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精)
作為一名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
【教材分析】
《傷仲永》是語文版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古文,學生在剛剛接觸過古文,對古文中的實、虛詞釋義、文言句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初步的認識。它是王安石的一篇雜文體散文,作者通過寫方仲永從幼年時天資過人,到長大后“泯然眾人”的變化過程,告訴人們不要單純地依靠天賦,必須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學習。這對孩子們的成長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教材目標】
通過自讀和教師指導,能朗讀、朗誦《傷仲永》。
通過預習和課堂檢測,感知作者,掌握相關的文學常識。
結合上下文完成字詞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譯,梳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過程。
了解“實詞”“虛詞”的具體含義,掌握文中文言詞語的詞義和用法:如實詞“扳”“謁”“稱”,虛詞“之”等。
理解課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聯系實際生活,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材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自讀和教師指導,能朗讀、朗誦《傷仲永》。
通過預習和課堂檢測,感知作者,掌握相關的文學常識。
結合上下文完成字詞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譯,梳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過程。
教學難點
了解“實詞”“虛詞”的具體含義,掌握文中文言詞語的詞義和用法:如實詞“扳”“謁”“稱”,虛詞“之”等。
理解課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聯系實際生活,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方法】
目標隨堂檢測法
【教學準備】學生、老師充足的課前預習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生分享自背古詩,其他學生點評。
二、師讀《傷仲永》,學生點評導入。
三、賞讀課文,完成檢測。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初讀下的自知
1、出示任務:
①自讀《傷仲永》及課下注釋。
②依據預習所知道,完成自知檢測。
2、自知檢測
①《傷仲永》選自,作者是,字。他是朝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②“傷仲永”的意思是
③文章講了(地點)(人物)
(發生了什么事情?)
(二)朗讀中的自品
1、出示任務:
①快速的將注釋標注到原文中。
②以自己的理解讀《傷仲永》
③完成自品檢測。
2、自品檢測
①完成生字注音
隸()焉()
邑()謁()
扳()稱()泯()矣()
②朗讀、朗誦《傷仲永》
(三)誦讀中的自究
1、出示任務:
①自己朗誦《傷仲永》
②依據課下注釋和自己的理解畫出表示傷仲永年齡變化和才能變化的詞句。
③完成自究檢測。
2、自究檢測
①第一處年齡是,其過人之處是。
第二處年齡是,其出現的改變是。
第三處的年齡是,其又有了的變化。(要求用文中原話回答)
(四)再讀后的自量
1、出示任務:完成自量檢測
提示:“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驚嘆;“不能稱前時之聞”→遺憾;“泯然眾人矣”→痛心
2、自量檢測
①分組朗誦不同年齡段仲永的才能變化。
②思考:不同年齡段中,我們和仲永相比,誰更厲害?
1.自讀課文
2.自知檢測
《傷仲永》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他是宋朝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②“傷仲永”的`意思是:替方仲永感到惋惜。
③文章講了金溪(地點)方仲永(人物)從天才走向平凡(發生了什么事情?)
1.標注注釋
2.自品檢測
①生字注音:
隸(lì)焉(yān)
邑(yì)謁(yè)
扳(pān)稱(chèn)泯(mǐn)矣(yǐ)
②個人、小組、集體多種方式朗讀、朗誦文章。
1.自讀課文,畫出要求詞句。
2.自究檢測
①第一處年是生五年,其過人之處是“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第二處年齡是十二三矣,其出現的改變是“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處的年齡是又七年,其又有了“泯然眾人矣”的變化(要求用文中原話回答)
1.分組朗誦不同年齡段仲永的知識水平變化。
2.相比之下我們更厲害,因為他的才能日益降低,而我們參加了后天教育,才能日益增加。
掌握文章課題、大致內容和最基本的文學常識。
正音,多次朗讀,熟悉課文,培養語感。
給予字眼指導,梳理文章脈絡,了解方仲永起伏的成長過程。品析主人公的變化和作者情感的變化。完成課后第二題。
帶著脈絡梳理讀重點句子,直擊主題--后天教育必不可少。
四、總結概括
無論一個人的天賦有多高,后天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
忽略了后天學習,只會像方仲永一樣,徒念昨日之美,徒增今日之傷。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2
復習目標
1、識記文章中的重點字詞和作者作品。
2.學會閱讀分析說明文。
3、賞析文藝性小品文的語言。
4.積累文言詞匯。
復習重點
1.掌握課文中的重點詞語,準確理解詞語含義;識記文中的重點語句和重要的文學常識。
2.掌握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3.掌握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4.掌握重點文言詞匯的含義及用法。
5.口語交際:探索月球奧秘。
復習過程
一、基礎積累(學生以小組競賽的形式到黑板板演)
1.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
shì( )去萬zǎi( ) fǔ( )朽qū( )殼zhòu( )紋dàng( )案
háng( )船猛mǎ( )zhuó( )越輕yíng﹙﹚操zòng( ) lǚ( )行
guǐ( )道xián( )艙海yù( ) tǐng( )立
真題演練
(1)如果你拉的琴再響亮一點兒,那你就是比蟬gèng shèng yī chóu ( )的歌手了。
(2)在我國北方,人們卻讓蟬cuàn duó ( )了你的名聲!
(3)不一會兒,整座云山bēng tà ( )了,烏云mí màn ( )了天空。
(4)重現的遠古林木多么cōng lóng ( )
(5)那些最qīng yíng ( ) 、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2.根據所給意思,歸納出恰當的詞語。
(1)遠古的時代。﹙﹚(2)事前顯露出來的跡象。﹙﹚
(3)隱隱約約,若有若無。﹙﹚(4)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
(5)指動物中弱者被強者吃掉。﹙﹚(6)嗓子干澀發不出聲音或發音低而不清楚。( )
(7)即將出現的跡象。( ) (8)安靜。( )
3、理解默寫
(1)《次北固山下》中通過“ ”的優美詩句把江南浩淼平闊、清風和順、波平浪靜的景色表現得淋漓盡致。
(2)《觀滄海》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的句子是:
(3)《天凈沙秋思》中以蕭索凄涼之景襯托游子內心之悲苦,其中最為典型的兩句是:
(4)《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借月抒懷,表達對即將遠去的友人關切、擔憂之情的句子是:
(5)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借鳥兒的活動傳達春天來臨的信息,描繪了西湖早春的熱鬧景象,也透露著詩人的喜悅之情的.詩句是:
4、從下列詞語中選擇三個詞語和一組關聯詞,用一種修辭寫一段連貫的語。
隱隱約約、驚惶失措、變化無常、彌漫、靜謐、有的…有的… 、如果…就… 。
二、說明文閱讀復習
(一)說明方法及作用
方法指導:1、舉例子:通過舉……的例子具體真切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增強說服,使說明對象更通俗易懂,更具有代表性。
2、分類別:通過逐項說明,條理清楚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使文章富有條理。
3、打比方:形象生動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這樣更通俗易懂,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數字:具體而準確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更精確、科學、具有說服力。
5、作比較:將……與……對比,突出強調了對象……的……特點(地位、影響等)。
6、下定義:運用科學準確的語言給……下定義,增強文章的科學性,使說明更嚴密。
7、打比方:具體、生動的說明……事物的……特征,8、作詮釋:對……進行解釋說明,讓讀者更清楚。
9、列圖表:直觀形象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10、引資料:引用名人名言、古詩文、諺語、俗話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征,增強說服力,能使說明的內容更具有權威性
答題格式:運用了()說明方法,說明了()對象的()特征。
例題:分析下列句子的說明方法及作用。
1、當那連綿的雨雪將要來臨的時候,卷云在聚集著,天空漸漸出現一層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綢幕。這種云叫卷層云。
2、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
3、“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
4、朝霞在西,表明陰雨天氣在向我們進襲;晚霞在東,表示最近幾天里天氣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的諺語。
(二)品析說明文語言
1、題型一:準確性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往往”、“常常”不可刪除,為什么?
2、題型二:生動性
A、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分析“招牌”一詞的表達效果?
B、有時我甚至看到蟈蟈非常勇敢地縱身追捕蟬,而蟬則驚惶失措地飛起逃竄。分析勇敢和驚惶失措的表達效果。
三、文言文復習:《山市》
(一)內容復習
山市變化的三個階段是什么?是按什么順序展開敘寫的?找出相應的標示性詞語。用一個成語來概括山市的特點。
(二)字詞過關
1、通假字: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數至八層,裁如星點
2、詞類活用:窗扉皆洞開層層指數樓漸低
3一詞多義:
數:見宮殿數十所
數至八層
然:然數年恒不一見
居然城郭矣
塵氣莽莽然
(三)句子翻譯
1、無何,見宮殿數十所,碧瓦飛甍,始悟為山市2、層層指數,樓愈高,則明漸少。
3、而樓上人則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 4、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
四、口語交際:探索月球奧秘
1.“月亮”的美稱你知道的有哪些?(至少寫出三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知道月亮在古代詩歌中是怎樣的形象嗎?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舉例說明一下。
3.根據你對月球的了解,為它寫一段簡短的說明性文字,盡可能全面地介紹這個地球的伴侶。(要求: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方法,一種說明方法。100字左右)
五、閱讀理解《水中老人——高鳴鶴》
詳見配套練習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3
【教學設想】
“綜合性學習”為學生在“課堂”與“生活”之間架起了一個平臺,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嘗試“自主、合作、探究”,體驗勝利的喜悅。
本次綜合性學習采用采訪家人這種形式,給學生與家人創設心靈溝通的機會,為學生與學習提供合作的機會,不時探究如何完善采訪,最終深入了解家人,達到情感共鳴。
通過此次活動,主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喚起學生對家人的愛,對社會的關注。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對家人的采訪,與家人的溝通,深入了解家人,激發起對家的愛。
2、學生通過“設計采訪方案、對采訪的結果進行整理編輯”這一活動過程,初步體驗完整的采訪過程,發展口語交際能力。
3、在整個活動中,培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合性學習以活動為主要陣地,在活動中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
【活動過程】
一、活動準備(一周)
1、提出活動主題,確實活動形式:書信采訪、錄音采訪、攝影采訪、攝像采訪。
2、學生根據家庭、個人等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活動形式,全班學生自由組合為四個小組,選出組長。
3、學生分組討論確定各自的采訪中心,教師指導學生設計采訪方案,完善采訪方案,準備好所需器材,指導學生使用各類器材。
二、采訪活動的實施(一周)
1、書信采訪組:寫信給自身的家長,將自身和小組成員最關心的問題寫入信中,等待家長的回信。
2、錄音采訪組:預先設計一組問題,“記者”根據采訪的實際情況調整問題的結構,由“錄音師”用錄音機錄下整個采訪過程。
3、影采訪組:預先設計一組問題,“記者”采訪過程中由“攝影師”拍下最有意義的幾個瞬間。照片沖出來后,給每張照片配上一段文字說明。
4、攝像采訪組:預先設計一組問題,“記者”與被采訪人事先溝通,由“攝像師”用攝像機記錄下采訪過程。邀請攝影老師、電腦老師協商完成影象資料的處置。
(學生在組內明確分工,懂得自主與合作,了解并實踐整個采訪過程)
三、采訪效果的交流與匯報(一課時)
1、教師介紹本次活動的.目的。
2、小組組長交流各自小組活動的情況(包括活動的開展、問題的發現和解決方法、收獲與體會等),小組內“記者”展示采訪效果(包括信件、照片、磁帶、光盤,通過實物影像、錄音機、電視機、VcD機等展示),組內其他成員談自身的發現。
3、組成員對采訪過程、效果做自評,其他小組成員也可做點評,教師適時點評。
4、教師對學生在活動中表示出來的自主意識、團結合作意識、交流意識給予充沛肯定,對本次活動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完善學生情感方面的意義作總結,鼓勵學生將這一活動繼續下去,關注更廣泛的人群、團體。
(這一階段主要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是一次“過程的在現、效果的展示”活動,每一個參與活動的學生都會獲得勝利的體驗、認識轉變,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積累文中的生字生詞;學習作者采用的人稱變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現手法;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2、過程與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意識和探究精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熏陶感染中讓學生感受到舊社會的苦難,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體會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品味作者的抒情方式;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播放展示“九一八”之后東北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圖片和課件,通過畫面讓學生的心靈產生強烈的震撼;再播放《松花江上》等音樂,充分調動學生,喚起學生內心情感,從而導入新課。
2、了解作者、背景:(展示課間到屏幕上,學生齊讀)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漢文,遼寧省昌圖縣人,先后畢業于南開和清華,學生時代即開始創作,是東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為他創作于1936年的短篇《鴜鷺湖的憂郁》,是反應東北淪陷區生活的代表。主要著作有《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其中《鴜鷺湖的憂郁》一向為人稱道,這是用詩情的筆法寫出難以想像的貧窮,悲憤郁怒之情回蕩在平靜的敘述中,傳達出遭受壓抑的凄厲感。他還善于在題材下表現東北特殊的風情,《遙遠的風砂》《渾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氣勢,民族意識通過地方的粗獷性格表露出來。他注重方言的運用,又自覺地吸收電影剪接手法來結構小說,敘述帶跳躍性,用筆舉重若輕,講究力度,在小說體式上有新的創造。抗戰時期他先后出版了《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長江》等長篇。
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戰爭正處于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作者懷著難以抑制的思鄉之情寫下了這篇文章。
3、檢查預習:(課件打在大屏幕上)
⑴注音:
熾痛()泛濫()嗥鳴()
怪誕()亙古()讕語()
蕻()
⑵漢字:
gǎo頭()默qì()污huì()
蚱měng()斑lán()田lǒng()
⑶解詞并用3~4個詞語說一段話:
熾痛泛濫讕語怪誕亙古默契污穢
二、初讀課文,感知結構內容
(讓學生小組討論后歸納,幻燈逐一顯示下列文字)
第一段:我常常詳細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之沸騰。
第二段: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而戰斗而犧牲。
本文結構:想到、聽到──發誓回去
結構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后回憶,最后在直接抒情。內容上的相同點:都有對故鄉的回憶和描述。
內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選取東北所特有的物產,并采用景物的疊加,是為了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作者對故鄉的贊美和深情懷念,應用排比,則加強了對讀者的情感沖擊力。后者選取了春,秋兩季的景物,同樣表現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但沒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沒有前者來得。它也表達可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懷念,但懷念中卻暗含著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強烈的噴發,面對土地發出自己堅強的誓言。
三、再讀課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1、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幻燈顯示)熱愛故鄉,思念故鄉,愿意為故鄉而戰而犧牲。
2、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
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
3、作者運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對故鄉的這種情感表達出來?試舉例談談。(4人小組討論)
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傾訴了對土地的熱愛、懷想、眷念,并且將傾訴的對象擬人化,還通過多次反復,在讀者心里掀起重重波瀾,激發學生產生共鳴。
選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一個又一個畫面,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運用大量富于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感情。
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增強氣勢。(“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想起故鄉的時候,……噴涌著血液一樣”;在春天,……多么豐饒”等句子。)
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蕩,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四、默讀課文,學生質疑,合作探究
由學生質疑,教師參與討論,設施知道點撥。預設的問題有:
1、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這一標題是比較獨特的,其要點在于“誓言”。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越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受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2、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泛濫”與“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濫”來形容較之用“澎湃”“涌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至于“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樂歡笑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確實“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于失去的故園。這樣想來,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呢?
3、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在那亙古的地層里,存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噴涌著血液一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么?這句話里“紅熟的漿液”喻指什么?
含義:作者思鄉的心情就像地下沸騰的巖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就要噴涌而出。
“紅熟的漿液”表層是指“大地深處沸騰的漿液”。深層是指作者內心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般。
4、文章結尾一句“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的含義是什么?
作者愿意為了土地不惜奮斗,為了美麗的東北故鄉而奮斗,甚至不惜犧牲自己。表達了強烈而深沉的愛國之情。
5、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后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變化的結果。
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著作者情緒的一步步激動,作者就不滿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于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這在修辭上叫“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
五、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1、談談學過本文后你有何感受?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總結:同學們談得都很好,希望同學們在學過這篇文章后真正經受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們沿著前輩們奮斗過的足跡發奮圖強,用生命來熱愛我們的家鄉,用生命來捍衛我們的祖國。
2、你覺得這篇課文中哪些語句寫得最富有感情,最打動你?找出來,讀一讀,背一背。
3、文章多次運用了反復,請選擇下列一組詞語說一段話表達出你對事物的依戀。
⑴“當我……當我……當我……”
⑵“我想起……我看見……我聽見……我想起……”
⑶“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
⑷“在春天……在盛夏……在秋日……在嚴冬……”
【板書設計】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物產豐饒思戀家鄉
關東沃野為故鄉祖國而戰而犧牲
景色美麗熱愛祖國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5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品味并積累優美的語句,學習作家的寫作手法,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
2.通過自讀欣賞、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領悟藝術與生活的關系。了解一些有關印度文化、藝術方面的知識。培養學生對外國優秀藝術的熱愛和審美能力。
3.體會卡拉瑪姐妹舞蹈美的奧秘。
【學習重點】
1.學習作家冰心的寫作手法,品味并積累優美的語句;
2.體會卡拉瑪姐妹舞蹈美的奧秘。
【知識鏈接】
冰心:現、當代女作家,兒童文學作家。原名謝婉瑩。原籍福建長樂,生于福州,幼年時代就廣泛接觸了中國古典小說和譯作。1918年入協和女子大學預科,積極參加五四運動。1919年開始發表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此后,相繼發表了《斯人獨惟悴》、《去國》等探索人生問題的“問題小說”。同時,受到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寫作無標題的自由體小詩。這些晶瑩清麗、輕柔雋逸的小詩,后結集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稱為“春水體”。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同年起發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畢業于燕京大學文科。赴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在旅途和留美期間,寫有散文集《寄小讀者》,顯示出婉約典雅、輕靈雋麗、凝煉流暢的'特點,具有高度的藝術表現力,比小說和詩歌取得更高的成就。這種獨特的風格曾被時人稱為“冰心體”,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導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1.給加點字注音
絢麗___闡述___褶裙___粲然___
嗔視___供養___蠕動___惆悵___
2.形似字注音組詞
惆()___炫()___濡()___絢()___
綢()___眩()___蠕()___詢()___
稠()___弦()___儒()___殉()___
3.詞語填空
變幻多___本色當___低回___轉咤風云___
渾身___數盡態極___息息相______合悲歡
二、合作探究
整體感悟課文后回答
1.作者認為卡拉瑪姐妹舞技精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表現卡拉瑪姐妹舞蹈的“飛動的美”的?
3.文中的哪句話最能表現印度舞蹈的民族特色?
4.為什么說卡拉瑪“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眾,也忘懷了自己”
5.提出問題:你最喜歡文中的哪一段話?為什么?
6.能否引用文中語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說說什么是舞蹈?或說說印度舞蹈主要表現些什么內容?
7.用多媒體介紹印度宗教及文化概況。
三、拓展提升
閱讀下詩,回答問題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6
一、學習目標:
1、領悟詩詞佳句,感悟所表達的真摯情感和所創設的美妙意境
2、積累詩詞名句
二、重點難點:
重點:感悟詩詞表達的真摯情感和創設的美妙意境
難點:培養良好的誦讀習慣
三、教學課時:(二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
一篇好的文章中往往引用許多詩詞名句,增加了文章的色彩。我們也要掌握一些詩詞名句,這對于提高文學修養,增強寫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因此,要養成好的誦讀習慣。今天學習的古詩詞五首就需要我們背誦的。
(二)、誦讀方法:
一是有讀一首背一首的習慣,學完一首馬上背誦;二是要理解詩詞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三是學會斷句、停頓,不破讀;四是有一邊誦讀一邊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的習慣,在想象中誦讀。如果在今后兩年的時間里切實養成了這樣的習慣,就可以說是極大的成功——這將給以后的詩歌鑒賞訓練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并可以提高寫作能力。
(三)、講授新課:
第 一 首:離京
一、作者、背景簡介:
龔自珍,字爾玉,又字璱人,號定庵。清代的思想家、文學家。其祖、父皆為進士,在北京做官。他目睹清王朝的昏庸腐朽,曾寫到“官吏士民狼艱狽厥,不士不農不工不商之人十將五六,又或餐煙草,習邪教,取誅戮或凍餒以死,終不肯治一寸之絲,一粒之飯以益人。”認為清王朝是“衰世”。他屢試不第,38歲才中進士,只做了幾任小京官,后辭官。他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專制,要求進行社會改革,是近代改良主義的先驅者;他的詩氣勢磅礴,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一八三九年,龔自珍辭官南歸,后又北上接眷屬,在南北往返途中,寫下了短詩315首,題為《乙亥雜詩》。本詩是第一首,寫他被迫辭官,離開北京時所抒發的感想。
二、范讀:
三、詩意講解:
“浩蕩離愁白日斜”寫出了詩人離開京城時的感情。詩人究竟愁什么呢?詩人離京時,正是有害物質戰爭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與封建勢力同流合污,辭官回鄉;但是他仍然為國家的命運憂愁,為封建統治階級的命運憂愁。“浩蕩”本指水勢浩大,在這里喻“愁”,李煜曾有詞寫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詩人以李煜亡國被囚之愁自詡,可見憂愁之深。詩人為了襯托離愁,特別把離京時間選在了傍晚,馬致遠散曲“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用晚景襯托離愁。詩人通過喻、襯把愁表現得淋漓盡致。
“吟鞭東指即天涯”本句雖無愁字,但也能表現詩人離京之愁。天涯是指詩人家鄉——杭州,馬鞭一揮,離京遠去,直至天涯 ,很難再回京城,用夸張的手法,表現離別之愁,傷懷之意,含而不露。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筆鋒一轉,由抒發離別之情轉入抒發報國之志。并反用陸游的`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落紅,本指脫離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為獨香,而為護花。表現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充分表達詩人的壯懷,成為傳世名句。
四、名句欣賞: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護花。詩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達自己雖前途不暢也不忘報國的情懷。
五、板書設計:
離 京
龔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學家
浩蕩(比喻)—離愁—(襯托)日斜
落紅 ———————————護花
(自比)
脫離官場——————不忘報國
第 二 首 : 夜 雨 寄 北
一、作者、背景簡介: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25歲中進士,曾做過幾任小官,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詩很著名,尤其“詠史”和“無題”最著名。本詩是客居四川時所作。
二、范讀:
三、詩意講解: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詩人終身潦倒,四處漂泊,此時正在四川做幕僚,與親人團聚遙遙無期,第一句就用問答的形式,表現自己對親人的思念和不能團聚的無奈。然后,以景襯情,用自然景物的描寫襯托自己愁苦的心情,秋雨綿綿,以使池塘漲滿,孤燈只影,更能引起對親人的思念。李清照詞說“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地,怎一個愁字了得。”也是用夜雨抒情,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剪燭”,可見談話時間之長;“共”,更能見關系之親密;“西窗”,西,鳥在巢上,日在西方而鳥棲,故以為東西之西,后用此指家中,并非實指西面之窗。詩人由實轉虛,設想日后相逢,窗下剪燭,促膝暢談此時的巴山夜雨、吟詩寄北的情景。以會晤的歡愉,襯托客居的寂寞,不僅使思念之情表達的更深刻,而且把思念轉化成對未來的希冀,格調更高,情味更濃。
四、名句欣賞: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如今常用“剪燭西窗,共話夜雨”來表達懷念同窗老友,盼望有時再聚之情。
五、板書設計:
夜 雨 寄 北
李商隱——唐代詩人
歸期難定 思念 剪燭西窗
巴山夜雨 深長 共話夜雨
(孤寂思念) (擬想會晤)
六、作業:
背誦這兩首詩,理解名句含義。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
(1)體會瞎眼養母和養女之間深深的母子之情。
(2)學習文章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情感的方法。
教學重點:
體會瞎眼養母和養女之間深深的母子之情。
教學難點:
學習文章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情感的方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流程:
1.初步感知
學生概括課文內容,提煉課文所體現的情感。
2.分析、討論標題——《小巷深處》的作用。
問題:能不能把標題《小巷深處》的“深”字去掉,改為《小巷處》?
討論、明確:“深”指小巷的長,幽深。與“小”字配合,突出了“我們”住的偏僻,“我們”家的貧窮。
追問
①深”字有幽深的意思,突出了我家的偏僻和貧窮,在情感上有什么作用呢?
討論、明確:“深”突出了“我們”住的地方很偏僻,“我們”家很貧窮。可是養母卻收留了我,可見養母對我情深。
②:哪些地方體現了養母對我情深呢?在文中找出來,讀一讀。
③:養女對養母的一片深情又是什么態度呢?有什么變化嗎?文中找找,抓住關鍵詞句或自己概括回答。
歸納小結:養女對瞎眼養母的情感深不深?現在請同學們來總結一下,“小巷深處”中的“深”的含義有哪些?
討論、明確:"小巷深處"是母女倆家的所在,是她們生活的場景。“深”是幽深的意思,與“小”字配合,進一步突出了“我們”住的偏僻,“我們”家的貧窮。
更突顯出瞎眼養母和養女之間的深厚感情,她們的這種深厚的感情超越了物質,超越了血緣關系,是難能可貴的'。
3.學習文章借助具體意象抒發情感的方法。
問題(1):第27段中“路”“小巷”“竹棒”“人影”順序能不能調換,有什么規律?真的看到了這些嗎?為什么要重復“長長”?
討論、明確:不能調換。范圍由大到小最后聚焦到母親身上,這些都是“我”和母親一同生活時熟悉的事物,能夠引發人的聯想、勾起人的想象,從而引起情感的共鳴。 借助這些“物”形象具體地抒發了“我”對養母的思念和自己的悔悟。這里是“我”想象的情景,表現“我”對母親的這種感情是翻越千山萬水,沒有空間的阻隔的。“長長的”重復,是強調了我對養母的情感的深沉。
追問:想象三年來“我”不與瞎眼的養母見面,母親對“我”思念的情景。使用原來的句式。路,小巷,竹棒,人影應該是什么順序?改后讀一讀。
問題(2):課文還有哪些段落是把抽象的情感通過記憶中典型的“物”,具體形象地來抒發的?讀一讀體會這種感情。
4.作業:
以下句式,任選一條,寫一段通過具體的“物”來抒情的文字,
⑴我開始淡忘了……那……甚至淡忘了……
⑵我其實還記得,還記得……還記得……還記得……還有,還有……那……那……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8
預習積累:
1.朗讀課文,了解有關筏子的知識。
2.搜集有關黃河的知識、古詩詞。
相關課程標準:
1.在誦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
2.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脈絡,學習作者全方位運用襯托和對比手法的作用。
2.學習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智的品質,培養勇于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智慧。
評價任務:
1.跳讀課文,找出并體會運用襯托和對比的句段。
2.理解以艄公為代表的“黃河的主人”們的勤勞勇敢的精神品質。
教學過程:
一、走近黃河,了解筏子:
1.欣賞《黃河頌》視頻歌曲,感受黃河洶涌澎湃的氣勢。
導入: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當代作家袁鷹的散文《筏子》,看黃河的主人們是怎樣利用羊皮筏子戰勝自然,造福一方的。
交流有關黃河的古詩詞、圖片、視頻、地圖等,了解黃河:
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9.5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大長河。它發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的卡日曲,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最后流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及沿岸流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源地之一,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劉禹錫《浪淘沙》)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其一》)
寄泣須寄黃河泉,此中怨聲流徹天(孟郊《聞夜啼贈劉正元》)
2.交流有關羊皮筏子的圖片、視頻,了解筏子的制作過程:
猜一猜:“竄死一只羊,剝下一張皮,捂掉一身毛,涮上一層油,曝曬一個月,吹上一口氣,綁成一排排,可賽洋軍艦,漂它幾十年,逍遙似神仙。”——謎底:羊皮筏子。
筏子是水中的一種簡單的原始的交通工具。分為木筏,竹筏,皮筏。筏子制造方便,航行平穩,裝載面積大,至今還用在內河運輸和捕魚等。羊皮筏子的制法是,將21-23根2-4公分粗的圓柳棍用繩扎成約兩米寬、三米長,隔成許多小格子的長方形框架,再把十四個充氣的羊皮排列整齊,一并拴牢于架上,渡河時將羊皮一面置于水中。擺渡時皮筏順流而下,返回時,則由筏客扛于肩頭,步行至上游。古語說:“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
3.了解作者和背景:
袁鷹,原名田復春,又名田鐘洛,1924年生,江蘇淮安人。現當代著名作家。曾在中學任教。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報》任記者,1947年初編輯上海《聯合晚報》文藝副刊。其間寫了很多反映青年學生生活的小說、散文和詩。上海解放后,任《解放日報》記者,1952年調北京《人民日報》工作,曾任文藝部主任,《人民文學》編委,《散文世界》主編等。著有散文集《第一個火花》《風帆》《留春集》《京華小品》《袁鷹散文選》《秋水》等。袁鷹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議論的手法和排句、疊句的形式,渲染氣氛,點化主題,詩意濃郁。
這篇散文寫于1961年,正是我們國家的“困難時期”,即“三年自然災害”。在文中作者強調“勇敢和智慧,鎮定和機智”,是有針對性的。
4.展示并解讀學習目標:理清文章脈絡,學習作者全方位運用襯托和對比手法的作用。學習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智的品質,培養勇于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智慧。
二、朗讀課文,感受筏子:
1.范讀:感悟黃河之美和筏子之巧。
2.朗讀:對比體會黃河之洶涌和筏子之輕快。
3.賞讀:感受作者對艄公等“黃河的主人”們的贊美之情。
4.析讀:領悟襯托和對比手法的作用。
5.書寫積累以下生字詞,完成《語文助學》“學習測評”第1-3題。
筏(fá)子 膽驚心悸(jì) 吞噬(shì) 湍(tuān)急 艄(shāo)公瀏(líu)覽
一瀉千里 萬馬奔騰 濁浪排空 風平浪靜 乘風破浪 提心吊膽
目不轉睛 馬不停蹄 驚濤駭浪 化險為夷(yí) 如履(lǚ)平地
三、跳讀課文,欣賞筏子:
分小組合作探究:課文哪些地方運用了對比、襯托手法,具體有什么作用?
歸納參考如下:
1.第1段,以膽驚心悸反襯黃河之大、快、深、急、險。
2.第2段,以水車之大正襯黃河之大,以水車之緩緩反襯黃河之滾滾。
3.第3-5段,以筏子之小、輕反襯黃河之大、之洶涌湍急。用小小的浪頭吞噬筏子,既正襯了黃河的兇險,又反襯了征服自然的人們的勇敢。筏子的出場是在滾滾黃河的遠大背景下慢慢拉近鏡頭,通過設置懸念,引人注意,最后定格在放大特寫鏡頭下而躍入讀者眼簾的,寫法獨具匠心,結構巧妙,當學之。“一,二,三,四,五,六”一句,生動傳神地刻畫了岸上人逐個點數筏子上的人數時的.驚嘆、感佩之情,朗讀時注意停頓和抑揚。
4.第6段,風平浪靜的小艇和乘風破浪的輕騎屬于對比反襯寫法,也是側面描寫艄公高超的撐篙技術。
5.第7段,筏子體積小與載人載物多屬于對比手法,也襯托出黃河之深,側面寫出艄公撐篙的安全與沉穩。
6.第8段,岸上看的人的提心吊膽與皮筏上的乘客的從容談笑形成對比,側面表現艄公高超的技藝。沉著而目不轉睛地撐篙、小心地注視水勢、大膽地破浪前行,則是正面描寫艄公的沉著老練和勇敢。
7.第9段,乘坐筏子須小心和大膽,用“緊貼著腳的就是深不見底的黃水,如果沒有足夠的勇氣,是連眼睛也不敢睜一睜的”襯托要大膽,用“如果只憑沖勁,天不怕地不怕,就隨便往羊皮筏上一蹲,那也會出大亂子”襯托要小心,暗示著要征服自然就要有意志、毅力和細心。用“馬不停蹄,順溜直下,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灘”再一次正面描寫了筏子的輕快,映襯出艄公嫻熟高超的撐篙技術。
四、誦讀課文,贊美艄公:
朗讀10-11自然段。
1.找出對比的句子:小小的筏子、一根不粗不細的篙子,與幾個乘客的安全、面前險惡的黃河風浪形成對比,工具簡單,主要靠人的力量和智慧戰勝險惡風浪,襯托出艄公的技藝高超,確實值得景仰和贊頌。
2.誦讀中心句,體會對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智、富有經驗和判斷力的贊美之情,黃河的驚濤駭浪與艄公的化險為夷、如履平地形成對比,贊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內的“黃河的主人”們的勇敢和智慧。歌頌了征服自然、戰勝困難的勞動人民,激勵人們征服自然,創造祖國美好未來。
“雁灘近了,近了”反復句寫出了筏子在激流之上輕快奔跑的動態美,擬人化了的筏子更顯安詳美。
3.交流學習啟示:只有大膽鎮靜與小心智慧相結合,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4.比較探究:從選材、主題、表達方式等方面比較《長江》《筏子》的異同。
《長江》一文中,長江是祖國的象征,利用長江繁忙的現代化的建設和運輸景象,通過抒情議論,來贊美祖國的新時代、新生活。
《筏子》里的黃河只是敘事的地點、人物活動的背景,選取“筏子”這一原始簡單的交通工具作為描寫對象,通過敘述、描寫,來贊美艄公等“黃河的主人”,贊美征服自然、戰勝困難的人們,激勵人們創造美好未來。
五、達標訓練
完成《語文助學》“學習測評”第4-9題。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回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
2.能通過讀課文,了解表現魯迅性格特點的幾件事情。
3.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4.學習魯迅關心愛護他人、堅信科學、勇敢無畏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了解表現魯迅性格特點的幾件事情。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魯迅關心。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預習,收集魯迅先生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談到魯迅也許我們對他并不陌生,你對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有哪些了解呢?
學生匯報自己收集資料的情況,教師總結: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本文的作者是他的學生蕭紅,有人說她寫這篇文章是帶著一個女兒對父親的崇敬來寫的,下面我們就伴隨著作者一起去看看日常生活中的魯迅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吧。
下面我們邊讀邊思考課后第一題,并且自學本課的生字詞語。
二、根據學生的匯報教學
1、 教學魯迅喜歡笑的特點。
①結合生活中的人說說喜歡笑的人有哪些性格特點?(樂觀爽朗,平易近人)
②課文還有哪些地方也寫到了魯迅先生的笑?這種寫法叫什么?有什么好處?
2、教學魯迅先生走路的特點。
①課文用了那幾個動詞來寫走路快的特點的?向學生講解魯迅這個筆名的由來,(魯迅自謙:取取愚魯而迅行)指導學生有意識地朗讀。
②結合生活實際說說,走路快的人有哪些性格特點?
3、教學魯迅先生不講究穿著的特點,
①你如何理解“誰穿什么衣裳我是看不見的。”
“你的裙子配的顏色不對,并不是紅上衣不好看,各種顏色都是好看的,紅上衣要配紅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這兩種顏色放在一起很渾濁……你沒看到外國人在街上走的嗎?絕沒有下邊穿一件綠裙子,上邊穿一件紫上衣,也沒有穿一件紅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腳長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腳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橫格子的還好;橫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兩邊裂著,更橫寬了,胖子要穿豎條子的,豎的把人顯得長,橫的把人顯的寬……”
4、教學魯迅先生接待客人的部分
①作者寫了自己幾次到魯迅先生家里做客,第一次用反復的修辭手法目的.是為了表現魯迅的什么性格特點?
②怎樣理解“天晴了,太陽出來啦”“魯迅先生和他的夫人都笑了,一種對于沖破憂郁的嶄然的會心的”這句話?
教師講解時代背景。
分角色讀讀這一部分。
5、教學魯迅先生怎么對待青年部分
①體會魯迅先生對學生嚴格要求,結合同學們的書寫談談。
②在魯迅先生的看似矛盾的做法中,體會學生關心青年,教師補充講解阿累《一面》
6、教學踢鬼部分
①結合變化無常、躊躇兩個詞語,聯系上下文來理解文章內容理解魯迅相信科學,勇敢無畏的品質。
②“倘若是鬼,常常讓魯迅先生踢踢倒是好,因為給了他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
文中的鬼在課文中指哪些人,為什么魯迅能夠改變他們?
③教師補充講解魯迅棄醫從文和魯迅的《藥》以及《紀念劉和珍君》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從踢鬼這件事,你看出魯迅先生身上具有什么樣的品質?
三、總結魯迅先生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師生共同總結。
觀察圖片魯迅,用自己的話來敘述。
四、這一節課你學會了哪些寫作方法,怎么來寫“活”一個人?
寫人要抓住特點,而且要通過具體的事情來體現。
作業設計:寫一個你熟悉的人,抓住一個方面的特點。(片段)
師生相互評論,然后交流。
板書設計:
笑聲——樂觀爽朗
走路——雷厲風行
衣著——樸素為美
待客——平易近人 幽默風趣
讀信——關心青年 愛憎分明
踢鬼——相信科學 勇敢無畏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0
一、學情分析:
詩文默寫滿分10分,全班總共扣了16分,得分率為%,全對率為%,應該講學生默寫的情況還是整體不錯的。
課外文言文閱讀滿分6分,全班總共扣了30分,得分率為%,字詞解釋全是由課內到課外的遷移,學生們的表現都非常不錯。主要失分點仍然是重點字詞的理解出現問題。還有就是對主題的分析對人物的個性還不能落實到位。
詞語的積累與運用,滿分9分,得分率為%,這次在詞語抄寫上未出現抄寫錯誤,選詞連話被扣分的原因主要集中表現為所寫的文字內容少連貫。
現代文閱讀滿分為16分,全班總共扣了61分,得分率為%,本大題總共有5道題,考察了“根據拼音寫漢字”、“整體理解”、“品位語言”、“概括事情”、“寫讀后感”這樣幾個知識點。扣分的原因是“袒護”的“袒”字出現了N種寫法,還有答題的技巧并不規范,在概括事情時,不是按照“誰+為什么+在哪里+怎樣地+做了什么”這樣的內容盡可能地把事情概括清楚,而是一味地照抄原文。在讀后感這題中,有個2分的摘抄原句的題目,也有個別學生出現抄寫錯誤。 重點講解說明文《天壇之美》,原因是學生失分較多,文章比較典型,以此為例,點撥說明文的`閱讀方法。 閱讀說明文時,注意到“三抓”——抓題目、抓結構、抓重點段。
首先抓題目。一般說明文的題目有以下幾種形式:一種直接以說明對象為題,這種文章注意關于說明對象特征的中心句,從而把握說明內容;一種以說明對象為主,暗含說明特征,這種文章要把暗含的內容具體化。 其次抓結構。說明文的結構一般是“總-分-總”、“總-分”、“分-總”形式,通過理清文章結構,結合各段中心句就能把握說明內容,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了。
第三抓重點段。這就要求考生首先找到相關段落,把握本段說明內容,理清本段說明層次,稍加分析整理,就可得到答案。
二、審題立意
1.拓寬
全面拓展話題
2.挖深
深刻挖掘內涵
3.立準
尋找最佳立意
三、布局謀篇
提高作文分值的“六個一”
1.一個含蓄、深刻的題目
2.一個精彩的開頭
3.一個疏密有致的段落布局
4.一個優美的片段描寫
5.一個完美的結尾
6.一個清爽的文面
3、句子仿寫:
仿句要講明仿句的具體的標準“三合標準”,即合“式”,合“格”,合“意”。
①仿句要基本或完全符合被仿句的結構及句式,這就是第一個標準要合“式”;
②仿句要符合被仿用句的修辭格,這就是第二個標準要合“格”;
③仿句的內容必須符合所供語段的內容要求,這就是第三個標準要合“意”(“意”可理解為語境或意境或情境或中心意思)。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1
◆教材分析
《次北固山下》是千古傳頌的名篇,其中“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備受稱贊的名句。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江南景象,但時近春節,頭頂大雁,發出了“鄉書何處達”的感嘆。全詩意境優美,情景交融,抒發了詩人旅居外地時深切的思鄉之情。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背誦詩歌;
2、通過學習,能體會詩歌流露出的詩人的感情。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釋疑解難;
2、通過對比閱讀,體會詩歌的情感,學會鑒賞簡單的詩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與交流,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2、通過學習,感受詩歌的魅力,增強對祖國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小組合作與交流,釋疑解難,體會詩歌的意境與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對比閱讀,體會詩歌的情感,學會鑒賞簡單的詩歌。
1、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并嘗試先背誦課文;
2、準備多媒體教學。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1、導入:
◆課前準備
◆教學過程
“詩以言志,歌從心起。”在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歡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我們學過很多絕句,如《春曉》、《靜夜思》等,也學了《觀滄海》這首樂府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律詩,那什么是律詩呢?(介紹律詩小知識)
律詩發源于南北朝時期,至初唐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有五律、六律、七律。通常的律詩每首8句,每2句為一聯,分別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頷聯和頸聯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律詩還要求二、四、六、八句必須押韻。
2、作者簡介:
王灣(約公元693~751),字不詳,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代詩人。公元712年進士,開元初年任滎陽主薄,又參與編纂《群書四部錄》,后任洛陽尉。王灣博學工詩,詩雖流傳不多,但在詩壇亨名甚大,最有名氣的當數今天要學的這首《次北固山下》。
3、背景介紹:
本詩選自《全唐詩》。詩人家住洛陽,先天年間中了進士,以后曾往來于吳、楚間,不得歸家。詩人經鎮江到江南一帶去,一路行來,當舟停留在北固山下的時候,被那里開闊秀麗的景色吸引。此時潮平岸闊,殘夜歸雁,觸發了詩人心中的情思,于是就有了這一千古名篇。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學生自由朗讀。
2、聽老師范讀。
3、作朗讀指導并齊讀。(提供舒緩背景音樂:馬思聰的《思鄉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參照注釋,同桌互譯詩句。(老師巡視,幫助學生解決疑難)
(1)客路:當指驛道,是旅客來往所走的道路。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舟行”相對應。
(2)潮平:指潮與岸齊,因而兩岸顯得寬闊,這是春潮初升時的景象。
(3)風正:指順風,且風力不大,所以帆是懸掛之形。
(4)殘夜:夜將盡時分,太陽從東方升起,又因鎮江跟東海相距不遠,故稱海日。
(5)舊年:相對于新年而言,舊年未盡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謂“江春入舊年”。
(6)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遞書信,故詩人有托書于歸雁之意。
5、請一位學生講述詩歌內容。(原意保持不變,但允許想象加工)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1、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詩意:旅客要走的道路,正從青青北固山向遠方延伸,“我”正在綠水中行船向前。
提問:在這里,詩人為什么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提示:“客路”即驛道,在青山之外,表明船到鎮江后,詩人還要乘驛車到其他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勞苦。)
2、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常用來形容社會安定繁榮)
詩意:春到江南,雪消雨降,潮水漲滿時,兩岸之間水面寬闊。風順而平和,一葉白帆好像懸掛在天空。
提問:“闊”字好在哪里?(提示:這里的“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與岸齊平,船上人視野也因之開闊。)
3、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詩意: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東方碧空與海水相接升起。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來。
提問:這句詩被前人評價為“形容景物,絕妙千古”,你認為它“妙”在何處?(提示:
(1)作者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和“入”兩個動詞使之擬人化,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散黑暗;江春在舊年將盡時闖入人間,將趕走嚴冬。(語言上煉字煉句)
(2)蘊含著深刻的生活哲理:時間過得真快,美好的新事物必將代替舊事物,事情總會向前發展。)
拓展:詩句與白居易《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里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有異曲同工之妙,均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4、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直抒思鄉之情)
詩意:思念家鄉的舒心,不知現在到達什么地方了?希望北歸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陽。
提問:此時此刻詩人為什么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提示:由于新年來到,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自己旅居他鄉,久不得歸,心中十分惆悵。正好此時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于是詩人觸景生情,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給他傳遞家書了。在此,詩人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思鄉之情得到了最好的升華。)
四、精讀(選讀)課文,深入感悟:
1、《次北固山下》這首詩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屬于寫景?能說出來這是什么寫作手法嗎?
明確:第四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屬于寫景。先寫景,再抒情,景為情設,情因景生,這是詩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寫作手法。
2、前面三句寫景,各有特色,請問你最喜歡哪一句?說說你的感受和理由?
設想:分小組交流各自的感受與觀點,然后請幾位同學登臺講述。以鼓勵為主,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世界、多元理解和獨特感受。
參考理解:
(1)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綠水指長江。此處加了“外”“前”兩字,將北固山的位置,確定得不能用于別處,見得旅程介于水陸之間,因此和下聯“兩岸”“一帆”描寫水陸發生密切關系。詩人以平實之筆開篇,猶如畫家作畫以前在紙上鋪設的底色,為抒情言志創設出收縮自如的揮灑空間。詩人一落筆寫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顯然這里是詩人的想象,這就隱含了詩人并沒有到達終點,可見旅途是艱辛的,而走得越遠,離家鄉也就越遠,鄉愁也就越濃,這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緣由。此外,這里首句對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詩的要求,也是詩人的匠心獨運,把“青山”和“綠水”分別鑲嵌在詩句中,更顯得色彩明亮,意境優美。
(2)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完全是寫景,其中“平”“闊”“正”“懸”都是詩眼。潮平兩岸即闊,風正一帆正掛著,表明積雪已慢慢融化,因匯集了千山萬壑雪化之水,長江的水量逐漸大了起來,江面因之愈發寬廣,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掛起,第二參照物的切入,使得長江兩岸的距離愈顯闊大。漸漸上漲的江水與恰到好處的正風吹拂二者相合,才有這“風正一帆懸”,句內的因果呼應,一是勾勒出壯美的大江行船圖,二是承接首聯、引發下聯的巧妙過渡。江春悄悄闖入舊年,山才會青,水才會綠,才會有“潮平兩岸闊。”這兩句以白描的手法寫出了江面的景象,構圖精美,意境開闊,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陸地風光有異曲同工之妙。
(3)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海日”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這就是說,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生”和“入”的選用的第一妙處,在于詩人把晝夜更替的壯觀景象與新舊相接的時光荏苒描繪的傳神入化,給人開辟出自由想象的無限空間。“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處,又在于詩人把“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與“一江春水向東流”相關聯,道出流年似水、歲月暗換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處,又在于詩人把思歸
盼歸的鄉情暗暗融入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晝夜更替、新舊相接之時萌發思歸盼歸的鄉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處,還在于詩人借物言志:“海日”能沖破黎明前的黑暗噴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塹奮力北上,人也應順應天時在一元復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為,只有如此,思歸盼歸鄉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價值。這兩句找到了更高層次的交匯點、碰撞點:天人兩合,物我一理。整首詩才渾然一體,讓人感到此二聯去掉那一個,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負載詩人此時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這一聯在此詩中起轉折作用,詩題為“次北固山下”,“次”當“停駐、停泊”講,此聯剛好寫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趕路,“海日”承上聯“潮平兩岸闊”而來,“生殘夜”從將盡未盡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舊年”一句寫作者情緒陡轉,眼前景色使作者鄉情陡生,尾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的無奈情緒便很自然的產生。
3、最后一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點名了詩的主題,你是怎么理解這種鄉愁的?
(學生各抒己見,自由作答,參考理解要點:古代交通的限制,運用了雁的意象,鄉愁人人有,人的情感歸宿)
五、課堂總結:
這首詩意境清新遼遠,描寫細膩,運用了即景抒懷的寫法。
詩人通過對江南殘冬早春景象新鮮而又精致的描繪,表達出詩人無比熱愛江南水鄉和懷念家鄉及親人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詩歌;
2、搜集五句表達思鄉之情的詩句并注明出處。
七、板書設計:
首聯:點題
淡淡相思愁緒頷聯:船上所見:“平”、“闊”、“正”、“懸”頸聯:寫景、時令(殘夜)尾聯:雁足傳書
◆教學反思
略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2
【教材分析】
《風箏》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中的第1篇課文。它是現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先生于1925年1月寫的一篇散文詩,后來由作者編入散文詩集《野草》。魯迅的文章過去在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得較多,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過去的教材受當時政治的影響太大,過分強調魯迅革命性、戰斗性的一面,所以選的魯迅作品往往充滿了“火藥味”,這使學生讀了不少魯迅作品,到頭來卻并不喜歡魯迅。其實,魯迅作品中既有金剛怒目的一面,也有充滿柔情的一面,有不少描寫自然景物和人間至愛真情的感人作品,這次教材選編的《風箏》就是一篇這樣的作品。《風箏》為我們講述的是一對兄弟童年時代游戲的故事。每個人都會有童年,童年生活是充滿快樂的,童年的游戲往往也是終生難忘的。盡管有時也會有誤解,有陰云,但童年帶給人們的總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人性美。《風箏》不僅是表現了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獲。
【教學設想】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的含義;了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教學難點:結合個人人生經驗及閱讀體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掃清閱讀障礙,整體感知課文;第二課時反復閱讀,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由于這篇課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整體感知課文時,不要求學生一下子理解透徹,而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探究一個個局部性問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導學生探究時,引導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獨特的感受。盡管課后學生還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會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
【教學方法】
1.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等進行教學。
2.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擴大教學容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聽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引發學生對放風箏的美好感受的回憶。)
簡談感受:你們喜歡放風箏嗎?能和大家談談放風箏時的感受嗎?
引入正課:風箏帶給你們以無盡的夢想和快樂,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盡情享受這份放飛風箏的自由和快樂呢?讓我們走近文壇巨匠魯迅先生的兄弟之間,來了解一段關于風箏的故事。(板書課題)
二、新課
a.作者簡介。
b.生字釋詞(點擊幻燈片)
三、感知
要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體驗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聽讀課文,并在聽讀中思考問題。
學生朗讀課文或讓學生聽配樂朗讀錄音。
四、質疑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a.這篇課文回憶的是什么事情?請你概述一下。
b.讀完課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師可針對學生不同的感受啟發提問)為什么“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事隔幾十年為什么要討小兄弟的寬恕?為什么說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于精神的虐殺”?魯迅對待自己的錯誤態度與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為什么全然忘卻,毫無怨恨?
c.課文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大家一起研討。
(學生聽讀課文后,討論回答,學生間相互評論、補充.教師啟發學生多角度地理解課文。)
五、拓展
練筆:如何看待文中“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如課堂時間不夠,可放到課后)
六、小結
這節課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中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戲于兒童的意義,感悟到魯迅嚴于解剖自己、知錯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驚異、悲哀到后悔自責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經歷,初步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們從中還能感悟些什么?下節課繼續研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回顧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整體感知了《風箏》這一課內容,從中我們了解了兒童時候魯迅先生與他小兄弟之間的親情,但從現在看來,魯迅先生卻是一看到風箏,就想起兒時對小兄弟放風箏和做風箏的態度,心里面就只有悲哀和沉重。那后來幾十年過去了,魯迅先生的心情有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改變呢?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深入體會文章的內容及思想意義。
二、合作探究
[設疑探究](1~4段)
學生四人小組設疑,可小組內互問互答,教師巡視引導、點撥、補充,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做好充分準備,回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別。(可請學生把問題記在課堂筆記本上)
課件出示問題組:
①為什么“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聯系下文)
②為什么說“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近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北京天空中蕩漾了”?(提示:把風箏看作春天的象征)
③從語段中找出描寫小兄弟觀望他人放風箏的語句,分析一下作者從哪幾方面寫的?他為我們勾畫了一個什么樣的兒童形象?對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結合書中插圖體會)
[教師小結]
①故鄉放風箏的季節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過去,就開始放風箏,所以“我”感到驚異;同時,我見到風箏,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時虐殺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無從補過,所以心頭又不禁感到悲哀。②這里所說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是小時候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現在,在北京,看見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春天“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③看得出神、驚呼跳躍……從神態、語言、行動可以看出小兄弟確實很喜歡放風箏。這部分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天真、活潑、聰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個野蠻粗暴的“虐殺者”,文中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可憐、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隱含著深深的自責。
[朗讀研討](5~12段)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的后半部分,注意朗讀時的語速和情感。
(朗讀時,可分讀、齊讀或重點讀。學生朗讀時教師細聽,檢查學生的朗讀水平)
引導問題探究,解決好如下問題
(學生可邊讀邊思考或讀完整體思考,小組內交流,選共性和有代表性問題合作探究。小組之間相互派代表問答,教師引導深化,不同意見全班討論)
課件出示問題:
A.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么?請你用自己話概括。說說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樣的形象?對“我”的描寫,流露出了怎樣的感情?
B.事隔幾十年為什么要討小兄弟的寬恕?
C.魯迅對待自己的錯誤態度與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為什么全然忘卻,毫無怨恨?
[互動小結]
這一幕,指“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發現他偷做風箏,氣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風箏抓斷踏扁了。文中“我”是一個野蠻粗暴的“虐殺者”,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可憐、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隱含著深深的自責。但作者一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并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見他是多么嚴厲地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么嚴肅認真,他的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作者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既意想不到,“無可把握”,想擺脫也不可能了。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么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課文一再強調“我”的沉重和悲哀,不僅表現個人的悔恨,而是對這種普遍的精神麻木狀態的憂慮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得到極大的教育意義。
三、體驗拓展
1.閱讀周粲的《滿天的風箏》,將他的這篇文章和本問文做比較,看看兩篇文章在表達的感情上有何不同?
2.現在離周六還有X天時間,請大家抽空做個風箏,一起來操場上放風箏。
【教學感悟】
《風箏》一文,意蘊豐富,因為此文為我們提出了如何進行兒童教育的問題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對錯誤,改正錯誤等等,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這些都具有廣泛地指導性,可以讓我們體會人間至愛真情,學習自我解剖的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由于讀者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體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使讀者面對同樣的文章,會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所以在教學中,我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尊重和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以人為本。教學中擬讓學生反復閱讀,體味作者的情感變化,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我的引導下發現問題,各抒己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合作探究,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3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之“我的語文生活”要求最終實現的學習目標是:一是養成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二是嘗試擬寫廣告詞、對聯,通過小組評比,創建分享園地等文學活動提升語文綜合能力。
【學情分析】
經過一學期的學習,七年級學生初步了解到語文學習的范圍不僅僅包括課堂,還包括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招牌、廣告語和對聯等事物非常熟悉,但是如何鑒賞、評價卻是困難的。同時,學生的關注熱情也在繁重的學習生活中被壓制。
【教學目標】
1.搜集并了解各種各樣招牌的含義。
2.發現招牌中的不規范用字現象,激發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熱情,養成規范用字的`良好習慣。
3.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發現招牌中的不規范用字現象,激發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熱情,養成規范用字的良好習慣。
【教學難點】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教學過程】
活動一:解讀名字,走近招牌文化
提出問題:(出示“千仞岡”羽絨服店的招牌)猜猜看,這樣起名是什么用意呢?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對名稱含義的思考,以趣味引入,讓學生認識到招牌和姓名一樣不僅僅只是一個稱呼,其中蘊含著不同的獨特含義。
活動二:交流收獲,解讀招牌文化
提出問題:各小組已經收集到了相當豐富的關于招牌的信息,小組代表依次展示。
1.首先指出招牌中的錯別字現象,組員可以補充。
2.呈現本組對招牌的分類情況,概括招牌取名的規律。
【設計意圖】1.全班參與,激發學生思考和表達的欲望,讓討論聚焦到招牌的語言文字和表達含義上面。
活動三:回歸生活,延伸招牌文化
提出問題:若干年后,你長大了。假如你成了一名創業者,你準備開一家什么樣的店鋪?
1.請你為自己的店鋪設計一塊有創意的招牌。
2.通過招牌“拍賣”活動,學生展示、解讀自己創作的招牌。
【設計意圖】換位思考體驗為店鋪起名的過程,從而了解到招牌的命名,不管運用哪種方式,目的只有一個:吸引大家眼球,招攬四方賓客。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4
[教學設想]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從而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語文教學中去。語文學科由于自身的特點,教師不僅是課堂各種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活動的促進者,也是學生的對話者。在《春》一課教學中,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運用CAI多媒體教學手段,結合教師組織、啟發、鼓勵、指導學生按正確的思維方向、路線、探求未知領域的知識,使學生盡可能獨自去開掘知識寶庫,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教師通過知識的拓展延伸,教會學生如何閱讀和感知課文,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課文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第三單元第1課。本單元要點是引導學生學會寫景的方法,學會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課文語言之美。《春》是寫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優美的語言引導人們去欣賞大地回春的動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春》不但在選材上、謀篇上緊緊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語言的技巧上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春》之后繼而學習后幾篇課文來加深理解人們熱愛自然的感情,并在誦讀中體會、學習觀察自然的方法,學會用形象的語言描寫景物。因此,學好本文對學生學好后面幾篇文章是很有幫助的。
[教學對象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已經接觸過抒情散文,但具體的學習全篇都是寫景的抒情散文還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導學生了解寫景的特點,懂得寫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還要欣賞作品準確生動的語言。通過學習本課,做到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停頓的長短,讀音的輕重,語速的快慢和語調的抑揚學習這篇優美的散文。
[學習目標]
1 .反復朗讀,感知內容,體會美感。
2 .理清思路,揣摩詞語,品味語言。
3.聯系實際,廣泛閱讀,開闊視野。
[學習重點]
1.感受作品優美的語言,學習觀察、描繪、抒情的寫作方法。
2.體會各種修辭方法和運用和效果。學習本文的語言藝術。
[教法設計] 1.本課以合作、探究為主。結合自主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多讀少講。特別是描繪的幾幅畫面,讓學生取代老師的重復教學活動,并從反復的讀寫活動中細細品味文中節奏明快、樸實清新、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學法指導]
“讀-講-讀-賞-讀”。讀書分三個層次:讓學生熟悉課文,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深刻領悟作者表達的感情和文章遣詞用語的妙處。夾在讀書之中的“講”與“賞”分別是指:“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理清文章的結構;“賞”,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運用實例賞析,體會作者選用詞語和句子的妙處和所抒發的感情。運用此法,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精要的指點下,在回環往復的讀書中,自己體悟,加深理解。
[媒體設計]
本文是篇美文,可向學生提供欣賞的氛圍,讓學生在相應的意境中得到熏陶。采用多媒體設備,欣賞配樂朗誦的錄音,或給學生的朗誦配上音樂,提供春的精彩畫面。
[預習指導 ]
1.掃清文中的生字新詞。
2.熟讀課文。
[課前準備]
1.閱讀課文,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預習生字、生詞。
2.搜集整理一些關于“春”的古詩句;了解朱自清其人其事。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1、(導語)飽受嚴冬寒冷的人們最渴望春回大地,因為春天讓大自然生機勃發,給人溫暖,給人希望,給人力量。每當春回大地時,人們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詩作文。請你給大家舉一兩個例子。
全班交流,鼓勵學生朗誦佳句。
課件展示,圖文結合,欣賞感受詩的意境、春的神韻,為課文教學做情感鋪墊。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絕句》,韓愈的《初春小雨》,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憶江南》,杜牧的《江南春》等等------
2、(導語)這些詩句都是古人對春的描寫和贊美,今天我們共同欣賞一篇今人贊春的散文。
請學生說說自己了解的朱自清——生平經歷、淵博知識、走遍世界、作品成就等等。意在引發學生對作者的敬佩之情。
課件作恰當展示:朱自清(1898.11.22 -- 1948.8.12)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曾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辭世。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綠》、《背影》。
二、誦讀欣賞:
誦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特別是學習文學作品,更要在誦讀中體會其美感。
1、朗讀指導:讀準字音,讀清句讀,熟悉課文,這是朗讀好的前提;細心體會,理解課文,這是朗讀好的基礎;以情帶聲,隨課文的思想內容與作者的情感軌跡,讀出抑揚頓挫,讀出輕重緩急,讀出作品的美感。
2、四人小組朗讀交流:指正讀音,互相間合作討論朗讀情感的處理。
3、學生代表朗誦展示,配以音樂《秋日私語》。
三、結構之美:
《春》的結構嚴謹精美,作者總寫春天,繼而又分幾個方面描繪,最后又總寫,以收束全文,畫龍點睛。其構思布局,頗巨匠心。
問:美文都有一個精美的結構,《春》的結構嚴謹精美,你能發現文章結構的精美之處嗎?
讓學生四人小組討論理清課文的思路,討論內容寫在白紙上。
[明確]
春草圖——草報春
春花圖——花爭春
春風圖——風唱春
春雨圖——雨潤春
迎春圖——人迎春
頌春
盼春
繪春
四、品味探究:
學生大聲朗讀課文,體會字里行間所蘊涵的感情。
《春》的語言秀雅清新,樸實雋永,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極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合作探究:
1、問題設計:
a、你最喜歡朱自清先生描繪的哪一幅圖畫?說說喜歡的理由。
或文中哪個句子、哪個詞語運用最妙?說說理由。
或這幅春景圖中,有人有物,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有遠有近,有高有低,你能說說這樣描繪景物的妙處嗎?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自由朗讀、思考、體味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每組推舉一人全班討論發言。
[明確]
(1)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
“鉆”字用得好,“鉆”字表現了生命力頑強,寫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擠勁。
“偷偷地”寫出了不經意間,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這樣寫賦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識,富有情趣,惹人喜愛。“偷偷地”要輕讀,將“鉆”換成“長”或“躥”就平淡了,既沒有了那種頑強的生命力,語言也不生動形象了。
(2)“嫩嫩的,綠綠的”本該在“小草”前面,為什么放在句末?
放在句末,單獨從句子中拿出來,主要是為了強烈,突出小草嫩綠的特點,同時使句子生動活潑,富有生氣。讀時第一字重讀,后兩字要輕。將“嫩嫩地,綠綠的”放回原來的位置,作比較,體味不同的效果。
(3)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用比喻寫花色的美,不直接說出紅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作比喻,不僅使色彩更鮮明,而且激起讀者豐富的想象力。
(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叫)著。
“鬧”字不僅有聲音,而且有熱鬧的氣氛,繪聲繪態,表現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熱鬧的氣氛。
(5)花散(開)在草叢……
“散”有“分散”的意思,寫出了野花之多。
(6)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古木陰中系短蓬,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母親的手撫摸地感覺:溫暖、親切、慈愛、幸福、深含感情。
(7)四幅春景圖寫法和特征把握。
名 稱
特 征
角 度
寫 法
修 辭
春草圖
嫩、綠、多、軟
由物到人
正面與側面
結合
擬人
春花圖
多、艷、甜
由高到低
虛實結合
排比、比喻
春風圖
和悅
觸覺、嗅覺、
視覺、聽覺
多感官描寫
擬人、比喻
春雨圖
細密、輕盈
由物到人,
由近到遠
動靜結合
排比、比喻
(8)課文最后三個比喻。
總寫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潑生動;春天是健壯的,她充滿了力量。
(9)體會“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盼望著,盼望著”——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
“東風來了”——報告春天的消息。
“春天的腳步近了——賦予春以人的動作,表現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悅的心情。
b、文中你還有哪些疑問?
(這方面教師要有充分準備,必要時要有重點地選擇實例幫助學生領會。)
c、作者要表達怎樣的感情?
惜春:“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愛春:熱愛自然,贊美春天
------
2、交流分享:(讀一讀,讀出情,品一品,品出味)
五、拓展延伸:
美好的想象又需要借助生動精美的語言為它插上漂亮的羽翼,在讀者頭腦中騰飛,以便激起讀者同樣的想象,受到生命的啟迪、人生的感悟、美的陶冶。
1、有氣勢、有感情地齊讀一遍最后三節,。
2、在《秋日私語》的音樂聲中,請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分鐘:你覺得春天還象什么?你還能用別的比喻來贊美春天嗎?
3、讓學生抒發內心的感受。
六、積累知識:
1、把你認為精美的語句認真地摘錄在日記本上。
2、 繼續搜集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選擇一篇自己最喜歡的進行有感情地朗誦,準備班級詩文朗誦會。(也可準備朱自清先生的其它散文。)
七、學以致用:
練筆“我的四季情”,擇一你喜愛的季節,寫一300以上的隨筆,題目自擬。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生活,培養學生細心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
2.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寫作的意識,明了寫作與生活的關系,增強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信心。
3.引導學生從平凡的生活中捕捉美好、有趣、有意義的瞬間,記錄自己的感受體驗。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從平凡的生活中捕捉美好、有趣、有意義的瞬間,記錄自己的感受體驗。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生活,培養學生細心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
2.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寫作的意識,明了寫作與生活的關系,增強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信心。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學會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從生活中發現自然之美、人情之美。
2.學會從身邊的事寫起,寫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生活需要我們細心觀察,才能發現它的有趣。下面這些場景或細節,你是否注意過呢?
課件出示:
1.媽媽是如何在忙忙碌碌中度過一天的?
2.爸爸每天到家后第一件事做什么?
3.校園里最安靜的角落在哪里?
4.你哪個朋友的名字比較有特點?
5.你的同學進教室時,開門、關門的方式各有什么特點?
6.你的語文老師最喜歡穿什么顏色、什么樣式的衣服?
(師指名作答,并對學生的回答簡要點評)
師:由此看來,有不少同學對生活觀察得還不夠細致。進入中學階段,老師希望大家都成為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觀察和感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對我們學習語文很有幫助。
剛才給大家的幾個小測試來自教材P17的知識短文《熱愛生活,熱愛寫作》,大家可以打開教材閱讀這頁的知識短文,總結這個知識短文講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預設
(1)寫作是生活中與人溝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種方式。
(2)寫作就像我們平常說話一樣,寫作就是用筆來說話。話說好了,寫作也就不是什么難事了。
(3)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學會觀察、積累,勤于思考。
(4)應該寫有趣的、有意義的或印象深刻的事情、人、物。
(5)寫作還能訓練人的思維。
師小結:這也就是說,我們要熱愛生活,因為寫作的源泉就是生活;我們還要熱愛寫作,因為寫作是很重要的語文素養。
【設計意圖】用幾個小問題測試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是為了警示學生觀察生活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閱讀知識短文,是為了讓學生意識到寫作的重要性,并明確寫作與生活的關系。
二、熱愛生活,積累素材
師:有的同學,提到作文就頭痛,望著題目就發蒙,主要是因為無話可說;而有的同學,總有寫不完的新鮮事,生動有趣的文章還能得到老師的表揚,同學的羨慕。我想,兩者的區別主要在于,是否有一雙慧眼,是否有一顆敏感的心,是否善于觀察和感悟生活,并從中選擇貼切的素材,表達我們陽光向上的人生志向和情趣。
現在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你的作文素材是通過什么方式積累來的?
(生發言后,師歸納)
預設
留心觀察生活,多讀多記,摘抄,有靈感時隨身記……
課件出示:
(1)留心細心,觀察生活。
(2)用心思考,感悟生活。
(3)廣泛閱讀,豐富生活。
(4)多記多寫,美化生活。
……
師:大家的發言,讓老師想起了李賀“錦囊”的故事、梅堯臣“詩袋”的故事及陶宗儀“瓦罐”的故事,讓我們看看這些名人大家是怎樣積累素材的呢?
課件出示:
錦
囊
唐代詩人李賀,為了把詩寫好,每天起得很早,帶上仆人、錦囊,騎上一匹瘦馬,到處漫游。
一路上,他細心觀察和了解自然風物,即景吟詩,每逢想出佳句就寫在紙條上,放入錦囊之中。就這樣從早到晚堅持積累生活素材,勤奮地進行詩歌創作。
正因為李賀不辭辛勞,精雕細琢,才使得他的詩篇千年傳誦。
詩
袋
宋代著名的詩人梅堯臣,凡外出游玩或訪親會友時,總是隨身帶著一個號稱“詩袋”的布袋。看到什么新鮮的事或美麗的風景,有時成句,有時成詩,立即用筆在紙上記下,把它投入袋中。長此以往,梅堯臣的詩作獲得了很高的成就。
瓦
罐
元末明初的文學家陶宗儀,他積累資料的辦法既不是“錦囊”和“詩袋”,也不是現代的“卡片箱”,而是一只奇妙的“瓦罐”。
他曾在松江隱居過,那時,他一邊參加農業勞動,一邊利用休息時間在樹蔭下捋摘樹葉,記錄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然后將這些樹葉放入家中的瓦罐里。日積月累,年復一年,十年竟積累下十幾大罐。后來,他就用這些積累的資料寫成了一部共有三十卷的巨著《南村輟耕錄》。
師小結:同學們,中學時代是人生路途中一個新的時期,我們的'情感在豐富,心智在成熟,認知能力在提高,我們的生活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豐富多彩的生活,既簡單又復雜,既平凡又偉大!家庭讓我們感受親情的溫馨與美好,校園讓我們體驗成長的快樂與煩惱,而社會生活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展現自己、磨礪自己的舞臺。讓我們熱愛生活,在生活中發現自然之美、人情之美;讓我們熱愛寫作,在寫作中提升能力,進一步完善自我吧。
【設計意圖】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涓涓不息。此環節的交流與討論,旨在幫助學生打通生活與作文素材的通道,認識生活與寫作的關系,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積累素材,熱愛生活,熱愛寫作。
三、寫作指導
1.技巧歸納
師: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來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最近,你留心觀察生活了嗎?你發現你周圍的生活有什么變化了嗎?
(生討論后回答)
預設
(1)植物大多都出現了落葉現象,一些植物的葉子由綠色變成了黃色;
(2)桂花飄香,菊花爭艷,一串紅、雞冠花等花兒也開放了;
(3)果園和田野里一片豐收的景象;
(4)天氣轉涼,空氣變干燥,氣溫冷熱交替頻繁;
(5)白天逐漸變短;
……
師:現在已經步入秋天了,這是一個多彩的季節,秋高氣爽,黃葉翻飛,大自然向我們展示了另一番多彩的景致。你能把這些變化寫下來嗎?寫作之前,我們先回顧本單元課文里的寫景精彩片段,總結概括寫景的技巧。
課件出示:
寫景的技巧
1.抓住景物特點。如《濟南的冬天》就抓住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來寫。觀察家鄉九月份的氣候和景物特點,可以從景物本身的色、狀、形、味等方面來描寫,也可以從自己的感受(如穿戴)等方面來描寫。
2.合理選擇寫作手法。在具體描寫中,還應根據事物的具體情況,綜合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并抓住事物的特點,恰當地運用詞語,貼切地采用修辭手法及敘述、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具體描繪出事物的特征,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3.合理安排寫作順序。按一定次序寫景狀物,可以讓文章更有條理。如《春》中“春花圖”按照由高到低的空間順序寫花,《濟南的冬天》中寫“薄雪覆蓋下的小山”時按照由高到低的順序寫山,《雨的四季》按照四季變化的時間順序寫不同季節雨的不同特點。
1.范文展示
課件出示:
秋天的花
秋天是花的季節。你瞧,盡管許多花都凋謝了,但月季花仍然在露出笑臉,耐寒傲霜的菊花才剛剛開放。菊花雖然沒有牡丹那么富貴高雅,也沒有玫瑰那么芬芳,但是它是秋天的象征。瞧,那黃的賽金、白的如雪、粉的似霞的菊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地開著,有的像扁盤,有的像無數條龍在空中飛舞,還有的一下子開放出千千萬萬朵小菊花,好似滿天的星星降落于地面。它總是以自己純潔、樸實的高尚品質裝點著秋天這個美麗的季節。
秋天來了
秋天來啦,楓樹戴上紅色的手套,菊花姑娘穿上五彩的裙子,銀杏扇著風,正等著迎接豐收的到來。秋天來啦,大雁排成“人”字往南飛,它扇動翅膀,好像在和大家告別。秋天來啦,大樹寫了秋天的信找秋風姐姐幫忙寄信,寄給松鼠,松鼠看了,趕快準備好松果過冬;寄給小燕子,燕子看了,趕快把窩用草蓋得嚴嚴實實的,準備過冬;寄給小蛇,小蛇看了,趕快回洞冬眠;寄給小魚,小魚看了,馬上游向熱帶取暖;寄給小朋友,小朋友看了,馬上跑回家,穿上毛衣,跑到花園里面玩耍。秋天來啦,葡萄掛滿了枝藤,紅的、紫的、白的、淡綠的、紫紅的,五顏六色,美麗極了;蘋果一個個咧開嘴笑,正等著讓人去采摘呢;玉米戴上金燦燦的帽子,告訴大家收獲的季節到了。
初
秋
俗話說:一葉知秋。
早晨,門前的老槐樹上,幾片枯黃的樹葉被風吹落,在空中旋轉飄舞,打了幾個滾兒,緩緩落地。
奶奶說:“天氣轉涼,快立秋了吧!”我翻開了日歷,發現今天正是立秋。望著蔚藍色的天空,是那么的干凈,我想這就是秋天的樣子吧。
秋,不僅給我們帶來了涼爽的風,還給我們帶來了豐收的喜悅。原野上的小草,不再像春天那樣嬌嫩,夏天那么翠綠,草尖上泛起了一片片淡黃;牧童悠閑地趕著牛群在放牧。田野里秋實累累,生機盎然:沉甸甸的棉桃壓彎了枝頭,好像一個個銅鈴鐺;火紅的高粱低下了頭,好像在向我敬禮;成熟了的水稻也懷揣著豐收的喜悅;就連田埂上的狗尾巴草也著實垂下了腦袋;芝麻卻追著花兒直往上躥。我不禁感嘆,秋天真美!
3.寫作實踐
學生現場完成寫作實踐一的片段寫作。
4.教師點評
師檢查并點評學生的習作。
點評標準:(1)特征突出;(2)層次清晰;(3)描寫細致;(4)語言優美。
師小結:生活就像五彩的萬花筒,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正如朱熹所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要我們在生活中學會觀察、學會積累,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在課文中學到的寫作技巧把生活中自己的點點滴滴、喜怒哀樂記載下來,有了“源頭活水”,我們的寫作必定越來越輕松,越來越享受。
【設計意圖】在談話交流中搜集整理素材,從課文、范文中學習寫作技巧,在具體點評要求里明確寫作方向,只為一層層搭設臺階,幫助學生降低寫作難度,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觀察生活,熱愛寫作。
四、學以致用
師:這個秋天對大家來說是新鮮的,認識了新的老師,新的同學,融入了新的集體。此時此刻,一定有許多見聞、感受、想法令你印象深刻,請同學們暢所欲言。(生自由交流)同學們的見聞、感受和想法的確很豐富,老師建議大家圍繞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點來說。例如,我們可以參考以下話題:
課件出示:
參考話題
1.新的校園,新的環境
2.我是中學生了,感覺真棒
3.我的新同桌真幽默
4.校園里有這么一個有趣的地方
(生選擇一個話題互相討論并講述,教師點評)
提示:可從人、事、景、情、理五個方面簡要評議。
師:同學們討論得很熱烈,那么,讓我們根據剛才在寫作實踐一中學到的方法、經驗,課下完成寫作實踐二,把你的所見所想寫下來吧。
【設計意圖】這是教材中三道寫作實踐里最容易寫的一道題,因為它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有話可說,所以安排為課后寫作訓練。為預防選擇素材的面撒得太廣,造成重點不突出,此環節設計了必要的限定與幫助,用以激發學生作文的興趣和自信心,積極參與作文實踐。
五、布置作業
課后完成教材P18寫作實踐二。
要求:(1)明確寫作中心;(2)寫出真情實感。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通過析讀例文,引導學生用心觀察和體驗生活,發現生活之美。
2.學習寫記人敘事的文章,學會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間,記錄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教學過程】
一、展示交流
師:上節課課后,我讓大家寫寫進入初中后新的見聞、感受和想法。這節課,我們首先一起來對自己的習作進行診斷,方法如下:
課件出示:
診斷方法
1.是否有錯別字、語病或標點符號誤用?
2.作文是否扣住了“新”字?中心是否明確?
3.材料是否典型,是否有真情實感?
4.條理是否清晰?
5.語言是否流暢?表述是否精確?
1.師指名學生談談自己的診斷結果和寫作體會。
2.小組推薦幾名學生展示自己的習作,由同學互評或教師點評。
二、例文析讀
1.回顧經歷,積累素材
師:從第一個寫作實踐中,我們明白,仔細觀察生活,保持敏感和好奇心,可以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從第二個寫作實踐中,我們明白,深情凝望生活,用心感悟生活,敏銳地捕捉生活中動情的瞬間也可以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除此之外,我們每個人身上還自帶著一個個素材大寶庫,你們發現了嗎?(明確:我們豐富多彩的記憶)
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一書的“小引”中說:“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魯迅先生從自己記憶的寶庫中擷取了十個篇章聯珠綴玉,寫成了著名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請大家也從自己記憶的寶庫里尋找一件讓你最難忘的事,與同學們一起分享。
(生自由發言,師點評總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到自身,回憶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學會感悟被自己忽視的真情,從自己的生活儲備中提取觸動心靈的人和事。
2.賞析例文
師:現實生活中,有時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能讓我們感動。抓住它,敘述出前因后果,描繪出它令你感動的具體細節,讓自己感動了,也一定能打動別人,引起別人的共鳴,給人以思想上的啟迪和美的享受。有位小作者以“手”為線索,為我們串起了兩代人的幸福回憶。我們一起來欣賞她的作文《奶奶的手》。
課件出示:
奶奶的手
記得小時候,曾經偎在奶奶的懷里,聽她講故事。忽然,我發現,自己的手是又紅又圓,奶奶的手卻是又瘦又皺。天真的我,禁不住問出聲來。
奶奶笑了,沒有回答。晚上,爸爸對我說——
以前家里很窮,一大家子的生活只靠奶奶一個人打理,但奶奶憑著那雙熱愛勞動的手,把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條。奶奶在園子里種了許多的菜。松土、施肥、澆水都要奶奶一人操辦。肥料需要到幾里外的縣城去買,水也要到村外的河里去打,但奶奶從沒有一句怨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回來,那雙手都沾著厚厚一層泥。
每逢秋天,園子里的果實都成熟了,這也是爸爸和叔叔他們最開心的時候,因為他們終于可以吃上一頓好的飯菜了。放學歸來的他們,還沒到家,就聞到一陣飯菜的香味。奶奶做的飯可是十里八鄉出了名的好吃,她那雙勤勞的手總能把普通的飯菜做出不一樣的味道,讓人回味無窮。
日月如梭,在那個貧窮卻又最真最切的年代,在奶奶的勞作中,爸爸和弟兄們度過了一個美好而又快樂的童年,他們長大了,一個個相繼離開了家。
離家的時候,奶奶每次都會用那雙已不再細膩的手,連夜縫制一床又松軟又舒適的棉被。可以想象,那床一針一線,用一個母親的愛縫制出的棉被,一定很舒適,一定有種“家”的味道。那時,也許奶奶在抱著棉被泣不成聲,也許奶奶會笑著撫摩棉被,但她一定是幸福的。
奶奶老了,本該盡享天倫之樂,可一個個孫子孫女的出生,使她再一次忙碌起來。我是奶奶看大的,我的童年是快樂的,身上穿的是奶奶為我縫制的小花襖,腳上穿的是奶奶縫的老虎鞋,頂著奶奶扎的羊角辮,快活地奔跑在奶奶的園子里。
奶奶就是用那雙勞動的手,托起她的子女,把他們托出這窮鄉僻壤,托向美好的未來。
那晚之后,直到今天,我一直相信奶奶的手是神奇的,就是那雙勞動的手,帶給我們刻骨銘心的愛,無法割舍的情。每當回想起奶奶那雙勞動了一生的手,我就感到,這一雙手一直在身后托著我,很輕很柔……
思考下列問題:
(1)這篇習作擷取的是誰的回憶?
預設爸爸和“我”,兩代人的回憶。
(2)本文有哪些優秀之處可供借鑒?
預設
①小作者用含情的目光凝視奶奶的“手”,并以此為線索,串起兩代人的幸福回憶,讓文章結構完整,渾然一體。②小作者選材視野開闊,既有爸爸的回憶,又有自己的感受,文章內容豐富。③文章素材豐富,如奶奶做讓人回味無窮的飯菜,奶奶連夜縫制松軟舒適的棉被,奶奶用雙手為孫輩創造幸福童年。
(3)本文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預設
文章通過兩代人的回憶,寫出了小作者珍貴的人生感悟,表達出了一種時代變遷、親情不變的厚重感。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一來可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進一步明確寫作源于生活,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二來用例文引路,喚醒學生潛意識里的寫作欲望和靈感。
三、實戰演練
1.明確題干要求
師:閱讀教材P18的寫作實踐三,讀讀題干和“提示”,然后集中討論一下,你是如何理解這個寫作實踐暗含的要求的。
預設
(1)這個題目可以簡單概括為成長中的事件,范圍比較寬廣,類似于經常碰到的《難忘的一件事》一類的作文題。
(2)一定要注意“成長”這個關鍵詞,在描述這個事件時,一定要寫出自己人生體悟的變化。
(3)要選擇一件有意義的、使“我”成長的事來寫,在文末還應升華主題,寫出自己在經歷這件事后得到的人生啟示。
2.補充寫作提示
師:為了幫助大家完成好這次習作,老師在教材的基礎上,還另外補充了三條“提示”。
課件出示:
提示:
1.選材要小。選取生活中的一兩個片段來刻畫人物、表達感情。從小事入手,于細微處見精神,以小見大,突出“難忘”“印象深刻”。
2.敘事要詳略得當。敘事要圍繞中心,抓住重點,把最能體現事件意義、最能展示人物形象的言行、心理描寫得真實而詳細。同時,要講究剪裁,選取典型的、能揭示事物本質的、有說服力的材料表達中心思想,做到詳略得當,主次分明。
3.寫好感人的細節。選擇展示的細節必須真實,要有生活實感,這就要靠我們平時在生活中多觀察、多積累。
3.課后完成寫作實踐三
結束語:宋朝大詩人陸游說,寫詩“工夫在詩外”,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師。積累生活素材,不僅要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同學們,希望你們熱愛生活、熱愛寫作,拿起手中的筆,搜尋過往的時光,記錄令人感動的瞬間,寫下喜怒哀樂,道出所思所想,表達我們陽光向上的人生志向和情趣,寫下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
【設計意圖】這是一篇看似容易,實則有難度的習作訓練。在上個環節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生活經歷的基礎上,在此要讓學生搜尋一些特殊的記憶印象。設計里的分析題目暗含的要求及補充的寫作提示,可以帶領學生有效地突破寫作障礙。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此次的寫作實踐是初中語文學習的第一次寫作課,要求學生注意觀察生活、留心身邊發生的事,勤于思考,并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其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對生活、對寫作的熱情,增強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情感的信心。
為了幫助學生在初中寫作之旅的初始階段克服寫作的“畏難”心理,本設計基于教材上的三道寫作實踐題目,從觀察感受自然、攝取生活瞬間和選取提煉素材三個角度設計寫作訓練。第一次片段訓練旨在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習得方法,熱愛寫作;第二次自由訓練旨在引導學生凝視生活瞬間,思考生活,進一步激發學生作文的興趣和自信心;第三次全文寫作旨在幫助學生提升理解、篩選和提煉有意義、有啟發性的生活素材的能力,抒寫最真實的體驗和感受。三次訓練,循序漸進。由于設置了一系列學生活動,課堂整體推進較為輕松;在一個個寫作訓練環節中,采用不同形式,為學生搭建了能力攀升的臺階,指導性強。
【范文賞析】
媽媽,您聽我說
親愛的媽媽:
住校的我和在家的您又一周沒見了。您說過,要把心思全放在學習上,不要念家。可每天晚上,寢室一熄燈,我就會想起您,眼淚便悄然無聲地淌下……
您每天晚上都會親切地撫摸著我的頭,抱著我和我說笑;我一困,您就讓我躺進香香的被窩,哄著讓我快快睡覺,那時的我是多么幸福呀!……不過您放心吧,我不會影響學習,相反,每次想您,只會讓我的學習更有勁頭。真的。
媽媽,我很愛您。您說我就是您在黑暗中時突閃出的明星,閃動了您的動力和能量,讓您更有力量生活。這樣說的話,您就像那春天中細密的春雨,滋養了我的心靈,潤濕了我的眼睛,使我用更明亮的眼睛去注意生活中的細節,用更美好的心靈去感受自然世界。您是我學習和向上的動力,是我奮發前進的源泉啊!
都是您的精心呵護和培養,才使得我成為一個富有情趣、敏銳開朗的孩子。清楚地記得我小時候您在月下給我講故事的情景。您坐在陽臺上,我側躺在您的懷中。星空下,我吮著拇指,靜靜地聽您講故事。月亮,彎彎的,夜,那么的恬靜。您講的故事總是那么的精彩有趣,我聽得如癡如醉:荷花精靈牽著我的手和我跳舞,螢火蟲串成的項鏈戴在我的胸前,閃著藍瑩瑩的光;滾著南瓜的小兔子正唱著歌;小豬看見狼,倉皇地躲到磚壘的房屋里;兔子和烏龜比賽跑步;狐貍在獅子面前假威風……
如今,您的手上裂口橫縱,皺紋錯雜在您的頭鬢兩端。您的頭發因為爸爸的幾次生病而迅速花白,白絲中鑲了多少您所付出的心血。您苦澀的酸痛,也同樣深刻在我的心中,無法磨滅。時間悠悠而過,它洗刷不走您對我的恩、我的情。您為我們這個家付出了多少,操勞了多少呀!您平時的待人接物,也教會了我多少做人的道理啊!
秋盡冬來,天轉涼了。您要記得添衣服,注意保暖啊!您的貼心小棉襖不在您身邊提醒您,您也要注意休息啊!
千絲萬縷表不完我心中的愛——我的母親!
【賞析】這篇文章寫得自然、大方。小作者十分注意觀察生活,帶著真實的情感回憶與媽媽朝夕相處的歡樂時光,進而用抒情的語調、優美的語句抒寫對媽媽的想念和感激之情,處處彰顯一個小姑娘的細膩和動情。平淡的語句直接感染著每一位讀者。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七年級語文《口技》教學設計04-03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02-22
七年級語文散步教學設計04-26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5-15
七年級語文《老王》教學設計04-20
七年級語文《勇氣》教學設計04-27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0-15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學設計01-12
語文的教學設計12-06
七年級語文《天凈沙秋思》教學設計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