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初二語文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二語文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課文內容分解表
知識點學習水平
識記理解運用
1、整體把握課文,體察人物思想感情。
2、揣摩語言,深入領會語句的意味。
3、理解、積累“惶恐、荒僻、滯笨、愧作”等詞語。
(2)學習水平描述表
知識點學習水平描述語句行為動詞
1、理解、運用把握文章內容,體察人物思想感情。歸納分析討論
2、理解、運用揣摩語言,體味其豐富的內涵,增強對語言的感悟和理解。理解、討論
3、識記查閱字詞典,記住字詞的含義記住
二、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不幸者的同情、關愛的思想感情,激發愛心。揣摩語言,深入領會語句的意味。
三、教學難點:
全面準確地理解課文內容,探究材料安排的特點。
四、媒體選擇與組合
媒體選擇如下表所示:
知識點媒體類型媒體內容要點媒體在教學中作用使用方法
1、校園網絡顯示文章標題結構,便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邊出示邊歸納
2、課件顯示優美語句,便于學生賞析課文語句邊出示邊分析
3、投影出示詞語,便于學生快速識記詞語顯示詞語
4、錄音機、磁帶朗讀課文,便于學生欣賞課文學生聽讀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我們周圍有一些人,他們生活艱難,不被人重視,卻有金子一般的`心,你是怎樣對待他們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作家、文學翻譯家楊絳的《老王》這篇文章,探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講授
六、教學流程圖:
七、布置作業。
1.試以老王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中老王給“我”送香油、雞蛋這一部分。
引導學生深入領會人物思想感情。以老王為第一人稱,就要描寫老王的心理活動,要在領會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充分展開想像。
2.在你的周圍有像老王這樣的人嗎?他有什么樣的特點?在本子上記下來。
八、板書設計:
老王
楊絳
(邏輯、時間順序)(時間順序)
老王
教學后記: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產生共鳴,對現實生活中見到的對不幸者、弱者的冷漠深有感觸。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積累一些文言字詞;了解“序”這種文體;體會對比手法的作用;熟讀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多種形式朗誦訓練,提高學生誦讀文言文的能力;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積累字詞,解決疑難點,把握文章內涵。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養成勤奮刻苦的習慣,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人生中的挫折困難等;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積累一些文言字詞,理解并熟讀背誦課文。
難點:理解把握文章深刻內涵,挖掘其現實意義。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二)檢查預習
1、點同學朗讀課文,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
叩(kòu)問 叱(chì) 咄(duō) 俟(sì)負篋(qiè)曳(yè)屣(xǐ) 皸(jūn)裂 媵(yìng)人 以衾(qīn)擁覆 皆被(pī)綺繡 容臭(xiù) 燁(yè)然 缊(yùn)袍 敝(bì)衣
2交流搜集到的有關作者,作品背景的知識。(教師依據情況補充)
(三)疏通課文文意
1、指導學生運用“五讀法”,即“讀標題、讀引言、讀課文、讀注釋、讀練習”自主學習課文。要求用梳辮子的方法整理本課重點文言字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
2、小組合作交流解決疑難點,不能解決的在全班交流時提出共同解決。
3、全班交流,教師引導性地鞏固字詞。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2)、作者在求學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都是怎樣解決的?找出相關句子加以印證。
(3)、作者的寫作目的是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2、全班交流,明確:
(1)、本文以作者自己學習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敘述在他青少年時代求學生涯中的艱苦和勤奮,表現了頑強的學習毅力和勤奮的學習精神。文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馬君的殷切期望。
(2)無書:無從致書以觀──借書,抄書: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
無師:無碩師名人與游──求師: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為師嚴厲:未嘗稍有降辭色(遇其)叱咄──求學禮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禮愈至。
求學中途艱難:足膚皸裂而不知四支僵勁不能動──受人照顧: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學習生活艱苦: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處其間──樂以忘憂: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3)、本文是一篇序,是贈序,亦即贈言。是作者寫給馬君的贈言,勉勵他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文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滿懷期望,態度懇切。
(三)、精讀研討(小組合作探究)
1、作者為什么能克服種種困難,而“卒獲有所聞”?
2、文中從幾個方面表現了明代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 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些呢?
3、找出課文中議論的句子,說說它的作用。
引導學生對照課文內容,聯系生活實際深入地討論,不僅要理解課文內容,也要提高認識。
(四)、體驗與反思
引導學生比照作者,談談自己的學習經歷,找出不足,提高認識。
(五)、課堂總結
(六)、課后積累:搜集古人在艱苦條件下勤奮學習、以苦為樂的事例。
(韋編三絕 懸梁刺股 囊螢映雪 鑿壁偷光 畫荻教子)
板書設計:
送東陽馬生序
一、嗜學、力學:
1.無書借書抄書──讀書┐
2.無師遠訪先達──求教├──艱
3.求學過程艱苦──有得┘
二、善學、勤學:(對比)──勤
三、寫序目的──篇末點題,交代主旨。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3
有兩幅對聯大家一起看一下:(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滿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軍國,草堂猶是杜陵春。)同學們能夠猜出這是寫的唐朝哪位詩人嗎?(杜甫)盛唐時期,我國有兩位著名詩人,他們一個被后世稱為“詩仙”,一個被稱為“詩圣”,就是李白和杜甫,并稱“李杜”。杜甫的詩大多真實表現了現實生活,他親身經歷“安史之亂”,所作的《三吏》《三別》更真實反映了唐朝末期戰爭給人帶來的苦難生活,今天我們學習其中流傳最廣的《石壕吏》。
一、整體感知,聽讀課文
(導)作為一首敘事長詩,故事性很強,不過讀起來卻也是朗朗上口,配上曲子也別有韻味,請讓我先給同學們示范誦讀一遍,注意停頓、節奏、及語調變化,大家可默默跟讀,準備朗誦。
1、播放錄音《二泉映月》教師范讀。
2、學生范讀,同學們聽的很認真,有沒有愿意試一下。
3、學生,并配樂齊讀。(:朗讀基本功很扎實,很到位。)
二、疏解課文,復述情節
(導)這首三吏三別中的作品,作者在音律和諧,文字簡潔的形式下,同時也賦予了作品深邃的思想和對現實強烈的批判色彩,杜甫想說什么呢,他最終說了沒有?這是我們要思考的,下面讓我們跟隨詩人的腳步去石壕村看一看,那里發生了什么?這個任務交給大家。
1、小組討論,結合注釋,先疏解字詞,提出疑難一起解決,理清故事情節。
2、質疑并復述課文。(走:跑前:走上前且:尚且更:再從:跟從)
3、補充并做評價
(明確)因為古詩言雖盡而意無窮,所以在抓住主要情節的同時可以適當發揮想象,不要抱者翻譯的心態去學,重在欣賞,領會意韻。
三、賞析課文
(一)內容淺析
1、如果用文中一句話概括全文,應該是哪句?(有吏夜捉人)
2、為什么是“捉人”還是“夜晚”?(不是征兵,是強抓,半夜表明官吏兇狠無情)
3、最終抓到人沒有?(抓到了,“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暗示作用)
4、文中主要人物是誰?板書:吏婦(官吏憤怒的大聲呼叫,)
5、這兩個人物出場各自態度反應如何?板書:呼啼(婦人悲傷的哭哭啼啼)
6、抓人的情節以什么形式描述出來的?婦人致辭。
7、思考婦人交代的幾層意思?三層:戰爭慘烈;家境困難;自請服役。
(明確:表明戰爭慘烈的句子,家境困苦的句子,)
8、有人讀完文章說顯然老婦人致辭的三層意思是一口氣表達出來的,你怎么認為?(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9、老婦人真的自愿去服役嗎?自請服役時老婦人心理真實想法是什么?(自請服役也暗示掩護老翁和兒媳的'心理。)
10、請出幾位同學表演一個改編了的短劇,同學們看一下這樣的改編有沒有道理?
(演的最突出的誰?官吏,但在原文似乎他沒說一句話,不過這樣增添故事情節確實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情節更加完整了。采訪一下演官吏的同學,你是讀了那句話受啟發才演的惟妙惟肖的?)
明確:這是本文在藝術構思上的特色,全文雖只有120個字,但情節并不簡單,題目以石壕吏為題,但詩人在正文中給他暗寫,老婦人用明寫,成為一篇抒情獨白,但用心品味發現這些語句是官吏逼問出來的,兇殘的特點暴露無疑。這叫“藏問于答”文言文經常用到。再次感謝幾位同學的表演,使我們加深了對課文的了解。
11、讓我們齊讀一遍老婦致辭這一段,感受一下氣氛。
(二)質疑探究
以小組為單位,要求每個小組提一個最想得到解答的問題。(學生提問)
(1)為什么要特地點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哪一句對下文敘事最有預示作用?
(2)“聽婦前致詞”是誰在聽?
(3)“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未寫泣者是誰,我們能推知是誰嗎?
(4)差役為什么沒有抓他呢?
(5)作者在故事里充當了什么角色的?面對差役的蠻橫他為什么沒有勸阻?
(6)這首詩反映了詩人思想上的矛盾心理是什么?
(三)深挖主題
1、認識作品的主題
2、認識杜甫
引入《望岳》《春望》和本文歸納
3、生談文中的捉人與現在的征兵區別來看社會的變遷
4、學習文章的寫法。
四、主旨總結
(導)綜觀全文,你認為是從誰的角度敘述的?杜甫,但作者的內心卻沒能展露,他一直保持沉默,他心里到底有沒有想法?(板書:憎惡官吏的兇殘,同情民眾的苦難。)他將自己的感情融會在平實的敘述之中,這是本文另一的語言上的特點。詩人懷著深厚的同情之心為人民唱歌當哭,記下了戰亂年代一幕驚心動魄的場景。
五、嘗試背誦
六、作業:
1、背誦并默寫。
2、續寫老婦人走后,這家人的生活,或她在軍中生活的日子。
200字左右,想象合理。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4
教學方法
朗讀法、品味探究
教具準備
課型
教讀課
教學內容及分析
《背影》,一篇娓娓道來的文字,何以在文壇不朽?正在于它是一記情感的重錘,重重地敲擊在人的心靈共鳴點上。父子親情,罄竹難書。但在這里,背影的一瞬化作了永恒,一個背影力敵萬語千言的傾訴。背影,恰似一道情感的閃電,照徹千千萬萬顆赤子之心。
預習檢測
1、了解作者
作者 (1898-1948),字佩弦,江蘇省揚州人, 、 、學者、 。《背影》是 散文。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交卸( ) 奔喪( ) 橘子( )
晶瑩( ) 迂腐( ) 瑣屑( )
柵欄( ) 差使( ) 照看行李( )
3、結合語境解釋下列詞語:
狼藉: 躊躇:
觸目傷懷: 蹣跚:
不能自己: 頹唐: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掌握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理清思路。
3、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體會語言質樸、動人的特點。
4、深入體會文章表現的父子間的深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珍愛親情。
教學重點
1、深入體會文章表現的父子間的深情
2、理解文章質樸、動人的語言
達標檢 測
第一課時,見練習冊23頁1-6題
第二課時,見練習冊 25頁1-6題
教學難點
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
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教 學 內 容
教師活動(呈現目標、設疑 質疑、啟發引領、適時點評、激勵評價、總結反饋)及為突破難點所作的知識儲備(備用題)
學生活動(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展示提高、能力形成)
同組教師建議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出示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掌握字詞。
2、整 體把握文章的內容,理清思路。
三、預習檢測。
四、讀課文。
播放《背影》朗讀錄音,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父子之情。
五、整體感知。
自讀 課文,回答下面問題(1— 4為搶答題)
1、 “我”與父親最后一次相見于什么時候?什么地點?
明確: (二年前的冬天,徐州)
2. “我”與父親見面的背景如何?
明確:a、祖母死了
b、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
3. 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寫的.主要事件?
明確:浦口車站送別兒子
4. 找出本文的行文線索?
明確: 背 影
5. 全文共寫了父親的幾次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并依次劃分課
文結構層次。
開篇設疑 惦記背影(思念父親) 1
回憶往事 悲涼氣氛(別時家境) 2-3
鋪墊背影(細心關照) 4-5
刻畫背影(望父買橘) 6
惜別背影(父子分手) 6
別后思念 再現背影(別后懷念) 7
6. 體會作者用“背影”做題目好在哪里?
a.具有代表性。
b.是作者感情的觸發點和凝聚點
c.角度新穎,給作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d .符合當時人物所處的特殊位
六、課堂小結。
第二課時
一、課前檢測
二、導入
三、出示學習目標
1、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體會語言質樸、動人的特點。
2、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珍愛親情。
四、精讀賞析
在送行過程中,父親為兒子做了許多事,比如:親自送行,照看行李,講定價錢,
揀定座位…….其中哪一件事最讓你感動?為什么?齊讀這一部分,學習作者刻畫人物的方法
明確:望父買橘最讓人感動。
1、 請找出描寫父親外貌神態及動作的句子讀一讀,并體會其中的含義。
明確:父親的穿戴: 黑、深青 (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勢: 蹣跚 (蹣跚的背影)
爬月臺的動作:攀、縮、傾 (艱難的背影)
2、請找出父親送兒子上車的過程說的四句話,并體會它所含的意思。
明確: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我走了 ,到那邊來信!
進去吧,里邊沒人。
(這些話含有著許多憐惜、體貼、依依不舍的意思)
6、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散文貴在以情感人。文中有幾次作者的淚在悄悄地流,為什么?請找出來讀一讀
明確: a、悲哀之淚: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
b、感動之淚:望親買橘
c 、惜別之淚: 父子離別
d、傷心之淚:再現背影,淚光瑩瑩
五、、拓展延伸(寫作指導)
過渡:本文之所以膾炙人口,流傳至今,除卻作者洗練的文筆,細心的觀察,用心的感悟,還緣于作者獨特 的的選材構思——截取法
1〉截取法:在記敘文中,截取事物最精彩、最動人、最能反映其閃光瞬間而加以表現的選材方法,稱之為截取法。
六、課堂小結。
七、作業。(投影)
八、板書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5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石壕吏》杜甫生平
教學目標:(情節如何生動)
1、了解《石壕吏》的寫作背景。
2、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作品蘊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語言的。
4、根據情節提示能復述故事甚至進行背誦。
教學步驟
一、導入:
1、回顧所學: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杜甫的兩首詩,初步了解了杜甫這位詩人。他早期的作品風格熱情奔放,戰亂流離時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揚頓挫。這節課我們將會學習的這首詩,與《春望》是同一個時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亂發生后寫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詩,而《石壕吏》是敘事詩。那么詩人又想通過這首詩告訴我們什么?抒發他怎樣的感情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內容。(出示教學目標)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寫作背景。
2、出示寫作背景: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陽,看看戰亂后的故鄉。可是不到兩個月,形勢發生逆轉,唐軍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守河陽,河陽一帶又騷動起來。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詩人這時被迫離去,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回到華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婦們的愁眉苦臉,所聽到的都是別家出征時的哭聲。著名的“三吏”“三別”就是根據這番經歷寫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構思巧妙、情節生動而流傳最廣。
二、解決生字詞和重要注釋
壕逾鄴戍惟嫗衰應泣咽
【逾】越過【一何】多么【戍】防守【附書至】捎信回來【新】最近
【偷生】茍且活著【已】停止,這里引申為完結【乳下孫】還在吃奶的孫子
【老嫗】老婦【猶得】還能夠【泣幽咽】(有人)低聲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斷續的`哭聲
三、復述故事
根據同學們所理解的字詞的意思,用自己的話將這首詩的大意以講故事的形式復述出來。要求:以第一人稱“我”,也就是杜甫的口吻,講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四、精析課文;理清情節發展脈絡,指導學生背誦。
(1)提問: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理清故事情節,并概括詩歌的思想內容。
明確:這是一首敘事詩,其主體部分是老婦人的“致詞”。詩的前四句寫“致詞”的由來,也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最后四句是結局和尾聲,暗示老婦已被抓走。
(2)學生根據思路提示,讀詩,嘗試背誦。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問:由第一句話可以得出哪出?“夜捉人”說明什么?明確:時間、地點、事件。惶恐不安,緊張恐怖的氣氛。
2、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走,古今異義,古指跑。為什么老翁逃走,而讓老婦出門和差役周旋?
明確:抓丁只抓男的,婦女可以免除徭役。
(二)、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為什么“怒”?為什么“苦”?在這里吏和婦出場的態度和反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吏的呼喊和憤怒下,老婦只有哭啼和訴苦。這里用了兩個一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多么,起強調作用還有就是對比。而且還連用了兩個感嘆號,你們說可以用句號代替嗎?(不能,加強語氣,強調吏的憤怒兇狠和婦的無比痛苦)
(三)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1、這段致詞是此詩的主題部分,它有三層意思,可以分成三層。每一層都寫了什么?你們試分一下。
(明確)三男從軍,兩兒戰死。家無壯男,十分貧困。為保家庭,自請服役。
2、問:“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如何理解?
明確: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
2、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更,再。惟,只。裙,古今異義,古專指下衣,這里泛指衣服。
3、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老嫗為什么請從吏夜歸?
(保全家中僅存的三人)
前面講了征兵只征男,為什么老婦也被征走了?(反映戰爭的無情)
4、問:老婦是沒人問她,而自訴出來的話嗎?
(明確:不是,是在差役的步步緊逼下說出來的。)
為什么詩中不寫差役的話?
(明確:這是一種“藏問于答,明暗結合”的寫作手法,問可以推測出來)
(四)、第四段: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絕,停止。如,仿佛,依稀。前途,古今異義。古指前方的路途,今喻示來的處境或特指好的未來。
1、問:誰在哭?(兒媳)
2、幽咽聲很低,杜甫還能聽著,說明什么?(作者一夜未眠)
3、如果說杜甫睡著了行嗎?為什么?(關心人民疾苦實在的體現)
4、“獨”說明什么?(老婦被抓走)
5、想象一下,詩人和老翁是以什么樣的心情作別的?
全詩以詩人和老翁作別而結束。分別了,但各自的生活還得繼續。想象一下,留下的老翁、兒媳、幼孫三人,在兵荒馬亂中將何以度日?等待老婦的又將是怎樣的命運?
(3)出示故事情節提示圖,老師領著試背誦
五、思想感情
假如你是詩人,夜投石壕村,親眼目睹親耳相聞了有吏夜捉人這件事,你會是怎樣的心情?(學生可能會答:沉重、同情、贊揚老婦勇敢等等)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當時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頌石壕老婦勇于承擔苦難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進行的這場平叛的戰爭,希望能取得最后的勝利;但他又寫出了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這又表明他為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深感悲痛。
六、總結
老婦、石壕吏。老婦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動從軍,有敢于承擔苦難的精神。石壕吏開頭出現,中間便隱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態度較為粗暴,兇暴無比。
全詩通過詩人的見聞,詳寫老婦的痛苦申訴,描繪出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揭露了官吏的橫暴,表露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詩人,郭沫若稱頌他:“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在杜甫的詩中,“三吏”“三別”抒寫民間疾苦最為深刻,杜甫風格沉郁頓挫,主要是因為他的作品抒寫了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詩人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動大眾息息相通,詩人的脈搏和著民眾的脈搏一起跳動,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詩人。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石壕吏》(石壕吏構思如何巧妙)、補充杜甫生平事跡相關文學常識、小測。
(說明:課堂內容如上,但課時安排按實際進行調整)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燈籠》是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的單元目標是品味課文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分析寫作方法,體會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感知課文內容,;理解其中民俗的價值和意義。《燈籠》寫于20世紀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燈籠”為話題,串聯起早年鄉村生活的諸多記憶,表現舊時的鄉村民風民俗,表達了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同時還以小見大,借“燈籠”這一形象表達了作者以天下為己任、愿為保衛國家充當“馬前卒”的意志和熱情。因此,在教學時還應開放視野,盡力還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蘊,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
【教學目標】
1.準確認讀并理解重點字詞。
2.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筆法,體會作者對往昔生活和家國天下所寄寓的復雜感情。
3.學習作者如何根據需要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訓練語感,積累詞語。
4、體會“燈籠”所承載的厚重的文化內涵。
【教學重點】
1.準確認讀并理解重點字詞。
2.學習作者如何根據需要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品
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訓練語感,積累詞語。
【教學難點】
1、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筆法,體會作者對往昔生活和家國天下所寄寓的復雜感情。
2、體會“燈籠”所承載的厚重的文化內涵。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前準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
2)課前利用各種途徑查閱書籍或上網查找,了解作者及
作品寫作背景。
2、教師課前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品味分析及合作探究法。以開放性課堂教學模式為教學理念,通過活動、小組討論等形式,力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會“燈籠”所承載的厚重的文化內涵及作者的愛國情懷。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謎語激趣,導入新課
1、教師:同學們,我們來看看下面的謎語,猜猜謎底是什么?
A、一個南瓜兩頭兒空,肚里開花放光明,有瓜沒葉兒高高掛,照得面前一片紅。 (打一物)
B、奇怪事情多,紙里包著火。(打一物)
C、千窟窿,萬窟窿,上下兩個大窟窿。(打一物)
D、一個壇子兩個口,里頭坐著紅小鬼。(打一物)
E、一個壇子兩個口,日里不走夜里走。(打一物)
F、竹將軍筑城自圍,紙將軍四面包圍,鐵將軍穿城而過,木將軍把守后門。(打一物)
G、墻里開花墻外紅,想去采花路不通,通得路來花又謝,
一場歡喜一場空。(打一物)
學生自由發言猜謎。
教師:沒錯,這些謎語的謎底都是一樣的,就是“燈籠”。
2、教師:同學們,提起燈籠,你會想到什么呢?春節張燈結彩的喜慶?元宵節的游神燈會?還是宮廷戲中穿梭在紫禁城的點點燈火?
燈籠,在如今人們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節日喜慶的象征;但在電燈尚未出現和普及的時代,燈籠卻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內涵。手中燈籠點亮,指引人們返回溫暖的家中;村口紅燈高照,慰藉著孤行客“四面虛驚”的心;宅第紅燈高掛,則顯示著主人的地位和權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吳伯蕭的《燈籠》,去了解在那個特殊時期燈籠給作者留下了哪些難忘的記憶。
二、教學步驟
步驟一:了解傳統的“燈籠”文化,走近作者
1、燈籠文化
燈籠,又稱燈彩,是一種籠狀燈具。其外層多以細篾或鐵絲等制骨架,而蒙以紙或紗類等透明物,內燃燈燭。供照明、裝飾或玩賞。起源于20xx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后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
經過歷代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分,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多媒體課件展示燈籠圖片)
2、走近作者(學生分享查找到的內容,教師進行歸納小結)
吳伯簫(1906—1982)原名熙成,字伯簫,山東萊蕪人。筆名曾有山屋、山蓀,都很少用。是我國當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書》、《黑紅點》、《北極星》、《忘年》、《吳伯蕭散文集》中。代表作《記一輛紡車》《菜園小記》。
3、背景解讀(學生分享查找到的內容,教師進行歸納小結)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發動“九一八事變”,炮火不僅震碎了壯麗的祖國河山,也擊破無數文士的美好幻想,這其中就包括吳伯蕭。然而,國民黨政府竟然采取的“不抵抗”政策,這讓他十分憤懣,憂心如焚、怒火中燒。骨鯁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同時,堅持業余寫作,舒解一腔積郁。他在這一時期的散文,常常回蕩著愛國主義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憶童年生活的篇章里,這一旋律也時常跳躍而出。
步驟二:讀讀寫寫,積累語基
1、生字詞注音,掃除閱讀障礙
爭訟(sòng )領域(yù)斡旋(wò)靜穆(mù)
思慕(mù)悵惘(wǎng )鏘然(qiāng )褪色(tuì)
燎原(liáo)熙熙然(xī)暖融融(róng )
馬前卒(zú)焚身(fén)神龕(kān)霍驃姚(piāo)
2、解釋重點詞語。
爭訟:因爭論而訴訟。
領域:從事一種專門活動或事業的范圍、部類或部門。
斡旋:調停調解。
靜穆:寂靜肅穆。
思慕:還念,追慕。
悵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悵迷惘。
鏘然:形容金寶珠玉等聲音清脆。
褪色;顏色失去鮮艷,變得暗淡。
燎原:大火延燒原野。比喻勢態不可阻擋。
人情世故:為人處世的道理。
步驟三: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以小組為單位分組討論下面問題:
(1)課文以《燈籠》為題,寫的是什么時期的事?從哪些角度來抒寫作者關于燈籠的哪些記憶?
(2)作者抒寫了他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來表現燈籠對自己乃至民族的意義,但第十、十一自然段卻跳出回憶,而去寫了想象虛構的事件,作者這樣安排有何意義?
(3)文章結尾說:“唉,壯,于今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火把,數探海燈,數燎原的一把烈火!”結合文章,分析并評價這段話所表現的作者的觀點態度。
(4)第1段敘寫了小時候喜歡火、光的情景,這樣寫有何作用?
2、師生共同探討完成上面問題。
(1)課文以《燈籠》為題,寫的是什么時期的事?從哪些角度來抒寫作者關于燈籠的哪些記憶?
明確:作者寫于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筆法抒寫了他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從情感和文化兩個角度來抒寫燈籠。
情感上:挑著燈籠,迎回祖父,祖孫情篤;接過紗燈,上下燈學,母子情深;村頭掛燈,給孤行客以慰藉;元宵張燈,跟著龍燈跑個半夜,伴著小燈入夢,綻放著飛揚的青春;族姊遠嫁,進士第的官銜燈映照著褪色的朱門,是對歲月滄桑的感慨。
文化上:在紗燈上描紅,愛的是那份雅致;對宮燈的想象,體驗的是深長的歷史況味。
(2)作者抒寫了他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來表現燈籠對自己乃至民族的意義,但第十、十一自然段卻跳出回憶,而去寫了想象虛構的事件,作者這樣安排有何意義?
明確:虛寫追慕古代名將挑燈看劍、塞外點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業績,是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鋪墊,作者借燈籠表達自己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自回憶中超脫出來,表達悲壯激越的家國情懷,表現出自己要同時代共呼吸的擔當精神。
(3)文章結尾說:“唉,壯,于今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火把,數探海燈,數燎原的一把烈火!”結合文章,分析并評價這段話所表現的作者的觀點態度。
明確:作者熱烈贊頌古代將領塞外點兵,挑燈看劍,英勇殺敵的氣概,他們激發了作者的愛國情懷,作者熱切希望沖上前線,奮勇殺敵,抗擊日寇。表達了作者對時局的擔憂和對未來的期望。
(4)第1段敘寫了小時候喜歡火、光的情景,這樣寫有何作用?
明確:豐富了文章內容,增添了情趣,避免敘述的呆板和結構的單調,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引出下文,為下文敘述喜愛燈籠作鋪墊。
步驟四: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1)結合全文,簡析作者喜愛燈籠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①燈籠寄托著祖父、母親等親人的慈愛和牽掛,也寄托著作者對親人的感激之情;②許多鄉情民俗與燈籠結下太多的緣分,給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③燈籠能為夜行人指路,溫暖他人;④記錄、傳承著家族歷史;⑤引發作者聯想起古代將領挑燈看劍,抗擊敵人的情景,激發愛國熱情。
(2)“燈籠”在課文起怎樣的作用?
明確:①起線索作用,串聯各個材料,所有的敘事都與“燈籠”有關;②寄托著作者對故鄉和故鄉親人的懷念,引發作者對國家的責任擔當意識。
步驟五:品味語言探究寫法
1、文章第2段中“燈籠的緣結得太多了,記憶的網里擠著的就都是”一句可否換成“燈籠的緣結得太多了,我能記起很多這樣的往事”?為什么?
明確:不行。原句使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將回憶的思緒比喻成一張網,把腦海里眾多的思緒說成是“擠”在一起。形象地表達出了“我”與“燈籠”之間結下的緣分之多,使表達顯得形象生動,突出了“我”對燈籠的喜愛。而改句平凡,沒有新意。
2、第二段中“提起燈籠,就會想起……《司馬懿探山》”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排比。連用五個“想起”,將“我”由燈籠引起的一系列回憶娓娓道來,將“我”回憶中最美好的鄉村風俗呈現在讀者眼前,令讀者感受到濃濃的生活氣息和真情實感。
3、請從修辭的角度欣賞下列句子,說說怎么體現“我”對燈籠的喜愛?
連活活的太陽算著,一切亮光之中,我愛皎潔的月華,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來挑著照路的燈籠。
明確:將“燈籠”的光與“太陽”的光、“月華”“繁星”的光相提并論,強調了“我”對“燈籠”的情有獨鐘。
4、本文運用了散文的自由筆法,請你結合文章內容作簡要分析。
明確:作者以“燈籠”為線索,順著自己的思緒,寫了夜晚挑燈接祖父、母親囑咐“我”上下燈學打燈籠、元宵節看燈猜謎、族姊遠嫁看燈火、在紗燈上描宋體字燈回憶,以及由宮燈引發的聯想和塞外戰場上的燈籠,雖意緒紛繁,卻主題突出,形散神不散,表現了鄉情民俗和家國情懷,表達了燈籠對自己的重要意義。
步驟六: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學生分小組討論,自由發言,教師作適當的提示。
1、作者說“我愿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你認為這個“馬前卒”是否有明確的指向?
(提示:從寫作背景和文章結尾部分內容來看,很可能與抗戰有關。)
2、課文第十段寫了“處境可憫”的漢獻帝,有無特殊的意味?
(提示:一個末代皇帝,國破家亡,暗示當時中國面臨的險惡處境。)
三、布置作業:
請針對“你認為在霓虹燈閃耀的今天,燈籠還有存在的價值嗎?”這一問題,寫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作文,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中,借助謎語導入新課,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學生互相討論探究的氛圍很熱烈。但現在的生活已經無法完全的展現燈籠的傳統文化,所以學生對于作者借助燈籠表達的愛國情感難以完全理解。接下來的教學中將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教學。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7
【教學設想】
文言文教學學生普遍不喜歡,覺得翻譯枯燥無味,我在設計的時候,就設想,如何既把文章講透,又讓學生有興趣學呢?于是,我設計了一個主問題,就是對千里馬之死的探究,竊以為這一探究深入淺出,既讓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出了許多,又可以很好的將字詞句的翻譯落實滲透在里面,讓文言知識一定程度上得到鞏固。進而通過千里馬被埋沒的事實,結合作者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寫法,并讓同學們聯系實際,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
以下就是我基于梅林中學的學生學情,設計的《馬說》教學設計,部分環節是我上完之后,改進的。整體上下來,比較流暢。只是,由于課堂容量比較大,在上課之前,必須給足學生15分鐘,自己熟讀并嘗試梳通課文。如此,課堂就更活躍了,學生對文言詞句也鞏固得比較好,對課文內容也解讀得比較到位。
【教學目標】
1、 了解“說”的文體和托物寓意的寫作手法。
2、 熟讀課文,掌握重點文言詞語:而、雖、祇、于、駢死、以、食、或、是、雖、外見、且、欲、等、得、安、策、之、道、材、通、臨、其等。(重點)
3、 能有感情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重點)
4、感知食馬者的形象(難點),明確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寓意。(重點)
【教學過程】
(一)題解導入
齊讀文題“馬說”,兩次。(一方面讓全體同學立即因簡單的課堂活動進入課堂,集中課堂注意力,一方面也為接下來的題解做鋪墊)
預習過的同學告訴我,這是關于千里馬的說,還是關于普通馬的說?——千里馬。
之前,我們也學過一篇“說”,還記得嗎?——《愛蓮說》。
《愛蓮說》即“說說喜愛蓮花”,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議論文。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文章題目又怎么解?說說千里馬(論千里馬)。“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性的文體。”可見,《馬說》是什么文體?——議論性的雜文。
千里馬有什么好議論的呢?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二)讀順《馬說》
自由讀《千里馬》一次(讀準字音,邊讀邊在書本上標注出生字新詞的注音)
再自由讀兩次,讀順,讀暢。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zhǐ)辱于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于槽( 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chēng)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三)再次齊讀,了解千里馬
邊讀,邊找出揭示千里馬最終命運的句子:
(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翻譯: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只是在仆役的手中忍受恥辱,和普通馬一起死在馬廄里面。(注意:祇的字形;故、雖、于、駢死翻譯)
簡單的說,千里馬最終的命運就一個字——死。
結合文章猜一猜,千里馬可能有哪幾種死法?
1、餓死——依據: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譯: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來喂它。(注意:食的翻譯)
請問:如果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應該怎樣喂?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
翻譯: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要吃完一石糧食。(注意:之、食、或、盡的用法和翻譯)
可結果,喂馬的人怎么喂的?有沒有一石糧食?食(shí)不飽,力不足(注意:食的翻譯)
翻譯:吃不飽,力氣不夠。
(此處上課時,學生可能找依據,直接就找的是“食不飽,力不足”,當然是正確的,如此,即可也出“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那千里馬應該怎么喂?“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如此,同樣可以將相關語句翻譯分析,摻雜其中,全面準確。)
2、 打死——依據:策之不以其道。
翻譯:鞭打它卻不用正確的方法。(注意:策、之、以、道的翻譯)3、累死——依據: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沒有吃飽的)
翻譯:才能和美好的品質沒有顯現,想要和普通馬等同尚且不能夠,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注意:才、外見、且、欲、等、得、安的翻譯)
(在沒有吃飽,力氣不夠的情況下,還要要求它日行千里)
以上同學們說的千里馬都是因為身體上遭受摧殘而死的,它還可能是怎么死的?
4、抑郁而死——依據: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譯:聽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注意:而、通的翻譯)
明明是千里馬,卻“不以千里/稱也”,明明是千里馬卻“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翻譯:不以千里馬稱呼它。 想要和普通馬等同尚且不能夠。(鞏固翻譯)
其抑郁,簡單地說是因為——懷才不遇。對,因為懷才不遇而憤懣。
(四)探究課文,理解千里馬
1、不管千里馬是餓死的,累死的,打死的,還是抑郁而死的,總之,它最終的結局是死。
有人畫了一張千里馬臨死之前的漫畫,你說,畫面合理嗎?為什么?(自由說)
明確:合理。千里馬瘦骨嶙峋,餓的;垂頭喪氣,抑郁的;抬腳吃力,累的。
死了自然而然就被埋沒了,那千里馬被埋沒是誰造成的?食馬者。
哦?依據是——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譯: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來喂它。 (注意:食、而的翻譯)
2、可見,食馬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無知。
3、具體怎么個“無知”呢?文中具體描寫食馬者無知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翻譯:鞭打它卻不用正確的方法,喂養它不能使它才能充分發揮,聽它鳴叫卻不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馬鞭面對著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啊!”
(注意:策、以、道、食、盡、材、而、通、策、臨、之的翻譯)
請同學們也在自己腦海里構想一幅漫畫,這幅漫畫要求勾勒出食馬者形象,想想:這幅漫畫中有哪些人,哪些道具,他們的動作、神情都是怎樣的?你會找哪些詞來形容漫畫著的食馬者?(自由言說)
學生發言摘記:千里馬,高高瘦瘦的,旁邊站著一個渺小矮墩的食馬者,手執馬鞭,又無奈,又暴躁,大聲咆哮的樣子。
用幾個詞語來形容就是:有眼無珠,愚蠢,無知,淺薄……
食馬者的確愚妄淺薄,可是,作者難道真的只是為了寫愚妄淺薄的食馬者和被食馬者埋沒的郁郁而終的千里馬嗎?——不是。那作者其實是為了寫誰?
(五)結合背景,參透千里馬
課件展現:
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他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 25歲中進士后,參加吏部博學宏辭科考試,三次參加吏選,又都失敗;三次給宰相上書,沒有得到一次回復;三次登權者之門,均被拒之門外。后,韓愈晉升為監察御史,在任不過兩個月,為了體恤民情,忠于職守,上書《論天旱人饑狀》,遭權臣讒害,貶官陽山令. 晚年,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
千里馬指的是——像韓愈一樣的懷才不遇的人才
食馬者指的是——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
(六)融情朗讀,讀懂韓愈
自由讀,找出最能讀出作者情感的語句,反復讀,反復揣摩。(明確后朗讀指導,讀出味道,讀出語氣,讀出情感)
明確: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情以及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怎樣才會不憤懣?遇到伯樂。
那伯樂指——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
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情以及希望統治者能賞識任用人才的愿望。
(七)動情朗讀,讀出自我
每個人都是一批千里馬,假如現在你正被埋沒,你會怎么做?(自由言說)示例: 毛遂自薦。
(八)完成作業,回味千里馬
1、背誦課文
2、熟記 :而、雖、祇、于、駢死、以、食、或、是、雖、外見、且、欲、等、得、安、策、之、道、材、通、臨、其等文言詞的意思。
3、熟記以下句子翻譯:
(1)故雖有名馬,祇(zhǐ)辱于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于槽( cáo)櫪(lì)之間。
(2)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
(3)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
(4)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
(6)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九)板書設計:課文理解以課件形式展現,黑板上板書重點字詞翻譯。
馬 說——韓愈
而:表示轉折,然而; 是:這; 或:有時; 且:況且;
安:怎么; 等:等同 道:正確的方法; 臨:面對。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把握課文內容,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對石榴的喜愛和向往之情。
教學重點:
把握石榴的特征,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習本文的寫作技巧。 教學難點:理解本文深刻的立意。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古往今來,“垂楊”“臘梅”之類的植物歷來是文人墨客的筆下寵物,但現代作家郭沫若卻對石榴情有獨鐘,而且還賦予了石榴“夏天的心臟”的美譽。石榴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本節課我們來一睹石榴的風采。
二、檢查預習:(見“預學篇”)
三、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以“動詞+石榴”的形式理清文章的結構。
引出石榴——描寫石榴——喜愛石榴
2、作者是以怎樣的順序描畫石榴的?
枝葉——花朵——果實
石榴的葉片和枝干——與梅柳比較刻畫其獨特風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石榴的花——色彩:深紅色的;單瓣的:陸離;雙瓣的:華貴;習性:對于炎陽的直射毫不辟易。并根據它的色彩和外形特征把它比作“夏季的心臟”。
石榴由骨朵到花的演變——是“一種奇跡”,“逐漸翻紅”,“頂端整裂為四瓣”,形態艷麗而勻稱,像紅瑪瑙琢成的花瓶。
石榴由花到果實的變化——石榴結實引起顏色和形體的變化。紅——金黃,上面還留有青銅器鎖特有的各種銹形;形體則由安普刺式變為金罍式的。
石榴的果實——描繪了石榴的果實成熟時的樣子(似“破口大笑”)和石榴的形狀、色澤(如“透明光嫩的皓齒”)
3、作者對夏天、對石榴懷有怎樣的感情?
喜歡夏天,(襯托)更喜歡夏天的心臟。
4、夏天、夏天的心臟有什么特點?
熱烈、充滿活力、積極向上、堅貞剛勇。
(緊張、熱烈、急促,象征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熱情和勃發的生命。) 第一次:在第三段:“單瓣的??心臟嗎?”——主要從色彩和外形了打比方。
第二次:在第七段:“因而我更喜歡這夏天的心臟”,從石榴“熱烈”“充滿活力”這一“內在”特征的角度打比方。“心臟”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給火熱的夏天帶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二者在這一點時相似的。
第二個比喻是核心,它是在第一個比喻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這個比喻準確地表現了石榴熱烈、充滿活力、積極向上的“內在特征”。
四、研讀文本,合作探究:
本文是單純的狀物嗎?作者通過石榴寄寓了怎樣的深意?
討論后明確: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懷,通過對石榴外在特點和內在品格具體生動的描繪,歌頌真善美,贊揚了不怕威壓、堅貞剛勇、奮發向上的品格和精神,謳歌了民族氣節和高尚情操,也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執著堅定的信念和熱切的追求。
學習本文后我們要學會從事物現象中感悟社會、人生,把對自然的愛與人生的處世態度緊密聯系起來,所謂生活處處有老師,也是此理。
五、賞讀文本,品味語言:
1、這風度實兼備了梅柳之長,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這風度”是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梅柳之長”是指奇崛、清新,“梅柳之短”指枯瘠、柔媚。
2、單瓣的已夠陸離,雙瓣的更為華貴,那可不是夏天的`心臟嗎?
“陸離”“華貴”“夏天的心臟”是就石榴的顏色和形態而言的。
3、單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經就是一種奇跡了。
奇跡指逐漸翻紅,逐漸從頂端整裂為四瓣,任你用怎樣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樣的勻稱。
4、單瓣的花雖然沒有雙瓣的豪華,但它卻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藝。
“妙幻的演藝”和第6段中的一詞相照應,具體指戲法。
5、我本來就喜歡夏天,夏天是整個宇宙向上的一個階段,在這時使人的身心解脫盡重重的束縛,因而我更喜歡這夏天的心臟。
“我更喜歡這夏天的心臟”原因是我本來就喜歡夏天,而石榴花的陸離、華貴、妙幻的演藝又增添夏日的魅力,所以我更喜歡??
六、課堂小結:
(1)抓住特征,仔細描摹
本文既抓住了石榴的外在特征來寫,如形狀、大小、顏色、質地等,使讀者能對所寫事物有一個鮮明的印象,同時還賦予了石榴“內在”特征,如質樸雋逸的風度,不畏炎陽直射的品格,充滿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等。
(2)層次分明,重點突出
開頭部分概寫,總領全文。中間部分圍繞中心,分層展開,寫得細膩傳神。結尾部分簡略生動,照應開頭,點明文意。
(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作者之所以喜愛石榴,是因為石榴的“內在”特征正好與作者的性格特征相契合;作者贊美石榴,實質上是要贊美那種英勇無畏的品格和敢于斗爭、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七、作業設計:
1、完成《伴你學》同步練習;
2、預習《馬說》。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飽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3.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細節的習慣。
【教學方法】
學生自主品讀,鑒賞,教師點撥。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本課。
(多媒體展示汪先生生前的照片)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介紹一位作家,請大家看大屏幕,(學生看大屏幕)這是當代散文家汪曾祺老先生,從面容和穿著上看,汪先生是個怎樣的人?(明確:慈祥 樸素。)
師:慈祥、樸素是汪先生留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其實,他的文章也像他的為人一樣,語言親切,平實樸素。
二、整體感知
1.正音、正字。
系(jì) 用酒和(huò) 絡(laò)子 薄羅(baó) 門楣(meì)
2.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預習情況。
3.精讀課文。
(1)課文一開篇具體寫了作者家鄉端午節的哪些習俗?這其中哪些是家鄉特有的風俗?這與后文寫端午的鴨蛋有何聯系?
明確: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由放黃煙子和吃“十二紅”,進而引出家鄉的特產——高郵鴨蛋和“掛鴨蛋絡子”的習俗,水到渠成地寫到了端午的鴨蛋。從寫法上說,先濃墨重彩地描繪出“端午“的氣氛,就為文章主體“鴨蛋”預設了一個合理的背景。
(2)作者為什么對家鄉的咸鴨蛋久久不能忘懷呢?請找出相關的語句并且把它讀出來。(學生邊讀教師邊做指導。)
明確:一枚小小鴨蛋,寄托了作者對故鄉的贊美熱愛和對童年生活的美好懷想之情。這實際不是作者個人的心態,這是人類普遍的心理。兒時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會籠罩一層異樣的光輝。
三、 品味語言,感受情趣
(過渡)師:其實和高郵的咸鴨蛋同樣有味道的還有作者的語言,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這三點你能在課文中看出來嗎?
朗讀課文2-3段,畫出你喜歡的句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可以參考下面的表達形式。
“ .......”(這個句子)使用了口語(或方言、書面語、古語、成語等),(形容詞,如形象、幽默、風趣、樸素等)地表達出(或寫出)的(情感)。
比如這一句:“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句中的“完全不能相比”“實在瞧不上”“曾經滄海難為水”運用了通俗易懂的口語、成語,樸素中帶有點點幽默地表達出了作者以家鄉能有這樣的鴨蛋感到無比自豪的情感。
(學生活動)
師:汪曾祺的語言,熔書面語與口語于一爐,將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平實、自然之中又時時流露出典雅雍容,顯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養和語言功力。
四、問題探究
有人認為,文章如此津津樂道談論的僅僅是“咸鴨蛋”,是生活中太過平常的東西,甚至有人認為作者是小題大做、無病呻吟。你對這個問題怎么看待?
明確:(學生可圍繞下面內容來談)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平凡事物,日常生活點點滴滴都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總是驚濤駭浪,也未必處處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及詩意,我們才算真實的體驗到生活的滋味!
五、創設情境,深刻反思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的生活節奏逐漸加快,一些傳統文化逐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不必說端午,也不必說中秋,就是春節,這個最具中國傳統文化的節日,在今天似乎顯得年味有點淡了,越來越多的國人不貼年畫,不吃年糕,不糊窗花,以至于不斷有民俗專家擔憂春節會否消失,因而有必要掀起一場“保衛春節”的文化運動;然而,與之相反的是,春節在多個國家成為了時尚,春節開始走紅世界——印尼把春節定為全國性假日,英國首相、美國總統、加拿大總理、俄羅斯總統等許多國家領導人,都會以新春賀信等方式,給華人拜年。而韓國已經申報端午節為文化遺產 …學了本文后,談談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六、布置作業
聯系自身,調動自己的經驗積累,介紹印象最深刻的童年時代的物件或經歷。(寫在練筆本上)
七、板書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通過有序地觀察,能依據設計的意圖,聯系生活實際想出辦法,并樂于與同學使用普通話進行完整、清晰的交流;
2.通過本次口語交際,培育參與者合理想象,完整講述個人意見的能力,培養認真傾聽和樂于表達、善于交流的好習慣;
3.在發展語言的同時,使參與者樹立自我保護的意識,初步學會基本的自我保護、互動交流的方法,懂得禮貌待人、有序應對。
教學重點:培養認真傾聽和樂于表達、善于交流的好習慣。
教學難點:通過有序地觀察,依據設計的意圖,聯系生活實際想出辦法,并樂于與同學使用普通話進行完整、清晰的交流。
(總12、13課時)
教學課時:2課時(1課時重在方法指導,2時學生完成口語交際)
教學方法:指導與訓練結合課前準備:自由分成學習小組,做好活動計劃,分配小組成員交際任務,圍繞“應對”的這個交際主題,做好本次口語交際。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
據說,歌德在公園散步,遇見了一個傲慢的批評家,雙方在一條僅能容一人通過的小路里僵持著,批評家說:“我從不給蠢貨讓路。”結果,歌德說了什么呢?同學們猜一猜,試著想象一下當時的場景并回答。
(“我卻正好相反。”)如果是你們,會怎樣應對呢?
二、重點解讀
看課文明確:
應對就是對別人所說的話語做出回應,或對別人提出的問題給予解答。廣義的應對包括所有的聊天、問答、討論等,這里則主要指面對別人的調侃、質疑、詰問、刁難時隨機應變的話語能力。那么,怎樣才能做到隨機應變、巧妙應對呢?
1.準確判斷對方的態度。是善意的'玩笑、提問,還是惡意的譏諷、挑釁?對方的態度不同,應對的方式也應有所不同。如果是善意的玩笑、誠懇的致歉,可報以善意的幽默、自嘲;如果是惡意的刁難和譏諷,就要選擇恰當的方式,給予有力的回應,積極應對,不給對方以可乘之機。
2.掌握一定的應對技巧。特別是面對一些特殊場合,如國際交往、答記者問或其他正式場合的交流等,或者遇到一些故意的刁難,就要注意采用一定的應對技巧。常用的應對技巧有自嘲、歸謬、巧換概念、針鋒相對、轉換話題等。
三、研討練習
題一(課后一):參考答案:1.針鋒相對2.歸謬3.自嘲
題二: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經常會碰到別人有意的嘲諷。閱讀下面的情境,機智應對。
一位美國記者在采訪周總理的過程中,無意間看到總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那記者便用帶有幾分譏諷的口吻問道:“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中國人,為什么還要用我們美國產的鋼筆呢?”很明顯,這位記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嘲諷周總理:你們中國人怎么連好一點的鋼筆都不能生產,還要從我們美國進口?周總理聽后,說了一席風趣的話。美國記者一聽,頓時啞口無言,丟盡顏面。
面對美國記者的肆意嘲諷,周總理是如何風趣沉著地作出應對的呢?
參考答案:示例:談起這支鋼筆,說來話長。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
我無功受祿,就拒收。朝鮮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就留下了這支貴國的鋼筆。
題三:機智幽默是活躍氣氛、化解矛盾、表達心意、聰明應對的好法子。閱讀下面的情境,速為史臣曉嵐出主意,免遭乾隆帝的賜死。
有一天,乾隆想作弄一下紀曉嵐,問:“何畏忠孝?”
紀曉嵐隨口答:“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謂之忠孝。”
乾隆接著說:“那我現在就要你去死。”
紀曉嵐一聽,知道自己上了乾隆的當,就趕緊跑出去“尋死”。
過了很久,紀曉嵐滿頭大汗跑了回來。
乾隆問:“你為什么不去死?”
聰明的紀曉嵐是如何回答乾隆的問話,從而逃脫一死的呢?
參考答案:示例:我跑到了江邊,剛想跳江自盡。這時,屈原過來了。他說我如果就這樣死了是對不起皇上的。當年屈原投江自盡是因為當時的皇上是一位昏君,而當今的乾隆是一位難得的開明圣君,我這么一死會給皇上帶來罵名的。所以,我就回來了。
四、口語實踐:引導學生完成本課時相對應練習(課后二)。
板書設計
首先要準確判斷對方的態度
做好“應對”要求{
其次要掌握一定的應對技巧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1
【設計說明】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本設計著眼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在尊重學生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體到局部,從故事情節到人物形象再到景物描寫藝術手法進行感知、感受、感悟,讓學法在感受中明確,讓語文素養在感悟中形成,讓思維品質在探究中提升。
【教學步驟】
導入:歷史上,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最早的黃帝曾在河北一帶活動,刺秦王的壯士荊軻、三國勇士張飛、宋太祖趙匡胤;到了近代有小兵張嘎、在長長的鐵道線上英勇殺敵的鐵道游擊隊員等等。今天我們學習來孫犁的小說《蘆花蕩》,去認識一位無名老英雄。
一、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1、粗略感知:
美麗的蘆花蕩里生活著哪些人?發生了哪些事?請自由細讀文章,準備復述故事。
2、口述:
小說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用“這是……”復述。
這是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個故事。
這是講述一個老英雄的故事。
這是講述一個老英雄護送兩個小女孩的故事。
這是講述一個老英雄為受傷的女孩報仇,痛打幾十個鬼子的故事……
3、分小組總述:
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一個老頭子撐著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無數次地穿過了敵人的夜間封鎖,為游擊隊運輸糧草、護送干部。他不帶一枝槍,只靠那只靈巧的篙和水鴨子似的游水本領,在萬畝葦塘里穿梭,從未發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擊隊才維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聯絡。但有一次他護送兩個女孩子在夜間穿越封鎖線時,撞上了敵人的'小火輪,一個女孩子負了傷。這個打擊差一點使他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力量;但他發誓要為女孩子復仇,第二天,他單身智斗敵人,一個個地收拾了他們,為女孩子報了仇。
4、根據故事梗概理清寫作思路:
交待故事發生的環境蘆花蕩和人物老頭。
一天夜里老頭護送兩女孩,一女孩受傷。
第二天老頭設計斗鬼子,為女孩報仇。
二、探究人物的性格內涵
小說通過對老頭的外貌和事件描寫,表現了人物什么樣的性格與品質?請用:“他是____人”的形式說話,并結合課文內容進行具體分析。
1、他是一個自信又自尊的人。課文描寫他為部隊運送糧食、護送干部,從沒有出現過意外。當他這一次送兩女孩時,一女孩受傷,就使他感到無臉見人,決心為受傷的大菱報仇。這是他自信又自尊的表現。
2、他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他六十多歲了,深夜獨自一人出入蘆花蕩,神出鬼沒,不帶一枝槍,負責淀內淀外的聯系,這是他機智的表現。特別是他單身一人,設下計謀,痛打十多個鬼子,更是他有勇有謀的表現。
3、他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他與小女孩無親無故,在護送中他與盡了力,但對小女孩的負傷,他是那樣的自責,這表現出的是對小女孩、對自己同胞的愛。而痛打鬼子則是體現了他對敵人的憎恨……
作者表現了這樣一位無名的老頭還有什么深意?
1、他沒有姓名,因為他代表著千千萬萬個與他一樣的普通的抗日英雄,像他這樣的英雄很多很多。
2、作者在他身上體現出來的英雄品質,正是喻為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中華民族是堅強不屈的民族。
三、感受蘆花蕩的美景,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1、劃出全文景物描寫的語句,結合課文前的圖片,展開想象,用“這是一片____的蘆花蕩”說出來。
2、這些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使全文充滿了詩情畫意,它起到了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強了抒情韻味的作用,藝術上是融情入景。
四、課外作業
閱讀其姊妹篇《荷花淀》,比較異同,進一步感受孫犁作品的特色。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借“采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賞生活、熱愛生活。
二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運用問卷調查、采訪、搜集整理文獻資料等方法的能力。
三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和加工分析資料的能力。
四 教法設計
1、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根據本地情況和學生實際確定活動主題,不求大而全,務求有實效,力求充分激發學生興趣,積極認真投入到活動中去,在活動中增長知識,增強能力,尤其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以此彌補課堂教學之不足。
2、 選題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本單元多項活動內容(家鄉素描、認識方言、鄉土發現、節日等)應由學生自由選定,自由組合,教師不宜強行指定。
五 學法指導 問卷調查 查閱文獻
六 教具使用 常規
七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八 板書設計
九 教學步驟
(一)前期準備:
1、課堂上老師向學生介紹一些民風民俗民間文化,啟發學生對民風民俗以及民間文化藝術產生興趣。
2、分組合作:可以分為民間故事收集整理小組、諺語警句格言歸納小組、民間剪紙藝術欣賞小組、風土鄉情攝制小組等,并要求各小組根據采風的內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計劃,準備相應的設備,對可能遇到的困難作好充分的準備。
3、各小組分頭利用課余時間走村串巷到民間采風,并做好相關記錄。
4、民間故事收集小組將收集整理出來的優秀民間故事制作成手抄報,諺語警句格言歸納小組將采集的諺語警句歸類編輯制作成電子演示文稿,民間剪紙藝術欣賞小組制作成果展示版。
(二)成果展示:
教師課前引導:
農村的民間文化的蘊藏量是很豐富的,許許多多的山嶺、河流、古建筑、歷史人物都附著美妙的傳說,飽經風霜的老人普普通通的話語里卻蘊含著深奧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農村那美麗的田園風光一直為文人所稱頌,民風民俗鄉音鄉情是歷代不朽的絕唱;那些優美的民間傳說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那些閃爍著智慧光茫的諺語警句經久不衰,今天,讓我們這些土生土長農家子弟繼承和發揚這些優秀的文化傳統,讓我們一起到民間去采風。
主持人導入:近期,我們走村串巷,流連于鄉村的田野風光,穿行于古老而優秀的民間文化之中,開展了“民間采風”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今天,各個小隊來進行成果展示和活動匯報。
1、妙手加工,獨放異彩
由民間故事收集小組介紹收集整理“李萬鄉村民間故事”的情況。
小主編(學生a):介紹小隊組建過程、收集整理及制作手抄報的整個過程。
小編輯(學生b):給大家講二至三個自己收集整理的優秀的民間故事。
小美編(學生c):介紹手抄報整體設計及藝術加工。
小主編(學生d):介紹收集民間故事的經驗和感受。每篇習作都各有特色,各有魅力,由此可以看出同學們不同的審美觀和創造性。古老的傳說,經過我們的妙手加工,煥發了時代的色彩。
2、諺語警句,寓理其中
由“諺語警句”小組匯報收集“諺語警句格言”制作電子演示文稿情況。
學生:我們實地考察,我們網上搜索。
組長介紹收集資料的方法、組員簡要匯報各自收集的內容以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諺語警句或采集中最感動的一件事;全組制定電子演示文稿,展示制作成員。
3、戶縣剪紙——剪刀生花,美化生活
民間剪紙藝術 欣賞組出示成果展示版,并當場演示簡單的剪紙工藝。
剪紙在民間的流行,往往伴隨著生辰、婚嫁、喜慶節日和日常生活。屋里院內都要進行裝飾,窗戶上貼得花蓬蓬、門畫楹聯紅彤彤,色鮮花艷,迎風飄拂的'五彩門箋更增加了節日的氣氛。展示戶縣剪紙作品。
4、鄉村風情,樂而忘返——陜西戲劇
秦腔也稱"亂彈",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點,角色可分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須生、小生、大凈、毛凈,丑角等十幾種。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經秦,漢,隋,唐,宋,元,明歷代發展日趨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對許多劇種都有很大的影響。其特點是:慷慨激昂,寬音大桑。主要流行于西北各地,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其唱腔、道白、板路、臉譜、身段、角色門類自成體系。秦腔所保留的劇目達700多個,為各劇種之首。秦腔藝術源源流長。相傳唐玄宗李隆基曾經專門設立了培養演唱子弟的梨園,既演唱宮廷樂曲也演唱民間歌曲。梨園的樂師李龜年原本就是陜西民間藝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陣樂》稱為秦王腔,簡稱“秦腔”。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樂曲。其后秦腔受到宋詞的影響,從內容到形式上日臻完美。明朝嘉靖年間,甘、陜一帶的秦腔逐漸演變成為梆子戲。清乾隆時,秦腔名角魏長生自蜀入京,以動人的腔調,通俗的詞句,精湛的演技轟動京城,如今京劇的西皮流水唱段就來自于秦腔。秦腔可分為東西兩路,西流露入川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所以說秦腔可以算是京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這些劇目的鼻祖。(請同學播放一段較經典的秦腔唱段)
課外延伸:你知道西安還有什么樣的風俗,請你在進行問卷、采訪等形式進行了解,向大家介紹介紹你們當地的民俗風情。盡量做到全面,真實。
總結活動收獲
1:我發現,我成功,我創造,我快樂學生感悟
2:凝聚產生力量,團結誕生興旺
3:采風如同蜜蜂釀蜜,不僅要付出辛勞,而且要付出智慧。工作是辛苦的,同時又是快樂的。
4:整理材料不僅訓練表達力,還培養了想象力;
5:蘊于生活中的美要我們親自去挖掘。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3
教材分析:
《大道之行也》通過對理想中社會特征的描述,闡明了儒家理想“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表達了“天下為公”的理想。并且在文中指出了“大同”社會的三個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人人都能安居樂業;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
對于初二學生能夠來說,文言文的學習已經不算什么太難的事情。在初一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已經掌握了很多文言字詞的用法,套用在今后的文言學習中,可以大致讀懂文意。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重點字詞的講解、課文的背誦及聯系實際談體會上。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對文意的理解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因為教師在課堂時間分配上不夠合理,因此,討論交流這一環節沒有充分展開,使得課堂重點沒有凸現出來。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并默寫全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系實際,談談如何能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為實現“大同社會”添磚加瓦。
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1.聯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課后“讀一讀,寫一寫”中詞語。
2.了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3.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
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了解生物“污染”,增強防范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教學重點:
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文中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為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教學方法:
1.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設計閱讀題目指導學生自讀,幫助他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文章的說明技巧。教師只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2.討論法。學生自由質疑,通過多種形式有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對此可能會感到陌生。要知道,這正是人類自己挑起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今天,我們將走進戰場,對這場“戰爭”作一番考察。
二、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1.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以下問題,學生閱讀思考。
a.本文除了告訴我們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還講了哪些內容?
b.你覺得學習本文應從哪些方面人手?試擬出本文的學習目標。
質疑問難、交流互動。
小組內交流:
(1)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通過交流弄清文章內容,并共同擬定學習目標。
(2)將預習中發現的問題在小組內提出并共同解決,如果有不能解決的問題,課下與老師、
班上交流:明確本文學習目標及主要內容。
明確學習目標(見前面的教學目標)
主要內容:本文還講了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采取的相應措施。
三、編寫提綱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結構圖示,要求學生在空缺處填上相關內容。
引出話題:介紹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擺出現象:--( 段)
《生物人侵者》探究原因:--( 段)
揭示態度:--( 段)
采取措施:--( 段)
四、寫法探究
1.探究學習本文所采用的說明順序
a.常見的說明順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b.探究本文這樣安排說明順序的好處。
學生討論后明確:運用邏輯順序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且使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2.探究學習本文所采用的說明方法
a.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學生討論后教師板書: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
b.找出文中運用上述說明方法的相關語句。
(將學生分成三大組,每一組找一種說明方法的相關語句,看哪一組找得又快又好)
C.說說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作用,并從文中各舉一例加以說明。
可安排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五、小結
要求學生從主要內容與寫作方法兩方面對全文作一個小結。
教師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總結全文。
明確:這是一篇關于生態問題的說明文。它向我們說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促使我們對這一特殊的生態現象高度警覺。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獲得一定的生態知識,還能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另外,這篇課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為我們寫作說明文提供了借鑒。
六、延伸拓展
教師出示一只彩色粉筆,要求學生從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這三種說明方法中至少選兩種方法對其作簡要說明。(每一小組推薦一個同學,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最好。)
自然界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樣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現象?現實生活中如果發現生物入侵者我們該怎么做?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搜集的關于生物入侵的資料,然后各小組推薦1~2份到班上展覽。(展覽安排在課后)
要求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后班上交流。
七、布置作業
抄寫“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并從中任選五個詞語寫一段話。(不超過150字)
板書設計:
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邏 舉例子
“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輯 列數字
對待“生物入侵者”的態度 順 打比方
世界各國采取的對策 序
教學后記:
學生通過學習本文,增強了防范意識,了解了生物“污染”。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品讀關鍵詞句,感受華萊士、古咸、史密士的人物形象
2、通過感受三者面對死亡時的表現,體會他們面對的困難,引導學生學會如何面對困難。
教學重點:
借助圈劃、品讀詞句等方法,體會人物描寫對表現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學難點:
品讀關鍵詞句,感受音樂家、老爵士、老船長的人物形象,理解老爵士等人行為的共性與差異。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人生當中,不如意事常八九,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不如意,你會怎樣做?
在泰坦尼克沉船之前【板書】的最后時光里,那些滯留船上的人又做出了什么選擇呢?
二、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1、請學生快速出聲散讀課文,思考:本文主要寫了哪些人物?(圈劃出你所感興趣的言行)他們面對著什么處境?你認為他們有怎樣的共同點?
預設:人物有華萊士組合、班杰明與史密士
處境:沉船帶來的死亡【無可避免】
共同點:鎮定自若,不懼死亡
研讀文本,分析體會
2、思考一下,他們的哪些表現給了你這樣的感受?
華萊士:“夾”,“抬起”,“搭弓上弦”等演奏動作
“紛紛駐足”,“轉過身來”,“相互看了一眼”,“慢慢走了回來”。
古咸爵士:順階而下、衣著整齊舉止優雅、彬彬有禮、拒絕救生衣。
老史密士:到了駕駛艙門前,“他正了正自己的船長帽,又扯了一下制服,推開門,跨進去,站到了里面。”
文章是否重在歌頌不懼死亡這種品質嗎?請重溫各位圈劃的字句,思考他們的具體表現有著怎樣的差異?
預設:華萊士組合演奏認真、投入、肅穆,猶如身處舞臺之上,相互之間心有靈犀。
古咸爵士神態安詳,衣著整齊,優雅,頗具紳士風度。
老船長頭腦清晰,主動面對災難,與船殉葬。
在因為失誤導致沉船的那一刻起,作為船長的史密士就已經失去了船長的榮光,那他為何還固執地堅守崗位?讓我們思考他的`表現究竟有何不同。
預設:臨死前把握著船舵。
船舵是操縱船只的工具【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既意味著一船之首的權力,也代表著對擔負起對船只興亡的責任。
史密士對己倔強面對死亡,對乘客死亡的悲痛愧疚,對航海事業的不甘。
3、史密士船長即使失去榮光,卻依舊履行著自己的職責。那么其他兩人是否有著類似的表現呢?請看看華萊士與班杰明在鏡頭中最后所持之物
弓弦與提琴象征音樂,作為世界共同的語言,音樂代表著心靈的溝通——音樂家想要豁達地面對災難,并撫慰驚惶的靈魂
晚禮服與高腳杯象征著修養榮譽——爵士想要維護自己的修養,更想以自己的方式在守護他人的生命
4、 看完他們的表現,能否用一個詞來表達你們的感受呢?
音樂家、爵士與船長的行為是為了追求他人的評價嗎?
三、課堂總結,深化主題
面對無可避免的死亡,求生的本能并不是什么可恥的事。我們應該記住生命的珍貴,只是更應該明白人類能夠被稱為萬物靈長,是因為人類能夠克服本性,做到在人生中有所堅持。【諾曼底號的哈爾威船長如何做的?】希望各位同學找到值得堅守的東西, 不在人生中迷失方向。
四、作業布置
1、積累文中對你有所感觸的句子或段落。
2、模仿選文的一個鏡頭,假如你在沉船上,你應該有什么樣的表現?
附:板書設計
沉船之前
死亡(無可避免)
華萊士 音樂
班杰明 鎮定自若 修養
史密士 責任
教學設計說明:
《沉船之前》一文是八年級第二學期第五單元“面對災難”中的一篇極具代表性的電影小說。運用三個長鏡頭的切換分合,獨立存在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卻又融合成了一個整體,加強了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描寫。
初讀《沉船之前》,最初的感受是一種強烈的震撼。震撼于他們面對災難的泰然,驚訝于他們在絕望的人群中如鶴立雞群般的淡定與從容。但作者想要表達給我們的,遠遠不止這些內容。要想理解作者想要表達什么,必須要先抓住小說中的人物言行背后的原因。
小說三要素中,人物總是顯得尤為重要,環境與情節都是為了人物而服務的。針對八年級學生較少經歷波折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在小說教學中應該著重培養學生解讀文本的能力,在文字中體會人物形象的同時,感知主要人物間相似的人性光輝。
正是因為這樣,我把教學重點定在借助品讀關于人物描寫的語句,先來體會幾組人物之間相同的品質——面對死亡的鎮定自若。更重要的是,借助船長這個典型性人物,運用對比性閱讀的方法,由同至異,剖析每一個人物行為背后隱藏的堅守,進而放大人性的光輝,適當引申出社會責任這一層面,進而回歸面對災難這個主題,升華主旨。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03-01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06-07
[必備]初二語文教學設計06-09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2篇03-02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5篇03-01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5篇)03-01
人教版初二語文《大雁歸來》教學設計02-26
[精品]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5篇06-09
初二語文教學設計15篇(推薦)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