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合集]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分享文學作品的主要內容,交流時做到語言簡明,表達流利。
2.借鑒本單元故事梗概的寫作方法,學習用簡明的語言概括原文主要內容,保留原文主要情節,使它成為通順連貫的短文章。
3.學會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運用歸納、整理的方法寫梗概。
4.能根據別人的反饋,對梗概進行修改。
教學重難點
1.學習用簡明的語言概括原文主要內容,保留原文主要情節,使它成為通順連貫的短文章。
2.借鑒本單元故事梗概的寫作方法,學會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運用歸納、整理的方法寫梗概。
教學策略1.閱讀理解以《魯濱遜漂流記》為例,帶領學生品味經典,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在此基礎上學以致用,學會寫故事梗概,培養分析概括能力和精煉的語言表達能力。
2.表達運用通過分享交流閱讀習作例文,讓學生學會欣賞他人作文的長處,將所學的作文技巧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并以此修改總結作文,從而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
教學準備
1.準備資料:多媒體課件。
2.學生提前完整地閱讀完一本書。
教學課時
2課時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交流文學作品梗概,交流時做到語言簡明,內容充實連貫。
2.學會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運用歸納、整理的方法寫梗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引入新課
1.復習導入:本單元我們學了幾篇外國文學名著,誰來簡單說一說《魯濱遜漂流記》的梗概?
2.板書課題:同學們,通過閱讀作品梗概,我們能更快地理清作品脈絡,加深理解。會寫故事梗概便于我們將自己喜歡的書籍推薦給別人。這節課,我們就來探討交流寫作品梗概的方法。
【設計意圖】“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積極調動學生概括總結本單元課文,用所學課文的事例引入新課。
二、合作探究,總結方法
1.寫故事梗概要注意什么呢?
2.交流明確:
(1)不改變原作品的主要內容、中心思想。
(2)語句簡潔、通順、連貫。
3.請同學們回憶自己最近讀的一本書,寫故事梗概,然后總結自己的寫作方法。
4.小組內討論交流,探討交流寫作方法。
5.全班交流,總結、歸納故事梗概的寫作方法。
第一步:讀懂內容,把握脈絡。理清書籍內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點。
第二步:篩選概括,合并成段。保留主干,去除枝葉。用簡明的敘述性語言概括每個章節的內容。刪減次要的`人物、次要的事件,去掉具體描寫的部分,以及說明原文主要人物所經歷的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第三步:錘煉語言,表達連貫。將抽取出來的部分連接起來,適當補充內容,自然過渡,使語意清楚、連貫,成為一段通順的話。
三、運用方法,書面表達1.通過交流分享,總結作品梗概的寫作方法。
第一步:讀懂內容,把握脈絡。
第二步:篩選概括,合并成段。
第三步:錘煉語言,表達連貫。
2.我們清楚了作品梗概的寫作方法,現在就請大家用今天所學到的方法寫一寫、說一說最近讀的一本書的梗概。
3.學生交流分享,教師點評。(點評中要關注故事的主要內容、主題和語言)四、回顧寫法,布置作業1.談談收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有什么收獲?2.布置作業:請同學們回家用今天所學到的方法,寫一寫最近讀的一本書的梗概。
寫好作文,要選取適當的素材,然后通過教師的指導,明確自己的行文思路,這其實就是訓練學生擬提綱,梳理文章層次脈絡的能力。
第2課時?課時目標1.學會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運用歸納、整理的方法寫梗概。
2.學會欣賞他人作文的長處,并能根據別人的反饋,對梗概進行修改。
1.范文賞析。
《格列佛游記》故事梗概1699年,外科醫生格列佛隨“羚羊號”出航南太平洋。不幸中途遇險,格列佛死里逃生,漂到利立浦特(小人國),被小人捆住。利立浦特人用專車把體積巨大的格列佛運到京城獻給國王,他的出現幾乎吸引了小人國所有人的注意力。格列佛溫順的表現逐漸贏得了國王和人民對他的好感,他也漸漸熟悉了小人國的風俗習慣。當時,另一個小人國不來夫斯古帝國準備從海上入侵利立浦特帝國,格列佛涉過海峽,把50艘最大的敵艦拖回利立浦特國的港口,立了大功。但是格列佛不愿滅掉不來夫斯古帝國,使利立浦特皇帝很不高興。這時,皇后寢宮失火,格列佛急中生智,撒了一泡尿把火撲滅,誰知卻讓皇后大為惱火。于是,小人國君臣沆瀣(xiè)一氣準備除掉格列佛。格列佛聽到風聲,趕快逃到不來夫斯古帝國,后來平安回到英國。
格列佛回家不久,就隨“冒險號”再次出海,不幸又遇上風暴,船被刮到布羅卜丁奈格(大人國)。格列佛被一位高達20米的農民捉住。農民帶格列佛到全國各大城市展覽,最后來到首都。這個農民發財心切,每天要格列佛表演10場,把他累得奄奄一息。當這個農民眼看無利可圖時,便把格列佛賣給了皇后。由于小巧伶俐,格列佛在宮廷中非常得寵,但是也常常遭到老鼠、小鳥等動物的侵襲。面對國王,格列佛沾沾自喜地介紹了英國各方面的情況及近百年來的歷史,但都被國王一一否定。
格列佛在該國的第三年,陪同國王巡視邊疆。由于思鄉心切,他假裝生病,來到海邊呼吸新鮮空氣。天空中的鷹錯把他住的箱子當成烏龜叼了起來。幾只鷹在空中爭奪,箱子掉進海里,被路過的一艘船發現,格列佛獲救后,乘船回到英國。
在家待了一段時間,格列佛又隨“好望號”出海。這一次,格列佛所乘的船遭海盜劫持,格列佛僥幸逃脫,被“勒皮他”飛島上的人救起。飛島上的人相貌異常、衣飾古怪,整天沉思默想。國王和貴族都住在飛島上,老百姓則住在巴爾尼巴比等三座海島上。格列佛離開飛島后,來到巴爾尼巴比進行訪問,并參觀了島上的“拉格多科學院”。這所科學院研究的都是些荒誕不經的課題,結果造成全國遍地荒涼,房屋坍塌,人民無衣無食。
接著,格列佛來到巫人島。島上的總督精通魔法,能隨意召喚任何幽魂,格列佛因此會見了古代的許多名人,結果發現史書上的記載很多不符合史實,甚至是非顛倒。爾后,格列佛又游覽了拉格耐格王國,見到一種長生不老的人“斯特魯布魯格”。離開該國后,格列佛來到日本,然后乘船回到英國。
格列佛回家五個月后,受聘為“冒險家號”船長,再次乘船出海。途中水手叛變,把他囚禁了幾個月,然后把他放逐到“慧骃(yīn)國”。在這里,格列佛遭到一種形狀像人的名為“耶胡”的畜生的圍攻。幸虧一匹具有智慧的馬——“慧骃”來給他解了圍。原來馬是該國有理性的居民和統治者,而“耶胡”則是馬所豢養和役使的畜生。格列佛的舉止言談在“慧骃國”的馬民看來是一只有理性的“耶胡”,因此引起了他們的興趣。格列佛很快學會了該國語言,應主人的邀請,他談到在世界其他地方馬是畜生,而像他那樣的“耶胡”則具有理性,并且是馬的主人。這些話使“慧骃”感到很震驚。
在“慧骃”各種美德的感化下,格列佛一心想留在“慧骃”國。然而“慧骃國”通過決議要消滅那里的“耶胡”,所以格列佛的愿望無法實現。無奈之下,格列佛只好乘小船離開該國打道回府。格列佛懷著對“慧骃國”的向往,一輩子與馬為友。
2.評一評:說說這篇作品梗概寫得怎樣。
3.學生交流,教師相機評價。
4.學生交換欣賞習作:寫好后讀給同桌聽,看他們是否能明白書的大意。
5.學生自主修改習作:根據同桌的反饋,對寫得不好的地方進行修改。
6.二次交流分享:根據同學們的反饋修改自己的故事梗概,再次交流分享。
7.全班展示優秀習作。
8.收集優秀習作,創編班級習作集。
9.小結:鼓勵學生課后多讀課外書,堅持寫作品梗概。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1.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教學時我首先回顧所學的知識,揭示課題;
其次引導學生自主提煉方法;
接著實戰演練,拓展提升;
最后總結收獲,由課內到課外。這樣設計的初衷是引導孩子們鞏固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并能依據作品的不同類型進行合理運用,由課內到課外,由易到難,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注重語言表達,提升寫作水平。
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體會寫法,在寫作過程中運用寫作方法,使學生每次習作都有收獲。課堂上根據同學們的反饋修改自己的故事梗概,讓學生在評改的過程中,體會雙重角色,提高作文評改效果,從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首歌詞,由蔣蔭棠創作。講述的是西漢使節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間克服種.種困難,頑強不屈的故事。歌詞取材于歷史故事,歌頌了蘇武不辱使命,氣節堅定的可貴品質。
本課篇幅不長,韻腳清晰,語句長短適宜,讀起來朗朗上口。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結合資料把課文內容讀懂,并產生真切的感受。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字。
2.能夠根據注釋,用自己的話說出課文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蘇武受到的苦難,產生對蘇武的崇敬之情。
教學建議
(一)教學準備
了解蘇武的生平和關于他的故事。
(二)教學過程
1.識字與寫字
本課中“匈”的寫法需要提醒學生,不要丟掉最后一筆“丨”。
2.朗讀指導
從結構上講,本課分為兩部分。
(1)第一部分講述的是蘇武在北海邊經受的身體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堅定的態度。
“雪地又冰天”“渴飲雪,饑吞氈”等語句講述的都是蘇武受到的磨難,而此時蘇武仍能“心存漢社稷”。在朗讀的過程中,要注意以“身臨其境”為基礎,首先使學生感覺到蘇武經受的折磨是常人所難以忍受的,再了解此時蘇武的堅定態度,學生才能產生對蘇武的崇敬之情。
(2)第二部分講述的.是蘇武心靈上受到的殘酷的折磨和他堅貞不屈的態度。“白發娘,望兒歸。紅妝守空幃”短短11個字,把人生之中最關切的兩種思念表達得格外清楚。對母親、對妻子的思念時刻煎熬著蘇武,而這樣的身心磨礪經歷了漫長的十九年。“任海枯石爛,大節不稍虧”,這又是怎樣堅定的意志、對祖國怎樣的赤誠啊!所漫在朗讀時,理解蘇武經受的苦難是基礎,產生崇敬之情是關鍵。
3.閱讀教學
(1)結合朗讀的重點而言,本課的閱讀教學著重應該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體會蘇武的“苦”,這種苦包括自然的風霜對身體的摧殘,更有對祖國、對親人的思念而帶來的心靈上的痛苦。當一個人身心都受到折磨的時候,意志是很容易被摧垮的。從這一點上講,蘇武歷經十九年磨難而氣節絲毫不改,的確是常人所難以想象的;二是產生對蘇武的“敬”。理解了“苦”,自然就會產生“敬”,這種敬是敬重他的為人、崇敬他的氣節、敬佩他的品質。
(2)蘇武的意志堅定如鐵,面對匈奴貴族的威嚇而面不改色,歷經十九年的磨難而毫不動搖,但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教學中應該指導學生著重體會這一點。
“渴飲雪,饑吞氈”“入耳痛心酸”“兩地誰夢誰”,這些語句都說明蘇武具有普通人的情感,他對于痛苦的感受絲毫不比其他人遲鈍。正因如此,人們才敬佩他,匈奴才會“心驚膽碎”。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就是因為他們在關鍵時刻多了一份堅定,多了一份信仰。
(3)學習課文時,要注意兩處對比,即“歷盡難中難”與“心如鐵石堅”的對比,“任海枯石爛”與“大節不稍虧”的對比,這兩處對比正是人的意志與所經歷的磨難的對比。越是艱苦,越是襯托出蘇武的堅定;越是感受到這種艱苦,就越能使學生產生崇敬和感動之情。
4.活動提示
(1)“朗讀”中提出要體會蘇武的堅貞不屈、不辱使命的可貴精神,教學策略參見上述。
(2)思考與交流
這兩個問題,是要讓學生讀過課文后能夠產生自己的獨特感受,正符合新課程標準中關于第三學段的相關要求:“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至于蘇武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不同的學生也許會用不同的詞語來概括,但是一定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第二個題中出示的三個句子,前兩句反映的是蘇武經受的磨難,第三句表現的是蘇武堅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3)拓展與運用
講蘇武的故事不必強求每個人都講,也不必占用過多的時間來完成。
(4)積累
這里安排的是清朝詩人、書法家、畫家鄭燮的《竹石》,要求學生背誦下來。
5.課時安排:建議2課時。
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解決對策學生也許對“匈奴”一詞比較陌生。“匈奴”是我國古代的一個民族。我國自古就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少數民族和漢族同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他們同漢族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主體,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3
一、精彩回顧,激發興趣
1.背誦: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2.引入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板書課題。
3.釋題:西江月(詞牌名),夜行黃沙道中是詞的題目:晚上走在黃沙嶺的山路上的所見所聞。
4.介紹宋詞:宋詞是繼唐詩后的一種文學體裁,它兼有文學與音樂兩方面的特點。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子,叫做“詞牌名”。詞的句子有長有短,又稱“長短句”。
5.說說自己知道的其他詞牌名。(如:如夢令、清平樂等)
6.介紹黃沙嶺及作者:黃沙,地名,就是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市西面,那兒風景優美,農田水利條件好。本文作者辛棄疾遭貶職后在那兒多年閑居,對那一帶非常熟悉。
7.小結引導:本課三首詩詞都寫了自然風光,那么辛棄疾的詞是如何描寫的呢?你能從這首詞中讀到辛棄疾怎樣的詩詞風格?
設計意圖:由詩及詞,學生由自己的學習儲備進入新的學習領域,把了解詩詞風格作為本課的學習目標之一,富有挑戰性,能激發高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品讀詞句,感悟內容
1.教師示范朗讀,學生試著畫出節奏。
2.照著老師的樣子朗讀這首詞。
3.品讀上闋:
(1)出示內容: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2)自讀自悟:
走到辛棄疾的身邊去,做他的同行者,調動你所有的感覺器官,欣賞這美麗的夜景,把作者看到的、聽到的分別用不同的符號標注出來。
(3)交流:
①看到的:明月、別枝、驚鵲、稻子。
聞到的:稻花香。
想象豐收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出示豐收的圖片,圖文對照,理解詩句意思。
②聽到的:蟬鳴、蛙聲。
(4)說說這是一個怎樣的夏夜?(清幽、靜謐的夏夜)
(5)配樂有感情朗讀,前一句讀出“幽”,后一句讀出“喜”。朗讀時,前一句語氣輕一些,后一句語調上揚,突出欣喜之情。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詞人的心情怎樣?(興奮、愉悅、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
設計意圖:“詞”的`教學重在想象、品讀、悟情。在學生自主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關鍵處給予巧妙引導,充分把握詞的基本內容,然后通過品讀悟情,媒體煽情,把學生帶入如詩如畫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與詞產生共鳴。
4.品讀下闋。
(1)過渡:充滿詩情畫意的月夜,如讓人走進了畫卷一般,詞人走著走著,天氣突然發生了變化。自讀下闋,在腦海中勾勒畫面,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討論。
(2)出示內容: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3)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4)學生交流畫面,相機指導朗讀。(天空中輕云飄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忽然,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
(5)此刻他的心情怎樣?
就是這個時候,引讀——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6)質疑引讀:詞人疾步向前走,想找個避雨的地方,過去熟悉的小客舍去哪里了呢?——路轉溪橋忽見。(拐個彎轉過小溪上的小橋,頓時發現它就在眼前。)
(7)想象作者看到熟悉的茅店后的神態、動作、語言,感受作者的喜悅心情。
(8)指名讀,比賽讀。
(9)配樂朗讀。
5.大家知道辛棄疾的號是什么嗎?(稼軒)“稼”就是種莊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農事,關心農民憂樂,這首詞就很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讓我們再來讀全詞,體會作者夜行黃沙道中時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讀出詞獨有的韻味。
6.有感情朗讀整首詞。
設計意圖:該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去感受和體驗詞的優美意境,體會詞人的心境,又通過美麗的畫面和音樂,創設出其樂融融的學習情境。這樣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豐富了文本的內容。
三、詩詞對比,感受不同
1.回顧宿建德江,讀一讀。
2.說說同樣寫的是月夜景色。這兩首詩詞中作者的情感一樣嗎?結合詩句說一說。
3.宿建德江表達的是旅人的寂寥之感,主要體現一個“愁”。《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表現的是詞人面對美麗月夜,豐收之景的愉悅之情,對田園生活的怡然自得。
4.分別朗讀這兩首詩詞,感受作者的不同情感。
5.交流其他描寫月夜的詩句。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對弟弟的思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對親人的思念)
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悲愴郁憤)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對比閱讀,來感悟不同詩詞。即使寫是的同樣的意象,由于所處的環境不同也可以表達不同的心境。本環節以這首詞作為一個生長點,引發學生去搜集其他具有相同意象的詩詞,把學生的視野一下子由課內轉向課外,有效地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時空,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理念。
四、布置作業,課外拓展
1.朗讀本首詞并背誦默寫。
2.搜集辛棄疾的其他詞作讀一讀。
設計意圖:適時、適度拓展閱讀課外相關古詩,有利于學生更多、更好地進行積累。
板書設計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宋 辛棄疾
夏夜 清幽 靜謐
豐收景象的喜悅 峰回路轉的驚喜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詩詞,教學應該努力在朗讀、感悟上下功夫,讓學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展開想象中融情,在誦讀吟唱中升情。“詩詞”的教學重在想象、品讀、悟情。教學過程中,我在學生自主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關鍵處給予巧妙引導,充分把握詞的基本內容,然后通過品讀悟情,畫面煽情,把學生帶入如詩如畫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與詩詞產生共鳴。
朱熹說過:“教人不見意趣,必不樂學。”備課時,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去感受和體驗詩詞的優美意境,體會詩人的心境,我設計了通過美麗的畫面和音樂,創設出其樂融融的學習情境。這樣做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情趣,也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學生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來表達自己對詩詞的感悟,再一次促進學生與課文的對話和溝通,使學生與作者之間產生情感的共鳴。“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我以《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作為一個生長點,引導學生去搜集詞,吟誦詞,把學生的視野一下子由課內轉向課外,有效地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時空,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理念。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這塊琥珀的形成過程及作者這樣想象的依據。
2、感受課文細膩傳神的語言、大膽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節。
3、能用自己的語言條理清楚地介紹琥珀的樣子及形成過程的依據,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準備:
課前搜集關于琥珀的資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師:我們在五年級時學習過一篇課文《黃河象》,在北京博物館的古生物大廳里陳列著兩具大象的骨架,那就是黃河象的骨骼化石。(課件展示)今天,我們再來欣賞一塊形成于一萬多年前的珍稀化石——琥珀(板書課題)看,這就是神奇美麗的`琥珀化石。(課件展示)
2、師:看到這些美麗的琥珀,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3、生提問題。
4、生匯報資料。
5、師:《琥珀》這篇課文是一篇語言優美的科學小品,也就是說明文,現在就請同學們打開書44頁,隨著作者的推測,走進這塊琥珀形成的傳奇故事吧!
二、回顧初讀,交流收獲。
1、檢查字詞掌握。
2、指名讀課文,其他生邊聽邊吧讀書收獲做批注。
3、生匯報讀書收獲。
三、品讀語言,感受推測。
1、師:琥珀是怎樣形成的?課文的哪些段落寫了琥珀形成的過程?請大家再次瀏覽課文。
生:文章的第2——13自然段寫了琥珀的形成過程。
2、師:作者由這塊罕見的琥珀推測了它的形成過程,作者又是怎樣推測與想象的?請大家帶著這幾個問題默讀課文。(課件出示問題)
生默讀課文。
3、師:蒼蠅和蜘蛛為什么會被同時包在里面呢?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
生找出相關語句。
4、師:這是一只怎樣的小蒼蠅呢?說說你的體會。
生讀課文并談自己的體會。
師課件出示描寫生活中的蒼蠅,生讀一讀,和課文里的小蒼蠅對比,談談自己的感受。
5、師:感受到了作者語言的生動,那作者是否也是這樣寫蜘蛛的呢?
生匯報課文內容。感受作者對蜘蛛的動作和心理描寫。
6、師:此時,“螳螂意欲捕蟬”可結果怎樣呢?
生齊讀9——11自然段。
師:找出這幾個自然段中寫蒼蠅、蜘蛛行為結果的關鍵詞。讀出蜘蛛、蒼蠅的不幸。
7、(課件出示)兩只小蟲淹沒在老松樹的黃色的淚珠里。
師:淚珠指什么?天氣炎熱,太陽光火辣辣地照射著樹林(課件出示)兩只小蟲淹沒在老松樹黃色的汗珠里。你認為哪個詞用得好?為什么?
生結合課文談體會。
8、師:這是一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悲劇,課文這么寫,正體現了它生動的文學色彩。現在的這個松脂球就是琥珀,對嗎?想象它一直掛在這棵老松樹上,掛下去,會不會變成琥珀?(不會)所以,科學家又推測了下面的變化。
生齊讀12、13自然段。
師:用自己的話說說松脂球是怎樣形成化石的?
生匯報,師相機板書。
9、師:畫出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并談談自己的體會。
生匯報后課件出示
師:通過作者生動形象地描寫,你知道琥珀形成需要哪些條件?
生匯報后課件出示。
10、師:科學家的推測非常合理,不僅體現在琥珀形成的過程上,還體現在琥珀發現的過程上。
指名讀發現琥珀的段落。
師:作者不是任意安排了兩個人,而是安排了父子倆,你認為這樣安排合理嗎?現在就讓我們在朗讀聲中再次欣賞這塊珍貴的琥珀吧!
生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11、(課件出示:我們可以……圓環)
師: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呢?請在文章前一部分中找一找與之相關的句子。
(課件出示:從那塊……蒼蠅和蜘蛛了)
大聲齊讀,談談體會
四、拓展延伸,質疑升華。
1、師:有人認為小蒼蠅和小蜘蛛被松脂淹沒而惋惜,有人卻說“它們被封在琥珀里,生命獲得了永恒。”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師生匯報交流。
2、師:學習了《琥珀》一文后,你還有哪些有關琥珀的問題想要問?大家的問題都很有價值,老師也希望同學們做一個愛自然、愛科學的孩子。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5
教學要求
1、通過理解課文,學習邱少云自覺遵守紀律的高尚品質。
2、練習通過人物的表現及周圍的環境了解人物的內心活動。
3、學習本課的生字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從周圍的環境及人物的表現中了解人物的內心活動。
教學準備:故事片《邱少云》錄相帶、Hiclass(多媒體展示平臺)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內容:按要求自學課文,并討論分段及段意。學習第一、二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
1、指名朗讀第一、二段。其它同學思考,這兩段寫什么?
2、瀏覽課文,找出最能表現邱少云嚴守紀律的詞。(板:紋絲不動)
3、四人小組討論:邱少云在哪些情況下做到了紋絲不動?(板:潛伏隱蔽、烈火燒身、英勇犧牲)
4、在"潛伏隱蔽"過程中,哪個詞最能突出表現邱少云嚴守紀律?(板:更好)說明邱少云平時怎樣?(板:訓練有素)
二、學習第三段(4──8自然段)
(一)學習4──5自然段。
1、老師范讀,學生思考,在潛伏過程中,發生了什么情況?火是怎樣燒到邱少云身上的?
2、討論以上問題。(簡答)
3、小聲朗讀第5自然段,思考:當敵人使用燃燒彈以后,作者聽到了什么聲音,聞到了什么氣味,看到了怎樣的情景?(板:聽到、聞到、看到)
4、當烈火燒到邱少云身上時,邱少云做了什么?(板:嚴守紀律)
(二)學習6──7自然段。
1、指讀第6自然段,思考以下問題。
烈火燒身時,邱少云有沒有辦法救自己,作者有沒有辦法救出自己的戰友?他們能不能這樣做?為什么?(不回答)
2、這時,作者會想到什么?(板:想到)
3、用Hiclass映出課文后的問題,指名讀課后問題后,同時播放第七自然段錄音。讓同學們邊聽錄音邊看課文邊思考。
附:課后問題:認真閱讀"我的心繃得緊緊的……淚水迷糊了我的眼睛"這段話,回答下列問題。
(1)"我的心繃得緊緊的,"這是什么時候的心情,這時候"我"的內心活動是怎樣的?
(2)"我的心像刀絞一般,"這是什么時候的心情?這時,"我"的內心活動是怎樣的?
(3)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兒看,"但是又"忍不住不看"?
3、討論:
a、"我的心繃得緊緊的,"這是什么時候的心情?(火剛燒到邱少云身上時,"我"的心情)"我"的內心活動是怎樣的?(板:緊張、擔心)
b、作者的擔心是不是多余的,談談自己當時的感受。
(師述:那么我們學到后邊的課文時,再來看邱少云究竟有沒有跳起來,叫起來。)
c、"我的心像刀絞一般",這是什么時候的心情?(這是作者看到邱少云在烈火中壯烈犧牲時的心情。)這時候,"我"的.內心活動是怎樣的?(板:痛苦)討論:"迷糊"一詞的用法及作用。(板:迷糊)
d、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兒看"但是又"忍不住不看?"(不敢看,是因為不忍心眼巴巴地看著自己的戰友活活地燒死。忍不住不看,是因為希望火能奇跡般地熄滅。(板:矛盾)
(三)練習感情朗讀,體會作者的感受。
(師述:學到這里,我看同學們的心也都繃得緊緊的,請大家帶著和作者同樣的心情,朗讀第七自然段。)
1、討論該怎樣讀。
a、語調(低)。b、速度(慢)。c、聲音(顫抖)。d、給人以含淚敘述之感覺
2、聽錄音范讀。
3、練讀。
4、指兩名同學讀,并簡評。
(四)學習第8自然段
1、自讀第8自然段,找出第8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并討論,這個比喻句好在哪里。
2、體會邱少云的內心活動。
a、用Hiclass捕捉播放電影《邱少云》中,"烈火燒身,英勇犧牲"的片斷,同時播放第8自然段的錄音。
b、定格觀察邱少云犧牲時的外部表情。
c、討論:聯系作者的感受,邱少云的外表以及當時的環境等方面來體會邱少云的內心活動。
d、抓住"沒挪動一寸地方,沒發出一聲呻吟"與前文對照,(①潛伏時間長②環境惡劣③作者的擔心)邱少云為什么能像這樣嚴守紀律。(板:為了勝利)
三、學習第四段
1、指讀第四段,這一段寫什么?
2、"才20分鐘","才"是什么意思。
3、聯系第八自然段,分析兩個"才"字的意義、作用。
a、在多媒體Wind系統中,出示這兩句話:①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地熄滅。"②看看時間,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20分鐘。兩個"才"字用大號字并用紅色標出,加上著重號。
b、討論、比較、分析。
運用多媒體切換、刪除的功能。把①、②句進行比較。第一句去掉"才",加上"才"進行比較。第二句中的"才"換上"用了"與原句比較。
c、在討論過程中,教師用多媒體出示以下內容:
第一個"才" 第二個"才"
①時間長①時間短
②承受巨大痛苦②部隊受鼓舞
③體現邱少云精神可貴③邱少云的犧牲是值得的
4、討論:第四段該怎樣讀。
a、"為邱少云報仇"這句話該怎樣讀?
b、朗讀9、10自然段時,在感情表達上有何區別?
c、朗讀9自然段與7自然段時,有何區別?
5、你認為邱少云是一個怎樣的人?(板:偉大的戰士)
6、感情朗讀全文,用幾句話寫出邱少云的可貴之處以及自己的感受。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抓住重點語句,理解為人民服務的道理。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語句,理解為人民服務的道理教學難點:抓住重點語句,理解為人民服務的道理教學時間: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揭題
1.介紹什么事演講詞的特點。
2.課件出示毛澤東題詞:為人民服務3.介紹毛澤東和張思德。
二、理清文章思路
1.讀課文思考:演講的聽眾是誰?毛澤東同志的這個講話圍繞什么中心講?分幾層意思講?每層意思是什么?
分五層講;意思分別是:
指出我們的隊伍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隊伍中的一員。指出張思德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還要重。指出我們要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改正錯的。
指出為人民的利益而犧牲是“死得其所”,但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犧牲。號召大家追悼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團結起來。
2.第一段有幾句話?每句寫什么?句與句之間有什么關系?有三句。分別說隊伍的性質、任務、這次追悼的人物。并列關系。
三、學習第二段。
1、中心句: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
2、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句進行論述的?先引用司馬遷的話做論據,再具體講什么樣人的死毫無意義,什么樣的人死得有價值。最后肯定張思德的死比泰山還要重。
3、你怎樣理解司馬遷的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總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還重,有的人的死比鴻毛還輕。
小結:這一段是講革命者對生死的看法,人要死得有意義、有價值,揭示了革命的人生觀。
四、學習第三段。
1、這段是圍繞哪句話論述的?我們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我們這個隊伍就一定會興旺起來。
2、是怎樣圍繞這句話論述的?
通過舉例(李鼎銘提出”精兵簡政“的例子)加以論述。
3、每句說的是什么?第一句講有了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第二句講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第三句講凡是符合“說得對”、“對人民有好處”這個條件,不管是誰的批評和意見,我們都要改正,都要照辦。
五、學習第四段。
1、“共同的革命目標”是什么?解放全民族,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
2、為實現這一革命目標應該怎樣做?“不怕困難”,“不怕犧牲”,“互相愛護”
3、各層層意
第一層: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但要取得全民族的解放,還要團結更多的人。
第二層:講怎樣對待困難,要看到成績、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不要灰心。
第三層:講正確對待犧牲。一是為人民利益而犧牲是“死得其所”;二是要避免不必要的犧牲。
第四層:革命隊伍的人要互相關心、愛護、幫助。
我們“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這個目標是什么?為什么說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目標是徹底地、完全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因為我們的目標是為人民服務
六、學習第六段。
1、我們要為什么人開追悼會?(開追悼會的制度是什么?)
不管是誰死了,只要他是做過一些的益的工作,我們都要給他送葬,開追悼會。
2、開追悼會的意義是什么?寄托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3、為人民服務(毛澤東)
演講人:毛澤東
聽眾:根據地軍民
背景:張思德為革命犧牲,送葬的追悼會。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借助注釋理解詩的大意,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文的基本方法,培養閱讀古詩的興趣。
3、體會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對勞動人民的贊美。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反復誦讀,多元體驗,引導學生感悟詩情。
2、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強化學法,自學能力。
教學過程:
一、童心小廣播
1、學生讀文章。
2、教師總結。
二、回憶小比拼
1、單元主題
2、單元課文與古詩
三、記憶小比拼
1、看范成大的`簡介;
2、速記比拼
四、思維比拼
1、要求:小組內對字、詞、句、意境進行理解;
2、班級精品古詩
五、記憶大比拼
1、小組內舉行朗讀背誦:整首詩、句子;詞意思,句子意思。
2、舉手挑戰
六、朗讀大比拼
1、小組內分析古詩構成,品讀古詩,聯系朗讀
2、小組朗讀競比
七、田園古詩知多少
1、老師分享田園古詩
2、學生分享田園古詩
作業布置:
做個小詩人,觀察身邊的鄉村田園生活,創作古詩,寫在心情日記。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松鼠與我們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作者如何將動物與人之間的感情寫得真實具體的。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松鼠與我們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教學難點:學習作者如何將動物與人之間的感情寫得真實具體的。
教學方法:
練講結合
以提綱為主線,學生自學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從題入手,了解大意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提問:讀了課題,你知道了什么?(預設:我家有只松鼠;松鼠是自己跑來的;松鼠活潑可愛……)
3.預習后你一定有了更多收獲,現在分組交流,組長記錄要點,各組選一名同學匯報預習情況。要求:不重復前面同學的發言,可以提出疑問。
二、根據提示,擬訂提綱
1.讀自讀提示,想想這節課的學習任務是什么?
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學生回答)
2.指導學生擬訂自學提綱。(盡量考慮聽說讀寫多方面的訓練。)
三、指導閱讀,體會情感
1.快速瀏覽課文,根據提綱自學課文。
2.分組交流學習情況。
3.集體交流: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可按課文敘述的順序匯報,也可先匯報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可先交流事件再談感受,也可夾敘夾議。)
(預設:松鼠千方百計儲存冬糧,把糖、面包皮什么的叼到大柜頂上;松鼠把我們采來的鮮蘑菇晾上了;天冷了,松鼠用我們的手套頭巾墊窩……從中體會到松鼠的可愛以及家人對松鼠的喜愛……)
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指導朗讀。
四、朗讀深化,學習表達方法
1.快速閱讀,找出你認為最能表達我們一家與松鼠感情的部分,有感情朗讀,想象作者怎樣把這種感情寫得真實具體的。
2.交流作者表達方法。
(要點:通過松鼠在“我”家的幾件趣事反映松鼠的可愛,表達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這種喜愛之情是隱藏其中的;文中爸爸的話和作者的議論從側面反映了作者一家對松鼠的喜愛。)
3.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及自己觀察的`情況,進行口語交際訓練:與故事(可以是我與小動物也可以是別人與動物之間發生的真情故事)
板書設計
2跑進家來的松鼠
儲備冬糧
晾曬蘑菇
拿手套、頭巾墊窩
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設計真正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通過預習自學、小組交流掃清了字詞障礙,課堂上學生自己擬訂自學提綱,然后自學、交流,教師作為教學的傾聽者,當然在學習中作些許指導,完完全全把學習的權利還給了學生。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9
一、改進后的教學設計教材分析:《麋鹿》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蘇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麋鹿教學設計及研修心得。這是一篇說明文,它介紹了我國珍稀野生動物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體現了國家對野生動物的高度重視。
學情分析:教學這篇課文,不僅讓學生了解稱為“四不像”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同時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也要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保護野生動物的思想感情。根據教材編寫意圖和新課標的教學要求,結合六年級學生的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的實際情況,確定了本節課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1、學會課文中的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理清課文脈絡層次。
4、了解麋鹿的外形和生活習性,學習作者說明事物的方法,體會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增強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了解麋鹿的外形和生活習性。
教學難點:抓住麋鹿的特點,辨認麋鹿,介紹麋鹿。
教學準備:師:認真研讀教材;查閱麋鹿的資料,更多地了解它們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傳奇經歷;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制作多媒體課件。
生:結構化預習課文,搜集有關麋鹿的資料。
《麋鹿》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中國是世界上野生動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誰能說說我國有那些珍貴的野生動物?學生自由發言。
2、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去認識一種稀有的野生動物—麋鹿。板書課題:17麋鹿3、學生齊讀課題。
4、閱讀了導學單上的關于麋鹿的資料,你想說什么?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一)檢查字詞,感知內容。
1、這篇課文生字很多,通過預習,你們有信心通過老師的檢查嗎?
2、我把課文的生字都結合在屏幕上的這段文字里邊了,請你從頭到尾、一字不落、按照自己的速度響亮地讀一讀。
(多媒體課件出示):
麋鹿俗稱“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獨具特色,傳說中它是姜子牙的坐騎。
麋鹿是一種草食性哺乳動物,胎生,孕期長,生長慢,喜歡生活在氣候溫和、林茂草豐的沼澤環境中,常在水中覓食。
麋鹿曾因在戰亂中慘遭殺戮,在故土銷聲匿跡。后來,在顛沛流離并幾乎要滅絕于歐洲時,英國的貝福特公爵深明大義,收養了世界上僅存的18頭麋鹿于自己的私人別墅——烏邦寺,由于飼養得法,麋鹿生長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頭麋鹿結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經過長途跋涉,回歸故土,回歸自然。至今,麋鹿總數估計已逾千頭。
3、結合以上這段文字,指導理解“顛沛流離”“跋涉”等詞語。并相機指導描紅重點生字。
4、老師在黑板寫出詞語,請學生讀出與之相對應的段落。(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傳奇經歷)
5、這段話與這篇課文有什么關系呢?誰能用一句話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6、小結:有時候要把課文讀長,有時候也要把課文讀短,短到這樣的程度,有助于我們能夠在短時間內了解麋鹿的外形、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
(二)檢查讀文,讀出情感。
1、讀這樣的說明文,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知道麋鹿的外形、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但是,我們僅僅知道這些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要讀出隱藏在這些知識背后的情感。所以,老師建議你們再用心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讀著讀著,我是否高興了?悲傷了?痛苦了?憂慮了?憤恨了?同情了?生氣了?感動了?驚訝了?(多媒體呈現高興、悲傷、痛苦、憂慮、憤恨、同情、生氣、感動、驚訝等詞)
2、指名讀文,并請學生說說自己有什么樣的感情體驗。
三、辨別麋鹿,了解外形。
1、多媒體出示一頭鹿,讓學生判斷是否是麋鹿?
2、請舉手說“是”的同學解釋一下,為什么認為它是麋鹿?根據學生的回答,結合課件理解“角似鹿、面似馬、蹄似牛、尾似驢”。
3、表揚學生善于抓住事物最主要的特點進行辨析,但是認錯了,圖中的這個動物,人們也稱它為“四不像”,角似鹿非鹿、面似馬非馬、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但它不是麋鹿。請你再仔細觀察一下這頭鹿和讀一讀這篇課文,從文章中尋找它不是麋鹿的理由,找到一條,請簡要地記錄一條。
4、小小組交流,形成小組意見。
5、指導全班匯報交流。(多媒體課件出示)
角——站著的時候,各枝尖都指向后方。
尾巴——鹿科動物中最長的。
蹄子——寬大,在沼澤中行動敏捷。
毛色——夏季棕紅色,冬季棕灰色。
6、你們所說的這些理由,都是麋鹿區別于其他鹿的顯著特點,作者緊緊抓住這些特點來寫了。這頭很像麋鹿的鹿叫“馴鹿”,想看真正的麋鹿嗎?但有一個交換條件,你看了以后,要像一個講解員一樣上臺來介紹麋鹿的主要特點,行嗎?(多媒體課件出示幾幅麋鹿圖)
7、同桌先合作練習,再請同學上臺介紹其外形特點。
四、高級講解,了解習性
1、提出更高要求:高級講解員應該具備很多素質,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能應付游客的提問。誰愿意當高級講解員?
2、您能告訴我麋鹿為什么就能適應沼澤生活呢?
3、您能告訴我麋鹿有哪些特點,可以用“最”字概括給我們聽嗎?
4、為什么麋鹿的自然繁殖能力很低呢?
5、指導朗讀。
6、小結,進行寫法指導。
五、總結質疑,布置作業
1、學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2、你們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下節課,我們一起走進它的傳奇經歷。
3、當一個小講解員向家長或其他小朋友介紹麋鹿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
4、抄寫本課生字。
板書設計:17、麋鹿生活環境
外形特點奇特角尖、尾巴、毛色、蹄子
生活習性獨特
傳奇經歷
教學反思:《麋鹿》是一篇說明文,語言沒有抒情類文章優美,學生讀之無味,我也覺得無從下手。如何將說明文教得有滋有味呢?我覺得要讓說明文教學多點兒童味。學生不喜歡上說明文,關鍵是我們的方法出現了問題。說明文教學我們要善于創設一個個巧妙的情境,“誘”孩子去親近文本、表達文本、超越文本,讓教學變得妙趣橫生,那么有誰不愛學說明文呢?
在這節課例研修課上,由于事先做了充分準備,我的課堂語言比起以前精煉多了。我又對多媒體課件進行了修改,更加科學了。關于描紅則聽取同事的建議,相機重點抓住兩個字示范指導,果然效果更好。
研修心得:《麋鹿》第一課時是我本學期的校內語文公開課。這是一篇說明文,一不小心就會上成科學課,語言沒有抒情類文章優美,學生讀之無味,我也覺得無從下手。如何將說明文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課前我認真研讀教材,查閱大量資料,特別拜讀了浙江青年名師蔣軍晶執教的《麋鹿》,不禁為其精湛的'教學藝術所深深折服。他的課讓我深深感到:只要引導得法,說明文也能教出濃濃的語文味。
為此,我選定了這篇課文,并且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我請教研組長為我的教學設計做指導,又進行反復修改。這樣,前后修改了三遍,反復備課,使自己理清了教學思路。由于教學設計新穎,教學方法的運用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課堂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又運用了多媒體課件,整節課學生積極性很高。尤其是一些后進生的踴躍參與,更是讓我感到欣慰。一節課下來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自我感覺良好,畢竟為了這節課付出了很多,平時,是沒法讓每節課都這樣精心準備的。
在評課中,同事們給了我很高的評價。其中,這節課的亮點是隨文識字,沒有把生字從文中抽出來學習,而是放在學習主要內容時以填空的方式出現。采用了以“義”尋“詞”、聯系生活實際等多種方法,讓學生理解重點詞語。如此,既降低了難度,又讓學生覺得新奇有趣。接著又板書概括段意的詞語,讓學生讀出相應的段落并思考出示的整段話和這篇文章的關系。這樣,將概括介紹麋鹿的文字的效應發揮得淋漓盡致:識字、釋義、感知文本,概括大意。教師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意識,課堂的評價體系完善,學生評價能力強。但是這節課也存在著諸多不足。比如:我的課堂語言不夠精煉、有感染力,教學時顯得有些緊張。指導朗讀缺乏層次性,多媒體課件制作得太多,顯得突兀。指導描紅安排的時機不太適合,可以重點抓住一兩個字示范指導。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因此,這次課例研修我還是選擇這一課,我又重新撰寫教學設計,請傅主任、李老師給我的教學設計作指導和修改。在修改、完善后,我在二班上了這節課,請傅主任、李老師觀察我的課堂教學,給我的課堂教學實施提出寶貴的意見。我再結合他們的意見,對自身的課堂教學進行反思、改進,撰寫出更適合本班實際的教學設計來。這樣下來,雖然顯得有些累,但是受益匪淺。與以往的教研活動相比,對自己的專業成長更有幫助。以前,只是上一節課,大家觀觀議議,并不會把這節課再去上一遍,若談教訓,只是很多課文的共性問題,或者等到若干年以后再去上這一課,或許會有一些改進,但天知道會在哪一年,又或是早已換版本了。這樣,教學水平又如何能有較大提高呢?我有幸參加了國培,經過這一階段的學習,我真的感觸很多,收獲也很豐碩。這次網絡培訓,在安排上真可謂獨具匠心。有了這個網絡學習的平臺,我一邊學習一邊與自己的實踐、自己的研究進行對比,幾個月下來我確有“豁然開朗”之感。在平臺上,在班級群里,我學到了很多我根本沒意識到的東西。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存在太多的問題,但我會把這些新的教學理念和新的教學模式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在學校的新課改教學中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了解十六字令詞牌的格式特點,在誦讀中體會長短句的節奏之美
2、感受作者筆下群山巍峨的氣勢、體會詩人借山抒發的萬丈豪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朗讀節奏,感受作者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所刻畫的巍峨磅礴的高山形象
2、難點:結合特定的歷史背景,解讀作者借山抒發的萬丈豪情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利用課前的閱讀課,推薦學生閱讀毛澤東的相關詩詞,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二、導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
1、學生交流介紹毛澤東及其作品
2、教師補充并小結:毛澤東是中國革命的偉大,新中國的建立者他為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毛澤東又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一旦進入到創作的時候,他跟主席身份、身份、黨的領導人的身份和他身上的重擔分開了,他就變成了一個詩人,他在長征途中寫《十六字令&8226;山》也是比較典型的山是紅軍長征途中的天險,是長征中艱難險阻的象征,但他對于山的雄偉、險峻、奇妙,完全是以一種審美的眼光來看它,而且寫得十分磅礴大氣由于十六字令形式過于短小,只有16個字,常常使英雄無用武之地,還沒開頭就結束了,就十六個字怎么寫?但是毛澤東能寫出來絕妙好詞,而且成為中國詩歌十六字令里面的名篇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散讀課文: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通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請個別學生朗讀課文,檢查散讀情況
3、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1)提醒學生韻字延長的讀法;(找出韻字,嘗試韻字略微延長的讀法如:山,鞍,三;山,瀾,酣;山,殘,間)
(2)確定重音強調的字詞:有些突出表現內容、強化情感的詞語要用重音并確定重音(如:未下鞍 驚回首 三尺三等 )
4、全班齊讀
四、朗讀賞析、拓展深化
整體感知
1、說一說這三首詞體現了作者對山持抱的是怎么樣的情感態度?(贊美)
2、出示毛澤東的其他關于山的作品,說說毛澤東的詩的藝術特點?并從本課中找出體現這一特點的詞句?(從《十六字令》遣詞用字賞析中體會毛詩“豪放大氣”的藝術特點體會“大”的字眼,名詞“山、海、天”,量詞 “億、萬、千”,是他喜歡的字眼《十六字令》“倒海翻江”“萬馬戰猶酣”,《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卜算子 詠梅》“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等這里面大的景,大的數字,整合在一起變成一種氣勢,長江大河一瀉千里根據學生水平,還可補充一些毛澤東詩詞的名句來賞析)
深入品析
1、第一首賞析要點
快馬加鞭未下鞍”與民謠中的“馬過要下鞍”兩種不同的境界比較:
——將民謠中的“馬過要下鞍”改為詞中的“快馬加鞭未下鞍”,寫出了紅軍戰馬奔騰穿山而過的英姿,這完全不同于民謠中對高山“須下得馬來”的屈服從而表現出一種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
“驚回首”中“驚”字的品讀:
——這里的“驚”字用得極好:詩人的動感、神態、眼神以及高峻之山巔全都溶入這一字之間,顯得尤其深邃、豐富而且這“驚”字也一貫到底,不但在第一首中寫了驚嘆山之高,而且在第二首中寫了驚嘆山之多,還在最后一首寫了驚嘆山之險,連驚三次,氣勢暢通,渾然磅礴
2、第二首賞析要點
山的動態形象品讀:
——在這里,作者運用形象的比喻,使山如狂濤巨浪成翻江倒海之勢,奔騰向前,連綿不絕,猶如一幅巨型的紅軍萬馬奔騰圖
學習這首小令中對山的描寫:
——這首小令中運用“倒”、“翻”、“卷”、“奔騰”、“戰”等詞語,讓沉睡著的群山一下子“覺醒”了,限度地動了起來——其動態顯得氣勢磅礴無比、力量強大非凡
3、第三首賞析要點
從狀貌和氣概上體會山險峻之勢
——山高得可刺破青天,山高得可為天柱支撐起天頂天立地之山,既是寫景又是象征著詩人及紅軍戰士作為民族中流砥柱之頂天立地的作用
4、知人論詩:現已公開發表的毛澤東詩詞有五十多首,其中大約用了五十五個“山”字直接以“山”作為標題者九首,如《西江月&8226;井岡山》、《憶秦娥·婁山關》、《清平樂·六盤山》、《念奴嬌·昆侖》、《五律·看山》等,長征途中的七首詩詞,更是篇篇都離不了山毛澤東詩詞,為什么有那么多的 “山”呢?首先,與作者的戰略思想及中國革命斗爭的歷史環境有關從“農村包圍城市”開始,上了井岡山;五次“圍剿”憑借“龍岡千嶂”,利用“白云山頭”,始得“贛水蒼茫閩山碧”;兩萬五千里長征,“五嶺逶迤”、“烏蒙磅礴”、“更喜岷山”;解放戰爭,一曲“鐘山風雨”,唱徹“天翻地覆”;社會主義建設,登廬山、到韶山,重上井岡山毛澤東愛山,情有獨鐘由愛山到寫山,把山寫得千姿百態,出神入化“萬山紅遍”,“不周山下紅旗”,有氣吞八荒、包舉宇內之勢; “白云山頭云欲止”,“黃洋界上炮聲隆”,乃披堅執銳、勢如破竹之勇“截斷巫山云雨”,“天連五嶺銀鋤落”,言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妙香山上戰旗妍”,狀國際主義精神“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對比;“山下山下”,重疊“離天三尺山”,高也;“刺破青天鍔未殘”,利也;“賴以拄其間”,堅也“蒼山如海”,寬也,“江山如畫”,靜也,“一山飛峙”,動也“要似昆侖崩絕壁”,其恨無窮“關山陣陣蒼”,其美無比……
山,是他的`道路,是描寫對象,又是創作的靈感山,是他的胸懷,是他的性格,又是他的的形象山的深沉,山的堅韌,山的博大精深,與他的詩詞渾然一體
五、拓展練習
1、請選擇毛澤東其他的詩中關于山的詩句加以品析,如:毛澤東在《沁園春&8226;雪》“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等句子中對山的描寫,恰到好處地運用了“舞”、“馳”、“試比”等詞語,使本屬靜態的山一下子成了“活物”
2、用幾分鐘時間,背誦課文并摘錄自己比較喜歡的毛詩名句段背一背
六、作業布置
1、背誦本文,并完成《點擊》練習
2、從毛澤東詩詞中再選取一到兩首你喜歡的,摘抄并背誦
3、請整理你所了解的古詩詞中寫山的名句下次進行課堂交流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1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正確讀寫“琥珀、颯颯、拂拭、熱辣辣、前俯后仰、淹沒、澎湃、粘稠、推測、松脂”等詞語;
2、認真閱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
3、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1、認真閱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
2、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
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整體感知課文
通過觀察和查找資料,誰說說什么是琥珀?(琥珀是古代松樹枝的化石,淡黃色,也有褐色或紅色的,可以作裝飾品。)
快速讀讀課文,想想課文寫了一塊什么樣的琥珀?
二、檢查預習
1、讀一讀本課生字,組詞,說說易錯的字
琥珀蠅脂撣拭辣滲澎湃黏測
注意:“脂”“滲”“湃”的讀音;“拭”“黏”的書寫。
2、交流預習時弄懂的詞語
三、默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描寫琥珀形成過程的部分,作上記號,再給文章分段,并批注每段的主要內容
1、指名讀每部分,說說每部分的內容
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先敘述了琥珀的形成過程。
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接著敘述了琥珀的發現。
第三部分(18自然段)最后描寫了琥珀的形態,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過程的依據。
2、默讀課文,思考畫批: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有哪幾個階段?
3、小組討論,并提出不懂的問題。
四、小結
記住我們同學提出的問題,下節課繼續討論,并回憶對比一下這篇課文在敘述順序上和《黃河象》有哪些不同?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培養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寫的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培養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寫的方法。
教學難點:
啟發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誰還記得《黃河象》這篇文章講述了什么內容,按什么順序講的?我們是怎么學習的?
出示板書:
黃河象
按一定順序寫:看──想──發現
(骨架)(來歷)(化石)
化石的形成:200年前炎夏河邊喝水陷入河泥沙下變化石
學法:先理清文章順序,然后細讀想象理解化石形成的過程和依據,最后有語氣地朗讀課文。
二、那么《琥珀》這課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呢?請你快速默讀課文
1、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琥珀》想──發現──推理
(形成)(化石)(價值)
2、接著我們上節課的話題討論: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有哪幾個階段?
⑴學生交流畫批的結果,教師幫著梳理點撥
松脂把兩個小蟲一起包裹在里面;積成松脂球;松脂球變成化石。(有語氣地讀一讀相關的句段)
⑵出示學生的問題:在什么情況下“松脂球”才可能把兩個小蟲一起包裹在里頭?
學生歸納出:炎熱的夏天;在松林里;非常巧合(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⑶這塊琥珀形成的必要條件是什么?
時間長,上萬年;陸地下沉,海水上漫;松林被淹,松樹慢慢腐爛;松脂球埋在沙下面,形成化石。
⑷請你有語氣地讀一讀“發生在一萬年前的故事”邊讀邊想象琥珀形成的過程。(評讀)然后誰來復述這個過程?
⑸這樣想象的依據是什么?指名讀最后一段,注意各句之間的關系。
三、總結對比
《黃河象》和《琥珀》在寫法和內容上有何異同?(內容相似,但敘述順序有所不同)
順序:
《黃河象》看──想──發現
(骨架)(來歷)(化石)
《琥珀》想──發現──推理
(形成)(化石)(價值)
化石形成:
《黃河象》200萬年前炎夏河邊喝水陷入河泥沙下變化石
《琥珀》一萬年夏天樹林松脂裹小蟲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四、有語氣地讀一讀你喜歡的段落并評讀
板書設計
琥珀
順序:想──發現──推理
(形成)(化石)(價值)
化石形成:一萬年夏天樹林松脂裹小蟲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2
設計說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優秀詩文,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文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本課的兩則文言文都是經典之作,《伯牙鼓琴》運用了敘事、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由面及點地展開敘述,創設了一幅意境深遠的“高山流水知音”圖。《書戴嵩畫牛》通過牧童對戴嵩的畫的評價,揭示道理,文章有理有據,暗含了實踐出真知的深刻道理。教學本文,教師要引領學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閱讀體驗,感受這篇課文特有的語言現象;其次,繼續滲透文言文的基本閱讀方法,在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的基礎上還能用現代語匯去補充;再有,依托語言體會課文表達的情感,學習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行表達的方法,使學生實現文化意象的傳承,受到藝術文化的熏陶。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預習生字、新詞,讀通課文:搜集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1.播放歌曲《高山流水》,出示《伯牙鼓琴》課文插圖,激趣導入:同學們,請一邊看圖,一邊聽音樂,說說圖和音樂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預設:
生1:這位正在聚精會神挑指彈琴的`人必是俞伯牙了,而這位身著粗布大衣,正在傾聽,滿臉沉醉的必是鍾子期了。
生2:兩個人那么醉心地沉醉在音樂中,是多快樂的事啊!
2.導入:就這樣的一幅圖,還有一段故事呢!接下來就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走進課文《伯牙鼓琴》去細細聆聽吧!
3.學生簡介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
設計意圖:開篇音樂、圖片引入新課,既可活躍學生的思維,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借助圖片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從而為下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初讀感知,檢測字詞句
1.檢查預習。
(1)寫出正確字音。
湯( )湯乎若流水 善哉( )
巍( )巍乎若太山
(2)形近字組詞。
栽( )(哉( )) 魏( )(巍( )) 炫( )(弦( ))
(3)教師指導書寫生字“哉、巍、弦”,學生交流書寫注意點。
2.自讀課文。
要求:一讀,讀準字音;二讀,讀通句子;三讀,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3.指名讀課文,劃分節奏:
請兩位同學讀課文,分別進行評點,找出較難的句子進行點撥指導。
4.教師配樂誦讀,學生聽后說感受。(放音樂古箏曲《高山流水》)
5.全班齊讀。
設計意圖: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自主學習生字、詞語的能力,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文言文關注誦讀,引導學生誦讀的方法,感受文言文語言的魅力。
三、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1.導問:在文言文的學習中,哪些方法可以幫我們疏通文意呢?注重知識遷移,培養學生歸納學習方法及自學能力。
預設:
生1: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小組研討。
生2:不懂之處在詞句旁邊畫問號,請教小組同學或教師。
2.導問:是的,這是學習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其實還有一種方法是閱讀文言文值得推崇的,那便是做閱讀批注,初步理解課文表達的意思。接下來,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吧!
3.教師巡視,相機進行學法指導,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
4.學生匯報。
設計意圖:本環節以學定教,學生運用喜歡的方法自主領悟,教師要激發、引導和點撥,幫助學生學會閱讀文言文。
四、質疑解難,讀懂道理
1.學生自由讀文,一邊讀一邊思考:哪些問題是不懂的,需要大家一起討論的呢?
2.梳理問題:伯牙為何破琴絕弦呢?通過閱讀懂得了什么?
3.小組討論,教師巡視,適時點撥。
4.學生匯報。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并結合自己的理解說一說“知音”的意義。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學會在閱讀中質疑,教師要適當地點撥、引導,學會抓住文章的主脈絡,對文章內容進行梳理,同時引導學生品味文言文的語言特色,從而體會文章的中心,提高文言文的學習能力。
五、回讀課文,體會表達。
1.誦讀全文,用自己的話講講故事,說一說對文中人物的感受。
2.閱讀課后“資料袋”內容,進一步把握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3.帶著自己的感悟再讀全文。
設計意圖:在文言文教學中,要注重文本的整體把握,理清文章的結構,關注寫法特點,這也是教學的關鍵,正所謂: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并背誦課文。
2、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情感,想想使中所描繪的畫面。
3.品讀體會課文,了解并學習作者表達、抒發情感的方法。
4、理解詩句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有感情朗讀并背誦課文。
2、品讀體會課文,了解并學習作者表達、抒發情感的方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幻燈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走近作者
1.組織交流作者的資料
(板書課題及作者)王昌齡的.詩歌創作。王昌齡工七絕,堪與李白爭勝。清人葉燮《原詩》云:七言絕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齡。李俊爽,王含蓄。王昌齡的詩歌有邊塞詩,宮怨、閨情詩,送別詩等。其邊塞詩講究立意構思,風格蒼涼悲壯,清剛勁健,帶有透視歷史的厚重感;宮怨、閨情詩善于細節描寫、心理刻劃和藝術概括。總體來看,王昌齡的詩意境高遠而情致深長,語言婉曲含蓄,風格偏于清逸明麗,纏綿婉轉。
2.教師出示幻燈片
二、練習朗讀古詩
1.組間巡視,隨機指導。
2.組織學生進行朗讀匯報(指名讀、同桌間合作讀、齊讀)
三、指導學生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1.組織學生通過和聯系上下文來理解古詩的意思。
2.引導學生思考:這段話主要講的是什么?
3.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作者怎樣把自己的意思講清楚的?
學生小組討論并匯報
《從軍行》組詩是王昌齡采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共有七首。這一首,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深摯感情。這首小詩,筆法簡潔而富蘊意,寫法上很有特色。詩人巧妙地處理了敘事與抒情的關系。前三句敘事,描寫環境,采用了層層深入、反復渲染的手法,創造氣氛,為第四句抒情做鋪墊,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顯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點明了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臺上。荒寂的原野,四顧蒼茫,只有這座百尺高樓,這種環境很容易引起王昌齡善于運用層層深入的手法,反復渲染環境氣氛,為突出主題而服務。詩歌由背景寫到人物,由所見寫到所聞,由外在行動寫到內心世界,層轉層深。正如陸時雍所言:昌齡作絕句往往襞積其意,故覺其情之深長,而辭之飽決也。法不與眾同。
四、指導品讀課文,讓學生體會著讀一讀
1.學生有感情讀課文
2.個人讀-自愿讀-齊讀
五、指導學生背誦
1、學生默背,準備參加比賽
2、全班一齊背誦
六.課外延伸
教師用幻燈出示,組織學生閱讀積累。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組織學生背誦《從軍行》。
二、學習新課
1.導語:出聲地讀一讀古詩《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看一看這一次你又感受到什么?組織學生匯報針對這首古詩你都了解了什么?(教師相映出示幻燈)
2.組織學生體會著讀一讀
3.同桌之間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的大意
4.你們還有哪些地方講不通。
潤州:州名,在今江蘇鎮江市。行營:主將出征駐扎之地。
事鼓鼙:從事軍務。金陵:一般指今江蘇省南京市,但唐時把潤州也稱為金陵,這里即指潤州。楚:古代楚國,現代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5.教師幻燈出示有關典故的資料
6.小組內討論詩的大意
7.組織學生有感情朗讀(感情激昂、充滿豪情)
8.組織學生背誦。
三、課外延伸(出示幻燈片)
四、作業
預習下一課(自學生字、讀通古詩、查閱資料)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4
一、導入
同學們,每到冬天,你最盼望的是什么?我們都看到過下雪,也領略過雪景的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大概你會有一些新的感覺。
二、提出要求,學生自讀自悟
自學要求如下: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試著結合課文理解“彤云密布”、“瑞雪兆豐年”、“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的意思。
3、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描寫這場雪的,寫出了這場雪的哪些特點。
4、提出思考后還不理解的問題。
三、匯報交流
1、小組交流。
(1)小組成員合作讀文,檢查是否讀流利,難讀的部分集中練習。
(2)交流自學要求中的第二、三、四個要求。
2、全班交流。
重點交流:作者寫出了這場雪的哪些特點。交流時,先讀特點,再通過讀相應部分,說說是怎樣體會到的`。使學生體會到主要特點是“大”。如課文第四自然段,不僅寫了雪景的美,通過“厚厚、萬里江山、掛滿、堆滿”等詞說明了雪大;第五段,不僅是寫孩子們的快樂,通過“堆雪人、打雪仗、樹枝上的積雪”也寫出了雪大。
四、小組內互查學習生字情況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5
設計說明
《故宮博物院》是一篇略讀課文,由4份材料組成,分別從故宮博物院的建筑群特點、太和殿的傳奇經歷、故宮博物院的參觀方案,以及故宮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圖四個方面為我們進行了介紹。依據課文前導讀提示,本課的教學采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來完成。指導學生根據不同的學習任務,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來閱讀提供的材料。四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以任務驅動,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學習。使學生不僅在學習中感受故宮博物院的雄偉壯觀,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還提高了自主閱讀學習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查找有關故宮的資料,搜集太和殿、中和殿等的圖片。
學生準備:認真預習課文,查字典理解字詞。搜集故宮博物院的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激發興趣
1.多媒體呈現故宮相關圖片,同學們都知道這是哪里嗎?對,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北京故宮。課前老師讓你們搜集了有關故宮的歷史資料,誰愿意來介紹一下。
2.導入:這就是北京故宮。這個古老而神秘的紫禁城,已經打開了塵封已久的門窗,今天就讓我們來觀看它壯麗的色彩,傾聽它的聲音,呼吸它的歷史氣息。
3.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看故宮影像資料,聽有關故宮的'歷史,開啟學生對故宮博物院探究的憧憬,引領學生以其積極的情感投入到學習之中。
二、自學課文,整體感知
1.質疑:對于這個古老的故宮博物院,你還想知道什么?
預設:
生1:故宮博物院是什么樣的?
生2:我們該怎樣游覽故宮博物院呢?
生3:故宮博物院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嗎?
2.請大家帶著剛才的問題,自由朗讀課文。
(1)朗讀課文,檢測自學情況。圖文結合,指導理解詞語。
鰲頭 金鑾殿 額枋 蟠龍金柱 池館水榭
(2)默讀課文,邊讀邊找尋課前提出的問題的答案。
(3)瀏覽全文,說說課文一共給了幾個材料,分別介紹了什么。
預設:
生1:文中一共有4個材料。
生2:材料一:整體介紹故宮的結構。
生3:材料二:介紹太和殿的傳奇經歷。
生4:材料三:故宮博物院的簡單介紹,以及2011年7月2日起施行的參觀方案。
生5:材料四:故宮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圖。
3.過渡:同學們,閱讀有各種不同的目的,而不同的閱讀目的,選用的閱讀方法也有所不同,大家一起來看看我們今天的閱讀任務。
4.出示閱讀任務:
(1)為家人計劃故宮一日游,畫一張故宮參觀路線圖。
(2)選擇一兩個景點,游故宮的時候為家人作講解。
5.針對不同的閱讀任務,又該怎么來閱讀課文所提供的這四份材料呢?
6.同桌討論,任選一個任務,為了完成閱讀任務,可以怎么做?
7.交流明確:
(1)要完成任務一,重點閱讀材料一、三、四。
要完成任務二,重點閱讀材料一、二。
(2)哪一個材料對任務有幫助,就要多讀幾遍(精讀),對任務沒有幫助的可以略讀。
設計意圖:讓學生選擇學習任務,討論怎樣閱讀課文,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懂得要有針對性地學習,從而感受到如果閱讀目的不同,就要選用不同的閱讀方式。
三、小組合作,完成任務
1.過渡:今天你就是小導游,請你制定一份旅游攻略。請各學習小組選擇一個學習任務,選擇相對應的學習材料進行合作學習。
任務一:為家人計劃故宮一日游,畫一張故宮參觀路線圖。
活動提示:
(1)默讀材料一,說說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介紹的,主要介紹了什么。圈畫出關鍵詞,說一說。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畫出表示作者參觀不同地方的詞語。
預設:
作者按參觀的路線沿故宮中軸線由南向北,逐次以天安門為起點,穿端門,過午門,進太和門,開始介紹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東西兩側合稱為“前朝”的武英殿、文華殿和內廷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及東西六宮,然后繼續向北,到御花園,最后出順貞門到神武門,離開故宮。其中介紹得最具體的是太和殿。
(2)畫一畫:繪制一幅故宮參觀路線圖。
預設:
天安門―→端門―→午門―→金水橋―→太和門―→三大殿―→御花園―→順貞門―→神武門―→景山(終點)
(3)寫一寫:結合材料一、三、四設計導游詞。
(4)演一演:推薦一名小導游進行匯報交流。
任務二:
我是小導游:抓住一兩個景點,為“家人”進行導游介紹。
引導學生把材料二的故事融入介紹太和殿的景點中,增加趣味性。
活動提示:
(1)精讀材料一(第5~8自然段):抓住太和殿的特點,畫出表現這些特點的主要詞語。
預設:
太和殿的特點:
①外觀方面,抓住色彩特點。如:金黃色、青藍點金、紅色、金鎖窗、朱漆門。
②內部裝飾,抓住龍的姿態特點。如:蟠龍、雙龍戲珠、單龍翔舞、行龍、升龍、降龍。
③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權的特點。如: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北京城的中軸線。
④大殿作用,抓住重大典禮威嚴氣氛的特點。如:皇帝端坐、跪滿文武百官、排列儀仗、鳴鐘擊磬、樂聲悠揚、煙霧繚繞。
(2)精讀材料二:太和殿的傳奇故事。理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3)畫一畫:建議畫思維導圖來梳理第5~8自然段的內容,結合思維導圖來進行導游介紹。
2.各小組針對自己選擇的閱讀任務進行交流匯報。
3.師生評價。
4.激趣:同學們,今天的小導游表現得特別優秀,我們今天還要選出“最佳導游獎”,評價標準如下:
(1)故宮一日游的計劃書是否合理,提出修改意見。
(2)故宮參觀路線圖是否清晰,是否合理。
(3)我是小導游,聲音是否響亮,景點特點是否介紹清楚。
5.公布最佳導游獎。
設計意圖:首先要整體感知全文,了解主要內容。再給學生一定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指導,這樣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閱讀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由學習組長帶領,自主選擇學習任務,確定學習材料,進行合作練習。在本環節的學習活動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四、暢談收獲,布置作業
1.說說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預設:
生1:懂得了要根據不同的學習任務,選擇不同的閱讀材料。
生2:懂得了要把重點材料多讀幾遍,可以圈畫關鍵詞,寫批注。而其他材料可以用略讀的方式。
生3:我知道了故宮博物院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有近六百年歷史了。
生4:故宮博物院里的建筑太多了,要選擇最具代表性的宮殿去看,要設計最合理的路線圖。
…………
2.布置作業。
(1)根據這些材料,你還可以設計哪些閱讀任務?
(2)搜集其他故宮博物院的相關材料,向別人介紹。
設計意圖:本環節引導學生談談本堂課的學習收獲,在交流中再一次鞏固對故宮博物院的了解,以及學習方法的運用。讓他們在交流中認識:學習語文不能只停留在知識的汲取,還要注重學習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板書設計
故宮博物院
參觀線路
午門→金水橋→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坤寧門→御花園→順貞門→神武門
教學反思
學生第一次接觸以材料形式呈現的課文,怎樣利用好材料完成學習任務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學中,我依據文前導讀提示,確定了學習任務,以任務驅動推進學習進程,使學生在目標引領下走進文本進行閱讀,閱讀有針對性。
本課的教學重點體現了單元重點訓練點——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學習前,我引導學生說說應該怎樣去閱讀,學習后,我引導學生總結恰當的閱讀方法,采取一些學生感興趣的閱讀策略。如:畫閱讀地圖、思維導圖來幫助學生有效地梳理文章,理清文章脈絡,更有利于快速地完成閱讀任務。學生學習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學習興趣高,閱讀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的教學設計02-27
小學六年級語文的教學設計03-07
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02-17
小學語文《畫》教學設計08-09
小學語文母雞的教學設計04-25
小學語文《燕子》教學設計04-09
小學語文《燈光》的教學設計04-27
小學語文雷雨教學設計04-14
小學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4-10
小學語文趣味教學設計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