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度單位教學設計優秀(1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長度單位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
長度單位是在學生已學過“比長短”,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學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長短的基礎上,來學會一些計量長度知識的。
重點是使學生初步建立長度的觀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進率。
難點是讓學生認識線段,了解線段的特征。關鍵是在教學中注意呈現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使學生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再讓學生親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中,了解1厘米、1米的實際長度。并初步認識線段、學習量、畫線段的方法。
第一課時
課題:認識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學內容:
P2~3及P4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準備學生尺。
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動手操作。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
選出身高不同的兩個同學來到講臺前,讓同學們觀察誰高?誰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一)統一長度單位 (出示例1情境圖。)
觀察這些圖,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么做的呢?學生自由發言 引導學生說: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么樣?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一拃、一步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現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
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交流匯報:課桌的`長是幾拃?指名回答。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么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后,量的結果也不同。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學生:用相同的標準進行測量。
教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一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單位。
(二)整體感知,認識厘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較一下,觀察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呢?(學生可能回答:都有豎線、還有數字)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著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厘米”兩個字,其實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2、認識1厘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里開始。從刻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厘米。(板書:1厘米)
尺子上還有哪一段的長度也是1厘米呢?誰上來指指看? 教師邊講解邊示范(加手勢):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是l厘米,從刻度3到刻度4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也是1厘米,從刻度4到刻度5呢?我們發現了什么?(每一個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因為每個大格的長度都一樣,所以我們在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時才有了統一的標準。
同學們你們覺得1厘米的長度怎么樣啊?(很短。)是呀,1厘米確實很短。 追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呢?(讓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課件呈現食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圖釘的長度。
3、認識幾厘米。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1厘米,那現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看從0到3的長度是幾厘米,從O到7呢?學生自主學習。
4、教學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紙條,用手比劃下它的長度,說說它可能是幾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匯報交流。
教師邊講解邊示范:把尺的刻度O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厘米。提醒學生注意在測量時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測量的物體邊上,沿著物體的直邊來量,量時要按緊尺子。
(2)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把大數減小數,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
5、實踐應用。拿起數學書,找到封面上比較短的那條邊,估計這條短邊大約有多長?再量一量,看你估計得是否準確。再量一量數學書長邊的長。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先估一估大約幾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題。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一的長度單位,還認識了1厘米的長度,并會用手上的尺子測量身邊物體的長度。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通過比較、觀察兩條細線,初步感知線段。在摸一摸,看一看的過程中,體驗線段的特性:直和兩個端點,并能正確的找出線段。
2、在動手畫一畫的實踐活動中,會用刻度尺量線段的長,能用刻度尺畫出給定長度的線段(限整厘米)。
3、在動手操作活動中,培養觀察、比較以及動手能力,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認識線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畫和量出指定線段的長度。
教學準備
彎和直的吸管、鐵絲、鉛筆、木棒、帶刻度的直尺等。
教學方法
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講解法、演示法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新知(2分鐘)
1、師:小朋友,我們就要舉行一次運動會了,看,這兩個小女孩在干什么?
生:在幫小男孩量一量,看看他跳了多遠。
師:說一說,她們是怎么幫他量的?
生:一個女孩把卷尺的一端對準起點,另一個女孩把卷尺的另一端對準在終點。
生:中間的線要拉直。
師:(板書:直,兩個端點)把其中的一端看成一個點。我們把這樣的一段叫做線段。(板書:線段)
二、自主探究,認知新知
1、看一看,認識線段(2分鐘)
師:老師在數學王國里發現了很多線段,下面我要考考小朋友的眼力,你發現了什么?
師:指名1—2個學生回答。
生1:這條線的兩端有兩個點。
師:還有嗎?
生2:兩端點之間還是直的。
……
師:兩個端點之間直的,在我們數學王國里把它叫做這兩點的距離,也就叫做線段
2、找一找線段(4分鐘)
師:剛才我們看到了很多線段,看,這里哪些是線段,哪些不是線段,為什么,說一說理由。
3、師:找一找這里有幾條線段
三、延伸拓展,探究新知
1、量一量(6分鐘)
(1)師:線段和直線不一樣,直線是沒有長度的,而線段是可以量出長度的,在我們量線段的時候,應注意什么?
生:從尺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再看看物品的右端對著幾
(若不知道,翻開書本第3頁,讀一讀書本老師說的話)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量一量書本第5頁的做一做,先示范量第一條線段,然后自己量一量,同桌互相監督,看做得是否對。
(2)翻到書本第7頁,第10題,看看哪條線段長,再量一量。
師:指名1—2名學生說一說量出的長度和量法。
師:是的.,這兩條線段是一樣長的,在我們生活當中,有些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2、畫一畫,感知線段(不指定長度)(7分鐘)
師:小朋友真能干,不但認識了線段,還會量線段的長度,那么你能畫一條線段嗎?
師:下面根據自己對線段的理解,畫一條線段。
巡視
師:老師發現有好多小朋友都會畫線段,下面抬頭看黑板,看看老師是怎么畫的。
指導學生畫線段
(1)指導畫法:
1)先在紙上點一個小圓點,然后用直尺定好所畫線段的兩個端點;
2)用直尺把兩個定點連起來。
師:線段是由兩個端點和直線組成的,你們都會畫了嗎?下面自己再畫一遍,同桌互相檢查,是否畫正確。然后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自己畫出來的線段有什么特點?
3、畫一畫,探究線段(指定長度)(7分鐘)
(1)師:假如我要畫3厘米長的線段,又應該怎么畫?
師:齊讀第5頁書本老師說的話。
師:請1-2個學生說一說要注意什么?
生:要從尺的“0”刻度開始畫,再畫到3厘米的地方。有兩個端點,兩端點之間有一條直線。
展示畫法
師:看老師,先從尺的“0”刻度開始畫起,畫到3厘米的地方,這樣就是一條3厘米的線段了。
(2)畫一條5厘米,10厘米的線段
巡視
個別學生指導
(3)①若直尺斷了,它是從3厘米的刻度開始的,要畫5厘米的線段,又應該怎么畫?
師:從尺的“3”刻度開始畫,要畫到幾厘米的地方為止?
生:8厘米
師:為什么?
生:3和8相差5個間隔,每個間隔1厘米,所以畫到8厘米為止
②若要畫10厘米,又應該畫到幾厘米的地方為止?
生:13厘米
四、課堂練習,鞏固新知(10分鐘)
師:看來今天小朋友都掌握的非常不錯,值得表揚,下面翻開課堂練習,做第頁的第題。
板書設計
線段
線段:⒈兩個端點
⒉直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整理和復習,使學生對長度單位、角的初步認識、認識時間的知識有系統性的認識,初步養成回顧與反思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過程與方法
在整理和復習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長度單位、角的初步認識、認識時間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對知識進行整理的意識和能力,發展學生思維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受數學思想,同時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目標解析
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在操作中回顧長度單位、角的初步認識、認識時間的知識,并在不同的操作中,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牢固掌握長度單位、角的初步認識、認識時間的知識。
教學難點: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四、教學準備
鐘面等
五、教學過程
(一)設問中揭示課題
1.情境中設問
(1)出示第100頁圖(二)的情境圖。
(2)指定學生說說和這學期學的什么知識有關?
(3)測量物體的長度應用到什么單位名稱?這學期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
(4)計量一節課的時間應用到什么計量單位?
2.揭示課題
板書:長度單位、角的初步認識、認識時間
【設計意圖】通過情境的創設及教師的設問,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能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二)操作中梳理知識
1.復習長度單位
(1)回顧已學過的長度單位。
測量鉛筆的長度應選( )作單位,測量一棵樹的高度應選( )作單位。
①引導學生回顧已學過的長度單位。
②思考:測量物體的長度應選誰作單位?
③指定學生匯報想法,并舉生活中的一些實例來加以說明。
④學生匯報: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
(2)及時練習。
①填一填:(出示教材第102頁的第5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并說說自己的想法。
②量一量:量出下面指定線段的長度,并指定學生說說測量的方法。
③畫一畫:(出示下面的題目。)
a.畫一條4厘米長的線段。 b.畫一條比5厘米長2厘米的線段。
c.畫一條比5厘米短2厘米的線段。
2.復習角的初步認識
(1)角的組成
①學生在作業紙上畫一個角,并標出角各部分的名稱。
②學生作業展示并進行評析。
(2)角的.分類
①出示下面的三個角。
②指定學生說出各個角的名稱,并說說你的判斷方法。
③在下面給定的邊上分別畫一個直角、銳角、鈍角(從給出的點畫起)。
(3)及時鞏固
①看一看:下面的各個圖形哪幾個是角?它是什么角?哪幾個不是角?為什么?
②畫一畫:從這個角的頂點出發畫一條線,把它拆分成兩個角。這兩個角可能是什么角?會有幾種不同的情況?
先讓學生組內交流,然后獨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3.復習認識時間
(1)出示一個鐘面,從鐘面上你能得到哪些知識?
①先組內交流,再全班交流。
②這個鐘面現在表示幾時幾分?時針和分針組成的是什么角?
(2)及時練習
①畫一畫:看看幾時整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形成直角。(3時、9時)
②寫一寫:寫出鐘面上的時間,并說說時針和分針組成的角是什么角?(教材第101頁的第3題)
③撥一撥:老師說時間,學生在鐘面上撥出時針和分針所在的位置。
4:00 7:00 6:50 10:20
【設計意圖】在復習長度單位、角的初步認識、認識時間時,沒有單純地進行知識點的復習,而是讓學生在“量一量、畫一畫、寫一寫、撥一撥” 等操作活動中,經歷復習知識的全過程,避免學生感覺到枯燥無味,同時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加深對所復習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鞏固中深化知識
1.出示教材第104頁的第9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點交流:選擇的理由。
2.出示教材第105頁第10題
先讓學生估計,再動手測量,最后全班交流。
3.出示教材第105頁的第11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注意角的頂點是給定的)
4.出示教材第105頁的第12題。
先讓學生按要求獨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時指定學生說說每個鐘面上時針和分針組成的角是什么角?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讓學生加深對所復習知識的理解,使知識結構更加系統完整。同時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的意識,做到能輕輕松松學知識、做數學,從解決問題中體會學習數學的快樂。
(四)總結中暢談收獲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復習,你有什么感受或體會?覺得哪些地方還有疑問?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4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復習是強化和鞏固記憶、防止遺忘的主要途徑,是人們獲取知識和技能必不可少的手段。本節課復習的內容是長度單位及角的初步認識。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情實際,本節課的復習主要是結合教材習題有序地進行。
1.復習長度單位知識時,首先結合習題引導學生復習長度單位,然后通過舉例、示范等幫助學生進一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表象,最后通過猜測、測量線段的長度,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及對線段的含義的掌握和理解。
2.復習角的知識時,有效地利用教材呈現的銳角、直角和鈍角的情境圖進行復習,使學生對角的含義、角的分類、畫角等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一支鉛筆
學生準備 尺子
教學過程
⊙整理復習
1.復習“長度單位”的知識。
(1)復習厘米、米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①課件出示: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時,用( )作單位;測量較長物體的長度或較長的距離時,用( )作單位。
②舉例說明1厘米,1米各有多長。
(食指寬約1厘米,小明高約1米)
③復習厘米與米之間的關系。
1米=( )厘米
(2)復習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出示一支鉛筆,提問:如何測量一支鉛筆的長度?
(把尺子的刻度0對準鉛筆的.一端,將鉛筆緊靠尺子放置,看鉛筆的另一端對著刻度幾,對著刻度幾鉛筆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2.復習“線段”的知識。
(1)復習線段的含義。
提問:什么樣的線叫線段?
(直的,可以量出長度)
(2)復習線段的測量方法。
①課件出示:先估計下面兩條線段大約有多長,再量一量實際長多少厘米,填在括號里。
②估計、測量、匯報。
(估計第一條線段長3厘米,實際長4厘米;估計第二條線段長7厘米,實際長8厘米)
(3)復習線段的畫法。
①提問:怎樣畫規定長度的線段?
(從尺子的刻度0開始畫起,沿著尺子,是幾厘米長的線段,就畫到尺子上刻度幾的地方)
②操作:畫一條長3厘米的線段。
(學生自主畫線段)
3.復習“角的初步認識”的知識。
(1)復習角的組成。
(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
(2)復習角的畫法。
(從一點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筆直的線,就畫成一個角)
(3)復習角的各部分名稱。
(4)復習學過的三種角。
①課件出示圖形,學生指認并說出各種角的特點。
(第一個角是銳角,第二個角是直角,第三個角是鈍角。生活中和三角尺上的直角相同的角就是直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銳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鈍角) ②畫一畫學過的三種角。
課件出示:以下面的點為頂點,分別畫一個銳角、直角和鈍角。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5
統一長度單位 認識厘米
教學目標、認識技能:
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 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材分析(重難點)
教學重點: 建立1 厘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學生分析:
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教學方法:(教學設想)
創設情境、動手操作。過程與方法設計
一、談話引入:同學們,你媽媽和老師比,誰高?誰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一)統一長度單位
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 情境圖。)觀察這些圖,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說: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么樣?(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tuǒ)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現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交流匯報:課桌的長是幾拃?生1:5 拃。生2:5 拃半。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 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么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后,量的結果也不同。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學生:用相同的標準進行測量。
三、教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一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單位。
四、(二)整體感知,認識厘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較一下,觀察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呢?(學生可能回答:都有豎線、還有數字)
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著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厘米”兩個字,其實 cm 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認識1 厘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 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里開始。
4、教學例3(量一量)。
教師邊講解邊示范:把尺的刻度O 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五、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 頁的“做一做”。讓學生看刻度尺,說出鉛筆的長度,再說說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 題。先估一估大約幾厘米,再量一量。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 題。看著尺子上的刻度,說出手掌的寬和一拃的長大約是幾厘米。說明:接近8 厘米的,我們說它大約是8 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測量從腳尖到腳尖的距離。
六、課堂小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七、板書設計 統一長度單位 認識厘米
測量時,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統一長度單位 厘米cm 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作單位。量法:把尺的刻度O 對準物體的一端,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教學體會(反思)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本單元學習內容為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頁至第7頁的教學內容包括:(1)認識厘米、用厘米量,認識米、用米量。(2)認識線段、量畫線段。本課時是在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學生身邊的物品、學習用具等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長度觀念,并初步認識線段。這一部分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和幾何初步知識的基礎。
【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為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這年齡段的學生認知能力已達到一定水平,在學習長度單位前對長、短概念已有初步認識基礎,但怎么測量物體長度學生還不了解,對長、短的概念的理解也還不夠透徹,需要系統學習來認識厘米、米的長度觀念等。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2、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勤觀察、多動手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2、幫助學生形成厘米的正確表象。
3、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正確使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和畫線段。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
【教學用具】:
回形針一盒、30厘米尺子一把、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引入新課題1、老師:新學期開始老師發現許多同學長高了,來,誰能跟大家說說自己的身高。
請學生發言,將自己的身高說出來。
2、老師:老師相信還有部分學生還不知道自己的身高,我們這堂課的學習內容為《長度單位》,同學們要是認真聽講這堂課,課后就可以同桌之間互量身高了。(板書課題:長度單位)
學生思考自己的身高高度并踴躍發言。
設置懸念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引出學習課題。
探究、學習新知1、老師:老師看到大家課桌上都有一塊橡皮擦,下面我們來玩個游戲,請大家把自己的橡皮擦那出來量一量我們手中的數學課本的寬度有幾個橡皮擦那么長?
請學生起來回答自己的測量結果。(板書學生的測量結果,同時PPT播放我測量的結果課件)
2、老師:同學們是不是存在這樣一個疑問,為什么數學書的寬度是一樣的但大家測量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3、老師:我聽到有同學說是因為大家測量用的橡皮擦不一樣長,在這里老師把它說成同學們測量的標準不一樣,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那下面老師老統一一下標準。老師手上有一盒回形針,現在發給每位同學一個,同學們再用它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寬度有幾個回形針那么長。
4、老師想學生展示真是的尺子并同步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尺子,分析尺子上數字、線段和線段與線段之間的`含義,并讓學生知道測量長度單位用的是尺子。
1、學生舉手回答自己的測量結果。
2、學生思考疑問,得出結論。
3、學生在課堂上帶著好奇心重新測量起來。
4、學生認真聽老師分析尺子,認識尺子。
1、讓學生初步體驗測量的形式和結果
3、使學生形成測量物體要統一一個標準的概念。
4、讓學生認識尺子上的數字和線段的意義,認識1厘米的概念,知道生活中尺子是用來測量物體的長度的。
練習鞏固1、課件展示詢問學生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為1厘米。
2、讓學生在課堂上畫一條5厘米長的線段,并用課件展示畫線段要注意點事項。
3、課件展示讓學生比較螞蚱和蟋蟀誰跳的距離遠?1、學生思考并踴躍發言。
2、學生踴躍上黑板作畫并積極動手畫出5厘米的線條。
3、同學們紛紛猜測起來
1、加深學生對1厘米概念的理解,鞏固新知。
2、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鞏固知識和了解學生是否會畫一定長度的線段。
3、培養學生對距離遠近的估算能力和鞏固學習內容。
4、課件展示練習題:判斷題,下列題目對的打√,錯的打×,讓學生起身來回答。
4、學生踴躍舉手發言
4、鞏固新知并鍛煉學生的膽量讓學生有發言的機會等。
課后作業課后練習一:第2、7、9題學生課下做讓學生鞏固新識、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7
單元備課方案
單元導學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統一長度單位、認識厘米、認識米、認識線段和解決問題。
測量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產生的實際需求,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進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對長度的量化把握離不開長度單位。同時,長度單位是《數學課程標準》圖形與幾何領域“測量”中的重要內容,它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的開始,也是學生進行測量活動的開始。
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會直觀地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本單元在此基礎上教學一些度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并初步認識線段。這部分知識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和幾何初步知識的基礎。
備內容
長度單位
統一長度單位(1課時)→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認識厘米(1課時)→認識厘米和用厘米量物體的長度
認識米(1課時)→認識米及米與厘米的關系
認識線段(1課時)→線段的特征及測量;畫線段
解決問題(1課時)→恰當選擇長度單位的方法
備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
3、知道1米=100厘米,并初步認識線段。
4、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1、在建立長度單位的基礎上,嘗試估算物體的長度。
2、經歷探索用尺子測量線段長度的過程,會按給定長度畫線段(限整厘米)。
3、經歷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過程,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養成樂于與他人交流自己的學習過程與方法的習慣。
2、在嘗試估測物體的長度活動中初步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3、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活動的樂趣,建立學好數學的愿望和信心。
備重難點
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難點
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并能恰當地選擇長度單位。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1—3頁和練習的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的實際長度,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估量長度的意識。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1厘米的長度單位,用厘米尺測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
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正確使用厘米尺測量長度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學生尺彩帶學具盒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二、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買賣”彩帶
(1)國慶節快到了,老師想買一些彩帶回家做裝飾品,我發現你們手上就有一些漂亮彩帶,愿意賣給我嗎?不過,我要按它的長度付錢。
(2)學生用學具袋里的物品量彩帶的長
(3)激發矛盾:同樣長的彩帶賣的價錢不同,這樣公平嗎?
(4)小結:用相同的物品去量,就不會出現剛才不統一的現象了。
2、買賀卡
(1)老師在買節日賀卡時遇到一個難題,同學們愿意幫幫我嗎?
(2)賀卡問題
(3)小結:用相同的物品去量,更容易比較出物體的長短。
3、練習(課件顯示)
三、認識厘米
1、認識直尺
介紹直尺上的刻度、刻度線、長度單位厘米、大格、小格等。
2、認識1厘米
課件演示直尺上的1厘米
學生比一比1厘米的長
找一找生活中的1厘米
3、認識幾厘米
指出尺子上的3厘米、5厘米、7厘米
四、用厘米量
1、例2:
課件演示不同量法
學生判斷:誰的量法正確?為什么?
2、正確量法:電腦老師是怎么說的?
五、鞏固實踐
1、正確讀出各物品的長度。
2、量彩帶。
3、量數學書的短邊。
4、估計獎品的長,再量一量。
六、資料介紹
七、總結評價
這節課你嘗到了哪些知識?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9
【教學內容】
【教材設想】
一、背景分析
“統一長度單位”是小學階段學習法定計量單位的開始。人教版教材在安排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注意呈現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這是新課程與老教材的明顯差異。教材的主題情境是:先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硬幣、曲別針、三角形、木塊)作標準去量數學課本的寬,并提示:“為什么同一邊量出的結果不一樣呢?”;再讓學生用不同物品作標準量不同長度,教材讓學生自由量,并思考:“為什么不同的東西量出的結果一樣呢?”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相同的物品(如方木塊)進行測量,去解決上面兩個矛盾沖突,由此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材安排的意圖十分明顯:兩個操作層次,實際上都是要讓學生體會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通過研讀教材,我們發現,雖然教材中兩個操作層次最終指向的目的一致,但各自的思維角度不同,對學生來說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數學呈現時,常常省略了知識產生發展的曲折過程,以非常概括、嚴謹的形式展現出來,而小學生由于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所以學習這樣的知識還是會感到抽象困難。尤其是本教材面向的上課對象是一年級學生,他們在生活中交流物體長度的經歷比較少,要他們分層、理性地還原本教材知識內容的建構過程,是有相當難度的。
通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我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呈現以及預期落點有必要作適當的調整。
二、策略選擇
1.變素材,降落點。
尊重教材的編寫意圖,同時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認知基礎和現有思維發展水平,改變操作層次,簡化思維難度。在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在活動中建立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本節課的落點也適當調低,讓學生能體會到長度單位不統一會給日常生活、交流帶來不便,能初步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重操作,重體驗。
針對知識內容特點以及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實踐操作、體驗感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因此,本節課應注意安排設計多項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探究的活動,努力使知識的還原建構過程生動活潑,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同樣,在認識長度單位“厘米”時,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單位的名稱,更重要的是了解該長度單位的實際長度,能夠在實際中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應注意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等實踐活動,了解1厘米大致有多長,從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長度表象。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初步體會統一單位長度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3.在實際動手測量與交流中,了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以及估測意識,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教學準備】
學具準備:課件、邊長1厘米的正方體、尺子等
【教學過程】
一、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導入新課,交流測量方法
2.動手測量:桌子的寬。
3.匯報結果:測量工具和結果。
4.討論交流:多樣的結果。
二、認識厘米
1.認識尺子
2.認識1厘米
(1)教師介紹1厘米
(2)學生找找1厘米
(3)師生比比1厘米
(4)學生找生活中大約1厘米的物體。
三、應用
(1)撕一撕:動手撕一段1厘米長的紙條。
(2)估一估:書本等物品大約有多長。
四、課堂總結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0
教學內容:P74-76頁的例1及練習十八的第2、3、4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面積的概念。
2、通過觀察、比較明確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區別和聯系。
3、學會合作學習、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
教學難點:搞清1厘米、1分米、1米是長度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長度,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是面積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面積。
教具、學具準備:米尺、繩子和幾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出示:
說出圖形的名稱,分別指出各自的周長,面積。
2、計算周長常用哪些單位?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1分米、1米各有多長。
正方形、長方形四條邊長度的和,叫做他們的周長。厘米、分米、米都是計算長度用的單位,叫長度單位。
3、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用手比劃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4、揭題:今天我們來學習長度單位與面積單位的比較。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面積單位比長度單位多了“平方”兩字,但他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計量單位。
1、比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圖形
觀察、比較課本第74頁例1圖形,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匯報,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體驗1厘米是指線段的長度,1平方厘米是指圖形表面的大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邊長是1厘米。
2、比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請生自己先在紙上畫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然后比較,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3、誰能說說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區別?
請生用手勢比劃1米和1平方米。
三、鞏固
1、(出示物體或圖形)正確選擇用長度單位還是面積單位?
(1)測量這根繩子有多長用什么單位?
(2)測量這個長方形有多大用什么單位?測量它的寬呢?測量它的周長呢?
(3)測量教室地面有多大用什么做單位?
(4)測量講臺桌有多高用什么單位?
2、選擇合適單位填空
課本第76頁第4題。
3、估一估、擺一擺:課本第75第2題
先估計課桌面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分米,再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課本第76第3題
獨立完成后交流,使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相等的圖形,周長不一定相等。
四、本課小結
跟小組同學交流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識?
五、布置作業:《課堂作業本》第37頁
板書設計: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的比較
長度單位:厘米分米米
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通過通過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3、認識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厘米度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4、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正方形、三角形、曲別針、鉛筆、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導入:同學們,你們的文具盒里都有什么東西?能不能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擺一擺數學書的短邊是幾個物體的長?
讓學生自己動手,并匯報測量結果。通過同學們用各自不同的物品得出不同的結果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組織活動,體驗數學
(一)分小組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讓學生明確活動的方法并動手操作。
(1)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不能彎彎曲曲的。
(2)將全班學生以四人一小組為單位,每組從三件物品中(正方形、曲別針、三角形)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全班總共分為6個小組,其中3組用正方形,3組用曲別針,3組用三角形。
注意:在使用三角形時,規定只使用三角形的一條邊來量。
(3)在測量好后各小組交流匯報自己量的結果。并思考:為什么都是量數學書的短邊,而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討論交流,讓學生嘗試著總結。)
結論: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為標準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
2、讓各小組換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然后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二)學生獨立操作,體會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1、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鉛筆、曲別針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鉛筆盒等物體的長度。
2、交流展示學生測量的結果
如:為什么數學書的寬是5個曲別針的長,鉛筆盒是5塊橡皮的長,但它們并不一樣長?
為什么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有5塊橡皮長呢?
引導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標準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3、讓學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教學從兩個方面來組織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數學書的寬,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由此引起認知沖突,體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做一做第1題,學生看圖直觀地判斷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那么長。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學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幾種蔬菜的右端對準哪個方格,可以用尺子對準方格的豎線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高,量凳子的高。
明確量的方法與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來量,而是讓學生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來年感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3、做一做第3題,學生直觀看圖,先估計所測物品大約有幾個立方體長,再用上一題的方法在腦子里測量。
如果學生看圖測量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用立方體實物進行測量。用實物測量時都要提醒學生注意量的方法: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準確。
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際練習,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再次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反思:
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同一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新教材在呈現長度單位厘米時,是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活動,讓學生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讓學生了解知識的來源,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類似的創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理解。
2、合理學習活動的組織。活動中建立長度單位的初步表象。愛玩、貪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如果我們能尊重孩子的這種天性,在教學中有效創設活動情節,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溝通學生情感世界和書本世界的聯系,教學將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整節課學生參與面很廣,學的很輕松,很扎實,效果很好。
3、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2
一、教學內容
1.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
2.認識線段
二、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 =100厘米;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3.初步形成估計物體長度的意識。
三、編排特點
1. 使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數學是人類經過曲折的探索過程建構起來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現某個數學概念時,常常省略了產生發展的曲折過程,以非常概括、嚴謹、抽象的形式展現出來。小學生由于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所以學習起來會感到抽象、困難。根據課標的精神,作為教學內容的數學,在呈現時,應該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類似的創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理解。如本單元的長度單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訴學生“量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量”,現在要讓學生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
2. 重視長度觀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兩個最基本的長度單位, 如果學生對這兩個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了較鮮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確運用它們進行估測或實測,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進率。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教材采取了這樣一些措施:
(1)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長度表象。
(2)給學生提供測量實際長度的機會。
(3)培養估測意識。
3. 改變了線段的編排。
線段與直線有著密切的聯系,過去把直線和線段編排在一起,并利用“線段是直線的一部分”來引出線段。但直線的概念比較抽象,其“無限長”的特點學生不容易理解,也無法借助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因此教材在這里不教學直線,只教學線段,并采取給出線段的圖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說明什么是線段。
四、具體編排
1.長度單位
例1(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重點是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了解知識的來源。
(2)從量化的角度測量物體的長度:選一個物品作測量標準,了解所測物體有多少個測量標準那么長。
(3)通過兩方面體現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① 用不同的測量標準測量同一長度,得到的測量標準數不同。(左上圖)
② 用不同的測量標準測量不同長度,得到的測量標準數可能相同。(右上圖)
得出結論:用同一測量標準度量同一長度,得到的測量標準數量相同,用同一測量標準度量不同長度,得到的測量標準數不同。所以,在測量、比較長度時,必須使用同一測量標準。
(4)教材中使用了很多測量標準,最后統一到1厘米見方的正方體,一是學生的學具里都有1厘米見方的正方體,二是為了后面引出1厘米的概念。在實際生活中,根據測量、比較的需要,可以選用不同的測量標準。不同的國家選用的測量標準也經常是不同的。
做一做
三個題目都是讓學生估計或測量每種物品大約有多少個長度單位,由直觀逐步抽象。
第1題,方格是一個一個排列起來的,學生能夠通過觀察直觀地估計出來。
第2題,學生不再使用多個測量標準與被量物體進行比較,而是使用一個測量標準進行測量,測量時要求學生量完一次后,從前一次量的終點開始測量。
第3題,逐漸過渡到用1厘米的單位長度進行度量,為引出長度單位“厘米”做準備。估計時,比第1題難度加深,要求學生在頭腦中完成用正方體測量的過程。
認識厘米
(1)例1中已經引出了將正方體作為統一的單位長度,但每次都拿正方體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使學生理解直尺是人們為了方便測量而發明的',尺上的刻度都是統一的。并用一條線段引出1厘米的長度。
(2)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① 把正方體、直尺、線段放在一起,使學生初步感受1厘米有多長,同時也為用直尺測量長度做準備。
② 學生初步認識“1厘米”的實際長度后,設計了估計圖釘的長大約是1厘米和量量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兩個活動,使用多種直觀物體幫助學生鞏固1厘米的長度觀念,形成1厘米的表象。
例2(用厘米量)
教材中給出了量紙條長度的正確方法,但只是其中一種方法,教學時如果學生能夠發現更多的方法,要給以鼓勵。
認識米
(1)米尺的引入不再像以前那樣直接給出,而是讓學生通過用學生尺量黑板,感覺到很麻煩,很自然地引出。
(2)與“1厘米”的認識一樣,教材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米”的長度表象。
① 實際觀察米尺
② 量身高
③ 量臂展
例3(米和厘米的關系)
(1)通過用不同的工具量1米長的繩子,讓學生通過活動,自己去發現米和厘米的關系。
(2)教材上開始出現卷尺、皮尺(做一做),讓學生認識更多的測量工具,并理解根據不同的測量需要可以選用不同的測量工具。
2.線段
認識線段
教材的編排有所變化,原通用教材:先講直線,再引出線段:“在直線上點兩個點,這兩個點間的一段叫做線段”。實驗教材:用三個直觀圖直接形象描述出線段的兩個特征:直、有兩個端點。
接下來,教材說明線段是可以量出長度的,并讓學生量一量線段的長度,學生已經具備了測量紙條長度的能力,測量線段的長度就迎刃而解了。
畫線段
與量長度一樣,教材只是給出了最基本的畫線段的方法,學生如果有其他方法也可以。
五、教學建議
1. 注意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2.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確表象。
教學時應注意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長,從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長度表象。
3.把握好線段的教學要求。
過去線段是從“線段是直線上兩點間的一段”來教學的,現在教材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了改編。因此教學線段時,不應再從線段與直線的關系來教學,而應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師要補充線段的練習,盡量不要將直線與線段進行對比。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3
【教學內容】
《長度單位》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三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也是在比較物體長短的基礎上學習的。雖然學生已經有了這方面的知識和基礎,但是由于長度單位及其操作應用是多種知識的綜合,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長度單位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為了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數學知識于實際,課堂教學首先設計了讓學生測量身邊物體的長,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加深,并能運用。全單元分4課時完成,本教學設計為第4課時。
【教學目標】
1、 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 學生進一步熟練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畫線段。
3、 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稱,會畫角和直角。
4、 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稱,會畫角和直角。
3、 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尺、米尺
【設計理念】
因為長度單位的選擇這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的積累有一定的關系。針對小朋友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我給學生設計了互動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能更積極、主動地進行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共同發展提高。
【教學過程】
一、米和厘米的復習
回顧梳理
1、這學期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關于米和厘米的知識你知道哪些?
2、1厘米有多長?1米有多長?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們的長度嗎?
3、學生活動:演示米和厘米的長度。
4、教師進行小結,并板書:1米=100厘米
【設計意圖】對舊知識的回顧,為本節課的活動做好鋪墊。
二、進行練習。
1、看書上2條線段,估計一下它們有多長?(學生估計長度并匯報。)
2、用尺子測量它們的長度,邊測量邊留心你是怎樣測量的?(學生活動)
3、教師評價學生的測量方法,及時發現出現的錯誤。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與學生的活動,讓學生動手量一量,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強化對米和厘米的長度表象。
三、復習厘米與米之間的進率。
1、米尺從0端到末端就是1米,那你想知道1米里有多少個1厘米嗎?
2、 做一做
(1)我估計我的鉛筆盒長( )厘米,用尺量鉛筆盒的長是( )厘米。
(2)請你畫一條3厘米長的線段。
(3)細心算一算
7厘米+8厘米=( )厘米 30厘米+6厘米=( )厘米
100厘米 – 40厘米=( )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鞏固。
3、知識運用:
(1)搶答題:(出示練習)填寫長度單位:厘米或米。
黑板長約4( ) 我們的身高約130( )
旗桿高15( ) 橡皮擦長3( )
小紅的手臂長約40( ) 床長2( )
爸爸的鞋子長25( ) 我們的房子高3( )
4、思考性練習
如果有些東西的兩頭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樣量出它的長度呢?如量花生的長度,2分幣的最寬的地方長多少?由學生量一量2分幣,可以互相商量想辦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兩塊三角板輔助(如圖)。或將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來量。
【設計意圖】能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解決一些數學問題,對知識進行鞏固、加深。
三、總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要運用到長度單位進行測量物體,如果要測量較小的物體,我們就用( )作單位,如果測量較大物體時我們就用( )作單位。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4
(一)、課標分析:
讓學生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理解常見的量。掌握計量長度的知識技能。
(二)、教材分析:
通過第一學期“比長短”的學習,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本單元在此基礎上,教學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并初步認識線段。
本節課主要有兩方面的知識,首先由測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然后進一步引出長度單位厘米和米。(介于同學們對日常生活中具體的物體長度有直觀的理解,所以本節課著重點應放在借助實際動手測量來幫助他們理解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進而引出國際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方便他們以后對測量的學習和應用)
(三)、學生分析:
二年級學生經過一年學習,已經認識了100以內的數,學會了兩位數加減一位數、整十數,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圓這些平面圖形,認識了圓柱、球、長方體、正方體這些立體圖形,認識了人民幣,并學會了一些簡單的統計方法。這些知識儲備和學習習慣為我們進一步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
(四)、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形成相應的長度觀念。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3.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初步嘗試估測物體的長度,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4、在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增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量的計量應用越來越廣泛。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是統一長度單位以及厘米和米。本節課先由測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然后進一步引出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本節課教學的關鍵是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通過種實際操作,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厘米和米的認識。
(五)、教學策略
教法:利用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習中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腦,在課堂上采用多種形式的活動,讓他們在主動參與、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六)、教學用具:課件、尺子、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中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一)介紹“1拃”的長度。
1、課件出示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用1拃測量課桌寬的圖,這樣測量出的長度一致嗎?
2、教師示范1拃(從大拇指到中指的長度叫做“1拃”),學生親自動手體會“1拃”。
(二)學生測量。
學生動手測量課桌長有幾拃?指生匯報。
(三)匯報交流。
1、學生匯報測量結果。并說說你有什么發現?
2、討論:
(1)量的都是課桌的長,為什么測量結果不一樣呢?(因為有的同學手大,有的同學手小,所以導致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2)當測量相同的物體出現測量結果不一致,那該怎么辦呢?
(四)統一長度單位。
1、學生匯報小組討論的結果。
2、歸納總結:在測量物體長度時應該選用相同的長度單位,也就是要統一長度單位(板書:統一長度單位)
(五)了解古代人測量物體的方法。
課件播放教材第2頁上的三種古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圖,我們知道了古代的人們就是選用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作為標準,用這個標準作為測量長度的單位去測量物體的長度。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中實例,通過動手實踐制作認知沖突,讓學生親身體會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同時通過介紹古代的人們測量物體的方法,使學生了解古代人的聰明才智。】
二、實踐中認識厘米
(一)認識尺子。
平時我們測量物體長度時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課件出示尺子圖,同時請同學們拿出直尺,仔細觀察,你能在直尺上發現什么?結合課件進行說明。
1、刻度線。
尺子上的這些豎線是厘米尺的刻度線,刻度線很整齊,排列得很均勻。
2、數字。
(1)尺子上的數字中,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點)
(2)結合課件加以說明,測量時,一般以“0”作為起點開始測量。其他的數字是尺子的刻度,幾就表示從0到這個數之間有多少個長度單位。
3、長度單位的表示符號。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個大格的長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個長度單位,這個單位在國際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為“cm”。(板書:厘米cm)
(二)認識厘米。
1、揭示課題,板書課題:認識厘米。
2、認識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長嗎?請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學生匯報找法。(0~1之間、2~3之間、3~4之間的長度。)學生回答時結合課件進行。
(3)教師歸納:每相鄰兩個數字之間的`距離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實際長度。
(1)同桌互相比劃1厘米。
(2)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長度。
(3)比一比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用1厘米比較田字格的寬和圖釘的長。
(4)舉例說一說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比較、比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為進行估測和實際測量打好基礎。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課件放大1厘米的長度作為標準,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讓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以實際1厘米的長度作標準。】
(三)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
1、測量紙條的長度。
(1)學生討論交流測量紙條長度的方法。
(2)學生分組測量紙條的長度,教師巡視,糾正不正確的測量方法。
(3)指生說一說是怎樣測量的?測量時要注意什么?
2、課件演示: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邊演示邊解釋:把刻度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就長幾厘米,也就是幾個1厘米。
3、動手測量小棒的長度,然后指生匯報測量的方法和測量的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在親身經歷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中掌握測量物體的方法。】
三、練習中鞏固新知
(一)讀物體的長度。(課件播放教材第4頁“做一做”,適當補充)
1、讀鉛筆的長度。(0~8厘米)問:鉛筆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2、讀橡皮的長度。(0~4厘米)問:橡皮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3、讀小刀的長度。(0~5厘米)問:小刀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4、讀小棒的長度。(3~12厘米)問:小棒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二)估測。(課件出示教材第8頁第1題)
先讓學生估計物體的長度,再進行測量物體的長度。
(三)量一量。(課件出示教材第8頁第2題)
測量前先讓學生估一估各物體的長度,再測量,看估得準不準。
【設計意圖:通過讀、估、量的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測量物體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當物體的左端不是對準0刻度時應該怎樣求物體的長度。】
四、小結中談收獲
今天這節課我們在活動中學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點評思考:
1、在沒有多媒體的情況下,學生經歷有多樣標準測量物體的經歷不足。所以反應在作業中,個別學生在數一個物體有幾個正方體的時候就出現了錯誤。對同一測量標準的必要要體會不是很深刻。
2、厘米和米的混淆。一種是在語言上的混淆,一種是在長度觀念上的混淆。
3、測量要求從零開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夠不從0開始也能計算出所量線段的長度。教學反思:
學期剛開學,二年級數學就碰到了難題——長度單位。雖然他們在去年一年的學習中有觸及到關于“米”或“厘米”這類的詞語,但是他們真正的意思還是不知道的,這是他們第一次正式的學習長度單位。這對于他們是新知識,但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經驗了。所以這樣的課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幾點:
1、在原來知識經驗基礎上構建新知識的框架,發現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和我們很近。
2、糾正老經驗的錯誤認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
3、兩者建立聯系,能用新知識去測量生活中的物體。能用老經驗檢驗和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
于是根據以上的認知我將這單元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確定為:
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同一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在第一課時,我主要讓學生先觀察我用不同的標準測量長度相等的彩帶,通過發現得出的結論不同從而引發“為什么同樣長的彩帶,結果會不一樣?”讓學生感知“統一測量標準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同桌合作去驗證我們共同得出的結論。
2、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我分三步走:先讓學生認識尺子,明確尺子上0到1是1厘米。再讓學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比如1到
2、2到3.最后尋找身邊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圖釘等。借助具體的食物構建好1厘米的長度單位觀念。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兩物體的長度。因為沒有實物投影儀,沒有請學生上來演示測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畫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確示范、學生模仿和自己錯誤示范、學生糾正兩種方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4、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雪深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力估量的教學,在測量之前我都要求學生先估量。以此來培養和提高學生估量的方法和準確度。
5、是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和畫線段的長度。我主要選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一個畫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幫他測量一下,以保證對方畫線段的正確。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5
一、說教材
本課題教學前,學生對重量單位千克和克有了較深的認識,并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通過本課題教學,使學生對重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這不僅是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為以后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教材所展現的知識結構,層次清楚,由易到難,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先通過兩幅插圖說明噸在實際中的應用,然后結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噸的觀念,揭示了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1噸=1000千克。接著教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推算體重幫助學生哇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最后學生通過“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噸與千克之間的簡單換算。
本課題的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初步建立某些1噸重物體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單位噸與千克間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課題的教學重點是初步建立1噸的重量觀念,這也是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課題的教法與學法擬體現以下兩點:
1。加大主體參與的力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中推算,盡可能創設學生參與的情境,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
2。幫助組建認知結構
學生的認知結構由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教學中,通過復習的填空練習、新知教學中的嘗試練習、鞏固階段的綜合填空練習,向學生展示了一個有序的、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幫助學生組建起關于重量單位及其換算的認知結構。
三、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教具:投影片、圖片、小黑板。
1。新課導人
(1)。填空。’
1千克=()克3千克=()克
6000克=()千克5000克=()千克
(2)請學生說出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3)請學生說出老師的體重約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們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它們用來計量較輕物品的重量,當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時就要用“噸”作單位。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噸的認識”。教師板書:噸的認識。
以舊引新,過渡自然,便于學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課展開
第一層次,教學噸的認識。
(1)利用投影出示課本中的`直觀放大圖,引導學生說出兩幅圖的圖意。
(2)教師提問:汽車的載重量是多少?火車車皮的載重量是多少?計量這類較重物品用什么作單位?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噸作單位。
(3)再請學生說一說在哪里看見過用噸作計量單位的標志。
這一層次的教學設計圍繞教學內容和小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在教學中先演示、提問,再小結,讓學生充分感知噸這個計量單位,為下一步教學奠定基礎。
第二層次,認識千克和噸的關系。
(1)先出示問題: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課本的直觀放大圖,并將圖片逐一貼出。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數數(100千克100千克地數),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噸。
1000千克就是1噸,1噸等于多少千克?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1噸:1000千克。
(2)同桌同學互相說出自己的體重,并互相背一背,來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
教師提問:我們班乎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是多少千克?是幾噸?(40個同學的體重是1000千克,是1噸。)。
這一層次的設計,充分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積極參與學習,并親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學生建立1噸重的觀念,突破難點。
第三層次,教學千克與噸的換算。
(1)出示:6噸=()千克,5000千克=()噸,讓學生試做。
啟發學生想出:因為1噸是1000千克,6噸就是6個1000千克,所以6噸是6000千克;5000千克里面有5個1000千克,所以5000千克就是5噸。
(2)完成課本中的“做一做”。—
這一層次的設計,整個過程讓學生試著獨立完成,給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3。鞏固練習。
(1)填出適合的單位。·
一筐蘋果重25()一個乒乓球重3()
一袋化肥重50()一只大象重6()
一輛貨車載重4()一支粉筆重5()
(2)匹配連線。
5000千克2噸
8噸6千克
20xx千克8000千克
6000克5噸
(3)計算:1280千克—1噸6噸+50千克
72噸—23噸93噸50千克—93噸
(4)完成練習十九第2~5題。(做在課本上)
練習形式多樣化,既有利于學生鞏固新知,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全課小結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07-12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精選15篇)07-13
(優)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5篇07-13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實用15篇)07-13
《長度的測量》教學設計06-01
學習長度單位的日記(精選8篇)08-04
體積單位的換算教學設計12-29
小數與單位換算教學設計06-01
《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設計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