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掌握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3、讓學生理解“真美”和“真糟”兩種評價方式的積極作用和不足之處。
4、培養學生自讀自悟,質疑問難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對“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兩種不同評價的'理解。
教學準備:
1、預習課文,大體了解課文內容。
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2、學習生字、新詞。
小組學習、小組匯報,組內發現易錯生字,加以強調。
3、組織朗讀練習。
二、朗讀課文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三、作業:熟讀課文,鞏固生字。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齊讀課題。
2、上一節課,同學們已經了解了課文,告訴大家,你都知道了什么?
3、學生交流。
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二、瀏覽課文,理清層次。
根據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將課文分為“童年的故事”和“后來的認識”兩部分
三、學習第一部分(1—14自然段)
1、學生默讀1—14自然段,邊讀邊想你都讀懂了什么?從課文中體會到了什么?
2、學生交流
3、結合具體的語句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學習第二部分(15—17自然段)
1、學生默讀15—17自然段,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
2、學生質疑(可能提出的問題):
3、以學定教,合作探究。
4、班內交流,引導學生著重理解兩種不同形式的愛。
5、相機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并銘記在心。
五、聯系實際談感受。
在本文作者看來,愛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慈愛,一種是嚴愛。在平時生活中,你有過同樣的感受嗎?
六、談話總結
學生交流。
同學們,生活的道路上常會有“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樣的事,只要我們正確對待,學會平衡,就會與愛同行,揚帆遠航!
七、自選作業:
(1)同學之間相互推薦有關親情的文章進行閱讀。
(2)自由組合,把1—14自然段編成課本劇進行表演。
(3)聯系自己的實際,以“愛的啟示”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自主學會本課生字并能正確、 工整地書寫。
正確、 流利、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會在閱讀中積累優美的詞句。
能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重點詞句, 想象課文描寫的畫面, 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從中感受海濱仲夏夜獨特的美景, 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贊美之情。
體會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 試著在自己的習作中運用。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大量的比喻句, 抓住海濱仲夏夜的景色特點, 體會作者對這神奇的大自然景色由衷的贊嘆與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教師: 選取幾段優美的音樂, 準備配樂朗誦; 課件。
學生: 搜集有關作者、 海濱、 仲夏夜的資料。
課時 1~2課時
教法 三疑三探
學法 自學、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
一、設疑自探(10分鐘)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2分鐘)
請見過大海的同學描述一下所見到的大海的.景觀。教師用深情的語言講解: 蔚藍的波濤, 金色的沙灘, 雪白的浪花, 翱翔的海鷗, 一定會讓你流連忘返, 然而海濱的夜景其實更美, 尤其是夏夜。下面就請著名作家峻青帶我們一起去領略一下海濱仲夏夜的美景吧!(板書課題)
(二)根據課題,提出問題:(3分鐘)
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么?請提出來。
預設:
“仲”是什么意思?
題目的中心詞是什么?
海濱仲夏夜是什么樣的畫面?
同學們提的問題都很好(真好),大多都是我們本節應該學習的知識,老師將大家提出的問題歸納、整理、補充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為大家本節的學習提供幫助。請看:
(三)出示自探提示,組織學生自探。(5 分鐘)
自探提示:
1、自由讀課文,認識生字新詞。
2、利用各種形式理解文中的詞語。
3、學生自由讀,抽讀學生,師生互評;教師指導學生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
二、解疑合探(15分鐘)
(一) 初讀課文, 感知大意
1、 自由輕聲朗讀課文。( 運用工具書讀準字音, 理解字義、 詞義)
2、檢查: 出示全文生字, 開火車讀、 賽讀。
3、分組讀課文, 注意正音。
4、讀了課文, 你對海濱仲夏夜有什么樣的感受呢? 你能用幾個詞概括一下嗎?
(二)再讀課文, 粗探課文結構
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把握課文結構。在學生完成練習的過程中, 指導學生在書中圈畫出關鍵詞語, 注意隨著時間推移畫面發生的變化。
1、第一組畫面( 1~3 段):描繪了從夕陽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濃這段時間內海濱仲夏的景色。
2、第二組畫面( 4~1 0段): 描繪了海濱幽美的夜色和在海濱沙灘上休憩、 談笑的人們。
小結: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作者觀察點的不斷移動, 所見的景物也在不斷地變化。作者按照時空的順序, 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優美的畫面。景物是美好的, 在美妙的景物中人們的生活是美好的, 他們自在、舒暢。
(三)研讀課文, 感受海濱之美
1、提問: 1~3 段, 對海濱夏夜景色的描寫, 作者以哪些景物為主要觀察對象?( 相機板書: 霞光 啟明星 燈光
2、作者對這三個景物進行描寫時, 運用了三個美妙的比喻句, 請你從文中把它們找出來, 并摘抄在筆記本上。
3、學生四人一組討論: 這三句運用比喻修辭手法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討論后全班交流。
提示: 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 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展開聯想
請從 4~1 0 段再找幾個比喻句, 摘抄在筆記本上, 并做簡要分析。
思考: 作者是怎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描寫沙灘上景物的變化的?作者為什么用更多的筆墨寫了沙灘上的人?
點撥: 作者從描繪海濱仲夏夜自然景物的美進入到描繪海濱仲夏夜的生活美。
三、質疑再探:(3分鐘)
1.現在,我們已經解決了自探問題。下面我們再回看一下,開始我們提出的問題還有那些沒有解決?
2.本節的知識已經學完,對于本節的學習,誰還有什么問題或不明白的地方?請提出來,大家一起來解決.
四、運用拓展(12分鐘)
(一)根據本節學習內容,學生自編習題,交流解答。
請你來當小老師,編一道題,考考大家(同桌)!
(二)根據學生自編習題的練習情況,教師有選擇的出示下面習題供學生練習。
為了鞏固本節知識,加強知識的運用拓展,老師也給大家設計了一些習題,檢測一下大家對本節知識的掌握與運用情況。請看:
請同學們結合學習本文的感受, 以《 家鄉夜色美》 為題目, 把家鄉的美麗夜景介紹給大家, 注意要多用一些恰當的比喻句。
板書設計
霞光 燈光 星光
自然美
海濱仲夏夜 沙灘 月亮
人們:說笑 休憩 生活美
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了解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受到熱愛祖國的思想教育。
2.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和在描寫景物中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綜合利用”、“盛氣凌人”、“興國安邦”等詞語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3至第6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和大興安嶺森林中的木材對祖國建設所起的巨大作用,從而受到熱愛祖國山林的思想教育。
2.學習作者在描寫景物時抓住特點,采用對比、聯想、抒情、議論、擬人等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背誦課文第3至第6自然段,邊背誦邊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二)學習生字、詞。理解詞語的意思。
(三)學習課文第1段。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了解課文內容,按照參觀順序給課文分段,說出段意。
(二)學習第1段,了解作者剛進入大興安嶺時的感受。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第十三課,我們學習了《草原》,著名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來到草原,為我們描繪了蒙古大草原遼闊而美麗的風光,表達了蒙漢兩族人民團結友愛、親如一家的思想感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我們來看看在這篇課文里老舍先生是怎樣為我們描繪大興安嶺的美麗景色的,怎樣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檢查字、詞。
(1)“云橫秦嶺”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頭飄浮,說明秦嶺很高。)
(2)“孤峰突起,盛氣凌人”在課文中的意思應該怎么理解?(在課文中是形容山峰一個個聳立著,像傲慢的人一樣氣勢逼人。)
(3)“俏麗”怎么講?作者在這里為什么用“俏麗”而不用美麗?(“俏麗”是俊俏美麗。作者寫“俏麗的白樺”,不僅寫白樺的美麗,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樺比作青松的“銀裙”。)
(4)什么是“珊瑚珠”?(海里的珊瑚蟲,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有的形狀像珠,也有的像樹枝等,顏色有紅、白、黑色。)
(5)“興國安邦”是什么意思?(“興”,興盛;“安”,安定;“邦”,國。“興國安邦”就是國家興盛安定。把興安嶺和國家的興盛安定聯系起來,就更加感到親切、舒服了。)
2.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描寫了大興安嶺的美麗景色,贊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對祖國建設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歡大興安嶺。)
(三)放錄音,聽課文。
(四)默讀課文,按照參觀大興安嶺的順序給課文分段。試說說各段段意。
(第1段〈第1自然段〉:講作者剛進入大興安嶺原始森林時的感受。第2段〈第2至第6自然段〉:從嶺、林、花三個方面講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第3段〈第7自然段〉:講參觀林場時的'見聞感受。)
(五)指三名學生讀課文。
(六)學習課文第1段。
1.齊讀課文。
2.說說作者初入這一原始森林的感覺怎樣?(作者寫原來以為大興安嶺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現在身臨其境,改變了原來的看法。一般來講,和自己距離近的事物,往往會給人以親切、舒服的感覺,而“高不可攀”則不會產生這樣的感覺,只會讓人敬仰,不會讓人親切。正是因為作者“腳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樣親切與舒服。)
(七)作業。
1.讀課文。
2.抄寫課后讀讀寫寫中的詞語,并能聯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習第2段課文,了解大興安嶺景物的特點。
2.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和在描寫景物中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從嶺、林、花三個方面了解大興安嶺景物特點。
(二)描寫大興安嶺的景物,產生聯想,寫到大興安嶺的美與建設結為一體,邊寫景邊抒情邊議論,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作者初入大興安嶺時的感覺是怎么樣?
(二)學習第2段。
1.默讀第2段。說說這一段分幾層?每段主要寫什么內容?(分兩層。第1層〈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紹大興安嶺的嶺、林、花的景物特點。第2層〈第6自然段〉,主要寫作者看到景物產生的聯想。)
2.指名讀第2自然段。
這一自然段主要寫什么?(大興安嶺的“嶺”的特點。)“嶺”的特點主要是什么?(大興安嶺“嶺”的主要特點有兩個:一是溫柔,二是多。)什么是“溫柔”?(“溫柔”,本義是指性情柔和、平順,在課文中是指山勢平緩,線條柔和。)作者是怎樣來寫大興安嶺“嶺”的特點的?(作者連寫“嶺”溫柔這一特點時是用對比的方法來寫的。與秦嶺比較。)結合課文語句說說作者是怎樣拿大興安嶺的“嶺”與秦嶺比較,來突出大興安嶺“嶺”的特點的?
3.讀第3、4自然段。
這兩個自然段主要寫什么?(大興安嶺“林”的特點。)這兩個自然段之間是什么關系?(第3自然段,總的寫“林”的特點,第4自然段突出介紹了落葉松和白樺。)“海邊上不是還泛著白色的浪花嗎?”這句話中的“海”是指什么?“白色的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說的落葉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說的俏麗的白樺。)
4.讀第5自然段。“我是愛花的人,到這里我卻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兒來。”作者這樣寫說明什么?(說明野花的種類非常多。)作者是怎樣寫大興安嶺很會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這個句子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個描寫極其生動、形象,作者把大興安嶺看作一個很會打扮自己的美麗的姑娘,充分表達了作者對大興安嶺的喜愛、贊美之情。)
小結:從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嶺——林——花的順序介紹了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
5.讀第6自然段。“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許許多多的山嶺都是碧綠的顏色。)“良材”怎么講?(優良的建筑材料。)“它的美麗與建設結為一體,美得并不空洞。”為什么說大興安嶺的美麗“與建設結為一體”?(大興安嶺“千山一碧,萬古長青”,出產大量優質木材,這些木材運往全國各個省市,用于各項建設事業。”大至砂井、鐵路、小至椽柱、桌椅”。)作者這樣寫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大興安嶺的美與建設結為一體,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這些,作者感到興安嶺越看越可愛,心中感到親切、舒服。)
小結:第1至5自然段寫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寫由看到的景物產生的聯想,表達作者對大興安嶺發自內心的喜愛之情。
6.指名讀第2段。
7.說說第2段段意。(作者按照嶺、林、花的順序介紹了大興安嶺景物的特點,充分表達了作者的喜愛、贊美之情。)
(三)按課文填寫。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_______。的確是________,群嶺起伏是________________。多少種綠色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綠得難以形容。恐怕只有畫家才能描出這么多的綠顏色來呢!
2.興安嶺上千般寶,第一應夸________。是的,這里是落葉松的________。看,海邊上不是還泛著白色的浪花嗎?那是些________,樹干是________。在陽光下,大片青松的邊沿閃動著________,不是像海邊的浪花嗎?
3.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多少省市用過這里的木材呀,大至________、________,小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好與廣廈、良材聯系在一起。所以,興安嶺越看越可愛!它的美麗與________,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________、________。
(四)背誦課文第3至6自然段。
(五)作業。
1.課后練習第1題。
2.繼續背誦課文第3至6自然段。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第3段課文。
(二)進一步了解課文怎樣表達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的。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讀懂第3段課文,了解作者參觀林場的所見所聞。
(二)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是怎樣逐步加深的。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聽寫字、詞。
秦嶺 銀裙 空隙 缺乏 廣廈 伐木 良材 高不可攀 盛氣凌人 綜合利用 興國安邦 2.檢查背誦課文第3至第6自然段。
(二)學習課文第3段。
1.指名讀第3段。
2.“綜合利用”是什么意思?(是對資源實行全面、充分、合理的利用,如對松樹,除了直接生產原木外,枝椏可做纖維板,松脂可做松香、松節油等。)
3.“興國安邦”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由今天看來,它的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興”,興盛;“安”,安定;“邦”,國。“興國安邦”就是國家興盛安定。作者在林場看到了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在原始森林里有了不少的市鎮,人們在這里進行著愉快的勞動。一方面“伐木取材”,讓大興安嶺為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服務;另一方面“造林護苗”,使林海萬古長青,造福子孫后代。人們還在這里進行科學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夠萬古長青,而且可以綜合利用。作者由人與山的日益密切的關系,又聯想到興安嶺這個名字,覺得興安嶺“的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
4.齊讀第3段。
(三)課文中幾次講到“親切、舒服”?作者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是怎樣表達這種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的?(文中作者三次使用“親切、舒服”的語句。第一次是文章開頭。作者走進這一原始森林后改變了原來“總以為大興安嶺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想法,當作者“腳踩在積得幾尺厚的松針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時,感到“興安嶺”這個名字給人的親切舒服之感是那么真實。第二次,當作者看到大興安嶺“千山一碧,萬古長青”的景物后,聯想到這里出產大量優質木材,這些木材運往全國各個省市,用于各項建設事業,把大興安嶺的美與建設結為一體,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這些,作者感到興安嶺越看越可愛,心中感到親切、舒服。第三次,作者參觀了林場,看到了今天大興安嶺發生的巨大變化,感到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作者的感情更加熱烈奔放,用了一句反問句,進一步強調了親切、舒服之感。作者就是這樣邊觀察邊描寫,在寫景中一步比一步深入地寫出了自己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在寫景中抒情、議論、展開聯想。)
(四)歸納中心思想。(贊美了大興安嶺對祖國建設的巨大作用和祖國山河的壯麗多姿,表達了作者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
(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六)作業。
找出文中的反問句,讀一讀,想一想,它在表達作者感情上的作用。
【板書設計】
大興安嶺 位于我國東北地區,北起黑龍江岸,向南延伸到吉林、遼寧兩省。呈東北——西南走向,是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界山。長1200公里,寬200~300公里,主體部分在內蒙古境內。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長白山構成我國第一大林區,木材貯存量占全國三分之一以上。是我國森林資源寶庫。盛產許多珍貴的動、植物。這里山嶺西部平緩、山頂渾圓,近似丘陵、東部較陡,都在海拔1100~1400米以上。
秦嶺 秦嶺山脈西起四川、甘肅交界處的岷山,東至河南境內的伏牛山,長約1500公里。狹長的秦嶺指陜西境內的秦嶺中段,海拔20xx至30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秦嶺在我國中部地區,是我國地理位置上一條重要的分界線。是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是黃河和長江的分水嶺;是黃土高原的南界;也是水旱作物的分界線。
落葉松 分興安落葉松和華北落葉松。高約30米,木材堅實、耐用。分布于我國東北地區。
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 識:
1、了解“墓碑石鎮”的風貌與特點。
2、認識課文樸實的敘述風格。
能 力:
1、學習以歷史傳說體現地方風情的寫作手法。
2、對“墓碑石鎮”刻意保留“原始風貌”發表自己的看法。
情 感:懂得古跡保護中維持原貌的意義。
教學重點 :
1、了解“墓碑石鎮”的風貌與特點。
2、認識課文樸實的敘述風格。
3、學習以歷史傳說體現地方風情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學習以歷史傳說體現地方風情的寫作手法。
教學準備:作者相關資料
教后感:
培養學生文化意識
新的課程目標明確提出“有一定的文化積淀”,這也是前所未有的。那么,何謂“文化”?如何來增加學生“文化積淀”?真是對老師出了道難題。我認為教師首先要有這種理念,然后在教學中能留意,善于挖掘教材,能以教材為例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例如本文美國西部的牛仔小鎮就是一種文化。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不僅有旖旎的自然景觀,也有眾多令世人向往的都市。而在西南邊陲竟然還伴留著這樣一個原始而蒼涼的墓碑小鎮,這樣的建設是令人回味的。毫不夸張地說,墓碑石鎮的原始和蒼涼本身就是文化。
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
2.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品詞析句,學習作者圍繞人物特點進行描寫的寫作方法。
4.激發學生閱讀《俗世奇人》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反饋預習情況,總結預習方法。
1.反饋學生預習情況
(1)“地殼”應讀“qiao”四聲;“怔住”應讀“zheng”的四聲。
提問學生從哪來找的字音?以后該怎么做?
(2)“赳赳武夫”詞義解釋為“威武雄壯的樣子”合適嗎?
(3)文章到底共幾段?教師出示從網上查閱資料的資料,讓學生談感受。
資料:
查李景隆主編的《基礎寫作》(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xxx2月第一版)一書p135:
“自然段,是行文中按照表達層次、自然劃分出來的一個個在形式上獨立的.段。自然段要表示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要有換行降格的標志。
“這里需要加以說明的是:每個自然段都要有換行降格的標志,但不能說有換行降格標志的都是一個自然段。在文章寫作中有一些分行是屬于特殊分行,我們不能把它看作分段。如強調分行、口號分行、稱呼分行、對話分行、詩歌分行、戲劇對話分行等等,這些分行在形式上都是換行降格另起的,但從內容上來看,它不是分段。分段的意思要完整。這樣的分行,有的只是一個句子,有的甚至連句子都不是。它只是起一個在視覺上加以強調的作用。”
(4)你又學到了哪些新的預習方法?學生總結,教師板書。
(5)預習要實事求是,不要想當然。一定要親自翻開字典去看一看,把模糊的知識搞清楚。字典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通過查閱書籍、網絡、咨詢老師、同學等方式來解決。重要的是預習完成之后不要立馬交給老師,自己才是第一閱讀者。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對改也是一個好方法。
(6)表揚:鄧程豪預習完成最棒!滿分!
二、概況全文。
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三、學習寫法
1.張大力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可以用書中的詞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言語來概況。
2.文章的哪些地方把張大力這個人物的特點表達得淋漓盡致呢?找一找,說出理由來。
3.教師預設:
正面描寫:身強力蠻力大沒邊舉石鎖
側面描寫:石鎖重舉得輕別人夸
三個有“賽”的句子:
“好賽它跟地殼連著,除非把地面也舉到頭上去!”
“.......而且賽搖一個竹籃子,這就......”
“.....好賽舉著一大把花兒!”
4.故事的解決究竟是怎樣的呢?
教師展示同學的預習作業和原文的后半部分,讓學生比較。總結出寫法的另一點:文章要有趣味性。
五、推薦閱讀
師:像張大力這樣的奇聞趣事,《俗世奇人》這本書中還有很多很多。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買來讀一讀。
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7個生字以及“憧憬、千鈞一發”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從郝副營長在激戰前的神情和談話中,理解先烈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從郝副營長在戰斗中舍身為后續部隊引路的壯舉,理解先烈的無私奉獻精神,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愿意珍惜、建設好前輩用鮮血和生命開創的新中國。
教學重點和難點:
通過詞句的品讀,理解先烈的無私奉獻精神,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學情分析:
今天,在孩子們看來,每天享受燈光的光明與溫暖是那樣的理所應當,甚至不以為然。他們很難將今天明亮的燈光與戰斗中那微弱的火光相聯系,也很難將今天的幸福生活與無數戰士們的犧牲相對接。因此,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設情境,緊扣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深入咀嚼體味,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體會情感,理解先烈的無私奉獻精神,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課前準備:學生預習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查找解放戰爭的相關資料,弄清“交通溝、胸墻”等詞語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檢查預習。
1.揭示課題。
2.檢查預習,認讀詞語。
第一組:電鈕 爆炸 沙柳林 湊到耳邊 夾著煙卷
第二組:焦急 憧憬 暴露 圍殲戰 千鈞一發
3. 師:預習了課文,詞語讀得不錯。接下來,老師想請同學們用上第二組的五個詞語,說一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戰斗前:
1、快速瀏覽課文,畫出文中描寫郝副營長話語的句子。
2、反饋交流
(1) 解讀第一個“多好啊!”課件出示:多好呀!他在自言自語。突然,他湊到我的'耳朵邊輕輕地問:“記者,你見過點燈嗎?”
教師:什么多好呀?你從這短短的三個字中讀出了什么?郝副營長此時心里在想些什么?
學法:學生齊讀句子,談談自己的體會。
(2)解讀第二個“多好啊!”課件出示:“趕明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的燈光底下學習,該多好啊!”
教師:透過這三個字,又讓你體會到了什么?
學法:自由讀文,談談體會。有感情的朗讀,指名讀,師生合作讀。
(3 )口語訓練
選擇身份說句子:讓( )在那樣亮的燈光底下( )多好啊!
(4 )理解詞語“憧憬”
戰斗中:
1、教師在情境中范讀:半個小時以后,戰斗打響了,守敵的圍墻被……和突擊連失去了聯系。
2、指導理解詞語“千鈞一發”。
3、繼續讀文,文中哪些地方深深打動了你?
4、交流反饋。
(1)學生讀句子后出示幻燈片:后來才知道……被敵人的機槍打中。
(2)教師指導朗讀。
(3 ) 注視著郝副營長,傾聽著槍炮聲,透過這微弱的火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交流后引導學生第二層次朗讀。)
(4)出示郝副營長的圖片,直面郝副營長,改用第二人稱朗讀。(學生進行第三層次的朗讀)
(5)個別讀,再畫橫線的地方,老師重復讀。(師生合作朗讀,進行第四層次的朗讀,升華主題)
今天:
1、播放天安門璀璨燈光的圖片,學生談感受。
2、出示幻燈片,分層次引讀重點句:這位年輕的戰友不惜自己的性命,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下學習,他自己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
3、教師引讀,升華主題。(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當我( )的時候,我們不會忘記( )。
4、感受這今天的幸福生活,你想對這位可敬可愛的戰友說些什么?(音樂伴奏
5、寫完后交流。
(三) 談寫法。
(四)布置作業。
板書: 燈 光
生命之光
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7
教學要求
1、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3、學習生字新詞,會用“幽靜”“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后三個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領會貝多芬創作《月光曲》時的心情。
2、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事物,哪些是由實在事物產生的聯想。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這篇課文講的是誰的事?
2、出示貝多芬畫像,簡介貝多芬。
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從小就表現非凡的音樂才華,十歲舉行公開音樂會,十二歲開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統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貧寒,受盡磨難,對勞動人民十分同情,對專制暴政無比憎恨。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舉世聞名的音樂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傳說”(民間流傳的說法)課文從哪兒到哪兒是講關于《月光曲》的傳說的?(第二自然段到課文結束)把課文分成兩部分,應該怎樣分?
4、請兩名學生朗讀課文,讀后評議,糾正讀音。
二、初步理解傳說部分的內容
1、默讀第部分,想一想,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幾個曲子,是哪幾首?
2、學生默讀思考后討論。
(1)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幾個曲子?(彈了兩首曲子)
(2)這兩首曲子分別是什么?(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學的貝多芬譜寫的曲子。第二首是貝多芬即興創作的《月光曲》。)
(3)課文從哪兒到哪兒是講貝多芬彈第一首曲子,從哪兒到哪講貝多芬創作的《月光曲》的?(二至七自然段講貝多芬彈第一首曲子,八自然段到最后寫貝多芬即興創作的《月光曲》。
三、深入理解貝多芬第一次為盲姑娘彈曲子的內容
1、指名學生朗讀二到七自然段,糾正讀得不準確的地方。理解幾個詞語:幽靜、入場券、陌生、純熟。教師介紹萊茵河是歐洲的大河之一,流經好幾個國家,包括德國。
2、貝多芬是人民喜愛的音樂家,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他到各一旅行演出,甚至來到一個小鎮上。盲姑娘也在彈他的曲子,而且因不能直接聽到貝多芬自己的彈奏感到深深的遺憾。)
3、盲姑娘一家很窮,又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他們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倆相依為命。哥哥是個皮鞋匠,妹妹是個瞎子。他們買不起音樂會的入場券。)
4、姑娘為什么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是隨便說說罷了”(姑娘很懂事,她聽出哥哥話中不安的意思,能體諒哥哥的難處,所以反過來安慰哥哥,把自己想聽音樂會的強烈愿望淡淡地稱作“隨便說說”,從這里可以看出兄妹倆互相貼,這種感情非常珍貴,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愛音樂,而且懂音樂,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她看不見樂譜只是別人彈過幾遍,就能彈貝多芬的曲子,盡管斷斷續續,很不熟練,卻是很不容易的。貝多芬自己彈起來,她立刻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彈琴的人正是貝多芬本人。這說明她具有音樂才能。貝多芬也深深地為自己能在窮人中有這樣的知音而感動,正是種激情促使他創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學生朗讀第二到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業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6月光曲
散步(聽)
談話
(同情)
貝多芬
走近(彈)
曲子
(激動)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
1、用生字卡檢查生字讀音。
2、指名朗讀課文一至七自然段。提問:貝多芬為什么彈完了一曲又彈了一曲?
二、深入學習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的部分。
1、指名朗讀八至十自然段,糾正讀得不正確的地方。
貝多芬看到了什么?(月光從窗戶照進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凄清、幽靜,就在這樣的氣氛中,窮兄妹倆站在他的身旁。)
2、貝多芬彈的是什么?他彈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關系?皮鞋匠聽著琴聲,好像看到了什么?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處,月亮升起來了。海面上灑滿了銀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樂曲使他產生了聯想。開始,音樂可能是徐緩的,使人聯想到月亮升高,穿過微云。再后來,音樂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聯想到月光下風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臉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為什么說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為什么兄妹倆沒有及時發現貝多芬的離去?(他們完全沉浸在音樂中了。)貝多芬悄然而來,悄然而去,給兄妹倆帶來一片溫馨的人間之愛和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也給自己帶來了一次意外的創作收獲。
三、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1、在“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按起琴鍵來”這一段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聯想
2、在“皮鞋匠靜靜地聽著……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這一段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聯想。盲姑娘臉上的表情是看到的實在事物,“他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臉上的表情產生的聯想。)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朗讀指導。
4、請學生試背最后三個自然段。
四、指導學生識記生字。
五、作業
1、背誦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
2、預習《小音樂家揚科》。
板書設計
6月光曲
貝多芬
盲姑娘
知音
彈奏
想聽
感動
再彈
入神
動情
記錄本
陶醉
激情
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8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到中國是世界地球村的普通一員,左鄰右舍的關系是涉及地區和諧、世界和平的一個重要因素。正確認識鄰國關系是理解“世界中的中國”的關鍵。在學習中進一步提高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提高利用地圖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在地圖閱讀、資料收集、分類整理、系統分析的過程中,學生能學會如何查詢資料,如何有效的進行信息提煉,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本領,也強化了團隊合作的精神。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并讓這種情感有機地融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之中。
重點難點:
讓學生認識到中國是世界地球村的'普通一員,左鄰右舍的關系是涉及地區和諧、世界和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教學準備:
1.中國行政區地圖,地球儀。
2.收集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的景觀圖片、民族服飾圖片等。
3.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講故事《鑒真和尚東渡日本》。
2.看中國行政區地圖,找出日本的位置,導入新課。
二、教學互動
1.中國的鄰居有多少?中國的鄰居可分哪幾類?
(1)指導學生按順序在地圖上把14個鄰國一一找出來。
(2)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出我國的主要海上鄰國,并說說它們分別與我國相隔哪些海洋。
2.根據自己的課外知識,向同學們介紹其中自己比較熟悉的鄰國與它們的首都。
看世界地圖,比一比,日本和美國距我國的距離哪個更遠。
3.什么是比例尺?閱讀“小百科”。
4.自古到今,人們交往的方式有何變化?
提出觀點:有人說,世界變小了,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5.介紹中國的睦鄰友好“三鄰”政策和我國和平外交的五項基本原則。
三、布置作業
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以世界和平、世界人民大團結為主題的創作畫。
板書設計:
2、世界看中國
一、中國在哪里
二、哇,這里太美了
白山黑水黑土地
請到天涯海角來
黃河水呀黃土地
江南江北好風光
三、我們的鄰居真不少
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
一、 背誦課外選編的四字詞。
二、 閱讀練習。
三、 看圖作文。
教學重點:
看清圖意,推前想后。
教學時間: 四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 回憶詩歌,背誦。
1、 教師點詞,全班背誦。
2、 定時背誦,時間三分鐘,看誰背的四字詞最多,同桌相互檢查。
3、 統計,評選最優秀的四字詞背誦者。
二、 背誦四字詞。
1、 聽教師朗讀,學生開始尋找四字詞的規律。
2、 學生齊讀。
3、 教師講述反義的四字詞的特點。
4、 學生自由討論。練習背誦。
5、 檢查。
三、 默寫四字詞。
第二課時
一、 師生以環保為話題討論珍稀動植物。
1、 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珍稀動植物?
2、 為什么要保護珍稀動植物?講解生物鏈。
3、 珍稀動植物的處境。
二、 閱讀短文《畫龍點睛》。
1、 學生自由閱讀課文。劃出全文中心句。
2、 哪幾段講了原因?原因是什么?閱讀第一、二自然段。
1) 解釋植物熊貓,引號在這里起到什么作用?繁衍的近義詞是什么?
2) 說說為銀杉保險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擔心 火災 威脅 國寶
3、 為什么買了保險后就能起到保護銀杉的作用?你還有其他的辦法保護銀杉嗎?
4、 學生自由討論保護其他珍稀動物的方法。
第三課時
一、 介紹演講的特點,講解演講的技巧。
二、 讀題明確作文要求。
三、 分析圖意。
1、 看圖。說出主要意思。
2、 析圖。從主到次依次說出圖中所見的人物或景物。
我最欽佩的一種行為和我最看不慣的.一種現象
3、 哪些是非寫不可的?描繪一下他們的特征。
4、 推前: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5、 想后:結果會怎樣?
四、 學生擬題綱(段落式提綱)。
五、 構思五分鐘后開始寫作,教師巡視。
第四課時
講評作文。
從圖意的表達。故事的完整、句子的表達三個方面重點分析。
【本單元復習四課時:聽寫生字詞、四字詞,講解同步訓練,設計自主練習,默寫古詩三首。】
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0
【教材分析】
《匆匆》是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的講讀課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結構精巧,層次清晰,文字清秀雋永,純樸簡練,緊扣“匆匆”二字,運用排比、擬人、比喻等多種修辭手法,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滔滔逝水,急急流年,時光轉瞬逝,彈指一揮間”的無奈和惋惜。文章中巧妙的大量疊詞、短句的運用,使文章簡樸、輕靈,讀起來輕巧、婉轉,是一篇指導學生練習朗讀、學習語言的佳作。在教學過程中,我會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滔滔逝水,急急流年,時光轉瞬逝,彈指一揮間”的無奈和惋惜以及培養學生朗讀和語言運用能力。
【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經過了五年的語文學習,大多已經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其抽象思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動手制作能力也相對有所提高。時間觀念比較強。教學過程中應對他們的知識和技能進一步深化,側重對文化的學習和滲透,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引導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
【教學目標】
1、會寫“藏、挪”等5個字,會寫“空虛、嘆息”等3個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作者表達感情的方式,并體會這樣寫的好處,積累語言。
3、抓住重點句段,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懂得時間的寶貴,樹立珍惜時間的'意識。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作者表達感情的方式,并體會這樣寫的好處,積累語言。教學難點
抓住重點句段,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懂得時間的寶貴,樹立珍惜時間的意識。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引發思考。
播放《時間都去哪兒了》音樂進行暖場,將學生帶入氛圍。然后一邊利用多媒體出示學生從小到大的照片圖片一邊深情描述:“同學們,看著這組圖片,她就會你們中的一員。從咿呀學語到蹣跚學步再到現在,你一定感觸良多,你有什么變化?你感受到了什么?”。同學們,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寫出了珍惜時間、贊美時間的美文,來抒發自己對時間的感悟。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朱自清先生的一篇關于時間的散文——《匆匆》。
2、板書課題“匆匆”,指導寫好“匆”字,書寫不要忘了點
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下冊優質公開課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在課前與學生談話導入課題。這樣,在課的一開始,就形成強烈的閱讀期待,充分調動的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時間匆匆,為下面學習文章打下基礎。】
二、檢查預習,過關字詞。
(一)詞語檢查
1、小組合作讀詞,抽寫,小組長將本組出錯最多的字寫到黑板上。
2、集體交流,學寫“蒸”字。
(1)師板書演示“蒸”字筆畫、筆順
(2)生在練習本上寫三個。同桌交換評價:正確加一顆星,美觀加一顆星
3、檢查讀詞
正確認讀下列詞語
匆匆一去不復返頭涔涔淚潸潸挪移跨過溜走蒸融遮挽徘徊
(1)指名讀,隨機正音:徊(huái)旋轉(zhuàn)
(2)齊讀。
(二)借助詞語感知課文大意1.將詞語重新分組,自讀思考:
聯系課文內容想一想,每組分別是描寫什么的詞語
匆匆一去不復返(時間特點)
挪移跨過溜走蒸融(時間是怎樣逝去的)
頭涔涔淚潸潸遮挽徘徊(作者感嘆)
2.把括號里的詞語連起來讀一讀,你發現了什么?
3.小結:借助關鍵詞語概括文章的大意,這是理清文章脈絡的好方法。
【設計意圖: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更是學習的主人,主體地位回歸,內在潛能被激發,學生會無拘無束的交流,自主學習效果明顯增強。】
三、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讀課文,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向我們提出了一個什么問題?(時間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它到哪里去了呢?)作者通過文章要告訴我們什么?(告訴讀者時間飛逝,我們要珍惜時間,有所作為。)2.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來行文的,請用簡單的語句試著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內容。
(1)作者先提出問題;
(2)回顧自己已走過的八千多日子,無限感慨;
(3)然后重點寫日子是怎樣稍縱即逝的,具體回答了開頭的提問;
(4)引發對人生的思索和感慨;
(5)最后一句照應開頭。
四、認識作者,加深體會。
1、出示作者簡介,加深學生的感受。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蘇揚州人,原籍浙江紹興。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他一生勤奮寫作,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200多萬字。主要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等。他的散文以語言洗練、文筆秀麗著稱。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綠》等。
2、師總結。
他自己就是珍惜時間的典范。我們也應該做珍惜時間的人,從而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和感受。
五、回顧總結,布置作業。
回顧本課學習收獲,鼓勵課后繼續背誦并抄寫1、2自然段。
【設計意圖:本文的課后習題中有背誦課文的要求。教師要從關注過程、教給方法、培養語感入手,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背誦的方法,積累優美的語言。】
—第二課時—
一、復習故知,導入新課。
1、回顧: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你還能用什么詞句表達這個“匆匆”的意思?
2、導入新課:朱自清先生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情感的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
二、深入研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一)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哪些地方寫了“時光一去不復返”?找出相關的語句,深入體會。
(二)根據學生匯報,順學而導,品讀“時光一去不復返”的內容。重點品讀以下內容:
1、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吧: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吧:現在又到了哪里呢?
(1)引導學生匯報感受。
(2)學生個性化朗讀。
(3)改成小詩,感受課文語言的美。改成的小詩: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吧: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吧:現在又到了哪里呢?
(4)探討:一連串的問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內心感受?(對時光流逝卻無法挽留的無奈和對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戀之情。)
(5)誦讀積累語言。
2、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1)品讀“八千多日子”的無聲無息,體會作者比喻運用的巧妙。
(2)教師介紹創作背景。
創作背景:這篇散文寫于1922年3月,此時正是五四運動落潮期,現實不斷讓朱自清失望。他在猶豫、徘徊中眼看寶貴的時間從身邊白白流逝,不甘心沉淪,于是寫下了這篇感人的散文。
(3)學生交流讀書體會。(時光飛逝)
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1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寫的,講了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和作者的聯想,表達了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為了表達喜愛的情感,作者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景、物、人。按照參觀大興安嶺的順序,可將課文分為三段。在這三段結束處都講到“親切、舒服”反映了作者隨著對大興安嶺的深入了解,這種“親切、舒服”的體會也逐步加深。
教學目標:
了解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受到熱愛祖國的思想教育。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和在描寫景物中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試著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或不懂的問題,互助解決,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積累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教學重點:
了解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體會作者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
教學難點:
學生試著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或不懂的問題,互助解決。體會作者表達的真情實感。
教學構想:
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弄清課文圍繞大興安嶺的“親切、舒服”聯系具體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逐步深化,學生試著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或不懂的問題,互助解決。最后指導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指導背誦。
教學準備:
投影儀、錄音帶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理解文章的條理,學習課文內容,進一步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逐步深化。
學生學習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喜歡旅游嗎?今天咱們就讓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作向導,把他的文章當作導游詞,一起去領略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2、齊讀課題。
3、“林海”指什么地方?“林海”說明了什么?(大興安嶺,森林茂密,樹木很多。)
二、通過預習,你了解了哪些內容?你還想知道什么?
1、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
2、出示生字卡片檢查預習情況。
3、讓學生充分提出自己感興趣的或者不懂的問題。
4、同學們想知道的問題還真不少,相信學習了課文,這些問題一定能得到解決。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名讀課文。思考:作者看到林海以后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讀后回答,評價。
2、快速瀏覽課文,看看課文中有幾次直接寫到這種感受?
3、然后討論、交流。
課文三次講到“親切、舒服”。第一次是在剛進原始森林的時候,作者走進原始森林,看到的和想到的不一樣,腳踩厚厚的松針,手摸古木,感到親切、舒服。第二次是在看了興安嶺的“嶺”“林”“花”之后產生的聯想時,作者看到那么多的嶺,那么溫柔;那么多的數,呈現那么多種的綠色;那么多的野花開在多處,特別是由此聯想到興安嶺不僅美麗,而且為祖國建設不斷作貢獻,因此感到親切、舒服。第三次是在參觀林場有所感的時候。作者參觀林場,看到人們愉快地勞動,幸福地生活,看到興安嶺與人們的關系日益密切,更加感到親切、舒服。這種感覺觸景而生,且越來越強烈。)
四、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1、自由讀第一自然段。想想從這一段中你讀懂了什么?你認為這一段應該怎樣讀?
2、指名讀第二自然段。思考:大興安嶺的嶺美在哪兒?(抓住嶺多、溫柔的特點進行理解)
分小組討論學習
(1)溫柔:嶺的山勢平緩,線條柔和。指讀有關語句.理解“孤峰突起,盛氣凌人”
(2)哪些語句說明了嶺多?(“這里的嶺的確很多…既看不完,也看不厭”)
(3)引導學生提問:“看不完”,“看不厭”分別指什么?(“看不完”是因為沿途都是嶺,連綿不斷,仿佛沒有盡頭;“看不厭”是因為這么多的嶺并不單調,它有各種各樣的形態)
(4)指名說說自己喜歡的語句,并說明原因
(5)比較秦嶺與這里的不同,可畫畫
(6)指名練習朗讀,其他學生邊聽邊想象畫面。
3、自學3——5自然段。
(1)提出學習要求: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學3——5自然段。
(2)可以把你認為寫得優美的句子畫下來。
(3)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自學成果。
(5)指名說說林的.特點,并說出自己最喜歡的語句。
a、“林”有什么特點?(多、綠)
b、讀有關詞句體會。
c、作者看到“林”后,想到了什么?(海洋、浪花、銀裙)
d、出示句子.看,海邊上不還泛著白色的浪花嗎?(這句話中的“海”和“白色的浪花”分別指什么?)(“海”就是上一名中所說的落葉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說的俏麗的白樺。)
小結:作者敘述大興安嶺的“林”,把群嶺比作海邊的浪花,我們讀了對大興安嶺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會由衷佩服作者想象的豐富,請帶著感情朗讀。
(6)指名說說花的特點,讀一讀自己喜歡的句子。(多,為大興安嶺增添了色彩)
a、出示句子: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這個句子描繪了怎樣的一幅圖畫呢?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樣描寫非常準確、形象,把大興安嶺看作一個很會打扮自己的美麗的姑娘,充分表達了作者的喜愛、贊美之情。)
b、有感情地朗讀
(7)找出比喻句,加以想象。
4、默讀第6自然段。想想你讀懂了什么?抓住重點句子理解。指導朗讀。
(1)思考:為什么說“興安嶺的美麗與建設結為一體,美得并不空洞。”
(2)學生談體會(因為大興安嶺林木資源十分豐富,這種“美”是國家建設所需的良材的主要來源,是建設無數“廣廈”的基地,所以說“它的美麗與建設結為一休”兩者密不可分)
(3)想到這些,作者感到興安嶺越看越可愛,因此會再一次感到“親切、舒服”。
5、指名讀第7自然段。說說讀懂了什么?練讀。
思考:為什么到了林場,“我”這種親切之感更加深厚了?(因為在林場看到“人與自然的關系日益密切”。表現在山林中已經有了不少市鎮,人們在愉快地勞動,一是伐木、栽樹,一是進行科學研究,使林海得到綜合利用。人們的生產、生活同興安嶺息息相關,所以親切之感更加深厚。)
如何理解興安嶺“的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興安嶺的“興”,由“興盛、興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識。這是從字面上說,更重要的是,國家的興盛與安定有興安嶺的一份貢獻,所以說興安嶺的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
五、質疑問難:請大家再讀讀課文,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六、配樂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七、誰能說說你對大興安嶺有哪些了解?同學們談得很好,相信大家經過努力,將來都能像大興安嶺的落葉松一樣,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才。
作業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向家人介紹大興安嶺的美景。
板書設計:
2、林海
嶺:多、溫柔
親切、舒服 林:綠、多
花:多、絢麗
伐木、栽樹
興國安邦 進行科學研究
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2
設計說明
《故宮博物院》是一篇略讀課文,由4份材料組成,分別從故宮博物院的建筑群特點、太和殿的傳奇經歷、故宮博物院的參觀方案,以及故宮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圖四個方面為我們進行了介紹。依據課文前導讀提示,本課的教學采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來完成。指導學生根據不同的學習任務,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來閱讀提供的材料。四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以任務驅動,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學習。使學生不僅在學習中感受故宮博物院的雄偉壯觀,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還提高了自主閱讀學習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查找有關故宮的資料,搜集太和殿、中和殿等的圖片。
學生準備:認真預習課文,查字典理解字詞。搜集故宮博物院的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激發興趣
1.多媒體呈現故宮相關圖片,同學們都知道這是哪里嗎?對,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北京故宮。課前老師讓你們搜集了有關故宮的歷史資料,誰愿意來介紹一下。
2.導入:這就是北京故宮。這個古老而神秘的紫禁城,已經打開了塵封已久的門窗,今天就讓我們來觀看它壯麗的色彩,傾聽它的聲音,呼吸它的歷史氣息。
3.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看故宮影像資料,聽有關故宮的歷史,開啟學生對故宮博物院探究的憧憬,引領學生以其積極的情感投入到學習之中。
二、自學課文,整體感知
1.質疑:對于這個古老的故宮博物院,你還想知道什么?
預設:
生1:故宮博物院是什么樣的?
生2:我們該怎樣游覽故宮博物院呢?
生3:故宮博物院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嗎?
2.請大家帶著剛才的問題,自由朗讀課文。
(1)朗讀課文,檢測自學情況。圖文結合,指導理解詞語。
鰲頭 金鑾殿 額枋 蟠龍金柱 池館水榭
(2)默讀課文,邊讀邊找尋課前提出的問題的答案。
(3)瀏覽全文,說說課文一共給了幾個材料,分別介紹了什么。
預設:
生1:文中一共有4個材料。
生2:材料一:整體介紹故宮的結構。
生3:材料二:介紹太和殿的傳奇經歷。
生4:材料三:故宮博物院的簡單介紹,以及2011年7月2日起施行的參觀方案。
生5:材料四:故宮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圖。
3.過渡:同學們,閱讀有各種不同的目的,而不同的閱讀目的,選用的閱讀方法也有所不同,大家一起來看看我們今天的閱讀任務。
4.出示閱讀任務:
(1)為家人計劃故宮一日游,畫一張故宮參觀路線圖。
(2)選擇一兩個景點,游故宮的時候為家人作講解。
5.針對不同的閱讀任務,又該怎么來閱讀課文所提供的這四份材料呢?
6.同桌討論,任選一個任務,為了完成閱讀任務,可以怎么做?
7.交流明確:
(1)要完成任務一,重點閱讀材料一、三、四。
要完成任務二,重點閱讀材料一、二。
(2)哪一個材料對任務有幫助,就要多讀幾遍(精讀),對任務沒有幫助的可以略讀。
設計意圖:讓學生選擇學習任務,討論怎樣閱讀課文,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懂得要有針對性地學習,從而感受到如果閱讀目的不同,就要選用不同的閱讀方式。
三、小組合作,完成任務
1.過渡:今天你就是小導游,請你制定一份旅游攻略。請各學習小組選擇一個學習任務,選擇相對應的學習材料進行合作學習。
任務一:為家人計劃故宮一日游,畫一張故宮參觀路線圖。
活動提示:
(1)默讀材料一,說說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介紹的.,主要介紹了什么。圈畫出關鍵詞,說一說。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畫出表示作者參觀不同地方的詞語。
預設:
作者按參觀的路線沿故宮中軸線由南向北,逐次以天安門為起點,穿端門,過午門,進太和門,開始介紹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東西兩側合稱為“前朝”的武英殿、文華殿和內廷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及東西六宮,然后繼續向北,到御花園,最后出順貞門到神武門,離開故宮。其中介紹得最具體的是太和殿。
(2)畫一畫:繪制一幅故宮參觀路線圖。
預設:
天安門―→端門―→午門―→金水橋―→太和門―→三大殿―→御花園―→順貞門―→神武門―→景山(終點)
(3)寫一寫:結合材料一、三、四設計導游詞。
(4)演一演:推薦一名小導游進行匯報交流。
任務二:
我是小導游:抓住一兩個景點,為“家人”進行導游介紹。
引導學生把材料二的故事融入介紹太和殿的景點中,增加趣味性。
活動提示:
(1)精讀材料一(第5~8自然段):抓住太和殿的特點,畫出表現這些特點的主要詞語。
預設:
太和殿的特點:
①外觀方面,抓住色彩特點。如:金黃色、青藍點金、紅色、金鎖窗、朱漆門。
②內部裝飾,抓住龍的姿態特點。如:蟠龍、雙龍戲珠、單龍翔舞、行龍、升龍、降龍。
③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權的特點。如: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北京城的中軸線。
④大殿作用,抓住重大典禮威嚴氣氛的特點。如:皇帝端坐、跪滿文武百官、排列儀仗、鳴鐘擊磬、樂聲悠揚、煙霧繚繞。
(2)精讀材料二:太和殿的傳奇故事。理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3)畫一畫:建議畫思維導圖來梳理第5~8自然段的內容,結合思維導圖來進行導游介紹。
2.各小組針對自己選擇的閱讀任務進行交流匯報。
3.師生評價。
4.激趣:同學們,今天的小導游表現得特別優秀,我們今天還要選出“最佳導游獎”,評價標準如下:
(1)故宮一日游的計劃書是否合理,提出修改意見。
(2)故宮參觀路線圖是否清晰,是否合理。
(3)我是小導游,聲音是否響亮,景點特點是否介紹清楚。
5.公布最佳導游獎。
設計意圖:首先要整體感知全文,了解主要內容。再給學生一定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指導,這樣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閱讀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由學習組長帶領,自主選擇學習任務,確定學習材料,進行合作練習。在本環節的學習活動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四、暢談收獲,布置作業
1.說說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預設:
生1:懂得了要根據不同的學習任務,選擇不同的閱讀材料。
生2:懂得了要把重點材料多讀幾遍,可以圈畫關鍵詞,寫批注。而其他材料可以用略讀的方式。
生3:我知道了故宮博物院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有近六百年歷史了。
生4:故宮博物院里的建筑太多了,要選擇最具代表性的宮殿去看,要設計最合理的路線圖。
…………
2.布置作業。
(1)根據這些材料,你還可以設計哪些閱讀任務?
(2)搜集其他故宮博物院的相關材料,向別人介紹。
設計意圖:本環節引導學生談談本堂課的學習收獲,在交流中再一次鞏固對故宮博物院的了解,以及學習方法的運用。讓他們在交流中認識:學習語文不能只停留在知識的汲取,還要注重學習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板書設計
故宮博物院
參觀線路
午門→金水橋→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坤寧門→御花園→順貞門→神武門
教學反思
學生第一次接觸以材料形式呈現的課文,怎樣利用好材料完成學習任務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學中,我依據文前導讀提示,確定了學習任務,以任務驅動推進學習進程,使學生在目標引領下走進文本進行閱讀,閱讀有針對性。
本課的教學重點體現了單元重點訓練點——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學習前,我引導學生說說應該怎樣去閱讀,學習后,我引導學生總結恰當的閱讀方法,采取一些學生感興趣的閱讀策略。如:畫閱讀地圖、思維導圖來幫助學生有效地梳理文章,理清文章脈絡,更有利于快速地完成閱讀任務。學生學習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學習興趣高,閱讀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重難點:
見說課稿。
教具準備: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抽讀詞語:腎炎 冤枉 撅著嘴 失信
二、揭題:
1、說起下雨時的情景,同學們肯定不會陌生,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發生在雨天的故事。(齊讀課題)
2、你是如何理解“蒙蒙細雨”這個詞的?文中又是怎樣描寫蒙蒙細雨的?(生答后用投影打出,初讀)
比較句式: A、那雨小得幾乎聽不見沙沙的聲音,細得像蠶吐出來的絲。
B、那雨很小,很細。
這兩句話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導讀,要求讀出雨小雨細的.感覺,注意節奏)
三、感知大意:
快速閱讀,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四、學習課文:
1、引入:是啊,媽媽為了保證班級能正常參加歌詠比賽,匆匆冒雨趕回了家。可小玲卻說:“已經快到學校了,犯不著又跑一趟冤枉路!再說,還下著雨!”(出示引號中的話,打出投影)
(1)冤枉”是什么意思?
(2)小玲為什么認為媽媽跑了冤枉路?(下著雨;快到學校)
(3)句式比較:A、已經快到學校了,犯不著又跑一趟冤枉路!再說,還下著雨!
B、天下著雨,已經快到學校了,犯不著又跑一趟冤枉路。
(前一句有層次、有輕重,強調了下雨這層意思,較后句更有氣勢和說服力)
(2)返顧及1~3節,快速讀,看還有什么原因讓“我”認為媽媽跑了冤枉路?(患過腎炎、體質弱;路遠)
(3)感情讀:心疼又略帶責備的語氣。
3、(1)媽媽也認為走了“冤枉”路嗎?從何處可以看出。
(2)出示句式:答應了的事,媽媽不能失信。再說,許小燕沒有制服,怎么參加演出呢?
(舉一反三,說說該句式的特點和表達作用)(保證演出;不失信)
(3)指名讀11~15節,在媽媽心中,還有哪些事也不冤枉?(來不及換衣,冒雨小跑)
(4)句式練習(根據板書填空):
在媽媽心中,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使_________________也不冤枉。
4、由此可見媽媽具有什么樣的優秀品質?(春蠶精神)
5、分角色感情讀“口角之爭”,師隨機指導朗讀。
6、小結并啟發想像:
為保證班級能正常演出、學生上課不被耽誤,媽媽不顧路遠體弱,匆匆冒雨趕回,來不及換下濕衣、帶雨傘,又匆匆趕往學校。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驚人壯舉,卻深深打動了讀者的心。面對此情此景,你會想些什么?
7、領悟結尾的含義:
此刻的雨還會跟平常一樣嗎?細雨和教師的工作有什么相似之處?(蒙蒙細雨,幾乎使人覺察不到它的存在,卻總是靜靜地下著,下著,正像默默耕耘的人民教師,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中無私奉獻著一樣。)
五、布置作業:
完成作業本作業;背誦最后一節。
六、板書:見說課稿。
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4
文本分析:
這首詩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寫的。詩歌通過兩種人的對照,對“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傾注了無限深情,表達了崇高的敬意;而對高踞在人民頭上的人,則無情地揭露,表明了滿腔的憤懣。詩歌的獨特之處在于表現了具有哲理意義的主題:人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而活。教學本課時,教師應注意結合學過的課文,使學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加深對詩句的理解和體會。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還可在理解整首詩詩意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寫了哪兩類不同的人,他們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同,從中感受到要像魯迅先生一樣,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這首詩意蘊深厚,但教學時注意不要把本首詩的主題過分拔高,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讓他們在加深對魯迅的了解的同時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諦。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一心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運用這種手法的好處;理解課題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
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運用這種手法的好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詩句。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導入,揭示新課。
導語:同學們,通過對本單元前幾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對魯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澤東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出示課件,教師朗讀或者指名讓學生朗讀。)“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趕快收殮,埋掉、拉倒”“忘記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人們真的會忘記他嗎?事隔13年,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一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2.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3.簡介詩人臧克家。
(課件出示詩人臧克家的簡介,學生自讀了解。)
臧克家(1905—20xx)山東諸城人。中國現當代著名詩人、作家,忠誠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詩歌學會會長,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寫作學會名譽會長。主要詩集有《烙印》《罪惡的黑手》《運河》《從軍行》《一顆新星》《春風集》等。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學生朗讀,檢查學生是否讀通順、讀正確。
3.范讀引領,指導朗讀和重音。
(1)教師教給方法,指導學生劃分節奏,讀好停頓和重音。(教師示范第一節,指名練習第二節,自由完成第三到七節。)
4.播放名家朗讀錄音,學生再讀詩歌,讀出情感。
5.思考:這首詩分為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層次梳理:
第一部分(第1節):作者開門見山,提出了對生與死的不同觀點。
第二部分(第2—4節):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贊頌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7節):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三、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對比品讀,理解內容。
(1)學生默讀全詩,注意詩歌獨特的寫法,說說自己的發現。
預設:學生會很容易發現這首詩運用了對比的寫法,學生匯報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再細細讀一讀,發現詩歌中有更精巧的安排——第2、3、4節對比的是有的人對人民的不同態度;第5、6、7節對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結果;這兩部分內容又是一一對照的。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可以將對應的小節放在一起進行學習。
(2)結合第1節詩,感受作者的態度。
過渡:通過對比,大家發現“有的人”指的是哪兩種人呢?這兩種人最本質的不同是什么?大家能用兩個詞語概括一下嗎?(板書:雖生猶死——雖死猶生,對比。)
思考:對這兩種人,你認為作者的態度一樣嗎?
預設:學生可能匯報出幾種態度:對有的人,作者是批判、鄙視、痛恨的;對有的人,作者是贊揚、熱愛的。可讓學生說說自己對這兩類人的態度,充分激發學生情感。
(3)理解第2節與第5節詩。
①指名讀,評議:他(她)讀出了什么感情?(對敵人的恨,對人民的愛。)
②探討:第2節詩中有兩個動詞體現了兩種人的不同,請找出來,再加以體會。
(一個“騎”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動統治者驕橫的形象,兇暴的本質。
一個“俯”字,寫出了魯迅先生甘于俯下身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預設:可結合本單元學習的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提到的幾件事,更深刻地體會魯迅先生關心人民、愿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格。
資料鏈接:“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化用魯迅《自嘲》詩中的“俯首甘為孺子牛”一句。《自嘲》全詩為:“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在最艱苦的生活和最險惡的環境中,不管是“冬夏”還是“春秋”,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做斗爭,為人民勤懇工作。
③讀一讀:讀出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派的傲慢姿態,讀出人民把他們“摔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覺。
(4)自主學習第3節與第6節詩,第4節與第7節詩。
①自由選擇一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讀最容易表達出自己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練習。
③學生匯報朗讀,師生共同評議。
④提出問題,補充資料,加深理解。
A.理解“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資料鏈接:魯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詩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題辭》里說:“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品讀林肯對參議員們說的三段話,了解其含義。
2、感受林肯高尚的人格,感悟林肯能成為美國歷最有為總統之原因。
教學重、難點:
體會林肯說的三段話,了解其含義。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檢復導入
上一堂課,我們初步認識了一個偉人,他就是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林肯是——(齊讀課題:鞋匠的兒子),而且他說他永遠是——鞋匠的兒子。(課件:頭像)
過渡:這位有著貧民血統、出身卑微的總統,在剛當選總統的那一刻,整個參議院的議員們都感到——(尷尬)板書后提問:尷尬是什么意思?那些議院們為什么感到尷尬呢?(指名說出尷尬原因:那些出身于名門望族的人,自認為高貴,有強烈的優越感。他們從未想過要面對的總統是一個修鞋匠的兒子。當時的美國,等級觀念特別嚴重,參議員無法接受這個修鞋匠的兒子成為他們的總統。)
二、學習第二段
過渡;于是,林肯首次在參議院演說之前,就有參議員想要羞辱他?(板:羞辱)
1、這位參議員是怎樣羞辱林肯的?誰來讀一讀?
(1)、指導讀參議員的話。
(教師評價:你的朗讀,分明使我感受到了一種傲慢和無禮的態度。語調拖長、聲音高而慢條斯理,聽上去給人的感覺就是傲慢無禮,你用你的表達使我感受到這位參議員的無禮態度。)
(2)、你們覺得這句話,除有一種傲慢語氣,還有怎樣的語氣?(嘲諷、譏笑、蔑視……)
(3)、這位參議員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羞辱林肯),他何止是在羞辱林肯一個人?(引導體會:他還在羞辱林肯的父親。)
(4)、這時其余的參議員態度如何?——引讀:所有的參議員都大笑起來,為自己雖然不能打敗林肯但能羞辱他而開懷不已。在你聽來,這笑聲讓人感覺如何?(刺耳)你想對林肯說什么?(回擊、以牙還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駁他個啞口無言;毫不留情。)
過渡:林肯是如何表現的?下面,就請同學們把這些句子找出來認真讀一讀,思考一下:這些句子反映了林肯怎樣的人格魅力?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作簡單的批注。比一比在最短的時間內誰完成得。(師述:不動筆墨不讀書;把自己思維的火花及時記錄下來,養成習慣,受益無窮。)
2、品讀第一段話。
(課件出示:我非常……永遠無法像父親做鞋匠那樣做得那么好。)
(1)指讀。
(2)(課件):比較兩組句子,有什么不同?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3)重點交流三個“永遠”所包含的情感。(寬容對方的無禮;為自己是個鞋匠的兒子而自豪;永遠懷念父親,尊敬父親。)
(4)激情:你們能通過朗讀把這種感情讀出來嗎?試試!(齊讀)
(5)師述:通過剛才大家的講述,老師眼前仿佛出現了這樣一位寬容、謙遜的總統。(板書:寬容、謙遜)我想和大家一起品讀這段文字,記住這段文字。
(6)啟發想像:當林肯說完這番話后,參議院一片靜默,當然也包括那位態度傲慢無禮的參議員,此時的他們在想些什么?
(懊悔:自己羞辱林肯,林肯卻寬容待人;不問青紅皂白去羞辱人,太不尊重人了。)
3、品讀第二段話。
過渡:對那個傲慢的參議員,林肯這樣說——(課件出示:“就我所知……但我從小就跟父親學到了做鞋子的藝術。)——女生齊讀。
(1)、你們從這段話中聽出了什么?(悟言外之意)
(貴為名門望族,但同樣要穿出自一位鞋匠之手的鞋子,平民百姓要穿,達官貴人也不例外;因為父親已過世,如鞋不合腳,自己樂意效勞,即使貴為總統,仍愿為他人服務;勤勞,是林肯跟父親相處時得到的財富。)——藝術,這是一種怎樣的藝術?(更應該理解為勤勞儉樸、自食其力的做人準則。有人人平等的思想。)
(2)、有感情朗讀這段話。
教師評價:如果說,林肯的第一段話讓我們感受到他的寬容和謙遜的話,那么這段回擊則讓我們感受到態度的不卑不亢。不以自己是個總統而妄自尊大,也不因自己是鞋匠的兒子而妄自菲薄。
4、品讀第三段話。
過渡:對所有的參議員,林肯說...
(課件出示)
(1)齊讀。
(2)看了這番話,你又是怎樣想的?(謙遜、詮釋了偉大的定義)
(3)林肯為什么說父親偉大呢?能聯系前后文說說原因嗎?
引導:做鞋的藝術,僅僅是指做鞋子嗎?作為一名鞋匠,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無論是高貴的參議員,還是卑微的貧民,父親都能盡心盡力地為每一個人做出合腳的鞋子,這不僅是他擁有做鞋的藝術,更指的是他還懂得——做人的藝術呀。
正是從父親身上學到了做人的藝術,所以林肯對那位傲慢的參議員說(引讀第二段)
正是從父親身上學到了做人的藝術,所以林肯對所有的參議員說(引讀第三段)
同學們,父親在林肯心目中是偉大的,但是林肯僅僅是在贊嘆父親的偉大嗎,他還想借贊嘆父親的偉大,告訴參議員們什么呢?(課件出示:偉大與出身無關,即使是鞋匠的兒子也可以成為偉大的總統。)
【齊讀后板書完:偉大的總統】
當那位傲慢的參議員羞辱他時,他是那么鎮定;當所有的參議員大聲嘲笑他時,他是那么從容,而此刻他為何流淚了?(對父親的`深切的懷念和真情的流露)
正是這份真情打動了在場所有的人,使所有的嘲笑聲全都化成——贊嘆的掌聲。
“……”省略了什么?(掌聲經久不息,參議員激動不已)
師:同學們:如果你們就是那些議員們,現在,聽完林肯溫和的演講,你們心里會有什么感受呢?我想現場采訪一下(現場請幾位同學到臺前接受采訪)
①你們還選林肯當總統嗎?
②你們還在意他是鞋匠的兒子嗎?
③你們認為這樣的人能把美國領導好嗎?
三、學第三段。
1、同學們,一位平凡而偉大的鞋匠,給予了自己的兒子真誠坦蕩的胸懷,教給了兒子做人的藝術,所以一直以來林肯都是....
于是,這樣一位鞋匠的兒子——(引讀最后一段)
2、分句引讀最后一個自然段。(逐句出示)
3、最終,這位鞋匠的兒子,憑借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偉大的成就,向世人證明了:偉大與出身地位無關,即使是鞋匠的兒子,同樣也可以成為——偉大的總統。
【點擊課件】也讓世人永遠地記住了他的名字——林肯
讓我們滿懷敬意地齊讀課題...
四、總結
1、同學們,美國總統林肯的小故事,它帶給你什么啟示呢?用一兩句簡潔的話,寫一寫自己的感受。學生寫后展示。
2、《鞋匠的兒子》一文是根據臺灣作家林清玄的作品改編的,看看原文的結尾。
(出示):批評、訕笑、誹謗的石頭,有時正是通向自信、瀟灑、自由的階梯。那些沒有被嘲笑與批評的黑暗所包圍過的人,就永遠無法在心里點起一盞長明之燈。(齊讀)
3、小結:通過本單元“走進名人風采”的主題單元的學習,我們認識了不少名人,有世紀老人巴金爺爺,有導彈之父錢學森,有鞋匠的兒子,讓我們記住這個光輝的名字——林肯。
五、作業
1、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閱讀林肯的小故事。(見《補充習題》和《課外補充閱讀》
3、回顧本單元名人風采,開展主題活動:課后采訪身邊的名人,然后寫一篇習作。
板書設計:
【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語文六年級教學設計05-09
語文的教學設計12-06
六年級語文《琥珀》教學設計04-14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03-08
六年級語文《窮人》教學設計04-07
小學六年級語文的教學設計03-07
六年級語文《碧螺春》教學設計04-06
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05-05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設計05-04
語文六年級下冊教學設計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