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老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物理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物理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認識光的干涉現象及產生光干涉的條件、
2、理解光的干涉條紋形成原理,認識干涉條紋的特征、
3、通過觀察實驗,培養學生對物理現象的觀察、表述、概括能力、
4、通過“揚氏雙縫干涉”實驗的學習,滲透科學家認識事物科學的物理思維方法、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波的干涉條件,相干光源、
2、如何用波動說來說明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怎么會出現時間上是穩定的,空間上存在著加強區和減弱區并且互相間隔,如何理解“加強”和“減弱”、
3、培養學生觀察、表述、分析能力、
三、教具
1、演示水波干涉現象:頻率可調的兩個波源,發波水槽,投影幻燈,屏幕、
2、演示光的干涉現象:直絲白熾燈泡;單縫;雙縫;紅、綠、藍、紫濾色片;光的干涉演示儀;激光干涉演示儀、
3、干涉圖樣示意掛圖,為分析干涉所做的幻燈片;或電腦及干涉現象示意的動畫軟件、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
由機械波的干涉現象引入:首先演示“水波干涉現象”,并向學生提出問題、
(1)這是什么現象?
(2)是否任何兩列波在傳播空間相遇都會產生這樣的現象?
讓學生回答,讓學生描述穩定干涉現象的特征,指出干涉現象是兩列波在空間相遇疊加的一種情景;一切波都能發生干涉現象,干涉現象是波特有的現象、要得到穩定干涉現象需是相干波源、
(二)教學過程設計
1、光的干涉現象——揚氏干涉實驗、
(1)提出問題:光是否具有波動性?如果有則會有光的干涉現象,觀察光的干涉現象可以用屏幕,在屏幕上會得到什么現象呢?
演示:兩個通有同頻率交流電單絲燈泡(或蠟燭)作為兩個光源,移動屏與它們之間的距離,屏幕上看不到明暗相間的現象、
實驗結果表明:兩個獨立熱光源的光波相遇得不到干涉現象、說明光的復雜性、認識事物不是一帆風順的實驗的不成功是光無波動性?還是實驗設計有錯誤,沒有滿足相干條件?
(2)揚氏實驗、
①介紹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揚、如何認識光,如何獲得相干光源——展示揚氏實驗掛圖鼓勵學生在認識事物或遇到問題時,學習揚氏的科學態度,巧妙的思維方法、
②介紹實驗裝置——雙縫干涉儀、
說明雙縫很近0、1mm,強調雙縫S1、S2與單縫S的距離相等,所以兩單縫S1、S2處光的振動不僅頻率相同,而且總是同相、
③演示:
先用加濾色片后單色光紅光進行演示,然后改用激光源做雙縫干涉實驗,并使雙縫與屏幕的距離加大,這樣在屏幕上得到條紋間距離大,更為清晰的明暗相同的.圖樣、
展示雙縫干涉圖樣,讓學生注意觀察圖樣,回答圖樣的特點:(1)明暗相間、(2)亮紋間等距,暗紋間等距、(3)兩縫S1、S2中垂線與屏幕相交位置是亮條紋——中央亮紋、
提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圖樣?怎樣用波動理論進行解釋、
2、運用波動理論進行分析、
(1)演示兩列頻率相同、振動方向相同兩列波在一直線上疊加的情景、
用做好的幻燈片用投影幻燈進行演示;或用編制好的軟件在電腦上進行演示、
注意分析兩列波傳播經同一位置時此點的振動情況、
①仍在某一平衡位置附近往復振動,位移隨時間而改變、
②兩列波同相振幅變大,說明此點振動加強了;兩列波反相振幅減小,說明此點振動減弱了、
強調波形圖是各個質點在同一時刻位移的包絡線,演示波在傳播時,波峰波谷的移動情況、
(2)演示一列波由近及遠波峰、波谷示意圖,演示兩列頻率相同,同相波由近及遠波峰、波谷的示意圖、
操作:
波峰、波谷行進位置
物理教學設計2
【設計思路】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是初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學的策略,不在于有沒有講清、講透,而是看教師有沒有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主動獲取知識,樂于探究,所以教師應想方設法把課堂活動權交給學生,把發言權留給學生。基于此,教學中,一方面注意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探究,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滲透,引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參與教學的過程,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剛剛接觸物理這門學科,在知識方面,懂得少許淺顯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較簡單的物理現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規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備了一定的探究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有一定的協調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們有較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本節探究課學生面臨著許多困難,首先實驗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詞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實像、虛像;還有,要找到各種像應調整什么,如何調整,學生感到盲目;再有,從數據中要得出結論也不易,因此老師必須重視在探究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指導,同時,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索的全過程和方法。
(3)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的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
(2)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及探究創造的心理品質。
(3)樂于參加觀察、試驗、制作等科學實踐。
【教學重點】
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探究過程。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并從實驗中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
【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小組討論、多媒體演示。
【教學準備】
學生:蠟燭、火柴、凸透鏡、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組;教師:多媒體課件。
初中物理規律教學設計:牛頓第一定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牛頓第一定律。
2.認識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能用物體的慣性解釋生活和自然中的有關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并確認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2.經歷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科學推理過程。
2.能通過生活經驗和大量事實認識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科學推理過程學習科學思維方法。
2.通過慣性現象的認識,樹立交通安全意識。
3.體會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內容由“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牛頓第一定律”“慣性”三部分內容組成。“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是研究力與運動關系的重要實驗,做好這個實驗并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猜想是得出牛頓第一定律的關鍵。
運動和力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物理現象。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就開始研究運動和力的關系,直到伽利略和牛頓時代,這個問題才得以解決。運動和力的關系問題不僅深化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而且體現了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對人類思維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牛頓第一定律是經典力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它指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即力不是維持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它是整個初、高中物理課程的基礎。要讓學生完成對它的認識,最重要的是揭示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思維過程,幫助學生突破思維障礙。牛頓第一定律說明了物體有慣性,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有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慣性與生活聯系緊密,人們有時可以利用慣性,有時應注意防止慣性給人們帶來危害。
重點: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難點:建立牛頓第一定律的科學推理過程
三、教學策略
首先以水平方向只受阻力作用逐漸停下來的日常生活實際為基礎引出兩種對立的觀點,進一步用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兩個偉人來強化這種矛盾,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為核心,在基本的實驗事實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進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結論。
通過慣性實驗展示運動物體由于慣性而表現出來的現象,以突出慣性維持其原有運動狀態的實質。最后應用所學習的慣性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四、教學資源準備
斜面、小車、毛巾、棉布、木板、慣性演示儀、多媒體、實物投影等。
物理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
(2)會使用相關的實驗儀器,能通過觀察和實驗收集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有關數據和資料;
(3)經歷從所觀察到的凸透鏡成像的有關記錄和收集到的實驗數據中,歸納出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過程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探究
難點:從實驗數據得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具:光具座、蠟燭、火柴、光屏、焦距f=10cm的凸透鏡
課型:實驗、講解、討論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演示實驗:課本 圖4-23
當凸透鏡距燈泡較近時,通過透鏡可以看到燈絲正立、放大的虛像;
適當增加凸透鏡與燈泡的距離,在墻上看到燈絲倒立、放大的像,繼續增加凸透鏡與燈泡的距離,在墻上又能看到燈絲倒立、縮小的像。
板書:1、實像:能在光屏上呈現的像叫做實像。
2、物距:物體到透鏡光心的距離叫做物距(u);
像距:像到透鏡光心的距離叫做像距(v)。
二、新課教學
通過以上討論,我們知道,凸透鏡能成正立、放大的虛像,也能成倒立、放大的實像,還能成倒立、縮小的實像。那么,凸透鏡成不同的像時,像距、物距和焦距之間到底存在什么關系呢?下面,讓我們通過實驗來進行研究。
為了準確地測量出物距和像距,我們這個實驗用到的'主要儀器是光具座。
① 如何測量物距和像距?
② 強調:實驗時,凸透鏡中心,燭焰中心及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探究活動一:倒立縮小的像
像的性質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縮小的像
問題:
(1) 物距與焦距、像距與焦距的關系?
(2) 像是虛像還是實像?像與物是在同側還是異側?
(3) 物上、下移動,光屏上的像怎樣移動?
(4) 用書本將透鏡上半部分遮擋起來,像有什么變化?
(5) 對調蠟燭和光屏,成什么像?
結論:當u>2f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此時f 應用:照相機 探究活動二:倒立等大的像 像的性質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等大的像 討論: (1) 物距與焦距、像距與焦距的關系? (2) 像是虛像還是實像?像與物是在同側還是異側? 結論:當u=2f時,成倒立、等大的實像,此時v=2f。 探究活動三:倒立放大的像 像的性質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放大的像 討論: (1) 物距與焦距、像距與焦距的關系? (2) 像是虛像還是實像?像與物是在同側還是異側? 結論:當f2f。 探究活動四:正立放大的像 像的性質 物距(u)/cm 像距(v)/cm 正立放大的像 討論: (1) 像是虛像還是實像? (2)像與物是在同側還是異側? (3) 物距與焦距的關系? 結論:當u 應用:放大鏡 根據以上討論,你能不能總結出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呢? 板書:3、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當u>2f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f 當u=2f時,成倒立、等大的實像,v=2f,v=u,物像異側; 當f2f,v>u,投影儀,物像異側; 當u 討論與交流:實驗中你還有哪些新發現? 問題討論,引申拓展: (1) 凸透鏡成實像的條件是什么?實像是倒立的還是正立的? (2) 凸透鏡成虛像的條件是什么?虛像是倒立的還是正立的? (3) 凸透鏡成像時,什么情況下物像異側?什么情況下物像同側? (4) 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距減小,像距如何變化?像的大小又如何變化? (5) 某人在做凸透鏡成像實驗時,無論怎樣移動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觀察到像,這是什么原因? ① ② 補充:課本 最后一段文字:a、兩倍焦距處是物體成縮小的像還是放大的像的分界點; b、一倍焦距處是物體成倒立實像和正立虛像的分界點; (6) 你能否想出兩種方法測出凸透鏡的焦距? (7) 當u=f時,凸透鏡能成像嗎?為什么? 三、鞏固練習 1、在凸透鏡成像實驗中,當光屏與透鏡的距離為16cm時,在光屏上得到燭焰倒立放大的實像,則此凸透鏡的焦距可能是:( ) A、4cm B、8cm C、12cm D、16cm 2、見《創新作業》 第7題 四、布置作業: 課本 1、2、3、4、5 教學反思: 本節內容教學難度大,應分為兩個課時進行。重點應放在實驗探究上,以問題為主線,可以對學生的探究活動起指導作用。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從實際中了解聲音的特性:音調、響度和音色。 2、通過實驗,知道聲音的音調跟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的音色不同。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做“音調與頻率有關的實驗”和“響度與振幅有關的實驗”,進一步了解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師引導組織和學生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學習聲樂基礎知識的樂趣。 2、通過學習聲音的三要素,提高學生對樂音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音調、響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響因素。 教學難點 1、正確區分音調和響度。 2、探究決定音調、響度的因素。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的情境,引入新課 1、引入(1) (1) “賽馬”欣賞2分鐘視頻展示:讓學生認真欣賞,談談感受。 (2) 教師指出:像剛才的音樂一樣,讓我們感到悅耳、動聽的聲音叫做樂音。 (3) 教師提問:那么我們通過哪些方面來描述樂音呢? 2、引入(2) 介紹:俄羅斯最著名的男高音Vitas的魔鬼高音,征服了全世界的音樂愛好者,他為什么會有如此魅力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聲音的奧秘,進入我們今天的學習內容。 引入新課:聲音的特性(板書) 二、師生共同活動,進行新課 1、聲音的音調 (1) 教師演示: ①用電子琴彈奏高低不同的音符,讓學生感受有什么不同; ②用音頻播放男低音獨唱曲、女高音獨唱曲,讓學生感受不同。(展示課件:聲音的音調) (2) 得出:聲音的高低不同,高音尖細、高亢;低音沉悶。 物理中把聲音的高低叫做音調。(板書) (3) 探究影響音調高低的因素 ①分組實驗:把鋼尺緊壓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邊,改變鋼尺伸出桌邊的長度,撥動鋼尺,注意觀察鋼尺振動發聲時振動得快慢及聲音的特點。 ②分組實驗:用硬紙片快慢不同的撥動梳子,聽它振動發出的聲音。 ③讓學生討論、分析得出:音調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 (4) 教師幫助學生建立頻率的`概念 ①我們把物體一秒鐘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單位:赫茲 Hz( 板書)。 ②音調與頻率的關系: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板書)。flash課件展示:音調與振動的快慢、 (5) 學生看書,了解人和一些動物的聽力和發聲范圍圖。 (6) 教師提問:人的聽覺范圍是多少?那么低于20 Hz和高于20000 Hz的聲波我們能聽見嗎?學生回答,找出次聲波和超聲波的概念。 次聲波:發聲頻率低于20 Hz的聲音。 超聲波:發聲頻率高于20000 Hz的聲音。(板書) 學生了解:生活中的超聲波和次聲波。 2、聲音的響度 (1) 教師演示:用不同的力擊鼓,學生感受聲音的不同;改變錄音機的音量控制開關,讓學生聲音大小或強弱的不同。 物理中把聲音的強弱叫做聲音的響度。 (2) 探究影響響度的因素 ①教師演示:用細線把乒乓球吊起來,使乒乓球靜止在豎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個叉股接觸、輕敲音叉,觀察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重敲音叉,使音叉發出響度更大的聲音,觀察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 ②學生思考、討論:比較音叉發出不同響度的聲音時,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有什么不同。通過上面的探究活動,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③響度跟發聲體振動的幅度有關,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大,產生聲音的響度越大。 ③教師提問:響度還與其它因素有關嗎?(學生思考、猜測。) ④師生小游戲:教師小聲說一段話,后排學生不知所云,而前排學生能準確說出。 ⑤學生得出:響度還與距聲源的距離有關。(讓學生再舉些例子加以說明) ⑥師生歸納總結:影響聲音的響度的因素是振幅和距聲源的距離。(板書) 3、探究什么是音色 (1) “猜樂器”:播放用不同樂器演奏的歌曲,讓學生指出不同的樂器。 (2) 學生小游戲:讓后排的幾個學生說同樣的話,前排學生不回頭指出說話學生的姓名。 (3) 教師提問:你憑什么區分不同的樂器和不同的同學?得出: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具有不同的品質、特色叫音色。 課后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的學習內容: 知識: 1、樂音的三個特征:音調、響度和音色。 2、音調是由發聲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 3、響度是由發聲體的振幅決定的。 4、不同的發聲體具有不同的音色。 能力和技能: 了解示波器在展現樂音特征中的特殊優勢。 新課程強調“將學習的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獲取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于創新的精神”。為此本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就是采用學生實驗探究和教師演示實驗相結合的實驗探究教學法。 教學內容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2)》(司南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向心力,通過實例認識向心力的作用及向心力的來源 (2)通過實驗理解向心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系,能運用向心力公式進行計算。 (3)知道向心加速度及其公式,能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形成向心力概念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能力。 (2)通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探索向心力F與哪些因素有關的過程,學習控制變量法,培養學生分析論證等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和科學研究態度,發展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探究自然界的奧秘,體驗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悅,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的熱情和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將自己的見解與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堅持正確觀點,勇于修正錯誤,具有團隊精神。 教材分析 《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是司南版必修2第三章第二節。本節是本章承上啟下的重要知識,學好這一節可以為學好本章應用部分以及萬有引力的應用作必要準備。 教材先講向心力,后講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導向心加速度這個難點,通過實例給出向心力概念,再通過探究性實驗給出向心力公式F=mrω2或 F=mv2/r,之后直接應用牛頓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達式a=rω2或a=v2/r,順理成章,便于學生接受。 學情分析 在前面的教學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勻速圓周運動。知道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有線速度、角速度、周期、轉速等,并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知道在傳動裝置中,共軸的輪子上各點的角速度相等;皮帶轉動(不打滑)中,凡和皮帶接觸的點,線速度的大小相等。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但學生只是表面知道勻速圓周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因為它的線速度方向時刻在變,更深一步來分析,為什么線速度的方向時刻在變?是什么力來改變物體的這種運動狀態,這個力有何特點?學生將帶著這些疑問來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 設置情景 教師做“水流星”實驗,并設下疑問:為什么盛水的杯子以一定的速度做圓周運動,水不從杯里灑出,甚至杯子在豎直面內運動到最高點時,杯口已經朝下,水也不會從杯里灑出來? [在課堂上創設真實可見的物理情景,通過演示實驗的現象,使學生產生懸念,激發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養學生把生活與物理聯系一起的習慣。] 2、 復習提問 (1)什么是勻速圓周運動? (2)“勻速”的含義是什么? 在上節課的基礎上,學生很快得出答案。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由于勻速圓周運動的速度方向時刻在變,所以勻速圓周運動是變速曲線運動。而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那么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所受合外力一定不為零。那么物體所受的外力有何特點?加速度怎樣呢?指出:這兩個問題即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且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即可自行解釋前面小實驗的因果。 [采用這樣的導入法是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提出將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對講授的新內容產生迫切求知的欲望,主動積極開展思維活動,進入新課的學習。同時能給學生一種知識的整體感。] 二、向心力 1、實驗探究“小球在光滑水平面做圓周運動”。 (1)、步驟 ①一個小球,拴在繩的一端,繩的另一端固定于桌上,原來細繩處于松馳狀態 ②用手輕擊小球,觀察繩繃直前后小球的運動情況。 (2)、借助課件引導學生討論、分析: ①繩繃緊前,小球做勻速直線運動,小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②繩繃緊后,小球做勻速圓周運動,小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合外力是哪個力?這個力的方向有什么特點?這個力起什么作用? (3)、通過討論得到: ①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始終受到一個指向圓心的力的作用,這個力叫向心力。 ②向心力指向圓心,方向不斷變化。是變力。 ③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改變運動物體的速度方向,不改變速度大小。 [這實驗簡單易做,效果明顯,通過親身感受學生獲得了成功的樂趣。討論時教師應適時介入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 2、課件展示動畫:(1)圓錐擺 (2) 物體相對轉盤靜止,隨盤做勻速圓周運動 (3)汽車轉彎 (4)衛星繞地球運行 3、向心力的來源:通過對以上四個圓周運動實例的分析得出向心力的來源可以是某一個力(重力、彈力、摩擦力)或幾個力的合力,也可以是某個力的分力。 4、應用:學生嘗試解釋“水流星”的實驗現象。 [向心力的來源是學生在本章學習中的一個難點,用多媒體呈現直觀刺激材料,易引起學生注意,提高學習興趣。 圓錐擺等現象中,物體都做圓周運動,具有運動方面的共性,由此啟發學生對這些物體的受力進行分析,尋找受力方面的共性,使學生經歷了分析、比較、歸納等思維過程,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學生在未來的學習中可能將向心力當成獨立的一個力,教師此時應特別指出:受力分析時, 不能多出一個向心力。且①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向心力就是物體所受到的合外力。②物體做非勻速圓周運動時,向心力物體并非是所受到的合外力。] 三、 向心力的大小 1、 實驗探究:感受向心的大小 讓學生利用身邊的材料如鑰匙串、橡皮擦、筆、細繩等動手實驗并感受向心的大小。 (1)讓學生用細線聯結鑰匙串、橡皮擦、筆等,然后拉住繩的一端,讓鑰匙串、橡皮擦、筆等盡量做勻速圓周運動,改變轉動的快慢、細線的長短多做幾次。 (2)引導學生猜想:向心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質量、角速度、半徑有關。因此在探究向心力大小實驗中應采用控制變量法來研究這一問題。 [該小實驗在此做了改動,與課本上的不盡相同。做該實驗時學生的感受更直接,更易操作。提醒學生實驗時應使物體盡可能在水平面內做圓周運動,這樣繩的拉力近似等于向心力。] 課件展示: 2、 實驗探究向心力大小 (1)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 (2)介紹向心力演示器的構造和使用方法。 (3)實驗過程 ①質量不同的'鋼球和鋁球,當它們運動的半徑r和角速度ω相同時,比較向心力的大小 ②兩個質量相同的小球,保持運動半徑相同,觀察向心力與角速度之間的關系 ③兩個質量相同的小球,保持小球運動的角速度相同,觀察向心力的大小與運動半徑之間的關系 (4)實驗記錄表格 實驗質量比值(m1:m2)半徑比值(r1:r2)角速度比值(ω1:ω2)向心力近似比值(F1:F2)123 (5)實驗結論: ①實驗表明物體做圓周運動所需向心力大小為: F=mω2r (式中F表示向心力,m表示物體的質量,ω是物體做圓周運動的角速度,r是所做圓周運動的圓周半徑。) ②應用線速度和角速度的關系,上述公式可變形為: F=mv2/r (式中v是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線速度) [對于控制變量法學生已有一定程度的認知,因此在學生的自主探究并提出猜想后通過演示實驗師生一起探究最后得出向心力大小的關系式。在介紹向心力演示器的構造和使用方法時教師可結合傳動裝置中,共軸的輪子上各點的角速度相等,皮帶傳動(不打滑)中,凡和皮帶接觸的點,線速度的大小相等這一知識點讓學生思考怎樣控制角速度不變。當學生明白這一問題后,教師的演示也可換成學生的演示。不然,臺上的忙得不亦樂乎,臺下的卻不知所以然,純看熱鬧。] 四、向心加速度: ⒈ 定義: 由向心力產生的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 2、物理意義: 它是表示速度方向變化快慢的物理量。 3、向心加速度的大小與方向 (1)引導學生利用牛頓第二定律推導出向心加速的表達式----a=ω2r. 向心力的大小還可以用F=mν2/r來表達,同樣向心加速度也可表示為--a=ν2/r. (2)方向:與向心力的的方向一致。沿半徑指向圓心,方向不斷變化,所以勻速圓周運動是變加速運動。 4、動動腦:a=ω2r、a=ν2/r ,a與r究竟是成正比呢,還是成反比? 指出:當w一定時,a∝r 當v一定時,a∝1/r 5、課本例題:在航空競賽場里,由一系列路標塔指示飛機的飛行路徑。在飛機轉彎時,飛行員能承受的最大向心加速度大小約為6g(g為重力加速度)。設一飛機以150 m/s的速度飛行,當加速度為6g時,其路標塔轉彎半徑應該為多少? 六、小結[在小結中需給學生指出,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雖然是從勻速圓周運動中推導出來的,但這些公式對變速圓周運動中求某點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也適用.] 七、作業:P72 3、4、5小題 設計思路 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是高中物理的一個難點內容,學生對于向心力一直很難理解。為了突破重點,難點,本節課本節首先通過創設真實可見的物理情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引起學習的興趣。然后學生親身進行實驗探究來感受向心力。當學生對向心力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認識后,就進一步提出向心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再讓學生動手完成感受向心力大小的小實驗后做出猜想,然后借助了向心力演示器進行實驗,從而得出了向心力公式。接著運用牛頓第二定律,給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讓學生明白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變,但方向時刻在改變。 本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都落實了高中物理新課程的目標要求,體現了新課程的精神,采取“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啟發導學”的新教法,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自主探究,親身體會到科學探究的過程。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人人參與,親身體驗探究過程,活躍學生思維,并在探究中突破教學難點。教師結合演示實驗,同時充分利用多媒體課輔助教學,使課堂的教學效果大大提高。這是一節科學的、操作性很強的教學設計案例。 教學目標 1、了解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應用。 2、通過觀察、參觀或者錄像等有關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獲得社會生活中聲的利用方面的知識。 重難點 (重點)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應用. (難點)聲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 活動流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復習提問 引入新課 進行新課 1. 什么是噪聲?(分別從物理角度和環保角度加以說明) 2. 噪聲的危害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3. 控制噪聲的三種途徑是什么? 在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有趣的聲現象,知道了聲的概念比較廣,包括聲音(人耳能感覺到的那部分聲)、超聲(頻率高于20000 Hz的聲)和次聲(頻率低于20 Hz的聲).聲在生活實際、工農業生產和現代科技中的應用非常廣泛. 一 、聲在醫療上的應用 1.中醫診病通過“望、聞、問、切”四個途徑,其中“聞”就是聽,這是利用聲音診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準確地獲得人體內部疾病的信息.醫生向病人體內發射超聲波,同時接收體內臟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攜帶的信息通過處理后顯示在屏幕上.超聲探查對人體沒有傷害,可以利用超聲波為孕婦作常規檢查,從而確定胎兒發育狀況. 3.藥液霧化器 對于咽喉炎、氣管炎等疾病,藥力很難達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聲波的高能量將藥液破碎成小霧滴,讓病人吸入,能夠增進療效. 4.利用超聲波的高能量可將人體內的結石擊碎成細小的粉末,從而可以順暢地排出體外. 二、超聲波在工業上的應用 1.利用超聲波對鋼鐵、陶瓷、寶石、金剛石等堅硬物體進行鉆孔和切削加工,這種加工的精度和光潔度很高. 2.在工業生產中常常運用超聲波透射法對產品進行無損探測.超聲波發生器發射出的超聲波能夠透過被檢測的樣品,被對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樣品內部有缺陷,超聲波就會在缺陷處發生反射,這時對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發生器發射出的超聲波信號.這樣就可以在不損傷被檢測樣品的前提下,檢測出樣品內部有無缺陷,這種方法叫做超聲波探傷. 3.在工業上用超聲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聲波,清洗液的劇烈振動沖擊物品上的污垢,能夠很快清洗干凈. 三、聲在軍事上的應用 1.現代的無線電定位器——雷達,就是仿照蝙蝠的超聲波定位系統設計制造的'. 很多動物都有完善的發射和接收超聲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間出來覓食、活動,但它們從來不會撞到墻壁、樹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確度確認目標.它們的這些“絕技”靠的是什么?原來蝙蝠在飛行時會發出超聲波,這些聲波碰到墻壁或昆蟲時會反射回來,根據回聲到來的方位和時間,蝙蝠可以確定目標的位置和距離. 2.聲納 根據回聲定位的原理,科學家們發明了“聲納”,利用聲納系統,人們可以探測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四、聲在生活中的應用 1.超聲波加濕器 理論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條件下,一個物體振動的能量跟振動頻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聲波在介質中傳播時,介質質點振動的頻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國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聲波通入水罐中,劇烈的振動會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許多小霧滴,再用小風扇把霧滴吹入室內,就可以增加室內空氣的濕度.這就是超聲波加濕器的原理. 2.我們在生活中利用聲音獲得信息.例如人們交談、聽廣播、聽錄音等,聲音是我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閱讀課本30頁“科學世界” 提問 創設情境 介紹聲音在不同領域的應用 回答 學生 閱讀課文 討論思考 板書設計 教學小結 1.聲在醫療上的應用 2.聲在工業上的應用 3.聲在軍事上的應用 4.聲在生活中的應用 作業設計 1.“動手動腦學物”中的1、2題。 2.學習高手49頁1、2、8題。 3.完成配套練習冊中相應的內容。 教材分析 教材提出問題入手,引入了內能是怎樣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內能來加熱,列舉實例說明了很多利用內能的例子,又重點分析了利用內能取暖的發展過程,并聯系環境保護等分析了這個發展過程。 教材直接談到利用內能還可以做功,用實驗證明了內能能夠做功,并分析了這個實驗,能表現出熱機中能量轉化的基本過程,又闡明了利用這個實驗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熱機,并說明了熱機的發明及其改進對現代工業的影響。 教法建議 本節教學要聯系大量的科技資料,“利用內能來加熱”比較直觀,可以讓學生從提供的資料中分析,并從某個方面上敘述內能利用的發展情況,例如分析課本上提到的“用內能來取暖”的發展情況。本內容的教學要注意緊密結合實際情況,學習生產生活中有益的利用內能的方法,對于不合理的利用要能提出建議。 “利用內能來做功”要注意實驗教學,從實驗中觀察現象,分析產生現象的原因,并聯系實際思考實驗的作用和意義,教師可以提供大量的資料,學生從中分析和學習如何利用內能做功的,并從材料中體驗到科技的發展。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內能的利用 【重難點】內能的兩個應用:利用內能來加熱和利用內能來做功。從實驗中分析能量的轉化和聯系實際的應用。 【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程引入 方法1、聯系上一節的內容,知道了人類利用燃料燃燒獲得大量的內能,那么人們是如何利用這些內能的呢?可以提供資料,學生閱讀,知道內能的一個重要的應用是用來加熱。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讓學生分析社區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內能,這說明內能的一個重要應用是用來加熱。 二、利用內能來加熱 方法1、教師提供關于取暖的資料,學生分析取暖的發展過程,說明從火爐取暖到鍋爐集體供暖再到熱電站供暖的優點: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環境衛生。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讓學生做調查和利用信息學習,教師提出課題,學生自行設計方案,并再此基礎上設計實施方案,做評估和實驗,得出一些結論。教師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調查社區供暖;查閱世界上先進的供暖方法。 三、利用內能來做功 方法1、實驗教學,做好水蒸氣推開活塞的實驗,學生從實驗中學習如下問題:觀察實驗的現象;分析活塞退出的原因;思考實驗過程中能量的轉化;實驗說明了什么;從實驗中能受到什么啟示。在此基礎上介紹利用內能做功制造了熱機,說明工業化社會的出現有賴于熱機的發明和改進。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用上面的方法1進行實驗,然后可以提供資料或學生查找資料,從利用內能來做功開始,到應用,到科技的發展,使學生體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 【板書設計】 第二節內能的利用 一、利用內能來加熱 本質:能量(內能)的轉移。 二、利用內能來做功 1、實驗:水蒸氣推開活塞。 2、熱機:利用內能做功的機器。 3、能量轉化: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4、熱機的應用。 探究活動 實驗探究:蔬菜大棚中內能的利用 【課題】蔬菜大棚中內容的利用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調查蔬菜大棚中內能的利用,并對其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議。 【備注】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探究活動范例:城市供熱 活動內容 調查及認識城市供熱。 活動目的 1、培養學生調查研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和關注社會的意識及創新決策能力。 活動準備 1、復習與熱相關的內能及能量的相互轉化的知識。 2、分成四個小組,制定調查方案。 活動過程 1、分組調查階段 ①學生個人調查自家使用供熱設備及燃料情況。 ②一、二小組學生調查學校廚房及教師家供熱方式。 ③三、四小組學生調查蘄春縣醫院的供熱方式。 2、課堂討論階段 在學生課外觀察、實驗及調查的基礎上進行課堂交流、討論。 ①介紹內能的利用:利用內能做功(內燃機)和利用內能加熱。 ②教師適當引導學生小結供熱方式: 燃燒燃料供熱: 燃料種類包括煤、石油(汽油、柴油)、天然氣、酒精、炭、柴、草、沼氣(介紹沼氣使用好處)燃燒后能量轉化是燃料化學能轉化為內能。 電能供熱: 供熱用電器種類包括電爐、電飯煲、電熱毯、電取暖器、電熱拖鞋、宇航員穿的電熱保溫裝置等。(介紹電能供熱好處是熱效率高、無污染、操作簡便)其能量轉化是由電能轉化為內能。 獲得電能的方式有哪些? 化學能(火力發電站);水能(葛州壩水力發電站、三峽工程等);風能(沿海島嶼和草原牧區的`風車田);核能(原子反應堆,介紹: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核電站、韓國、日本最近核電站因事故關閉,俄羅斯因“千年蟲”與美國聯合核查核電站,土耳其準備建核電站招標開始等,培養學生關注科技對社會的影響,形成社會意識。) 光能供熱: 轉換裝置包括太陽灶、太陽爐、太陽能熱水器(介紹其結構及其宣傳口號“一次投資終身受益的綠色能源”。介紹東南亞地區對太陽能利用的政策。(介紹光能供熱優點是無污染的天然能源)其能量轉化是由光能轉化為內能。 ③匯報對集中供熱情況調查的結果 城市、農村各2名學生介紹自家供熱方式。 引導分析分散供熱缺點:效率低、能源消耗大、廢氣廢渣污染環境。 二小組學生代表分別介紹學校、醫院供熱方式。 學校鍋爐產生熱水、熱氣來蒸飯,利用余熱給教師、學生提供開水、熱水,學校教師沒有人使用煤。 學生計算:學校利用余熱供開水0.10元/瓶;一個蜂窩煤0.18元,能燒三瓶開水,每瓶攤0.06元,水費0.02元/瓶,煤爐一般只能使用3個月,每瓶攤成本0.04元,實際家內燃煤供開水費用達0.12元/瓶。另外,燃煤處鐵制品、鋁制品、電器銹蝕嚴重,老化快。 縣醫院內,鍋爐燃煤產生熱氣,通過管道輸送至廚房、各科室提供開水、熱水,供手術室、婦產科等科室取暖。通過分析,學生認為集中供熱是供熱的較好方式。 ④介紹集中供熱: 集中供熱指在城市一較大區域內,利用集中熱源,向該區域內工廠及民用建筑供應生產、生活用熱。用大型或較大型的高效鍋爐取代分散的小鍋爐,使鍋爐熱效率達80%~90%以上。集中供熱發達國家有俄羅斯(1985年蘇聯集中供熱普及率70%)、德國(集中供熱普及率90%)、北歐、東歐。 熱電聯產(CHP):采用蒸汽輪機驅動發電機發電,廢氣用來對現有鍋爐裝置補充加熱。火力發電效率30%~35%,供熱、發電聯合的CHP總效率達80%。 3、供熱對環境的影響 大氣污染:煤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形成被稱“空中死神”的酸雨、酸霧。煤氣等燃料生成了“溫室效應”的罪惡魁首的二氧化碳。柴燃燒破壞森林,使生態環境惡化。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 能源危機是世界問題,保護生態環境,使用綠色能源——太陽能和先進的供熱技術如熱電聯產等提高熱效率,節約能源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 4、作業 各小組以調查為基礎寫一篇小論文《我家的供熱》 活動小結 供熱涉及能源、內能、熱傳遞、熱效率等內容,學生常熟視無睹,通過本次教學活動,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留心生活的意識大大增強,比如不僅僅就事物的單方面來思考問題,而是多層次、多角度來分析問題。考慮實用性的同時,考慮它的經濟價值等。 教學目的: 1.通過探究,認識到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2.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 3.通過探究浮力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的過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會用來解決簡單的浮力問題。 課型:新授課 課時:第1課時 教學重點:浮力的存在、探究浮力的大小測量 教學難點:阿基米德原理的應用.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經歷探索浮力大小過程; 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樂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 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勇于創新精神。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教學用具:乒乓球、鐵塊、水、燒杯、圓柱體、彈簧測力計、細線、溢水杯、鹽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投影展示一組圖片:艦艇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人為什么能浮在“死海”的水面,氣球為什么能騰空而起,氣艇為什么浮在空中,思考這些現象為什么產生? (二)、進行新課: 演示實驗1:壓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從水里浮上來,最后浮在水面上靜止不動。 提問:乒乓球為什么能從水里浮上來?是誰給它的作用? 總結:物體靜止時受平衡力,物體重力豎直向下,平衡時還應受到豎直向上的力,施力物體誰?是水或空氣。表明浸在液體內部或漂在液體表面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浸在氣體里的物體也受到氣體向上的托力。物理學中力把這種力叫浮力。 一、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或氣體里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力叫做浮力。 2、符號:“F浮” 3、浮力的施力物體:液體或氣體。 思考:根據浮力的定義及壓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從水里浮上來,說明浮力的方向向哪? 4、浮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思考:你還能舉出那些例子說明物體受浮力的作用? 演示實驗2:把鐵塊放入水中,放手后鐵塊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問:下沉的鐵塊受浮力作用嗎? 活動10.9 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的? 猜一猜: 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想一想 :用什么樣的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 實驗器材 設計與實驗: 比較鐵塊在空氣和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1)在彈簧測力計下掛一個金屬塊,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是 N; (2)再將金屬塊浸沒到水中,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是 N。 比較:比較兩次測量的結果 現象:金屬塊在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比在空氣中時 了。 思考:為什么金屬塊在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比在空氣中時減小了? 受力分析: 結論: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思考:能不能計算出浮力大小? 分析:物體在F浮、F、G這三個力的作用下保持靜止狀態。 所以 F浮 + F= G 變形為: F浮 = G-F 二、浮力的測量: 方法:彈簧秤測力計測出物體在空氣中的重力G, 將物體浸在液體中測出此時的拉力F,G與F的差值即為物體浸在液體中所受的浮力F浮。 即“稱重法” 。 表達式:F浮 = G-F 課堂練習: 1、一鐵塊掛在彈簧秤上,在空氣中稱量時,彈簧秤的`讀數是32N。把它全部浸在水中稱量時,讀數是12N。鐵塊受到浮力是多少? 播放動畫:水底下大魚小魚的辯論。 小魚:我們在深處,受到的浮力大 大魚:我的體積大,受到的浮力大。 請你說說哪個魚說得正確?為什么? 要知道誰說的對,就要知道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浮力的大小 學生實驗: 探究影響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猜想:浮力大小可能與那些因素有關? 液體里的深度;排開液體的體積;液體的密度。 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實驗器材: 實驗與探究 1.在溢水杯中裝滿水. 2.測出圓柱體的重力 G物=_____N. 3.將圓柱體逐漸浸入在水中,直到浸入一半時,觀察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F1=_____N. 計算 F浮1=____N. 4.將圓柱體逐漸浸入在水中,直到完全浸沒,觀察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F2=_____N. 計算 F浮2=____N. 5.改變圓柱體浸沒在水中的深度,觀察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F3=_____N. 計算 F浮3=____N. 6. 將圓柱體逐漸浸沒在濃鹽水中,觀察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F4=_____N. 計算 F浮4=____N. 交流與小結: 比較F浮1、F浮2可知:浮力大小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較F浮2、F浮3可知:浮力大小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較F浮3、F浮4可知:浮力大小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其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 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通過實驗和理論研究得出了有關浮力大小的原理。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體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論: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表明F 浮的大小與 ρ液和V排有關,也論證了“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實驗所得到結論。 注意:使用推論是單位必須ρ液單位為千克/米3 ,V排單位為米3。 V排與V物的關系 A、“全部浸入(即浸沒)” V排=V浸=V物 B、 “部分浸入” V排=V浸物 課堂練習: 2、將一木塊放入裝滿水的燒杯中,溢出500g水,則木塊所受的浮力為多少? 3、浮在空中的氣球,排開空氣的重力為1N,則氣球所受的浮力為多少? (阿基米德原理也可以計算氣體產生的浮力。) 4、已知物重為G=5N,體積V=0.6dm3,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多大?有0.2dm3露在外面時受到的浮力是多大?浸沒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多大?(g=10 N/kg,ρ酒精=0.8×103千克/米3) (三)、課堂小結 學生先歸納,然后教師補充。 (四)、布置作業 課本P93 第1、2、3題。 板書設計 四、 浮力 一、浮力(符號:“F浮”) 1、定義:浸在液體或氣體里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二、浮力的測量: “稱重法” F浮 = G-F (G是物體重力,F是液體中拉力) 三、浮力的大小 1、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其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體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論: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教材分析】 “自由落體運動”選自高一《物理》第二章“直線運動”的第八節,在學生認識了勻變速直線運動,掌握了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之后,課本把該節放在本章的最后一節,把自由落體運動作為初速度為0,加速度為g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特例來處理,沒有另外給出自由落體運動的公式,這樣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的結構,避免死記公式。本節教學的重點和關鍵在于說明不同物體下落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g,學生由于受日常經驗的影響,對重的物體落得快,輕的物體落得慢印象很深,所以做好演示實驗十分重要,除了牛頓管的實驗之外,還可以做一些小實驗,使學生明白,日常見到的現象是因為受到空氣阻力的影響的緣故,對“如果物體只受到重力,不同物體的加速度相同”有深刻的印象。 【教學設想】 教學時間為一課時,整節課的教學設計圍繞“實驗現象──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主線展開: →科學的抽象、推測(真空中,如何?)→實驗驗證(牛頓管演示)→得出結論(自由落體定義)→問題提出(自由落體運動規律如何?) 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并使學生對科學探究有一定的了解。開始的小實驗很重要,是科學探究的入口處,所以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演示的技巧,然后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問題。 【教學準備】 小鋼球、牛頓管、紙片、鐵架臺、電火花計時器、重物、紙帶、直尺、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我們學習了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其規律可由三個公式體現出來(投影)。今天我和大家一起來研究一個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例──自由落體運動。 師:同學們對“自由落體運動”其實并不陌生。 (演示實驗:將小鋼球由高處靜止釋放,指出小鋼球的運動就是自由落體運動。) 師:那么除了小鋼球的下落外,還有哪些運動是自由落體運動?自由落體運動有什么樣的特點和規律?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1、什么是自由落體運動? (演示實驗:讓一張紙片與小鋼球同時自由下落,可看到什么現象?) 生:鋼球落得快。 師:對,這就是我們的生活經驗,似乎很容易得出“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得快”的結論,這也是公元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這個觀點使人們在錯誤的結論下走了二千多年,距今三百多年前,伽利略為證明亞里士多德觀點的錯誤,做了大量的實驗。他拿了一個質量是另一個質量10倍的鐵球站在比薩斜塔上,使兩球由靜止同時下落,據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重球應該先落地,但實際上兩球同時落地。師:請再看演示實驗,把剛才的紙揉成團,和小鋼球由靜止落下,同學們再觀察。 生:幾乎同時落地。 師:同一張紙,為什么形狀不一樣,其下落時間就不一樣呢?生:這是因為空氣阻力的影響,把紙揉成團,所受的空氣阻力要比紙片所受的空氣阻力小得多,所以與小鋼球幾乎同時落地。 師:如果把質量、形狀不同的物體放在真空中,從同一高度自由下落,現象如何呢?讓我們做一個實驗。 (演示實驗:我這里有一個長約1米,一端封閉、另一端有開關的玻璃管(牛頓管),把形狀和質量不同的小金屬片、小羽毛等,放在玻璃管里。) 1、打開開關,管里有空氣,把玻璃管倒立過來,現象如何? 生:這些物體下落的快慢不同。 2、把管里的空氣幾乎全部抽出,會如何?生:下落的快慢相同。 師:可見導致物體下落有快有慢的原因是空氣有阻力。指出在真空條件下,小物體的運動就是自由落體運動,請同學們據剛才的過程、結論,給“自由落體”下一個定義。生:真空中,只受重力,物體從靜止豎直下落。 小結Ⅰ:物體只有在重力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自由落體運動。這種運動只有在沒有空氣的空間里才能發生;在有空氣的空間里,如果空氣的阻力作用比較小,可以忽略,物體的下落也可以看作是自由落體運動。 師:像牛頓管中的金屬片、小羽毛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是自由落體運動。在空氣中,比如小鋼球、小粉筆頭、小紙團等,它們所受空氣阻力相對于它們的.重力可忽略,所以他們從靜止開始下落運動也是自由落體運動。 師:空氣中的紙片從靜止下落的運動是自由落體運動嗎?(演示) 生:不是,因為紙片所受的空氣阻力相對于它的重力不可忽略。 小結Ⅱ:在同一地點,所有物體的自由落體運動是相同的,像剛才牛頓管里的金屬片、小羽毛的運動是相同的;空氣中小鋼球、紙團的自由落體運動也是相同的。 2、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 從上面的實驗及分析可知:自由落體運動是v0=0的加速運動,是什么樣的加速運動呢?通過實驗來研究。(學生分組實驗:重物自由下落,用打點計時器打一紙帶。) 師:通過分析紙帶能否確定自由落體運動是否為勻加速直線運動?生:能。 師:請分組完成測量工作,然后據測量結果,告訴我你們的結論。(投影) s1=?s2=?s3=?s4=? s2—s1=?s3—s2=?s4—s3=? 誤差允許的范圍內s2—s1=s3—s2=s4—s3=Δs=?生:自由落體運動是勻加速直線運動。師:能不能求出其加速度呢? 生:能,由Δs=at2,得a=? (分組完成,分別說出結果。) 師:這個實驗便于操作,卻很粗糙,人們發明了許多先進的實驗手段來研究自由落體運動,這里,我給大家介紹一種較先進的方法──頻閃照相法。 (看投影:這是自由落體運動(小球)的頻閃照相的照片,照片上相鄰的像是相隔同樣的時間拍攝的,類似紙帶的分析我們可以較準確地求出小球的加速度。) 小結: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得出自由落體運動是初 速度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而且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這個加速度叫自由落體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37頁表格內容,得到什么知識?生:地球上不同的緯度,g值隨緯度的增加而增加,通常g值取9、8m/s2,有時粗略計算也取10m/s2,g的方向豎直向下。 3、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 師:既然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0,加速度為g的勻加速直線運動,請同學們推出其速度公式,位移公式以及位移速度公式。 生:推出vt=gt s=(1/2)gt2 v2t=2gs 小結:這節課主要是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知道自由落體運動就是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推出了運動規律的三個公式,希望同學們與以前的知識聯系起來,靈活地運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知道慣性的概念 ●知道二力平衡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活動體驗任何物體都具有慣性 ●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活動和閱讀感受科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物體的慣性 2、難點: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圖11.5—1的幾幅圖,思考運動的物體最終停下來的原因是什么?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給出截然相反的解釋。“運動需要力來維持”,“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二)講授新課 1、牛頓第一定律 (1)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按照書本第35頁的實驗進行探究不同表面,物體的運動距離不同 向學生交代清楚實驗的條件和做法:三種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實驗用的是同一輛小車;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車到達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引導學生分析實驗變化的條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變,而其他條件沒有改變。 根據觀察結果,得出結論:小車受到阻力越小,它運動得越遠,引導學生進一步推理:如果小車不受任何阻力,小車的速度將保持不變,永遠運動下去。 介紹得出該結論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從而得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2)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解釋:物體不受力時,原來靜止的`物體將永遠保持靜止狀態;原來運動的物體將永遠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變。 2、慣性: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學生活動:(1)體驗圖11.5—4的實驗 (2)體驗物體掉杯中的實驗 (3)觀看教學VCD 通過觀察圖11.5—6,嘗試用慣性的知識解釋怎樣利用慣性和防止慣性產生的危害。 3、二力平衡 學生探究:按照圖11.5—9進行探究實驗,做好記錄 引導學生從記錄中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線上。 (三)課堂小結 1、牛頓第一定律是怎樣表述的? 2、現實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慣性的例子,防止慣性產生危害的措施? 3、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什么? (四)布置作業 1、書本第39頁第1、2、3題 2、完成同步練習 一、指導思想 1、以學生為本,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變成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2、課堂教學中注意“三基”的訓練 在教學中就要突出“三基”的訓練,要狠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礎知識的訓練基礎上,進行基本技能的訓練,進行基本方法的滲透。 對基本技能的訓練要貫穿于整個物理教學的全過程,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訓練,同時要幫助學生總結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變量法”、“等效法”、“類比”、“模型”等。 3、加強演示和學生實驗 九年級物理教學以觀察、實驗為基礎。觀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現象、進行演示和學生實驗,能夠使學生對物理事實獲得具體的明確的認識,觀察和實驗,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引起學習興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要加強演示和學生實驗 4、重視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教學 物理概念和規律是物理知識的核心內容。要培養學生關注物理現象,引導其從現象的觀察、分析、實驗中形成物理概念,學習物理規律,繼而對規律的發現過程產生興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規律,多數是從物理事實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來的,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二、工作目標 1、每一個學生能將教材中的所有實驗進行熟練地操作,使他們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識的`操作能力; 2、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多種類型的計算題目,能運用多種途徑進行解答; 3、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去解答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工作措施 1、認真學習課程標準,領會本科目在教學中的具體要求。新教材切然不同于過去的要求,因為新教材其靈活性加強了,內容編排、教學要求及難度作了更科學的調整,實踐性變得更為明確了。教師必須認真領會其精神實質,對于每一項要求要落到實處,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難度。 2、注重教材體系,加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新教材不僅在傳授文化知識,更注重于培養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類實驗,做到一個一個學生過好訓練關,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練為止,力爭在理化實驗操作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3、講求教學的多樣性與靈活性,努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不能默守陳規,應該要時時更新教學方法。本期要繼續實踐好興趣教學法,充分運用多種手段,讓科學進入物理課堂,讓新的理念武裝學生頭腦。 4、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強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教材中有許多科學家、愛國人士、唯物論者,他們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從小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愛科學、愛祖國等優秀品質。 一、教學目標 1、了解簡單電路在生活中的運用實例、 2、會根據串聯、并聯電路的特點,分析簡單電路的結構、 3、通過簡單電路的設計和線路連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學素養、 二、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簡單電路設計的思路和具體方法,設計電路是難點,實驗中的難點是如何正確地連接電路。 三、教學方法 通過聯系生活實際,討論和交流生活中采用簡單電路的實例、 四、教學儀器 天鵝城堡電路模型學生實驗電路元件(包括兩節電池、兩個單刀開關、一個燈泡和燈座、一個蜂鳴器、六根導線) 五、教學程序設計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聽說過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國巴伐利亞州的新天鵝城堡,這是新天鵝城堡的模型。這么龐大的建筑,要看管起來相當困難,為此,我們今天就來為新天鵝城堡設計一個報警系統。 2、主要內容:報警電路設計和學生連接實驗電路圖 例題:設計報警電路 閉合報警系統的開關S時,指示燈亮,報警鈴不響;當不速之客進入大門時,報警鈴響。 以天鵝城堡報警電路為例,介紹簡單電路設計的步驟分為五步: 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電路元件; 第二步是分析用電器之間的連接方式; 第三步是判斷開關和用電器之間的連接方式; 第四步是畫出電路圖,再連接電路圖; 第五步是對照檢查。 在學生畫出電路圖后,對電路圖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對稱性和對應性為原則,對學生電路圖進行優選和評價。還應對例題的設計思路重新梳理,彌補學生設計電路時思維和認識上的不足。 在學生實驗前,應先強調實驗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①這是一個蜂鳴器,紅色導線這端是正極; ②連線的過程中開關要一直處于斷開狀態; ③接線時,先擺位,再順次連接;若遇到并聯時,先連接其中一條支路;要試觸。 在學生實驗中應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指導,可以讓已完成實驗的同學去幫助實驗未完成的同學完成實驗,使學生課堂上的時間能夠充分利用。 3、課堂練習:安全帶未系提醒電路 45秒的公益廣告《Heaven can wait, belt up!》講述了安全帶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帶未系提醒電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 交通安全法規定,機動車行駛時,駕駛員必須使用安全帶,安全帶未系提醒功能電路的原理是: ①司機坐在座位上,相當于閉合開關S; ②系好安全帶,相當于閉合開關S1; ③當司機坐上座位,若未系好安全帶,指示燈亮;若系好安全帶,指示燈熄滅。請根據以上要求畫出電路圖。 六、小結 對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和學生實驗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小結。 七、思考題: 車門未關提醒電路 汽車儀表盤上都有一指示燈,用它提醒司機車門是否關好.四個車門中只要一個車門沒有關好,該指示燈就會發光,請設計電路圖。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浮力。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2、學習阿基米德善于觀察思考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探究認識浮力,會測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難點: 探究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液體重力關系的過程。 【教學過程】 1.引入課題:將氣球和鐵塊分別扔到水里會怎樣?但同樣用鋼鐵制造的輪船為什么就不會下沉?如果制成潛艇卻還可以浮沉自如,又是為什么呢? (設計意圖: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對于九年級的學生對浮力已有一些了解,通過情景激活學生腦海里的知識。學生通過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現象,使思維發散。通過所列舉的現象,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的身邊,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講授新課1.研究什么是浮力 學生研究:把乒乓球壓入水中。觀察乒乓球浮在水面的情況,用手指將乒乓球壓入水中,有什么感覺? (設計意圖:不僅自然引入浮力的概念,還讓學生認識到這個力是豎直向上的,對浮力方向有一個初步認識,為猜想出浮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浸入液體后排開的液體的多少有關做好鋪墊。) 過渡:在水中上浮的物體,顯然是受到了浮力的作用。但是,像石塊這樣的東西在水中下沉,是否也受浮力的作用呢? 學生研究: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實驗研究得出浮力的概念及測量方法。 (設計意圖: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使學生排除錯誤觀點“只有上浮的物體才受浮力,下沉物體不受浮力”。通過實驗學會測量、計算浮力的一種方法,并通過觀察再次發現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水的多少有關,為下面的探究做鋪墊。) 過渡:水會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有浮力,那么空氣會不會也對其中的物體有浮力呢? 演示1:放飛的氣球(課件展示)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浸在液體或氣體里的物體都受到向上的托力。) 演示2:把一物體放入水中用稱重法測量浮力得到 F浮=G–F’(多媒體展示,增強可見度。) (設計意圖:使學生掌握稱重測量浮力的方法) 2.阿基米德原理 過渡:小的`物體可以用稱重法求浮力,那么像輪船這樣的大家伙又該怎么測浮力呢? 演示3:阿基米德原理(結合課件展示,幫助理解。) (設計意圖:讓學生理解這一重要原理,同時采用新老教材兩實驗相結合的辦法,突破學生理解上的障礙。) 隨堂練習 1.將一物體系在彈簧測力計上,稱得其重為100牛頓,將它放入水中,彈簧測力計的讀數為80牛頓。則物體受到的浮力是() A、100牛頓;B、80牛頓;C、20牛頓;D、120牛頓 2.浸入水中的皮球,放手后,從它剛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動的過程中() A、浮力變大,重力變小;B、浮力不變,重力不變C、浮力變小,重力變小;D、浮力變小,重力不變。 (設計意圖:鞏固新知識,掌握重點。) 小結 最后,由學生交流本節課在知識上有哪些收獲、哪些遺憾。通過交流、回顧來進一步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各抒己見,對學生的見解,教師都應予以肯定。教師最后畫龍點睛,簡要概括。 布置作業 1、P97動手動腦學物理3、4、5。 2、課后查閱資料了解浮力的利用。 板書設計 五、浮力 1.液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有向上的托力稱為浮力。 2.稱重法測量浮力的大小:F浮=G–F’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的重力。 用公式表示為:F浮=G排=ρ液gv排 物理教學是科學過程在教學上的一種特殊形式,如何在建構物理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改變傳統物理課重理論、輕實踐,重動腦、輕動手,重知識、輕能力的教學局面,是當前物理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按學生主動性程度劃分,物理教學的開展有三種形式:教師演示,學生模仿探究;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教師提示點撥,學生自主探究。這三種形式中,學生探究的主動性、主體性與創造性程度不相同。物理教學中具體采用哪一種形式,一方面要看學生的技能、能力水平,另一方面還要看客觀條件(如時間、實驗設備)情況。但是不管哪一種探究,都要做好如下設計工作。 1設計好認知措施 建構主義特別強調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的對接、整合,實現有效的同化和有準備的順應,達到認知的進步與發展,因此,任課教師非常有必要在課前對學生關于新知識的適應情況作全面調研。在傳統教學中,這一點往往被忽視。那么,究竟作哪些調研呢?筆者認為,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哪些新知識可以通過同化進行認知,要調研學生新舊知識間的差距或臺階,是否具有表象基礎、是否學過類似的方法,數學知識是否具備等方面。如由速度概念來建立對加速度的理解,前者表示位置變化的快慢,后者表示速度變化的快慢,這里方法相同,容易遷移,但后者物理意義更難以理解;磁場概念可以運用電場的表象同化來建立,但要注意它們有區別。二是哪些知識必須運用順應,這是我們常常所說的難點。一般地,新舊知識在方法、表述上相差太大的,或者本身無法被同化時,則要通過順應讓學生接受,如電磁感應現象,初中是閉合回路的一部分導體“切割磁感線”,高中描述為“穿過閉合回路的磁通量的變化”,這兩種表述差別較大,需要順應學習。除了新知識的認知調查外,問題解決方面的情況也應作好相應準備。 2設計好教學環境及素材 教學環境設計包括內外環境設計,內環境是指學生積極的學習心態,外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和人際環境。物理環境的設計已經又很多這方面的成果,這里不再多談。人際環境中要特別設計學生和學生合作、交流和討論活動,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創建民主氛圍的措施設計。比如一堂課中哪些環節設計為小組合作完成任務,哪些環節設計為集體討論或分組討論,是否設計交流探究成果的環節,等等。這些環節都是基于人際環境來開展的。對于民主氛圍設計的措施,可以從總體上安排,如教師控制提問幾個問題和多長時間,教師引導探究為多長時間,學生自主與合作探究多長時間,在課前都應做好設計,臨場可以有所調整,但不應超過上限時間。對于激發學生積極心態的設計,必須有具體的'措施,如明確新知識的重要性及對于后續學習甚至個人理想實現的意義,可以介紹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科學人文等,也通過插播課堂錄像片段或課件來實現。 3設計好教學目標 設計教學目標要考慮來自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課題的內容具有的教育教學功能,二是學生在此學習階段的可接受性;前者反映了目標設計的內容要求,后者反映了目標設計的主體要求。就某一課題而言,這兩方面相互作用而可能達到的認知、技能與能力、態度等的最近發展水平都應該成為課題教學目標。為了讓學生有效地建構知識和發展能力,應該根據物理知識特點和學習條件,分辨出課題內容的主(要)目標和次(要)目標,主目標的實現是該課題教學的主要任務,次目標可以考慮在完成主目標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延展任務來完成。例如,在課題的探究教學中,要探究的知識的結論獲得和探究能力的發展這兩個目標一般都是主目標,而培養興趣等目標可以在引入課題和結果的運用等環節通過激發好奇心和動機來達成,通過發揮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首創精神來實現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目標等等。實際上,也有很多情況是完成主目標的同時也完成了次目標,例如科學態度的養成與發展。 4設計好教學模塊、環節 一般地說,課堂教學過程是由主目標指導下的若干環節組成,這些環節具有特定活動和完成特定功能。為了完成特定功能,必須設計每一環節活動及其措施。有些環節是物理教學常用的,如實驗操作環節,它們一般使用的程序和方法變化不大,具有較穩定的結構,把這樣的環節稱為模塊較合適;還有些環節是根據需要課堂上教師臨時增加的,可以稱為臨時環節。因此,教學設計可以分為模塊設計和臨時環節設計。模塊設計主要考慮它的功能、程序、所用方法、可能的難點及措施等,臨時環節著重考慮其功能。物理教學中,模塊通常有課題引入、實驗設計、實驗操作、數據分析處理、結論應用等;臨時環節如知識鋪墊性環節。在某一堂課中,該組合哪些模塊和環節,各自占用時間多少要根據具體情況斷定。一般地,模塊可以主要在課前設計,臨時環節可根據需要臨時增加,次數不宜多,時間不宜長。如高中“電磁感應現象”的教學設計,“條形磁鐵插入閉合線圈實驗,及以通電螺線管代替條形磁鐵的實驗”可設計為模塊,教師上課時發現“初中的部分導體切割磁感線實驗”學生忘了,可以臨時復習這個實驗內容和結果,這就是臨時環節。 5設計好教學思維 總體上講,課堂教學思維有發散思維和輻合思維兩類。教學主線一般由教師來駕御,以某一問題作為立足點,啟發學生思維發散,同樣以某一結論的得出作為歸宿,使學生思維輻合。思維散而不收,則顯得凌亂,缺乏目的性;思維收而不散,則顯呆板,缺乏靈活性,這些都影響物理知識的有效構建。思維發散與輻合的這種辨證統一關系,存在于物理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學設計應予以重視。當然,教學中也存在分析思維(邏輯推理)和直覺思維的成分,設計時也應該關注。 在求異中思維發散,在目標指引中思維輻合,這是教學思維設計的基本原則。物理教學思維設計,應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將內部思維與外部行為自然地結合起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識記、領會物理現象;通過理性思考和數據分析,把握物理客體及其運動變化的規律性。同時,還讓學生在迷惑或困境中不斷地發現、提出問題,觸發解決問題的欲望,有所發現有所創新,以及親自體驗成功與失敗,科學的思想、方法和歷程。 【課標要求】 通過實驗,認識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學習目標】 1. 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 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 會運用阿基米德原理。 4. 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學習重難點】 1.探究浮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2.應用阿基米德原理。 【評價目標】 1. 通過演示實驗一、二達成目標1. 2. 通過實驗二和實驗三達成目標2和4. 3. 通過達標測試達成目標3. 【學習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放映幻燈片,提問,并板書課題。觀看、思考、回答通過觀看圖片:死海中的人 可以仰面看書;輪船在水中航線 航行;節日放飛的氣球等, 引出課題。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任務一:感受浮力 實驗一:讓學生將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 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到得現象,并設疑:乒乓球為什么會浮上來? 再設疑:乒乓球靜止時受幾個力得作用? 點評學生的受力分析情況并適時給予鼓勵。 總結: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還受到浮力得作用。且浮力得方向是豎直向上。實驗二:讓學生將鐵塊放入水中,松手、設疑:鐵塊受浮力嗎? 當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時,引導學生做課本上的實驗,并提出實驗要求。 巡回指導。 學生報告數據時板畫物體受力示意圖。 提出問題:為什么在空氣中鐵塊拉彈簧測力計的力大?而同一個鐵塊浸入水中時拉彈簧測力計的力卻小了? 聽取學生匯報,給予適當的補充說明,得出結論,并板書浮力大小的表達式及浮力的方向。 通過觀察、思考,發表自己的觀點。 組織語言敘述:乒乓球受力情況,并上黑板畫出離得示觀察鐵塊的運動情況。 引起認知上的沖突。 學生通過回答,爭論,對需要探究的問題更明確。 根據要求進行實驗,并記錄數據。 比較數據:思考,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 意圖。通過實驗感受浮力。 任務二:經歷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提問:浮力跟什么因素有關?耐心聽取學生的猜想,并對各種猜想提出疑問,最后達成共識。 引導學生做實驗去驗證。(為學生提供實驗器材) 巡回指導。 聽取學生匯報。引導學生學會評估。 而后得出結論。并點出這一結論20xx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得出來了。它不僅適用于液體也適用于氣體帶著疑問思考。 發表自己的觀點。 根據要求進行實驗操作,認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通過探究實驗,思考,回答。 通過實驗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任務三:應用阿基米德原理。 出示題目,讓學生限時完成。 (教師巡視。)完成后讓學生展示答案并理由。 1.用彈簧秤在空氣中稱一鐵塊,測得重20牛,當把這個鐵塊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時,彈簧秤的讀數為16牛,這時鐵塊受到的浮力是 牛,若將鐵塊全部浸沒在水中,鐵塊受到的浮力是10牛,這時彈簧秤的讀數為 牛。 2.一個燒杯裝滿水,將一個體積為120厘米3的物體放入燒杯中,溢出的水重為1牛,此物體所受的浮力是。 3. 掛在彈簧測力計上的鐵塊重7.9N,當它全部浸沒在水中時, 測力計的示數為 6.9N, 鐵塊受到的浮力是 N,如果鐵塊剛好有一半體積露出水面, 鐵塊受到的浮力________N,測力計的`示數________N。 4.質量是395克的鐵塊全部浸入水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如果把這個鐵球放入水銀中,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已知ρ鐵=7、9×103千克/米3)。 5.一個鋁球重4、5牛,體積為0、5分米3,如果把這個球浸沒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靜止時它受到的浮力又是多大按時完成題目。說出題目答案并理由學以致用 三、歸納總結,說出收獲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大膽敘述自己的收獲 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并表達能力。 五、布置作業,鞏固升華 課后3、4、6.選作:5認真完成作業。發散思維,張揚個性。 【物理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06-06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06-17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優秀01-04 初中物理教學設計 15篇06-24 物理信息型專題教學設計09-10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學設計05-29 【通用】初中物理教學設計15篇09-21 八年級物理密度教學設計12-28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壓強教學設計推薦04-22 裝幀設計教學設計04-19物理教學設計4
物理教學設計5
物理教學設計6
物理教學設計7
物理教學設計8
物理教學設計9
物理教學設計10
物理教學設計11
物理教學設計12
物理教學設計13
物理教學設計14
物理教學設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