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5篇(合集)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語文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了解寫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種樹人之口闡發的為官治民的道理。
2、體會本文寓言式人物傳記委婉、含蓄的諷諫特點及對比與映襯的寫法。
3、掌握“僂”等實詞、歸納“雖”、“因”、“且”幾個重點虛詞的用法。
【教學重難點】:
1、本文寓意的理解。
2、重點實詞與虛詞的掌握。
3、文言基礎知識用本文寓意。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以學過的柳宗元詩歌導入,提問:《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三單元推薦作品里有一首七律叫《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請問作者是誰?明確:柳宗元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確:政治失意,仕途不達的愁苦之情。
我們學習這首詩是說過“愁”是此詩的情感基調,作者的愁完全緣于自身的政治遭遇,從這一點可看出作者是一個關心政治的人,在這里他用詩歌的形式表達了他的情感,大家還可以思考一下,既然作者對政治比較敏感,那么他還能不能用其他的作品體裁去發表自己的政治遠見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散文《種樹郭橐駝傳》。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柳宗元:(1)生卒:公元773年—公元819年,享年47歲,中唐時期文學家。
(2)字號、稱呼:字子厚。河東(山西永濟)人,故有“柳河東”之稱。唐代古文運動領袖,古文成就與韓愈齊名,世稱“韓柳”。大力提倡古文運動,與唐代的韓愈、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并稱 “唐宋八大家” 。819年病卒于任所柳州,故有“柳柳州”之稱。
(3)生平概括:柳宗元的一生可用16個來概括:早立遠志,少有英才,關心政治、數遭貶謫。早立遠志少年時代曾立下“頗慕古之大有為者”的志向。少有英才公元793年,21歲的柳宗元就中了進士,幾年后又官至禮部員外郎。關心政治參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運動數遭貶謫805年,政治改革運動失敗后,由禮部員外郎被貶為邵陽(湖南邵陽)刺史。被貶途中,又被貶為永州(湖南零陵)司馬。
2、背景簡介、解題
(1)社會背景:簡單介紹了柳宗元的一生,這樣一來大家對作者的印象便有了較為形象、深刻的了解,接著我們來了解一下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柳宗元處于中唐時期,當時的社會現象可用四句話來概括: “富者兼地數萬重,貧者無容足之活”官吏繁政擾民,百姓苦不堪言。總結起來,便是四個字:繁政擾民。寫作時間。當時柳宗元在長安任職,因不滿當時的社會現象,便作此文。
(2)解題:課文的題目我們可以獲得那些信息?
明確:文體是一篇傳記,主人公是一位橐駝,他的職業是種樹。
【引】一位底層的種樹者能值得士大夫階層的柳宗元作傳,肯定有他與眾不同的特點,文中的郭橐駝有哪些方面的特點?(啟發;寫人當從哪些方面入手寫?)
3、感知課文內容
請學生分別用一句話概括各段大意:
(1)仿史傳體例,介紹人物身世。
(2)轉入正題,道出郭橐駝是一個種樹的行家。
(3)郭橐駝談種樹經驗。
(4)在問答中將話題“移植”到政事上來。
(5)問者的意外收獲及作傳目的。
第一部分(第1段)介紹郭橐駝名號由來以及性格特征。
第二部分(第2段—第3段)記敘郭橐駝種樹技藝高超。
第三部分(第4段—第5段)郭橐駝感悟為官治民之道。
三、賞析課文
(一)第一自然段
姓名由來:隆然伏行,病僂
性格特征:豁達——故鄉人號之“駝”,駝聞之曰“甚善,名我固當”
1、為何郭橐駝要自稱“駝”?
明確:表現了郭橐駝的豁達、身殘而自信。
【簡評】“甚善,名我固當”:指其病而為號,并不雅,但顯得很親切。駝竟以為起得很恰當,放棄自己原來的名字,這樣自稱起來。作者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人物豁達的性格,令人猜想在這豁達的背后,一定存在著某種自信,這也就增強了閱讀的興趣。作品通過簡潔的敘述,生動的描寫,使一個不同一般的“駝者”形象躍然紙上了。
第一自然段緊扣了題目中“郭橐駝”三個字,介紹主人公名字由來、形象特征。寫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
2、為什么這位駝者有著豁達的個性?駝自信什么?
(二)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寫主人公的籍貫、職業、身份和技藝,緊扣題目“種樹”兩字,然后分三方面寫他精于種樹。
1、側面烘托:“凡長安豪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
從歡迎他的人看,作者舉了兩種有代表性的人物。一是搞觀賞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種樹賣果的(物質方面)。這說明他種樹從歡迎他的人看,可知駝種樹既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觀賞游玩),又能滿足物質需要(種樹賣果),這兩種需求所種之樹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駝技術的全面。
2、正面描敘主人公精于種樹:“視駝所種樹,或遷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藩。” 前半句強調種樹或移栽樹沒有不成活的.,隱含一個“壽”字;后半句強調種的樹高大茂盛,且果實結得早、多,隱含一個“孳”。這句直敘主人公種樹技藝之高明。又說明了“爭迎取養”的原因。
技藝高超: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整體而言
具體而言:且碩茂,早實以蕃
樹:樹冠——大 樹葉——多
果:不但成熟早而且多。
3、以對比手段來反襯郭橐駝精于種樹:“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
以種樹技藝進行對比:
郭橐駝——————(對比)——————“他植者”
所種樹,或遷徙,無不活, 窺伺效慕,且碩茂,早實以藩 莫能如
2.這里寫橐駝種樹本領全面高超---“技高”,是種樹行家,用了什么方法?
明確:從兩方面——人、樹(側面、正面),側重于側面描寫。
【述評】鄉在京畿,名曰豐樂,頗有些傳說色彩。作者先說橐駝種樹為他帶來的“際遇”──“爭迎取養”,再說他身手不凡。說歡迎他的人,舉了兩種有代表性的。談到了兩種不同的需求,寫出橐駝技術全面。說他技藝高超,也點出了兩個方面。一是他種的樹不怕“移徙”,有“樹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種的樹具有全優的品質,枝繁葉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點染一筆,更增加了玄妙氣氛。
段意:轉入正題,道出郭橐駝是一個種樹的行家。
第二自然段結尾設置了一個懸念,即“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使讀者急于想知道郭橐駝到底有什么訣竅。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賞析課文
(一)第三自然段
1、分析。從郭橐駝與“他植者”種樹的態度方法的對比中,闡述種樹之道在于順天致性。緊承上文,采用對話、對比形式展開。
先是總結概括我的植樹方法: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
種樹時: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種樹后: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
他人種樹方法
種樹時: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
種樹后:茍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
2、梳理、歸納。(板書)以種樹態度和方法進行對比:
郭橐駝——————(對比)——————“他植者”
“順木之天,以致其性” “木之性日以離”
“舒”、“平”、“故”、“密” “拳”、“易”、“過”、“不及”
“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 “愛之太殷,憂之太勤”
3、總結:
通過這層層對比,闡述了郭橐駝的種樹經驗,突出“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重要性。主人公種樹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從而得到使木“壽且孳”的結果,與下段中寫到的官吏“好煩其令”,從而造成使人民“病且怠”的惡果,這兩者也是對比。因此這段的對比也為下文進行種樹與治民的類比作了充分的鋪墊。
4、這樣寫其他種樹人對表現橐駝有什么作用?(即“用了什么方法表現橐駝?”)
明確:對比、映襯。(通過上下文內容或語意上的遙相呼應來強化表達效果的寫法叫映襯。)
【述評】郭橐駝說的這一番話語,既是平凡樸素、毫不矯情的實情自謙,又是深遠的哲理,類似老子的“道”。
5、理清作者寫作意圖。
我們再看看下文是否還是在寫種樹。(點明:下文已不是寫種樹。)
6、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什么?
明確:作者為他立傳的目的并非只是為“駝”作傳,而是另有深意。
段意:橐駝談種樹經驗。
(二)第四自然段
讀完第四段,就會明白第三段寫植樹是為說官理服務,是一種襯托手法。
1、 課文為什么設計出“有問之”“問者曰”這樣的問話者?
明確:這樣造成一問一答的形式,自然地引出郭橐駝的話,也就是引出作者所要表達的觀點。
2、“問者”問“養樹”后,提出了怎樣的建議?
明確: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3、這一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過渡。轉移話題,由談種樹轉到談政事上來。
4、郭橐駝眼里的社會現象:
吾居鄉,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旦暮吏來而呼曰:‘官命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
5、感悟:
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
第四自然段以問者的口吻寫出“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然后,通過郭橐駝的答語,由養樹術推出養人術。他植者“種樹”與為官者“治民”如出一轍。
要求學生從三、四兩段中找出他植者的“種樹”與為官者的“治民”相類比的語句。
6、梳理、歸納。(板書)以他植者的“種樹”與為官者的“治民”進行類比:
他植者——————(類比)——————為官者
種樹馬馬虎虎 不關心老百姓痛癢
“愛之太殷,憂之太勤”: “長人者好煩其令”:
“旦視而暮撫”“爪其膚”“搖其本”。 “旦暮吏來而呼”“鳴鼓”“擊木”。
“木之性日以離” 百姓在煩瑣政令下“病且怠”
同樣,我們可以通過類比聯想從郭橐駝的養樹術推出為官者應采用的養人術。
7、要求學生根據三段中郭橐駝的養樹術,參考四段為官者的“治民”推出做官者應采用的養人術。教師幫助梳理、歸納。
(板書)從郭橐駝的養樹術推出為官者應采用的養人術:
養樹術—————— (類比)——————養人術
“順木之天,以致其性” 順民之天,以致民之性
“其蒔也若子” 要愛護老百姓
“其置也若棄” 治國要讓老百姓休養生息
勤慮害樹 繁政擾民
8、這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政治觀點?
明確:種樹人有“勤慮害樹”的錯誤,做官者也有“煩令擾民”之過。
【引】“長人者好煩其令”就如勤慮害樹一樣,繁政擾民,從而將旦暮而來的官吏打入“他植者”行列。文章從種樹之理談到做官之理,其實談種樹是為了談做官,這里同樣是運用了映襯的手法。(通過上下文內容或語意上的遙相呼應來強化表達效果的寫法叫映襯)這一點也反映作者寫作思路上的嚴謹。
【述評】結合中唐時期時代背景理解。
中唐時期,豪強地主,兼并掠奪土地日益嚴重,僅有一點土地的農民,除了交納正常的絹粟外,還要承受地方軍政長官攤派下來的各種雜稅,各地官僚為鞏固自己的地位,竟相向朝廷進奉,加緊對下層盤剝,民不聊生。柳宗元的《捕蛇者說》里關于繁政擾民有生動的表述:“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總評】 如果說在上一段中,問者的身份還比較隱晦,酷似一個求藝的人,那么在這一段中,他就漸而露出了作者的身影,表現出“別有用心”,以一種咨詢的語氣,根本扭轉了話題。在這種默契的問答中,橐駝仍謙遜如故,明確表示“理,非吾業也”,然后以“外行”的身份試探著用他的種樹理論衡量官吏的所作所為,比照之下,自然得出繁政擾民猶如勤慮害樹的結論,從而將旦暮而來的官吏打入“他植者”的行列。這樣,前面批評種樹人的話,如“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等,自然也可以“移植”到這些擾民的官吏身上,而又盡在不言中。悍吏來鄉,鬧得雞犬不寧,橐駝對這一場景的描繪細致入微,也不妨說他是一個以種樹為掩護的政治觀察家。
段意:在問答中將話題“移植”到政事上來。
(三)第五自然段
1、作者寫作本文的用意何在?
明確:傳其事以為官戒。
【述評】如果將這一段比作一出戲的尾聲,那么,郭橐駝完成了使命,從旁門下場了。作者在形式上仍保留了問者的獨立身份,寫出了他“問養樹,得養人術”的欣喜。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圖并不在談種樹,而在談“養人”,借這種方式抨擊了官吏繁政擾民的社會現象。文章最后一句(結語)“傳其事以為官戒”,實際上表明了作傳的真正意圖是警示上層統治者清肅吏治,順應老百姓的生活習慣和生產規律,讓他們休養生息,以維持承平之世。
通過問者之口,說寫本文的目的在于使當官者作為鑒戒。
文章體現了柳宗元進步的“養民”的治國思想。
三、人物形象、寫作目的
1、讀完課文后,你認為郭橐駝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郭橐駝是一個豁達,技高,睿智的駝背種樹者。
豁達在別人給他起外號,他從不在意。技高在種樹技藝無人能及。睿智在通過種樹能悟出為官治民之道。
2、探討本文的寫作目的
歸納主題:順民之性以養民的治道。
治民之道,養人之術萬不可,好煩其令,繁政擾民,一定要使百姓修生養息,順其自然。
本文主旨是講順民之性以養民的治道,但文章卻不是直接進行理論上的論證,而是巧妙地通過給郭橐駝立傳,介紹橐駝養樹的經驗,再把養樹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種樹”與“治民”聯系起來,委婉含蓄的說明順民之性以養民的道理。揭露并諷刺了統治者的苛政繁令對百姓的騷擾侵害,提出寬簡為政,讓百姓安居樂業的主張。
四、寫作特點
1、簡潔而生動
在一篇文章中,簡潔和生動是不容易共存的。這篇寓言式的人物傳記,就寫得既簡潔又生動。簡潔體現了史傳的特點,生動則蘊含了文學的情趣。如第一段介紹人物,僅用“隆然伏行”幾個字,就寫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用“甚善。名我固當”幾個字,寫出了人物的性格。這樣,通過簡潔的敘述,生動的描寫,一個不同凡響的“駝者”形象,便躍然紙上了。在短短幾句話中,這種史筆和文辭的完美結合,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語言表現力。
2、對比與映襯
以“種樹”喻“治民”是這篇傳記寫作的出發點,對比和映襯的寫法也是這種寓言風格的需要。
對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點,顯現事物的差別,加強說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對比,有敘事性的,如兩種種樹方法的對比;有論述性的,如郭橐駝對自己種樹方法的歸納和對“他植者”的批評。
映襯就是互相照應的寫法,通過上下文內容或語意的遙相呼應,來強化表達效果。本文先談“養樹”,后論“養人”,這本身就是運用了映襯的寫法。這樣寫,有關樹和人的話題合而為一,互相補充,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在語意上相互映襯的例子,如郭橐駝談“養樹”一段,開頭說“橐非能使木壽且孳也”,最后則以“吾又何能為哉”回應,在自謙之中,起到了強化觀點的作用;論“養人”一段的首尾也是這樣呼應的。
3、婉約而多諷
本文結尾一句道出了寫作意圖,那就是“傳其事以為官戒”。以寓言的方式進行諷諫,是中國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層統治者提意見的傳統做法,它有著委婉含蓄的特點,也間雜著幽默的成分。柳宗元這篇人物傳記,也是通過故事進行勸誡的,這決定了它“婉約而多諷”的風格。這種風格基本上是通過所傳人物的話語表現出來的,如第四段,一個“知種樹而已”的駝者,欲止又言,在樸實的簡單類比中,揭示出了吏治的弊端,頗具諷刺意味。其中的一些話語,如“理,非吾業也”,“若甚憐焉,而卒以禍”,“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婉轉而幽默,含不盡之意于言外。
五、板書設計
種樹郭橐駝傳
郭橐駝對自己種樹方法的歸納
對比
對“他植者”的批評
種樹
映襯
養人
附:文言語法現象舉例
(一)通假
1、蚤繅而緒;蚤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而”通“爾”,你們的)
2、根拳而土易(“拳”通“蜷”,蜷曲)
(二)古今異義
⑴故鄉人號之“駝”(故,所以;鄉,鄉里)
⑵不抑耗其實而已(其,它們;實,果實)
⑶其實害之(其,那;實,實際上)
⑷見長人者好煩其令(長,管理;人,百姓)
⑸字而幼孩(字,撫育;而,你,你們)
⑹得養人術(養,治理;人,百姓)
(三)一詞多義
⑴雖:他植者雖窺伺效慕(即使,連詞)
雖曰愛之(雖然,連詞)
⑵故:其土欲故(舊,形容詞)
故不我若也(所以,連詞)
⑶實:早實以蕃(結果實,動詞)
不抑耗其實而已(果實,名詞)
其實害之(實際上,副詞)
⑷若:其置也若棄(像,動詞)
若不過焉則不及(如果,連詞)
故不我若也(如,連詞)
⑸然:隆然伏行(……的樣子,助詞)
既然已(這樣,副詞)
然吾居鄉(然而,連詞)
⑹病:病僂(害了……病,動詞)
故病且怠(困苦,形容詞)
⑺者:有類橐駝者(的樣子,助詞)
他植者則不然(的人,助詞)
則與吾業者(的職業,名詞)
⑻以:以致其性焉爾(來,連詞)
早實以蕃(不譯,連詞)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把,介詞)
⑼而:鳴鼓而聚之(表承接,連詞)
字而幼孩(你,代詞)
旦視而暮撫(表并列,連詞)
而木之性日以離矣(表轉折,連詞)
⑽且:無不活,且碩茂(而且,連詞)
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尚且、還,連詞)
故病且怠(既……又,表示并列關系,連詞)
⑾業:駝業種樹(以……為職業、從事于,動詞)
理,非吾業也(職業,名詞)
(四)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⑴不知始何名(叫)
⑵病僂(生……病)
⑶名我固當(命名)
⑷蚤實以蕃(結果實)
⑸橐駝非不能使木壽且孳也(活得長久)
⑹其蒔也,若子(撫育子女)
⑺爪其膚以驗其生枯(用手指甲抓)
⑻傳其事(記載)(《知識》H版歸入“為動用法”,為……寫傳)
⑼其筑欲密(用杵搗)
⑽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飧,吃晚飯;饔,吃早飯)
⑾故鄉人號之“駝”(給……起諢名)
2.動詞作名詞
⑴凡長安豪家富人為觀游及買果者(觀賞游覽的園林)
⑵或移徙(移栽的樹)
3.名詞作狀語
⑴旦視而暮撫(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⑵而木之性日以離矣(一天天)
4.使動用法
⑴非有能碩茂之也(碩,使……高大;茂,使……茂盛)
⑵非有能蚤而蕃之也(蚤,通“早”,使早;蕃,使……多結果)
⑶見長人者好煩其令(使……繁多)
⑷而卒以禍(使……遭禍)
⑸遂而雞豚(使……順利地成長)
⑹鳴鼓而聚之(鳴,使……鳴響;聚,使……聚集)
⑺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多;安,使……安定)
5,意動用法 駝業種樹(以……為職業)
6.為動用法
⑴其培之也(為……培土)
⑵憂之太勤(為……擔憂)
(五)句式
1.判斷句
“……也”式理,非吾業也
2.倒裝句
賓語前置
⑴故不我若也(“我若”,若我,如我)
⑵不知始何名(“何名”,名何,叫什么)
⑶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何以”,以何,用什么)
⑷吾又何能為哉(“何能為”,為何能,有什么本領)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掃清文字障礙,熟讀成誦。
2、整體感知全詩的感情基調,疏通大意,把握全詩的行文脈絡。
3、鑒賞本詩的藝術特色。掌握本詩重點詩句的深刻含義和用典。
【教學設想】
《蜀道難》是李白詩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內容之豐富,藝術成就之高為歷代文學家及文學評論家所公認。關于這首詩的政治寓意,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教學過程中,第一,對詩的政治寓意不必深究;第二,應該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允許他們有各種各樣的觀點和看法,教師應給予更多的詩歌鑒賞方法的指導,以幫助學生自讀自學,迅速提高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的重點】
應該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捋清全詩的思路:圍繞著“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一全詩的主旨,分別寫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險、蜀中戰禍之烈。在對重點語句的理解上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不必整齊劃一,言之成理即可。
【教學的難點】
本詩的教學難點是對詩中典故的運用和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在學生自主學習、討論、提問的同時,教師補充必要的背景知識和有關資料,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風格、本詩的創作背景和創作目的。
2、誦讀全詩,了解本詩歌的感情基調和脈絡。
3、熟悉全詩,提出問題。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李白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蜀道難》是李白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作。大凡杰出的作品都具有內容豐富、藝術特色多樣的特點。因此,學習這樣的作品,我們要解放思想,不受前人成說的束縛和制約,敢于思索、敢于想像,拿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二、檢查預習作業
1、根據課前布置,由四個小組的代表分別介紹作者的生平、作品創作風格、本詩創作背景和創作目的,在學生介紹的同時教師應給予必要的訂正和補充。有條件的學校,課前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將相關內容制成投影卡片、電腦幻燈片或打印成資料發給學生。(有關內容見“方案一”。)
2、讓一名學生復述全詩主要內容,并請至少兩名學生補充說明。
教師明確:
本詩描述了蜀道山川的艱險,而以驚人的想象力和奔突在想像之中的濃烈情感見長。全詩分三段:第一段,以開辟之奇寫蜀道之難;第二段,以奇峻荒涼的景色之令人悚懼寫蜀道之險;第三段,由自然而及人間,表現對蜀中可能出現叛亂割據的隱憂,仍然不離“難”、“險”。體現全詩主旨的句子是“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3、朗讀:
請三名學生分別朗讀三個自然段,每個學生朗讀以后,請全班學生指出其朗讀過程中的字音和音節的錯誤,教師應及時訂正。
三、分組討論、交流
分組討論、交流有兩種形式(內容):一種是,教師把收集上來的學生在預習中的問題,系統整理歸納后,編上號,如果問題特別多就分散到幾個小組;如果問題少,就全部發給每個小組。另一種是,教師不把收集上來的問題分給各小組討論,而只讓每個小組討論本組成員提出的問題。
活動方式:
學生:
首先分成活動小組(小組的多少、大小應視班內人數或其他具體情況而定),每個小組應該有一名負責人,負責召集、組織活動并負責做好記錄,待下節課全班交流時發言(或給答案,或提問題),其他同學應對每一個問題(或老師分給的題目,或本組同學提的)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達到互相學習。互相補充、共同提高的目的。討論的問題,可以涉及作品的任何角落,小到一個字的讀音、解釋,大到作品的思想內容、寫作特點。
教師:
要密切注意每個小組討論的進程,掌握討論的時間,巡回輔導,指導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和看問題的角度。
四、布置作業
1、背誦詩歌第一自然段,熟讀第二、三自然段。
2、收集各小組討論后仍解決不了的問題讓學生課下思考,準備下節課發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繼續朗讀練習。
2、重點鑒賞詩的主要語句的深刻含義和重要寫作技巧。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我們經過課下大量地查閱資料和上一節課同學間的相互交流、溝通,對《蜀道難》這首詩一定有了比較深的認識和理解,產生了不少新的看法。不過也一定還有不少想不通、弄不明白的.問題,那么這節課就來個全班討論,大家共同提高。
二、朗讀背誦
1、提問個別學生,檢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誦情況。
2、全班學生齊讀第二、三自然段。
三、全班討論、交流
根據上節課分組討論的情況,全班學生討論、交流的方式要相應變化,大致有兩種情況:
一是每小組的代表按照老師分給的題號逐一向全班同學匯報(說出答案或提出問題)。
二是全班每個學生不必拘于順序和形式,隨便提出自己的問題或對問題的看法。
活動方式:
學生:
按順序或隨便提出自己仍然弄不清的問題,或提出對某個問題的看法后,全班其他學生可以隨便地、不拘形式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同意或反對),并認真做好筆記。
教師:
首先要組織好學生討論、交流,注意隨時調節討論、交流的氣氛,對所有問題要給出較為準確的答案或較為明確的說法。有些問題答案不是惟一的,特別是一些語句含義的理解本來就可以見仁見智,要給學生講解明白,只要學生說的有道理就應給予肯定,對答案不必要求整齊劃一。
四、布置作業
1、背誦第二、三自然段,熟悉全文內容。
2、就課上討論、交流的問題中,找一個你最感興趣的寫一篇研究性報告,不得少于700字,下節課課上交流。
參考題:
⑴ 《蜀道難》一詩的文體特色。
⑵ 探索李白寫作《蜀道難》一詩的背景及目的。
⑶ 從《蜀道難》一詩看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
⑷ 李白詩風與杜甫詩風比較談。
⑸ 詩中有幾處用典,作用是什么?
⑹ 開頭連用三個嘆詞,其用意何在?
⑺ 全文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⑻ 主旨句在全詩中反復出現三次,有何作用?
⑼ 全詩的夸張。
⑽ 全詩感情的脈絡是如何一步步發展的?
⑾ 本詩哪些情節體現了詩人奇特的想像和大膽的夸張?
⑿ 李白的政治預見性是如何體現的?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充分認識《蜀道難》思想內容的精深、藝術特色的絕妙。
2、繼續品味《蜀道難》語言的華麗,體會作者胸懷的博大。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李白作為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用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他有許多優點,但也有許多缺點,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希望通過這首詩的學習對這一歷史人物及其作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
二、檢查全文背誦
(檢查方法如前。)
三、組織交流
交流方法可以先小組交流,選出好的再全班交流;也可以直接全班交流,誰愿發言誰說。這樣,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膽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生交流。
教師對學生交流中出現的閃光點要及時給予肯定,對交流中出現的錯誤要及時指出。
四、布置作業
預習課外詩歌《將進酒》。
〖參考資料〗
劍閣賦
李 白
咸陽之南,直望五千里,見云峰之崔嵬。前有劍閣橫斷,倚青天而中開。上則松風肅颯瑟(猛烈),有巴猿兮相哀。旁則飛湍走壑,灑石噴閣,洶涌而驚雷。
送佳人(指友人)兮此去,復何時兮歸來。望夫君兮安極(盡),我沉吟兮嘆息。視東波之東注,悲白日之西匿。鴻別燕兮秋聲,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劍閣兮,與君兩鄉(通“向”)對酒而相憶。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注:此詩為天寶二年(746)李白在長安送友人入蜀時所作。君平,西漢人嚴遵,字君平,隱居不仕,曾在成都賣卜為生。后兩句意在告訴友人,官爵地位,早有定局,不必再去算命卜卦。)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3
聽、說、讀、寫是語文的綜合能力。其中“寫”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老大難問題。高考作文60分的分值在所有的高考學科中是最具分量的,眾多的同行削尖了腦袋,希望能夠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學方法,以期幫助學生在高考考場上寫出有質量的文章。
然而現實是許多太想將自己的創作感悟加諸學生身上,卻沒有意識寫作是一件很自由化的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觀察、思維、想象角度也不一樣。因此,每人的風格、特色也就不盡相同,更不存在什么標準規律、標準套路可言。只要能準確自如地表達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象到的內容或事情,就是好習作。偉大的作家巴金曾說過:“寫作的最高技巧為無技巧。”他特別強調自然抒寫,無拘無束,不包含任何虛偽、矯揉和造作的成分。新編《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高中作文教學也這樣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寫作,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你的方法對你很實用,但把它強加在學生身上,也許就會弄巧成拙。寫作要呼喚個性,要自由表達,作文才能夠獨具一格,放射出自由的光芒,才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我認為作文教學的最佳方法就是努力使學生成為寫作的主人,把寫作的自由和快樂還給學生。要能從作文中體會到樂
趣與快感,前提是我要寫,而不是要我寫。在我們的教學中,學生作文更多的是遵命寫作,是一項任務,是訓練系列中的一個環節。教師為了應試有很強硬的`理由,學生則有太多的無奈。他們沒有選擇余地,不能自主,寫作也不是一種內在需要。因此交還學生作文的自主權,讓他們真正喜歡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寫我心”,是我們改變作文教學現狀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自由寫作體現在寫作時間和作文形式的自由。限時限量的作文訓練會使每個人感到畏懼,因為每個人的寫作沖動不是恒定不變的,有些東西稍縱即逝,是在特定情景中的自然流露。要教會學生捕捉這些不期而遇的真實感受,那么隨筆、日記、讀書筆記等應是學生練習的常用形式,或洋洋灑灑,或三言兩語,興之所至,揮灑即就。的確高考作文是有規定時間的,甚至有時連文體也有限制。但我們必須意識到,這應該是“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而不是我們多做幾次定時訓練就能完成的。
寫作教學要引導學生接觸生機盎然的大自然,深入到異彩紛呈的社會生活中,培養學生的生活作文思想。強調觀察、體味、思考,反對被動、機械地模仿和重復,對現實做出真善美、假惡丑的判斷。惟有如此,學生才能體會到一種自由和快樂,憑借自己的天性挖掘生活,感受周圍的事物。信心十足地傳達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對美好事物的頌揚。
語文教師不用將分數常掛心中,現行的高考作文評價標準正愈來愈傾向于對學生心靈的解放。只要我們的學生真正擁有了寫作的自由和快樂,一切自會水到渠成。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識別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時代意義,認識沙皇專制統治的反動與黑暗。
2、學習領會作品中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的運用。
【教學設想】
1、要引導學生從別里科夫這個可笑怪誕的外表逐步深入認識其可憎的內心,透過可笑的行為舉止認識人物所代表的保守腐朽思想。從“笑──思──悟”的過程來引導。切不可停留在表面膚淺的笑上。
2、本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系單純,學生一拿到新教材就瀏覽了一遍,作為新授課再學時,已覺得興味索然,但對于小說的內容及主題,卻并不能準確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因此,教學時,以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為目的,嘗試打破常規,力求創新,激發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
【教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老掌柜”難舍芭蕉扇》:
要我換電扇,且慢復且慢。
不怕花錢多,就怕擔風險: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觸電;
倘若螺絲松,飛來大刀片。
重則削腦袋,輕則上醫院。
還是穩妥點,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搖,照舊能解汗。
點撥:
這位難舍芭蕉扇,懼怕電風扇的老掌柜,僅是一位老實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光窄,接受新事物遲鈍。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與他相似。詩人“幽他一默”,希望這些人思想解放一點,別老捧著那本老皇歷不放。詩人對老掌柜的典型心態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絲松,飛來大刀片”一語,簡直叫人拍案叫絕。從這位老掌柜害怕新事物這點上,我們想起嘴邊總掛著“一帶不如一代”的九斤老太(魯迅《風波》),想起只要鎮上有點什么動靜就憂心忡忡地擔心“不別出什么事啊”的奧楚蔑洛夫(契訶夫《變色龍》)。今天我們就來繼續學習契訶夫的另一篇小說,領略一下他筆下的另一個典型得讓我們永遠不能忘卻的形象。
二、自主、合作、探究
[互動設計1]作者簡介
請同學簡要介紹一下作者。
點撥: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1860—1904),俄國19世紀末期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以短篇小說和戲劇著稱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對人民的殘酷壓榨和剝削,諷刺庸俗腐朽的市儈習氣,同情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小人物”。他八十年代開始創作,九十年代是他創作的
盛期。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說《第六病室》,短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變色龍》《帶閣樓的房子》《裝在套子里的人》(又譯為《套中人》)劇本《櫻桃園》等。
與美國的歐?亨利、法國的莫泊桑并稱“世界短篇小說三巨匠”。
[互動設計2]閱讀課文
學生快速閱讀,理解課文的內容,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
[互動設計3]總體把握
第一部分:介紹別里科夫的特征
第二部分:介紹別里科夫的婚事
開端:準備結婚
發展:漫畫事件、騎車事件
高潮:交鋒
結局:婚事告吹
第三部分:介紹別里科夫的死
[互動設計4]分析人物形象
1、套子
學生默讀,劃出關鍵語句,并加上簡批。思考:別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無形的套子?從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點?
點撥:其身上有有形的和無形的套子。
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即衣、住、行方面寫有形的(具體見課文)。作者是用“形”顯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惡的思想,讓讀者在笑聲中看清別里科夫丑陋的靈魂。所謂無形的,是指起思想上的,他有套子式的思想,套子式的論調(具體見課文),其愛情的過程,最集中、畫龍點睛、突出了他“套子式的論調”的愚昧和反動。例如:“如果教師騎自行車,那還能希望學生做出什么好事來?他們所能做的就只有倒過來,用腦袋走路了!”這荒唐的別里科夫的邏輯說明了他的思維方式和性格特點。再如,他從樓上跌下來的時候,“情愿摔斷脖子和兩條腿,也不愿意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這種奇特的心理狀態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點。
2、思考兩個“怕”
(1)別人“怕”別里科夫
提問:別里科夫是個中學的希臘文教員,為什么“全城都受著他的轄制”?
點撥: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協,(課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個“不敢”,“全城人戰戰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讓學生咀嚼體味)是因為他的言行與思想都是與沙皇專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覺維護著舊制度舊思想。周圍的人還沒有勇氣敢與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轄制。別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裝在“套子”里,而且還想把周圍的一切也裝進“套子”里。這兩種“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們結合當時的情況想一想,就會發現總根源都是沙皇專制制度。別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統治,一方面是極力加強反動統治,在全國造成了沉重壓抑的氣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將滅亡,搖搖欲墜。革命的風暴還未到來,大多數人還感到迷茫,不敢起來斗爭,所以別里科夫還能“轄制”全城。
(2)別里科夫“怕”別人
提問: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請找出文中對別里科夫臉色的多處描繪,說說其意義。別里科夫結婚的喜劇轉眼間變成死亡的悲劇說明了什么?
點撥: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六神無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會變革,害怕動搖了舊秩序。
對別里科夫的臉色有多處描繪。靜態的肖像描寫中,有“他的臉也”“戴黑眼鏡”;懲罰學生情節中有“他那蒼白的小臉上的眼鏡”;晚上通宵做噩夢,早晨到學校的時候“沒精打采,臉色蒼白”;看到促狹貴畫的漫畫“他臉色發青,比烏云還要陰沉”;看到華連卡騎自行車。
這臉色的變化,正說明他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會變革。也說明他的外強中干,不堪一擊。
在結婚這個問題上,課文深刻揭露了別里科夫從未透露過活人感情的靈魂。這個滿腦袋是“套子”思想,滿口是“套子式論調”,處處是“套子式”舉動的角色,教師們怕,校長怕,城里許多人都怕的別里科夫,卻怕結婚,這正說明別里科夫是偽善的、腐朽的、脆弱的,實際上是個丟失了生活權利的人,同時,也說明別里科夫固然可憎,但他畢竟還是專制制度的犧牲品。
(附帶)提問:從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華連卡姐弟是怎樣的人?從人物身上我們可以體會到什么?
點撥:在小說中,華連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說敢為的年輕人,代表了一種新生的.進步的力量。柯尼連科和別里科夫的沖突,展示了新舊兩種思想的矛盾斗爭,而且淋漓盡致地鞭笞和諷刺了別里科夫腐朽反動的本質。盡管別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動腐朽勢力的滅亡,但華連卡姐弟的出現,卻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互動設計5]別里科夫的意義(主題)
學生個別朗讀最后兩段,學生畫下關鍵語句,并思考其含義。
提問:別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應?
點撥:“大快人心”,從心里感到自由。
提問:可是我們卻為什么“露出憂郁和謙虛的臉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謙虛”是什么意思?可是為什么一個禮拜沒完生活又恢復舊樣子了呢?課文最后一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
點撥:只要沙皇專制度沒有推翻,就會在這塊土壤上不斷滋生出新的別里科夫,所以生活還是老樣子。作者啟迪人們,沙皇專制統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鏟除,就永遠存在著別里科夫這樣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須從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動的統治。這就揭示了別里科夫的社會時代的典型意義。
三、小結
十九世紀末期,在俄國正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工人運動逐漸展開,馬克思主義已在全國傳播,工人階級的政黨正在形成,一場革命風暴即將到來。沙皇政府面臨著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形勢,極力加強反動統治,瘋狂鎮壓人民,在全國造成了陰沉郁悶的氣氛。沙皇政府的忠實衛道者,也極力維護沙皇的反動統治。他們死守著舊有的陣地,仇視和反對一切新鮮事物。這種人不但出現在官場上,而且也出現在知識界。小說里的別里科夫正反映了這些人的靈魂。現在,別里科夫已成為頑固守舊,害怕變革,阻礙社會發展的人的代名詞。最后讓我們看看他的尊容吧(讀蘇聯著名畫家庫克雷尼克斯的插圖)。
四、作業布置
準備寫好《“別里科夫之死”專案組調查報告》系列文章:調查一:案發背景;調查二:現場勘查;調查三:本人檔案資料;調查四:有關人士采訪。
第二課時
一、激趣導入
《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系單純,大家對小說的內容及主題已經有了認識,卻未必深刻。這節課,我打算以促進大家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為目的,嘗試打破常規,力求創新,激發大家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搞個“別里科夫之死”專案調查報告會。
自殺?他殺?
——“別里科夫之死”專案組調查報告
二、導入報告會情境
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性職工宿舍里,發現一具中年男尸。據查,死者為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個世紀以后,20xx年新春時節,東平明湖中學高一(21)班學生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調查。
三、具體操作過程
調查涉及的幾個方面:調查一:案發背景;調查二:現場勘查;調查三:本人檔案資料;調查四:有關人士采訪。
要求:四人一組,討論決定該組選題。然后小組討論,一人執筆,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15分鐘后,確定組內一人宣讀。
(學生認真研讀課文,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同時適當生發聯想想象,互相激發,共同探討。)
(課堂進程至此,教師再順勢推向一個高潮)思考:寫出本案“結案報告”。5分鐘完成。
本案引發的思考:創新求活,守舊必死。
示例:各項調查報告
一、案發背景
1898年。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由于受歐洲進步文明的影響,俄國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沙皇政府為鞏固其統治,卻采取一切手段進行鎮壓,禁錮人們的思想言論,全國警探遍布,告密者橫行,人們生活在沉悶乏味和憂懼之中。
這年夏季的一天,人們在一所中學的男教工宿舍里,發現了一具死尸,死者為男性,中年,屬非正常死亡,死亡原因疑點很多。死者生前為該校希臘文教師,平時行為古怪,謹小慎微,但又刻板古舊,以他的思想轄制著全城。在這年的五月初突然病倒,大約一月后死亡。死前正處于戀愛中,甚至于打算結婚。
二、現場勘查
死者僵直仰躺在床上,被子蒙頭,頭發蓬亂,臉色蒼白,眼球突出,一臉恐懼,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種恐嚇或痛苦。耳內塞有棉花球。身穿羊毛衫,床頭堆放有黑眼鏡、棉大衣,床邊放有雨鞋、雨衣、雨傘。房間里沒有任何打斗的跡象。一張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張漫畫揉成一團。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間的大箱子里幾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并標注著具體發布日期。
三、本人檔案資料
姓名:別里科夫
性別:男
出生日期:年月日
生前職務:某中學希臘文教師
住所:校男教工宿舍
婚配情況:未婚
口頭禪:千萬別出什么亂子
特征: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帶雨傘,穿棉大衣,豎起衣領,戴黑眼鏡,穿羊毛衫,用棉花團堵著耳朵眼兒。
人際關系:無密友,但卻轄制全城,曾與女友密哈益?沙維奇?華連卡之弟柯瓦連科有過沖突,于死前一個月被其推下樓梯,但彼此沒造成大的傷害。
死前狀況:郁郁寡歡,閉門不出達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四、有關人士采訪
采訪對象1、華連卡
問:請問您與別里科夫關系如何?
答:由于校長太太的竭力撮合,我們差一點結了婚。
問:差一點兒?為什么最終沒結成呢?
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從樓梯上滾了下來,那實在是太可笑了。(忍不住想笑)問:那他怎么會從樓梯上滾下來呢?
答:這個我不太清楚,您還是去問我弟弟吧。
采訪對象2、柯瓦連科
答:那天晚上他來我家,亂七八糟地說了一些奇怪的話,令我非常氣憤,于是就讓他走,他卻威脅我,說要把我們的談話內容報告校長,我一氣之下,就推了他一把,沒想到他居然滾下去了。
問:那么他說了什么讓您如此生氣呢?
答:他總是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干擾我的私生活,什么不許騎自行車,不能在大街上拿著書走,甚至不能穿繡花襯衫,簡直荒謬透頂。我本來就不喜歡這個人,這一來更討厭他了。
問:那么這件事會不會成為他死亡的原因呢?
答:噢不,這絕對不可能。因為他當時安然無恙地爬了起來,離去時步伐也很穩健。但他當時看到我姐姐,好像十分尷尬。
采訪對象3、“我“(布爾金)
問:您覺得別里科夫是個怎樣的人呢?
答:一個怪人。您要是見過他一面,就決不會忘記他。因為即使在暖和的天氣里,他也裹著棉大衣。還有,他總是說“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
問:您認為華連卡的笑對他有什么影響嗎?
答:噢,他一定想不開的,要知道,他這種人最害怕出亂子了,眼下就要跟華連卡結婚,卻自己鬧出這么個亂子,他心里一定受不了的。
問:有什么人和他結過怨嗎?
答:沒有。但實際上每個人都討厭他,不會有人會為他的死亡悲傷。但也決沒人會冒著危險去殺他,全校甚至全城的人都受著他的轄制,什么事都怕呢。
五、結案報告
本小組通過對別里科夫一案的調查與分析,得出結論:
別里科夫之死既屬于他殺的范疇,又屬于自殺的范疇。一方面,從別里科夫日常穿著與習慣,我們不難看出他的思想是極為保守的,僅僅是看到華連卡兄妹騎自行車,他便無法接受,而華連卡并無惡意的笑就足以讓他想不開,以至郁郁而死,因此,本小組裁定,思想的保守和頑固,是促使別里科夫自殺的原因之一,或者說,正是這種極端保守頑固的思想殺死了他。另一方面,別里科夫的死亦屬他殺。華連卡的一笑是別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從根本上說,原因卻是沙皇統治者采取的高壓政策,可悲的是,別里科夫本人甘當統治者的鷹犬,心靈僵化死亡,這才是殺害別里科夫的罪魁禍首。綜上所述,本小組做出最終裁定:可憐的沙俄人民應當奮起推翻沙皇的殘酷統治,從根本上解除人們思想保守之源,而保守的人更應該張開開放之眼,明眼看世,摒棄一切腐朽的舊制度,讓思想重現生機。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學問與技能】
1、積存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2、熟悉山市的形成及山市的“變”“奇”“美”.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培育學生的想象力量及口頭表達力量.
【過程與方法】
1、順暢誦讀,培育文言語感。
2、熟識文中的描寫用語,培育學生的再造想象力量。
3、反復誦讀,用簡練的語句概括寫景的內容和層次。
4、學習本文按時間挨次寫景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并培育對科學的'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
發揮想象,體會山市這一自然現象的奇妙并再現山市.
教學難點
培育學生的合作探究力量及想象力和口頭表達力量.
教學方法
誦讀法(采納多種方式朗讀)
爭論法
情境設置法(充分利用課件創設情境.播放海市蜃樓的圖片激起學生的奇怪心與求知欲; 進展字﹑詞﹑句解釋大競賽; 小記者采訪的形式體會山市之奇.)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④ 集體有感情朗讀.
3.譯讀(字﹑詞﹑句解釋競賽)
4.品讀
(1) 體會山市之“變”.
① 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這些時間很短暫,看來山市瞬息萬“變”。
② 隨著時間推移,山市呈現怎樣的景象? (學生熟識文中的描寫用語,用自己的話描述)
③ 山市變化的全過程分為幾個階段? 請簡練概括。
(2) 想象山市之“奇”.
①分組爭論所看到的山市奇觀.同學們都是山市的目擊者,派小記者下組采訪.
參照采訪提綱:你看到怎樣的風光?
它有變化嗎?怎樣變化的呢?
你覺得這些美嗎?美在哪里?
教師以記者采訪的方式與小記者交談,總結小記者所了解到的山市奇景.
(3) 品嘗山市之“美”。
① 集體朗讀一段課文,有感情的描繪這局部風光,共同品位山市奇觀.(多媒體出示圖片觀賞)
② 師生評說山市風光之美,探究由哪些詞語﹑句子表達出來。
(高插青冥、碧瓦飛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漢、暗然縹緲)
三. 爭論討論
為什么那時的人把山市稱作鬼市?山市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學生思索、談論、自由發表個人見解。引導明確:古代的人無法解釋這種現象,所以才歸結為鬼在作怪。實際上我們現代科學已經完全能夠解釋這一現象了。自由組成研討小組。搜集相應資料或故事,爭論、探究其中科學道理。
四.課堂練筆
學生觀賞煙花綻放情景的圖片,然后用筆有挨次、抓特征、運用美的語言去描繪。
五. 作業設計
1. 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述漂亮奇妙的山市.
2. 給蒲松齡先生寫信說明山市形成的緣由。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聯系生活實際認識“討論”這種口頭交際活動在學習、工作、生活中的意義及作用。
2.借助情境理解“討論”這一語文活動中應培養的主要的語文能力 。
3.通過討論演練體會“討論”中的角色任務,練習有效地討論。
4.在討論活動中, 提升對生活的認識, 促進德能共長。
教學重點
1.認識“討論”的意義在于交流、分享信息,達成共識,建構新意,提高認識。
2.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善于傾聽,敏捷應對”是語文學習的重點。
3.能否把握“討論” 的基本要求,善于傾聽,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針對性地表達自己地觀點,提高合作意識,是“討論”學習的評價標準。
教學思路
“討論”的理性認識——“討論”的策略把握——“討論”的能力訓練
主要教學方法
以實踐為主,以動態的語文活動為主,在討論中學會討論, 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討論,讓學生通過一堂課的學習,提高對這一語言活動的理性認識和操作能力。
教學資源
教材“討論”專題短文
剪輯央視關于“讀書討論”的錄像片
設計討論話題:1)關于校園評比班花、班草的校園話題;2)關于語文教材大換血的社會話題。
教學過程預設(分課時寫)
課時環節
教師活動
(教學內容的呈現)
學生活動
(學習活動的設計)
設計意圖共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以名家語錄導入課題:
友以成德也,人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德不能成矣。
——《論語》
讀書使人充實 ,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富蘭克林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
——蕭伯納
談談自己對“討論”的認識
1.引發對課題的興趣。
2.回顧對“討論”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認知。
二、“討論”的理性認知
提出問題,組織討論,明確答案:
1)“討論”的特點:共同話題——集中性;各自發表意見——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動性。
閱讀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為討論?其意義何在?
在原有的認知水平上,加強對“討論”的理性認識。
思考——
1) 討論的意義
2) 討論的特點
三、“討論”的策略把握
2)“討論”的規則:遵守話題——明確目的—— 履行職責——體現素養
3)作為一名討論的“參與者”,應具備哪些素養?
歸納:事先準備,善于傾聽,積極發言,文明得體
4)其中應具備的語文核心能力是什么?
歸納:“傾聽能抓住對方發言的要點”,“發言要觀點鮮明、條理清楚、論據充分” 還要不離話題,有針對性,敏捷應對。
看央視錄像片段思考:
1)錄像中三人圍繞什么討論?兩位嘉賓觀點、理由分別是什么?
2)錄像中三人分擔怎樣不同的職責?共同表現出怎樣的素養?
3)作為一名討論的“參與者”,應具備哪些素養?
了解——
3)討論的規則
4)討論應具備的素養
5)討論所應具備的語文能力
四、討論”的實戰演練(在討論中學會討論):
【演練一】
組織活動,評價學生表現。明確答案。
討論演練:在一些人氣較高的中學生網絡論壇,評選“班花”、“校花”的.帖子頗為熱鬧,尤其是在高一新生中,學生們樂此不疲地評選各自班級、學校的“花花草草”。你如何看待中學校園中的這種現象?
討論的職責:組織者——及時歸納,巧妙引導
參與者——用心傾聽,坦誠交流
記錄者——用心傾聽,記錄梗概
匯報者——歸納要點,擇要陳述
1)任選一小組展開討論,其余同學觀看;
2)學生評價各成員體驗角色的表現。
理性地參與、評價“討論”活動,在討論中提高口頭交際能力和對事物的辨析能力。
【演練二】
組織討論活動,評價學生表現。
討論演練:以武俠取代經典,用現代作品替代文言作品。對于高中語文教材這樣的“大換血”,輿論一片嘩然,支持者有,擔憂者有。你的意見呢?
1)全班學生分組討論;
2)小組陳述討論概況。
理性地參與、評價“討論”活動,在討論中提高口頭交際能力和對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交流分享
小組討論時,如果發現自己的意見與前面的發言者基本一致怎么辦?當對方提出一種觀點,而你不贊成時,該怎么辦?小組討論氣氛沉悶,組員多保持沉默,主持者該怎么辦?
小組討論中有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使別人沒有時間發表自己的見解,主持者該怎么辦?
小組討論中遇到意見不統一時,匯報者該怎么辦?大會交流時,某組匯報者發現本組意思和另一組匯報意思大致相同,請問這組匯報者該怎么辦?大會交流時,某組的匯報者發現本組匯報的意思與前一組的匯報意思完全不同,請問該組匯報者該怎么辦?
以抽簽的方式,選擇討論話題。
各小組向全班匯報討論結果。
交流分享學習成果
六、“討論”的總結評價
組織評獎,
依據本堂討論課同學們的表現設立一個獎項,提出獲獎者并說明理由。
通過設立獎項的方式,實現學習的自我評價。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與創新之處:
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7
資源簡介
《離騷》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賞文:反復吟誦古詩詞,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把握節奏。
2.品人:疏通文意,理解并掌握關鍵語句,體悟詩人情感,背誦詩歌。
教學重難點:
1.重在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粗通文意。
2.在粗知文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情讀”詩歌。
教學方法:
1.運用講讀法、逐節誦讀、講講背背,指導朗讀,指點難字讀音、難字詞義。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感情及他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步驟:
激趣導入,明確目標:
由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導入,屈原是世界文化名人。為什么屈原能夠贏得全世界人的尊重呢今天讓我們帶著這一問題一起走進歷史上的宏偉詩篇《離騷》賞其文,品其人,尋找答案。
板書課題:
《離騷》
三讀三求,理解文本。
聽讀,讀準字音,感受一段音樂美。
1.聽配樂朗讀,要求學生聽準字音并關注重點字詞的讀音,并且給句子劃分節拍。(投影展示讀要求及騷體詩的誦讀指導)
2.聽生試讀第一段,注意字音和句讀,讓學生評價;學生自由讀讀準字音句讀;再找一位學生范讀進行前后比較。
3、全班同學齊讀課文。
意讀,讀通文意,觸發一份《離騷》情。
1.解題:“離騷”,“遭憂也。”多媒體展示關于屈原和《離騷》的文學常識。
(1)簡介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上個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屈原,生活在時代大動蕩,社會大變革的戰國中期。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集團的殘余勢力,在宗國內部和宗國之間進行著內外交錯的復雜斗爭。據《史記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義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付諸侯。王甚任之。”還曾“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舉賢授能,除殘去穢,勵精圖治。這就突破了貴族階級的局限,而適應了新興階級的政治要求。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他一生為之奮斗呼號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實現。他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纏綿悱惻的情緒。
(2)《離騷》
《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并為之奮斗不息的一個縮影,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是“可與日月爭光”的一篇浪漫主義杰作,是詩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辭”體的重要代表作品,人們往往以此來統稱屈原的全部詩作,它在我國文學史是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常將“風”“騷”并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
《離騷》的'主題表現了詩人為實現祖國富強的崇高目標所作的熱烈追求和不屈的斗爭。“離”——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后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本課便是選于其中的20-32節。
由簡介作者知人論世:請同學們大聲自由朗讀,再結合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自己或者同桌交流學習疏通文意。合作探究結合課后練習第二題找一找哪些是屈原表白心志的詩句?
點撥重點字詞,明確詩人心志: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至死不改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寧死不從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剛正不阿
“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修身潔行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堅定信念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絕不改變
美讀,讀準感情,與爾同銷萬古愁。
屈原把他的遭遇、理想、熱情、痛苦全部寄托于《離騷》之中,可以說《離騷》是作者用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希望同學們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點撥:詩人在感嘆時要讀得深沉有力;
在充滿理想時要讀得激越而高昂;
在遭遇屈辱之時要讀出屈辱與憤懣。
一男生一女生有感情地范讀,讓學生點評,提到感情要讀出跌宕起伏,不能一個基調。
全班同學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三、總結全文,背誦課文:
在我們課前我曾問同學們為什么屈原能夠得到全世界人的尊重?想必答案已然知曉。沈從文先生的姨妹曾經給沈從文先生寫得挽聯評價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老師覺得用來評價屈原也是很合適的;而對于《離騷》這樣的千古奇文我們應該牢牢地記住它。
先嘗試名句背誦;
段落上下句填空背誦
讓學生大膽嘗試背誦第一段。
四、布置作業:
請同學們在課下再多搜集有關屈原和《離騷》的資料,以《屈原之我見》或者《離騷之我見》寫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談談你的個人看法。
板書設計:
離騷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偉大偉大
屈原
六、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8
一、教材簡析:
1.整體課文分析
《趕海》是蘇教版三年級的一篇課文,文章以倒敘的方式為我們回憶了“我”在童年時代跟舅舅趕海的“趣”事。
2.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借助具體語言,感受“我”童年趕海時的樂趣,激發熱愛大海、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學重點及難點:借助具體的語句體會趕海的樂趣,積累運用語氣詞,動詞。
二、設計思路及理念:
《趕海》一文雖然文字輕松、語言活潑,但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如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融入到課文描繪的情境中去,就成了我們最值得研討的地方。因此,在執教這篇課文時,我緊扣“趣”字,設計問題:這么多有趣的事,你最感興趣的是哪件?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營造出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另外,通過欣賞歌曲《大海啊,故鄉》、圖片展示形態各異、五彩繽紛的海星、海螺,拉近學生與大海的'距離,讓學生很快的融入到課文中。整節課的實施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們去讀趣、找趣、品趣、說趣、演趣、寫趣,使課堂氣氛和諧,充滿了生命活力,教師鼓勵下的學生敢說、敢評、敢演、敢問,真正做到了師生互動、課堂靈動。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板書:追浪花)
1.課前播放<大海啊,故鄉>.閉眼邊欣賞邊想象畫面.
2.你腦海中浮現了什么樣的畫面?(學生發揮想象)
3.美妙的歌聲仿佛又把我們帶到蔚藍的海邊.這節課就讓我們再次跟著小作者一起去趕海.(板書課題,齊讀)
[設計理念]情境導入。鼓勵孩子插上了翅膀在優美的旋律中想象大海的畫面,喚起了學生對大海的向往,自然地引入課題“趕海”,這樣做既豐富了學生思維,又為學習課文作了鋪墊,同時也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二、初讀課文——找“趣”
過渡:潮退了,告別了可愛的浪花,小作者又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1.打開課文,快速地讀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總結,相機板書:抓海星 捉螃蟹 捏大蝦)
2.默讀你最感興趣的事情,畫出讓你覺得有趣的字詞,句子甚至是標點符號!然后再大聲地讀一讀最喜歡的片段。
三、品讀課文,體驗“趣”
(一)、抓海星
1.引導學生讀好“摸呀摸呀”。
以讀代講:你為什么把“摸呀摸呀”讀那么慢啊?
這樣摸會把小海星嚇跑的.
2.想看看可愛的小海星嗎?(出示圖片)
3.指導感情讀出喜愛之情。
鼓勵性的評價: 你笑著讀這個”嘿”這句話,讀得真棒
4.讓我們學學他,邊笑著讀邊加上你的動作,一起來感受下摸海星的樂趣!齊讀
小結:這短短的一句話,我們從一個動作”摸呀摸呀”、一個語氣詞“嘿”、甚至一個不起眼的小感嘆號都感受到了一幅生動有趣的畫面。我們文中像這么有趣的畫面還有很多呢,你還覺得哪件事特別有趣呢?
(二)、捉螃蟹
1.指名讀覺得有趣的句子.
質疑:那個低著頭的小伙伴在尋找什么? ---捉螃蟹
2.同學們,螃蟹好捉嗎?
從文中哪兒看出來這家伙一點兒都不好對付? ---東逃西竄
3.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表演東逃西竄.
4.為什么要東逃西竄呢? ----不愿意乖乖地被人捉住。
順勢理解“不甘束手就擒”的意思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9
一、目標點擊
(一)知識目標
1.了解曹雪芹其人及其生平思想,高三語文 第三單元復習教學設計示例。
2.了解《紅樓夢》有關章節的故事情節。
3.了解寶玉、王熙鳳、香菱、晴雯等人物性格。
(二)能力目標
1.學習簡潔明快、準確生動、質樸自然、耐人尋味的敘述語言和個性化的人物語言。
2.閱讀有關章節,力求較好地欣賞《紅樓夢》這部偉大作品。
二、要點回放
1.《紅樓夢》有關章節的思想內容。
(1)《訴肺腑》
賈寶玉與林黛玉、薛寶釵之間的愛情婚姻悲劇是《紅樓夢》故事情節的主線。本文通過寶黛傾訴肺腑,吐露心聲,表明他們的愛情已經成熟。
(2)《寶玉挨打》
所寫的是《紅樓夢》中的著名事件之一,突出表現了賈政與寶玉父子兩代的思想沖突,明確展示男主人公的叛逆性格。
(3)《香菱學詩》
以飽蘸深情的筆,謳歌了這精華靈秀所鐘的薄命女兒香菱。
(4)《抄檢大觀園》
王夫人因下人在大觀園里拾到一個繡春囊而大發雷霆,質問鳳姐,風姐說出理由排除自己的干系,刑夫人的仆人王善保家的進讒言,提議夜里到大觀園各處一一抄檢,通過描寫一系列活動,表現了復雜的矛盾沖突,逆造了王熙風、晴雯、探春等幾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抄檢大觀園是賈府內部各種矛盾激化的結果,也是賈府由盛而衰的一個征兆。
2.分析有關章節中的人物形象
賈政:懼怕忠順府,聽信讒言,易于動怒,笞子時下手不知輕重,性格正統頑固。
賈寶玉:言談機敏,不善應酬,矢志不移,性情溫潤,善體貼少女,思想叛逆。
王夫人:善用心機,以退為進。
王熙鳳:指揮若定,管家風范。
林黛玉: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同時又熱情實在,富于同情心,不虛偽,不做作。
晴雯:身份低微但性格堅毅,不甘心庸俗的現狀,而發憤自強的女性形象,執著精誠,虛心求教,努力追求,不達目的決不休止。
3.領會所選章節的.基本手法
《訴肺腑》通過細膩的心理刻畫表現人物性格是其突出特點。
《寶玉挨打》情節聽跌宕起伏,錯落有致。
《香菱學詩》筆墨飽蘸深情,人物栩栩如生,人情味很濃,立意新穎,章法新巧。
《抄檢大觀園》情節頗為曲折矛盾復雜。
三、方法指津
本單元學習節選自《紅樓夢》的四篇課文。學習這四篇課文,要投入感情,展開想象,走進《紅樓夢》的藝術世界;又要“跳出來”,客觀地評析它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藝術特點,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高三語文 第三單元復習教學設計示例》。尤其要注意學習它的簡潔明快、準確生動、質樸自然、耐人尋味的敘述語言和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同時,閱讀《語文讀本》中所選的《紅樓夢》有關的章節,最好課外閱讀《紅樓夢》全書,力求較好地欣賞這部偉大作品。
四、考點例析
[考點]
1.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例題]
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答案]“折柳”這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分析]此題重點是考查鑒賞古典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客觀世界中的一切具體的物象一旦進入詩中,便成為具有強烈感情色彩乃至具有深邃思想的詩的意象,這種現象,在美學理論中稱之為移情作用。一種深入人心的意象一旦形成,它甚至可以世代襲下去成為一個民族的某種心理象征。自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被作為一種惜別的象征之后,“折柳”便成為人們送別親友的感情表達方式。自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對美好的比喻之后,“人面桃花相映紅”的詩繼而流行,“桃花”就成為美好事物的象征。總是重復某種意象的蘊涵,必造成閱讀者的反感,聰明的詩人總是在尋找著表達的新意,所以楊柳、桃花在不同的詩篇里呈現出各異的內涵。例如,楊柳可以是依依惜別的感情寄托,但也可以因其報春的特征而勾引起少婦的閨思,甚至還能從它隨風擺動的形象發現某些與人格精神有關的蘊涵。桃花可以是美色的表征,也可暗喻夕陽或鮮血。所以詩的意象中雖然有一些出現頻率較高的自在的物象,但是它們的內涵和指向則不應受到限制和定位。
這首詩著重寫作者的一種思鄉之情。作者的思鄉之情,從詩中看,又恰恰是由“聞”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因“折柳”曲,它屬于漢樂府古曲,以古代離別往往從路邊折柳枝送別來抒寫離別行旅之苦,所以“折柳”寄托著惜別懷遠之意。說“折柳”在詩中的地位實為重要,可見是有根據的評價。但鑒賞詩歌見仁見智是正常現象,因此命題者沒有把這種評價絕對化,而是認為是否同意“關鍵”之說,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考慮給分。這種主觀性命題,更符合鑒賞的原則。
五、遷移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5題。
波瀾,亦即情節波瀾,它是小說的縱向運動。對小說結構的考察,亦應包括對情節波瀾的考察。
總的說來,《紅樓夢》的情節推進并非大波大瀾、大起大落,不給人以大驚大喜的審美感受。從題材角度看,《紅樓夢》是一部家庭瑣事小說,從風格上看,它又是一部“不敢稍加穿鑿”的大寫實小說,這決定了《紅樓夢》的波瀾不驚。小說情節波瀾的基本面貌如此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賦”的文章體裁特點,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了解文言詞語的活用現象和文言句式。
2.學習文章多用對偶、排比的語言風格,并使之運用于今后的寫作中,增加習作的文采。
3.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成功與進步,絕不驕傲自滿,而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和具有一定的憂
患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生掌握重點文言知識。
2.難點: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成功與進步,絕不驕傲自滿,而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和具有一定的憂
患意識。
三、教學方法
朗讀體悟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為政的得失。在總結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后,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實,杜牧作《阿房宮賦》以諷時刺世,那么,在這篇賦中,杜牧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讓我們通過學習來體會。(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聽課文錄音,邊聽,邊理解。
2.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投影學生在預習課文時遇到的字詞句理解方面的問題,同學討論,教師強調重點,師生合作共同解決。
(三)深入研讀
1.課文內容填充: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老師課前把文章讀了一遍又一遍,越讀文章越短,最后只讀成一段文字,我想同學和老師的感受是一樣的,請看投影:
阿房之宮,其形可謂()矣,其制可謂()矣,宮中之女可謂()矣,宮中之寶可謂()矣,其費可謂()矣,其奢可謂()矣。其亡可謂()矣!嗚呼!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可()矣。
答案:雄、大、眾、多、糜、極、速、悲
2.請學生在文中找出“雄、大、眾、多、糜、極、速、悲”的具體內容,并朗讀這些內容。
杜牧為文,十分重視辭彩的“華赫而莊整”,作者充分利用賦的特長(“賦者,鋪也。鋪采攡文,體物寫志也。”——《文心雕龍·詮賦》),潑墨如云,鋪陳渲染描繪阿房宮。請看課文第1、2段。
3.誦讀1、2段,感受賦體特點
(1)這兩段文字極力描寫阿房宮的宮貌是如此的富麗堂皇,宮人是如此之眾多,生活是如此之驕奢糜爛,齊讀,CAI教學媒體展示音(配樂《漢宮秋月》)像。
思考:這兩段文字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或找出自己認為好的句段并說明理由)
例如:
品析“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品析“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何虹”;
品析“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
學生討論,七嘴八舌地補充,教師適當點撥。
配樂《漢宮秋月》(二胡)
過秦論》、《六國論》、《阿房宮賦》比較分析,理解作者寫作意圖
4.(1)比較《過秦論》/《阿房宮賦》對秦亡原因的見解。
啟發思考:同樣是借秦諷時,賈誼在《過秦論》中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同樣,杜牧對秦滅亡也作了深層思考,他提出的見解是——? “滅六果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思考:為什么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呢?——“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那么為什么說“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呢?我們一起學習第3、4段。
從這里,我們看到“多行不義必自斃”!這是歷史的辯證法。杜文以阿房宮作為切入口,在杜牧筆下,阿房宮成了秦皇驕奢的見證,封建獨裁的象征,秦朝滅亡的標志。(板書)
(2)比較閱讀:《阿房宮賦》末段/《六國論》末段(課堂練習,附后)根據同學們反饋的情況再作評析。
(三)鞏固提高
仿照下面的排比句的形式,以“啊,老師!”開頭,寫一個句式相同的句子。(不超過60字)
出示投影:(學生討論,老師點撥) 啊,黃河!有了你乳汁的澆灌,這貧瘠的土地,才有了青山綠水,才有了茅屋、雞鳴、老牛的蹄印和孩子的嬉戲繪織而成的田園風光,才有了那神奇而燦爛的文化。
(四)小結作業
嘗試背誦這篇文章。
五、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1
【教學要求】
1.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認識封建禮教的罪惡本質
2.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體會并理解本文環境描寫的作用,理解本文倒敘手法的作用
【教學重點】
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敘手法的作用
【教學方法】
點撥、分析、研討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單元學習介紹:
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
小說的結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小說的學習方法:P3
我們在初中曾經學過魯迅的小說《故鄉》、《孔乙己》,其中由活潑可愛而變成麻木愚昧的閏土,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孔乙己,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學習的是魯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說--《祝福》。(板書)
二、介紹背景:
《祝福》寫于1924.2.7., 是魯迅短篇小說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發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東方雜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號上,后收入《魯迅全集》第二卷。
魯迅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權雖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封建社會的基礎并沒有徹底摧毀,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魯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這一時期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這一時期的魯迅基本上還是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還不可能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觀察,有時就不免發生懷疑,感到失望。他把這一時期的小說集叫做《彷徨》,顯然反映了其時自己憂憤的心情。但魯迅畢竟是一個"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他決不會畏縮、退避,而是積極奮斗。
《祝福》這篇小說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基礎過關
注音
謬種 浸漬 陳摶 儼然 瘦削 形骸 荸薺
草窠 桌帷 訕訕 蹙縮 渣滓 歆享 窈陷
牲醴 煙靄 瓦楞 塵芥 朱拓 監生 炮烙
咀嚼 執拗 間或一輪
四、研習課文:
1、理清情節,了解倒敘的作用。
先速讀課文,概括祥林嫂生活中的幾個階段
序幕===祝福景象和魯四老爺
結局===[凄然死去]在祝福聲中,離開人世
開端===[初到魯鎮]逃出婆家在魯四老爺家里做工
發展===[被迫改嫁]被婆家賣掉,后來有了兒子。
高潮===[再到魯鎮]丈夫死了,兒子被狼吃掉了,流落到魯四老爺家做工
尾聲===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提問:這篇小說是按時間順序敘述,還是另有安排?
明確: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寫出了故事的結局,這是采取了倒敘的手法。
提問:在結構上采取倒敘手法有什么作用?
討論歸納:
設置懸念,使讀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寫祥林嫂在富人們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濃重的悲劇氣氛,
而且死后引起了魯四老爺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與魯四老爺之間的尖銳的矛盾,突出了小說反封建的主題。
五、播放電影《電影》
六、布置作業。
思考問題
祥林嫂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誰應該為祥林嫂的悲劇負責?
第二課時
一、分析祥林嫂形象:
學生討論話題:祥林嫂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預設問題:
誰是害死祥林嫂的兇手?
祥林嫂有沒有反抗精神?[與電影結尾情節比較]
[點撥分析]
1.開端部分:
①祥林嫂為什么要到魯家做工?
②祥林嫂是怎樣對待使她"嫁而守寡"、"備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③祥林嫂在魯家的生活是極其悲慘的:……為什么說她"反滿足"?
2.發展部分: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兩條繩索,捆住了婦女的脖子,朝著相反的方向緊勒,要把勞動婦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當時就處在這種極端悲慘的境地中:族權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權又視此為奇恥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遠生活在恥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劇,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對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為什么又一次來到魯四老爺家?
②有人認為,喪夫失子有偶然性,這種看法對不對?
——-作者開始把批判的筆觸由封建夫權、族權擴展到封建政權。按照封建宗法觀念,婦女"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一旦喪夫失子,則連在家庭中生存的權利都被剝奪了。因此, "大伯來收屋"使祥林嫂走投無路,只好再一次來到魯家。她到魯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擊。
③在魯四老爺,人們對待祥林嫂這個"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態度如何?
A.魯四老爺的態度:
B.人們的態度:
C.柳媽說鬼:
4.結局部分:
她希望人死后有靈魂,因為她想看見自己的兒子;她害怕人死后有靈魂,因為她害怕在陰間被鋸成兩半。這種疑惑是她對自己命運的疑惑,但也正是這種疑惑,這種無法解脫的矛盾,使她在臨死前受到了極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慘地死去。
從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權、族權、神權、夫權這四條繩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正是舊中國千百萬勞動婦女悲慘遭遇的真實寫照。作者正是通過塑造祥林嫂這一典型人物,對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進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擊的。
小結:
祥林嫂是生活在舊中國的一個被踐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視的勤勞、善良、質樸、頑強的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祥林嫂的悲劇是一個社會悲劇,造成這一悲劇的根源是封建禮教[政權、神權、族權、夫權]對中國勞動婦女的摧殘和封建思想對當時中國社會的根深蒂固的統治。
許壽裳說《祝福》的主題是“不慘在狼吃阿毛,而慘在禮教吃祥林嫂”。
討論:關于祥林嫂眼睛的肖像描寫。
“順著眼”“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沒有神采”
“眼睛窈陷下去”“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他是一個活物”“”
第三課時
一、分析魯四老爺:
魯四老爺是當時農村中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頑固地維護舊有的封建制度,反對一切改革與革命。他思想上反動,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一個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過什么手法來刻畫這個人物的'呢?
①間接描寫——通過魯四老爺的書房陳設的描寫,點明了魯四老爺的身分(地主階級、封建理學的衛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惡本質,從而揭示出他成為殺害祥林嫂的劊子手的深刻的階級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寫:
A.行動描寫:
B.語言描寫:
a.祥林嫂被搶前:
b.祥林嫂被搶時:
c.當他為尋淘籮,"踱"到河邊時:
d.緊接著,午飯之后,衛婆子又來時:
e.對四嬸的暗暗告誡:
f.祥林嫂死后:
三、分析"我"這一形象:
小說中的"我"是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憎惡魯四老爺,同情祥林嫂。對祥林嫂提出的"魂靈的有無"的問題,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時也反映了"我"的軟弱和無能。
在小說的結構上,"我"又起著線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都是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來展現的。"我"是事件的見證人。
四、分析柳媽:
明確:柳媽和祥林嫂一樣都是舊社會的受害者。雖然她臉上已經"打皺",眼睛已經"干枯",可是在年節時還要給地主去幫工,可見,她也是一個受壓迫的勞動婦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獄之類邪說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學信條,所以她對祥林嫂改嫁時頭上留下的傷疤,采取奚落的態度。至于她講陰司故事給祥林嫂聽,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觀愿望還是想為祥林嫂尋求"贖罪"的辦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結果適得其反。
她的主觀愿望和客觀效果的矛盾說明柳媽是以剝削階級統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為指導,來尋求解救祥林嫂的"藥方"的,這不但不會產生"療效"的效果,反而給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難以支持的精神重壓,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淵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淵,這更顯示出悲劇的可悲。柳媽正是這樣一個同情祥林嫂而又給她痛苦的人。
第四節課
一、分析、討論寫作特點:
1.精當的環境描寫。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劇性格上的幾次重大變化,都集中在魯鎮"祝福"的特定的環境里,三次有關"祝福"的描寫,不但表現了祥林嫂悲劇的典型環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慘一生的足跡。
①第一次是描寫鎮上各家準備"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魯鎮年終的大典",富人們要在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的好運氣",以便繼續他們貪得無厭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禮"卻要像祥林嫂一樣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紅",沒日沒夜地付出自己的艱辛,可見富人們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這些廉價奴隸的血汗之上的。這樣通過環境描寫就揭露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預示了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性。同時,通過"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寫,也顯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國農村的狀況:階級關系依舊,風俗習慣依舊;人們的思想意識依舊。一句話,封建勢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對農村的統治依舊。這樣,通過環境描寫,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根源,預示了祥林嫂悲劇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對魯四老爺家祝福的描寫。
祝福本身就是舊社會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動,所以在祝福時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動的理學觀念也表現得最為強烈,在魯四老爺不準"敗壞風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誡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權力。她為了求取這點權力,用"歷來積存的工錢"捐了一條"贖"罪的門檻,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著罷,祥林嫂"。這樣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掙扎的希望都在這一句喝令中破滅了。就這樣,魯四老爺在祝福的時刻憑著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環境描寫,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同時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實感與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結尾通過"我"的感受對祝福景象的描寫。
祥林嫂死的慘象和天地圣眾"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氣氛,形成鮮明的對照,深化了對舊社會殺人本質的揭露,同時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應,使小說結構更臻完善的作用。
小結:
以《祝福》為題的意義:
1.小說故事時間起于祝福,結于祝福,中間一再寫到祝福,情節的發展與祝福有著密切的關系。
2.封建勢力通過祝福殺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眾""預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的祝福聲中。通過這個標題,就把"兇人的愚頑的歡呼"和"悲慘的弱者"的不幸,鮮明地擺到讀者的面前,形成強烈的對比,在表現主題方面更增強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劇性。 這也是一種反諷。
二、精當的語言藝術
解決課后練習第三題
三、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 學生理解材料,學會選題立意方法。
2.賞析范文,積累事例和優美語句。
教學重點:賞析范文,積累事例和優美語句。
教學難點:學生理解材料,學會選題立意方法。
疑難預設:選題立意方法。
模式與方法: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流程:
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個神情憂郁的男子坐在咖啡廳角落里的一張桌子旁,一個人悶悶地喝著咖啡。在他不遠處坐著一位老人,老人一直在關注著這個人。
終于,老人走上前去,對這個人說:“你一定遇上什么難題,如果你愿意告訴我,我希望我可以幫助你。”
這個人看老人一眼,冷冷地說:“你幫不了我,我的問題太多了。”
老人掏出名片,遞給他,接著說道:“如果你愿意的話,我想帶你去一個地方。”
這個人沒有拒絕,隨老人坐車來到了郊外。下車后,老人指著一排排的墓碑說:“你看見了嗎,只有躺在這里的人,才是沒有問題的。”
這個人緊皺著的眉頭松開了。
讀了上面的'故事,引起了你怎么一些感想,請把你的感想寫下來。
要求:自立文意,自選文體,自擬文題,全文不少于800字。
教師帶領學生分析立意:
①沒有問題的人生是沒有的你有追求,要奮斗,想在自己短暫而漫長的一生中有所建樹,獲得輝煌,問題就會接踵而至.
②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的遇到問題、困難、挫折、打擊、磨難,甚至災難的并且一定要戰勝它們的過程。
③“問題”是上帝饋贈給我們的一筆厚禮,我們珍視它,用好它,就一定會迎接屬于我們自己的輝煌。
④從老人把一個幾乎被所謂的“問題”壓垮了的青年,通過故事中巧妙的方法,“使他緊皺著的眉頭松開了”的角度,我們還可以把觀點確立在:總有一種方法是最好的。
開頭
1 運用類比切題的方法開頭的示例:
小草要茁壯成長,那堅硬的地皮,便是她必須要面對也必須要戰勝的“問題”;小溪要流向遠方,一路上的溝溝坎坎、懸崖峭壁,便是它必須接受也必須戰勝的“問題”……人,“志當存高遠”,心事“當拿云”,請記住:鮮花永遠不是用來鋪路的,而是用來肯定你的勇氣,你的付出,點綴輝煌的。
2 “親愛的(或朋友)”式的開頭示例:
親愛的,請別那樣憂郁,別那樣眉頭緊鎖,別那樣心事重重……我知道,你正走在“充滿荊棘”的人生之路上,迎著“問題”,迎著數不清的困難,迎著甚至足以摧垮一個人的信心意志的磨難,但請聽我說,趕快樂觀起來吧,因為你也正在走向噴薄的太陽。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流暢說出《史記》的相關文學常識。能在具體語境中識記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字、特殊句式等。
過程與方法:借助課文的分析,識記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爭中,展示人物個性特征的寫作方法并簡單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性格在政治軍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確客觀評價有關人物。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常用詞,拓展一些實詞、虛詞和兼語省略句法的知識。正確分析認識項羽、劉邦兩個集團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
正確評價項羽和劉邦等人物。
學情分析
通過《史記》名篇的學習,學生對史記敘事筆法以及人物塑造方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積淀,但此文篇幅較長,部分學生在字詞的理解上會存有一定的難度,同時,理解文章借助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激烈的矛盾沖突來展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也是學生面臨的困難。因此,本次教學重點在于借助圈劃、朗讀等手段,鞏固、強化文言實詞、虛詞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品味情節和人物,能客觀地進行分析和鑒賞。
課標要求
讀懂,理解淺易的文言詩文。能把握作品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基本思想,有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能鑒賞優秀的文言詩文作品,對作品的思想內容,表現手法,語言風格作簡要的評析。
考點分析
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的`辨析。《史記》基本常識的識記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
2、搜集整理《史記》相關文學常識。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音樂起,播放項羽的《垓下歌》,在音樂中體會其慷慨悲涼的意味。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課件展示《大風歌》,齊誦并簡析,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
大風歌劉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
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后在平定鯨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道故鄉沛縣時所作。主要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后國防的憂心。
(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的群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
引導學生思考:
同為交戰雙方,為何勝敗迥異呢?借此引入《鴻門宴》的學習。
二、分享搜集成果。
(檢測為主、明確知識點。)
環節一:
司馬遷和《史記》;
環節二:
歷史背景。
(課件明確。)
三、分享預習,梳理文本:
1.字形、字音、字義:
破音異讀:沛公欲王關中(wàng)
道芷欲間行(jiàn)
通假異讀:距關,毋內諸侯(同“拒”“納”)
要項伯(通“邀”)
令將軍與臣有郤(通“隙”)
愿項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通“早”)
強調字音:
饗(xiǎng)說(shuì)美姬(jī)鯫(zōu)生卮(zhī)酒有郤(xì)玉玦(jué)瞋(chēn)目目眥(zì)跽(jì)曰參乘(shèng)彘(zhì)肩不勝(shēng)刀俎(zǔ)
2、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并做好各類文言現象的標志。
①通假字、
距─拒: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內─納: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要─邀:張良出,要項伯。
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坐─座:置之坐上。
不——否
②成語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③古今異義
山東古:指崤山以東地區。今:指太行山東邊的一個省。
非常古:意外的變故。今: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河北古:黃河以北地區。今:黃河北部的一個省。
河南古:黃河以南地區。今:黃河南部的一個省。
壽古:敬酒。今:長壽。
細說古:小人的讒言。今:詳細地講述。
婚姻古:兒女親家今:結婚的事或者說因結婚而主生的夫妻親眷關系。
3、學生簡單概述課文內容,然后梳理
(1)本文記敘的中心事件是什么?事件圍繞什么問題展開?結果如何?學生概括故事情節:
本文中心:鴻門宴
本文線索:殺不殺劉邦
本文順序:時間順序
本文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和尾聲
宴前(幕后活動):無傷告密亞父定計夜訪張良劉邦定策項伯說情
宴中(明爭暗斗):沛公謝罪范增示意項莊舞劍樊噲闖帳義責項羽
宴后(脫身除患):沛公逃席張良留謝項王受璧范增憤罵誅殺無傷
(2)文中涉及哪些人物?故事如何展開?(請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脈絡劃分段落層次)
對比照應
人物結構:兩峰并峙,雙水分流。
項羽集團:項羽范增項伯項莊
劉邦集團:劉邦張良曹無傷樊噲
(3)學生復述故事情節
互動設計:大家說,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宴會么?
點撥:這絕對不是一次愉快的宴會,項羽和劉邦在宴會上劍拔弩張,勾心斗角,進行了一次驚心動魄的沒有硝煙的戰爭,戰爭以劉邦勝出為結局。后來“鴻門宴”也成為了一個特定的詞語,用來比喻那些“不懷好意,設計陷害別人的宴會”。
四、總結
全文以“鴻門宴”為中心,以“殺不殺劉邦”為線縈,按時間順序來展開故事情節,以項羽欲擊劉邦始,到劉邦被放終,以曹無傷密告始,到曹無傷被誅殺終;以范增勸說項羽始,到范增怒罵項羽終。矛盾復雜,波瀾起伏,雖是《項羽本紀》中的節選部分,而結構卻十分嚴謹,前后呼應緊密,也可說是一個動人的完整故事。
因境生情,提高興趣。
引導學生關注課前預習。
展示課前預習結果,以鼓勵激發興趣。
積累文化、文學知識,同時為閱讀文本作必要的準備。
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生成目標。
問題的設計著重于讓學生關注文章的重點,加深對寫作方法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立足文本,形成自己的閱讀感受,使學生獲得具體感悟。
在互動和分享中培養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概括和表達能力。
部分學生分析闡述不全面,適當引導。
基本文言常識通過學生交流補充,教師通過課件展示明確并歸納總結。
通過朗讀,揣摩語氣,在動態的事件發展中分析人物形象。
本課小結
《鴻門宴》是《項羽本紀》中最為精彩的一段,它借鴻門宴上雙方人物的一次匯集,生動地寫出了項羽、劉邦雙方明爭暗斗的斗爭場面,刻畫了項、劉兩人不同的性特點及在斗爭中所起的作用,同時也成功刻畫了張良、樊噲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我們在閱讀之余,需要更多關注作者借助人物描寫凸顯人物特性上的成功之處。
課后作業見作業包1+2(必修+選修)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4
【教學目的】
1、學習《氓》作為敘事詩的特點和對比手法的使用,體會詩歌中細節描寫的作用。
2、背誦課文,熟練掌握詩歌中的重點字詞。
3.理解三首詩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敘述的手法;
4.學習掌握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和其現實主義的風格;
【教學重點】學習兩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學習掌握《詩經》四言詩的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法節奏特點;
【教學方法】朗讀法、點撥討論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導學點撥
一、導入:
《氓》是詩經中最長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較有代表性的棄婦詩。春秋初,封建的生產關系尚處于萌芽狀態,封建的思想意識也還未形成完整的體統。以戀愛而言,當時男女間的交往還比較自由。《氓》詩中的女主人公與氓的戀愛、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結婚僅三年,即被遺棄。這首詩就是她被棄回娘家后寫下的。
【作家作品】
詩經簡介(內容、形式、影響、作品分類)
【思路結構】
《氓》全詩六章,每章十句。第一、二章寫男子求婚,女子戀愛,結成夫妻的甜蜜回憶,纏綿深情而渺遠惻然;第三、四章是全詩的主旨,寫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訓,和對負心人的強烈憤慨,宛如長歌當哭般的呼號;第五章前半部分繼續回憶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則是回娘家后的情景,不禁傷心落淚;最后一章十句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無聊賴,無復可言。全詩層次分明,在敘事與抒情的結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詩經》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結構圖: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許婚(賦)
第二章:男女戀人相思、結婚(賦)
第三章:勸誡女子不要癡情(比、興)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別戀(比、興)
第五章:補敘多年的苦楚和處境(賦)
第六章:今昔對比的怨恨和痛苦(賦、比、興)
《無衣》可理解一首充滿了英雄主義氣概的出兵動員誓詞。全詩三章,采用了增疊復沓的結構形式,每一章字數、句數相等,但又不是簡單地機械地重復,而是不斷遞進有所發展的,體現出一種高昂的戰斗激情。結構圖:
與子同仇”
(感情基礎)“與子偕作”
(行動開始)“與子偕行”
(共赴戰場)
《靜女》描寫青年男女相愛、約會、贈送情物,全詩三章,每章四句,運用賦的手法,把詩中的“我”和靜女約會于城隅,以及靜女“愛而不見”的逗趣,“我”得到贈物時的喜悅等一一敘述出來。結構圖:
俟于城隅不見人貽我彤管思情人愛物及烏重歸荑
【疑難指津】
如何理解《衛風氓》第二、三章的比興手法?這兩章以抒情為主,詩中皆以桑樹起興,從詩人的年輕貌美寫到體衰色減,同時揭示了男子對她從熱愛到厭棄的經過。“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以桑葉之潤澤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顏亮麗。“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桑葉的枯黃飄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棄。“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則以“戒鳩無食桑葚以興下句戒女無與士耽也”(《詩集傳》)。桑葚是甜的`,鳩多食則易致醉;愛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戀則易上當受騙。男人沉溺于愛情猶可解脫,女子一旦墮入愛河,則無法掙離。這是多么沉痛的語言!從桑葉青青到桑葉黃落,不僅顯示了女子年齡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時光的推移。“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是說女子嫁過去好幾年,夫妻關系漸漸不和,終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著車子,渡過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慮,自己并無一點差錯,而是那個男子“二三其德”。在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氣回顧了婚后的生活,找尋被遺棄的原因,結果得到了一條教訓:在以男子為中心的社會里,只有癡心女子負心漢!
如何理解《邶風靜女》中男子所接受的兩件禮物?照理說,彤管比荑草要貴重,但男主人公對受贈的彤管只是說了句“彤管有煒”,欣賞的是它鮮艷的色澤,而對受贈的普通荑草卻由衷地大贊“洵美且異”,顯然欣賞的不是其外觀而別有所感。原來,荑草是她跋涉遠處郊野親手采來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陸凱《贈范曄》詩之“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達。接受彤管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5
【教學分析】
1、單元分析:
本單元為戲劇單元,《竇娥冤》為第一課,所以教師應在第一課時簡介戲劇常識:1戲劇的定義。2劇本構成。3戲劇沖突的重要性。
2、教材分析:《竇娥冤》屬于元雜劇,有其不同于一般戲劇的特點,故也應在進入文本之前簡介元雜劇的特點:本、折、宮調等。
3、文本分析:
⑴ 《竇娥冤》是中國古代戲劇中著名的悲劇,有著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故教學重點之一應放在引導學生體會本劇的悲劇性及其悲劇效果的形成,力求通過本劇的學習,使學生對悲劇作品有初步的鑒賞常識和能力。
⑵ 《竇娥冤》塑造了竇娥這一光彩的人物形象,作為劇本解讀,分析她的性格應為本文學習的又一重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1、由回顧初中所學戲劇導入。
2、簡介戲劇、元雜劇常識,簡介關漢卿及“元曲四大家”。
3、學生(教師)復述情節,概括大意。
板書情節:
楔子(序幕):交待背景,寫出竇娥的悲苦身世。
第一折(開端):賽盧醫為躲債欲殺蔡婆,蔡婆為謝恩引狼入室。
第二折(發展):張驢兒為逼婚誤殺親父,竇娥在公堂屈打成招。
第三折(高潮):赴法場竇娥指斥天地,明冤屈發下三樁誓愿。
4、突破兩個教學重點:
教師關鍵兩問
⑴竇娥身上哪一點給你留下最深的印象?結合文本回答。
例:反抗性、剛強、善良、孝順等。重點引導體會其反抗性,師生可共同劃出本劇的矛盾沖突示意圖,看清竇娥這一弱女子對抗的對象──地痞流氓和昏官,體會竇娥在沖突中沒有絲毫猶豫、退縮和畏懼。尤其是臨死前發下的三樁誓愿,更讓我們類比想到了另一人物:桑迪亞歌。竇娥就像這位老人一樣,她可以被消滅,但惡勢力卻不能將她打敗。(這一解讀較成功,學生對竇娥形象的光彩開始有所領悟)
⑵ 《竇娥冤》這出悲劇位列世界十大悲劇之中,你認為哪些因素造就了本劇的悲劇效果?
問題分解為:
①什么是悲劇?
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②本劇中最有價值的是什么?緊扣“美的、有價值的”這一核心,學生聯系竇娥這一人物的光彩就較易理解了。
附加提示:竇娥這一人物的不幸身世,更加重了人物的悲劇性。
5、拓展閱讀、對比研討:
對照程硯秋改編的京劇《六月雪》的劇情,進一步體會《竇娥冤》的悲劇效果的來源。
6、求異思維,培養質疑精神。
你敢挑《竇娥冤》的錯嗎?你認為《竇娥冤》中又沒有缺憾之處?
例:第二折中桃杌審案太過倉促,既不合人物性格,有不合于常理。
7、作業:
⑴積累重點詞語
⑵背誦《滾繡球》曲詞。
推薦觀賞:電影《黑暗中的舞者》(一部簡約而又震撼人心的悲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的教學設計03-01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02-18
高中語文《雷雨》教學設計01-25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05-17
高中語文《師說》教學設計03-04
高中語文《登高》教學設計12-29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教案02-17
高中語文的教學設計13篇03-02
高中語文《氓》教學設計優秀02-14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精品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