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設計(優選1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
認識高中語文(開學第一課)
目標:
1、 了解——高中語文學習與初中語文學習的聯系和區別
2、 了解——學科的特點和高考的要求
3、 了解——語文學習的習慣和老師的學習要求
4、 明確——語文學習的意義和應有的態度
講授要點:
一、開場白和自我介紹
二、理解“語文”
1、語文——語言、文字
(1)聽(會聽課,聽懂別人的話,別人說話自己能夠專心聽)
(2)說(大膽說話,大聲說話,說得條理明白)
(3)讀(表情朗讀,理解閱讀)
(4)寫(會寫各種文體的文章,達到表達的目的)
2、初中語文和高中語文的聯系與區別
高中語文學習需要初中語文學習的基礎;高中語文學習比初中語文學習要求更高:
(1)初中固定一塊教材,高中不固定教材,高中教材分為固定部分叫“必修”,不固定部分叫“選修”,還有校本教材叫“自修”,共三塊構成;
(2)初中學習只要閱讀理解,會寫600字作文,高中是“閱讀賞析,表達與交流,會寫不少于800字或1000字的文章”;
(3)初中學的文體不完全系統,高中完全系統——小說與戲劇,詩歌與散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
(4)高中實行學分式學習。
三、語文學科的特點
1、最難學好,因為主要靠自學,老師的作用小;
2、積累要求高,記憶的東西要求多,了解的東西要求多,要記性;
3、語言文字的領悟力難以形成,要悟性;
4、好作文難寫,要靈性;
5、個人成績會時高時低,進步緩慢,不能迅速達成;
6、高考三樁之一,成績160——200分。
四、學好語文需要好的學習習慣
語文學習的習慣你養成了嗎?
語文學科的特點是:知識信息量大,自修實踐性強。這就告訴我們:第一學好它不容易,第二依賴于學習者自身努力。語文考試在五個層級上考學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表達運用,賞析評價。中考也好,高考也好,說到底,就是考學生的記性和悟性。而記性和悟性絕不能在短時間內速成,需要長時期的積累和良好習慣的養成。怕記怕背,懶于動手,是學語文的大忌。要學、會學、堅持學,養成良好的習慣,是語文教學的方向,更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對學生這個主體的一個根本性的要求。“一切皆從習慣開始”沒有良好的習慣,語文教學必無效率;沒有良好的習慣,何談記性、悟性的生成和發展?沒有良好的習慣,哪來知識的積累和技能的形成?
那么,學好語文應該要有哪些良好的習慣呢?
(一)放聲朗讀的習慣。這個習慣現在小學生還做得比較好,中學生就差多了,而且隨著年級的升高,習慣越差。高二、高三的學生你就很少聽到他們自覺地放聲朗讀了。有早讀課的地方,早讀聽到的基本是外語的朗讀,而語文的朗讀只在一種情況下出現,那就是有老師當面督促或是有課文背誦將要檢查時,這種朗讀帶有明顯的應付性。探其原因,主要是學生以為考試不考有聲朗讀,不必費勁地發出聲音。
其實朗讀自有好處。古人說:“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這里說的是文言文的學習,那么現代文呢?現代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認為朗讀可以“從字句中抓住聲音節奏,從聲音節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他還說即使是自己寫的作文,也要拿出來讀,“才見出聲音是否響亮,節奏是否流暢”。這就是說現代文的學習仍離不開朗讀。朗讀與默看比,更容易讓人身心俱入,專注集中。避開學習這個功利層面,朗讀還能從美學的感受上產生心理的愉悅,體驗出語文學習的樂趣。
(二)預習新課的習慣。老師教新課前,學生一定要先預習,做到:1、能流暢地讀出課文;2、圍繞課后練習,做出基本思考;3、找出難懂的地方,準備質疑;4、可以根據課文查閱有關參考資料。有了預習,才能提高聽課效率,才能學得主動。
(三)記筆記的習慣。首先做好課堂筆記,老師講的要點,一時還弄不懂的問題答案都要先記下,這將有助于自己課后復習理解和總結積累。其次做好讀書的筆記,可以寫在書上(自己的書),也可以寫到筆記本上。可以是抄錄的詞語運用或美言警句,也可以是自己的賞析點評。俗話說得好“好頭腦子,不如懶筆頭子”,有時聽過、看過,卻不如“記過”。筆記可以長自己的記性。
(四)勤用工具書的習慣。《現代漢語辭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作為中學生這兩本工具書應必備,條件好的還可以置辦一些其他的工具書。遇到陌生的.或模糊的字詞,要勤查,不要想當然。例如高中語文課本《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一處:“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塊狀裂片,好像龜甲,特稱龜裂片。”這里“龜”是個易讀字,“龜裂片”一詞,結合實物,雖帶模糊,好像也能懂。如果放過去,錯讀產生了!查一下工具書就知道,這里“龜”有兩個讀音,前讀“guī”后讀“jūn”,又認識了一個古地名“龜池”的讀音。俗話說“平時學習懶一懶,考試分數減一減”,你容易錯的,也是考試容易考的,為什么不勤用工具書呢?
(五)思考和說話的習慣。課堂上,有的同學懶于思考,怕回答問題,總是等老師最后“真情告白”。有的同學雖然對答案有所知,卻怕當眾說話。口語訓練本身就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現代社會離不開交際,說話既可以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又可以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一個經常在公眾場合說話的人,其口頭表達能力一定優于那些公眾場合說話少的人,這也是“用進廢退”的道理。農村中學的學生多不愛講話,有的即使說話聲音也小,語文課常處于沉悶狀態,這是一定要改變的。
(六)課外閱讀的習慣。要學好語文,僅靠《語文》書遠遠不夠。像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就規定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比如規定一個高中生三年的閱讀總量不少于300萬字,并開列了課外閱讀的書目。高中語文教材還配備了《語文讀本》給學生課外閱讀。幾年下來,我們發現不少學校、不少同學并未好好利用,基本上是處于放任式、束之高擱式。可以說,缺少課外閱讀,很難形成語文的悟性。
(七)勤寫勤練的習慣。多寫,手不生疏;勤練,熟能生巧。完成課內作業后,適當做點課外練習,對于提高自己閱讀和寫作能力是大有補益的。
(八)整理積累的習慣。這是要求學生對自己學習的知識,或是課堂筆記,又或是做錯的題進行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識庫。比如,整理文言文“為”的讀音:1、wéi①當動詞用,②表被動,③句末語氣詞;2、wèi當介詞,表示“為了”或“替”講。經過總結整理,形成深刻的印象,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積累。
(九)總結得失的習慣。一篇課文教學結束后,一個單元教學結束后,一個專項訓練結束后,一次作文評講后,一次考試后,都要總結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得失體會,這樣可以鞏固、強化自己已經學到的知識和能力,也可以借此來改正自己的錯誤,彌補其不足。
(十)書寫清楚的習慣。凡是寫給別人看的東西,都要養成書寫清楚、文面整潔的習慣。讓看的人一目了然,不能讓人家難辨認,看得煩躁。中考閱卷、高考閱卷,書寫馬虎、文面不清的,都是吃虧的。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并非目的,而是手段。這樣做的指導思想是“自主學習”的意識,同學們在習慣養成中走向“要學、會學、堅持學”的路子,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最后達到“不教自會”的境界。
五、語文學習的境界
(1)要學——態度問題
(2)會學——方法問題
(3)能學——持衡問題
六、具體要求:
(1)工具書齊全(《現代漢語詞典》《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不能少);
(2)早讀天天讀,一半時間不能少;
(3)課前先預習,不預習不聽課;
(4)課上認真聽,身心投入勤用腦;
(5)課堂記筆記,課后看筆記;
(6)作業天天做,不等老師布置自覺做;
(7)晚自修的語文課計劃安排有效率;
(8)每周周記一小篇,每周大作一大篇;
(9)硬作業硬完成,軟作業也要硬完成;
(10)給人看的東西書寫要清楚。
七、學好語文的意義
學好語文,高考有門;
學好語文,事業有成;
學好語文,人上之人;
八、總結
語文能力聽說讀寫
語文三性記性悟性靈性
語文境界要學會學能學
語文學習習慣十個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理解關鍵詞句的內涵;體會蒙田對生命本質和意義的闡釋。
2.通過對精彩語句的鑒賞,品味文章樸實富含哲理的語言。
3.領悟文章豐富的精神內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命觀,提高個人素養。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
2.難點: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例,體會對生命的理解。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合作探究法、談話法。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導入語:有人說“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又有人說“生命不可承受之輕”。在你們看來,生命是樣子的呢?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生命?現在,請同學們自由發言,談一談你對生命的'理解。
(二)初讀課文,理解內容
1.齊讀課文。思考:作者認為怎樣做是熱愛生命?他對待死亡是什么態度?
明確:熱愛生活,使生活豐盈飽滿,就不會為死亡感到苦惱。
(三)再次朗讀,理解作者的情感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質疑(要求勾出不懂的地方,提出疑惑。)
(1)我們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賜,它是優越無比的。
(2)不過,我對隨時告別人生,毫不惋惜。
(3)生之本質在于死。
(4)因此只有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
(5)因為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著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
2.小組合作,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思路,從作者和別人對“度日”的不同態度中分析作者本意,體會文章主旨。
明確主旨:通過對比論證方法,表達了作者熱愛生活,熱愛生命,享受生命賦予的快樂,讓生活過的豐盈充實,對于死亡也不會感到苦惱。
(四)拓展延伸
1.“我”熱愛生命,但為什么“對隨時告別人生,毫不惋惜”?
拓展:我們都知道生命的長度不可以把握,那生命的分量可以增加嗎?我們如何增加自己生命的分量?
2.說一說:學了本文,請結合你對生命的理解談談你的認識。
(五)作業小結
小結:作者用親切、自然的行文風格,言簡意賅地道出了對生命和生活的獨特理解,深刻感悟和自得其樂的處理方式,告訴我們現實的生命歷程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只有抓住現實才是熱愛生命的最好狀態,這是先哲用自己對生命的理解來曉喻后輩去實踐熱愛生命這一人生主。
作業:1.小練筆:談談你對生命認識與感悟。
五、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反復朗讀,讓學生獲得對全詩的整體認識,感受詩歌的語言魅力。
思維發展和提升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展開想象,學習詩中對寫法的表現手法,體悟詩中的情感。
審美鑒賞和創造體會詩歌含蓄不盡,余味悠長的游子思鄉、愛人離居的愁情別緒,積淀人文素養。
文化傳承和理解引導學生接受詩中高尚而純真的情感熏陶。
教學重點分析詩中意象,展開想象,感受詩歌的情感。
教學難點學習本詩中對寫的表現手法。
一、導入解題
1.唐代是中國詩歌的鼎盛時期,唐代詩歌代表著古典詩歌的最高成就,這是人們的共識。但是,所有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詩歌的發展也是一樣,它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期。在這發展過程中,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為唐代詩歌高潮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今天我們就將學習被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評價為“五言之冠”的《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2.《涉江采芙蓉》選自《古詩十九首》,是南北朝時期蕭統編纂的《文選》中的一組“雜詩”的標題,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它的內容大多表現游子矢志無成和游子思婦的離別相思之苦。但藝術成就卻很高,長于抒情,善用事物來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這組詩歌,得到古人極高的稱譽。劉勰《文心雕龍》評價為“五言之冠”;鐘嶸《詩品》說是“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二、朗讀感知
指名朗讀。
詩歌表達怎樣的情感?
三、品味鑒賞
1.一二句畫面中選取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芙蓉、蘭澤、芳草;意境高潔、清幽;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潔和所表達感情的純潔和美好。
采花折柳,這正是古人傳情達意的方式,一方面是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送別時總是折一枝柳條送給遠行的人,遠行的人為了表示對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驛使就托帶一枝梅花給他。正如王維的《相思》所寫:“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荷的意象:以荷花喻君子圣潔之風范;以荷花喻美好純潔的女子;以荷花喻愛情之堅貞真摯;芙蓉諧音夫容。
2.三四句情感的巨大變化?
明確:我們讀這首詩,要深刻體會“采之欲遺誰”這句問話的意味。承上兩句而來,它是突然的轉折,一腔熱忱遭到一盆涼水潑來,一霎時天地為之變色,此中有無限的凄涼寂寞,傷心失望。它是一句疑問,也是一聲嘆息。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所思在遠道”這句話的位置。難道詩人“涉江采芙蓉”時原來就沒有想到這一點嗎?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這位“所思”嗎?“所思”是時時刻刻在他心頭的。“涉江采芙蓉”也還是為了他。如果入首就開門見山,把他表出,詩就平板無味了。在頭兩句中他是藏鋒不露,第三句一轉,就趁勢把他突然托出,才見出這句話有雷霆萬鈞之力。這句話是全詩發展的頂點,頂點同時是個轉折點,一方面替上文的發展暫時作一結束,一方面為下文的發展作一伏線,所以照例是要擺在中間的。
3.五六句的“還顧”、“漫浩浩”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地表現了主人公孤獨、憂愁、悵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詞是寫主人公與環顧所見“舊鄉”的距離,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這兩個詞含蓄地傳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這兩句并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4.在最后的兩句詩中,你體會到主人公有怎樣的“情”?
明確:主人公痛苦、憂傷的心情;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篤厚的感情。————憂。
四、討論探究
1.詩的抒情主人公是誰,或者說可以是誰?
學生討論,可對比已經學過的《氓》女子的口吻,《采薇》男子的口吻等。
明確:“涉江”者有可能是思婦,“還顧”者則有可能是游子;“涉江”者可能為思婦,“還顧”可能是思婦從對面曲揣彼意,想象游子一定是望鄉時而感嘆長途;窮困潦倒的游子在客愁中,想象家中“思婦”也有離愁別緒,這思婦在想象游子“還顧望舊鄉”的情景。
游子思歸、思婦懷遠,二者皆有。
對寫法,即從對面寫來,也叫對面落筆,主客移位。詩人思鄉懷人,不直抒胸臆,傾訴衷情,而是落筆對方,將作者自己深摯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這種寫法使詩歌的內容從單一轉向多視角。表現了詩人豐富的想象,構建了詩歌富有立體感的意境。
古詩有時看來很直率,實際上很曲折。“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兩句就是如此。講究語法的人們在這首詩里會碰著一個難題,就是許多句子都沒有主詞,究竟是誰在“涉江”“采芙蓉”?誰在“還顧”?誰在“憂傷”?說話的人是個男子還是個女子?是男子“在遠道”還是女子“在遠道”?對于這些問題如何解答,就要看對“還顧”兩句如何理解。
2.你認為這首詩在情感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情感跌宕起伏,含蓄不盡,余味悠長。
五、拓展延伸
閱讀《月夜》回答下面問題: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結合全詩,體會詩歌在情感抒發上的特點。
明確:詩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開想象,由自己的獨看想到妻子的獨看。詩歌的內容從單一轉向多視角。“閨中只獨看”,表現了妻子對我擔憂,其實我也擔憂妻子。但是詩人不直接說出,卻借妻子的心表現出來,把深摯的情思抒發得更為婉曲含蘊。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4
一、教學設計說明
教材是學生們最熟悉的,卻又是最易遭忽視甚至是冷遇的書。
1、為了讓學生們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我在課前準備了一些高考優秀作文的片斷,讓學生們知道我們手中的課文是可以用作素材寫進作文的。2、讓學生回憶學過的課文,并說說其中印象深刻的作家、作品或文學人物。3、教學活動——學生挑戰老師:學生給老師出若干話題,老師以一則選自課文的素材(如莫伯桑的《項鏈》)構思學生的話題。4、教師出一個話題——“空間”,讓學生選用已學的課文素材構思作文,然后說說其構思。5、教師出15個左右的話題,讓學生選一個自己喜歡的話題,運用課本素材,快速構思,寫一個片斷。
二、教學過程
1、先問同學們一個問題:“你們怕寫作嗎?”
學生有的說“怕”,有的說“不怕”,也有的不以為意。
教師:怕寫作文,究竟怕什么呢?
(生答,教師隨機總結出發言要點)
教師:構思平淡、語言貧乏、素材平凡……如同學們所說的,確實有很多的因素,造成了我 們在寫作時文思枯竭,言語乏味。因此,常聽到有同學感嘆 “作文難,難于上青天” 。問題有很多,今天我們來解決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就是“素材的挖掘、運用(板書)”。
有人說從小到大寫了那么多作文,寫到最后都無話可說,無材可用。可是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想想看,我們從小學開始,到現在,讀了多少書,看了多少影視劇,聽過多少故事,有過多少親身經歷,又滋生過多少關于人生的感慨,寫作的材料會少嗎?我覺得恰恰是太多了,所謂“亂花漸欲迷人眼”啊。材料太多,看得你眼花繚亂,竟不知如何取舍,如何運用了。所以我們很多同學可謂是:“捧著金碗去討飯,躺在金山上哭窮”。
為了證明我并非言過其實,我們先來讀一個高考滿分作文片段
(幻燈片):
唯有風,可以穿越荊棘。 縱然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我們依然要相信:“淺草‘也’能沒馬蹄”(用幻燈打出課題)
2、素材很多,如溺水三千,我們只取一瓢飲之,取的是人人熟悉卻熟視無睹的高中語文課本這一個素材庫。大家一起來說說高中學過的課文中,哪些作家、作品令你印象特別深刻?
……(生答,教師隨聲附和,點頭表示贊許或贊同)
我聽同學們說起課本內容,都是如數家珍啊。原來課文素材,就是我們唾手可得的一瓢清泉。
我把課文素材分為三個方面的內容:文學形象、名人名家、經典作品。這樣做的目的.是為同學們建立自己的素材庫提供一個范例。如果平時同學們能有意識地把材料分門別類,對材料進行多角度的開發和思考,寫作的時候就可以信手拈來。
3、挑戰擂主
課本,就是被我們踩在腳下的一座金礦。那么它的含金量究竟如何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挑戰擂主”的游戲。在這個游戲中我是“擂主”,你們是挑戰者。怎么挑戰呢?很簡單,我選用一則材料(如:莫伯桑的《項鏈》),大家給我出作文題目,看看我能否最大限度地將材料運用到話題中去。
當堂練習。
4、牛刀小試
(幻燈片:空間)
(學生發言,教師點評)
5、大顯身手
看來,我們的課本,確實是一座寶藏,是一座含金量很高的金礦。而話題則如滿天的繁星,僅同學們平時寫過的作文話題,就相當多。還記得你們寫過哪些話題嗎?(學生發言)
同學們的發言都很精彩,由此看來,我們的課本,不僅是一瓢清泉,一座金山,更是一把利刃,是倚天劍屠龍刀,握著它,就增添了無窮威力。在武藝高強的人手里,更是可以沖開話題作文的團團迷霧,種種束縛,游刃有余。我希望大家都能成為一個寫作高手。我們的口號是——大家一起來——“把有限的素材運用到無限的話題中去!”
三、教后反思
作文教學一直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而學生又感覺到寫作文的困難比較多。寫作文時,無話可說,無材可用,這是學生在寫作文時遇到的一個顯著問題。教師該如何面對這種情況呢?學生們需要一眼“清泉”,那么,教師就必須帶領學生去挖掘“源頭活水”,教學生最大限度的去開發和利用已學的知識。作文的素材是無比豐富的,也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大到地球、宇宙的運動變化,小到一花一木,甚至一只蟲子、一粒塵土,都可以寫入作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樣的,我們的學生不是缺少作文素材,而是缺少發現作文素材的眼睛。實際上,除了課本的素材之外,還有影視、文學作品,親身經歷,所見所聞,歷史名人等,教師可以有系統的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寫作文時不再陷入“巧婦難于無米之炊”的困境。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流暢說出《史記》的相關文學常識。能在具體語境中識記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字、特殊句式等。
過程與方法:借助課文的分析,識記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爭中,展示人物個性特征的寫作方法并簡單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性格在政治軍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確客觀評價有關人物。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常用詞,拓展一些實詞、虛詞和兼語省略句法的知識。正確分析認識項羽、劉邦兩個集團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
正確評價項羽和劉邦等人物。
學情分析
通過《史記》名篇的學習,學生對史記敘事筆法以及人物塑造方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積淀,但此文篇幅較長,部分學生在字詞的理解上會存有一定的難度,同時,理解文章借助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激烈的矛盾沖突來展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也是學生面臨的困難。因此,本次教學重點在于借助圈劃、朗讀等手段,鞏固、強化文言實詞、虛詞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品味情節和人物,能客觀地進行分析和鑒賞。
課標要求
讀懂,理解淺易的文言詩文。能把握作品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基本思想,有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能鑒賞優秀的.文言詩文作品,對作品的思想內容,表現手法,語言風格作簡要的評析。
考點分析
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的辨析。《史記》基本常識的識記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
2、搜集整理《史記》相關文學常識。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音樂起,播放項羽的《垓下歌》,在音樂中體會其慷慨悲涼的意味。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課件展示《大風歌》,齊誦并簡析,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
大風歌劉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
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后在平定鯨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道故鄉沛縣時所作。主要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后國防的憂心。
(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的群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
引導學生思考:
同為交戰雙方,為何勝敗迥異呢?借此引入《鴻門宴》的學習。
二、分享搜集成果。
(檢測為主、明確知識點。)
環節一:
司馬遷和《史記》;
環節二:
歷史背景。
(課件明確。)
三、分享預習,梳理文本:
1.字形、字音、字義:
破音異讀:沛公欲王關中(wàng)
道芷欲間行(jiàn)
通假異讀:距關,毋內諸侯(同“拒”“納”)
要項伯(通“邀”)
令將軍與臣有郤(通“隙”)
愿項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通“早”)
強調字音:
饗(xiǎng)說(shuì)美姬(jī)鯫(zōu)生卮(zhī)酒有郤(xì)玉玦(jué)瞋(chēn)目目眥(zì)跽(jì)曰參乘(shèng)彘(zhì)肩不勝(shēng)刀俎(zǔ)
2、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并做好各類文言現象的標志。
①通假字、
距─拒: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內─納: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要─邀:張良出,要項伯。
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坐─座:置之坐上。
不——否
②成語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③古今異義
山東古:指崤山以東地區。今:指太行山東邊的一個省。
非常古:意外的變故。今: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河北古:黃河以北地區。今:黃河北部的一個省。
河南古:黃河以南地區。今:黃河南部的一個省。
壽古:敬酒。今:長壽。
細說古:小人的讒言。今:詳細地講述。
婚姻古:兒女親家今:結婚的事或者說因結婚而主生的夫妻親眷關系。
3、學生簡單概述課文內容,然后梳理
(1)本文記敘的中心事件是什么?事件圍繞什么問題展開?結果如何?學生概括故事情節:
本文中心:鴻門宴
本文線索:殺不殺劉邦
本文順序:時間順序
本文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和尾聲
宴前(幕后活動):無傷告密亞父定計夜訪張良劉邦定策項伯說情
宴中(明爭暗斗):沛公謝罪范增示意項莊舞劍樊噲闖帳義責項羽
宴后(脫身除患):沛公逃席張良留謝項王受璧范增憤罵誅殺無傷
(2)文中涉及哪些人物?故事如何展開?(請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脈絡劃分段落層次)
對比照應
人物結構:兩峰并峙,雙水分流。
項羽集團:項羽范增項伯項莊
劉邦集團:劉邦張良曹無傷樊噲
(3)學生復述故事情節
互動設計:大家說,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宴會么?
點撥:這絕對不是一次愉快的宴會,項羽和劉邦在宴會上劍拔弩張,勾心斗角,進行了一次驚心動魄的沒有硝煙的戰爭,戰爭以劉邦勝出為結局。后來“鴻門宴”也成為了一個特定的詞語,用來比喻那些“不懷好意,設計陷害別人的宴會”。
四、總結
全文以“鴻門宴”為中心,以“殺不殺劉邦”為線縈,按時間順序來展開故事情節,以項羽欲擊劉邦始,到劉邦被放終,以曹無傷密告始,到曹無傷被誅殺終;以范增勸說項羽始,到范增怒罵項羽終。矛盾復雜,波瀾起伏,雖是《項羽本紀》中的節選部分,而結構卻十分嚴謹,前后呼應緊密,也可說是一個動人的完整故事。
因境生情,提高興趣。
引導學生關注課前預習。
展示課前預習結果,以鼓勵激發興趣。
積累文化、文學知識,同時為閱讀文本作必要的準備。
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生成目標。
問題的設計著重于讓學生關注文章的重點,加深對寫作方法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立足文本,形成自己的閱讀感受,使學生獲得具體感悟。
在互動和分享中培養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概括和表達能力。
部分學生分析闡述不全面,適當引導。
基本文言常識通過學生交流補充,教師通過課件展示明確并歸納總結。
通過朗讀,揣摩語氣,在動態的事件發展中分析人物形象。
本課小結
《鴻門宴》是《項羽本紀》中最為精彩的一段,它借鴻門宴上雙方人物的一次匯集,生動地寫出了項羽、劉邦雙方明爭暗斗的斗爭場面,刻畫了項、劉兩人不同的性特點及在斗爭中所起的作用,同時也成功刻畫了張良、樊噲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我們在閱讀之余,需要更多關注作者借助人物描寫凸顯人物特性上的成功之處。
課后作業見作業包1+2(必修+選修)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6
課文簡介:
《游園》是選自《牡丹亭》第十出《驚夢》前半部。從情節看,“游園”是杜麗娘沖破禮教牢籠的第一個實際行動,是杜麗娘由生到死的關鍵。【皂羅袍】是《游園》的高潮,刻畫了杜麗娘千回百轉的心態變化。
教學目標(核心素養)
1、語言建構與運用:疏通疑難字詞,讀懂臺詞。
2、思維發展與提升:了解湯顯祖及《牡丹亭》;從人物臺詞中深入理解杜麗娘形象特征。
3、審美鑒賞與創造:熟悉戲曲語言,品味曲詞之妙和人物的情感。
4、文化傳承與理解:感知中國古典文化的抒情傳統,追尋作品包蘊的文化基因。
教學重點:讀懂臺詞,理解杜麗娘形象特征
教學難點:品味曲詞之妙和人物的情感。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作者簡介
湯顯祖(1550—1616)明代戲曲作家。字義仍,號海若,又號若士,晚號繭翁,自署清遠道人。臨川人(今江西臨川)。代表作:《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 《南柯記》(合稱“臨川四夢”)。湯顯祖最得意,影響最大的當數《牡丹亭》。他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
湯顯祖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12歲的詩作即已顯出才華。明代社會科舉考試成了上層統治集團營私舞弊的幕后交易,成為確定貴族子弟世襲地位的騙局,而不以才學論人。萬歷五年、八年兩次會試,當朝首輔張居正要安排他的幾個兒子取中進士,為遮掩世人耳目,又想找幾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作陪襯。他打聽到海內最有名望的舉人無過于湯顯祖和沈某等人,就派人去籠絡他們。但湯顯祖潔身自好,一無所動。他雖然并不反對張居正的政治改革,但作為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他憎惡這種腐敗的風氣,因而先后兩次都嚴峻地拒絕了招攬。結果湯顯祖名落孫山。而且,在張居正當權的年月里,他永遠落第了。但因此,湯顯祖卻以高尚的人格和潔白的操守,得到海內人士的稱贊。
2、文體知識
從戲劇形式上看《牡丹亭》屬于傳奇。
明清傳奇與元雜劇的區別:
(1)雜劇四折一楔子,不標折目;傳奇不稱“折”而稱“出”,并加出目,出數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長篇。
(2)傳奇和雜劇一樣有唱、白、科,但不像雜劇那樣通常由一個角色唱到底,傳奇各種角色都可以唱,可獨唱、對唱、輪唱和合唱。 動作在傳奇中不稱“科”而稱“介”。
(3)音樂上,雜劇每折限用一個宮調,一韻到底;傳奇每出不限只用一個宮調,可以換韻。雜劇演唱用北曲,傳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
(4)傳奇的角色與雜劇大同小異,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細。雜劇的主角是末、旦,傳奇的角色是生、旦。傳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總之,明清傳奇與元雜劇相比,規模更宏大,曲調更豐富,角色分工更細致,形式更自由靈活,因此更便于表現生活。
3、影響
《牡丹亭》問世之后立刻廣為流傳,以至“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萬歷年間,江南才女馮小青曾在幽居水閣的凄寂生活中寫下這樣的詩句:“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閑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癡于我,豈獨傷心是小青。”可見深刻地揭示了那個時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處境。
二、細讀《皂羅袍》
1、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姹紫嫣紅——美麗嬌艷的鮮花開遍的迷人春色;斷井頹垣——井干涸、回填,院墻坍塌,殘缺不全,一片破敗的景象。“姹紫嫣紅”的迷人春色與“斷井頹垣”的荒廢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杜麗娘從“姹紫嫣紅”看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而“斷井頹垣”象征著那陰冷的生活環境。明媚的春光被辜負,自己美麗的青春也只能在深閨中埋沒!
“原來”,“似這般”“都付與”幾個詞都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帶有無限的感嘆和惋惜。
2、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直抒胸臆。杜麗娘聯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從胸中涌出這無限哀怨。“奈何天”“誰家院”六個字里凝聚著杜麗娘對命運的感傷,是痛苦的心聲。杜麗娘面對良辰美景,而無賞心樂事,只有寂寞苦悶、無限哀怨。“姹紫嫣紅”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與“賞心樂事”對仗工整,語言華美。對比中蘊涵著對封建禮教和社會環境的強烈不滿。
3、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
這是杜麗娘想象中更開闊的春景:雕梁畫棟,飛閣流丹;云燕霞蔚,碧瓦亭臺,和煦的春風帶著蒙蒙細雨,煙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動著畫船。從狹小的園內擴展到寥廓的境界,正是女主人公心所向往的廣闊天地。這畫面中,融進了追求,也融進了惆悵。
4、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錦屏人”深閨中人;“韶光”,春光,也指自己年華。這句意是,我這深閨女子太辜負這美好春光。
總評:杜麗娘出生于官宦家庭,從小受封建家長的管束和封建禮教的壓抑。盛開的百花,絢爛的色彩,開啟了他的心扉。這段曲詞細膩生動地描摹了一個少女青春萌動時的微妙心理,情真意切。
聯系課外名著閱讀: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艷曲警芳心》里就曾用這支曲子來烘托刻畫林黛玉的心理:“林黛玉素習不大喜看戲文……偶然兩句吹到耳內,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林黛玉聽了,倒也十分感慨纏綿,便止住步側耳細聽,又聽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聽了這兩句,不覺點頭自嘆,……又側耳時,只聽唱到:‘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亦發如醉如癡,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
三、拓展:《牡丹亭》主要情節
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杜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后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托陳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觀”。
三年后,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游后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
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發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后,受杜麗娘之托,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后,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四、《游園》六支曲子概覽
《游園》共六支曲子,前三支寫出游之前,后三支寫游園及回歸。作者描繪了一幅幅萬花璀燦、鶯歌燕舞、煙水畫船、雨絲風片濃重不一的彩墨畫面。既刻畫了杜麗娘美麗嫻雅的人物形象,又描寫了她晶瑩純碧的內心世界,更細致地表現了一個少女心靈上的徬徨苦悶。
【繞地游】(旦上)夢回鶯囀,亂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貼)炷盡沉煙,拋殘繡線,恁今春關情似去年?
亂煞年光遍:到處都是繚亂的春光。
貼:貼旦,次要女角。沉煙:香料的一種。
【烏夜啼】(旦)曉來望斷梅關,宿妝殘。(貼)你側著宜春髻子,恰憑欄。(旦)翦不斷,理還亂,悶無端。(貼)已分付催花鶯燕借春看。(旦)春香,可曾叫人掃除花徑?(貼)分付了。(旦)取鏡臺衣服來。(貼取鏡臺、衣服上)云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鏡臺衣服在此。
梅關:指大庚嶺。
宜春髻子:相傳是立春那天婦女的一種發髻裝飾,上貼“宜春”字樣。
【步步嬌】(旦)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停半晌,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遍。(行介)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
晴絲:晴日煙氣。
沒揣:沒想到。菱花:指鏡子。
彩云:指發卷。
【醉扶歸】(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兒茜,艷晶晶花簪zan八寶填,可知我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
翠生生:言色彩鮮艷。出落:襯托出。茜:茜紅色。
艷晶晶花簪八寶填:鑲著各種寶石光閃閃的簪子。八寶,泛指各種珍寶。填,鑲嵌。
愛好是天然:意為愛美是天性使然。
三春好處:比喻自己青春貌美。
“惜花”句:《開元天寶遺事》載,寧王惜花,以紅絲串起金鈴系在花梢上,有鳥鵲飛來,即拉鈴驅之。這里設想因擔心小金鈴牽拉過多傷到花而心疼。
【皂羅袍】(旦)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合)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閨中人)忒(tui太)看的這韶光賤!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紅了杜鵑,荼蘼外煙絲醉軟。春香呵,牡丹雖好,他春歸怎占的先!
(貼)成對兒燕鶯呵!(合)閑凝眄,生生燕語明如翦,嚦嚦鶯歌溜的圓。
啼紅了杜鵑:開滿紅色杜鵑花。
荼蘼(mí):一種灌木,花白色,有香氣。
剪:剪刀聲。嚦嚦li:象聲詞,鳥叫聲。
【隔尾】(旦)觀之不足由他繾(留戀),便賞遍了十二亭臺是枉然,倒不如興盡回家閑過遣。
五、布置作業
完成《同步練習》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7
實施素質教育已成為教育者的共識,因為素質教育是使人全面發展的教育,普遍發展的教育和主動發展的教育,而課堂教學又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膽子大了,他們敢于表現自己;學生的思想活了,他們樂于回答問答,善于解決問題。在這種背景之下,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設計問題,善于設計問題,不僅關系到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而且成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催化劑。而語文課堂教學其實就是問題的教學"教師通過新巧問題的設計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讓課堂波瀾起伏,抑揚有致,起到良好的課堂教學。
要想將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提問很好地結合,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遵循科學合理的原則,提問的方法要靈活得當,對學生回答的評價要客觀而委婉,對于提不出問題的學生要進行導問,激發其提問題的欲望;學生要積極的地投入到課堂學習活動中,積極提問,積極思考,積極回答,配合教師的課堂教學。學生回答提問的過程也是教師教學效果的檢驗過程,教師通過不同層次接受能力學生的提問和回答,就可以判斷群體對知識的接受情況,教師根據這一情況又可以對課堂教學隨時做出相應調整。有經驗的教師設計問題時會兼顧一堂課不同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和不同層次學生的接受能力,切實使所提問題符合他們的認知水平,起到開發其智力,提高語文素養的作用。
1、要根據學生的差異分層設計問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設計出真正的符合學生實際的問題才算問的成功。學生的差異是很大,不同群體之間有年級差異、班級差異、小組差異,還有城鄉差異;不同個體之間又有。性別、年齡、興趣、愛好等多重差異。盡管我們不可能針對每個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但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實際情況設將學生分類別、分層次,然后設計出符合各層次學生能力范圍的問題,這樣就可以做到全班學生共同發展,不會出現“好學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現象。而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問題,也正好遵循了傳統的因材施教的教學觀點。
2、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問題。首先語文教學內容存在體裁的差異,就中學語文而言,就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小說、詩歌、戲劇等多種體裁,每一種體裁都有自身主導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記敘文有記敘的要素、記敘的順序和表達方式;說明文有說明的方法、說明的順序、說明的語言;議論文有議論的論點、論據和議論語言等。各種體裁的文章教學內容相去甚遠,教學問題的設計要依此為依據。其次就單篇課文而言,不同段落之間,教學重點、難點亦有變化。教學時要慎重對待,不可一視同仁。
3、要根據課堂的不同“情節”設計問題。每一堂課都有初期、發展、高潮和結尾等環節。提問時應遵循每一環節的特點。一般說來,初期時,提問應能調動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恰如一開始便給學生亮出一個“紅蘋果”,讓他們聞到香,產生食欲;發展時,提問開始分化為不同層次,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想要的一個“大小適中,口味相宜”的“紅蘋果”;高潮時,提問向文章的重難點展開,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摘蘋果”大潮中,享受一個又一個摘取“紅蘋果”的歡樂,同時還不斷地競爭誰的“蘋果”多,誰的“蘋果”大;結局時,要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探索新的問題,產生還想吃一個“紅蘋果”愿望。好的.課堂一定是問題層出不窮、錯落有致的課堂,一面保證一定量的識記問題以幫助學生理解文字,豐富知識;另一方面要用一些高水平的問題來引領學生,發展其思維。從教學上看,設計問題應屬于備課階段工作,要想讓深入研究精心設計的問題真實發揮作用,還要注意在講課中的認真落實。那么,如何使精心設計的問題得到很好落實呢?筆者認為,首先要啟發好問題,在問題提出之前,要引導好,使學生有準備。在遇到學生回答不出時’教師要對問題加以詮釋,加以過渡,從而打開思路。其次要總結好問題。對重要問題,應該在得出答案后,進行簡短有效的總結。總結的內容一是答案本身,二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能力。教師應善于從平時的教學中總結和歸納,來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
4、緊扣教學大綱和學習目標設計難度適中、面向全體學生的第三層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分析、探索,從中領悟基礎知識、基本方法的應用,教給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找出規律,歸納出一般結論。對于第三層問題的處理重引導學生去變更問題,學會提出問題,培養其創新的能力。這主要是指應用類(指對語文知識和能力的運用,是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在表達方面發展了的能力層級)和鑒賞評價類(指對閱讀材料的鑒別、賞析、和評說,是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在閱讀方面發展了的能力層級)的內容。通過這種自主創新的訓練,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益。
總之,分層導學教學方法旨在推進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的改革,重在強化思維訓練,突出能力培養,讓每一個學生能全面發展,進而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教師必須努力鉆研教材,既要考慮問題的深淺程度,又要考慮學生的自身水平,設計好課堂提問的序,使一個個問題由淺入深依次逐個解決,猶如長江大河,一浪推一浪,解決前一個問題為解決后一個問題打下基礎,后一個問題的解決又是前一個問題解決的必然結果。搞好提問設計的順序為課堂教學成功進行達到良好的效果作了一個有效的準備。教師提問設計的大體方向是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從易到難的,到了具體課堂的實際操作過程中,要能夠隨機應變。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司馬遷和《史記》的知識,了解相關背景。
2、了解和掌握文言實詞活用的一些規律和有關特殊句式
的知識。
3、學習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并通過個性
化的語言和動作予以刻畫的寫作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反復誦讀,探討研究,賞析人物性格特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客觀評價項羽,探究其悲劇結局的原因。
[教學重點]
1.分析“項羽”這個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誦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學難點]
1、了解和掌握文言實詞活用的一些規律和有關特殊句 式的知識。
2、學習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并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予以刻畫的寫作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提問、講解、質疑、討論、探究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預習要求:
1、通讀課文,讀準字音,注意點讀。
2、借助工具書,結合注釋,翻譯課文,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提出疑問。
3、了解故事情節,整體把握,注意刻畫人物形象的語言。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誦讀課文,范讀正音。
三、疏通文意,落實實詞、虛詞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以學生解讀為主,教師點撥為輔,掌握以下文言知識
(一)通假字、異體字
1.距─拒: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2.內─納: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
3.要─邀:張良出,要項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7.桮─杯:
8.杓─勺: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
9.坐─座:置之坐上。
(二)古今異義
1.山東 古:指崤山以東地區。今:指太行山東邊的一個省。
2.常 古:意外的變故。今: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3.北 古:黃河以北地區。今:黃河北部的一個省。
4.河南 古:黃河以南地區。今:黃河南部的一個省。
5. 壽 古:敬酒。今:長壽。
6. 古:小人的讒言。今:詳細地講
(三)一詞多義
1.謝 謝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感謝:噲拜謝,起,立而飲之。辭謝、告別:乃令張良留謝。
2.辭 推辭: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告別: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3. 故舊、交情:君安與項伯有故?固此:故聽之。特意: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4. 將:且為之奈何?況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
5.幸 寵幸、親近:婦女無所幸。幸虧、幸而:故幸來告良。
6.之 到: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代詞,這:為之奈何?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結構助詞,的:今者有小人之言。助詞,襯字,無義:珍寶盡有之。
7.去 距離:相去四十里。離去,離開:脫身獨去。
8.于 向,對: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比:長于臣。在:復得見將軍于此。
9.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就、于是:項王即日固留沛公與飲。趁勢、趁機:固擊沛公于坐,殺之。
10.為 任,做:使子嬰為相。替,給: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被: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作為:軍中無以為樂。是: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句末語氣詞:何 辭為?
(四)詞類活用
1.名詞用如動詞:沛公軍(駐軍,動詞)霸上。沛公左司馬使人言(告訴,動詞)項羽曰:……沛公欲王(為王、稱王,動詞)關中。不可不語(告訴,動詞)。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動詞)之。籍(登記,動詞)吏民。范增數目(使眼色,動詞)項王。刑(施加肉刑,動詞)人如恐不勝。道(取道,動詞)芷陽。
2.形容詞用如動詞:素善(友善、交好,動詞)留侯張良。
3.意動、使動: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以之為王,稱王,意動)。項伯殺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動)。沛公旦日從(使……跟從,意即帶領,使動)百余騎來見項王。交戟之衛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動)不內。
4。名詞作狀語:君為我呼入,吾得兄(用對侍兄長的禮節)事之。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像鳥用翅膀)蔽沛公。
(五)句式
1.數詞作謂語: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賓語前置:客何為者?(何為─ 為何)大王來何操?(何操─ 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3。判斷句: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4.省略句:欲呼張良與(省略“之”)俱去。毋從(省略“之”)俱死也。奉厄酒為(省略“之”)壽。旦日(省略主語“沛公”)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將軍戰(省略“于”)河北,臣戰(省略“于”)河南。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六)成語凝集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四、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把握故事情節。完成“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2、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二題。
3、找出有關人物描寫的文字。
第二課時
一、抽查部分學生,看文言知識掌握情況。
二、分析鑒賞,合作探究
提問三個學生,讓他們梳理本文的結構,概況各部分的內容。
明確: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鴻門宴”的前后過程, 分為宴前、宴會上與宴會后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寫宴會前劉、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后活動。
第二部分(第3、4段)宴會上。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銳斗爭。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情節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寫劉邦脫身逃走,張良入謝與劉邦誅殺內奸。這是情節的結束與尾聲。
三、能力提升(教師質疑,學生解答)
宴會上的斗爭是故事的高潮,試作具體分析,表現何在?(分組討論,集思廣益,代表作答)
明確:這一部分是課文重點,情節高潮所在。名為宴會,實為一場變幻莫測的心智較量。宴會上的情節可概括為“三起三落”。
三起:開始很和平,劉邦卑詞“謝罪”,項羽說出告密人,可見怒氣全消,有和解意,且設宴招待劉邦。但范增蓄意殺死劉邦,于是氣氛陡然緊張,“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項羽下決心除掉劉邦,這是一起;范增見項羽“默然不應”,怕失去時機,乃叫項莊以舞劍為由,趁機刺殺劉邦,宴席間充滿殺機,形勢極為嚴峻,這是 二起;樊噲持劍盾闖帳,怒視項羽,并予以斥責,情節發展到高潮,緊張氣氛達到了極點,這是三起。
三落:一落是項羽對樊噲闖帳,不僅不怒,反而稱為“壯士”;二落是項羽讓樊噲喝酒,賜生彘肩,被樊斥責一頓后還賜坐;三落是劉邦以“如廁”為名,脫身回本營,項羽并沒有追究。
這一部分共寫了四件事:劉邦謝罪,范增舉玦,項莊舞劍,樊噲闖帳。這些事既反映了劉項雙方的矛盾,又反映了劉邦集團能上下一心,共同應對危機。矛盾錯綜交織,有張有弛,波瀾起伏,驚心動魄,扣人心弦。
四、合作探究
從文中找出有關項羽和劉邦的描寫片段,先反復朗讀,然后討論:兩人各有什么樣的性格特點?并作具體分析。
項羽的性格特點是政治上無知,自大輕敵,剛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帶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聽到曹無傷密報與范增的勸說后,大怒,決心消滅劉邦。可是聽到項伯說的“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等話后,又改變了主意,答應項伯“善遇之”。等到劉邦到鴻門,說了一番謊話后,他聽了洋洋得意,不僅原諒了劉邦,請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報的來源也說了出來,以表明自己原來對劉邦并無成見。宴會上范增多次示意殺劉,他都置之不理;項莊舞劍,項伯護衛劉邦,他也熟視無睹。到了樊噲闖帳,怒目而視,將他訓斥了一番,他不僅不怒,反而稱之為壯士,賜酒,賜彘肩,賜坐。其實樊噲的話是劉邦前邊說的話的重復與補充,只是換了一個角度來說而已。而他在這些虛偽的言辭面前,卻感到劉邦與樊噲的話全是對的,自己反而有內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劉邦脫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劉邦逃后,張良奉璧給他,他隨手置于座上,沒有什么反應。文章寫他的細節與對話雖不多,卻很能表現他的性格特點。
劉邦的性格特點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辯,善于應變。他入關后即“籍吏民封府庫”“遣將守關”“欲王關中”。而當他聽到項羽要擊破他時,既驚呼“為之奈何”,虛心向張良請教,又將自己的錯誤推到別人頭上。接著又低聲下氣地拉攏項伯,又是祝酒,又是“約為婚姻”,使項伯為他所用。到鴻門后,他抓住項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語來哄騙項羽,說自己和項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說自己“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項羽,以滿足項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著又把項羽要“擊破”他的事,轉到“小人之言”上去。他既稱臣謝罪,又把欲王關中的野心否認得干干凈凈,從而得到了項羽的好感,于是在危機四伏的鴻門宴上躲過殺身之禍,趁機逃脫了。
五、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一、宴前 1、曹無傷告密,項羽大怒(范增說項羽)
2、(1)項伯告密,劉邦大驚(張良出主意)
(2)項伯許諾
項羽坐失良機
二、宴中 3、(1)劉邦謝罪,項羽說出內線
(2)范增舉玉,項羽默然不應
(3)項莊舞劍,項伯翼蔽沛公
4、范噲闖帳,項羽邀樊入宴
項羽再失良機(解除思想戒備,內部矛盾產生)
(項羽:主動——被動;劉邦:被動——主動)
三、宴后 5、劉邦逃歸漢營
6、項羽糊涂受禮 范增指桑罵槐
7、曹無傷被殺
項羽縱虎歸山
第三課時
一、抽查學生的背誦情況
二、分析鑒賞
1、具體對比分析張良和范增、項伯和項莊的性格特點
張良和范增都是眼光銳利的謀臣,但性格也有差別。張良深知劉邦肺腑,提出見解,能夠剖析利害,啟發劉邦醒悟而予以采納。范增急躁易怒,不能針對項羽心理狀態為之出謀劃策,因而即使有正確的主張,也難以實現。一旦計謀不成,徒作憤激譏誚之言,不但于事無補,反而觸犯了項羽的忌諱。樊噲粗獷而又機智,宴會上的一番慷慨陳辭,似乎義正辭嚴,實際上是隱瞞真相,巧言善辯。表面上聲色俱厲,嚴加指責,暗中卻把項羽抬舉到了至尊的高位,迎合了項羽驕橫自大的心理,所以能為項羽所賞識,從而緩和了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又如項伯、項莊,都是項羽的部將,一個徇私情泄露機密,保護劉邦,反以為是在成全項羽有度量的美名;一個執行任務時,遇到干擾就放棄斗爭,毫不覺察問題的嚴重性。
2、具體分析樊噲的`性格特點。
忠誠。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勇武。“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一個威風凜凜的武士。難怪項王都得“按劍而跽”,驚呼:“壯士!”大斗飲酒,大塊吃肉,粗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辯,慷慨陳詞,痛責項王,說來頭頭是道。有勇有智。罵得項羽,“未有以應”,只好賜坐。
三、拓展探究
分組討論:本文人物描寫生動形象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討論,代表發言,或教師作結)
明確:
(1)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動作來表現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例如對樊噲的刻畫,他在危急關頭,不顧衛士阻攔,闖入中軍帳,表現了極大的勇氣。但入帳后的種種行為都是有理有節的。“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以引起項羽注意;項羽賜酒,他先拜謝,然后站著喝下,隨后連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機譏諷項羽,卻又替劉邦求賞,暗寓尊崇項王之意,很投項羽居功自傲的脾氣。在極緊張的矛盾沖突中刻畫了樊噲勇猛、豪爽、粗中有細的性格。
(2)善于運用對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點更加鮮明、突出。例如項羽在優勢下恃勇驕橫,毫無遠慮;劉邦則在劣勢下能忍辱負重,善于保存自己。項羽剛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應變;劉邦則善于采納意見,心眼很多,能隨機應變。項羽任人惟親,致使謀臣不能施其謀,將士不能效其力;劉邦則知人善任,謀臣能從容定計,將士能見危受命。項羽養奸貽患,又自絕敵營內應;劉邦則有奸必肅,又能爭取敵營的人為自己效勞。這樣的對比、映襯,使人物性格更加鮮明,并揭示了劉勝、項敗的必然趨勢。
四、課堂小結
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通過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動作來表現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語言精練生動,寥寥數語就能突出地刻畫人物個性,我們應認真學習。
五、作業設計
我心目中的項羽(角度自選,字數3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性格對比:
[主要人物]
項羽:直率,自大輕敵,剛愎自用,不善用人
劉邦:謹慎,慮事周密,虛心下問,多謀機詐
[次要人物]
范增:老練而兇狠 張良:圓滑而多智
項伯:忠厚而老實 項莊:粗直而笨拙
樊噲:魯莽而能言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鑒賞邊城風景美、民俗美、人性美
2.理解小說的主題及其現實意義
重點難點
重點:重點賞析邊城風景美、民俗美、人性美。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難點:通過學習本課,理解作者寫作意圖及探究的主題,把握學習邊城對當今的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講授法,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上課之前,問同學們一個問題,前一段時間網上流行一句話“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問一問同學們,如果有機會,你想去哪兒看看?看的出來。同學們想去看的地方太多了。如果問我的話,我必去的一個地方就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邊城”在哪兒呢?我們先通過幾張圖片了解一下邊城風光,這節課,我們跟隨沈從文先生一起走進邊城,領略邊城之美。
二、作者介紹檢查同學預習情況,請一位同學介紹作者沈從文。師:首先,請一位同學通過大屏幕為我們簡介作者。教師補充:沈從文,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縣人,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學者,京派小說代表人物。沈從文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贊美人性美,如《邊城》;一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如《紳士的太太》《都市一婦人》等。《邊城》充滿濃郁的湘西鄉土氣息,寄托了沈從文“美”與“愛”的理想,是他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是現代文學牧歌傳統中的巔峰之作,文學地位僅次于魯迅的《吶喊》,居于第二;曾于1987年、1988年兩度得到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沈從文的文字是中國文學最美的象征。邊城到底講述了怎樣的故事?師:沈先生曾這樣為我們介紹《邊城》的思想內容: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這樣的人生形式是通過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展現的呢?請同學結合預習以及我們觀看的電影概述一下故事情節。
三、細讀文本
1.故事情節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小兒子儺送并喜歡上了他。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儺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想娶翠翠為妻,寧愿作個擺渡人。于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之后,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對哥哥的死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師:戲如人生,有美好有殘缺,讓我們先拋下這讓人惋嘆的結局,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結合已觀電影用心品味小說中純樸的自然風物和邊城人事。
2.請給“邊城”加上一個恰當的定語,要求概括出小說所寫的主要內容。示例:風景秀麗的邊城;民風淳樸的邊城;至真至善的邊城......用一個字概括文章帶給你的感受。生:美
3.邊城的美可以概括為風景美、民俗美、人性美。
四.邊城之美
1.找出文中體現邊城自然景物之美的語句,體會其自然景物的特點。(風景美)豆綠色的水、天氣明朗、溪面的薄霧、大巖石與云等→純凈、自然、古樸“豆綠色”—象征了純潔、原始和無污染。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風景畫。邊城的環境美,不僅體現在自然風景上,還體現在風俗美和人情美上。聯系現實:我們現實中是什么樣子的?生活在大都市,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什么?學生思考、交流、展示。補充:鋼筋水泥,噪音尾氣、高樓大廈,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每天都疲于奔命,我們幾乎沒有時間去放松休息,更不用說親近自然,我們與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追求城市生活的同時,也讓我們對自然更加向往,這也是人們讀了《邊城》之后向往鳳凰風景美的一個原因。
2.哪些描寫展現了邊城獨特的地域風俗,感受湘西的風俗特點和節日氛圍。(民俗美)
端午節:龍船賽會、全城出動、搶鴨游戲、軍民同樂中秋節:男女對歌,傾訴愛慕新年十五:舞龍耍獅、鑼鼓喧天、炮仗煙火→軍民同樂、和諧安定舉城歡慶、熱鬧非凡形式多樣、豐富多彩保留著古樸獨特的地域節日特色小結:這是沈從文筆下湘西的風景和風俗美。這些美麗的風俗畫卷,散發著泥土的清香,顯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令人神往,引起無限遐思。
3.合作探究——人性美人物分析
師:什么是小說?小說就是一種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的文學體裁。那么在這青山綠水的邊城中,生活了一群怎樣的人呢?他們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呢?
生:翠翠與儺送;翠翠與爺爺;爺爺與過渡人;爺爺與老熟人;順順與兒子......
師:下面我們分三大組一起來探究邊城的人情美。一、二組探究翠翠與儺送的感情;四、五組探究翠翠與爺爺的感情;六、七組探究爺爺與鄉鄰的感情。找出最能表現人情美的那些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的有關語句。示例:翠翠一面注意劃船,一面心想“過不久祖父總會找來的”。但過了許久,祖父還不來,翠翠便稍稍有點兒著慌了。
心理描寫。表明翠翠對爺爺的信任和依戀,仿佛一離開了爺爺便不知何去何從,寫出了一個嬌羞可愛的小女孩形象。
展示大擂臺小組討論后展示,教師點撥。
(一)翠翠與爺爺:(親情)(二)爺爺與鄉鄰:(友情)1、爺爺與“老熟人”;2、爺爺與過渡人;3、爺爺與順順。
師:請分別用四個四字詞語概括爺爺和鄉鄰的性格特征。
生:爺爺——善良淳樸、工作盡職、慈善仁厚、重義輕利;鄉鄰——淳樸厚道、慷慨大方、樂于助人、至真至純。
師: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這里山美水甜,這里的鄉鄰至善至美。
(三)翠翠與儺送:
(愛情)
師:先請是三個同學分角色朗讀第12自然段至25自然段翠翠與儺送的對話,結合電影情節,分析儺送的性格特征。請用六個四字短語概括。
生:古道熱腸、心底寬厚、淳樸善良、健壯俊美、幽默風趣、重義多情。
師:一個是情竇初開的少女,一個是寬厚熱情的帥哥。正所謂“不打不相識”,在邊城的青山綠水中,兩位拌嘴的年輕人卻給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蒙朧的純潔的初戀之情是怎樣通過翠翠表現出來的呢?
師:邊城為我們展現了天真純潔的'少女純樸厚道的老人真摯善良的少年友愛互助的鄉民這些人物恰恰展示了邊城人民之間的人性美。翠翠與攤送朦朧單純的愛情翠翠與爺爺相依為命的親情爺爺與鄉鄰真誠互助的友情師:除了以上分析的人情美之外,小說還為我們展示了邊城的哪些其他人情美?
生:爺爺與鄉鄰間的同鄉情;軍民同樂;順順與兒子之間的父子情;天保與儺送的兄弟情。
師:這里有一組未寫完整的對聯,請大家動用手中的筆,補寫在書本上。風聲,水聲,歌聲,嗩吶聲,啜泣聲,聲聲驚殘夢;xx情,xx情,xx情,xx情,xx情,情情亂癡心。
五:探究主題合作再探究師:作者深情地歌詠親情愛情的美麗,描繪這樣一個理想世界,意圖何在?通過寫作背景和創作動機,引導學生總結主題。聯系寫作背景:1934年,沈從文回到闊別十多年的湘西故鄉,看慣了大都市爾虞我詐、世態炎涼的作家,重新感受到故鄉人身上保留的那種質樸的人性美,也感受到了由于現代文明的侵入,這種人性美行將消失的情景,于是創作了中篇小說《邊城》。
創作動機:我的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個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明確:作者描寫的邊城,是作者營造的“世外桃源”,這里民風淳樸,人民重義輕利,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這些都代表著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大城市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因此,我們可以用三個詞——贊美、批判、呼吁,來概括這篇小說的主題:贊美邊城生活的質樸、純真和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愛;批判物欲泛濫的現代文明,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與人格。
六:延伸探究——邊城啟示沈從文: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者為我們展示的這種”人生的形式“在今天看來有著怎樣的時代意義?(處在物欲橫流的社會當中,如何守住自己內心的精神家園?)
任務要求:寫在筆記本上,同學展示分享成果。師:《邊城》是湘西土地中成長起來的一粒瑰寶,值得人們永久回味。今天人與人的空間距離縮小了,但心靈距離相對遙遠。無疑,邊城那種樸素的人情美,成了當今多少善良人們羨慕而又遙不可及的奢望。
齊讀:沈從文的小說《邊城》極力地表現了湘西邊城的環境的美、親情的美、人情的美、愛情的美,描寫的是美好的人性,展現得是人性的光輝。這曲人性美的贊歌應該成為我們現代人重新審視、認識人性的善與惡的參照作品。讀《邊城》,以美好的人性凈化人的心靈,促使人性回歸自然、善良、健康!
七、作業
1.推薦閱讀《邊城》全文
2.完成本課課時達標訓練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0
一、教學背景
高中生正是價值觀、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對比較淳樸的上進的學生對毛澤東會十分感興趣,對人生理想抱負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自己對理想抱負的思索,激發他們了解偉人心靈的興趣;然后可以通過對于詞語的品味,而完成詩詞的欣賞
這堂課全面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水平,制定的教學對策是:通過合作探究問題,動用視聽感官渲染氛圍,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偉人詩詞的磅磅氣勢,更好體會寫景抒情類詩歌鑒賞的方法,為高中語文的學習營造良好的開端。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把握新詩與現代詩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進行詩歌鑒賞。
2.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3.背誦經典詩歌。
過程與方法:
抓住關鍵詞語,體味詩人蘊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價值與價值觀:
通過合作探究把握詩詞的情感脈絡,感悟詩人博大的情懷和革命的壯志,體會詩人以天下為己任的'歷史責任感。
(確立依據:新課改《教學大綱》要求詩歌教學要以讀,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詩歌鑒賞能力為主,讓學生能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學生想象力和審美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深秋意境,領會作者情感。
難點:學會朗誦方法,能正確把握朗誦。
四、教學方法:
情感教學法,圖表教學法,朗讀與鑒賞、評說相結合教學法。
五、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及多媒體教學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開門見山,介紹詩詞的奇妙,簡潔導入。
【講授新課】
(一)【我疑故我思】
①明確學習目標,了解寫作背景:
默讀文章,用簡潔語言概況初讀感受。
自我評價,注意部分字的讀音(橘,舸,遒,遏)
配樂朗讀、入境體情(小組展示朗讀,教師范讀)比較并評價。
②合作探究、品讀鑒賞、體景悟情:
(先動筆批注,然后分組討論、交流,再在全班進行成果展示。)
(二)【我問故我在】
(1)學生合作探究、品讀鑒賞、體景悟情(重點)
①上片選取了哪些意像?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②下片塑造了怎樣的“同學少年”形象?
③上下片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先動筆批注,然后分組討論、交流,再在全班進行成果展示:
明確:上闋:描繪絢麗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承上啟下)
下闋:抒發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懷。(憶)
(2)課堂小結:教師以提綱的形式展示小組成果。
有的小組抓住了典型意象,用詩化的語言再現了湘江秋景;
有的小組注重煉字,對“看”“擊”“翔”“盡”等字有獨到的解讀
有的小組讀到了詞的上片,是作者對祖國壯美山河的熱愛,對祖國山河沉淪的憂思;
有的小組分析了同學少年形象,體會到了詞人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
有的小組探究到了詞構思的精妙,探究到下片是對上片誰主沉浮的藝術回答;
(3)方法總結、能力提升
寫景抒情累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知人論世;抓意象,入境體情;分析形象,體會情感;品析語言的精當,構思的精妙;
(4)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同學背誦展示。
(三)【我踐故我行】
提煉升華、拓展延伸
引入盧新寧在北大畢業典禮上的致辭,進行本節課的升華拓展: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么樣,中國便是怎么樣;你是什么,中國便是什么;那么通過本文的學習,你認為在當今社會中我們應該做什么樣的人呢?
在集體朗誦勵志詩歌《少年強則國強》中結束本課,布置作業。
七、教學總結、反思:
通過《沁園春長沙》的教學,我從以下方面對自己的教學作一個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發現不足之處,及時調整,讓學生更好學習。
一、可取之處:
(1)從學生來說,這部分需要學生有浪漫思維,和鍛煉相應大膽想象的能力,鑒于以前有接觸過類似的詞的形式,學生上課很有激情,回答問題比較積極,合作探究做得非常好,整個課堂氣氛非常熱烈。
(2)學生普遍有自己的思維、思想,體現了課堂的開放性和靈活性。
(3)從教師的角度看,備課比較充分,課堂調度適當,多媒體運用熟練。
(4)整體上看,較好地實現了對中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德育的教學成果。
二、不足之處:
(1)因時間有限,個別問題討論淺嘗輒止,未能充分展開。
(2)在多媒體操作上有個別不恰當之處。
八、附說明:
(1)所屬課程名稱: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一課《沁園春長沙》。
(2)知識點(技能點):
1.訓練學生誦讀經典的能力
2.著重訓練學生抓準詞中意象的能力
3.培養青年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真情熱愛,較好地實現了對中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德育效果。
(3)適用對象:初中升高中一年級學生。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1
【設計理念】
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學應當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用合作探究與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礎上,聯系自身經驗,對文本進行了個性化解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人文素養。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選自人教版語文教材第“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葉圣陶語),這個例子既承擔了落實本單元教學重點的任務,又承擔了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的責任,因此是個很好的藍本。
2.文本簡析:
【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和表現欲望,所以教師要采取鼓勵機制,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熱情。并且,初一是學生開始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的時期,但他們的鑒賞能力還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強這方面的訓練。以上幾點主要是從學生的現有水平、學習習慣和能力上去認識歸納的。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重點難點】
1.針對單元重點和教材內容,我認為本文的教學重點是:
2.針對學生的現有水平和心理層次,我認為本文的教學難點是:
【教學方法】
【教學手段】
采用多媒體教學,利用圖片、音樂、視頻等多媒體素材。
案例分析:直到講授《祝福》時,我眼前一亮,把這兩篇課文進行比較閱讀就可以發現它們盡管各自代表了兩類不同的文化的不同思考與選擇,并寄寓了不同的審美理想,但最終走到了一起,真可謂殊途同歸,它們都是悲劇。
魯迅通過對祥林嫂的一生充滿血淚恥辱生活的描寫,表現了對不合理社會的徹底否定,對封建文化的無情批判。似乎在魯鎮,在祥林嫂的周圍沒有一個好人!從魯四老爺到一個短工,哪怕是那個微帶憐憫之心的“我”也是懦弱怕事之人。這對學生來說都好理解,因為封建社會的沒落,尤其是中國現代文人們所處的那個時代的腐朽與沒落在歷史資料中早有詳盡的描述。那么,沈從文為什么卻要寫出與同時代相去甚遠的化外世界呢?
在翻閱對比比較他們的背景資料中,我進一步肯定了自己的推測:魯迅對社會的觀察與思考,對人性靈魂的拷問,全是從醫生的角度來看的。所以,他的作品多是病態的社會,病態的人物。而沈從文雖然從小歷盡苦難,可是他的故鄉,他的童年,他在湘西鳳凰度過的童年在丑陋的大都市中越發顯得清純和美麗。因此,他的作品多是淳樸的小鎮,清新的形象,看不出丑惡和殘忍。
沈從文試圖用自己的慧眼去尋找尚未完全被現代物質文明所摧毀的淳樸民風。然而,牧歌式的詩意描繪終究敵不過現實的無奈:人們淳樸健康的人性中潛藏著幾千年來民族的心靈的痼疾,即信天命的迷信思想,人與人之間仿佛于冥冥之中因果報應地由猜疑釀成悲劇。試想,這種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
自己的命運,一代一代重復著悲涼人生的農耕文明以及所伴生的道德價值還有什么重建的必要?
在這番比較之后,我對《邊城(節選)》的教學有了新的教學思路。于是,我對我原有的教案作了如下調整。
教學目標除了走進作者構筑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最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沈從文所要傳達的美的背后那深沉的悲。
教學過程除了介紹沈從文還加入簡介魯迅,讓同時代的他們放在一起進行了對比,得出了他們不同的美學風格,不同的思考與選擇。在復述了邊城情節之后,翠翠心中的凄涼——翠翠的父親、母親——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的小說結構之后,加入一些比較探究的問題:
1、《邊城(節選)》與《祝福》人物之比較:翠翠、爺爺都是作者人性美的理想化身。祥林嫂是被生活折磨而麻木空虛的被吃者,魯鎮中的各色吃人者。
2、《邊城(節選)》與《祝福》環境之比較:邊城所展示出的`鄉村風俗自然美。一個充滿了新年祝福氣息實則卻冷漠無比的魯鎮。
3、《邊城(節選)》與《祝福》結局之比較:美麗清純的翠翠永遠地守候著那個未知的未來,結局凄清悲惋。勤勞善良的祥林嫂孤寂地在新年的祝福中死去。哪怕是在牧歌式的化外之境中也終難逃離現實的網羅。
最后引出,化外之境的夢幻與遙遠和現實的無奈與悲涼的主旨。
通過比較教學可以將有可比性的課文內容進行相互比照,以突顯各自或其一的特質,比較是把一些事物的個性屬性加以分析整理,然后在頭腦中確定事物的異同的思維過程。通過比較,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事物的本質。同樣,課堂上教會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去掌握知識,不公可以幫助學生消除知識的混淆和斷層現象,幫助他們了解知識間的層次性和聯系性,而且對訓練學生思維的發展、智力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結構合理的整體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的相加總和。如果,我們把有某種聯系的課文內容合理有機地放到一起進行比較教學,定然能完成新課程向我們提出的要求。
我想身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語文教師不應該滿足于孤立地教授一節節語文課,而應把這些課放在整個語文的教學系統中,進行一些比較對照的教學模式,一定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通過精讀文本,學會用準確的語言概括人物形象。
2、通過比較閱讀,深入理解標題的含義。
3、嘗試探究小說的主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在上一次的展示課中,我們學習了寫故事梗概的方法。學到了一種讀書方法—————前后勾連讀書法。我還記得大家在課堂上的精彩表現,希望在今天展示課上能再次遇見不一樣的你。
二、閱讀成果展示
(一)人物形象分析
具體實施,先分小組交流,然后小組代表班級交流。交流要求:必須具體到某一章節得具體段落,盡量用準確語言來概括。
阿米爾:
之前:自卑、膽小、敏感、細膩、有文學天分、善妒、虛榮、軟弱、有正義感、有思想、善良,有種族歧視
之后:有良知、勇于懺悔和贖罪、擔當
哈桑:正直、善良、忠誠、勇敢、勤勞、細膩、有思想、逆來順受、純潔、善解人意、聰明、忍耐、真誠感恩寬容
(二)《追風箏的人》和《追風箏的孩子》標題比較。
交流要求:無論是認同哪種觀點,在交流過程中必須做到,觀點明確,要結合文體具體內容來談依據。
認同《追風箏的孩子》。依據,
1、小說直接寫到追風箏的情節的,一個是“我”童年時風箏大賽上,哈桑為“我”追風箏,那時他11歲,還是個孩子;文章結尾寫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風箏,索拉博6歲,也是個孩子。用《追風箏的孩子》為題概括了小說的主要情節。
2、如果不是風箏大賽上“我”的怯懦,就不會有后文哈桑為了追風箏而受辱的的悲劇發生。以此為題有助于推動情節發展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同類詩歌語言藝術現象。
3.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積淀,喚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
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教學難點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實質則是談中國詩歌語言藝術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設想:
課前學生要充分自主預習,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使用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生一起欣賞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屏幕顯示):廣闊的蒼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絕世的'舞蹈。然后,一個“雁字”,接著一個“雁字”。我呆在那里,無法動彈,直到夜幕徐降,蘆葦蕩的盡頭響起了母親的呼喚聲。
年少的我,并不知這里邊有一種民族文化哀愁。后來,我在古代名篇中,讀到了“雁陣驚寒”,頓時感到了一種徹骨的詩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尋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們越來越少,“雁陣驚寒”般的名篇也很少問世……
是誰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誰,荒蕪了文化的天空,扼殺了我的詩意?……
(20xx年高考江蘇卷《懷想天空》)
一種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著一種生活情景的消逝,這位敏感的作者對此充滿了嘆惋和悵惘。請大家找一找古詩文中包含大雁這一美好意象句子。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李清照《一剪梅》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4
一、教學內容
語文人教版第十八課《雷雨》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初步感受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過程與方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情感態度價值觀:聯系生活,培養學生觀察天氣變化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感受雷雨的情景
三、教學難點
聯系生活感知,有感情地朗讀雷雨前的描寫。
四、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出事天氣預報出現的各種符號。(同學們,如果我們想知道第二天的天氣,我們經常會看天氣預報,那這些符號表示什么呢?)最后一張是雷雨。
2、你們知道雷雨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關乎雷雨的課文。出示課題、齊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標出自然段,畫記不認識的生字。讀完后和同桌討論,課文寫了雷雨那些時候的景象。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分別是哪些自然段。(老師參與討論)
2、指名學生回答。
雷雨前(1-3)雷雨中(4-6)雷雨后(7-8)
三、精讀課文
(一)雷雨前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雷雨前會有怎樣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老師進行引導,如:雷公公打起了烏云寶寶的屁股,烏云寶寶嚇得跑起來了。)
2、指名個別學生說。
3、老師這里有一副畫,看看畫上面都有些什么呢?他么有些什么樣的變化?學生觀察圖(烏云、蜘蛛、蟬等等,)
4、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叔叔寫了雷雨前什么樣的景象?
①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樹上的.葉子一動不動,蟬一聲也不叫。
a.畫記“黑沉沉”和“壓”,結合圖和表演壓來體會云層很厚很低。
b.比較句子“樹上的葉子一動不動,蟬一聲也不叫。”和“樹上的葉子不動,蟬不叫。”強調沒有一絲風,天氣很悶熱。
②忽然一陣大風,吹得樹枝亂擺。一只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
a.找出這段話中的動詞。(請所有小朋友都站起來,現在你們都是操場上的大叔,忽然刮過來一陣大風。)
b.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蜘蛛從網上垂下來的畫面。你覺得哪個字用得特別好。為什么?結合圖進行講解。
③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響。
兩個“越來越”寫出了閃電、雷聲在不斷加劇。我們還可以說“越來越()”
5、打雷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什么呢?(滲透安全知識)
總結:雷雨前描寫了哪些景象?用兩個字形容雷雨前你的感受
天氣悶熱得沒有一絲風,到最后電閃雷鳴,你能讀出這種變化嗎?
(二)雷雨中
1、默讀4-6自然段,想象一下雷雨時的情景。
2、觀察黑板上的圖,你看到了什么?
3、找出這些自然段描寫雷雨變化的句子。
雨下起來了--雨越下越大--漸漸變小。
4、品讀句子
①嘩,嘩,嘩,雨下起來了。
從嘩嘩嘩你體會到了什么?(雨下得很大很急。)
②從窗外望去,樹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說明雨下得非常大)
③漸漸地、漸漸地,雷聲小樂,雨聲也小樂。
為什么要用兩個漸漸地?你能讀出這種變化嗎?
(三)雷雨中
1、看老師黑板上的這幅掛圖,雷雨后,你看到了哪些景象?(彩虹、蜘蛛、青蛙等等)請用有沒的語句說一說。
2、品讀句子。
①一條彩虹掛在天空。
仔細思考,作者叔叔為什么要用“掛”這個字來買描述彩虹。
②蜘蛛又坐在網上。
從坐字體會蜘蛛在雷雨后悠閑的心情。
3、雷雨后,寫了哪些景象?請你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這幅畫里的小男孩,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帶著這種心情來讀一讀課文。
(四)思維拓展
1、游戲一,大家來找茬,觀察這三幅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通過他們景象的不同雷雨的特點之一:變化快)
2、說一說,這三幅圖,你最喜歡哪一副,為什么?(不僅增強學生對課文的認識,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能力,提高語文素養。)
五、作業
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畫畫、寫作文)描述出雷雨前或雷雨中或雷雨后的景象,下節課跟同學們一起分享。
五、教學板書
18雷雨
雷雨前(1-3)悶熱
雷雨中(4-6)恐懼
雷雨后(7-8)愉快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5
一、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朱自清先生將對美的認識融入文字其中,同時也在細膩的描寫之中展現出獨特的個人心境。
二、學情分析
高x的學生對散文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礎,但是對于他們來說要將文字和情感聯系起來仍有一定的難度,很難體會語言蘊含的美感和情感。所以本次教學將立足在感受語言和情感的基礎之上。
三、教學目標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
2.掌握課文脈絡、基調及大意。
3.尋找朱自清的另一個自己。
4.跟隨朱自清獨特的心境,鑒賞荷塘月色之美、語言之美。
5.培養學生對“生活之美”的向往。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欣賞朱自清眼中荷塘月色的美。
教學難點: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下體驗到的另一個自己。
五、教學方法
朗讀法、提問法、講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荷本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也“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再配上那“更深月色”,自然就是是“荷塘有月人有情,荷香月色美共賞”。今天我們將要學習今天我要將要學習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佳作——《荷塘月色》。
(二)朱自清生平
在上課之前,我們先走近朱自清,在走近朱自清描繪的那片天地。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生于江蘇東海。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長詩《毀滅》(1923)、散文集《背影》(1928)、詩集《蹤跡》(1929)等。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傳統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學系學習。1920年畢業后在江、浙一帶的中學任教,極受歡迎。1925年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國倫敦學語言學及英國文學,回國后仍在清華大學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1916年12月15日,朱自清在揚州瓊花觀街朱宅與武鐘謙女士完婚。武鐘謙曾隨朱自清輾轉杭州、臺州、溫州、白馬湖、北京等地,夫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日,武鐘謙因肺病逝于揚州家中。朱自清有小說《笑的歷史》、《別》、散文《給亡婦》和一些舊體詩詞記述了他們美好而深厚的感情。
(三)掌握課文大意、基調和脈絡
1.學生再次深入閱讀x分鐘,概括課文段落大意
第1段:獨游荷塘的時間、出發地點(家門)和緣由。
第2段:寫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時的感受。
第4段:荷塘美麗的景色。
第5段:流瀉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8段:聯想古代江南采蓮的舊俗。
第9、10段:在思鄉與遐想中踱回家門。
2.從段落大意中,理出文章線索
提示線索:線索:事物、人物、情感、事理、空間、時間等。
線索:空間和情感。
空間:家-荷塘小路-荷塘-荷塘下路。
情感:頗不寧靜-尋寧靜-得寧靜-失寧靜。
(四)整體感知
初步讀懂文章之后,我們回到我們這節課的主體——尋找另一個自己。文中什么地方提到另一自己,換一句話說就是與平常有所差別的自己。
第三段第二句: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也就是有一個平常的自己和一個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們在文中找找,朱自清平常的自己是什么樣的。
平常的自己:
1.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2.我愛熱鬧;愛群居。
3.有一定要做的事,有一定要說的話。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1.愛冷靜;愛獨處。
2.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
3.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
4.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五)透過朱自清的眼睛看景物描寫
朱自清另一個自己享用的是怎樣的荷香月色呢?那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什么?哪些段落描寫荷香月色。根據前面我們的段落大意,是哪些段落?第四、五、六自然段。那我們且來看看第四自然段。我們先來聽一段朗讀,來感受一下。聽完之后,請說說你的感受。
美、寧靜、朦朧、優雅、清香、有音樂感,生機勃勃。是什么景物讓你有這種感覺,朱自清先生又是如何把這種景物的特點融入文字之中的呢?
討論要求:
1.找出景物以及景物給你的感受。
2.分析作者如何描寫景物。
3.每組派一個代表發言。
討論要點:
1.分析如何描寫景物應該從哪些方面分析。
2.結合具體的語句進行分析。
(六)明確描寫方法
1.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對比、設問、反問、用典、借代、對偶、通感等。
2.描寫手法:遠近結合、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實寫虛、虛實結合、正面描寫、側面烘托、渲染、白描等。
(七)賞析關鍵的詞
1.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
2.疊詞。
(八)明確景物描寫的作用
1.生動、形象、強調、突出、烘托、渲染等。
2.語氣(加重、減輕、表達喜愛色彩)、音樂感。
同學們已經初步掌握了這種方法,也能感受到朱自清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看到的荷塘。以上,我們感受到了朱自清的另一個自己,在頗不寧靜之中,走到了日日走過的荷塘,在淡淡的月光之中找到了內心寧靜的自己。
(九)簡要鑒賞景物描寫
1.我們看到了如此美麗的荷塘月色,而朱自清當時也沉醉其中,感受到了寧靜。但是我們在創作背景中了解到,朱自清所處的年代、所處的境況并不如意,為什么他在荷塘月色之下能夠寫出這么美好的景色呢?
因為對生命本身的享受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質條件。在這樣的享受之中他也發現了拋開了生活中擾亂心緒的事情,然后盡情欣賞自然之美的自己。
發現了熱鬧是它們(外界)的,我什么也沒有。或許正是這種“沒有”的簡單才能擁有精神的自由——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想。
2.那朱自清想起了什么?
由荷花想到:江南的舊俗——采蓮。
3.采蓮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熱鬧、風流、有趣、舒服、歡愉、天真、清新、純凈······
4.這時候的朱自清先生又是怎樣的自己?
與不寧靜的平常的自己形成對比,看見了那個未受時代污染、騷擾的完全本真的自己——享受想象中的自我娛樂。
5.文中提到的什么地方比較符合朱自清先生尋找自我娛樂和自我享受?
江南也就是家鄉,但是最終還是回到了家,回歸到了平常的自己。
(十)總結
生活可能會讓你“不寧靜”,但是你卻可以在繁雜的生活之中,找到適合自己自由靈魂的自由天空,讓自己擺脫苦惱的心情,享受生命本身的快樂,享受精神自由的快樂,享受自我娛樂的快樂。總之,生活的黯淡不能隱沒你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的教學設計03-01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02-18
高中語文《雷雨》教學設計01-25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05-17
高中語文《師說》教學設計03-04
高中語文《登高》教學設計12-29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教案02-17
高中語文的教學設計13篇03-02
高中語文《氓》教學設計優秀02-14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精品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