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設計【實用】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物理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物理教學設計1
知識目標:
了解物理知識在實踐生活中的應用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初步觀察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品德目標:
培養學生學會物理興趣
教學重點:
學生學會物理的興趣
教學難點:
學生初步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教學過程:
一、物理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1、浮力的應用:古希臘的教學家阿基米德首先提出比重概念并發現了物體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的規律,并寫了<<浮體論>>正因如此,才發明了潛水艇和母艦。此外,阿基米德發現杠桿、滑輪等機械的工作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他說一句名言世”給我一個支點,我將能移動地球。
2、電磁波:科學家發現了“電”和“磁”的性質和變化規律。于是各種各樣的電器才應運而生。電磁波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跑得跟光一樣快的物質。
3、牛頓從蘋果落地現象,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深入研究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有了這一發現,人類才開始認識到了宇宙、天體的運動和變化,并制造出各種航天器。
二、有趣的物理現象
(教師演示,學生觀察描述)
1、筷子提沙子實驗
現象:沙子被提起
2、紙托水
現象:水不流
3、瓶吞雞蛋實驗
現象:雞蛋會掉入瓶中
4、試管上升實驗
現象:水流出小試管上升
三、小結本課:XX
四、作業:課后完成學會活動卡第三頁A、B、C、D、
物理教學設計2
本學期九年級學生將面臨六月全市的中考,這一學期,學生除完成本學期的學習任務外,更重要的是進行中考前的總復習,要學生系統掌握初中階段的物理知識,重基礎知識、重基本實驗、重閱讀、重理解、重應用知識解決實際新情景中物理問題的能力。今年物理中考是全省統考,出的題型和題量有較大的變化,尤其是選擇由原來的二十題改為十二題,填空題量和分值增加,計算量有所增加,作圖、計算,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增加了科學探究的題量和分值,為此對學生的計算、對新情景中的物理知識的識別、判斷、建立物理相關模型以及綜合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提高了。針對這種變化,本學期物理教學計劃和復習重點作一些調整,具體如下:
本學期新授課有三章多,具體有15章的家庭電路與安全用電及其15章綜合復習;16章電磁轉換:磁體與磁場、電流的磁場及應用、磁場對電流的作用電動機、安裝直流電動機模型、電磁感應與發電機;17章電磁波與現代通信;18章能源與可持續發展:能源利用與社會發展、核能、太陽能、能量轉化的基本規律、能源與可持續發展。在教學中,把握重點就是15章;16章和18章的能源,對于17章這要能讓學生知道一些相關的知識就可以了,力爭在3月15日前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然后在3月15日后到4月15日前,對九年級上、下兩冊物理知識的電學知識等進行知識系統化,構建知識的網絡體系,同時對于物理探究和相關實驗和問題故障等問題作重點復習,準備4月的新課結束考試和檢查,結束考試和約4月20日后到5月20日對八年級物理知識進行系統復習,同樣讓學生把所學知識系統化,使得在頭腦中形成知識的網絡,具體復習采用以條塊的方式進行,復習時重基礎知識、基礎能力、基本實驗操作的強化,同時對知識的應用與解決問題能力作培養,在相關的練習上作調整,對于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讓他們完成基礎部分,鞏固所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基本要求,對于一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除完成好基礎外,更要對知識應用方面的能力題必須完成,以期提高他們的物理成績。5月20日后,對學生綜合應用能力展開復習,采用以生活、現代科技的情景為背景材料,進行專題復習,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物理知識的能力,同時進行查漏補缺,準備第一次模考,同時根據反饋的情況及時進行修正,同時準備第二次模考,最后進行中考前的沖刺,力爭在中考中為校爭光。
在平時的教學中,認真備課、認真上好每節課,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個別輔導,程度好的和程度相對較差的學生分別對待,提出切和學生實際的要求和目標,盡最大努力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提高。
物理教學設計3
教學課題
學習目標
知識和技能
了解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競賽、分組討論、觀看動畫等獲得社會生活中聲的利用方面的知識;通過實驗探究和創新了解聲可傳遞能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聲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進一步增加對科學的熱愛;通過實驗探究和創新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一分為二”的辯證思想、
教學重點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應用、
教學難點聲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
教學器材去掉兩端蓋子的罐頭盒,橡皮膜,橡皮筋,蠟燭,火柴
板書設計聲的利用
1、聲音能傳遞信息
2、聲波能傳遞能量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和環節
教師指導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估計時間
引入課題采用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由動畫《蝙蝠與聲吶系統》引入聲的利用
【提問】物理知識從實際中來,又要應用到實際中去,你對聲的利用知道多少?
【板】聲的利用欣賞動畫并思考
(3分鐘)
聲的利用
﹙一﹚擂臺賽式游戲活動“聲的利用”
新課教學中注重了課堂的'活動化、學生自由組成四個大組,比賽內容是“聲的利用”、分必答題和搶答題、用"正"在黑板上累計得分,獲獎組獎勵小紅旗
1、必答題是在規定的時間內每組說出一個聲的利用的事例,允許討論,不準重復,其他組參與評判、舉出一個正確事例得100分,錯誤不得分,超過時間(30秒)不得分、教師作出中肯的評價
2、搶答題是各組討論交流的實驗探究和創新
①師演示用木棍劃水面,看到水中花辨上下起伏,并用實物投影儀投影、
②學生根據桌面上提供的實驗器材自主設計實驗、可進行小組討論,正確完成的加200分
③學生進行實驗的創新,換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其他實驗器材驗證聲可傳遞能量、說出創新實驗的每組加200分、分析、思考分組討論例舉聲的利用的例子學生根據桌面上提供的實驗器材自主設計實驗學生進行實驗的創新,換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其他實驗器材驗證聲可傳遞能量
﹙二﹚播放《聲的利用》課件
在課件中補充一些聲的利用的科技成果、豐富學生的視野、順便指出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噪聲一向為人們所厭惡,但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也利用噪聲造福人類、超聲波和次聲波對人類有利用的一面,但也有危害的一面、學生欣賞、思考、
歸納
1、聲能傳遞信息
2、聲能傳遞能量:
(10分鐘)12
﹙三﹚創新活動“我是小小發明家”
利用雄蚊的聲音來驅咬人的雌蚊利用貓的聲音來趕老鼠學生進行創新思考
(5分鐘)
布置課后作業
1、課本p30,動手動腦學物理1,2,32、選用課時優化設計
學生思考、舉例
學生完成練習(7分鐘)
物理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初步認識到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2)通過實驗與觀察,培養學生發現與提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利用身邊的學習或生活用具進行簡單的物理實驗,觀察聲音發生時的振動現象,體驗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2)在探究活動中,進行合理的推理,學習并培養學生從物理現象歸納出簡單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究身邊的聲現象,對物理有親近感。
二、重點難點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是本節的重點,也是本節的難點。通過實驗和生活實例的分析,歸納出聲音產生的原因和傳播條件是本節的知識重點。
三、教學器材:
揚聲器在外的錄音機、紙屑、小鼓、音叉與小槌、盛有水的大燒杯、鐵板琴、帶塞子的試管、注射器、音樂芯片(能放進試管里)、細線、裝有金魚的魚缸。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同學們,剛才你們還在教室外快樂的活動,是什么信號使大家都不約而同的走進教室準備上課呢?(學生回答:鈴聲)許多科學家都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同學們對剛剛響過的鈴聲能提出什么問題嗎?(學生提問題,教師選取其中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板書:“提出問題:聲音是怎么產生的?聲音是怎么傳播的?”)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學習我們今天的學習內容《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2、新課教學
(1)聲音是怎么產生的?
下面我們就來探究第一個問題:聲音是怎么產生的?
①進行猜想:
讓學生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并說話,體會手指的感覺。并進行猜測:物體的發聲可能與什么有關?學生回答后教師評價并板書:“進行猜想:物體的發聲似乎與振動有關。”
②進行試驗與收集證據:
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想通過什么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
學生匯報后教師對正確的實驗進行充分肯定并讓學生進行實驗:
(自己沒有器材的學生利用教師準備的器材,其中1/3的學生分組做實驗一,1/3的學生分組做實驗二、1/3的學生分組做實驗三)
實驗一、把小紙片放在正在發音的揚聲器上,觀察現象并思考說明了什么問題。
實驗二、把敲響的音叉快速放入水中,觀察現象并思考說明了什么問題。
實驗三、將小紙片放在鼓面上,用力敲擊鼓面,觀察現象并思考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分組匯報,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總結:小紙片在發生的揚聲器里“跳舞”是因為發聲的揚聲器在震動;發生的音叉激起水花是因為發聲的揚聲器在震動;小紙片在鼓面上做“自由體操”是因為發聲的鼓面在震動。
③發現規律,得出結論:
師:在這些不同的實驗中你發現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④學生活動:
舉出日常生活中的物體發聲時振動的事例,如:二胡、提琴等樂器的發聲是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產生振動發出聲音的,笛子是靠管內的空氣柱的振動發出聲音的。
師敲擊鐵板琴并提問:你聽到了什么聲音?鐵板琴是怎樣發出聲音的?鐵板琴發生時并不是直接貼著你們的耳朵,為什么你們還能聽到聲音呢?(學生回答)
下面我們就來解決本節課的第二個問題: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2)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①進行猜想:
教師先讓學生進行猜測:聲音是通過什么傳播的? ②進行試驗與收集證據:
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想通過什么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
學生匯報后,教師對正確的實驗進行充分肯定并進行實驗:
實驗一:(演示試驗)教師把音樂芯片用細線吊在軟木塞下,塞入試管中,芯片不能與試管壁接觸。先將注射器的活塞推到管底,再將針管插入軟木塞內。緩緩向外抽出活塞,聽到音樂聲有什么變化?
設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氣完全抽出來,我們還能聽見聲音嗎?
這個實驗能說明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強調: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實驗二:(演示試驗)將裝有金魚的魚缸放在講桌上,在一邊拍手,觀察金魚的運動。這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聲音可以在液體中傳播)
實驗三:兩個學生合作,一個學生把耳朵靠在課桌的一端。另一個同學用手輕輕敲擊課桌的另一端,感覺聲音的傳播。(學生如果有更方便易行的實驗方案更好)
這個實驗能說明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
思想滲透:據說,音樂家貝多芬耳聾后,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段,另一端定在鋼琴上來聽自己演奏的琴聲,從而繼續進行創作的,《命運》等一系列名曲就是這時候創作出來的。他這樣做有什么道理?(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因為木、骨都是固體、都能傳聲。)
師:同學們要學習貝多芬敢于向命運挑戰的優秀品質。同學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肯定有鮮花也有荊棘,不論何時何地,希望同學們都能堅定、堅強的面對生活。
③發現規律,得出結論:
師:在這些不同的實驗中你發現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④學生活動:
同學們之間互相討論。舉出自己知道的一些有關聲音傳播的事例。
(3)相關知識介紹:
①人耳的結構與聽力的關系。
②聲音傳播的速度與壓強,溫度的關系。
③天壇回音壁的介紹。
3、課堂小結
提問:同學們這節課有什么收獲?(由學生自己小結)
①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
②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它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也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③聲音的傳播速度與壓強和溫度有關。
4、課堂練習
(1)指出下列發聲現象是什么振動的結果:悠揚的鐘聲——;
海浪的波濤聲——;
氣球破裂時的爆裂聲——‘
水沸騰時發出的聲音——;
下雨天聽到的雷聲——;
用嘴貼著空瓶口吹氣發出聲音——。
(2)把正在走動的鬧鐘放在密閉的玻璃罩中,用抽氣機抽去罩內的空氣,在抽氣過程中,聽到鬧鐘的“滴答”聲是( )。
A越來越響
B越來越弱
C沒有變化
D都有可能
(3)古代的人在曠野里常用“伏地聽聲”的辦法來判斷有無軍隊、馬群到來,這是應用了的知識。
(4)動畫片《星球大戰》中,神鷹號太空船將來犯的天狼號擊中,聽到天狼號“轟”的一聲被炸毀,神鷹號宇航員得意地笑了。你覺得這段描寫符合科學道理嗎?為什么?
(5)有一個足夠長的鋼管(兩端開口),一個人在鋼管的一段用鐵錘敲擊一下。另一個人在另一端聽到幾次聲音?為什么?如果知道聲速,再給計時器,能知道聲音在鋼管中的傳播速度嗎?
五、布置作業
課本第36、37頁1,2、3題。
六、教學反思
這節課是一節“探究型的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相信學生的思維能力,相信學生集體智慧,決不能將教師思考的結果強加給學生,剝奪學生動腦的權利。本節重點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與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采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通過分組實驗解決問題。在教學中采用了大量的
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試驗,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因此,通過這一節的教學使學生對聲音的產生、傳播以及接收有了一個全面的理解。
物理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自由落體運動。
2、知道什么是重力加速度,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和通常的取值。
3、會應用相應的運動學公式解答有關自由落體運動的問題。
二、能力目標
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的興趣,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及表述。
三、德育目標
利用課后的閱讀材料,介紹伽利略上百次的對落體運動本質規律的探索研究,使學生體會到科學探索的艱辛,挖掘素材。
【教材分析】
教材把自由落體運動作為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為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特例來處理,沒有另外給出自由落體運動的公式,這體現了物理學從簡單問題入手,用理想化的方法處理實際問題的方法。研究自由落體運動時,給出了頻閃照相機的照片,但沒有作定量的詳細分析,只要求從圖上看出物體越落越快,物體作加速運動即可。教材為了簡便,援引伽利略的研究結果,直接給出了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
勻加速直線運動,重力加速度的講述,也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習慣,根據實驗在同一地點,從同一高度同時自由下落的物體,同時到達地面的事實。由知它們的加速度必相同,所以本節課的重點和關鍵是做好實驗和推理分析。
【教法建議】
可以按照教材安排的順序,在講解的同時,通過實驗,邊講邊議,如果學生條件許可,可采取討論式的教法。
【教學重點】
認識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為g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并能應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解決自由落體運動的問題。
【實驗器材】
牛頓管、橡皮塊、兩張相同的紙。
【教學難點】
自由落體運動中不同物體下落的加速度都為g。
【教學過程】
四、自由落體運動
1、思考與討論:
(1)重的物體下落得快?還是輕的物體下落得快?(2)請舉出一重的物體下落快的實例?(演示一張紙和一塊橡皮下落的現象)
師:是否一定是重的物體下落的快?在17世紀時著名物理學家伽利略就用一種巧妙的推理方法來進行推理:①假設一塊大石頭的下落比一塊小石頭下落快。②兩塊石頭的總重
量最大,它們整體下落的速度與大石頭、小石頭下落的速度相比應如何?(答:整體下落速度最快)。③如把兩塊石頭拴在一起時,下落快的會被下落慢的拖著而減慢;下落慢的會被下落快的拖著而加快,結果如何?(答:兩塊石頭的整體下落的速度應小于大石頭的速度,而大于小石頭的速度。)④這與重的物體先落地的`結論矛盾。
請一個學生來做個實驗:半張紙揉成的紙團和一大張紙片同時從同一高度下落情況,請同學觀察。(紙團比紙片下落快,輕的物體還下落的快。)
(設計說明:上述方法也是我們研究問題的方法,利用粗象的邏輯推理或做實驗驗證。)
師:這樣看來,重的物體有時下快,有時輕的物體下落的快。請同學們比較一下上面的幾個實驗并討論是什么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
2、分析引導:
(1)教師指出:上述實驗現象表明物體下落快慢與輕重無關,是因為有空氣阻力存在使現象變得復雜。在17世紀,伽利略曾做過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實驗發現:質量不同的鐵球和木球幾乎同時落地。
(2)提問:如果沒有空氣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輕重不同的物體下落快慢如何?
(3)演示:按教材要求做“牛頓管”實驗。
3、總結歸納:
(1)牛頓管實驗結論:質量不同的羽毛硬幣等物體在沒有空氣阻力的情況下,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并比較一下牛頓管放入空氣后的實驗現象,引出自由落體運動的定義。師: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什么運動呢?我們會猜想它會不會就是初速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呢?這樣需要來證明才能確定。
(2)指導學生看“自由落體運動的頻閃效果”的插圖。提問:要證明是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方法?(方法一:利用連續相鄰相等的時間內的位移差為定值進行推導。
方法二:證明連續相鄰相等的時間內位移之比是連續的奇數比。)(設計說明:這種方法先猜想后用實驗驗證的方法也是科學家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
(3)分析頻閃照片,分析出自由落體運動是加速運動,進而指出,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4)結論: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五、自由落體加速度
1、分析引導:在同一地點,從同一高度同時下落的物體,下落到同一位置時(這個位置是任意的)所用時間總是相同的。可知:這些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運動,在相同時間里發生了相等的位移,由知,它們的加速度必相同。
2、讓學生看書,記住重力加速度的方向,了解一些地區的重力加速度的數值。并讓學生比較與前面學到的g的數值大小,并強調這個重力加速度就是前面我們學到的常數g。
3、讓學生根據勻變速運動的公式,推導出自由落體運動的公式:
六、例題
例《北京晚報》報道:一小孩從15m高的樓層掉下,被下面的一位叔叔伸開雙臂接住化險為夷,幸免于難,試求:(1)該小孩在空中下落的時間為多少?(2)該叔叔接住小孩時,小孩的速度為多少?
七、課后探究
測自己的反應時間:(請學生說明這樣測量的理由。并要求學生課后測量一下自己的反應時間。現場可測幾個同學的反應時間。)
(設計說明:讓學生自己參與,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讓學生加深了印象,可以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學到了知識,這樣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八、課后思考題
1、想測出一幢樓的高度,你用所學過的知識設計測量方案。(請學生來思考作答)2、一個物體從塔頂自由下落,在到達地面前最后1秒內的位移是整個位移的9/25,求塔高。(
九、板書設計
(一)自由落體運動
1、定義: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
2、條件:
(1)只受重力作用。
(2)從靜止開始下落。
3、性質: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二)自由落體加速度
1、方向:豎直向下。
2、大小:通常取g=9、8m/s2,有時g=10m/s2。相關因素:(1)隨緯度的增加而增大。(2)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少。七、教學反思
首先,本節課最重要是對一些科學研究方法的教學,若僅僅是對這些知識的傳授而不重視科學物理研究方法的教學,則這堂還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課。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應多讓學生自己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去,這樣讓學生自己做實驗探究出來的結果比教師告訴得到的結果印象要深刻的多,也讓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有了更好的效果。另外,這節課要注重把實驗做好,如果實驗不成功,這節課就如同讓學生去死記幾個結論了,效果不好。
物理教學設計6
初二教學是整個初中教學的基礎階段,在整初中教學中占有重要位置,為了把物理教學成績提高到全區先進行列,特制訂計劃如下:
一、學期教學目標:
1、本學期重視學生對探索活動的主動參與,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動手操作與合作交流等活動,掌握基礎知識、實踐能力和思維方法。
2、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發展學生創造能力。
3、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識,獲得廣泛的物理活動經驗,提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數學英語實驗班學生基礎好、學習扎實一些,協同班學生較為活躍,思維靈活,比較有后勁。普通班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待提高。
三、半期考試情況分析:
在這次半期考試中,從分數上看,總體上都比上次月考有長足的進步,高分段人數明顯增多。從試卷上看,也發現了以下不足:
1、學生對于基礎知識不扎實、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徹;
2、尖子生與后進生的差距較大;
3、對一些很簡單的題,很多學生明明會做,但由于看題、做題不仔細仍然失了分。
四、教學計劃
為提高教學效率、教學水平,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體現抓兩頭帶中間,從而帶動一個班的學習的教學方法。只有抓好尖子生,特別是后進生的工作才可以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抓好尖子生工作,制定計劃如下:
1、要依據教材,緊扣大綱,提供一些有難度的題目,對優秀生培養訓練,使尖子生提高能力,發展智力。
2、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從小處著手,對學生已學過的知識,要耐心做好復習輔導,使學生自己對知識保持常新。
3、充分利用課后時間輔導及課外興趣小組進行的各種各樣的活動,通過各種方式,促進同學們思維更加靈活,敏捷,記憶更加牢固。
4、經常鼓勵同學們在學習上的積極性,要求同學們在理解的基礎上獲得知識的應用,提高學生的能力。
后進生影響學生整體學習質量,針對后進生的特點,采取以下措施:
1、認真鉆研教材,采用一些動手操作和用多媒體教學,把新知識的形成過程展示給學生,激發后進生的學習興趣。
2、幫后進生找到學習后退的原因及改進措施,課后多與后進生交談,轉化后進生的思想。
3、知識的.傳授由淺入深,讓學生先掌握最基礎知識,然后掌握解題能力,循序漸進。
本學期的教學中,著重培養優秀生,轉化后進生。對于優秀生,不僅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能獨立完成難度較大的題目,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靈活性,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對于后進生,要求學生掌握最基礎的知識和最基本的解題能力。
五、教材分析及處理意見:
針對教科書的特點,教學中應在遵循《標準》的基礎上,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性的教學,因地制宜地創設一些學習情境,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讓學生經歷物理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的實施有差異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征和所學知識的特征,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實現有效的學習。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就需要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
六、后半期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光、物態變化
難點:凸透鏡成像、物態變化
五、教法及改進教學的主要措施:
1、為學生提供眾多有趣而富有物理含義的問題,引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注重創設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實踐探索活動。
3、用多媒體和開展探索活動形象的展示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
4、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征和所學知識的特征,靈活采用多種教學形式。
物理教學設計7
初中物理教案全冊(優秀)
【試講或講課高分原則】
1.作為老師,信心和責任心是第一位的。記住一點,你擔心的別人也擔心,所以不需要有壓力。 相信自己,別人才能相信你。
2.打動那些對你有好動感的評委!沒有好感的自然也就感染了。用你的眼光告訴所有人,我來了,我能教好學生。
3.講課要有激情,如果抑揚不足,起碼聲音要大。普通話標準一點。講話語速不要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可以多多演練。這是關鍵!講話要擲地有聲,不要半推半就,在講臺上要有臺風。語文教師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語音悅耳,抑揚頓挫。
4.一定要著裝合體,不要穿著太前衛,畢竟教師這個職位還是要講究矜持的,但是一定要整潔得體端莊大方,給人感覺氣質非凡。
5.在見到面試官時要表現的大方,不要太拘禁,也不要太囂張,給人留下穩重的印象。注意肢體語言,不要僵直地站在講臺上,運用好肢體語言。
6.要在試講前做好充足的準備,把要講的內容的相關背景等知識了解到位,并把課的內容和這些背景結合起來,讓背景知識在吸引人的同時把人引導到課本的內容上來。
7.不用花費時間講得過于仔細,只要在你講的時候提到就可以了,讓聽課的評委知道你有這個環節就可以了。
8.要注意跟臺下評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視線不要一直停留在講稿上,要使臺下的每一個評委都以為你在看他們,注視著他們。要面帶微笑,不要太嚴肅。
我們怎樣聽到聲音的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1.了解人耳感知聲音傳播的基本過程。
2.了解骨傳導。
3.知道什么是“雙耳效應”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和社會生活,體驗人是如何聽到聲音
2.通過動手動腦中的兩個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會關心他人,特別是關心殘疾人
2.通過貝多芬耳聾后繼續進行創作等例子來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的意志。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人耳聽到聲音的道理;骨傳聲。
難點:骨傳聲。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引入新課
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是靠哪種形式?
聲波進入人耳后,經過哪條途徑,最后感覺到聲音?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1.人耳的構造
聲波鼓膜振動聽小骨及其他組織聽覺神經大 腦 在整個過程中,任何部分發生障礙,人都會失去聽覺。如果僅只是傳導障礙,但能通過其他途徑傳給聽覺神經,人仍能聽到聲音。
2.骨傳聲
“想想做做”:
(1)將振動的音叉放在耳旁,聽音叉的聲音。
(2)用手指堵住耳朵,聽音叉的聲音。
(3)請同學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將振動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額、耳后的骨頭和牙齒上,聽音叉的聲音。
分析得出:骨頭能傳聲。
失去聽覺的人能靠骨傳導來聽到聲音。
介紹貝多芬的故事。
3.雙耳效應
由學生自習完成。
利用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間、強弱及其他特征不同來確定聲音的位置。
四、作業布置
教材第18-19頁“動手動腦學物理”
五、課后反思
本節課,教師要作充分的準備,多做實驗,讓學生經歷科學全探究過程。
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噪聲的來源和危害。
? (2)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體驗和觀察,了解防治噪聲的思路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培養熱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環境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噪聲控制的途徑
難點:噪聲的危害以及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三、教學器材:多媒體電腦、鬧鐘、紙盒
四、教法與學法:分組討論法、閱讀法
五、教學過程
放一段錄像,先放出一段優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雜的聲音。然后引入課題:優美的聲音使人心情愉快,而雜亂的聲音則令人心煩意亂。那么,令人心煩意亂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它對人有沒有危害?怎樣才能有效地防止這些聲音的產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一)噪聲的'來源
學生活動
(1)閱讀課文,分別從物理角度和環境保護的角度找出噪聲的含義
(2)分組討論:在你的周圍,有哪些是噪聲?
總結學生的分析,得出噪聲的含義:
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環境保護角度)
(二)噪聲的等級和危害
? 學生活動
(1)閱讀課文,找出噪聲的等級是按什么劃分的。
(2)不同的噪聲的等級對人們所產生的危害又是怎樣的?
(3)認真閱讀P26的噪聲分類表。
總結學生的分析,得出三條界線:
>90dB,會破壞聽力;
>70dB,會影響學習和工作;
>50dB,會影響休息和睡眠。
(三)控制噪聲
復習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聲源的振動產生聲音——空氣等介質的傳播——引起鼓膜的振動
(聲源發生處)(聲音的傳播過程)(人耳)
演示實驗:讓鬧鐘發出聲音,過一段時間后,把紙盒將鬧鐘罩住,讓學生比較前后聲音的不同。
? 學生活動
(1)觀察書本P 26圖1.4-4,指出控制噪聲的措施分別在哪里實施的;
(2)分組討論:生活中還有哪些治理噪聲的實際例子。
綜合實驗和學生活動內容,總結得出控制噪聲的途徑:在聲源處減弱噪聲、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在人耳處減弱噪聲。
(3)觀看錄像。加深對噪聲的了解。
(四)課堂小結
噪聲的來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樣防治噪聲?
(五)布置作業
調查學校周圍有哪些噪聲源,學校應該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六、教學后記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不多,在強調一兩個主要內容的同時,可以安排一定的課外練習讓學生在課堂完成。
光的傳播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
3.能簡單解釋常見的光沿直線傳播的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與實驗,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2.經歷探究過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4.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
5.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的傳播特點。
(四)教學難點
探究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五)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式教學法。
(六)教學媒體
激光手電、玻璃磚、白紙板、盛水的小燒杯、空燒杯、激光演示器
二、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激發興趣
展示光現象(收集一些光現象圖片)
教師: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麗動人,同學們對光感興趣嗎?
(二)進行新課
1.光源
同學們,我們要看清五彩繽紛的世界,必須有光射入我們的眼睛,那么,光是從哪里發出來的呢?
思考、討論 列舉例子
除了太陽、電燈之外,日常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物體能夠發光?
(板書):太陽、螢火蟲、恒星、水母
物理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能夠識別生活和生產中常見的滑輪。
2、會根據要求使用和組裝簡單的滑輪組。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結構。
2、通過實驗探究,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以及滑輪組的特點。
3、通過實驗探究,學習數據信息處理的方法,有初步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實驗探索中,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通過分析數據,感受收集數據信息的重要性。
2、通過學習,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教材分析重點教學重點:定滑輪、動滑輪的特點
難點教學難點:理解滑輪的實質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歸納教學法教具準備滑輪、鐵架臺、鉤碼、細線、(學生實驗8組、演示實驗)彈簧秤、刻度尺。教學過程導入一、引入新課
從生活中的滑輪引入,提出問題。
給出滑輪實物,讓學生觀察滑輪的構造,認識滑輪。
新授二、新課教學
觀察課本圖9-9甲,乙兩圖,思考兩次使用滑輪有什么不同?(學生討論)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得出:
(一)滑輪:
定滑輪:滑輪的軸不隨物體一起移動的滑輪。
動滑輪:滑輪的軸隨物體一起移動的滑輪。
提出問題:工人師傅要把貨物提升到同一高度,使用哪種滑輪好?或使用這兩種滑輪各有什么好處?
將猜測可能出現結果寫在黑板上:①省力②省距離③省功④或
結合學生討論結果,確立研究課題。兩個滑輪還有什么區別嗎?
(二)定滑輪、動滑輪的'特點
1、提出問題:小組合作,采用繩和一個滑輪將貨物提到高處,你有什么方法?請用鉤碼替代重物來實驗.
課題:使用定(動)滑輪是否省力?或省距離?
2、實驗探究:首先按圖(a)或(b)組裝器材,用彈簧秤和刻度尺分別測出力和距離,將測量結果填入表格。(教師巡回指導解決出現的問題)
實驗次數
物體重力(N)
物體升高的高度(cm)
彈簧秤
示數(N)
彈簧秤升高的高度(cm)
用力的
方向
1
2
3
交流討論:組織指導學生分組交流討論。(1)比較1、2兩次實驗,使用定滑輪與不使用滑輪直接提升物體時拉力的大小有什么不同?拉力的方向有什么不同?(2)比較1、3兩次實驗,使用動滑輪與不使用滑輪直接提升物體時拉力的大小與方向又有什么不同?
結論:A、使用定滑輪不省力也不費力,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s=h,F=G.
B、使用動滑輪可以省一半的力,但費一倍的距離,不改變力的方向.S=2h,F=G/2.
同樣用滑輪提升重物,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結果呢?學生分析回答后,教師演示。
先將一根杠桿掛在支架上,用力讓杠桿旋轉(越快越好),讓學生發現原來連續旋轉的杠桿就是滑輪的雛形,而滑輪則是杠桿的變形。既然滑輪是杠桿的一種變形,用三種杠桿的特點,很容易解釋為什么定(動)滑輪會有不同效果問題。
教師板演:用杠桿平衡條件解釋滑輪的實質。
滑輪的實質:定滑輪是等臂杠桿。動滑輪是動力臂為阻力臂二倍的杠桿
物理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含義及三者的關系。
2、理解機械效率的概念,并能計算簡單機械的效率。
3、培養學生對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學態度。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活動,使學生加深對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認識;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知道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難點:測量簡單機械的機械效率。
【教學儀器】
電腦教學平臺一套,滑輪組、鐵架臺、彈簧秤、刻度尺、相同木塊和細線各20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師:我們學校旁有一座私人住宅正在建造中,現在需把100N重的砂子運到6m高的樓上。在投影儀上映出下圖:引導學生先觀察圖片,一分鐘后,教師:你們體會到了什么呢?
學生:第三種方法最省力。
教師:如果從功的角度看這個問題會怎樣呢?
首先,讓學生一起分析,這三種工作方式有一個共同的目的:把重100牛的沙子從地面運到三樓,這是要完成的工作任務,同學們計算一下,單純完成此任務,需要做多少功呢?
根據學生的計算結果,板書:W1=G沙·h=600J
第三種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3)W2=G總·h=690J
第二種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2)W2=G總·h=780J
第一種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
1)W2=G總·h=3120J(此處學生遇到了困難,這也是安排上面計算順序的.目的。困惑一:需要計算樓梯的長度嗎?提示學生: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可以分解成先水平移動不做功,再豎直升高做功。困惑二:人的體重該不該算上?)
學生分析計算結果:三種方式做的功都比W1多,額外多做的功不一樣,可見第三種方式最好。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課本資源,讓學生通過計算,比較,在腦中初步形成有用功、額外功的概念,為新課講授做好充足準備。
師:我們的目的是把砂子運上樓,所以把100N重的砂子運到6m高的樓上,無論采取哪種方法都必須做的功,這是有用的功。用滑輪組將砂子運上去,在完成運砂子的同時,還不得不對桶和動滑輪也做了功,此外還要克服各種摩擦做功,這部分對砂子提上樓沒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是額外功。
板書:
(一)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有用功:在工作時,對人們有用的功。
額外功:在工作時,對于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的和。
典型練習:
用桶從井中提水的時候,對 做的功是有用功,對 做的功是額外功。
如果桶掉到井里,從井里撈桶時,撈上來的桶帶有一些水,這時對桶做的功是 功,對水做的功是功。
設計意圖:首先通過搬沙子明確“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然后通過典型習題練習讓學生進一步熟悉三個概念。
二、引入機械效率
1、學生分組實驗(共20個小組,分2個內容,每10個小組做1個內容,2個實驗并進。)
測定:把重G=1.5N的木塊,提高到h=0.2m的高度時,
①通過一定一動滑輪組所做的有用功、總功。
②通過兩定兩動滑輪組所做的有用功、總功。
每個實驗的記錄結果選1~2組,在投影儀上映出進行分析。
設計意圖:通過做實驗,既能增強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同時又為引出機械效率做好鋪墊。
2、討論與分析
教師提問:(1)有沒有一種簡單機械只做有用功,不做額外功?
學生回答:(沒有)
教師提問:(2)使用不同的簡單機械做功,完成相同的有用功時,所做的總功是否相同?這說明什么?
學生回答:(不同)(這說明額外功不同)
教師提問:(3)額外功在總功中占的比例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
學生回答:(越少越好)
教師提問:一定的總功中,額外功少意味著什么?
學生回答:有用功多。
教師提問:在使用機械時我們最關心的是所做的這些總功中,有用功究竟占了多少。為此我們引入一個新的物理量,叫做機械效率。
板書:
(二)機械效率的定義
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做機械效率。
板書:
(三)機械效率的公式:
練習:
1、計算課本例題中起重機的機械效率。
2、計算學生分組實驗中所用的簡單機械效率。
師:由計算結果推知。
板書:
(四)機械效率η是個百分數,一定小于100%,沒有單位。
三、小結
師:以上我們討論了機械的效率,其實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效率”的含義很廣泛。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個效率問題。我們生活的社會是一個現代化的社會,是講效率的社會,時時、事事、處處都要求高效率,以盡可能少的消耗去取得盡可能多的效益。我們在學習中,也應注意學習的效率,特別是提高45分鐘的課堂效率,這是我們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
設計意圖:把機械效率和學習效率進行類比,促進學生理解概念,同時還滲透學習要講究效率的方法。
四、內容深化:
老師適當指導討論如下問題:
1、功率大的機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機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機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總功是否即可提高機械效率?
設計意圖:通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能初步區別功、功率、機械效率這三個不同的物理概念,從而對全章的知識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
四、布置作業
1、認真復習課文。
2、預習下節教材,做好分組實驗準備。
物理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從實際中了解聲音的特性:音調、響度和音色。
2、通過實驗,知道聲音的音調跟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的音色不同。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做“音調與頻率有關的實驗”和“響度與振幅有關的實驗”,進一步了解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師引導組織和學生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學習聲樂基礎知識的樂趣。
2、通過學習聲音的三要素,提高學生對樂音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音調、響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響因素。
教學難點
1、正確區分音調和響度。
2、探究決定音調、響度的因素。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的情境,引入新課
1、引入(1)
(1) “賽馬”欣賞2分鐘視頻展示:讓學生認真欣賞,談談感受。
(2) 教師指出:像剛才的音樂一樣,讓我們感到悅耳、動聽的聲音叫做樂音。
(3) 教師提問:那么我們通過哪些方面來描述樂音呢?
2、引入(2)
介紹:俄羅斯最著名的男高音Vitas的魔鬼高音,征服了全世界的音樂愛好者,他為什么會有如此魅力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聲音的奧秘,進入我們今天的學習內容。
引入新課:聲音的特性(板書)
二、師生共同活動,進行新課
1、聲音的音調
(1) 教師演示:
①用電子琴彈奏高低不同的音符,讓學生感受有什么不同;
②用音頻播放男低音獨唱曲、女高音獨唱曲,讓學生感受不同。(展示課件:聲音的音調)
(2) 得出:聲音的高低不同,高音尖細、高亢;低音沉悶。
物理中把聲音的高低叫做音調。(板書)
(3) 探究影響音調高低的因素
①分組實驗:把鋼尺緊壓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邊,改變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撥動鋼尺,注意觀察鋼尺振動發聲時振動得快慢及聲音的特點。
②分組實驗:用硬紙片快慢不同的撥動梳子,聽它振動發出的聲音。
③讓學生討論、分析得出:音調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
(4) 教師幫助學生建立頻率的概念
①我們把物體一秒鐘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單位:赫茲 Hz( 板書)。
②音調與頻率的關系: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板書)。flash課件展示:音調與振動的快慢、
(5) 學生看書,了解人和一些動物的聽力和發聲范圍圖。
(6) 教師提問:人的聽覺范圍是多少?那么低于20 Hz和高于20000 Hz的聲波我們能聽見嗎?學生回答,找出次聲波和超聲波的概念。
次聲波:發聲頻率低于20 Hz的聲音。
超聲波:發聲頻率高于20000 Hz的聲音。(板書)
學生了解:生活中的超聲波和次聲波。
2、聲音的響度
(1) 教師演示:用不同的力擊鼓,學生感受聲音的不同;改變錄音機的音量控制開關,讓學生聲音大小或強弱的不同。
物理中把聲音的強弱叫做聲音的響度。
(2) 探究影響響度的因素
①教師演示:用細線把乒乓球吊起來,使乒乓球靜止在豎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個叉股接觸、輕敲音叉,觀察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重敲音叉,使音叉發出響度更大的聲音,觀察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
②學生思考、討論:比較音叉發出不同響度的聲音時,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有什么不同。通過上面的探究活動,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③響度跟發聲體振動的幅度有關,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大,產生聲音的響度越大。
③教師提問:響度還與其它因素有關嗎?(學生思考、猜測。)
④師生小游戲:教師小聲說一段話,后排學生不知所云,而前排學生能準確說出。
⑤學生得出:響度還與距聲源的距離有關。(讓學生再舉些例子加以說明)
⑥師生歸納總結:影響聲音的響度的因素是振幅和距聲源的距離。(板書)
3、探究什么是音色
(1) “猜樂器”:播放用不同樂器演奏的歌曲,讓學生指出不同的樂器。
(2) 學生小游戲:讓后排的幾個學生說同樣的話,前排學生不回頭指出說話學生的姓名。
(3) 教師提問:你憑什么區分不同的樂器和不同的同學?得出: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具有不同的品質、特色叫音色。
課后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的學習內容:
知識:
1、樂音的三個特征:音調、響度和音色。
2、音調是由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3、響度是由發聲體的振幅決定的。
4、不同的發聲體具有不同的音色。
能力和技能:
了解示波器在展現樂音特征中的特殊優勢。
物理教學設計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壓強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的內容,壓強是生產生活中應用廣泛的一個概念,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緊密。壓強是力學中的重要內容,學生對與壓強相關的物理現象較為熟悉,但壓強的概念學生還比較陌生。本節教材主要建立在學生學習了力的初步知識基礎上,和學習了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和力的關系后對力的另一類作用效果的具體分析。壓強是全章的基礎,也是學生學好液體壓強和大氣壓強的重要保證。因此,搞好壓強的教學是抓好本章教學的關鍵。
2. 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知識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壓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響因素。
②理解壓強的概念、公式和單位;能應用壓強公式進行有關計算,解釋簡單現象和解決簡單問題。
③知道壓強增大和減小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采集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樂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興趣,增強學習自信心和積極性。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壓強的概念。
壓強的概念統領全章、貫穿全章,因此壓強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
教學難點:壓強概念的建立。
初中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強,如何通過概括實驗結論得出壓強概念是本節的難點。
教學關鍵:實驗的成功是突破難點的關鍵。
探究影響壓力效果的因素,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壓強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強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壓力效果的實驗就顯得特別重要。
4.教學媒體:圖片及多媒體課件。
二、學情分析:
由于八年級學生具備了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具有較強的科學探究意識,學生完全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影響壓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絕大多數學生能從教師設置的問題情境中發現問題,會對獲得的信息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處理。
三、教法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靈活地運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啟發引導法和多媒體輔助法等多種方法,并且能按照新課標倡導的探究型課堂教學模式,設計出結合學生實際的切實可行的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學法
根據以上教法及學生年齡特點,采用的學法主要有觀察法、合作探究法、討論交流法、自學法等。教學中不但要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得,更要注重知識的`獲得過程。在具體的探究活動中,通過學生自己體驗,分析歸納,獲得對壓強概念的深入理解。
五、設計理念
本節設計總體思路是從有關壓強的生活情景引入壓強課題,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感受壓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壓強概念,并用所學壓強知識解釋生活中有關壓強應用。充分體現課程標準“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突出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六、教學準備
1、教學媒體準備:多媒體硬件和相關課件準備
采用多媒體作為教學的輔助,使教學聲圖并茂視聽并舉,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2、實驗器材準備:海棉、橡皮泥、肥皂、氣球、磚兩塊、一只削好的鉛筆、廢舊玻璃輸液瓶、水等。(盆盆罐罐當器材,拼拼湊湊做實驗 、讓土器材成為實驗教學的生力軍)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拿出一海綿,把瓶子放在其上面,用力向下壓,提問:這說明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投影展示圖片:步行人和滑雪者對地面的壓力差不多,但步行人去深陷入雪中,可滑雪者卻陷入不多,兩者產生的效果不同,壓力作用效果為什么差別這么大?壓力作用的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回顧:瓶子放在海綿上使物體發生形變,力還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觀察圖片,并引發對此現象的思考。
二、認識壓力
演示小實驗:
向下按海綿;將鋼尺一端搭在講桌上,另一端懸空,向下壓懸空部分,讓學生觀察形變,描述力的方向。
學生觀察現象,初步理解壓力的概念。
總結:例子中的物體都受到了壓力。壓力是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
三、認識壓強
1.探究主題的引入
教師提出問題:
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針對教師的設問積極猜想:可能與施加的壓力有關;與接觸物體的大小、形狀有關等等。
抓住學生猜想中含有科學成分的部分,給予引導,逐步逼近主題。
物理教學設計12
【教材分析】
本節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冊第十二章的內容,屬于《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xx 年版 20xx 年修訂)》課程內容必修課程“電路及其應用”主題之下。第十二章《電能 能量守恒定律》主要研究的是電路中的能量轉化,利用能量守恒定律推導出閉合電路的規律進而認識自然界的能源,提升保護能源的意識,關注可持續發展。課程標準針對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
(1)知識層面。要求理解電功、電功率和電動勢的概念和物理意義;掌握電源電動勢與路端電壓和內電壓的關系;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知道節約能量的必要性。
(2)能力方面。能用能量守恒的觀點理解、解釋物理現象;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實驗探究方面。能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對實驗現象的解釋,理解焦耳定律和電動勢的概念及物理意義;能利用閉合電路歐姆定律設計“測量電源電動勢和內阻”的實驗方案。
本節要學習的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是整個高中電學部分最重要的物理規律之一,是部分電路歐姆定律的延伸和完善,是分析實際電路和復雜電路的基礎。教材通過分析閉合電路中的功能關系和能量守恒定律推導出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在處理教材時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 閉合電路中的電勢是如何變化的,內外電路的電壓有什么規律?這需要通過探究實驗和理論推導尋找更多直觀的證據來從多個視角尋找規律,并理解電動勢的物理意義。
2. 作為研究物理問題的重要思想方法,從能量的觀點分析問題時有什么優勢?應該如何分析?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讓學生體會從不同觀點分析問題的區別,感受用能量觀點分析問題的方法。
綜合以上分析,本節課的學習主題確定為:熟悉而陌生的電池。
【學習主題】
主題名稱:熟悉而陌生的電池
【學情分析】
作為高二的學生,通過高一的學習,學生已經具有運動與相互作用觀念,對功能關系和能量概念已經有了一些理解,具有能量轉化與守恒的觀念。通過前三章的學習,學生已建立了“場” 的觀念,熟悉電路的基本特征,為自由電荷在電路中的運動分析和能量分析做好了準備。但是研究閉合電路的電勢問題需要建立恒定電場模型,分析自由電荷在全電路內的運動和靜電力做功情況,這對學生來說是較大的挑戰。同時受初中物理中關于電源輸出電壓不變的影響,很多學生認為閉合電路中路端電壓是不變的,沒有電動勢的概念和對電路全局分析的意識。
本節課要努力創設能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逐步將視角從局部電路過渡到全電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能量觀點理解閉合電路中電勢變化的相關規律,最終發現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在探究實驗中培養學生實驗設計、分析論證、反思評估
等能力。同時還要緊密聯系生活、科技進步,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關注科學˙技術˙社會的關系,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習目標】
通過探究實驗理解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掌握電源電動勢與路端電壓和內電壓的關系,并能用做功和能量守恒的觀點解釋。(A3、B2)
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對實驗現象的解釋,經歷“比較-概括-抽象”的思維過程,逐步理解電動勢的概念和物理含義,知道電源電動勢和內阻是標志電源性能的重要參數。(A2、B3)
通過對比實驗的觀察和分析,經歷提出問題、收集信息、實驗驗證、對比分析、歸納總結等科學探究過程,找尋閉合電路內外電壓的規律并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B3、C2)
通過實際問題的分析討論,逐步發現問題本質,認識到科學˙技術˙社會的密切聯系。通過探究過程中一個個小問題的解決,體會研究科學問題時嚴謹認真、實事求是的必要性。(C3、D2)
(說明:A、B、C、D 是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的`編碼,分別對應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數字 1、2、3、4 對應每個維度的水平層次等級。)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究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難點:電動勢概念的理解
【教學資源】
教學環境:
智慧教育云平臺(微云服務器 1 臺、教師平板 1 臺、學生平板 20 臺),PPT 演示文稿。
教具:
1 個小燈泡(電壓 1.5v),干電池一節,鎂片、石墨片、蘋果、自制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教師演示儀,可變內阻化學電池一個,筆記本電腦 1 臺,變阻箱一個,DIS 數據采集器,
DIS 電壓傳感器(2 個),導線若干,自制非靜電力類比演示儀,。
學具:
自制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探究儀(4 組),可變內阻化學電池4 個,變阻箱(4 個),筆記本電腦(4 臺),導線若干。
【教學方法】
“循環遞進式探究”教學法:設置問題串,通過對比、實驗(分組)、建模開展教學。以情景導入,任務驅動,問題嵌入,活動貫穿,促進深度學習,實現教學進階。
【教學策略】
智慧課堂 “云互動”: 基于智慧課堂全程跟蹤探究活動,即時推送學習任務,對學生當堂建模、實驗探究大數據收集、反思研討過程在線及時處理反饋,發布個性化的批注講解,確保探究活動的針對性。
項目化學習策略:將問題前置,以結果為導向,學生在一段時間內通過對連續的、真實的、有挑戰的問題進行持續探究,達到核心知識的再建構和思維遷移。
【課時安排】
1 課時
【教學過程】
情境問題:
戶外探險愛好者在戶外經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一位戶外探險愛好者在一次夜間探險的途中迷路了,手機也沒電了,他想利用手電筒發出求救信號,可是手電筒也沒電了,他的身邊只有以下幾件物品(圖 1), 他能點亮小燈泡發出求救信號嗎?
智慧課堂平臺互投票功能,收集學生的選擇,進行大數據分析。(如圖 2)
(一)初次嘗試,發現問題
任務一:分析情境問題,實驗驗證猜想
問題 :水果電池能讓小燈泡亮起來嗎?
活動①:試一試——嘗試利用水果電池點亮小燈泡
實驗器材:小燈泡(額定電壓 1.5V)、電池盒、導線、兩節新干電池,一節舊干電池,數字電壓表。對比演示實驗:
用一節干電池(電動勢 1.5V),給小燈泡(額定電壓 1.5V)供電。
將水果和石墨片、鎂片制作的水果電池替換干電池,給小燈泡(額定電壓 1.5V)供電。先測量開路電壓(1.97V)。
現象:水果電池供電的小燈泡不亮!電池兩端的電壓從開路時的 1.97V 左右降到了 0!
評價 1:對水果電池能否讓燈泡亮起來提出自己的觀點。
智慧課堂平臺的同屏展示功能:利用智慧云平臺的展臺功能實現同屏展示實驗操作過程。(如圖 3)
問題 :電池兩端減少的電壓去哪了?
基于核心素養的設計意圖:以生活情境引入,拉近物理課堂和生活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對比演示實驗大大出乎學生們的預料,形成了認知沖突,為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熟悉而陌生的電池”做好了
鋪墊。學生可能會想到失去的電壓留在了內部,使接下來的學習內容順利地圍繞學習需求開展。
(二)實驗探究,尋找線索
任務二:測量內外電壓,尋找變化規律
活動②:探一探——探索電池內部的奧秘
仔細觀察:
展示 1:將水果電池和解剖過的干電池展示給學生觀察,介紹正負電極和電解質,如圖 4。
發現:電池內部存在電阻——內阻(r) 展示
2:鉛蓄電池,介紹結構。
演示:用 DIS 數字電壓傳感器測量蓄電池兩極間的電壓,并明確電源正負極。如圖 5
實驗:在電源斷路的情況下,用電壓傳感器測量電極與探針之間、探針與探針之間的電勢差。(如圖 6) 演示實驗:在電源斷路的情況下,用 DIS 數字電壓傳感器測量電極與探針之間、探針與探針之間的電勢差
智慧課堂平臺同屏展示功能:展示實驗操作過程,提高實驗可視度。(如圖 7)
發現特征:電源內部,電勢在電極附近出現兩次“躍升”。(如圖 8)
評價 2:能否通過實驗得出電源內部電勢有兩次抬升的結論。
問題 :如果將電源接入用電器,組成閉合電路,電源內部的電勢是否發生變化?
實驗:用 DIS 電壓傳感器測兩電極 AB 和兩探針 ab 之間的電勢差(如圖 9)。
智慧課堂平臺同屏展示功能:展示實驗操作過程,提高實驗可視度。
觀察現象:外電路 UAB=1.87V ,相較于電路斷路時,數值減小。內電路探針之間出現了電勢差(φa<φb),Uab=- 0.14V 。
結論:1. 電路導通時,電源內部有電勢的降落,我們稱“內電壓(U 內)”,外電路電勢的降落叫“外電壓(U 外)”。
2. 整個閉合回路電勢出現兩次抬升,兩次降落。抬升的數值和降落的數值總是相等。
問題 :內外電壓 U 外、U 內之和、與電源內部兩次電勢抬升的數值總會是定值嗎?
活動③:測一測——測量閉合電路內外電壓
分組實驗:利用自制學具(如圖 10)測量電路的內外電壓的數值,并計算兩者之和,改變外電路電阻 R,多次測量,尋找規律,將實驗相關數據填入表 2。
智慧課堂平臺的同屏提問功能:學生將實驗結論拍照提交,老師進行大數據分析,得出共性結論。(如圖 11)
評價 4:分組實驗數據是否合理,能否得出內外電壓之和與電源內部電勢兩次抬升的數值總相等的結論。
分析數據、發現規律:
對同一電源,閉合電路內外電壓之和與電路內部兩次電勢的提升值之和相等。
對同一電源,閉合電路內外電壓之和是定值。
問題 :這個定值到底反映了電源的什么特性?
基于核心素養的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和實驗讓學生了解了化學電池的構造,發現電池的內部電勢特點,逐步建立電源內電路的物理模型,形成正確的物理觀念。學生經歷了觀察對比、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等一系列的探究過程,加深了對于閉合電路內外電壓與電源內部兩次電勢
提升之間關系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
(三)理論分析,發現規律
任務三:運用守恒思想,理解科學本質
活動④:想一想——電源如何維持閉合電路有持續的電流
引導:有一個量總是保持不變,這在物理學上我們常稱做“守恒”。能不能從守恒的角度思考。類比演示:如圖 12
思考:流回負極的正電荷是如何回到正極的呢?
類比:將小球由低處搬運到高處,能繼續依靠重力嗎?
得出結論:電源依靠非靜電力做功將流回負極的正電荷搬運到正極,維持持續的電流。
評價 3:能否說出非靜電力的作用。
活動⑤:理一理——從能量觀出發理清電路中的守恒關系
思考:從能量守恒的角度想一想,閉合回路中靜電力做功和非靜電力做功的關系是怎樣的? 結論:閉合回路中靜電力做功等于非靜電力做功 W 電=W 非
活動⑥:推一推——推導電動勢和歐姆定律的表達式
推理論證:
由實驗數據可得:E=U 外+U 內
有能量守恒定律和功能關系可得:q U 外+ q U 內=W 非
推導得出:E= W 非/q
含義:E 就是電源內部非靜電力移送單位電荷所做的功。即非靜電力做功的本領! 電動勢——非靜電力所做功與所移動電荷量之比。符號:E 單位:伏特(V)
智慧課堂平臺的同屏提問功能:學生將實驗結論拍照提交,老師進行大數據分析,得出共性結論。(如圖 13)
問題 :水果電池給小燈泡供電時外電壓為什么很小? 活動⑦:看一看——再次觀察實驗數據尋找線索
觀察:再次觀察分組實驗數據(表 2)
結合部分電路歐姆定律和實驗結論 E=U 外+U 內, 推導閉合電路歐姆定律:
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內容:閉合電路的電流,跟電源的電動勢成正比,跟整個電路的電阻成反比。
(備注:適用于純電阻電路)
評價 4:各組運用能量守恒定律能否推導出電動勢的表達式和閉合電路歐姆定律。
智慧課堂平臺的錄制微課功能:現場錄制微課推送給學生,供學生課后觀看
問題 :你能解釋水果電池為什么不能點亮小燈泡了嗎?
基于核心素養的設計意圖:學生在老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下交流討論,學生深度參與課堂,經歷先交流再觀察、再猜想、再推導、再思考,從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的過程,發展了科學思維。同時,這樣的設計循序漸進,遵從學生認知規律。
(四)應用規律,解釋現象
任務四:運用歐姆規律,解答情境問題
活動⑧:說一說——水果電池不能點亮小燈泡的原因
水果電池的內阻 r 太大,導致閉合電路中的電流 I 小,故外電壓 U 外小。
實驗驗證:利用注射器改變鉛蓄電池內阻,觀察內電壓、外電壓以及電流的變化(圖 15)。
智慧課堂平臺同屏展示功能:展示實驗操作過程,提高實驗可視度(圖 16)。
評價 5:能否運用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解釋水果電池不能點亮小燈泡的原因。
基于核心素養的設計意圖:解釋原因,即是本節課知識的應用,同時也使本節課的情境貫穿始終。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體會到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同時增強了實踐意識, 深化了物理觀念,發展了科學思維。
【課堂小結】
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
一、初次嘗試,發現問題
二、實驗探究,尋找線索
三、理論分析,發現規律
四、應用規律,解釋現象
【教學反思】
本節課內容來源于生活真實情境,從發現問題到探究原因,再到發現規律,最后解釋現象。各教學環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充分運用了循環遞進式教學方法。學生在一個個遞進的情境任務中不斷認識科學本質, 尋找到物理規律,發現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鍛煉了關鍵能力,提升了科學素養。
物理教學設計13
一、設計思想:
本小節的教學內容分為:機械運動的概念、參照物、運動的相對性,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中,機械運動的概念較為簡單學生理解也相對容易,所以將教學重點放在后兩部分,在參照物的教學中通過一個小實驗,鋼筆放在書本上推動書本運動。利用機械運動的概念討論鋼筆是運動還是靜止?從而激發學生思考,選擇不同的標準獲得不同的運動形式,自然的引出參照物的概念。整體的設計思路利用身邊的現象賴引導學生理解參照物和相對運動的概念,期間可通過穿插一些視頻和音頻資料,讓學生理解更加具體、生動和深刻。
二、教材分析
初二時學生初次接觸物理,本章是人教版的起始章的第二節內容,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在自然界一切物體都在運動,學生先從身邊最簡單的運動著手,對于學生物理學科的入門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對于本節不熟悉的參照物,教材通過大量的具體事例,讓學生通過討論分析最終理解運用。
三、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是初二的學生,物理思維還未建立,理解和分析能力較弱。該年齡段的學生有好奇心,但是對問題缺乏深刻的思考,對知識的提煉和總結缺乏訓練。比如物體的運動選取不同的參照物運動形式不同。學生容易將參照物和研究對象混淆,對于這個問題,一定要先通過明確誰是參照物誰是研究對象,再討論后續的相對運動。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停運動著的世界中,能舉例說明常見的運動現象。
(2)知道如何用科學的語言描述物體的運動和靜止;了解參照物的概念及其選取的方法。能舉例說明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參與式的體驗學習,使學生能靈活選取參照物來分析物體的運動情況,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解釋具體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教育和科學人生觀教育,通過“STS”教學,激發學生學好科學技術,報效祖國的愛國主義情懷。
五、重點難點
1.參照物概念的形成
2.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六、教學策略和手段
整個教學過程通過身邊的日常生活現象,引導學生學習機械運動的概念,通過不斷設疑啟發學生思考運動的相對性,通過視頻資料了解我過前沿的航空科技,尤其是飛船對接技術中的相對運動,讓學生明白物理源于生活,但又改變生活。
七、課前準備
簡單的實驗器材準備,圖片資料、視頻和音頻資料,學生的課前預習
八、教學過程
(一.)一切物體都在運動
圖片引入:
1.春天,風箏在空中迎風擺動;
2.夏天,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
3.秋天,落葉紛紛飄落;
4.冬天,雪花漫天飄灑;
5.今天,你上學的路上,路旁的樹木不斷被甩在身后
6.此時,鐘表的秒針在不停地“走動”;學生思考并回答:看了這些圖片有什么樣的啟示?(學生回答)
師:生命在于運動,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我們每一個人時刻都在運動(如心臟在跳動,血液在流動),我們生活在一個運動的世界里,自然界的物體都在運動著。
(二).機械運動
學生活動一:學生自己舉出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現象,
[生]從家里到學校或從學校回家都是運動.[生]老師講課時在講臺上或教室里的走動也是運動.[生]假期旅游時乘坐汽車或火車都是運動.
同學們說得非常好,運動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能講講你們是怎么來判斷物體是不是運動的呢?
[生]如果物體從這個“地方”到了另一個“地方”就是運動了,如果一直呆在一個地方不動就沒有運動.
[師]同學們講得非常通俗.你們說的“地方”就是“位置”.天空中飛行的飛機、火箭;地面上奔馳的火車、汽車;江河海洋中航行的船只、艦艇;行走的'人、流動的水、游動的魚、飛翔的鳥等等都在運動,為什么能說它們都在運動呢?運動的物體有什么共同點呢?
[生]說這些物體都在運動是因為它們的位置在不斷地變化.
[板書]在物理學里,我們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mechanical motion).
(三).參照物
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既然運動是普遍的,為什么又常常說房屋、橋梁是
靜止的,河水、
船只等是運動的?
學生活動二:請同學們將書本放在課桌上,把鋼筆放在書本上,用手緩慢地推動書本,使書本載著鋼筆沿桌面向前移動,思考下面問題:
[投影]
(1)書本相對于桌面的位置有無變化?
(2)鋼筆相對于書本的位置有無變化?
(3)鋼筆相對于桌面的位置有無變化?
[生]書本相對于桌面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鋼筆相對于書本的位置沒有變化;鋼筆相對于桌面的位置發生了變化.
[師]請同學們根據機械運動的概念來判斷書本和鋼筆的運動情況.
[生]書本和鋼筆相對于桌面的位置發生了變化,說明書本和鋼筆是運動的.
[生]鋼筆相對于書本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說明鋼筆是靜止的.
[師]一個說鋼筆是運動的,另一個又說鋼筆是靜止的,他們矛盾嗎?請同學們討論.
[生]如果以桌面作標準,書本和鋼筆就都是運動的.如果以書本作標準,鋼筆就是靜止的.
[生]選擇作標準的物體不一樣,同一個物體的運動情況就不一樣,因此他們并不矛盾.
[師]大家分析得很好,同學們還有類似的例子嗎?
[生]有.比如老師站在講臺上,如果以教室的墻壁作標準,老師就是靜止的,如果選擇太陽作標準,老師就是運動的,因為老師站在地球上不動,但地球在繞著太陽轉動.
[生]我們大家都一樣,如果以坐在教室中的椅子作標準是靜止的,如果以太陽作標準都是運動的.
[生]旅游坐車的時候,如果以車廂作標準,坐著的人是靜止的,如果以路邊的樹或大樓作標準,車內的人就是運動的.
……
[師]同學們講得都很好.可見,說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要看是以哪個物體作
標準.
[板書]
在研究機械運動時,所選的作為“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reference object).
[師]學生活動三:情景模擬地球同步衛星與地球,太陽之間的運動關系。
[師]是不是只要說到物體的運動情況,都是相對于某一參照物而言的?參照物應該怎樣選擇呢?同學們可以互相討論,看能不能有滿意的答案.
[生]第一個問題是肯定的.因為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所以,說一個物體運動情況是什么,肯定是相對于某一個作為標準的參照物來說的.
[生]選擇參照物時,不能選被研究的物體本身作參照物,因為這樣選的話.這個物體永遠處于靜止狀態.
[生]剛才大家說到參照物中有人、有車、有樹木、有房屋、還有人的影子等,什么都有.所以,我認為參照物的選擇是任意的.
[生]因為我們詞論的物體大部分是在地面上運動的,所以—般應選樣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作參照物,這樣研究問題方便.
[生]我認為如果選樣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作參照物時,參照物可以不提.比如說“公路上行駛的汽車”,不用說”以地面為參照物,汽車在運動”.
[生]我覺得選擇參照物時,應該看怎樣選擇研究問題更方便.比如研究客車是不是運動,最好選擇地面或路旁的樹木、房屋作參照物;如果要研究人在車廂里是
否運動,就該選擇車上的坐椅或固定在車上不動的物體作參照物.……
[師]同學們表現得太棒了!老師還要補充一點,研究問題的時候,選擇好參照物后,就可以先假定參照物是不動的,然后再看被研究的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運動情況.歸納選擇參照物的注意事項(課件展示)
參照物比如課本P22圖11.1-4中丙圖,“乘坐電梯向外觀看,有什么感覺?”
[生]乘這樣的電梯向上運動時,以電梯為參照物,假設電梯不動,樓房就在向下運動;如果乘電梯向下時,樓房就向上運動.
[生]如果老師從講桌的一端運動到另一端,以老師為參照物的話,假定老師不動,可以認為是講桌沿老師的反方向運動.
[師]大家說得非常正確,以后的學習中同學們一定還會碰到很多的例子.現在請同學們觀察教材圖11.1-3及圖11.1-4甲、乙,大家互相交流討論,說一說對于不同的參照物,各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
四.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師]從上面同學們的分析可以看出,選擇不同的物體作參照物,物體的運動和靜止的情況不同.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九、板書設計
運動的描述
1. 機械運動:物體位置的改變叫機械運動。
2. 參照物:判斷物體運動狀態時被選擇來作為標準的物體
3. 物體運動和靜止時相對的。
十、作業設計
1. 完成隨堂練習,完成《同步》。
2. 進行小結。
3. 按照要求預習,。
十一、教學評價
本堂教學用了較多的時間對參照物的選擇,運動的相對性進行試驗和討論,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對于這個環節的處理,我收集了大量的視頻資料,以提高課堂教學的直觀性。其中有在機械運動,通過老師的移動,引導學生得出機械運動的定義,并通過鋼筆放在書上推動書移動,討論鋼筆相對書和桌面的運動,這個小實驗簡單直觀,學生可以一邊實驗一邊思考,很快就理解了參照物不同,運動的描述不同的結論,這里學生的參與度高,效果很好。但是在后面的對于相對運動和參照物的理解和運用上,如果能引入一些中國古詩,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起到的效果就更加明顯。例如可以舉例:“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等。
十二、教學反思
本堂課由于內容較為豐富,也比較貼近生活,所以可選取的多媒體資料很多,而且從質量和數量兩方面都較高,因此在選擇上必須注意如何取舍,原本選取了將近15段視頻資料,但在授課時反而出現了時間不夠用,每個片段只能一掃而過,根本無法起到作用,在經過仔細的篩選后,只留下5個片段,將節省下來的時間用來給學生活動和思考,這樣一來效果反而好了。教師的語言必須有效而精煉,指向性強,否則后引起學生聽覺疲勞,教學效果反而不好。
十三、學生學習過程和成果
通過本堂的學習,學生普遍感覺物體還是很貼近生活,很有趣味,而且很有用。在參照物的學習上一開始感覺吃力抽象,但經過大量的事例和視頻資源,抽象便具體,模糊變清晰,紛紛表示物理學習充滿信心,表示要認真學習物理。希望老師多做實驗,多準備有趣新穎的視頻資料。
物理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解釋速度的概念,能夠概括速度的定義、公式、符號、單位和物理意義。
(2)解釋平均速度、瞬時速度的定義并學會辨析。
(3)能夠說出速率的概念并辨認速度與速率。
2. 過程與方法
(1)在概念轉變的教學過程中形成全面、正確的關于速度的概念。
(2)通過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的過程,鍛煉使用極限思維。
(3)通過對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速度與速率的區別和分辨,學會運用辨析的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速度全面正確地解釋來積極培育自身科學嚴謹的態度。
(2)積極將自己的觀點及見解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嘗試體會物理學中蘊含的對立統一。
課型:新授課
課時:第一課時
學情分析:
一般而言,高一學生在經歷了初中階段的學習后,思維能力得到了較好的發展,抽象邏輯思維逐漸取代形象思維占據主要地位.學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能夠按照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利用假設思維進行學習;
(2)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調控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學習過程更加具有目的性;
(3)在某種程度下學生思維不再是“抱殘守缺”,而是較為容易接受新事物;
(4)學生學習動機由興趣支撐逐漸轉變為由意志支撐,學習的目的性更加明確;
(5)學生之間的交流對于學生學習具有一定的影響.
關于“速度”的學習,學生在初中階段科學學科中所接受的定義是,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這與高中對于“速度”的定義截然不同,學生雖然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但這個基礎里大部分仍然是迷思概念.如何將初中階段所接受到的關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轉變為科學概念,達到一個新的認知平衡是本節課的一條主線.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以及前面關于“位移”、“路程”的學習為本節課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本節課可能存在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學生根據初中階段的學習積累對于“速度”難以產生正確、客觀的認識,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轉變;二是學生對于“平均速度”、“瞬時速度”兩個概念可能會有所混淆,教師應該利用課堂呈現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區分.
教學重點:
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過極限的思維方法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難點:
對瞬時速度的理解,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方法:
問題情境引入、探測已有概念、產生認知沖突、解構迷思概念和建構科學概念、形成新的認知平衡。
教學過程:
引入:速度的二段式測驗3道題,情境引入,激發學生產生沖突。
(一)速度
“速度”的引入:運動會上,要比較哪位運動員跑得快,可以用什么方法?通過相同的位移比較時間的長短。若運動的.時間是相等的,我們可以根據位移的大小來比較。如果運動的位移、所用的時間都不一樣,又如何比較呢?
在物理學中,我們引入速度這個物理量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1.定義:位移Δx與發生這個位移所用時間Δt的比值(比值定義法)。
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國際單位:m/s或m·s-1,其他單位:km/h等
3.速度是矢量,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同。
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保持不變。如果物體做變速直線運動,速度的大小不斷改變,根據求得的則表示物體在Δt時間內的平均快慢程度,稱為平均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1.平均速度
⑴公式:
⑵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即位移的方向。
對于變速直線運動,各段的平均速度一般并不相同,求平均速度必須指明“哪段時間”或“哪段位移”。
⑶求平均速度必須指明“哪段時間”或“哪段位移”。
過渡: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為了精確地描述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運動的快慢,我們可以將時間Δt取得非常小,接近于零,這是求得的速度值就應該是物體在這一瞬時的速度,稱為瞬時速度。
2.瞬時速度
⑴定義: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瞬間)的速度。
⑵瞬時速度簡稱速度,方向為物體的運動方向。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速度”這一概念并不一定明確指出是“平均速度”還是“瞬時速度”,我們應根據上下文去判斷。“平均速度”對應的是一段時間,“瞬時速度”對應的是某一時刻。
3.瞬時速率:瞬時速度的大小,簡稱速率。
例:課本P16汽車速度計上指針所指的刻度是汽車的瞬時速率。
(三)平均速率:物體運動的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值。
與“平均速度的大小”完全不同。
例1:下列對各種速率和速度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
B.瞬時速率是指瞬時速度的大小
C.勻速直線運動中任意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其任一時刻的瞬時速度
D.勻速直線運動中任何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都相等
例2:一輛汽車沿平直的公路行駛,⑴若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是v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⑵若汽車前一半時間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時間的平均速度是v2,求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
總結: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應嚴格按照定義來計算。
例3:人乘自動扶梯上樓,如果人站在扶梯上不動,扶梯將人送上樓去需用30s。若扶梯不動,某人沿扶梯走到樓上需20s。試計算這個人在扶梯開動的情況下仍以原來的速度向上走,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到樓上?(12s)
作業:
必做:p18—1、2、3、4
選做:新新學案第一章第三節
物理教學設計15
人類從很早就認識了摩擦起電的現象,例如公元1世紀,我國學者王充在《論衡》一書中就寫下了“頓牟掇芥”一語,指的是用玳琩的殼吸引輕小物體。
后來人們認識到摩擦后的物體所帶的電荷有兩種: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的所帶的電荷是一種,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所帶的電荷是另一種。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一、電荷:
1、把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稱為正電荷.把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所帶的電荷稱為負電荷.
2、電荷量:C
“做一做”驗電器與靜電計
為了判斷物體是否帶電以及所帶電荷的種類和多少,從18世紀起,人們經常使用一種叫驗電器的簡單裝置:玻璃瓶內有兩片金屬箔,用金屬絲掛在一條導體棒的下端,棒的上端通過瓶塞從瓶口伸出(圖甲)。如果把金屬箔換成指針,并用金屬做外殼,這樣的驗電器又叫靜電計(圖乙)
問:是否只有當帶電體與導體棒的上端直接接觸時,金屬箔片才開始張開?解釋看到的現象?
1、摩擦起電
摩擦起電的原因: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能力不同.特別是離核較遠的電子受到的束縛較小。當兩個物體互相摩擦時,一些束縛得不緊的電子往往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實質:電子的轉移.結果:兩個相互摩擦的物體帶上了等量異種電荷.得到電子:帶負電;失去電子:帶正電問:摩擦起電有沒有創造了電荷?
生:沒有,摩擦起電是帶電粒子(如電子)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師:很多物質都會由于摩擦而帶電,是否還存在其它的使物體起電的方式?在學習新的起電方式之前,我們先來學習金屬導體模型。
金屬導體模型也是一個物理模型P3(動畫演示)
自由電子:脫離原子核的束縛而在金屬中自由活動。
帶正電的離子:失去電子的原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動而不移動。
2、感應起電
演示取一對用絕緣柱支持的導體A和B,使它們
彼此接觸。起初它們不帶電,帖在下部的金屬箔是閉合的。
①把帶正電荷的球C移近彼此接觸的異體A,B(參見課本圖1、1-1).金屬箔有什么變化?
實驗現象: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屬箔都張開了,表示A,B都帶上了電荷.提出靜電感應概念:
(1)靜電感應:把電荷移近不帶電的導體,可以使導體帶電的現象。
規律:近端感應異種電荷,遠端感應同種電荷
(2)利用靜電感應使物體帶電,叫做感應起電.
(3)提出問題:靜電感應的原因?
帶領學生分析物質的微觀分子結構,分析起電的本質原因:把帶電的球C移近金屬導體A和B時,由于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使導體靠近帶電體的一端帶異號電荷,遠離帶電體的一端帶同號電荷。如上面的這個演示實驗中,導體A和B帶上了等量的異種電荷.
①演示
②如果先把C移走,金屬箔又有什么變化?實驗現象:A和B上的金屬箔就會閉合.
③如果先把A和B分開,然后移開C,金屬箔又有什么變化?
實驗現象:可以看到金屬箔仍張開,表明A和B仍帶有電荷;
④如果再讓A和B接觸,金屬箔又有什么變化?
實驗現象:金屬箔就會閉合,表明他們就不再帶電.這說明A和B分開后所帶的是異種等量的電荷,重新接觸后等量異種電荷發生中和.
問:感應起電有沒有創造了電荷?
生:沒有。感應起電而是使物體中的正負電荷分開,是電荷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感應起電也不是創造了電荷。
師:無論是哪種起電方式,其本質都是將正、負電荷分開,使電荷發生轉移,并不是創造電荷、
得出電荷守恒定律.三、電荷守恒定律:電荷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只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
師:電荷守恒定律是物理學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
師:迄今為止,科學家實驗發現的最小電荷量就是電子所帶的電荷量。質子、正電子所帶的電荷量與它相同,但符號相反。人們把這個最小的電荷量叫做元電荷。元電荷:電子所帶的電荷量,用e表示。e=1、60×10-19C注意:迄今為止,發現所有帶電體的電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數倍。就是說,電荷量是不能連續變化的物理量。
(三)小結
二、電荷守恒定律:
電荷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只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
一個與外界沒有電荷交換的系統,電荷的代數和總是保持不變。
三、幾個基本概念
電荷量──電荷的多少叫做電荷量。符號:Q或q單位:庫侖符號:C。
元電荷──電子所帶的電荷量,用e表示,e=1.60×10C。
注意:所有帶電體的電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數倍。電荷量是不能連續變化的物理量。最早由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測得
比荷──電荷的電荷量q與其質量m的比值q/m,符號:C/㎏。
靜電感應和感應起電──當一個帶電體靠近導體時,由于電荷間相互吸引或排斥,導體中的自由電荷便會趨向或遠離帶電體,使導體靠近帶電體的一端帶異號電荷,遠離一端帶同號電荷。這種現象叫做靜電感應。利用靜電感應使金屬導體帶電的過程叫做感應起電。
【物理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物理教學設計07-01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06-06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06-17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優秀01-04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15篇06-24
物理信息型專題教學設計09-10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學設計05-29
【通用】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5篇09-21
八年級物理密度教學設計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