民族所具有的奮斗和抗擊的革命精神?而這一切都是中華民族的“精魂”啊!
[雪(人教版八年級) 教案教學設計]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經典教學設計03-28
初中語文的教學設計06-12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02-17
初中語文優秀教學設計02-16
初中語文雪教學設計03-17
初中語文背影教學設計05-09
初中語文特色教學設計04-28
初中語文《背影》教學設計09-25
初中語文春酒的教學設計04-10
初中語文優秀的教學設計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