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設計匯總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語文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
設計思想:
先練后講、先學后教,先試后導這是嘗試教學法的核心。我在講授《春》一課時,以這一思想為指導,從學生的口頭訓練入手,分層設置思考題,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在景物描寫中抒發的感情,學習寫景狀物的一般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各個學習環節中,我本著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讓學生主動的想、主動的說、主動的學,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教師的精講點撥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在不斷嘗試中享受到成功的樂趣。同時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把重點放在了整體感知課文、語感的培養和讀寫結合上,加強對學生的綜合訓練,突出重點,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使學生牢固的掌握所學知識,并把它們靈活的運用到自己的實際寫作中去,做到學為所用。
教材分析:
它是傳統名篇,這是朱自清在解放前寫的,各套課本都會選的;它在情調、布局謀篇、修辭方法、遣詞造句方面都堪稱典范,學生盡可模仿學習。
提示幾個主要問題:
(1)寫出了春天哪些景象?
(2)寫出了春的什么特點?
(3)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
(4)熟讀、背誦。
本課遇到比喻和擬人兩種修辭方法的學習任務,這里作兩點提示:
1、學習這課,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法是一重點,課本里的知識嫌少,僅在練習里附了一點,教師應該找參考書,作一點補充;
2、應該多結合課文語句消化知識,將修辭學習與揣摩語言結合起來,而不要單純地講知識。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掌握字詞,了解作者。
⑵了解散文的特點,體會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為寫作對象抒發情感。
⑶理解把握文章細致觀察景物,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繪的寫法。
2、能力目標:
⑴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學習本文清晰的脈絡結構。
⑵學習通過運用感官細致描寫景物的寫法。
⑶體會用詞準確的語言特點,學習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描繪景物的寫法。
3、情感目標:領會作者用詩的筆調描繪了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生機勃發、草木花卉競相爭榮的景象來抒發作者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學習作者熱愛自由、熱愛生活、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細致觀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點,用優美語言和寫景物技巧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有感情的讀出春天的特點,表達美好的感受,體會用詞準確生動的語言美。
三、教法與學法
1、教法: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讀順口,讀流暢,讀出感情。為了使學生朗讀的有興趣、有效果,教師可采用多媒體教學,先展示“春天”的畫面,再伴隨音樂進行范讀,為學生創造設教學情境,引起學生閱讀興趣。在“自主”朗讀的基礎上,師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內容,掌握本文的寫景方法和優美的語言,既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和鑒賞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為鞏固并理解課堂內容又設置了練筆這一環節,還留下了積累美句和推薦美文的課后作業。
2、學法:本文著眼于感受、欣賞、品味朱自清優美的語言和出色的寫作技巧,用聽讀、美讀、賽讀,畫面再現文字、圈點勾畫、旁批等多種形式,體味本文的語言美,學習本文描寫技巧,運用“朗讀——質疑——探究——解疑——練筆”這五個環節,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以讀為主,通過讀來理解內容結構,感受文章的語言美。
一導語設計
春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古人對春天的吟詠和稱贊的詩句很多,如“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是剪刀”。你還能說出描寫春天的古詩句嗎?(多媒體展示詩句)
古人對春天的描繪可謂是細致入微、形象生動,那么我們來欣賞“春天”的幾幅畫面,在暢游春景之后,我們來欣賞一下著名的文學家朱自清寫的散文《春》。
二檢查字詞、作者簡介的預習情況。(多媒體展示字詞、作者簡介)
三朗讀訓練
1、聽讀:跟隨多媒體播放的音樂《春江花月夜》,聽老師范讀來感受春天之美。
2、美讀:伴隨音樂的響起,學生用情品讀,感受文章的內容美和語言美。
3、賽讀:分四組,每組選出一人進行朗讀比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四聽著大家優美的朗讀,老師眼前出現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畫面,那么本文分為那三部分?每一部分用兩個字概括出來。再概括出文中的五幅畫面。(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多媒體展示板書)
說明:以讀促析,感受文章之美,對理解文章內容掌握結構有很大的幫助。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是學習本文的寫景技法和語言特點。
五學生自讀逐圖分析,用圈點勾畫、旁批注釋形式理解本分用詞準確生動的語言特點,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和感官技巧寫景的方法。(多媒體展示思考題)
1、春草圖
⑴本文寫小草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⑵“鉆”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⑶此圖運用了哪種感官技巧寫景?
2、春花圖
⑴作者從幾個方面描繪出一幅五彩繽紛的春花圖?
⑵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生動地寫出了花爭春的特點?
3、春風圖
⑴“‘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此句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⑵找出運用感官描寫春風的句子,并說明寫出了春風的哪些特點?
4、春雨圖
⑴作者從靜景寫到動景,從物寫到人,由近及遠,用比喻的修辭寫出了春雨哪些特點?
⑵“斜織”“薄霧”這兩個詞好在哪里?
5、迎春圖
⑴由什么景物引出人迎春?
⑵頌揚了一種什么精神?
教師歸納總結:詞語的準確生動和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為本文增添了語言色彩。如:
“偷偷”、“鉆”把小草人格化了的同時,又寫出了小草頑強生命力。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文章的語言富有詩意和美感,使學生感受到文章的“形象美”“繪畫美”“音樂美”“含蓄美”。用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五種感官技巧,寫出了春風的溫柔、沉醉、和諧、動聽,把春風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有感。所以本文無論是從內容還是寫作方法上看,都是一篇美文佳作。
教師歸納總結:學習了寫景散文《春》,同學們學到了很多知識,首先了解到寫景要善于觀察,然后將零散的.景物集中于一個特定的范圍內,以一定事物為描寫對象,抓住景物的特征,運用優美的語言、準確的詞語和恰當的描寫技巧來抒發感情,達到托物言志目的。七用多媒體展示朱自清的散文《綠》和《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找兩個朗讀比較好的學生伴隨著音樂朗讀,在優美的意境中結束本課節的教學任務。
說明:此項設計為了陶冶情操,激發學生寫作欲望,為下節課練筆創設情境。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學習春的寫景技巧和語言特點進行仿寫練筆。
八課內練筆
從下列問題中任選一項,仿寫《春》寫作手法寫一篇寫景散文。(多媒體展示“春、秋、冬”風景畫)
1、模仿《春》寫“夏”。
2、模仿《春》寫“秋”。
3、模仿《春》寫“冬”。
九布置作業
1、積累摘抄優美句子。
2、推薦美文,在下一課節前朗讀,感受美的意蘊。
板書設計:
五、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教學朱自清先生的春,這篇詩意盎然、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滔滔不絕地講授,機械地、繁瑣地逐一分析五幅圖畫,學生在下面認真地作筆記,盡管學生把筆記寫得密密麻麻,我想,這也無疑是對新教材的一種背叛,是與新課標的要求背道而馳的,結果肯定收效甚微。這堂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整個一篇課文的教學時間共90分鐘,真正老師講授的只有20分鐘,學生“動”起來占70分鐘(45分鐘朗讀,5分鐘討論,20分鐘發言。)這才是真正把主動權還給學生。(1)班通過自主實踐,合作討論,探究疑難,可以說人人都在這節課中“動”了起來。這樣,既體現了新教材的理念,又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他們對學習語文的興趣,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當然,也有不足之處,比如有個別同學趁討論之機說閑話等,今后,我要更大膽地嘗試教學改革新路,逐漸完善美中不足之處。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2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有重要的位置,語文教學的大部分都是閱讀教學,只有學會閱讀,掌握閱讀的技巧,才能更好地學好語文。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主要是由教師來引導學生被動閱讀,這種閱讀教學方式效率很低,那么如何進行初中語文閱讀創新教學,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呢?
一、引導學生獨立感知,突顯個性
在閱讀課堂上,學生常常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很難達到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個性化的突顯,引導學生有獨立的感知和見解。閱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獨自閱讀,在閱讀中進行批注,對文章中感到有意義的字、詞、句子可以進行圈點,并寫下自己的見解。在閱讀和思考的過程中,促使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同時,學生把自己有疑問的地方進行標記,然后與同學進行交流和討論,在這一過程中展示了學生的思維深度,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在閱讀教學中,圈點批注是一種很好的促進個性化發展的方式。
1.培養學生在閱讀中養成良好的批注習慣
在圈點批注中,學生要有自己的符號系統,在以后的閱讀學習中,可以明白圈點的意思。其次,圈點的內容應該是閱讀內容的重點、難點,或有疑問的地方。再次,要根據閱讀目的的不同進行圈點。
2.批注應該主觀思考與客觀實際相結合
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文章旁邊進行批注,寫下文章層次大意、觀點見解和作者思路。對于不理解的字、詞,學生要及時翻查字典,然后做好標記,不要主觀猜測。學生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反復閱讀,認真思考、分析之后再進行批注。在批注時要注意用簡潔的文字,對文章的中心思想、寫作技巧、語言表達等作出評價。對圈點出來的重點,能夠說出自己的看法,然后聯系上下文,加深理解。批注要和圈點相結合,批注內容的位置要和圈點處的位置相對應,一般都寫在書頁左側或右側的空白處,如果批注的內容較長,也可以在書頁中加一張批注的紙條。
二、注重學生體驗,引導學生學會反思
在閱讀教學中,要鍛煉學生在閱讀中反思,要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字優美、情感飽滿的'優秀作品,既有民族文化的韻味,又有智慧和哲理的結晶。閱讀是學生認識社會、理解人生、探究哲理的向導。學生理解文章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細細地品味文章中的情感,感受文字的魅力。學生在閱讀一篇文章時會有不同的見解,因人而異。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要把文章分析得很明白,要留給學生足夠的分析文章的時間和空間,去理解文章的想法。教師要多多聽取學生的講解和看法,并且鼓勵學生繼續發表自己的想法。教師也要多提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在互相討論中互相幫助,解決問題,開發學生的探究性思維,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三、加強閱讀拓展與延伸,結合生活與其他學科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和感覺,還要鍛煉學生的語文遷移能力以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文遷移能力是為了拓展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時帶有目的性,要積極地思考文章,然后將自己閱讀到的知識聯系到其他學科或者生活中去,并且能夠運用到生活中去,加深學生對社會的了解,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教給學生閱讀的技巧和方法,幫助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然后把學到的知識能夠綜合運用起來,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不斷提高。教師要鼓勵學生寫觀后感,表達自己對文章的感受和想法,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展和延伸知識。另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文章中的寫作方法,讓學生自己進行創作,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掌握寫作技巧。除了在語文本學科延伸和拓展外,也把閱讀教學延伸到各門學科和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有很多與語文有關的地方,語文與生活本就緊密相連著,引發學生的思考,通過與閱讀內容相關的生活現象,來激發學生去思考和發現,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縮短課本與生活的距離,把課文知識和生活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樂趣,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也幫助學生提高思考能力、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對閱讀教學的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師要引導學生獨自進行閱讀,培養學生的獨立感知,突顯個性,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學生體驗,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加強閱讀拓展與延伸。讓學生把閱讀當做是一種樂趣,快樂地進行閱讀,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和見解,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學生也學到了文章中的寫作技巧和描述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龔風迎。創新語文閱讀教學模式[J]。語數外學習:語文教育,20xx(12)。
[2]王國清。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J]。少兒科學周刊:教學版,20xx(04)。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3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三單元第四課《北京亮起來了》,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本組教材圍繞“愛祖國、愛家鄉”這一專題編寫的。
課文描繪了首都北京那五光十色、輝煌明亮的夜景。圍繞“燈的海洋,光的世界”這一句,課文具體介紹了華燈高照的長安街,環形路上的立交橋,煥然一新的王府井、西單商業街,古老的故宮等不同的場景,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北京由衷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根據教材特點以及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預設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結合重點詞句自主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麗景色。
3、增強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
其中1、2個目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第3個目標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所在。
二、說教法
夜晚的北京是燈的海洋,光的世界,課文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絢麗多姿的夜景,詞句非常優美,但這一切對農村的學生來說卻是非常陌生的,更何況二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怎樣讓理性的文字變得感性,讓每一個優美的詞句都變成生動鮮活的畫面印在學生的腦海中,使學生享受到審美的樂趣,我的做法是:
1、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運用多媒體技術,縮短時空的距離。通過生動的課件去沖擊學生的視覺,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
2、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如果說以往的教學注重的是語文知識,語文技能,那么新世紀的語文教學追求的是情感。在語文課堂里,孩子對待語文學習,不應是被動的學,旁觀者似的學,應該讓孩子感到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生命成長的過程,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也就是說,要讓孩子在語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驅動語文知識。這是學好語文的前提。因此,我在第二部分設計了觀看北京夜景的課件,配上充滿激情的課文朗讀,用飽滿的真摯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熱情、激情。看完課件讓他們說說自己的感受,發展學生個性化語言。然后,緊緊圍繞“北京的()亮起來了”這一主線,由扶到放,圖文結合,細細品味北京夜景的美,讓學生喜愛北京的夜景,讓他們豪情滿懷,最終發出來自內心的贊美。最后想用歌聲再次激發學生愛祖國、愛首都之情,把教學推向高潮。
3、以讀代講,注重朗讀指導。新《課標》強調語文學習以讀為主,并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我努力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圖文結合品味語言,理解詞句含義,力求突破難點。
三、說學法
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伙伴,朗讀和背誦自已喜歡的句段,創建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由扶到放,圖文結合,自讀自悟,感受北京夜景的美。利用精美圖片理解詞句含義,避免了枯燥說教。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進行了如下設計
1、導入,產生一種向往。
2、初讀,體驗一番美感。
3、研讀,品悟一番美景。
4、拓展,內化一些語言。
(一)導入,產生一種向往。
第一步: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是一個聞名中外的旅游城市。北京有莊嚴、神圣的天安門,有金碧輝煌的故宮,有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還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天安門廣場。到了晚上,他更是變成了燈的`海洋,光的世界。你們想去看一看嗎?在學生激情澎湃的回答聲中,我隨機播放北京夜景圖。
1、欣賞完北京的夜景圖,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
2、在學生說出內心的真實感想后,再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題。
(二)初讀,體驗一番美感。
1、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不認識的字借助書中的拼音幫忙。
2、為了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我創設“為北京點亮燈光”的識字情境,指導學生讀準四字詞語。將初讀反饋和字詞教學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從而完成生字的教學目標。
3、同學們已經感受到“每當夜幕降臨,北京就亮起來了”。誰愿意分小節來讀讀課文?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每當夜幕降臨,北京的哪兒亮起來了”。
①請你們想象一下,當你來到這個燈的海洋,光的世界,你會說什么呢?
②帶著這樣的感受讀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③全班齊讀,走進美麗的北京夜色。
三、研讀,品悟一番美景。
第一步:欣賞長安街圖片,感受動靜結合的美。
1、讓我們再一次近距離地走進北京的街頭。漫步在長安街上,靜靜地看,細細地賞。請大家讀第二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思考:從哪些詞語看出長安街亮起來了?
第二步:拓展“猶如”的內涵,感受豐富多彩的美
1、你還喜歡夜晚北京的哪個地方?
學生很快就能找出:“環行路上,一座座立交橋猶如道道彩虹。”這句話。
①“猶如”是什么意思?這句話還可以怎么說?
環行路上,一座座立交橋(好像/好似/就像/好比)道道彩虹。
①這里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北京的立交橋這么美,難怪你喜歡呢!請你讀讀這句吧!
2、除了立交橋上的彩燈,你還看到了哪些燈,它們如何裝點北京?
請大家展開想像的翅膀,用上()猶如()
3、這么多燈匯集在一起,裝點著美麗的美麗的北京,使整個北京成了燈的海洋,光的世界。讓我們在美美地讀讀這兩句話。
第三步:對比白天與夜晚,感受“不夜城”的美。
第四步:抓住“古老”與“年輕”,感受“矛盾”的美。
1、夜晚的北京還有哪里吸引你,能給大家讀一讀嗎?
古老的故宮變得年輕了。一束束燈光照著古老的故宮,長長的城墻和美麗的角樓倒映在湖面上,銀光閃閃。十分動人。
2、“古老的故宮變得年輕了。”為什么書故宮是古老的?為什么說故宮變得年輕了?
3、誰愿意讀出如此年輕而又漂亮的故宮啊?
四、齊唱歌曲,升華主題。
7、小學語文一年級教案加強語言感悟注重情感熏陶《大自然的語言》教學
一、導入,揭題
1、(師生問好)剛才同學們和老師是怎樣問好的我們是用“語言”來表達的。別以為只有人才會說話,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語言”呢!不信嗎大家看——
2、看課件。(季節變換的特征、看云知天氣、樹的年輪與年齡、根據化石推斷地理環境等由自然現象揭示自然奧秘的片斷,并配以簡短解說)
3、述:大自然用它的語言告訴了我們這么多奧秘!小朋友們,你們想了解大自然的“語言”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四課——《大自然的語言》(板書課題)
4、指名讀、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試讀,要求:不會認的字讀拼音,把每個字的音讀準確。
2、再次試讀,要求:在課文中留出9個生字,多讀幾遍。
3、同桌互讀正音。
4、檢查生字和要求會認的字的讀音。重點指導“訴、粗”。
(評:讓學生借助拼音讀準每個字,然后讀通課文,教師適時地給與檢查和點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讀書。)
三、指導朗讀,了解大意
1、配樂范讀,整體感知。
2、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節多讀幾遍,讀連貫、流利。
4、學讀第1節。
l)誰喜歡讀第一節指名讀。
2)述:大自然也有“語言”,小朋友們看看、聽聽,你留心過大自然的語言嗎
3)看課件。(前課件內容去掉解說)
述:前幾天同學們到郊外游玩,你們發現了什么(指名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詞語“仔細觀察”,讀詞語。
大自然的語言到處都有,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能發現。(板書:仔細觀察)
(評:“仔細觀察”這個詞語,低年級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教師在課前組織學生到野外去游玩,此時再引導學生回憶游玩時發現了什么,用聯系生活實際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這個詞語。)
4)這一節怎么讀呢自由試讀、指名讀、評讀、范讀、齊讀。
5)過渡:大自然用語言告訴了人們什么呢
5、學讀第2節。
1)誰喜歡讀這一節指名讀。
2)水中的小蝌蚪像什么(貼小蝌蚪圖)指名讀第1句。
看課件。(小蝌蚪在溪水里游來游去,春暖花開)范讀,齊讀。
3)這是大自然的語言,你知道大自然在說些什么嗎指名答,讀第2句。
(板書:春天已經來到)
5)每當季節更替的時候,大自然都會用它的語言告訴我們,小朋友留心過嗎
6、學讀第3節。
l)指名讀第3節
1)看課件。(真實圖像;大魚及其魚鱗特寫。動畫:小魚漸漸長成大魚,魚鱗上的圈圈逐漸增多。配以簡單講解)
(貼大魚圖及板書“一圈就是一歲”)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多有趣呀!
3)自由試讀、指名讀、范讀、齊讀。
4)像這樣的語言還有許多。看課件。(樹的年輪與年齡、馬齒與年齡等)
7、小結過渡:大自然的語言還有哪些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現在,大家來輕松一下——律動}
四、識記本節課的生字,指導書寫
1、讀1、2、3節中出現的生字“語、這、就、那”。
2、識記字形。
l)同桌互相交流記字方法。
2)指名分析“就、那”的字形。提示“就”字右半“尤”的點不能掉;“那”字左半的筆順及右邊“左耳刀”的筆畫;“這”字里面“文”字捺改點。
3、指導書寫
1)觀察字的間架結構,指名發言。
“語”要注意左窄右寬、上平下齊。
“這”要注意先寫里面再寫外面,“走之”的一捺要托住上面部分。
“就”要注意左右相當。
“那”要注意左右相當、右上低下伸。
2)范寫“就”、“那”。注意字在格中的位置及運筆方法。
4)評議訂正。
五、鞏固要求認識的字
開火車認讀l、2、3小節中要求認識的字“察、蝌、蚪、逗、間、如”(帶拼音)。拍手對答:“它讀什么它讀X”(去拼音)。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4
一、創造和諧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良好的課堂環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發展自己的能力,初中生正處于叛逆時期,對于這個時期的學生,我們教師要及時地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和心理變化,師生之間建立平等、民主的關系,促進老師與學生的互相溝通,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輕松學習,創造一個和諧、自由的教學環境,從而能夠更加地發揮自己潛在的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初中英語時,興趣將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下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前十分鐘老師與學生之間開展交流是非常關鍵的,教師可以利用這個時間段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力,運用多種現代化技術的教學模式,以做游戲、風趣幽默地講英文故事、唱英文歌曲,播放英文電影片段等形式,激發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教師要將教學的整個環節圍繞著學生的興趣來進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一個充滿快樂的課堂環境下,學習到更多英語知識,從而使學生對學習英語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正確合理地設計教學場景,提高教學質量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況。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可引導和啟發學生,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多樣化地為學生設計教學,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做到師生互動,學生之間互動。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充實課堂教學,在教學設計中正確合理地利用多媒體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課文知識,更能使課本上老師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內容更加清晰地表達出來,使學生對知識能夠一目了然。
例如,在講解“This is my sister”一課中,我們可以讓學生課前表述一下自己的家庭成員的稱謂,學會用特殊的疑問句來詢問家人和介紹家人。老師通過制作PPT用圖片的形式來介紹家庭成員的特征,對于一些難點的單詞用顏色鮮艷的字體來標注,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學會簡單地進行家庭成員的介紹,能夠指認出人物關系,并且能夠進行熟練掌握。老師要求學生之間展開互相對話練習,互換角色分別練習。通過介紹,了解到學生的家庭成員。老師也可以通過錄音幫助學生提高聽力水平,合上課本聚精會神地去聽,加深對課本知識的印象,從而能夠更好地去練習口語和對話。
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選取一些比較勵志的英文歌曲和英文電影片段讓學生來欣賞,運用簡短的片段讓學生之間互相對話,分配角色,激發學生運用電影中人物的角色來提高英語口語能力,在培養學生英語水平的同時增加學生的英語課外知識,豐富學生的英語課堂內容。使課堂教學充滿趣味性和活躍性,優化我們的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語感,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三、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要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好初中英語就要從學習方法入手,教師在培養學生有效的教學方法指導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出發,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教師要制訂不同的學習計劃,采用優生幫學困生的互動交流方法,指導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初中時期的學生比較貪玩,控制能力差,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采用設置懸疑問題的方法,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課下學生之間相互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答案。初中英語是整個英語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需要學量的英語詞匯,這也是學習中的難點,在對詞匯背誦的過程中要將記憶單詞變為長期的記憶,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對詞語進行相互比較,相互對比,通過反復的復習,這對記憶單詞有著很大的幫助。當然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不斷總結經驗才能更好地促進優質教學課堂的合理構建。
培養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習慣,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在課堂上將問題解決并且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課后鞏固課堂知識內容,使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教師可以正確引導學生通過網絡來查閱資料,網絡是一個巨大的知識庫,促進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快速找到自己所要的答案,教師要提倡學生健康上網學習,促進學生更快、更新穎、更全面地學習。
初中英語不單是為了成績而學習,而是全方面地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創新和諧的教學環境,不斷地探究和摸索,正確合理地使用教學方法,實現我們英語課堂的優質教學,使英語教學充滿活力。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體會字里行間蘊涵的情味。
3、細心品味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體會字里行間蘊涵的情味。教學難點
賞析這首詩歌并體會字里行間蘊涵的情感。
教學課時:一課時
一、導入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先聽老師朗讀一首詩(杜牧<<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1、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詩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詩人呀?最著名的兩位詩人是誰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稱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還有“小李杜”,你們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兩位詩人嗎?(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長寫情詩的唐代詩人李商隱。為了有別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隱和杜牧一起合稱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時期,這時的唐王朝內憂外患,戰亂不斷,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條河的名稱。有誰知道這條河在哪呀?(江蘇省)秦淮河由城中穿過,流入長江,兩岸酒家繁多,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游宴的地方。《后庭花》據傳是南朝陳后主所作,由于陳后主整日尋歡作樂,不理朝政,最終丟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為了亡國之音。
如今詩人杜牧夜泊秦淮,在這樣的一種情形下又聽到此曲,他的心情應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牧的《泊秦淮》。(板書:泊秦淮)
二、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整體感悟。
三、學生示范朗讀再全班齊讀。
四、誦讀
五、教師范讀,學生比較點評;
借學生點評之機,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穿插介紹詩歌寫作背景;
六、賞析詩歌。
1、賞析一、二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這兩句是寫什么的?(寫景)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寫詩人夜泊秦淮所見的景物:淡煙寒水,夜幕朦朧的凄迷景象。)
誰來把這兩句話的意思說一說?(如煙的水汽籠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著江邊的沙岸。寧靜的.夜里把船停在岸邊,靠在酒家。)“籠”是什么意思?(籠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氣寒冷,表明這是深秋時節)除了季節的冷?有沒有別的方面的冷?(心的冷)2、賞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商女,請同學們看一下注解。(指以賣唱為生的歌女。)
這兩句話是什么意思?誰來說一說?(這時,從江對岸傳來歌聲,這是不知亡國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樹后庭花》。
“猶唱”就是“還在唱”。這些無知歌女連亡國恨都不懂,還唱這種亡國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責歌女嗎?(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賣唱為生,既然是賣唱,就要有聽眾,有點歌者。沒有聽眾,歌女也無意唱這個曲子。
大家想一想,這些聽眾可能是哪些人?(在內憂外患的情形下,還有金錢、有時間、有心情聽曲子應該是些豪門貴族)
這些豪門貴族明知是亡國之音,卻偏要聽,而且是在國難當前的情況下,可見他們是一群怎樣的人?(沉湎酒色,尋歡作樂,過著醉生夢死,燈紅酒綠的生活)作者面對這樣的一番景象,這樣的一群人,他的心情應該是怎樣的?(感慨、鄙視、憂傷、悲憤)
所以“商女不知亡國恨”,表面是說賣唱的女子不懂亡國之恨,實際上是借題發揮,批評豪門貴族,表現了詩人對他們這種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陳后主醉生夢死,亡了國,這些豪門貴族不以為鑒,一樣會
步陳后主的后塵,除了憂傷、悲憤、鄙視外,從作者對歷史興亡的感慨中,我們還可感受到作者那顆憂國憂民的心。
七、齊讀并背誦全詩。要求:讀出憂傷、悲憤。
八、積累:.
藝術手法:泊舟秦淮,見朦朧月色,聽靡靡之音,由是詩人既吊古,又諷今;由南朝統治者的醉生夢死,聯想到晚唐統治者的紙醉金迷。主題:對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和對歷史興亡的感慨。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6
1.探究式教學基礎理論
探究式教學,英文全稱為Inquiry Teaching,又稱發現法或者研究法,一般情況下指教師依托一定教學媒介,設定具體問題,通過學生對問題的觀察解析,自行發現學習內容內在有效信息的過程。探究式教學的主體實施原則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引導監督作用。將探究式教學方法應用在初中報刊閱讀教學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探究式教學的一般教學過程包括積極創設,激發學習動機;有效開放課堂,引發學習潛能;教師適時引導,指明探究方向;合作與獨立培養并行,有效完成自主探究教學目標,實現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2.英語閱讀基礎理論
閱讀是認知過程,也是心理過程。閱讀主體在閱讀過程中,對英語語言文字的感知、記憶、思維、想象,以及對其判斷、分析、總結、歸納,都需要意志、動機、情感的作用才能完成。英語閱讀是英語技能培養的主要組成部分,在英語教學中一直占有很高的地位。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是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這就要求教師在保證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還要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將閱讀能力的培養滲透到課程之中。
英語閱讀可以是通過報刊閱讀對課程內的閱讀進行拓展,報刊閱讀比傳統的習題閱讀有著很大優勢。首先,報刊閱讀語言真實、圖文并茂,更能適應初中生的性格特點,符合初中生的需求。在我國現行的報刊當中,幾乎都在報刊中設有一定的互動專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更愿參與活動。其次,報刊內容通俗,緊跟時代,有效彌補教材中的滯后性。再次,報刊內題材廣泛,涉及領域繁多,更有利于學生豐富英語知識,增加詞匯量。最后,現行的不少報刊都英語教材同步,教師只要稍加利用,就可以擴展教學內容。
3.報刊閱讀具體實施
3.1報刊選取
教師進行探究式英語報刊閱讀的準備,就是教師對于報刊的選取工作。選取的`基本條件就是必須要和教材配套,不同版本的教材要選擇不同的報刊,不同地區,還要根據地區中考要求,進行教材選取。本文以牛津初中英語教材,選取空中英語教室系列報刊為例進行分析。
3.2閱讀目標的確定
探究式教學開展的前提就是閱讀目標的確定,如果沒有準確的閱讀目標,教學就無法開展。以牛津版教材9A中Unit 2 Colours一課為教學目標,閱讀材料的選取以Colour相關內容為主。選取空中英語教室系列報刊中《大家說英語》教材中September 1中的文章,What Color Is It?進行擴展講解。
3.3閱讀課程設計
圍繞Colour設定閱讀任務,圍繞探究閱讀目標進行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要保證將教材的基礎內容進行有效講解之后,并確定學生可以對其掌握的基礎上,再進行擴展閱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課程環節設計,保證學生注意力可以有效集中,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教師要特別注意,從閱讀開始就要有效掌控學生的閱讀進度,在閱讀之后要對閱讀文章進行講解分析。
3.4閱讀教學反思
閱讀教學反思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要對閱讀報刊的選擇進行反思。針對學生在閱讀中出現的問題,對報刊選擇是否恰當進行有效反思,總結選擇經驗。其次,對教學過程中探究式教學設計進行反思。反思探究式教學是否在報刊閱讀過程中發揮了有效作用,設計是否合理,學生是否接受。再次,反思探究式教學、教材、報刊三者之間的融合情況,三者的共同作用是否真正地發揮出來了。最后,反思教學效果。例如:反思學生是否通過報刊閱讀,豐富了知識。反思學生通過這樣的教學,是否提高了閱讀速度。反思學生通過探究式教學,是否增強了對英語閱讀的興趣等等。無論何種課程,教學反思都是必要的,教師要將教學反思作為提升教學專業能力的途徑,完善探究式教學設計,將其應用在實際英語教學之中。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7
一、設計思想
這是一首充滿革命激情的散文詩,教學中要抓好朗誦這一環,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理解作品的詩情、詩理和詩味,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領會作品的深刻的象征內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運用及其作用,引導學生學習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英勇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對革命斗爭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有一定的認識。
二、教材分析
《海燕》是無產階級文學的開山之作,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輝煌。《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詩,本文寫于 1901年,那時正是俄國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國工人運動不斷高漲,動搖著沙皇統治的根基。來自社會底層、深諳人民疾苦的高爾基,觸摸到剛剛開始跳動的新時代的脈搏,以敏銳的藝術感悟力創造出了“海燕”的藝術形象,來歡呼即將來臨的革命風暴,為無產階級唱出了一曲充滿戰斗激情的頌歌。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時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書。自它問世以來便以深刻的思想,銳利的鋒芒和激越的詩情贏得眾多讀者的喜愛,也是中學語文教材的必選篇目。據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內涵為切入口,激發學生興趣,迅速深入文章內容。
《海燕》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因為它的文體特點(散文詩)適于單元要求:強調朗讀,注重聯想與想象,了解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的表達方式,學習抒情性語言。自然這也是順應新課程標準“閱讀”部分的要求。
三、學情分析
運用象征手法是《海燕》最重要的寫作特色。引導學生理解象征手法,體會象征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是課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從作品整體上領會文中各種象征體的象征意義,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這是理解作品深刻含義的關鍵。
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極大地增強了《海燕》的藝術性,使之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教學中應著重啟發學生理解和體會比喻、擬人、反復等修辭手法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挑出典型例句反復體味、深入分析,鼓勵學生敢于發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四、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在誦讀的過程中反復品味語言中蘊含的感情。
2、引導學生把握散文詩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難點)
3、引導學生認識文中描寫的海燕、海鷗、企鵝海鷗、暴風雨、閃電等的象征意義。(難點)
4、把握這篇文章的主題,感受作品濃烈的革命激情,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
五、重點難點
1、通過有感情朗讀課文來感知課文,弄清文章深刻內涵,理解海燕這一藝術形象的典型意義;(重點)
2、理解象征、對比、擬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難點)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誦讀法、研討點撥法、對比閱讀法
七、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字詞預習。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堂導入
(多媒體展示雷電天氣的音畫)在這樣一個天昏地暗、電閃雷鳴的天氣里,你們喜歡呆在哪里呢?為什么?(多媒體展示濁浪淘天的音畫)但是有一種鳥卻總是很勇敢的在這樣的天氣里,在濁浪滔天的海面上穿梭、飛舞。這種鳥叫什么名字呢?(多媒體展示海燕畫面及課題)
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高爾基的《海燕》。
二、走進作者:
高爾基(1868—1936年),俄國作家,“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列寧語)、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生在木工家庭,當過學徒、碼頭工、面包師傅等,曾流浪俄國各地,經歷豐富。1892年開始發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寫沙皇統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1906年發表了最著名的長篇小說《母親》,反映了俄國工人階級的革命斗爭,被列寧稱為是 “一本很及時的好書”。高爾基自傳性的三步曲有《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三、聽品文章,整體感知
1、學生聽讀課文;
2、學生有感情自讀課文;
3、師生朗讀點評和教師指導。
《海燕》兼有詩與散文特點的一種現代抒情文學體裁。它融合了詩的表現性和散文描寫性的某些特點,既是一首色彩鮮明的抒情詩,又是一幅富有音樂的節律和流動感的油畫。文筆粗獷,氣勢磅礴,感情激越,給人以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朗讀時候要注意體會,朗讀語速不可太快,隨感情起伏而定,要有激情。
四、感受形象,理解對比手法在文中的'運用,深入理解“海燕”的精神內涵。
細節揣摩精讀:
1、小組討論圈點批注,仿句說話:“從————詩句中我讀到了海燕的高傲。”
“從————詩句中我讀到了海燕的勇敢。”
“從————詩句中我讀到了海燕的敏感。”
2、合作研討:對比手法的運用
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其它動物的語句,齊讀后說說它們的形象,并討論描寫這些動物的作用。
明確:文中通過對比的手法,反襯海燕的勇敢、樂觀、自信、堅強、高傲,表達作者對海燕的贊美之情。
3、思考:如果讓你在題目“海燕”前面加一個修飾性的詞語,你認為應該是什么?
(修改標題的方法有利于打開學生閱讀的思路。當學生找出合適的詞語詩句的時候,其實對課文細節的把握已經有了一定深度。)
明確:勇敢、樂觀、自信、堅強、高傲、敏感……的海燕
五、結合本文寫作背景探討象征手法在文中的運用(難點)。
1、背景:高爾基的《海燕》寫于1901年3月,當時俄國正處于革命**到來的前夜,歐洲的工業危機波及俄國,大批工人失業,沙皇專制反動統治日趨黑暗,人民群眾無法忍受,革命斗爭蓬勃興起,一小部分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害怕革命要破壞他們的安樂窩,而許多英勇的革命先驅者,他們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奮勇抗爭,雖遭到反動勢力的殘酷鎮壓,但他們毫無畏懼,堅信勝利一定會來臨。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暴發在即……
2、小組合作研討象征手法的運用。提示學生:象征是文學創作中的一種重要的表現方法,它是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借助某一具體事物的形象(象征體),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體)。
明確:海燕—象征——革命先驅者
暴風雨—象征——革命**
海鷗、海鴨、企鵝—象征——不革命者和假革命者
烏云、閃電、雷聲、狂風—象征——沙皇專制發動勢力
大海、波浪—— 象征——人民群眾
3、學生朗讀象征詩《礁石》,分析礁石的象征意義,進一步理解象征手法。
礁石 艾青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象刀砍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明確:礁石在與浪的搏斗中,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的一樣”,“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著微笑,看著海洋……”經過巨大的磨難,礁石雖然傷痕累累,但它仍巍然屹立,含著微笑,看著海洋,對勝利仍充滿信心,足見礁石是何等的自信與偉大。因此,我們不能僅僅把它當成一塊普通的石頭,也不能僅僅局限于艾青的自我形象,我們還可以把它看成是那些敢于反抗壓迫、抵制逆流的英雄形象。他們不畏強權,勇于抗爭,用微笑面對困難和險阻,他們應是時代和社會的中流砥柱。
六、聯系社會生活
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溫煦的愛的陽光照耀,也有各種各樣的“暴風雨”的考驗。結合自己實際,想一想,《海燕》給我們生活帶來什么有益的啟示?
(把握形象,展開聯想、想象,然后作出有條理的分析。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大膽地發表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面對“暴風雨”,海燕不是畏懼,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戰。它勇猛堅強,樂觀自信,以大無畏的精神和必勝的信心搏擊“暴風雨”。它是“勝利的預言家”。那么當我們有了“暴風雨”考驗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像海燕那樣勇敢地面對困難,充滿自信,堅強勇猛地和困難作斗爭,這樣就一定能克服困難,取得最后的勝利。
七、結語
溫室里長不出擎天大樹,暴雨里才顯出雄鷹的羽翼。航海者雖然比觀望者要冒風險,卻有到達彼岸的希望。奮斗吧,做勇敢的海燕!
八、板書設計
海燕
高爾基
正面描寫(海燕) 英勇無畏(飛翔、叫喊)
海燕
側面描寫(海鷗 樂觀豪邁(飛舞、號叫)
海鴨
企鵝)
九、作業設計
1、背誦課文
2、同步測試練習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理解修辭手法在文中的運用;品味文章的語言;引導學生把握散文詩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一、檢查背誦情況,教師指導學生背誦。
二、品味關鍵句子
1、請你從文章中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或語段,說說你的看法。
( 要求:準確指認修辭方法;反復體味,深入分析;要從表情達意的效果及營造意境角度進行分析。)
① 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明確:比喻和擬人。“黑色的閃電”準確傳神地展現了海燕矯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賦予海燕以人的性格,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海燕藐視一切反動勢力的精神風貌。
② 風緊緊抱著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把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
明確: 擬人。連用“抱”“甩”“摔”幾個動詞,還有“惡狠狠”,賦予狂風人的性格和行為,寫出了風的猖狂的氣焰。
③ 這個敏感的精靈,——它從雷聲的震怒里,早就聽出了困乏,它深信,烏云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
明確:比喻、擬人和反復。“敏感的精靈”,“從雷聲的震怒里,早就聽出了困乏”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顯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說明無產階級革命者的高度的預見性和敏銳的洞察力。“烏云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運用反復,語氣肯定,表達了堅定不移的必勝信念。
三、總結這篇散文詩的主題思想。
明確:作者通過對海燕搏風擊浪,勇敢、樂觀、堅強的描寫,贊揚了像“海燕”一樣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鞭撻了“海鷗”“海鴨”“企鵝”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烏云、狂風”為代表的反革命勢力,表現了作者抑惡揚善、愛憎分明的情感態度。
四、語言技能、情感技能培養:
時光流逝,百年歷史已成為過去,革命的風暴也已煙消云散,但海燕的精神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因為挑戰生活的暴風雨需要更大的勇氣。生活中的暴風雨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呢?請以“我們是勇敢的海燕”為題寫幾句話,表達你的觀點。(學生同桌之間交流,全班交流)
五、作業設計:
對比閱讀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8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搜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夠理解和欣賞一般的文學作品,對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積累。學生已養成根據教師的引導進行深入思考的習慣。但是八年級的學生大多是十三、四歲的孩子,對于黃河的了解實在有限。即便是查找資料,也多是蒼白和空洞的,時空的距離讓學生的心理體驗產生了難度;本文語言精美,含義深刻,所承載的信息含量之大,文化含量之厚重讓學生的理解產生了難度,難以與文本和作者產生共鳴;如何將對文本的理解與寫法的感悟結合,如何將教師的講授引導與學生的自主學習結合。所以我覺得既不能脫離文字空談感悟,也不能只學習語言而缺乏情感感悟,二者應該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沉下心來細品文字,對情感的理解方面難免會膚淺。因此我認
為學習本課的一大難點是:感悟作者所思所感,感受黃河的偉大力量和民族精神,這也是本課學習的重點所在。
效果分析:
為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結合本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本堂課主要采用了朗讀品味法、討論點撥法、思想遷移法。
一、就學生的課堂表現來看:品味語言是本節課的主旋律,課堂上要通過朗讀、品讀等多種形式,導學生和文本對話,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課堂上,學生或感情的朗讀,或深入的尋找,或主動的探究,或積極的討論,或暢所欲言的表達、評價,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循序漸進地對文章主題有了深刻的認識,同時語言賞析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訓練。
二、就學生的'課下評測練習作業來看:得分率均在95%左右,由此次可以看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掌握是比較扎實的。在學生的頭腦不僅僅是純知識的積累,更有語文素養的積淀。
總之,《壺口瀑布》給予學生的不僅有思考的深入,合作的快樂,探究的情趣,還有情感的升華,心智的開啟,更有精神的陶冶和語文素養的提升,較好地達到了預期目標。
教材分析:
語文八年級下冊《壺口瀑布》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游記散文中的第一篇。游記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文學體裁,它的內容非常廣泛,舉凡山川景物、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社會生活,無不可以成為游記的題材;它的寫法比較自由,風格多姿多彩,既能增長讀者的知識,廣大其見聞,也能給他們帶來美的享受和心靈的共鳴。難怪作家徐遲要說:“游記,這實在是一種了不起的文學體裁。”但是,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游記的數量并不多。過去許多版本的初中語文教材并沒有安排游記單元,甚至可以算得上是游記的課文也寥寥可數,且多為文言文:《小石潭記》《滿井游記》是游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雖也寫景,卻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游記;《三峽》《與朱元思書》等雖然對柳宗元、袁宏道的游記寫作影響很大,但本身畢竟還屬于游記的“早期形態”。因此,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安排游記單元,是一個頗具新意的設計。從八年級上冊教材開始的“文體學習”的主線。這幾篇游記都是比較新的課文,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教師的教學創新提供了比較廣闊的空間
《壺口瀑布》所寫的景物雄渾壯美,剛柔并濟,視角獨特,表現黃河壺口瀑布的奇景,既有整體觀照,也有細節刻畫,描寫景物,表達情感,寫法比較典型。更重要的是它們都傳達出作者對人生、生命的某種感悟與思考。
美國教育學家布盧說過:“科學地確定學習目標是教學的首要環節,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新課程標準明確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確立了以下幾條教學目標:
1.領會文中所寫的黃河的偉大性格,激發熱愛中華民族母親河的感情
2.感受課文獨特的寫景角度,把握所寫景物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
3.結合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了解游記的文體要素、各要素的特點及要素之間的關系
4.仔細品味本文獨具特色的語言,體會課文的風格特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問題。(16分)
①第二次我專選了個枯水季節。春寒剛過,山還未青,谷底顯得異常開闊。我們從從容容地下到溝底,這時的黃河像是一張極大的石床,上面鋪了一層軟軟的細沙,踏上去堅實而又松軟。我一直走到河心,原來河心還有一條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條深溝,當地人叫“龍槽”,槽頭入水處 ,這便是“壺口”。我依在一塊大石頭上向上游看去,這龍槽頂著寬寬的河面,正好形成一個“丁”字。河水從五百米寬的河道上排排涌來,其勢如 ,互相擠著、撞著,推推搡搡,前呼后擁,撞向石壁,排排黃浪霎時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藍,宇宙間仿佛只有這水的存在。當河水正這般暢暢快快地馳騁著時,突然腳下出現一條四十多米寬的深溝,它們還來不及想一下,便一齊跌了進去,更鬧,更擠,更急。溝底飛轉著一個個漩渦,當地人說,曾有一頭黑豬掉進去,再漂上來時,渾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我聽了不覺打了一個寒噤。
②黃河在這里由寬而窄,由高到低,只見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個無形的大洞吸著,頓然攏成一束,向龍槽里隆隆沖去,先跌在石上,翻個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這樣被跌得粉碎,碎成點,碎成霧。從溝底升起一道彩虹,橫跨龍槽,穿過霧靄,消失在遠山青色的背景中。當然這么窄的壺口一時容不下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兩邊涌去,沿著龍槽的邊沿轟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渾厚莊重如一卷飛毯從空抖落。不,簡直如一卷鋼板出軋,的確有那種凝重,那種猛烈。盡管這樣,壺口還是不能盡收這一川黃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奪路而走的,乘隙而進的,折返迂回的,它們在龍槽兩邊的灘壁上散開來,或鉆石覓縫,汩汩如泉;或淌過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夾在石間,哀哀打旋。還有那順壁掛下的,亮晶晶的如絲如縷……而這一切都隱在濕漉漉的水霧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響樂,一幅寫意畫。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這個小小的壺口,怎么一下子集納了海、河、瀑、泉、霧所有水的形態,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種感情。造物者難道是要在這壺口中濃縮一個世界嗎? 1.根據上下文,在第①段橫線上填上恰當的成語依次是 、 。
2.上文主要描寫了枯水季節壺口瀑布的情態。請從中摘選一句描寫的語句,并簡析作者是怎樣描述壺口瀑布的特點的。
3.第①段末尾寫了當地一個關于黑豬的故事,作者的用意是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9
一、微課題目:人物動作細節描寫讓《背影》更感人
二、教學思想: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記事抒情散文,文字凝練優美,感情飽滿深沉,從中國人最關注的角度——倫理,來表達內心的感情,因此,無論從寫作技巧方面,還是從倫理道德方面,我們都可以從中挖掘非常寶貴的東西,這個微課,我從人物動作細節描寫入手,讓學生領悟深沉的父愛。從這一點說,我覺得在這個微課中,我們可以帶給學生兩個東西,其一,寫作技法之巧;其二,傳統美德之善。
三、教學特色:
從人物刻畫的細微之處:人物動作細節描寫挖掘寓意深刻的父愛主題,是這個微課的教學特色。微課只分析了《背影》中感人至深的背影:望父買橘。從父親的動作細節描寫切入,讓學生深刻領悟父愛這個主題。
四、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通過望父買橘中父親動作細節的分析,領悟父親對兒子深沉的父愛。
2、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學習人物動作細節描寫的方法,體會深沉的父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 感受父子情深,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②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培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五、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通過學習人物動作細節描寫的方法,體會深沉的父愛。
六、教學準備:多媒體,ppt課件
七、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您好,這個微課重點講解人物動作細節描寫讓《背影》更感人。《背影》是散文中的名篇,我們知道,在《背影》這篇文章中一共描繪了四次父親的背影,其中以望父買橘的背影最為感人,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作者是怎樣來刻畫父親背影形象的。
(二)教學過程
播放幻燈片一:
作者是怎樣刻畫父親背影的?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
上縮;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教師:教師朗讀:父親買橘子的背影文字描述(如幻燈片所示)作者刻畫望父買橘的時候,為什么是如此的感人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運用了人物動作細節描寫的方法。那么什么是人物動作細節描寫呢?
播放幻燈片二:
人物的動作的細節描寫:即準確、細致、生動地描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動作,以表現人物的性格、身體狀況、身份、地位、心理、習慣、情感等等。
(教師對人物動作細節描寫進行解析)
教師:下面我們就通過分析父親動作細節描寫,來領悟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
播放幻燈片三:
1.分析父親買橘的動作描寫 ,說明了什么?
走路的姿勢:蹣跚
爬月臺動作:探攀縮傾
教師:首先,父親走路的姿勢:蹣跚,蹣跚這個詞語寫出了父親年紀較大,腿腳不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蹣跚的背影!)
教師:爬月臺動作:探攀縮傾,
動作描寫,“探”可看出父親體胖動作不靈便,小心翼翼地將腿伸下,一步一步直到接近地面的艱難過程。
“攀”,寫出月臺的高度,因無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撐起身體向上。可以想象父親爬月臺是非常吃力的;
“縮”,寫出了父親兩腳無處可蹬,腳是懸空的,這樣全身力量全在手上,如果手掌支撐不住,那就有掉下去的危險。
“傾”,父親身體肥胖,自然不像小孩子那樣靈便,寫出了父親爬上月臺雖然十分艱難,但又十分努力的樣子描繪得很深刻。行動不便,步履艱難(艱難的背影!)
教師總結:通過這四個動詞描寫,一個父親為我買橘子艱難,蹣跚的背影躍然紙上。 播放幻燈片四:
探討:父親過鐵道既然如此困難,為什么還堅持為我“過鐵道買橘子”?
教師:父親過鐵道既然如此困難,為什么還堅持為我“過鐵道買橘子”?
1.橘,有吉的諧音,里面包含了父親對兒子的希望,希望兒子能夠平平安安。
2.父親擔心兒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為兒子解渴。
是啊,父親背負著家庭和經濟的雙重壓力下,在囊空如洗的情況下,還要為已滿二十歲的兒子去做一件自己根本不能勝任的事情,在這一切一切的背后,都凝結著父親對兒子深沉而又偉大的愛。我們都知道,《背影》是一篇回憶性散文,朱自清寫《背影》就因為文中父親引
的那句話“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的厲害,舉箸投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朱自清是在羞愧、傷悲、感恩等等復雜情感把自己激動得不行的情形下寫下《背影》創作的。在望父買橘這個片段中,買橘子的過程和動作,描寫得栩栩傳神,是我們不僅好像看到父親憨厚樸實的形象,感受到了父親對兒子的愛,而且好像也看到了關注著父親的兒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兒子對父親的感激之情。
(三)作業布置
動作細節描寫在文章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被描寫的人物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真實可感,個性特征更加鮮明。一個或一處成功的動作細節描寫往往勝過千言萬語的表白。 在你的人生經歷中,你的父母肯定給予了你許許多多的關愛,也許是一聲輕輕地叮嚀,也許是一次傾心的談話,也許是一份特殊的禮物,也許是一個溫馨的早餐??想一想,生活中的這些細微的關心,你有用心體會過嗎?請你以《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段發自內心的告白,然后讀給父母聽。要求在描寫人物行動時,不僅要寫出他在做什么,更要寫出他在怎樣做,把爸爸/媽媽“怎樣做”時常常被人忽略的細枝末節描寫出來。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對文中作者望父買橘細節的分析,體會到了父親對朱自清先生平淡卻深沉的愛。也讓我們學會了珍惜身邊偉大的親情。謝謝您認真看完這個微課,謝謝。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 了解舞蹈尤其是印度舞基本特點,提高審美能力和舞蹈欣賞能力。(內容)
2. 理解、學習作者抓住特點描寫舞蹈的寫作技巧。(形式)
3. 學習本課優美的語言描寫與修辭手法。(語言)
一. 整體感知
1.導入:視頻:印度舞蹈片段。
——學生談觀后感想,引入本課
2.釋題:正標題與副標題
副標題起補充說明作用。
3.文體特點:
——記敘性散文
以記敘兼描寫為主,適當加以抒情議論。
4.補充資料:
什么是舞蹈藝術?
用簡明的話來說,舞蹈是一種以人體動作(肢體)為主的藝術。它是以舞蹈動作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著重表現人們的內在深層的精神世界。而在舞蹈活動中,一般都要有音樂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裝、有的舞蹈還要手持各種道具,如果是在舞臺上表演,燈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說舞蹈是一種綜合性的動態造型藝術
5.考考你的識字量:
顰蹙 pín cù 粲然 càn 嗔視chēn
叱咤風云chì zhà 雛鳳 chú 盡態極妍yán
花鬘 mán 斗藪sǒ 妥帖 t i
渾身解數 xi è 褶裙 z h e 驚鴻hóng
二. 研讀課文
(一)結構研討:
1、瀏覽全文,思考:文章哪一部分是寫觀舞的?這一部分的前
后分別寫什么?分別用三個字概括這三個部分.
——觀后感;觀舞記;表感激。
2、一般是先寫觀的內容,再寫感想,本文為什么先寫感想?這
樣有什么好處?
——突出“被感動”,鋪墊蓄勢,產生懸念。
(二)第一部分研討:齊讀后思考
1. 四個“假如”是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排比句式。從不同的藝術角度全面贊美了該舞蹈的美。
2. “咿啞”是什么意思?用在這里有何好處?
——驚嘆。口語,更有真實感,突出“被感動”。
3. 作者用哪個短語集中表達了她觀舞的感受?結合舞蹈特點,
賞析這個短語。
——飛動的美。舞蹈是一種以人體動作為主的.藝術。
(三) 第二部分研討:齊讀后思考
1. 如何理解“用她靈活熟練的四肢五官,來解說印度古代的優美的詩歌故事”?結合書中的語言回答。由此可見印度舞蹈怎樣的明顯特點?書中還有一句話與本句的意思相同,是哪一句?
——第十六、十七自然段。
印度舞蹈的明顯特點是身體語言異常豐富。
“舞蹈出詩句里的離合悲歡”。
2. 畫出本段里的排比句,作用如何?
——豐富多樣的表情、姿態、動作演繹著故事多彩的內容,突出了舞蹈的飛動的美。
3. 作者描寫蛇舞,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用如何?
——引用。形象準確地表現了蛇舞的柔美纏綿,更有說服力。
4. 綜上所說,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表現卡拉瑪姐妹舞蹈“飛動的美”的?
——動作,舞姿,服飾,外貌,神態,心靈
(四)第三部分研討:齊讀后思考
1. 為什么說:卡拉瑪和拉達是“大榕樹上的兩條柔枝”?用書上
的話回答,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第20自然段。比喻。
2. 作者為什么要感謝印度人民?
——第23自然段。
三. 探究賞析
1. 請用三個“贊美”來概括全文主旨。
——贊美舞蹈家卡拉瑪姐妹,贊美印度文化,贊美印度人民的友好情誼。
2. 這篇文章大量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來描寫卡拉瑪姐妹優
美的舞蹈找出你認為寫得精妙的句段,細心體會,并加以仿寫。
四.遷移拓展
1.本文與《安塞腰鼓》都是寫舞蹈的,兩文所表現的美有何不同?
——本文寫的舞蹈是“飛動的美”,給人靈動、優美的享受。《安》展現的是力量的美,給人以極大的鼓舞與震撼。
2.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舞蹈。下面,請學習剛
才所提到的觀察方法,欣賞《千手觀音》的舞蹈畫面。(視頻)
要求:學習文章的寫法,抓住舞蹈的特點,用精致的形容詞和恰
當的修辭手法來多方面來表現自己所見所思,寫一段優美的文字。
指導教師點評:
本設計可謂我們在民校初中語文培訓中的經典之作,也是最好的樣板。第一,它鮮明地體現了語文課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質特點——既著力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又兼顧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第二,它準確地體現了我們強調的十六字教學方針,即“四步流程,設問導思,緊扣文本,瞄準中考”。第三,它精要地體現了我們倡導的新343教學法,即新課標的三個目標,四步流程(整體感知—研讀課文—探究深入—拓寬遷移)和三種訓練(思維,語言,遷移)。值得大家結合文本閱讀好好體味,并體現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中。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1
一、設計思想:
《語文新課標》強調“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就是要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自覺性,逐步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欲和進取精神;合作學習,是要求學生在學習群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讓每一個學生在這任務中積極地承擔個人的責任,學生在學習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通過合作,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合作精神;探究學習,是指學生獨立地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自主發展的學習方式”。
在教學中,我主要是指導學生反復閱讀文本,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希望他們能在平實的課堂學習中,靜心讀書,深入思考,感受賢哲高貴的精神世界,從而理解“靈魂”“高貴”的內涵,樹立引領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始終保持純正的精神追求。
二、教材分析:
《人的高貴在于靈魂》是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以“道德修養”為話題,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讓學生在閱讀中拓寬視野,感受高貴,凈化靈魂,獲得精神上的享受,道德上的提升;同時,也從感性到理性,從現實到想象,受到不同層面的思維訓練,從而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本課從“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讓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角度看,這是一篇極有德化作用的文章,在教學中可據此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本文又是一篇議論文,作者在論證自己的觀點時,很好地運用了舉例論證的方法,不僅選取了三個歷史名人的例子來證明論點,而且又舉了現實生活中普通人的例子,這些例子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力地證明了作者的觀點。
三、學情分析:
作為初中學生,對議論文知識已經有所了解,但學生的自主閱讀品悟能力、語言組織能力還欠缺,思考不夠深入;另外,由于生理原因,他們普遍羞于表達。因此可以創設各種情景,鼓勵學生大膽地閱讀、思考,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失誤和錯誤采取寬容的態度,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不僅要教會他們知識,更要提高他們的能力。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直接交流的機會,給予他們充分表現和自我發展的空間,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合作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積累詞語和名句;
2、掌握閱讀議論文的一般方法;
3、把握文章中心論點,理解文章的說理方法,學習議論文嚴謹的思路,緊密的結構。
(二)過程與方法:
1、探究文章列舉事例的角度和意義的區別,掌握議論文選用事例、運用事例的方法;
2、在對靈魂的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依據文本進行閱讀思考,培養學生從文本中搜索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人的高貴在于始終保持純正的精神追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以舉例論證為主,結合引用論證的說理方法。
難點:深刻理解“靈魂”的內涵,保持純正的精神追求,凈化心靈,提高修養。
六、教學策略:
自主學習明確任務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總結反思
七、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解決生字詞;多媒體制作
八、教學過程:
(一)渲染情境,導入新課(提前板書課題)
引作者:今天老師要向大家推薦一本書《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這是一本散文隨筆集,是一個父親用感情的一磚一瓦壘筑起來的一座墳!寫了他的女兒妞妞在世的一年半526天,以紀實的筆法記錄女兒的可愛和痛苦,父母為病痛的女兒在愛與痛中煎熬的經歷。在書中,這位父親這樣說:“有一千條理由讓你早走,只有一條理由把你挽留,這條理由勝過那一千條理由,它就是我對你的愛。”(多媒體展示)我想如果你能看懂這本書,你一定會更懂得你的父母,會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這位父親就是周國平
導課文:周國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贏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無論花季還是老年,都能從他的文字中收獲智慧和超然。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借助《人的`高貴在于靈魂》(齊讀課題),感受作者作品融哲學與文學、哲理與情感于一體的風格。
(設計理念:本篇導語以作者代表作引入作者,“知人論文”,不僅可以使課擁有一個好的開端,也使師生的感情更易溝通,容易活躍課堂氣氛,振奮學生的學習熱情;引用作者的話,激起學生感恩之心,這本身就是一種高尚的靈魂,以此期望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過來。)
(二)理結構,悟哲理
首讀找論點:通過預習,我們很容易發現,這篇課文的文體是議論文,它最基本的結構方式是:(多媒體)提出問題(提出論點)分析問題(證明論點)解決問題(得出結論),那么這篇課文中,作者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又是如何分析,最終又得出了怎樣的結論呢?下面請同學串讀課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引出中心論點的?
(設計理念:依據文體特征,明確學習目的,學生在初讀課文后,能簡單理清文章思路,找出中心論點,解決“寫設么”的問題。通過串讀課文,降低學習難度,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再讀現高貴:作者提出“人的高貴在于靈魂”的觀點,又是如何證明自己的觀點的呢?(舉例論證)作者舉了幾個例子?(五個例子)默讀課文第26節,以(多媒體)“人,在情況下,做事情,作者用它來證明觀點”的形式來說說這幾個例子。
(設計理念:再讀文本,找出論證方法及目的,解決“怎么寫”的問題,進一步把握文章脈絡與構思;給定不算句式的句式,以期規范學生的表達,讓學生結合文章內容思考問題,以學生的朗讀取代老師的架空分析,從而有效地“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掌握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能力。)
思讀悟其理:⑴為了證明“人的高貴在于靈魂”這個觀點,作者舉了五個例子,是不是太多了?把后面兩個例子去掉行嗎?或者2、3節任刪一個?仔細閱讀課文,說說你的看法。如果我們能發現周國平作品中的問題,我們可以給他寫信。……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2
【教學準備】
課前讓學生閱讀有關阿累、《毀滅》、《鐵流》及魯迅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段時間我們通過對《少年閏土》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學習,讓我們對魯迅先生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尤其通過魯迅侄女的描述我們知道了魯迅先生是一位受萬人愛戴的人,知道了侄女周曄對伯父的回憶中有著深厚的感情,而一位青年工人卻只是與魯迅有一面之緣,在他的回憶中,魯迅又有什么值得這位青年學習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面》。
板書課題:一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自己大聲地讀,不通順的多讀幾遍。
2、我們敘事的文章有六要素,哪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起因、經過、結果)
根據這六個要素請你再快速地瀏覽全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同桌交流以后老師再指名回答。
(只要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即可,老師指導學生把語言說完整、正確。)
三、深入探究,體會重點語句
1、在阿累眼中,魯迅是什么樣子?快速瀏覽課文,畫出描寫魯迅外貌的語句,仔細朗讀。
(文中有六次對魯迅先生的外貌描寫。)課件出示描寫外貌的'語句
2、齊讀這些句子。與魯迅的一面之交中,根據我們找到得有關魯迅的外貌描寫,魯迅留給作者的印象是什么呢?你能用一個字或一個詞來形容嗎?
(瘦)
3、自己再讀讀這幾句句子,剛才我們說這六句的相同點是都讓我們感受到了魯迅的“瘦”。那么這些句子又有什么不同點嗎?同桌交流。如答不出教師提示:這幾次描寫作者和魯迅他們的位置有什么變化?
(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因而人物形象比較“模糊”。第二次是在近處觀察,刻畫得比較具體、細致,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觀察更細致,魯迅的形象也更加完整清晰。)
3、為什么他如此瘦?請你聯系上下文或者學過的,自己知道的知識說不說。
(帶病工作、深夜寫作、憂國憂民)
4、除了“瘦”,魯迅還有什么特點?再讀讀這幾句。
(精神抖擻)
5、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頭發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豎著、胡子……)
4、通過細讀這些外貌描寫,你體會到魯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了嗎?
(體會到魯迅先生的性格剛毅堅強,他用筆當槍,與反動派、黑暗社會進行著不屈的斗爭。)
四、仔細品讀,體會魯迅先生對青年的關懷
1、在這短短的一面中,魯迅先生給予了作者怎樣的關懷呢?找到有關魯迅語言的描寫,自己讀一讀。聽到這些話,作者的心情又分別是怎樣的?
(你要買這本書?——感到身上受了父親的撫摩
你買這本書吧—這本比那本好——疑惑
我賣給你,兩本,一塊錢——驚異
這書本來可以不要錢的……是送你的——感動流涕)
2、從這些對話當中,你又能體會到什么?作為一個素不相識的人,魯迅向我推薦書,最后還送我書,你覺得魯迅是怎樣的人呢?
(魯迅關心同情勞動人民)
3、當我知道了魯迅的身份時,我是什么反應?請個別學生來讀第27段
我結結巴巴的說明我很激動很興奮,那個名字在我心里亂蹦,最后卻沒有蹦出來,為什么呢?
(當時流社會xx,不少文人革命工作者收到xxx的迫害,作者想要保護魯迅,所以忍住了自己的驚喜沒有說出來)
3、這一面對作者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自讀第30、31段,結合課文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面”給了“我”極大鼓舞,使“我”獲得了生命的支柱。魯迅先生對我的關心、鼓勵,魯迅先生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品質,這些都是“我”在種種艱苦和險惡面前堅強不屈的力量源泉。)
歸納:
一面給人的印象是深刻的,魯迅先生廉價賣書,親自送書給普通工人,這是對勞動人民的深切關懷;魯迅先生誠懇地推薦別人的書,蘊含了魯迅先生對青年一代的信賴和希望。
正是與魯迅先生見的這一面,給了作者極大的鼓舞,是作者獲得了生命的支柱──魯迅是同我們一起的!這是作者在種種艱苦和險惡面前堅強不屈的力量源泉,是這“一面”給了作者巨大力量,是這“一面”鞭策作者不斷進步。
五、總結全文,升華感情
1、這一面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所以,作者牢牢地記住了這難忘的一面。
2、本文最大的成功之處是通過贈書過程中對魯迅的肖像、語言和行動等方面的描寫,刻畫了魯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現了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請同學們仿照本文的寫法,對你熟悉的一個人進行外貌描寫。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3
關鍵詞:微課;初中語文;課堂教學
微課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能夠使初中語文教學突破時空的限制,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小視頻為學生播放教學內容,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文教學的內容,使學生能夠明確文章的主旨,感受文章的內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初中語文教學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微課的含義及特點
微課的載體是視頻,是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圍繞每個知識點或者教學環節開展的教學活動進行記錄。課堂教學中的視頻是微課的核心部分,此外還有教學設計、反思、練習以及反饋、點評等教學資源,它們通過組織關系、呈現方式等營造小環境。微課不同于傳統單一的教學資源,比如,課件、設計以及反思等,還是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的教學資源。相比多媒體教學,微課教學的時間更短,教學的內容也比較少。
二、微課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1.活躍課堂氛圍,引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
初中語文教學包含很多知識,但是教材設計中有很多與學生生活實際不相適應的內容,使得學生在理解課文方面遇到一定的難度。微課教學比較科學、形象,能夠有效地彌補教材設計中的不足,使學生與課文之間的距離得以拉近,使教學形式、過程得以優化,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文內容,獲得知識與技能。
比如,在學習《蘇州園林》時,教師要讓學生了解蘇州園林的設計特點,在學生眼前呈現出美麗的畫卷,但是很多學生都沒有去過蘇州園林,更不用說分析這些特點,而且教材中沒有插圖,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而通過微課教學,能夠將蘇州園林中的花草樹木、亭臺軒榭、假山池沼、門窗設計等生動地呈現出來,然后教師利用書本中的話語進行講解,能夠渾然一體。學生一邊欣賞蘇州園林的美景,一邊聽配樂解說,然后對蘇州園林的整體布局、搭配以及色彩等進行分析和研究,能夠給學生更加真實的感受,深刻地體會到蘇州園林的意境美,感受古代園林藝術以及工匠水平的高超。
2.優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語文教學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要創設情境。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情境設計能夠為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實現奠定基礎。語文教學中利用微課開展教學,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思考和研究。
例如,在學習《木蘭詩》時,教師可以利用電影《花木蘭》的主題曲進行導入,然后播放相關的電影視頻片段,通過悲壯的畫面、旋律以及不俗的歌詞,使學生的注意力被抓住,然后通過影片進行課文內容學習,讓學生探究花木蘭到底是怎樣的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會得到極大提高,進而深入地學習知識。通過微課視頻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在觀賞中獲得信息和知識,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3.微課作文教學,強化學生的寫作興趣
生活是作文寫作的重要來源,實際生活為作文寫作帶來了活力。但是很多初中生都比較頭疼作文寫作,認為無話可說,這也是初中語文教師教學的重難點問題。學生的寫作興趣不高,寫出的文章并沒有真情實感,沒有凸顯文章的活力與色彩,這主要是學生的`作文寫作沒有從實際生活出發,閉門造車,無法感受社會發展進步的強勁,也感受不到時展的新鮮氣息。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使用微課進行,能夠充分發揮微課的直觀性、真實性,讓學生與社會實際緊密聯系在一起,能有效地彌補學生頭腦中的空白,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和欲望,能夠將自己的真實情感寫出來,提高作文寫作的質量以及水平。
比如,在指導學生寫作“感恩”話題的作文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央視的公益廣告視頻,“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視頻中媽媽為奶奶洗腳,孩子看到后也端了盆水為媽媽洗腳,在這種感動的氛圍中,給學生以身臨其境之感,喚起學生感恩父母、感恩教師、感恩社會等感受,在這種環境氛圍下,學生就能夠有話可說,寫作的質量也會提升。
微課能夠將視頻、圖像、文字、聲音等直觀、形象地播放出來,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帶有色彩的學習氛圍,使教學更加生動、有活力,能夠讓學生獲得直觀的感受,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教學中,獲得更多的語文知識,實現情感以及思想上的熏陶,強化自身的綜合素質能力,促使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順利實現。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4
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材分析:
1.寫作背景:《從百草園道三味書屋》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寫于1926年,當時國共兩黨合作掀起的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正處在高潮時期,同時革命也遭到封建軍閥、帝國主義等惡勢力的阻撓和破壞。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戰士,在這一革命中當然始終戰斗在革命的最前線,用手中的筆與反動勢力進行斗爭,被北洋政府誣陷通緝,1926年9月到廈門大學任教,遭到以校長林文慶為首的頑固守舊分子的排擠,在渴望戰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與苦悶中于是“《舊事重提》”拾起童年的“帶露之花──朝花”來慰籍自己此時“離奇和蕪雜”的心情。集中六篇意在敘事而志在寫人抒情,寄托了魯迅的豐富而深沉的情感。尤其本文更是如此。
2.教材安排:教材在以童年為主題的單元中,選這一名篇作為首篇,其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體會文章所蘊含的豐富情感,真是自己的痛年,另外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中文學革命的先驅,其文美在樸實詼諧幽默的語言,美在清晰的寫作思路,簡潔的寫法,豐富的思想,這些內容也正是我們語文學科的重要學習內容,無疑是我們語文學習的典范。
3.關于本文的主題:值得斟酌的是,本文的主題一直有爭議,長期以來堅持本文是對封建教育的批判,這一點我想是長期以來“左”的思想影響的結果,就本文的寫作背景以及教材安排來看,我認為本文主題應定位在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眷戀回憶懷念的層面上,這是處理本文的難點之一。
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設計:
據此并結合初一學生首次接觸魯迅作品的學況,將本文教學設計如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目標:
1.結合工具書掌握重要字詞。
2.學習認識魯迅了解《朝花夕拾》,幫助理解課文.
3.借鑒本文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層次井然、多角度、融情于景景物描寫的寫法,培養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及按空間順序安排材料的寫法。
4.揣摩作者簡練生動、準確傳神的語言,增強語感。
5.體味魯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樂趣,嘗試表達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珍視人生中亦真亦夢的童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對事物的準確描摹、對動作的準確表達及寫作思路的條理性。
2.對動作的準確表達及材料安排的條理性。
教學難點: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敘。
2.揣摩三味書屋這一部分的思想內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詞語。
3.把握文章的主題思想。
教學方法:
閱讀、鑒賞、質疑、探究、合作以提高學生閱讀鑒賞思維表達能力。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思路及課時安排:
本文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思路,學習第一部分。第二課時研讀第二部分,整體體會作者的情感,理解主題,品味本文語言。
教具:多媒體課件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關于魯迅這一大師你了解多少?(學生說一說)
2.教師小結:提起魯迅,人們常常會想到他的嚴肅、莊重,但是打開他的童年之窗,我們會發現魯迅的童年和我們一樣,燦爛的春光中有童真,神秘的故事,無味的冬日里難得的情趣;嚴肅勤奮的學習生活,偶爾淘氣的快樂,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走進這位大家的童年,體味其豐富的情感,學習他的寫作方法,定會受益匪淺。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1.作者介紹:引導學生約度注釋并記憶,教師適當講授。(課件)
2.寫作背景:
教師下發相關材料:《朝花夕拾》介紹及作者小引。學生閱讀增強感性認識。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老師播放課件學生聽讀,了解文意并畫出自己的生字詞。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注釋、工具書處理字詞。教師明確(課件)。
3.學生競讀,師生點評。
4.引導學生談談讀本文的初步感受,教師抓住題目提示學生從中獲取有效信息,并明確空間變化的'寫作順序,引導學生據此將課文分成兩部分,并概括大意。(課件)
5.學生速讀課文,找出過渡段,初步談談此段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師小結明確本文的結構(課件)
四、研讀文章的第一部分
1.學生自由朗讀第一部分,并思考:作者說:百草園是一個荒園,可為什么是我兒時的樂園?
2.學生自由發言。
3.教師小結(課件)
4.進一步研讀:
聽讀第二段作者是怎樣寫百草園景物的,讀后你有什么感受(聽讀)?小組探究教師提示寫作順序、描寫的角度、情感等。(課件)
師生小結,本段作者抓住景物特點,按著高低的順序從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等角度對景物進行描寫,并將高興愉快自由無憂無慮的心情寓于其中,寫出了童真,寫出了情趣,體現了一個樂字,做到層次井然,情景交融。(課件)
訪寫句子:請同學們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的句式寫一句話。(課件)
5.作者寫景中,為什么寫美女蛇的故事,是多余的嗎?學生結組討論發言。教師小結,明確插敘及作用。(課件)
五、應用:說一說你兒時的樂園,注意要做到層次井然,富有感情
六、默讀第一部分,體會魯迅在百草園中的樂趣及文中情感。
七、教師總結:百草園是荒園但在我卻兒時樂園,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深深的喜愛眷戀懷念之情。
八、聽讀第一部分,結束本節。
第二課時
一、導入
課文第一部分寫了百草園自由自在的快樂生活,隨著時間的流逝,我長大了,不得不離開我的樂園──百草園,我不明白大人為什么把我送進三味書屋隨先生讀書。
二、研讀過渡段
1.學生聽讀體味作者的情感。自由發言,教師明確反復、擬人修辭手法的使用及文字中所蘊含的眷戀、惆悵、無奈、擔憂、猜測之情。
2.請學生談一談自己是否有類似的經歷和感受。
3.學生自薦朗讀再次體會作者情感。
三、研讀第二部分
1.學生自由朗讀并思考以下問題:(課件)
2.學生分組討論探究,代表發言
3.師生求同存異,教師明確,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與百草園相比很單調、嚴肅、受約束但是不乏樂趣,仍然充滿了歡樂與天真,體現了童真童趣,三味書屋的生活仍讓作者留戀,難以忘懷。
四、理解本文主題
1.教師出示幾種觀點,讓學生探討并說一說自己的觀點和理由。
2.教師明確自己的觀點和理由。(課件)
五、揣摩語言
本文語言準確傳神,除描寫景物的語言生動形象外,再寫兒時游戲時更是用詞準確
1.課件:學生填入適當動詞
2.對照課文品味用詞的準確性
3.用五個以上的動詞描寫你兒時做過的一種游戲
4.除此外,你還覺得哪些詞句用的好,說一說理由。
六、學了本文你有哪些收獲和體會,童年的魯迅離我們遙遠嗎?(課件)
七、結束語
魯迅先生用充滿童童趣的語調回憶自己的童年,獲得些許溫馨,聊以慰藉自己現實的孤寂與苦悶。歌頌了自由快樂,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抒發的自己對童年的喜愛眷戀懷念惆悵的心情。
童年是我們每個人永遠的記憶,冰心詩言“童年啊!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同學們,讓我們把自己童年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永遠留在記憶中。
八、聽讀,結束(課件)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
一、語文作為社會學科其人文性無與倫比,因此本課教學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采取聽讀,朗讀,默讀,速讀等多種閱讀方式并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深刻體會作者的情感,爭取引起學生共鳴,充分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二、語文作為工具學科,其基礎性更不容忽視,本課設計重基礎,注意培養學生讀、聽、寫、說的基本能力比較成功。
1)令作課人困惑的是,小組合作學習中任務的分配與操作問題,怎樣做到照顧全體學生的積極性。
2)由于學生所掌握的材料及自身的知識儲備有限,因此在探究學習中難以收到培養創新能力的效果,因此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渠道充分做好課前準備,以促進課堂教學中的學習。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⒈整體感悟文章的內容。
⒉品析文中的兩幅雪景圖。
⒊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⒋學習文章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
【教學重點】
品析兩幅雪景圖。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播放《塞北的雪》
(投影《塞北的雪》的歌詞)
我愛你,塞北的雪,飄飄灑灑漫天遍野,你的舞姿是那樣的輕盈,你的心地是那樣的純潔,你是春雨的親姐妹喲,你是春天派出的使節,春天的使節。
我愛你,塞北的雪,飄飄灑灑漫天遍野,你用白玉般的身軀,裝扮銀光閃閃的世界,你把生命溶進土地喲,滋潤著道邊的麥苗,迎春的花葉。
啊!我愛你,
啊!塞北的雪,塞北的雪。
⒈這是一首歌唱塞北的雪的名曲,作者看見那紛紛揚揚的大雪浮想聯翩,賦予了塞北雪怎樣的品格?我們從哪句話可以看出?
(過渡)對于雪,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感想也不一樣。今天我們來看看1926年的魯迅先生他對于雪的感想又是如何?
二、整體感知
⑴教師表情朗讀課文,學生思考:
◆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哪兩個地方的雪景?
明確: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體上有何不同?
明確:南方的雪美艷、北方的雪孤獨。
三、問題研討
⒈南方的雪有什么特點呢?從哪些地方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有沒有遺憾?為什么?
討論明確:①滋潤美艷、絢麗、有趣。②從“那是還在隱約著……嗡嗡地鬧著”。(全體朗讀)③但不能持久
(過渡)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江南的雪給作者的感覺就是美艷、絢麗、有趣。但她的這種美因為未經磨練,不能經受時間的考驗,不能持久,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那么北方的雪是不是能洗卻作者心中的遺憾呢?
⒉請學生齊讀課文最后三段,思考:
◆北方的雪有哪些特點?從這些地方我們還能感到北方雪的什么個性?
討論明確:因為她“永遠如粉,如沙,決不粘連,蓬勃的奮飛”。從這里還能看出她獨立的個性和斗爭的.激情以及獻身的精神。
◆作者稱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對北方雪的什么態度?
明確: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對北方的雪的喜愛。
⒊寫江南雪景中“塑雪羅漢”的用意是什么?
明確:襯托江南冬末春初的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為什么先對江南的雪作描寫?
明確:是作者對南方冬天的美好回憶,是通過孩子的眼睛去描繪令人欣喜的場景,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生機,孕育著生命。
⒋作者將南北雪景對比描寫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對比的目的是襯托。江南的雪平和恬靜的美固然讓人喜歡,但更崇高的美是應該像北方的雪那樣,他憎惡把北方的雪花變得孤獨,也憎惡冰冷的嚴酷的冬天,他要用戰斗來現理想。
四、教師總結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更為欣賞“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麗,但在魯迅的眼里,這種美未經磨練,并不能保持長久。魯迅更為看重的是一種獨立與張揚的個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樣,以孤獨不妥協的姿態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張揚的個性,像一個奔放的挑戰者和戰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對北方雪的描寫中得到深化。這種寫法就是我們常講的:借景抒情,作者把自己的情感通過特定意義的事物--雪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
【板書設計】
《雪》
南方的雪北方的雪
對比
滋潤美艷寒冷孤獨
奮斗的激情
附:《雪》的賞析
任何一個民族在歷史轉折的緊要關頭,都需要巨人。它需要巨人來參與和鼎助自己的轉折,也需要巨人來思考和記錄自己的轉折。作為中國新文學開拓者和奠基人的魯迅,就是這樣一位巨人,他用文字記錄時代的步音,時代在他的作品上刻下深深的印痕,他的作品也反過來在時代上刻下深深的印痕。
1925年初的中國,南方各省革命運動蓬勃發展,而北方,則被封建軍閥盤踞。此時居住在北京的魯迅在黑暗的現實和酷冷的季節中,用他犀利的文字頑強的斗爭著。《雪》就是這樣一篇表面是自然景觀的描述,實際上是他內心世界斗爭的力作。
《雪》的構思體現了作者的獨具匠心,前文描繪了江南雪地的美景。“滋潤美艷之至”,“隱約著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還有各色不畏嚴寒的花,雖是蕭條冷落的冬季,但給人的感覺卻是明朗和艷麗的。而孩子們堆雪羅漢的點輟,無疑又給這冬季增添了豐厚的活力。“孩子們用龍眼核給他做眼珠,又從誰的母親的脂粉奩中偷得胭脂來涂在嘴唇上”,“對了他拍手,點頭,嘻笑”。多么美麗的一幅“群兒玩雪圖”!這些都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他美好理想的寄托。
《雪》的后文,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卻是朔方的飛雪,她“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一掃南方雪的柔情和冷美。而這“雨的精魂”雖處在荒涼環境里,卻“蓬勃地奮飛”;雖是“孤獨”的,仍“旋轉而且升騰”,這種奮斗不息的精神,不正是先生高尚人格的真實寫照?不正是中華民族所具有的奮斗和抗擊的革命精神?而這一切都是中華民族的“精魂”啊!
[雪(人教版八年級) 教案教學設計]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經典教學設計03-28
初中語文的教學設計06-12
初中語文春酒的教學設計04-10
初中語文《背影》教學設計09-25
初中語文特色教學設計04-28
初中語文背影教學設計05-09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02-17
初中語文優秀教學設計02-16
初中語文雪教學設計03-17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