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精品(1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能夠流利順暢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過程方法:了解細膩生動的描寫、清晰明了的思路;體會作者從多方面表現表演者的高超技藝的寫法。
情感態度:賞析文中對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藝的生動描述,感受中國古代民間藝術的精神奇妙。
教學重點
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有機結合。
教學難點
啟發學生的想象,使之對文章的內容有深切的體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口技是運用口部發音技巧模仿各種聲音的一種技藝,在我國明、清時較流行,由于表演者多隱身于布幔或屏風之后,又稱“隔壁戲”。今天,我們就通過賞讀林嗣環的《口技》一文來欣賞一場絕妙的口技表演。
(二)整體感知
1、指名朗讀。
2、范讀。
要求:學生聽讀時,用鉛筆畫出描寫口技人表演時發出聲音的句子。
播放課文朗讀。
3、明確劃線語句,即正面描寫部分。學生齊讀劃線部分。
(三)賞析正面描寫部分
1、剛才大家讀的是口技人在一場口技表演中所發出的種種模擬的聲音,在平時生活中,同學們有沒有聽過口技呢?(欣賞一段口技)
2、思考:我們課文中的口技表演與之相比怎么樣呢?好在哪里?
3、學生分組討論:課文中這場口技表演精彩在什么地方?
引導歸納:
(1)聲音模擬
第二段模擬四口之家由睡到醒的過程,聲音由遠及近,由外到內,從小漸大,由少而多,由單聲到混聲。第三段,一家人由醒入睡,聲音由顯而微。第四段“忽一人大呼火起”而“百千齊作”,聲音由少而多,由弱而強,由緩而急。“崩倒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等多種混雜的聲音,表現不可遏止的火勢;“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表現了求救和救火的緊張、紛亂的情形,各種聲響同時發出,互相交織。
聲音不僅逼真,而且距離、速度、節奏、強弱、數量等反方面變化多端,顯得波瀾起伏、曲折多變,毫無平板、呆滯之感。
(2)情節構思
口技人把這些聲音巧妙地串聯起來,使聲音在規定的情景中,有了簡單的故事情節。以一個家庭為中心,表現了生活中的`幾個片段,按時間推移展現了“驚醒”→“入睡”→“大火”三個場面,內容有輕重緩急之勢,千態萬狀,盡收眼底,讓人應接不暇。
思考:為什么口技人在第一次小高潮過后,設計了一個再入睡的情節?第二個高潮時為什么突然煞住,不再表演大伙撲滅的情形?
口技人營造的氣氛有緊有松,有張有弛。第二個高潮的到來給人一種突如其來的感覺,如平地一聲雷,高潮到來時,觀眾如臨其境,又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無窮。
從口技人聲音模擬的惟妙惟肖和情節構思的精巧來看,這真是個技藝高超的口技人。文中用一個字來贊揚他:“善”(善于、擅長)
(四)賞析側面描寫部分
1、剛才我們一起賞析的這些描寫表現了口技者技藝的高超,你還能從哪些地方看出口技者技藝不凡呢?
2、學生探討
提示:模擬如此千奇百怪、驚險萬狀的繁雜聲響,表演者是通過哪些道具表演的呢?
“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如此簡單的道具在課文開頭已作了交代,在結尾又進一步強調,這與那繁雜逼真的聲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側面烘托表演者技藝的不凡。
作者不僅用道具的簡單來側面烘托表演者技藝的高超,還通過聽眾的反應來表現演出的效果,從而達到贊揚表演者的目的。(學生畫出三次描寫觀眾的語句,齊讀。)
賓客們已經到了忘我的境界,完全被口技人的表演吸引了。他們的心情隨表演內容的變化而變化,時而緊張,時而輕松,甚至以假為真,可見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觀眾,從側面烘托了表演的戲劇效果,表現出口技人再現生活的高超能力。
(五)小結
這真是一場精彩絕倫的表演,凡讀過林嗣環《口技》的人無不為這位藝人的高超技藝所折服。是不是每一位欣賞過他的口技表演的人都能像林嗣環那樣用文字作出精彩的描繪呢?(不是)看來,今天我們能如身臨其境地欣賞這場表演,林嗣環功不可沒。你能說說這篇文章好在什么地方嗎?
學生自由回答。
歸納:
1、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2、運用了對比手法;
3、語言準確生動。
不僅如此,作者還極富想象力,他把聽到的聲音轉化成畫面,再把鮮明的畫面呈現給讀者。(舉例:遙文5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口技者表現的只是幾聲犬吠和女人打哈欠之類的聲音,那條幽深的街巷,那種伸懶腰的姿態卻是作者創造給我們的。)
可見,發揮想象一畫面表現聲音,這是一種描寫聲音的好方法,也是本文的成功之處。
(六)指導朗讀
好的文章如果朗讀得好,那就更增色幾分。相信大家一定也想通過自己的朗讀讓更多人知道這場精彩無比的口技表演。我們試試吧。
指導:根據情節的發展變化,朗讀時語氣由輕到重,節奏由慢到快。
(七)作業
1、背誦全文。
2、課后向自己的家人或朋友講述這場精彩的口技表演。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皇帝的新裝》選自人教版語文課本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1課,本單元的課文都是想象極為豐富的作品,要求學生練習默讀和朗讀,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理解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這篇課文寫的是愚蠢的皇帝及所有人被兩個騙子利用,上演了一場荒唐的鬧劇,最后借小孩之口說出真相的故事。表達的主題是揭露了人性中虛榮自私的弱點,告誡人們要保持天真爛漫的童心,敢于說真話。本文的特點是故事題材虛幻奇特,描寫語言精巧多變,行文結構引人入勝,表達主題深刻凝重。
二、教學過程
(一)教師激趣導入
同學們,在你們的童年記憶中有些什么美好的回憶呢?是在父母不經意間翻越墻頭,到隔壁鄰家樹上采摘新鮮桑葚的頑皮?還是曾幾何時在胡同槐樹下悉數漫天的繁星,聽白發蒼蒼的老人講述星空中那美麗的童話?這些時光都已匆匆流去,但是幸好我們還有童話。有人說,一個人不管什么時候都應該讀些童話,這樣才能保持心靈的純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童話世界,化身為童話世界的一員去游歷一番,看看童話到底有什么獨特的魅力。
(二)初讀課文,說說初讀感受
教師不在學生沒有接觸課文前就單向灌輸,不用自己的既定結論先入為主地影響學生,而是站在學生的立場,運用歸納法來學習,讓學生打開書本自主誦讀。誦讀時不要求全班齊讀,而是以各自習慣的方式自由進行,可以是有聲的朗讀,也可以是無聲的默讀。讓學生調動自己的知識經驗和審美情趣,“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讀得感性,讀出細膩的感受。
初讀課文后,讓學生自由說說各自的初讀感受和原初體驗。先在小組內交流,說自己的,也聽別人的;然后選出代表向全班做介紹。最后,每人在紙上寫下自己經過交流后的感受。這一環節意在既培養有感即發、真情表達的習慣,也營造班級氛圍,影響和感染其他同學。
最后教師說說自己的感受,與學生交流:一千個人眼中就與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相信每個人的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的。老師對這篇童話已經非常熟悉,不知讀過幾遍。但每次讀來都有不同的感受,每次讀來都會有更深的思索。童話大師安徒生把一個不合常理的事情寫得如此妙趣橫生,令人捧腹的同時又感慨頗多。人性中虛榮自私的弱點有時是那么的可恨,小孩子般的勇敢誠實又是如此的可貴。每個人都應該保留自己最初的那份純真。
(三)再讀課文,說說再讀感知
學生用略讀的方式,再讀一遍課文,要求讀得理性,“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并能“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一句話準確而全面地說說本文寫了什么。
先每人獨立進行,然后在小組內交流。之后教師隨機點幾位學生說說。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共識:這篇課文講述了愚蠢的皇帝及所有人被兩個騙子利用,上演了一場荒唐的鬧劇,最后借小孩之口說出真相的故事,揭露了人性虛榮自私的弱點,告誡人們要保持天真爛漫的童心,敢于說真話。
(四)三讀課文,選擇學習主題
每人用瀏覽的方式三讀課文,然后憑自己的直覺愛好,就自己喜歡的或印象深刻的一兩個方面自主展開學習,作為自己的“小快餐”或“開胃羹”,讓自己的直覺愛好得到基本滿足——或“甜食”,或“辣味”,或“燒烤”,因人而異,自主選擇。自主學習后,分小組交流,相互交流學習心得,說說自己喜歡或印象深刻的理由。
教師隨機抽取幾位同學發言,說說自己的想法。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并沒有統一標準。
(五)四讀課文,共選式學習
每人用瀏覽的方式四讀課文,然后共同選擇確定一兩個學習主題,作為“正餐”或“主菜”,一同展開深入的品味和細致的賞析。
共同選擇學習主題時,教師引導全體學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反復論證、慎重確定,力求既反映大多數人的意向,也有利于大多數人的提高。
共選學習主題的基本原則是“兩特一先”,即本文特有的、特別值得學習的、(其中有語言學習的獨立選項時)語言學習優先。其中,“本文特有的”,既可以從文體特點方面考慮,也可以從其他方面考慮。
共選的學習主題如果有少數學生在自選式學習中已初步學習過,那共選式學習的主要目標是細化、深化各自的學習;如果與大多數學生的自選式學習主題相同,那就以自主提問、自主探究、最后共同討論的學習方式進行,使學習一步步走向細化和深化。
教師準備參與發言要點:
1. 描寫語言精巧多變:課文第5段是對皇帝進行心理刻畫,寫得十分精彩,值得反復品味。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織得怎么樣了,但他轉念一想,“不過,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稱職的人就看不見這布,心里的確感到不大自然。”聯系第一段對他愛好新衣的描寫,不難看出,皇帝自己其實很心虛,他很怕自己看不見,是一個不稱職的皇帝,而且對自己是否聰明也不敢相信,這是第一次轉折。接著是第二次轉折:“他相信自己是無須害怕的”。從“不大自然”到“無須害怕”,這其實是自己給自己壯膽,強作鎮靜。但是雖然如此,他“仍然覺得先派一個人去看看工作的進展情形比較妥當”。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動,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虛,愚蠢而又狡滑的性格特點準確地表達出來了,不僅使人物形象鮮明,而且深化了中心思想
寫老大臣抓住了他衰朽的特點,寫心理多用悲嘆的語氣,如"愿上帝可憐我吧!""我的老天爺!"寫眼睛,一再寫他睜得怎樣大,寫語言,對一些詞語反復使用,極力描寫老大臣對子虛烏有的衣料的贊美,和前面說的"誠實"形成強烈的對照,增強了諷刺意味,把他虛偽的嘴臉刻畫得淋漓盡致。
2. 主題的深刻凝重:對于有人說這篇童話的`主題僅僅是揭露皇帝和大臣們的丑惡靈魂,你同意嗎?(點撥:文中也有對普通民眾的描寫,區別在于嘲諷程度不一樣,對前者是尖刻的,對后者更多的是同情。特別是借由成人對立面的無知無畏的小孩之口說出真相,恰恰揭示的是一種成人虛偽、自私自利的人性弱點)
有人認為課文中的騙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人不同意,說說你的看法。精明:因為他們善于抓住他人的弱點,從而使自己的腰包鼓起來。自信:因為他們堅信自己的計劃可以成功,所以才能在大臣,甚至皇帝面前鎮定自若的實施騙局。任何事情任何人都有兩面性,要學會客觀辯證看問題。
3. 故事題材的虛幻:他每天每一點鐘都要換一套衣服。人們提到他,總是說:“皇上在更衣室里。”點出課文用夸張的手法寫出了皇帝愛新裝到了癡狂的地步,愛慕虛榮,奢靡無度,這揭示了故事發生的緣由,為下文騙子行騙埋下了有力的伏筆。
但提示學生:現實中有這樣昏庸到這種地步的皇帝嗎?這樣他的國家早就不存在了。但是作者偏偏這么寫,這就是童話“來于現實而又高于現實”的地方,用極其夸張的手法把不合常理的事情寫得理所當然,同時告誡世人。
(六)五讀課文,積累新詞佳句
先聚焦新鮮字詞,邊讀邊積累。
炫耀 稱職 妥當 呈報 滑稽 陛下 精致 頭銜 爵士 駭人聽聞隨聲附和
再聚焦語言優美、情感優美的語句或語段,美美地讀,讀出感受和享受;對其中的妙語佳句,則熟讀成誦,生成積累。妙語佳句的范圍很廣,既可能是文學類的細膩的感性描寫,也可能是論述類的深刻的理性闡述,還可能是實用類的簡潔的事理說明。
教師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任何不稱職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這句話是全文的線索,顯示出了騙子的高超智慧,同時也是對人性的一次有力抨擊。在我們的身邊有沒有像愛慕虛榮的皇帝,為了自己的私利而說謊的大臣們的人呢?我想他們是現實社會中的一個縮影。人越長大,虛榮心就會越強,往往會被虛榮、自私自利占據著頭腦,一不小心就會跨越正義的邊界。童話是一代一代孩子延續做下去的夢,孩子們會慢慢長大,知道這個夢叫做童話,于是不會再相信。但其實成人世界一樣需要童話,多保留一點童真,從童話中找尋快樂,凈化心靈,這是老師對你們以后人生選擇的一點建議。
同時,適時插入作者及背景介紹:
安徒生14歲就離開了家鄉,在當時世態炎涼的社會里,等待他的是一種什么命運。饑餓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以及人們的鄙視與他結了不解之緣。但安徒生以頑強的毅力,克服了種種困難,最終得以成功。安徒生生前也寫過三部自傳,反映了他自己不幸的身世和遭遇,同時也表安徒生現了丹麥的社會矛盾,具有極其深刻的現實性和人民性。
這位童話大師一生堅持不懈地進行創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獻給“未來的一代”,直到去世前三年,共寫了168篇童話和故事。安徒生童話所取得的巨大藝術成就和思想成就,至今仍無人能夠企及。
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體現了丹麥文學中的民主傳統和現實主義傾向。他最好的童話膾炙人口,到今天還為世界上眾多的成年人和兒童所傳誦。有些童話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看門人的兒子》、《皇帝的新裝》等,既真實地描繪了窮苦人的悲慘生活,又滲透著浪漫主義的情調和幻想。由于作者出身貧寒,對于社會上貧富不均、弱肉強食的現象感受極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摯的筆觸熱烈歌頌勞動人民,同情不幸的窮人,贊美他們的善良、純潔等高尚品質;另一方面又憤怒地鞭撻了殘暴、貪婪、虛偽、愚蠢的反動統治階級和剝削者,揭露了教會僧侶的丑行和人們的種種陋習,不遺余力地批判了社會罪惡。《皇帝的新裝》辛辣地諷刺了皇帝的昏庸無能和朝臣們阿諛逢迎的丑態;《夜鶯》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貴族的無知和脆弱。《白雪皇后》則表現了作者對人類理想的看法,即堅信“真善美終將取得勝利”的樂觀主義信念。他在最后一部作品《園丁和主人》中,還著力塑造了一個真正的愛國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忠貞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
安徒生的一些童話故事,特別是晚期的某些作品,也顯示出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他雖然把滿腔同情傾注在窮苦人身上,但因找不到擺脫不幸的道路,又以傷感的眼光看待世界,流露出消極情緒。他認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導人們走向“幸福”。他在作品中有時也進行道德說教,宣揚基督教的博愛思想,提倡容忍與和解的精神。
安徒生的童話同民間文學有著血緣關系,繼承并發揚了民間文學的樸素清新的格調。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數取材于民間故事,后期創作中也引用了很多民間歌謠和傳說。
在體裁和寫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樣化的,有童話故事,也有短篇小說;有寓言,也有詩歌;既適合于兒童閱讀,也適合于成年人鑒賞。他創造的藝術形象,如:沒有穿衣服的皇帝、堅定的錫兵、拇指姑娘、丑小鴨、紅鞋`海的女兒等,已成為歐洲語言中的典故。
在語言風格上,安徒生是一個有高度創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運用丹麥下層人民的日常口語和民間故事的結構形式。語言生動、自然、流暢、優美、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
(七)總結學習收獲或感受
下課前,每人說一句結束語,總結自己的學習收獲或學習感受,并把它用筆寫下來。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一、理解文中關鍵語句的含義,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二、領會本文內涵深厚的寫作方法。
三、學習葉圣陶先生寬人律己的品性。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復習。復習上一節課學習的內容,檢查預習情況,檢查生字新詞的掌握情況。
修潤 生疏 商酌 懇切 譬如 朦朧 累贅 別扭 拖沓 妥帖 誨人不倦 不恥下問 顛沛流離 以身作則
二、導入。作者:張中行,(1909-20xx),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屬天津)人,學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隨筆集《負暄瑣話》等。
三、整體感知課文
(一)請學生快速朗讀課文,大致了解其主要內容。盡量在5分鐘內讀完。
(二)再細讀課文,放慢閱讀速度,邊讀邊思考以下兩個問題,并畫出疑難的地方。
1、本文記敘的都是葉圣陶先生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卻給予極高的評價。找出文中評價性的語句。
2、作者在第1段說“心里立即罩上雙層的悲哀”,這“雙層的悲哀"的'含義是什么?文中還有類似這樣含義豐富的語句,再找出一些出來做評析。
學生朗讀結束后,請2名同學在全班交流。
三、精讀課文。先自己思考,再在上組內交流,最后請6位同學在全班交流。
(一)找出文章中評價葉圣陶先生的語句,對照所記敘的事情,談談你的看法。
1、在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輩說,葉圣陶先生總當排在最前列。葉圣陶先生是單一的儒,思想是這樣,行為也是這樣。
(高度評價了葉圣陶先生總是將立德放在第一位)
2、葉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所以確是人之師表。
(這是對葉圣義氣先生品德的過人之處總的評價)
3、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樣是一以貫之,寬厚待人。
(通過送客、回信兩件事來表現葉圣陶先生待人寬厚)
4、他還有嚴的一面,是律己,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贊揚了葉圣陶先生事事躬行,嚴于律己)
5、在我認識的一些前輩和同輩里,重視語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則,鞠躬盡瘁,葉圣陶先生應該說是第一位。
(高度評價了葉圣陶先生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則,鞠躬盡瘁)
(二)葉圣陶先生說:“寫成文章,在這間房理念,要讓那間房里的人聽著,是說話,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樣理解這種“寫話”的主張?本文具有這樣的“寫話“的風格嗎?
葉圣陶先生的語文主張:“寫話”。平易自然,鮮明簡潔,細致懇切,念,順口,聽,悅耳,說像話還不夠,就是話。還特別重視“簡潔”。本文敘述平實,語言樸素,所寫正是簡明而有條理的口頭語,文字轉換之處,下筆至簡,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樣是一以貫之,寬厚待人“;又如”以上說待人厚,是葉圣陶先生為人的寬的一面。他還有嚴的一面,是律己“,這些地方都是文意轉換的地方,作者均以一句話就完成了轉折。
四、課堂總結:本文作者通過一些典型事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躬行君子、堪為師表的忠厚長者獨具而可貴的精神風貌。學習本課以后,我們平時待人應該寬厚,學習應該認真、努力,一絲不茍。同學們寫作文時,也要力求簡潔。
五、作業:
1、葉圣陶先生關于寫文章要簡潔的觀點,對你有啟發嗎?拿出自己最近寫過的作文,看看有沒有累贅的地方,做些修改。
2、課外閱讀呂叔湘的《懷念圣陶先生》,想一想,文中寫了哪些事?從中你還看出葉圣陶先生哪些精神品質?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進行探究活動。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類登月的知識。
4、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二、教學重點
速讀課文,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理清文章思路,從中了解有關人類登月的知識;精心搭設“橋梁”把這一課過渡到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中。
三、教學設計、
新課導入
1、(學生角度)展示學生的小制作(關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圖畫等)導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師角度)準備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關月亮的古詩詞(《靜夜詩》、《水調歌頭》、《楓橋夜泊》等)。
(朗誦詩歌)由學生誦讀幻燈上關于月亮的詩歌。旨在營造良好氣氛,引起學生閱讀本課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月亮的傳說、月亮的神秘是人類的向往。
(教師引導)月亮,自古以來,就與人們結下了不解之緣,它尤其受詩人們的鐘愛。那皎潔、靜謐的月光,時圓時方富有變化的月形,激起詩人們多少懷念與感慨,同學們還知道哪些關于月亮的'詩歌,請說一句有月亮的詩(“楊柳岸,曉風殘月”,“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月亮在詩人們的描繪下是如此美好,現在我們就與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驚心動魄的一刻。
四、速讀課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學生速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學習。)
⑴ 快速默讀課文(不指讀,不動唇,不回讀),獲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課件上的問題。(培養快速閱讀的能力)
① 人類是什么時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 哪個國家的哪一位宇航員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遠?
④ 火箭名稱和飛船分別叫什么?
⑤ 采用什么順序記敘了什么過程?
⑵ 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⑶ 找出登月過程中表示時間的詞語。思考登月全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總結評點)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登月準備──飛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歸來。
2、展示學生作品,培養動手能力和說話能力。
(你說我說大家說)
⑴ 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并作簡要說明。
⑵ 四人小組比一比,看誰畫的最好,介紹得最準確,推薦一位同學到上面來展示、介紹。
⑶ 展示各小組中最好的作品,并請一位同學介紹登月過程。
⑷ 利用月亮課件展示當時的登月軌跡圖,了解登月過程和登月軌跡。
學生畫的登月圖可用實物投影儀顯示,讓學生自行講解,鍛煉學生的聯想及表達能力,也是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教師也可做圖,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
五、研讀賞析,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特色
1、(觀看課件中的錄像),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⑴ 看登月的實況錄像。
⑵ 說說看到這一場景的感受。
⑶ 質疑登月事件。
學生相互質疑,也可師生相互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使這節課達到高潮。
① 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② 科學家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呢?
③ 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員會有什么感覺?
④ 文中寫道,“返航時,宇航員將登月艙甩在了太空”,這樣做合適嗎?
⑤ 登月艙與飛船是怎樣脫離和對接的?
教師可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和幻想。教師也可以做調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頭和高山,沒有空氣和水,一片荒涼死寂;科學家采集土壤、巖石是為了科學研究、開發并利用月球;宇航員的高空感覺,是失重、頭暈、嘔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類的一大隱患。
2、教師指導學生相互質疑并共同探究課文,深人體會。(合作探究)
⑴ 探究1:同學們把登月過程準確地解說出來,這不能不歸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復雜過程寫得清楚明白,你覺得課文寫作上最值得你學習的一點是什么?
(讓學生談自己真實的體會,暢所欲言。有一點必須明確:A、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有條不紊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B、恰當的描述,敘述中有議論。C、用數字說明)此三點可各舉一例,并分析作用,教會學生在寫作中應用。
⑵ 探究2:你喜歡這篇課文嗎?閱讀時你有什么感覺(我就覺得很緊張,很自豪)哪一處讓你最難忘,請找出來并朗讀、評析。
⑶ 探究3:齊讀最后一段,談談你對登月意義的認識。
(辯論)據說為了這次登月,共有40萬人、2萬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資239、15億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卻只運回了幾百斤的月巖、月壤,到底值不值?
(總結)對以上問題,小組研討并在教師指導下達成共識: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來回歷經76萬公里,歷時95個小時。宇航員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樹立紀念碑,安裝攝像機,安裝太陽風測定裝置、月震儀,插上美國國旗,與尼克松總統通話等。課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偉大意義。教師可以總結過渡:“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現代科學技術已達到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這既是人類巨大的飛躍,也是人類邁出的第一步。
六、你對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秘)
1、學生上網查找有關月亮的資料,也可以進入老師準備好的月亮網,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查閱。
關于“月亮”的話題,學生可以選擇這一話題中自己感興趣的一個方面組成協作小組(以“月亮”話題為例,對文學感興趣的可以組成月亮傳說組、月亮詩歌組、月亮美稱組、月亮風俗組等,對科學感興趣的可以組成登月組、月球概況組、月球之謎組等),各個小組到網上自主選擇,自主活動,讓每一個學生在這一任務中積極地承擔個人的責任,學生在活動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網上遇到問題時能協商解決,通過有效的溝通解決群體內的沖突,對各人分擔的任務進行群體加工,對活動的成效共同進行評估。這一過程中,不僅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還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2、各興趣小組將搜集到的內容制作成課件。
3、各小組從不同角度交流查閱到的資料:
⑴ 星空奇觀
⑵ 月球之謎
⑶ 中國航天
⑷ 登月計劃
⑸ 阿波羅之旅
⑹ 登月圖集
七、總結
登月成功是人類的一大壯舉,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國航天技術到目前仍無法登上月球。但我國已進行了無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紅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愿大家努力學習,長大能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我們也期待著我國的登月計劃早日成功。
八、作業
必做題:
1、自學“讀一讀,寫一寫”練習中的詞語,并用其中的一些詞語寫一段話。
2、根據練習三創設情境,寫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選做題:課后繼續看與月亮有關的書籍或上網查找相關資料,做好筆記。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把握文章主題,分析張良及老人的形象。
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中華民族尊敬老人的美好品德的.贊揚與繼承。
學習重點:
1.《史記》及司馬遷的文學常識。
2.把握文章主題,分析張良及老人的形象。
學習難點:分析與理解張良所具有的優秀品德。
課時安排:1課時
學習過程
一、檢查預習
1、給加點字注音。
圯上敬履衣褐愕然毆之孺子直墮下邳
二、簡介作者及出處。
司馬遷:字,西漢家、家,著有《史記》。主要經歷:1、司馬遷出生在一個世代相傳的史官家庭,子承父業,28歲做太史令。
2、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臨終囑托他做第二個孔子,寫第二部《春秋》,這是他著《史記》的動力。
3、司馬遷20歲時,開始漫游,積累豐富史料,32歲開始寫《史記》。
4、潛心修史時,為李陵戰敗辯護,被處以腐刑,為完成《史記》,司馬遷“就極刑而無慍色”。(二)那么《史記》又是一部怎樣的書呢?《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上起傳說中黃帝,下到漢武帝共約三千年的歷史,共130篇,包括:十表、八書、十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等體例。魯迅評價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可見其史學、文學價值之高。三、在朗讀中理解課文,把握人物形象,分析討論。
1、張良為老人取履之后,老人為何又要“以足受”?
2、老人面對張良的后至,再三批評,原因是什么?
3、對陌生人的要求,張良的態度如何?
4從此文中可以看出張良具有哪些品質?從中你悟出什么?
5、你認為圯上老人選擇贈書對象的必備條件是什么?
6、你如何看待老人對張良的一再考驗?
7、你知道關于張良的其他故事嗎?
8、你是怎樣評價張良的?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2、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3、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掌握文言實詞、虛詞; 2、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難點: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輔助】
多媒體教學平臺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
例1:馬來西亞華裔神童張世明,12歲從初中跳到美國大學一年級,15歲攻讀博士,博士畢業后,由于沒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壓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終英年早逝。
例2:我國神童寧鉑,兩歲半能背誦幾十首詩詞,4歲時學會了400多漢字,13歲就進入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成為大學生。然而卻無法和社會、他人溝通,屢次單獨出走,最終丟掉大學講師職位,出家為僧。
例3: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歲時就掌握了1000多個漢字,4歲念書,13歲考上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考上中科院碩博連讀研究生。然而,他卻中途肆業回家。他退學的原因很簡單:自己無法一個人去面對社會。
看著神童們的這些悲劇,我不禁想問自己,到底是誰造就了神童的悲劇,到底這悲劇帶給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二、檢查預習
1、檢查預習一: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指正。
2、檢查預習二: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學生齊聲朗讀。
① 仲永/生五年 ②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③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 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 傳/一鄉秀才/觀之 ⑥ 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⑦ 余聞之也/久 ⑧ 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三、作者作品簡介。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唐宋八大散文家為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 轍、歐陽修、曾鞏、王安石。)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一篇隨筆。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題目“傷仲永”的“傷”是哀傷,痛惜的意思,表達了作者對方仲永這樣的.人才,泯然眾人的哀傷,惋惜之情。本文用“傷”字點出作者的寫作意圖。
四、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問: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由學生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一)、學生自由誦讀。
(二)、學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教師補充課文注釋
(1)理解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① “即書詩四句”書: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② “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③ “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
④“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⑤ “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為動詞,認為有利。
(2)理解幾個詞語
① “養父母”養:贍養。 ② “傳一鄉秀才觀之”一鄉:全鄉。
③ “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 ④ 邑人:同縣的人
⑤ “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⑥ “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⑦ “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
⑧ “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
⑨ “且為眾人”且:尚且。 ⑩ “固眾人”固:本來。
(3)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② “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從揚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詞,即“受之(于)天”:從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賦予的。
(學生質疑,教師點撥。)
(三)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四)初步感知課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們明白了作者為什么要“哀嘆”仲永了嗎?(學生回答)
(五)全班再一次誦讀課文。
五、教師小結: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六、布置作業:誦讀全文。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通過理解文章關鍵語句的含義,進而深入體會人物形象。
2.使學生通過教師恰如其分的引導能夠深刻體會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學重點】
教師通過指導學生關注文中重點語段,能夠通過理解文章關鍵語詞的含義,品析句間關系及段間關系,從而使學生能夠深入體會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教師通過對背景資料的充分梳理和恰當引用,以及引導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充分挖掘,使學生能夠深刻體會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師生共同探討鄧稼先有“巨大貢獻”,為何“鮮為人知”?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對第三、四、五這三個部分的細讀,體會鄧稼先盡管歷盡復雜惡劣的人文環境和異常艱苦的自然環境,但依然保持著德高望重、嚴謹沉穩、忠誠堅韌的精神品質。
首先是對鄧稼先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次是鄧稼先所經歷的客觀條件概括。
學生對于第二部分的探討可以得到初步的理解,有著“巨大貢獻”的鄧稼先性格沉穩內斂,沒有張揚豐功偉績的內心需求;他長期扎根于艱苦的科研環境中,也沒有被宣傳的客觀條件。進而,教師指導學生思考下一環節探討問題:既然鄧稼先沒有張揚功績的內心需求,也沒有被宣傳功績的'客觀條件,那么他做出“巨大貢獻”的動力是什么呢?
第二環節:師生共同探討鄧稼先做出“巨大貢獻”的動力是什么?
教師可以先給出幾種假設,比如“名譽”?“權力”?教師請學生結合文章內容,就這兩個做出貢獻的動力要素進行深入分析。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對第三、四、五這三個部分的精讀,體會鄧稼先做出“巨大貢獻”的真正動力,進而感受其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理想和振興祖國國防科研事業的堅定信仰。
在這里教師可以給學生補充“萬里長征”“萬里長城”和“僧侶向西朝拜的旅程”這“兩個半萬里”來結合文章內容,引導學生共同體會理想和信仰的巨大力量,正是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理想和振興祖國國防科研事業的堅定信仰,才支持著鄧稼先作為一名具有卓越才能的科學家能夠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科研一線,為國家和民族做出巨大貢獻卻甘愿默默無聞。
第三環節:總結與升華
教師與學生共同閱讀文章最后一個部分,作者楊振寧找到了與鄧稼先的共通之處,同時也找到了鄧稼先永恒的價值。而在作者心中,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永恒的且有價值的呢?回顧全文,教師做總結升華:只有始終抱有熱愛民族、抵抗侵略、結束戰爭、保衛和平、守護人民的堅定理想信念,才是個體生命發揮自己卓越的才能創造出穿越時空,抵達永恒的價值的途徑。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8
知識目標:
1.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能力目標:
1.訓練做讀書摘要的能力。
2.訓練生動形象進行口頭描繪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標:
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鉆研科學的熱情和興趣。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字略)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略)
3.閱讀課文,思考自讀提示及課后練習。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作者竺可幀,物候學家。
2.導語
本文的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所謂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會有語言?我們讀了這篇文章才會恍然大悟,原來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枯榮,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仿佛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致,引人入勝。
三、正課
1.速讀課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閱讀課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聲,不回視,用筆畫出主要詞語,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爭取2分鐘內讀完。
2.請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第一段:從開頭到“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說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
第二段:從“物候觀測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段;從“物候現象的來臨的遲早決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說明決定物候現象遲早的各種因素。
第四段:從物候學這門研究……”到結束。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3.提問:第一自然段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按照什么順序?
討論并歸納:按照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
4.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說明時間的推移?
討論并歸納:用了“過后”“再過”“不久”“于是轉入”“到了”“準備迎接”等詞語,變化靈活。
5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寫得生動典雅?
討論并歸納;
(1)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地”人格化,顯得親切動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融化 萌發 次第
用詞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歸來。(翩然指輕快地飛舞的樣子,用來描繪燕子的飛行十分恰當、形象。)
(4)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用詞典雅,如果改為植物“結果”則顯得口語化。
(5)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簌簌”是紛紛落下的樣子,用詞形象、典雅。)
(6)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銷聲匿跡”指消失了鳴叫聲,藏起了形跡,用詞形象、典雅。如果改為“消失了”則顯得口語化。)
(7)到處呈現一片蓑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用詞形象、典雅,給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復始。(用詞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的畫卷,給人種種有關物候的豐富聯想。用詞形象、典雅。
6.提問:第二自然段舉了哪些例子說明“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
討論并歸納;舉了三個例子。
7.提問:這一段舉的三個例子按照什么順序?
討論并歸納:按時間先后順序。
8.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寫得生動活潑形象?
討論并歸納:
(l)用“傳語”“暗示”“唱歌”這些詞語形象地說明大自然的語言,擬人生動。
(2)用“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花香鳥語”“草長駕飛”這些詞寫物候現象,用詞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麥插禾”俗語,模仿布谷鳥的叫聲,說成催促農民及時耕作的話,十分形象生動。
9.提問:第三自然段講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請一個同學用概括的語言回答。
討論并歸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把一些自然現象稱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作物候學。
10.提問:這一段說明的順序是怎樣的?
討論并歸納:按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言之有序。
四、小結
課文的第一部分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形象地說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現象。每一個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講究條理性。
五、作業(略)
第二課時
一、預習
閱讀課文第二、三、四段,思考課后練習。
二、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一部分,這部分以優美的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形象地說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
下面請幾個同學使用下列詞語復述課文中關于四季的描述。
(蘇醒 萌發 次第 孕育 銷聲匿跡 衰草連天 風雪載途 周而復始)
三、正課
1.提問:文章第二段為什么說利用物候于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
討論并歸納:
(l)從觀測手段上看,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靈敏得多。
(2)從數據意義上看,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
2.提問:文章第11段舉北京的物候記錄的例子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說明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3.提問: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
討論并歸納:
(l)緯度的'差異。(2)經度的差異。 (3)高下的差異。(4)古今的差異。
4.提問:這四個因素按什么順序說明?
討論并歸納:這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條理。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地點高下的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因素則是時間因素。由三個空間方面的因素到一個時間因素,又是一種條理。
5.提問:“首先是緯度”這一段,舉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說明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問:“經度的差異”這一段,舉了哪些例子,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舉了連翹和榆葉梅、蘋果開花兩個例子,說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出內陸要遲若干天。
7.提問:“高下的差異”這一段講到“逆溫層”。什么叫逆溫層,逆溫層是怎么形成的?
討論并歸納:按正常的物候現象,植物的抽育開花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逆溫層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
8.提問:研究物候學有哪些意義?
討論并歸納;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第二,物候資料對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第三,還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第四,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
9.提問:這四個方面的意義按什么順序安排?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討論并歸納:按從主到次的順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義,其他意義用兩個“對于”、兩個“還可以利用來”“也可以利用來”這些詞語可以看出。
10.提問;研究物候學對我國山區農業發展有什么意義?
討論并歸納。我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特別是目前黨中央提出的開發大西北的號召,因此,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很有意義的。
四、小結
本文從具體生動的四季物候現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物候現象的有關知識。運用舉例子說明,使人清楚明了,確信無疑。此外,本又用詞形象、典雅。
五、作業 (略)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理解課文大意。學習積累文言常識。
2、體會古代人民認識、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多元化解讀共工人物形象,培養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4、拓展閱讀《女媧補天》,掌握文章中的文言知識及主旨。
教學重難點
1、積累文言常識,背誦課文。
2、體會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認識和探索精神。
3、培養學生對于人物形象的多元化解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大家記得《好漢歌》嗎?其中有一句歌詞“大河向東流,天上的`星星參北斗”,為什么大河會向東流呢?(學生回答:中國地勢西高東低。)中國古代先民的地理知識有限,今天我們來學習《共工怒觸不周山》,看看他們對于這一現象作何解釋?
(2)識神話
神話是遠古人民表現對自然及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想象的故事。它是人類早期的不自覺的藝術創作。神話并非現實生活的科學反映,而是由于遠古時代知識水平的低下,人類開始思考與探索自然并結合自己的想象力所誕生的結果。
這篇神話選自《淮南子》,我們上學期學過的哪篇課文選自《淮南子》?(學生回答:《塞翁失馬》)要注意,《塞翁失馬》是一篇寓言,而這篇《共工怒觸不周山》是一篇神話。我們來回憶一下《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撰寫的一部著作,書中保存了一些神話傳說。
(三)讀神話
1、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讀準字音。
教師PPT展示易錯字音:顓頊(zhuān xū)水潦(lǎo)
2、學生范讀,教師及時予以指導。教師范讀,注意讀清節奏。
3、學生齊讀課文。
(四)譯神話
學生根據課下注釋翻譯課文,疏通文意。
教師PPT展示重點字詞釋義:昔者:從前。維:繩子。絕:斷。
潦:積水。塵埃:塵土,這里指泥沙。
焉:兼詞(介詞+代詞),向這里。
齊讀譯文。
(五)論神話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0
一、單元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積累新鮮詞句。
2、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寫作意圖,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理想和信念。
3、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精彩語句。通過模仿,加強語言運用,提高表達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⑴正確朗讀,積累新鮮詞句。
⑵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精彩語句。
2、難點:理解文章主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教學方法設計:
1、充分組織朗讀教學,引導學生感受文學作品的音藝術美。
2、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有創新、有價值的設問,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研討,重視過程和方法,著眼于語文學習的養成教育。
四、教學時間安排:
本單元教學擬用14個課時。精讀課文個兩課時,略讀課文各一課時,作文兩課時,復習檢測評價三課時,機動一課時。
五、單元內容分析:
本單元的主題也是人生,側重于理想和信念。要求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想想人生的理想。同時,要注重在課堂和課下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自覺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
理 想
課文類型:精讀課文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2、把握詩歌意象,領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標:
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三)德育目標:
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努力奮斗。
○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難點:賞析詩歌的語言。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聯想想象法。
學法指導:
討論點撥法。用于對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教具準備:
錄音機、課文朗讀帶、多媒體投影。
○課前準備:
①搜集有關為理想而奮斗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跡。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③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制作課件。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①反復朗讀這首詩歌。
②把握詩歌的結構。
③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里,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么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范讀 。
最好由教師范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2、正音、正字、釋詞 。
3、默讀 。
三、感知課文內容:
1、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么?、
2、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
3、試著分析詩歌的結構
4、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5、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四、研討與賞析(上)
①精讀
逐段(1—7節)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復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②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l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它對于表現思想內容有什么作用?這一節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有關提示:采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表達了什么意思?能試著舉例說明嗎?
教師應啟發學生舉例證明。
第3節,這一節是從什么角度談理想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關提示:
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著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義?
第5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重大意義。
提示: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斗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第6節,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說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7節,“副產品”的本體是什么?有理想的人為什么也會“酸辛”?
有關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里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解決了以上問題,對所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師可根據需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增刪取舍,但不可將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簡單的問答形式,要特別注重討論分析過程。應當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同學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對獨到的發現和見解應予重視。8—12節教學研討,也應如此。
布置作業:
①抄寫并識記字詞。 ②背誦這首詩歌。
③完成“研討與練習”二(準備課堂交流)。 ④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板書設計:
理想的意義(1)
歷史意義(2、3)
人格意義(4、5、6、7)
人生意義(8、9、10、11)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12)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①檢查作業。
②繼續研討與賞析。
③語言運用。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①識記字詞。 ②朗讀、背誦。
二、研討與賞析(二)
1、課堂討論(8——12節)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語形象化語言。
第8節,你能從現實生活或個人體驗中找出實例,說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么是“大寫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舉出實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理想的人生意義。
第9節,這一節與上一節有什么關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點?作用是什么?作者列舉“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義?
提示:并列關系,都是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上一節是從正面寫,這一節是從反面寫。第三、四句是兩個倒裝句,分別強調“給罪人新生”和“喚浪子回頭”。典型意義是連“罪人”和“浪子”都因為有理想而改變了自己,何況是一般人呢。
第10、11節,這兩節詩歌在結構上是什么關系?在內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將“蛻”字改換成“變”字?為什么?
提示:層進關系。第10節從被動方面寫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應該怎么辦。第1l節寫有些人因主動放棄理想而產生的后果。不能換,“蛻”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第12節,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閱讀體驗。
組織學生對照課文,聯系自己,談談應怎樣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努力奮斗。
教師應讓學生自由論談,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語言運用
①語言運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云;
愛心是云,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這個練習難度比較大,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鼓勵學生大但嘗試,并多給予賞識性評價。
②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方法,可由教師或同學指明一些事物,讓大家打比方,進行修辭訓練,看誰表達得形象生動。
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并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理想猶如航標燈,它指引著我們的人生之旅。愿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并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斗。我想,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四、布置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②將“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隨筆。
五、板書設計:
理 想
流沙河
歷史意義
理想是方向 人格意義 樹立理想,為之奮斗
人生意義
教學后記:
以后在教學者中要突出了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的培養。在人文精神方面,著力將課文表現的思想觀念,轉化為學生自身的情感意識。在語文素養方面,抓住詩歌教學的`主要特點,重在品味和賞析詩歌形象化的語言特點。教學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讀訓練和思維訓練,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符合新課改的精神。閱讀過程注重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學生易于接受;問題的設置,有針對性和層次性,前后貫通,相互照應,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特別是在學法指導上,引導學生注重學習過程的自主、合作、探究,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短文兩篇:《行道樹》 《第一次真好》
教學目標:
知識儲備點:
1、感悟并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驗。
2、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能力培養點:
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情感體驗點:
1、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2、體驗人生第一次的真切感受。
教學重點:
理解兩篇課文的深刻內涵。
教學難點:
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
課文類型:課內自讀課
教學方法:
朗讀法。通過朗讀學生與文章直接對話。
學習方法:
研討點撥法。
教學準備:
①布置學生預習,就課文的主要內容和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列出思考題,準備討論、發言材料。
②列舉自己最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談談自己的感受。
③教師設置精當的思考題備案,以供學生參考。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行道樹》內容。
①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②反復朗讀課文,體會形象化的語言。
一、課文導入:
同學們,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它最豐富、最準確、最鮮明、最生動。在漢語的寶典里,有許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詞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擠出來的是牛奶”“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等。這些話表面好像在寫動植物,其實是有象征意義的。有一首詞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你們知道這首詞寫的是什么嗎?你們知道它的深刻含義嗎?今天,我們來學習張曉風的短文《行道樹》,看看馬路兩旁的行道樹有什么象征意義。
二、朗讀課文
1、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2、學生根據自己課前的預習情況,表演自編的朗讀劇,加深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
3、識記字詞
三、整體感知
①思考質疑
讓同學們獨立閱讀,調動自己的學習經驗,歸納學習本課應重點掌握的知識點,提出疑難問題,做好記錄。
②討論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發現的問題。比較淺顯的,組內討論解決;集中疑難問題,準備課堂發言。
③交流研討
小組代表發言,提出問題。教師進行組織、引導和調控,將思考題逐漸集中到以下幾個方面:
a、行道樹的形象體現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業是什么事業?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行道樹的“深沉”主要表現在什么方面?
[有關提示]神圣的事業必須以自我犧牲為代價。從個人利益角度講,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練使奉獻者具備了以苦為樂的品質,這便是“深沉”。
c、怎樣理解“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四、研討賞析
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疑難問題和值得深究的問題,進行討論。提出的問題盡量深刻一些。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寫作目的,體會這篇課文的現實意義,進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從哪些方面刻畫了行道樹的形象?
[提示]自我犧牲、奉獻人類、心系社會……
②怎樣理解“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
③“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表現了行道樹怎樣的思想感情?同時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狀?
[有關提示]保護環境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④為突出行道樹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提示]采用了對比手法:
a、與同類的優越處境對比;
b、與人類的盲目和無知行為對比。
⑤你認為哪些語言描寫最生動,最能突出行道樹的形象?試分析說明?
讓學生體會形象化的語言。學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樣的,蕪雜的,教師要幫助學生突出重點,明確中心。
五、拓展延伸
鼓勵學生結合現實和自己的經歷,談學習感受。
①現實生活中有像行道樹一樣具有奉獻精神的人嗎?怎樣看待他們的價值?
②本文的現實意義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過行道樹的自白表現出來的。但有人說像在發牢騷,你怎么看?
提示:決非發牢騷,而是強烈的呼喚。呼喚更多的奉獻者為社會造福,為人類造福呼喚人們尊重奉獻者的辛勞,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
④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受到哪些啟發?
六、教師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很好的討論和研究,對無私奉獻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應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任何意義上講,我們都應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然。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的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光彩。
七、布置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
(基礎知識掌握不好的同學布置相關作業進行強化訓練 0
②預習《第一次真好》。
八、板書設計:
行道樹 張曉風
關鍵詞: 神圣 痛苦 深沉
行道樹 原始森林同伴
(奉獻者形象) 沉浸在夜生活中的市民
第二課時
學習要點:《第一次真好》
①認識人生第一次經歷的重大意義,珍視第一次經驗。
②學習以小見大和詳略得當的寫法。
③了解選材的典型性。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難忘的經歷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紅柿的那個人嗎?你知道“第一個吃螃蟹”的重大意義嗎?第一次遠行、第一次脫險、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從我們有意識以來,數不清的第一次,無一例外地給我們帶來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誰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奧妙呢?周素姍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
二、整體感知
①集體朗讀
感悟課文內容。要求學生注意朗讀時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讀課文
三、獨立思考,出示問題: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課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為什么選取這兩個“第一次”詳寫?
d、課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點?好處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無益的。本文所說的“第一次”屬于哪一種?為什么?
引導學生探究性閱讀,整體把握,篩選信息,猜想印證,形成解釋。
四、研討探究
引導學生采用互動方式,合作交流,使問題逐漸明朗,最終明確;
a、“第一次真好”指感覺真好: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從不同角度寫了兩件事:前者寫的是植物;后者寫的是動物。前者寫的是靜態;后者寫的是動態。前者的感覺沒有變化:只是喜悅和新奇;后者的感覺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先是驚喜,再是惡心,而后喜愛。這樣寫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現作者的個性體驗,也能與讀者產生共鳴,有典型意義。
(學生談不透,教師要予以引導、點撥。)
d、詳略得當:詳寫的是看柚子樹和看孵小鳥兩件事。略寫的有六件事,均一筆帶過。詳寫是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寫部分是對詳寫部分的補充,旨在以小見大地表現“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義,同時,使文章內容更加充實。
e、本文寫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為所舉的每一個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發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五、研讀賞析
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結合“研討與練習”,引導學生重點研讀與賞析作品的語言,以求達到對課文內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讓學生提出最感興趣或有疑難的問題,供全體同學討論。
出示問題組:
①為什么說是“一幅秋日的風情畫”,而不說是“風景畫”、“風光畫”?
②“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么區別?
③“我喜愛他們又甚于那些老鳥”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現作者對生命的珍惜和對生命力的贊嘆。
④找出課文中帶有議論性的句子,試分析它的作用。
本題的設計旨在讓學生逐漸了解記敘文中議論的作用。
六、體驗反思
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解釋課文有關內容,并從多角度提出問題,深化理解。
①為什么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感覺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嘗試嗎?
提示:感覺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應當積極嘗試。如舍己為人等。
②為什么說“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憶你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談談它對你后來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④什么樣的第一次不能嘗試?為什么?
七、教師小結:
同學們,現在我要告訴你們,據說西紅柿最早只是一種觀賞植物,沒人知道它可以吃,且營養豐富。我們應當感謝那個第一次吃西紅柿的人,他當時的勇氣決不亞于視死如歸。我猜想,他嘗試以后的感覺一定是新鮮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個第一次,竟使西紅柿成了我們餐桌上的佳品。
同學們,我們要多多地嘗試有益的第一次,讓萬紫千紅的第一次,織成我們五彩斑斕的人生,給社會帶來進步。
八、拓展鞏固: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剩余部分。
②習作:寫一篇題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談談學習本文的感受
九、板書設計:
第一次真好 周素珊
柚子樹結實累累(喜悅、新奇)
十姊妹孵出小鳥(驚喜)
第一次:新鮮刺激、回味無窮。
十、教學后記:
本課結合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珍重第一次,拓寬生活領域,大膽嘗試越來越多的第一次,豐富經驗。
人生寓言
教學目標:
知識儲備點:
1、正確理解寓言的含義;
2、理解、積累新鮮詞語。
能力培養點:
1、感受優美的語言,模仿文章美的表達。
2、正確把握對人生的態度,對待人生的際遇;
德育培養點:
體會寓意,培養應對財富和不幸的審美心態和堅韌意志。
教學重點 :
理解寓言的含義。
教學難點:
學習文章精美的表達。
課文類型:
課內自讀課文
教學方法:
1、自讀與點撥結合法。
2、延伸積累法。
學法指導:
1、查閱資料,掃清文字障礙;
2、預習課文內容,思考寓言的含義。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錄音機、示范朗讀帶、投影儀。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白兔和月亮》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人們的生命歷程中,得與失始終伴隨我們一生。有俗語說:“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隨遇而安,得失不驚,心寬體胖,處世瀟灑;癡妄的,追名逐利,以亂心迷,生身受累。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人生態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鏡子。
二、簡介寓言:
寓言:文學體裁的一種。以散文或韻詩的形式,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結構大多短小,主人公多為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多充滿智慧哲理。
三、整體感知:
1、這則寓言講了怎樣一個故事?
2、白兔賞月的心態前后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為什么會有得失之患?
4、這則寓言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四、體味感知:
這則寓言的語言很精美,你認為哪個詞語你最有感觸,認為用的最好?請找出來,并談出自己的感受。
五、探討研究:
1、本文有兩次轉折,請你找出來,并分析這樣的寫法有何好處?
2、白兔最終要求諸神之王撤銷這個決定,說明了什么?
3、這則寓言提到人類有怎樣的諷刺意義?
六、拓展延伸:
1、擁有財產就一定會有得失之患嗎?
2、我們可以從白兔身上學到些什么?
3、在現實生活中,你是否會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們應該怎樣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標?
七、鞏固練習 :第一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落難的王子》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了解到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坦然面對人生的得與失,正確把握好人生的得與失。不僅如此,我國有句俗語“天有不測風雨,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注定要與困難同行的,甚至要與挫折和災難打交道。因此,我們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學習另一則寓言故事《落難的王子》,我相信同學們會有一種別樣的收獲。
二、整體感知:
這則寓言故事寫得很深沉,不僅在主題思想上令人發省,而且在情節安排上也值得我們學習,具有普遍的意義。通讀寓言故事,告訴我們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三、思考品味:
1、“我”在情節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這件事落到我的頭上,我可受不了!”這句話在課文中反復出現過三次,都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有什么意義?
四、問題探究:
1、王子落難前后性格有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2、王子是怎樣落難的?作者這樣便偏故事情節有何用意?王子落難你認為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
3、“我”是王子落難的見證人,然而,當厄運也落到了“我”的頭上,這說明了什么?
4、文章結尾給人怎樣的啟示?
5、只有落難后才會變得堅強,才能戰勝脆弱,這是一條定律嗎?
五、拓展延伸:
與《白兔和月亮》進行比較閱讀。
1、 在主題上,兩片語言都是些人生態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則主要寫人在獲利之后的心境;后則寫人受難后的狀態;
2、在情節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則寓言味道比較濃些;后則更像是事實;
3、在表達方式上,兩篇寓言都是敘事為主。而前則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寫;后則重在敘事。
六、體驗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禍,可能不期而至,對我們應怎樣對待?
2、從自己的經歷中舉出實例,說說你怎樣面對困難,使自己堅強起來?
3、實際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們應當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自己的堅強的意志?
七、教師小結:
同學們,學習了兩則寓言,它們從不同的側面告訴我們很多人生啟示。我們知道了不計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計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還要告訴你們,“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愿同學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遠離欲壑,健全人格;藐視困難,直面人生。
八、鞏固訓練:
1、完成“研討與練習”
2、作文訓練:《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長》
九、板書設計:
人生寓言 周國平
白兔和月亮 心曠神怡地賞月 諸神賞賜
(主題詞:得失之患) 接著不安心痛如割 請求撤銷
落難的王子 寓意:厄運能使脆弱的人堅強起來。
十、教學后記: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兩項創新性學習:一由同學們自編自演課本劇,加深學生們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二組織學生進行小范圍內的辯論賽,辯題是《逆境一定成才》,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訓練學生們快速反應的能力。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我的信念
1、課型: 講授課
3、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質樸、真誠的語言。
(2)學習從不同角度把握主要內容,掌握處理信息的方法。
(3)從文中得到有益的啟示:磨練意志,學會生活,熱愛科學。
教法設計:講授、講析
學法指導:探究法、發現法
4、教學目標:表1—1 課目內容分解表
知識點學習水平
識記理解應用
1、新詞:固執、鞭策、盛名、報酬、奢望、蹂躪、呵責、懊惱、沉醉、迷醉√√
2、重點句子:生活對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們必須有堅忍不拔的精神。√√
3、學習本文質樸、真誠的語言。 √√
4、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所取得的成就與她性格特點的聯系。 √
5、從文中得到有益的啟示:磨練意志,學會生活,熱愛科學。 √√
教學重點、難點
(1) 重點:知識點3。 (2)難點:知識點5。
5、表1—2學習水平描述表
知識點學習水平描述語句行為動詞
新鮮詞句識記識記新鮮詞句記住
語言學習積累、理解語言理解、運用
主題理解理解文章主題理解
6、教學媒體的選用和組合
(1) 本課為講授課,語言點:為了讓學生掌握該課生詞和語句,能較好的練習,在選用媒體時考慮了板書、投影和錄音機。
(2) 教學媒體的選用如表1—3所示。
表1—3 媒體選用情況表
知識點媒體類型媒體的內容要點媒體的教學作用使用方法
1板書、投影新鮮詞語的音形義引入課文教學視聽、講解
2投影、板書重點句子引導學生理解視聽、講解
3板書、投影課文的朗讀及表達加深印象講解、操練
4小黑板、投影練習檢查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強化訓練練習、反饋
5投影練習課文朗讀鞏固、訓練朗誦表演
7、教學過程 :
(1) 學生值日生報告(復習)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1
一、教材分析
《皇帝的新裝》選自人教版語文課本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1課,本單元的課文都是想象極為豐富的作品,要求學生練習默讀和朗讀,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理解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這篇課文寫的是愚蠢的皇帝及所有人被兩個騙子利用,上演了一場荒唐的鬧劇,最后借小孩之口說出真相的故事、表達的主題是揭露了人性中虛榮自私的弱點,告誡人們要保持天真爛漫的童心,敢于說真話、本文的特點是故事題材虛幻奇特,描寫語言精巧多變,行文結構引人入勝,表達主題深刻凝重、
二、教學過程
(一)教師激趣導入
同學們,在你們的童年記憶中有些什么美好的回憶呢?是在父母不經意間翻越墻頭,到隔壁鄰家樹上采摘新鮮桑葚的頑皮?還是曾幾何時在胡同槐樹下悉數漫天的繁星,聽白發蒼蒼的老人講述星空中那美麗的童話?這些時光都已匆匆流去,但是幸好我們還有童話、有人說,一個人不管什么時候都應該讀些童話,這樣才能保持心靈的純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童話世界,化身為童話世界的一員去游歷一番,看看童話到底有什么獨特的魅力、
(二)初讀課文,說說初讀感受
教師不在學生沒有接觸課文前就單向灌輸,不用自己的既定結論先入為主地影響學生,而是站在學生的立場,運用歸納法來學習,讓學生打開書本自主誦讀、誦讀時不要求全班齊讀,而是以各自習慣的方式自由進行,可以是有聲的朗讀,也可以是無聲的默讀、讓學生調動自己的知識經驗和審美情趣,“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讀得感性,讀出細膩的感受、
初讀課文后,讓學生自由說說各自的初讀感受和原初體驗、先在小組內交流,說自己的,也聽別人的;然后選出代表向全班做介紹、最后,每人在紙上寫下自己經過交流后的感受、這一環節意在既培養有感即發、真情表達的習慣,也營造班級氛圍,影響和感染其他同學、
最后教師說說自己的感受,與學生交流:一千個人眼中就與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相信每個人的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的、老師對這篇童話已經非常熟悉,不知讀過幾遍、但每次讀來都有不同的感受,每次讀來都會有更深的思索、童話大師安徒生把一個不合常理的事情寫得如此妙趣橫生,令人捧腹的同時又感慨頗多、人性中虛榮自私的弱點有時是那么的可恨,小孩子般的勇敢誠實又是如此的可貴、每個人都應該保留自己最初的那份純真、
(三)再讀課文,說說再讀感知
學生用略讀的方式,再讀一遍課文,要求讀得理性,“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并能“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一句話準確而全面地說說本文寫了什么、
先每人獨立進行,然后在小組內交流、之后教師隨機點幾位學生說說、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共識:這篇課文講述了愚蠢的皇帝及所有人被兩個騙子利用,上演了一場荒唐的鬧劇,最后借小孩之口說出真相的故事,揭露了人性虛榮自私的弱點,告誡人們要保持天真爛漫的童心,敢于說真話、
(四)三讀課文,選擇學習主題
每人用瀏覽的方式三讀課文,然后憑自己的直覺愛好,就自己喜歡的或印象深刻的一兩個方面自主展開學習,作為自己的“小快餐”或“開胃羹”,讓自己的直覺愛好得到基本滿足——或“甜食”,或“辣味”,或“燒烤”,因人而異,自主選擇、自主學習后,分小組交流,相互交流學習心得,說說自己喜歡或印象深刻的理由、
教師隨機抽取幾位同學發言,說說自己的想法、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并沒有統一標準、
(五)四讀課文,共選式學習
每人用瀏覽的方式四讀課文,然后共同選擇確定一兩個學習主題,作為“正餐”或“主菜”,一同展開深入的品味和細致的賞析、
共同選擇學習主題時,教師引導全體學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反復論證、慎重確定,力求既反映大多數人的意向,也有利于大多數人的提高、
共選學習主題的基本原則是“兩特一先”,即本文特有的、特別值得學習的、(其中有語言學習的獨立選項時)語言學習優先、其中,“本文特有的”,既可以從文體特點方面考慮,也可以從其他方面考慮、
共選的學習主題如果有少數學生在自選式學習中已初步學習過,那共選式學習的主要目標是細化、深化各自的學習;如果與大多數學生的自選式學習主題相同,那就以自主提問、自主探究、最后共同討論的學習方式進行,使學習一步步走向細化和深化、
教師準備參與發言要點:
1.描寫語言精巧多變:課文第5段是對皇帝進行心理刻畫,寫得十分精彩,值得反復品味、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織得怎么樣了,但他轉念一想,“不過,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稱職的人就看不見這布,心里的確感到不大自然、”聯系第一段對他愛好新衣的描寫,不難看出,皇帝自己其實很心虛,他很怕自己看不見,是一個不稱職的皇帝,而且對自己是否聰明也不敢相信,這是第一次轉折、接著是第二次轉折:“他相信自己是無須害怕的”、從“不大自然”到“無須害怕”,這其實是自己給自己壯膽,強作鎮靜、但是雖然如此,他“仍然覺得先派一個人去看看工作的進展情形比較妥當”、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動,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虛,愚蠢而又狡滑的性格特點準確地表達出來了,不僅使人物形象鮮明,而且深化了中心思想
寫老大臣抓住了他衰朽的特點,寫心理多用悲嘆的語氣,如"愿上帝可憐我吧!""我的老天爺!"寫眼睛,一再寫他睜得怎樣大,寫語言,對一些詞語反復使用,極力描寫老大臣對子虛烏有的衣料的贊美,和前面說的"誠實"形成強烈的對照,增強了諷刺意味,把他虛偽的嘴臉刻畫得淋漓盡致、
2.主題的深刻凝重:對于有人說這篇童話的.主題僅僅是揭露皇帝和大臣們的丑惡靈魂,你同意嗎?(點撥:文中也有對普通民眾的描寫,區別在于嘲諷程度不一樣,對前者是尖刻的,對后者更多的是同情、特別是借由成人對立面的無知無畏的小孩之口說出真相,恰恰揭示的是一種成人虛偽、自私自利的人性弱點)
有人認為課文中的騙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人不同意,說說你的看法、精明:因為他們善于抓住他人的弱點,從而使自己的腰包鼓起來、自信:因為他們堅信自己的計劃可以成功,所以才能在大臣,甚至皇帝面前鎮定自若的實施騙局、任何事情任何人都有兩面性,要學會客觀辯證看問題、
3.故事題材的虛幻:他每天每一點鐘都要換一套衣服、人們提到他,總是說:“皇上在更衣室里、”點出課文用夸張的手法寫出了皇帝愛新裝到了癡狂的地步,愛慕虛榮,奢靡無度,這揭示了故事發生的緣由,為下文騙子行騙埋下了有力的伏筆、
但提示學生:現實中有這樣昏庸到這種地步的皇帝嗎?這樣他的國家早就不存在了、但是作者偏偏這么寫,這就是童話“來于現實而又高于現實”的地方,用極其夸張的手法把不合常理的事情寫得理所當然,同時告誡世人、
(六)五讀課文,積累新詞佳句
先聚焦新鮮字詞,邊讀邊積累、炫耀稱職妥當呈報滑稽陛下精致頭銜爵士駭人聽聞隨聲附和
再聚焦語言優美、情感優美的語句或語段,美美地讀,讀出感受和享受;對其中的妙語佳句,則熟讀成誦,生成積累、妙語佳句的范圍很廣,既可能是文學類的細膩的感性描寫,也可能是論述類的深刻的理性闡述,還可能是實用類的簡潔的事理說明、
教師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任何不稱職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這句話是全文的線索,顯示出了騙子的高超智慧,同時也是對人性的一次有力抨擊、在我們的身邊有沒有像愛慕虛榮的皇帝,為了自己的私利而說謊的大臣們的人呢?我想他們是現實社會中的一個縮影、人越長大,虛榮心就會越強,往往會被虛榮、自私自利占據著頭腦,一不小心就會跨越正義的邊界、童話是一代一代孩子延續做下去的夢,孩子們會慢慢長大,知道這個夢叫做童話,于是不會再相信、但其實成人世界一樣需要童話,多保留一點童真,從童話中找尋快樂,凈化心靈,這是老師對你們以后人生選擇的一點建議、
同時,適時插入作者及背景介紹:
安徒生14歲就離開了家鄉,在當時世態炎涼的社會里,等待他的是一種什么命運、饑餓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以及人們的鄙視與他結了不解之緣、但安徒生以頑強的毅力,克服了種種困難,最終得以成功、安徒生生前也寫過三部自傳,反映了他自己不幸的身世和遭遇,同時也表安徒生現了丹麥的社會矛盾,具有極其深刻的現實性和人民性、
這位童話大師一生堅持不懈地進行創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獻給“未來的一代”,直到去世前三年,共寫了168篇童話和故事、安徒生童話所取得的巨大藝術成就和思想成就,至今仍無人能夠企及、
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體現了丹麥文學中的民主傳統和現實主義傾向、他最好的童話膾炙人口,到今天還為世界上眾多的成年人和兒童所傳誦、有些童話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看門人的兒子》、《皇帝的新裝》等,既真實地描繪了窮苦人的悲慘生活,又滲透著浪漫主義的情調和幻想、由于作者出身貧寒,對于社會上貧富不均、弱肉強食的現象感受極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摯的筆觸熱烈歌頌勞動人民,同情不幸的窮人,贊美他們的善良、純潔等高尚品質;另一方面又憤怒地鞭撻了殘暴、貪婪、虛偽、愚蠢的反動統治階級和剝削者,揭露了教會僧侶的丑行和人們的種種陋習,不遺余力地批判了社會罪惡、《皇帝的新裝》辛辣地諷刺了皇帝的昏庸無能和朝臣們阿諛逢迎的丑態;《夜鶯》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貴族的無知和脆弱、《白雪皇后》則表現了作者對人類理想的看法,即堅信“真善美終將取得勝利”的樂觀主義信念、他在最后一部作品《園丁和主人》中,還著力塑造了一個真正的愛國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忠貞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
安徒生的一些童話故事,特別是晚期的某些作品,也顯示出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他雖然把滿腔同情傾注在窮苦人身上,但因找不到擺脫不幸的道路,又以傷感的眼光看待世界,流露出消極情緒、他認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導人們走向“幸福”、他在作品中有時也進行道德說教,宣揚基督教的博愛思想,提倡容忍與和解的精神、
安徒生的童話同民間文學有著血緣關系,繼承并發揚了民間文學的樸素清新的格調、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數取材于民間故事,后期創作中也引用了很多民間歌謠和傳說、
在體裁和寫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樣化的,有童話故事,也有短篇小說;有寓言,也有詩歌;既適合于兒童閱讀,也適合于成年人鑒賞、他創造的藝術形象,如:沒有穿衣服的皇帝、堅定的錫兵、拇指姑娘、丑小鴨、紅鞋`海的女兒等,已成為歐洲語言中的典故、
在語言風格上,安徒生是一個有高度創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運用丹麥下層人民的日常口語和民間故事的結構形式、語言生動、自然、流暢、優美、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
(七)總結學習收獲或感受
下課前,每人說一句結束語,總結自己的學習收獲或學習感受,并把它用筆寫下來、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2
教學設想
《夏》是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多彩四季”,分別編錄了朱自清的《春》、酈道元的《三峽》、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梁衡的《夏》四篇文章,寫出了一年四季不同景物的不同特點,重在引導學生在美的事物中發現美,用美的語言來表現美。考慮到前面幾篇文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學習了抓住景物的特點描寫景物的一些方法,如調動多個感官、不同角度、狀態等觀察景物;學習了品味語言的一些方法,如修辭手法的運用等。《夏》作為一篇自讀課文,學生能基本讀懂課文的內容,能體會作者抒發的情感,能從修辭的角度品味文中的一些語句。根據“長文短教、淺文多教”的教學理念,想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也對初一的學生培養相應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寫作意識,樹立一種教材即范本的思想。因此,本次教學的嘗試分作三個活動進行:深情并茂地讀課文,讀出夏的特點,體會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給相關的段落擬寫小標題;體會本文的文章結構布局,學會模仿擬寫作文提綱;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學會運用動詞生動地描寫事物。希望實現“讀寫結合”的效果。
教學目標
1.學會深情并茂地讀課文,讀出夏的特點,體會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給相關的段落擬寫小標題;
2.體會本文的文章結構布局,學會模仿擬寫作文提綱;
3.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學會運用動詞生動地描寫事物。
教學重難點
1. 體會本文的文章結構布局,學會模仿擬寫作文提綱;
2.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學會運用動詞生動地描寫事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文
1.導語:天氣漸漸涼了,冬天的腳步近了,這種時候,我就特別想念夏天的陽光、草地、藍天……夏天離我們遠去了,但他的影子卻留在我們心里,在這樣的冬日,讓我們一起走進梁衡先生的《夏》去重溫夏天的旋律!(渲染學生學習的氣氛)
2.問題:說到夏,同學們會想到了什么,會感受到什么,你能用一個詞、短語或詩句說一說嗎?(積累字詞)
二、讀寫結合
活動一:深情并茂地讀課文,讀出夏的特點,體會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給相關的段落擬寫小標題
〔問題〕
1.同學們精彩的分享已經把我們帶進了夏的氛圍了,讓我們大聲自由的朗讀課文,想一想要怎樣讀才能把夏天的旋律讀出來,為什么?(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請給相關的段落擬寫小標題,并說擬寫的理由?(讀寫結合: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金黃的夏到黃金的夏的贊美,由景美到人美的贊美,感悟夏是生命的延續,是生命的'創造的深刻意義。 )
活動二:體會本文的文章結構布局,學會模仿擬寫作文提綱
〔問題〕
1.同學們對文章的理解很到位,讓我們想一想作者這樣安排文章的結構布局有什么好處?(明確文章的結構布局)
2.這種文章結構布局很值得我們學習,讓我們模仿這種方法來給《春》這篇作文擬寫一個寫作提綱。(讀寫結合:模仿方法,培養學生擬寫寫作提綱的意識。)
活動三: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學會運用動詞生動地描寫事物
〔問題〕
1.一篇優美的散文,如果說精巧的結構布局好比優美的身段,那么生動的語言就是一件漂亮的外衣。讓我們用生動的語言從剛才同學們擬寫的《春》的寫作提綱中選取一段,寫幾句話。(讀寫結合:學情分析)
2.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夏》這篇文章中的一些語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樣把事物寫活了?(體會動詞在語句中的精當與生動)
3.法國小說家福樓拜曾說:“不論描寫什么事物,唯有一個動詞可以使他生動。”讓我們學著運用動詞把剛才描寫春的幾句話再修改修改,使它更生動。(讀寫結合:學習運用動詞把事物寫生動)
三、課堂小結
1.學生小結,談收獲;
2.教師結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樣,文章中不是缺少美,也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希望同學們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在美的事物中發現美,用美的語言表現美!
四、作業:根據自己擬寫的《春》的提綱,整理修改完成作文,文章中多用動詞來描寫事物。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3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對聯”的相關知識。
2、掌握“對聯”的基本結構。
(二)能力目標
1、掌握“對聯”的基本結構,并能按要求對出簡單的對聯。
2、從對偶句練起,循序漸進。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聯是喜聞樂見的文學樣式,是祖先為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我們要繼承并發揚,使之煥然一新。
教學重點對聯的基本結構。
教學難點上下聯內容的相關聯很難把握。
教學關鍵多積累;從對偶句練起,循序漸進。
教學方法講練結合。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具多媒體
課時三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二、復習提問“對聯的”相關知識。
1、什么是“對聯”?
對聯的正規名稱叫楹聯,俗稱對子,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漢語言文學藝術形式,為社會各階層人士所喜聞樂見。
2、“對聯”起源于何時?發展?
對聯,源遠流長,相傳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寢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梼杌》)。這要算我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3、“對聯”的基本結構形式?
對聯格律,概括起來,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敘如下:
一是字數要相等。上聯字數等于下聯字數。長聯中上下聯各分句字數分別相等。
二是詞性相當。詞性相當指上下聯同一位置的詞或詞組應具有相同或相近詞性。首先是“實對實,虛對虛”規則,這是一個最為基本,含義也最寬泛的規則。某些情況下只需遵循這一點即可。其次詞類對應規則,即上述12類詞各自對應。大多數情況下應遵循此規則。再次是義類對應規則,義類對應,指將漢字中所表達的同一類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對仗。
三是結構相稱。所謂結構相稱,指上下聯語句的語法結構(或者說其詞組和句式之結構)應當盡可能相同,也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并列結構對并列結構,等等。
四是節奏相應。就是上下聯停頓的地方必需一致。
五是平仄相諧。
六是內容相關。什么是對聯?就是既“對”又“聯”。上面說到的字數相等、詞性相當、結構相同、節奏相應和平仄相諧都是“對”,還差一個“聯”。“聯”就是要內容相關。一副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內容應當相關,如果上下聯各寫一個不相關的事物,兩者不能照映、貫通、呼應,則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對聯,甚至不能算作對聯。
三、當堂練習
具體見教材55頁
四、布置作業
查找有關資料,搜集有關“寒食”和“端午”的對聯。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學生展示搜集的有關“寒食”和“端午”的.對聯。
二、介紹新知識
關于“對聯”有哪些種類:
1、根據對聯的寫作技巧或修辭手法,也可劃分出嵌字聯、回文聯、謎語聯、集句聯、隱字聯、押韻聯等等。但嚴格說,應分別稱之為嵌字格、回文格、謎語格、集句格、隱字格、押韻格等等。
2、根據對聯的內容和用途劃分。從理論上看,這種劃分更是難以嚴格而完全。但從實踐上看,只有這種劃分才比較有意義,因為它與對聯的編排體例密切相關。對聯劃分指的主要就是這一種。因此,作者擬對這種分類提出一點探討。一般來說,對聯都帶有題或題贈的性質,因而寫作對聯也經常被稱為題聯。按對聯所題的內容和對象等的不同,大體上可將其分成節令聯、喜慶聯、哀挽聯、名勝聯、行業聯、題贈聯、雜感聯、學術聯、趣巧聯九大類。其中,每一類又可分為若干子類。現將這九大類對聯簡介如下:
1.節令聯:是指有特定的應時性或紀念性、內容多為一般的詠物、抒情、議論、祝愿的對聯。嚴格來看,可將其區分為節日聯和時令聯,但鑒于二者往往合一,這種區分已無實際意義。一般可直接將節令聯劃分為春聯、元旦聯、國慶聯等若干子類即可。節令聯中,最主要的是春聯。所謂春聯,就是用于春節的節令聯。大多數春聯可以通用。
2.喜慶聯:又稱賀聯,是指除節日慶祝以外的、內容上帶有某種特定祝賀性質的對聯。按其內容和對象,可劃分為婚聯、壽聯、新居聯(喬遷聯)等若干子類。喜慶聯突出的特征是帶有特定的喜慶、祝賀性質,其內容必須是表示良好祝愿、喜慶吉祥的。
3.哀挽聯:又簡稱挽聯,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對聯。其內容限于對亡人的吊唁、緬懷、評價、祝愿,其風格一般是哀痛、肅穆、深沉、莊嚴的。
4.名勝聯:是指張貼、懸掛、雕刻于風景名勝處的對聯。其內容大多為題寫該名勝景觀(如山水樓臺、文物古跡等),或者與它密切相關(有關的人、事等)。這類對聯往往成為名勝景觀甚至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名勝聯可分為山水園林、寺庵廟觀、殿閣亭臺、院舍堂館、碑塔墓窟等若干子類,不一而足。
5.行業聯:是指其內容為針對某一行業、部門或領域的對聯。由于時代的變遷,對聯在行業上的運用雖已不如以前,但仍舊可觀。從其適用范圍和內容特色看,它仍不失為對聯的一大種類。行業聯可按行業、部門來劃分子類。
6.題贈聯:是指題贈給他人的對聯。雖然許多對聯都帶有某種題贈性質,但這里所說的題贈聯,僅限于人際關系交往(或向往)的題贈之作,不包括挽聯與賀聯之類。其內容一般帶有某種贊頌、祝愿、勸勉性質。
7.雜感聯:是指沒有特定對象,而內容包羅比較廣泛的
8.學術聯:是指帶有某種學術性質的對聯。這種學術性質指的是在內容和用途上不屬于上述幾大類的某種專業性質。其內容往往比較專門,帶有某種學科或宗教特色,如科普聯、佛教聯、道教聯等。從對聯的運用范圍及發展空間而言,有必要將學術聯作為單獨的一大種類。
9.趣巧聯:是指比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對不注重內容的對聯。如各種諧趣聯、技巧聯等。這類對聯的內容,要么是突顯某種風格的獨特性(諧趣聯),要么是相對不太重要(技巧聯),從而顯得別具一格。從這個意義上,可將其作為單獨的一大種類。
當然,上述九大類對聯之間也無絕對的界限。但是總的來說,這九大類對聯在類型上劃分得簡潔明了,在內涵上概念比較清晰,在外延上基本涵蓋了所有的對聯,且彼此之間基本上不重合。
布置作業
創作一副有關寒食節或端午節的對聯,在節日到來之際張貼出來。
教學后記
第三課時
具體內容
讓學生展示自己創作的對聯。
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就對聯的內容與格式進行評定,選出優秀作品,并讓善于書法的同學謄寫出來張貼。
布置作業預習下一課。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4
教學目的
一、教育學生懂得溫故知新、學而不厭等道理。
二、初步學習“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順接和轉接。
三、背誦課文。
教學設想
一、本文的教學特點和重點是:理解每一則的大體意思和內中蘊涵的道理;掌握一些文言實詞的意思;弄清課文中哪些是講學習態度的,哪些是講學習方法的。
二、本文的教學難點是掌握“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順接和轉接。
三、當堂完成課文背誦。
四、學生初讀文言文,注意避免在虛詞上糾纏,以免枯燥乏味,喪失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五、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引人:
同學們已經懂得了不少有關學習的道理。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論是談學習的。今天,我們讀了《論語》十則,一定會有新的收獲。(板書課題)《論語》,讀作l*n y(,“十則”,十條。
二、布置自讀課文。
要求:
1.查字典,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確讀音:慍、罔、殆、謂、哉、焉。
2.思考:《論語》是怎樣的一部書?作者是怎樣的一個人?
3.查詞典,聯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粗詞語的含義。
溫故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慍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擇其善者而從之
三、學生自讀課文,回答上述問題。
明確:
1.慍y)n 罔w3ng 殆d4i 謂w8I 哉z1i 焉y1n
2.據“閱讀提示”和課文注釋回答。(略)
3.“故”,舊知識。“慍”,怨恨。“厭”,滿足。“倦”,疲倦。“善”,優點,好的方面。
四、討論重點內容。
1.課文里哪些話是談學習態度的,哪些話是談學習方法的?
明確:談學習態度的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
談學習方法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默而識之等。
2.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確:在新知與舊知的關系上,孔子認為“溫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溫故”“知新”的人才能當老師。這里,孔子強調的是“新知”,是那種開拓、創新的精神。
在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而時習之”。學,指禮、樂、射、御四門課;習,指實習。學了知識要按時去實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學與思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憊。
在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知識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識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虛心向他們求教,不以為羞恥。
3.“而”字是個連詞,它的基本用法有兩種,順接和轉接。課文中哪些是表順接的,哪些是表轉接的?
提示:表順接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敏而好學、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轉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不思、思而不學、學而不厭。
五、學生先背誦課文,然后完成課堂練習。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不亦樂乎 不亦說乎 人不知而不慍 學而不思則罔 默而識之 思而不學則殆
2.解釋下列加粗詞的意思。
敏而好學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學而時習
之 人不知而不慍
3.根據“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歸類。
(1)敏而好學
(2)擇其善者而從之
(3)人不知而不慍
(4)溫故而知新
(5)學而不思則罔
表順接的有:
表轉接的有:
4.用現代漢語準確的表述下列語句的意思。
(1)不恥下問 (2)默而識之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4)何有于我哉
5.簡答題
在從師這個問題上,孔子的意見怎樣?
參考答案
1.y@ yu8 y)n w3ng zh@ d4i
2.敏(資質),聰慧靈敏;厭,滿足;誨,教誨,教導;習,實習;慍,怨恨,惱恨。
3.表順接(1)(2)(4)表轉接(3)(5)
4.(1)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2)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3)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4)哪一樣我能有呢!
5.孔子認為,幾個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師的'人。這樣的人卻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優點,吸取過來;他的缺點,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實際上,在孔子看來,任何有可取之處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師,自己都應當向他們學習。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背誦前六則或前四則,講大意,說體會。
二、研習新課
1.學生自習后四則。
2.查字典、詞典,弄清下列詞兒的讀音:誨、逝、好、夫。
聯系上下文,理解以上四個詞兒的讀音和意義。
誨hu@ 教導 教誨
逝sh@ 流過 過去
好h4o 愛好
夫f& 吧,語氣助詞。
三、自讀,翻譯
孔子說:“仲由,教誨你知道它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孔子說:“知道這個的不及愛好這個的,愛好這個的不及以這個為快樂的。”
孔子在河流上說:“流過去的東西也許像這個水吧,日夜不停止。”
孔子說:“我曾經一天到晚不吃飯,通宵不睡覺,因為在思考。但沒有效果,不如學習呀。”
四、討論重點內容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什么是真知?
明確:強不知以為知,不是嚴肅的實事求是的態度,是諱疾忌醫,也是自我欺騙,很多人因此造成損失,乃至形成惡果。我們一定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這是為什么?你有這種體會么?
明確:這是學習心理的三個階段:“知之”只是一般的“知”,并未養成強烈的欲望,未必能堅持學習,取得效果;“好之”便大有主動性,便有了感情和興趣,便不以為苦;“樂之”則以此為樂,刻意追求,亦即由愛好成為志趣,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達到最終目的不可,這才是學習生活上非智力因素的最高境界。
(同學們可以談談自己在學習上處于哪種境界,如何努力;也可以談談別人。厭學是學習的大敵。)
3.看到流水就發出感嘆,為什么?
明確:一方面,宇宙萬物是時時刻刻毫無休止地運動發展,在催人奮發;另一方面,流水一去不復返猶如人的年歲,應當及時努力,創造業績。(這種警句格言應當念念不忘。)
4.為什么“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明確:實踐才能出真知。書本知識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需要我們去學習,去研究。但是,單單學習書本知識還遠遠不夠。這里說的學習,既指社會實踐,也指書本知識,當然,對待書本知識也要具體分析,不能照單全收。
五、練習
1.學生背誦課文并抄寫。
2.積累以下詞語:
誨 逝 晝 寢 是 為 夫 嘗
3.就自己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寫一篇短文(200字)。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5
一、學習目標:
領略印度舞蹈,走進民俗文化。
二、學習重點:
了解作者冰心,識記“清楊”“咿呀”等詞語的讀音、寫法和意思。
三、學習難點:
體會文意,精妙的語言魅力,學習用巧妙的修辭來表現視覺形象。
四、預學部分【自主學習】
1、文學常識:
《觀舞記》的作者是 ,原名 , 作家,代表作有《 》詩集《 》《 》。上學期我們學過她的詩《 》。
2、給加點字注音:
咿呀( ) 靜穆( ) 端凝( ) 顰蹙( )
粲然( ) 嗔視( ) 叱咤( ) 解數( )
褶裙( ) 惆悵( ) 花鬘( ) 斗藪( )
3、給多音字注音并組詞:
4、整體感知:
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表現舞臺藝術是本文最突出的特點。本文主要運用 了 和 修辭手法,從 、 、 、 等方面形象生動地表現卡拉瑪舞蹈的飛動的“美”的。
五、導學模塊【合作探究】
1、朗讀感悟:為什么說卡拉瑪“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眾,也忘懷了自己”?
2、本文探究:請自選角度賞析下面句子的精妙之處。
她用她的長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間的褶裙,用她細碎的舞步,繁響的鈴聲,輕云般慢移,旋風般疾轉,舞蹈出詩句里的離合悲歡。
3、你觀看過我國“孔雀王”楊麗萍所舞蹈出的純凈柔美的'舞蹈嗎?試用本文的寫法,描繪一下她的優美舞姿!
六、固學提高【課堂檢測】
1.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
(1)我也不敢像舞蹈家一般,內行地贊美她們的一舉手一投足,是怎樣地“本色當行”。
(2)她只顧使出渾身解數,用她靈活熟練的四肢五官,來講說著印度古代的優美的詩歌故事!
(3)如蓮花的花開瓣顫、小鹿的疾走驚躍、孔雀的高視闊步,都能形容盡致,盡態極妍!
2. 依照下列例句,仿寫句子。
示例:假如我是個詩人,我就要寫出一首長詩,來描繪她們的變幻多姿的炫舞。
仿寫:假如我是 ,我就要
七、課后反思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02-22
七年級語文《勇氣》教學設計04-27
七年級語文《老王》教學設計04-20
七年級語文《口技》教學設計04-03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0-15
七年級語文散步教學設計04-26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學設計01-12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5-15
語文的教學設計12-06
七年級語文《孫權勸學》教學設計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