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送友人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么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送友人教學設計 ,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送友人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品味詩歌的煉字藝術。
2、抓住主要意象,學習詩歌的表現手法,體會詩中那種豪邁而不悲傷的情感基礎。 3、感受詩人送別友人的真摯而復雜的感情,樹立積極向上的正確友情觀。教學重點:品味詩歌的煉字藝術
教學難點:把握詩歌傳統意象所蘊涵的深刻含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前面我們在學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中談到,在古代,由于交通的阻塞、信息的不暢,交通工具落后,一別動輒多年,再會難期,因而古人十分看重別離,別離也成為詩歌中吟詠的一個主要題材。這節課,我們要學習李白的送別詩:《送友人》
屏顯:《送友人》詩人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送別一個什么樣的友人?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我們一起走進李白和他的名作《送友人》。
對于詩仙李白,我們都很熟悉,我們來一起回顧一下。指名講解。補充。
屏顯:李白(701──762),生日701年2月8日,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人稱詩仙。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并稱“李杜”,是華夏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寫作背景:這首詩是玄宗天寶末(約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別友人時所作。宣城是南齊大詩人謝朓居住和任太守之地,景色優美。謝朓是南北朝時著名詩人,李白非常崇拜他,曾在《將進酒》一詩中贊到:“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李白對宣城素來獨有情衷。
你從詩中哪里能讀出這是首送別詩?
二、整體感知
1、指導朗讀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①“此地一為別”中“一”怎么讀?“一”在作為“單數”和“表序數”時讀第一聲。在“一、二、三聲”前,讀第四聲。在“四聲”時讀“二聲”。所以,“此地一為別”中的“一”讀四聲。“不”字的讀音呢?②明確本詩各聯的節奏,用“/”來劃分。師生通過共同分析,明確除首聯是“2—1—2”的節奏外,其余三聯可劃分為“2——3”節奏。屏顯: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2)指名朗讀,點評。
(3)欣賞朗讀。屏顯:
(4)放聲朗讀。
2、對照注釋,讀懂詩句,感知詩意。
1屏顯:
注釋:北郭:這里指城墻以北。郭,外城。
白水:白,白色。明凈的水
為別:分別。為,動詞,作。
孤蓬:又名飛蓬,枯后根斷,常隨風飛旋。這里比喻即將孤身遠行的友人。征:遠行
浮云:漂浮的云
游子:離家遠游的人,這里指友人。故人:老朋友,這里指詩人自己。
自茲:自,從;茲,此。從此
蕭蕭:馬的叫聲班馬:離群的馬。這里指載人遠離的馬。班,離群。
譯文: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墻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3、你從詩中哪里能讀出這是首送別詩?
預設:詩題“送”;“一為別”;“蕭蕭班馬鳴”。
4、讀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預設:孤獨、傷感、失落,表達依依不舍與離情別緒。三、精讀品味,理解詩意。
何謂“友”?志同道和者。即具有共同的追求,有相近的興趣、愛好。李白是天才,才高八斗,能被他視作“友”的,絕不是一般人。有個例子,很可以說明這個問題。杜甫曾和李白交往,分別后,杜甫寫過十首懷念、贊美李白的詩歌,但李白卻沒有寫過一首有關杜甫的詩。連詩圣都沒怎么看在眼里,頂多當做了小弟弟、粉絲,可見李白交友確實目高于頂。這位友人是誰?詩沒有交代,也無資料可考,成了一個引讀者無限遐想的千古之謎。
詩怎樣寫的?
精讀首聯: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詩人在什么地方送別有人?首聯交代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并肩緩轡,不愿分離。從什么詩句中看出詩人和友人是騎馬而行的?——蕭蕭班馬鳴。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形容詞作動詞用,橫亙。有突然出現阻住視線、前路之意。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其筆端卻分明飽含著依依惜別之情。
可以將“橫”字改為“矗”和“屹”“臥”嗎?不能。“矗”“屹”寫出了山的挺立與高聳,但卻少了雄偉的氣勢。“臥”,雖然寫出了橫亙之態,卻缺少雄偉之氣。“橫”字寫出了山的橫亙與綿延,寫出了青山橫亙外城北面的雄偉氣勢,突出了山的靜態美。
“繞”字可以換成“流”“奔”字嗎?“流”字用得過平,沒有寫出送別地點的突出的地貌特征。“奔”字因水的水量之大、流速之快,而抹殺了水的柔美。而“繞”有縈回環繞之意,寫出了波光鱗鱗的流水緩緩繞過城東潺潺而過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動態美。
詩人描繪了一個怎樣的送別環境?怎樣描寫的?詩人運用工整的對偶句,動靜結合,寫出了送別環境中山雄偉的靜態美和水潺潺流動的動態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
為什么要從描繪美麗的送別環境入筆?以美景襯離情,以樂襯悲,這就為全詩奠定了感情的基調。
品味頷聯: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頷聯由景入情。抒發了怎樣的情?孤獨、傷感、失落。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孤蓬萬里
2征。為什么說“孤蓬萬里征”表現了詩人當時很孤獨呢?孤蓬。你們知道蓬草嗎?這是一種很小很輕的草,隨風飄飛,古人總喜歡用“征蓬”來象征天涯游子。為什么詩人在“蓬”前面用了一個“孤”字?更加突出孤獨。怎么理解“孤獨”?是因即將遠征的朋友孤獨。朋友還未遠征,可李白就已擔憂,說明他對友情非常珍視。這讓我們想起王維的詩句:“勸君更近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孤蓬”是一種浸透了詩人情感的事物,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意象,這首詩中還寫了哪些意象?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班馬。
這一聯,詩人借孤蓬來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此地一為別”語意陡轉,將上聯的詩情畫意扯破,有一股悲劇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飛蓬、轉蓬、飄蓬喻飄泊生涯,因為二者都有屈從大自然、任它物調戲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時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聲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無定跡,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關心,寫得流暢自然,感情真摯。
品味頸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比喻、對偶的修辭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隨風飄浮,好像友人即將遠離,行蹤不定,任意西東;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離開大地,好像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形象地表現了依依惜別之情。
“落日”給了你怎樣的聯想?天要黑了,時間很晚了。一般而言,送別都比較早,因為被送別的人還要趕長長的路。這么晚了才分別,有悖于常情。只能說明,送別的人和被送別的人,卿卿我我,不忍分別,舍不得分別,所以,時間一再被推遲。這就很有意思了。這沒有言明的友人,真是非比尋常。莫非是不能言明?該不會是位紅顏知己吧?這,你們可要去問李白。
頸聯大筆揮灑出分別時的寥闊背景:天邊一片白云飄然而去,一輪紅日正向著地平線徐徐而下,把最后的光線投向青山白水。此時此景,更令詩人感到離別的不舍。這兩句“浮云”對“落日”,“游子意”對“故人情”,對得很工整,切景切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尾聯: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詩人會哭嗎?“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詩人內心的感受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從“蕭蕭班馬鳴”中你讀出什么?馬都依依不舍,何況人呢。那這是用了什么手法?借馬寫人。為什么要在馬字前加班字?“班”字的本義是將一塊玉石從中分開。《說文解字》說:“班,分瑞玉。從玨,從刀。”意思是說“班”的含義就是將一塊美玉從中分開,它的結構是由“玨”和“刀”組成的。這個字是個典型的會意字。從金文、篆文字形來看,就是兩塊玉中間插著一把刀,表示將美玉從中分開。“班馬”就蘊含著“分別”。
“蕭蕭馬鳴”出自《詩經·車攻》,這里也是化用典故。言外之意,離別自古有之,這是一種無奈,沒有辦法解決的事情,暗含寬解、勸慰之意。
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末聯借馬鳴之聲猶作別離之聲,襯托離情別緒。李白化用古典詩句,用一個“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是鬼斧神工的手筆。
馬,是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你還知道哪些寫馬的詩句?這些詩句蘊含著怎樣的情感?屏顯:馬鳴風蕭蕭——悲壯馬作的盧飛快——豪邁、喜悅雪上空留馬行處——惆悵馬上相逢無紙筆——悲傷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雄豪
3古道西風瘦馬——悲涼
回到尾聯,此景此情,蕭蕭馬鳴,浮云落日,略顯惆悵與感傷,可完全不會感到灰心頹廢。這就是李白,樂觀豁達,豪放灑脫的李白。
這首詩寫于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左右。李白二十五歲起“辭親遠游”,仗劍出蜀東游。那時的李白漫游了長江、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地方,開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所謂志同道合,天涯難遇一知己,為了實現自己與朋友的理想,所以縱然有萬般的不舍還是蕭灑的揮別。
四、合作探究
詩歌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景物描寫和情感表達有什么關系?
點撥: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斑馬;或明麗,或悵然,或惜別,但感而不傷。這與李白的達觀是一致的。借景抒情。
五、小結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這正是評家深為贊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六、拓展延伸
李白的著名送別詩。
1、《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3、《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4、《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5、金鄉送韋八之西京
客自長安來,還歸長安去。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此情不可道,此別何時遇。望望不見君,連山起煙霧。
七、作業
1、背誦
2、比較本詩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思想感情和表達上的異同。
送友人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李白送別詩的特色,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②熟背全詩
2、過程與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比較賞析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詩人送別友人的真摯而復雜的感受,樹立積極向上的正確友情觀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李白這首送別詩的特色
2、把握“孤蓬”這一詩歌傳統意象,掌握重要的表達技藝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1、賞析“橫”和“繞”的表達作用。點撥:如將“橫”字改為“矗”和“屹”有何差異?
“矗”“屹”寫出了山的挺立與高聳,但卻少了雄偉的第1頁氣勢。“橫”字寫出了山的橫亙與綿延,寫出了青山橫亙外城北面的雄偉氣勢,突出了山的靜態美。
2、賞析“繞”字的表達作用。點撥:如換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過平,沒有寫出送別地點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繞”字卻寫出了波光鱗鱗的流水緩緩繞過城東潺潺而過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動態美。
3、“青”“白”顏色詞的選用的表達作用?
寫出了色彩明麗的送別環境。
4、總結:
詩人運用工整的對偶句,動靜結合,寫出了送別環境中山雄偉的靜態美和水潺潺流動的動態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雖是別離,卻全不見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反而給人以色彩明麗、節奏明快的感覺。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1、理解“孤蓬”這一意象。
蓬草隨風飛轉,飄泊無根,而離別遠行之人,本如蓬草,離開了家鄉也就如同離開了根,隨著生活遭遇之風而飛轉,前路漫漫而迷惘,更著一“孤”字,憐惜愈甚。此聯表達了作者對朋友飄泊天涯的深切關懷。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比喻的修辭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隨風飄浮,好像友人即將遠離,行蹤不定,任意西東;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離開大地,好像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形象地表現了依依惜別之情。
2、詩人表現這種感情的手法是怎樣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寫了一幅離別的畫面,表達了對友人的留戀之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1、本詩結尾有什么特色?
以場景作結,襯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馬,離群的馬。詩人離別之情卻不明說,卻以寫馬襯托。連馬兒臨別之時也不禁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
3、評價詩人送別詩的情感基調。
新穎別致,不落窠臼。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明麗。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而又豁達樂觀。
4、板書設計:
送友人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夠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把握意象所蘊含的深刻含義,了解李白詩作的豪放風格。
2、過程與方法:反復誦讀,品味詩歌語言,簡單學習詩歌鑒賞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詩人送別友人的真摯而復雜的感情,樹立積極向上的正確友情觀。
教學重點難點:
1.把握詩歌傳統意象所蘊涵的深刻含義。
2.理解李白這首送別詩的特色。
課前幾分鐘讀李白送別詩幾首
復習導入
同學們,你們學過李白寫的詩嗎?(預設:《靜夜思》《贈汪倫》《望廬山瀑布》)請大家齊讀《贈汪倫》,想一想: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對汪倫依依惜別之情)
李白的一生,朋友遍天下。他有許多送別詩,今天,我們又將學習李白的另一首送別詩《送友人》。 新課教學 初讀感知
1、齊讀《送友人》,正音,理解詩題。
2、讀了這首詩,那你讀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呢?(預設:孤獨、傷感、失落)
問題引領,分析研討
1、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孤蓬萬里征)
2、為什么說“孤蓬萬里征”表現了詩人當時很孤獨呢?(孤蓬)
3、你們知道蓬草嗎?這是一種很小很輕的草,隨風飄飛,古人總喜歡用“征蓬”來象征天涯游子。
4、為什么詩人在“蓬”前面用了一個“孤”字?(更加突出孤獨)
5、請問是詩人孤獨?(即將遠征的朋友孤獨,朋友還未遠征,可李白就已擔憂,說明他對友情非常珍視)
6、“孤蓬”是一種事物,那這首詩中還寫了哪些事物?你可以找出來嗎?(預設: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班馬)
7、詩人是如何來描繪青山白水的?(預設: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8、“橫”寫出了青山什么特點?(連綿、靜態美)那“繞”呢,寫出了流水什么特點呢?(動態美)(你知道其他古詩句中用字用得特別好的例子嗎?預設“春風又綠江南岸”我這里也有兩例,出示PPT: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9、雖是別離,可全不見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反而給人以色彩明麗、節奏明快的感覺。詩人又是怎樣來描繪浮云落日這美景的呢?(預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與落日,本是兩種自然景觀,這里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嗎?有什么作用呢?(預設:比喻,天空中的浮云隨風漂浮,好像友人即將遠行,行蹤不定。夕陽徐徐而下,不忍離去,就好像此時的詩人舍不得又友人的離去。所以這首詩詩人借浮云和落日來表達自己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10、送君千里,終須一別。詩人又是怎樣與友人作這最后一別的呢?(預設: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大家想一想:詩人當時對友人說什么了嗎?(預設:說了,要珍重,后會有期!沒有說,只寫了馬兒蕭蕭長鳴)此時無聲勝有聲,不需要太多的話語,一次次灑脫的揮手告別,包含著詩人對友人最誠摯的祝福。)
11、無論是青山流水還是浮云落日,無論是孤蓬飄飛還是班馬嘶鳴,這些事物在古詩里面,我們稱之為“意象”。那你知道什么叫意象嗎?(簡單介紹“意象”“意境”的概念)
12、其實,古人特別喜歡借助意象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這兩句詩不知大家聽說過嗎?(出示PPT: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你可以說出這兩句詩中的意象嗎?)
13、(出示PPT)背景鏈接:這首詩寫于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左右。李白二十五歲起“辭親遠游”,仗劍出蜀東游。那時的李白漫游了長江、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地方,開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所謂志同道合,天涯難遇一知己,為了實現自己與朋友的理想,所以縱然有萬般的不舍還是蕭灑的揮別。)
14、此景此情,蕭蕭馬鳴,浮云落日,略顯惆悵與感傷,可完全不會感到灰心頹廢。這就是李白,樂觀豁達,豪放灑脫的`李白。 反復誦讀古詩:齊讀,分角色讀,指名讀,注意朗讀時的重音、停頓及語氣。
15、通過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拓展延伸:賞析《送元二使安西》(機動安排)
我們了解了以《送友人》為代表的李白的送別詩豪放灑脫的風格,下面來看看王維的 《送元二使安西》,找一找意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結束語:李白的一生,風流倜儻,豪邁灑脫,明月相伴,美酒相隨,朋友遍天下,詩作傳古今,我們在八年級下學期還將會學習他的《渡荊門送別》,在那里我們會再一次與他相約。今天的課就到這里,同學們再見!
送友人教學設計 4
學習目的:
知識與技能
1、理解李白送別詩的特色,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背誦、默寫全詩。
過程與方法:
誦讀法、賞析法、討論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詩人送別友人的真摯而復雜的感受,樹立積極向上的正確友情觀
學習重點:
理解李白這首送別詩的特色和送別友人的真摯而復雜的感受,學習難點:
把握“孤蓬”這一詩歌傳統意象,掌握重要的表達技藝。
學習過程:
一、情境導入。
“好男兒志在四方”古代許多文人立志遠圖,報效國家或羈旅他鄉,然而古代道路崎嶇坎坷,交通工具落后,親友之間一別多年再會難期,所以他們更重別離,因而備酒餞行,折柳相送,以詩相贈,來表達離愁別緒。所以,多數送別詩情調低沉,李白的一生,朋友遍天下。他有許多送別詩,那么他的送別詩是否也是這樣?咱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他送別詩中的一首佳作——《送友人》。
二、詩歌朗讀。
1、聽讀。
(1)聽準字音。
(2)聽準節奏。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péng)/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zī)/去,蕭蕭/班馬/鳴。
2、多種形式朗讀。
三、詩意理解。
1、重點字詞。
【1】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種外墻。
【2】白水:清澈的水。
【3】一:助詞,加強語氣。名做狀。
【4】別:告別。
【5】孤蓬:詩人用“孤蓬”喻指遠行的朋友。
【6】征:遠行。
【7】浮云游子意:以浮云飄飛無定喻游子四方漂游。
【8】茲:此。
【9】蕭蕭:馬的呻吟嘶叫聲。
【10】班馬:離群的馬,這里指載人遠離的馬。
2、翻譯詩歌
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墻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
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
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四、詩歌賞析。
首聯“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點出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并肩緩轡,不愿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而過。這兩句,“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確是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其筆端卻分明飽含著依依惜別之情。
頷聯“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這兩句寫情。詩人借孤蓬來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此地一別,離人就要象蓬草那樣隨風飛轉,到萬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達了對朋友飄泊生涯的深切關懷。落筆如行云流水,流暢自然,感情真摯。
頸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卻又寫得十分工整,“浮云”對“落日”,“游子意”對“故人情”,切景切題。同時,詩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隨風飄浮,象征著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人留戀而感到難舍難分。而這正是詩人此刻心情的象征。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那么內心的感覺如何呢?詩人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末聯借馬鳴之聲猶作別離之聲,襯托離情別緒。李白化用古典詩句,用一個“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可謂鬼斧神工。
小結: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這正是評家深為贊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最出彩的是最后兩句,揮手告別自然灑脫,同時以離群之馬的嘶鳴作為結尾,又給人
以悠然不盡的惆悵,黯然銷魂,盡在不言中。人說李白是詩仙,這一首五言律詩《送友人》充滿了詩情畫意,訴說離別之情,掃盡千萬首送別唐詩。
五、問題探究
1、首聯“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描繪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有何作用?
【1】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而過。描繪了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
【2】點出送別地點,烘托了作者的送別之情。
2、這首詩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馬”這些物象來表現“游子意”的?請作簡要分析。
“孤蓬”離根后隨風而去,不知何處落腳,寫出了游子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漂浮不定,寫出了游子行蹤不定;
“班馬”為離群之馬,分手之際,蕭蕭長鳴,寫出游子離別友人的孤獨和惆悵。
關于蓬的意象解讀:
意象就是帶有詩人主觀情意的人、景、物。在詩歌中,作者想要表達自己的感情,又不想直接表達的時候,就會用一些景物、物品等來表達,這些景物、物品,就叫做意象。
“孤蓬”意象:孤蓬,又名飛蓬,枯后根斷,隨風飄飛,且飄泊無依。在古詩文中,“孤蓬”常常象征著天涯游子。游子離開家鄉,客居外地,恰似蓬草斷根;游子行無定點,居無定處又如同蓬草的飄泊無依。
所以,一般來說,當詩人孤身在外,或送別友人,感嘆自己或友人身世飄零的時候,思鄉念友的時候,便用蓬草來寄托心曲。李白的《送友人》一詩中,詩人借孤蓬來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
此地一分別,友人就要像那隨風飛舞的蓬草,飄到萬里之外去了。離開了家鄉也就如同離開了根,隨著生活遭遇之風而飛轉,前路漫漫而迷惘。李白運用“蓬”的意象,著一“孤”字,更表達了作者對朋友飄泊天涯的深切關懷。情意深摯感人。“蓬草”在古詩中還可以是詩人自嘆身世。
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使邊塞時寫了《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他在感慨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邊塞,像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邊境。
3、頸聯用怎樣的藝術手法表達出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頸聯是很工整的對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落日”比自己像落日不肯離開大地一樣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
4、請簡要分析尾聯中細節描寫的作用。離別時揮手告別的動作表現了依依惜別的心情;馬鳴猶作別離之聲,襯托了離情別緒。
5、這首詩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故人情”?
【1】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2】對友人的漫長孤獨旅程和未來命運的深切關懷之情。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
六、主題概括:
這首詩通過描寫清麗如畫的送別環境,營造出深情美好的送別氣氛,抒發了作者對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關懷和依依惜別之情。
七、課堂檢測。
(一)填空題。
1、從內容上來看,這是一首詩。送別
2、詩中的“青山、白水"色彩明麗,給人以之意,表現出李白的高貴品格感而不傷達觀
3、詩中交代送別地點及環境的句子是: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4、詩中借馬的蕭蕭長鳴,表現友人不忍離去的詩句是。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5、詩中比喻友人離家遠游,行蹤難定的詩句是。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6、詩中借比喻的修辭手法來表達詩人與友人難舍難分之情的詩句是。浮云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二)簡答題。
1、首聯用什么詞語勾勒出怎樣的送別環境?
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出青山的靜態,“繞”描畫出白水的動態,描摹出一幅青山秀麗的送別圖景。
2、請將首聯所展現的畫面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
遠遠望去,青翠的山巒靜靜地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而過,好一幅動靜相生、寥廓秀麗的圖景!
3、“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表達作用?
比喻。它的表達作用是形象地抒發了詩人對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關懷和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八、作業布置。
背誦默寫這首詩。
結束語:李白的一生,風流倜儻,豪邁灑脫,明月相伴,美酒相隨,朋友遍天下,詩作傳古今,我們在九年級還將會學習他的《行路難》等詩,在那里我們會再一次與他相約。今天的課就到這里,同學們再見!
送友人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李白送別詩的特色,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②熟背全詩
2、過程與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比較賞析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詩人送別友人的真摯而復雜的感受,樹立積極向上的正確友情觀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李白這首送別詩的特色
2、把握“孤蓬”這一詩歌傳統意象,掌握重要的表達技藝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1、賞析“橫”和“繞”的表達作用。點撥:如將“橫”字改為“矗”和“屹”有何差異?
“矗”“屹”寫出了山的挺立與高聳,但卻少了雄偉的氣勢。“橫”字寫出了山的橫亙與綿延,寫出了青山橫亙外城北面的雄偉氣勢,突出了山的靜態美。
2、賞析“繞”字的表達作用。點撥:如換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過平,沒有寫出送別地點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繞”字卻寫出了波光鱗鱗的流水緩緩繞過城東潺潺而過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動態美。
3、“青”“白”顏色詞的選用的表達作用?
寫出了色彩明麗的送別環境。
4、總結:
詩人運用工整的對偶句,動靜結合,寫出了送別環境中山雄偉的.靜態美和水潺潺流動的動態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雖是別離,卻全不見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反而給人以色彩明麗、節奏明快的感覺。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1、理解“孤蓬”這一意象。
蓬草隨風飛轉,飄泊無根,而離別遠行之人,本如蓬草,離開了家鄉也就如同離開了根,隨著生活遭遇之風而飛轉,前路漫漫而迷惘,更著一“孤”字,憐惜愈甚。此聯表達了作者對朋友飄泊天涯的深切關懷。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比喻的修辭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隨風飄浮,好像友人即將遠離,行蹤不定,任意西東;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離開大地,好像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形象地表現了依依惜別之情。
2、詩人表現這種感情的手法是怎樣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寫了一幅離別的畫面,表達了對友人的留戀之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1、本詩結尾有什么特色?
以場景作結,襯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馬,離群的馬。詩人離別之情卻不明說,卻以寫馬襯托。連馬兒臨別之時也不禁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
3、評價詩人送別詩的情感基調。
新穎別致,不落窠臼。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明麗。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而又豁達樂觀。
4、板書設計:
動靜結合有聲有色以景襯情情景交融
【送友人教學設計 】相關文章:
送友人詩詞12-04
唐詩《送友人》01-16
《送友人》古詩賞析11-30
李白《送友人》鑒賞02-22
《送友人》古詩賞析04-04
李白《送友人》鑒賞08-31
送友人的離別贈言詩句11-04
《江夏送友人》古詩賞析12-08
李白的送友人原文及翻譯11-23
《湖口送友人》閱讀練習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