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片段教學設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片段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片段教學設計 篇1
案例:《天火之謎》第二部分(即2——5自然段)教學片段
師:仔細默讀課文第二部分,說說你覺得富蘭克林是個怎樣的人?你又是從那里知道的?
(生默讀后發言)
生(1):我覺得富蘭克林是個觀察力極強的科學家。因為他在別人對雷暴恐慌不已的時候,卻已經注意到雷暴和靜電放電現象有相似之處。
生(2):我覺得富蘭克林是個不迷信的人,別人都以為雷暴是神靈的火焰,神圣不可侵犯,可他卻大膽的根據自己的推測進行實驗。
生(3):我覺得富蘭克林是個勇于探索科學奧秘的人。因為雷暴是一種十分可怕的東西,人們躲,還來不及,而他卻感于冒著被觸電的危險,用風箏實驗揭開雷暴的秘密,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啊!
生(4):我覺得富蘭克林是個很聰明的科學家,他精心設計了一個風箏實驗,成功地捉住了“天電”。
……………
師:交流到這里,同學們肯定會被富蘭克林身上具有的優秀品質所感動,肯定會對風箏實驗十分感興趣,那么,我們一起跟著這位勇于探索科學奧秘的科學家來研究一下這個實驗吧!
(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很濃)
師:既然這是個實驗,那么所需什么材料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四自然段,在書上圈圈畫畫,找出實驗需要的材料。
(生讀課文,一會兒有同學交流)
生:做這個實驗需要一只風箏、一根細鐵絲、麻繩、一段絲帶和一把銅鑰匙。
(學生邊說,教師邊繪制示意圖)
師:說得很完整,那么完成這個實驗還需要怎樣的天氣情況呢?
生:除了這些材料,還需要在天氣十分惡劣的情況下才能完成這個實驗。
師:能聯系課文說具體嗎?
生:要求天空烏云密布,雷電交加,并且過一會兒會下起滂沱大雨。
師:你讀書很仔細。那么富蘭克林是如何用上述材料,在那么惡劣的天氣中完成實驗的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聯系文中插圖,練說實驗原理。
(同學們都讀得很認真,有的同學臉上露出一副疑惑不解的樣子。)
師:同學們,對于風箏實驗的原理,哪些地方你已經弄明白了,哪些地方你還沒有弄明白,我們一起來討論討論。
生(1):我明白了鐵絲、麻繩和絲帶的作用。鐵絲是用來吸收云中天電的。麻繩被雨淋濕后能成為使電流通過的導體。絲帶能使富蘭克林放風箏時用手攥住。可是我不明白為什么要在麻繩和絲帶的接頭處系上銅鑰匙?
生(2):我還不明白,麻繩被雨淋濕后會成為導體,絲帶淋濕后就不會成為導體嗎?
師:剛才兩個同學提出的問題很好,書上確實沒有作解釋,你們能否試著推想一下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呢?
(教室里格外安靜,同學們都在苦思冥想,不一會兒,有個同學舉手回答)
生:我從課文中“富蘭克林用手指靠近銅鑰匙,‘啪’的一聲,驟然閃現一道藍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陣發麻”,我可以推想出銅鑰匙的導電能力是很強的,他可以大量吸收天空中的“天電”,從而證實他的推論。剛才第二個同學提出的問題,我覺得麻繩被雨淋濕后會成為導體,絲帶淋濕后也會成為導體的,因為我從課外書中學到:雨水是一種可以導電的物質。所以我想凡是被雨淋濕的物體都可以導電,只是導電能力大小不同,可能絲帶的導電能力差些。
(生剛說完,教室里立即響起了一片熱烈的掌聲)
師:剛才這位同學說得多有道理呀!從中我們不得不佩服富蘭克林那種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精神。下面,誰能對照老師的示意圖,完整地說說這個實驗的原理呢?給大家一些時間,做準備。
生:交流。
師:風箏實驗順利完成,人們已經不相信類似“上帝的怒火”這種說法,那么對于曾經譏笑、諷刺富蘭克林的人們,特別是那些自稱是有學問的人們,他們又會想些什么呢?
生(1):他們肯定會十分慚愧,覺得自己很無知。
生(2):他們肯定會十分震驚,因為他們很難相信富蘭克林會用這么危險的實驗去證實他的推論,而且最終推論被證實。
生(3):我覺得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會通過這個實驗明白,其實有些自然現象并不可怕,它們是可以被人們所認識并被利用的。
反思:
(1) 倡導學生個性化閱讀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要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例如當學生自讀完第二部分后,讓他們說說富蘭克林是個怎樣的人,學生答案不一:有的認為他是一個有敏銳觀察力的人;有的認為他是一個不迷信的人;有的認為他是一個勇于探索科學奧秘的'人等等。再如,學完風箏實驗的過程,談談別人對此的想法,學生們也能說出各自不同的感受。在以上教學中,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與文本對話,暢所欲言,個性飛揚,使閱讀教學具有了無窮的魅力。
(2) 重視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一個新的閱讀要求,即學會推想課文中的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在這一案例中,我讓學生根據實驗的原理和過程推想銅鑰匙的作用和絲帶的帶電情況。學生通過一翻思考,終于得到了答案。可見,推想能力是一種很重要的閱讀能力,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推想得到解決。
(3) 引導學生具有良好的態度、價值觀
語文教學應該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在這一案例教學中,我自始至終都讓學生感受到富蘭克林身上所具有的那種不迷信、敢于實驗的崇高精神。
片段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真觀察,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
2.積累動詞,運用動詞。
3.通過恰當的修飾更加生動地展示人物的內心。
教學重點:
通過動作描寫生動展現人物的心理。
教學難點:
通過動作描寫生動展現人物的心理。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說一說
(一)說收集到的動詞
1.老師昨天布置同學們收集表示動作的一個字詞語和四字詞語,你們都按要求去做了嗎?
2.用一個數字說出你收集到的動詞有多少?(請四、五個同學說)
3.還有很多同學在舉手,我們一起說出收集了多少動詞。
大屏:我收集了 個動詞。
4.很想聽聽你們收集到了哪些動詞。現在開火車交流。
(二)猜一猜
看來同學們都是愛動腦勤動手的孩子,為了獎勵大家,我們現在做一個游戲,首先是。
1.看動作猜一個字的動詞(六個)
推 舉 壓 喝 跳 拍
(難度增加羅。)
2.看表演說一個表示動作的四字詞語。(舉十個)
東張西望 擠眉弄眼 又蹦又跳
東倒西歪 拳打腳踢 大搖大擺
小結:同學們,人物的動作我們可以用動詞把他描述出來。在作文中,我們必須學會準確捕捉人物的動作,這樣就可以把人物寫得活靈活現了。
二、品析詞句,體會用詞準確
1.請閉上眼睛,我們先來聽一聽老師收集到的一個描寫動作的經典片段。
6歲的小表妹看見了幾只飛舞的蝴蝶,便調皮地奔過去。有一只蝴蝶停在了一朵花上,她目不轉睛地盯著它,躬著背,小心翼翼地踮起腳尖,躡手躡腳地走到蝴蝶旁,猛地用雙手一捧,可蝴蝶卻飛走了,她氣得撅起小嘴,但馬上又像只小鹿似的蹦跳著追趕另一個目標去了。
(1) 你看到了什么?為什么看到?(因為文中有了動作描寫。)
(2) 說出文中所用動詞。
(3) 我們看到小女孩捕捉蝴蝶的`動作,是因為作者細致觀察,準確用詞。
(4)調換動作順序,行不行?(描寫人物地動作,要注意順序,細化動作。)
(5)巧用修飾,突顯特點。
(6)根據場景,妙用修辭。
2.這段精彩的動作描寫,用了哪些有效的寫作方法呢?
細致觀察,準確用詞。
注意順序,細化動作。
巧用修飾,突顯特點。
根據場景,妙用修辭。
3.小結:描寫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動作,以表現人物的性格、品質、身份、地位、處境、狀態,這就叫做動作描寫。寫好人物動作,首先要進行細致地觀察,準確地運用動詞,注意順序,再適當地運用修飾語或修辭方法,就能更加生動地展現人物的特點。
三、片段習作練習(用上收集的動詞。)
1.現在,該輪到同學們小試身手啰。
請填上準確的動詞或修飾語。時間2分鐘。
天啊!要遲到了。我( )開被子,從床上 ( )下來, ( )地 ( )過校服,( )上鞋子,幾步 ( ) 進衛生間,( )地 ( )出牙刷,( )上牙膏,在嘴里胡亂地( )了幾下,然后,( )下毛巾, 在臉上( )了兩把,飛快的 ( )出屋子。
2.大展身手
片段演練:主題1、斯文女士的吃相
主題2、粗魯男士的吃相
主題3、膽小的他放煙花
要求:
1.運用人物動作描寫方法,選擇本小組對應的主題進行刻畫,字數50字——100字。 時間5分鐘。
2.小組成員交互作品修改,選取優秀習作在班級上展示。時間3分鐘。
(五)讀一讀(注意按老師的要求去聽。)
大屏展示: 所用到的動詞是 、 、 ,這些動詞得好的原因是
四、總結:
細致觀察人物動作,準確地用上動詞進行描寫,就能使人物象放電影一樣,出現在我們的面前,而且能從他的一舉一動中體會出人物的性格特點。
1. 交流收獲從本節課中你學到了什么?
2. 師總結
五、板書設計
人物動作描寫
細致觀察,準確用詞。
注意順序,細化動作。
巧用修飾,突顯特點。
根據場景,妙用修辭。
片段教學設計 篇3
師:請大家自由朗讀最后一自然段,再互相討論一下,該怎樣讀好些。(學生反復朗讀后討論)
師:誰能把這一段讀一讀?(學生朗讀)
師:讀得真好!說說你為什么要這樣讀?
生:高爾基不愿意見記者,但他特別希望小男孩能再來,所以前一句要讀得平淡一些,后一句要讀得熱情一些。
師:確實是這樣。你從哪里可以看出高爾基非常希望小男孩再來?
生:前面有一句“是個小男孩嗎?”還有這一句中的“一定”。
師:對!那么高爾基為什么不愿意見記者,卻又特別希望小男孩能再來呢?(學生討論交流)
生:記者來肯定是為了宣傳高爾基,高爾基不感興趣,所以不愿意見。小男孩來照像是為了給班級辦墻報,是為了學習,所以高爾基盡管忙,還是熱情接待了他。小男孩子沒有能照成像,肯定會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來。
生:不光是小男孩失望,班里的同學們也肯定會失望的,高爾基是不會讓同學們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來。
師:是啊!你看高爾基多么關心孩子們,愛護下一代啊!請大家再讀課文,想一想:小男孩子會再來嗎?
(生讀課文)
點評:由讀入手,在讀的過程中領悟情感,體驗高爾基對孩子們的關心和愛護;在讀中想象,讓這濃濃的情感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受到情感的熏陶。
評析:
試用修訂版大綱中指出“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閱讀教學要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進入課文規定的情境,在感悟語言的過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上面的兩個教例,在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討。
(一)品析詞語,揣摩情感。
“吩咐”一詞在文中包含著的內涵:高爾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愛所感染,因而也就聽從“吩咐”,任其“擺弄”。從中足以看出高爾基的童心童趣和對小男孩的喜愛。一般教學中教師往往容易忽視這一點,因而這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學生很難體會出來的。教例中緊扣“吩咐”一詞讓學生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理解,再通過說話的方式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語言和體會情感結合起來,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爾基對小男孩子的.喜愛之情,這就是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二)朗讀體驗,領悟情感。
情感是附載在語言文字這一客體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讀者在讀中去感知與感悟。如果說“吩咐”一詞著重表現的是高爾基對小男孩的喜愛的話,那么課文最后一自然段的兩句話則集中體現了高爾基對整個少年兒童的關心、愛護,并且這種情感是那樣的強烈。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一點?教例中,教師沒有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朗讀,通過朗讀去體驗、去感知、去感悟,通過反復朗讀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高爾基對待記者的冷淡和不見,對待小男孩的熱情和“一定”要見這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正體現了他的高尚品質。達到了“在讀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發想象,升華情感。
有了這種體驗和感悟,“高爾基為什么不愿見記者而熱切希望小男孩能再來”這一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師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讓學生再讀全文并進一步思考:“小男孩會再來嗎?”激發學生的想象,進一步把他們引進課文規定的情境之中。因為有了前面的鋪墊,并且給學生提供了展開想象的空間,學生會自然地由此想到高爾基還會等待小男孩來嗎?可以想見學生的思維會更加活躍、更加深刻。在他們積極的思維中,引起情感的共鳴,讓高爾基對下一代的濃濃愛意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片段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所蘊含的道理,認識后天的教育對于成才的重要性。
2、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
首先,我們一起來看一個等式,你認為這個等式成不成立?為什么?
天才=人才?
同學們馬上想到了方仲永,根據你們的了解,方仲永是天才嗎?
當然是。他五歲還不認識書寫工具時就能寫詩,并“自為其名”,他才思敏捷,“指物作詩立就”,而且詩的“文理皆有可觀者”。
不過他后來怎樣呢?十二三歲時才能漸退,“不能稱前時之聞”;七年后“泯然眾人矣!”
這位天資過人的神童最后并沒有理所當然地成長為人才。
同學們,你們是不是在思考:這是為什么呢?
二、立足文本,分析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
1、接下來,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仔細閱讀課文,想一想:天才方仲永最后“泯然眾人”,文中哪個人物應該承擔責任?并請以勸告的口吻對他說幾句話。
(學生活動:每四人組成一個小組進行討論,每組選派一個中心發言人。)
歸納:從文章內容來看,阻礙方仲永成才的一個主要人物是他父親,他的貪財短視造成
仲永錯過成才的機會。從“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可以看出。本來方仲永才能初現,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在父親眼里,兒子是棵搖錢樹,兒子寫詩,其邑人“賓客其父,錢幣乞之。”這足以說明,仲永的父親完全忘記了做父親的責任。“不使學”毀滅了方仲永的前途,使這位神童無形中夭折在自己父親的手里。
文中提到邑人也是妨礙仲永成才的一個因素,他們這群人只看到方仲永的天才,沒加以培養,對“世隸耕”的方仲永的父親來了180度大轉彎。如果沒有“賓客其父,以錢幣乞之”。方仲永的父親吃喝貪財的'一面得不到萌發并滋長,也許結局會完全轉變,再說邑人的吹捧導致方仲永才能的衰退,這群人無意中對方仲永“泯然眾人”發揮著潛在的催化作用。最后看看方仲永本人,通觀全文,不難發現方仲永懶惰,自認為天資過人,沒有起碼的學習,更不說勤奮刻苦了,等天資衰退后,他仍不以為然,年齡增長而才能減退,如此差距這能全怪別人?
方父的貪財短視、邑人“以錢幣乞之”的追捧、仲永的不知努力,在這種種因素的制約下,一個智力超群、才華橫溢的詩壇天才悄然消失了,留給我們的是什么?(哀傷、嘆息!)大家看標題中的這個“傷”,不正是王安時先生當時最真實的心理寫照嗎?他“傷”的僅僅是仲永的個人遭遇嗎?我們一起來讀讀文章最后一段。
2、讀文中相關語句,理解“受之天”與“受于人”的關系,認識后天的教育對于成才的重要性。
(生讀。)
作者“傷”的是什么?
我們認為,王安石為之“傷”的原因:一為仲永而“傷”,幼時天資過人最終卻因自己后天的不努力而“泯然眾人”;二“傷”社會上如仲永之父貪財短視的可悲之輩;三“傷”邑人聞聽盛名趨之若鶩的不良心態和仲永的貧困家境,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
的深遠意味吧。
再回到開頭的等式,想想天才,就是“受之天”的人,要怎樣才能成為真正的人才?
受之天+受于人=人才(人的天資并非一成不變,只有后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造就人才。)
三、超越文本。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曰:天生我材必有用。同學們,相信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著上天賦予我們的某項才能,如果我們能吸取方仲永的教訓,努力接受后天的教育和學習,每個人都能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最后送大家幾句箴言,與大家共勉:
我是個拙笨的學藝者,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梅蘭芳)
人們把我的成功,歸因于我的天才;其實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罷了。(愛因斯坦) 如果你有偉大的才干,勤勉將會增進它。如果說你只有平凡的才能,勤勉也可以補足它 。(斯邁爾 )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四、課外活動。
課外收集被人譽稱為“天才”的故事,探究他們的成長奧妙。
感謝指導!
片段教學設計 篇5
師:請大家齊讀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想一想“吩咐”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學生齊讀后思考交流)
生:“吩咐”在這里是說小男孩讓高爾基按他要求的姿勢坐下。
師:是啊!這是怎么回事呢?再讀課文,想一想,說一說。
生:我認為這里高爾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說明他沒有一點架子,把小男孩當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見。
生:高爾基被孩子的天真感染了,覺得自己也成了一個孩子,說明他很喜歡這個小攝影師。
師:說得真好。高爾基確實很喜歡這個孩子,所以才那樣與小男孩配合。
點評:抓住“吩咐”一詞,在正確理解和運用的'基礎上,讓學生揣摩其中包含高爾基對小男孩的喜愛之情。
片段教學設計 篇6
【關鍵詞】思維美統一美組合美延伸美
數學的美,在于簡約之美、規律之美、探究之美。而計算教學,很多時候猶如“雞肋”食之無味,學生往往感受到的是計算的無趣、繁瑣和錯誤。計算教學是數與代數領域的重要內容,計算能力又是小學生重要的數學能力,怎樣讓學生也能遇見計算的“美”呢?
近日,參加京蘇粵浙第二期中小學卓越教師高端研修班,有幸與另一位老師同課異構《整十、整百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獲得了比較好的評價。我想,是因為準確定位了學生的知識基礎,關注了學生的學習心理;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算法,算法多樣化與算法優化有機統一,注重算理直觀與算法抽象的有效鏈接;注重口算、估算與筆算的有機結合和互相促進。
一、找準學習起點,體會直覺思維的美
【片段一】
請學生口答,選擇兩小題說說是怎樣想的。
2.出示例1把60支鉛筆平均分給3個班,每班分得多少支?
【片段二】
請學生口答,任選兩小題讓學生說說用了哪句乘法口訣。
2.將復習部分第一組口算題改變成:
師:說說有什么變化?(被除數變成了整十數)
你還能算得又對又快嗎?學生直接把口算結果寫在本子上。
片段一中的口算,旨在復習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通過回憶口算的方法,試圖讓學生進行口算方法的遷移,這樣能為學生學習本課口算除法的方法做好鋪墊。
片段二中的口算,則完全是表內除法的復習,進一步鞏固乘法口訣。隨即將題目改成整十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引導學生觀察題目的變化之后,讓學生嘗試獨立寫出口算結果。
兩個片段中的口算復習,從表面看,都找準了學生學習的起點,片段一中側重方法的起點,片段二中側重知識的起點。但是再仔細推敲一下,不難發現,片段一的預設,從復習到新授,都是老師引導著學生進行,看似熱鬧,學生的思維都是跟著老師,亦步亦趨,主動性不夠,也就不能很好地體現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而片段二的預設,由復習巧妙地變化成新授,更重要的是直接讓學生嘗試寫出口算結果,學生通過直覺思維能又對又快地口算,一下子對口算有了積極的情感,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以上兩個片段是我教學預設時兩次不同的思考,實際教學時采用了片段二的預設。
二、主動建構算法,感悟內在統一的美
【片段三】
4.那600÷3,你會算嗎?6000÷3呢?
【片段四】
兩幅圖都是平均分成三份了嗎?(平均分的特點就是每份同樣多。)
將60個方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如何列式計算?(60÷3 = 20)
能否結合這幅圖來說說,為什么每份是20?
5. 小結:6個十除以3得2個十,是20。
片段三中,承接著學生自己口算出整十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的高興勁兒,引導學生重點討論60÷3的口算方法。學生小組討論后,鼓勵學生表達不同的思考過程。有算除法想乘法,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來思考的;有想象借助實物來分一分的,老師相機演示小棒分的過程,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把分的過程表達出來;有憑著直覺來口算的,6除以3得2,那么60除以3得20。在學生充分交流之后,老師適時追問,引發學生深入思考,明確這里的6除以3得2,表示6捆小棒(每捆10根)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捆小棒,也就是20根。讓學生在思考、交流中,頓悟方法二與方法三在本質是一樣的。
片段四中,老師以學生已有的表內除法和平均分為基礎,引導學生將想法在方格圖上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來。通過比較、交流,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分,豐富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同時引導學生根據圖意說一說,很自然地引出了算式以及算法,最后得出“6個十除以3得2個十,是20”可謂水到渠成。
這兩個片段,是在引導學生理解算法時,我和孟老師同課異構中兩個不同的教學預設。雖然算理和算法的側重點不同,呈現的載體和方式也不同,但是在理解算法上都體現了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讓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算法;同時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地進行方法的優化。
三、對比突破難點,體會數形結合的美
【片段五】
明確:把200看作2個百,2個百除以5,每份是不能分得1個百的,所以這里的200要看作20個十。
整百數除以一位數(首位不能整除的)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設計了被除數是相同的整百數、除數是不同的一位數的口算。讓學生在對比練習中,感受到不同:要把被除數看作出幾個百或幾個十,這是學生的第一次感悟,可能一小部分學生已經心領神會了,但大多數同學還是一知半解。第二次感悟,通過追問的方式,讓學生試著去解釋“為什么200除以5時,不能把200看作2個百,而要看作20個十呢”,在學生用語言表達的同時,借助多媒體課件,動態地展示“2個百除以5,每份是不能分得1個百的”,因此要把“200看作20個十,除以5得4個十,就是40”。
這樣,借助“形”的`直觀,去體會“數”的抽象,使學生的認知從模糊走向清晰,抽象的算法,有了直觀的算理依托,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數形結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四、練習注重有效,感悟應用延伸的美
【片段六】
【片段七】
片段六中,老師設置了一個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去跟所學的平均分、口算等知識產生“鏈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讓計算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通過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感悟計算的重要性和應用價值。
片段七中,老師通過開放題的設計,學生猜的過程,旨在幫助學生自主地去鞏固整百數、整十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根據被除數的百位和除數的大小,判斷商是幾位數,是口算除法與筆算除法首位試商的溝通和延伸。這一題的開放設計與充分挖掘,使一道題充分發揮它的作用,這一過程中在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同時,很好地發展了學生的數感。
片段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寫作背景,感知詩歌內容。
2、通過分析意象,理解詩人的情感。
一、了解寫作背景,感知詩歌內容:
師:我們今天要學的詩歌題目是什么?
生(齊):《我愛這土地》。
師:現在我們探究一下,詩人深愛的土地是怎樣的土地?找出詩中描寫土地的詩句。
生: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師:我們看到得是肥沃、廣袤、美麗的土地,而艾青卻用這些修飾語來形容土地,大家想想看為什么?(大家沉默)艾青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他這首詩寫于哪一年?
生(齊):1938年。
師:同學們,請看大屏幕。面對這段歷史,你們的腦海中會出現怎樣的畫面?
(屏幕顯示):1931年“九一八事變”——華北危機、平津危機
1935年《何梅協定》——日本策劃五省自治
1937年7月,“七七事變”——日寇全面侵華,平津、上海失守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殺”——日寇殺害我同胞30萬
生1:我感覺當時的中國像一條殘破的大船在狂風暴雨、滔天巨浪中飄搖。
生2:我仿佛看到了日寇屠殺同胞們時猙獰恐怖的面孔。
生3:我想到了橫尸遍野、血流成河的南京城。
師:你能告訴我,土地前面的修飾語“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如何理解?
生:這是日寇對中國的侵略,如暴風雨一般。
二、分析意象、理解情感。
(一)理解土地、河流、風、黎明等意象的內涵。
1、老師帶領學生初步理解土地的內涵。
師:這樣一來,這里的土地,就成了寄托詩人的思想情感的具體形象,被稱為意象。大家說說看,土地象征著什么?
生:土地象征著我們的祖國。
2、小組探究:深入理解其他意象的內涵
師:在這首詩中,詩人除了運用“土地”這個意象之外,還出現了其他的意象?
生:暴風雨、河流、風、黎明、鳥。
師:聯系意象的修飾語和詩歌內容,分小組交流探討它們分別象征著什么?
小組匯報1:河流前面的修飾語是“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我們認為是長期郁積在人民心中的悲憤,如河流洶涌;
小組匯報2:激怒的風,我們認為是人民心中對日寇暴行的憤怒,像風一樣在無止息的刮著。
師:這兩個意象象征中國人民不屈不饒、前赴后繼的反抗精神。
小組匯報:3:“來自林間無比溫柔的黎明”應該是象征著希望、自由的曙光。
(二)探究“鳥”的內涵,理解詩人情感。
師:黎明已經來到,光明就不會遠了。詩人對土地如此深沉的愛,他借助什么形象體現?
生(齊):鳥。
師:請找出文中描寫鳥的詩句,結合“這是一只的鳥”的句式說話。下面進行小組探究,然后匯報。
小組匯報1:“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是一只有著熾熱愛國心,并為祖國遭受欺凌深感痛苦的鳥。
師:這句詩直抒胸臆,是對主題高度凝練的`概括。
小組匯報2:“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這是一只愿與祖國融為一體,甘心為國家奉獻一切的鳥。
師:詩人在這片土地上出生、成長、也甘愿平靜的在土地上死去,傳達出詩人對土地至死不渝、執著堅定的愛。
小組匯報3:“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是一只在國家危機時刻,用盡全部生命力量為祖國歌唱的鳥。
師:如何理解“嘶啞的喉嚨”?
生:因為歌唱竭盡全力,時間很久才使得喉嚨嘶啞。
師:“應該”這個詞對鳥的形象也很重要,如何理解?
生:“應該”表示鳥兒覺得為國歌唱是一種義務、一種責任。
師:大家的感悟,讓我想到了文天祥一句詩:“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這只鳥就是應該只啼血的杜鵑,請大家齊誦!
生:(齊誦)啼血的杜鵑啊,
面對閃著寒光的利刃,你永不屈服;
面對滿目瘡痍的河山,你心酸流淚;
面對餓殍遍野的人民,你痛徹心扉。
你深情的歌唱,
是對土地刻骨銘心,生死與共,
——愛的表白!
師:今天的課就到這,謝謝大家!
片段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抓住菲利普夫婦態度變化,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
2、培養學生比較思維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培養正確的金錢觀、價值觀、人生觀。
教學過程:
(一)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變化
師:剛才xx同學根據小說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把課文非常完整地復述了一遍。(教師指著板書說。)
細心的同學們肯定會發現,整篇文章圍繞著(生略)。對!圍繞著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的變化來展開的。
那么,這位我們全家人盼望、等待已久的叔叔是個怎樣的人呢?
(生:略)
師:哦,有的同學說他是個正直的人,好心的人;可也有的同學說他是壞蛋、流氓、無賴,有什么依據么?xx你說。
(生:略)
師:好,你真會發現。因為叔叔決定還錢,買別墅給我們,還要和我們過好日子,所以他是個正直的、好心的、有良心的.、有辦法的人。總而言之,他是我們家的(生略)嗯,救星和希望(教師邊說邊板書)。
師:那為什么還說他是流氓、壞蛋、無賴呢?xx你說。
(生略)
師:大家同意嗎?我們說于勒叔叔是流氓、壞蛋、無賴是因為他年輕時好吃懶做、揮霍財產,最關鍵的是他——?
(生略)
師:哦,你反應真快!是他大大占用了我父親應得的那一部分財產。這致使我們家陷入了困境,這才是關鍵!所以他簡直是我們家的恐怖(教師邊說邊板書)。
后來呢?我們在船上相遇后,情形又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叔叔在父母口中又成了怎樣的人了?
(生略)
師:這個好心人一下子又成了“這個小子”、“那個家伙”、“那個討飯的”、“賊”,當希望破滅時這個“救星”又成了“恐怖”、“災星”。(板書)
(二)追究根源
師:為什么菲利普夫婦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生略)
師:因為叔叔的貧窮和富有!(教師邊說邊板書)。你說得真好,老師想獎勵你,那就請你上來把這兩個字寫出來吧!
師:好,大家看黑板。(教師邊畫邊說)當叔叔貧窮時,他是我們家的恐怖,父親甚至把他打發到美洲去;而當他發財了,他又成了我們的希望;最后當我們發現叔叔是*賣牡蠣為生的窮光蛋時,我們離開了他。
同學們,這條曲線除了表示菲利普夫婦的態度變化,還給我們提供了什么信息?
(生略)
師:大家真會動腦筋!它還告訴我們于勒叔叔坎坷曲折的一生,其實這就是文章的另一條線索。
師:于勒叔叔的種種遭遇,菲利普夫婦的不同態度,其幕后肯定有一樣東西操縱著,那是什么呢?我先不說,大家一看就明白。(教師板畫)哦,有的同學猜到了,是——金錢!大家說對嗎?
看到這東西時,你們想說什么呢?
(a生略)
師:好,請坐。是金錢使菲利普夫婦像變色龍一樣地變化著他們的態度……xx你說。
(b生略)
師:哦,他說是金錢使其樂融融的手足情深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很好,請坐!中國也有這么一句俗語:“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教師邊說邊寫)
那么有錢不好么?xx你說。
(c生略)
師:嗯,確實錢可以買很多東西,很實用,還可帶動經濟發展。真有經濟學家的頭腦!xx,你還有什么想法?
(d生略)
師:可算一語道破天機!錢很可愛,但我們不能成為錢的奴隸!
像菲利普夫婦這種崇拜金錢、金錢至上的思想就叫“拜金主義”。文中的“拜金主義者”還有誰?(生略)
師:小職員,你怎么看出來?
(生略)
師:你真細心!小職員和二姐結婚也是因為這個東西!(教師指著板書說)
是啊,連世間最圣潔的愛情也沾染上銅臭味兒,你們說這個社會不可悲嗎?
教學板書設計:
我的叔叔于勒
躲
盼遇富贊
窮
恐怖希望恐怖
片段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 學習《荷花》一文的寫作方法,能對事物進行具體、生動的描寫。
2. 學會運用排比句式、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及自己平時積累的好詞佳句。
3. 激發學生的習作熱情,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能對事物進行具體、生動的描寫。
教學難點:
學會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并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好詞佳句。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出示荷花圖片,誰來說說:這是些什么樣的荷花?
2. 要怎樣才能把一種事物說具體、寫生動,一直是個讓我們頭痛的問題,對吧?可是有人卻能把一件普普通通的事物寫得詳細而生動,我們今天也來學學他把事物寫生動、寫具體的方法吧!
二、寫法指導
1、(出示第二自然段)大家快速地看一看,這段話出自那篇課文?
2、對,這段話出自葉圣陶爺爺寫的《荷花》一文,接下來咱們邊讀它,邊思考:這段話從哪些方面介紹了荷葉和荷花? (指名答,板書:顏色 樣子 )
3、顏色描寫的指導
(1)句子中的哪些詞是寫它們的顏色的?(指名答后,變色顯示)
(2)除了這些,你還知道哪些寫顏色的詞?(指名說)
(3)老師也搜集了不少寫顏色的詞語,我們來讀一讀吧(齊讀)。
(4 )這些詞語可以隨便亂用嗎?對,我們要學會選擇合適的'詞語來對事物進行描寫。比如:玫瑰,我們可以說( )的玫瑰……
(提示孩子:同一種顏色用不同的詞語來描繪,給人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
4、樣子描寫指導
(1)我們再來看看哪些句子是寫荷葉及荷花樣子的。(指名答,變色顯示)
荷葉
(1)“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 在這個句子中作者把荷葉比作了什么?(大圓盤)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什么修辭手法?(板書:比喻)
(2)你會說比喻句嗎?那我們來試著說幾個比喻句吧!
太陽像個_________。
荷花的花瓣全展開了,看上去就像_________。
那一個個的花骨朵好似_________。
荷花
(1)這些荷花有幾種不同的姿態?
(2)為了把這幾種不同的姿態描寫,更好地組合在一起,作者用了一組關聯詞,你能把那組關聯詞找出來嗎?(有的……有的……有的)
5、抒情指導
看到這么迷人的景象,作者忍不住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說了出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抒發自己的——感受。(板書 感受)來,我們一起來讀讀作者的感受。(出示范文第三自然段,齊讀。)
三、能言會道。
1、(出示范文二、三自然段)你看,剛才我們只能用一句話來描述的內容,現在變成了那么生動具體的兩個段落。由此可見,寫一種景物時,我們只要認真觀察,運用比喻、排比等手法,把它的顏色、樣子寫清楚,最后再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就可以把文章寫具體、寫生動了,對吧? 現在就讓我們來玩個小游戲。(出示圖片)請你認真觀察一下,圖上出現的是什么花?它有幾種不同形態?(指名上臺指出,老師用小標題做記錄。)
2、現在我們把同學們觀察到的這幾種花的姿態用“有的……有的……有的……”這組關聯詞將它串起來讀一讀吧!
3、和葉圣陶爺爺寫的荷花比起來效果怎么樣?(干巴巴的,不生動)那我們就得用“比喻”的方法來幫忙了。(引導孩子逐句的說比喻句。)
4、看著這么漂亮的桃花,你有什么感受呢?(指名說)
四、仿寫文段。
1、大家說得真棒。其實,我們剛才進行的就是對《荷花》這篇課文的一個片段口頭仿寫。現在,只要將剛才我們說的或是心里想的內容按板書上的順序寫下來,就可以成為一段很棒的景物描寫了。咱們趕快拿出作文草稿本,把它寫下來吧。
2、學生寫作,教師巡視指導。
五、講評作文
六、布置習作
同學們,美麗春天已經來到了,在這個美麗的季節里有許多景物值得我們去寫。今天回去后,就請你用老師教給的方法,選擇一種春天里的景物來寫一寫,好嗎?
板書設計
顏色
寫清 樣子 用好比喻
感受
片段教學設計 篇10
片段一:
師:“3×4”讀作什么?生1:“3×4”讀作“3乘4”。生2:“3×4”讀作“3乘4”。全體學生:“3×4”讀作“3乘4”。課堂鞏固練習:“3x4讀作――”,巡視發現學生寫的答案是各種各樣:有“三乘四”,“三×四”,“3×4”。等等。
片段:
師:“3×4”讀作什么?生1:“3×4”讀作“3乘4”。生2:“3×4”讀作“3乘4”。
師:立刻在“3×4”算式的旁邊示范性板書:“讀作:3乘4”。
全體學生邊看老師的板書邊讀:“3×4”讀作“3乘4”。
課堂鞏固練習:“3×4讀作――”,巡視發現學生的答案,幾乎全是“3乘4”。
這兩組教學片段的教學設計幾乎相同,兩個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與教師教學水平也沒有明顯差異,主要差異只有一處――片段二中教師板書:“3×4”讀作“3乘4”。并且片段二中教師適當地對學生回答問題的方式加以了引導:“那你們誰能用數學語言的方式把這道文字題用算式來體現呢?”并在學生表述時適當地配合了板書。由鞏固練習可以看出。這兩點差異產生的教學效果卻大相徑庭,兩個片段的教學有效性為何相差如此之大?有必要對此進行檢視與反思。
下面試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三效”角度對兩組教學片段進行比較分析,以探析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策略。
一、片段二比片段一的教學效果大。教學有效果是指教學活動結果中與預期教學目標相一致的部分,它著重考察的對象是學生,是對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吻合程度的'評價。
片段一中的知識目標是在理解“3×4”的意義下會讀寫“3×4”,在數學符號語言“3×4”與自然語言“3乘4”之間建立對應關系,屬于陳述性知識的學習。在片段一中教師僅讓學生口頭說“‘3×4’讀作‘3乘4’”并進行重復,由于語音“eheng”有多種表示形式,教師沒有給學生明確示范用“3乘4”表示,學生根據語音,寫出“三乘四”,“三×四”或“3×4”等是有其合理性的,這屬于教學引起的合理性錯誤,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注意避免歧義的產生,避免由于教學設計的不當導致教學效果的縮減。片段=中教師通過板書給出清晰的表示形式,學生不會再出錯,使教學的效果大大增加。
二、片段二比片段一的教學效率高。教學效率是指單位教學投入所獲得的教學產出。由于教學活動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精神性的生產活動,可借用經濟學的概念將教學效率表述為:教學效率=教學產出/教學投人。
片段一僅僅是學生聽、讀,說。片段二在學生聽、讀、說的同時教師隨即板書。因此,從以上兩個教學片段本身分析可知。二者在教學投入上幾乎沒有什么差別,而從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來看,片段二的教學產出要比片段一的多。所以由公式:教學效率=教學產出/教學投入可知,片段二的教學效率比片段一的高。
片段二中教師明確地在黑板上給出了板書示范,讓學生在聽的同時可以通過看板書來使獲得的信息更加深刻。板書的示范增加了學生通過視覺獲得信息的通道,而這一通道相對來說具有更高的效率。
三、片段二比片段一的教學效益好。教學效益指的是教學活動的收益、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具體而言是指教學目標與特定的社會和個人的教學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評價。
片段教學設計 篇11
一、入課
1、老師說話:大家準備好了嗎?現在我們準備做學習之事。不過,課前我想先檢測一下大家的聽記能力。好,到現在為止,老師共說了幾句話?
2、幫學生梳理,回顧所說的話(包括標點符號),同時告訴學生:如果把這三個句子(板書)組合在一起,則就可以組成一個段落(板書)但是這些句子的組合是有秘密的。(板書組合之秘)
3、入課:有什么秘密?本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學生獨學
1、出示獨學學習指南
(1)學習題的給定:
A題(5分):鵝的叫聲(第3自然段)
B題(5分):鵝的步態(第4自然段)
C題(10分):鵝的吃飯(5、6、7自然段)
(2)學習指南(要求學生自行咬讀)
①在以上三題中,請自選一題獨自學習。
②找到對應的段落后,邊讀書邊做學習卡上的作業題。
2、學習獨自學習
三、小組學習
1、出示學習指南,并請學生自己閱讀
①請就近找到同類(如:A類找A類)選題的人,組成學習小組(人數:2-4人)
②在學習小組內輪流修補他人做的題。
③做完后,推舉1人。并請小組選定人后,集體給他出主意,幫他修補。(可要認真啰:若推舉的`人能得獎分,小組人員同得。)
2、小組學習
四、班級交流會
1、交流指南:
①小組自愿展示。
②請展示人按“報幕”-“講述”-“道謝”程序做。
2、班級交流會。請學生及時評分,老師可及時鼓勵。
五、課堂小結
老師說話:段落句子組合之秘:同類歸框。并畫圖演示。
附:學習卡
A題(5分):鵝的叫聲高傲(第3自然段)
一、逐句搜索信息(可填文中的關鍵詞,也可自己概括):
1、第一句:提示語是:( )提示鵝叫聲的特點是:( )
2、第二句:說鵝常做的事是:( )
3、第三句:作者看到的事實是:生客來時,鵝( ),籬笆外有人時,鵝( )
二、信息整理:
把上搜索的信息填入下圖(括號里填提示語句中的內容,方框里填2、3句中的內容。注意:所填的力爭簡潔)
三、我的發現(像什么可多填)
1、看了以上的圖,我想到:“提示語”句有點像( )第2、3句有點像( )
2、哦,我終于發現了:寫提示語的句子,在段落中的作用是( )而其它句子的作用是( )
B題(5分):鵝的步態高傲(第4自然段)
一、逐句搜索信息(可填文中的關鍵詞,也可自己概括):
1、第一句:提示語是:( )提示鵝步態的特點是:( )
2、第二句先寫鴨的步態是:( )再寫鵝的步態是:( )這是將鵝與鴨進行( )說明鵝的步態( )
3、第三句說鵝高傲得見了人也
二、信息整理:
把上搜索的信息填入下圖(括號里填提示語句中的內容,方框里填2、3句中的內容。注意:所填的力爭簡潔)
三、我的發現(像什么可多填)
1、看了以上的圖,我想到:提示語句有點像( )第2、3句有點像( )
2、哦,我終于發現了:寫提示語的句子,在段落中的作用是()而其它的。句子的作用是( )
C題(10分):鵝的吃飯高傲(5、6、7自然段)
一、搜索信息(可填文中的關鍵詞,也可自己概括):
1、在第五自然段中,提示語是:( )說鵝的吃飯( )
2、在這一段中,還寫到了鵝吃飯有講求:( )
①一日三餐,且需要三樣東西:( )
②吃法是:先( )再( )后( )
③鵝在吃飯、吃水、吃草時,需要來回走動,但來去間鵝總是( )
3、在第六自然段中,說了鵝吃飯必須( )原因是( )。鵝見狗偷吃,發現后( )。盡管如此,鵝依然( )。若是飯罐空了,鵝似乎還( )。
4、在第七自然段中,交待雖然伺候人想辦法把飯罐和水盒放在一起,但鵝還是( )。因此,在作者眼里鵝真是( )
二、信息整理:
把以上搜索的信息填入下圖(括號里填提示語句中的內容,方框里填5、6、7段落中的內容。注意:所填的力爭簡潔)
三、我的發現(像什么可多填)
1、看了以上的圖,我想到:提示語句有點像( )第5段中其它語句,以及第6、7段的一些句子有點像( )
2、哦,我終于發現了:寫提示語的句子,在這幾個段落中的作用是( )而其它句子或段落的作用是( )
片段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要求: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詞語表中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喜歡的部分。
(3)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學習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
2、過程與方法
(1)在充分交流各自的識字方法,并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給學生多提供一些由這些字組成的詞語或句子,以達到鞏固的目的。
(2)讀課文時引導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既表達出作者所要表現的情緒,也表達出自己從文本中體驗到的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趙州橋的結構特點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強民族自豪感。
重、難點與關鍵
1、讓學生了解趙州橋的建造特點,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2、幫助學生理解趙州橋設計上的特點極其好處。
課時:2課時。
教學設計:
《趙州橋》第三自然段有一句過渡句: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高度概括的語言不足以讓學生真正感悟到它的這兩大特點。一位教師在教授《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處理“成千上萬”一詞給我很多啟發,于是有了以下片段:
師:通過剛才對第二自然段的交流,大家的感受一定很深,能用一個詞或一句話來說說嗎?
生:創新;節約;獨特;堅固……
師:是啊,如果說十歲是可愛的孩子,20歲是年輕的小伙,40歲是不惑的中年人,80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那么1400歲的趙州橋在你看來是什么?
生:一位記不清年齡的老人;一位吃了長生不老藥的老神仙……
師:想象一下,就是這位老人,1400年的歲月里曾經經歷過什么?發生過什么變化?
生1:成千上萬的人曾經在他背上來了又去,可是它還是那么堅強,只是稍微顯得陳舊了些。
生2:一次次的洪水曾經從它的身上流過,人們都為它擔驚受怕,但是它還是穩穩地站在那里,因為它有四個小橋洞為它減輕洪水帶來的沖擊力。
生3:一輛輛車從它身上踏過,可是趙州橋仍然屹立不倒。
師:是啊,那再帶著你的感受讀讀這個詞──“堅固”,相信你們一定體會得更加深刻。(生讀)
趙州橋不僅很堅固,它的欄板上還有許多精美的圖案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播放配有音樂的具體描寫圖案的'幾句話),仔細地感受與想象。
師:你的眼前似乎出現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兩條龍纏繞在一起,一邊還在吐水花呢!
師:想象真豐富,什么叫纏繞,你能做給同學們看嗎?
生2:我仿佛看到了兩條龍在飛,前爪還相互抵著,回首遙望。
師:你說得那么形象,能用你的肢體語言讓大家明白“抵著”和“回首遙望”嗎?(生做動作)
師:你們對于龍的動作、形象體會得那么好,讀一讀,你一定會對語言也有所感悟。(生讀)
反思:
感悟,在想象中激活。正如羅丹所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語言文字本身常常是簡單的,教師擁有善于發現的眼睛,挖掘語言文字背后東西,想辦法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化干癟枯燥的語言符號為鮮活的可以感知的形象。學生真正開始用心想象時,他們獨特的感悟才能被激活。《趙州橋》在教材里是一座文字的橋,只有當這座文字的橋化為學生可以凝神注視的橋時,感悟才是真實存在于學生的心靈深處的。在教學中,我抓住“堅固”和“美觀”兩大詞讓學生感悟,讓學生換個角度將這座橋想象成一個人、一個老人、一個忘記了年齡的老人,學生的想象被激活了,他們自己在感動、在自豪。至于橋的“美觀”顯然在文字上就比“堅固”來得生動些,教學中我創設了一種氛圍,讓學生閉目想象。學生的想象力被充分調動,使文本本身更具有張力。
片段教學設計 篇13
設計理念:
本設計以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中《鳥的天堂》為例子,是微課設計,是整課教學兩課時中的一個片段教學環節。時間為20分鐘。其教學目標的確定,一是根據“微課選題”中的“如何引領學生體會點面結合描寫的作用”;二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作者細膩,生動的描寫方法,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引導學生領悟作者采用點面結合,從不同的方面寫出鳥多的表達方式并學習運用。
教學目標:
1、聯系上下文,理解“應接不暇、留戀”等詞語的意思,會用“應接不暇”造句。
2、通過自主閱讀感受“鳥的天堂”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能結合理解個性朗讀。
3、領悟作者采用點面結合,從不同的方面寫出鳥多的表達方式并學習運用。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鳥的天堂”眾鳥紛飛的景象。
2、領悟作者采用點面結合,從不同的方面寫出鳥多的表達方式并學習運用。
教學方式:
1、學生自讀自悟,交流分享,讀寫結合。
2、教師組織學生、點撥、釋疑解難。
教學流程與教學活動
以下為片段教學基本環節教學時間為20分鐘
一、復習導入
1、夏日的黃昏,作者巴金爺爺和朋友劃船去“鳥的天堂”沒有看到一只鳥,只看到一株美麗而茂盛的大榕樹,感到很遺憾,第二天清晨他又和朋友來到“鳥的天堂”,這回看到了什么呢?(很多鳥)課文哪些段落有描寫?
二、組織品讀片段,感受內容獲取信息并進行交流。
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12、13自然段,用“—”畫出描寫鳥多、鳥的活動的句子,多讀幾遍,并思考你從哪些詞體會到鳥多、鳥的天堂的熱鬧?在課文空白處寫上批注。
匯報交流。
⑴預設1:我們繼續拍掌,樹上就變得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
哪個詞讓你感受到鳥兒多?(到處、到處)
師:隨處可聽鳥聲,隨處可見鳥影,鳥兒的確多得數不勝數啊,請你讀讀這句。
你抓住關鍵詞來體會,真棒!
⑵預設2: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
你抓住哪些詞語體會出鳥多?相機板書:形態、顏色,鳥的活動(姿態)
師:鳥的形態不同,姿態不一,讓我們把眼前的群鳥歡騰的場面讀出來。
⑶瞧,鳥兒們被你們甜美的聲音吸引來了。
出示課件,鳥兒紛飛圖
師描述:指著課件問:看清楚了這只嗎?那只呢?看見了那只,另一只又怎么樣了?鳥兒太多太多,根本就看不過來呀!這就是————應接不暇
請看畫面,你能用上應接不暇說幾句話嗎?
出示課件:天上的白云千變萬化,一會兒,天空出現一匹馬,看的人正在尋找馬尾巴時,來了一條大狗,你還沒看清時,又來了一頭大獅子,讓你的眼睛(應接不暇)
出示風箏課件,春天到了,孩子們來到草地上放風箏,蝴蝶風箏飛起來了,青蛙風箏也飛起來,一只只都飛起來了。看清楚了這只,又錯過了那只,另一只又飛遠了,我注意地看,眼睛(應接不暇)
現在你們能自己用應接不暇造個句子嗎?
師:這么多的鳥兒讓我們的眼睛應接不暇,咱們合作讀出這種感覺好嗎?老師先,注意,老師的.語氣和表情哦。(第二遍學生先,老師后,主要引導學生讀出鳥兒眾多和鳥兒的自由快樂)
過渡:孩子們,百鳥紛飛讓我們的眼睛應接不暇,你看清鳥兒嗎,你呢?你呢?都沒有啊?太遺憾了吧!別急,巴金爺爺看清了一只特別可愛的畫眉鳥,迫不及待地和我們分享呢!
⑷瞧!出示畫眉鳥圖和句子“一只畫眉鳥……真好聽”
師,猜猜這只畫眉鳥為何能吸引住巴金爺爺?看誰是巴金爺爺的知己?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吧!
假如你是這只小畫眉,你想怎樣表達自己的感受呢?
三、發現本片段寫作特點,學習運用。
1、回顧,小結
⑴孩子們,作者從鳥的形態、顏色、姿態等方面,寫出“鳥的天堂”眾鳥歡騰的熱鬧景象,讓我們情不自禁地發出一聲感嘆。
“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學到這,我有問題了,既然是鳥的天堂寫鳥兒如何如何多即可,為什么最后還專寫這一只畫眉鳥呢?(具體寫一只畫眉鳥的情態,也是為了表現出鳥兒在鳥的天堂里無憂無慮,生活得自由快樂,以點帶面)這是什么寫法呢?(板書,點面結合,一只鳥是點,眾鳥是面)
再看,作者先寫一只鳥,再寫許多鳥,然后又寫一只鳥,這就是點——面——點的寫法,接下來咱們采用一人——集體——一人的方式朗讀課文第12、13自然段。
⑵老師曾經教過的一位學生說:“余老師,作者寫鳥的天堂里的鳥多,可沒有出現一個“多”字,我把這段話改成這樣你看好不好?現在請同學們來點評。(課件出示)
快速讀讀,和原文比較,你認為誰的寫得好?為什么?
小結寫法:哦,作者抓住鳥的形態、顏色、姿態等方面把群鳥紛飛,歡騰熱鬧的場面描寫得非常具體生動,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而那位同學只把看到的敘述出來,缺少生動的描寫。原來呀,表達多,不一定要用“多”字,表達熱鬧不一定要用“熱鬧”,可以從不同的方面來描寫。
2、實踐運用
⑴你覺得課文在寫作上有哪些地方值得學習呢?(1、點面結合的寫法。2、抓住鳥的形態、顏色、姿態等方面進行描寫,寫出“鳥的天堂”眾鳥歡騰的熱鬧場面)
⑵小練筆:我們也學習作者的寫法寫一段話。寫什么呢,比如:武夷山柴頭會的熱鬧,花園里百花齊放的景象,動物園動物歡騰的景象。
3、學生寫片段。
4、賞評
【片段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霧的片段09-17
心中的彩虹(片段)09-01
關于片段作文06-09
作文精彩片段04-23
設計校園教學設計04-14
裝幀設計教學設計04-19
八年級語文《背影》片段教學03-23
《中彩那天》片段描寫09-26
梁實秋散文的精彩片段08-03
仿寫《社戲》片段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