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么大家知道規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
一、導入
父親是一本書,細讀這本書,會發現很多難忘的瞬間:也許是一個微笑,也許是一個眼神,又也許是那不斷增多的白發和皺紋。而在作家朱自清心里,父親最讓他刻骨銘心的卻是一個背影。1925年,他寫下了《背影》一文,這篇僅有1140字的文章,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今天我們就來走進《背影》,體會它究竟動人在何處。
二、預習反饋
差(chāi)使 狼藉(jí) 簌簌(sù) 賦(fù)閑 躊躇(chóu chú)
迂(yū) 蹣跚(pán shān) 拭(shì) 頹唐(tuí) 舉箸(zhù)
三、題目切入,聚焦“背影”形象
師:我們常常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請大家讀題目,當你初次看到題目時,有什么疑問呢?或者有什么想知道的呢?
問題1:(1)這是誰的背影?——父親
(2)這個背影是在怎樣的場景中留下的?——父親送我去車站
(3)作者是怎樣描寫這個背影的?——第6段
問題2(概括訓練):第一次輕聲朗讀第6段,概括內容,分析層次;
內容:父親費力穿過鐵道給“我”買橘子。
層次:(1)父親提議給“我”買橘子;
(2)父親的外貌描寫——為下文寫父親動作的不容易和努力做鋪墊
(3)父親攀爬月臺的背影;
(4)父親把橘子全給“我”,叮囑的話語——關懷備至;
(5)父親離去的背影。
問題3(寫法分析外貌、動作):第二次輕聲朗讀第6段,關注背影,分析寫法;
(1)外貌描寫
布帽、布馬褂、布棉袍,表現了父親的家庭敗落、生活困苦的境遇
(2)攀爬月臺的背影:
6個動詞:(蹣跚)走、(慢慢)探、穿、(兩手)攀、(兩腳)縮、(向左、微)傾——(特寫鏡頭:攀爬的起始動作,回憶《飛天凌空》特寫鏡頭之準備、起跳、落水的細致鏡頭)
父親這一系列動作有何特點(刻畫出怎樣的父親形象)?
抓住相關修飾語:(蹣跚)走、(慢慢)探、穿、(兩手)攀、(兩腳)縮、(向左、微)傾
用文中的兩個詞語加以概括:“不容易”“努力”——深沉無言的愛
(3)離去的背影:
問題4):第三次輕聲朗讀,留心眼淚,體會感情。
從父親的兩處背影和“我”的兩次流淚中,你體會出了怎樣的父子之情?
父對子:無所不至的關愛 子對父:百感交集、復雜的情意
這一段中的事件是全文的中心事件——父親買橘。作者層次分明,語言樸素、情感深沉地描寫了父親的背影。那布帽、布馬褂、布棉袍,表現了父親的家庭敗落、生活困苦的境遇;那蹣跚的步態,那探身、攀手、縮腳、傾身等動作,形象地描繪了父親的費勁吃力;那叮囑的`話語,表現了父親的關懷備至;那流淚,又流淚的敘述,表現著作者內心非常復雜的情意。總之,這一段都表現了父親真摯的愛,處處表現了作者的感動之情。
師:原本我可以去完成的事情父親卻親自做,原本年輕人輕而易舉能完成的事情,父親卻如此艱難還裝出一副輕松的樣子不讓我擔心,“不容易”地活著,“努力”地愛著,這便是“我”的父親(板書這兩個關鍵詞)。
四、深入(開掘)“背影”內涵
問題:文章還提到哪些他的“不容易的活”和“努力的愛”呢?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一、教育學生懂得溫故知新、學而不厭等道理。
二、初步學習“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順接和轉接。
三、背誦課文。
教學設想
一、本文的教學特點和重點是:理解每一則的大體意思和內中蘊涵的道理;掌握一些文言實詞的意思;弄清課文中哪些是講學習態度的,哪些是講學習方法的。
二、本文的教學難點是掌握“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順接和轉接。
三、當堂完成課文背誦。
四、學生初讀文言文,注意避免在虛詞上糾纏,以免枯燥乏味,喪失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
五、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引人:
同學們已經懂得了不少有關學習的道理。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論是談學習的。今天,我們讀了《論語》十則,一定會有新的收獲。(板書課題)《論語》,讀作l*n y(,“十則”,十條。
二、布置自讀課文。
要求:
1.查字典,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確讀音:慍、罔、殆、謂、哉、焉。
2.思考:《論語》是怎樣的一部書?作者是怎樣的一個人?
3.查詞典,聯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粗詞語的含義。
溫故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慍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擇其善者而從之
三、學生自讀課文,回答上述問題。
明確:
1.慍y)n 罔w3ng 殆d4i 謂w8I 哉z1i 焉y1n
2.據“閱讀提示”和課文注釋回答。(略)
3.“故”,舊知識。“慍”,怨恨。“厭”,滿足。“倦”,疲倦。“善”,優點,好的方面。
四、討論重點內容。
1.課文里哪些話是談學習態度的,哪些話是談學習方法的?
明確:談學習態度的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
談學習方法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默而識之等。
2.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確:在新知與舊知的關系上,孔子認為“溫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溫故”“知新”的人才能當老師。這里,孔子強調的是“新知”,是那種開拓、創新的精神。
在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而時習之”。學,指禮、樂、射、御四門課;習,指實習。學了知識要按時去實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學與思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憊。
在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知識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識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虛心向他們求教,不以為羞恥。
3.“而”字是個連詞,它的基本用法有兩種,順接和轉接。課文中哪些是表順接的,哪些是表轉接的?
提示:表順接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敏而好學、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轉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不思、思而不學、學而不厭。
五、學生先背誦課文,然后完成課堂練習。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不亦樂乎 不亦說乎 人不知而不慍 學而不思則罔 默而識之 思而不學則殆
2.解釋下列加粗詞的意思。
敏而好學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學而時習
之 人不知而不慍
3.根據“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歸類。
(1)敏而好學
(2)擇其善者而從之
(3)人不知而不慍
(4)溫故而知新
(5)學而不思則罔
表順接的有:
表轉接的有:
4.用現代漢語準確的表述下列語句的意思。
(1)不恥下問 (2)默而識之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4)何有于我哉
5.簡答題
在從師這個問題上,孔子的意見怎樣?
參考答案
1.y@ yu8 y)n w3ng zh@ d4i
2.敏(資質),聰慧靈敏;厭,滿足;誨,教誨,教導;習,實習;慍,怨恨,惱恨。
3.表順接(1)(2)(4)表轉接(3)(5)
4.(1)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2)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3)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4)哪一樣我能有呢!
5.孔子認為,幾個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師的人。這樣的人卻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優點,吸取過來;他的`缺點,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實際上,在孔子看來,任何有可取之處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師,自己都應當向他們學習。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背誦前六則或前四則,講大意,說體會。
二、研習新課
1.學生自習后四則。
2.查字典、詞典,弄清下列詞兒的讀音:誨、逝、好、夫。
聯系上下文,理解以上四個詞兒的讀音和意義。
誨hu@ 教導 教誨
逝sh@ 流過 過去
好h4o 愛好
夫f& 吧,語氣助詞。
三、自讀,翻譯
孔子說:“仲由,教誨你知道它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孔子說:“知道這個的不及愛好這個的,愛好這個的不及以這個為快樂的。”
孔子在河流上說:“流過去的東西也許像這個水吧,日夜不停止。”
孔子說:“我曾經一天到晚不吃飯,通宵不睡覺,因為在思考。但沒有效果,不如學習呀。”
四、討論重點內容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什么是真知?
明確:強不知以為知,不是嚴肅的實事求是的態度,是諱疾忌醫,也是自我欺騙,很多人因此造成損失,乃至形成惡果。我們一定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這是為什么?你有這種體會么?
明確:這是學習心理的三個階段:“知之”只是一般的“知”,并未養成強烈的欲望,未必能堅持學習,取得效果;“好之”便大有主動性,便有了感情和興趣,便不以為苦;“樂之”則以此為樂,刻意追求,亦即由愛好成為志趣,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達到最終目的不可,這才是學習生活上非智力因素的最高境界。
(同學們可以談談自己在學習上處于哪種境界,如何努力;也可以談談別人。厭學是學習的大敵。)
3.看到流水就發出感嘆,為什么?
明確:一方面,宇宙萬物是時時刻刻毫無休止地運動發展,在催人奮發;另一方面,流水一去不復返猶如人的年歲,應當及時努力,創造業績。(這種警句格言應當念念不忘。)
4.為什么“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明確:實踐才能出真知。書本知識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需要我們去學習,去研究。但是,單單學習書本知識還遠遠不夠。這里說的學習,既指社會實踐,也指書本知識,當然,對待書本知識也要具體分析,不能照單全收。
五、練習
1.學生背誦課文并抄寫。
2.積累以下詞語:
誨 逝 晝 寢 是 為 夫 嘗
3.就自己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寫一篇短文(200字)。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敘述的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諾曼底登陸前夕、諾曼底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登陸戰役、但作者并沒有描寫硝煙彌漫的主戰場,也沒有寫正義之師如何勢如破竹,節節勝利,而是選擇了諾曼底登陸的前一天,寫了大戰前的平靜,用出人意料的人物,出人意料的情節,出人意料的結局,表現了戰爭中閃現的人性美——讓侵略者無法理解的“勇氣”、
學情分析:
勇氣對于六年級的學來講并不陌生,但文章所說的勇氣并不是我們平常所指的勇氣,它所表現的是一種智慧的勇氣,一種由信仰產生的勇氣、通過本課的學習,就是讓同學們從語境中感受這樣的勇氣、在教學中,教師要適度引導、點撥,讓同學們體會到這樣的勇氣,理解勇氣的真正含義、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擴大詞語掌握范圍、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簡要復述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體會題目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
自學討論法、品讀感悟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文章中表現出的兩種勇氣以及對這種勇氣的嘆服、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文章中兩個人所表現出的不同的勇氣、
難點:理解文章中兩個人所表現出的不同的勇氣、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犯了錯誤敢于承認,是一種勇氣;面對犯罪敢于站出來,是一種勇氣……然而勇氣的`內涵,遠不止于此、現在就讓我們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去感受那位法國女性和美國傘兵演繹的感天地、泣鬼神的勇氣吧、
二、請學生打開書快速閱讀課文
要求:
1、讀準字音,對不認識的字要查字典;對不理解的詞根據反復讀課文進行理解,理解不了的,查字典解決、
2、讀書要認真,不但要要通順流暢,而且還要了解作者的思路及課文的內容、
3、檢查預習:
你知道下邊詞語的正確讀音嗎,讀給大家聽聽
勛章綬帶頎長盟軍諾曼底熹微
一棟槍斃門閂蜷身吆喝寡婦
指名朗讀課文,要求不丟字,不落字;不讀破句,語句通順、
三、熟讀課文概括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歸納總結
課文敘述了二戰中一位美國傘兵的經歷,歌頌了美國傘兵的勇敢和智慧,更贊揚了法國婦女的勇敢、鎮定、堅強和心中崇高的信仰、
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1):“我”遇到一位美國傘兵、
第二部分(2至8):法國女人因為藏美國傘兵,丈夫被德國兵槍斃、
第三部分(9至10)美國傘兵逃走,德國人追擊搜索、
第四部分(11至13):法國女人再一次把美國傘兵藏了起來、
第五部分(14):兩個人靠自己的勇氣戰勝了敵人、
四、布置作業:同桌之間或給家長復述這個故事
第二課時
一、導言
通過上課時我們對《勇氣》一文的品讀,我們已對勇氣有了新的感悟、這節課,我們就在此基礎上,再次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讀,對勇氣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細讀課文品味課文
出示思考題:
“是兩種勇氣打敗了他們——用智慧戰勝他們的美國青年的勇氣和那位毫不猶豫地給了美國傘兵第二次機會的法國女人的勇氣、”他們的勇氣分別是什么?你是從哪里體會到的?
學習過程:
1、先自學,注意邊讀邊劃,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再四人小組交流,然后班上交流,歸納總結、(讓學生先說一說,再讀一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2、全班交流總結:
文章題目是“勇氣”,這勇氣體現在兩個人身上:美國傘兵和法國婦女、前者側重的是因智慧而產生的勇氣;后者側重的是信仰而產生的勇氣,通過體會,我們更敬佩的是后者的勇氣、
體會法國婦女所表現出的勇氣:從“她長得并不漂亮,雖不是笑容滿面,但她的眼光卻善良而鎮定”正是這“善良而鎮定”讓我們找到了其后來的一系列行為的依托、
從面對美國傘兵的求援,法國婦女只是簡單的幾個字的回答:“哦,當然啦、”然后就把他帶到屋里,這種不假思索的回答,毫不猶豫的行動,讓我們體會到了這位法國婦女內心的堅定、
從“她滿臉蒼白,淚眼模糊”我們體會到了法國婦女因失去丈夫內心巨大的痛苦、
“哦,當然啦、快!”、這是法國婦女面對美國傘兵再次求助時,給予的同第一次毫無二致的回答,是和第一次一樣毫不遲疑的行動、從中,我們體會到了這位法國婦女美麗而高貴的形象、3、
3、有感情的朗讀有關段落,體會法國婦女所表現出的勇氣、
體會美國傘兵所表現出的勇氣從“他懂得,必須馬上找個地方隱藏起來”、“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否肯收留他,但是他總得碰碰運氣呀、”可以感受到美國傘兵在危急時刻還是比較鎮定,不放過任何獲救的機會、
從“突然,傘兵轉身拼命往會跑,避開敵人,離開樹林,跑進田野,又一次來到這戶人家,”中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美國傘兵的機智勇敢和勇氣、更能體會到美國傘兵對法國婦女直覺的認識與信任、正是這一切使這位美國傘兵的冒險獲得成功;另一方面也為法國婦女的形象塑造,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有感情地朗讀有關段落,體會美國傘兵所表現出的勇氣、
三、布置作業
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對勇氣的含義是否又有了新的理解?把你新的感受寫一寫、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抓住“看花”線索,進一步體會母愛。(重點)
2.體會標題內涵,理解重要語句。
3.拓展閱讀,領悟文章的表達特色。(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秋天是個多情的季節,最易讓人產生懷念之情,尤其是當秋菊怒放時。今天,讓我們繼續陪同作者去看菊懷人吧!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理清線索,體會情感
1.課文三次寫到看花。請勾畫出相關句子,完成下面表格。
看花
“我”的態度
第一次
聽說北海的花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勁兒!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
什么時候?/好吧,就明天。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2.母親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帶兒子去看菊花?
明確: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為了轉移他病痛中的痛苦,更是為了讓他找到生活的勇氣。
3.從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對生活的態度前后有什么變化?請結合相關語句說明。
明確:“我可活什么勁兒”(絕望)→“要好好兒活”(再生)。
4.找出文中直接表現“我”懊悔的語句,體會其深層意思。
明確:在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中:
(1)“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為自己沒能關心母親的健康而難過;
(2)“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那樣”——為突如其來的生離死別而悲傷,為自己的“暴怒無常”而懊悔。
目標導學二:分析細節,理解標題
1.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什么作用呢?
明確:母親帶“我”看花,是對生命的熱愛;菊花的淡雅高潔,是母親品質的寫照;菊花熱烈深沉,是母愛的寫照;母親愛花,“我”看菊花是對母親的緬懷。
2.母親把“好好兒活”這句話重復了兩次,究竟要告訴兒子什么呢?
明確:要接受現實,不要自暴自棄,你的路還長著呢。
要兒子堅強地活下去,不要被病痛壓倒,要笑看人生。
她要在僅有的時間陪伴兒子好好兒活。
3.本文在內容上主要表達對“母親”的懷念,但作者卻不以《懷念我的母親》為題,而以《秋天的懷念》為題,好在哪里?
明確:《秋天的懷念》是由秋天的故事引發的對母親的懷念。母親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發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寫景、敘事、記人,都與秋天有關;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寫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樂觀生活的'象征。課文以此為題,是為了更好地抒發對母親的懷念之情。
目標導學三:拓展理解
幾十年后,回憶起母親,史鐵生寫下了這么一段話,請讀一讀,說說你讀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那時的我,作為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著想,我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上忽然截癱了的兒子,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情愿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得有一條走向自己的幸福的路;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于能找到——而這樣的母親,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親。
明確:感受到作者對母親的懷念、思念之情;作者對母親的懺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作者對母親的自責、內疚之情;作者完全理解母親了……
三、板書設計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5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篇文章語言優美,富有哲理,在設計本課時著重讓學生體會作者的語言及情感,故采用提問法,讓學生自己尋找答案,總結體會。通過這樣的學習,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理解課文中一些含義豐富的句子,如“冬天像一位嚴肅的執法官”等。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整體感知課文,來體會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作者的人生態度和人生追求。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2、理解文中含義豐富的句子。
(二)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通過對每個季節特點的描繪所表達的人生感受。
●教學方法
1、提問法,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2、討論法,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
●教學媒體
(一)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二)素材準備
春夏秋冬的風景圖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課堂導入)
截止到今天大家已經經歷了十幾個春夏秋冬,經常嬉戲于青草、花園,漫步于秋葉、冬雪之上,對于它們我們已不再陌生,你們有沒有把四季在自己的心中用心描繪過呢?現在請一兩個同學把他最喜歡的季節描述給大家聽。(同學各抒己見)好,同學們說的都很好,表達了自己對四季的喜愛,那么我們今天就來看一下在作家楊林勃她是如何來表達對四季的喜愛的?(板書)課題
(講授新課)
一、疏通文意,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體會文辭的優美。
2、帶著問題再讀課文,四個標題有什么含義?(同桌之間可以互相討論)
提示:“冬的選擇”、“春天詩韻”、“夏天來了”、“秋天的思索”,季節不同,用詞也不一樣。“選擇”表現出冬天寒冷蕭殺得特點;“詩韻”,表現出春天獨有的風采;“來了”,準確反映夏天的熱烈;“思索”,抒寫秋天特有的情懷。
二、品讀課文
1、“冬的'選擇”描繪了冬天的典型具象:山寒水冷,萬物蕭殺。那么作者在本文中是抒發傷感之情嗎?
提示:沒有,而是滿懷樂觀的推測:萬物“都蟄伏起來,積蓄著能量,去構筑明天輝煌的夢了。”表現了作者對生活成熟的熱愛。緊接著作者用“冬天像一位嚴肅執法官”、“冬天是一場考試”這兩個獨特的比喻,形象地表達出作者對冬天一種獨有的愛。
2、“春天詩韻”中作者是如何贊美春天的?
提示:“春天是無私的,無私的春天只知給予;春天詩善良的,善良的春天不知防范。”“無私”和“善良”是作者的獨創。“只知”和“不知”遙相呼應,形成對比;褒中帶貶,以貶寫褒。整句話將春天人性化,與其說是在寫春,不如說是在寫人;將概念具體化,使作者的好惡和春天的情懷都可觸可感。
3、“夏天來了”中作者是如何渲染夏天的熱烈和“坦坦誠誠”的?
提示:用六個排比句極力渲染。前三個直接描繪夏日里特有的景象。“一串串潔白的珍珠”似的“槐花”,“紫紅的桑椹”,“水稻揚花,玉米拔花,南瓜孕子,小麥成熟”,“太陽總傾盡最大的熱能”,這一連串色彩、動感極強的事物,具體詮釋了夏日的熱烈。第四五個排比贊頌了夏天的坦蕩和奔放。“公開出版的讀物”、“沒有圍欄”、“漲水的大江”、“足球場上一個漂亮的射門”等語句用詞新穎,富有力度和速度。最后一句總結全文,直接贊頌夏天。
4、“秋天的思索”一節中作者如何來表達自己對秋天的愛?
提示:作者將描繪、抒情、說理有機融為一體,刻畫秋天的可愛,表達自己對秋天的愛。第一和最后一個自然段以描繪景物為主,將思索融于寫景之中。“一片紅葉送來秋的請柬”、“山野的大貨架”以及“秋天的草木逝去時總帶著一個‘艷’字”等語句,新穎活潑,刻畫了一個樂觀、充實、熱烈、壯觀的秋天。二至四段以抒情、說理為主。“秋天是一桿秤”、“秋天是奉獻互換”、“秋天拒絕犯紅眼病”等語句,表達了作者在秋天深刻的思索。
三、精讀課文
1、作者通過對每個季節特點的描繪,表達了那些人生感受?
提示:課文中,作者通過描寫冬天,表達了渴望公平公正,要積極進取的思想;通過描寫春天,贊美了無私、善良這種美好的品質;通過寫夏天,表現了對坦誠與拼搏的追求;通過寫秋天,抒發了對勞動與收獲的思索。
2、本文的語言特點。
提示:本文語言有散文詩的特點,凝練、雋永。她很少用敘述的語言,也不刻意于景物的描摹,而是采取大筆調抒情的方法,景物常是隨著情感的流動而淌出。以情入景,以景抒情,是這篇文章語言獨有的特色。如寫那“帶著冰刀,帶著雪箭,帶著威風凜凜的氣勢闖入了這個世界”的冬天時,植物、動物及人的變化都是隨著情感抒發出來的。這比一般的描摹更見活力與氣勢。“只把新桃換舊符”,是作者創作的信條,始終給人一種新鮮感。
(課堂總結)
綜觀全文,作者借描繪四季,表達了自己對無私、善良、奉獻、公正等人間正氣的追求,寫作中,一種樂觀向上的情緒流動其中,使文章流暢耐讀。這篇文章語言也很有特色,值得我們認真品味。
四、課后練習
1、完成同步練習
2、將你對某一季節感觸最深的一點寫出來。要求:有真情實感。三百字左右。
●板書設計
四季交響曲
楊林勃
冬的選擇凝練
春天詩韻人生語言雋永
夏天來了感受特點少敘述
秋天的思索以情入景,以景抒情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反復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和成語,理解寓言的寓意;
過程方法目標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問題,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發散思維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了解充滿睿智之光的我國古代寓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教學重點】
學會用多種方式讀懂文言文,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難點】
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培養學生探究問題及發散思維的能力。
【教學設想】
先讀通原文,整體感知寓言故事的主要內容,這是理解寓言的前提;再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領悟故事的寓意,這是閱讀的中心環節;最后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談談寓言給予自己的啟示,并進行語言積累,這是閱讀的標的。朗讀貫穿始終,自主、合作、探究為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小李撿錢”的故事導入——其實,撿到錢本是件高興的事,但是對于小李來說是不是件好事呢?那么我們看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是否就絕對呢?
讓我們先一起看看塞翁丟失了馬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展示課件一(板書課題)
展示課件二:
課文選自于《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由西漢淮南王劉安組織門人編寫的.。
初讀——讀準確,讀通暢
學習文言文,同學們可能感到有些困難。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途徑。
1、學生自由地大聲地朗讀課文。
2、抽學生讀,要求字正腔圓,即要求字音準確,發音飽滿。
展示課件三:提醒學生注意的字詞。
3、老師范讀,學生再讀。
要求讀得抑揚頓挫(要注意停頓,要分出輕重,讀出語氣)。
展示課件四: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此/何遽/不為福乎?↗
4、展示課件五:屏幕上投出抽掉標點的故事原文,請同學們朗讀。讓同學用心記住課文的停頓,學會文言文句讀,感悟文言虛詞作為停頓標志,揣摩句意。
三.再讀——通文意,析情節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須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內容。
1、 通文意:對照注釋疏通文意,在自讀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學習。
如有不懂的問題可提出來,全班交流,師生共同解決。
展示課件六:強調重點詞語(古今異義)的意義。
2、析情節: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可分為幾個情節。 展示課件七:失馬——得馬——折髀——相保。
3、復述故事:采用比賽形式,讓學生對照圖片復述故事(創造性的復述),以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和故事情節,為下面研讀課文作準備。
評析的標準:a、普通話標準,聲音響亮。 b、口齒清楚,表達流暢。 c、態度自然大方。 d、講得具體、生動、形象。
四.研讀——提問題,探寓意
這篇古代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個塞翁失馬得馬、兒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這個故事寄寓了一個什么樣的意味深長的道理呢?
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分組合作討論來探究寓言的寓意。
1、教師指示思考的角度(展示課件八)
2、合作研討,全班交流。
學生可能研討的角度:
(1)從寓言故事情節的發展來看(福禍得失的一系列變化說明了什么道理?)
(2)從“塞翁”能沉著冷靜的靜觀事情的變化來看(面對一系列變化,塞翁為什么能處變不驚?)
(緊緊抓住“塞翁”那三句話來思考。也可讓學生讀讀那三句反問句,通過揣摩語氣來達到目的。)
(3)在“塞翁”看來,壞事能變成好事,好事能變成壞事,難道就不要一定的條件就可以轉化的嗎?
討論總結:這則寓言通過假托“塞翁失馬”的故事,寄托了這樣一個寓意——在一定的條件下,事物的禍與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也可能變成壞事。 由此引申出成語 “塞翁失馬,焉(安)知非福”。(展示課件九)
3、質疑或激疑:
(1)在塞翁看來,好事可變成壞事,壞事可以變成好事,給我們的感覺好像好就是壞,福就是禍,難道兩者之間就沒有區別了嗎?
(2)盡管那些“近塞之人”他們不知道禍福相互轉化的道理,但我總覺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來反襯“塞翁”之子“以跛獨存,父子相保”格調低。
(如有學生提出諸如此類的質疑,老師要大加表揚,因為此時正是學生迸發創造火花的時候,要備加愛護,給予肯定。)
五、聯讀——聯生活,談體會
在我們生活中,你認為好事(壞事)能變成壞事(好事)嗎?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應該用怎樣的心態來對待呢?
請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這則寓言還可以給我們哪些啟示。
(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六.積讀——背課文,積成語
1、集體誦讀。
2、積累成語。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概括文章描寫的主要場面;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品讀文章,學習口技表演中各種聲音的生動逼真的描摹并且體會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及其表現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口技這一傳統民間技藝的魅力,領悟文化內涵。
二、教學重難點
1.提高古文閱讀能力,通過品讀文章,學習口技表演中各種聲音的生動逼真的描摹并且體會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及其表現作用。
2.感受口技這一傳統民間技藝的魅力,領悟文化內涵。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播放說唱表演,學生欣賞。
總結:從古代開始,我們已經有了類似的表演----口技。口技是一種傳統技藝,表演者運用口腔發聲技巧,同時借助一些簡單道具,模仿出各種聲響,使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妙不可言。今天,我們將在林嗣環的'生花妙筆的引領下,去感受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
(二)整體感知,梳理結構
1.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和停頓,把你認為難讀的字詞圈出并注音。
(口譯課文,質疑問難)
2.主體部分根據口技表演的聲響特點可分為幾個場面?你能各用一個形容詞概括其聲響特點嗎?
預設:口技表演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場面:夢中驚醒、漸入夢鄉、失火救火。
(三)深入研讀,賞析手法
1.小組討論,思考:三個場面中,作者分別描摹了幾個聲音,聲音是如何變化的?寫出場面的特點如何?
(分三組小組討論)
2.重點思考:文章的重點是描寫聲音,為什么反復出現觀眾的反應?有什么作用?
(引出側面描寫,是為了烘托口技者技藝的高超。)
3.文章開頭結尾兩次寫到了表演道具,這是不是簡單的重復?為什么?
(側面反映口技表演者技藝的高超,讓人恍然醒悟,原來一場出神入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一個人口中。)
(四)拓展延伸,學以致用
根據口技中正側面結合的手法,談談你看電影或者演出時的場景。
(五)布置作業,結束課堂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回顧本文所學文言知識點。
作業:
①課下每個語文學習小組搜尋一種中國傳統技藝,下節課課前集體分享。
②本文出現了很多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的詞語,課下整理記憶。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了解有關《資治通鑒》的文學常識。 掌握文中涉和的常用文言詞語。
2、過程和方法目標 能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正確斷句和停頓。 通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測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標 同學能夠懂得學無止境,學有益于人的完善和發展。
【教學重點、難點】
1、揣測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聯系生活,讓同學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趣引讀
1、故事導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為自身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2、作品介紹:
本文選自《資治通鑒》,題目是編者加的。《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同學自主閱讀課文下注釋。) 二、讀譯課文,理解文意
1、讀一讀:
認讀:讀準字音、停頓、節奏、表情,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全班齊讀。 解讀:邊大聲朗讀課文邊根據課下注釋逐句理解課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討論。 釋疑:交流討論不理解的語句。 故事復述。
2、議一議:
主要講了孫權勸呂蒙學習的故事,孫權為什么“勸”,是怎么“勸”的.,“勸”的結果怎樣?請仔細揣測文章中人物對話的語氣來談。
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果斷,神態鄭重嚴肅,既嚴要求,又充溢關心、期望,希望呂蒙能勝大任。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后一句則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足見對呂蒙的關心、保護。)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從自身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說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既感到十分驚訝,又由衷為呂蒙的進步感到高興,驚異、贊許之態呼之欲見。)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示感嘆語氣,并非對魯肅不滿,而是表示出呂蒙對自身才略出息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模仿扮演,體驗反思
1、模仿扮演:
請三位同學分角色扮演孫權、呂蒙與魯肅,然后進行對話扮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語氣,體會說話時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同學作點評。
2、體驗反思:
這個故事給你有什么啟示呢?
五、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后大有出息的故事,告訴我們學有益于人的完善和發展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為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2、課外延伸:
解釋“吳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和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寫一篇讀后感、談談學了本文后你的體會。 課后背誦全文。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9
課題
化石吟
課型
詩歌
教材分析
《化石吟》編排在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本單元的幾篇文章都與科學密切相關。《化石吟》是一首科學詩,寫的是化石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在講解時有必要聯系生物學的內容,但要注意不能講的過多,否則成生物課。本文以詩歌的形式傳達科學內容,兼具科學與文學之美。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科學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熱愛科學的熱情,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目標
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本詩,體會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
2. 理解詩歌內容,,體味“吟”字的含義和前后照應的結構特點。
3.使學生從文學的角度認識生物史,從生物史的角度體味文學, 激發培養學生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興趣。
重點: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的思想感情和節奏韻律之美。發揮聯想和想像,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偉大。
難點:聯系生物學的相關知識,激活思維,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有關化石的圖片。
教學活動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情景導入
采用多媒體大屏幕展放有關化石的圖片,并配以音樂、旁白解說。
激發學生興趣。引出板書:化石
l 二、整體感知
化石就像一位知識淵博的老爺爺,在給我們講著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下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看看化石爺爺今天將給我們怎樣一個故事。
學生帶著思考朗讀全文
感知全文
本文是首詩,請同學們朗讀時注意停頓、節奏、語感,下面請聽錄音。
熟悉文本
l 三、文本探究
l .剛才聽了錄音,下面我們請女同學為我們朗讀本詩的第一節,男同學思考:這節詩在形式上有什么特點?有什么好處?
女同學朗讀,男同學思考、回答(詰問句、排比句)。
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l 為了滿足大家的好奇心,化石便向我們講述那奇幻的神話,下面我們一起來聆聽化石的故事。請第一組同學讀第三節,其他組同學思考:“平凡的真理”指什么?
學生思考、回答(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引出板書:平凡的真理
l .事實依據在哪里?請第二組同學朗讀第四節找出依據。
學生思考、回答(黑色的軀殼……珍貴的密碼)
引出板書:承載著古老的信息
l .同學們知道樹的年輪是用什么來記錄的?那么刻在爺爺奶奶的臉上的皺紋又說明了什么?請第三組同學朗讀第五節。
學生思考、回答(都記錄著一個生命的過程)
引出板書:鐫刻著生命的檔案
第四組同學朗讀第六節。請其他同學閉上眼睛看到了什么?
學生想像、回答。
拓展學生想像,鍛煉學生的形象思維。
同學們都看過機器貓,是否都曾夢想有那么一只貓呢?我們現在假想有那么一只貓,可以鉆到抽屜里,坐上時空穿梭機回到遠古。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你看到的將是一幅怎樣奇麗的畫面?
四、想像延伸
l 出示錄像或圖片,介紹一些古生物
l 總結:科學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詩人張鋒以一首科學詩《化石吟》,飽含感情的贊頌了會講話的奇異的化石,引領我們去遨游那遠古洪荒,滄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盡可能地去保護地球上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而不是讓后世的人們在博物館中去慨嘆,遐思,這更多的需要全人類珍愛我們生活著的這個星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為了秀水藍天,花紅草綠.你希望你喜愛的小金魚留在化石里嗎?你希望美麗的玫瑰只剩一抹淡淡的石痕嗎?那么從現在保護環境保護動物吧
五、升華主題
剛才,我們發現,化石告訴我們在遠古時代,自然界已經有了許多生物,他們的生存和滅亡甚至早于人類的出現,以至于有很多事情至今也是未解之謎,眾說紛紜,所以說:自然界是神秘的
引出板書:自然界是神秘的
l 自然如此神秘,但并不是一味的秘而不宣,我們有生物進化的理論,可以從黑色的冰冷的軀殼李發現珍貴的信息。那么我們是憑借什么來解讀這些密碼信息的呢?
學生思考、回答
引出板書:科學的神奇
l 自然如此神秘,科學如此神秘,神秘的自然又是通過神奇的科學來破譯,那么是誰在感慨自然的神秘?又是誰渴望揭秘自然呢?又是誰掌握了揭秘自然的科學呢?這一切說明了什么?
學生思考、回答。
引出板書:人類的偉大
l 說到這里,我們好像忘了兩節詩,請四組同學讀第二節,其他同學最后一節。提問:兩節有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
簡述呼應的好處
l 全詩開篇既是化石在講述古老的故事,我們改為化石“說”或“談”之類好嗎?
是詩的一種文體;“吟”含有贊頌之情,是詩化語言的體現;擬人手法。
板書設計
自然神秘 闡述著平凡的真理
科學神秘-——化石吟—— 承載著古老的信息
人類偉大 鐫刻著生命的檔案
作業設計
課件
投影電腦中的關于古生物的圖片,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通過快速比較閱讀,整體感知故事情節,初步感受想象力的作用。
2、通過默讀、圈畫、朗讀,探究神話故事的魅力,并運用發明性想像改編神話。
3、通過拓展延伸,激發學生探求未知領域的欲望──追尋人類的起源。
【課前準備】
學生:讀課文,了解故事情節。
教師:準備相關資料與課件。
【教學設計】
一、師生對話導入課文
師:很高興和大家一起走進豐富多彩的語文天地。在這片天地里有一塊古代文學的瑰寶,它是人類童年時期的一個產物──神話。大家喜歡看神話嗎?
生:喜歡!
師:那我們現在去瀏覽一下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幾個動畫片段。(投影──中國古代神話。)
師:你們能說出這些神話故事的名稱嗎?
生(齊答):盤古開天、夸父追日、鉆木取火、女媧造人。(教師配合學生的回答。投影文字──片1:盤古開天;片2:夸父追日;片3:鉆木取火;片4:女媧造人。)
師:說起女媧,同學們可能并不陌生。能列舉其他你們所看到過的有關女媧的神話名稱嗎?
生:精衛填海、黃帝的故事
師:今天我們先重點觀賞《女媧造人》。(投影:課題《女媧造人》和女媧造人畫像。)
二、學生快速比較閱讀,整體感知故事情節,初步感受想象力的作用
1、教師逐步引導:
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畫面里面有什么?
(學生一臉迷惑與期盼。)
師:一本古書──《太平御覽》。翻開看看,卷七十八有《風俗通》的記載,一起讀讀看,大致意思是什么?
(齊讀后有幾個學生舉手說大致意思,老師示意一位學生回答。)
師:感悟能力不錯!現在讓我們再一起朗讀譯文。(教師點擊譯文。)
學生朗讀譯文。(通常說天地開辟以后,還沒有人類。女媧揉團黃土造成人。這項工作太費力了,女媧忙不過來,就把一根繩子放到泥漿中,拉出來,濺出的泥點子就成了人。女媧在神祠里禱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媧就布置男女婚配。──《風俗通》)
師:(創設閱讀情景)再看下面有什么?(點擊投影:“我根據《風俗通》里的有關資料改編了一個《女媧造人》的故事,請你們到《神話故事新編》里去看看。期盼你們的回應:你們更喜歡哪一篇,為什么?──作者袁珂”)
2、學生快速閱讀,盡快給作者回應:
生1:更喜歡課文,因為它生動。
生2:更喜歡課文,因為它比《風俗通》里的資料更具體。
生3:我覺得還是《風俗通》里的簡潔明了。
生4:《風俗通》里的雖然簡潔明了,但是缺乏生動的情節。
生5:課文還有生動的環境描寫。
師:我們大多數同學都喜歡袁珂的神話作品,因為它有豐富的內容、生動的故事情節。袁珂聽了一定會非常高興。我們看他有什么反應。
(點擊投影:“假如喜歡,請把它范文給你的朋友。──作者袁珂”)
師:就讓我們把生動的故事先復述給在座的老師們聽聽,好不好?
三、學生復述故事情節
1、看課文動畫,回憶課文中的主要情節,做好復述的準備(可以輕輕地說出來)。
2、請一位學生復述課文。
3、學生評議。
4、教師補充:自我對照,課外改進后說給你們的朋友或家長聽聽。
四、師生一起進一步探究課文的魅力
1、教師引導學生探究體驗。
這篇課文好像為我們打開了一扇藝術之門。它借助豐富的想象力,散發出文學藝術的魅力,里面不只有生動的故事情節,還有鮮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現在讓我們再圍繞“鮮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進一步探究課文,以獲得更多的收獲,并運用一些學習技能。
投影:
⑴鮮明的人物形象。(方法指導:先用括號標出描寫女媧的重要詞句,然后分析女媧是怎樣一個形象。)
⑵美好的`情感。(方法指導:先用波浪線畫出體現喜悅感的重要詞句,然后說說你對這一喜悅感的體會。)
2、學生閱讀、考慮、圈畫、歸納,做書間筆記。
3、小組推薦與討論。
4、全班推薦與討論。
生1:我來讀一讀體現喜悅感的語句──這個泥捏的小家伙,剛一接觸地面,就活了起來,并且開口就喊:“媽媽!”接著一陣興高采烈的跳躍和歡呼……女媧看著她親手發明的這個聰明美麗的生物,又聽見“媽媽”的喊聲,不由得滿心歡喜,眉開眼笑……這讓我感受到生命的獲得是快樂的。
師:你朗讀得有感情。誰來匯報其他的收獲?
生2:我看出女媧其實是個活潑調皮的女孩。如第4節寫道:“澄澈的池水照見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她笑;她假裝生氣,池水里的影子也向著她生氣。”她也很聰明。如第4節:“她忽然靈機一動……”,想出造人的主意。體現喜悅感的語句還有如第12節的“這些小人兒在她周圍跳躍歡呼,使她精神上有說不出的高興和撫慰”。從中我體會到發明的快樂。
師:同學們覺得她說得怎么樣?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2、體會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培養學生利用網絡獲取知識的能力
德育目標:培養學生對土地、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學儀器與媒體:
投影儀、計算機、錄音機等。
教學方法:
整體感悟與體驗
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
2、導語:教師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讓學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說說自己的感受,創設情境。
九一八事變之后,當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祖國東北大地的時候,無數的東北同胞被迫背井離鄉,遠離故土家園。試想,他們是懷著怎樣的家仇國恨與思念之情思?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東北同胞當時的心情。
3、學生上網檢索有關背景和作者的資料
4、整體感知
5、范讀
6、學生自讀
7、品讀精彩語句
8、學生朗讀并互相評價:學生交流各自的聽讀感受,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懷念、贊美、憂傷、憤怒等)
9、教師拋出兩個問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欲望與熱情:
問題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并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問題二:作者是運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對故鄉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的?請舉例說明。
10、學生精讀課文,進行語言品味,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明確:
問題一: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
問題二:運用大量富于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感情。
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想起故鄉的時候,……噴涌著血液一樣”;在春天,……多么豐饒”等句子。)
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蕩,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11、揣摩特殊詞語的用法
(1)“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著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2)請再看這樣一個句子
“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
作者為什么不用“飄蕩著我的歡笑,回響著我的.歡笑”之類的詞語呢?
(3)學生討論后學法總結指導:這兩個詞語的運用都逾越了常規。對于這些特殊的用法,應從以下兩方面求解:
12、明確該詞的本意;
13、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
最后在本意和語境間可以發現詞語的具體確切含義。
四、擴展思考
同學們你們在現實生活中是怎樣表達對祖國的熱愛的呢?
五、布置作業(播放《松花江上》)
14、“九一八真的成為歷史了嗎?”以此為題寫一篇小作文。(可以網上檢索有關資料)
15、寫一首同名詩歌————《土地的誓言》。抒發自己對土地的感情。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生活,培養學生細心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
2.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寫作的意識,明了寫作與生活的關系,增強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信心。
3.引導學生從平凡的生活中捕捉美好、有趣、有意義的瞬間,記錄自己的感受體驗。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從平凡的生活中捕捉美好、有趣、有意義的瞬間,記錄自己的感受體驗。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生活,培養學生細心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
2.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寫作的意識,明了寫作與生活的關系,增強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信心。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學會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從生活中發現自然之美、人情之美。
2.學會從身邊的事寫起,寫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生活需要我們細心觀察,才能發現它的有趣。下面這些場景或細節,你是否注意過呢?
課件出示:
1.媽媽是如何在忙忙碌碌中度過一天的?
2.爸爸每天到家后第一件事做什么?
3.校園里最安靜的角落在哪里?
4.你哪個朋友的名字比較有特點?
5.你的同學進教室時,開門、關門的方式各有什么特點?
6.你的語文老師最喜歡穿什么顏色、什么樣式的衣服?
(師指名作答,并對學生的回答簡要點評)
師:由此看來,有不少同學對生活觀察得還不夠細致。進入中學階段,老師希望大家都成為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觀察和感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對我們學習語文很有幫助。
剛才給大家的幾個小測試來自教材P17的知識短文《熱愛生活,熱愛寫作》,大家可以打開教材閱讀這頁的知識短文,總結這個知識短文講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預設
(1)寫作是生活中與人溝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種方式。
(2)寫作就像我們平常說話一樣,寫作就是用筆來說話。話說好了,寫作也就不是什么難事了。
(3)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學會觀察、積累,勤于思考。
(4)應該寫有趣的、有意義的或印象深刻的事情、人、物。
(5)寫作還能訓練人的思維。
師小結:這也就是說,我們要熱愛生活,因為寫作的源泉就是生活;我們還要熱愛寫作,因為寫作是很重要的語文素養。
【設計意圖】用幾個小問題測試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是為了警示學生觀察生活的重要性;引導學生閱讀知識短文,是為了讓學生意識到寫作的重要性,并明確寫作與生活的關系。
二、熱愛生活,積累素材
師:有的同學,提到作文就頭痛,望著題目就發蒙,主要是因為無話可說;而有的同學,總有寫不完的新鮮事,生動有趣的文章還能得到老師的表揚,同學的羨慕。我想,兩者的區別主要在于,是否有一雙慧眼,是否有一顆敏感的心,是否善于觀察和感悟生活,并從中選擇貼切的素材,表達我們陽光向上的人生志向和情趣。
現在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你的作文素材是通過什么方式積累來的?
(生發言后,師歸納)
預設
留心觀察生活,多讀多記,摘抄,有靈感時隨身記……
課件出示:
(1)留心細心,觀察生活。
(2)用心思考,感悟生活。
(3)廣泛閱讀,豐富生活。
(4)多記多寫,美化生活。
……
師:大家的發言,讓老師想起了李賀“錦囊”的故事、梅堯臣“詩袋”的故事及陶宗儀“瓦罐”的故事,讓我們看看這些名人大家是怎樣積累素材的呢?
課件出示:
錦
囊
唐代詩人李賀,為了把詩寫好,每天起得很早,帶上仆人、錦囊,騎上一匹瘦馬,到處漫游。
一路上,他細心觀察和了解自然風物,即景吟詩,每逢想出佳句就寫在紙條上,放入錦囊之中。就這樣從早到晚堅持積累生活素材,勤奮地進行詩歌創作。
正因為李賀不辭辛勞,精雕細琢,才使得他的詩篇千年傳誦。
詩
袋
宋代著名的詩人梅堯臣,凡外出游玩或訪親會友時,總是隨身帶著一個號稱“詩袋”的布袋。看到什么新鮮的事或美麗的風景,有時成句,有時成詩,立即用筆在紙上記下,把它投入袋中。長此以往,梅堯臣的詩作獲得了很高的成就。
瓦
罐
元末明初的文學家陶宗儀,他積累資料的辦法既不是“錦囊”和“詩袋”,也不是現代的“卡片箱”,而是一只奇妙的“瓦罐”。
他曾在松江隱居過,那時,他一邊參加農業勞動,一邊利用休息時間在樹蔭下捋摘樹葉,記錄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然后將這些樹葉放入家中的瓦罐里。日積月累,年復一年,十年竟積累下十幾大罐。后來,他就用這些積累的資料寫成了一部共有三十卷的巨著《南村輟耕錄》。
師小結:同學們,中學時代是人生路途中一個新的時期,我們的情感在豐富,心智在成熟,認知能力在提高,我們的生活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豐富多彩的生活,既簡單又復雜,既平凡又偉大!家庭讓我們感受親情的溫馨與美好,校園讓我們體驗成長的快樂與煩惱,而社會生活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展現自己、磨礪自己的舞臺。讓我們熱愛生活,在生活中發現自然之美、人情之美;讓我們熱愛寫作,在寫作中提升能力,進一步完善自我吧。
【設計意圖】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涓涓不息。此環節的交流與討論,旨在幫助學生打通生活與作文素材的通道,認識生活與寫作的關系,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積累素材,熱愛生活,熱愛寫作。
三、寫作指導
1.技巧歸納
師: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來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最近,你留心觀察生活了嗎?你發現你周圍的生活有什么變化了嗎?
(生討論后回答)
預設
(1)植物大多都出現了落葉現象,一些植物的葉子由綠色變成了黃色;
(2)桂花飄香,菊花爭艷,一串紅、雞冠花等花兒也開放了;
(3)果園和田野里一片豐收的景象;
(4)天氣轉涼,空氣變干燥,氣溫冷熱交替頻繁;
(5)白天逐漸變短;
……
師:現在已經步入秋天了,這是一個多彩的季節,秋高氣爽,黃葉翻飛,大自然向我們展示了另一番多彩的景致。你能把這些變化寫下來嗎?寫作之前,我們先回顧本單元課文里的寫景精彩片段,總結概括寫景的技巧。
課件出示:
寫景的技巧
1.抓住景物特點。如《濟南的冬天》就抓住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來寫。觀察家鄉九月份的氣候和景物特點,可以從景物本身的'色、狀、形、味等方面來描寫,也可以從自己的感受(如穿戴)等方面來描寫。
2.合理選擇寫作手法。在具體描寫中,還應根據事物的具體情況,綜合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并抓住事物的特點,恰當地運用詞語,貼切地采用修辭手法及敘述、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具體描繪出事物的特征,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3.合理安排寫作順序。按一定次序寫景狀物,可以讓文章更有條理。如《春》中“春花圖”按照由高到低的空間順序寫花,《濟南的冬天》中寫“薄雪覆蓋下的小山”時按照由高到低的順序寫山,《雨的四季》按照四季變化的時間順序寫不同季節雨的不同特點。
1.范文展示
課件出示:
秋天的花
秋天是花的季節。你瞧,盡管許多花都凋謝了,但月季花仍然在露出笑臉,耐寒傲霜的菊花才剛剛開放。菊花雖然沒有牡丹那么富貴高雅,也沒有玫瑰那么芬芳,但是它是秋天的象征。瞧,那黃的賽金、白的如雪、粉的似霞的菊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地開著,有的像扁盤,有的像無數條龍在空中飛舞,還有的一下子開放出千千萬萬朵小菊花,好似滿天的星星降落于地面。它總是以自己純潔、樸實的高尚品質裝點著秋天這個美麗的季節。
秋天來了
秋天來啦,楓樹戴上紅色的手套,菊花姑娘穿上五彩的裙子,銀杏扇著風,正等著迎接豐收的到來。秋天來啦,大雁排成“人”字往南飛,它扇動翅膀,好像在和大家告別。秋天來啦,大樹寫了秋天的信找秋風姐姐幫忙寄信,寄給松鼠,松鼠看了,趕快準備好松果過冬;寄給小燕子,燕子看了,趕快把窩用草蓋得嚴嚴實實的,準備過冬;寄給小蛇,小蛇看了,趕快回洞冬眠;寄給小魚,小魚看了,馬上游向熱帶取暖;寄給小朋友,小朋友看了,馬上跑回家,穿上毛衣,跑到花園里面玩耍。秋天來啦,葡萄掛滿了枝藤,紅的、紫的、白的、淡綠的、紫紅的,五顏六色,美麗極了;蘋果一個個咧開嘴笑,正等著讓人去采摘呢;玉米戴上金燦燦的帽子,告訴大家收獲的季節到了。
初
秋
俗話說:一葉知秋。
早晨,門前的老槐樹上,幾片枯黃的樹葉被風吹落,在空中旋轉飄舞,打了幾個滾兒,緩緩落地。
奶奶說:“天氣轉涼,快立秋了吧!”我翻開了日歷,發現今天正是立秋。望著蔚藍色的天空,是那么的干凈,我想這就是秋天的樣子吧。
秋,不僅給我們帶來了涼爽的風,還給我們帶來了豐收的喜悅。原野上的小草,不再像春天那樣嬌嫩,夏天那么翠綠,草尖上泛起了一片片淡黃;牧童悠閑地趕著牛群在放牧。田野里秋實累累,生機盎然:沉甸甸的棉桃壓彎了枝頭,好像一個個銅鈴鐺;火紅的高粱低下了頭,好像在向我敬禮;成熟了的水稻也懷揣著豐收的喜悅;就連田埂上的狗尾巴草也著實垂下了腦袋;芝麻卻追著花兒直往上躥。我不禁感嘆,秋天真美!
3.寫作實踐
學生現場完成寫作實踐一的片段寫作。
4.教師點評
師檢查并點評學生的習作。
點評標準:(1)特征突出;(2)層次清晰;(3)描寫細致;(4)語言優美。
師小結:生活就像五彩的萬花筒,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正如朱熹所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要我們在生活中學會觀察、學會積累,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在課文中學到的寫作技巧把生活中自己的點點滴滴、喜怒哀樂記載下來,有了“源頭活水”,我們的寫作必定越來越輕松,越來越享受。
【設計意圖】在談話交流中搜集整理素材,從課文、范文中學習寫作技巧,在具體點評要求里明確寫作方向,只為一層層搭設臺階,幫助學生降低寫作難度,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觀察生活,熱愛寫作。
四、學以致用
師:這個秋天對大家來說是新鮮的,認識了新的老師,新的同學,融入了新的集體。此時此刻,一定有許多見聞、感受、想法令你印象深刻,請同學們暢所欲言。(生自由交流)同學們的見聞、感受和想法的確很豐富,老師建議大家圍繞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點來說。例如,我們可以參考以下話題:
課件出示:
參考話題
1.新的校園,新的環境
2.我是中學生了,感覺真棒
3.我的新同桌真幽默
4.校園里有這么一個有趣的地方
(生選擇一個話題互相討論并講述,教師點評)
提示:可從人、事、景、情、理五個方面簡要評議。
師:同學們討論得很熱烈,那么,讓我們根據剛才在寫作實踐一中學到的方法、經驗,課下完成寫作實踐二,把你的所見所想寫下來吧。
【設計意圖】這是教材中三道寫作實踐里最容易寫的一道題,因為它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有話可說,所以安排為課后寫作訓練。為預防選擇素材的面撒得太廣,造成重點不突出,此環節設計了必要的限定與幫助,用以激發學生作文的興趣和自信心,積極參與作文實踐。
五、布置作業
課后完成教材P18寫作實踐二。
要求:(1)明確寫作中心;(2)寫出真情實感。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通過析讀例文,引導學生用心觀察和體驗生活,發現生活之美。
2.學習寫記人敘事的文章,學會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間,記錄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教學過程】
一、展示交流
師:上節課課后,我讓大家寫寫進入初中后新的見聞、感受和想法。這節課,我們首先一起來對自己的習作進行診斷,方法如下:
課件出示:
診斷方法
1.是否有錯別字、語病或標點符號誤用?
2.作文是否扣住了“新”字?中心是否明確?
3.材料是否典型,是否有真情實感?
4.條理是否清晰?
5.語言是否流暢?表述是否精確?
1.師指名學生談談自己的診斷結果和寫作體會。
2.小組推薦幾名學生展示自己的習作,由同學互評或教師點評。
二、例文析讀
1.回顧經歷,積累素材
師:從第一個寫作實踐中,我們明白,仔細觀察生活,保持敏感和好奇心,可以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從第二個寫作實踐中,我們明白,深情凝望生活,用心感悟生活,敏銳地捕捉生活中動情的瞬間也可以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除此之外,我們每個人身上還自帶著一個個素材大寶庫,你們發現了嗎?(明確:我們豐富多彩的記憶)
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一書的“小引”中說:“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魯迅先生從自己記憶的寶庫中擷取了十個篇章聯珠綴玉,寫成了著名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請大家也從自己記憶的寶庫里尋找一件讓你最難忘的事,與同學們一起分享。
(生自由發言,師點評總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到自身,回憶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學會感悟被自己忽視的真情,從自己的生活儲備中提取觸動心靈的人和事。
2.賞析例文
師:現實生活中,有時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能讓我們感動。抓住它,敘述出前因后果,描繪出它令你感動的具體細節,讓自己感動了,也一定能打動別人,引起別人的共鳴,給人以思想上的啟迪和美的享受。有位小作者以“手”為線索,為我們串起了兩代人的幸福回憶。我們一起來欣賞她的作文《奶奶的手》。
課件出示:
奶奶的手
記得小時候,曾經偎在奶奶的懷里,聽她講故事。忽然,我發現,自己的手是又紅又圓,奶奶的手卻是又瘦又皺。天真的我,禁不住問出聲來。
奶奶笑了,沒有回答。晚上,爸爸對我說——
以前家里很窮,一大家子的生活只靠奶奶一個人打理,但奶奶憑著那雙熱愛勞動的手,把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安排得井井有條。奶奶在園子里種了許多的菜。松土、施肥、澆水都要奶奶一人操辦。肥料需要到幾里外的縣城去買,水也要到村外的河里去打,但奶奶從沒有一句怨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回來,那雙手都沾著厚厚一層泥。
每逢秋天,園子里的果實都成熟了,這也是爸爸和叔叔他們最開心的時候,因為他們終于可以吃上一頓好的飯菜了。放學歸來的他們,還沒到家,就聞到一陣飯菜的香味。奶奶做的飯可是十里八鄉出了名的好吃,她那雙勤勞的手總能把普通的飯菜做出不一樣的味道,讓人回味無窮。
日月如梭,在那個貧窮卻又最真最切的年代,在奶奶的勞作中,爸爸和弟兄們度過了一個美好而又快樂的童年,他們長大了,一個個相繼離開了家。
離家的時候,奶奶每次都會用那雙已不再細膩的手,連夜縫制一床又松軟又舒適的棉被。可以想象,那床一針一線,用一個母親的愛縫制出的棉被,一定很舒適,一定有種“家”的味道。那時,也許奶奶在抱著棉被泣不成聲,也許奶奶會笑著撫摩棉被,但她一定是幸福的。
奶奶老了,本該盡享天倫之樂,可一個個孫子孫女的出生,使她再一次忙碌起來。我是奶奶看大的,我的童年是快樂的,身上穿的是奶奶為我縫制的小花襖,腳上穿的是奶奶縫的老虎鞋,頂著奶奶扎的羊角辮,快活地奔跑在奶奶的園子里。
奶奶就是用那雙勞動的手,托起她的子女,把他們托出這窮鄉僻壤,托向美好的未來。
那晚之后,直到今天,我一直相信奶奶的手是神奇的,就是那雙勞動的手,帶給我們刻骨銘心的愛,無法割舍的情。每當回想起奶奶那雙勞動了一生的手,我就感到,這一雙手一直在身后托著我,很輕很柔……
思考下列問題:
(1)這篇習作擷取的是誰的回憶?
預設爸爸和“我”,兩代人的回憶。
(2)本文有哪些優秀之處可供借鑒?
預設
①小作者用含情的目光凝視奶奶的“手”,并以此為線索,串起兩代人的幸福回憶,讓文章結構完整,渾然一體。②小作者選材視野開闊,既有爸爸的回憶,又有自己的感受,文章內容豐富。③文章素材豐富,如奶奶做讓人回味無窮的飯菜,奶奶連夜縫制松軟舒適的棉被,奶奶用雙手為孫輩創造幸福童年。
(3)本文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預設
文章通過兩代人的回憶,寫出了小作者珍貴的人生感悟,表達出了一種時代變遷、親情不變的厚重感。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一來可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進一步明確寫作源于生活,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二來用例文引路,喚醒學生潛意識里的寫作欲望和靈感。
三、實戰演練
1.明確題干要求
師:閱讀教材P18的寫作實踐三,讀讀題干和“提示”,然后集中討論一下,你是如何理解這個寫作實踐暗含的要求的。
預設
(1)這個題目可以簡單概括為成長中的事件,范圍比較寬廣,類似于經常碰到的《難忘的一件事》一類的作文題。
(2)一定要注意“成長”這個關鍵詞,在描述這個事件時,一定要寫出自己人生體悟的變化。
(3)要選擇一件有意義的、使“我”成長的事來寫,在文末還應升華主題,寫出自己在經歷這件事后得到的人生啟示。
2.補充寫作提示
師:為了幫助大家完成好這次習作,老師在教材的基礎上,還另外補充了三條“提示”。
課件出示:
提示:
1.選材要小。選取生活中的一兩個片段來刻畫人物、表達感情。從小事入手,于細微處見精神,以小見大,突出“難忘”“印象深刻”。
2.敘事要詳略得當。敘事要圍繞中心,抓住重點,把最能體現事件意義、最能展示人物形象的言行、心理描寫得真實而詳細。同時,要講究剪裁,選取典型的、能揭示事物本質的、有說服力的材料表達中心思想,做到詳略得當,主次分明。
3.寫好感人的細節。選擇展示的細節必須真實,要有生活實感,這就要靠我們平時在生活中多觀察、多積累。
3.課后完成寫作實踐三
結束語:宋朝大詩人陸游說,寫詩“工夫在詩外”,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師。積累生活素材,不僅要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同學們,希望你們熱愛生活、熱愛寫作,拿起手中的筆,搜尋過往的時光,記錄令人感動的瞬間,寫下喜怒哀樂,道出所思所想,表達我們陽光向上的人生志向和情趣,寫下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
【設計意圖】這是一篇看似容易,實則有難度的習作訓練。在上個環節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生活經歷的基礎上,在此要讓學生搜尋一些特殊的記憶印象。設計里的分析題目暗含的要求及補充的寫作提示,可以帶領學生有效地突破寫作障礙。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此次的寫作實踐是初中語文學習的第一次寫作課,要求學生注意觀察生活、留心身邊發生的事,勤于思考,并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其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對生活、對寫作的熱情,增強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情感的信心。
為了幫助學生在初中寫作之旅的初始階段克服寫作的“畏難”心理,本設計基于教材上的三道寫作實踐題目,從觀察感受自然、攝取生活瞬間和選取提煉素材三個角度設計寫作訓練。第一次片段訓練旨在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習得方法,熱愛寫作;第二次自由訓練旨在引導學生凝視生活瞬間,思考生活,進一步激發學生作文的興趣和自信心;第三次全文寫作旨在幫助學生提升理解、篩選和提煉有意義、有啟發性的生活素材的能力,抒寫最真實的體驗和感受。三次訓練,循序漸進。由于設置了一系列學生活動,課堂整體推進較為輕松;在一個個寫作訓練環節中,采用不同形式,為學生搭建了能力攀升的臺階,指導性強。
【范文賞析】
媽媽,您聽我說
親愛的媽媽:
住校的我和在家的您又一周沒見了。您說過,要把心思全放在學習上,不要念家。可每天晚上,寢室一熄燈,我就會想起您,眼淚便悄然無聲地淌下……
您每天晚上都會親切地撫摸著我的頭,抱著我和我說笑;我一困,您就讓我躺進香香的被窩,哄著讓我快快睡覺,那時的我是多么幸福呀!……不過您放心吧,我不會影響學習,相反,每次想您,只會讓我的學習更有勁頭。真的。
媽媽,我很愛您。您說我就是您在黑暗中時突閃出的明星,閃動了您的動力和能量,讓您更有力量生活。這樣說的話,您就像那春天中細密的春雨,滋養了我的心靈,潤濕了我的眼睛,使我用更明亮的眼睛去注意生活中的細節,用更美好的心靈去感受自然世界。您是我學習和向上的動力,是我奮發前進的源泉啊!
都是您的精心呵護和培養,才使得我成為一個富有情趣、敏銳開朗的孩子。清楚地記得我小時候您在月下給我講故事的情景。您坐在陽臺上,我側躺在您的懷中。星空下,我吮著拇指,靜靜地聽您講故事。月亮,彎彎的,夜,那么的恬靜。您講的故事總是那么的精彩有趣,我聽得如癡如醉:荷花精靈牽著我的手和我跳舞,螢火蟲串成的項鏈戴在我的胸前,閃著藍瑩瑩的光;滾著南瓜的小兔子正唱著歌;小豬看見狼,倉皇地躲到磚壘的房屋里;兔子和烏龜比賽跑步;狐貍在獅子面前假威風……
如今,您的手上裂口橫縱,皺紋錯雜在您的頭鬢兩端。您的頭發因為爸爸的幾次生病而迅速花白,白絲中鑲了多少您所付出的心血。您苦澀的酸痛,也同樣深刻在我的心中,無法磨滅。時間悠悠而過,它洗刷不走您對我的恩、我的情。您為我們這個家付出了多少,操勞了多少呀!您平時的待人接物,也教會了我多少做人的道理啊!
秋盡冬來,天轉涼了。您要記得添衣服,注意保暖啊!您的貼心小棉襖不在您身邊提醒您,您也要注意休息啊!
千絲萬縷表不完我心中的愛——我的母親!
【賞析】這篇文章寫得自然、大方。小作者十分注意觀察生活,帶著真實的情感回憶與媽媽朝夕相處的歡樂時光,進而用抒情的語調、優美的語句抒寫對媽媽的想念和感激之情,處處彰顯一個小姑娘的細膩和動情。平淡的語句直接感染著每一位讀者。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1.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意。
2.引導學生從文字中感受三峽優美風光。
二、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尋找三峽景物特點,并擴充景物畫面。
三、課時: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有一個地方被多次地寫入到唐詩宋詞中,它承載了中華幾千年厚重的文化情懷。這個地方就是長江三峽。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酈道元的《三峽》,從文字中領略三峽的獨特風景。
(二)識文
1、請同學們結合書下注釋自由朗讀課文,不懂的`字音舉手問老師。
2、一個一個地讀,其他同學聽字音是否正確,全班齊讀,要求讀準字音。
3、再次結合注釋看課文,勾畫重點字詞,不懂的舉手問老師。
4、全班齊讀,要求理解文意。
(三)尋景
1、教師背讀課文,請同學在聽的過程中默讀全文,尋找文中三峽之景。
2、文章哪句話寫到了三峽的山水風光?這景物帶給你怎樣的感受?(引導學生從句子里找答案)教師點評學生回答。
3、你覺得可以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這句話?請同學示范。
4、帶領全班采用師生互答的方式齊讀課文,再次體會三峽景物的特點。
(四)繪峽
1、請同學們用優美的語言,將文中最喜歡的句子擴寫成一段散文式的語言。
2、教師點評并展示。
3、總結本課所學,若還有時間就讓學生在配樂聲中帶著對景物的感受齊讀課文。
(五)作業
背誦全文。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4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之“我的語文生活”要求最終實現的學習目標是:一是養成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二是嘗試擬寫廣告詞、對聯,通過小組評比,創建分享園地等文學活動提升語文綜合能力。
【學情分析】
經過一學期的學習,七年級學生初步了解到語文學習的范圍不僅僅包括課堂,還包括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招牌、廣告語和對聯等事物非常熟悉,但是如何鑒賞、評價卻是困難的。同時,學生的關注熱情也在繁重的學習生活中被壓制。
【教學目標】
1.搜集并了解各種各樣招牌的含義。
2.發現招牌中的不規范用字現象,激發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熱情,養成規范用字的良好習慣。
3.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發現招牌中的不規范用字現象,激發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熱情,養成規范用字的良好習慣。
【教學難點】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教學過程】
活動一:解讀名字,走近招牌文化
提出問題:(出示“千仞岡”羽絨服店的招牌)猜猜看,這樣起名是什么用意呢?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對名稱含義的思考,以趣味引入,讓學生認識到招牌和姓名一樣不僅僅只是一個稱呼,其中蘊含著不同的獨特含義。
活動二:交流收獲,解讀招牌文化
提出問題:各小組已經收集到了相當豐富的關于招牌的信息,小組代表依次展示。
1.首先指出招牌中的錯別字現象,組員可以補充。
2.呈現本組對招牌的分類情況,概括招牌取名的`規律。
【設計意圖】1.全班參與,激發學生思考和表達的欲望,讓討論聚焦到招牌的語言文字和表達含義上面。
活動三:回歸生活,延伸招牌文化
提出問題:若干年后,你長大了。假如你成了一名創業者,你準備開一家什么樣的店鋪?
1.請你為自己的店鋪設計一塊有創意的招牌。
2.通過招牌“拍賣”活動,學生展示、解讀自己創作的招牌。
【設計意圖】換位思考體驗為店鋪起名的過程,從而了解到招牌的命名,不管運用哪種方式,目的只有一個:吸引大家眼球,招攬四方賓客。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培養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寫作特色。
2、過程與方法
在反復誦讀與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掌握文言詞匯,理解文章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2)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難點: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
從前,有一條河邊有座寺廟。一天,廟前兩座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幾年后,寺廟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這兩座石獸呢?(同學們如果預習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2、朗讀課文
(1)學生大聲自由朗讀兩遍,做到朗讀無障礙。
(2)再次朗讀,讀出句中停頓。
(3)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疑難詞語,嘗試在理解疑難詞語的基礎上翻譯文章。
(4)將不能解決的詞或句標注出來,小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請學生翻譯課文。
四、綜合運用
1、通假字
曳鐵鈀“鈀”同“耙”,平整土地的農具
2、古今異義
(1)二石獸并沉焉。
古義:一起今義:并列
(2)閱十余歲。
古義:經歷今義:閱讀
(3)是非木柿。
古義:這今義:判斷動詞
(4)蓋石性堅重。
古義:發語詞,因為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義:只今義:表轉折但是,卻
(6)爾輩不能究物理..
古義:客觀事物的道理,規律今義:一種學科
(7)河干.
古義:岸,水邊今義:水分不足,干燥
3、一詞多義
去:豈有為暴漲攜之去離開
相去甚遠已距離
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被,介詞
必于石下迎水外嚙沙為坎穴成為,動詞
眾服為確論認為,動詞
如:如是再嚙像
如其言按照
之:
聞之笑曰代詞,代順流而下尋找石獸這件事。
沿河求之代詞,代石獸。
一老河兵聞之代詞,代“求之地中”這種觀點。
當求之于上流代詞,代石頭。
其反激之力結構助詞,的。
至石之半結構助詞,的。
求之下流代詞,代石獸。
求之地中代詞,代石獸。
然則天下之事結構助詞,的。
4、詞類活用
棹:名詞用作動詞船槳,劃(船)
暴漲:動詞用作名詞,洪水。
五、整合提升
復述故事。
六、檢測鞏固
完成課后思考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情景導入
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復習導入)
二、新知探究
1、文中講到了尋找石獸的哪四種方法?他們各自的根據是什么?(完成思考與練習一)
2、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辦法?
三、交流展示
2、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辦法?
廟僧:
第一種: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系
第二種:只考慮到了流水,沒有考慮到石獸和泥沙;
講學家:只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們都犯了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
老河兵:則根據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屬性,以及三者之問的關系,作出正確的`判斷。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三者的性質及其相互關系,所以他提出了正確的辦法,找到了石獸。
四、綜合運用
分析寺僧、講學家、老河兵的代表的三種態度
寺僧:忽而原地打撈忽而順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慮而盲目行動的態度。
講學家:空談事理,脫離實際——代表據理臆斷的態度
老河兵:從實際出發,綜合考慮各種現實因素——代表實事求是的態度。
五、整合提升
歸納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過尋找倒塌在河里的石獸的故事,說明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觀判斷,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強調實踐出真知,不能主觀臆斷。
六、檢測鞏固
課文闡述的事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么啟示?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觀臆斷,而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律。
3、同時也詮釋了生活學習中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不可做空頭理論家的哲理。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七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02-22
七年級語文《勇氣》教學設計04-27
七年級語文《老王》教學設計04-20
七年級語文《口技》教學設計04-03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0-15
七年級語文散步教學設計04-26
語文七年級下冊教學設計01-12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5-15
語文的教學設計12-06
七年級語文《孫權勸學》教學設計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