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的教學設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語文的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語文的教學設計1
1.精設預習,建構知識
復習課開始前教師應認真研究初中階段所學的知識,結合中考考點和新課程標準,精心安排好課時主題,設計好每一課時的預習題。筆者在備《 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前,首先考慮應該讓學生對說明方法的相應知識點有所了解,于是設計了以“常見說明方法”“判斷依據”“作用”為內容的表格,達到讓學生回顧已學知識、初步了解授課內容的目的。同時,通過學生對表格的填寫,教師可以直觀地了解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為課堂教學奠基。在“預習展示”環節中,學生展示了對這一知識的掌握情況,這為進一步有的放矢地完善和建構學生的說明文閱讀知識體系做了有效的準備。
2.預設學程,精心導航
要了解學生“所缺”“所困”,一般是要通過實際的預習展示來了解,而更多的情況要靠教師平時的細心觀察和總結。所以,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得做個有心人,多關注學情、分析學情,在設計學程時要不斷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預先設想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精心設計導學策略。比如,根據以往的`答題情況,我了解到學生對于“下定義”和“作詮釋”這兩種說明方法不太了解,容易混淆,于是我設計了辨析這兩種說明方法的策略。用“激光是一種顏色單純的光”這句話為什么是“作詮釋”而不是“下定義”作為導火線,通過“精講例題—討論方法—習題再練—鞏固方法”,鼓勵學生調動自己的已有知識,去辨析二者的本質區別,最終攻克這一知識堡壘。又如,學生在解答“說明方法的作用”時常常不能正確概括該方法在具體語境中的作用,不能用規范的語言準確表述作用,于是我就將這兩點作為本課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進行突破。在“問題再現—方法指導—規律總結—能力提升”的導學過程中,使問題迎刃而解。
3.飲水思源,溫故知新
《 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是說明文閱讀專題的第二課時,在解題時,不可將前后的知識點割裂開來,獨自為戰,這會缺乏系統性,影響復習的效果。因此,我在進行習題演練時,先引導學生對閱讀材料進行整體感知,回顧第一課時所學的知識,找出說明對象及其特征,然后提問“作者是如何進行說明的”。由此串聯起前一課時的內容,為本課新知識的獲取做好鋪墊,也使學生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4.靈活應變,關注發展
命題者在依據新課程標準、考試大綱,沿承經典題型的基礎上,在不斷地進行著命題的改革和創新。因此,我們在復習時也不能墨守成規,只講基本題型而忽略變式題型。以南通中考語文考試為例,從近年的中考題型及學生答題情況來看,有些學生能掌握基本題型的答題技巧,一看到這些題目他們就能進行相應的思維,并胸有成竹地進行解答,但題目的問法一變,他們就會束手無策,盲目答題。例如,2012年南通市語文中考卷閱讀材料《 中國結 》一文中有這樣一題:“第②段中引用《 易·系辭 》和梁武帝《 有所思 》中相關文獻的目的是什么?”很多學生因沒有審明題意而盲目解答,導致失分嚴重。其實,萬變不離其宗,這道題考查的是“引資料”這一說明方法的作用,仍屬于“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考點范疇。
初中語文的教學設計2
一、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化的內涵
課堂教學本身是一種活動,但我們所說的活動化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活動有很大的區別。它是一種在動態和變化的教育情境中進行的教育活動,它力求使語文學習的結構和組織形式活動化,開發學習資源,將要學習的內容通過活動來實施和完成,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和形成各項語文能力。教師要順應學生的心理需求、心理愿望組織學生參加活動,通過學生自身的活動去經歷、體驗、感受、領悟、總結,形成個體的系統知識和能力素質。在“教師、教材、學生”三者關系上,摒棄以“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的思路,強調課堂教學必須切切實實地以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為主,學生是確實的“學”和“做”,而非單純的“受教”。在活動內容上,應根據教材和教學目標,緊扣教學內容,設計學生聽、說、讀、寫、看的活動;在課堂教學方法上,教師應以組織、指導、調控學生活動為主;在活動方式上,要根據目標力求豐富多彩與多種多樣;在活動范圍上,要以全體學生的活動取代一問一答或少數尖子生的活動;在教學效果上,不僅要看教學目標完成情況,還要注重學生是否主動、積極而有興趣地參與和活動質量的高低。
二、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化的活動原則
1、目標性與豐富性相結合的原則
課堂活動以完成教學目標為目的,通過活動,須讓學生有所得,而不是為活動而活動,為調節課堂氣氛而活動。在注重活動目標的同時,要注意活動內容的豐富性與形式的多樣性,滿堂問、滿堂讀、滿堂練都是與活動化相悖離的。例如,教學《水調歌頭》,要讓學生體會到蘇軾屢遭排擠,一再被貶的苦悶和雖一生坎坷卻能樂觀面對的曠達胸襟,筆者首先安排學生閱讀了余秋雨的《坡突圍》,了解了坡坎坷人生中的一段屈辱歷程。然后,在反復朗誦全詞的基礎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寫作背景與作者的人生經歷交流心得,最后全班交流討論結果。在教師未做任何講解與提示的前提下,有一組同學依據詞前小序的提示,從“何事長向別時圓”一句中讀出了詩人對親人的懷念;據“丙辰中秋”與“起舞弄清影”等句讀出了在這萬家團聚的中秋佳節,詩人獨自飲酒正是為排解內心孤寂、抑郁的情懷……這些活動的設計使學生充分地活動起來,自己讀,自己領會,自己演練,然后小組、全班同學互相交流切磋,最終巧妙而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
2、自主性與合作性相結合的原則
在活動中,首先強調自主活動,在自主活動的基礎上再進行充分的合作。教師要改變觀念,大膽放手,盡量讓學生組織活動。例如,筆者設計的.“課前三分鐘創新解讀”就由學生自己組織,效果很好。這一活動的主要目的是檢查預習,激發興趣,調節情緒,活動由小組長負責組織,內容要與教學目標有關。一年多來,學生創造了許多新穎的形式,大大地豐富了課堂的內容,使每節課都有一個良好的情緒開端,如成語故事、新詞例說、名言解讀、詩詞賞析、改詩改詞、名人軼事、作品推介、我的故事、奇談妙論……這些內容都需要學生課外通過語文學習去獲得,所以不但有利于課堂教學,也促進了課外活動。
3、全體性與全面發展性相結合的原則
課堂活動是少數人的活動,尤其是有限的幾個尖子生的活動現象,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盡管提出很多問題,但由于學生在智力水平上的差異無法使所有學生全參與進來,一些同學只能成為看客。課堂教學一方面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為目的,另一方面四人小組的組織形式,讓學生在獨立自主活動的基礎上共同活動,互幫互學,那些即使暫不能獨立行走的學生,可以由其它成員扶著走。在《土地的誓言》教學的“欣賞與評價”中,有同學就對結尾“我必須看見一個更好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提出了異議:為什么是“用淚水”而不是“用鮮血”洗去“污穢和恥辱”?筆者把問題留給了全體同學,由各小組長組織討論哪個用詞更恰當,為什么。經過一番爭論最終達成共識:文中所說的“淚水”是見到家鄉解放后的喜悅、激動的淚水,而不是家鄉慘遭踐踏與蹂躪時痛苦的淚。這就更能體現出作者必勝的信念。而“鮮血”只能表明愿為故鄉奮戰到死的決心,卻沒能預見到奮戰的結果,未免不夠自信,較為悲觀。
4、課后作業與課堂教學相一致的原則
主動性和創造性能夠讓學生在作業的實踐活動中,獲取生動,活潑,完美的發展,它給學生的是動力而不是壓力,是活力而不是束縛。如果作業缺乏活動性,就會削減課堂教學活動性的效果。為此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時,要將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順延,補充和拓展,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再學習,再研究的欲望,使語文學習走向深入。
(1)、教師要盡可能利用教材間的內部聯系,讓學生比較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聯性。譬如讓學生將《傷仲永》和《送東陽馬生序》進行比較閱讀,從中探討“后天教育與主觀努力對命運的決定作用”的問題。讓學生把《喂――出來》和《羅布泊,消逝的仙湖》連在一起,分析同一題材不同文體風格特點。《春》和《濟南的冬天》同是寫景抒情散文,讓學生在比較中分析研究出散文寫景色特點和技法。
初中語文的教學設計3
一、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的現狀
(1)作業設計缺乏差異性。一個班級的學生個體是有差異的,有的教師只注重文本的知識點和能力點,卻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難以對這樣的語文作業產生興趣。基礎薄弱的學生做起來有困難,基礎較好的學生則不屑完成。長此下去,就會造成一些學生吃不飽、快不了,一些學生吃不下、跟不上的現象,學生對完成作業提不起興趣,這樣的作業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
(2)作業布置缺乏系統性。今天布置什么作業,明天布置什么作業,全憑教師興致,往往缺乏科學的統計依據,教師布置作業的量顯得較為隨便,導致學生有時忙,有時閑。且作業設計有簡單化、模式化的傾向。例如,在課后要求學生進行拓展閱讀,而閱讀材料與課堂教學缺乏實質性的關聯,且教師又沒有提出具體的閱讀要求,這樣的作業學生往往難以落實。實際上,這些簡單化、模式化的作業,不但增加了學生的負擔,而且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升毫無實效。
二、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的原則
(1)作業設計要體現針對性。因材施教,發展特長,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原則。作業要體現個性化,要有助于“提優、抓中、補差”。設計作業應注重作業的層次,有一定的靈活性,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選擇作業時能“愛我所愛”、“對號入座”,調動各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作業設計要體現開放性。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開放式的作業要求學生沖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使作業和生活接軌,讓學生通過課外豐富多彩的作業形式,鞏固、應用、深化所學的語文知識。設計開放性作業,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且能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
(3)作業設計要體現趣味性。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認為負擔重,除了指作業量多以外,還有一個方面是作業乏味。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是乏味的。興趣跟時間的占用是成正比的。興趣越濃,就越舍得花時間。當我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種種途徑、方式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是有趣的事情之后,還應該在作業布置讓學生感受到創作自己的作品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主動性。學生的智慧與趣味化的作業設計碰撞在一起,經常會產生很多閃亮的火花,讓我們為之驚嘆。如學習詩詞時,為進一步讓學生理解詩詞所表達的情感,不妨設計詩詞配樂、配畫的作業。學生嘗試用音樂、畫面來詮釋它,看是否能淋漓盡致地把詞中的意境表現出來。也可設計配樂朗誦,舉行了一次詩歌朗誦比賽。能說的說、能奏的奏、能畫的畫,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才能,讓學生以自己喜愛的方式完成對知識的鞏固。這些的作業,讓學生在完成的同時也體會到了成功的樂趣。一方面張揚學生的個性,讓學生盡情發揮自己的特長,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激發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語文素養。
(4)作業設計要體現實踐性。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語文的學習與學生的生活融為一體。豐富多彩的生活是學生學習語文,提高能力的舞臺。課改后的語文教學,更應體現“拓展語文學習的渠道,構建開放、適應時展的課程體系”的理念,語文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的“學得”又要關注學生的“習得”,提高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因此,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應關注學生的生活,與時代生活聯系起來,設計注重運用性、實踐性的作業。這樣的作業能讓學生在讀讀、議議、演演的實踐過程中,充分運用語文知識,結合自己的生活而有所體驗,有所發現,有所積累。這些實踐性的作業設計,超越了文本課堂,引導學生走向現實生活,真正提高學生的能力素養。
(5)作業設計要體現自主性。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的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而且學生一味地按老師的要求去做,一方面學生對作業失去興趣,另一方面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的自,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還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再說,由學生自己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查缺補漏設計自己的作業,更適合他自己,他也會更加喜歡自己的作業,完成起來也比較容易。這樣,學生就會將學習視為一種自主性、賞心悅目的最具創造性的活動。
初中語文的教學設計4
一、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增加吟詠誦讀教學
在初中語文古詩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認為學生只需要會讀和背誦古詩就行了,所以對于具體的理解和體驗教學不夠重視,語文古詩教學被簡單理解成為背誦和朗讀。這樣會使語文古詩教學的有效性收到影響,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難以得到提升。因此,教師應該突破這種教學模式的束縛,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例如,在學習王灣的《次北固山下》的時候,教師應該組織學生進行情景想象,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誦讀活動。在誦讀“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的時候,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理解古詩中的情景。這樣學生在吟詠誦讀的過程中對于古詩的理解會更加深刻,學習的效率會大大提升。
二、加強教學指導,改變灌輸式教學模式
在初中古文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方式比較注重灌輸式教學,注重讓學生通過機械的記憶和背誦來掌握所要學習的內容。更多的時候,教師會引導學生在語文教材中進行注解,但是這樣的教學效果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加強教學指導,引導學生采取一種更加有效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使學生的語文古文綜合素養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在學商隱的《夜雨寄北》的時候,古文中有“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理解其中包含的意思,去感受作者對于美好事物的想象。只有通過這樣的理解性記憶,學生對于其中的內容才會有更好的掌握,學習的效率才會得到很好的保障。
三、優化教學觀念,實行文言并重
在初中語文古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習慣于把字、詞、句的理解和翻譯作為教學的重點,讓學生進行逐句背誦。但是卻忽略了文與言之間的關系,走入了教學的誤區。所以,想要提高語文古文教學效率,優化教學目標設計,教師應該注重結合文言開展教學,全方位加強學生對于古文的理解。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古詩的同時,應該強化學生對于課文內容和學生思想情感的理解。同時,需要對于文章進行適當的評價,使學生可以在掌握古詩語言表達技巧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語文讀寫能力。例如,在學習文天祥《過零丁洋》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針對文章的內容進行理解,對于古詩中表達的情感進行感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充分展示了詩人愛國的情懷,甘愿為國獻身。
四、開展探究學習,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新課標強調,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組織合作探究學習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在初中語文古文教學過程中,通過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學習,可以使學生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激發學生學習語文古文的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例如,在學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結合古詩內容分析作者所處的情景以及作者的情感。“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通過這兩句對秋風的描寫,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思考詩人的情感,深入開展探究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五、巧用多媒體技術,增強學生情感體驗
初中語文的教學設計5
縱觀我國教育在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設計模式的發展,呈現出這樣的兩種大體趨勢:一種是繼承和完善中國傳統教育,“以教為主”的傳統教學設計理論確實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在課堂實踐中我們已經充分地發揮了它的優點: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方便教師組織、監控整個教學活動的進程,方便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適用于科學知識的系統傳授;并能充分考慮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同時,也暴露了它的弊端:完全由教師主宰課堂,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才。另一種是美化和宣揚美國式教育,效顰基于建構主義的“以學為主”教學設計模式,該模式強調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并要求較豐富的學習資源和認知探究工具的支持,因而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發現,培養了大量的創造型人才,這是其突出的優點。但是,由于這種教學設計模式只強調學生的“學”,往往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的發揮,忽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全面掌握,不利于各學科知識的系統傳授;另外,由于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當學生自主學習的自由度過大時,還容易偏離教學目標的要求。
筆者認同這種“學教并重”的教學設計模式,它能將“以教為主”和“以學為主”兩種教學系統設計完美地結合起來,互相取長補短,相得益彰,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即注重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又注意了學生素質的培養。
《桃花源記》的設計課時是兩課時,第一課時以學生的自學為主,教師適當指導,主要學習字詞、難句翻譯及誦讀。對字詞的學習,進行了適當的整理,如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以求得為下一節課的學習打下較好的基礎。
重點在第二課時。通過對目標、學生特點的分析及第一節課學生的掌握情況,筆者進行了如下的教學。
一、導入
由《飲酒》導入,并問:此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趣?
由于這首詩是八年級學過的,通過對舊知識的溫習,較自然地引入作者及背景,導入過程較為自然,新舊知識也有了關聯。
二、初讀感知
1.配樂朗讀,請兩位學生朗讀課文,教師課件配樂。
2.師生對兩位同學的朗讀進行評價,正音正字。
3.解決文言詞語。課件展示一些重點文言詞語(分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提問。
4.翻譯重點語句。
這一環節主要是對上節課的復習,主要考察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為整體理解課文打下基礎,也為下一環節的開展蓄勢。
三、創造性閱讀
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往往陷入對課文的逐句翻譯中,使得課堂教學呆板、缺乏生氣,筆者的'這一設計就是要打破常規,使之成為一堂課的高潮,這就是創設情境,創造性地再讀課文,變枯燥的翻譯為有趣的再閱讀。具體設計如下:
師:我們剛才的學習,大家的勁頭都很足,很好。桃花源最后沒有人找到,這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憧憬。可是,當時,誰也不知道,有一位教師先生和他的學生在漁人離去的一個月后,又一次來到了桃花源。
大家的表情很驚訝,課堂初步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師:假如老師就是晉太元年間的那位教書先生,你們就是我的學生(我指了指靠邊的一組學生),我們的教室就是桃花源,在座的各位是桃花源的百姓,我們來再現一下當時的情景,好不好?
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
師:漁人發現了一處叫做桃花源的好去處,吸引了無數的人前去,可是這個地方卻如海市蜃樓一般,不見了蹤影,真是令人神往啊。聽說周圍風景絕佳。也罷,今日就帶著弟子們去見識一下(大家笑)。
我示意了一下讓大家安靜。
師:泛舟溪上。百聞不如一見,果然絕佳(課件展示美景圖),觀之使人流連忘返啊!
問一生:我們走了多遠了?
生1:不知道(生笑)。
師:忘路之遠近,是不知道啊。咦,前面風景怎么大不同?你來說一下(指另一生)。
生2: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芳草鮮美(生笑)。
師:看來你就是陶淵明啊(善意的笑)!
……
師:真是太高興了,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沒想到,別人想破了頭,找斷了路都沒來到桃花源,我們師徒卻于無意之間進來了。哈哈哈!
隨意走到一位學生跟前,叫起他。
師:老人家,你老高壽啊(生笑)。
生3(有點扭捏):100歲了(眾笑)。
師:那可是老壽星了。你老看上去精神蠻不錯的。
生3:別看我歲數大,可是頭不暈,眼不花,我覺得自己還可以再活50年(眾大笑)。
師:呵呵,老人家,就您這精神頭兒,再活100歲也有可能啊。祝您長命百歲(有生笑)。呵呵,說錯了,應該是祝您長命兩百歲(生大笑)。
……
從這里的情境教學設計中可以看出,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在此處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體現得恰到好處,而作為主體的學生因為信息技術創設的情境感染能夠積極地參與進來,對課文進行創造性的再學習,使“學”和“教”相得益彰,變被動地學習為主動地獲取知識,體驗得到知識的快樂。
四、探究考證
經過上一環節的學習,大家意猶未盡,筆者借此又適時地拋出這樣兩個問題:
1.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
2.漁人在本文中是以什么樣的形象出現的?
引導大家分組討論。大家在討論中,都能夠查找資料(雖然不多),依據課文發表自己的見解。特別對于第2個問題,以往教學中容易忽視,筆者也借機表達了自己的見解,揣測或許在陶淵明的筆下,“漁人”就是“愚人”吧。
最后,對于主題,筆者做了如下的總結:本文借武陵漁人偶然發現桃花源的故事,表現作者對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動亂、黑暗生活的不滿,同時表現了對不守信用、虛偽奸詐、趨炎附勢的市井媚俗之徒的強烈諷刺和批判。
總體上看,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真意切的課堂氛圍,從而真正調動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來,這樣便能實現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完美結合。但以上僅僅是一兩節課的一個實踐片斷。在初中語文的教學實踐中,把信息技術的手段運用到課堂上,這才是我們的真正目的。
初中語文的教學設計6
整體來說,這節課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原因主要是流程設計缺少對文本的整體感知,板塊是割裂的,文本解讀難以到位。我不由想到了“主問題”這個關鍵詞,應該說,上述板塊式教學能簡化教學環節,使課堂教學條理清晰,只不過,互不相連的問題不能稱之為“主問題”。余映潮老師提出,在閱讀教學中要用盡可能少的關鍵性提問或問題,引發學生對課文內容更集中、更深入的思考。這是針對課堂上的隨意連問,簡單追問和習慣性碎問而言的。“主問題”指的是閱讀教學中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提問或問題。閱讀教學中設計“主問題”,我們的課堂才精彩紛呈,活力四射。那么,如何設計“主問題”呢?
一、深入解讀文本,優化主問題設計
教師對文本解讀的深度決定著課堂教學的高度,教師只有對文本進行深入解讀,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解讀文本,從而收獲到課堂教學的美麗風景。
主問題設計需要教者精細閱讀課文和精心思考教學。閱讀教學要“潛心會本文”(葉圣陶語),于永正老師也說:這法那法,讀不懂教材,沒法。教師要依據自己的閱讀經驗,揣摩解讀文本的每一個細節,預想學生閱讀文本時有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策略,從而準確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進行主問題設計可從如下方面入手:扣住課題,因為標題能概括中心,往往是內容的濃縮,情感的出發點;找準文眼,品味、體悟文章中的重點詞句,感悟作者的情感;根據文章結構,任何文體都有一定的行文思路,教學時若能抓住作者思路自能悟出深意;聯系文章背景,有助于深入地解讀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
比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我從標題入手設計了如下問題:
1.我的叔叔于勒是什么樣的人,請做于勒的簡歷;
2.對叔叔于勒應持什么態度?我們一家對叔叔于勒是什么態度?
3.菲利普夫婦對親兄弟于勒態度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4.揣摩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變化的語句,說說他們是什么樣的人?
這樣的設計改變了傳統教學一律從小說三要素入手,概括情節,分析人物、明確環境描寫作用的不變教法,設計有遞進性,由淺入深,問題之間有邏輯性,可以激發出學生的探究興趣。
二、揣摩教學目標,優化主問題設計
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必須講求教學效率,所以,每一堂課必須圍繞明確的教學目標進行教學。面面俱到式的教學,只能導致教學目標不明,課堂教學沒有重點。
一位老師這樣設計教學鐵凝的《生命與和平相愛》。設定的教學目標為:通過分析文章所描寫的戴維這一人物形象,探究其具有優秀才能的根源,從而了解猶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禱和平的感情及猶太民族重視文化教育,重視培養生存能力的情況。針對這樣的教學目標,設計了這樣幾個主問題:
1.猶太民族中的優秀青年戴維是怎樣的形象呢?請捕捉有價值信息為戴維設計一份全面、別致的小檔案,檔案中必須包含評語這一項。
2.如此優秀的猶太青年,其優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呢?請閱讀課文,并結合對猶太民族的了解,探究其中的原因。
3.有人認為,本文題目“生命與和平相愛”可以換成“個人——家庭——民族”,也有人認為不能換,因為這三者之間相距甚遠。你認為呢?請結合課文內容,具體闡述理由。
這幾個教學問題,目標指向非常明確,第一問解決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文本,而設計小檔案及評語的形式,比形象分析更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第二問探究“優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旨在揭示戴維這一形象背后蘊含的社會意義,引導學生從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民族精神等方面分析,從而達成“了解猶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禱和平”這一目標;第三問解決對文章主題的理解,通過設置對矛盾問題的選擇回答,巧妙地把教學引向深入。
這幾個問題成了支撐此課的骨架,從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到對文章思想內涵的把握,逐漸達成教學目標。
三、考慮學生學情,優化主問題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說:“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戰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所以在課堂問題設計上應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出發,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以學定“問”。
有位老師為《天上的街市》這樣設計課堂問題: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詩人描繪出的“天上的街市”;詩人是通過怎樣的寫法創造出這樣美好的境界的?你能分清哪些是詩人的聯想,哪些又是他的想象嗎?課堂至此晦澀不暢,氣氛沉悶。
究其原因,在于問題設計背離了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能力狀況。初中生興趣廣泛,思想活躍,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課堂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但概念定義下的內容理解,對于學生的思維訓練意義不大。更何況 “聯想”、“想象”的手法是本單元學習目標,直問哪些詩句運用了聯想,哪些詩句運用了想象,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難于理解。
根據學生的學情,相同的內容,不同的問法,效果可能就會大大不同。我們不妨這樣設計《天上的街市》:
1.詩人描繪的“天上的街市”是個怎樣的世界,請用一、兩個詞語概括。
2.詩人描繪出的“牛郎織女”的生活與民間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通過哪些詞語表現出來的?請圈出體會。
3.詩人為什么要對民間故事作這么大的改動?他的用意是什么?這種寫法叫什么?
初中語文的教學設計7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的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因此,課堂教學改革就成了新課程改革是否成功的關鍵環節。這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樹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現代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與能力,使學生養成創新的意識和實踐的能力,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一、教學設計應由師生雙方共同制定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片面強調知識和技能目標、忽視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和個性發展的做法;要強調語文教學探究性和實踐性的教學目標,強調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尤其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初中語文教師應針對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每堂課的教育目標,提倡學生參與學習目標、學習進度和評價目標的制定,盡量鼓勵學生參與單元目標、課時目標的設計。這樣將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確每節課的學習目標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有利于學生的自我反饋和評價,從而使教學更有針對性、目的性。
二、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充分考慮語文學科的特點,采取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為了能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革,保證學生自主性、探究性學習的真正落實,新課改首先通過課程結構的調整,為學生活動留有廣闊的時間和空間。同時,新課程標準通過改變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培養學生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與之相適應的學習方式,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更有個性。研究表明,人具有與生具來的探究愿望和渴望獲得知識的好奇心、求知欲,具有獲得新體驗的需求和獲得被人認可與欣賞的需要以及承擔責任的心理需求。而這些需求的滿足,必須有一定的教育環境和恰當的方法。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在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切實可行的能主動探究的學習環境,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特點,對學生實行探究性教學。在這里,采取小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不僅能使學生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體會到探究學習的過程,培養了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三、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精心的設計
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從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入手,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并展開探究學習,這不僅使學生獲得有關的語文知識和經驗,而且使學生體驗到探究活動的過程、方法和成功的喜悅,并深刻認識到知識就在身邊,符合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原則。因此,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設計應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使學生真正體會并感受到身邊的語文物質和所發生的語文變化,感受到語文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例如,在學習氧化還原的有關知識時,可讓學生觀察自己家中使用了哪些金屬用具,觀察使用的鐵鍋在刷完后的第二天會有什么變化。為什么含有油性的用具用清水不好刷,加上清洗劑就很容易刷洗干凈?從而使學生體會并感受到語文無處不在、學語文對日常生活非常有用,原來自己也可以應用語文知識來解釋甚至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成功感、成就感,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信心,因而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四、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習資源,因地制宜地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
由于受經濟發展水平限制,各地、各學校的辦學條件各不相同,不可能每所學校都擁有豐富的書籍、雜志和實驗設備、網絡等教學資源。但是,各個學校都有有助于學生學習和感的人力資源和可供挖掘的社會學習資源。初中語文教師應把適當的時間放在為學生選擇并提供大量的本地經濟實用、切實可行且富有實效的學習資源上,那就能為學生提供一種新的有實效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處于一種可以自己選擇的最能滿足自己學習需要的課程資源。例如,當學習與水有關的知識時,可以到當地環保部門查閱有關水資源和水污染的有關資料和數據,以培養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以及學會與人溝通的能力。同時,初中語文教師在設計有關實驗時,還可以指導學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常見用品和廢棄物品制成簡易的實驗器材,或者替代實驗用的語文藥品。例如,用雞蛋殼代替碳酸鈣、用鮮花或者紫蘿卜一類的蔬菜等制作酸堿指示劑、利用廢棄的飲料瓶或者藥瓶用做反應器具等。這樣既可以解決實驗器材、藥品的短缺問題,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節約意識、環保觀念,一舉多得。
五、初中語文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堅持的幾個原則1.堅持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多元化
課堂教學目標的多元化,是判斷一節課好壞的主要標準之一。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方案時應充分考慮多種教學目標的落實,讓新課改素質教育觀念在課堂教學中有所轉變,從而使課堂教學效果更加有效。
1.堅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觀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初中語文教師要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以保證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時間及學習任務的落實,從而把教師教的過程和學生學的過程統一起來。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設計課題教學時應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在主動體驗、主動感知和主動探究實驗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培養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初中語文教師應及時轉變教育教學觀念,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以促使學生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真正落實。
2.堅持教學資源的多元化
初中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有效的教學資源、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努力完成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學習內容。尤其應重視語文實驗并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等輔助教學手段,以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繼續開展。
【初中語文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經典教學設計03-28
初中語文雪教學設計03-17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02-17
初中語文優秀教學設計02-16
初中語文背影教學設計05-09
初中語文春酒的教學設計04-10
初中語文《背影》教學設計09-25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03-31
初中語文特色教學設計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