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度單位教學設計(實用1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長度單位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通過比較、觀察兩條細線,初步感知線段。在摸一摸,看一看的過程中,體驗線段的特性:直和兩個端點,并能正確的找出線段。
2、在動手畫一畫的實踐活動中,會用刻度尺量線段的長,能用刻度尺畫出給定長度的線段(限整厘米)。
3、在動手操作活動中,培養觀察、比較以及動手能力,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認識線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畫和量出指定線段的長度。
教學準備
彎和直的吸管、鐵絲、鉛筆、木棒、帶刻度的直尺等。
教學方法
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講解法、演示法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新知(2分鐘)
1、師:小朋友,我們就要舉行一次運動會了,看,這兩個小女孩在干什么?
生:在幫小男孩量一量,看看他跳了多遠。
師:說一說,她們是怎么幫他量的?
生:一個女孩把卷尺的一端對準起點,另一個女孩把卷尺的另一端對準在終點。
生:中間的線要拉直。
師:(板書:直,兩個端點)把其中的一端看成一個點。我們把這樣的一段叫做線段。(板書:線段)
二、自主探究,認知新知
1、看一看,認識線段(2分鐘)
師:老師在數學王國里發現了很多線段,下面我要考考小朋友的眼力,你發現了什么?
師:指名1—2個學生回答。
生1:這條線的兩端有兩個點。
師:還有嗎?
生2:兩端點之間還是直的。
……
師:兩個端點之間直的',在我們數學王國里把它叫做這兩點的距離,也就叫做線段
2、找一找線段(4分鐘)
師:剛才我們看到了很多線段,看,這里哪些是線段,哪些不是線段,為什么,說一說理由。
3、師:找一找這里有幾條線段
三、延伸拓展,探究新知
1、量一量(6分鐘)
(1)師:線段和直線不一樣,直線是沒有長度的,而線段是可以量出長度的,在我們量線段的時候,應注意什么?
生:從尺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再看看物品的右端對著幾
(若不知道,翻開書本第3頁,讀一讀書本老師說的話)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量一量書本第5頁的做一做,先示范量第一條線段,然后自己量一量,同桌互相監督,看做得是否對。
(2)翻到書本第7頁,第10題,看看哪條線段長,再量一量。
師:指名1—2名學生說一說量出的長度和量法。
師:是的,這兩條線段是一樣長的,在我們生活當中,有些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2、畫一畫,感知線段(不指定長度)(7分鐘)
師:小朋友真能干,不但認識了線段,還會量線段的長度,那么你能畫一條線段嗎?
師:下面根據自己對線段的理解,畫一條線段。
巡視
師:老師發現有好多小朋友都會畫線段,下面抬頭看黑板,看看老師是怎么畫的。
指導學生畫線段
(1)指導畫法:
1)先在紙上點一個小圓點,然后用直尺定好所畫線段的兩個端點;
2)用直尺把兩個定點連起來。
師:線段是由兩個端點和直線組成的,你們都會畫了嗎?下面自己再畫一遍,同桌互相檢查,是否畫正確。然后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自己畫出來的線段有什么特點?
3、畫一畫,探究線段(指定長度)(7分鐘)
(1)師:假如我要畫3厘米長的線段,又應該怎么畫?
師:齊讀第5頁書本老師說的話。
師:請1-2個學生說一說要注意什么?
生:要從尺的“0”刻度開始畫,再畫到3厘米的地方。有兩個端點,兩端點之間有一條直線。
展示畫法
師:看老師,先從尺的“0”刻度開始畫起,畫到3厘米的地方,這樣就是一條3厘米的線段了。
(2)畫一條5厘米,10厘米的線段
巡視
個別學生指導
(3)①若直尺斷了,它是從3厘米的刻度開始的,要畫5厘米的線段,又應該怎么畫?
師:從尺的“3”刻度開始畫,要畫到幾厘米的地方為止?
生:8厘米
師:為什么?
生:3和8相差5個間隔,每個間隔1厘米,所以畫到8厘米為止
②若要畫10厘米,又應該畫到幾厘米的地方為止?
生:13厘米
四、課堂練習,鞏固新知(10分鐘)
師:看來今天小朋友都掌握的非常不錯,值得表揚,下面翻開課堂練習,做第頁的第題。
板書設計
線段
線段:⒈兩個端點
⒉直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P74-76頁的例1及練習十八的第2、3、4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面積的概念。
2、通過觀察、比較明確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區別和聯系。
3、學會合作學習、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
教學難點:搞清1厘米、1分米、1米是長度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長度,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是面積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面積。
教具、學具準備:米尺、繩子和幾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出示:
說出圖形的名稱,分別指出各自的周長,面積。
2、計算周長常用哪些單位?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1分米、1米各有多長。
正方形、長方形四條邊長度的和,叫做他們的周長。厘米、分米、米都是計算長度用的單位,叫長度單位。
3、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用手比劃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4、揭題:今天我們來學習長度單位與面積單位的比較。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面積單位比長度單位多了“平方”兩字,但他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計量單位。
1、比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圖形
觀察、比較課本第74頁例1圖形,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匯報,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體驗1厘米是指線段的長度,1平方厘米是指圖形表面的大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邊長是1厘米。
2、比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請生自己先在紙上畫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然后比較,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3、誰能說說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區別?
請生用手勢比劃1米和1平方米。
三、鞏固
1、(出示物體或圖形)正確選擇用長度單位還是面積單位?
(1)測量這根繩子有多長用什么單位?
(2)測量這個長方形有多大用什么單位?測量它的寬呢?測量它的周長呢?
(3)測量教室地面有多大用什么做單位?
(4)測量講臺桌有多高用什么單位?
2、選擇合適單位填空
課本第76頁第4題。
3、估一估、擺一擺:課本第75第2題
先估計課桌面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分米,再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課本第76第3題
獨立完成后交流,使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相等的圖形,周長不一定相等。
四、本課小結
跟小組同學交流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識?
五、布置作業:《課堂作業本》第37頁
板書設計: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的比較
長度單位:厘米分米米
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3
一、說教材
本課題教學前,學生對重量單位千克和克有了較深的認識,并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通過本課題教學,使學生對重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這不僅是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為以后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教材所展現的知識結構,層次清楚,由易到難,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先通過兩幅插圖說明噸在實際中的應用,然后結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噸的觀念,揭示了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1噸=1000千克。接著教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推算體重幫助學生哇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最后學生通過“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噸與千克之間的簡單換算。
本課題的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初步建立某些1噸重物體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單位噸與千克間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課題的教學重點是初步建立1噸的重量觀念,這也是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課題的教法與學法擬體現以下兩點:
1。加大主體參與的力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中推算,盡可能創設學生參與的情境,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
2。幫助組建認知結構
學生的認知結構由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教學中,通過復習的填空練習、新知教學中的嘗試練習、鞏固階段的綜合填空練習,向學生展示了一個有序的、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幫助學生組建起關于重量單位及其換算的認知結構。
三、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教具:投影片、圖片、小黑板。
1。新課導人
(1)。填空。’
1千克=()克3千克=()克
6000克=()千克5000克=()千克
(2)請學生說出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3)請學生說出老師的體重約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們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它們用來計量較輕物品的重量,當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時就要用“噸”作單位。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噸的認識”。教師板書:噸的認識。
以舊引新,過渡自然,便于學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課展開
第一層次,教學噸的認識。
(1)利用投影出示課本中的直觀放大圖,引導學生說出兩幅圖的圖意。
(2)教師提問:汽車的載重量是多少?火車車皮的載重量是多少?計量這類較重物品用什么作單位?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噸作單位。
(3)再請學生說一說在哪里看見過用噸作計量單位的標志。
這一層次的教學設計圍繞教學內容和小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在教學中先演示、提問,再小結,讓學生充分感知噸這個計量單位,為下一步教學奠定基礎。
第二層次,認識千克和噸的關系。
(1)先出示問題: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課本的直觀放大圖,并將圖片逐一貼出。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數數(100千克100千克地數),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噸。
1000千克就是1噸,1噸等于多少千克?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1噸:1000千克。
(2)同桌同學互相說出自己的體重,并互相背一背,來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
教師提問:我們班乎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是多少千克?是幾噸?(40個同學的體重是1000千克,是1噸。)。
這一層次的設計,充分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積極參與學習,并親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學生建立1噸重的觀念,突破難點。
第三層次,教學千克與噸的換算。
(1)出示:6噸=()千克,5000千克=()噸,讓學生試做。
啟發學生想出:因為1噸是1000千克,6噸就是6個1000千克,所以6噸是6000千克;5000千克里面有5個1000千克,所以5000千克就是5噸。
(2)完成課本中的“做一做”。—
這一層次的設計,整個過程讓學生試著獨立完成,給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3。鞏固練習。
(1)填出適合的單位。·
一筐蘋果重25()一個乒乓球重3()
一袋化肥重50()一只大象重6()
一輛貨車載重4()一支粉筆重5()
(2)匹配連線。
5000千克2噸
8噸6千克
20xx千克8000千克
6000克5噸
(3)計算:1280千克—1噸6噸+50千克
72噸—23噸93噸50千克—93噸
(4)完成練習十九第2~5題。(做在課本上)
練習形式多樣化,既有利于學生鞏固新知,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全課小結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4
1、教學設計學科名稱:人教版課標小學數學二年級小學數學上冊第一單元長度單位
2、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本班有學生35人,其中男生有18人,女生有17人,二年級的學習,最主要的還是習慣的培養,和基礎知識的把握。
3、教學內容分析:內容是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觀察、操作和估計的水平,要多提供學生身邊的素材,給予學生動手操作和觀察交流的時間。
4、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會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單位的工具進行測量。
3、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
5、教學難點分析: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
6、教學課時:一課時
7、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提問學生自己的哪個手指的寬是1厘米。
2、讓學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實際長度。
3、用學生尺量數學教科書的`長和寬,并回答量的結果。
4、一名用學生尺量黑板的長,一名學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長。發現了什么?引出米尺。讓學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要量幾次,量完后,提問:“用哪種尺量黑板的長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場的長用哪種尺方便些?”
教師說明:“前面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厘米,知道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場的長用厘米作單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長度單位來量。今天我們就學習用米作單位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板書課題:認識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師拿出米尺告訴學生它的長度是1米并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米尺或1米長的小棍,讓學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將兩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
2、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繩子,兩人一組量出1米、2米、3米的長度給大家看。
4、量出1米長的繩子,小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這根繩子有多少厘米。教師提問:“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1米=100厘米。并讓學生齊讀兩遍。
8、課堂練習:
1、教師出示1盤卷尺,告訴學生這是1盤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較長的距離。量跳遠的距離。
2、找一找你身邊有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1米=()厘米
100厘米=()米
5米=()厘米
200厘米=()米
9、作業安排:
1、試測量一下教室的長度。
2、量跳遠的距離。
(指導學生:要先確定兩個點,一個是跳的起點,另一個是跳完后腳后跟所在的點(終點)。量的時候,尺子要從起點拉到終點,尺子要放平拉直,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10、自我問答: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5
(一)、課標分析:
讓學生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理解常見的量。掌握計量長度的知識技能。
(二)、教材分析:
通過第一學期“比長短”的學習,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本單元在此基礎上,教學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并初步認識線段。
本節課主要有兩方面的知識,首先由測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然后進一步引出長度單位厘米和米。(介于同學們對日常生活中具體的物體長度有直觀的理解,所以本節課著重點應放在借助實際動手測量來幫助他們理解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進而引出國際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方便他們以后對測量的學習和應用)
(三)、學生分析:
二年級學生經過一年學習,已經認識了100以內的數,學會了兩位數加減一位數、整十數,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圓這些平面圖形,認識了圓柱、球、長方體、正方體這些立體圖形,認識了人民幣,并學會了一些簡單的統計方法。這些知識儲備和學習習慣為我們進一步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
(四)、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形成相應的長度觀念。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3.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初步嘗試估測物體的長度,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4、在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增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量的計量應用越來越廣泛。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是統一長度單位以及厘米和米。本節課先由測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然后進一步引出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本節課教學的關鍵是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通過種實際操作,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厘米和米的認識。
(五)、教學策略
教法:利用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多樣化學習方式,在學習中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腦,在課堂上采用多種形式的活動,讓他們在主動參與、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悟新知
(六)、教學用具:課件、尺子、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中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一)介紹“1拃”的'長度。
1、課件出示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用1拃測量課桌寬的圖,這樣測量出的長度一致嗎?
2、教師示范1拃(從大拇指到中指的長度叫做“1拃”),學生親自動手體會“1拃”。
(二)學生測量。
學生動手測量課桌長有幾拃?指生匯報。
(三)匯報交流。
1、學生匯報測量結果。并說說你有什么發現?
2、討論:
(1)量的都是課桌的長,為什么測量結果不一樣呢?(因為有的同學手大,有的同學手小,所以導致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2)當測量相同的物體出現測量結果不一致,那該怎么辦呢?
(四)統一長度單位。
1、學生匯報小組討論的結果。
2、歸納總結:在測量物體長度時應該選用相同的長度單位,也就是要統一長度單位(板書:統一長度單位)
(五)了解古代人測量物體的方法。
課件播放教材第2頁上的三種古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圖,我們知道了古代的人們就是選用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作為標準,用這個標準作為測量長度的單位去測量物體的長度。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中實例,通過動手實踐制作認知沖突,讓學生親身體會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同時通過介紹古代的人們測量物體的方法,使學生了解古代人的聰明才智。】
二、實踐中認識厘米
(一)認識尺子。
平時我們測量物體長度時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課件出示尺子圖,同時請同學們拿出直尺,仔細觀察,你能在直尺上發現什么?結合課件進行說明。
1、刻度線。
尺子上的這些豎線是厘米尺的刻度線,刻度線很整齊,排列得很均勻。
2、數字。
(1)尺子上的數字中,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點)
(2)結合課件加以說明,測量時,一般以“0”作為起點開始測量。其他的數字是尺子的刻度,幾就表示從0到這個數之間有多少個長度單位。
3、長度單位的表示符號。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個大格的長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個長度單位,這個單位在國際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為“cm”。(板書:厘米cm)
(二)認識厘米。
1、揭示課題,板書課題:認識厘米。
2、認識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長嗎?請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學生匯報找法。(0~1之間、2~3之間、3~4之間的長度。)學生回答時結合課件進行。
(3)教師歸納:每相鄰兩個數字之間的距離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實際長度。
(1)同桌互相比劃1厘米。
(2)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長度。
(3)比一比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用1厘米比較田字格的寬和圖釘的長。
(4)舉例說一說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比較、比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為進行估測和實際測量打好基礎。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課件放大1厘米的長度作為標準,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讓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以實際1厘米的長度作標準。】
(三)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
1、測量紙條的長度。
(1)學生討論交流測量紙條長度的方法。
(2)學生分組測量紙條的長度,教師巡視,糾正不正確的測量方法。
(3)指生說一說是怎樣測量的?測量時要注意什么?
2、課件演示: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邊演示邊解釋:把刻度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就長幾厘米,也就是幾個1厘米。
3、動手測量小棒的長度,然后指生匯報測量的方法和測量的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在親身經歷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中掌握測量物體的方法。】
三、練習中鞏固新知
(一)讀物體的長度。(課件播放教材第4頁“做一做”,適當補充)
1、讀鉛筆的長度。(0~8厘米)問:鉛筆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2、讀橡皮的長度。(0~4厘米)問:橡皮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3、讀小刀的長度。(0~5厘米)問:小刀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4、讀小棒的長度。(3~12厘米)問:小棒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二)估測。(課件出示教材第8頁第1題)
先讓學生估計物體的長度,再進行測量物體的長度。
(三)量一量。(課件出示教材第8頁第2題)
測量前先讓學生估一估各物體的長度,再測量,看估得準不準。
【設計意圖:通過讀、估、量的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測量物體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當物體的左端不是對準0刻度時應該怎樣求物體的長度。】
四、小結中談收獲
今天這節課我們在活動中學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點評思考:
1、在沒有多媒體的情況下,學生經歷有多樣標準測量物體的經歷不足。所以反應在作業中,個別學生在數一個物體有幾個正方體的時候就出現了錯誤。對同一測量標準的必要要體會不是很深刻。
2、厘米和米的混淆。一種是在語言上的混淆,一種是在長度觀念上的混淆。
3、測量要求從零開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夠不從0開始也能計算出所量線段的長度。教學反思:
學期剛開學,二年級數學就碰到了難題——長度單位。雖然他們在去年一年的學習中有觸及到關于“米”或“厘米”這類的詞語,但是他們真正的意思還是不知道的,這是他們第一次正式的學習長度單位。這對于他們是新知識,但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經驗了。所以這樣的課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幾點:
1、在原來知識經驗基礎上構建新知識的框架,發現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和我們很近。
2、糾正老經驗的錯誤認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
3、兩者建立聯系,能用新知識去測量生活中的物體。能用老經驗檢驗和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
于是根據以上的認知我將這單元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確定為:
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同一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在第一課時,我主要讓學生先觀察我用不同的標準測量長度相等的彩帶,通過發現得出的結論不同從而引發“為什么同樣長的彩帶,結果會不一樣?”讓學生感知“統一測量標準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同桌合作去驗證我們共同得出的結論。
2、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我分三步走:先讓學生認識尺子,明確尺子上0到1是1厘米。再讓學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比如1到
2、2到3.最后尋找身邊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圖釘等。借助具體的食物構建好1厘米的長度單位觀念。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兩物體的長度。因為沒有實物投影儀,沒有請學生上來演示測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畫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確示范、學生模仿和自己錯誤示范、學生糾正兩種方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4、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雪深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力估量的教學,在測量之前我都要求學生先估量。以此來培養和提高學生估量的方法和準確度。
5、是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和畫線段的長度。我主要選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一個畫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幫他測量一下,以保證對方畫線段的正確。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6
=統一長度單位 認識厘米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初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教學重點: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小朋友們好!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統一長度單位認識厘米。在古時候,人們常常用身體的一部分作為測量長度的單位。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一庹(tuǒ)、一拃(zhǎ)、一步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古人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現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
課桌的長是幾拃?明明量出5拃長,爸爸量出3拃長。他們量的同一張桌子,為什么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教師小結:原來他們的手有大有小,所以測量出來的結果就不一樣,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一的長度單位。
二、整體感知,認識厘米。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尺子是測量長度的工具。請你認真觀察尺子,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長的刻度線下面都有相對應的數字,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數字1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1,數字2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2??以此類推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厘米”兩個字,其實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2.認識1厘米。
從0刻度到1這一段的長度就是1厘米,也可以記作1CM。生活當中一個手指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一個田字格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一個圖釘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從0刻度到1這一段的長度是l厘米,從1到2也是1厘米,從2到3也是1厘米,從3到4還是1厘米,這說明什么呢?這告訴我們每相鄰兩個刻度之間的長度都是1厘米。
3.認識幾厘米。
師:下面學習用直尺測量,量一量這張紙條的長度,有兩種測量方法,哪種測量方法對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第一種測量出來的是4厘米多,第二種測量出來的是5厘米,那種測量方法正確呢?第一種測量方法是錯誤的,第二種測量方法正確的。這是因為尺子的0刻度要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而第一種測量方法紙條的左端沒有和0刻度對齊,這樣紙條就有一端距離沒有被測量到。
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把大數減小數,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可以這樣計算8-2=6厘米,紙條長6厘米)
三、鞏固練習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尺子測量的都是幾厘米,這支鉛筆長8厘米。這張紙條長4厘米,這張紙條長5厘米。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知道了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較短物體時,我們通常用厘米做單位,厘米也可以寫作cm。通常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把物體的左端對準尺子的0刻度,另一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1—3頁和練習的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的實際長度,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估量長度的意識。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1厘米的長度單位,用厘米尺測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
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正確使用厘米尺測量長度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學生尺彩帶學具盒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二、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買賣”彩帶
(1)國慶節快到了,老師想買一些彩帶回家做裝飾品,我發現你們手上就有一些漂亮彩帶,愿意賣給我嗎?不過,我要按它的長度付錢。
(2)學生用學具袋里的物品量彩帶的長
(3)激發矛盾:同樣長的彩帶賣的價錢不同,這樣公平嗎?
(4)小結:用相同的物品去量,就不會出現剛才不統一的現象了。
2、買賀卡
(1)老師在買節日賀卡時遇到一個難題,同學們愿意幫幫我嗎?
(2)賀卡問題
(3)小結:用相同的物品去量,更容易比較出物體的長短。
3、練習(課件顯示)
三、認識厘米
1、認識直尺
介紹直尺上的刻度、刻度線、長度單位厘米、大格、小格等。
2、認識1厘米
課件演示直尺上的1厘米
學生比一比1厘米的長
找一找生活中的1厘米
3、認識幾厘米
指出尺子上的3厘米、5厘米、7厘米
四、用厘米量
1、例2:
課件演示不同量法
學生判斷:誰的量法正確?為什么?
2、正確量法:電腦老師是怎么說的?
五、鞏固實踐
1、正確讀出各物品的長度。
2、量彩帶。
3、量數學書的短邊。
4、估計獎品的長,再量一量。
六、資料介紹
七、總結評價
這節課你嘗到了哪些知識?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
課本P102、105頁。
學情分析:
復習米和厘米,使學生對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有更深刻的認識,并能對一些實物的長度進行估算和測量,對于角和直角的復習,則使學生學會在幾何圖形中發現角和直角,并會用三角板判斷直角。
復習觀察物體,使學生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簡單物體的形狀,而復習認識時間,讓學生認識時、分和間隔5分鐘的時間的讀寫,并會運用時間解決簡單的生活問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學生進一步熟練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畫線段。
3、培養學生觀察物體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培養學生觀察物體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及合作交流,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會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
教學準備:
課件,尺子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啟發,明確目標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要知道物體的長度。量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做單位;量比較長的物體,常用米做單位。
二、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一)米和厘米的復習
1、回顧梳理
這學期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關于米和厘米的知識你知道哪些?
學生小組交流,回答。
2、表象與進率
(1)1厘米有多長?1米有多長?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們的長度嗎?
學生理解表象與進率,教師積極評價學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學生活動:演示米和厘米的長度。
教師板書:1米=100厘米
3、估計與測量
(1)看書上第105頁第10題中的2條線段,估計一下它們有多長?
學生估計長度并匯報。
(2)用尺子測量它們的長度,邊測量邊留心你是怎樣測量的?
學生活動。
教師評價學生的測量方法,及時發現出現的錯誤。
(3)引導學生估計黑板的長度。
學生先自己估計。然后教師在黑板上畫出1米長的線段,再次請學生估計黑板的長度并測量出黑板的實際長度。
4、組織完成104頁第9題
(二)觀察物體(課件出示汽車觀察圖)
1、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不一樣。觀察物體時,要多
從幾個方向觀察。
1、 觀察圓柱,你可以看到什么形狀?從不同的方向觀察長方體,你可以看到什么形狀?
2、 觀察球和正方體你又可以看到什么形狀?
3、 看到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的一個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物體?
三、變式練習,檢測目標
1、學生獨立完成105頁第11題。
教師巡視,對畫法不規范的學生及時個別指導。
2、想一想,填一填。
(1)測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作單位。
(2)一枚圖釘的長約1()。
(3)過兩點可以畫()條線段。
(4)學生用尺上“0”刻度到“10”是()。
(5)1厘米1厘米地數,數()次是9厘米。
(6)70厘米-15厘米= 44米+26米=
35米+18米= 56厘米-28厘米=
1米-30厘米= 64厘米+28厘米=
四、總結評講,升華目標
這節課你學到了的什么?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整理和復習,使學生對長度單位、角的初步認識、認識時間的知識有系統性的認識,初步養成回顧與反思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過程與方法
在整理和復習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長度單位、角的初步認識、認識時間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對知識進行整理的意識和能力,發展學生思維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受數學思想,同時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目標解析
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在操作中回顧長度單位、角的初步認識、認識時間的知識,并在不同的操作中,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牢固掌握長度單位、角的初步認識、認識時間的知識。
教學難點: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四、教學準備
鐘面等
五、教學過程
(一)設問中揭示課題
1.情境中設問
(1)出示第100頁圖(二)的情境圖。
(2)指定學生說說和這學期學的什么知識有關?
(3)測量物體的長度應用到什么單位名稱?這學期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
(4)計量一節課的.時間應用到什么計量單位?
2.揭示課題
板書:長度單位、角的初步認識、認識時間
【設計意圖】通過情境的創設及教師的設問,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能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二)操作中梳理知識
1.復習長度單位
(1)回顧已學過的長度單位。
測量鉛筆的長度應選( )作單位,測量一棵樹的高度應選( )作單位。
①引導學生回顧已學過的長度單位。
②思考:測量物體的長度應選誰作單位?
③指定學生匯報想法,并舉生活中的一些實例來加以說明。
④學生匯報: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
(2)及時練習。
①填一填:(出示教材第102頁的第5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并說說自己的想法。
②量一量:量出下面指定線段的長度,并指定學生說說測量的方法。
③畫一畫:(出示下面的題目。)
a.畫一條4厘米長的線段。 b.畫一條比5厘米長2厘米的線段。
c.畫一條比5厘米短2厘米的線段。
2.復習角的初步認識
(1)角的組成
①學生在作業紙上畫一個角,并標出角各部分的名稱。
②學生作業展示并進行評析。
(2)角的分類
①出示下面的三個角。
②指定學生說出各個角的名稱,并說說你的判斷方法。
③在下面給定的邊上分別畫一個直角、銳角、鈍角(從給出的點畫起)。
(3)及時鞏固
①看一看:下面的各個圖形哪幾個是角?它是什么角?哪幾個不是角?為什么?
②畫一畫:從這個角的頂點出發畫一條線,把它拆分成兩個角。這兩個角可能是什么角?會有幾種不同的情況?
先讓學生組內交流,然后獨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3.復習認識時間
(1)出示一個鐘面,從鐘面上你能得到哪些知識?
①先組內交流,再全班交流。
②這個鐘面現在表示幾時幾分?時針和分針組成的是什么角?
(2)及時練習
①畫一畫:看看幾時整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形成直角。(3時、9時)
②寫一寫:寫出鐘面上的時間,并說說時針和分針組成的角是什么角?(教材第101頁的第3題)
③撥一撥:老師說時間,學生在鐘面上撥出時針和分針所在的位置。
4:00 7:00 6:50 10:20
【設計意圖】在復習長度單位、角的初步認識、認識時間時,沒有單純地進行知識點的復習,而是讓學生在“量一量、畫一畫、寫一寫、撥一撥” 等操作活動中,經歷復習知識的全過程,避免學生感覺到枯燥無味,同時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加深對所復習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鞏固中深化知識
1.出示教材第104頁的第9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點交流:選擇的理由。
2.出示教材第105頁第10題
先讓學生估計,再動手測量,最后全班交流。
3.出示教材第105頁的第11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注意角的頂點是給定的)
4.出示教材第105頁的第12題。
先讓學生按要求獨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時指定學生說說每個鐘面上時針和分針組成的角是什么角?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讓學生加深對所復習知識的理解,使知識結構更加系統完整。同時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的意識,做到能輕輕松松學知識、做數學,從解決問題中體會學習數學的快樂。
(四)總結中暢談收獲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復習,你有什么感受或體會?覺得哪些地方還有疑問?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0
【教學內容】
教材第7頁
【教材分析】
例8安排了解決問題的內容,意在鞏固學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長度表象,進而培養學生對長度單位進行實際運用的能力。
從呈現形式來說,教材仍然以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反思與回顧三個步驟呈現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其中,在分析與解答環節,特別突出了判斷(估測)的方法,即運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長度作標準(如一拃的長度、身高等)去比較或推測,既有方法上的引領,又有測量思想的滲透。回顧與反思環節,則是以學生熟悉的物體的長度作標準,回到情境中對解答的結論進行檢驗。這兩個環節中,都突出了用長度表象解決問題,使學生重視長度觀念的建立。
【學情分析】
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必須建立在長度估測的基礎上。由于學生只認識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簡單推斷。
雖然旗桿、課桌、小鳥、籃球場等在生活中很常見,但學生并不一定都清楚它們的長度,也就是說我們應高估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物,運用單位和數據相結合及借助參照物的方法,恰當選擇長度單位。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長度觀念。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和掌握單位和數據相結合的判斷方法。
難點:學會借助參照物進行判斷。
【教學準備】
課件、橡皮、杯子、直尺等
【教學流程】
復習導入→通過復習舊知,引入新知
↓↓
探究新知→會運用長度單位解決問題
↓↓
鞏固應用→通過訓練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應用
↓↓
課堂小結→總結學到的知識和方法
【復習導入】
1.用手勢比劃出1厘米、5厘米、1米各有多長。
2.播放課件:長頸鹿與小羊比本領的動畫片。
師:在長頸鹿和小羊比本領時,為什么長頸鹿贏了?
生:因為長頸鹿長得高。
師:長頸鹿到底有多高呢?是5厘米還是5米?由此引入新課。
【探究新知】
1.想一想。
課件出示高大的長頸鹿圖片。
師:你們在現實生活中見過長頸鹿嗎?在哪里見過?
生:在動物園里見過。
師:聯系實際想一想,你和長頸鹿相比,誰高?
生:長頸鹿比我高。
2.議一議。
提出問題:長頸鹿高5厘米還是5米?
學生小組合作,通過手勢比劃感知5厘米和5米有多長,并在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巡視,注意發現有代表性的觀點,為向全班匯報作準備。
3.說一說。
學生匯報自己的想法。
生1:我大拇指的寬度大約1厘米,5厘米就是5個1厘米,也就是用大拇指的寬量5次的長度,這跟我的中指的長度差不多,長頸鹿不可能那么矮,所以我覺得長頸鹿有5米高。
生2:我尺子上從0到5的長度就是5厘米。
這太短了,還沒有長頸鹿的耳朵長,所以我覺得長頸鹿不可能是5厘米,只能是5米高。
生3:我伸開雙臂,兩手之間的距離大約1米,還沒有長頸鹿的脖子長,我覺得長頸鹿有好幾個1米,應該是5米高。
生4:我的身高1米多,還沒有長頸鹿的腳高,所以長頸鹿應該是5米高,而不可能是5厘米高。
生5:4個小朋友的身高加起來差不多和長頸鹿一樣高,所以長頸鹿是5米高。
……
【鞏固應用】
1.教材第7頁做一做。
2.選擇合適的長度,在括號里畫“√”。
(1)黑板長:①3厘米()②3米()
(2)橡皮長:①2厘米()②2米()
(3)大樹高:①10厘米()②10米()
學生自己辨別以上物體的長度,教師及時反饋。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測量較短的物體,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測量較長(高)的物體,一般用米作單位。
橡皮長2厘米長頸鹿高5米
大樹高10米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1
教學內容:三年級下冊第74頁例1及練習十八
教學目標:
1、通過長度單位與面積單位的比較,進一步加深對面積的意義及面積單位的理解。
2、經歷數學系列活動,培養動手操作及想像的能力。
3、體會數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的聯系。
教學重點:
明確分清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課前自學內容:
思考:
1、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1厘米多長?1分米多長?1米多長?
2、請分別畫出邊長為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
3、想一想,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之間有什么聯系?
教學過程
一、自學反饋,比較異同
1、比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學生估計1厘米有多長?1平方厘米的`面積多大?
(2)教師出示:長是1厘米的線段圖,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平面圖形。看它們圖形有什么異同?
(3)教師出示:學生用和鉛芯和面積是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要知道它們的大小分別用什么單位來測量?
(4)學生動手測出鉛芯的長度和紙片的大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及時進行指導。)
2、比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估計1分米的長度,1平方分米的大小。(學生交流時,教師要及時進行指導,使學生的估計接近正確。)
(2)估計鉛筆盒的面有多大?長、寬各是多少?
(3)學生動手進行測量鉛筆盒的面有多大,長、寬各是多少?看自己的估計情況。(教師進行指導怎樣才能減少誤差。)
3、比較1米和1平方米
(1)前面我們學習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那么,我們可以用1米和1平方米來干什么呢?(學生可能回答用1米來測量黑板的長,教室地面的長、寬各是多少?用1平方米來測量黑板的面積是多少?教室地面的面積是多少?……)
(2)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讓學生估計黑板的長、寬、面積各是多少?并向學生說明教室的地面的面積大約是60平方米……。
二、教師點撥,小結知識
1、通過討論,解決問題
通過以上學習,同學們討論1厘米、1分米、1米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什么異同?學生交流討論情況,教師及時進行指導。
2、教師總結
1厘米、1分米、1米是長度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長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積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面積。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主要內容--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板書課題)。
三、鞏固反饋,深化認識
1、書P751、2小組合作完成匯報
2、書P753先自由說,再指名回答。
四、拓展練習
數學游戲:
請你參加圖案設計大賽,每個圖案是5平方厘米。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面積的概念。
2、通過觀察、比較明確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區別和聯系。
3、學會合作學習、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難點:
明確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區別和聯系。
教學目的
通過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面積單位,初步明確1厘米、1分米、1米是長度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長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積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面積。
教學難點
明確分清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教學過程
一、步步深入,比較異同
1、比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學生估計1厘米有多長?1平方厘米的面積多大?
(2)教師出示:長是1厘米的線段圖,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平面圖形。看它們圖形有什么異同?
(3)教師出示:學生用和鉛芯和面積是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要知道它們的大小分別用什么單位來測量?
(4)學生動手測出鉛芯的長度和紙片的大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及時進行指導。)
2、比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估計1分米的長度,1平方分米的大小。(學生交流時,教師要及時進行指導,使學生的估計接近正確。)
(2)估計鉛筆盒的面有多大?長、寬各是多少?
(3)學生動手進行測量鉛筆盒的面有多大,長、寬各是多少?看自己的估計情況。(教師進行指導怎樣才能減少誤差。)
3、比較1米和1平方米
(1)前面我們學習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那么,我們可以用1米和1平方米來干什么呢?(學生可能回答用1米來測量黑板的長,教室地面的長、寬各是多少?用1平方米來測量黑板的面積是多少?教室地面的面積是多少?……)
(2)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讓學生估計黑板的長、寬、面積各是多少?并向學生說明教室的地面的面積大約是60平方米……。
4、通過討論,解決問題
通過以上學習,同學們討論1厘米、1分米、1米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什么異同?學生交流討論情況,教師及時進行指導。
5、教師總結
1厘米、1分米、1米是長度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長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積單位,都可以用來度量物體的面積。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主要內容--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比較(板書課題)。
二、鞏固反饋,深化認識
1、書P751、2小組合作完成匯報
2、書P753先自由說,再指名回答。
三、小結
四、拓展練習
數學游戲:
請你參加圖案設計大賽,每個圖案是5平方厘米。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公式,使學生初步理解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會運用公式正確的進行計算。
2、通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引導學生推導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3、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交給學習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面積的知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二、自主探索,領悟方法
1、巧設問題,激發興趣
我們教室地面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呢?學生可能進行猜測,用面積單位來測量,教師指出:這么大的地面用面積單位來測量太麻煩,所以,我們就要研究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板書課題)
2、動手操作,研究方法
(教師準備三種不同的長方形,每組只選擇一種進行研究。
一種:一個長3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
二種:一個長4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
三種:一個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
(1)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想辦法求出各自圖形的面積。
(2)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匯報交流,說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現的情況:用1平方厘米來測量或只測量長和寬,相乘即是面積。在這個過程中
教師適時地進行點撥、指導,后一種方法比較簡單。
(3)師生交流,提煉方法。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什么有關系呢?獨立思考后交流。(教師指導:長方形的長擺了5排,說明是5厘米;寬擺了3排,說明是3厘米,那么,面積15平方厘米等于什么?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4)學生思考:求長方形的面積事實上是求什么呢?3、那么同學們想一想我們教室地面的面積怎樣計算呢?(例題)
學生獨立完成,校對
三、知識的遷移
1、教師借此機會教學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我們知道正方形是一個特殊的長方形,有長方形的特點,所以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也可以和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相同。
2、出示例題
學生試做,匯報答案
四、聯系生活,解決問題
我們用的數學書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先請你估計一下,再算一算。
學生獨立完成,匯報
五、小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3
教學內容:書上第77-78頁例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去探索、發現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體驗面積公式形成過程,能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2、滲透猜測--實驗--驗證--應用的學習方法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為今后學習其他平面圖形面積的計算打基礎。
3、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遷移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長、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初步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探究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最近我們研究了面積和面積單位,那什么是面積呢?課件出示:一個長方形
用手勢指一指這個長方形的面積。
二、實踐探究、尋找方法
1、現在我要變化這個長方形,請大家仔細觀察:變之前和變之后什么變了?(課件演示:面積變化:一個長方形--長變長--寬變長--長和寬都縮短)
2、現在請你來猜猜看長方形的面積和誰有關系?板書:猜測。到底有著怎樣的關系呢?我們來做個實驗,通過實驗找找他們之間的關系。板書:實驗
3、實驗
(1)拉一拉:用橡皮筋在學具盒里拉出一個你最喜歡的長方形,然后思考一下你拉出來的`長方形長、寬、面積分別是多少?填好后,小組討論:根據表中的數據你有什么發現?
拉一拉
姓名 長(厘米) 寬(厘米) 面積(平方厘米)
根據表中的數據我們組發現了 (2)剛才我們通過拉一拉得到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接下來我們再用拼一拼來驗證一下這個公式的準確性(板書:驗證):請小朋友用幾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出面積是12平方厘米的長方形,將自己拼出的長方形的長、寬、匯報給組長。組長組織本小組成員看著表格討論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對嗎
(3)反饋:老師展示一組學生的實驗記錄單
拼一拼
動手拼一個面積是12平方厘米的長方形
姓名 面積(平方厘米) 長(厘米) 寬(厘米)
12
12
12
12
根據表中的數據我們組驗證出 剛才小朋友通過動手、動腦,發現長方形的面積和什么有關呢?要計算長方形的面積就用--生齊讀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4、請你來算一算下面長方形的面積,從而遷移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書上第78頁做一做:
長和寬相等的長方形我們也可以叫什么?板書:正方形那么這條長、寬在正方形里邊叫?板書:邊長。
那么正方形的面積就等于?板書: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5、小結:我們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發現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那有沒有信心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呢?板書:應用
三、應用新知、鞏固深化
1、教室黑板長4米,寬1米,它的面積是()。
2、我校籃球場的邊長是30米,它的面積是()
3、我們學校教學樓的正前方有4個花壇,每個花壇的長都是30米,寬12米。請問我校的四個花壇共有多少平方米?
4、老師遇到了一件麻煩事,辦公桌上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這塊玻璃的面積是24平方分米,我想配一塊大小相等的玻璃,已經知道它的寬是4分米,你們幫我算算這塊玻璃要買多少長?。
5、我來當個小小設計師:請設計出一個面積是600平方米的游泳池
四、課堂小結:
1、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本領?我們是怎樣學習的?你有了什么收獲?
2、請大家回去后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學校游樂場、風雨球場、家里客廳、臥室、衛生間的面積。
五、布置作業:《課堂作業本》第38頁
板書設計: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方法--猜測--實驗--驗證--應用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4
單元備課方案
單元導學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統一長度單位、認識厘米、認識米、認識線段和解決問題。
測量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產生的實際需求,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進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對長度的量化把握離不開長度單位。同時,長度單位是《數學課程標準》圖形與幾何領域“測量”中的重要內容,它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的開始,也是學生進行測量活動的開始。
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會直觀地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本單元在此基礎上教學一些度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并初步認識線段。這部分知識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和幾何初步知識的基礎。
備內容
長度單位
統一長度單位(1課時)→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認識厘米(1課時)→認識厘米和用厘米量物體的長度
認識米(1課時)→認識米及米與厘米的關系
認識線段(1課時)→線段的特征及測量;畫線段
解決問題(1課時)→恰當選擇長度單位的方法
備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
3、知道1米=100厘米,并初步認識線段。
4、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1、在建立長度單位的基礎上,嘗試估算物體的長度。
2、經歷探索用尺子測量線段長度的過程,會按給定長度畫線段(限整厘米)。
3、經歷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過程,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養成樂于與他人交流自己的學習過程與方法的習慣。
2、在嘗試估測物體的長度活動中初步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3、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活動的樂趣,建立學好數學的愿望和信心。
備重難點
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難點
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并能恰當地選擇長度單位。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5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復習是強化和鞏固記憶、防止遺忘的主要途徑,是人們獲取知識和技能必不可少的手段。本節課復習的內容是長度單位及角的初步認識。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情實際,本節課的復習主要是結合教材習題有序地進行。
1.復習長度單位知識時,首先結合習題引導學生復習長度單位,然后通過舉例、示范等幫助學生進一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表象,最后通過猜測、測量線段的長度,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及對線段的含義的掌握和理解。
2.復習角的知識時,有效地利用教材呈現的銳角、直角和鈍角的情境圖進行復習,使學生對角的含義、角的分類、畫角等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一支鉛筆
學生準備 尺子
教學過程
⊙整理復習
1.復習“長度單位”的知識。
(1)復習厘米、米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①課件出示: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時,用( )作單位;測量較長物體的長度或較長的距離時,用( )作單位。
②舉例說明1厘米,1米各有多長。
(食指寬約1厘米,小明高約1米)
③復習厘米與米之間的關系。
1米=( )厘米
(2)復習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出示一支鉛筆,提問:如何測量一支鉛筆的長度?
(把尺子的刻度0對準鉛筆的一端,將鉛筆緊靠尺子放置,看鉛筆的另一端對著刻度幾,對著刻度幾鉛筆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2.復習“線段”的知識。
(1)復習線段的含義。
提問:什么樣的線叫線段?
(直的,可以量出長度)
(2)復習線段的測量方法。
①課件出示:先估計下面兩條線段大約有多長,再量一量實際長多少厘米,填在括號里。
②估計、測量、匯報。
(估計第一條線段長3厘米,實際長4厘米;估計第二條線段長7厘米,實際長8厘米)
(3)復習線段的畫法。
①提問:怎樣畫規定長度的線段?
(從尺子的刻度0開始畫起,沿著尺子,是幾厘米長的線段,就畫到尺子上刻度幾的地方)
②操作:畫一條長3厘米的線段。
(學生自主畫線段)
3.復習“角的初步認識”的知識。
(1)復習角的組成。
(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
(2)復習角的畫法。
(從一點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筆直的線,就畫成一個角)
(3)復習角的各部分名稱。
(4)復習學過的三種角。
①課件出示圖形,學生指認并說出各種角的特點。
(第一個角是銳角,第二個角是直角,第三個角是鈍角。生活中和三角尺上的直角相同的角就是直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銳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鈍角) ②畫一畫學過的三種角。
課件出示:以下面的點為頂點,分別畫一個銳角、直角和鈍角。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07-12
(優)長度單位教學設計15篇07-13
《長度的測量》教學設計06-01
學習長度單位的日記(精選8篇)08-04
體積單位的換算教學設計12-29
小數與單位換算教學設計06-01
《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設計07-01
容積和容積單位教學設計04-19
《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設計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