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 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 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2.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3.積累成語、格言、警句,能對照反省自己。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課前準備
1.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搜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2.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2.朗讀、背誦課文。
3.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設計
一、激趣導入,了解作品。
1.激趣導入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集會,發表宣言,其中有人說到“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從中國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那么同學們,最完整的保存孔子的智慧的書,你們知道是哪一部嗎?對,我們今天就來學習《論語十則》
2.了解孔子和《論語》相關知識。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宋朝宰相趙普曾贊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南宋時,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些智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3)引導學生分析這一則。
這一則表明了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修養。
3.教學第三則。
(1)指定學生一人朗讀這一則。
(2)邊提問,邊講解,引導學生解釋詞義,口譯這一則。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溫習;故,舊的(知識);而,順接連詞;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詞“之”;為,作為、當作。復習舊知識,能夠領悟新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這一則表明了“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語言雖簡,含意卻很豐富。這里的“知新”,包含有兩層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體會,即認識的加深;第二是領悟到新的內容,即知識的擴大。這里的“溫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復閱讀,而是在不斷復習的過程中,思考探究,獲得新體會,掌握新知識。這是一種正確的學習方法。
4.教學第四則。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而,順接連詞;思,思考;則,就;罔,迷惑而無所得;殆,精神疲倦而無所得。只是讀書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3)引導學生分析這一則。
這一則表明了學習上的什么問題?具有什么含意?
這一則表明了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學習方法。這兩句話闡明了學習與思考互相補充、相輔相成的關系。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是對所學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視任何一個方面。這見解是很精辟的。
5.學習第五則。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
這一則是討論正確的學習態度:要老實謙虛,不要不懂裝懂。
四、拓展體驗:
1.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五、課外延伸
1.(必做題)從問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
2.(選做題)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讀書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繼續學習后五則。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3.拓展延伸,練習鞏固。
教學設計
一、課文導入
背誦檢查,提問前五則哪些是有關學習態度,哪些是有關學習方法,哪些是思想修養。我們這一節課繼續學習后五則。
二、合作探究學習后五則
6.教學第六、第七則。
①指定學生一人朗讀這一則。
②邊提問,邊講解,引導學生解釋詞義,口譯這一則。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賢:賢人齊:相同焉:語氣詞自省:自我反省
翻譯:
孔子說:“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示課件16)
翻譯: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以上兩則講述正確的學習態度: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總之,要虛心求教,取長補短,改正不足。
7.學習后三則,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b.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請同學們從字面和深層含義兩個層面探究本句的含義。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翻譯)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本則討論思想品德修養:“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人們要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終身。
[探究第二句]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樣的品性?要求學生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
學生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理解:討論思想品德修養。處于濁世,君子能潔身自好。
哲理:經歷磨難,培養意志,成就大事。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師小結:
這兩句談修身做人的道理:
討論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的思想。
三、探究十則如何分為三類: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
求知態度:
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②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學習方法: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②傳不習乎?
③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修身做人:(出示課件25)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⑤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語言積累。
(一)成語歸納
①溫故而知新:溫習已學過的東西,又有新的體會。
②見賢思齊: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一樣。
③任重道遠:負擔沉重,路程遙遠。
④死而后已:到死為止。
⑤三人行必有我師:在一起行走的幾個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
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要的,不要施加到別人身上。
(二)重點文言實詞
不亦說乎。
吾日三省吾身。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而殆。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一詞多義
1.大家到文中找到有“為”的句子并和第五課中出現的相比較。
為人謀而不忠乎。為,替。
項為之強。為,因為。
為之怡然稱快。為,因為。
以叢草為林……。為,作為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為,被。
可以為師矣。為,做。
知之為知之……為,是。
仁以為己任。為,作為。
前三句中的為字讀wèi,后面的讀wéi。
2.可以:
可以為師矣。可以:可以憑借。
士不可以不弘毅可以:能夠
3.知
人不知而不慍。知:了解。
是知也。知:通“智”,聰明智慧
溫故而知新。知:領悟,知道。
知之為知之知:知道
4.“而”的用法
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擇其善者而從之……
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這六句中的“而”表承接。不譯,或譯為“然后”
人不知而不慍。
為人謀而不忠乎……
學而不思則罔……
這三句中的“而”表轉折。可譯為“卻”或“可是”、“但是”
任重而道遠表并列。 “而且”、“并且”
5.“之”的用法
學而時習之。
誨女知之乎。
擇其善者而從之……
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這四句中的“之”是代詞。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這句中的是助詞,不翻譯。
(四)通假字
不亦說乎:通“悅”,高興
誨女知之乎: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聰明智慧
五、拓展練習
請根據以下的環境或畫面,從課文找出相對應的格言
根據提示回答:
1.看圖回答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與“梅花香自苦寒來”以及“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意境相同的: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這與本文哪一則內容相似?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論語》中闡述學習與思考關系的句子是: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闡述正確的學習態度是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的句子是: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當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時,孔子在《論語》中認為應當采取的正確態度是: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5.聽故事,說格言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六、教師小結
《論語》,流傳2500多年,影響世代中國人,它的經典語句,每一個中國人耳熟能詳。《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北京師范大學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成為最暢銷的經典解讀。大家可以課后閱讀《于丹〈論語〉心得》,來更好的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讀全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背誦課文。
七、作業布置
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資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論語》 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掌握周、比、矜、斯、責、舉、道等詞在文中的含義,重點辨析周、比、黨等詞一詞多義現象。
2.掌握文中出現的動詞活用現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擇友、處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觀點。
4.聯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際交往原則;思考孔子的人際交往觀在當今社會的時代意義。
【文化內涵】
1、理解孔子在察人、擇友、處事、待人方面的'觀點;
2、聯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際交往原則;
3、深入闡發“君子”的含義;
4、思考孔子的人際交往觀在當今社會的時代意義。
【課時建議】
三課時
教學步驟一:疏通文意,背誦課文
1、疏通文意:
(1)學生自學注釋和譯文(可在預習中完成)。
(2)教師適當補充課本沒有給出的注釋,點出重點詞匯,疏通文意(插入完成課后第四題)。
(3)學生質疑,教師答疑。
2、指導誦讀:
(1)老師示范背誦,明確背誦要求。
(2)組織討論:可以將哪些內容相似的句子放在一起背誦?
(3)鼓勵學生采取分組競賽形式當場速背,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步驟二:深入理解,闡發內涵
學生討論:將本章節內容分為“察人、擇友、處事、待人”四方面,先概述各方面主要觀點,然后在自己感受最深、啟發最大的章節旁邊寫評注或隨感,小組討論交流,派代表發言。
察人(1、2、3、4、5章)
擇友(6、7章)
處事(12、13、14章)
待人(8、9、10、11章)
注:此這個環節中,學生自由發言與老師講解應結合進行。
老師講解應是對文化內涵的深化——講解焦點:多義性、聯系性、豐厚性。
多義性:例舉“久而敬之”的多義理解。
聯系性:例舉“處事”章應與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際交往原則聯系。
豐厚性:例舉“察人”章中可補充孔子對“君子”的評判與見解。
教學步驟三:聯系現實,拓展延伸
1、聯系《論語》中其他和本課內容相關的語錄,更廣泛的整體理解文化內涵。如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論語》原文非常簡約,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人生體會,深入討論內涵,將原文具體化。如:517子曰:“晏平仲善于人交,久而敬之。”讓學生從生活中體會如何與人交往,讓人“久而敬之”。
3、聯系實際,生動理解《論語》在今天的意義。用《論語》具有的警醒意義的話反思我們的言行,鞭策我們進步。如:1517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以此反思自己的集體生活。
注:活動應充分體現儒家注重內心修養的精神,鼓勵學生反省自我,反思生活,不可泛泛而論。
(形式:分組討論,就某一論題設正反方辯論,寫小論文。)
《論語》 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讀準字音,明確字義:慍、罔、殆、謂、哉、焉等。
能力目標:準確誦讀課文,并在理解每一則語錄的基礎上背誦及默寫課文。
德育目標:引導學生體會十則語錄的深刻內涵,帶領他們學習古人高尚的品格。
【教學重點】
1、字詞。鼓勵學生課前預習,借助課文注釋及工具書等自行理解、記憶。
2、語句。引導學生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翻譯并準確表達每則語錄,學習古人可貴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或為人處事等。
【教學難點】
在理解字詞,懂得翻譯的基礎上,能像古人做的一樣。
【教學課時】兩個課時
【教學方式】黑板教學
【課文脈絡】①-③-④-⑤-⑦-⑨-⑩-②-⑥-⑧
【整體板書】
學習方法:①②③⑥⑦
學習態度:④⑤⑥
個人修養:①⑧⑨⑩
【教學環節】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語文第二單元的學習已經接近尾聲了。
問1:還差哪一篇課文沒有講呢?(讓同學生回答《論語》)
問2:沒錯。那大家看一下課本,有沒有發現這篇課文與我們一二單元學過的課文中,形式是不是很不一樣?(讓學生回答形式是文言文)
問3:對,就是文言文。很多同學很怕文言文啊,覺得根本看不懂它在講什么,但是,要知道,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可不是白白度過的,我們那些先輩,那些古人的智慧,可厲害著呢!要是能學到一些,那受益的肯定是我們吧?
所以,我們今天就好好學一些我們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說的話,看看他是怎么教育他的弟子的。下面,大家跟著我來朗讀,同時把自己不會的字詞畫下來,邊讀邊思考:到底論文中《論語》十則都講了些什么呢?
第一課時
二、集體誦讀,整體感知。
以領讀的方式,由老師帶領全班同學一則一則地讀,讀完繼續下一教學環節。
三、孔子及《論語》簡介
好的,課文讀完了,不過,在正式進入學習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他還被尊為“圣人”,他的學說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統,甚至被認為“半部《論語》治天下”,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
《論語》十則的每一則都表達了精深的道理,不僅內容豐富,而且語言也很有特色——語錄體,對吧?大家都知道什么叫語錄體嗎?
當然,大家一定還有很多疑問,比如還是有些字詞的注音和解釋不懂,還是不太理解古人說的話到底有什么深刻含義對不對?沒關系,我們現在就一起來解答。先看第一則。
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1、疑難字詞
①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②時習時常地復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③朋名詞,朋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④說(yuè)通“悅”,愉快。
⑤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⑥慍(yùn)生氣,發怒。
⑦君子這里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2、“而”的用法
①“學而時習之”:“而”是連詞,表順接。
②亦(yì):同樣、也是。乎: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嗎”。
②“人不知而不慍”:“而”表轉折,相當于“可是”、“但是”。
3、翻譯
孔子說:“學了以后而又時常復習,不也是很高興的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會,不也是很快樂的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又不會惱火,不也是君子嗎?”
4、講解
①“學而時習之”中,孔子特別強調“習”的重要和樂趣。“習”不僅指鞏固所學,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第一則完后,跳到第三則先講)
②“有朋自遠方來”,為何而“樂”?(“樂”因:切磋學問和修養道德。)
③“人不知而不慍”句中,怎樣理解“君子”的內涵?(我們聽過“君子動口不動手”這句話,由此可見君子有一個特點,那是什么呢?——有修養。問學生:什么樣的人才會動手打架?孔子所說的“君子”很顯然是有修養的,“人不知而不慍”,別人不理解他,他也不跟別人爭得面紅耳赤。這種做人的態度,是不是值得我們學習呢?)
5、小結
這一則語錄中,“學而時習之”講的是學習方法;“有朋自遠方來”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切磋學問和修養道德;“人不知而不慍”講的是個人修養的問題。
6板書(簡要提醒學生記下破折號右邊對應的即可)
學而時習之——學習方法
有朋自遠方來——學習樂趣
人不知而不慍——個人修養
第三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剛才我們講了“習”的方法,不僅指鞏固所學,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跟第三則談到的意思很相近,我們就先看第三則。
1、疑難字詞
①“故”:“舊”,與“新”相對,此處引申為“舊有的”、“原來的”。
②知:領悟。
③可:可以。
④以:憑借。
⑤為:作為。
2、翻譯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卻能有新的領悟,這樣的人便可以做老師了。”
3、講解
大家知道嗎,外國有一位心理學家叫艾賓浩斯的,他做的研究表明:人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隨后趨于平穩。所以,我們同學復習時最好能在遺忘大量開始前進行,這樣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看課文,幾千年前的孔子竟然也知道這個原理,還告訴我們:“溫故而知新。”舊的知識掌握牢固了,還不容易領悟出新的知識嗎?所以啊,同學們在能力范圍內,最好反復思考、定期復習,這樣容易有所心得,有所體會。這么好的一個方法,大家如今學了一定要會運用才不浪費哦。
4、小結
這一則說的還是學習方法,指出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能領悟新的知識。在這里,“溫故”和“知新”并重,強調新舊交替的連續性。
第四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大家猜一下:把一塊鐵放在門口,那么鐵就會生銹;那如果把一塊金子放在門口,金子會發生什么變化呢?(答案是:被偷走!)這是一個笑話,但通過這個笑話我們也能看出:鐵放久了不用,甚至任憑它風吹日曬,后果將會怎樣呢?沒錯,只能生銹,沒用了。有一句老話說:“刀不磨不生銹,人不學會落后。”呵呵,當然,現在我們有不銹鋼刀啦。不過,這老話也有它的道理,什么道理?——大腦就像刀一樣,不開動腦筋,就會生銹呀。愛迪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可他為什么能發明那么多東西呢?答案很簡單:他積極思考!這是很重要的原因。
現在我們看第四則論語。
1、疑難字詞
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②殆(dài):有害。
2、翻譯
孔子說:“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罔然無知;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3、講解
這兩句都包含了“學”和“思”兩個字。“學”當然是指學習,“思”則是指思考。我們從孔子這句話必須認識到“學”與“思”的關系。我們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趕緊思考,然后想辦法解決,千萬不能越積越多,否則日子久了,想不迷惑都是不可能的,這就是“學而不思則罔”。
那“思而不學”呢?愛迪生在青年時候,曾經流浪過一段時間,可是他并沒有放縱自己,不理世事。相反,他一直努力讀書、做實驗、研究和工作。倘若他空有滿腦子奇思妙想,卻不懂實踐操作,又怎么能做出奇妙的發明呢?流浪期間不再思考,不再動腦,對他個人,還是社會都是有害的,是不是?把愛迪生的例子套到孔子另外半句話上,就是“思而不學則殆。”
這樣說,大家理不理解了呢?
4、小結
這一則講的是學習態度,說明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在學習上,必須注重“學”與“思”的關系,不能只偏重其一,光“學而不思”,或“思而不學”。
第五則子曰:“由誨汝(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1、疑難字詞
①誨(hùi)教導
②女(rǔ)同“你”,人稱代詞。
③知(zhì)通“智”,明智。
④之:代孔子教的東西。
⑤乎:語音助詞。
2、翻譯
孔子說:“由!教導你的內容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啊!”
3、講解
為什么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我不知道可別人知道,我多不好意思說出來啊!一說別人就知道我比別人笨啦!所以自己不知道的,不能說不是不更好嗎?可孔子為什么教導我們要老實承認自己“不知為不知”呢?
明確:所以我們要“不恥下問”(下:指任何行業、任何人,只要在某一方面比我們強,向其請教能使我們有所裨益的都行)。那么,對于我們知道的東西呢?是不是要大家一起分享呢?嗯,“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互相交換,那我們就有兩個思想。”別人不知道,我們更要把自己知道的東西教給別人對不對?好東西就是要一起分享!
好,按照這個意思,孔子另一句話怎么表達呢?我們來看第七則。
4、小結
這一則講的是學習態度,說明言行要謹慎,不要太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要誠實謙虛,不要不懂裝懂。
5、板書
不知:不懂裝懂——不恥下問
×√
第二課時
第七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翻譯(先解釋一半)
孔子說:“三人同行,必有我可師法的人在其中;選擇他們的優點照著去做,借鑒他們的缺點注意改正。”
2、講解
問①:大家怎么理解“師”這個字呢?——這個老師當然不是指真正站在講臺上講課的老師,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旁邊的人。只要他們任何人的身上有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那他們在那方面就能夠教我們,可以像老師一樣,對不對?
看看你們周圍,說說,誰可以做你們的老師呢?(隨意點出來,借機夸一下一些同學)
問②:這樣我們就可以學習別人的長處了對不對?用孔子的話是怎么說的?全班一起把第七則后半句讀完好不好——引出“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時開始以下釋義)繼續:最后一句怎么理解呢?對于別人身上的缺點,我們應持什么態度?比如,我很愛睡懶覺,睡到日上三竿還不起床,你們要不要學我啊?(學生肯定答“不要”)那你們怎么做呢?引孔子的話:其不善者而改之——借鑒別人的缺點注意改正(自己)。
3、疑難字詞
①善指擅長的(方面),優點,長處。
②不善指缺點,不好的(地方)。
③焉,相當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④第一個“之”:指擇其善者而從之:代善者;
⑤第二個“之”:指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4、小結
這一則講的是學習態度和個人修養,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向某一處長于自己的人學習。
5、板書
善:從之
不善:改之
第九則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疑難字詞
①歲寒嚴寒時節。
②凋凋謝。
③然后(古今詞)然,后。意思是分開來解釋的。然,這樣。后,以后。
2、翻譯
孔子說:“時到嚴寒時節,然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葉的。”
3、點析常識
松柏并非不落葉,只是經得起風霜,落葉晚且新舊交替無間斷而已。
4、講解
毛澤東主席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毛澤東說: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做好事,不做壞事。”為人便同松柏一樣,松柏久耐霜寒,撐到最后,獨做天地間最盎然挺立的綠樹。君子亦是如此,混跡于濁世,才知道君子之正不與人茍容。我國開浪漫主義先河的人是誰,大家知道嗎——屈原。他死了,抱石投江而死,這是為什么呢?他說:“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一種傲然的品格。人如松柏,松柏如人。我們要判斷一個人是否正直,是否是君子,短期交往恐怕不能將一個人的品質看清,因此,我們只有像松柏那樣,歷經考驗才能得出結論。
5、小結
這一則講的是個人修養,借松柏之后凋來比喻一種“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君子品格,告訴人們修身做人的道理。
第十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1、疑難字詞
①言在這里指“字”的意思,“有一言”即指“有一個字”。
②行之遵照它。
③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2、翻譯
子貢問道:“有一個字可以終生遵照它去做嗎?”孔子說:“大概就是恕吧?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
3、講解
問①:這一則的中心是“恕”字。同學們可以想出哪些含“恕”字的詞語或成語呢?(讓大家說,然后寫在黑板上)寬恕、饒恕、恕罪、恕我直言、恕不奉陪等等。
問②:看這些詞,“寬恕、饒恕、恕罪”等,都包含一種什么態度呢?——有寬廣的胸懷。儒家上指“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再看“恕我直言”——說話人的態度開始轉變,變得不高興了是不是?“恕不奉陪”——說話人已經要拂袖而去,要走了對不對?(在黑板上寫下一個“恕”字,擦掉字上半部分的“口”字,改為“女”字,變成“怒”。讓學生理解“恕”與“怒”的轉換,其實很簡單)
我們重新看孔子說的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正理,但如果,“己所不欲,硬施于人”,導致的結果便很有可能是——“怒”了。
由此引出結論: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人與人之間相處,應該遵循平等待人原則。
4、小結
這一則講的是個人修養,強調做人要懂得換位思考,在人際交往中遵循平等待人的原則。
回到第二則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1、疑難字詞
①三省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謀謀劃、籌劃事情。
②)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③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意思是:真誠,誠實。
④傳(chuán)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老師傳授的知識。
2、點析
①“而”的用法:表順接。
3、翻譯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進行自我反省:替人謀劃事情有沒有盡忠竭誠?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信實相待?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認真復習?”
4、講解
問①:有人知道曾子是誰嗎?請同學起來回答(曾子,即曾參,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孔子的學生)
問②:由此可見,《論語》的確不只記錄了孔子,還記錄了他弟子的言行。孔子學識淵博,教育弟子時循循善誘,教出的弟子當然有不少他的得意門生,曾參就在其中,因而他講的言論也值得我們學習。
在這句中,他為什么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呢?誰能告訴我,古語中哪個字表示“多次”,哪個字表示“自我檢查”的意思呢?(提示注意“省”的讀音)
5、小結
這一則講的是為人處事和學習應有的三種態度,其中,“為人謀而不忠乎”講的是做事的態度,“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講交友的態度,“傳而不習乎”講學習的態度。
第六則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xǐng)也。”(《里仁》)
1、講解
問①:大家讀這一則的時候,有沒有立刻想到哪個人的名字?(任賢齊,學生不懂也可提出來)不論是古人還是今人,仍有不少人喜歡引古語來給孩子起名字。當然了,“任賢齊”這個不一定由此而來,但我們因此想想,以古語起名,是不是能夠寄托父母和長輩對孩子的美好愿望呢?毛澤東主席有個女兒叫“李敏”的,名字含義就來自孔子另一句名言:“君子欲訥于言必敏于行”。
問②:大家看課文注釋便可知道,“賢”指的是什么?(指賢人,做名詞使用)“齊”呢?(向某人看齊,像他學習的意思)所以,名字叫“賢齊”的,結合孔子說這話的意思,我們給他解析一下他名字的意思,那就是……(等大家一起回答,找出前半句翻譯: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
問③:上一則曾子說每天要“自省”,這里孔子也“自省”了是不是,可見古人很能自我反省,從而提高。那為什么自省呢?后半句,誰能解釋一下?給大家找出孔子自省的原因。(后半句翻譯:見到不賢的人就對照著自我反省)
2、翻譯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對照著自我反省。”
3、小結
這一則講的是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強調做人要懂得“以人為鏡”。
第八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1、疑難字詞
①弘毅剛強,勇毅。
2、翻譯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志向遠大、意志堅毅,因為肩負沉重,路途遙遠,已實行人德為己任,不是很沉重嗎?直到死才罷休,不是很遙遠嗎?”
3、講解
這一則我們從字面意思看是比較好理解的,沒有那么多晦澀的詞。(一一講“弘毅”、“任”即責任,“道”即道路,“已”即停止)值得注意的是,“以為”這個詞,與現代漢語完全不一樣,應翻譯為“以之為”。這個結構,必須把某個名詞插入其中,看句子,那應該是:“以仁為”自己的責任。這么說理解嗎?明白這個結構的用法了嗎?
讀這一則,誰能想到兩個成語?(任重道遠:擔子很重;路程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同義詞:負重致遠、全力以赴。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奮斗;一直到死為止。奉獻了一切。同義詞:鞠躬盡瘁)
4、小結
這一則講的是個人修養,強調身懷抱負的人就該有堅毅的態度。
四、布置作業
在理解《論語》十則的基礎上,任選一則,寫一篇有關自己的感受或體驗的短文。
《論語》 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誦讀《論語》一書中記錄的孔子關于“學習”的言論。
2.指導學生如何積累和誦讀經典的方法。
教學重點:指導積累和記誦經典的方法。
教學難點:結合經典談感受。
教學過程:
復習
一、 創設情境,回憶孔子的言論。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
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論語》
出示白板:20世紀末,8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聚會巴黎,發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前,從一個人那里汲取智慧”。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這被科學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們中國的孔子。(簡介孔子)
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稱孔子,我國春秋末期魯國陬邑(現山東曲阜)人。他從小生活貧困,由于勤奮好學,成為一個博學多才的人。他曾辦過私學,據說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孔子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曾周游列國,晚年從事整理和傳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詩》、《書》、《禮》、《易》等古代文獻,編著了《春秋》。
師:同學們,聽了老師的介紹,你感覺到孔子是怎樣一個人
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
師:在《論語》一書里,有這樣一句話是寫孔子外貌的。
(出示白板):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師:這里的“子”指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溫和又嚴肅,威嚴而又不兇猛,莊重而安詳。孔子的思想,盡管是兩千年以前的,但它對人類具有永恒的'意義。你知道孔子說過哪些智慧的話語嗎
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生:寢不語,食不言。
生:……
師:(展示《論語》一書),孔子說的這些話,全部在《論語》這部書中,《論語》記錄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全書共20篇,500多章。
三、指導誦讀
師:今天,我們主要誦讀《論語》一書記錄的孔子關于“學習”的言論。(小黑板出示)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師:下面我們進行第一個環節,聲音先于義理———放聲讀。
要求做到:讀準音,正確斷句,讀通順,讀流利。
師:大部分同學已經讀得不錯了,下面我們進行第二環節:學而不思則罔——讀而悟。
請同學們對照譯注的字詞,自己邊讀邊悟,或小組討論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第三幕:古文今說洗耳聽——明大意
加深理解文意。請同學們白板,把古文和譯文對照讀一讀,再回照第二幕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兒。(重在體驗解讀的樂趣)
師:這些語段全是孔子關于學習的言論,請你結合自己的體會,說說哪句話讓你深有同感或者你想就哪句話表達自己的看法
第四幕:熟讀成誦過目不忘——我樂背。
按“鏤空指示法”練習背誦。集體背,小組比賽,個人擂臺賽。
第五幕:引經據典古今為用——格言美
師:同學們看一看,這些語段中哪些詞語和句子,我們今天仍然在用,請畫出來。(學生用筆畫)
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師:這已成為一個成語,如果要表示自己謙虛好學的態度,就可以運用這個成語。成語不一定是四個字。
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師:這是典型的四字成語。
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師:這已成為格言警句。
生:……
師:我們不難看出《論語》中凝練,思辨的語言是我們今天現代漢語的源頭,我們在平常的說話中,作文中,如果能夠恰如其分地運用這些格言警句,就會增加你語言表達的魅力。
四、總結
老師最后還要把孔子老師的一句話送給大家。請看——(出示句子)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注:弟子:年紀細小的人。弟:同“悌”弟弟對哥哥的愛。
師:今天的“弟子”指學生、徒弟,而《論語》中“弟子”指年紀細小的人。孔子老師說“年輕人在父母身邊就要孝順父母,離開家里就要敬愛兄長,做事要謹慎,說話要誠實,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從這句話看出,孔子老師特別看重做人。
同學們,誦讀《論語》,不僅僅是學習語言,更是在學習我們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個有中國靈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國人。
《論語》 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本課四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理解詞句的意思,能把《論語》二則改成兩段白話文。
2、正確默寫課文。
情感目標:
對中國儒學的創始人孔子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并激發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化產生興趣,由此產生對國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詞句的意思。能把《論語》二則改成兩段白話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2、背誦課文。
3、逐步理解兩則論語的意思。
4、滲透學習要溫故而知新,善于思考的行為品質。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理解詞句的意思。
教學過程:
導入。
上學期我們學習了論語一則,誰能給大家背背?(復習導入。)
《論語》是孔子的學生根據對他言行的記載而編寫的。那么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論語》中的有關知識,看看這兩篇課文告訴了我們什么。
二、新授。
1、初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指名讀,檢查讀音。如:為 矣 罔 殆
3、小組互相讀,提出不懂得問題。
4、根據學生提出的的問題,引導學生根據注釋和自己的理解,小組交流這兩則論語的意思。
5、學習匯報。(指導學生理解第一則論語的意思:溫習已經學到的知識,就能得到新的體會、新的發現,這樣的人就可以當老師了。)
6、誰想試著說一說。
7、小組間互相說一說。
8、那這則論語中的.一個生字我們能想辦法把它記住嗎?(指導學生隨文識字。)
9、小組自學第二則論語。
10、匯報。教師指導學生把語言組織完整、準確。
11、著重理解“罔”和“殆”的意思,同時記住這兩個字。(教師相機板書,指導書寫。)
12、誰愿意再試著說一說這則論語的意思。
13、和你的小組同學再說一說。
三、指導背誦。
1、自愿背。
2、齊背。
四、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結合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
板書:
27、《論語》二則
溫故 知新 為師
學不思 罔 思不學 殆
反思:學生理解論語二則的含義之后,覺得自己應該如此好學,背誦較快。學生能夠基本上了解論語的意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默寫課文。
2、培養學生背誦、默寫、書寫等能力。
3、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正確默寫課文。
教學難點:指導書寫。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誰愿意把論語二則給大家背一背?
二、聽寫本課的幾個字。
(鞏固對新字的認識。)
三、指導書寫。
1、按照正確的書寫姿勢,寫一寫。
2、比一比,爭取一個比一個漂亮。
四、指導默寫。
1、齊背這兩則論語。
2、注意標點符號的使用,不寫錯別字。
3、默寫。
五、擴展延伸。
1、把論語二則改寫成白話文,注意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2、寫完后和小組同學互相讀一讀。
反思:
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借助書下注解能夠解釋古文的含義,學完后也能夠默寫古文,學習效果較好。
《論語》 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朗讀《論語》中有關“學習”的內容,熟能成誦。
2、比較學習有關“學習”的論述,理解孔子對于學習的認識和態度。
3、學習古人的學習精神,激發養成好讀書、好學習的習慣的決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熟能成誦《論語》中有關“學習”的名句。
難點:理解孔子對于學習的認識和態度。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學生通讀《論語》,在摘抄本上整理孔子有關學習的論述。
一、溫故導入
1 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誦讀《論語》,你們還記得論語開篇的內容嗎?
[課件出示]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 學生齊誦。
3 孔子在學而篇第一則中,表明了他的哪些態度?
預設:對學習的態度、對朋友的態度、對做人的態度。
4 孔子被尊為圣人,他不但具有賢明的`美德,還在于他善于學習。那么《論語》中孔子對于學習的論述有哪些呢?請你帶著這個問題,快速回憶預習內容,自己稍加整理。
二、歸納整理
1 學生把預習摘抄本拿出來,整理一下自己摘抄的孔子有關學習的論述。
2 集體交流,歸納出以下內容:
[課件出示]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6、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
《論語》 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課文。
2、理解、運用《論語》中關于學習的名言警句。
3、培養文言注釋能力。
4、聯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全文。
2、評點《論語》十則內容。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論語》十則內蘊。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認讀《論語》十則,整體感知,析讀十則內容,就其語言材料進行充分有效的分類整理的實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中國,有一位大教育家,有人稱他為“圣人”,同學們一定知道他是誰。每年的9月28日,都會有很多人去到山東省曲阜市“朝圣”,今年已經是孔子誕辰2556年了。雖然我們不能跑到山東的孔子廟去拜祭孔子,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第10課《<論語>十則》來紀念孔子誕辰2556年,并從中感知孔子的思想。繼續將孔子的儒家思想發揚光大,才是對孔子最好的紀念!
二、檢查預習,積累文學常識
1、提問關于孔子的資料收集:
強調識記: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公認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孔子主張仁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治,反對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話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就是這個意思。他的政治主張具有一定的開明態度,所以孔子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被尊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國歷史上致力于教育事業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誕辰為中國教師節。他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一視同仁),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2、提問關于《論語》的資料收集: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從漢朝初年到五四運動以前的兩千年間,《論語》一直是學童們的一本必讀書,影響很大,書中有不少語句都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漢語之中。
三、反復誦讀課文
1、教師范讀前先齊讀課文前方框內的提示,標出“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詞。
2、自由朗讀,完成兩項工作:
⑴讀準字詞讀音;
⑵思考這十則《論語》中有哪些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的方面?
3、總結三個通假字:
古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語言現象叫“通假”。但由于語言的演變,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間,現在已不同音了,朗讀中要讀本字的音。
板書: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通“悅”,愉快。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通“汝”,你;通“智”,聰明,智慧。
4、全班朗讀,糾正字音,提示字義。
5、提問朗讀。一個小組,每人讀一則。
四、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1、領會大概意思,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表述。不必花太多時間在有注釋的詞語上,討論、弄清楚沒有注釋的詞語的意思。
2、把十則《論語》按照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分類,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3、提問,隨便講自己對哪一則的理解。講出大概意思就行,只講求理解,不追求準確翻譯。
五、課外作業
1、抄寫課文及注釋。
2、背誦課文。
第2課時
教學重點
具體探討課文內容的意蘊。
教學過程
六、逐句翻譯、理解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時:副詞,時常;也可理解成“以時”,即按一定的時間,按時、及時。
習:實習、演習。孔子講的功課,包括禮(禮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詩、書,既要學書本知識,又要實習各種技能,還要跟德育結合。如禮、樂、射、御等都需要實踐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課如講經,那就只能是溫習或復習了。
朋:舊注“同門曰朋”,即同學、同班。句中指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
慍:怨恨,生氣。君子:有道德修養的人,高尚的人。
固定句式
“不亦……乎?”譯作“不也是……嗎?”
翻譯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踐、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得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為)嗎?
理解
第一句講學習的方法,第二句講學習的樂趣。第三句講為人的態度,屬于個人修養范圍。不斷實習,方能牢固,學習之樂;遠道而來,切磋促進,人生之樂;自求長進,不怨他人,提高修養。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吾:我。日:每天。三:多次。文言文中的“三”、“九”都指“多”,不是確數。
省:檢查、反省。為:替。謀:辦事。忠:盡心竭力。交:交往。
信:真誠、誠實。傳:老師傳授的知識。習:復習。
翻譯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了呢?”
理解
討論思想品德修養。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于師,“習”則熟之于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內容)。由此可見古代治學之人非常重視品德修養。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故:舊的(知識)。知:領悟。可:可以。以:憑。以(此),憑借(這一點)。
為:做。
翻譯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理解
討論正確的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迷惑而無所得。
殆:危險、有害。
翻譯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理解
討論正確的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方能有所得。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誨:教導教誨。
知之:認識事物(的道理)。
為:是。
是:這(就是)。
固定句式
“……也……”譯作“……是……”
翻譯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理解
討論正確的學習態度:要有謙遜的態度,不可強不知以為知。要言行謹慎,實事求是,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賢:賢人。齊:相同。內:內心。自省:自我反省。
翻譯
孔子說:“看見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一樣。看見不賢的人要從內心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虛數,幾個。行:走。焉:于此,在其中。其:代詞,他們,指“三人”。善者:優點,好的方面。從:順從,學習。改之:改正自身同樣的毛病。
翻譯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理解
講正確的學習態度,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根他類似的毛病。要虛心求教,取長補短,改正不足。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士:有學問有抱負的人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
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斗。
仁以為己任:即以“以仁為己任”,把仁作為自己的任務。
已:停止。
翻譯
曾子說:“有志者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責任重大而且路程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這不也是很重大嗎?為理想奮斗終身,這樣的道路不是很遙遠嗎?”
理解
討論思想品德修養,“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終身。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歲寒:比喻社會現象,指在濁世。然:這。后凋:君子不同于凡人。
翻譯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理解
討論思想品德修養。處于濁世,君子能潔身自好。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作為行:奉行。
其:副詞,大概(就是)。欲:想要的事物。加:施加。于:在,給。
翻譯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理解
討論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七、課外作業
《論語》 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認讀字詞。
2、理解各則語錄。
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4、學習和繼承中國古代先進的學習方法和態度,初步了解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輝煌成就。
【教學思路】
板塊式教學思路,全課的教學主要分為三個板塊。
【教學重點】
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成語感。
【教學難點】
讀懂《論語》,掌握其中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并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入感受《論語》精髓。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宋臣趙普曾經告訴宋太宗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確,我國兩千年來,不論立身處世以及政治社會,皆以儒家思想為中心,而論語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書,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便是這個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子書,并分別為大學、中庸做章句;為論語、孟子做集注。朱注四書,后來歷代朝廷都定為官書,是科舉考試的標準本,所以流傳極廣,影響也最大。我們課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頁)
二、認讀課文(15分鐘左右)
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
4、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著點讀課文注釋。
5、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注釋,說譯文。
6、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三、析讀課文(12分鐘左右)
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2、同學們試作批注,概括每一則的內容大意。
3、教師指導同學們運用 與學習 有關這個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與學習習慣有關,又如不恥下問與學習態度有關等。
4、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為什么喜歡它。
四、理讀課文(20分鐘左右)
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在成語類記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3、在名言警句類記下:
⑴ 用于學習態度: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學而不厭 敏而好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⑵ 用于學習方法:
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默而識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⑶ 用于思想修養:
人不知而不慍 三人行必有我師
⑷ 用于思想方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⑸ 用于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⑹ 用于日常生活: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難句翻譯類練習:
⑴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⑵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⑶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⑸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⑹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下課之前,同座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
五、作業
1、背誦《論語》十則。
2、課外收集其他關于學習方法和態度的格言警句。
【創意說明】
此教學設計的亮點在于分類式學習筆記。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是在向傳統的`做法挑戰:平時課堂上,學生花大量時間記錄的、知識零散的課堂筆記,包括對教師苦心設計的大量板書的筆記,在知識積累、能力培養、習慣養成和提高教學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設計立意高遠的課堂實踐活動。
學生實踐活動的問題,是新大綱最為著重強調的內容之一。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這樣陳述道: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這是在告訴我們,學生應在我們的語文課上進行充分有效的語文實踐活動。這一點,現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論語》 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掌握黨、否、厭、卓爾、宜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并積累成語:斐然成章;暴虎馮河;登堂入室;殺雞焉用牛刀;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循循善誘。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與弟子之間感人的師生情誼。
3、結合《選讀》中的其它章節,為子路畫像,探討子路與孔子的關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觀。
4、結合孔子師生間的關系,探討當今時代的師生關系的特點。
【文化內涵】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與弟子之間感人的師生情誼。
2、結合《選讀》中的其它章節,為子路畫像,探討子路與孔子的關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觀。
3、結合孔子師生間的關系,探討當今時代的.師生關系的特點。
【課時建議】
三課時
教學步驟一:講—讀—品
1、文意疏通:
(1)以學生研習討論為主,串講重要文言詞語。
(2)文意難點,需教師深化點撥。
如:5.22見《論語別裁》“公冶長五不如歸去”章節
17.4見《論語講要》……
2、在疏通文句基礎上,從誦讀入手,揣摩人物語氣,品味人物思想感情(重點人物:孔子、子路、顏淵、子貢等)。
教學步驟二:為子路畫像
以專題研究的形式,采用小論文的體裁,以小組合作為單位進行研究性學習,學習成果以文章形式進行交流展示。
(注:關于子路形象的材料,課文中還有:第二課13.3章,第三課17.5章、17.7章,第四課18.7章,第五課5.26章,第十三課11.26章。分析子路形象時要把這些材料綜合起來考慮。)
參考專題:
從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分析子路性格;
子路與孔子的特殊關系;
儒學思想必須是一個社會群體思想氛圍的產物,子路對孔子思想的影響;
怎樣看待““門人不敬子路””?
注:《論語》表現的是一個平面:一批學生在聽孔子說教。從《論語》中看不出學生年齡的大小,看不出每個人的身份面目。因此,《論語》中的眾生像解讀(包括孔子自己)還需聯系更多《論語》之外的作品:如《史記》《孔子家書》等,又如研究子路(仲由)推薦仲大軍先生《仲由子路與孔子到底是個什么關系?——對孔子教育集團成員關系的新認識》一文,頗有幫助。
《論語》 教學設計10
《〈論語〉十二則》
教學目標
1.啟發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導自己的言行。
2.了解《論語》一書和孔子及其思想。
3.積累成語、格言、警句等。
重點: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
教法與學法
教法:朗讀教學法 探究法 歸納法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通過熟讀,明白其內涵,通過討論,掌握其寫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孔子及《論語》簡介
(1)《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涵蓋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比較完整地體現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論語》在中國的地位就相當于西方社會的《圣經》一書,所以也有人把《論語》譽為中國人的《圣經》。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圣人”。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三、課文內容提要及問題設計
(一)內容提要
本課所選內容主要涉及這么幾個方面:一是關于讀書做學問的,二是修身養性的,三是關于立志與自我人格完善的。
(二)問題設計
1.為什么每一則前面都有“子曰”呢?
提示:子,指先生,因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所記,用“子”是表示對老師的尊敬。因為《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言行的書。所以《論語》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說的話。
2.《論語》篇名的由來
提示:《論語》這本書形式上的一個特點:分章記述孔子的言行。這種形式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做語錄體,若干章為一篇,其篇名大多是選取每一篇文章開頭第一句話的頭兩三個字來命名的,如《學而》、《為政》等,都是篇名。《論語》一共20篇,篇名有些是孔子弟子的名字,有些并沒有什么實際的含義。
3. “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嗎?
提示:古代人對“三”、“六”、“九”有一種數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數,而不是一個確切的數字。
4.孔子關于讀書的論述對我們有何啟發?
提示:關于讀書,孔子提出了“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獨到見解,并以“吾嘗終日不食,終日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來進行論證。這些對于我們科學的求知和事半功倍地學習都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5.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樣的人?
提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一詞在《論語》中的'“出鏡”率最高,約一百多次。孔子認為君子除了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與人和睦相處的人,還有一個重要的說話和做事的標準,他應該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義”。
(三)本課中出現的成語、格言和警句等。
成語:溫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擇善而從
格言警句
1.談學習態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師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談學習方法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溫故而知新
3.談修身做人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四)正確認識和評價《論語》
一個時期以來,孔子及其《論語》似乎被人神化,其實《論語》是一部內容很平實、很富于人情味兒的充滿了人生智慧的書,一部可以用審美鑒賞的眼光去讀的書。只要善于讀,我們不僅可以從中得到一種美的愉悅,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啟迪和人格的感染。因而,在諸子百家中,以孔子為第一人,諸子之書以《論語》為第一部。但這并不等于說,《論語》就是中國文化,孔子就是真正的圣人。
教學反思
《論語》 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學會2個生字,認識4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文言文的讀法。
3.仔細體會四則語錄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
理解四則語錄的含義,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精煉的特點。
教學準備
課前可閱讀《論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宋朝的開國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嗎?誰愿意給大家講講?(初步了解孔子及《論語》,導入課文。)
二、初讀課文,正確流利
1.根據課后注音輕聲讀文,達到讀音準確。
2.指名讀課文。
3.學生互相訂正,達到“正確”這一目標。
4.學生再練習朗讀,不僅要求讀音正確,還要注意文言文語言簡練的特點,掌握好句子停頓,可以同桌進行討論,在書上做標記,并相互指導。
5.指名讀課文,全班評價
6.出示課文范例,再引導學生練習朗讀。
7.不同形式引導學生朗讀。
三、深入讀文,理解內容。
1.《論語》四則講的都是為學的內容,談了哪些關于學習的問題呢?同學們先根據課后注釋理順文章大意,再來思考這個問題。
2.引導學生逐句理解課文,注意讀講結合,主要依前面的關于本文的'譯文進行講解。
3.現在我們來想想,課文中談到了哪些關于學習的問題呢?你有哪些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4.請大家帶著自己的體會再讀文章。
5.嘗試著背誦。
四、延伸
1.你還了解哪些先哲語錄呢?
2.回憶一下有關自己學習的事,并聯系這篇課文談談今后自己將如何學習。
五、作業
1.背誦課文。
2.積累一些有益的先哲語錄。
板書設計
《論語》四則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 教學設計12
【設計理念】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論語·問孝》。
2、了解《論語》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古至今讀《論語》的人生生不息。
3、結合《論語·問孝》的言論,能說出自己對“孝”的理解;結合課堂上的討論,初步正確地把握“孝”,能夠關注生活細節,懂得用自己點滴的行動向長輩表達孝敬。
【教學重難點】
通過課堂上的討論,初步形成正確的對“孝”的認識,能夠關注生活細節,懂得用自己點滴的行動向長輩表達孝敬。
【教學準備】熟讀《論語·問孝》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預熱:
1、出示圖片,自由交談。
出示孔子圖片,生簡介孔子、《論語》。【板書:論語】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論語》,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為“四書”。
2、觀看視頻,切身感受。
①師:2005年9月28日,全世界舉行了紀念孔子誕辰活動,這說明孔子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2008年的奧運會上,我們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論語的思想精髓和孔子的魅力。【播放視頻】
②同學們,我們今天一起重溫了2008年奧運會盛典的一個片段,從你們專注的眼神中,老師知道,你一定有話說?(你看到了什么?你聽出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③生交流。
很震撼,吟誦的是論語,感受到漢字的博大精深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等。
一、猜漢字,明字理
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下面老師出示幾個漢字,看看誰能快速猜出是什么字。
出示:“子、老、孝”象形字,生猜。
子:像一個嬰兒,他的腦袋很大,舉著小手,樣子很可愛。是什么字呢?
老:像一個駝背、伸手、扶杖、頭戴大帽的老人。會是什么字呢?
孝:像一位面朝左、長著頭發的駝背老人,身前一孩子,扶持著老人。【板書:孝】
小結:“孝”——會意字,上部是“老”的省形(省去“匕”,拐杖形),下面是“子”,會意為孩子攙扶老人在行走。百善孝為先,孝從敬愛老人始。
真是:老字省匕空下邊,年老力衰步履艱;
子孫上前相攙扶,敬愛長輩孝為先。
這節課,就讓我們跟隨孔子一起學習孝道。
二、自由讀,讀流利
1、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匯報讀。請四名學生讀,每人讀一句
3、讀后評價。(正確、流利)
師:讀古文,僅正確、流利還不夠,還要讀得有節奏。
4、師范讀。生再自由讀,師個別指導。
5、生個別讀、帶讀。
6、師譯生齊讀(男、女)
7、師生共讀。(師讀敘述,生讀孔子話)個別、齊讀
8、挑戰讀。全班推薦最好的學生讀(表揚學生,獎勵配樂讀)
9、配樂讀。 “臥虎藏龍”,跟隨古琴曲一起讀
師:你們的誦讀把我帶回了春秋時期,拉回了孔子時代。如果時代倒退兩千多年,你們也一定是“孔門七十二賢”。
三、悟中讀,知大意
【一】出示“背井離鄉”圖,你看到了什么?想起了哪則論語?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1、個別讀
2、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悟中讀。
3、齊讀。男生:孝敬父母的好男兒 女孩:孝敬父母的乖乖女
【二】出示“喂養圖”,它讓你想起了哪則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1、生讀
2、談談你是怎么理解的?母親噙著淚水,病在兒身,痛在母心。
3、會背這句嗎?齊背。
是呀,孔子告訴我們,不要讓父母為我們的遠行擔憂,不要讓父母為我們的疾病擔憂,我們要關愛父母。 【板書:愛】
【三】出示“不孝圖”,再看這幅圖,你想說什么?它讓你想到了哪則論語?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1、根據圖,試著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2、齊讀。
要是不孝敬父母,和養犬馬有區別嗎? 【板書:敬】
【四】出示“中國好人榜吳秀琴圖片”,播放視頻。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1、這個女孩,你們認識嗎?讓我們跟隨一則報道了解她。
(播放視頻)讓你想起了哪則《論語》?個別讀,齊讀。
2、簡介事跡《用稚嫩的肩膀為母親撐起一片天》。
同學們,看完這則報道,在小秀琴的身上,我們明顯感覺到這個小女孩儼然一位“小巨人”。雖然只有11歲,雖然身體瘦弱,可小小的秀琴卻為自己的母親撐起一片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
3、對比讀:男生捫心自問,你們做到了嗎?男生齊讀;
女生捫心自問,你們做到了嗎?女生齊讀。
四、創境讀,明道理
是啊,孝敬,孝敬,敬才是孝的.最高境界。四則論語我們都學完了,那么,在生活中能不能靈活運用呢?
1、播放新聞萬象“不孝”視頻《老人沒接孫女 遭兒子暴打》
請看這則視頻,當你看到不孝子,對父親大打出手的時候,我們就會吟起: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2、當我們看到不孝子不給父母好臉色的時候,你就會想起:
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3、當我們見父母憂心如焚的時候,我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4、當我們出遠門,牽掛父母的時候,你也會想起: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五、熟讀成誦
同學們,這幾則論語,你們會讀了,會用了,那么,今天就讓我們將它牢牢地記在腦海中,給大家幾分鐘的時間,看誰最先將它背下來。
1、生背誦
2、匯報交流。個別背、齊背
六、拓展延伸
1、典故:望江范永芳《孝思維則》
清乾隆年間,望江縣長嶺鎮文學村范家前屋曾有一位孝子——范家芳,未滿十歲,在縣學校讀書,他的父親送米供他念書,每次他都留米回家,還經常哭泣呻吟;先生責備他,問他為什么悲痛,他說:“父親在田地里辛勤勞動,我卻坐享其成。”父親生病,想吃棗子,他摸著學校一顆已經干枯的棗樹哭泣,果然,枯樹復活,結出飽滿的棗子,他摘下給父親吃,人人都感到奇怪。他父親病了,他十幾天不脫衣服侍候。乾隆二十五年,其事跡受到皇上旌表《孝思維則》,并于乾隆二十六年,建造孝子門予以表彰。
范家芳尊老敬老堪為孝子典范,當今仍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讓“孝敬”牢牢地記在了我們心中。
2、哪一則論語觸動了你的心靈,談一談。(我們應該怎樣盡孝?)
生自由談。
師:你們都是大孝子,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了一段視頻,這段視頻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相信也能再一次感動你們。【播放公益廣告:媽媽,請您洗腳】
3、小結板書。
同學們,關愛老人,用心開始;孝敬父母,從我做起。
4、配樂朗讀《當你很小的時候》
七、課堂總結
同學們,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希望你們愛上論語,愛上經典。下課。
板書設計:
論 語
敬 愛
孝
《論語》 教學設計13
教案類型:
活動參與型
教學目標:
1.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學習本文的生字,能根據課后注釋疏通文意。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復述故事。
活動重點:
背誦并復述故事,能根據課后注釋疏通文意
活動難點:
能根據課后注釋疏通文意
活動準備:
學生:預習,搜集有關太陽知識
教師:1、孔子的資料
2、太陽離地球遠近的資料
活動時間:
40×2
活動過程
課節一
活動內容:
讀課文
活動目標:
1、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學習本文的生字,熟讀課文
活動一、揭示課題
目標:質疑
過程:
1.齊讀課題
2.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中一共講了哪幾個人物?(孔子、兩個小孩)
3、介紹資料,了解背景知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從小生活在貧困之中,與寡母相依為命,學會了干不少“卑賤”的雜活。后來做過委吏(管倉庫)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魯國叔臣季氏賞識,做了魯國司寇,才進入大夫的行列。孔子熟讀古代文獻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傳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學在官府的狀況,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為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開了先河。
活動二、初讀課文,糾正字音。
目標:熟讀課文
過程: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查字典解決。
2.指名讀文,糾正字音。
3、領讀齊讀小組讀自讀個別讀
活動三、學生字
目標:學習本文的生字
過程:
1.分小組學習生字。
2.交流匯報。
盂:yú音易錯讀為yū;指盛液體的敞口器具。
滄:cāng音易錯讀為qiāng;指青綠色。
湯:tāng指熱水,開水。
課節二
活動內容:譯文
活動目標:
1.能根據課后注釋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復述故事。
活動一、論故事
目標:了解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
過程:
1、讓學生找出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
2、交流
3、師解并翻譯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1)游:在這里指游歷說服,走訪各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
(2)小兒:小孩。
(3)其:指兩個小孩辯論、爭論這件事。
(4)指名讀這一段話,試著說說這段話的意思。
(孔子東游,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便問他們為什么爭論。)
活動二、論觀點
目標:學習第二自然段
過程:
1、讓學生用原文中的句子說出兩個小孩各自的觀點
2、說說自己的理解
3、師引導翻譯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午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1)第一個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讀一讀原文。
(2)始出:剛剛,開始升起來。
(3)也:語氣助詞,表示判斷成解釋的語氣。
(4)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個孩子的看法。(他認為太陽剛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遠。)
(5)再說說第二個孩子的想法。(他認為太陽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遠,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近。)
活動三:說理由
目標:學習第三、四自然段
過程:
1、讓學生用原文中的句子說出兩個小孩各自的理由
2、說說自己的理解
3、師引導翻譯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個孩子為什么會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近,中午時離人遠?讀一讀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這。乎:助詞,表示疑問,跟“嗎”相同。
(3)說一說他有這樣看法的理由。(太陽剛初升時大得就像車蓋,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盤盂,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4)有感情地讀讀這個自然段。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1)第二個孩子為什么會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遠,中午時離人近?
(2)說說他有這樣想法的原因?(太陽剛初升時陰陰冷冷,到了中午太陽熱得就像把手伸進熱水里去。這不是離著近的熱,而離著遠的涼嗎?)
(3)有感情地讀讀這個自然段。
活動四:做裁判
目標:學習第五自然段
過程:
1、讓學生判斷誰對誰錯,并說明自己的理由
2、看孔子的裁決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1)為:說。
(2)說說最后一個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斷。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得多呀?”)
3、師解釋原因。
4、分角色朗讀課文。
5、以表演的形式復述課文內容。(一個演孔子,兩個演小孩兒,一人當旁白。)
附:板書設計
25兩小兒辯日
孔子: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觀點: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午時遠也
一兒
理由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觀點: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
理由: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謙虛謹慎學無止境
《論語》 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一、引導學生學習《論語》,積累其中的經典語句,激發學生對國學的熱愛之情。
二、在教師的指導下,達到用經典文化有效指導生活的目的。
三、汲取“君子”精華思想,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
教學重點與難點:
結合實際理解孔子積極倡導的君子自我修養的要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動機:
西方人講“紳士風度”,要求男性在公眾交往中注意自己的儀容舉止,風姿幽雅,能給人留下彬彬有禮和富有教養的印象。我們中國古人提倡的是“君子之風”。君子之風無論是窮是達,人人適用。那么,一個人具有什么樣的品行修養,才算
有“君子”?它對我們有哪些要求呢?下面我們繼續學習《論語里仁篇》。
(板書:君子)
(從“紳士風度”引出“君子之風”,簡單比較,激起學生了解其內容和要求的興趣。)
二、檢查預習,組內討論。
每個組選擇最感興趣的一章研討。
1、組內先正音,然后然后檢查朗讀。組內齊讀課文,人人過關。
2、組內對照注釋和譯文初步解釋句子含義,并談談自己的認識。
精品資料
3、針對預習中提出的問題,組內討論解答。
三、小組匯報,合作探究
各小組主動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其他小組交流補充。
1、每個小組先范讀,正音,再帶領大家齊讀。
2、解釋本章的含義。
師結合板書(仁德、道義、見利思義、見賢思齊、訥言敏行)
3、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
4、其他同學交流補充或發表不同看法。
四、教師精講,點撥提升
(一)總結君子的特點。
其一,君子要重義避利,追求道義。孔子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里仁》)“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里仁》)
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于比。
其二,君子要重視自我修養、仁德。
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
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里仁》)
在孔子看來,作為君子就必須重視仁德修養,不論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離開仁德。
其三,君子必須言行一致,訥言敏行,即所謂:“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
(《里仁》)“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為政》)
精品資料
君子是我們做人的目標。一部《論語》關于君子的'言行標準及道德修養要求,共有80多處。在后面的學習中我們會繼續了解君子的特征。
君子是一種道德高尚的人,君子是一種勤勉自律的人,君子是具有綜合素質的人。相信同學們一定能成為君子。
(二)總結學習方法。
剛才,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學《論語》,做到了學以致用!《論語》不是教人讀的,是要讓人行的。程子說:“如果讀了后自己的言行和品德沒有什么改變,相當于沒有讀。 ”所以,同學們每讀一章,應該靜下心來想想,自己如何學以致用。
五、鞏固檢測,拓展升華
1、出示小黑板,按原句填空。
學生在課堂本上填空,指一生上黑板寫。
①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②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③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于比。
④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⑤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創設具體情境,學以致用
現在的家長教育孩子,“你出去一定要會說話,這樣別人才會喜歡你,你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你會用《論語》中的哪句話反駁他?
精品資料
3、拓展升華:
《論語》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世界諾貝爾獎金獲得者
1988年在巴黎集會,發表宣言稱:“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從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
那里去尋找智慧。 ”這話一點也不夸張。作為中國人,我們理應做得更好,一定
要去學習《論語》,進一步認識孔子。讓我們與圣賢為友,從經典中汲取營養,做有根的中國人。課后,請各小組繼續研究“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下節課研討。
《論語》 教學設計15
論語十則教案設計及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
課前準備
①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搜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借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論語十則教案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介紹孔子和論語,研讀有關學習的內容。
○教學設計
導入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
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①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③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和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內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后五則著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探究學習課文前五則
①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a.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后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人不知而不慍(yùn)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不亦說(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傳(chuán)不習乎誨女(rǔ)知之乎不知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讓學生結合對課文的理解說出加點的詞這樣讀的理由。
b.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并用多媒體展示:
◆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c.質疑交流:就字詞句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同學回答。
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并加以提煉、補充。
探究的詞句摘要:
朋三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②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
a.學生自主閱讀。
教師要求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么?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么?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教師再要求學生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b.班上討論、交流以下兩個問題:
◆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作業
①必作:“研討與練習”第一題。②選作:課外閱讀論語,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論語十則教案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小結全文,背誦課文。
○教學設計
導入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探究學習后五則
①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②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 ③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a.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層含義。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詩句。
教師要求學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樣的品性?(教案 ) 要求學生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
學生觀點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請同學介紹儒家學說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要求點到為止。
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么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師小結
現代社會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美德亟待發揚。現代著名新儒學大師、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在岳麓書院演講時曾預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華文化將全面復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傳統美德的'蔚然成風吧!
朗讀全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積累、拓展
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教師在學生交流后對本文出現的常用成語作歸結并板書:死而后已溫故知新任重道遠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師
背誦課文
作業
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資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論語十則教案課后反思: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我們所效法。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則》,著重敘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于心理發展正處于萌芽狀態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的課堂實踐活動。讀懂——能見“言”而知“意”;讀熟背誦——熟悉文言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形成語感;積累詞句——特別是古今不同的詞語和句式。教學過程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
【《論語》 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經典]《論語》教學設計11-24
《論語》教學設計06-25
《論語》優秀教學設計03-19
【實用】《論語》教學設計09-05
論語教學設計(精選7篇)08-26
論語選讀教學設計范文09-03
《論語》十二章教學設計06-17
小學論語教學設計(精選15篇)04-04
論語十則教學設計(精選15篇)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