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5篇[優選]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么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語文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
一、單元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積累新鮮詞句。
2、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寫作意圖,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理想和信念。
3、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精彩語句。通過模仿,加強語言運用,提高表達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⑴正確朗讀,積累新鮮詞句。
⑵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精彩語句。
2、難點:理解文章主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教學方法設計:
1、充分組織朗讀教學,引導學生感受文學作品的音藝術美。
2、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有創新、有價值的設問,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研討,重視過程和方法,著眼于語文學習的養成教育。
四、教學時間安排:
本單元教學擬用14個課時。精讀課文個兩課時,略讀課文各一課時,作文兩課時,復習檢測評價三課時,機動一課時。
五、單元內容分析:
本單元的主題也是人生,側重于理想和信念。要求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想想人生的理想。同時,要注重在課堂和課下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自覺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
理 想
課文類型:精讀課文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2、把握詩歌意象,領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標:
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三)德育目標:
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努力奮斗。
○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難點:賞析詩歌的語言。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聯想想象法。
學法指導:
討論點撥法。用于對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教具準備:
錄音機、課文朗讀帶、多媒體投影。
○課前準備:
①搜集有關為理想而奮斗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跡。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③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制作課件。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①反復朗讀這首詩歌。
②把握詩歌的結構。
③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么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范讀 。
最好由教師范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2、正音、正字、釋詞 。
3、默讀 。
三、感知課文內容:
1、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么?、
2、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
3、試著分析詩歌的結構
4、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5、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四、研討與賞析(上)
①精讀
逐段(1—7節)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復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②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l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它對于表現思想內容有什么作用?這一節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有關提示:采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表達了什么意思?能試著舉例說明嗎?
教師應啟發學生舉例證明。
第3節,這一節是從什么角度談理想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關提示:
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著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義?
第5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重大意義。
提示: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斗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第6節,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說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7節,“副產品”的本體是什么?有理想的人為什么也會“酸辛”?
有關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里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解決了以上問題,對所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師可根據需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增刪取舍,但不可將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簡單的問答形式,要特別注重討論分析過程。應當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同學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對獨到的發現和見解應予重視。8—12節教學研討,也應如此。
布置作業:
①抄寫并識記字詞。 ②背誦這首詩歌。
③完成“研討與練習”二(準備課堂交流)。 ④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板書設計:
理想的意義(1)
歷史意義(2、3)
人格意義(4、5、6、7)
人生意義(8、9、10、11)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12)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①檢查作業。
②繼續研討與賞析。
③語言運用。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①識記字詞。 ②朗讀、背誦。
二、研討與賞析(二)
1、課堂討論(8——12節)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語形象化語言。
第8節,你能從現實生活或個人體驗中找出實例,說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么是“大寫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舉出實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理想的人生意義。
第9節,這一節與上一節有什么關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點?作用是什么?作者列舉“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義?
提示:并列關系,都是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上一節是從正面寫,這一節是從反面寫。第三、四句是兩個倒裝句,分別強調“給罪人新生”和“喚浪子回頭”。典型意義是連“罪人”和“浪子”都因為有理想而改變了自己,何況是一般人呢。
第10、11節,這兩節詩歌在結構上是什么關系?在內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將“蛻”字改換成“變”字?為什么?
提示:層進關系。第10節從被動方面寫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應該怎么辦。第1l節寫有些人因主動放棄理想而產生的后果。不能換,“蛻”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第12節,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閱讀體驗。
組織學生對照課文,聯系自己,談談應怎樣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努力奮斗。
教師應讓學生自由論談,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語言運用
①語言運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云;
愛心是云,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這個練習難度比較大,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鼓勵學生大但嘗試,并多給予賞識性評價。
②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方法,可由教師或同學指明一些事物,讓大家打比方,進行修辭訓練,看誰表達得形象生動。
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并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理想猶如航標燈,它指引著我們的人生之旅。愿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并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我想,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四、布置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②將“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隨筆。
五、板書設計:
理 想
流沙河
歷史意義
理想是方向 人格意義 樹立理想,為之奮斗
人生意義
教學后記:
以后在教學者中要突出了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的培養。在人文精神方面,著力將課文表現的思想觀念,轉化為學生自身的情感意識。在語文素養方面,抓住詩歌教學的`主要特點,重在品味和賞析詩歌形象化的語言特點。教學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讀訓練和思維訓練,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符合新課改的精神。閱讀過程注重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學生易于接受;問題的設置,有針對性和層次性,前后貫通,相互照應,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特別是在學法指導上,引導學生注重學習過程的自主、合作、探究,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短文兩篇:《行道樹》 《第一次真好》
教學目標:
知識儲備點:
1、感悟并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驗。
2、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能力培養點:
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情感體驗點:
1、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2、體驗人生第一次的真切感受。
教學重點:
理解兩篇課文的深刻內涵。
教學難點:
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
課文類型:課內自讀課
教學方法:
朗讀法。通過朗讀學生與文章直接對話。
學習方法:
研討點撥法。
教學準備:
①布置學生預習,就課文的主要內容和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列出思考題,準備討論、發言材料。
②列舉自己最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談談自己的感受。
③教師設置精當的思考題備案,以供學生參考。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行道樹》內容。
①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②反復朗讀課文,體會形象化的語言。
一、課文導入:
同學們,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它最豐富、最準確、最鮮明、最生動。在漢語的寶典里,有許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詞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擠出來的是牛奶”“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等。這些話表面好像在寫動植物,其實是有象征意義的。有一首詞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你們知道這首詞寫的是什么嗎?你們知道它的深刻含義嗎?今天,我們來學習張曉風的短文《行道樹》,看看馬路兩旁的行道樹有什么象征意義。
二、朗讀課文
1、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2、學生根據自己課前的預習情況,表演自編的朗讀劇,加深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
3、識記字詞
三、整體感知
①思考質疑
讓同學們獨立閱讀,調動自己的學習經驗,歸納學習本課應重點掌握的知識點,提出疑難問題,做好記錄。
②討論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發現的問題。比較淺顯的,組內討論解決;集中疑難問題,準備課堂發言。
③交流研討
小組代表發言,提出問題。教師進行組織、引導和調控,將思考題逐漸集中到以下幾個方面:
a、行道樹的形象體現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業是什么事業?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行道樹的“深沉”主要表現在什么方面?
[有關提示]神圣的事業必須以自我犧牲為代價。從個人利益角度講,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練使奉獻者具備了以苦為樂的品質,這便是“深沉”。
c、怎樣理解“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四、研討賞析
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疑難問題和值得深究的問題,進行討論。提出的問題盡量深刻一些。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寫作目的,體會這篇課文的現實意義,進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從哪些方面刻畫了行道樹的形象?
[提示]自我犧牲、奉獻人類、心系社會……
②怎樣理解“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
③“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表現了行道樹怎樣的思想感情?同時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狀?
[有關提示]保護環境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④為突出行道樹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提示]采用了對比手法:
a、與同類的優越處境對比;
b、與人類的盲目和無知行為對比。
⑤你認為哪些語言描寫最生動,最能突出行道樹的形象?試分析說明?
讓學生體會形象化的語言。學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樣的,蕪雜的,教師要幫助學生突出重點,明確中心。
五、拓展延伸
鼓勵學生結合現實和自己的經歷,談學習感受。
①現實生活中有像行道樹一樣具有奉獻精神的人嗎?怎樣看待他們的價值?
②本文的現實意義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過行道樹的自白表現出來的。但有人說像在發牢騷,你怎么看?
提示:決非發牢騷,而是強烈的呼喚。呼喚更多的奉獻者為社會造福,為人類造福呼喚人們尊重奉獻者的辛勞,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
④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受到哪些啟發?
六、教師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很好的討論和研究,對無私奉獻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應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任何意義上講,我們都應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然。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的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光彩。
七、布置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
(基礎知識掌握不好的同學布置相關作業進行強化訓練 0
②預習《第一次真好》。
八、板書設計:
行道樹 張曉風
關鍵詞: 神圣 痛苦 深沉
行道樹 原始森林同伴
(奉獻者形象) 沉浸在夜生活中的市民
第二課時
學習要點:《第一次真好》
①認識人生第一次經歷的重大意義,珍視第一次經驗。
②學習以小見大和詳略得當的寫法。
③了解選材的典型性。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難忘的經歷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紅柿的那個人嗎?你知道“第一個吃螃蟹”的重大意義嗎?第一次遠行、第一次脫險、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從我們有意識以來,數不清的第一次,無一例外地給我們帶來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誰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奧妙呢?周素姍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
二、整體感知
①集體朗讀
感悟課文內容。要求學生注意朗讀時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讀課文
三、獨立思考,出示問題: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課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為什么選取這兩個“第一次”詳寫?
d、課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點?好處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無益的。本文所說的“第一次”屬于哪一種?為什么?
引導學生探究性閱讀,整體把握,篩選信息,猜想印證,形成解釋。
四、研討探究
引導學生采用互動方式,合作交流,使問題逐漸明朗,最終明確;
a、“第一次真好”指感覺真好: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從不同角度寫了兩件事:前者寫的是植物;后者寫的是動物。前者寫的是靜態;后者寫的是動態。前者的感覺沒有變化:只是喜悅和新奇;后者的感覺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先是驚喜,再是惡心,而后喜愛。這樣寫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現作者的個性體驗,也能與讀者產生共鳴,有典型意義。
(學生談不透,教師要予以引導、點撥。)
d、詳略得當:詳寫的是看柚子樹和看孵小鳥兩件事。略寫的有六件事,均一筆帶過。詳寫是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寫部分是對詳寫部分的補充,旨在以小見大地表現“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義,同時,使文章內容更加充實。
e、本文寫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為所舉的每一個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發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五、研讀賞析
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結合“研討與練習”,引導學生重點研讀與賞析作品的語言,以求達到對課文內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讓學生提出最感興趣或有疑難的問題,供全體同學討論。
出示問題組:
①為什么說是“一幅秋日的風情畫”,而不說是“風景畫”、“風光畫”?
②“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么區別?
③“我喜愛他們又甚于那些老鳥”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現作者對生命的珍惜和對生命力的贊嘆。
④找出課文中帶有議論性的句子,試分析它的作用。
本題的設計旨在讓學生逐漸了解記敘文中議論的作用。
六、體驗反思
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解釋課文有關內容,并從多角度提出問題,深化理解。
①為什么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感覺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嘗試嗎?
提示:感覺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應當積極嘗試。如舍己為人等。
②為什么說“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憶你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談談它對你后來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④什么樣的第一次不能嘗試?為什么?
七、教師小結:
同學們,現在我要告訴你們,據說西紅柿最早只是一種觀賞植物,沒人知道它可以吃,且營養豐富。我們應當感謝那個第一次吃西紅柿的人,他當時的勇氣決不亞于視死如歸。我猜想,他嘗試以后的感覺一定是新鮮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個第一次,竟使西紅柿成了我們餐桌上的佳品。
同學們,我們要多多地嘗試有益的第一次,讓萬紫千紅的第一次,織成我們五彩斑斕的人生,給社會帶來進步。
八、拓展鞏固: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剩余部分。
②習作:寫一篇題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談談學習本文的感受
九、板書設計:
第一次真好 周素珊
柚子樹結實累累(喜悅、新奇)
十姊妹孵出小鳥(驚喜)
第一次:新鮮刺激、回味無窮。
十、教學后記:
本課結合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珍重第一次,拓寬生活領域,大膽嘗試越來越多的第一次,豐富經驗。
人生寓言
教學目標:
知識儲備點:
1、正確理解寓言的含義;
2、理解、積累新鮮詞語。
能力培養點:
1、感受優美的語言,模仿文章美的表達。
2、正確把握對人生的態度,對待人生的際遇;
德育培養點:
體會寓意,培養應對財富和不幸的審美心態和堅韌意志。
教學重點 :
理解寓言的含義。
教學難點:
學習文章精美的表達。
課文類型:
課內自讀課文
教學方法:
1、自讀與點撥結合法。
2、延伸積累法。
學法指導:
1、查閱資料,掃清文字障礙;
2、預習課文內容,思考寓言的含義。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錄音機、示范朗讀帶、投影儀。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白兔和月亮》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人們的生命歷程中,得與失始終伴隨我們一生。有俗語說:“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隨遇而安,得失不驚,心寬體胖,處世瀟灑;癡妄的,追名逐利,以亂心迷,生身受累。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人生態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鏡子。
二、簡介寓言:
寓言:文學體裁的一種。以散文或韻詩的形式,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結構大多短小,主人公多為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多充滿智慧哲理。
三、整體感知:
1、這則寓言講了怎樣一個故事?
2、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后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為什么會有得失之患?
4、這則寓言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四、體味感知:
這則寓言的語言很精美,你認為哪個詞語你最有感觸,認為用的最好?請找出來,并談出自己的感受。
五、探討研究:
1、本文有兩次轉折,請你找出來,并分析這樣的寫法有何好處?
2、白兔最終要求諸神之王撤銷這個決定,說明了什么?
3、這則寓言提到人類有怎樣的諷刺意義?
六、拓展延伸:
1、擁有財產就一定會有得失之患嗎?
2、我們可以從白兔身上學到些什么?
3、在現實生活中,你是否會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們應該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標?
七、鞏固練習 :第一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落難的王子》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了解到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坦然面對人生的得與失,正確把握好人生的得與失。不僅如此,我國有句俗語“天有不測風雨,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注定要與困難同行的,甚至要與挫折和災難打交道。因此,我們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學習另一則寓言故事《落難的王子》,我相信同學們會有一種別樣的收獲。
二、整體感知:
這則寓言故事寫得很深沉,不僅在主題思想上令人發省,而且在情節安排上也值得我們學習,具有普遍的意義。通讀寓言故事,告訴我們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三、思考品味:
1、“我”在情節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這件事落到我的頭上,我可受不了!”這句話在課文中反復出現過三次,都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有什么意義?
四、問題探究:
1、王子落難前后性格有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2、王子是怎樣落難的?作者這樣便偏故事情節有何用意?王子落難你認為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
3、“我”是王子落難的見證人,然而,當厄運也落到了“我”的頭上,這說明了什么?
4、文章結尾給人怎樣的啟示?
5、只有落難后才會變得堅強,才能戰勝脆弱,這是一條定律嗎?
五、拓展延伸:
與《白兔和月亮》進行比較閱讀。
1、 在主題上,兩片語言都是些人生態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則主要寫人在獲利之后的心境;后則寫人受難后的狀態;
2、在情節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則寓言味道比較濃些;后則更像是事實;
3、在表達方式上,兩篇寓言都是敘事為主。而前則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寫;后則重在敘事。
六、體驗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禍,可能不期而至,對我們應怎樣對待?
2、從自己的經歷中舉出實例,說說你怎樣面對困難,使自己堅強起來?
3、實際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們應當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的堅強的意志?
七、教師小結:
同學們,學習了兩則寓言,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告訴我們很多人生啟示。我們知道了不計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計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還要告訴你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愿同學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遠離欲壑,健全人格;藐視困難,直面人生。
八、鞏固訓練:
1、完成“研討與練習”
2、作文訓練:《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長》
九、板書設計:
人生寓言 周國平
白兔和月亮 心曠神怡地賞月 諸神賞賜
(主題詞:得失之患) 接著不安心痛如割 請求撤銷
落難的王子 寓意:厄運能使脆弱的人堅強起來。
十、教學后記: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兩項創新性學習:一由同學們自編自演課本劇,加深學生們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二組織學生進行小范圍內的辯論賽,辯題是《逆境一定成才》,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訓練學生們快速反應的能力。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我的信念
1、課型: 講授課
3、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質樸、真誠的語言。
(2)學習從不同角度把握主要內容,掌握處理信息的方法。
(3)從文中得到有益的啟示:磨練意志,學會生活,熱愛科學。
教法設計:講授、講析
學法指導:探究法、發現法
4、教學目標:表1—1 課目內容分解表
知識點學習水平
識記理解應用
1、新詞:固執、鞭策、盛名、報酬、奢望、蹂躪、呵責、懊惱、沉醉、迷醉√√
2、重點句子:生活對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們必須有堅忍不拔的精神。√√
3、學習本文質樸、真誠的語言。 √√
4、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所取得的成就與她性格特點的聯系。 √
5、從文中得到有益的啟示:磨練意志,學會生活,熱愛科學。 √√
教學重點、難點
(1) 重點:知識點3。 (2)難點:知識點5。
5、表1—2學習水平描述表
知識點學習水平描述語句行為動詞
新鮮詞句識記識記新鮮詞句記住
語言學習積累、理解語言理解、運用
主題理解理解文章主題理解
6、教學媒體的選用和組合
(1) 本課為講授課,語言點:為了讓學生掌握該課生詞和語句,能較好的練習,在選用媒體時考慮了板書、投影和錄音機。
(2) 教學媒體的選用如表1—3所示。
表1—3 媒體選用情況表
知識點媒體類型媒體的內容要點媒體的教學作用使用方法
1板書、投影新鮮詞語的音形義引入課文教學視聽、講解
2投影、板書重點句子引導學生理解視聽、講解
3板書、投影課文的朗讀及表達加深印象講解、操練
4小黑板、投影練習檢查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強化訓練練習、反饋
5投影練習課文朗讀鞏固、訓練朗誦表演
7、教學過程 :
(1) 學生值日生報告(復習)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2
摘要:質疑,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氣氛,培養創新意識。質疑,能開啟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
關鍵詞:多思 創新21世紀是一個創新的世紀,創新的時代需要創新的人才,創新的人才需要創新的教育來培養。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通過什么途徑,什么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創新意識
愛學生是一個教師最重要的品質。著名的特級教師魏書生無論走到里,都能很快與學生達成一種和諧融洽的關系。那富有感染力的容,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般的教學語言令人賞心悅目。這都給我們很大的啟示: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自由、民主、信任、寬容的新型師生關系,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敢于發表獨特見解,將其創造潛能發揮出來。
1、學生課堂上敢插問“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有了疑,才能啟動創造的閘門。觸發想象與思考,敢于質疑,才能發展創造思維能力。
2、學生敢對教材說“不”學習《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時,有學生對標題提出異議:本文是按時間順序介紹書籍演變的說明文“從??到??”的句式表明最早的書籍是甲骨文,并非書籍的雛形,所以,師生達成共識,本標題不能準確說明書籍的演變過程。
3、學生敢對教師說“不”人非圣賢,敦能無過?教師應鼓勵學生指出自己的錯誤。如老師范讀課文哪個讀音不準,教師板書哪個字筆順不對,學生總會指出,糾正。
二、樹立敢疑的信心,培養創新意識 疑就是不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3
【設計理念】
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學應當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研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用合作探究與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礎上,聯系自身經驗,對文本進行了個性化解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人文素養。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選自人教版語文教材第單元的篇課文。本單元主要體現注視,重在引導學生欣賞和表述之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葉圣陶語),這個例子既承擔了落實本單元教學重點的任務,又承擔了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的責任,因此是個很好的藍本。
2、文本簡析:
因此,研究這篇文章不僅要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研究的手法,更要讓學生仔細品味語言,領略語言文字的魅力。
【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有很強的獵奇心和表現欲望,所以教師要采取鼓勵機制,激發他們的參與認識,培養他們的協作精神和探究熱情。并且,初一是學生開始形成自己的審雅觀、代價觀的時期,但他們的觀賞能力還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強這方面的訓練。以上幾點主要是從學生的現有水平、研究慣和能力上去認識歸納的。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2、進程與方法:
3、情緒態度與代價觀:
【重點難點】
1、針對單元重點和教材內容,我認為本文的教學重點是:
2、針對學生的現有水平和心理層次,我認為本文的教學難點是:
【教學方法】
1.教法:
教法
誦讀法
依據
是一種欣賞教學法,優美的散文需要閱讀,不僅可以鍛煉朗誦能力之美,從而獲得語感的訓練。
對話教學法它能充分發揮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用此法可開導學生思維,培養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激發其研究的主動性、積極性,打造動態情境教學法激發興趣,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調開展,盡量給學的多種感知覺器官,增強教學效果。
2、學法:
學法
預法
依據
初步了解文本,破除與文本的陌生感,可有效地進入文章的研究化的理解,有助于問題思考意識的養成。評點閱讀法在閱讀過程中,圈圈點點,心有所感,筆墨追錄。在主動的思維研究,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合作討論探究法訓練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激勵學論與爭辯的能力,激發創造性思維。
【教學手段】
采用多媒體教學,利用圖片、音樂、視頻等多媒體素材。
【課時安排】
一課時(45分鐘)
【課型】
新授課
【教學進程】
一、未成曲調先有情(3分鐘)
(一)課前預
1、掌握本文字詞,熟讀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對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記號。
2、使用藏書樓、收集等資源,認識并熟悉作者和本文的寫作背景。
(二)情境導入
二、窺一斑而知全豹(12分鐘)
整體感知全文,挑選樞紐信息,思考以下問題。
三、奇文探究共賞析(22分鐘)
四人組成一個小組,合作完成以下內容,并且采用“小組擂臺積分榜”進行評價。
(一)研讀入境品語言
展示例句,讓學生運用遐設法主意,交換法,咀嚼品味作者細致而準確的寫作手法。
(二)賞讀入心悟情思
讓學生“讀其所喜,品其所愛”,重視誦讀能力,并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慣,先小組討論再全班交流。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這也是我的教法和學法指導。學生邊讀邊評邊議,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指導學生用怎樣的感情、語調來朗讀,并作好評價的引導。
(三)涵詠入理勇質疑
這個環節安排在這里是為了給學生討論交流提供一個緩沖的空間,讓學生質疑,這個疑問可以是預課文時留下的,也可以是在討論交流中產生的。產生的疑問可由學生互相解答,然后再由教師進行補充。四、XXX總是情(8分鐘)
(一)拓展遷徙
欣賞一段視頻,走出語文的范本,走向課改中倡導的“大語文”境界。
(二)課堂總結
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師總結,改由學生總結。這不僅是對學生研究成果的檢驗,而且這種生成性的信息反饋更加準確有效,可以使得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策略進行調整和完善。
(三)作業布置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合作探究,掌握作者的論點及論證方法。
3.體會作者舍生取義的觀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孟子舍生取義的觀點的內涵。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朗讀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人生在世不過短短百年,但是在這短暫的一生中,我們會遇到無數需要做出選擇的事情,小到選擇今天吃什么,去哪里玩,大到可能會面臨生與義的選擇,當你們面臨這樣的選擇時,又會把自己心中的天平傾向哪一邊呢?有同學說了文天祥的一句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還有的同學說到夏明翰曾經說過“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看來大家在生與義之間都選擇了后者,今天就讓我們共同走進孟子的《魚我所欲也》,看看在生與義之間孟子是如何進行選擇的。(板書:魚我所欲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注意字音、停頓、節奏等。
明確:字音規范,語氣適中,節奏準確,重音恰當。
2.學生自讀,解決重點字詞。
明確:①得:通“德”,恩惠,感激。
②為:今為(介詞,為了)宮室之美而為(接受)之;
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動詞,做)也。
(三)品析語句,合作交流
1.同桌交流,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疏通文意,找出文章中的中心論點。
明確: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板書:生、義)
2.文章的論點是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味的。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更美味的,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3.小組討論,孟子為了闡明自己的論點,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逐層展開?
明確:①比喻論證。
“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提出“魚”和“熊掌”都是好吃的東西,但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那就舍魚而取熊掌。接著,提出“生”和“義”兩樣都很貴重,在兩件事不能同時并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而取。
②正反對比論證。
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與事實做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人。最后用“不食嗟來之食”與“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做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道理論證。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論證方法。
④舉例論證。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論證方法,舉“窮人不食嗟來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強調了要講“義”,不能忍受羞辱,“蹴爾而與之”連乞丐都不接受,何況是把“義”看得很重的人了;舉“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板書:比喻、道理、對比、舉例;舍生取義)
4.結合本篇文章及以前學過的文章,思考總結孟子文章的語言特點。
明確: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四)拓展延伸,小結作業
1.學完本篇文章,在現在這個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2.師生互動總結。
3.作業:現實生活中,面對著義和利,你一定也作過許多次選擇,其中哪一次對你的影響最大,給你的印象最深?請以“選擇”為話題寫一篇小作文,字數不限,要有自己的真情實感。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文言文的特點,進行反復地誦讀,讓學生讀通、讀懂、讀出韻味。學生能夠在讀中明確孟子的性善論的思想,通過教師的引導,能夠學會辯證地分析與認識作者“舍生取義”的觀點,使文化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傳承與發展。注重了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使三維目標得以很好地實現。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5
教學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得到識別天氣陰晴雨雪的知識。
2.體會本文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3.理解本文“總說——分說——總說”的結構形式。
教學設想
1.安排一教時。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層層具體說明云的形態、光彩變化同天氣變化的關系,應為教學的重點。可以通過列表,有條件的可以通過放映有關云的彩色幻燈片,幫助學生理解。
3.預習要求:
(1)認真看“閱讀提示”,把握本文學習的兩個重點。
(2)掌握課文注釋中的字、詞語(會讀、會解釋)。
(3)朗讀課文,注明段的序號。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解題
問:從課題看,本文說明的內容是什么?
明確:云和天氣的關系即通過觀察天空中各種云來識別陰晴風雨。
(二)朗讀課文(檢查讀音和語句停頓)
(三)正音、正率和解詞
巒山(與“戀”區別)霎(與“剎”區別)盈縷(注意漢語拼音規則)暈(還有一個音,朦朧連綿不斷(注意加點字寫法》
解釋詞語:
姿態萬千 點綴 一霎間 預兆 輕盈 彌漫
(四)統觀全文,了解結構
提示:聯系前面課文,《蘇州園林》是“先總說后分說”的結構;《我國的氣候》是“先分說后總說”的結構。思考這一課是怎樣的結構形式。
學生發言,歸納:
本文是“總說——分說——總說”的結構。
將課文劃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說明識天氣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問:課文第一段是怎樣的結構形式?
學生發言,歸納。
“總——分——總”的結構。
“姿態萬千”總說云的形態;
“變化無常”總說云的特征。
中間八個比喻,分別說明云的形態之多,扣“萬千”;省略號后,“有時”“有時”“剛才”“一霎間”,緊扣“變化無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說明云是天氣變化的標志——“看云識天氣”,引出全文的中心。
問:從第一段,看本文說明語言的生動形象,你可以舉哪些例?
學生先自讀,再發言,歸納。
(l)為了具體寫“姿態萬千”,用了八個比喻。結合課后練習二,說明這些描寫準確而生動,不僅形象具體,而且有動態特點。
為了具體寫“變化無常”。作者用“有時……美麗”,“有時……陰森”,“剛才……陽光燦爛,一霎間……大雨傾盆?進行對比。
(2)用詞非常準確、生動。
例:各種云運動時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飄”在空中,有的整齊地“排列”著,有的“來來去去”,有的滿滿地“蓋”住了天空;寫天氣變化用“點綴”、“籠罩”;“陽光燦爛”“烏云密布”“大雨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準確。
(五)重點分析課文第二部分
問:第2段上下文有何關系?起什么作用?
學生發言,歸納。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層”“陰雨風雪”——承上說明“云的各種形態”,啟下引出“云和天氣”的關系。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生默讀課文第3.4、5、6段。
思考這部分的結構層次。
同學討論,明確。
分為兩層:第一層(第3—5段)說明云的形態和天氣的關系;第H層(第6段),說明光彩現象和天氣的關系。
按課后練習一的要求,邊看課文,邊境表。可以補充每一類云的“位置”一欄。
┌───────────┬─────┬────────────────┐
│云種類│ 云的形狀 │位置 │天氣的情況 │
├───┬───────┼─────┼────────────────┤
│ 卷云 │像羽毛像綾紗 │最高 │陽光可以透過它照到地面,天氣晴朗│
├───┼───────┼─────┼────────────────┤
│卷積云│像粼波 │很高 │它不會帶來雨雪 │
├───┼───────┼─────┼────────────────┤
│ 積云 │像棉花團 │20xx米左右│在天空映著溫和的陽光 │
├───┼───────┼─────┼────────────────┤
│高積云│像羊群 │20xx米左右│云塊間露出碧藍的天空天晴 │
├───┼───────┼─────┼────────────────┤
│卷層云│仿佛白色調幕 │高 │它向前推進,天氣將轉陰 │
├───┼───────┼─────┼────────────────┤
│高層云│像毛玻璃 │低 │它預示將要下雨或下雪 │
├───┼───────┼┼─────┼────────────────┤
│雨層云│布滿天空 │更低 │雨雪就開始下降 │
├───┼───────┼─────┼────────────────┤
│積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更低 │馬上就會下暴雨 │
└───┴───────┴─────┴────────────────┘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氣的關系與第2段是相照應的。“象征”“預兆”用詞準確。
問:如何說明這部分說明語言的生動、形象?
同學從課文中找出例句,歸納。
(1)運用貼切的比喻:
“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說明卷云的輕盈和潔白;
“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積云的形態特征;
“像棉花團似的白云”比喻積云的形態特征;
寫卷云聚集成卷層云時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綢幕”作比喻。
(2)運用擬人的手法:
寫卷層云變成高層云時,用“這時的卷層云得改名換姓,該叫它高層云了”;
寫高層云變成雨層云時,用“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
(3)用描寫的語句:
“陽光透過云層……依然很清晰”,寫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爭奇”、“聳入天頂”等詞語寫由積云到積雨云;“云底變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潰”、“烏云彌漫”描繪“積雨云”的發展變化。
(4)用詞準確:
問:寫“積云”變化為“積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時間的詞,找出來,說說它們的作用。迅速、不一會、頃刻、馬上……說明變化速度之快,用詞又不雷同。
默讀第6段課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過渡句、也是中心句。邊讀課文,邊填表。
┌──┬───────────────┬────┬────────────┐
│光名│產生和分布情況│光彩│天氣征兆│ │ │
├──┼───────────────┼────┼────────────┤
│ 暈 │產生在卷層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圍│里紅外紫│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
├──┼───────────────┼────┼────────────┤
│華 │產生在高積云邊緣部分 │里紫外紅│華環由小變大,轉晴 │
│ │ │ │華環由大變小,轉陰雨一 │
├──┼───────────────┼────┼────────────┤
│ 虹 │雨過天晴,在太陽對面的云幕上 │彩色圓弧│東虹轟隆西虹雨 │
├──┼───────────────┼────┼────────────┤
│ 露 │早、晚,太陽照著對面的云彩 │云層變紅│朝霞西陰雨襲晚霞東幾天晴│
└──┴───────────────┴────┴────────────┘
問:這段沒有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沒有細致的描繪,怎樣使語言鮮明生動的?
學生討論,明確。
引用了諺語,簡短、通俗、鮮明、生動。
最后讀第7段課文,說說每句話寫了什么,怎樣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學生回答,歸納。
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局限性;還要依靠天氣預報。——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提示:最后兩句話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嚴密性,它與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時’等詞是相照應的,表明使用詞語的準確性。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6
為增強本節課的興趣性、直觀性和參與性,讓學生更容易品味詩的形象和意境,借助多媒體網絡輔助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投影西湖春景圖,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樂,由圖片及音樂營造一種濃濃的學習氣氛,從而引入課題。
2、引出白居易,簡介作者。
3、出示學習目的
二、初讀詩,知詩意
1、給生字注音:啄沒堤
2、聽錄音范讀課文,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
a、朗讀的`節奏
b、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按照古詩的要求學生集體讀課文,四人學習小組互讀課文。
4、請個別學生作示范性朗讀,然后讓學生互相點評。
5、學生說出標題提示了哪些方面的內容?(地點:錢塘湖、季節:春、事情:出游)
6、明確詩的體裁(七言律詩)
7、學生讀后討論提出詩中難理解的字詞:水面初平云腳低暖樹亂花缺乏3、抽生朗讀,指導朗讀技巧(聲音洪亮,節奏抑揚頓挫,情感自然)
4、師范讀,學生考慮:
A、劃出壓韻的字;
B、分析這是一首什么體裁的古詩?
C、找出其中的對偶句,體會其特點。
三、熟讀理清游蹤:
1、誰能劃出標題寫了幾方面內容,并說明理由;
2、讀一讀詩,想一想詩人憑什么說是錢塘湖,而非其他;
3、詩人說行,你能找出根據嗎?
四、精讀尋覓春蹤:
師:請閱讀全詩,想一想,寫了春天的哪一個階段?生:早春
師:小組自由討論,詩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寫初春的西湖?(學生分組討論后自由發言)
歸納:大致有春水,春云,春鳥,春樹,春泥,春花,春草,在詳細分析時,結合朱自清的《春》中春花,春草的描寫。師小結:白居易用妙筆為我們繪出了一幅水漲云舒鶯歌燕舞,花亂草綠,游人如織的西湖早春圖。
五、品讀詩中妙筆:
師:古人對語言的錘煉極為講究,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實都是吟安一個字,撫斷數根須的結果,白居易、歐陽修、賈島都是其中的典范。本詩亂花漸欲迷人眼中的亂不僅寫出了花的品種數量之多,花開之多更顯出了一種勃勃的活力,詩中還有類似的妙筆,你能找出一些嗎?
生:看書,自由討論,自由發言。歸納:初、低、早、爭、暖、新、春、漸、淺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2、品味詩歌形象的語言;
3、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了解封建社會庸俗腐`敗的人情世態,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2、學習通過對話、對比的細節等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
3、欣賞本文的諷刺藝術。
【重點難點】
1、重點:
⑴學習通過對話描寫、動作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⑵學習對比寫法。
2、難點:
欣賞本文的諷刺藝術。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先復習小說的常識,后以“彩票”引入,它可以一夜暴富。聯系到古代的“中舉”。
二、檢查預習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樣的小說?《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體長篇諷刺小說,是中國古典文學中諷刺藝術的最高峰,給后世的譴責小說以直接影響。它以整個封建社會為批判對象,以不同類型的封建知識分子為中心,通過對他們生活和心靈的描繪與剖析,勾畫了一群“儒林”的丑惡形象。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三、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1~2段):寫范進進學回家到中舉前的.情況。
第二部分(3~結束):寫范進中舉后情景。
2、再讀課文,劃出描寫范進的有關內容。
請同學繪聲繪色地復述范進中舉后發瘋的丑態。
四、討論
1、范進為什么會發瘋?
2、范進是怎樣的一個人?說出根據。
主要是兩點:
⑴熱衷功名利祿,夢寐以求躋身于統治階級行列。所以家中斷糧,仍要去參加鄉試;一旦中舉便樂極發瘋。
⑵虛偽。張鄉紳送銀子,范進“再三推辭”,“才把銀子收下”。可張鄉紳剛走,“范進即將這銀子交與渾家打開看,”可見推辭是假意。
3、通過范進這個藝術形象,我們可以看出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舉制度對整個社會尤其是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五、小結
本文著力刻畫了范進這個熱衷科舉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窮秀才范進中舉前后的生活經歷,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諷束了封建科舉制度,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及其對讀書人的腐蝕和毒害。
六、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一、二。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理解歌詞大意。
②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正確流暢、充滿感情地朗誦課文。
2、難點:理解歌詞大意。《黃河頌》語言上的特點。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一二兩班學生少部分愛回答問題,勤思考,愛動腦;但
三分之二的學生思想懶惰。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教學設計:
第1課時
一、課前三分鐘
二、導入新課
同學們到過黃河嗎?(生回答)我們現在就來看看黃河。(出示黃河資料)這就是黃河,1938年9月,我國著名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出隊,來到了黃河岸邊,看到了壺口瀑布,感慨不已,于是寫下了歌頌黃河母親的豪邁頌歌《黃河頌》。
三、感性認識并了解作者:
1、師生共同欣賞黃河照片和錄象,并請一兩個學生談觀后感。
2、光未然(1913—20xx),原名張光年,湖北省光化縣人(現老河口市),現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著作頗豐。1927年在家鄉參加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這次革命失敗后,曾做過商店學徒、書店店員和小學教員,享年89歲。
四、朗讀詩歌,掃除生字詞:
1、劃分朗讀節奏。
2、①教師范讀。 ②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③學生齊讀。
3、可能認錯的字:
氣魄pò山巔diān狂瀾lán哺bǔ育九曲qū澎湃péng pài
澎湃:波浪相互撞擊,比喻聲勢浩大,氣勢雄偉山巔:山頂
浩浩蕩蕩:形容水勢大,引申為廣闊或壯大哺育:喂養,比喻培養
狂瀾:巨大的波浪,文中比喻動蕩不定的局勢或猛烈的潮流
澎湃:波浪互相撞擊,比喻聲勢浩大
4、朗讀要求:
(1)、詩歌分為朗讀詞和歌詞兩大部分,朗讀時應該注意停頓,以示區別。
(2)、解題。本課題目是《黃河頌》,哪個詞是關鍵?(抓住“頌”字。)
(3)、三個“啊”要讀得深沉,聲音稍稍延長,“黃河”要讀得高昂,表明在歌頌。(4)、最后的兩句“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充滿了戰斗的決心,要讀得鏗鏘有力
五、小結:
A學生能夠積極把握字詞;B學生閱讀興趣濃,善于發表見解;
C學生樂于有感情地朗讀。
六、作業:抄寫生字詞。
第2課時
一、課前三分鐘:
二、導入:關于黃河的著名詩句
(1)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2)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李白《贈裴十四》)
(3)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王之渙《涼州詞》)
(4)白日衣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5)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三、內容研討
1、這首詩歌的主要內容是歌頌黃河,在歌頌前對黃河進行了一番描繪。你覺得這些句子表現了黃河的什么特點?(一往無前,無堅不摧。)
2、歌頌黃河的部分能分為幾個層次?分別是從那些方面進行贊頌的?
提示:以“啊!黃河!”為標志分為三層,分別從黃河的歷史貢獻,地理特征,自然特點這三方面歌頌了黃河。
3、詩人在歌詞前還加了一段內容,這段內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邊思考:朗誦詞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鋪墊、概括、總起、提示】
4、歌詞中,哪些詩句集中寫出了黃河的英雄氣魄?哪些詩句集中贊頌了黃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1)找出文中集中寫出了黃河的英雄氣魄的地方。用聲音來表現它的英雄氣魄(指名讀)
問:在哪些詞句上我們需要特別的注意,把它讀好?
“望”、“奔”、“掀”、“劈”、 “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
小結:我們要讀好詩歌,一定要讀好關鍵詞句。(生齊讀)
(2)你發現最能體現詩人對黃河贊頌之情的詩句有哪些?
【三個“啊,黃河”。】
①提示“三個‘啊,黃河’”讀法是不是一樣處理的呢?為什么?
第一個“啊,黃河!”應讀的舒緩深沉(重點詞:搖籃)。第二個“啊,黃河!”應讀的堅強有力(重點詞:屏障)。第三個“啊,黃河!”應讀的高亢激昂(重點詞:臂膀)。最后兩句“像你一樣偉大堅強!”號召我們向黃河學習,充滿戰斗決心,要讀的鏗鏘有力。
②指三名學生讀,評點。
③齊讀,提示:語氣逐漸加強,感情逐漸加深,深情、堅定、激昂,讀出變化!
5、總結讀好詩歌的方法:理解內容、體會感情、抓住關鍵詞句。
6、分角色朗讀。
7、結合時代背景,你認為這首詩歌的主題思想是什么?
(借歌頌黃河來歌頌中華民族,以激發中華兒女的愛國豪情,號召中華兒女學習黃河偉大堅強的精神,保衛黃河,保衛中國)
8、再次朗讀: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教師與學生齊讀詩歌,共同贊頌黃河,贊頌偉大的中華民族。
四、總結:
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華民族還沒有強大到無人敢欺凌。美國等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仍然在用各種方式來欺負我們。所以,我們今天仍然要以黃河為榜樣,學習它的偉大和堅強,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為使我們的民族躋身世界強國之林而奉獻自己的力量!
五、作業設計
1、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二、三
板書設計:
序曲主體尾聲
黃河偉大堅強唱黃河頌黃河學習黃河精神
教學反思:隨著詩人行進在黃河岸邊,感受黃河的氣魄,回想著雄奇壯麗的山河,英勇的戰士抗擊敵人的氣概,是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頑強的奮斗精神與不屈的意志。《黃河頌》給了學生一個了解先烈精神的機會。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9
合作學習應用在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上不僅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并增強團結及交際的能力。此教學模式跳出了傳統束縛,有利于學生的發展,為社會發展培養大批綜合能力強的人才,進而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新課程改革還要求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激發其創造性。而我們的農村初中傳統的語文教學卻不注重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廣大的農村教師往往習慣于遵從教考或固執于自己的定向思維,呆板地進行教學,嚴重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阻礙了學生的語文能力的提高。鑒于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種種問題,我們可以借助新課標中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中的合作學習方法來解決一些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創造性,培養其合作、創新能力,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質量。
1 我國初中語文教學合作學習模式存在的問題
當前,語文合作學習模式正受到越來越多初中語文教師的重視,但在具體實踐中,還存在幾種不良的共性傾向。
1.1 分組不合理。在當前很多初中語文合作學習模式實踐中,多數語文教師采用的是按座位分組的`方法,這種簡單的分組方法往往會導致組別間的整體水平差異,全班學習到小組合作學習的轉變還只是表面的變化,而非結構性的變化。在整體實力較弱或者整體學生表現不積極的學習小組內,合作學習模式就很難組織和進行,學習效果較差。
1.2 合作學習沒有達到全組成員的共同進步。在初中語文合作學習模式實踐中,另一個更為嚴重的不良傾向是組內學習重“個體”,輕“群體”。由于沒有明確分工,在小組學習中,成績優秀的學生喜歡討論式的學法,樂于獨立思考,在組內討論發言時表現更為積極;而成績落后的同學則更多是處于傾聽者的角色,獨立思考能力和積極參與討論的能力沒有得到應有的激發和提高。
1.3 學生的“競合”意識和技能整體都有待提高。在初中語文合作學習中,從整體上看,雖然在課堂內也廣泛采用了小組討論、組間競賽等形式,但是由于在組內學生合作意識較差、合作技能較低,以組為單位的團隊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相對更弱,這就出現了重“形式”,輕“實效”的弊病。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0
基本信息 課題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第二單元第七課《背影》
作者及工作單位 四川省武勝縣猛山學校唐智勇
教材分析 《背影》是八年級語文第二單元第七課,國培作業:初中語文教學設計與反思。第二單元是在第一單元(以戰爭為話題的單元)的基礎上發出的呼喚:再也不能讓人類之間的殘殺延續下去了,應該讓世界充滿愛,所以第二單元以“愛”為主題。本單元的五篇課文對普通人的的關愛,讓學生從課文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人們總是說,母愛溫情如水,父愛厚實如山,同學們都是沐浴在愛的雨露下幸福成長的,愛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愛是征服人類最有力的武器,也難怪錚錚鐵漢朱自清先生,卻在世界上最平常最樸實是父愛面前潸然淚下。作者將別人不曾在意的父子之愛,濃縮在方寸之間,就是父親的這個背影,幾十年來感動了無數讀者,令許多人淚濕衣衫。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較好,在本片區同年級18個班處于中偏上的水平,聽說讀寫思查與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較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雖然大多數是“留守學生”但他們的感情細膩而豐富。因學校多次開展與“感恩”有關的活動,大多數同學能用自己的良好表現和較好的成績,回報關愛過自己的`親人、老師、同學、朋友等。梁月輝、田姍姍、吳歡洋等同學能通過自己的詩文朗誦或動情講述,感動在場的每一個人,他們的文章有的在征文大賽中獲獎,有的在報刊上發表。盡管如此,但很多學生的家庭并沒有經歷過“禍不單行”的日子(如:文中作者的祖母死了,父親也失業了),很難站在作者和作者父親的角度來理解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將成為本節課學生認知形成最主要的障礙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掌握生字詞的音、形、義;
(2)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理清行文的思路;
(3)學習作者巧妙的構思。
2、過程與方法:
理解關鍵語句所表達的特殊感情。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父子之間濃濃的親情,凈化自己的心靈。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激發學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熱愛父母的思想感情;
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和作用,教案《國培作業:初中語文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一、導入
由朱自清先生的父親讀《背影》散文集引人課文
二、自主學習與交流
1.學生交流你所了解的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江蘇揚州人。曾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任教。著有散文詩集《蹤跡》,散文集《背影》等
2、正音、釋義
瑣屑xiè 頹唐tuí 差使chāi 交卸xiè
狼籍jí 簌簌sù 蹣跚pānshān
賦閑fùXiān 惟一wēi 舉箸zhù 橘子jú
妥貼tuǒ 柵欄zhà 拭干shì 晶瑩jīngyíng
三、合作探究
請學生研讀全文,回答問題。
(1)1——5自然段中,“父親”為“我”做了哪些事?
(2)“我”對“父親”無微不至的關心領情了嗎?
四、拓展延伸
五、完成課后作業第四題
一、教師動情地述說朱自清先生的父親讀《背影》散文集的表情、神態和父子當時的心情 。
二、教師指導學生介紹作者,并做適當的補充。教師用普通話正音,并指名學生說出幾個重要詞語的意思。
三、巡視指導各小組的討論,不時點撥,鼓勵。
四、教師要求學生在“背影”、“流淚”“父親的語言”三項中,任選一項,說說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五、教師要求1——3學習小組做第四題第1題,第4——6小組做第四題第2題
教師總結作業情況。
一、有的學生伸頸,側目,微笑,默嘆,為之欣喜,為之感動,想一睹為快。
二、學生展示學習成果。
三、學生通過合作探究,(1)明確:安慰兒子,為兒子送行,照看行李,給小費,講價錢,再三囑托兒子路上小心。(2)完成兒子對“父親”感情的轉變。
四、各組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見,發言踴躍。
五、各組學生先獨自完成,然后分組交流,看誰的作業有特色,最后在全班交流。
一、由朱自清父子的神情激發學生急于認真學習課文的積極性(因為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二、了解作者、初步理解生字詞,有助于很好地學習課文。
三、研讀是讓學生真切地熟悉內容和體驗感情。
四、各小組交流、展示學習成果,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和對感悟進行提煉。
五、通過完成書面作業和班組交流,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最終形成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板書設計 背影——4次
背影(朱自清) 流淚——4次 愛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自 評 表 自評人: ___月____日
自評內容 情況記載 總體自我評價 好 較好 一般 差 聯系閱讀,主動提問 好 較好 一般 差 能否積極參與合作 好 較好 一般 差 你的觀點的價值 高 較高 不高 差 小組發言次數 課堂發言次數 學會的方法有 最大的收獲 最大的遺憾 感觸最深的知識 語文教師的評價 努力的方向 教學反思 朱自清和他的父親分別用“眼淚”和“背影”演繹了人間親情,這不是演戲,但更感染人。本課聚集“背影”、“眼淚”“父親的語言”,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理解和反思,基本上做到了理性與人性的完美結合,經驗和體驗的真實碰撞,知識、價值、情感的高度統一。
教學中,最大的難點在于學生。八年級的學生年齡還小,社會閱歷太淺,大多數學生也沒有經歷過大喜大悲,課文所呈現的情形離學生很遙遠,因而學生不易進入角色。如何在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和學生的心靈情感之間搭建一座橋梁,使他們產生自己的體驗并進行評價?這一節課,基本上解決了這個難題。當然,還是有一部分學生的感情投入不很到位。
這節課的最大特點是緊抓“情感”主線,環節設計精巧。在簡練而深情的導入環節,用“研讀”來體驗課文“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和“情郁于中,自然要發之于外”的情感基調,然后以“怎樣的背影”和“幾次寫眼淚”為抓手,深度體驗和理解作者落淚的表層和深層原因,中間適當地點一下背景,一步步將學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情感引向高潮,直到最后讓學生完成“討論、寫作、交流”的課后作業第四題,讓學生積蓄已久的情感得以宣泄,水到渠成。難怪縣教研室主任湯繼光評價說:“唐老師這堂語文課做到了步步鋪設,環環緊扣,層層深入。”專家組梁曉華先生說“整個設計既符合新課程理念,又有教師的獨特理解和創意;環節新穎,內容厚實。” 但是,我自己認為:對重點語段的表情朗讀太少了;思考、答問的時間過多了一點。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分析人物形象,探討小說主題。
2.把握文章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3.把握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教材分析:
1.重點:(1)通過人物的分析探討主題,(2)把握對比手法的作用
2.難點:把握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教學設想:這篇小說在環境描寫、人物刻畫和對比手法的運用方面都比較典型,所以在教學中,對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分析要側重于前后的對比,我采用以表格的形式來板書,把內容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思考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的作用。第一課時我結合環境來分析人物,把故鄉分為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兩相對比;第二課時主要引導學生把握“我”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心情感受,正確恰當地理解文章里議論性的語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小說的主旨。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課型:合作探究—---結合具體的環境描寫,分析人物。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小說的情節和線索,在具體的環境中分析人物,把握對比手法的作用。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以關于“故鄉”的詩詞名句或者歌曲導入:故鄉,讓離家的游子多了一個永遠也做不完的夢;故鄉,在游子的記憶里沉淀出了無限的美麗與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感受《故鄉》的魅力。
二.檢查預習
1.關于作者、作品、寫作背景的了解情況
2.關于小說常識的知識了解
3.關于本課字詞的掌握情況
三.結合問題,了解性閱讀全文。
1.結合課文,明確三個要素:人物、情節和環境
人物:母親——我——宏兒閏土——水生楊二嫂
情節:小說以時間為序,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全文按“漸近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組織安排材料。
環境:自然環境:記憶中的故鄉和眼前的故鄉環境
社會環境:農民生活痛苦,城市平民破產的現實
2.理清各人物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我”-------線索人物,勾連情節閏土、楊二嫂-------主要人物,凸顯主旨母親、宏兒、水生------次要人物,寄寓希望。
3.比較本文與其他小說的異同。(本文的情節相對淡化,主要以塑造人物為主。)
4.文章所寫的“故鄉”跨越的時間長度?(20年)
從時間概念上看,我們可以把“故鄉”分割為幾段?
(主要可能有2種意見:
(1)記憶中的故鄉-----現實的故鄉
(2)記憶中的故鄉-----現實的故鄉-----理想的故鄉。2種意見都正確,應該予以充分肯定。)
四.結合環境,分析人物,探究性閱讀課文。
(一)記憶中的故鄉
1.記憶中的故鄉是怎樣的景像?有哪些人?有哪些有趣的事?
記憶里的故鄉有“深藍”的天空,有“金黃”的圓月,有“碧綠”的西瓜,有各種顏色的鳥類:稻雞、角雞、鵓鴣、藍背……有閏土月夜刺猹的鮮活畫面,也有雪地捕鳥的無窮樂趣,它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這個世界廣闊而又鮮活,寂靜而富有動感。
記憶里的故鄉有活潑可愛、見多識廣的小英雄閏土,有“終日坐著”,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楊二嫂。
2.結合具體的語段,對人物形象作簡要的分析(從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等方面分析)
3.結合寫作的背景,討論記憶中的故鄉是否真實存在。(言之有理)
參考:可能存在。原因是:當時的中國處于封建統治之下,雖然經濟落后,思想愚昧,但是人民生活較為安定。辛亥革命在_了中國20xx年的封建統治的同時,給人民帶來的是國無君,民無主的現實,直接造成了帝國主義的長驅直入,百姓承受著封建地主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剝削和壓迫,導致農民和城市平民的生活日益貧困,直至破產。據此,記憶中那美麗的故鄉可能確實存在。
并不存在。原因是:根據魯迅的《社戲》以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來看,“我”童年以及少年時期的生活圖景都是非常美好的,因為那時的“我”是純真的、自然的,那時的伙伴也是純真的、自然的。他們之間的關系不是用封建禮法關系組織起來的,而是用心靈的自然需求聯系起來的。比如《社戲》中并不好看的“社戲”和并不好吃的羅漢豆由于童真童趣卻變得的戲和豆。由此來看,“我”回憶中的“故鄉”雖然美好,實際是少年“我”美好心靈的反映,是少年“我”與少年閏土和諧心靈關系的產物。因此,這樣美好的“故鄉”在現實中并不存在。
(二)現實中的故鄉
1.現實中的故鄉是怎樣的景像?這樣的景物描寫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分析:這正是一幅蕭索、荒寂的現實的深冬畫面。這里通過時令、天氣、風聲、天色,勾畫出蕭瑟、昏暗的背景。冬天已經是草木凋零,蕭條冷落,“深冬”則更顯蕭索、荒寂。一個“又”字意思更進一層。陰晦的天氣、嗚嗚的冷風、“蒼黃”的天色,寫出光線的陰沉、昏暗,氣氛的凄冷、寒徹。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橫”指不整齊,了無生氣;“幾個”指零零落落,孤孤單單。“活氣”指活潑、生動的氣氛,“沒有一些活氣”可見其荒涼、死氣沉沉。整個畫面透出荒涼、死寂、了無生機。這幅圖畫正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益破產的舊中國農村的縮影。這樣的畫面給“冒了嚴寒”急于回鄉的“我”以內心的重創,“禁不住”則暗含了從美麗的回憶跌落到現實的變化過程。“悲涼”點出見到故鄉時的心境。
(2)“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幾房的本家大約已經搬走了,所以很寂靜。”
分析:反映了“我”家家境的衰敗。“許多”、“枯”、“斷莖”、“抖”幾個詞就勾畫出了老屋的破敗、冷寂的景象。老屋的描寫既暗示了家庭的衰落,又烘托出“我”和母親的凄涼心情。
2..現實中故鄉的人物有著怎樣的生活現狀?(從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等方面分析)
閏土:外貌: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破氈帽、極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語言:斷斷續續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
神情:他只是搖頭、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煙,“仿佛石像一般”、“像一個木偶人了”歡喜——凄涼——恭敬
總結:肖像描寫反映了家境,家境又折射出社會現實。神態描寫簡潔而又能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把閏土內心不平,卻又無力反抗,更不知道如何改變現狀的苦悶心情刻畫得形象、逼真。語言描寫可見其受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之深,不僅經濟上困苦不堪,精神上也被嚴重摧殘。
楊二嫂:外貌:“瘦”,高顴骨,薄嘴唇,張著兩腳,“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語言: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討東西、逢迎、造謠,冷笑說
動作:兩手搭在間、將“我”母親的手套“塞”在褲腰里帶走了
總結:外貌描寫表現她家庭生活的貧困,語言描寫體現其潑悍、放肆、自私,動作描寫表現其潑悍、刻薄、自私、卑劣、貪小便宜的小市民習氣。
3.造成人物命運如此悲慘的原因是什么?(結合文章和寫作背景)
參考:(1)“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2)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給人民造成的苦難。
(三)總結對比的作用
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中的故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景物的變化,色調的對比,在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神態上都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環境的對比,揭示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益破產的社會現實。
人物的前后對比,既揭示了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閏土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楊二嫂是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變化說明了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楊二嫂和閏土2個人物也形成了對比,文中用楊二嫂的自私刻薄襯托了閏土的純樸善良。
五.布置作業
1.背誦文中關于閏土外貌描寫的三個語段。
2.理解閱讀全文,探求本文的主旨。
第二課時
教學課型:合作探究—---結合具體的內容,把握小說主題。
教學重點:1.抓住細節,把握“我”回故鄉、在故鄉、離開故鄉時的心情與感受。
2.理解小說中議論性語句。
教學程序:
一.查字詞和背誦情況
二.合作探討,把握“我”回故鄉、在故鄉、離開故鄉時的心情與感受。
(一)閱讀第一部分,理解“我”回故鄉的心情與感受
1.“我”有一個回憶中的美好的“故鄉”,也有一個令人感到痛苦的現實的“故鄉”。前一個是美好的但卻不是“故鄉”的現實,現實的“故鄉”是令人難以忍受的。當“我”回到日思夜想的故鄉時,心情如何?(“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
2.怎樣理解第3段“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第3段先用一個感嘆句“阿!”再用一個否定的疑問句。這樣寫是因為故鄉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產生懷疑,但又的確是“我”的故鄉。對懷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復雜思緒,沉重的心情,為下文作鋪墊。在文章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3.怎樣理解第四節“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涼”?
討論并歸納:眼前蕭索的景象與“我”記憶中的故鄉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涼,只得自我安慰,實則流露出一種憂憤之情。
(二)從“我”在故鄉的見聞感受來看,我的心情如何?
在故鄉,當母親提起閏土時,從前美麗的記憶立即蘇生過來,淡淡的喜悅暫時沖走了淡淡的悲涼。但是當看到在生活的重壓下變成木偶人的閏土的悲苦神情時,“我”又不禁悲從中來,而兒時以兄弟相稱的閏土竟然稱呼“我”為“老爺”時,更讓我感到悲哀。
(三)閱讀第三部分,結合具體語句,把握“我”離開故鄉的心情。
“我”這次是“永別了熟識的老屋,而且遠離了熟識的故鄉”,到異地去謀生。離開時“我”的心情是怎樣的?有沒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我”只感到“有些惘然”,“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而且一想到在故鄉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這“高墻”就是社會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再想起閏土今昔的巨變,“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由于有感于這復雜的世事變化,因而“我”對未來想得很多。
“我”無法消除與閏土之間的隔閡,但對未來是抱熱烈的希望和急切的憧憬的。希望宏兒和水生能夠一氣,不再像“我”和閏土一樣隔膜起來。作者希望下一代不要“辛苦展轉”、“辛苦麻木”、“辛苦恣睢”。希望他們有“新的生活”,是“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三.理解文章第三部分議論性語句的深刻含義。
1.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
明確:閏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態度虔誠,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好起來,這種愿望是“切近”的;而“我”對未來充滿希望,“我”的希望是讓后輩過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是“茫遠”的,實現自己的這一希望又是非常艱巨的。因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2.“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的含義是什么?
明確:“手制的偶像”比喻“我”的主觀愿望。如果說閏土是用泥塑木雕的偶像來麻木自己的話,那么“我”則是用“希望”來安慰自己。
3.怎么理解“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明確: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段告訴我們,希望的有無,取決于實踐,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奮斗,等于沒有希望;希望雖然遙遠,而且實現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奮斗,去實踐,希望就能實現。這段文字,意味深長,表達了“我”對“新生活”一定會來臨的堅定信心。
四.探討本文主旨
1.時代說:這篇小說寫了兩個故鄉:一是記憶中的故鄉,一是現實目睹的故鄉。記憶中的故鄉,色彩鮮明,是一幅“神奇的圖畫”,現實的故鄉一片荒涼、沉重、窒息,“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點活氣”。對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目睹的故鄉的描寫,作者采用了對比的寫法。這樣寫,突出了現實故鄉的每況愈下的變化,反映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趨破產的舊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
2.隔膜說:作品中的“我”是一個要求進步的知識分子形象。故鄉蕭索的景色顯示了當時農村的凋敝,襯托了“我”的悲涼心情。現實的故鄉與記憶中的故鄉距離太大,“我”非常失望;在故鄉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這“高墻”就是社會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3.創造說:通過閏土悲慘遭遇的描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舊中國農村日益破敗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舊社會對農民從肉體到精神的嚴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念。
五.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最后3節議論性文字。
2.完成課后“探究練習”。
六.板書設計:
故鄉
記憶中的故鄉現實的故鄉
環境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碧綠的西瓜天氣陰晦,冷風,蒼黃的天,橫著蕭索的荒村,沒有活氣
人物閏土紫色圓臉、小氈帽、銀項圈
“月夜瓜地刺猹圖”、“雪地捕鳥”
紅活圓實的手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破氈帽、極薄的棉衣
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只是搖頭、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煙
楊二嫂顴骨也沒有這么高,嘴唇也沒有這么薄
“終日坐著”“瘦”,高顴骨,薄嘴唇,張著兩腳,“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冷笑對比的作用:環境的對比,揭示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益破產的社會現實;人物的對比,揭示了農民和城市平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的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人物關系的對比,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淡和隔膜。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知識目標:品味排比句式的節奏、氣勢與激情。
2、能夠借鑒本文的寫作方法,并把它們運用到平常的寫作當中去。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二、學法引導:
安塞腰鼓是產生于北方黃土高原上的—種民間藝術,充滿原始的意味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對于生活在南方現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對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體教學,效果會好些。教這樣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調動學生的情緒,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一旦學生進入角色,教起來就輕松多了。
三、教學重難點
本文用寫實的筆觸描繪了氣勢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觸可感的藝術形象,但文中更多的是重在寫意。如何引導學生借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是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品讀描繪形象、揭示內涵的排比句,從不同角度、側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過聯系生活,加深對生命的思考認識即教學的重點。
四、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通過讀能感受到語言的節奏、氣勢與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動。
2、揣摩法:對描繪形象、揭示內涵的關鍵語句,應當仔細揣摩品味。
五、媒體設計
1、腰鼓表演片段。
2、課件。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七、教學流程
課前,我播放了一段關于安塞腰鼓的視頻,讓學生感受雄渾壯闊的場景。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剛才大家所看到的就是壯闊的安塞腰鼓,請同學們端起書,齊讀課文,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那份激情吧!
1、學生齊讀課文。
2、請學生從字音、停頓等方面,對自己的朗讀進行點評。
探求新知
1、請同學們,用我感受到了——的安塞腰鼓,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2、課文中,作者多次運用相同的句子來反復贊美安塞腰鼓,同學們找一找,看是哪一句?”
明確:
好一個安塞腰鼓!
好一個安塞腰鼓!
好一個黃土高原!好一個安塞腰鼓!
好一個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3、這些句子反復出現,除了抒情的需要以外,還點示了課文的層次,使得課文結構清晰,請自由朗讀課文7—24節,用//劃分層次,并且在每一個層次中,尋找一個詞語,作為這個層次描寫的主要內容。”并分男女兩組,派代表上黑板板書。
明確:舞蹈、響聲、后生、舞姿
3、品析文章中語言美。
作者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展示安塞腰鼓的美,試用美,你看。”句式來說。并說說這些句子為什么美?例句:蓄勢待發的后生美,你看,他們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風吹動了高梁葉子,也吹動了他們的衣衫。他們的神情沉穩而安靜。
4、主旨探究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資料表明:黃土高原是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
安塞腰鼓有什么內涵?
安塞腰鼓是黃土高原上生命的激昂和宣泄,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小結:
1、排比反復旋律美
文中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反復,形式上力求多樣,富有變化。排比又有句內的、句之間的、段之間的。
2、短句短語激昂美
3、節奏明快雄渾美
反思提升
我們要進行一個演讀活動,要求讀出氣勢,讀出節奏,讀出情感。
我給同學們發了一份演讀稿講義,大家推薦男領由于越同學擔任,女領由單昕哲同學擔任,花三分鐘左右熟悉了各自角色需要演讀的內容。
演讀開始:
看!——
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么壯闊、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好一個安塞腰鼓!
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后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
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四野長著酸棗樹的山崖上,只聽見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遺落了一切冗雜的觀眾的心上,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幻。每一個舞姿都使人顫栗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嘆為觀止。
好一個安塞腰鼓!
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
它使你從來沒有如此鮮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那消化著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么奇偉磅礴的能量!
好一個黃土高原!
好一個安塞腰鼓!
作業。
1、將精彩的語句抄在積累本上。
2、完成活頁和試題優化。
八、板書設計
1—4:的腰鼓
安塞鼓5—27:的腰鼓5—13:宏偉的場面14—17:雄壯的
18—22:擊鼓的
23—27:奇麗的
寂靜28—30:的腰鼓
九、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上,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我不去講,學生自己看書能回答的問題,我不回答。同時,我也十分注意情境的創設,先在課前播放安塞腰鼓的視頻,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讓學生在感性性對安塞腰鼓有所了解。此外,本節課,我還重視學生的讀。有全班齊讀,有男女生分角色讀,有領讀,更有對文本深入理解的回讀。
當然,任何一節課都不是完美的,在本節課上,還存在著不少缺點需要我今后改進的:
1、教學的目標的確立,還有不明確的地方,對教學內容的安排也有與教學目標不符的地方,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有待提高。
2、播放的視頻,沒有經過嚴格的篩選,視頻還不夠典型。而且播放的順序還可以更靈活一點。如放在品析語言后面。
3、學生的參與度還不夠,對個別學生的提問次數過少,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無論如何,這一次研究課,對我來說,都是一次寶貴的成長財富,我都會好好的總結,認真的反思,以便于我今后的教學之路能有更大的進步。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3
關鍵詞:實踐;初中英語;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3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xx)04-0142-01
在過去的30多年中,教師發展的概念、內涵不斷豐富,研究內容和研究視角不斷拓展,逐步形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在教師發展的研究中,反思的作用至關重要。堅持反思性教師觀的學者認為,成熟的教師應是反思型的教師,不僅要有有效的經驗行為,還要有理性的思考,能解釋、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可見行動與反思緊密相關[1]。
1.初中英語教學的現狀
目前初中英語課程設置與本科其他院校基本一樣,并沒有按自己特定的目標去設置相關的課程,顯然是不合理的。歸納起來,其不合理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1內容陳舊,跟不上科技發展的步伐。課程更新速度太慢,遠遠落后于科技的發展,有些基礎課程(如綜合英語)的內容與初中英語銜接不上,甚至還落后于初中的知識內容,這不僅使學生的知識滯后,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負面影響嚴重。
1.2內容的實用性不強。初中所開設的大多課程實用性不強,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因為書本知識與實踐操作相差甚遠,知識脫離實踐,不能很好地指導和運用于實踐。實踐能力的培養不能僅依賴于課堂教學,還要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國外一些初中的實踐教學幾乎占總學時的三分之一,鑒于國外的成功經驗,國內的一些初中,尤其是應用型或職業型院校也紛紛采取措施,如開展校企聯合實行開放辦學、半開放式辦學來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相對于師生的付出來說,收獲仍是不盡人意[2]。
1.3人文素質類課程。人文素質教育應為教育之本。初中所培養的是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即具有性格完善、敢于擔當、團結合作等品質。可是,一些初中設置的課程有"知識結構單薄,綜合素質較弱"之傾向,設置了專業知識類課程之后,文學課等提高人文素質的課程就少之又少,甚至沒有。再有,文理專業課程處于隔離狀態,相互間似乎兩個世界。現在許多初中教學計劃中規定文理科能互選課程的現象很少,尤其是理科學生,幾乎沒有學習文科課程的機會。
2.于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初中英語教學的策略
2.1知識與技能教學
真實運用任務的準備過程實際上就是我們的課堂教學過程,課堂教學就是為完成任務而進行知識與能力準備的過程。我們在課堂教學一開始把運用任務呈現給學生之后,學生能夠感受到沒有足夠的知識、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理解,任務的要求與他們目前的知識與能力存在著明顯的知識差距、能力差距、技能差距、信息差距和文化差距。因此,學生就在任務的驅動下,通過學習教學內容來獲得完成任務所必需的知識、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理解,然后才能完成這個任務。這個學習教學內容的過程就是通常的知識教學和技能訓練的過程[3]。
2.2在實踐教學找線索
初中英語教學要求教師具有開發教學資源的能力,拓展學用渠道。教師除了可以在網絡上搜集材料,還可以就我們的教學內容進行挖掘,發揮其多方面的功能。學生由于缺乏英語學習的語言環境,開口講英語的機會比較少,所以教師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創造開口說英語的機會。通過巧用信息差可以將閱讀材料變為很好的口語練習材料,給學生提供了聽和說的機會。當然,閱讀材料不能太難,否則學生閱讀有障礙,口語交際就有困難。而且,教師必須要求學生在不能看對方材料的前提下,用英語提問來獲取信息。否則,要么沒有信息差,失去交際的真實性,要么達不到真正練習口語的目的。初中英語教學改革要求學生要善于總結所接觸語言材料中的語言規律,在學習中借助圖表等非語言信息進行理解或表達。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觀察、發現、歸納和實踐等方法,學習語言知識,感悟語言功能[4]。實施課堂生活化教學,能幫助學生把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所學的數學知識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領略數學在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本文將主要探討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實施途徑。
2.3了教師的教學熱情
與過去死氣沉沉的教學形式相比,許多教師很享受現在的教學形式。不用再整天對著黑板念教材,不用再看到滿堂課上沒有人聽課的現象。教師不用再為了應付教學而勞累。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再是單一的傳授制而是能過將理論與實際有效的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實際案例理解所學內容,在準備教學內容的'時候也能過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要,真正的把學生放在了教學的中心位置。通過學生的良好反饋,教師更有信心去實施研究型教學。原來只懂理論知識的教師也愿意去企業進行實踐操作,也會主動地邀請英語高級教師給學生講解實踐知識。生活與教學是流水而不是鏡子,它們是在不斷變化的。生活化課堂教學必須有豐富的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來支撐,而多樣化的教學是對教學回歸生活的最好體現。生活化課堂教學包含著諸多的方面、層次與內容,單一的教學方式顯然是不足以應付新的教學需要的,生活的多元化必然導致體現。論文以承德市上板城初中(以下簡稱為承上初中)為個案,運用文獻法、個案法、觀察法、訪談法,對承上初中英語課堂教學進行"生活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探討初中英語生活化課堂教學的實施原則與方法,為促進初中英語生活化的深入發展提供可操作的課堂教學實施策略。論文具體分為六部分:緒論,介紹選題緣由和研究意義,梳理國內外的相關文獻,說明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相關概念的界定。第一章承上初中英語課"生活化教學"建構的理論基礎。主要介紹了我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論和美國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論及其它相關理論。第二章承上初中英語課"生活化教學"設計思路。生活化教學體現人文關懷,教學過程就是完成各種活動任務的過程,學生在活動任務的體驗與探究中獲取知識,真正實現教學與生活體驗相結合。第三章承上初中"英語教學生活化"的實踐探索。初中英語課課堂教學生活化主要包含六層意義:①教學目標生活化。即教學目標不僅是知識技能,更重要地是培養學生學習的愿望能力和適應未來生活的基本素質。
2.4表明,良好的教師發展應基于教學反思,旨在促進和提高教學實踐。在目前我國初中英語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了解初中廣大英語教師的教學反思現狀,提供交流和學習的平臺,保證長期有效的培訓措施,對于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學改革實踐具有重要作用。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4
一、設計思想
這是一首充滿革命激情的散文詩,教學中要抓好朗誦這一環,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理解作品的詩情、詩理和詩味,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領會作品的深刻的象征內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運用及其作用,引導學生學習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英勇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對革命斗爭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有一定的認識。
二、教材分析
《海燕》是無產階級文學的開山之作,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輝煌。《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詩,本文寫于 1901年,那時正是俄國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國工人運動不斷高漲,動搖著沙皇統治的根基。來自社會底層、深諳人民疾苦的高爾基,觸摸到剛剛開始跳動的新時代的脈搏,以敏銳的藝術感悟力創造出了“海燕”的藝術形象,來歡呼即將來臨的革命風暴,為無產階級唱出了一曲充滿戰斗激情的頌歌。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時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書。自它問世以來便以深刻的思想,銳利的鋒芒和激越的詩情贏得眾多讀者的喜愛,也是中學語文教材的必選篇目。據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內涵為切入口,激發學生興趣,迅速深入文章內容。
《海燕》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因為它的文體特點(散文詩)適于單元要求:強調朗讀,注重聯想與想象,了解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的表達方式,學習抒情性語言。自然這也是順應新課程標準“閱讀”部分的要求。
三、學情分析
運用象征手法是《海燕》最重要的寫作特色。引導學生理解象征手法,體會象征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是課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從作品整體上領會文中各種象征體的象征意義,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這是理解作品深刻含義的'關鍵。
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極大地增強了《海燕》的藝術性,使之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教學中應著重啟發學生理解和體會比喻、擬人、反復等修辭手法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挑出典型例句反復體味、深入分析,鼓勵學生敢于發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四、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在誦讀的過程中反復品味語言中蘊含的感情。
2、引導學生把握散文詩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難點)
3、引導學生認識文中描寫的海燕、海鷗、企鵝海鷗、暴風雨、閃電等的象征意義。(難點)
4、把握這篇文章的主題,感受作品濃烈的革命激情,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
五、重點難點
1、通過有感情朗讀課文來感知課文,弄清文章深刻內涵,理解海燕這一藝術形象的典型意義;(重點)
2、理解象征、對比、擬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難點)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誦讀法、研討點撥法、對比閱讀法
七、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字詞預習。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堂導入
(多媒體展示雷電天氣的音畫)在這樣一個天昏地暗、電閃雷鳴的天氣里,你們喜歡呆在哪里呢?為什么?(多媒體展示濁浪淘天的音畫)但是有一種鳥卻總是很勇敢的在這樣的天氣里,在濁浪滔天的海面上穿梭、飛舞。這種鳥叫什么名字呢?(多媒體展示海燕畫面及課題)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高爾基的《海燕》。
二、走進作者:
高爾基(1868—1936年),俄國作家,“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列寧語)、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生在木工家庭,當過學徒、碼頭工、面包師傅等,曾流浪俄國各地,經歷豐富。1892年開始發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寫沙皇統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1906年發表了最著名的長篇小說《母親》,反映了俄國工人階級的革命斗爭,被列寧稱為是 “一本很及時的好書”。高爾基自傳性的三步曲有《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三、聽品文章,整體感知
1、學生聽讀課文;
2、學生有感情自讀課文;
3、師生朗讀點評和教師指導。
《海燕》兼有詩與散文特點的一種現代抒情文學體裁。它融合了詩的表現性和散文描寫性的某些特點,既是一首色彩鮮明的抒情詩,又是一幅富有音樂的節律和流動感的油畫。文筆粗獷,氣勢磅礴,感情激越,給人以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朗讀時候要注意體會,朗讀語速不可太快,隨感情起伏而定,要有激情。
四、感受形象,理解對比手法在文中的運用,深入理解“海燕”的精神內涵。
細節揣摩精讀:
1、小組討論圈點批注,仿句說話:“從————詩句中我讀到了海燕的高傲。”
“從————詩句中我讀到了海燕的勇敢。”
“從————詩句中我讀到了海燕的敏感。”
2、合作研討:對比手法的運用
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其它動物的語句,齊讀后說說它們的形象,并討論描寫這些動物的作用。
明確:文中通過對比的手法,反襯海燕的勇敢、樂觀、自信、堅強、高傲,表達作者對海燕的贊美之情。
3、思考:如果讓你在題目“海燕”前面加一個修飾性的詞語,你認為應該是什么?
(修改標題的方法有利于打開學生閱讀的思路。當學生找出合適的詞語詩句的時候,其實對課文細節的把握已經有了一定深度。)
明確:勇敢、樂觀、自信、堅強、高傲、敏感……的海燕
五、結合本文寫作背景探討象征手法在文中的運用(難點)。
1、背景:高爾基的《海燕》寫于1901年3月,當時俄國正處于革命**到來的前夜,歐洲的工業危機波及俄國,大批工人失業,沙皇專制反動統治日趨黑暗,人民群眾無法忍受,革命斗爭蓬勃興起,一小部分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害怕革命要破壞他們的安樂窩,而許多英勇的革命先驅者,他們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奮勇抗爭,雖遭到反動勢力的殘酷鎮壓,但他們毫無畏懼,堅信勝利一定會來臨。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暴發在即……
2、小組合作研討象征手法的運用。提示學生:象征是文學創作中的一種重要的表現方法,它是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借助某一具體事物的形象(象征體),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體)。
明確:海燕—象征——革命先驅者
暴風雨—象征——革命**
海鷗、海鴨、企鵝—象征——不革命者和假革命者
烏云、閃電、雷聲、狂風—象征——沙皇專制發動勢力
大海、波浪—— 象征——人民群眾
3、學生朗讀象征詩《礁石》,分析礁石的象征意義,進一步理解象征手法。
礁石 艾青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象刀砍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明確:礁石在與浪的搏斗中,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的一樣”,“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著微笑,看著海洋……”經過巨大的磨難,礁石雖然傷痕累累,但它仍巍然屹立,含著微笑,看著海洋,對勝利仍充滿信心,足見礁石是何等的自信與偉大。因此,我們不能僅僅把它當成一塊普通的石頭,也不能僅僅局限于艾青的自我形象,我們還可以把它看成是那些敢于反抗壓迫、抵制逆流的英雄形象。他們不畏強權,勇于抗爭,用微笑面對困難和險阻,他們應是時代和社會的中流砥柱。
六、聯系社會生活
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溫煦的愛的陽光照耀,也有各種各樣的“暴風雨”的考驗。結合自己實際,想一想,《海燕》給我們生活帶來什么有益的啟示?
(把握形象,展開聯想、想象,然后作出有條理的分析。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大膽地發表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面對“暴風雨”,海燕不是畏懼,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戰。它勇猛堅強,樂觀自信,以大無畏的精神和必勝的信心搏擊“暴風雨”。它是“勝利的預言家”。那么當我們有了“暴風雨”考驗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像海燕那樣勇敢地面對困難,充滿自信,堅強勇猛地和困難作斗爭,這樣就一定能克服困難,取得最后的勝利。
七、結語
溫室里長不出擎天大樹,暴雨里才顯出雄鷹的羽翼。航海者雖然比觀望者要冒風險,卻有到達彼岸的希望。奮斗吧,做勇敢的海燕!
八、板書設計
海燕
高爾基
正面描寫(海燕) 英勇無畏(飛翔、叫喊)
海燕
側面描寫(海鷗 樂觀豪邁(飛舞、號叫)
海鴨
企鵝)
九、作業設計
1、背誦課文
2、同步測試練習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理解修辭手法在文中的運用;品味文章的語言;引導學生把握散文詩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一、檢查背誦情況,教師指導學生背誦。
二、品味關鍵句子
1、請你從文章中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或語段,說說你的看法。
( 要求:準確指認修辭方法;反復體味,深入分析;要從表情達意的效果及營造意境角度進行分析。)
① 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明確:比喻和擬人。“黑色的閃電”準確傳神地展現了海燕矯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賦予海燕以人的性格,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海燕藐視一切反動勢力的精神風貌。
② 風緊緊抱著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把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
明確: 擬人。連用“抱”“甩”“摔”幾個動詞,還有“惡狠狠”,賦予狂風人的性格和行為,寫出了風的猖狂的氣焰。
③ 這個敏感的精靈,——它從雷聲的震怒里,早就聽出了困乏,它深信,烏云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
明確:比喻、擬人和反復。“敏感的精靈”,“從雷聲的震怒里,早就聽出了困乏”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顯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說明無產階級革命者的高度的預見性和敏銳的洞察力。“烏云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運用反復,語氣肯定,表達了堅定不移的必勝信念。
三、總結這篇散文詩的主題思想。
明確:作者通過對海燕搏風擊浪,勇敢、樂觀、堅強的描寫,贊揚了像“海燕”一樣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鞭撻了“海鷗”“海鴨”“企鵝”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烏云、狂風”為代表的反革命勢力,表現了作者抑惡揚善、愛憎分明的情感態度。
四、語言技能、情感技能培養:
時光流逝,百年歷史已成為過去,革命的風暴也已煙消云散,但海燕的精神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因為挑戰生活的暴風雨需要更大的勇氣。生活中的暴風雨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呢?請以“我們是勇敢的海燕”為題寫幾句話,表達你的觀點。(學生同桌之間交流,全班交流)
五、作業設計:
對比閱讀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夠結合注釋解釋全詩大意,并能說出作者創作的觀察順序。
【過程與方法】通過師生互動和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提高對詩歌的審美和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詩的學習,學生能夠增強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激發用語言描述所見美景。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通過師生互動和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提高對詩歌的審美和鑒賞能力。
三、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談話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用多媒體出示西湖十景的圖片,請學生試著用語言描述圖片上的美景。
進過幾輪互動,教師點出學生可能會犯的錯誤:1語句啰嗦,用詞不講究;2敘述缺乏邏輯性和條理性;描述沒有情感滲透。然后教師引題:“美景之所以美,是因為有好的詩句清晰細致地描述。那我們今天就來看看中唐的偉大詩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的。”
2.用多媒體出示白居易個人信息如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太原(今屬山西)人。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詞不多,但影響后世甚大。有《白氏長慶集》。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3.用多媒體出示“律詩”的相關知識:律詩是一種中國詩歌體裁,體詩的一種,興盛于唐。律詩對格律要求非常嚴格,每句有幾個字就稱幾言,常見的類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詩,每兩句稱一聯,共四聯。分別稱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每首的頷聯、頸聯的兩句是對仗句。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律詩通常押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二)整體感知
老師設置如下問題,請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
請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解釋全文,并找出詩中所描繪景物的地點。
從孤山寺的北面來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云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幾處早出的黃鶯爭著飛向向陽的樹木,誰家新來的燕子銜著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游覽不夠,尤其是綠色楊柳蔭下的白沙堤。第一句作者即點明地點,即孤山寺北賈亭西。
(三)深入研讀
教師繼續設置如下任務,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后回答:
1.本詩的前兩句中出現了哪些景物?這些觀察景物是按照怎樣的順序?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描寫了水、云、鶯、樹、燕、泥、花、草。這些景物大致可分為如下兩組:
水、云、花、草______________遠景,靜景
鶯、樹、燕、泥______________近景,動景
則,此處的觀察順序是由遠及近再到遠,由靜及動再到靜。
此處教師須著重解釋頸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兩句是寫愿景。因為近看看不到太多的花和草,只有遠看,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繽紛,讓人目不暇接的花,才能看到綠蔭連綿猶如水一般的草。
2.這樣寫有何好處?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從距離上講,由遠及近再到遠,突出了景觀優美而豐富,遠近四處都是美好的景色,也側面寫出了景色太美讓人目不暇接的感受;從動靜上講,由靜到動再到靜,體現了觀察的真實性,遠處的景觀體現靜態的美感,近處的景觀鮮活生動,符合真實生活的邏輯;遠近結合,動靜交叉,使整首詩既富有整體上的畫面美感,局部又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既描述了美景,又寫實地體現了客觀存在,呈獻給讀者一副非常真實,具體的西湖春景圖。
3.頷聯中的“爭”和頸聯中的“沒”兩字可否“啼”“遮”?為什么?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不可以。此兩處都是在運用比擬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觀的特點:首先,“幾處早鶯爭暖樹”是將“鶯”擬人,用人爭先恐后的樣子描述早春的鶯鳥成群結隊地在樹上鳴叫的場景,若將“爭”換成“啼”,使“群鶯鳴樹”的樣子不夠形象生動,也缺乏動態的活潑感;其次,“淺草才能沒馬蹄”是將“草”擬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沒”,而春天的綠草還不是很茂盛,被風吹也不會顯現出劇烈的搖動,就像是剛剛沒過馬蹄的水灣一般,清淺而柔順。此處若是將“沒”換成“遮”,讀者就失去了將草和水相關聯的想象空間,語言表達就會略顯平淡,不夠真實生動。
4.本詩中除了比擬,作者還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通過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出:
除了比擬,還有對仗,每聯上下句之間不但字詞對偶,平仄和押韻也都達到了律詩的要求;另外首聯下句還使用了夸張,用云水同低夸張地表現了春水初生,白云低垂,水天一色的場景。
(四)拓展延伸
教師再次用多媒體出示“西湖十景”的圖片,請學生任選一張再次進行口頭描述,注意描述的順序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是否可使用一些修辭增加畫面的真實感,遣詞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邏輯。
(五)小結作業
總結文章內容,請同學將上述口頭描述寫成一篇200-300字的習作。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經典教學設計03-28
初中語文的教學設計06-12
初中語文春酒的教學設計04-10
初中語文《背影》教學設計09-25
初中語文特色教學設計04-28
初中語文背影教學設計05-09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02-17
初中語文優秀教學設計02-16
初中語文雪教學設計03-17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