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常用15篇】
作為一名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人工馴良的馬和天然野生的馬的特性。
2、學習對比的寫法。
3、理解課文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重點
理解人工馴良的馬和天然野生的馬的特性。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解決生字詞:(讀一讀寫一寫)
覷鬣剽悍疆場馴良勇毅窺伺迎合瘡痍枉然闊綽
觀瞻妍麗庇蔭遒勁獷野畸形顎骨慷慨以赴相得益彰
有過之無不及
2、朗讀全文,思考課后“研討與練習”。
二、導入
1、作家作品簡介:
布封(1707~1788),法國博物學家、作家。代表作為博物志《自然史》。
2、導語:
馬是人類忠誠而高貴的朋友。當你看到一匹拉著車的馬喘息著默默地走過的時候,你是否會想到在廣漠的草原縱情奔騰的成群的野馬,它們的生存狀態不同,外形、性格也迥然不同,你注意到了嗎?下面我們一起研討布封的《馬》,大家一定有所收獲。
三、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課文寫了兩種不同生存狀態下的馬,找找看課文那些地方各寫了那一種馬?
明確:
第一部分(1~2)寫人類馴養的馬。
第二部分(3~5)寫天然野生的馬。
2、討論:人工馴養的馬有什么特性?從課文中找出這些詞語。
明確:
⑴無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興奮鼓舞,精神抖擻,耀武揚威。
⑵馴良的性格,克制,屈從,舍己從人,迎合,無保留地貢獻著自己,舍棄生命。
3、天然野生的馬有什么特性?從課文中找出這些詞語。
明確:
⑴美質:動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沒有節制”,“因不受羈勒而感覺自豪”,“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強壯、輕捷和遒勁”,“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
⑵美德:“絕不兇猛”,“豪邁而獷野”,“互相眷戀,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既平凡又簡單”不“互相妒忌”。
⑶美貌:“身材高大而身體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勻稱、最優美”,“它的頭部比例整齊,卻給它一種輕捷的神情,而這種神情又恰好與頸部的美相得益彰”,“高貴姿態”,“它的眼睛閃閃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長得好,并且不大不小”,“它的鬣毛正好襯著它的頭,裝飾著它的頸部,給予它一種強勁而豪邁的模樣;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蓋著、并且美觀地結束著它的身軀的末端。”
四、問題探究
1、文章在描述馬的外在特征時,用了其他七種動物作比較。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通過比較突出的.描寫馬的身體是大自然的杰作,盛贊馬的高貴姿態。
2、本文既寫了人工馴養的馬,又寫了天然野生的馬。反復閱讀課文,說說這兩種生存狀態中的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賞哪種馬?為什么?
明確:(根據課文內容描述,言之成理即可)
五、體驗與反思
1、馬是人類忠誠而高貴的朋友,但是人是不是馬的朋友呢?
明確:人對馬是“養育”“訓練”“驅使”“奴役......馴養”,馬成為人的奴隸。不僅如此,人還用“鞍轡”“羈絆”約束它,用“銜鐵”“馬刺”“鐵釘”殘忍地禁錮它,使“它們渾身的姿態都顯得不自然”。更悲慘的是有些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擺闊綽”,“壯觀瞻”,給馬“戴上黃金鏈條”,把馬的“項鬣編成了細辮,滿身蓋著絲綢和錦氈”,“侮辱馬性”,使馬成了人類的玩物。
2、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這句話?
明確:首先,“教育”一詞是擬人化用法,指的是人類對馬的馴養。其次,“以喪失自由而開始”指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料,被人喂養,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覓食;“以接受束縛而告終”,包含兩層含義:
(1)指馬被套上韁繩,披上鞍轡,戴上銜鐵,釘上蹄鐵;(2)指馬從思想上接受服從的觀念,服從成為馬的天性。文章用這一句話概括了人類對馬所做的一切,表達了作者對馬的深刻同情。同時也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六、小結
這是一篇介紹馬的科學小品,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學的筆調,描繪了馬只兩種生存狀態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在無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著的馬匹”的由衷贊美,對“被人養育”“經過訓練”“供人驅使”的馬的深刻同情。
七、作業
1、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一、二題。
2、反復朗讀,體味歐化語言。
3、學習本文寫法,課外仔細觀察動物的活動,寫一篇以動物為主角的散文。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2
教學重點
一 童話的想象和夸張
二 童話的朗讀
教學難點
1. 本文是怎樣運用想象和夸張,塑造人物,表現中心的。
2. 體會“誠實”在文中的含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板書課題。引導學生閱讀《單元提示》、《預習提示》,明確課文的出處、作者、國籍,文章的體裁。教師小結童話的特點,突出“幻想、想象和夸張”,啟發進入課文。
二 觀看錄相(或聽錄音、或教師示范朗誦):《皇帝的新裝》
1.要求:明確課文中出場人物的名單、人數;分組指定注意幾個主要角色的對話朗讀的重音、聲調、節奏;
2.教師注意在關鍵處停下指導學生猜讀:例如,聽到“為了要穿得漂亮”,想象一下,這個皇帝圖漂亮可能會到什么地步?聽、想、讀結合,體會作者想象豐富精妙之處。
三 學生讀,要注意正音正字。
1.學生各選一個角色的幾句話畫出朗讀標記后試讀。(標記按下要求作:/表示節奏, →表示平調,↗表示升調,↘表示降調,表示曲折調。)教師作示范,指導朗讀。
3.列出課文中出場人物名單及人數。
4.選定角色,起立朗讀。同學朗讀完畢,要互相評議指出優缺點。
四 概括故事情節。(略,參見教材分析)
五 作閱讀提要,具體要求:
1.抓全篇的基本內容,即主要故事情節,勾勒輪廓;
2.各情節之間用連貫的`語句敘述,可適當加以評論;
3.語言要簡潔。
4.課外朗讀全文錄音。
第二課時
一 讀讀、講講、議議,把握各個角色的社會意義。
(提示:根據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描寫分析、說明)
1. 故事開頭為什么要著意寫皇帝喜歡“穿得漂亮”?
2. 騙子為什么要介紹“新裝”的特性?“任何不稱職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這句話在故事情節發展中有什么作用?
3. 皇帝為什么會相信騙子介紹“新裝”特性的那段話?
4. 皇帝、官吏明明一無所見,為什么還要交口稱布料“美極了”?
5. 從皇帝、官吏、騙子的所作所為中,我們看到了什么樣的社會現象?
6. 小孩子為什么能一語道破真相?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
7. 討論故事中“誠實”的含義。
8. 根據以上的分析,同學們從這篇童話中得到什么啟示?(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讓他們各抒己見。)
三 口頭訓練:將課文改為騙子作第一人稱復述。(有條件的學校可利用班會時間,表演《皇帝的新裝》課本劇。)
四 歸納童話的特點。師生共同討論得出結論。
手段
朗讀法、導讀法。
課堂采用導讀提示、學生自讀、議議講講、讀讀練練的形式;采用朗讀提示,學生自讀,培養有節奏、有表情朗讀、講、議的能力。
教案點評:
一 這是一篇有趣的童話,足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但在講新課前要布置課外預習。要求了解大意,并查字典弄清不能讀準的字音和不會解釋的詞語。
二 領會本文揭露問題的深刻性,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采用提問的方式講述,啟發學生深入理解。
三 皇帝會光著身子游行,看起來是夸張的,其實是合理的,這是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要講清楚這正是童話組織情節結構的特色。
四 或分角色朗讀,口頭復述故事,注意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或組織學生表演課本劇,加強對課文的感受。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3
備課時間 .5.10 執教時間 .5.11~12教案總序號:46、47
教學目標:
繼續了解掌握說明文的基礎知識,學習《洲際導彈自述》了解有關洲際導彈的知識,了解我國核武器的發展現狀,掌握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說明文中的擬人手法的運用及作用,理解課文的說明順序,理解科普說明文《洲際導彈自述》嚴謹的科學性和幽默的`趣味性。
教學過程:
1. 解題:這是一篇介紹核武器的知識的科普說明文。“自述”是作者采用擬人化的方法,讓導彈自己講述自己,類似人的自我介紹,實際還是作者介紹。這種寫法使得文章生動活潑,形象具體,易于讀者接受。
2. 結構:全文有15個自然段,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導彈的誕生。
第二部分(2—8):導彈的類型。
第三部分(9—15):洲際導彈。
3. 內容:先從洲際導彈的誕生說起,介紹了它的誕生時間、地點和巨大作用;接著介紹了它的類型、構造、使用的動力燃料,在這里用了分類別、做比較的說明方法;又詳細的說明了它的外形、速度、威力及發展變化,最后又指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軍備競賽是導致洲際導彈不斷升級的根本原因。在這里作者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4. 了解洲際導彈:
構造:它由發動機、制導系統、彈體結構三個部分組成。
性能:爆炸威力大,速度快,飛得高,命中率高(誤差小)。
發展過程:1957年在蘇聯誕生;20世紀60年代從地面發射改為地下發射,后又改為機動發射;70年代發展為“分導式多彈頭”。
類型:地對地、地對空,空對空、空對地,彈道式、巡航式,近、中、遠程洲際。
5. 中心:這篇科普說明文,以擬人的手法,親切自然地介紹了導彈的類型、構造及功能、威力,具體地說明了洲際導彈的外形、速度和威懾力量,并指出超級大國的軍備競賽是洲際導彈不斷升級的根本原因。
6. 順序:邏輯順序和時間順序。
7. 特點:平實說明與生動說明相結合,從不同角度對洲際導彈作了全面、簡要而又通俗的說明。生動,表現在用擬人手法,采取洲際導彈“自述”的方式,拉近了讀者與洲際導彈這一陌生事物的距離,這樣就使說明更加具體形象,更容易受少年讀者喜愛。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4
【目標展示】
1、進一步了解名著,激發學生熱愛讀名著的興趣。
2、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
【活動內容】
同學們也許都讀過四大名著,或者讀過其中的一兩本。其中哪些人物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請選一個人物形象來說一說他的特點,他的個性,他的言行舉止,他的典型事件……讓大家猜一猜你說的.人物是誰。看誰說的生動到位。
【活動指導】
1、預先閱讀四大名著,了解主要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等)
2、搜集學過的與四大名著相關的課文。
3、說一說你最喜歡哪部名著里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學生自由討論后全班交流。可以從人物的語言動作談;可以從人物的裝束性格談;可以從故事情節的安排談。
4、每個人選擇一個角色,將這個角色的語言、動作、神情了等解透徹,準備表演。
5、傾聽描述,欣賞表演,猜人物。
(1)認真傾聽、欣賞表演者的每一句話、每個動作、每個神情。
(2)猜一猜表演的是哪個人物形象。不僅要說出答案,還要說出是怎樣進行推測的。
(3)評價。(先肯定優點再指出不足。著重引導學生從人物的個性化語言、動作、神情入手。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
(4)評選最佳演員。(不僅動作形象逼真,而且語言表達生動流暢。)
【活動要求】
1、描述人物形象時,用詞要準確,表意要清楚,避免產生歧義,造成誤解。
2、表述不要過于直白,不能說出人物的姓名、綽號等直接信息。
3、聽的時候注意把握講述者所描述的人物特征,并快速進行分析和推測。
4、猜人物時不僅要說出答案,還要說出怎樣進行推測的。
【范文引路】
《西游記》孫悟空:尖嘴縮腮,金睛火眼。頭上堆苔蘚,耳中生藤蘿。鬢邊少發多青草,頷下無須有綠莎。眉間土,鼻凹泥,十分狼狽;指頭粗,手掌厚,塵垢馀多。
取金箍棒: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鐵柱子,約有斗來粗,二丈有馀長。他盡力兩手撾過道:“忒粗忒長些,再短細些方可用。”說畢,那寶貝就短了幾尺,細了一圍。悟空又顛一顛道:“再細些更好!”那寶貝真個又細了幾分。悟空十分歡喜,拿出海藏看時,原來兩頭是兩個金箍,中間乃一段烏鐵;緊挨箍有鐫成的一行字,喚做“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心中暗喜道:“想必這寶貝如人意!”一邊走,一邊心思口念,手顛著道:“再短細些更妙!”拿出外面,只有二丈長短,碗口粗細。
人物外貌描寫的語段:
《紅樓夢》林黛玉: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
《水滸傳》林沖:頭戴一頂青紗抓角兒頭巾;腦后兩個白玉圈連珠鬢環;身穿一領單綠羅團花戰袍;腰系一條雙獺背銀帶;穿一對磕爪頭朝樣皂靴;手中一把摺疊紙西川扇子;生的豹頭環眼,燕頷虎須,八尺長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級。
《三國演義》諸葛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課后反思查漏補缺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5
教材把握與目標確定
本文選自林海音小說《城南舊事》的最后一部分。文章塑造了一個可親可敬的“嚴”在其外,“愛”在其內的爸爸形象,他期望“我”長大、懂事,卻含而不露,在“我”的成長歷程中起到了留下了深深的記憶,對“我”的成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為如此,在畢業時“我”成了優秀學生;聽到爸爸辭世的消息時,“我”表現出驚人的“鎮定”、“安靜”。這何嘗不是爸爸的花兒落了所結出的碩大果實呢?全文充滿了“我”失去父親的痛楚與無奈而又深深的眷念之情。文章的內容很貼近學生的生活,是激發學生的情感,正確對待成長過程中師長的教育的極好材料。
從藝術上看,文章至少有三點值得欣賞:
一是雙線并行,交相輝映。文章以爸爸愛花和畢業典禮兩條線貫穿全文,一主一副,副線對主線進行烘托、映襯,推動情節的展開,使“我”和“爸爸”兩個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輝;
二是題目語帶雙關,含而不露,哀而不傷;
三是前后照應,恰當埋下伏筆。對爸爸的病危、瀕死,多次運用伏筆進行暗示,把即將喪父的感情一步步推向極致。
基于教材的分析,按照新課標“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和“語文教學要注意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等要求,本文的教學擬從內容的把握到形象、情感、語言的領悟,進而通過感悟文章的表現形式,而達到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基本特點,因而確定本文的教學目標為:
1、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2、感悟人與人之間的真情,提高對成長過程中正確對待師長的教育的認識。
3、探究文章的寫作特色,領悟語言的含義,培養自主探究和質疑的習慣與能力。
教學時數
課前預習
1、預習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2、從網上查找《城南舊事》或找《城南舊事》影碟進行觀看。
3、搜集作者的資料,了解作者。
教學環節與策略
第一課時
一、預習檢查
1、學生談《城南舊事》看后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2、交流課前搜集到的作者相關資料:學生交流后,師作簡要概括總結。(將《城南舊事》簡介、作者簡介配上相關圖片投影在屏幕上,讓學生閱讀)
二、導入
1、媒體播放朱自清《背影》中“望父買橘”片段,創設情境。
2、導語:母愛如和煦的春風,溫暖而輕柔,讓人夸贊和難忘,而父愛是“平靜的水波深處的激流”,同樣讓人產生心靈的震撼,《背影》中的父親如此,今天我們要認識的一位父親也是如此。
三、整體感悟
1、標題初探,屏幕出示問題:你在沒有讀文之前,看到標題產生了哪些感想與疑問?(此環節只要求學生有疑并存疑,以激發對文章感悟的動機。教師只在積極思考方面進行評價,鼓勵學生帶著問題讀書)
2、感知全文:請同學們帶著自己的疑問通讀全文,讀后交流自己疑問解決的情況,并且提出新的問題。(學生交流后給予適當的總結,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類,視具體情況告訴他們隨著下面的學習,一部分問題可以在課堂上領會,課堂上沒有領悟到的問題在課后再予以解決)
3、引導感知:
快速朗讀全文,投影出示引導問題:
⑴談談你對文中爸爸的印象,說說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⑵文中哪些內容體現出“我”長大了?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爸爸”起到了怎樣的作用?結合相關內容作些具體分析。
提示問題的解決方法:
⑴問題:先讀出與爸爸有關的.事,逐個分析,再歸納起來。
師生一起找出第一件事:“我”賴床不起時,爸爸打“我”。“我”上學去,爸爸給“我”送衣服、送錢。
分析:爸爸表面嚴厲,實際上充滿愛心。由此示例引導,其他方面由學生自己解決。教師總結出“重感情、特別愛花”。
⑵問題:先思考“爸爸”與“我”之間發生了哪些事?再思考這些事與“我”的成長有哪些聯系?最后把這些內容歸納起來。根據自己喜歡的方式,可以單獨完成,也可以幾個人一組合作,共同討論完成。
學生討論交流后,教師作歸納總結:“我”長大了,是爸爸嚴厲背后的愛的結果。
4、體驗深化。
投影出示:以“重新認識父親”為話題,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通過上述探究后的感受。
第二課時
一、導引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一位嚴中有愛的父親,得到了不少的教益,這只是完成了對課文內容的領悟。這篇文章在寫法上也有不少值得欣賞的地方,我們何不來欣賞一番呢?請大家自己先談談對文章寫法上的一些初步感受,讓大家學習學習。
二、研讀賞析,自主合作探究
1、投影出示研究問題,自由讀文,進行探究:
⑴怎樣理解課文的標題?“花”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⑵文章既寫了眼前的事,又寫了過去的事,文中回憶的事是怎樣引出的?
⑶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可能不久于人世的?
討論點撥:
⑴問題:從課文內容上看,標題的“花”僅僅是指花嗎?文中哪些地方寫到了花?細細思考一下它們的作用。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探究結果:標題一方面指爸爸中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點出了爸爸離開人世,語帶雙關。“花”是貫穿全文的線索。
⑵問題:共同讀出眼前的事和回憶的內容并進行分析。
示例引導:
由衣襟上的夾竹桃想到住院的爸爸引出探望爸爸的情形。剩下內容由學生自由討論解決。在學生分析的基礎上歸納明確(投影出示具體內容)。
⑶問題:提示:運用伏筆的方法進行暗示。
2、語句品析。
⑴細讀“我們是多么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我們又是多么怕呢!”聯系課文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的理解。
⑵讀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話,說說它的含義。
⑶回顧課前疑問的領悟情況,討論解決尚未明白的問題。
3、跳讀課文,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談談體會,把自己發現的一些新問題提出來讓大家討論討論。
三、課堂小結
談談本課學習后的收獲。
學生自由發言后,師從內容、情感和寫法上進行總結。
四、延伸拓展
以“我成長中的師長”為話題,完成一篇小作文。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次北固山下》是千古傳頌的名篇,其中“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備受稱贊的名句。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江南景象,但時近春節,頭頂大雁,發出了“鄉書何處達”的感嘆。全詩意境優美,情景交融,抒發了詩人旅居外地時深切的思鄉之情。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背誦詩歌;
2、通過學習,能體會詩歌流露出的詩人的感情。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釋疑解難;
2、通過對比閱讀,體會詩歌的情感,學會鑒賞簡單的詩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與交流,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2、通過學習,感受詩歌的魅力,增強對祖國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小組合作與交流,釋疑解難,體會詩歌的意境與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對比閱讀,體會詩歌的情感,學會鑒賞簡單的詩歌。
1、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并嘗試先背誦課文;
2、準備多媒體教學。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1、導入:
◆課前準備
◆教學過程
“詩以言志,歌從心起。”在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歡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我們學過很多絕句,如《春曉》、《靜夜思》等,也學了《觀滄海》這首樂府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律詩,那什么是律詩呢?(介紹律詩小知識)
律詩發源于南北朝時期,至初唐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有五律、六律、七律。通常的律詩每首8句,每2句為一聯,分別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頷聯和頸聯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律詩還要求二、四、六、八句必須押韻。
2、作者簡介:
王灣(約公元693~751),字不詳,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代詩人。公元712年進士,開元初年任滎陽主薄,又參與編纂《群書四部錄》,后任洛陽尉。王灣博學工詩,詩雖流傳不多,但在詩壇亨名甚大,最有名氣的當數今天要學的這首《次北固山下》。
3、背景介紹:
本詩選自《全唐詩》。詩人家住洛陽,先天年間中了進士,以后曾往來于吳、楚間,不得歸家。詩人經鎮江到江南一帶去,一路行來,當舟停留在北固山下的時候,被那里開闊秀麗的景色吸引。此時潮平岸闊,殘夜歸雁,觸發了詩人心中的情思,于是就有了這一千古名篇。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學生自由朗讀。
2、聽老師范讀。
3、作朗讀指導并齊讀。(提供舒緩背景音樂:馬思聰的《思鄉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參照注釋,同桌互譯詩句。(老師巡視,幫助學生解決疑難)
(1)客路:當指驛道,是旅客來往所走的道路。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舟行”相對應。
(2)潮平:指潮與岸齊,因而兩岸顯得寬闊,這是春潮初升時的景象。
(3)風正:指順風,且風力不大,所以帆是懸掛之形。
(4)殘夜:夜將盡時分,太陽從東方升起,又因鎮江跟東海相距不遠,故稱海日。
(5)舊年:相對于新年而言,舊年未盡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謂“江春入舊年”。
(6)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遞書信,故詩人有托書于歸雁之意。
5、請一位學生講述詩歌內容。(原意保持不變,但允許想象加工)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1、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詩意:旅客要走的道路,正從青青北固山向遠方延伸,“我”正在綠水中行船向前。
提問:在這里,詩人為什么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提示:“客路”即驛道,在青山之外,表明船到鎮江后,詩人還要乘驛車到其他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勞苦。)
2、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常用來形容社會安定繁榮)
詩意:春到江南,雪消雨降,潮水漲滿時,兩岸之間水面寬闊。風順而平和,一葉白帆好像懸掛在天空。
提問:“闊”字好在哪里?(提示:這里的“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與岸齊平,船上人視野也因之開闊。)
3、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詩意: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東方碧空與海水相接升起。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來。
提問:這句詩被前人評價為“形容景物,絕妙千古”,你認為它“妙”在何處?(提示:
(1)作者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和“入”兩個動詞使之擬人化,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散黑暗;江春在舊年將盡時闖入人間,將趕走嚴冬。(語言上煉字煉句)
(2)蘊含著深刻的生活哲理:時間過得真快,美好的新事物必將代替舊事物,事情總會向前發展。)
拓展:詩句與白居易《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里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有異曲同工之妙,均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4、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直抒思鄉之情)
詩意:思念家鄉的舒心,不知現在到達什么地方了?希望北歸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陽。
提問:此時此刻詩人為什么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提示:由于新年來到,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自己旅居他鄉,久不得歸,心中十分惆悵。正好此時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于是詩人觸景生情,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給他傳遞家書了。在此,詩人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思鄉之情得到了最好的升華。)
四、精讀(選讀)課文,深入感悟:
1、《次北固山下》這首詩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屬于寫景?能說出來這是什么寫作手法嗎?
明確:第四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屬于寫景。先寫景,再抒情,景為情設,情因景生,這是詩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寫作手法。
2、前面三句寫景,各有特色,請問你最喜歡哪一句?說說你的感受和理由?
設想:分小組交流各自的感受與觀點,然后請幾位同學登臺講述。以鼓勵為主,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世界、多元理解和獨特感受。
參考理解:
(1)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綠水指長江。此處加了“外”“前”兩字,將北固山的位置,確定得不能用于別處,見得旅程介于水陸之間,因此和下聯“兩岸”“一帆”描寫水陸發生密切關系。詩人以平實之筆開篇,猶如畫家作畫以前在紙上鋪設的底色,為抒情言志創設出收縮自如的揮灑空間。詩人一落筆寫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顯然這里是詩人的想象,這就隱含了詩人并沒有到達終點,可見旅途是艱辛的,而走得越遠,離家鄉也就越遠,鄉愁也就越濃,這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緣由。此外,這里首句對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詩的要求,也是詩人的匠心獨運,把“青山”和“綠水”分別鑲嵌在詩句中,更顯得色彩明亮,意境優美。
(2)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完全是寫景,其中“平”“闊”“正”“懸”都是詩眼。潮平兩岸即闊,風正一帆正掛著,表明積雪已慢慢融化,因匯集了千山萬壑雪化之水,長江的水量逐漸大了起來,江面因之愈發寬廣,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掛起,第二參照物的切入,使得長江兩岸的距離愈顯闊大。漸漸上漲的江水與恰到好處的正風吹拂二者相合,才有這“風正一帆懸”,句內的因果呼應,一是勾勒出壯美的大江行船圖,二是承接首聯、引發下聯的巧妙過渡。江春悄悄闖入舊年,山才會青,水才會綠,才會有“潮平兩岸闊。”這兩句以白描的手法寫出了江面的景象,構圖精美,意境開闊,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陸地風光有異曲同工之妙。
(3)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海日”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這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生”和“入”的選用的第一妙處,在于詩人把晝夜更替的壯觀景象與新舊相接的時光荏苒描繪的傳神入化,給人開辟出自由想象的無限空間。“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處,又在于詩人把“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與“一江春水向東流”相關聯,道出流年似水、歲月暗換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處,又在于詩人把思歸
盼歸的鄉情暗暗融入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晝夜更替、新舊相接之時萌發思歸盼歸的鄉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處,還在于詩人借物言志:“海日”能沖破黎明前的黑暗噴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塹奮力北上,人也應順應天時在一元復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為,只有如此,思歸盼歸鄉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價值。這兩句找到了更高層次的交匯點、碰撞點:天人兩合,物我一理。整首詩才渾然一體,讓人感到此二聯去掉那一個,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負載詩人此時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這一聯在此詩中起轉折作用,詩題為“次北固山下”,“次”當“停駐、停泊”講,此聯剛好寫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趕路,“海日”承上聯“潮平兩岸闊”而來,“生殘夜”從將盡未盡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舊年”一句寫作者情緒陡轉,眼前景色使作者鄉情陡生,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無奈情緒便很自然的產生。
3、最后一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點名了詩的主題,你是怎么理解這種鄉愁的?
(學生各抒己見,自由作答,參考理解要點:古代交通的限制,運用了雁的意象,鄉愁人人有,人的情感歸宿)
五、課堂總結:
這首詩意境清新遼遠,描寫細膩,運用了即景抒懷的寫法。
詩人通過對江南殘冬早春景象新鮮而又精致的描繪,表達出詩人無比熱愛江南水鄉和懷念家鄉及親人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詩歌;
2、搜集五句表達思鄉之情的詩句并注明出處。
七、板書設計:
首聯:點題
淡淡相思愁緒頷聯:船上所見:“平”、“闊”、“正”、“懸”頸聯:寫景、時令(殘夜)尾聯:雁足傳書
◆教學反思
略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7
教學設想
《夏》是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多彩四季”,分別編錄了朱自清的《春》、酈道元的《三峽》、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梁衡的《夏》四篇文章,寫出了一年四季不同景物的不同特點,重在引導學生在美的事物中發現美,用美的語言來表現美。考慮到前面幾篇文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學習了抓住景物的特點描寫景物的一些方法,如調動多個感官、不同角度、狀態等觀察景物;學習了品味語言的一些方法,如修辭手法的運用等。《夏》作為一篇自讀課文,學生能基本讀懂課文的內容,能體會作者抒發的情感,能從修辭的角度品味文中的一些語句。根據“長文短教、淺文多教”的教學理念,想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也對初一的學生培養相應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寫作意識,樹立一種教材即范本的思想。因此,本次教學的嘗試分作三個活動進行:深情并茂地讀課文,讀出夏的特點,體會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給相關的段落擬寫小標題;體會本文的文章結構布局,學會模仿擬寫作文提綱;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學會運用動詞生動地描寫事物。希望實現“讀寫結合”的效果。
教學目標
1.學會深情并茂地讀課文,讀出夏的特點,體會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給相關的段落擬寫小標題;
2.體會本文的文章結構布局,學會模仿擬寫作文提綱;
3.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學會運用動詞生動地描寫事物。
教學重難點
1. 體會本文的文章結構布局,學會模仿擬寫作文提綱;
2.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學會運用動詞生動地描寫事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文
1.導語:天氣漸漸涼了,冬天的腳步近了,這種時候,我就特別想念夏天的陽光、草地、藍天……夏天離我們遠去了,但他的影子卻留在我們心里,在這樣的冬日,讓我們一起走進梁衡先生的《夏》去重溫夏天的旋律!(渲染學生學習的氣氛)
2.問題:說到夏,同學們會想到了什么,會感受到什么,你能用一個詞、短語或詩句說一說嗎?(積累字詞)
二、讀寫結合
活動一:深情并茂地讀課文,讀出夏的特點,體會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給相關的段落擬寫小標題
〔問題〕
1.同學們精彩的分享已經把我們帶進了夏的氛圍了,讓我們大聲自由的朗讀課文,想一想要怎樣讀才能把夏天的旋律讀出來,為什么?(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請給相關的段落擬寫小標題,并說擬寫的理由?(讀寫結合: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金黃的夏到黃金的夏的贊美,由景美到人美的贊美,感悟夏是生命的延續,是生命的創造的深刻意義。 )
活動二:體會本文的文章結構布局,學會模仿擬寫作文提綱
〔問題〕
1.同學們對文章的理解很到位,讓我們想一想作者這樣安排文章的結構布局有什么好處?(明確文章的結構布局)
2.這種文章結構布局很值得我們學習,讓我們模仿這種方法來給《春》這篇作文擬寫一個寫作提綱。(讀寫結合:模仿方法,培養學生擬寫寫作提綱的意識。)
活動三: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學會運用動詞生動地描寫事物
〔問題〕
1.一篇優美的散文,如果說精巧的結構布局好比優美的身段,那么生動的語言就是一件漂亮的外衣。讓我們用生動的語言從剛才同學們擬寫的《春》的寫作提綱中選取一段,寫幾句話。(讀寫結合:學情分析)
2.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夏》這篇文章中的一些語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樣把事物寫活了?(體會動詞在語句中的精當與生動)
3.法國小說家福樓拜曾說:“不論描寫什么事物,唯有一個動詞可以使他生動。”讓我們學著運用動詞把剛才描寫春的幾句話再修改修改,使它更生動。(讀寫結合:學習運用動詞把事物寫生動)
三、課堂小結
1.學生小結,談收獲;
2.教師結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樣,文章中不是缺少美,也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希望同學們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在美的事物中發現美,用美的語言表現美!
四、作業:根據自己擬寫的《春》的提綱,整理修改完成作文,文章中多用動詞來描寫事物。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進行探究活動。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4、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二、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了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精心搭設“橋梁”把這一課過渡到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中。
三、教學設計、
新課導入
1、(學生角度)展示學生的小制作(關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圖畫等)導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師角度)準備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關月亮的古詩詞(《靜夜詩》、《水調歌頭》、《楓橋夜泊》等)。
(朗誦詩歌)由學生誦讀幻燈上關于月亮的詩歌。旨在營造良好氣氛,引起學生閱讀本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說、月亮的神秘是人類的向往。
(教師引導)月亮,自古以來,就與人們結下了不解之緣,它尤其受詩人們的鐘愛。那皎潔、靜謐的月光,時圓時方富有變化的月形,激起詩人們多少懷念與感慨,同學們還知道哪些關于月亮的詩歌,請說一句有月亮的詩(“楊柳岸,曉風殘月”,“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月亮在詩人們的描繪下是如此美好,現在我們就與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驚心動魄的一刻。
四、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學生速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學習。)
⑴ 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唇,不回讀),獲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課件上的問題。(培養快速閱讀的能力)
① 人類是什么時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 哪個國家的哪一位宇航員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遠?
④ 火箭名稱和飛船分別叫什么?
⑤ 采用什么順序記敘了什么過程?
⑵ 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⑶ 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思考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2、展示學生作品,培養動手能力和說話能力。
(你說我說大家說)
⑴ 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并作簡要說明。
⑵ 四人小組比一比,看誰畫的最好,介紹得最準確,推薦一位同學到上面來展示、介紹。
⑶ 展示各小組中最好的作品,并請一位同學介紹登月過程。
⑷ 利用月亮課件展示當時的登月軌跡圖,了解登月過程和登月軌跡。
學生畫的登月圖可用實物投影儀顯示,讓學生自行講解,鍛煉學生的聯想及表達能力,也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教師也可做圖,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
五、研讀賞析,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1、(觀看課件中的錄像),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⑴ 看登月的實況錄像。
⑵ 說說看到這一場景的感受。
⑶ 質疑登月事件。
學生相互質疑,也可師生相互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使這節課達到高潮。
① 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② 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③ 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感覺?
④ 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⑤ 登月艙與飛船是怎樣脫離和對接的?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寂;科學家采集土壤、巖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并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2、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并共同探究課文,深人體會。(合作探究)
⑴ 探究1:同學們把登月過程準確地解說出來,這不能不歸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復雜過程寫得清楚明白,你覺得課文寫作上最值得你學習的一點是什么?
(讓學生談自己真實的體會,暢所欲言。有一點必須明確:A、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有條不紊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B、恰當的`描述,敘述中有議論。C、用數字說明)此三點可各舉一例,并分析作用,教會學生在寫作中應用。
⑵ 探究2:你喜歡這篇課文嗎?閱讀時你有什么感覺(我就覺得很緊張,很自豪)哪一處讓你最難忘,請找出來并朗讀、評析。
⑶ 探究3:齊讀最后一段,談談你對登月意義的認識。
(辯論)據說為了這次登月,共有40萬人、2萬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資239、15億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卻只運回了幾百斤的月巖、月壤,到底值不值?
(總結)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并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課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教師可以總結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
六、你對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秘)
1、學生上網查找有關月亮的資料,也可以進入老師準備好的月亮網,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查閱。
關于“月亮”的話題,學生可以選擇這一話題中自己感興趣的一個方面組成協作小組(以“月亮”話題為例,對文學感興趣的可以組成月亮傳說組、月亮詩歌組、月亮美稱組、月亮風俗組等,對科學感興趣的可以組成登月組、月球概況組、月球之謎組等),各個小組到網上自主選擇,自主活動,讓每一個學生在這一任務中積極地承擔個人的責任,學生在活動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網上遇到問題時能協商解決,通過有效的溝通解決群體內的沖突,對各人分擔的任務進行群體加工,對活動的成效共同進行評估。這一過程中,不僅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還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2、各興趣小組將搜集到的內容制作成課件。
3、各小組從不同角度交流查閱到的資料:
⑴ 星空奇觀
⑵ 月球之謎
⑶ 中國航天
⑷ 登月計劃
⑸ 阿波羅之旅
⑹ 登月圖集
七、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我國已進行了無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愿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著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八、作業
必做題:
1、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并用其中的一些詞語寫一段話。
2、根據練習三創設情境,寫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選做題:課后繼續看與月亮有關的書籍或上網查找相關資料,做好筆記。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論語>十二章》是文言語錄體。孔子及其弟子為我們闡釋了對今天的學生仍有指導作用的學習方法和態度,還有道德修養和為人處世之道。《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語文教學的總目標之一。而這一目標的達成主要依靠對文言文的學習。本課涉及的《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籍,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倡導。
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二章》,著重敘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這三方面內容均歸屬于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范疇。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說過:“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也曾說過:“在語文教學上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因此,本文旨在讓學生深刻理解語言含義,并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深入養成教育。
【教學目標】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正確理解課文內容,背誦課文,積累語言。
2.品味語言,感受《論語》的魅力,體會其中倡導的修身和為學之道。
【教學重點】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2.理解課文的內容,掌握關于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的名言警句。
【教學難點】
領悟《論語》的深刻內涵。品味語言,感受《論語》的魅力,體會其中倡導的修身和為學之道。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
2.理解疏通文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了解作品
師:人們常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不僅作為一種導向,更作為一種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國人的血脈,隨著時代跳動的脈搏,流淌不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論語》十二章。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孔子和《論語》。
課件出示: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與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稱“孔孟”,被后世尊為“圣人”。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者七十二人。孔子知識淵博,是私人講學之風的開創者,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萬世師表”,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
(2)《論語》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寫,以語錄體和對話體為主,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經典著作。
《論語》以語錄體為主,只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說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和說話的對象;也有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做的回答;還有敘事體,其中有一點情節,但也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論語》首創語錄體寫法,格言警句,美不勝收。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不恥下問”“溫故知新”“學而不厭”“舉一反三”“見義勇為”“當仁不讓”“盡善盡美”“舍己為人”等都出自其中。
師:我們今天學習的《〈論語〉十二章》也是格言警句的薈萃,大體可以分為“修身”“治學”兩大類。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要完成兩個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意。我們分三步進行:朗讀,解讀,吟誦。
【設計意圖】介紹孔子及《論語》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初步感受《論語》魅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為課文學習做準備。
二、朗讀課文,理解文意
1.借助資料,讀準字音
2.范讀學讀,讀準節奏
師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課件出示課文朗讀節奏劃分。
課件出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3.自由練讀
朗讀提示:
(1)字正腔圓。“字正”就是字音準確,“腔圓”就是發音飽滿。
(2)抑揚頓挫。讀準節奏,注意語速語調。
4.指名朗讀
教師指名學生朗讀,并點評。
【設計意圖】理解文言文,首先要讀準文言文。從朗讀開始進入課文學習,通過朗讀,感受《論語》語錄體的特點,培養文言語感,初步感知文章內容。
三、借助注釋,疏通文意
1.理解重點詞語
課件出示:
(1)通假字
①不亦說乎(同“悅”,愉快)
②吾十有五(同“又”,用于整數和零數之間)
(2)詞類活用
①學而時習之(名詞作狀語,按時)
②吾日三省吾身(形容詞作狀語,每天)
③溫故而知新(形容詞用作名詞,“學過的知識”“新的理解和體會”)
④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快樂)
⑤飯疏食,飲水(名詞用作動詞,吃)
(3)古今異義
①可以為師矣(古義:可以憑借。今義:表示允許或能夠。)
②飯疏食,飲水(古義:粗糙。今義:事物之間距離遠,事物的部分之間空隙大。)
(4)一詞多義
不亦樂乎(形容詞,高興)
樂
回也不改其樂(名詞,樂趣)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快樂)
學而時習之(代詞,指學習的內容)
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詞,指學問和事業)
曲肱而枕之(代詞,指胳膊)
擇其善者而從之(代詞,指優點)
2.理解重點句子
課件出示: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愉快嗎?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②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只是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疑惑。
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選取他們的優點而學習,如果也有他們的缺點就加以改正。
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⑤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廣泛學習且能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發問,思考當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3.針對性精講
4.翻譯全文,貫通文意
5.齊讀課文
師:同學們,《論語》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下面,讓我們懷著一種自豪的心情再一次誦讀本課。(生齊讀課文)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進行默讀,圈出難以理解的字詞,再借助文下注釋、工具書和老師提供的重點詞語、句子的解釋,自主譯讀課文。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引導學生貫通文意,達到準確理解全文意思的學習目標。
四、布置作業,課外鞏固
熟練背誦本文。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品味語言,感受《論語》的魅力,體會其中倡導的修身之法和治學之道。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檢查課文背誦
2.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初步理解了本文的大意,今天讓我們繼續探究這十二章內容中所蘊含的修身之法和治學之道。
二、分章概括,整體感知
師:通讀全文,用自己的話概括每一章論述的問題是什么。
預設
課件出示:
第一章:第一句講學習方法,第二、三句講修身做人。
第二章:闡述自省以提高自我修養的觀點。
第三章:講的是不同年齡階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討論學習方法,說明了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
第五章: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
第六章:贊揚顏回安貧樂道的高尚品質。
第七章:講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
第八章:講的是當“富”與“義”發生矛盾時,寧愿貧賤而堅守“義”。
第九章:前兩句講正確的學習態度:要虛心求教,取長補短,彌補不足。后兩句講的是要學習別人的優點,對照別人的缺點修正自己的缺點。
第十章:對時間流逝、生命短暫的嘆息,說明要學會珍惜時間。
第十一章:講的是要堅守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章:說明一個人要有大志,還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較大的收獲。
三、分類品析,探究哲理
師:《〈論語〉十二章》章章精粹,有教我們修身的,有教我們治學的,我們把它理一理,請同學們在書上批注標示,將文中的哲理句子分類歸納到“治學”“修身”兩類里。
預設
課件出示:
治學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方法)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習方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習態度)
修身篇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為人處事)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道德修養)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自我修養)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個人修養)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道德修養)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道德修養)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道德修養)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道德修養)
【設計意圖】將零散的“語錄”分類歸納,既整理了思維,啟迪了思考,也為進一步體會文中倡導的修身和為學之道做了準備。
1.品讀“治學篇”
(生根據課件,一齊吟誦“治學篇”)
(1)思考: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預設
在新知與舊知的關系上,孔子認為“溫故”可以“知新”,“溫故”“知新”的人可以當老師。這里,孔子強調的是“知新”,是一種開拓、創新的精神。
在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孔子認為要“學而時習之”。學了知識要按時去復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2)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是怎樣認為的?
預設
在學與思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疑惑。
在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知識比自己多、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識比自己少、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虛心向他們求教。
(3)結合自身談一談:你最欣賞的“學習之道”是哪一句?它給了你怎樣的啟示?
預設
示例一:我最欣賞“溫故而知新”。溫習舊知識,能有新的發現,這需要在溫習的時候有所思考,有所領悟。所以,我們在復習的時候,要獨立思考,從舊知識里獲得新的體會。
示例二:我最欣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一味空想而不去踏實學習就會疑惑不解。所以,學習和思考要結合起來,才能深入理解,有所領悟。
示例三:我最欣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樂之”才能全身心地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見,才能有所成就。所以要提高學習興趣,全神貫注投入學習。
示例四:我最欣賞“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個人都有缺點和優點,我們要虛心向他人學習,時刻關注身邊的人與事,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設計意圖】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整理、思考、交流,逐步消除學生與經典的隔閡,拉近典籍和現實的距離,帶領學生深入領會“學習之道”,吸取其中的有益營養,古為今用。
2.品讀“修身篇”
(生根據課件,一齊吟誦“修身篇”)
師:在“修身篇”里,有孔子及其弟子自述的修身進德之法。我們來品析一下這幾句話的意思。
課件出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孔子的進德修業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曾子的自我修養的方法是什么?子夏的求“仁”途徑又是什么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生交流明確)
預設
孔子的進德修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十五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階段,五十到六十歲是安心立命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
曾子的自我修養的方法是加強自我反省。
子夏求“仁”的途徑是“博學”“篤志”“切問”“近思”,就是廣泛學習,堅定志向,提出疑惑,聯系實際思考自我。
(2)從孔子及其弟子的“修身之道”里,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
(生交流明確)
預設
進德修身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道德的修煉需要自我學習,自我反省。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約束內化為對自己的自覺要求。當思想與言行統一,能自覺遵守道德規范時,就達到了極高的道德境界。
(3)“品德是最高的學位。”明白了這些道理,你準備怎樣開啟自己的修身之路呢?
(生聯系自身實際,各抒己見)
預設
堅定志向,加強學習,加強自我反省,等等。
【設計意圖】這一教學板塊,精心整合了教學內容,細致地安排了學生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以吟誦、品議的方式逐步理解經典的思想核心,讓學生成為課堂有序學習活動的主體,使其在活動中啟迪思維,涵養心靈,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我運用了板塊式教學思路,第一節課分三步(“朗讀—解讀—吟誦”)落實第一個教學目標“學習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正確理解課文內容,背誦課文,積累語言”;第二課時通過分類品讀落實第二個教學目標“品味語言,感受《論語》的魅力,體會其中倡導的修身和為學之道”。
【疑難探究】
《論語》里的“為學之道”有哪些?
①關于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其次,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述而》)。第三,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孔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同時,他還認為追求學問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敢于知難而進,“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雍也》)孔子勉勵冉求要知難而進,只有這樣才能得道。事實上孔子自己就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述而》)的人。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同時,孔子提倡和贊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公冶長》)的學習精神。
②關于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于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另外,孔子還非常重視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學而》),反對一知半解,淺嘗輒止。
③關于學習的內容。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容對于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孔子在重視博學的同時,也強調學習要抓根本的東西。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衛靈公》)這里孔子在回答子貢的問題時,說明自己的“多學”是相對的,在多學的基礎上,是用一個道理來貫穿自己的學說的,這個道理就是學習的根本,學習重在抓住根本。
④關于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于死記書本,而在于應用,在于實踐,在于“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關于這一思想,在孔子的學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現出來。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子張》)也就是說當官時有余力就應該學習,學習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這一思想實質上也體現了學與用的關系,也體現了孔子辦私學的目的,即通過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讓他們直接登上政治舞臺或做教師培養政治人才。當然,在孔子看來,學習的目的也在于對道義、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更值得注意的是,孔子還提出了“為己之學”的學習目的,所謂“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感受“最后一課”的異樣氣氛,為下文蓄勢。
2、抓住文中精彩語段,通過不同層次的朗讀感受文中人物沉痛的內心世界,從而激發同學們的愛國熱情。
教具準備:
班通
教學過程:
一、誦讀文章標題
投影:當亡國的時候,才理會到一個人與一個國家相互的關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都德(法國)
1、師讀第一句,生齊讀第二句。 2、板書課題
3、理解“最后一課”指什么?把“最后一課”還原到文本中誦讀。
投影: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
引導:抓住不同的重點誦讀此句,感受沉痛、悲傷地內心。
二、走進異樣課堂
1、過渡: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份沉痛走進這“最后一課”,先來感受這課堂的氣氛。
投影:平常日子,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開課桌啦,關課桌啦,大家怕吵捂著耳朵大聲背書啦……還有老師拿著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著,“靜一點,靜一點……”
一切偏安安靜靜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樣。我從開著的窗子望進去,看見同學們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韓麥爾先生呢,踱來踱去,胳膊底下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
我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這套衣帽,他只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獎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個教室有一種不平常的嚴肅的氣氛。最使我吃驚的,后邊幾排一向空著的板凳上坐著好些鎮上的人,他們也跟我們一樣肅靜。
2、學生自讀,說說讀出了怎樣的信息?
交流:請用你的朗讀來表現這課堂與平時的不同。
3、今天的課堂這樣的異樣,這里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呢?
投影:故事背景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1871年,法國戰敗,簽訂和約,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州割讓給了普魯士。普魯士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好永遠統治這個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準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
《最后一課》就反映這一事件。
三、感受沉痛內心
1、過渡:這就是他們的最后一節法語課了,可憐的孩子們呀!可憐的韓麥爾先生!他們該怎樣度過這一節課呀!
2、他們學習了那些內容?
交流:生說,投影
說到這里,他就翻開書講語法。
語法課完了,我們又上習字課。
習字課完了,他又教了一堂歷史。
接著又教初級班拼他們的ba,be,bi,bo,bu。
交流:請同學們關注句中的“又”字,你有何理解?
3、文中有句話真真切切表達了他們的這種內心。
投影:這可憐的人好像恨不得(要)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在他離開之前全教給我們,一下子塞進(送)我們的腦子里去。
4、聆聽韓麥爾的內心世界。
投影:“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師明天就到。今天是你們最后一堂法語課,我希望你們多多用心學習。”
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自己的地方嗎?我不是常常讓你們丟下功課替我澆花嗎?我去釣魚的時候,不是干脆就放你們一天假嗎?……”
交流1、“只許”什么意思?這句話的潛臺詞是?我們能不能把“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上課了”、“今天是你們最后一堂法語課”此兩句去掉?
交流2、這里運用了什么修辭?有什么表達效果?
5、文中小弗朗士的內心又如何呢?
投影:我幾乎還不會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學法語了!難道這樣就算了嗎?我從前沒好好學習,曠了課去找鳥窩,到薩爾河上去溜冰……想起這些,我多么懊悔!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條出名難學的'分詞用法從頭到尾說出來,聲音響亮,口齒清楚,又沒有一點兒錯誤,那么任何代價我都愿意拿出來的。
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我心里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
交流:你讀出了小弗朗士怎樣的內心?
6、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放學了,一切就要結束了,
他們不得不告別這難忘的最后一課。
他們不得不告別 。
他們不得不告別 。 (仿寫)
四、肅立告別定格
1、師范讀結尾。
交流:你又怎樣的感受?請帶著你的理解讀。(難過、悲傷、沉痛……)
2、他為什么而沉痛?他的沉痛具體表現在哪兒?
3、讓我們再次懷著沉痛的情感齊讀向韓麥爾致敬。
五、小結
投影:
當亡國的時候,才理會到一個人與一個國家相互的關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都德(法國)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1
一、教材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根據表達的需要,圍繞表達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
七年級下學期,學生已經學習并掌握各種表達方式。本單元是以祖國為主題,編選了四篇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表現了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人民熱愛祖國、發憤圖強的美好情操,這些作品內容豐富,表現手法多樣。我們可以聯系所學課文,做到課內學范例,課外善模仿。
在教學過程中切記:
1、抒情要自然真切,避免矯揉造作;
2、感情要健康真摯,反對抒發低級的、頹廢的和庸俗的感情;
3、方式要運用合理。在行文中要根據內容的需要,恰當地選擇采用直接抒情還是使用間接抒情。
另外:記敘文中應以記敘為主要表達方式,文中的抒情就應是在充分記敘的基礎上有感而發,切不可喧賓奪主。因此,將“啟發學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學習基本的抒情方法”作為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注意在穿插上下功夫,做到緊扣內容、銜接自然,靈活、簡潔、適度地進行記敘中的抒情。
二、學情分析:
抒情,即表達情思,抒發情感。在寫作中,學生若能恰當地抒發真情實感,定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文章主題。但是,現在的學生在寫作中要么存在情感單薄支撐不起主旨的問題,要么存在抒情過度情感不真實的問題,主要還在于不會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抒情方式。引導學生區分兩種抒情方式,并且能夠靈活自由、恰如其分地使用,應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教學目標:
1、結合本單元學習的課文,引導學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這兩種抒情方式;
2、引導學生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的表達效果;
3、啟發學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學習基本的抒情方法。
四、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的表達效果;
2、啟發學生把握好抒情的度,運用基本的抒情方法進行寫作。
五、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素材:錄制微課《抒情的基本方式》,前置學習任務,由作業平臺發送給學生,通過系統數據分析,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將教學重難點進一步細化;推薦人民日報文章《別再“藍瘦,香菇”了!看古人怎么抒情》;
2、學生:提前一天完成作業平臺上有關“抒情方式”的學習:觀看微課、獲取理論常識,完成基礎練習題,了解經典抒情古詩詞。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技術支持:微課錄制與分享、視頻分享、作業平臺自動批改并形成學習報告,老師根據學習報告推送個性化題目)
1、錄制微課《抒情的基本方式》,前置學習任務,由作業平臺發送給學生,通過系統數據分析,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將教學重難點進一步細化;
2、推薦人民日報文章《別再“藍瘦,香菇”了!看古人怎么抒情》;
3、共享《朗讀者》中《奶奶的星星》朗誦視頻。
【微課內容如下】:結合實例講解知識點:
直接抒情:直接抒發作者內心情感的手法。作者在記敘、描寫的基礎上,在感情達到熾熱的程度時,便打開心扉直截了當地把內心強烈的`感情抒發、傾吐出來。它表現在記敘文中有時是一個語段,有時是單獨存在的自然段。如:
(1)直抒胸臆,如:光未然的《黃河頌》中直接抒發對黃河的贊美之情:“黃河以它英雄的氣魄,/出現在亞洲的原野。/它表現出我們民族的精神,/偉大而又堅強!”
(2)運用修辭,如:
①“終于自由啦!終于自由啦!感謝全能的上帝,我們終于自由啦!”(反復)
②“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呼告)
③“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自己的地方嗎?我不是常常讓你們丟下功課替我澆花嗎?我去釣魚的時候,不是干脆就放你們一天假嗎?”(反問)
④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向前去。(比喻、排比)
【結論】:抒情三忌:“假”、“濫”、“空”
2、間接抒情:間接抒情是指作者的感情滲透在敘述、描寫、議論中,感情同寫人、敘事、寫景、狀物融合在一起,這種感情的抒發是滲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間的。它的呈現形態是把情感和人、事、景、物融為一體,可表述為:融情于事、借景抒情、托物言情。
(1)借景抒情,如:
《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末兩句以飛轉流動之勢,襯托閑淡寧靜之景,可謂詩中有畫,景中寄情:
【結論】:技巧——細描景物;貼合情感。
(2)借事抒情,如:《爸爸的花兒落了》運用插敘的方法,回憶了有關爸爸的很多事:
①、昨天,爸爸在醫院與我的對話
②、六年前,爸爸用雞毛撣子打我,逼我去上學,后來又給我送花夾襖和銅板。
③、爸爸一下班就澆花,爸爸喜歡種花。
④、爸爸讓我獨自寄錢給在日本讀書的陳叔叔。,可不能遲到!”
【結論】:技巧——細敘情節;貼合情感。
(3)借物抒情,如::《貝殼》 “為了這樣一個短暫和細小的生命,為了這樣一個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蒼給它制作出來的居所卻是多精致、多仔細、
多么地一絲不茍啊!請讓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驚嘆的東西來吧。”
【結論】:技巧——細繪事物;貼合情感。
(二)課中:(技術支持:智慧課堂師生同屏美文分享人民日報文章《別再“藍瘦,香菇”了!看古人怎么抒情》、 PPT)
1、導入新課:由網絡熱詞“2333”、“嚇死寶寶了”、“猴賽雷” 、“藍瘦香菇”引出《廣州市中考作文分項分等評分表》 (1)抒情要自然真切(2)感情要健康真摯
2、抒情的方式與技巧: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善用修辭)
間接抒情:景、物、事(2)抒情技巧:分析古詩詞中的抒情技巧
項目一等二等三等四等內容(30分)切合題意中心突出內容充實情感真摯符合題意中心明確內容較充實情感真實基本符合題意中心基本明確內容單薄情感基本真實偏離題意中心不明確內容空泛情感不真實
語言(20分)
語言準確、流暢、生動語言準確、通順語言基本通順
語言不通順,語病多
結構(6分)
結構嚴謹、條理清晰結構完整、條理較清晰結構基本完整、
條理基本清晰
結構不完整、條理不清晰
文面(4分)
卷面整潔、字體工整卷面較整潔、字體端正卷面基本整潔、字體清楚
卷面難辨不整潔、
字跡
(1)抒情方式:微課回顧
華南理工大學附屬實驗學校
總結抒情技巧:借景抒情、細節寫情、比喻傳情、意象含情、對比融情、雙關見情、夸張寓情、通感移情
3、寫作:完成《記憶中的母校》4個片段
通過智慧課堂“互動”功能實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在邀請組長上臺展示本組作品時,讓學生點評所用的抒情方式及具體化技巧,教師加以適當補充:(技術支持:智慧課堂“互動”功能:拍照、點評)
《記憶中的母校》
如水,一點一點地從手中流逝的,是那六年的光陰;如風,拂過臉頰卻再也捕捉不到的,是那童年的記憶。榕樹、操場、親愛的老師,鈴聲、口哨、雨打屋檐“嗒嗒“的響,還有那一首熟悉的《森林狂想曲》,不可觸碰。它們都躺在我記憶的深處,一經觸碰,便在心中翻滾。再回首,母校的一草一木是那么熟悉。記憶最深處,是
(1)(借景抒情)。它__________。如今想起來,一切都變得那么溫馨,那么美好!再回首,還記得那天(寓情于事),我們
(2)忘不了啊,那一________(托物言情)
(3)記憶中的母校,多么溫暖、多么有趣。如果說童年是一片汪洋的大海,母校就是那記憶溫存的岸邊
(4)如果說童年是__________,那么母校就是__________;如果說童年是我親愛的母校啊,您就是__________。我是多想對您說一聲:__________。
4、總結與作業布置(技術支持:智慧課堂分享課件及班級空間“我的任務”功能)
完成《記憶中的母校》一文,并配樂朗誦,上傳音頻作業至班級作業平臺。
(三)課后:
1、針對學生通過作業平臺中所反饋的問題,分享《托物言志及借景抒情》一文;
2、班級空間展示優秀朗讀作業。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1.旁批詩文,理清文章思路。
2.對比閱讀,把握兩首散文詩在感情基調、內容、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3.誦讀詩文,體會《金色花》所表達的孩童對母親的親昵之情以及《荷葉·母親》所表現的少女對母親的依戀和感激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誦讀詩文,體會《金色花》所表達的孩童對母親的親昵之情以及《荷葉·母親》所表現的少女對母親的依戀和感激之情。
教學難點:
對比閱讀,把握兩首散文詩在感情基調、內容、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任務驅動式、探究式、朗讀法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利用默讀批注,感知理解詩文內容。
2.設計對比誦讀兩首散文詩,體會兩首散文詩在感情基調、內容、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四、教學過程
(一)設計活動,介紹作者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金色花》《荷葉·母親》這兩首散文詩。誰來介紹一下這兩首詩的作者?
學生回答,教師進行補充:泰戈爾曾兩次訪問過中國。訪問之后,他的作品大量地譯成漢語。當時翻譯的絕大多數是散文詩,因此,泰戈爾對中國的影響首先是散文詩。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起,中國文壇上出現了不少體裁像《園丁集》《新月集》《飛鳥集》一類的作品,這其中冰心可以說是受惠于泰戈爾最深的“私淑弟子”了。受泰戈作品的影響,冰心的創作走向溫柔的愛的吟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通過欣賞朗誦《金色花》《荷葉·母親》感受他們作品的異同。
這節課我們要進行一次朗讀比賽。優秀的詩文是“詩中有畫”的,這兩首散文詩也不例外,每首詩都蘊含著幾幅精美的畫面,我們這次朗誦比賽的內容是:每組同學從兩首詩文里各選一幅“畫面”進行朗讀。
【設計意圖】設計活動,激發興趣,引入本課。
(二)自主閱讀,批注“畫面”,感知內容
接下來,讓我們朗讀詩文,請大家拿起筆去文中尋找優美的“畫面”,并在旁批處給“畫面”擬個小標題,然后咱們比一比誰擬的題目最美。
(學生默讀批注文章,全班討論,選出最佳標題。)
示例:《金色花》:第一幅:母親禱告,“我”為她散發香氣。第二幅:母親讀書,“我”將影子投在書頁上。第三幅:母親拿燈去牛棚,“我”變回孩子,求媽媽講故事。《荷葉·母親》:第一幅:花瑞人祥回憶蓮花白。第二幅:白蓮凋零紅蓮亭亭。第三幅:雨打風擺紅蓮欹斜。第四幅:荷葉護蓮盡顯母愛。
【設計意圖】感知文章內容,訓練概括能力。
(三)小組合作,填寫表格,比較異同
每幅畫面都有了一個詩意的標題,如何能讀出詩意的美呢?先讓我們以組為單位邊品味“畫面”邊填寫《“畫面”對比閱讀表》,然后組內朗讀,準備展示。
“畫面”對比閱讀表
(學生合作填寫表格,朗讀所選“畫面”。)
示例:
【設計意圖】訓練朗讀技巧;體會兩首詩語言風格和情感的不同。
(四)展示表格,比賽誦讀,體會情感
期待已久的時刻終于到來了,請各組依次展示自己的表格并進行解說,然后誦讀本組所選的“圖畫”。
(分組朗讀,師生共同評價。著重從重音、停連、節奏、語氣、情感等方面評價。評出特色,頒發獎狀。)
【設計意圖】通過實踐提高把握感情基調能力;體會《金色花》所表達的孩童對母親的親昵之情以及《荷葉·母親》所表現的少女對母親的依戀和感激之情。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可以知道,兩篇文章可以從內容、語言、情感等方面進行對比閱讀。課下我們可以將泰戈爾的《飛鳥集》與冰心的《繁星》《春水》進行對比閱讀。也可以將一位作家的不同作品進行對比閱讀。
作業:課外閱讀《飛鳥集》和冰心的《繁星》《春水》,感受他們作品風格的相同之處。
板書設計: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3
[學法導引]
《風箏》是一篇意蘊深厚,發人深省的散文詩。文中回憶了“我”粗暴地毀掉小兄弟苦心孤詣做好的風箏這一少年往事,抒發了自己懺悔、自責的思想感情,字行間流露出濃濃的同胞手足之情。這篇散文詩可以多角度、有創意地解讀。
[課時訓練]
一、《風箏》選自散文詩集 ,作者 ,原名 ,字 ,是我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 家, 家、 家。他寫的第一部小說集 ,其中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為話文小說是 。
二、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嫌惡( ) 瑟縮( ) 什物( ) 苦心孤詣( )
寬恕( ) 丫杈( ) 驚惶( ) mú( )樣 nüè( )殺 jué( )別 伶dīng( )
huǎng( )然大悟
三、在下列詞語中的錯別字下劃線,將正確地字寫在括號內。
A、絕別 笑柄 塵封 驚慌失措 ( )
B、什物 糊涂 寬怒 苦心孤旨 ( )
C、肅殺 虐殺 點輟 恍然大悟 ( )
D、吐雷 墮落 懲罰 毫不憶及 ( )
四、語言運用
1.根據課文填字(每空填1字)。
我也知道補過的方法的:( )他風箏,( )( )他放,( )他放,我和他( )( )放。我們( )著,( )著,( )著。——然而他其時已經和我一樣,早已有了胡子了。
2.改正下面句中的錯別字。
于是二十年來豪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虜殺的這一暮,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拂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
3.按要求寫成語(或俗語)。
(1)表達愉快心情的,如:
(2)成語中帶“苦”字的,如:苦心孤詣
4.請用下面三個詞語寫一段話(詞序可以調整)。
塵封 肅殺 傲然
課內精讀
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的模樣。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我現在在那里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但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并且嫌惡他,因為我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時大概十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他的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
5.作者為什么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就感到“驚異和悲哀”?
6.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寫襯托了“我”的心情。
7.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寫襯托了“孩子們”的心情。
8.“我”為什么向來不喜歡放風箏,不但不愛,而且嫌惡他?
9.第三段中哪些語句表現了小兄弟對風箏的喜愛之情?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4
學習目標:
1、了解狀物抒情散文的特點,提高閱讀此類文章的能力。
2、把握關鍵詞,體會含蓄雋永的語言,體味作品的思想內涵。
3、理解課文蘊涵的人生哲理,關注人生。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和揣摩優美的語言。
2、體會作者表達的深沉的感情,明白作者由物——紫藤蘿引發的對生命的感慨。
課前學習:
1、布置學生收集作者宗璞的相關資料,教師準備紫藤蘿的有關圖片、影視資料,以及相關文章:宗璞的《哭小弟》、杏林子的《生命生命》,馮驥才的《四月的維也納》。
2、學生通讀課文,勾畫出描寫生動的句子并反復朗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師生展示交流宗璞的有關資料。
2、陳素琰在為《宗璞散文選集》作的序中說:花美在精神,精神是要用心去感受的。今天我們隨著宗璞一起去聆聽紫藤蘿的心聲。(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正字正音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給生字正音。
2、檢查鞏固:
注音寫字:瀑( )布佇( )立籠( )罩迸( )濺酒釀( ) 忍俊不禁( ) 仙露qióng ( )漿盤qíu ( )臥龍
三、自主學習,美點揣摩
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自己認為寫的好的句子,進行圈點批注。
(提示:本文中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細膩傳神的描繪紫藤蘿花)
交流后學生將好的'句子熟讀背誦。
四、明確哲理,感悟人生
1、你認為那些句子有深刻的哲理?找出來讀一讀。
2、找出體現背景的句子,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
師生交流明確作者要表達的感情:要勇敢地面對生活,振奮精神,投生到偉大的事業中去。
五、課堂反思:這節課我的表現怎樣?我有怎樣的收獲?
六、作業設計:
閱讀語段,完成下列各題:
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有的只是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
1、語段開頭寫“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辭手法,并說明其作用。
A、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只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我在開花!”它們在笑。“我在開花!”它們嚷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每一朵盛開的花像是一個張滿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里春紅以謝,沒有賞花的人群,也沒有蜂圍蝶陣”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是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于摘不摘花,“我”的心理很矛盾,請分析這矛盾的心理是什么?想摘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沒有摘,除了沒有摘花的習慣外,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生動地描寫突出了紫藤蘿哪些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和揣摩優美的語言,提高品味優美語言的能力。
2、鼓勵學生試筆,學寫托物言志的文章。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學生背誦上節課積累的課文中寫花的句子,并說出喜歡的理由。
二、分析特點,仿寫句子
1、學一學
同學們喜歡這些句子是因為寫得生動,讓我們再一起來感受一番。
例句: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地籠罩著我。
引導學生思考:怎么把氣味說成顏色,說成夢幻?
學生思考,發言;教師小結:香氣訴諸嗅覺,色彩訴諸視覺,夢幻是大腦的幻覺,讓飄逸無形的花味變得有色有香,仿佛花香就彌漫在眼前,讓人沉醉。修辭手法:通感。
2、品一品
學生在文章中尋找這樣寫得好的句子,嘗試寫出自己的品味語言。班級交流。
3、練一練
選取你喜歡的一種花寫一段話,看誰寫得最好。(菊花、梅花、荷花、迎春花、廣玉蘭、月季花等)
選取最先寫好的三位學生的習作交流評價。
三、詩句積累,發掘寓意
1、學生交流積累的吟詠花草樹木的古詩文。
例: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這些句子借花喻人,喻人的精神,這就是托物寓理(托物言志)的寫法。
2、學習寫作
試著就一種植物,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寫一段話,最好也能對生命、對人生有所感悟。
學生寫作,交流。
3、探究寫法
讓學生就下面一些問題談自己的看法:景物怎樣才能寫得生動形象?寫景和抒情二者怎樣處理?
四、課堂反思:這節課我的表現怎樣?我有怎樣的收獲?
五、作業設計:修改自己的習作。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1.在任務驅動下,通過朗讀、演讀,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2.在朗讀和編制劇本提綱的活動中受到人物孝順老人、勇于擔責、善解人意等美好人性的感染。
3.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部分劇本提綱。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 在任務驅動下,通過朗讀、演讀,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2. 在朗讀和編制劇本提綱的活動中受到人物孝順老人、勇于擔責、善解人意等美好人性的感染。
教學難點:
多角度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活動法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明確任務
1.學生觀看央視公益廣告《老人更需要兒女的陪伴》《別讓等待成為遺憾》談感受,明確公益廣告就是要向社會發出呼吁或者號召,引導社會風氣。
2.關愛老人是當今的熱點,社區要開展“關愛老人”宣傳日,希望咱們學校能夠幫忙策劃些形式新穎、宣傳效果好的節目,助力社區活動。受公益廣告的啟發,老師想請同學們幫社區做個公益廣告劇本,拍成視頻放到社區網站,效果應該不錯。剛好,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散步》就是這一類的文章,同學們幫老師看看這個素材有沒有改編的價值。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 多種方式朗讀,多角度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任務一:確定文本的使用價值。
1.朗讀,說出文章寫了什么事,重點是什么。
2.在文中圈畫或標注散步前后,“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及原因,發掘出文章蘊含的值得宣傳的品質、情感、精神等。
5.全班交流,確定主題并填寫。
預設:
交流第一階段,基本能夠說出“親情”“孝順”,但說不出“責任”“生命”。
交流第二階段,教師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第六段,體會“我”的心理,學生會關注到“責任”,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誰的責任,什么責任,“我”對這份責任的態度。學生會順利體會到中年人主動擔當的'責任意識。也可以順便解決“就是整個世界”的理解
預設主題:孝順;尊老愛幼;親情;中年人的責任與擔當;家庭和睦。
任務二:確定片名。
1.帶著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全班有感情朗讀全文,醞釀一個別致的片名。
2.交流自己擬的名字并陳述理由。
預設
問題預設:學生可能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教師要提示,可以從內容、主旨的角度擬。可能還是打不開思路,進一步提示學生從事件要素(人物、時間、地點、環境、事件的關鍵環節,事件的波折等)的角度展開,注意貼近主題。
從內容角度擬的劇名:
《背》:這個故事的重點是“背”,同時“背”容易讓人聯想到責任。
《一家人》:其實這就是一個一家人怎樣和睦相處的故事,“一家人”溫馨美好,體現著親情。
《三代》:故事講的是“愛”在三代人之間流淌的動人故事,揭示的是人類生命輪回中獨有人性光輝。
《初春的田野上》:這是故事的地點,但是卻被作者渲染出了象征的意味,象征生命的美好與蓬勃,象征親情的美好,象征和諧家庭的幸福。
從主旨角度擬的劇名:
《孝順》《尊老愛幼》《和睦》《責任》《親情》《生命》等。
任務三:撰寫人物說明。
1.列出人物,按照人物分角色表演讀,走進人物內心,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特點。
預設問題:學生可定會提出妻子沒有語言怎么辦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回到文本體會,是不是沒有語言就沒有態度,學生會發現妻子懂得維護丈夫的面子,在分歧面前賢惠明理。
對于一些學生,母親的善解人意也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立足分歧造成矛盾的角度想想母親為什么改變主意,立足于不讓兒子覺得歉疚不安,也為了不讓兒子非要堅持走大路而鬧得大家不高興的角度,思考為什么母親要說“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
“我”:有鮮明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愛自己的兒子,但知道更應該孝順時日不多的母親。
母親:慈愛、善解人意。
妻子:賢惠。
兒子:活潑可愛,聰慧懂事。
劇本提綱:
【設計意圖】以任務帶動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梳理和對文章主題的把握。
(三)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完成劇本提綱。
2.上網觀看央視公益廣告《媽媽的謊言》《洗腳》《筷子的故事》,注意從中受到啟發,為繼續修改劇本準備。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02-22
七年級語文《勇氣》教學設計04-27
七年級語文《老王》教學設計04-20
七年級語文《口技》教學設計04-03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0-15
七年級語文散步教學設計04-26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學設計01-12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5-15
語文的教學設計12-06
七年級語文《孫權勸學》教學設計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