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了解寓言的特點。
2、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和愚公的形象。
能力目標
1、反復朗讀課文,增強文言文語感,整體把握文意,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
2、理解愚公與智叟的對話內涵,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
3、理解神話結尾及文中細節刻畫的作用。
4、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培養頑強的毅力及敢于挑戰困難、戰勝困難的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文言文語感。
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難點:
1、理解愚公與智叟的對話內涵,把握愚公形象,領會愚公精神,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
2、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之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老愚公。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這首歌源于一個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聽起來是奇文,講起來是笑談”,卻昭示我們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要不畏困難勇于前行。也有人說,生活的道路只有兩種,一種是大路,一種是小路,但是不論哪種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會有荊棘、有坎坷,面對荊棘坎坷,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呢?今天我們就來拜會愚公,見識他移山的壯舉。
二、整體感知課文。
(一)播放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感知理解課文,體驗課文的語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會讀或讀不準的字音注到課本上。
(二)學生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要求初步區分敘述語言和人物對話的不同,盡量理解課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三、理解課文,揣摩詞句
(一)學生對照課文注釋試著翻譯課文,要求盡量直譯,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組討論。教師巡視,參與學生的討論,解答學生的疑難。
1、補充注釋的字詞:
面山而居面:面對。損魁父之丘損:減少、削減。叩石墾壤墾:挖。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曾不:連……都。而山不加增加:增加。如……何把……怎么樣
2、學生歸納通假字
3、找出文中一詞多意義的詞
年(年齡,歲月)且(將近,況且)之(的,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代詞他們,代詞這,代詞這件事)而(表承接,表修飾,表轉折)焉(代詞哪里,語氣助詞)其(代詞他的,副詞加強反問語氣,代詞他們)
4、請找出文中詞類活用的詞
面(名詞活用為動詞面對)險(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險峻的'大山)箕畚(名詞作狀語用箕畚)
(二)學生分為小組,各小組推舉一人翻譯課文,看看哪個小組譯得最好。其余同學對照課文,評價翻譯的準確性,并指出不夠準確的地方,糾正自己譯得不準確的地方。
(三)學生討論,找出課文中與現代漢語表達不同的句子,說說現代漢語中是怎樣表達的。
若學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讓學生討論。
1、聚室而謀。——(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
2、雜然相許。——(全家人)紛紛表示贊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把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樣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于是率領三個能挑擔子的子孫。(定語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了。(主謂倒裝句。對比“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理解倒裝句的強調作用。)
6、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賓語前置句)
7、帝感其誠。——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了。(被動句)
四、朗讀體會人物感情。
(一)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學生自由大聲朗讀,要求讀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二)對比以下帶“曰”的句子,學生討論可以在各個“曰”字前加上什么樣的狀語,應該用哪種語氣來讀“曰”字后的對話。
1、聚室而謀曰
2、其妻獻疑曰
3、雜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長息曰
說明:1、句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議,態度是誠懇的,“曰”字前可加上“誠懇”等詞,讀后面的對話要突出商量的口吻。2、句中愚公的妻子雖然也同意移山,但她信心不足,對具體的問題沒有解決的辦法,“曰”字前可以加上“擔心、猶豫”等詞,讀這句時要讀出她擔心、猶豫的心理。3、句是眾人的回答,“曰”字前可以加上“堅定”“異口同聲”等詞,讀后面的對話語氣要肯定。4、句中河曲智叟對愚公移山的做法不但不理解,而且還有諷刺的意味在其中,他的“笑”應該是諷刺、嘲笑的意思,“曰”字前可以加上“不屑”“嘲笑”“諷刺”等詞語,朗讀時更多的是突出其嘲笑的口氣。5、句是愚公的回答,從“長息”中可以看出愚公認為智叟是可嘆可悲的,“雖我之死”以后的幾句話則是表明態度,“曰”字前可以加上“嘆息而又堅定”等詞語,要讀得充滿信心,語氣堅定。
還可以從各人的用詞中引導學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態度:
其妻——獻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殘年余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長息、汝、固、不可徹、曾不若、雖、何苦
說明:其妻用“獻疑”“君”等詞,表現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說明她的擔心。智叟用“汝”表現他態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問句,與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問句在語氣上是大不相同的。而愚公的“長息”表示他對智叟頑固的悲嘆,“雖我之死”幾句突出了他的信心。
以上是一家之見,學生有獨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應該肯定。
投影徐悲鴻的畫《愚公移山》,讓學生加深理解。
(三)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讀出人物的情感態度。
六、課外作業。
(一)朗讀并背誦課文中愚公反駁智叟的話。
(二)解釋“閱讀練習探究”第四題,掌握其中的詞語。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字詞句意思。
2、理解詞性活用現象和古字通假。
3、講讀故事情節,初步體會愚公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掌握文中的字詞句意思。
2、理解詞性活用現象和古字通假。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愚公移山,這是一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
簡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傳為列御寇撰寫。《漢書?藝文志》所錄《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東晉人根據古代有關資料編寫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列御寇,相傳為戰國時道家思想家,鄭國人。主張虛靜、無為,被道家尊為前輩。
(二)學習新課
通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1、復習回顧,解釋下列重點詞語:
a、“方”七百里(方圓,指面積。這里周圍的意思。)
b、“指”通豫南(通“直”一直)
c、“陽”(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d、“陰”(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e、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削減)
f、“如”太行、王屋“何”(把……怎么樣)
g、“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h、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指山上的草木)
i、汝心之“固”(固執、頑固)
j、“雖”我之死(即使)
k、“何”苦而不平(愁)
2、詞性活用、一詞多意、通假字
a、詞性活用
險: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險峻的大山。
箕畚:名詞用作動詞,用箕畚裝。
面:名詞用為動詞,面向著。
b、一詞多意
且年且九十(將近);且焉置土石(況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語氣詞)
c、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聰明。
河曲智臾亡以應,“亡”同“無”,沒有。
一厝朔東,“厝”同“措”放置。
3、講讀故事情節,體會愚公精神
a、愚公家周圍的環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b、愚公為什么要移去這兩座山?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種程度?
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d、愚公這一壯舉是否得到家人或鄰里的贊同,從哪里看出來?
(1)雜然相許
(2)雜曰。
(3)“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e、大家都知道,對于愚公來說移山是艱難的,難在何處?
(1)“年且九十”(說明年老)
(2)“指通豫南,達于漢陰”(說明移山目標之宏偉)
(3)“其妻獻疑的理由”(說明移山困難之多)
(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說明搬運土石路途遙遠)
小結:這一節突出了愚公的“畢力平險”的`大無畏精神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4、討論愚公與智叟的觀點
a、智叟與愚公在移山問題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b、那你認為誰的觀點正確?
智叟:眼前的停滯的觀點。
愚公:長遠的,發展的觀點。
c、也有人說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點來曉喻一個道理,決不能以今天的科學技術進步來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來要求愚公
小結:愚公和智叟的對話,進一步表現了愚公移山的堅定意志和必勝信心。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會認讀6個生字,會寫6個字,自主積累四字詞語,重點學習((式疊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閱讀中聯系上下文,并結合課外資料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
3、使學生懂得:凡是對人民有益的事,無論怎樣艱險,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夠戰勝一切困難,把理想變為現實。
二、教學重點
使學生懂得在生活中,要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總會獲得成功的。
三、教學難點
理解這個故事告訴人們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教學準備
生字生詞卡片。
五、教學時數
2課時。
六、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
1、出示課題,你們了解愚公嗎?誰能介紹介紹你知道的愚公?
2、“移”是什么意思?你還可以用它組什么詞?
3、圍繞著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4、教師梳理學生提的問題。
(1)愚公為什么要下定決心“移山”?
(2)愚公是怎樣移山的?
(3)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嗎?
(二)讀文感悟。
1、自讀課文,要求:
(1)讀準字音,在文中畫出生字,讀一讀。
(2)小組內互查,讀準生字。
(3)組際間交叉反饋。
2、請七位同學分段讀課文。
要求:其他同學邊聽邊畫出愚公為什么要下定決心“移山”,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嗎?
3、同學回答問題,教師指導。
(1)你從哪兒讀懂的?把這段讀出來。
(2)出示填空:因為所以愚公要下定決心移山。
(3)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但是誰幫了他的忙?為什么天帝要幫他的忙呢?我們一起看看愚公是怎么移山的。%小組學習,突破難點。
(4)組長帶領本組同學讀—自然段。
(5)組員分別畫出愚公做了什么,說了什么;鄰居們是怎么做的.;智叟說了什么。
(6)在組內讀一讀,想一想愚公是怎樣的一個人。
4、各組匯報,組際交流。
5、重點指導:
(1)指導學生把愚公堅持不懈地努力工作的語感讀出來。
(2)練習對話。
(三)思維擴展。
如果愚公是你的鄰居,你是去幫他移山呢,還是勸說他想別的辦法?看到大山被搬走了,人們會對愚公說些什么呢?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認讀生字的情況。
1、請同學們看課后的生字表,自己先把生字讀一遍,不認識的字可以借助漢語拼音多讀幾遍,然后把每個生字組成詞再讀。每個生字能組幾個詞就組幾個詞。
2、請同學分段讀課文。(教師從學生讀得正確流利的程度,就能看出學生對生字掌握的情況,還要注意指導學生讀出句子的語氣。)
3、學生自己評價。
(二)了解積累詞語的情況。
1、本課“我的詞語庫”中有個詞語,出示詞卡,全班齊讀一遍。
2、說說后三個詞有什么特點。(式詞語)
3、這樣的詞你還能說出幾個嗎?
(三)指導書寫。
1、學生討論:按結構把八個會寫字分類;不同結構的字應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師重點指導:應寫得左窄右寬的字有“抬、神”;應寫得左寬右窄的有“鄰”。應寫得上窄下寬的有“窮”。“齊”字上半部的“文”不應寫得過長。
(四)學生書寫。
(五)反饋。
認讀本課詞語。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
2、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二、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語感。
2、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文中細節的作用。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語感。
2、理讀法引導學生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包括古今異義詞、多義詞、通假字及常用虛詞。
四、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從小就知道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讓我們在上課文之前,先回憶一下這個故事。請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點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經散失,今本《列子》是東晉人搜集的有關古代資料編寫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2、文體:寓言這種體裁的特點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種比喻性的虛構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帶有諷喻或勸戒的'意味。
(三)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默讀課文,根據課下注釋解釋全文,有問題的一會兒質疑。
2、學生質疑,教師提醒學生注意一些重點詞語的解釋。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圍環境如何?他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處?(盡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則可“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2、移山有何困難?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答:困難有山高大、面積廣、年老力衰、移山人少、運土石工具簡陋,往返路途遙遠。這樣寫的作用可以襯托出愚公移山的決心之大。
3、智叟與愚公在移山問題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認為誰的觀點正確?
智叟:“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滯的觀點。
愚公:“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長遠的,發展的觀點。
4、思考:但也有人說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確: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點來曉喻一個道理,決不能以今天的科學技術進步來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來要求愚公。
5、思考:這里用了什么寫作手法來表現人物?
通過愚公和智叟的對比,再次表現出愚公堅定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實“智”,“智叟”實“愚”,這正是寓言給兩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個人對移山產生了質疑,還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態度和智叟的態度是一樣的嗎?請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寫,比較分析。
學生討論,明確:
愚公妻智叟
稱呼:妻稱愚公“君”(尊敬愚公)智叟稱“汝”(輕視愚公)
語氣:“以君之力……何?”(擔心)“甚矣,汝之不惠”(倒裝,輕蔑)
“且焉置土石?”(獻疑)“以殘年余力……土石何?”(嘲諷)
7、這則寓言有何寓意?
明確:告訴人們,只要下定決心,堅持不懈,任何困難都可戰勝。
8、問:為什么用這個神話結尾?
討論并明確:意在說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動驚天地、動鬼神,也反映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
9、全班朗讀課文。
(五)總結全文:
運用對比襯托手法,通過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說明要克服困難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奮斗的道理。
(六)布置作業:
1、積累相關的文言知識。
2、練習冊上的相關作業。
七、板書設計:
愚公移山
愚公妻智叟
稱呼:妻稱愚公“君”(尊敬愚公)智叟稱“汝”(輕視愚公)
語氣:“以君之力……何?”(擔心)“甚矣,汝之不惠”(倒裝,輕蔑)
“且焉置土石?”(獻疑)“以殘年余力……土石何?”(嘲諷)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5
一、教學課時:
2課時(第周星期)(20xx年xx月xx日)
二、教學重點:
1、反復朗讀課文,結合注釋,積累文言知識,疏通文意;
2、體會對比,襯托手法,品味人物語言,感受人物形象,概括故事的寓意。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注音:
太行(háng),王屋二山高萬仞(rèn)懲(chéng)山北之塞(sè)
曾(céng)不能損魁(kuí)父(fǔ)之丘荷擔(hè)(dān)者三夫,箕畚(jī)(běn)
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遺男,始齔(chèn)河曲(qū)智叟(sǒu)
窮匱(kuì)智叟亡(wú)以應一厝(cuò)朔東
2、作家、作品:
列子,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作品《列子》又名《沖虛經》,書中記載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夸父追日》、《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雋永味長,發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為“沖虛真人”。
二、初讀文本
1、聽錄音(輕聲跟讀,注意正確讀音)。
2、自讀課文(放聲朗讀)、全班齊讀。
三、整體感知
1、自主學習(借助注釋、工具書)。
2、合作學習(落實虛詞“之”用法)。
3、積累、檢查
(1)通假字
①寒暑易節,始一反(通“返”,往返)焉②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聰明)
③河曲智叟亡(通“無”,沒有)以應④一厝(通“措”,放置)雍南
(2)一詞多義
①結構助詞,“的”:冀州之南,河陽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操蛇之神
②主謂間: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雖我之死汝心之固
③代詞:告之于帝(這件事)跳往助之(愚公)
四、口說課文大意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一、導入(齊讀課文、概括文言故事)
法國寓言家拉·封丹認為,寓言有“身體”和“靈魂”兩部分,“身體”就是寓言故事,“靈魂”則是它的寓意。上節課,我們了解了寓言的故事,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寓言的“靈魂”。
二、分析愚公(ppt出示圖片)
(一)填表:方七百里,高萬仞→艱巨的□□(任務)
殘年余力→微弱的□□(力量)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長期的□□(努力)
無隴斷焉→最后的□□(勝利)
1、山是怎么樣的?(方七百里,高萬仞)
2、愚公是怎么樣的?(年且九十、殘年余力)
3、“移山”,“移”的過程是怎么樣的?
移山的過程,有八個字,最能體現出這中間的艱辛——(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4、最后的結局又是怎么樣的?(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愚公移山”這個故事,經常和另外兩個故事一起出現。一個是“夸父逐日”,這個我們非常熟悉,夸父追趕太陽,最后道渴而死;還有一個就是“精衛填海”,精衛她本來的名字叫女娃,炎帝的女兒,后來在游泳的時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一只精衛鳥,經常銜一些微小的土、石、木頭,要把大海給填平。(ppt出示原文)
這三個故事中,有什么共同點?(都經過不懈的努力,試圖完成自己的夢想)
愚公移山的.故事,和夸父、精衛的故事,至少有三處不同。(提示:人數、外援、結局)
夸父和精衛,都是失敗的故事;而愚公移山,這是一個成功的結局。愚公移山,他最后的成功,究竟是因為什么?(天帝主動幫助,但他相信自己的能力)
(大聲朗讀:“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有遠大理想,不懼怕任何困難,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令人尊敬的形象)
三、賞析對話
過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對愚公移山,他們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獻疑”;“且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疑問,說明她考慮到丈夫面臨的困難,對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關心和擔心。
智叟:“笑而止”“甚矣,汝之不惠”倒裝句,帶有譏笑、輕視的意味,“其如土石何”與“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話中多一“其”,加強了反問的語氣。(智叟:畏難而止、自作聰明)
(2)從稱謂看,還有什么不同?
愚公的妻子稱愚公為“君”,智叟則稱愚公為“汝”,顯得不客氣,也說明了智叟對愚公輕視的態度。
四、理解寓意
(愚公精神: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堅持不懈,不怕困難)
五、拓展探究
文章用神話結尾,這樣安排是否有損愚公的形象?為什么?
(愚公的決心和行動感動了天帝,天帝才派山神的兒子背走大山,襯托了愚公的精神;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借助神的力量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六、寫作特點
1、襯托(以兩山高大反襯移山艱難)
2、對比
(1)移山人力的單薄與移山任務的艱巨(突出愚公排除萬難的堅毅精神);
(2)智叟和愚公(表現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6
【教學設想】
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文中最為關鍵的兩個字,有著完全相同的讀音:一是“愚”(從心,從禺。心,與性情有關。禺,猴屬,獸之愚者。本義為蠢,愚昧),一是“迂”(從chuò曲折,繞遠)。“愚”字從心而愚公并不用心,只盼“指通豫南,達于漢陰”,“指”即“直”,恰與“迂”相反。無論是進出之路,還是思維之路,愚公都只愿直來直去;對此文本的解讀似乎也只有一條通道──然而并不是沒有別的可能:解決問題,可以有別的辦法;探測愚公的內心,也不妨多“迂”幾回。
課堂的行進按照“四三二一”之順序:
先提煉要素,揭示其作為一個隱喻,包含著勵志故事普遍的特征;
后以同類文本作比,彰顯屬愚公神話特有的異質;
再提出兩種假設,引入生活經驗,將枯燥的“寓言說理”,轉變為“人情故事”,重新來打量這個人物的種種可能,頗有趣味。
最后借用西方人視角,評價這個古老的中國故事,讓人在悚然一驚后,從濃厚的`文化浸潤中拔身而出,發掘此文本悠久流傳的寓言密碼。
【教學目的】
1、通過對故事情節的鉤玄提要,了解民族的朗健精神。
2、分角色(愚公、智叟)朗讀、辯論,懂得真理的相對性。
3、DV實錄,小組討論,探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內涵。
【教學過程】
一、四大元素
山、人、過程、結局。
二、三處差異
1、人數外援結局。
2、后息為勝──智叟的回應。
三、兩種假設→如何重新評價愚公?
1、假如愚公早料到帝會“感其誠”……
2、假如結尾是“子孫世代挖山,至今未休”……
四、一個疑問
為什么中國人會對愚公事跡津津樂道?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分析并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深入體會愚公的精神品質
2、體會文中襯托、對比手法表現愚公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
體會愚公的人物形象及精神品質
【教學難點】
體會文中襯托、對比手法在表現愚公人物形象
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預習檢測
四組字詞檢測題目,分別是字音、實詞解釋、句子翻譯和通假字。
回答教師的提問
檢測預習程度,對一些特殊句式、關鍵詞句予以強調,為分析內容作鋪墊
導入新課
請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個標題點上標點,表達自己第一次看到這個標題的感受。
可能標出的標點:
(1)感嘆號:表示感嘆,對這“壯舉”表示贊嘆
(2)問號:表示疑問,對此表示不解和懷疑
通過點標點,引導學生對“愚公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予以關注
朗讀課文
整體感知
提問:在齊讀課文的同時,找出一個與移山意義相近的詞語
在齊讀課文的同時,找到與“移山”意義相近的詞語“平險”
4、閱讀第三段,明確
智叟:知難而退、目光短淺;愚公:知難而上、目光長遠
體會人物對比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愚公移山”這個題目是后人所加的,但是“移”一字多少有些輕描淡寫,難以反映這個過程的艱難。而在愚公的話語中,卻又一個十分貼切的詞語:平險。這個詞更能喚起學生對這個過程的認知,從而引導學生去尋找這個移山過程中的困難
精讀課文
分析人物
1、提問:愚公在平險過程中會遇到那些困難呢?
2、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困難推斷愚公的人物形象。使學生體會體會“襯托”這種表現手法在塑造人物中的作用
3、根據已得出的人物形象,指導學生朗讀前兩段。
4、根據第三段中智叟的問和愚公的`答,引導學生分析第三段中智叟和愚公的人物形象。使學生體會此處“對比”在表現人物中的作用。
5、在熟悉了愚公的人物形象后,指導學生對第三段愚公的話進行朗讀。
1、學生自讀課文前兩段二段,對愚公“平險”過程可能遇到的困難這一問題進行交流
(1)兩山高大
(2)工具簡陋
(3)缺乏勞力
(4)路程遙遠
2、對愚公的人物精神品質進行解析: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堅定不移。此外還可能分析到:有謀劃、謹慎等。
3、注意重點讀出愚公平險過程中的困難險阻,讀出愚公等人在面對困難險阻時候的執著和堅定。
4、智叟:知難而退、目光短淺;由此相對的愚公:知難而上、目光長遠
5、讀出愚公的堅定不移,突出關鍵詞句
文章前兩段對愚公人物形象的直接評述只有“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這一句話。所以要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先從愚公的行為及其對象入手,從而推斷愚公的人物形象。
文章第三段雖是智叟和愚公的對話,但這一段卻體現出他們兩人截然相對的觀點和形象。通過分析他們的觀點,從而推斷兩者的人物形象。
對于這兩部分人物形象的把握,實際上都是從其他事物、人物進行分析,從而推斷的,因此需要點明“襯托”和“對比”的兩種手法。
通過指導朗讀,可以加深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知,也能檢驗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
小結全文
1、總結愚公的人物形象以及襯托、對比在反映人物形象上的的作用
2、提問:請學生對題目再次點上標點。教師的答案:愚公?移山!
標點:“愚公”移山;“愚”公移山
在整體把握愚公形象后,再對標題標上標點,從而檢測學生對整個愚公人物形象的理解
課后作業
有人說沒有天帝的感動和幫助,愚公及其后人未必能夠完成移山的重任,你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
課后完成作業
可以從“神話”的特點來思考這樣的結局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解釋難詞、難句。要注意一詞多義、通假字。
2、結合過去學過的寓言理解其特點,把握寓言的寓意。
3、要著重理解愚公和智叟這兩個人物形象,此外還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質區別,從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義。
4、聯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認識,受到教育,古為今用,豐富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利用工具書,結合注釋,弄懂重點字詞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培養閱讀古文的能力。了解對比手法的運用。認識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難點:對比、襯托手法以及課文以神話結尾的作用。聯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現實意義。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幾十年前人們還曾認為毛澤東的“高峽出平湖”是夸張的夢話,而今天,隨著三峽水利工程的建成,夢話變成現實,高峽真正出平湖.那么,一個人搬走兩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聞笑談呢?好,我們這節課繼續學習<<愚公移山>>,來認識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
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3、理解“愚公”、“智叟“人物形象。
4、理解本文的神話結尾。
5、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三、檢查預習
1、走進作者
2、了解寓言這種文體的特點
四、讀熟課文
1、初讀課文。
學生自己放聲讀一遍課文。其間,遇到讀不準或不會讀的字,看注釋或查字典。教師不予指導。
2、互讀課文。
兩個學生一組:一個學生讀,一個聽。聽者發現讀音有錯,當即指出。兩人對某字的讀音意見不一致時,記下這個字,留待一會兒解決。如是,二人各讀一遍。
3、再讀課文。讀好停頓。
下邊語句中所畫的“/”為停頓處,供參考。
懲/山北之塞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說明]句中的停頓,一般依據句意或一定的語法關系來讀,但又不能限制的過于死板。有的長句,可以停頓兩次。這里沒有標示出來,是為了供施教時靈活掌握。因為讀好停頓,一是為了會讀文言文,二是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階段,不必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頓而糾纏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達到了目的。學生隨著讀文言文數量的增多,尤其是隨著對內容的深入理解,會慢慢讀好句中停頓的。
4、.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返)
汝之不惠(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應(亡——無)
一厝朔東(厝——措)
無隴斷焉(隴——壟)
五、疏通字詞,理解文意
兩個學生一組,由一位學生根據書上注釋和自己的理解,串譯課文大意;另一位學生訂正或補充。二人遇到不會解釋或意見不一致的語句,將它們畫下來,留待一會兒解決。
[說明]在前面誦讀的基礎上,大部分學生對課文語句的意思能夠做到大體了解。兩人互相研究、討論,創造了較準確了解課文內容的條件。提倡借助注釋來疏通文意,這也是在培養學生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此時,教師作巡視,注意了解學生出現的問題,使后面的教學更有針對性。
引導學生思考問題:
1、愚公要移的是兩座什么樣的山?
2、愚公他幾歲了?你怎么知道的?為什么要移山?
3、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家里的人是什么態度?
4、愚公的妻子獻疑是反對嗎?倒土的地點是哪里?
5、愚公挖山的隊伍有幾個人?他們用了什么先進的工具沒有?
6、那個“遺男”姓什么?有幾歲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嗎?說明了什么問題?
7、智叟他智嗎?他對移山持什么態度?
8、愚公是怎樣反駁他的?
9、兩座山移掉了嗎?
10、如何理解這個神話結尾?
明確:以神話作結,贊美了愚公移山的誠心和堅定的意志。增添了故事的瑰麗色彩,富有濃厚的想象力。借助神的力量來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寄托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題。
11.愚公決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難?
討論并歸納:
(l)兩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2)年老力衰,人員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3)工具簡陋,運土路程遠: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12、小結
兩山規模:“方七百里,高萬仞”原因:“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的:“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運土地點:“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行動:“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結局:“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六、聯系現實,進行拓展,深入領會愚公的精神。 1、辯論賽
辯題:愚公、智叟到底誰愚?
正方:愚公實愚
反方:智叟不智
明確:
愚公:志向遠大
不畏困難愚公不愚
堅持不懈
智叟:目光短淺
知難而退智叟不智
自以為是
2、思考:
如果沒有神仙的幫忙,結果會怎樣?明確: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實現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話結尾,借助神的力量實現愚公的抱負,是以幻想方式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這和迷信有本質的不同。
3、理解對比和襯托手法
二山高峻對比人少力微工具簡陋
智叟:愚公:
胸懷大志對比目光短淺
遠見卓識安于現狀
堅持不懈自作聰明
遺男熱情幫助對比智叟頑固不化
山神驚懼天帝感動
襯托
愚公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念
4、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著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奮斗的道理。
七、拓展
1、想一想,在這個日新月異、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2、一個人的一生中肯定會遇到無數的困難險阻,我們應以怎樣的態度卻面對?《愚公移山》這篇課文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
3、現在擺在我們同學面前就有7座大山,我們只有發揮愚公精神,逐一克服,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八、布置作業
1、自選《列子》中的一段文字,自主閱讀。
2、試析如下一種對比(愚公的妻子與智叟的對比;京城氏之子與智叟的對比;王屋、太行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之遙遠的對比;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的對比。)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9
設計理念
這是一則古代寓言故事,新課標強調課堂上學生的主動參與,要求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生活與情感體驗。教學內容與方法的設計要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認知水平,教學的各環節都應緊扣單元主題。課文教學過程結束后,目標的達成度高。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是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古詩文從不同角度回答“人應該有怎樣的品格與志趣”的問題,所選課文都需師生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與胸襟。《愚公移山》選自《列子》這部很有趣的著作,同學們已學過《兩小兒辯日》、《杞人憂天》等作品,對這篇文章也饒有閱讀興趣。本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大意;多讀熟讀,積累常見文言詞語和名言警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因此,執教這篇課文,要在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知大意,積累詞語,并悟出寓言的深層寓意,更好地指導自己的學習生活。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正處在發散思維、獨立思考能力不斷提升的關鍵階段,學習主動性和求知欲較強,已基本具備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經過一年多的文言古詩文學習,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和實詞虛詞感知能力,因此,我通過反復誦讀的方式,調動學生獨立思考,通過集體智慧了解文章大意,從中感悟愚公精神為主要內容,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能通順、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注重語氣、節奏的變化;結合注釋,疏通文意,積累文言文中重點實詞虛詞。
2、過程與方法目標:加強誦讀訓練,通過反復誦讀加深理解,培養文言語感;準確分析文中人物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有何異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和把握寓言的寓意,并感知愚公精神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
教學重點
1、結合注釋,疏通文意,積累詞語。
2、準確分析文中人物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有何異同。
教學難點
體會和把握寓言的寓意,感知愚公精神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
教學方法
朗讀法、角色扮演法、點評法、歸納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多媒體太行山美景圖片)
本環節設計思路為:學生通過在欣賞氣勢磅礴、景色優美的太行山圖片,感知山的高大魁梧,教師引領學生走進大山,有一位老人想把這座大山移走,究竟為何?讓我們一共學習《愚公移山》。
二、反復誦讀
1、學生齊讀,教師仔細聆聽,以便糾正字音。
2、教師根據學生朗讀情況,范讀,邊讀邊強調易錯讀音。
3、學生自由朗讀,強化整體感知。
4、同學之間互評,指出展示同學的優缺點,師生共同朗讀相關內容,進一步體會語氣、節奏、停連等細節。
三、整體感知,概括主要內容(多媒體展示)
1、通過閱讀課文,快速搶答:
散步的季節?散步的地點?散步的人物?(板書涉及到的人物)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么事?事情是如何解決的?
2、將以上搶答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成文章的主要內容,要求簡潔、明了。
四、創作背景(多媒體展示)
1、學生展示課下搜集的關于本文的創作背景。
2、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搜集的背景。此環節意在讓同學們感知如何選取素材來寫作,創作背景有助于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品讀課文、分析人物、體味親情(多媒體展示)
1、分析文中提到的四個人物,請同學們評價一下,他們都是怎樣的人?
師生互動,邊交流邊書寫板書(詳見板書)在賞析過程中,不斷強化“讀”的環節,反復朗讀課文內容,感知人物形象。
2、歸納“幸福家庭秘訣”:尊重、體諒、信任、為他人著想、互敬互愛、不斤斤計較……正如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六、研讀賞析,揣摩景物描寫(多媒體展示)
此環節意在向學生滲透景物描寫的方法和作用,為文中表現人物的`形象起到烘托作用。請同學們朗讀并賞析文中寫景的句子,探討景物描寫的意義所在。請全體女同學用你們柔美、細膩的語氣去演繹這美麗的春景。(女生齊讀)
七、把握主旨,寫法借鑒(多媒體展示)
本文內容較為淺顯,此環節請學生歸納文章主旨,并自然地引出“以小見大”的寫法,為寫作課程做好鋪墊。
文章記敘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之間互敬互愛的真摯0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折射出人性中最閃光的地方,“以小見大”地開掘出頌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之深意。這種寫作手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八、課堂小結(多媒體展示)
同學們,家是社會中的最小單位,但他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來呵護;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擔子,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責任來擔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撐起一片愛的天空。請全體男同學齊讀第八自然段,用你們淳厚的嗓音,男子漢的氣概去詮釋中年人身上肩負的責任。
男生齊讀,之后分析“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的深刻含義。
九、課后作業,感悟親情(多媒體展示)
孩子們,對于孝敬長輩,絕不僅僅停留在作者的筆下,更不僅僅停留在今天這堂語文課上,學習語文的精髓要落實到我們的實際生活當中,今天的作業是,回家為你的長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捶背、洗腳、洗衣、梳頭、揉肩等),并將這一過程及自己的感受和長輩的反應寫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老師在這里期待著你們沉甸甸的收獲!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0
教學要點:
1、順暢翻譯全文。
2、認識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寓意。
教學難點:
1、個別重點詞句的翻譯。
2、愚公的形象及故事的寓意。
教學方法:活動性閱讀教學法(有條件的應結合多媒體教學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競賽活動導入(設問式導語,可不搶答,只引起思考):(用投影)
“愚公移山”是(多選題):(答案:全選)
A、寓言故事B、神話故事C、成語D、文章名E、歌曲名
師:由此可見,“愚公移山”是極有名的寓言故事,它所包含的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它作為成語,在現實(口頭、書面)中,經常會用到。我們通過今天的學習,會對這個故事有更全面的了解,會加深對故事所包含的意義的認識,或許還會對我們今后的人生道路產生深遠的影響。
關于列子(略);檢查預習:注音(略)。
二、口頭表達活動:
那么,誰能講講這個故事(講故事,不是翻譯)?(生舉手,講后師評價,給個人記分)(此活動既練表達,又使教師了解預習情況,為下邊的翻譯作準備)
三、朗讀。師:接下來,我們看故事的原文是怎么講的。
1、范讀(或放錄音)。
2、生齊讀,師正音。
四、翻譯。
1、第一自然段:(師為主譯,重點詞:方、陽)(投影。圖示法,后邊第二、四自然段均會用到。)
圖示一:華北地區圖:有關省區、黃河、長江、漢水、渤海等。(見附圖)
圖示二:山水陰陽示意圖。(見附圖)
穿插競賽活動:(搶答,給四人小組記分)
“方七百里”是指:(答案:B)
A、周長七百里B、四邊長七百里C、七百平方公里
2、第二自然段:生為主譯,重點詞:且、懲、險、曾、如……何、焉、諸、箕畚。
⑴四人小組分角色讀:愚公、妻、“雜”、陳述語。
⑵每人口譯,質疑互助。
⑶小組派代表質疑,別組作答或師答。
⑷指定某四人小組譯全段(或分二組譯),師或生指正。
3、第三自然段:生為主譯。重點詞句:甚矣,汝之不惠;毛、雖、匱、亡。
(具體操作步驟如第二自然段。愚公、智叟角色要讀出語氣與感情。)
4、第四自然段:師為主譯。重點詞:已、之于(諸)、隴斷。
5、通譯全文:
⑴每人口譯全文(趁熱打鐵,加強記憶。)
⑵情境翻譯表演:(給四人小組記分)
①抽一四人小組分角色譯“聚室而謀”對話內容;
②抽一四人小組分角色譯“智愚舌戰”對話內容。
(由譯、演活動進入故事情境,過渡到對內容、寫法的理解。)
五、質疑活動。(師預先準備,與生的質疑相結合)
師:剛才我們依靠集體的智慧攻下了第一關——翻譯關,現在我們同樣要用集體的智慧攻下第二關(最后一關)——內容與寫法關,大家有沒有信心?那么,大家對這個寓言的內容、寫法方面有何疑問?或者說它在內容、寫法上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質疑點:)
1、第一段寫山之“方”、“高”有何作用?寫其“本在……”有何用?(烘托移山之難;造成懸念,吸引讀者。)
2、第二段哪些語句寫出了愚公一家移山的決心和情景?愚公是個怎樣的人(涉及第一、二、三段)?(第一問略;志大智高,不畏艱難:山之大、年之高、路之遠、人之嘲都難不倒他。)
3、智叟是怎樣阻止愚公的?表現了他什么思想?(夸張、反問;靜止的眼光,無所作為。)愚公是怎樣指責他的?(對比、頂針、反問;發展的眼光。)作者給這二人起名字,有什么用意?(愚者實智,智者實愚。)
4、其妻與智叟對待移山的態度有何不同?(從用詞上可找出許多不同點,表現其不同的思想。)
5、第四段寫上帝被愚公的“誠”感動了,這個“誠”指什么說的?(“誠”即頑強的毅力、不畏艱險的精神。)為何不寫終于挖掉了兩座山,而要寫成神助移山?(說明其“誠”感天動地;給故事一個圓滿的結局。)
六、討論活動。針對上述問題及生所質疑采用多形式解答:
問題1、2、3由師引導生解答;
問題4分組(四人組)解答;
問題5師解答(由此導出寓意)。
寓意:這篇寓意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的道理。
附:質疑與討論中的板書
阻神背走移
無笑而止之高(感天動地)畢力平險不
所一毛不能萬仞叩石墾壤畏
作如土石何方七百里寒暑易節艱
為不若孀妻太行王屋始一反焉難
七、一文一詩(歌)活動。(此活動提出即可,不占用上課時間)
師:愚公精神確實感人、激勵人。《愚公移山》這首歌對我們更好地理解愚公精神很有幫助,課后大家把歌詞抄寫、背誦下來,體會這首歌詞的寫法,并學會唱這首歌(下次語文活動課上要用到)。
附:《愚公移山》歌詞(投影)
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任憑那扁擔把脊背壓彎,任憑那腳板把木屐磨穿。面對太行與王屋,憑的是一身肝膽。
想起來不是奇聞,唱起來不是笑談。望望頭上天外天,走走腳下一馬平川,面對滿堂兒孫,了卻了心中祈愿。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后來人為你感嘆。
八、藝術朗讀活動。
師:我們已經認真分析了課文,現在我們分角色朗讀,看看比學課文前的朗讀在感情、語氣等方面是不是把握得更準。(指定愚公、智叟、妻各一人,“雜”3-5人,陳述語集體讀。)
九、競賽搶答活動。(以四人組或以大組為單位,題念完后舉手搶答,記分,對則給10分,錯則扣10分(難度較大時,可不扣分)。對積極為集體爭光者要表揚。可由師口念題,也可用投影,用電教平臺則最好。以下競賽題供選用,用幾道題視需要及時間許可而定。)
附:競賽搶答題
1、“指(故意念成zhi)通豫南”中“指”的讀音是什么?
2、江蘇有“江陰市”,請問它在長江的:A、南面B、北面
3、愚公的年齡是:A、90歲B、80多C、90多
4、“聚室而謀”中“室”指:A、房子B、全家人
5、“某人已有家室”中“家室”指:A、住房B、家屬、家庭
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中“焉”的'意思是:A、語氣詞B、哪里C、于之(在這里)
7、“雜然相許”中的“相”表示:A、互相B、一方對一方
8、“諸位”與“公諸世人”中的“諸”:A、相同B、不同
9、“公諸于世”的說法不妥,為何?(古文中只有“投諸……”、“告之于……”的用法,無“諸于”的用法。)
10、愚公有幾個兒孫:A、兩個B、3個C、4個D、4個以上
11、“京城氏”、“夸娥氏”中:“氏”的意思是:A、姓B、名C、字
12、“遺男”是“孤兒”(失去父親或父母雙亡的孩子)的意思,文中的孤兒,他的母親還在不在?
13、“跳往助之”的“跳往”可否改為“前往”?
14、“寒暑易節”指的是:A、一年B、半年(爭議題,不扣分)
15、“不毛之地”中“毛”指的是:A、草B、長草
16、“雜然相許”中“許”的意思是:A、贊成B、允許C、答應
17、“而山不加增”中“加增”的意思是:A、增加B、增高C、更增
18、“不能自已”中“自已”的意思是:A、我B、控制自己
19、“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中“已”的意思是:A、停止B、已經
20、“方七百里”是指:A、周長七百里B、四邊長七百里C、七百平方公里
21、“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中,“二子”是指:A、第二個兒子B、兩個兒子
22、“帝感其誠”中,“誠”是指:A、誠實B、誠信C、忠誠D、誠心
23、“太行、王屋二山”中,“二山”的說法與現代漢語相比,省略了一個什么詞?A、數詞B、量詞C、代詞D、副詞
24、“高萬仞”是夸張的說法。古代的一仞是指:A、九尺B、八尺(或七尺)C、六尺D、五尺
25、“愚公移山”是(多選題):(答案:全選)A、寓言故事B、神話故事C、成語D、文章名E、歌曲名
26、愚公叫家人挖山用的是命令的語氣,對嗎?A、是B、不是
27、愚公挖山的目的是:A、“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B、“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28、愚公提出移山,其他幾位家人都支持,只有其妻反對。這種說法對嗎?A、對B、不對
29、“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笑”的意思是:A、笑容滿面B、譏笑C、笑微微
30、本寓言也可看作是神話故事。神話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但又得有一定的依據。請思考,在地理知識方面,有哪些是本故事的依據?
十、總結。
1、通過本寓言,我們主要學到了什么(如時間許可,可讓學生總結)。
2、同學們(或各組)的表現(以鼓勵為主)。
十一、作業布置。
1、有關作業。
2、下次(兩周后)語文活動課我們將組織一次辯論。辯論的話題是:移山不如移家。一、二組是甲方,三、四組是乙方。請班長組織甲方人馬(主辯、副主辯、五名發言人)準備挑戰,請學習委員組織乙方人馬準備應戰。為使本方成為勝方,全班每人這兩天都要提供炮彈——寫好一篇辯論稿分別交給班長、學習委員。大家有沒有信心搞好這次活動?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⑴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
⑵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2、過程方法目標:
⑴反復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
⑵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3、情感態度目標: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語感。
2、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
【教學難點】
1、培養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2、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的作用。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辯論法。
3、品讀法。
4、歸納法。(引導學生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包括古今異義詞、多義詞、通假字及常用虛詞。)
5、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戶曉,同學們耳熟能詳,愚公移山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背誦課文。學生循聲跟讀。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句子停頓。
示例:
懲/山北之塞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3、學生根據注釋提示,借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答疑解惑。
4、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⑴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應
一厝朔東
無隴斷焉
指通豫南
⑵對加點粗的解釋:
懲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雜然相許
且焉置土石
⑶一詞多義:
①方:方七百里方其遠出海門
②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③曾: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
④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吾義固不殺人
⑤亡:河曲智叟亡以應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⑥其:懼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誠其妻獻疑
⑦之:以君之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雖我之死,有子存焉甚矣,汝之不惠告之于帝
⑷翻譯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三、思讀課文,理解寓意
1、學生分兩組,展開課堂辯論。
辯題: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實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辯詞選摘:兩座山雄偉高大、實難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況且只有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幫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裝了土石遠運山外;路途遙遠。運土石到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艱苦奮斗的精神;”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確知移山之利,有長期奮斗的思想準備;有子孫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順利開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有發展變化的觀點;感動天帝,將山搬走,顯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難而止,無所作為,譏諷阻攔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師總結:經過一番激烈的辯駁,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問: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只要堅持不懈,成功終會屬于我們。
做任何事。都要有堅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四、品讀課文,把握本文的藝術特征
1、提問:如何理解課文的神話結尾?
神話不同于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征服自然。這個神話式的結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
2、關于對比、襯托手法:
文中有多處對比,如愚公與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對比。愚公有實現“指通豫南,達于漢陰”以造福人民大眾和后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京城氏之子聽說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卻“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見解鄙陋,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的冷漠態度。愚公之妻對丈夫關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問;智叟表現出極度的輕蔑,嘲諷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運用襯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一年返家一次對顯現愚公的氣魄,說明移山勞動的艱巨具有襯托作用。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五、研讀課文,總結升華
我們這個時代還需要愚公精神嗎?
愚公精神的實質是排除干難萬險不達目的決不休止。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會有“神舟”五號的發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會有我國近十年的輝煌成就?哪里會有時代的發展、人類的進步?讓我們從愚公手里接過精神火把,點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尋明天的太陽!
六、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是想通過對《愚公移山》寓意的深入探討,引導同學們能夠辯證地、全面地、發展地分析和看待問題。今后我們所要走的路還很漫長,也許會充滿荊棘,讓我們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鎖定目標,開動腦筋,去開辟一條讓世人矚目的`人生之路!
七、布置作業
以“有志者事竟成──讀《愚公移公》有感”為題,寫一篇讀后感。
【教學反思】
這堂課,我根據新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查閱了很多相關的資料,充分估計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精心設計了一些新穎的思考題。力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體現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認識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辯論,教師僅起組織、協調學生的導演作用,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力求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和“努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指導思想。
整個初中階段的文言通過整理歸納,應該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學生學習不夠主動,這在今后的復習教學中一就要重視學生的文言積累。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2
一、設計思路
自主學習落實文言詞句,反復朗讀感知故事情節,合作學習探究形象寓意。
二、教材分析
本文著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它告訴我們要克服困難就要下定決心,堅持不懈。本文描寫生動、形象,善于運用對比手法。
三、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順暢朗讀,了解故事大意。
2、分析愚公這一藝術形象,領悟其思想意義。
3、拓展思維空間,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行多角度的閱讀。
四、教學重難點
1、積累常用文言實詞,了解文言虛詞“之”“其”“而”的用法。
2、準確翻譯、理解課文。
3、拓展思維空間,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行多角度閱讀。
五、課時安排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借助工具書及書本注釋自讀課文,通過生生、師生的合作,解決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導入新課
1、課前可讓學生欣賞歌曲《愚公移山》。
2、這支振奮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則長期在人民中間流傳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學就熟知這個故事,有誰愿意給我們講一講這個故事呢?(學生講好后,教師從鼓勵角度進行評價,板書課題,介紹相關知識:《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列子,名寇,又名列御寇,戰國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俗話說,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讀文學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讀原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愚公移山》這則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從中品嘗出獨特的滋味。
(二)自讀感知
1、借助工具書及書下注釋,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停頓正確。(同座組成學習小組相互聽讀,根據要求相互評價。)
2、借助工具書及書下注釋,逐字逐句讀懂課文。(自讀中,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書上打上問號,準備向同學、老師求助。教師巡視,隨時了解學生自讀的進展情況。)
(三)合作解疑
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教師應該盡量要求他們自己查工具書解決,或引導學生通過討論來解決,教師只解答學生經過努力仍然無法解決的問題。
(四)檢查自讀(可用投影,也可課前打印)
1、給加點的字注音:
萬仞(rèn)懲山北之塞(chéng)(sè)
荷擔者(hè)箕畚(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應(wú)一厝朔東(cuò)(shuò)
始齔(chèn)無窮匱也(kuì)
雍南(yōng)
2、劃出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
(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2)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3、辨析多義詞:
(1)焉且焉置土石(哪里)
有子存焉(呢)
(2)而而山不加增(可是,表轉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飾)
何苦而不平(表承接)
(3)其其如土石何(加強反問語氣)
其妻獻疑曰(他的,指愚公的)
懼其不已(他,指愚公)
4、翻譯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2)甚矣,汝之不惠
(3)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五)小組評價
學習小組內,學生相互批改作業,教師巡視,解決學生爭執不下的問題。
(六)誦讀鞏固
(七)布置作業
1、整理文中的通假字。
2、完成“思考與練習二”。
3、反復誦讀課文,給自己的父母復述這個故事。
第二課時
引導學生通過對本文的解讀,鞏固文言知識,了解不同人物對移山的不同態度,把握愚公這個藝術形象,領會寓言的教育意義。
(一)誦讀導入
(二)研讀新課
上一堂課,同學們認真自讀,提出了不少問題,許多問題由于大家積極動腦,都得到了圓滿的解決。可見只要大家積極思考,學習上的許多事是自己可以做好的。今天老師將提出一些問題,大家結合課文內容進行思考,看看對課文理解得怎么樣。
1、這篇課文中寫到了哪些人物?
提示:愚公、(其)妻、(其)子孫、遺男、智叟。(板書)
2、愚公多大年紀了?智叟是哪個年齡階段的人?那個“遺男”多大了?
提示:愚公——“年且九十”,將近九十歲。(“且”,將近,快要。)
智叟——老年人。(“叟”,老頭。)
遺男——“始齔”,七八歲。(“始齔”,剛剛換牙,七八歲的光景。)
3、愚公為什么要移山?山移走了有什么益處?
提示:原因——“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益處——“指通豫南,達于漢陰”。(“陰”:水的南岸,山的北坡;“陽”水的北岸,山的南坡。)
4、有哪些人參加了移山勞動?總共幾個人?
提示:參加移山的人有愚公、“子孫荷擔者三夫”——兒孫中能挑擔的三個人、遺男;總共五個人。
5、移山的任務艱巨嗎?你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了任務的艱巨?
提示:(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面積大,高度高,可見土石工程之艱巨。
(2)愚公“年且九十”,遺男“始齔”,“荷擔者三夫”——移山者,老的老,幼的幼,總共還只有五個人,就移山這項巨大的工程而言,勞動力極弱,可見要完成任務極其艱巨。
(3)“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叩”“墾”“箕畚”,可見勞動工具落后,完成任務談何容易。
(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冬夏換季(一年),才回家一次,可見運送土石的路途遙遠,勞動何其艱辛。……
(學生只要能結合文本的解讀,體會到移山的艱巨,言之有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亦無須拘泥于上述提示。)
6、在如此艱巨的移山任務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孫、遺男、智叟他們分別是怎么說怎么做的呢?(引導學生在文中畫出相關語句)由此可見他們各自持怎樣的態度呢?
提示:(板書加點的字)
(1)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獻疑”——關心、擔心。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而止之”——輕視、嘲笑。
(3)(子孫)“雜然相許”;(遺男)“跳往助之”——支持、參與。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講的話差不多,態度似乎也很接近,這是一個教學的難點,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可以通過揣摩朗讀的語氣,結合“獻”與“笑”,“君”與“汝”,“如……何”與“其如……何”等字詞及句式的比較,來實現教學目的。)
7、愚公認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他是怎樣駁斥智叟的呢?
提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8、這段話念起來讓人感到特別有力,這是什么原因呢?
提示:(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頂真”的修辭作用)這段話,運用了“頂真”的修辭方法,一句頂一句,層層緊扣,增強了語言的力量,充分說明了子子孫孫綿延不絕的道理。
9、小組討論:同樣是面對移山這件事,可為什么愚公和智叟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提示:愚公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他有克服困難的決心,有堅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獻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所以對移山充滿信心;智叟從靜止的'觀點出發,畏懼困難,懷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獲利,從而斷定在自然面前是無能為力的。(學生只要言之有理,就應該給予肯定,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教師加以概括。)
10、這樣看來,愚公和智叟到底哪個人聰明,哪個人愚笨呢?
提示:愚公不“愚”,是一個大智大勇的人,這叫“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是一個鼠目寸光的人。(板書加點字上的引號)
11、追問:作者為什么在這兩人的名字中將“智”和“愚”反過來使用呢?有何用意?
提示:作者在兩人的名字中將“智”和“愚”反過來使用,不僅加重了對比色彩,而且具有諷刺的效果。
12、故事結尾,兩座山還是靠了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說,愚公到底還是無能的人。大家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引導學生從文中找依據)
提示:“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可見愚公移山的決心行動,使山神都害怕了;“帝感其誠”——表明愚公的精神連天神都感動了。所以,故事以神話結尾,更加突出了愚公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同時故事的結局也照應了故事的開端。
(三)延伸拓展
討論思考:以現代人的價值觀來看,你認為愚公的做法可取嗎?為什么?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設計此題的目的在于鼓勵學生進行多元思維,教師不要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對于學生的明顯偏頻的觀點,教師應該引發學生相互評點或辯論。)
(四)布置作業
以《“愚公移山”外傳》為題,寫一則小故事,表明自己對某些問題的見解。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與要求】: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
2、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過程與方法:
1、反復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
2、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2、誦讀課文,做到字音正確,停頓恰當,并注意語氣。
過程與方法:
1、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
2、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培養閱讀古文的能力。
2、了解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的意思和用法。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品讀法
3、理讀法引導學生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包括古今異義詞、多義詞、通假字及常用虛詞。
【教學重難點】:
能利用工具書,結合注釋,弄懂重點字詞的意思,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培養閱讀古文的能力。
【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身心準備
1、聽歌:《愚公移山》
2、聽故事《愚公移山》、
二、談話引入、激趣。
同學們,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歷經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還被人們廣為傳唱,當然也有人認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認為哪種說法好,帶著問題我們走進文本。
三、了解作者及相關問題知識
1、本文選自《列子湯問》篇。《列子》相傳為戰國時期鄭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撰。《漢書藝文志》中錄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今《列子》,一般認為是晉人張湛注釋編寫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義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我們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關于寓言:
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節比較簡單,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關于神話:
神話,關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一種天真的解釋和美麗的向往。
4、檢查預習:
給下列字詞注音
懲()迂()焉()箕畚()
荷()叩()齔()匱()
亡()太行()懲山北之塞()雍()南
一厝()朔東
二、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疏通文字。
請同學們自由地、大聲朗讀課文,做到聲音洪亮,并畫出朗讀有疑問的地方。
2、聽讀。
要求,注意朗讀有疑問的地方。(字詞讀音,句內停頓及個別語句的'語氣處理)
3、自讀課文。
(同桌合作朗讀,有問題的地方互相糾正)
4、指明讀
師生共同評價
生字、生詞可以參考注釋,借助工具書,落實字詞,自疏文意,有疑難之處,小組討論解決。
三、研讀課文1——2自然段
1、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生字、生詞可以參考注釋,借助工具書,落實字詞,自疏文意,有疑難之處,小組討論解決。
2、質疑。
學生提出疏通有困難的字、詞、句。全班合作交流解決。
3、指名學生翻譯
小組和其他同學補充。
四、歸納交流
指出這兩段文字中的字、詞、句中的特殊用法。
1、詞性活用
險: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險峻的大山。
箕畚:名詞用作動詞,用箕畚裝。
面:名詞用為動詞,面向著。
2、一詞多意
且年且九十(將近);且焉置土石(況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語氣詞)
3、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4、且焉置土石(倒裝句。疑問句中,疑問代詞“焉”充當“置”的賓語,前置。)
5、古今異義字
五、小結
六、作業
1、背誦課文1、2自然段
2、掌握課文中的重點字詞的音、形、義。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難解的字、詞、句,能讀準“仞、畚、孀、齔、厝、隴”等字。
能力目標:學會辨認一詞多義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暢翻譯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標: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二、教學設想
鼓勵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切磋,參照注釋疏通全文,再指導學生口述故事,落實課文翻譯;接著通過學生質疑、教師設疑的方式,細研課文,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討論氛圍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實意義;然后以完成文后練習的方式,鞏固文中涉及的一詞多義及通假字;最后,在學生讀懂、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熟讀并背誦全文。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難解詞句,疏通全文,熟讀背誦。辨析古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難點: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四、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詞、句和通假字。讓學生在參照注釋疏通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課時本課時通過學生課堂討論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實意義,在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練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做到熟讀并背誦全文。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人新課
愚公移山,這是一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
簡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傳為列御寇撰寫。《漢書·藝文志》所錄《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東晉人根據古代有關資料編寫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列御寇,相傳為戰國時道家,鄭國人。主張虛靜、無為,被道家尊為前輩。
學生聽課文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掌握下列實詞:
仞冀箕畚孀齔匱亡厝雍隴
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文言句式:倒裝句(甚矣,汝之不惠)
習慣句式(如……何?)
省略句(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和字詞的落實
年且九十(年紀將近九十歲)
懲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擋)
雜然相許(大家紛紛表示贊許)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還不能夠搬掉魁父這樣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夏去冬來,經過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太頑固,頑固到不可變通的地步)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樣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樣呢)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東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邊,沒有山嶺阻隔了)
疏通課文
(1)利用快速、連環朗誦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學生能較流利地讀準全文。
(2)教師劃出難解的單音節詞,引導學生在四人小組自學時,對照注解,自行解釋這些難詞。
(3)四人小組在掃清難詞障礙的基礎上,試著逐字落實翻譯全文,并將組內無法解決的疑難語句劃出來,以備全班討論。
(4)師生共同研討,解答疑難。
(5)學生朗讀一遍,自查是否還有疑難語句。
復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組共同準備復述故事,并推薦一名同學,準備在全班復述。
被推薦同學復述課文。
要求:①語言流暢。
②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對復述者進行簡單講評,讓學生在聽、評中,不斷熟悉課文,為后面逐字落實翻譯全文作準備。
抽學生逐句逐段翻譯課文。
布置作業
復習、鞏固文中疑難字句的解釋。
第二課時
逐段朗讀課文
討論分析課文的結構
第一段:極言太行、王屋兩座山的高大,交代它們的位置。
第二段:具體寫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經過。
第三段:寫愚公和智叟的對話。
第四段:寫愚公移山的勝利。
討論分析課文的內容
1、首段一開始極言兩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參考:
寫兩山的高大,為下文移山的艱難作了鋪墊。
2、分析課文第二、第三段。
①請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這樣介紹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參考:
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歲的愚公,荷擔者三夫,還有始齔的遺男,總共五個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兩座大山,的確千難萬難,但越是艱巨的任務面前,就越能顯示人們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對待移山有不同的態度,愚公妻子與智叟的話差不多,他們的`態度一樣嗎?孫子和“遺男”態度又怎樣?
答案參考:
愚公妻子認為丈夫連魁父這樣的小山都動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辦呢?智叟則認為憑愚公這把老骨頭,連山上的一棵草都毀不了,還想動土石嗎?可見,愚公妻子是懷疑中帶著擔心;智叟則是輕視和嘲笑的語氣。再則,“甚矣,汝之不惠。”這樣的話愚公妻子是不會說的,而“且焉置土石?”這樣的話智叟是不會說的,因為他根本反對移山,絕對不會關心怎樣處理土石的問題。總之,愚公妻子是“獻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態度迥然有別。“疑”是對愚公的關心和擔心,“笑”則是出于對愚公的輕視和嘲笑。而遺男是“跳往助之”,子孫是“雜然相許”,還獻計獻策,說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積極倡導者,他對移山的態度自然很堅決,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觀點來看待移山這個問題?
答案參考:
智吏認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變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認為人定勝天,山雖龐大但它是死的,不會隨時間流逝而加增;而個人力量雖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則有無限潛力。智叟只用短淺的停滯的觀點看待問題;愚公用長遠的、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
⑤有人說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說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怎樣呢?
答案參考:
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則可“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見其做事有很明確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認為子子孫孫綿延不斷,他的志氣,他移山的決心,將會代代相傳,無窮無盡,就這樣一點點“啃”,終能將山移平,何況“山不加增”,這些足見其移山的行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是盲目行動,可見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說很聰明,因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卻還要移山,實乃造福子孫的聰明之舉。而智叟卻自作聰明,目光短淺,毫無遠見,只不過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罷了。
3、分析課文第四段。
有人說這個故事最后還是靠神仙的力量把兩座大山搬走的,這樣看來,愚公還是無能的,你同意嗎?
答案參考: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動,文章這樣寫,正是恰恰表現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舉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頑強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通過課堂練習,小結全文并討論文章的現實意義。
6、布置作業。
①背誦全文,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圍繞中心,充分闡述自己觀點的能力。
通過課前查找資料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通過討論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通過討論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把自己對問題的看法闡述清楚。
教學難點:說話要有針對性,能有條理、合乎邏輯地說明自己的觀點。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故事導入。
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愚公移山》影片的片段或錄音播放《愚公移山》的故事,讓學生從中充分體會愚公持之以恒,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
二、學習指導語,明確本次口語交際的內容、要求和訓練方式。
先學習題解,然后每個同學思考一下: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古就被人們所傳頌,當代也應該肯定,但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有人提出是否還需要愚公精神。本次口語交際以討論的方式進行,要求能用充分的理由闡述出自己的觀點。
三、分組。
學生各自思考好自己的'觀點后,可按自己的想法分成兩組,一組持“愚公移山的精神已經過時了”觀點;另一組持“在當今社會中我們仍需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觀點。
四、組內交流。
兩組同學在各自組內都要分別說說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分別列舉事例,組員之間提出意見互相補充。
五、全班討論。
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兩組學生分別闡述各自的觀點。闡述觀點時要有充分的理由,對方如有反駁也可以插話。教師也可以參與討論,在討論中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如果在當今的社會中我們還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做一些簡單的事,是否會費時費力,達不到好的效果。
2、在當今社會中我們如果放棄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人們變得越來越懶惰,科技是否還會繼續進步呢?
六、總結。
可根據學生在討論中的表現,教師為發言最佳小組頒發“最佳合作獎”,為發言最精彩的同學頒發“最佳口才獎”。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06-10
愚公移山的教學設計06-07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集合09-19
《愚公移山》教學設計(精選11篇)04-29
《愚公移山》閱讀練習設計09-17
愚公移山08-12
愚公移山08-15
裝幀設計教學設計04-19
設計校園教學設計04-14
經典教學設計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