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學設計【實用】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科學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
【教材簡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建立了食物鏈、食物網、生物群落、生態系統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態平衡的意義。這一課學生將把研究的視角推廣到真實的大自然中,具體分析草原生態系統失衡的原因,推測草原上某種動植物增減或某種環境改變后生態平衡狀態的變化,進而建立生態系統的概念。
從小生態和模擬生態擴展到大自然真正的生態環境,通過擴展生物與環境之間關系的認識,學生們加深了對人類生活環境的認識,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的棲息地,進一步增強了保護地球環境的意識。
【學情分析】
大自然真正的'生態環境中,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會怎樣互相影響,產生怎樣的變化。通過探討,學生們加深了對人類生活環境的認識,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的棲息地,進一步增強了保護地球環境的意識。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自然界里某一區域生存的生物必須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即生物群落。
科學探究目標
應用分析推理等思維形式,對沙塵暴生成的原因進行分析。
【教學重難點】
重點:應用分析推理思維,對生態失衡以及沙塵暴的成因進行分析。
難點:合理地分析與推理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鷹、兔、草平衡關系的小視頻,一盆裝有沙土的盒子,作業本的活動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
1.回顧:生態瓶中,小魚的數量、水量、水草的量其中一個發生變化,會有什么影響呢?
2.自然界和生態瓶一樣,如果環境條件受到破壞,生物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我們把自然界里某一區域的生物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叫做生物群落。
提問: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壞,可能會發生什么呢?
(預設:被吃生物或吃它的生物也會受到影響,整個生態系統就會失去平衡)。 揭題:維護生態平衡(板書)。
二、研討:草原生態系統中鷹、兔、草的數量變化(預設15分鐘)
1.如果我們到草原上去,會發現那里的生物群落有哪些生物?
(預設:可能有人類放牧的牛羊,肉食性的獵隼、狐貍和狼,雜食性的鼠,蝗蟲、蚱蜢等昆蟲,我們喜愛的百靈鳥,還生長著中草藥甘草,遠銷國外的名貴特產發菜……)
2.以老鷹、兔子和兔子喜歡吃的草為例。讓我們畫出它們之間的食物鏈吧。
3.小視頻:介紹生態平衡情況下的鷹、兔、草的平衡狀態。 然而,……,鷹、兔、草其中的一種數量減少了!
提問:你認為鷹、兔、草哪一種數量最先減少,會發生什么現象? (預設:生態失去平衡1.鷹減少,會發生兔子天敵變少而數量增多,草減少。
2.兔減少,鷹難以捕食到充足的食物而飛到其他區域或餓死,草增多,草會瘋長,植被不合理,可能引發草原火災……。
3.草變少,兔子缺少食物有部分被餓死,鷹也因食物不足而飛走甚至餓死。
4.學生預想出短期內變化,并且說出長期后的新的生態平衡。)
提問:人類,也是自然界的一員,哪些行為會造成鷹、兔、草的減少。
[活動一] :討論人類的哪些行為造成鷹、兔、草的減少 小組討論,并在圖中表示出來。
小組匯報可能造成草原上鷹、兔、草減少的行為。
4.深入分析推理。人類的行為直接或間接導致生態系統失去平衡,那么生態系統失去平衡可能會對環境和人類造成什么影響呢?
(預設:過度放牧,導致植物的減少,氧氣變少,土壤沙漠化)
三、推理:是什么引發了沙塵暴(預設15分鐘)
沙塵暴為污染環境、危害我們生活的一種惡劣天氣,近年來,發生在我國北方的次數越來越多,其他地區也有發生,我們南方比較少見。
1.提問:哪位同學來說說你對沙塵暴的認識?
(預設:風把地表面的沙子吹起來;有很多沙子被大風吹起來很高;學生對著裝有沙土的盒子吹)
2.閱讀資料,分析引發沙塵暴的原因。
[活動二] :結合北方草原生態系統部分生物的現狀,進行討論分析。PPT圖文資料:北方草原生態系統中的常見生物。
①百靈鳥。一只百靈鳥一年可以吃掉4萬只蝗蟲,然而每年約10萬只被捕殺和毒殺,成為觀賞鳥和餐桌上的美食。
②獵隼。主要以中小型鳥類、野兔、鼠類等動物為食。在某些國家馴養隼類是一種時尚,財富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國內有一些不法分子非法捕捉獵隼從事走私活動,給該物種造成了較大危脅。目前我國規定獵隼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③發菜。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草原地帶,有農民以采挖發菜賣錢謀生,由于多年過量采挖發菜,導致大片草場退化和土地荒漠化。
學生匯報交流。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2
知識目標:
1.搜集有關地震的信息資料,了解地震這種自然現象的發生不可避免的地震災害。
2.通過模擬實驗和推理想象,自行獲取地震的成因的知識。
能力目標:
注重學生參與模擬地震實驗過程的感知,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能用簡單的實驗儀器做簡單的實驗,能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實驗過程,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識,學會地震自救的方法。
難點:
地震成因
重點:
地震危害及怎樣避震。
主要內容:
《地震》是小學五年級第一單元第3課的內容,教材包括三方面內容:
1.了解地震的危害——通過模擬活動對地震這種自然災害有更清晰的認識。
2.通過模擬實驗和推理想象,理解地震的成因。
3.在活動中,使學生了解避震的科學常識,懂得如何從容面對地震,知道自救的方法,進行地震模擬演習,讓學生認識到用知識守護生命。
教學過程:
一、 錄像激趣,引入課題。
教師以談話方式導入,看到“5.12這個日子,大家想起了什么?”“關于地震,大家對他了解有多少呢?”
5月12號,在四川汶川發生了8級地震,這是繼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來又一次在我國發生的大地震。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種自然現象,和我們人類有著密切的關系。
看完這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說些什么?關于地震,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學生交流感受。
大家提的問題很有價值,這節課老師與大家共同探究有關地震的問題。
二、探究新知
1.學生提出問題:地震是怎樣形成的?地震前有什么前兆?地震怎樣來預測?地震發生后人們怎樣來自救?……
2.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疑問確定本節課主要研究解決的問題。
3.根據地震的現象,研究地震的形成原因 ①觀察地震現象
播放地震現象的視頻,觀察、了解地震現象
讓學生結合看到的視頻資料和對生活中的了解,來說一說地震發生時看到了什么現象?
(天氣的變化、動物的'反常表現、山體滑坡、井水異常、大地、建筑物在劇烈地晃動……)
教師提問:是什么力量使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動使它造成倒塌呢?
(來自地球內部的力量、板塊碰撞等)。
地殼是有一層一層的巖石組成的,地球內部在不斷運動著。
二、研究地震成因
1.用上節課所學的方法讓學生猜測地震成因。
2.根據學生猜測做模擬實驗:把毛巾、木棒、盒子、木塊放好。
出示實驗要求: (課件展示)
請每位同學反復實驗,注意觀察發生的現象,并認真體會木棍斷裂時手的感覺。
學生進行實驗,匯報實驗現象。
實驗完成后,讓學生思考并小組交流: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然后推理想象地震是怎樣形成的?
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地震形成的原因。 課件資料補充:PPT
(學生提出自己想研究、感興趣的問題,通過模擬實驗,體驗地表斷裂時的感覺)。
師小結:大家想,一個筷子在斷裂的瞬間都會引起我們手的震動,那么幾千米厚的巖石層在壓力作用下發生快速、突然的斷裂會引起的怎樣的震動?釋放出的能量該是何等的巨大呀?
三、 拓展活動:
1.地震的危害。
通過模擬實驗體驗地震引起房屋、橋梁等在瞬間倒塌的現象,從中體驗地震的危害。
2.預防地震
介紹地震前兆以及正確避震常識
讓學生知道地震的破壞力巨大,地震的發生也不可避免,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知道地震該怎樣預測,盡量避免災難的發生。用課件展示地震前出現的異常現象。
除了觀察地震前兆,還有先進的測震儀對地震進行預測。 (課件展示)公元132年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預報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比歐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
教育學生當地震發生時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沉著、冷靜,然后再迅速的進行自救。
四、科學應用,避震自救
進行避震演習,教給學生緊急避震常識。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3
一、教學內容
教科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課《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二、教學目標
(一)教學內容分析
在進行了“植物”和“動物”單元的學習之后,學生將在這個單元里開始對物質世界的探究。“我們周圍的材料”單元為三年級學生提供了研究周圍常見物體和材料特性的機會。當學生們對各種物體進行探索的時候,他們會發現,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可以按照組成物體的材料和材料的物理性質來描述這些物體。而材料的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材料與人類的關系十分密切,材料的使用也影響著周圍的環境。本課是這個單元的第1課,是讓學生觀察和思考,周圍的物體是由哪些材料做的,指認6種常見材料并用詞語描述它們。這一課將通過觀察和辨認來引導學生探究材料。他們將觀察自己隨身攜帶的物品、書包和教室里的設施,分辨它們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并且在這個基礎上找出常見材料,描述它們的特性。這使我們有機會了解學生在材料方面的已有經驗,引導學生從材料的.角度觀察物體、引發他們對材料的研究興趣,明確研究材料的意義。
(二)具體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我們周圍的常見材料有木頭、紙、金屬、塑料、玻璃、纖維等。
過程與方法:
1.調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觀察和辨認不同的材料。
3.用詞語描述常見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發展進一步研究材料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重點:觀察和辨認身邊不同的材料
教學難點:用適當的詞語描述常見材料
教學準備:
1、6種用最常見的材料做成的物品(餐巾紙、牙刷、毛巾、鑰匙、玻璃杯、木梳)。
2、我們身上的物品、書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的統計表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師問:摸獎見到過嗎,你摸過嗎?今天我們也來摸摸,看看你的運氣如何。老師先告訴你們,這些東西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你摸的時候,說說你摸到的感覺,并猜猜你摸到的可能是什么,它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2、摸獎猜謎活動
請幾名學生到前面來在老師準備的百寶袋里摸各種物品,學生每摸出一種物品都讓他猜猜這種物品是什么材料做的?
3、導入新課
學生回答后師說:是的,我們周圍有許許多多材料人們使用,今天咱們就來觀察一下我們周圍的材料。(板書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要研究的問題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就會越感興趣。用摸獎猜謎的形式導入新課,似乎沒有什么新穎之處,但對小學生來說也很意外,在興趣盎然的摸獎活動中,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課堂上來。
二、觀察記錄身邊的材料
1、讓學生觀察自己和小組里的同學,身上穿的、佩帶的、攜帶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并試著把它們寫在表格中。
2、讓學生觀察書包、教室里的物品,并猜測它們是什么材料做成的?提示學生邊觀察邊做好記錄。
3、觀察活動后,組織學生匯報交流。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此環節中我充分放手,讓學生自行探究,針對三年級小朋友對探究的過程還不是十分明確的實際,我還引導他們簡單說一說自己研究前的設想,特別是如何做好記錄,這對學生開展好自由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三、觀察描述幾種常見材料的主要特點
1、談話:我們最常用的材料有紙、金屬、木頭、塑料、玻璃、布。我們生活中有許多材料供我們使用,他們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特點。就拿我們教室的門來說你們知道它是由哪些材料做成的,這些材料有什么特點嗎?
2、組織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的材料,一起來討論一下它有什么主要特點和用途,并記錄下來。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此環節中我組織學生討論交流,鼓勵學生用適當的詞語描述常見材料的主要特點。孩子們的交流既是對研究成果的交流匯報,又是對研究方法的梳理,學生們共同分享著集體的勞動成果,在交流、匯報中學會了贊美,學會了理解,獲得了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使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快樂,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堅定了他們繼續研究、探討的信心。
四、課后延伸
師問:關于“材料”還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問題,你們想不想研究?想研究什么問題?
學生提出問題后,師告訴學生我們將在以后的幾節課中繼續研究。
設計意圖:這樣探究從問題開始,至問題結束。在研究了“常見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這一問題后,再讓學生提出關于“材料”還想研究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自然生成新的問題,繼續研究下去,這樣充分說明教者的“用教材教”的意識。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4
過程與方法:
1、能通過觀察、實驗等方法收集證據,記錄現象。
2、能對收集觀察的的資料進行總結,做出合理的解釋。
3、能對探究的問題做出初步的結論。
科學知識:
1、了解月相的變化規律,影子的變化規律。
2、知道晝夜交替與地球自轉有關。
3、了解晝夜變化對人和動植物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敢于大膽想象。
2、在學習和解決問題中注重證據。
教學重點難點:
1、認識影子及月相的變化規律。
2、晝夜對動植物、人的影響。
3、太陽鐘的記時原理。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觀察記錄的影子及月相變化情況。
2、前面收集的有關圖片和文字資料。
3、自制的太陽鐘。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師:一年有365天,每一天都由白天和黑夜構成,白天讓你想到天空中的.什么事物?——太陽。黑夜又讓你想到什么?——星星,月亮……太陽和月亮雖然離我們十分遙遠,但卻與我們有著密切的聯系。你知道有哪些聯系嗎?
學生回顧單元內容。
二、總結:
1、太陽和影子:
(1)大多數物體在太陽下會有影子,還記得影子產生的條件和原因嗎?
(2)拿出前面課堂上討論記錄的影子變化規律記錄,不同小組間進行交流對比,再次明確影子方向和太陽位置的關系;影子長短變化規律。是否有不同觀點(鼓勵大膽想象)。
(3)對小組觀察記錄和討論情況進行評價。
(4)師:老師看見同學們的桌上放著形形色色的太陽鐘,誰來介紹下你的太陽鐘是如何測時間的?它是根據什么原理測時間的?
(5)小結:太陽能夠使不透明的物體產生影子,而影子在一天中是由長變短,再變長,由西向東變化的,利用這個原理古人制造了太陽鐘。
2、月相變化:
(1)過渡:當太陽從西方落下,月亮就粉墨登場了。這樣的交替周而復始,其中的奧秘吸引了古往今來許多的人。小科學家們,你了解晝夜交替的奧秘嗎?
學生總結所學知識,要求發言精練,不必象學習新課那樣詳盡。
(2)師:月亮是個害羞的姑娘,總是遮掩著臉龐,難得看到全貌。因而人們給她取了好幾個名字,還記得嗎?
(3)學生回憶月相名稱。
(4)師:這些名字我們稱之為——月相。同學們都觀察了一個月的月相變化,我們來比一比誰的月相日記最精美準確。
(5)交流月相日記。
(6)小結:原來月相是以一個農歷月為周期變化的,在同學們的耐心觀察下,發現了月亮是圍繞著地球轉的,從新月到十五的滿月,再變成蛾眉月,它在空中的位置也發生變化,真是個愛躲迷藏的害羞姑娘。
3、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
(1)師:晝夜不僅有影子與月相的變化,還對動植物產生影響,使動植物形成一定的生活節律,也就是通常說的生物鐘。
(2)經過實驗,你有什么發現或感受?
(3)學生談論。
第二課時
三、拓展: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你有哪些體會?
小組交流,適當板書。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五課。教材安排學生先通過分享了解到的太陽系信息,認識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轉動的八大行星(包括圍繞行星轉動的衛星)、矮行星、小天體(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組成的天體系統。然后利用橡皮泥等材料建立一個太陽系模型,在建模、處理數據的過程中感受太陽系空間之大,行星在這個空間內之小。考慮到線上教學的限制,學生隔著屏幕較難獨立處理數值如此大的比例尺計算。同時很多學生居家學習,較難外出采購材料,不一定每個學生家中都備有橡皮泥,也難以在直播課堂中短時間內自己一人建造出太陽系的模型。基于此,授課教師對本課內容作了一些調整。首先通過課前發布建模任務,學生在課前通過查閱太陽系資料,利用家中易得、合適的材料建造太陽系模型,初步建立太陽系的概念。課中,學生以天文館館長身份分享交流自己建造的太陽系模型,其他同學以天文愛好者對展示的模型進行評價交流,引發學生對于建模的認知沖突,認識到建立模型需要考慮材料是否合適?模型中各天體順序是否準確?天體之間的距離、天體的大小如何?與真實情況是否相符,如何處理數據等。再通過觀看正確比例下的太陽系建模視頻,感受到太陽系之大,行星之小。最后經過總結完善對太陽系的認識。
【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對神秘的太陽系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知道太陽系里有太陽和部分天體,但較少能完整地說出太陽系的構成。學生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和查閱資料能力,能夠基于對太陽系的了解,嘗試尋找身邊材料來建造太陽系模型。但很多學生會忽視建模的科學性,較少能關注到數據的處理。同時由于學生剛接觸比例尺,面對太陽系如此龐大的數據,學生處理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學生知道太陽系很大,但是到底有多大,學生對此沒有深刻的體驗,所以本課最后學生將通過觀看視頻,了解到建立正確比例的太陽系模型需要非常大的空間,而此時所有的行星都難以用肉眼觀測到,由此深刻地感受到太陽系之大。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轉動的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體組成的天體系統叫作太陽系。
2.太陽系是一個較大的天體系統。
科學探究目標:
1.收集資料,認識和了解太陽系。
2.根據查閱的資料,利用身邊的材料建造太陽系模型。
3.樂于分享自己查閱的資料和建造的模型。
科學態度目標:
1.對宇宙的探索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熱情。
2.能夠利用不同的、豐富的材料進行建模。
3.能夠基于他人的建議和學習,對自己的模型進行反思和調整。
STSE目標:
意識到太陽系的發現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說出太陽系的組成,認識龐大的太陽系。
難點:通過建模、數據處理感受太陽系之大。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學ppt、課前收集的學生作品圖并制作成視頻、模型評價表、介紹模板
學生準備:課前制作的太陽系模型
【教學流程圖】
【教學過程】
(一)作品展示,激趣導入
教師播放課前收集的學生作品圖所制作的視頻。
設計意圖:學生在課前都花費一定的心思,基于自己的認識,利用身邊的材料建造太陽系模型,并希望自己的模型能夠展示在其他同學面前,得到他人的肯定。由此,教師應該提供這樣的機會和平臺。學生之間也能夠有所交流和發現他人的獨特之處,激發學生善于發現,留心觀察身邊事物,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與創新意識。
(二)分享與交流,引發建模沖突
教師提供介紹模型的模板:
學生以天文館館長身份,連麥借助模板分享自己建模所用的材料、方法及模型里的天體情況。其他同學在傾聽過程中有疑問可以用文字提問,教師將轉達給分享者。
設計意圖:不同學生在建模過程中會有不同的體會和發現,通過分享和交流,豐富學生對科學建模的認識、學生以天文館館長身份向其他同學介紹自己的模型,會有一種身臨其境和使命心,更有代入感。教師提供介紹模型的基本句式,為學生搭建語言表達的腳手架,介紹自己如何設計,選擇怎樣的材料,有思維的參與。學生分享過程中會收獲喜悅感和成就感,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教師展示評價標準,所有同學通過釘釘答題卡功能選擇自己喜歡的模型,并說出選擇的理由。
設計意圖:借助平臺功能,讓所有同學參與其中。也促使學生傾聽、思考他人的分享。能夠大膽質疑他人的設計,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時反思自己的作品,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
(三)處理數據,科學建模
教師在學生分享過程中,尋找學生對太陽系中行星大小,它們與太陽之間的距離的關注。順勢提出如何科學建模。播放處理數據的方法視頻。
學生觀看視頻,初步了解數據處理方法。
教師播放國外天文愛好者建造正確比例的太陽系模型。
學生觀看視頻并關注建造真實的太陽系模型需要多大的空間,感受太陽系之大。
設計意圖:由于建造太陽系模型是學生首次根據數據進行建模,而課前建模中少有學生關注真實的數據情況,也較少有學生對數據進行處理后再建模。同時,太陽系數據項目多,數值量大,學生獨立處理會有所困難。而本課主要是希望借助數據的處理,讓學生感受太陽系之大,因此教師在此做了減法,弱化數據處理,通過視頻介紹方法,讓學生能夠初步了解方法,引導學生課下再根據自己模型比例處理數據,體會同時考慮兩組數據建模的困難,認識到實際生活中人們只處理一組數據以便觀察。
(四)提煉概念,總結延伸
教師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說說什么是太陽系嗎?
學生根據今天的課堂學習,總結什么是太陽系。
教師展示宇宙圖片,激發學生繼續探索廣袤無垠宇宙的熱情。
設計意圖:通過學習,學生對太陽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最后對太陽系的概念進行總結歸納,強化學生對太陽系模型的認識。
【課前任務通知單】
請你查找有關太陽系的資料,根據你所搜集到的信息利用身邊的材料建造一個太陽系模型。(要求標出模型中各天體的名字、天體模型的大小、模型中天體離太陽的距離等)
溫馨提示:
1.注意模型是否合理,比如天體之間的順序?天體離太陽的距離?天體的大小?
2.可以利用橡皮泥、輕黏土、面粉、紅豆、綠豆、米、橘子、氣球、葡萄、牙簽、白紙、筆等物品來幫助你建造模型。
【評價量表】
太陽系模型評價量表
評價項目
評價標準
自我評價
完整性
模型中有太陽,八大行星等天體
1~20分
創新性
能夠利用家里易重,多種材料制作
1~30分
科學性
八大行星排列順序與實際相同
1~20分
按一定的比例縮小行星與太陽的實際距離并按縮小的距離擺放
1~10分
按一定的比例縮小各行星的直徑大小并按縮小后的直徑大小建模
1~10分
美觀性
模型與實際太陽系外觀相近
1~10分
我的自評總得分(滿分100)
-----分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學習用觀察、實驗、思考、閱讀資料的方法分析空氣的成分.
△培養初步的化學實驗技能.
2、知識與技能:
△知道空氣是由不同氣體混合而成的,空氣中包括氧氣和二氧化碳.
△知道氧氣支持燃燒、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了解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的品質和合作交流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了解空氣的成分.
2、難點:掌握往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的實驗操作技能.
〖教學準備〗
蠟燭、水槽、集氣瓶、杯子、石灰水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繼續來了解空氣.
2、蠟燭的燃燒能離開空氣么你怎么知道的
3、現在老師這里有三個蠟燭,分別放在空氣中,小杯子、大杯子里,蠟燭能燃燒嗎
4、他們的燃燒情況會不會有什么不同
5、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2.小學科學課中的運動的快慢如何體驗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7
本學期,學期已經過去近半,我們科學小組開始了教研組活動。每一次的活動對新教師而言都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活動之后受益匪淺,寫下了自己的感受,勉勵自己。
第一,研討了一節課,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四課《空氣的熱脹冷縮》,科學小組進行了三輪磨課:盲備、共備、上課。活動中,每個人都積極發言,發表自己的看法以及見解,通過自己備課再共同整合每個人的思想到最后付諸于實踐。索然過程比較漫長而繁瑣,但是從課堂的反響來說還是顯而易見的。一堂好的科學課,有的時候需要反反復復的備課,試教,并且需要集合多數人的力量才能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課堂中,自己去探究發下科學的奧秘。
第二,正確認識科學課程、注重學習。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我剛開始教科學,對科學這門課程知之甚少,從這學期剛開始我就亦步亦趨的跟著師傅學習教科學。通過這次教研活動之后,我學習的目標更加明確。要想教好科學,首先要學好課標。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學習科學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及內容標準。在學好課標的`基礎上再學習教材,研究教材,專研教法,才能目標明確,不偏離正確航道。在學好這些的基礎上,再象董老師指導的那樣繼續深入學習。當然學習的方式多種多樣,不但要注重吸收式學習,還要積極參加各級論文、案例等評比活動。更重要的要積極參加各級部門組織的教研活動,以研促學。
第三,科學學科與其他學科整合是科學教學的關鍵。
要想達到課標提出的教學目標,科學學科與其他學科必須整合,沒有其他學科整合、其他學科的教學沒有做到有機滲透,學生的科學素養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只有與其他學科整合,特別是與青少年科技活動整合使學生積極參與青少年科技各類活動才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另外學校還可以積極開展科學課外實踐活動,主要目的就是對學生進行科學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增長學生的科學知識。我們學校兩個科學老師開了兩個第二課堂,科學實驗課堂和探究試驗課堂。對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拓展學生的科學知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我的一些見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作為年輕的老師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繼續努力吧。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一)過程和方法:
1.能夠做出正確的預測并用測量的方法掌握水位變化的規律; 2.能夠采用先說預測依據后說預測結果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事物的預測。
(二)科學知識:
1.懂得預測的含義以及兩種常見的預測情況; 2.了解一些可供預測的科學事實; 3.懂得科學知識是我們做出科學預測的根據;
4.懂得即使有根據,預測也會有錯誤。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對現象的好奇心,愿意進行預測; 2.關注身邊事物,關心重大事件,關心社會發展。
教學重難點:
重點:懂得預測就是有根據的推測。
難點:初步學會對事物或現象進行科學預測。
教學準備:
乒乓球、漏斗、紙、燒杯、食鹽、塑料袋、粉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1.觀看幻燈片,你能解釋地上的雞蛋為什么打破了?師生小結:當你在做地上雞蛋破碎原因的'解釋時,你就在進行推理;在科學探究中,推理是對已經發生的事件和正在發生的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釋;板書:推理。
2、老師手中拿個雞蛋,請你猜測一下如果現在把手松開,雞蛋“命運”會怎樣?(學生回答打碎)當你在猜測手中雞蛋的“命運”時,你就在進行預測。在科學探究中,而預測就是根據現有證據和已有的經驗,對事物或現象的未來變化作出推測,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預測”。 板書課題。2、預測
3、學生找出推理與預測的不同。
你能找出推理與預測的不同嗎?(讓學生說出推理是已經發生,而預測是沒有發生)
二、初步理解 科學預測
(一)出示實驗科學預測 1、實驗
(1)往燒杯中放入鉤碼,燒杯中的水位會上升嗎?學生判斷會上升。學生做下
這個實驗。
(2)吹紙實驗 提問:往兩張紙之間吹氣,紙片會怎樣呢?還有沒有其它的預測。
(3)用長頸漏斗吹乒乓球實驗,提問:乒乓球會怎樣呢?學生匯報預測結果。 實驗驗證。 在漏斗口吹氣,乒乓球不是掉下去,而是吸上去了。
看來經驗對預測很重要。(已有經驗與預測的結果有時會不一樣,要有真憑實據,必須要實踐。
2聽故事 認識預測1、今天我們認識一位科學家她叫珍妮·古道爾,她是位舉世文明的動物行為學家。學生聽完故事后提問:珍妮是通過什么來預測黑猩猩下一步行動的?
小結:
珍妮通過長期的艱苦的觀察,獲得了一些經驗,對黑猩猩非常了解。因此她能通過黑猩猩的表情等預測黑猩猩的行動。
(二)粉筆落地實驗
你能通過觀察來預測嗎?下面考考你。談話:我們也學著珍妮預測一下粉筆落地的實驗,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做。
1、提問:在下面情況下粉筆掉地不容易碎?為什么?
情形1:站立,將手中的粉筆掉在硬地面上。
情形2:取一枝粉筆,用紙將其包起來,讓包裹好的粉筆掉在地上。
情形3:取一枝粉筆,放在充氣的塑料袋里,讓袋子掉在地上。
2、教師演示三只粉筆大家預測的結果是什么?預測的根據是什么?
(1)學生預測。
(2)匯報預測的結果、根據。
(3)學生實驗驗正。
三、進行預測 動手驗正
1、教師講解:科學預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預測因果,另一種是預測趨勢。 觀察下面的實驗:在裝水的燒杯里放5克鹽,水位會發生變化嗎?如果放入10克鹽,水位會發生變化嗎?再放入15克鹽呢,情況又會怎樣呢?
2、學生進行預測。
3、小組實驗進行驗正。
4、匯報實驗結果。
5、小結,由此看來,只是根據正確,預測才可能正確。
6 教師小結:科學的預測不是隨意猜測,而是生活經驗的推測。要想知道預測正確不正確,必須要經過實踐。但是,如果根據只是個人經驗,未經科學證實,也是經常要出錯的。
四、拓展延伸、激發探究欲望
1、師:看來預測在人們的生活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常見事例讓學生預測。
(1) 傍晚時分,聰明的小狗糾纏著主人,這是小狗表示??
(2) 冬天住冰冷的玻璃杯中,杯子有可能會??
(3) 過度開采城市地下水,可能帶來什么危害?
(4) 烏云從天邊飄過來,天氣可能??
2、目前為止,還有很多自然害不能準確地進行科學預測。你知道地球上發生了哪些難以預測的大災害嗎?
4.師:生活離不開預測,更離不開科學的預測。生活中科學預測的事有哪些呢? 讓學生感知:生活中預測的事例還真是不少呢。
五、總結
談話:其實生活就是科學,只要你經常關心身邊事物、關心重大事件,關心社會發展,你會發現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希望每名同學認真觀察都能成為生活中的科學家。
六、課后延伸
讓學生預測掉光葉子的植物的生死情況。你認為生活中哪些情況下需要我們作出預測?
板書設計:
預 測
推理
預測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什么是食物鏈、什么是食物網,會書寫完整的食物鏈。過程與方法:能應用食物鏈和食物網描述生物間的食物關系;能把食物鏈中的生物劃分為生產者、消費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聯系的,意識到食物鏈中每一種生物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建立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并會寫簡單的食物鏈。
難點:建立起初步的生態系統的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動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環境,下面誰來說說你所知道的一些動物,他們喜歡在什么樣的環境下生活呢?(學生自由發言)(修改說明: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2、是的,動物們在他們喜歡的環境中可以獲得很好的生存,而動物的生存也離不開食物,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動物們都會吃一些怎樣的食物。(板書食物)
3、同學們知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故事嗎?這個故事里有哪幾種動物?你們能不能把這幾種動物按照誰被誰吃的順序,用簡單的文字和箭頭表示它們的關系?
預設:蟬螳螂
黃雀
4、讓學生將這種食物關系按照誰被誰吃的順序讀一讀,得出正確寫法。為了方便記憶,編了順口溜“食物進了誰的嘴就把箭頭指向誰”。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誰被誰吃
(1)出示薔薇花叢中的生物圖片。
(2)生說生物的名稱,用簡單的文字和箭頭表示它們的關系。薔薇或草蚜蟲瓢蟲小鳥;落葉蚯蚓小鳥
(3)師:它們的食物關系像一個個什么連在一起?(鏈環),那我們叫它?(食物鏈)
(4)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什么是食物鏈。
(5)小結:生物之間這種像鏈環一樣的食物關系,叫做食物鏈。(板書:食物鏈)生物學家給食物鏈上的生物起了不同的名字:生產者/消費者。
(6)閱讀書本12頁,說說什么是生產者?(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什么是消費者?(直接或者間接消費別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列舉有哪些生產者和消費者,并說明理由。
(7)生觀察上面幾條食物鏈并上臺指出食物鏈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
思考:從上面這幾條食物鏈中,你們還發現了什么?(暗示:起點、結束)
(8)生匯報交流,小結:大多數的食物鏈是從綠色植物開始到兇猛的.食肉動物結束,有的食物鏈不是從植物開始的。
課件播放圖像:一片金色的稻田,蝗蟲正在吞噬著綠油油的稻苗,一只青蛙眼看將把它作為一頓美餐,不遠處卻有一條黑蛇吐著紅信,在稻田里竄來竄去,很快將向青蛙發出攻擊。突然,一只巨鷹從天空俯沖下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蛇撲去。
稻苗蝗蟲青蛙蛇鷹生產者:稻苗消費者:蝗蟲、青蛙、蛇、鷹
2、田野里的食物網
(1)師:水稻田里除了這些動植物之外還有很多。
課件出示:水稻田里的動植物(水稻、稻螟蟲、蝗蟲、小鳥、蛇、老鷹、青蛙、田鼠、黃鼠狼、貓頭鷹等。)
(2)小組討論,拿出實驗記錄單并用不同顏色的比畫出食物鏈,比比哪組畫的全。
提示:如果兩種生物間已經有箭頭連接了,畫第二條食物鏈時就不畫箭頭了。
(3)生匯報,其他學生補充
(4)生觀察這些食物鏈,思考:有什么發現?(多條食物鏈組合在一起,像網)
(5)這個食物網有什么特點?
引導: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們被吃了幾次或者吃多少種食物。
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同一種動物也可以吃多種食物。
(6)總結: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以吃多種食物,生物之間這種復雜的食物關系形成了一個網狀結構,叫食物網。(板書:食物網)
3、拓展活動
(1)剛才我們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知道,動植物之間有著各種各樣的食物聯系,那到底它們的聯系有多緊密呢?(課件出示:草原圖)這幅圖中主要有哪些生物?他們之間有食物關系嗎?
學生回答。
師:這條食物鏈中,如果斷了其中一環,會對大自然造成什么后果呢?每個小組進行討論,先在組內發表自己的看法。
(小組討論,教師參與)
教師總結;你們的討論很具體。通過討論我們知道,食物鏈中的任意一環的消亡,都會對大自然造成很大的影響。這說明了食物鏈中的每一環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保護好一種生物,也就是保護了多種生物。我們應該保護自然環境,珍惜每一種生物。
學生交流討論。
(三)總結鞏固,課外延伸
請同學們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上網或在信息庫中查找害蟲的天敵,從而設計防治方案,為蟲災防治獻計獻策。
1、蔬菜大棚內生了蚜蟲,為了生產無公害優質蔬菜,你準備怎么辦?
2、松毛蟲啃食松樹,大量的松毛蟲甚至會給松林帶來滅頂之災,你認為最好采用什么措施?
(修改說明:以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實為題材,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興趣。)
八、板書設計
食物鏈和食物網:綠色植物(起點)兇猛肉食動物(結束)
樹汁、蟬、螳螂、黃雀、鷹、老鼠、蛇、生產者、消費者
教學反思:
本次教案經過多次反思和總結,決定從學生熟悉的身邊事物入手,根據“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引出食物鏈,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對“閱讀資料:鼠尾草、松雞和羚羊的故事。”進行了修改,改成讓學生用所學知識“為蟲災防治獻計獻策”,以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實為題材,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興趣,來達到科學學習的目的。讓學生認識到自然界的生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保護好一種生物,也就是保護了多種生物。我們應該保護自然環境,珍惜每一種生物。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0
一、教材分析
在第一節課的研究中,學生已經認識到材料有著豐富的特性。本課的研究是以學生們常見的布料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衣服制作材料的防水性、吸水性以及透氣性方面的不同之處。讓學生了解不同功能的衣服選用不同的布料,是因為它們具有不同的特征。通過對布料的研究,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材料的多樣性。
二、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通過模擬實驗,認識到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滲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著差異,因此可以用來制作不同的物品。
2、科學探究:設計、完善簡單的模擬實驗,探究不同布料的防水性;能根據研究的需要選擇相應的研究方法和實驗工具;能科學的觀察實驗現象,并運用圖文結合的方式進行匯報。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布料不同特征的研究,能夠對物品的細微差異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通過小組合作研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認識布料的吸水性、滲水性、防水性。能根據布料的特征做出合適的選擇。
四、教學準備
1、每組裝有棉布、絲綢、毛料、雨傘布的信封一個
2、小噴壺12個、透明的一次性杯子12個
3、雨傘架一把。
4、實驗記錄單
五、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 情景導入,揭示課題
1、 課件出示雨天打傘的圖片
2、出示一個傘的骨架,問:下雨天能用它打傘嗎?如果你是修傘工,你會選擇什么布料做傘面呢?是否所有的布料都適合做雨傘的面料?
3、揭示課題
看來,這里面還有許多奧秘值得我們研究。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 “雨天中的布料”
為后面的研究做準備
學生好奇地進行猜測
這樣既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又調動了學生的興趣。
二、活動一:觀察布料
1、老師給每組帶來了四塊布料,供大家研究。(四塊布料固定在黑板上。)你們打算怎樣研究它們呢?下面我們一起來觀察他們有什么特點,你認為誰最適合做雨傘的布料?
2、組織學生匯報觀察的結果,提出匯報要求,并板書。
學生分組觀察
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讓學生帶著目的去觀察。
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
三、活動二:設計實驗方案
1、設計實驗方案。在科學上單憑這些猜想可以嗎?那么應該怎么辦呢?你會怎樣設計實驗方案?
2、小組交流討論實驗方案。老師提出具體要求。
(1)怎樣模擬大自然中下雨的情景?如何模擬出毛毛雨、中雨或大雨?需要準備哪些材料?
(2)如何讓布料淋到相同的雨?
(3)怎樣觀察比較四塊不同布料的透水性和吸水性?
3、小組匯報設計方案
4、師生共同總結出實驗的方法,師問:如何觀察實驗的過程和結果?
學生思考問題
小組共同探討,得出方案
再次明析實驗的方法和目的
讓學生明白科學必須經得起實驗檢驗。
提出要求使學生明確思考的方向、目的。體現以生為本。
四、活動三:模擬實驗—毛毛雨下的布料和中雨下的布料
1、提出實驗的具體要求
2、學生分組活動并進行觀察記錄(師安排學生一半做毛毛雨一半做中雨實驗)
3、小組匯報
4、比較毛毛雨和中雨下布料的不同,及同種雨量時各種布料的特點,總結適合做雨傘的布料是哪種。
學生按照設計方案進行試驗
學生通過過實驗觀察和比較,得出自己的結論
提出實驗要求,可以節省時間,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五、拓展研究
說說其他的布料適合做什么?
學生根據所學探討其他布料的用處
讓研究延續,體現科學課的開放性。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1
一、教學分析
本課是教科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上冊《聲音》單元第二課時內容,是在《聽聽聲音》一課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通過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和常見材料來“制造聲音”,了解聲音的產生與振動的關系,建立起“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的初步感性認識。
二、學情分析
在進行本課學習前,每個學生對聲音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對聲音有著最直觀的感受。雖然我們的學生每時每刻都在接觸聲音,但這些熟悉的現象并不一定會引起學生的關注,學生并不會花時間去探究發生在身邊的聲音的奧秘,而這恰是科學課教學中最有價值的地方。
三、教學目標
1.經歷探究實驗活動,理解“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2.能夠有計劃、有目的的進行科學探究活動,能夠有條不紊的進行實驗操作。
3.培養協作、合作進行研究活動的習慣,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四、教學重點:
理解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五、教學難點:
理解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振動的關系。
六、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隊鼓、鈸、音叉、吉他、橡皮筋、鋼鋸、乒乓球、綠豆。
學生準備:學生自帶1——2樣能發聲的物體。
七、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一、導入:
1。今天這節科學課老師給大家帶來幾件物品,請你來猜一猜。在講臺下面敲擊鼓、鑼:你聽到了敲擊什么物體發出的聲音?你是通過什么來猜出一定就是鼓和鑼這兩種物體的?
2。對于聲音我們并不陌生,你認為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
板書課題。
傾聽
通過演示敲擊鼓、鑼讓學生來猜一猜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本環節要達到的目的:通過敲擊鼓、鑼引出探究問題,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并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將學生思維引向本課的教學目標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二、使物體發出聲音
1。同學們,對于你的猜測能想出一個什么好辦法來證明嗎?
出示鋼尺、皮筋,你能想個辦法讓它們發出聲音嗎?
2。討論
(1)對比發聲前和發聲后的物體有什么變化?
(2)為什么我們對物體用力(按壓、彎曲、拉伸)后,物體沒有發出聲音,但是我們對物體進行擊打、撥動卻使物體發生了聲音呢?
3。我們通過實驗看見了發聲的尺子在振動、橡皮筋發聲在振動,那么其他物體發出聲音是不是也在振動呢?鼓發聲時是否也在振動嗎?能感覺到嗎?你能想出一個辦法看見鼓發聲時在振動嗎?
4。當我們用眼睛觀察不到物體在振動的時候,我們可以借助其他的物體也就是“媒介”來證明這個發聲的物體是否在振動。
5。下面我們繼續做實驗:木板上拴著兩個皮筋。撥動一個皮筋使它發出聲音,另一個皮筋保持不動,不發出聲音。
6。交流:擊打鼓時,我們看到了什么?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撥動鋼尺時,我們看到了什么?這種現象與聲音的產生有關嗎?
7。討論:觀察發聲的鼓面、鋼尺和橡皮筋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都在發聲而且發生的時候都在動)板書:振動聲音
8。你有什么辦法讓發出聲音的`物體馬上不發聲?(演示鑼、皮筋、鋼尺)
做實驗。
閱讀實驗要求。
學生分組活動,記錄并交流想法。
小組匯報交流
鼓發聲時,觀察上面的米粒。
觀察:發聲的皮筋和不發聲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動,還會發出聲音嗎?皮筋的振動與發出的聲音有關嗎?
引導學生經歷聲音由鋼尺、皮筋發聲時的可見現象到鼓發聲時候的不可見,意在引導學生能夠發現利用媒介來證明發聲的物體是否在振動。對聲音產生的原因可能解釋為: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來造成學生們的認識沖突。
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習慣——先推測,再驗證。這一環節是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觀察檢驗自己提出的預測,能用語言描述實驗的整個過程,并進行分析,歸類得出聲音發聲時是在振動。在交流中分享各組的觀察、互補經驗的不足,達到重復觀察的效果,突出科學的本質特征。最后引導學生進行小結,讓學生對觀察實驗所獲得的事實進行概括整理,突顯本環節的教學目的。
三、觀察發聲物體
1.演示:用輕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較大的力擊打音叉,觀察音叉的振動。
你聽到聲音了嗎?你能看到音叉在振動嗎?你能想一個辦法證明音叉在振動嗎?
2。由于時間關系我們不能讓每位同學都來摸一摸,誰能想出一個辦法讓我們大家都能看得到?
3。小結:同學們,當一個物體(如音叉、鼓、鋼尺、皮筋、鐵釘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斷重復地做往返運動,這個物體就是一個振動物體。(演示鋼尺發音時在振動、皮筋發聲時在振動)
4.剛才我們研究的這些物體都是有形狀的,我們可以稱之為固體,(師板書:固體)你瞧,老師這里的水槽里面有一些水,你能想辦法使水發出聲音來嗎?為什么會有聲音了呢?(引導學生說出理由,師板書:液體)
其實發聲的物體有很多很多的,比如說刮大風的天氣我們都能聽得到呼呼的響聲,下面你能把礦泉水瓶吹響嗎?(引導學生說出理由,師板書:氣體)
觀察:把音叉放入水中水面有什么變化?水面的變化是怎么產生的?小球有什么變化?(敲擊音叉放到學生分組準備水槽內)。
擊打音叉輕輕觸及水面,觀察水面變化的活動。使學生們認識到正是由于音叉的振動才引起了水面的波動。這組材料的選擇主要是幫助學生形成概念,從而加深對“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出來的”概念的理解。并延伸到液體、氣體振動,意在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物體概念。
四、歸納總結
1.在實驗當中你還有什么發現嗎?關于聲音你還有什么問題?
2。小結:同學們,通過今天這一節科學課的實驗探究,通過自己動手實驗我們知道了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其實關于聲音還有好多秘密呢,比如在我們人的身體上就有一個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動的器官,猜猜它在呢?(耳朵)在以后的學習當中我們將進一步去了解,只要我們肯動腦、動手,就會揭曉更多的秘密!就會有更多的小小科學家誕生!
交流。
在結尾處讓學生談談在實驗當中還有哪些發現,并進一步想要了解哪些知識,意在延伸,為后面的幾課打好基礎。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2
教材分析
《抵抗彎曲》是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教科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是從不同形狀結構的物體與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視角,引領學生探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的。本單元知識的編排由淺入深逐步展開,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樣抵抗彎曲,再研究弧形結構和框架結構,最后再涉及研究結構科學在塔和橋上的應用。本課學生常見的房子和橋梁的共同結構引出本節課研究的內容,引出“寬度、厚度增加,紙的抗彎曲能力會怎樣”的問題,由此展開一系列關于形狀和結構的研究。所以,作為本單元的起始課,《抵抗彎曲》的學習在知識和探究技能方面為本單元的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本課探究活動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紙的寬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動。通過在不同寬度的紙上放墊圈,比較不同寬度的紙抗彎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數據,并通過分析整理數據,使學生認識到紙的寬度增加,抗彎曲的`能力也會提高。第二部分: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動。通過在不同厚度的紙上放墊圈,比較不同厚度的紙抗彎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數據,并分析整理數據,使學生認識到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的能力會顯著提高。第三部分:研討長方形截面的橫梁平放好還是立放好。這個活動是對第一個活動結論的應用。通過觀察,學生會發現承重的橫梁都是立著放的,接著讓學生解釋橫梁立著安放的現象,最后再通過演示實驗來證明學生的想法。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增加梁的寬度可以增加抗彎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彎曲能力。
過程與方法:識別和控制變量,記錄數據,分析數據并得出合理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大膽假設并能在實驗中求證。
教學重點:紙的寬度、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關系的研究;
教學難點:對科學實驗的變量識別與控制;
教學準備
實驗小組:長度、厚度相同、寬度不同的紙條,長度、寬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紙條;鐵墊圈、橋墩,記錄表。
演示準備:課件,8倍寬、8倍厚的紙條,塑料尺子,重物,提籃、統計表,記號筆等。
學生活動
一、橋梁引入
1、課件出示“杭州彎跨海大橋”圖片。
2、出示“紙橋”演示載重。
3、出示“限重標志”。
4、提問:有什么辦法可以提高紙橋的抗彎曲能力?
1、看圖片,說橋名。
2、觀看紙橋載重。
3、猜測“限重標志”。
4、回答提問:寬度、厚度、間距、改變形狀等。
二、橫梁的抗彎曲能力與什么有關
(一)紙的寬度與抗彎曲能力
1、出示課件:寬度與抗彎曲能力,猜想:增加紙橋的寬度能增強它的抗彎曲能力?需要改變的條件?需要控制不變的條件?
2、出示實驗材料:橋墩、長度、厚度相同、寬度不同的紙橋梁;鐵墊圈;記錄表等
3、課件出示“溫馨提示”。
4、組織學生開展實驗。
5、記錄、討論、總結匯報
1、回答提問:(略)
2、領取實驗材料
3、觀看“溫馨提示”
4、學生開展分組實驗。
5、(略)
(二)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
1、出示課件: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猜想:增加紙橋的厚度能增強它的抗彎曲能力?需要改變的條件?需要控制不變的條件?
2、出示實驗材料:長度、寬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紙橋梁;鐵墊圈;記錄表等
3、課件出示“溫馨提示”。
4、組織學生開展實驗。
5、記錄、討論、總結匯報
6、比較寬度和厚度對抗彎曲能力的關系?
1、回答提問:(略)
2、取出預留的實驗材料
3、觀看“溫馨提示”
4、學生開展分組實驗。
5、(略)
6、回答提問(略)
(三)8倍寬的紙橋梁與8倍厚的紙橋梁的比較實驗
1、出示8倍寬的紙橋梁,請學生猜測它的抗彎曲能力。
2、8倍寬的紙橋梁抗彎曲能力的演示實驗
3、出示8倍厚的紙橋梁,請學生猜測它的抗彎曲能力。
4、8倍厚的紙橋梁抗彎曲能力的演示實驗
1、推測
2、觀看演示實驗
3、推測
4、觀看演示實驗
三、橫梁平著放好還是立著放好
1、出示塑料長尺:演示橫著放好還是立著放好?
2、解釋房子、凳子等生活用品的立著放的道理。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應用呢?
1、回答提問:(略)
2、觀看實物或視頻,解釋“立”
放的原因
四、課后延聲伸
1、談談這堂課的收獲?
2、這些方法(手指板書的其它幾種方法)是不是也可以顯著增強抗彎曲能力?六年級的時候我們會繼續探究!
1、學生匯報:(略)
實驗記錄單
紙的寬度與抗彎曲能力的測試記錄
紙的寬度
一倍寬
二倍寬
四倍寬
抗彎曲能力的大小
預測
實測
實驗后我們的發現
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測試記錄
紙的厚度
一倍厚
二倍厚
四倍厚
抗彎曲能力的大小
預測
實測
實驗后我們的發現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通過探索學習,我發現了背面人物頭部所具有的美感,并進一步研究了描繪寫生和線條造型的技巧。這個過程中,我培養了自己的觀察能力、線條塑造能力以及畫面組織能力。
2、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學習探究,相互交流,培養合作和探究意識。通過各種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并培養他們認真細致的觀察習慣。
重點:掌握捕捉背面人物頭部特征,并通過線條勾勒出來的技巧。難點在于如何運用線條準確地表現人物頭部的特征。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中性筆,彩筆等繪畫工具。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老師請來了一位大明星,大家一步一步猜猜這是誰,才出來先不要講出來,舉手示意。
大部分同學都猜出來了,一起說這是誰呀?
生:孫悟空!
師:你是從第幾步,看到了什么猜出來的?
生1:從第三步,看到了他的眼睛和臉猜出來的。
生2:從第二部,看到他的猴毛還有頭上的帽子猜出來的。
師:大家看到他那狡黠的眼神,黑色的毛發和華麗的頭飾,能否猜出他是誰呢?沒錯,就是孫悟空!這次我們來提高一下難度,從背面猜猜看我是誰吧!(板書課題:猜猜我是誰)。
二、主題探索
活動一:研究不同發型的特點。
師:同學們先來猜猜這是誰呀?
生:是老師。
師:你為什么能猜出來,從那看出來的?
生:頭發是(卷)的……
師:我們通過五官特征、發型、穿著和風格來辨識這個人的身份。我們班里的同學們有著各種不同的發型,他們展示出了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風格。
生:男生是平頭,女生有長發,也有短發……
師:發型是人們在頭發的造型和設計上展現自己個性和風格的一種方式。不同的.發型可以展示出不同的特點和線條。短發通常簡潔利落,線條明確,適合展現干練、俏皮的形象。短發的線條短而精細,給人一種清爽的感覺。長發則能展現柔美、優雅的特點。長發線條流暢、柔和,給人一種溫婉的感覺。長發的線條可以搭配不同的發型,如盤發、披肩發等,進一步凸顯個人魅力。卷發則給人一種動感、活潑的感覺。卷發線條曲線多變,有時呈現出充滿動力的弧線,有時又呈現出柔和的波浪線,讓人感到生氣勃勃。而丸子頭的發型線條則簡約而圓潤,給人一種可愛、甜美的感覺。丸子頭的線條圓潤、飽滿,能夠讓人看起來更加年輕活潑。對于選定的同學,可以通過觀察他/她的發型線條來了解其特點。例如,如果同學選擇了短發,那么可以看到他/她的線條會顯得利落、清爽;如果同學選擇了長發,那么可以看到他/她的線條會呈現出柔和、流暢的特點。這樣的線條能夠向我們展示同學們的個性和風格。
生:(每組選一位同學,分析他的發型,觀察線條的組織和線條的變化。)
師生:交流,總結幾種發型的特點,演示演示線的組織。
活動二:欣賞畫家的作品。
師:同學們除了有不同的發型,還有各種個性化的發飾,請大家欣賞明朝著名畫家唐寅的《孟蜀宮伎圖》,看看畫中人物所佩戴的發飾是怎樣的。
生:發飾很漂亮,畫得很精美。
師:他在畫中精心繪制了人物頭飾,今天我們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當時婦女頭部的裝飾。不同的發型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樣的感受?觀察畫家如何通過人物背影來表達他們的內心情感。
請來看王曉明的《未來世界》,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看畫。
師:馬馬虎虎的看,粗略的看嗎?
生:認真地看,聚精會神的看。
師:線描作品可以透露一個人的態度、性格等信息,其中背影和發型尤為重要。通過觀察背影,我們可以窺探一個人的姿態和動作,從而判斷其態度和性格。而如何用線描來描繪一個人的背影和發型呢?以下是幾個不同發型的線描作品,讓我們一起感受線條的變化。(作品欣賞)
活動三:學生作品欣賞
師:大家看一下這些同學們的作品,你們喜歡哪一張?為什么?它有什么優點?生:這一幅作品的線條非常流暢,它展現了線條的長短、粗細和疏密的變化。
這幅一幅畫的很精細
師:對大家有什么啟示嗎?
三、創作實踐
作業要求:請通過仔細觀察一位同學的頭部外形,注意他們的發型特征和頭發的走向,并用精細的線條畫出來。接下來,我們來猜猜你所描繪的是哪位同學。教師輔導要點:1、頭部與肩部的比例應保持適當。
2、各種發型特征描繪及線條的組織。
四、作品展評
1、猜猜這是誰。
2、互評:作品有什么優點、缺點,改進意見。
3、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后拓展
課后,我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設計了一個情景,并將自己的作品貼在墻上。同時,我們還嘗試著畫了一張人物背影的線描圖,讓大家猜猜這是誰。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實驗感受到物體重力的方向。
2、能夠利用器物模擬出月球圍繞地球轉的原理。
科學知識:
1、認識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物體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體驗到物體間存在著相互吸引的萬有引力,天體的圓周運動可以產生離心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愿意主動提供自己的想法,聽取其他同學的看法和意見。
2、體會到任何科學認識都來源于科學實踐,科學認識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3、感受科學活動和探究的樂趣,愿意像科學家牛頓那樣大膽想象,熱愛科學研究。
教學重點:
1.認識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體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體驗到物體間存在著相互吸引的萬有引力,天體的圓周運動可以產生離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教學難點:
1.通過實驗感受到物體重力的方向。
2.能夠用水杯做模擬萬有引力的實驗。
教學具準備:
米尺,裝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繩),畫重力方向記錄圖。
教學過程:
一、生活現象揭示物體都要落地
1、談話:到地上、樹葉飄落、杯子里的水打翻留向地面、書從桌子上掉下來、水龍頭打開水流下來、球扔出去后掉下來)
2、雨點、樹葉、杯子里的水、書、自來水、球,它們最終都會怎么樣?(板書:落地)
二、感受物體重力的存在
1、(出示米尺并提起)談話:如果老師松手,米尺會怎樣?(演示)怎樣讓米尺不掉到地上呢?(用手抓)
2、下面我們就來做一個抓尺子的游戲。
出示游戲規則,邊講解邊請學生上臺演示。
(1)游戲由甲乙兩個同學相互配合來完成;
(2)甲同學將右手抬起與腰齊平,張開右手虎口;
(3)乙同學提起米尺,將米尺的一半放于甲同學右手虎口中(注意米尺不能碰到甲同學的手);
(4)當乙同學放下米尺時,甲同學迅速捏緊右手虎口去抓米尺。
(5)完成兩次游戲后,甲乙同學相互交換再做兩次游戲。
(6)甲乙同學完成游戲后,將米尺交給另外兩個同學玩。
注:(1)沒有輪到游戲的同學請仔細觀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甲同學的右手會向哪個方向運動?
(2)甲同學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你手里有什么感覺?
3、學生游戲,觀察手的運動方向,體會手里的感覺。
4、游戲后交流。
(1)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甲同學的右手會向哪個方向運動?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你手里有什么感覺?
5、師生演示,加深感受重力存在。
(1)老師請一位同學上來抓老師手里的尺子,其他同學仔細觀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甲同學的右手會向哪個方向運動?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你手里有什么感覺?
(3)這股力來自哪里呢?
6、揭示:我們把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板書:地球吸引→重力)
7、老師這里的一桶水受到重力嗎?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水桶受到的重力。
8、小組輪流提桶,并思考:提起水桶時,你手里有什么感覺?
9、指名說說:提起水桶時,你手里有什么感覺?如果你放手,水桶會怎樣?
10、小結:不管是離開地面的物體,還是在地面上的物體,它們都會被地球吸引產生重力。
三、認識重力的方向
1、談話:重力使物體向哪個方向落的呢?我們可以用箭頭來表示重力的方向。(板畫↓)
2、出示尺子下落和提起水桶的圖。
(1)談話:下落的尺子和地面上的水桶,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用箭頭畫出它們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2)學生畫重力方向。
(3)畫后交流。
A.指名學生在實物投影儀展示畫的重力方向。教師及時記錄學生畫的'情況。
B.物體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呢?(板書:向下)
(4)小結:不管是離開地面的物體,還是地面上的物體,它們受到的重力方向都是向下的。
3、出示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樹圖。
(1)談話:生長在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樹,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用箭頭畫出平地上和山坡上的樹受到的重力的方向。
(2)學生畫重力方向。
(3)畫后交流。
A.指名學生在實物投影儀展示畫的重力方向。教師及時記錄學生畫的情況。
B.物體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呢?
C.如有學生在斜坡上重力方向畫錯,教師用直尺和橡皮做演示。方法:將橡皮放在直尺上,迅速抽掉直尺,讓學生觀察橡皮下落的方向。
(4)小結:不管是平面上的物體,還是斜面上的物體,它們受到的重力方向也都是向下的。
4、出示地球圖。
(1)談話:地球表面的這些物體(房子、人、飛機、月球),它們都受到重力了嗎?(如果學生說不出,教師提示:這些物體會往外掉嗎?)它們受到的重力方向又是怎樣的呢?
(2)學生畫重力方向。
(3)畫后交流。
A.指名學生在實物投影儀展示畫的重力方向。教師及時記錄學生畫的情況。
B.物體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呢?(指向地心)
(4)小結:地球表面的任何物體,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方向都是指向地心的。我們把這個都指向地心的重力方向叫做豎直向下。(板書:豎直 ↓)
5、出示下雨、樹葉飄落、水打翻、書掉下來、水龍頭滴水、扔球圖,讓學生畫畫這些運動的物體受到重力的圖。
(1)談話:掉落的雨點、飄落的樹葉、掉落的書本、流下來的自來水、扔出去的小球,它們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畫一畫。
(2)學生畫重力方向。
(3)畫后交流。
A.指名學生在實物投影儀展示畫的重力方向。教師及時記錄學生畫的情況。
B.物體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呢?
C.為什么這些物體都會落向地面?你能作出怎樣的解釋呢?
四、解釋牛頓的第一個問題
1、談話:蘋果熟了落向地面,跟雨點從天上落到地上、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一樣,非常平常。大科學家牛頓看到了蘋果落地會想些什么呢?你知道牛頓和蘋果落地的故事嗎?
2、邊介紹邊出示牛頓與蘋果落地的故事(出示到第一個問題)。
3、牛頓在300多年前提出的問題,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作出怎樣的解釋呢?(板書:蘋果為什么會落地)
4、牛頓是怎么解釋的呢?(出示牛頓的第一個解釋:是某種看不見的力把蘋果拉向地面,這種力使其他東西掉下來時,也都落向地面,這個力來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
5、小結:牛頓說的“垂直向下”和我們說的“豎直向下”是一樣的意思。同學們的解釋和大科學家牛頓的解釋基本是相同的,真了不起。生活中我們只要對一些現象加以注意并思考,也能像牛頓一樣有偉大的發現。
五、課堂總結
任何科學認識都來源于科學實踐,科學認識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科學實踐是充滿樂趣的,愿你們能像科學家牛頓那樣大膽想象,熱愛科學研究。相信你也能像牛頓一樣有偉大的發現!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歷制作書的材料有龜殼、石頭、陶土、竹片、木片、絲綢等。
2、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3、用紙這種材料制作書,具有書寫方便、裝訂便捷、容易攜帶等優點。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各種感官觀察不同的材料,并用科學詞匯進行簡單的對比描述。
2、通過實踐操作體驗,感受不同材料制作書的優缺點。
科學態度目標
1、圍繞材料的發展,多角度、多方式認識制作書材料的變遷。
2、主動與他人合作,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體會到生活中科學技術的進步,給人們生活、學習帶來的方便。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紙張、泥板、竹簡、竹片、毛筆、墨水、木棒、課件、記錄單
教師準備:課件、評價表
【教學過程】
一、了解書的歷史
1、提問:觀察自己的書本,我們的書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古時候的書也用紙做的嗎?你知道古代的書是怎樣的?
3、了解書的歷史。播放書的歷史微視頻,解說詞如下:
在很早很早以前,根本沒有紙,人們會用樹枝在陶泥上刻一些簡單的文字符號。后來,人們會在烏龜殼上,動物的骨頭上刻劃文字,這相當于最早的“書”了。技術發展了,人們會在青銅器上鑄字,但這還不算真正的書。真正的書出現在戰國時期,有人用毛筆將字寫在竹片或木片上保存,并用繩子編冊成書,我們稱它為簡冊。因為竹片和木片比較容易獲得,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一直用這種材料。簡冊,雖然使用較為普遍,當然也有一些缺點,比如簡冊有些重。絲綢出現后,人們便在輕巧的絲綢上寫字,稱之為縑帛,可是絲綢太貴了,一般人用不起。這個時候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出現了——蔡倫。他是一位很會動腦筋的人,他在前人的基礎上想到了更好的辦法造出了一種書寫材料——紙。他用樹皮、麻頭和破漁網作為原料,經過多次加工,制出了最早的紙——蔡侯紙,這也是是享譽世界的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
4、聚焦話題:做書的材料發生了哪些變化?
5、穿插竹簡觀察體驗活動。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自己的書,圖書館里的書,認識到紙是現在做書最為廣泛的材料。通過反問古時候做書的`材料,引入書的歷史小故事,引發學生對做出材料變化的思考。)
二、探索:嘗試制作一本簡易的書
活動一:
穿越到春秋戰國時期,經歷用毛筆在竹簡上寫字的體驗過程。
任務要求:用毛筆在竹片上寫自己的姓名,和同學說一說在竹片上寫字的感受。音樂聲響起,將毛筆放回筆筒,體驗結束。
活動二:
穿越到陶泥時期,經歷用木棒在泥板上寫字的體驗過程。
任務要求:除了在泥板上寫姓名,比一比在泥板、竹片,紙三種材料上寫字的感受。完成活動記錄表。音樂聲響起,整理實驗材料,體驗結束。
活動三:
1、想辦法將它們裝訂成冊,成為一本書。
2、讓學生演示,體驗不同材料裝訂成書的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分層的穿越體驗活動,讓學生經歷在不同材料上寫字的過程,感受不同材料書寫的優缺點。通過班級裝訂成三本書的過程,體驗不同材料裝訂的難易程度,再次感受不同材料做書的優缺點。)
三、研討:三種材料做成書的優缺點
1、比較三種材料的書,說說它們的優點和缺點。
2、從做書材料的變化,說一說你懂得了什么?
3、做書的材料還會有什么發展?
(設計意圖:學生經歷書寫、裝訂的體驗活動后,對三種材料進行客觀的評價,體會到紙這種材料的優越性。提出問題:做書的材料還會有什么發展?啟發學生去思考沒有任何一種材料是最完美的,在科技進步的過程中,不斷會出現更好的材料來做書,意識到生活中科學技術的進步,給人們生活、學習帶來的方便。)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06-05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07-07
小學科學教學設計最新05-08
《身邊的科學》教學設計04-14
小學語文《科學家的問題》優秀教學設計01-16
科學《浮力》教學設計(精選18篇)05-24
習作《插上科學的翅膀》 教學設計06-06
小學教學設計05-26
從小就要愛科學教學設計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