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月光曲》教學設計(薦)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六年級語文《月光曲》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譜寫、幽靜、蠟燭、失明、純熟、陌生、清幽、琴鍵、陶醉、蘇醒、飛奔、記錄、萊茵河、霎時間、微波粼粼"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九自然段。
3、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音樂的魅力,體會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愛,從而培養學生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4、體會寫實和聯想相結合的寫法,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自學課文,理清文章層次,范讀課文,學習課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
第二課時:學習課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總結課文、練習。
教學課件:《月光曲》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這一課我們要學習一個傳說,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運行課件《月光曲》,音樂聲起,幕徐徐拉開……)"這篇課文很美,也寫得比較深,看哪些同學能自己讀懂課文,讀好以后能回答兩個問題: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樣的曲子,是誰寫的?
2、《月光曲》這篇課文寫的是什么?"
[設計意圖:音樂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問題提出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初讀感知
1、師:《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結合學生回答,課件出示貝多芬資料,以激起學生學習情緒,讓我們來看看樂圣貝多芬的一生吧:
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家。他對貧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經寫下過這樣的句子:我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的人造福。……做到這一點,我將是多么的幸福!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懷,了解《月光曲》是什么。]
三、學習生字詞語
1、學生自學生字詞,遇到容易出錯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結構,不懂的詞語聯系上下文多讀幾遍,還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給本課的生字組詞語辨析。(點擊字形結構,會顯示例詞。)能說說'幽靜''純熟''陶醉'這三個詞語的意思吧?會用這些詞語寫個句子嗎?"(點擊課件出示解釋和例句。)
3、學生在練習本上寫生字詞。
4、辨析部分詞語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設計意圖:準確掌握本課8個生字詞,提醒學生讀準“茵”“霎”“粼”的讀音,注意“盲”字的書寫,讀準“啊”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讀法。]
四、學習第一自然段
1、齊讀。說說你知道了什么?
課文講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說。什么是“傳說”?(民間流傳的說法。)既然是傳說,也就說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譜寫":
“"歌譜"同學們是知道的,根據歌詞寫譜,叫"譜寫"。如果沒有歌詞,單純作曲子,也叫"譜寫",簡單的說法叫"譜曲子"。曲子寫好了,就叫什么?”("譜成")
寫曲子叫"譜寫",寫出非常壯麗的詩,也可以說"譜寫了一首壯麗的詩篇""譜寫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詩篇。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知一自然段總的介紹了《月光曲》的來歷。]
五、學習課文第二意義段
1、讀書。弄清彈奏第一首樂曲的經過。
一天夜晚,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什么?(斷斷續續的彈琴聲)
這琴聲為什么會引起他的特別注意?(彈的正是他的曲子。)貝多芬是人民喜愛的音樂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來到一個小鎮上,盲姑娘也在彈他的曲子。
啟發學生聯想:“同學們想一想,這幅畫上除了一輪明月、萊茵河、小路,還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貝多芬外,根據故事的發展,畫面上還應該有什么?”(一間小茅屋,茅屋的墻壁上最好畫上窗口,而且從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兩個人影。)
2、“貝多芬就在幽靜的小路上散著步,他聽到從那所茅屋里傳來斷斷續續的琴聲,你們想當貝多芬聽到這斷斷續續的琴聲,而且在這僻靜的小鎮上,有人在彈他的曲子,他會怎么想?
師:為什么那琴聲是斷斷續續?(她看不見樂譜,只是聽別人彈過幾遍,就能彈貝多芬的曲子,盡管斷斷續續,不大熟練,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讀第五、六兩自然段的對話。教師示范;學生練習朗讀。
[設計意圖:老師的描述,在學生眼前呈現出一個畫面,學生聽著老師的描述開始進入情境,緊接著啟發想象,使畫面更清晰,感情上更接近課文。在教學此環節時,教學設計上重點在于朗讀的指導,許多問題的思考都是從朗讀中產生,在朗讀中尋求到答案的,所以教學時可采用邊讀邊悟的教學方法。]
板書:
月光曲
/太貴譜寫幽靜純熟
聽\太窮譜譜成
第二課時
一、音樂導入,學習課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聽《月光曲》。師:這時,貝多芬看到盲姑娘聽到他的曲子是這樣的興奮,這樣的喜悅,貝多芬心里怎么樣?”
2、師生對讀盲姑娘和貝多芬的話。
(1)師:“于是,貝多芬又給她彈了一曲,這個曲子就是《月光曲》。這首曲子是貝多芬早已譜寫好的,還是趁著興致當時彈出來的?從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2)師:“同學們想一想,當時是怎樣的情景使貝多芬創作出這樣一首世界著名的樂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樣聽的?他們聽著,聽著,又展開了怎樣的聯想?”“請你們看看插圖、帶著這個問題自學第二部分。”
3、(學生自學)全班交流。
“是怎樣的情景使貝多芬創作出這樣一首世界聞名的樂曲呢?”(老師讀課文“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按起琴鍵來。”)
讀后描述,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景:“課文中有一幅插圖,這個情景多美啊。蠟燭滅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為了描寫這個環境,課文中用了什么詞?“(清幽)”這個“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給人寧靜的美感。前面也講到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靜”,都有幽雅、美和靜的含義。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給人寧靜的感覺。”
二、再讀想象,體會聯想
1、“現在就請你們把這一節課文讀一下,眼睛閉起來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樣?然后請你們講這幅圖。”
(學生各自準備,同座兩人對話。)
教學預設:(描述插圖)一陣風拂過,把蠟燭吹滅了。皎潔的月光透過窗戶,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啊,這是一個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邊的窮兄妹是這樣的窮苦,他們同樣需要音樂,我一定要用我的音樂給他們帶來快樂,給盲姑娘帶來光明,貝多芬望了望窮兄妹倆,借著月光彈起琴來。
2、師:月光是這樣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卻看不見。貝多芬的琴聲給窮兄妹帶來了什么呢?課文上沒有寫,但是從哪兒我們可以知道?
課文是通過貝多芬的琴聲,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聯想來寫的。現在我們看看下一節課文,哪些句子是寫窮兄妹倆聽琴聲的事實,哪些句子是寫窮兄妹倆因聽琴聲產生的聯想?
3、學生讀寫實的部分:皮鞋匠靜靜地聽著。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他睜得大大的眼睛。
4、學生讀聯想,體會情境。
(1)讀書想象第一幅畫面:體會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畫面
(2)體會第二幅畫面:月亮越升越高……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的情境。
(3)隨著音樂體會第三幅畫面:皮鞋匠聽著聽著,覺得海上刮起了大鳳,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導再看圖:“想一想皮鞋匠聽了琴聲,仿佛覺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貝多芬在怎樣彈琴,琴聲怎樣?”(貝多芬越彈越激動,身子也可能搖擺起來,節奏也越來越快。)
[設計意圖:此環節讓學生明確哪里寫實哪里寫的聯想,在聯想部分充分讓學生去想象音樂的情感,讓優美的旋律在學生心中流淌,教學時可多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
四、引導體會聯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師:這個傳說之所以寫得這么感人,這么富有美感,是與文章中記敘中展開了聯想有很大的關系。”
引導對比:如果把聯想部分去掉,看文章會變得怎么樣?(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讀讀。
指導讀:讀這類文章時,要搞清楚哪是敘事,哪是聯想,從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導寫:作文時,不僅要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寫下來,有時還要把想到的寫下來。在記事中恰當地加進自己的聯想,文章就會更加充實,表達的感情就會更加豐富、深刻。
[設計意圖:體會聯想與寫實的妙處。]
五、朗讀全文,體會文章的前后照應
“盲姑娘聽到貝多芬的第一個曲子是"入神""激動",聽了"月光曲"是"恬靜"是"陶醉",我們想想看這個窮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覺得怎么樣呢?她心里可能要說什么?我們幫她說出來。”
“貝多芬說過,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而且說如果做到這一點的時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這時貝多芬的心情怎么樣,從哪個詞兒說明他也很激動?”(飛奔)。
師:"同學們,我們再讀讀課文吧。大家可以跟著錄音小聲讀一次,再大聲讀一次。"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到文章中前后照應的地方。品讀課文,感受文章中人格之美,藝術之美,文字之美。]
第三課時
一、難句講解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里傳出來……
“斷斷續續”,說明彈得不熟練。因為環境的幽靜,所以貝多芬能聽到“斷斷續續”的琴聲。這琴聲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這句話既表明盲姑娘想聽貝多芬的演奏,又讓哥哥不要因為這件事難過。
3、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多純熟”,是說彈奏的技能熟練;“多深”,是說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現出來了。這樣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貝多芬才行,而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彈奏者便是貝多芬。姑娘的話說明她對音樂有很強的理解力,不僅愛音樂,而且懂音樂。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恬靜”,形容姑娘被音樂喚起了想象后,臉上表現出來的專注、平靜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聲中的妹妹,從妹妹專注而平靜的神情中產生的感覺,感覺妹妹也和自己一樣,被琴聲帶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聲之中了。這句話說明貝多芬彈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設計意圖:復習鞏固,突破重難點。]
二、佳句賞析
1、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好像披上了銀紗”、“清幽”描寫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這樣的美,蓋過了茅屋里的窮困和凄涼。貝多芬“望了望”窮兄妹倆,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樂應當給予窮苦的然而愛好音樂的人們,就像清幽的月光照進茅屋一樣。這樣的聯想,使他接起琴鍵來。
2、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
皮鞋匠聽著貝多芬的琴聲,聯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麗畫面。第一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這是一個平靜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貝多芬輕輕地按著琴鍵,音樂輕幽、舒緩。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現了“一縷縷輕紗似的微云”。隨著天氣的變化,音樂逐漸增強,曲調出現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強音樂驟然響起。浪花“涌過來”,氣勢兇猛,音樂高昂激越,節奏越來越快。這樣聯想,從側面描寫出了貝多芬的琴聲,融進了他心中強烈的感情,美妙動人。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文章的景美情深。]
三、歸納訓練
本文記敘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一個秋天的明月夜,走進簡陋的茅屋為窮兄妹倆彈琴的故事。他觸景生情,譜寫了著名的《月光曲》。
分段段意:
第一段(第1節):講貝多芬曾經譜寫過《月光曲》。
第二段(第2、3節):講貝多芬在茅屋外邊聽見琴聲。
第三段(第4—7節):講貝多芬為盲姑娘彈琴。
第四段(第8—10節):講貝多芬彈奏《月光曲》。
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講了關于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表現了他對窮苦人的同情和愛。
寫作特點:
課文在描寫實實在在的事物時,加進了人物由實實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使文章表達的感情更深刻。
【六年級語文《月光曲》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語文《月光曲》教學設計04-07
小學語文《月光曲》教學設計03-21
六年級語文《月光曲》教學設計06-23
六年級語文《月光曲》教學設計04-05
語文《月光曲》教學設計8篇04-07
語文《月光曲》教學設計(8篇)04-07
六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03-13
六年級上冊語文《月光曲》教學設計05-02
六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教學設計03-07
小學語文《月光曲》教學設計3篇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