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自主學習,了解我國大熊貓的特點及習性等相關知識。
2、小組協作學習,確立大熊貓的探究專題。
3、體味生動形象的語言。
課前學習:
1、預習課文,掃除生字詞障礙,熟讀課文。
2、在反復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課堂學習:
第一塊: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組織學生觀看以熊貓為主題的錄象片段,增強學生對熊貓的感性認識。交流感受
2、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完成以下任務:概括大熊貓的'外形、分布、生活環境、習性、繁殖、現狀等知識。朗讀、根據相關任務在書上做好批注。交流
第二塊:品味語言,確立專題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1、反復朗讀自己喜歡的句子,并闡述喜愛的理由。朗讀,交流
2、反復閱讀課文,提出自己還想了解大熊貓的哪些知識?以協作組為單位,確立探究專題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2
基本信息 | |||
課題 | 《濟南的冬天》教學設計與反思 | ||
教材分析 | |||
本文是老舍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所寫的一篇情辭并茂的寫景散文。文章生動形象地描寫了冬天的濟南氣候溫和、度冬如春、美麗如畫的景色,抒發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全文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先總提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再從濟南的山、水兩方面寫出濟南冬天的這一特點,最后以一句簡明有力而耐人尋味的話結束全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寫作的一個特點。優美的意境中,表達出作者贊美的真情。 | |||
學情分析 | |||
七年級的學生對于一些問題已有自己的看法,但對文章的內容沒有具備概括和分析能力。雖能初步把握文章內容,但對散文的學習方法尚不熟悉。初一學生抒情感悟較低,但剛剛學了朱自清的《春》,學生隊抓住特征有層次的進行景物描寫以及情景交融這種學法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本課中將對學生作進一步的引導,加深他們對寫景散文寫法的指導。因此,注重課前指導,課堂引導,課后訓練。 | |||
教學目標 | |||
1.知識技能目標: ①通過文章閱讀學生能理解和運用“響晴、溫情、設若、空靈、澄清、清亮”等詞語 ②學生能在閱讀中積累文中優秀語句 2.能力方法目標: ①在反復閱讀過程中能理解分析文中描繪濟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寫中情與景的融合。 ②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自覺培養自讀寫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 通過閱讀教學,學生能體會作者對濟南,對祖國河山真摯的思想感情 | |||
教學重點和難點 | |||
學習重點: 體會濟南冬天與老舍情感的緊密結合,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習難點: 欣賞并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和語言特色。 | |||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主要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很清楚地再現。) | |||
教學環節 | 教師活動 | 預設學生行為 | 設計意圖 |
一、新課導入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簡介作者并解題 四、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五、體味美 六、探究美 七、作業布置 | 春游芳草地, 夏賞綠荷池。 秋飲黃花酒, 冬吟白雪詩。 一年四季都有許多美景 ,你喜歡哪個季節? 同學們,北國的寒冬多是朔風怒號、冰封雪飄;江南的冬天溫柔可人,那么地處中原的濟南呢?它有一番怎么別致的性格呢?老舍在《濟南的秋天》里曾這樣說過:“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賜給西湖,秋和冬全賜給了濟南。”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濟南的冬天》去見證老舍先生的評判。 1.了解濟南冬天的景物特點; 1.看課文解釋①后補充:老舍的主要作品有小說《駱駝祥子》,話劇《茶館》等,寫該文時,作者就在山東濟南任教。 2.解題 1.聽課文朗讀,學生邊讀邊圈點,感受課文:題目限制了地方和時令,濟南的冬天有 什么可寫的呢?先看課文,把有關描寫濟南冬天的詞句劃出來。 2.師生互動,評點第一段 濟南的冬天有哪些特點?第一段是通過什么方法來寫出濟南冬天的特點的? b.文中哪一個詞寫出了濟南的冬天獨具一格的風貌? 【補充:統觀全文可以看出“溫晴”“寶地”兩詞是貫穿全文的主線,“溫晴”偏重特點,“寶地”偏重感覺】 3.你能看出老舍帶著我們欣賞了冬天濟南的幾幅美景,能用精練的詞句給每一幅圖擬一個名稱嗎? 1、 2、 3、 4、 選擇你喜歡的段落朗讀,并說說這段主要寫了什么景物,你感受到了怎樣的特點? 推薦一句你認為寫的好的句子,說出推薦的理由。 例: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 這句話含有兩個比喻,一是將樹尖的雪比作“白花”; 二是將樹尖頂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護婦”。比喻貼切得表現了雪后樹的秀美。 例: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 句中用“曬”“睡”“醒”形象地突出了小村莊舒適、溫暖的環境。 想一想,為何老舍先生這些文學大師們能描繪出如此精彩的畫面,他的語言能如此優美?我們寫景時要向他學習什么呢? 啟示 細致觀察 角度多樣 情景交融 運用修辭手法 | 學生回答春夏秋冬的可能都有,教師要有意識引導。 讓學生感受一下北國的冬天那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情形,然后讓學生猜想一下濟南的冬天該有什么特殊呢? 學生默記 閱讀注解① 小說《駱駝祥子》,話劇《茶館》等 聽讀全文,同時把有關描寫濟南冬天的詞句劃出來 整體感知,理清思路,邊讀邊圈點,感受課文 閱讀第一段,找出特點及方法:“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和北平、倫敦、熱帶對比,贊美濟南的冬天” “溫晴” 閱讀感知,學生擬題 小山搖籃圖 薄雪覆蓋圖 城外遠山圖 空靈水晶圖 閱讀尋找自己喜歡的描寫語段,并簡述理由 主要技巧是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手法 動詞的使用,如: 樹尖用“頂”,山尖用“鑲”,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幾個字各得其所 采用多角度(視、嗅、味、觸)描寫手法,恰當運用修辭在課堂練習本上寫一段景物描寫。 | 設疑引入,激發興趣 讓學生在學習本文是有一個總體方向 補充文學常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帶著問題去聽、讀課文,可增強學生閱讀使得目的性 師生互動,展開探究,感受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培養學生的綜合概括 培養學生的綜合概括取題能力 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高對于祖國文字的理解能力,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習字詞 將寫景特點這一知識點隨課文教學加以強調 |
板書設計(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書) | |||
濟 南 的 冬 天 老 舍 無風聲 小山搖籃圖 溫 山 雪霽初睛圖 無重霧 溫 晴 水 空靈水晶圖 綠 無毒日 藍 | |||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 |||
學生行為評價方案 1、看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否被激起,能積極地以多種感觀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精神振奮,有強烈的求知欲望。 2、看學生的參與狀態,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中的數量、廣度和深度是衡量主體地位發揮的主要標志,學生要全員參與,有效參與。 3、看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否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是否由個體學習到主動合作學習;是否由接受性學習變為探究性學習。 4、看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上的表現。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全身心地投入、是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積極解決問題,是否敢于質疑,善于合作、主動探究并有實效,是否圍繞某一問題彼此間能交流、討論、傾聽,提出有效建議。 5、看學生學習的體驗與收獲。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90%以上的學生能夠相互交流知識、交流、體會,交流情感由自悟——覺悟——感悟——醒悟,在獲取豐富知識的同時形成了一定的學習能力。 附: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表 | |||
教學反思 | |||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構思精巧,語言優美。學習這樣的美文,既能讓學生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得到審美的陶冶。 |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的
1、自讀文章,把握閱讀散文的方法,培養學生自讀能力。
2、品析描寫小桃樹的語句,體會作者對小桃樹的獨特情感。
3、托物言志、雙線交織的寫法
4、理解文章贊美小桃樹頑強的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義,加深學生對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二、重點目標:
托物言志的寫法和作者抒發的情感,自讀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過程
課文導入,了解自讀學情: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賈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你自讀這篇文章,你讀出了什么?
學生回答有所感悟即可,教師要從學生的閱讀感受中準確地把握班級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難點。
關注課文旁批,理解自讀要求:這篇自讀課文,編者為我們做了幾處旁批?其中哪幾處是提問的?你自己能解決問題嗎?
編者在《一棵小桃樹》中標注了五處旁批。①尋常的情景,不尋常的情感。②課文中一些描寫反復出現,比如多次描寫小桃樹“沒出息”。散文中這類地方,往往寄托著深意,要仔細體會。③是什么使我遺忘了小桃樹?④“蓄著我的夢”的桃核長成了樹,而且真的開了花。作者僅僅在寫花嗎?⑤“我”的情感在這里來了一個轉折,您讀出來了嗎?
五處旁批,后三處提問,教學中利用這三處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的內容、作者情感以及相關主旨。
五個旁批當中哪個是告訴我們閱讀這類散文的方法的?
即第二處:課文中一些描寫反復出現,比如多次描寫小桃樹“沒出息”。散文中這類地方,往往寄托著深意,要仔細體會。
這樣引導學生閱讀第四段中這棵“沒出息”的小桃樹的描寫,品味語言,感受深意。第四段教師做出指導示范,再放手學生找出并有感情地朗讀其他寫這棵“沒出息”的小桃樹的語句,重在感受品味,課堂上不做細致的研讀品析。
同學們,作者為什么要花這么多筆墨寫這棵“沒出息”的小桃樹?——理解小桃樹中的深刻含義,理解本文托物言志、雙線交織的寫法。
最后一處旁批引領思考,即文章第一個旁批“尋常的情景,不尋常的情感”,理解散文閱讀重在悟情。《一棵小桃樹》的第一段文字研讀:“我常常想要給我的小桃樹寫點文章,但卻終沒有寫就一個字來。” 文章一開頭就飽含著作者對小桃樹的一往情深,“常常”一詞尤見感恩懷念之深。
問:如果作者只能寫一個字,來寫他的小桃樹,你覺得,他會寫哪個字?以此問把整節課推向高潮,打開學生閱讀思維的大門,進一步理解本文復雜深沉的情感和精神內涵,加深學生對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反復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和成語,理解寓言的寓意;
過程方法目標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問題,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發散思維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了解充滿睿智之光的我國古代寓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
學會用多種方式讀懂文言文,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難點】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養學生探究問題及發散思維的能力。
【教學設想】
先讀通原文,整體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內容,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領悟故事的寓意,這是閱讀的中心環節;最后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談談寓言給予自己的'啟示,并進行語言積累,這是閱讀的標的。朗讀貫穿始終,自主、合作、探究為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小李撿錢”的故事導入——其實,撿到錢本是件高興的事,但是對于小李來說是不是件好事呢?那么我們看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是否就絕對呢?
讓我們先一起看看塞翁丟失了馬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展示課件一(板書課題)
展示課件二:
課文選自于《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由西漢淮南王劉安組織門人編寫的。
初讀——讀準確,讀通暢
學習文言文,同學們可能感到有些困難。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途徑。
1、學生自由地大聲地朗讀課文。
2、抽學生讀,要求字正腔圓,即要求字音準確,發音飽滿。
展示課件三:提醒學生注意的字詞。
3、老師范讀,學生再讀。
要求讀得抑揚頓挫(要注意停頓,要分出輕重,讀出語氣)。
展示課件四: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此/何遽/不為福乎?↗
4、展示課件五:屏幕上投出抽掉標點的故事原文,請同學們朗讀。讓同學用心記住課文的停頓,學會文言文句讀,感悟文言虛詞作為停頓標志,揣摩句意。
三.再讀——通文意,析情節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須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內容。
1、 通文意:對照注釋疏通文意,在自讀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學習。
如有不懂的問題可提出來,全班交流,師生共同解決。
展示課件六:強調重點詞語(古今異義)的意義。
2、析情節: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可分為幾個情節。 展示課件七:失馬——得馬——折髀——相保。
3、復述故事:采用比賽形式,讓學生對照圖片復述故事(創造性的復述),以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和故事情節,為下面研讀課文作準備。
評析的標準:a、普通話標準,聲音響亮。 b、口齒清楚,表達流暢。 c、態度自然大方。 d、講得具體、生動、形象。
四.研讀——提問題,探寓意
這篇古代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個塞翁失馬得馬、兒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這個故事寄寓了一個什么樣的意味深長的道理呢?
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分組合作討論來探究寓言的寓意。
1、教師指示思考的角度(展示課件八)
2、合作研討,全班交流。
學生可能研討的角度:
(1)從寓言故事情節的發展來看(福禍得失的一系列變化說明了什么道理?)
(2)從“塞翁”能沉著冷靜的靜觀事情的變化來看(面對一系列變化,塞翁為什么能處變不驚?)
(緊緊抓住“塞翁”那三句話來思考。也可讓學生讀讀那三句反問句,通過揣摩語氣來達到目的。)
(3)在“塞翁”看來,壞事能變成好事,好事能變成壞事,難道就不要一定的條件就可以轉化的嗎?
討論總結:這則寓言通過假托“塞翁失馬”的故事,寄托了這樣一個寓意——在一定的條件下,事物的禍與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也可能變成壞事。 由此引申出成語 “塞翁失馬,焉(安)知非福”。(展示課件九)
3、質疑或激疑:
(1)在塞翁看來,好事可變成壞事,壞事可以變成好事,給我們的感覺好像好就是壞,福就是禍,難道兩者之間就沒有區別了嗎?
(2)盡管那些“近塞之人”他們不知道禍福相互轉化的道理,但我總覺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來反襯“塞翁”之子“以跛獨存,父子相保”格調低。
(如有學生提出諸如此類的質疑,老師要大加表揚,因為此時正是學生迸發創造火花的時候,要備加愛護,給予肯定。)
五、聯讀——聯生活,談體會
在我們生活中,你認為好事(壞事)能變成壞事(好事)嗎?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應該用怎樣的心態來對待呢?
請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這則寓言還可以給我們哪些啟示。
(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六.積讀——背課文,積成語
1、集體誦讀。
2、積累成語。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5
一、學習目標:
1、領悟詩詞佳句,感悟所表達的真摯情感和所創設的美妙意境
2、積累詩詞名句
二、重點難點:
重點:感悟詩詞表達的真摯情感和創設的美妙意境
難點:培養良好的誦讀習慣
三、教學課時:(二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
一篇好的文章中往往引用許多詩詞名句,增加了文章的色彩。我們也要掌握一些詩詞名句,這對于提高文學修養,增強寫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因此,要養成好的誦讀習慣。今天學習的古詩詞五首就需要我們背誦的。
(二)、誦讀方法:
一是有讀一首背一首的習慣,學完一首馬上背誦;二是要理解詩詞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三是學會斷句、停頓,不破讀;四是有一邊誦讀一邊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的習慣,在想象中誦讀。如果在今后兩年的時間里切實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就可以說是極大的成功——這將給以后的詩歌鑒賞訓練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并可以提高寫作能力。
(三)、講授新課:
第 一 首:離京
一、作者、背景簡介:
龔自珍,字爾玉,又字璱人,號定庵。清代的思想家、文學家。其祖、父皆為進士,在北京做官。他目睹清王朝的昏庸腐朽,曾寫到“官吏士民狼艱狽厥,不士不農不工不商之人十將五六,又或餐煙草,習邪教,取誅戮或凍餒以死,終不肯治一寸之絲,一粒之飯以益人。”認為清王朝是“衰世”。他屢試不第,38歲才中進士,只做了幾任小京官,后辭官。他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專制,要求進行社會改革,是近代改良主義的先驅者;他的詩氣勢磅礴,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一八三九年,龔自珍辭官南歸,后又北上接眷屬,在南北往返途中,寫下了短詩315首,題為《乙亥雜詩》。本詩是第一首,寫他被迫辭官,離開北京時所抒發的感想。
二、范讀:
三、詩意講解:
“浩蕩離愁白日斜”寫出了詩人離開京城時的感情。詩人究竟愁什么呢?詩人離京時,正是有害物質戰爭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與封建勢力同流合污,辭官回鄉;但是他仍然為國家的命運憂愁,為封建統治階級的命運憂愁。“浩蕩”本指水勢浩大,在這里喻“愁”,李煜曾有詞寫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詩人以李煜亡國被囚之愁自詡,可見憂愁之深。詩人為了襯托離愁,特別把離京時間選在了傍晚,馬致遠散曲“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用晚景襯托離愁。詩人通過喻、襯把愁表現得淋漓盡致。
“吟鞭東指即天涯”本句雖無愁字,但也能表現詩人離京之愁。天涯是指詩人家鄉——杭州,馬鞭一揮,離京遠去,直至天涯 ,很難再回京城,用夸張的手法,表現離別之愁,傷懷之意,含而不露。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筆鋒一轉,由抒發離別之情轉入抒發報國之志。并反用陸游的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落紅,本指脫離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為獨香,而為護花。表現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充分表達詩人的壯懷,成為傳世名句。
四、名句欣賞: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護花。詩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達自己雖前途不暢也不忘報國的情懷。
五、板書設計:
離 京
龔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學家
浩蕩(比喻)—離愁—(襯托)日斜
落紅 ———————————護花
(自比)
脫離官場——————不忘報國
第 二 首 : 夜 雨 寄 北
一、作者、背景簡介: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25歲中進士,曾做過幾任小官,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詩很著名,尤其“詠史”和“無題”最著名。本詩是客居四川時所作。
二、范讀:
三、詩意講解: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詩人終身潦倒,四處漂泊,此時正在四川做幕僚,與親人團聚遙遙無期,第一句就用問答的'形式,表現自己對親人的思念和不能團聚的無奈。然后,以景襯情,用自然景物的描寫襯托自己愁苦的心情,秋雨綿綿,以使池塘漲滿,孤燈只影,更能引起對親人的思念。李清照詞說“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地,怎一個愁字了得。”也是用夜雨抒情,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剪燭”,可見談話時間之長;“共”,更能見關系之親密;“西窗”,西,鳥在巢上,日在西方而鳥棲,故以為東西之西,后用此指家中,并非實指西面之窗。詩人由實轉虛,設想日后相逢,窗下剪燭,促膝暢談此時的巴山夜雨、吟詩寄北的情景。以會晤的歡愉,襯托客居的寂寞,不僅使思念之情表達的更深刻,而且把思念轉化成對未來的希冀,格調更高,情味更濃。
四、名句欣賞: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如今常用“剪燭西窗,共話夜雨”來表達懷念同窗老友,盼望有時再聚之情。
五、板書設計:
夜 雨 寄 北
李商隱——唐代詩人
歸期難定 思念 剪燭西窗
巴山夜雨 深長 共話夜雨
(孤寂思念) (擬想會晤)
六、作業:
背誦這兩首詩,理解名句含義。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了解并掌握有關寓言的基本知識,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學會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寓意。
3、學習編寫寓言,進一步培養發散思維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1、學會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能用自己的話概括寓意
2、學習編寫寓言
一、導入
看圖片,猜成語。今天,讓我們把目光投向五彩斑斕的世界文化長廊,去領略一下世界《伊索寓言》的美好。
二、簡介與本文有關的知識
1、寓言及其特點: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大多篇幅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擬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題多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在創作上常常運用夸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2、簡介伊索:
伊索,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寓言家。奴隸出身,他善于講寓言故事,用這些來諷刺權貴,最后遭到殺害。他的寓言經過加工,成為《伊索寓言》,流傳于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寫形象生動,語言簡潔樸素,富有幽默的特點。
三、朗讀寓言,感知故事
分角色朗讀課文:
通過分角色朗讀,朗讀時請注意語氣、帶上動作,讓同學們一邊看一邊聽,更好地熟悉寓言內容,感知文中三種不同動物的`形象。
四、分析品味課文(請君對學)
1.蚊子為什么能打敗獅子?(方法指導:可以從他們的語言和動作描寫入手分析)
智謀得當,輕便靈活,抓住獅子的弱點――以已之長克敵之短。
2.蚊子為什么會敗給蜘蛛?
在文中哪里看得出他驕傲、得意忘形(“吹”、“唱” 動作描寫)
3、寓意:誡人諷刺了那些取得一些成績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視自己的短處,勢必要被小人物打敗。告們不要被暫時的勝利沖昏頭腦,應謹慎行事。
三、大膽想象、完成創作(任選其一)
1、給開頭,寫寓言:
老鷹在天空展翅翱翔,被正在沙灘上曬太陽的烏龜看見了,他也渴望飛翔??
??便請求鷹教他飛行。鷹勸告他,說他不能飛行。可烏龜再三懇求,鷹便抓住他,飛到高空,然后將他松開。烏龜落在巖石上,被摔得粉身碎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那些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人必將失敗。
2、給題目,寫寓言:
嘴和眼睛的對話;樹和斧子;蜜蜂與蒼蠅
一個人來到森林里,請求樹給他一根木做斧子柄。樹答應了他的請求,給他一根小樹枝。他用小樹枝做成了斧子柄,完好的裝在斧子上,斧子上,接著掄起斧子砍起樹來。他很快就砍倒了森林中最貴重的大樹。一棵老橡樹悲傷地看著同伴被砍毀,無能為力,他對身旁的柏樹說:“我們是自己先葬送了自己。如果我們不給他那根小樹枝,他就無法砍伐我們,也許我們能永久地站立在這里。”這是說我們不能幫助對自己造成威脅的對象,那怕是一個小小的幫助。
3、給寓意寫寓言:
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團結。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7
課時目標:
1.運用略讀方法,概括出人物與小茅屋之間的事件,理解記敘的順序。
2.理清文章思路,體會文章構思的巧妙,學習設置懸念和誤會使故事情節一波三折的寫法。
重難點:
理清文章思路,體會文章構思的巧妙,學習設置懸念和誤會使故事情節一波三折的寫法。
項目過程:
一、預學檢測
給黑體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了解助詞(作業本預學二)。
二、寫法探究
1.結合課文內容完成下面的思維導圖(作業本任務一⑴)。
知識卡片
懸念即在文章中設置一個疑問或矛盾沖突,以造成讀者對故事情節、人物命運急切期待和熱切關心的心理的一種寫法。激發讀者對文藝作品中人物命運的遭遇、未知情節的發展變化持有一種急切了解和期待的心情。目的是吸引讀者注意力,引人入勝。
2.通過梳理思維導圖,你是否發現了本文構思的巧妙之處?請結合課文內容,說說這種寫法的`表達效果(作業本任務一⑵)。
構思巧妙之處:
表達效果:
三、記敘的順序
記敘的順序一般有順敘、倒敘和插敘三種。
知識卡片
順敘:按時間順序敘述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的發展過程,行文自然流暢、脈絡清晰。
倒敘:把后發生的情節或結局提到前面來敘述,然后按照時間先后來寫事情發生、發展的經過,常會設置懸念,引人入勝,使文章波瀾起伏,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插敘:敘事時中斷敘述,插入相關的另一件事,對主要情節起補充、襯托作用,使情節更曲折,內容更充實。
1.以“我”和老余的所見所聞為順序,復述故事情節,說說其記敘順序。
明確:課文描寫的順序:“我”和老余發現小茅屋——瑤族老人為小屋送米——瑤族老人借住小茅屋——“我們”一起修葺小茅屋——妹妹照看小茅屋——妹妹說十多年前解放軍過夜蓋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行蹤為線索,一晚一早的所見所聞的時間順序,采用順敘。其中瑤族老人打獵迷路,夜宿茅屋,解放軍蓋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是插敘。
2.按小茅屋修建、維護的先后順序列表,展示文中人物與小茅屋之間的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內容(作業本預學一),說說其記敘順序(作業本任務一⑶)。
十多年前解放軍戰士路過修建小茅屋
十多年前的第二天以后梨花姑娘常常來照料小茅屋
前幾年梨花出嫁后梨花姑娘出嫁后妹妹接著照管小茅屋
上個月瑤族老人借宿,回報小茅屋
暮色中到第二天早晨“我們”路過借住,修葺小茅屋
明確:從小茅屋建造和維護的過程來看,采用倒敘。
3.比較兩種記敘順序,思考討論課文采用的記敘順序有什么作用?
明確:課文采用倒敘的作用:設置懸念、引人入勝、波瀾起伏。
板書設計
驛路梨花
小茅屋的主人是誰?(懸念一)
認為瑤族老人是主人。(誤會一)
主人家到底是誰?(懸念二)
哈尼小姑娘是主人。(誤會二)
解放軍為什么要蓋小茅屋?(懸念三)
是雷鋒同志教我們這樣做的。
作用:這樣寫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四、作業設計
完成《葉圣陶先生二三事》和《驛路梨花》的閱讀概要表(任務一③)。
篇目文體評價性詞句事件感受或評析
《葉圣陶先生二三事》
《驛路梨花》人物
事件
環境
思考寫人記事散文和小說的閱讀策略。
文體敘事散文小說
情節
線索
順序
結構
閱讀策略
五、方法小結:
略讀寫人記事類文章應關注標題、開頭、結尾,明確文體,抓表明人物特點的詞語和評價性語句,抓段首或段尾(中心句)、總起句、總結句、過渡句,梳理文章要點,把握內容大意。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8
《海燕》教案
教學目的
一、學習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英勇無畏的戰斗精神。
二、理解象征,對比手法的運用。
三、學習比喻、擬人、反復的修辭手法。
四、附預習題如下:
1、朗讀這篇課文(二至三遍)。
2、本文可分幾部分?劃分的根據是什么?
(要求在回答之前先標出段號,全文共十六段。)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蘇聯無產階級文學奠基人高爾基寫的、謳歌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大無畏的革命斗志和堅定的革命信念的一首散文詩——《海燕》(板書)。
散文詩兼有詩和散文的特點。它以散文形式表現抒情詩的內容,是一種容量較大、運用自由、散文化了的詩。它把詩的精練、音樂美和散文的舒放、靈活多樣的表現力融為一體。形式上,散文詩不分行排列,但它具有詩的意境和嚴格的音節、韻律。讀起來鏗鏘悅耳,非常動人,現在先請同學們各自朗讀一次。
二、檢查預習
1、正音。
竄(cuàn)呻 吟(shenyín) 蠢(chǔn)。
企(qǐ)膽 怯(qiè) 掠(lüè) 甩(shuǎi)。
摔(shuāi) 號(háo) 吼(hǒu)翡(fei)翠 蜿蜒(wan yan)。
2、詞語解釋。
蒼茫:空闊遼遠,沒有邊際。
高傲:驕傲,這里是極其自豪的意思。
蜿蜒:蚯蚓類爬行的樣子,比喻彎彎曲曲地延伸。
掠起:輕輕擦過而舉起。
預言家:善于預先知道,說出將要發生的事情的人。
三、介紹作者、時代背景
作者:高爾基(1868—1936),蘇聯作家,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當過學徒、碼頭工、面包師傅等,曾流浪俄國各地,經歷豐富。1892年開始發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寫沙皇統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1905年和列寧會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響,1906年發表了長篇小說《母親》,反映了俄國工人階級的革命斗爭,被列寧稱為是“一本很及時的好書”。高爾基的小說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劇本有《底層》等,除此以外,作者還寫了許多政論、特寫、回憶、文學論文等,對世界文學的影響很大。
①高爾基在俄語里的意思是“痛苦的”。高爾基要用文藝作品反映人民的痛苦,為人民的苦難而大聲疾呼,所以用了這個筆名。
②“海燕”在俄語里是個合成詞,由(暴風雨)和(信使、預言家)兩個詞合成。作者當時已預感到革命的風暴將要到來,這使他很自然地聯想到這種鳥兒。
時代背景:19世紀末葉,西歐經濟危機蔓延到俄國,大批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勞動人民生活貧苦。再加上沙皇統治日趨黑暗,人民群眾無法忍受,反抗情緒日益高漲。那時,正是俄國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夕,馬克思主義已經在工人中傳播,工人運動此起彼伏,階級矛盾空前激化。高爾基親自參加了反對沙皇的火熱的革命斗爭。他目睹反動軍警毆打、屠學生的罪行,于是滿腔義憤地寫下“幻想曲”《春天的旋律》。這篇小說描寫了一群鳥兒的談話和爭論,用鳥兒的形象來表現當時社會各階層的代表人物。由于革命觀點鮮明,沙皇書報審查機關不準出版,只有結尾部分才得以發表,這就是《海燕》。為什么這部分能發表呢?那是由于作者巧妙地運用了象征手法,才躲過了愚蠢的.檢查人員的眼睛在這一時期。
四、朗讀《海燕》;試擬副標題。
方法:齊讀,或自己放聲讀。目的是熟悉課文。
試給本文擬一個副標題。
下列幾個副標題均可適用:
勇敢的斗士 反抗上天的精靈。
渴望暴風雨的勇士 迎接暴風雨的先驅者。
勝利的預言家 無畏的革命者。
革命的先驅者 劃破烏云的利劍。
五、理清結構
(一)分段。
1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暴風雨漸次逼近為線索的,把海燕放在暴風雨來臨之前、逼近之時、即將來臨三個場面中進行描寫的。
2、劃分層次: (討論后歸納)
第一段(第1—6段)寫海燕對暴風雨來臨之前的渴望;
第二段(第7—11段)寫海燕為暴風雨逼近而歡樂,而號叫;
第三段,(第12—16段)寫海燕在暴風雨即將要來臨時發出了勝利的預言。
(二)分析海燕的象征意義:
1、課文三次描寫海燕的英姿,海燕的叫喊,請找出有關的語句并有感情地朗讀。你覺得海燕是怎樣的形象?那些詞語最能體現出海燕的這種精神?(學生討論后交流)
交流后總結:勇敢無畏,樂觀戰斗,不但不畏懼暴風雨,而且呼喚暴風雨的到來。
第一段:(1)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烏云和大海之間高傲地飛翔, 表現了海燕勇敢無畏的矯健姿態。
(2)“高傲”: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說的自以為了不起,而是褒義詞,有意氣風發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視狂風烏云,充滿自信,有壓倒一切邪惡勢力的英勇氣概。
(3)“碰”勇敢低飛,觸及海浪。 “沖”迅猛高翔,銳不可當。
第二段:(1)“叫喊”, “ 大笑”, “ 號叫” 體現了海燕的勇敢、樂觀。
(2)“飛翔” 到 “飛舞”更能體現了海燕全身心投入到戰斗中。
(3)“直沖” “穿過” “碰到” “掠起”體現了海燕敏捷、勇敢、有戰斗力。
(4)“精靈”體現了智慧“深信”體現了樂觀、堅定不移的必勝信念。
第三段:“勇敢”、 “高傲”都能體現它的勇敢無畏。
2、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這僅僅是寫海燕嗎?
不,借海燕象征英勇善戰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本文的最大特色就是運用了象征手法。(象征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即所謂的托義于物。)除了海燕其他具體的事物都有其一定的象征意義。
3、總結,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來描寫海燕的?
比喻、夸張(箭一般的)、擬人、反復,使語言優美而有氣勢,增強了表達效果。
六:總結,
布置作業:熟讀、背誦1—6節。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9
課時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多種論證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2.通過賞析本文流暢凝練的語言,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人文內涵,樹立對自己、他人、社會的責任感。
重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多種論證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2.通過賞析本文流暢凝練的語言,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人文內涵,樹立對自己、他人、社會的責任感。
項目過程:
一、作者簡介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義思想家、學者。
1885年和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提倡維新運動,主張“變法”“育人才”“開學校”“變科舉”等。1898年和康有為等人參與戊戌變法,失敗后逃亡日本。著有《飲冰室合集》《李鴻章傳》等。
二、文體知識
知識卡片
議論文: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主張的常用文體。議論文分為立論文和駁論文。
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論據的類型: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常見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三、賞析語言
1.本文語言既莊重又輕靈,既流暢又簡潔,既平實又有書卷氣,請選擇一個方面(修辭、語句、句式)進行品讀。
小結:本文的語言莊重而不失靈動,流暢卻不冗雜,平易親切,如話家常,具有精彩的語言之美。這與作者的`遠見卓識,深厚學養,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熱烈情懷是分不開的。
2.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論證方法——引用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
3.標題“最苦與最樂”有什么特點?“最”能否刪除?“最苦”與“最樂”能否交換位置?這樣為標題好在哪里?
板書設計
四、拓展延伸
1.在學過的課文中,有哪些人物身上背著責任呢?又有哪些人享受到了盡責任的快樂呢?同學們可以回憶一下。
2.你還知道哪些人也是以擔當責任為樂的?
五、作業設計
比較《葉圣陶先生二三事》和《最苦與最樂》的語言特點。
篇目語言特點
《葉圣陶先生二三事》
《最苦與最樂》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了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
2、體會作者的美好情思,學會從生活中獲取豐富的寫作材料、
教學重點、難點:
1、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
2、學會從生活中獲取豐富的寫作材料、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國(或者說我們的家鄉)有哪些節日嗎?你們認為最隆重的節日是什么呢?為什么說這個節日最隆重呢?辛苦一年,幸喜五谷豐登,享受一下勞動成果、展望未來,祈求好運,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團聚,增進親情,密切人際關系和和美美奔前程、同學們在我們的家鄉已經過了十幾個春節了,我們此地的大年怎樣過,你們也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在京郊運河那兒,幾十年前是怎樣過年的呢?同學們想了解一下嗎?好,我們現在就隨著我國著名的鄉土作家劉紹棠到北京通縣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鄉)--京郊運河的一處地方,去過一次年,領略一下那兒的民俗風情吧、這節課我們學習本命年的回想
二、學習目標:
1、了解文題、作者、
2、領略民俗風情、
3、體味語言、情思、
三、達標導學:
(一)讓學生介紹文題、作者、
1、學生介紹、
2、補充突出以下內容:
本命年(見課本P95頁)
劉紹棠:作家、40多年的文學生涯,致力于'中國氣派,民族風格,鄉土題材,地方特色、著有《劉紹棠文集大運河鄉土文學體系》、所著《京門臉子》獲北京優秀長篇小說獎,《柳敬亭說書》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峨眉》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黃花閨女池塘》獲90年代優秀小說獎、1991年7月1日被國務院表彰為'為發展我國文化藝術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始終享受國家特殊津貼、
(二)誦讀課文、
1、常規要求:
(1)了解課文內容
記自己難以讀準、難以理解的字詞句
標出自己最欣賞的詞句段2思考問題:
你對京郊運河(或作者劉紹棠家鄉)那兒的大年有哪些初步印象?
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三)釋疑解難:
1、學生提出疑難問題、
2、學生自主交流解難、
初步印象:充滿了熱烈、純真、虔誠、期盼和對生活的熱愛,沒有孤獨、欺詐、戒備和失望,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鄉土風味、
回顧起來,身心輕松,童心復萌,所以文章結尾說回憶往事,頗有返老還童之感、
歌頌了熱愛生活、純真可愛的父老鄉親、(熱愛、歌頌、留戀)語言
第三段:'預熱''增溫''紅火''發燒',用詞基本上屬于同一類型而程度有異,協調而精確、'臘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引炒年貨歌(學會引用生活中的諺語、民謠、)
1、'食火上升,口舌生瘡,只得喝燒糊了的鍋巴泡出的化食湯、'
既側面寫“大吃大嚼”的情景,也增添了幾分幽默的情趣、(民俗風景圖)
2、課后練習二、臘八粥由“小米、玉米糝兒、紅豆、紅薯、紅棗、栗子”熬成,可謂營養豐富;“占全了色香味”可謂達到了食品的高境界;“舍不得吃”而又吃起來“沒有個夠”,十分富于情趣、
3、“一片殺豬宰羊的哀鳴”似有點同情肥雞要被“開刀問斬”似有點從嚴宣判(很有點情味)
4、從糖果上摳下幾塊糖粘兒,抹在灶王爺的嘴唇上,叮囑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虔誠的愿望寄托于愚昧的舉止之中,如實寫來,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現了父老鄉親的可愛又可笑、
5、換門神的細節描寫同樣具虔誠和愚昧兩個側面、
四、探究交流:
課文第四段具體描寫家鄉的大年情況,共寫了十件事,是哪十件呢?(即每個層次的.主題詞)
1、炒年貨
2、吃臘八粥
3、買糖果
4、挑絨花
5、殺牲禽
6、備糕點
7、送灶王
8、換門神
9、除夕夜
10、拜新年
五、作業:
你在我們的家鄉也過了十幾個春節了,調查一下家鄉的民俗風情,回憶一下,你認為最有意義的春節是那一個,并把他寫出來、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家鄉的風俗民情(習作交流)
2、學習本文的寫作特點
二、檢查作業導入:
三、達標導學:
(一)習作交流
同學們都對自己的家鄉的春節做了調查,并且寫成文章,剛才我們也交流了習作、同學們誰說一下:作者幾十年前過年的風俗跟現在過年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有那些不同的地方?想想我們民族過年的習俗,除了歡天喜地,飽享一年勞動果實之外,還寄托著那些期盼?
1、討論交流、
2、推薦交流結果、
(二)探究交流寫作特點
1、生動傳神地勾勒生活情景、
例如寫炒年貨:不但正面寫炒了一鍋又一鍋,還寫“土炕燙得能烙餅”,可見燒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貨;玉米粒兒在鐵鍋里“畢剝畢剝響”,與奶奶執鏟時口中念念有詞,充分表現了氣氛的濃烈和炒年貨中寄托的深義
2、線索清晰,如數家珍,逐一敘說、
第四段,作者安時間順序從臘月初一到除夕之夜,就炒年貨,吃臘八粥等10件事情逐一敘說,或明確交代時間,或以一定的語句承上啟下,無流水帳之嫌、讀者情致飽滿,興趣盎然、
(三)朗讀品味
四、作業:
課外閱讀劉紹棠作品,作好讀書筆記、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1
李森祥
教學目的:
1.整體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感情。
2.課文復述,進一步理解父親形象的特點。
3.學習作者命題立意、通過故事情節展示人物的寫法。
4.培養學生熱愛父親,尊重父親的感情。
學習重難點:
1.理解“父親”這個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的特點及其意義。
2.學習作者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方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用閻維文的《父親》渲染氣氛,課件展示油畫《父親》)
解說:在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我們透過那個在困頓中艱難前行的父輩的身影,體會到了父親對兒女那深沉而厚重的愛。李森祥的小說《臺階》,也是通過一個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展現了父親們現實的生活畫卷,讓我們一起去感受父輩那深沉而凝重的精神世界吧!
交流預習
1.生字正音:
凹(āo)凼(dng)門檻(kǎn)涎(xin)水揩(kāi)
籌(chu)劃黏(nin)尷尬(gāng)撬(qio)
2.交流作者
李森祥(1956一):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興軍分區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調政治部創作室任專業作家。1986年《煙雨樓》雜志發表處女作《半個月亮爬上來》后迅速成長。近年來發表小說頗多。李森祥的小說以農村、軍營兩大生活為主要題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動的普通人尤其是農民的質樸形象。《小學老師》被《小說月報》等選載,獲1991年《小說月報》第四屆百花獎、1990—1992浙江省優秀文學獎。
二、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1.學生快速自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出示問題,整體感知。
①父親為什么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父親不甘心低人一等,渴望受人尊重。望著人家高高的臺階,羨慕不已,他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②父親怎樣造起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他終年辛苦,準備了大半輩子,一磚一瓦的撿,一角錢一角錢的攢,終于蓋起了新屋。
③新屋造好了,父親怎么樣了?
父親坐在新臺階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人衰老了,累垮了。
3.故事的敘述線索是什么?(臺階)“文眼”是什么?(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
三、情節復述,體會情感。
要求改用第三人稱,抓住能表現人物主要特點的情節復述。在復述的過程中注意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要口齒清楚,內容連貫,并富于感情。復述之后可組織學生進行適當的評價,對遺漏的內容進行補充。
要區別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兩種不同的寫法。舉例:
某某家的老屋只有三級臺階,他眼看人家的臺階高,受人尊重,決心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可是憑他的經濟條件,要造這樣的新屋得準備大半輩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憑自己一身力氣,干他十年二十年,總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了大半輩子,一磚一瓦的撿,一角一角錢的攢,終于蓋起了新屋,砌上了九集臺階,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四、合作探究,研讀賞析。
1.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的。下面我們思考討論一下,父親這一形象是怎樣塑造出來的。
(1)從中國傳統的建筑物的文化底蘊角度看:
傳統文化認為:一、三、五、七、九是級別的象征,而一級是最低級別的象征,九級是最高級別的象征。所以民間百姓的門檻一般是三個臺階以圖吉利而且也是地位級別的寫照。再如“紫禁城”的建筑物有9999幢,標志著最高皇權的象征。再如云南大學的臺階有97個,這表明是云南省的最高學俯。從這我們可看出:父親為什么把我家的臺階從三級升到九級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
(2)從人類需要層次論的角度分析: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類需要層次有五個: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臺階高,主人的地位就相應的高”。這篇小說著眼于臺階,寫父親對臺階的要求,就是對地位的要求,也就是說對尊重的需要。父親為了贏得尊重,耗盡了他的畢生精力,奮斗了一生。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父親是怎樣的人呢?
非常要強的農民,有志氣、不甘落后、有長遠目標、有移公移山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3)從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角度看:
課文中寫到父親為了建造一幢有臺階的房屋,他的確一點一滴的積累,一分一文積攢,起早貪黑,從早到晚,一年四季,七個月種田,四個月砍柴,半個月撿卵石,剩下半月過年、編草鞋。360天安排得非常緊湊。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父親具有華夏炎黃子孫的優良傳統——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拼命硬干、勤儉持家的美德。同時,父親身上有著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的品質(因當九級臺階造好后,他卻不好意思坐上去)。
(4)課文哪些情節最能表現父親的形象?父親的形象有什么特點?
立下造屋目標,并為之付出長期艱辛的勞動——勤勞、頑強
建成新屋后的喜悅、局促、不自在——淳樸、善良、謙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體,不服老——倔強
總結:他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有志氣,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別人尊重。
他是一個有著長遠生活目標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
他是一個謙卑的人,有著中國農民所共有的謙卑的特點,當九級臺階造好后,他卻不好意思坐上去。
2.作者為什么在老屋的三級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筆墨?
這篇小說題為“臺階”,先在老屋的臺階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1)寫三塊青石板的來歷,可以寫出當年父親的力氣是多么大,后面寫造新屋時托石板閃了腰,前后就形成對比。
2)寫石板粗糙,可以暗示當年經濟條件更差。
3)寫“我”在臺階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時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長大成人了”,說明準備蓋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寫小孩子能連跳三級,可見臺階低。寫父親在臺階的'坐姿,又說明臺階低。
4)寫父親的腳板,寫出父親終年辛勞的形象,也說明家庭的窮困。
3.為什么新屋的主體工程寫得簡略,造臺階反而寫得詳細?
詳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題目是“臺階”,所以主體工程可以略寫,造臺階則要詳寫。
五、語言品味,把握主題。
1.語言品味:
引導學生找出最受感動和最能表現父親形象特點的語句,讀一讀,議一議。
例:
(1)“父親坐在綠陰里,能看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那里栽著幾棵柳樹,柳樹枝老是搖來搖去,卻搖不散父親那專注的目光。這時,一片片旱煙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這一處描寫表現父親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為什么不作心理描寫?
小說用第一人稱寫,不允許寫別人的心理活動,只能以動作、表情表現思想(以形寫神),父親抽煙時專注地望著別人家高高的臺階,他羨慕,向往,他在謀劃怎樣加快準備,爭取能早日造起高臺階的新屋,像人家一樣氣派,也叫人家羨慕。
(2)為什么“回來時,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這種心態怎么理解?
父親干了一輩子,勞動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勞動是創造,勞動有收獲,勞動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這一切,所以感覺若有所失。
2.把握主題:
設問:這篇小說要告訴我們什么?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謳歌父親堅忍不拔的毅力和艱苦創業的精神。
熱切希望以先進的生產力迅速改變農村落后的精神面貌。
3.體會寫法
討論歸納:
個性化的描寫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題。
要注意詳略得當。
要突出重點,圍繞中心選材。
把握閱讀小說的一般方法。
六、走進“父親”,互動釋疑。
1.“小說的任務是通過塑造人物來反映生活,從而改造生活。”同學們,大家結合小說寫作的背景來研究一下,父親”這一形象的典型意義是什么?作者對父親寄予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小說塑造了發展中的中國農村一個農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血管里有我們民族拼命硬干、堅忍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備的優秀品質代表了新舊交替時期中國農民的突出特征。同時,這一形象還告訴我們,農民創業之所以如此艱難困苦,根源在于經濟落后。這篇小說深沉地響著時代的呼喚——億萬農民的希望在于先進的生產力,以此迅速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結束老牛拉破車的日子。
作者對父親的優秀品質表示敬仰和贊嘆;對父親身上的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表示同情;對改變農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七、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父親的故事是無聲的,他用自己的行動默默地教育著我們。父親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以至于我們不愿向他人談起;父親的一生可能是清貧的,以至于我們無法在別人面前炫耀。可在我們跌倒時,父親教會我們怎樣站立;在我們遇到困難時,鼓勵我們勇敢的去面對。所以父親是平凡的,又是偉大的。讓我們在以后的生活中去關注我們平凡的父親,也關注那些與父親一樣平凡的人們。
《臺階》圍繞“臺階”命題立意,組織材料,使建房這個一般性的題材有了側重點,有了特色,突出了父親對社會地位的追求,突出父親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同時這篇小說,應當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改革開放使中國農村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進步。但是,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分之二的人口在農村,農業生產力還相對落后。農村、農業、農民“三農”問題,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要全面實現小康,重點是農村,難點是農業,關鍵是農民。我們有責任關注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2.拓展延伸,實踐演練。
過渡語:文中“父親”是一位要強、勤勞而又謙卑的父親,他和我們許許多多的父親一樣,向著美好的生活不斷的追求著,他堅韌頑強的品質怎能不讓我們感動?他怎能不使我們想起家里的父親?現在就讓我們提起筆來,也來寫寫我們自己的父親吧!
(屏幕投影):最難忘的是父親的時候,他 。面對父親,我要說:“________________ 。”
八、布置作業:
小說有這樣一段情節:“我只好讓在一邊,看父親把水挑進廚房里去。廚房里又傳出一聲扁擔沉重的叫聲,我和母親都驚了驚,但我們都盡力保持平靜。”作者寫到這里,沒有將我和母親展開描寫,留下了一段空白。
請大家看要求:(出示屏幕):請你發揮想象,給小說補充一段情節,對母親看到父親閃腰時的心理、動作或神態進行深入、細致的描寫。50字左右。
板書設計:
臺階
李森祥
父親老了
建好九級臺階
準備建造高臺階
三級青石板臺階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2
教學目的
1.理解摹狀貌的說明方法。
2.把握多方面表現表演者高超技藝的寫法。
重點、難點
1.把握課文內容,理解摹狀貌的說明方法。
2.注意體會作者如何從多方面表現表演者的高超技藝。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吃語(yi )齁hou)曳(ye)嘩(hua)叱(chi)意少舒
(shao)中間(jian)幾欲先走(ji)
2.閱讀課文,試著把文章翻譯成現代文。
二、導入
三·作者簡介
林嗣環,字鐵崖,明末清初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初進土、《口技》一文選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張潮編寫的一部筆記小說,以鋪寫故事記敘人物為中心、全書20卷,所收多為明末清初訪擬傳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異,并加評語,實際上是一部短篇小說集、林嗣環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3.解題
口技是雜技的一種,運用口部發音技巧模仿各種聲音,它是一種流傳技藝,是藝人們長期在實際生活中仔細觀察、認真揣摩、勤學苦練而獲得的、本文確切而真實地抓住口技表演者發出的聲響、聽眾的反應,描繪出當時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內容,生動地再現了表演者摹擬深夜一家四日夢中醒來,繼又入睡和發生火警、救火的情景、文章可以作為描寫場景的記敘文來讀,也可以作為摹寫口技特色的說明文來讀。
講析課文
1.同學們朗讀課文,結合預習作業和課文下面的注釋,串譯課文、教師強調一些詞語意思、
善:擅長、會:集合、于廳事之東北角:的、但聞:只、乳:
喂奶、當是時:這、眾妙畢備:全部、妙絕:極點、意少舒:稍
微、間:夾雜、雖:即使、名其一處:說出,動詞、凡欲先走:幾乎,
差點兒、跑、
翻譯時以直譯為主,并要求學生口述課文內容,注意抓時間名詞、動詞和形容詞、教師更正、
2.學生概括各段大意,口頭交流、
討論并歸納:
第一段:介紹口技表演前的情景、
第二段:介紹表演一家人深夜驚醒的情況及賓客默嘆、
第三段:介紹表演這家人從醒到又睡的情況及賓客情緒的變化、
第四段:介紹表演失火、救火的經過和賓客驚慌欲跑的神態動作、
第五段:介紹口技表演結束后的情形、
3.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及寫法、
討論并歸納:板書
一、表演前道具簡單才技藝高超
二、表演中
(正面一表演)(側面一賓客)
表現烘托
深夜驚醒關注默嘆
醒而復睡意少舒、稍稍正坐
失火、救火驚慌欲跑
三、表演后道具簡單---強調--技藝高超
明確本文的說明方法、
討論并歸納:
摹狀貌,通過再現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狀、聲音等來達到說明目的、文中再現了口技表演所表現的生活畫面、作者緊扣文中第一句話“京中有善口技者”展開,很好地描摹了表演者的表演、
四、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口技》一文,作者通過口技藝人精心摹擬的復雜而多變的聲響、聽眾的神態變化,形象而生動地描繪出表演者技藝的高超、我們一方面贊賞口技藝人的技藝,同時另一方面也贊賞作者高超的文字表達能力、文中成功運用摹狀貌的說明方法給我們有益的啟示、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3
知識目標:
1.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能力目標:
1.訓練做讀書摘要的能力。
2.訓練生動形象進行口頭描繪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標:
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鉆研科學的熱情和興趣。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字略)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略)
3.閱讀課文,思考自讀提示及課后練習。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作者竺可幀,物候學家。
2.導語
本文的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所謂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會有語言?我們讀了這篇文章才會恍然大悟,原來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枯榮,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仿佛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致,引人入勝。
三、正課
1.速讀課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閱讀課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聲,不回視,用筆畫出主要詞語,記住文章的主要內容。爭取2分鐘內讀完。
2.請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第一段:從開頭到“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說明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
第二段:從“物候觀測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段;從“物候現象的來臨的遲早決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說明決定物候現象遲早的各種因素。
第四段:從物候學這門研究……”到結束。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3.提問:第一自然段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按照什么順序?
討論并歸納:按照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
4.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說明時間的推移?
討論并歸納:用了“過后”“再過”“不久”“于是轉入”“到了”“準備迎接”等詞語,變化靈活。
5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寫得生動典雅?
討論并歸納;
(1)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大地”人格化,顯得親切動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融化 萌發 次第
用詞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歸來。(翩然指輕快地飛舞的樣子,用來描繪燕子的飛行十分恰當、形象。)
(4)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用詞典雅,如果改為植物“結果”則顯得口語化。
(5)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簌簌”是紛紛落下的樣子,用詞形象、典雅。)
(6)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銷聲匿跡”指消失了鳴叫聲,藏起了形跡,用詞形象、典雅。如果改為“消失了”則顯得口語化。)
(7)到處呈現一片蓑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用詞形象、典雅,給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復始。(用詞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的畫卷,給人種種有關物候的豐富聯想。用詞形象、典雅。
6.提問:第二自然段舉了哪些例子說明“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
討論并歸納;舉了三個例子。
7.提問:這一段舉的三個例子按照什么順序?
討論并歸納:按時間先后順序。
8.提問:這一段哪些詞語寫得生動活潑形象?
討論并歸納:
(l)用“傳語”“暗示”“唱歌”這些詞語形象地說明大自然的語言,擬人生動。
(2)用“草木榮枯”“候鳥去來”“花香鳥語”“草長駕飛”這些詞寫物候現象,用詞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麥插禾”俗語,模仿布谷鳥的叫聲,說成催促農民及時耕作的話,十分形象生動。
9.提問:第三自然段講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請一個同學用概括的語言回答。
討論并歸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把一些自然現象稱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叫作物候學。
10.提問:這一段說明的順序是怎樣的?
討論并歸納:按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言之有序。
四、小結
課文的第一部分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形象地說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現象。每一個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講究條理性。
五、作業(略)
第二課時
一、預習
閱讀課文第二、三、四段,思考課后練習。
二、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一部分,這部分以優美的筆調,描繪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形象地說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
下面請幾個同學使用下列詞語復述課文中關于四季的描述。
(蘇醒 萌發 次第 孕育 銷聲匿跡 衰草連天 風雪載途 周而復始)
三、正課
1.提問:文章第二段為什么說利用物候于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
討論并歸納:
(l)從觀測手段上看,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靈敏得多。
(2)從數據意義上看,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
2.提問:文章第11段舉北京的物候記錄的例子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說明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3.提問: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
討論并歸納:
(l)緯度的差異。(2)經度的差異。 (3)高下的差異。(4)古今的差異。
4.提問:這四個因素按什么順序說明?
討論并歸納:這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條理。緯度和經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地點高下的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因素則是時間因素。由三個空間方面的因素到一個時間因素,又是一種條理。
5.提問:“首先是緯度”這一段,舉出挑花和刺槐的例子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說明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6.提問:“經度的差異”這一段,舉了哪些例子,說明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舉了連翹和榆葉梅、蘋果開花兩個例子,說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出內陸要遲若干天。
7.提問:“高下的差異”這一段講到“逆溫層”。什么叫逆溫層,逆溫層是怎么形成的?
討論并歸納:按正常的物候現象,植物的抽育開花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逆溫層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
8.提問:研究物候學有哪些意義?
討論并歸納;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第二,物候資料對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第三,還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第四,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
9.提問:這四個方面的意義按什么順序安排?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討論并歸納:按從主到次的順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義,其他意義用兩個“對于”、兩個“還可以利用來”“也可以利用來”這些詞語可以看出。
10.提問;研究物候學對我國山區農業發展有什么意義?
討論并歸納。我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特別是目前黨中央提出的開發大西北的號召,因此,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很有意義的。
四、小結
本文從具體生動的四季物候現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物候現象的有關知識。運用舉例子說明,使人清楚明了,確信無疑。此外,本又用詞形象、典雅。
五、作業 (略)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回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
2.能通過讀課文,了解表現魯迅性格特點的幾件事情。
3.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4.學習魯迅關心愛護他人、堅信科學、勇敢無畏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了解表現魯迅性格特點的幾件事情。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魯迅關心。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預習,收集魯迅先生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談到魯迅也許我們對他并不陌生,你對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有哪些了解呢?
學生匯報自己收集資料的情況,教師總結: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本文的作者是他的學生蕭紅,有人說她寫這篇文章是帶著一個女兒對父親的崇敬來寫的,下面我們就伴隨著作者一起去看看日常生活中的魯迅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吧。
下面我們邊讀邊思考課后第一題,并且自學本課的生字詞語。
二、根據學生的'匯報教學
1、 教學魯迅喜歡笑的特點。
①結合生活中的人說說喜歡笑的人有哪些性格特點?(樂觀爽朗,平易近人)
②課文還有哪些地方也寫到了魯迅先生的笑?這種寫法叫什么?有什么好處?
2、教學魯迅先生走路的特點。
①課文用了那幾個動詞來寫走路快的特點的?向學生講解魯迅這個筆名的由來,(魯迅自謙:取取愚魯而迅行)指導學生有意識地朗讀。
②結合生活實際說說,走路快的人有哪些性格特點?
3、教學魯迅先生不講究穿著的特點,
①你如何理解“誰穿什么衣裳我是看不見的。”
“你的裙子配的顏色不對,并不是紅上衣不好看,各種顏色都是好看的,紅上衣要配紅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這兩種顏色放在一起很渾濁……你沒看到外國人在街上走的嗎?絕沒有下邊穿一件綠裙子,上邊穿一件紫上衣,也沒有穿一件紅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腳長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腳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橫格子的還好;橫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兩邊裂著,更橫寬了,胖子要穿豎條子的,豎的把人顯得長,橫的把人顯的寬……”
4、教學魯迅先生接待客人的部分
①作者寫了自己幾次到魯迅先生家里做客,第一次用反復的修辭手法目的是為了表現魯迅的什么性格特點?
②怎樣理解“天晴了,太陽出來啦”“魯迅先生和他的夫人都笑了,一種對于沖破憂郁的嶄然的會心的”這句話?
教師講解時代背景。
分角色讀讀這一部分。
5、教學魯迅先生怎么對待青年部分
①體會魯迅先生對學生嚴格要求,結合同學們的書寫談談。
②在魯迅先生的看似矛盾的做法中,體會學生關心青年,教師補充講解阿累《一面》
6、教學踢鬼部分
①結合變化無常、躊躇兩個詞語,聯系上下文來理解文章內容理解魯迅相信科學,勇敢無畏的品質。
②“倘若是鬼,常常讓魯迅先生踢踢倒是好,因為給了他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
文中的鬼在課文中指哪些人,為什么魯迅能夠改變他們?
③教師補充講解魯迅棄醫從文和魯迅的《藥》以及《紀念劉和珍君》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從踢鬼這件事,你看出魯迅先生身上具有什么樣的品質?
三、總結魯迅先生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師生共同總結。
觀察圖片魯迅,用自己的話來敘述。
四、這一節課你學會了哪些寫作方法,怎么來寫“活”一個人?
寫人要抓住特點,而且要通過具體的事情來體現。
作業設計:寫一個你熟悉的人,抓住一個方面的特點。(片段)
師生相互評論,然后交流。
板書設計:
笑聲——樂觀爽朗
走路——雷厲風行
衣著——樸素為美
待客——平易近人 幽默風趣
讀信——關心青年 愛憎分明
踢鬼——相信科學 勇敢無畏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感受夏天的特點及文章的語言魅力。
2.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對比、比較的寫法。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章的語言魅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一組“荷塘風光”圖片。師:欣賞完這一組如詩如畫的荷花圖片,老師的腦海里浮現出一首古詩,它的作者是宋代的大詩人楊萬里,同學們一定也知道,告訴老師,是哪首詩?(生齊答《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出示詩歌視頻,學生隨錄音齊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師:那么那位同學告訴我,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節(西湖,夏天)
剛才我們欣賞的是清新,柔和,恬靜的南國之夏,那么,北方的夏天又是怎樣的呢?現在,讓我們走進梁衡的《夏感》,體會他筆下這緊張,熱烈,急促的北方之夏吧(板書課題)
二、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文題目為《夏感》,那么作者對于夏天的.總體感覺是什么?
充滿整個夏天的是一種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
2、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夏天景色的?
3、在作者筆下,夏天是如此的熱烈、緊張、急促,那么作者對夏天是什么樣的感情呢?
板書:
夏天總體特點:(1)緊張、熱烈、急促總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02-22
七年級語文《老王》教學設計04-20
七年級語文《勇氣》教學設計04-27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5-15
七年級語文散步教學設計04-26
七年級語文《口技》教學設計04-03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0-15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學設計01-12
語文的教學設計12-06
七年級語文《孫權勸學》教學設計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