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望月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望月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鍍”的含義。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透過語言文字體會“江中月”之美景,感受望月的樂趣及小外甥的聰明好學、想象力豐富。
4.通過朗讀訓練,激發學生主動積累詩句的興趣,啟發學生展開幻想的翅膀,用童心來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學重難點:
1.能透過語言文字體會“江中月”之美景。
2.通過朗讀訓練,激發學生主動積累詩句的興趣,啟發學生展開幻想的翅膀,用童心來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看板書“月”,你們知道哪些關于月亮的古詩?
2.除了古詩你們還能想到關于月亮的故事嗎?(嫦娥奔月、吳剛伐桂)
3.剛才同學們誦讀了那么多關于月亮的古詩,和月亮有關的故事。是呀,月升月落,月圓月缺,月亮總是能夠給人們帶來無數的遐想,無數的詩人,作家們用文字去謳歌,音樂家們用音符來贊美,畫家們用畫筆來描繪,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現代著名作家趙麗宏先生所寫的——望月。 4.板書課題,齊讀。
二、生字詞教學
1.(出示詞語)點名讀。讀完找生糾正。自己大聲讀讀。
剪影 鍍上 比喻 船艙 凝望 外甥 云絮 封鎖 瞳仁 繪聲繪色 峨眉山 清幽曠遠
不假思索 呵欠 氣氛
字音:有哪些字是容易讀錯或者寫錯的?不假思索、呵欠、氣氛、外甥 字形:三個生字的結構都是左窄右寬。 詞義:有哪些詞語的意思你不太懂?
剪影:只表現物體的'輪廓,而不表現具體的細節。 繪聲繪色:描寫敘述非常形象逼真。
清幽曠遠:(找近義詞)清靜、幽靜、悠然自得,形容意境的。
三、初讀課文
1.點名分自然段讀課文,糾正評價。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同學們的小節號都已經標上了,這篇課文一共21個自然段,哪個自然段比較特殊、和其他段落不一樣的?(12小節,兩個省略號,這叫刪節號,表示省略了整個自然段。)
3.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圍繞“望月”先寫了什么,再寫了什么,最后寫了什么?——欣賞江中之月
品讀詩中之月
感受想象之月 (板書)
4.根據作者的寫作順序,我們可以給課文怎么分段呢?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賞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賽背誦寫月亮的詩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對月亮的獨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獨自一人在甲板上展開了幻想的翅膀。
四、感悟“江中月”
1.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去欣賞這月光下的美景。下面就請同學們輕聲自由地讀一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筆畫出讓你心動,讓你覺得優美的詞語或者句子,你覺得它美在哪里,在旁邊批注上自己的感受。
2.匯報交流:
(1)將“安詳”與“安靜”進行比較,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安詳:不僅包含了靜和安寧的意思,作者還把月亮當人來寫,給人以親切和親近感。“安詳”寫出了月色下景物的寧靜,你能不能試著把這種寧靜的感覺讀出來。不要快,要體會“寧靜”。)
(2)“流動、閃爍、跳動”讓我們感受到了月色中江景的動態美。“千點萬點”說明江面上跳動的光斑極多,數不清;“晶瑩閃爍”說明光斑有光澤,像星星一樣一閃一閃,很美;“在跳動”說明光斑有節奏。有彈性地跳躍,給人以活潑可愛之感。讀出動態美。
(3)月光下,蘆蕩、樹林和山峰只留下了黑色的輪廓,真像用黑色的紙剪下來貼在遠處似的,隱隱約約,有一種朦朧美。
(4)同學們,你能否將這里的鍍字換成其他的字?(灑、鋪、罩)“鍍”妙在何處?看看它的字形,再讀讀文中那句話,想想它的意境。(金字旁表示金屬,金屬均勻的涂抹在物體的表面就叫“鍍”。這里寫出了月光的清淡、均勻和閃閃發光的意境美。)
(5)這里的月光為誰鍍上?它們是指什么?(蘆蕩、樹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 夜晚是黑色的,但是月亮卻為它們鍍上了一層銀色的花邊,這是什么美?(顏色美)
3.配樂朗讀
(1)此時此刻,月亮、月光和月色已經融為一體。下面我們跟著音樂來讀一讀,看誰讀得最好,最有感情?其他同學們閉上眼睛一邊聽一邊感受畫面。
(2)生跟著音樂齊讀,背誦。
五、賞讀經典美文,感受語言美
過渡: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剛才我們一起欣賞了一幅恬靜的“月下美景圖”,都深深地陶醉了。皎潔的月亮,清柔似水,曾給了人們多少夢幻,多少遐想。朱自清、巴金、冰心等大文學家都曾描繪過它,贊美過它。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請同學們試著把它讀好。
1.出示《荷塘月色》、《月光曲》、《寄小讀者》,點名讀。
2.小結:今天,我們靜靜地跟隨著作者欣賞美麗的月色,正當作者賞的盡興時,偶然回頭,發現多了一個人——小外甥,他們又會交談些什么呢?我們下節課接著說。
望月教學設計2
【設計理念】
《望月》是蘇教版第十冊第七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構思獨特、感情真摯的散文詩,文章語言雋永、意境優美、生動有趣,使聰明好學、愛幻想的小外甥躍然紙上。教學過程中,以品讀為主線,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立足點,以商討為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理念,重視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一生成,抓住課文的留白點,充實更多的語文教學資源。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激發他們熱愛文學的興趣,萌生探求文學殿堂的欲望,讓追求真善美、熱愛語文的“月光”真正灑進每個孩子的心田。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課文的學習,掌握根據不同結構的段落采用不同的學習方法。
4.能聯系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月光和小外甥對月光產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感受望月的樂趣。
5.通過朗讀訓練,激發學生主動積累詩句的興趣,啟發學生展開幻想的翅膀,用童心來感受和反映世界。
【重點、難點】
1.聯系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月光和小外甥對月光產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過朗讀訓練,啟發學生展開幻想的翅膀,用童心來感來感受和反映世界。
【切入點】
望月的.樂趣在哪里?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們喜歡月亮嗎?為什么?我們的先輩們曾經在詩歌中表達了月亮無限的熱愛和贊美。大家知道哪些有關月亮的詩句?誰背誦給同學們聽聽呢?
2.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有關月亮的課文,文中也有不少描寫月亮的詩句,請同學們仔細讀課文。
3.出示課題 24、望月(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自學要求:
(1)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2)自由輕聲讀課文,自學生字詞語,結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部分詞語。
(3)再讀課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問題。
2.指名分段朗讀課文,檢查詞語讀音,提示注意點。
3.學生質疑,理解部分詞義:
對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能解決的隨堂解決,不能解決的放到下節課。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思考:課文是不是僅僅寫月亮的?除了寫賞月外還寫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導學生給課文分段.提示:課文哪些段落寫賞月,哪些寫背詩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賞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賽背誦寫月亮的詩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對月亮的獨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獨自一人在甲板上展開了幻想的翅膀。
四、布置作業
第 二 課 時
一、復習導入。
1.這篇課文寫的是誰?(板書:“我”和小外甥)
2.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獨自一個在江輪甲板上賞月,看到的月光照耀下江上景色是怎樣的呢?(板書:賞月)
二、品讀課文,啟發學生展開幻想的翅膀,用童心來感受和反映世界。
(一)品讀第一段
1.自由朗讀課文第一段。
2.學生交流。引導學生說出:作者描寫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們面前展示了一幅動人的圖畫。板書:月下江景 美麗如畫
3.學生思考:作者描繪的圖畫上有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是什么樣子的?
4.出示圖畫,請同學們看看,是不是你們腦海中浮現的畫面。
師范讀,學生邊看圖,邊聽,感受圖畫的整體意蘊。
5.讓學生回憶課文,嘗試背誦。
(二)品讀第二、三段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思考:你覺得小外甥是個怎樣的孩子?
學生交流后板書:聰明好學 愛幻想
1.品讀第二段
(1)學生自由讀課文。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聰明好學、愛幻想的特點?
學生自由讀后交流。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調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頭凝望著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師質疑:月亮怎么會把小外甥叫醒呢?
(3)分角色朗讀課文。
(4)了解詩句的意思。指名學生解釋、教師點撥理解。
(5)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月亮的詩句嗎?(學生自由背詩后指名回答,師出示搜集的有關詩句進行補充,學生選擇其中的感興趣的1、2句讀讀、背背)
(6)出示句子:詩,和月光一起,沐浴著我們,使我們沉醉在清幽曠遠的氣氛中。
(7)學生反復朗讀,體會句意,體會意境。
學習了第二段課文,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2.品讀第三段
(1)過渡:
他的聰明好學還體現在哪里?愛幻想又體現在哪里?讓我們來繼續學習課文。
(2)學生自由讀課文。討論交流。
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歡看我們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閉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睜開,每個月都要圓圓地睜大一次……”
(3)繼續讀課文,重點讀讀描寫小外甥說話時的動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①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兩個烏黑的瞳仁里,一個又一個亮晶晶的小月亮閃閃發光。
②……小外甥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③他繪聲繪色地說著,仿佛在講一個現成的童話故事。
圈出你認為應該重讀的詞語,有感情地朗讀,細細品讀。
學生交流感受。引導學生說出:小外甥活潑可愛,天真好奇,愛幻想,而且善于幻想,頭腦里裝滿了奇妙有趣的東西。
(4)分角色朗讀這一段。
(三)、品讀第四段
1.齊讀課文。
2.啟發談話: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開了幻想的翅膀。你們想不想隨著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先請你閉上眼睛。
三、聽師范讀,展開想象
1.師范讀整篇文章,學生閉目靜聽,感受文章的整體意韻美。
2.啟發學生幻想。
現在,你就是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你一個人。你久久地凝視著月亮消失的地方。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陽,想到了彩虹,想到了風雨……請你展開幻想的翅膀,在廣大的天空中盡情地飛呀,飛……
(學生閉目遐思、幻想。)
3.引導學生把幻想的東西說出來。
四、指導背誦課文。
1.根據課文的思路理清敘述順序。
2.逐段進行指導背誦,學生選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五、舉行賽詩會。
1.四人小組內先背誦,推薦一位在班級里比賽。
2.每組一位代表上臺朗誦。
(推薦學生代表四位作為評委。)
3.總結賽詩情況,宣布優秀選手。
六、布置作業。
每人回去搜集三首與月亮有關的古詩,進行摘抄。
板書:
24、望月
月下江景 美麗如畫
比背詩句 聰明好學 夜中望月
聰明好學 愛幻想 樂趣無窮
獨坐甲板 展開幻想
教學感悟:
本課的教學設計有以下特色:
1.為朗讀為主線,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的能力。
2.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立足點,以商討為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理念,重視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一生成。
3.注重學生語言積累,培養語感能力。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望月》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從書面語言中獲取信息,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引導學生探究性、創造性地感受、理解、評價、鑒賞文本。在對話中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成長。
望月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會寫“宮、侯”等8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學會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古詩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4.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詩人所運用的表達方法。
9654;教學重點
1.學會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品味詩句,感知古詩大意。
2.指導背誦,積累古詩。
9654;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詩人所運用的表達方法。
9654;教學策略
1.字詞教學
在字音教學上,要注意本課的多音字:“纖”讀“xiān”;“脈”讀“mò”。在字詞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時,先放手讓學生借助課文中的注釋,聯系上下文進行自學,說說詞語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學生把初步理解的詞語放進詩句中去,試著講講詩句的意思。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適當點撥即可。
2.閱讀理解
本課的三首古詩分別寫了三個不同的節日,描寫了不同的風俗習慣。學習古詩時,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注釋、聯系古代文化常識、結合課文插圖等理解詩句的意思。同時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以豐富學生對古詩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9654;教學準備
1.預習提綱:完成《狀元大課堂8226;好學案》對應課文預習作業。
2.準備資料:多媒體課件、字詞卡片。
9654;教學課時3課時
第1課時
《寒食》
9654;課時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2.邊讀邊看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象和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9654;教學過程
板塊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能列舉一下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嗎?(指名學生答)那么,你們知道清明節的前一天是什么節日嗎?(寒食節)寒食節在我國很早就有了,許多詩人都曾寫過關于寒食節的詩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紹一首——韓翃的《寒食》。(板書:寒食)
2.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教師談話導入,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有利于學生了解寒食節的具體時間,為理解詩句打下良好基礎。
板塊二理解詩題,走近作者
1.交流資料,了解寒食節。
(1)同學們,通過預習查資料,你們對寒食節一定有所了解,誰來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學生說。
(3)教師小結:寒食節也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節前1~2天。這一天,人們禁煙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斗雞等風俗。
課件出示
寒食節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2.了解作者韓翃。
課件出示
韓翃(719—788),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進士。建中年間,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賞識,最終官至中書舍人。韓翃的
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
3.指名學生讀詩。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設計意圖】交流資料既是對學生課前預習的檢查,又培養了他們收集資料的良好習慣。同時,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有助于學生感悟詩情,深入體會詩人的情感。
板塊三初讀古詩,把握大意
1.自由讀詩,結合注釋說說詩句的含義。
2.解釋詞語。
課件出示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帝御花園里的柳樹。
漢宮:這里用漢朝皇宮來指唐朝皇宮。
傳蠟燭:寒食節禁火,但朝廷傳賜蠟燭給公侯之家,受賜的可以點火。
五侯:這里指天子寵幸之臣。
3.解釋詩意。お
(1)指名學生說。
(2)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處都飄散著落花,寒食節里御花園中的柳樹在春風中搖曳。
(3)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宮里忙著傳送蠟燭,蠟燭燃燒時升起的輕煙飄進了王侯貴族之家。
板塊四化詩為畫,體會意境
1.這首詩中哪些句子描寫了春意?
指名學生答。(課件出示: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詩人立足高遠,視野開闊,將全城景物盡收眼底。“春城”一詞,高度凝練而華美。“春”是自然氣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
2.詩人說“無處不飛花”而不說“處處飛花”,為什么?
“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詩人不說“處處飛花”,因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說“無處不飛花”,用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地增強了肯定的語氣,有力地烘托出城內春意之濃郁。
3.誰能說一說“飛”字用得好在哪里?
“飛”字極富動感,不僅有助于表現春天的勃勃生機,還說明了詩人在描寫時措辭之精當。“飛花”就是指落花隨風飛舞,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說“落花”而說“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意蘊深遠。
總結:由此我們可以充分體會到詩人煉字的功夫。可以說,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在于一個“飛”字。
4.“寒食東風御柳斜”這句詩的重點是什么?
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園。園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影無形的,我們只能從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說來,“斜”字也是在間接寫風。
5.探討:《寒食》是按什么順序描寫的?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指名學生回答。
按從白天到夜晚的時間順序描寫的,描寫了落花飛舞、楊柳搖曳、輕煙四散等景色。
6.寒食節那天全國禁火,夜幕降臨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宮里卻出現了一個怎樣奇特的景象呢?是誰可以享有如此特權?如果你是長安的百姓,看到這些你會有什么感受?
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宮廷里卻正忙著傳蠟燭。(不滿,輕蔑)
7.“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諷喻皇宮的特權以及宦官的專寵。
8.指導學生背誦全詩。
9.總結:這首詩主要描寫了寒食節里,全城處處飄飛著落花,御花園中的柳枝隨風飄拂。夜幕降臨,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宮廷里卻正忙著傳蠟燭,輕煙飄進了王侯貴族之家。詩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
【設計意圖】“一切景語皆情語。”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詩中描繪的景色,由這首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從所寫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對主題的一個升華,環環相扣,便于學生理解,引導學生層層深入。
9654;板書設計
第2課時
《迢迢牽牛星》
9654;課時目標
1.了解《古詩十九首》相關常識。
2.品味詩歌語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體會詩中蘊含的相思之情。
9654;教學過程
板塊一創設情境,導入詩題
1.教師談話:大家一定誦讀過這樣的句子——“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是《詩經》中人們的淺唱;“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這是漢樂府中人們的歌詠。
2.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取法于《詩經》和漢樂府,但也有它獨特的魅力。讓我們一同走入《古詩十九首》中的第十首《迢迢牽牛星》。(板書詩題:迢迢牽牛星)
3.指名學生讀詩題。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并引導學生回憶所學或所了解的古詩,將學生帶入學古詩的氛圍中。1.課件出示填空題,比比誰回答得快。
板塊二初讀全文,讀通讀順
1.學生自由讀全詩。教師提出要求:讀準字音,把詩讀通、讀順。
2.課件出示易讀錯的字。
迢纖泣涕盈脈
3.指名學生讀字。
重點強調:“纖”讀“xiān”;“脈脈不得語”中的“脈”讀“mò”。
4.讀出節奏。
指名讀,讀出古詩的`停頓和節奏。
課件出示
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5.讀出韻味。
關注字音的同時,爭取讀出古詩的韻味和自己的理解。
6.教師范讀。
7.自由練讀。
8.學生齊讀。
小結:學習詩歌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誦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讓我們伴隨著朗朗書聲開始這首詩歌的學習。
【設計意圖】讀得正確,讀出節奏,讀出韻味,使學生在逐層提升的誦讀中感到學習古詩十分有意思、有情趣,為熟讀知意打下基礎。
板塊三探究內容,品味詩情
1.導入:讀懂詩,讀出詩里包含的意思,這才是學習詩的正式開始。詩就像一杯濃濃的咖啡,需要細心品味,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仔細品味一番吧!
2.自讀自悟。
通讀全詩,思考:這首詩寫了一個什么故事?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3.討論匯報。
織女(河漢女)思念牛郎。織女是全詩的主人公。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調較為哀怨。
4.讀完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個詞語來抒發你讀后的感受,你會用哪個詞語呢?
指名學生回答。(板書:傷感)
5.如果用一個詞語將詩中傳遞的情感描摹出來,你認為哪個詞語最合適?(板書:相思)
6.帶著這樣的感情,再讀詩歌,體會一下,詩歌借助了哪些語句來傳遞這份相思的傷感與哀怨呢?指名學生答。
(1)課件出示詩句: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迢迢”指遙遠。今天這個詞語仍然富有生命力,我們形容路途遙遠,會說“千里迢迢”。“迢迢”和“皎皎”兩個詞相互呼應,相互補充,意思是牽牛星和織女星相距十分遙遠,都很明亮。
牽牛星在遙遠的地方,這遙遠的距離使得主人公內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牽牛星真的離她那樣遙遠嗎?在詩句中有沒有其他的發現?
(2)課件出示詩句: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①“札札”是象聲詞,形容織布機工作時發出的響聲,給人一種靜謐中的雜亂之感。而“弄”這個字,是擺弄、撫弄的意思。一個動詞就透露了此時織女的心境,寫出了她心不在焉、心神不寧的樣子。
②札札機杼亂人心,最是織女愁腸時。其實,《木蘭詩》中有一句與此句類似,同樣抓住了“機杼”這個意象,來寫女子的愁情。是哪句呢?“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同樣是用有聲來襯寂靜,以有聲來傳悲情。
(3)課件出示詩句: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弄懂“不成章”。這三個字蘊含著一個“思”字,揭示了織女的內心動態。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織女悲苦內心世界的表露,她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終日勞作卻“不成章”。
③“泣”的本義是眼淚,特指無聲流淚或低聲地哭。“涕”也是指眼淚。
④“零”本是指雨緩緩而降,引申為降落、落下。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無法抑制的織女淚。這里運用了夸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突出了織女相思之苦。
⑤有感情地朗讀。
(4)課件出示詩句: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銀河清澈且水不深,他們相互之間的距離又能有多遠呢?
(5)課件出示詩句: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①“盈盈”寫出了水之清澈,既能表現水波的晶瑩,又能表現女子的魅力,還可以想象出女子眼含熱淚的神態,令人回味無窮。“盈盈一水”至此也成了阻隔兩情的象征。
②“脈脈”用來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達情意的樣子。織女只能深情地凝望著對方,卻不能說話。
7.齊讀古詩。
8.有人評價這首詩是《古詩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詩作,借天上之事,傳人間之情。再讀詩歌,讓我們體會一下這首詩歌“深深的話,淺淺地說”的語言之美。
疊字是指兩個相同的字組成的詞語,又稱復字、重言。這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修辭方法。兩字相疊被稱為單疊,四字相疊被稱為雙疊。在本課中,運用了“迢迢、皎皎、纖纖”等6個疊詞。這些疊詞無論是用于描摹景物,還是刻畫人物、敘述情境,都在反復吟詠中創設出纏綿的意境。
9.指名讀詩,讀出疊詞的韻律美。
【設計意圖】詩詞的教學重點在想象、品讀、悟情。在學生自主感悟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進行交流,在關鍵處給予指導。最后緊扣人物心情,用一連串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反復品讀詩句,讀出詩詞背后的那份情,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設計
9654;板書設計
第3課時
《十五夜望月》
9654;課時目標
1.正確、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并背誦古詩。
2.感受這首詩的畫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詩中抒發的感情。
3.學習生動形象又含蓄委婉的表達方式;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9654;教學過程
板塊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1.中秋佳節即將來臨,在這個傳統佳節里,我們會做些什么呢?(吃月餅,賞月)
2.圓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總是帶著些平日里沒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對月提筆,一抒己志。
3.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古詩《十五夜望月》。(板書課題)
4.交流:讀了課題,你知道了什么?(這首詩描寫了詩人中秋夜賞月的情景)
5.了解詩人王建。
課件出示
王建(768—835),唐代詩人,字仲初,許州(今河南許昌)人。王建是大歷進士,早年即離家寓居魏州鄉間。20歲左右,與張籍相識,一道從師求學,并開始寫樂府詩。他寫了大量的樂府詩,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時政弊端。他的樂府詩與張籍齊名,世稱“張王樂府”。所作《宮詞》百首,在表達傳統的宮怨之外,還廣泛地描繪宮中風物,是研究唐代宮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詩選自《王司馬集》。
【設計意圖】學起于思,學生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以發展。思,能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板塊二初讀古詩,讀出韻味
1.自由讀詩,讀通讀順。
請同學們把這首詩認真讀兩遍,第一遍讀準字音,把詩讀通、讀順;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圓。
2.指導朗讀,讀準字音。
(1)第一句中的“棲”讀作“qī”,在這里是指“烏鴉在樹上休息”。
(2)“濕桂花”的“濕”是翹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盡”是前鼻音。
3.賽讀古詩,讀出節奏。
讀詩不光要字正腔圓,還要讀出節奏。請男女生比賽讀,讀出這首詩的節奏。
課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設計意圖】教給學生讀詩的方法,由讀得字正腔圓,到讀出節奏,再到讀出音韻美。朗讀要求逐步提高,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古詩的美。
板塊三把握大意,整體感知
1.結合注釋,理解重點詞語。
課件出示
十五夜: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鋪了一層白霜。
2.指名讀第一、二句,并理解意思。
課件出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1)指名讀。
(2)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學生交流: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上了一層白霜,樹枝上棲息著烏鴉。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濕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讀第三、四句,并理解意思。
課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1)指名讀。
(2)指名說詩句的意思。
學生交流:今夜人們都望著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誰的身上?
4.理解詩句,全班齊讀古詩。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課文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并讓學生帶著理解朗讀古詩。
板塊四精讀古詩,感悟詩情
1.為什么詩中寫的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時節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農歷八月,也就是中秋時節盛開。
2.“人盡望”描繪出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描繪出了中秋之夜人們爭相賞月的情景。
3.詩歌前兩句描寫的景物中,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個景物?為什么?
4.用自己的語言說說,“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中的“冷”字寫出了景物怎樣的特點?它是從哪個角度來描寫的?這兩句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景色?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冷”字寫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從觸覺的角度寫的。這兩句詩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圖景,表現了詩人在異鄉孤寂、悵然的心情。
5.詩歌后兩句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鄉之情)
6.全詩營造了怎樣的氛圍?詩人借此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全詩營造了月圓人缺、靜寂孤苦的氛圍,抒發了詩人的離別之情、思念之情。
7.《全唐詩》在收錄這首詩時將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認為哪一個字更有表現力?
“落”字更有表現力,“落”字新穎妥帖,不同凡響,給人以形象的動感,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起灑落人間,同時也與“無聲”相契合,凸顯月夜的靜。而“在”字則相形見絀,平淡寡味。
8.齊讀全詩,體會詩人的思念之情。
9.用多媒體展示從不同角度所看見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樓新月、水邊望月等,學生根據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圖景發揮想象。
10.指導學生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11.請同學們課下收集其他有關表達游子思鄉之情的古詩,并注明作者。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能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古詩,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礎上熟讀成誦,積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
[教學反思]
本課三首古詩皆包含著傳統節日的習俗。韓翃的《寒食》用白描手法寫實,刻畫了寒食節時皇城內美麗的春色和宮廷的生活場景;《迢迢牽牛星》借神話傳說中牛郎、織女被銀河隔開,只能在七夕相見一次的故事,抒發了女子因愛情遭受挫折而痛苦憂傷的心情;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描繪了月朗風清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環境氣氛,抒發了詩人因思念家鄉、思念親人而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
1.讀中理解。
在古詩的教學中,朗讀和感悟古詩意境是重點。首先就要檢查預習情況,讓學生在讀準確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借助文中注釋理解詩句。
2.讀中感悟。
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讀出韻味,感悟古詩所傳達的情感。例如,在讀中感悟詩人韓翃借古喻今,對現實不滿的情感;在讀中感受詩人王建因思念家鄉、思念親人而倍感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
3.讀中想象。
讓學生通過尋找詩中描寫的景物,結合自身感悟和課件展示的美景圖等,再用自己的語言把想象的畫面描繪出來。在讀中想象,能幫助學生較好地感悟詩中的意境。
望月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一至十二自然段。
2、指導學生學會本課生字,理解部分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引導學生理解文中描寫月光的句子,感受小外甥的聰明好學,激發學生對積累詩句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體會欣賞描寫月光的句子,激發學生對積累詩句的興趣。
教學準備:
1、學生搜集有關月亮的詩句并背誦。
2、生字詞、插圖等的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揭題
1、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非常優美的文章:《望月》。
2、板書課題:望月。
二、檢查預習
師:課前同學們都做了預習,老師想檢測一下大家的`預習成果。
1、檢查生字詞的朗讀
①投影出示:生字詞。
②指名當“小老師”:
誰能當“小老師”,把你認為最難讀的生字詞找出來,給大家提個醒。
③指名讀:
在小老師的提醒下,相信你已經能正確地朗讀這些字詞了,誰來讀一讀?
④齊讀。
2、檢查課文的朗讀
師:課題“望月”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們來讀課文。
①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師生相機糾正。
②師生評議:誰讀得最好,為什么?誰讀得比以前進步了?
③交流:“望月”是什么意思?(觀賞月亮、欣賞月光)
三、精讀課文一、二自然段
1、談話:
師:你有過欣賞月光的經歷嗎?你見過哪些月下的景色,誰來說說看?
2、看圖說話:
師:夜深人靜,作者“我”走到了江輪甲板上也欣賞起月下的景色。
①投影出示:書中插圖。
②指名說話:
你們看,美嗎?能用你自己的話描繪一下嗎?
3、聽第二自然段的錄音:
同學們說得真美,書中寫得更美!打開書,聽課文錄音,看書中怎樣寫的?
4、自讀第二自然段:
是不是寫得很美?想不想自己讀一讀這一自然段?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兩遍,更深切地體會它的美。
5、指名讀:
①交流:在讀的當中,你覺得哪一句寫得最美?能讀給大家聽嗎?
②指名讀,師生評議。
a、師:你喜歡這句話中哪些詞語?(相機指導學生理解“黑色剪影”等詞)
b、還有誰想讀?(或:誰愿意向他挑戰?)
6、齊讀:
這么美的景色,我們應該一起帶著感情美美地讀一讀。
四、精讀課文三至十二自然段
1、過渡:月色這樣美妙絕倫、富有詩意,作者“我”看得都入了迷,以至身邊什么時候多了一個人,都沒有發覺。這個人是誰?板書:小外甥
2、討論:
①師:小外甥是個怎樣的孩子?請你從文中找出一句話來概括。
②學生自讀自找。
③交流。
④投影出示:
小外甥聰明好學,愛幻想,和他交談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⑤齊讀上面的句子。板書:
聰明好學
小外甥
愛幻想
3、討論:
①師:小外甥的聰明好學體現在哪兒呢?自讀下文思考問題。
②學生自讀思考。
③交流。(小外甥敢于向“我”這個大人挑戰背詩,而且背了很多)
④板書:背詩。
4、精讀賽詩的內容。
①背了哪些詩?請你用筆畫出來。
②同桌分角色讀,要分清哪句詩是誰背的,還要注意讀出古詩的味道來。
③指名分角色讀、男女生分角色讀。
5、引讀:月光美,詩也美。詩和月光一起沐浴著我們,使我們(沉醉在……氣氛中)。
6、拓展:
①過渡:十一自然段后面的省略號表示什么?(還有許多詩句)寫月亮的詩是多如繁星。小外甥聰明好學,能夠背誦那么多!你們是不是也和他一樣聰明好學呢?下面,我捫分成兩個組,也來你一句、我一句地賽詩,好嗎?
②學生分成兩個組賽詩。
③小結:事實證明,你們也很聰明好學,如果你們還能把書中的詩句以及你搜集到的這些詩句意思弄明白,你們就顯得更加聰明好學了,能做到嗎?
五、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隨作者一起欣賞了月下的美景,還認識了聰明好學、愛幻想的小外甥。知道小外甥的聰明好學體現在他能背很多的詩句,那么他愛幻想又體現在哪兒呢?下節課我們繼續討論。板書:?
板書設計:
21、望月
聰明好學背詩
小外甥
愛幻想?
望月教學設計5
一、 了解作者
唐代王建,與當時的著名詩人張籍齊名,兩人創作詩歌的風格相似,并稱“張王樂府”,后人稱為“張籍王建體”。
二、讀出“望”之畫面美
八月十五的夜晚,詩人望月,望月到了哪些景象呢?
1、“白”
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會聯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讓人仿佛置身于靜謐清美的意境之中。
我們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樣傾瀉下來,地上仿佛滿浸著清澈透明的水,樹的影子照在地上,隨風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搖曳。
2、“棲”
正常的語序應該是“鴉棲樹”,但為了押韻,詩人調整了語序。
主要應該十五夜望月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
王維“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我們仿佛聽到烏鴉等小鳥一開始被明亮的月色所驚動,撲楞楞地展翅欲飛,聲音喧鬧,逐漸逐漸聲音低落下來,最后終于沒有聲音。
“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煉,既從側面寫了月色之皎潔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3、“濕”
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濕潤了。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潤之久,也表明露水輕盈無跡。
我們仿佛聞到庭院中彌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飄”,傳說人間的桂花樹是廣寒宮里那棵桂花樹的種子落到人間后生長出來的。那么人間的桂花香了,廣寒宮里的桂花也應該香了吧。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帶給讀者的是十分豐富美妙的聯想。
4、詩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無聲,望出桂香飄逸,望出天上人間。畫面有聲有色有味,清美靜謐,清雅雋永。
三、讀出“望”之情感美
1、月出東山,詩人在望,烏鴉入睡,詩人還在望,桂花濕潤,詩人仍在望。從這個“望”中你能讀出詩人什么情感嗎?
“秋思”,秋天的情思。 說的很含蓄,點而不露。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 《天凈沙 秋思》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張籍《秋思》
“征客無歸日,空悲蕙草摧。” ——王昌齡《秋思》
“相思阻音息, 結夢感離居。” ——蕭愨《秋思》
秋思:秋天,天氣轉涼,大雁南飛,花木凋零,萬物蕭條,身處在異鄉的游子感受到這一切,感慨一年又匆匆流逝,而自己仍在漂泊,仍不能與家人團聚。這首詩中,夜深露重,詩人卻久久不肯睡覺,從這個“望”中你能感受到詩人怎么的心情?
秋思,秋天思念親人的孤寂傷感之情。
四、讀出“望”之表達美。
但我們從詩句中能直接讀出詩人這種懷人的愁緒嗎?沒有,詩人表達得很含蓄很美。
1、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這兩句的意思。
今夜,中秋的晚上,月亮這么明亮,所有的.人都在看月,賞月,不知道這懷人的愁緒會落到哪一家。
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人,家里的人思念在外的親人,這濃濃的愁思啊,到底會落到哪一家呢。
言外之意:再怎么落,難道還有我的愁思深嗎?
不直接抒發自己的懷人愁思,而是用委婉的疑問語氣,使自己的情感表達更蘊藉深沉。
這種表達情感表達方法含蓄雋永,耐人尋味。這叫間接抒情。
也有一種情感表達方法,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叫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
兩種情感表達方法各有好處。
2、“落”
詩句中還有一個動詞,用得不同凡響,新穎別致,讓人眼睛一亮。這個詞語能否換成“在”?
“落”:理解詞語先思考什么意思,再聯系詩句意思,品味詞語在詩句中的具體意思,并與平常的用法作比較看好在哪里。
運用擬人的手法,化無形為有形,給人以動的形象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起灑落人間,用得不同凡響,新穎別致。
五、讀出“望月”之情結美
1、按老師的要求說出詩中的詞語或詩句。
直接表達月光如水,澄澈透明;從聲音這個角度側面表現中秋夜晚之寧靜;突出詩人望月之久,表現孤寂之情;用委婉的疑問語氣含蓄表達
自己愁思之深。
2、事實上,月亮在中國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國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麗的。看到月亮,有許多美妙的感受、聯想就會自然而然涌上心頭。淡淡的月光,濃濃的情愫,無論世事變遷,滄海桑田,它,依舊恒懸于黑幕上,照在所有愛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種淡泊叫“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種鄉愁叫“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成就了一種惆悵叫“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成就了一種傷情叫“楊柳岸,曉風殘月”,成就了一種安慰叫“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種祝福叫“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人們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載著人世間種種情思,如詩一樣,懸掛在天空之上,懸掛在古人與我們之間,也懸掛在你我之間。
3、課后請同學們搜集有關月亮的詩句,注意寫出作者及作品名。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下獨酌(李白)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望月懷遠(張九齡)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霜月(李商隱)
望月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分析:
《十五夜望月》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中秋詠月詩詞三首》。本單元以民俗文化為主題。民俗文化是斑斕多彩的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秋節是其中匯聚著最瑰麗色彩的一個傳統節日。古典文學中有很多優秀的中秋詠月詩詞,語言凝練優美,情感真摯感人,并且帶有集體情感的特點。王建的這首《十五夜望月》就為我們描繪了中秋之夜中庭美麗清冷的月色,表達出對家鄉的無限思念之情,其辭約,其質樸,較適合初一學生誦讀品味。所以本文的重點難點定為對詩歌中景物特點及情感的把握,對詩歌欣賞方法的學習與實踐。
學生學情分析:
1、《十五夜望月》面對的是一群初離家庭、寄宿學校的學生,教學時間也大約在中秋節之前。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較能體會到詩歌中的氛圍和情感,感受傳統中秋的文化特色。
2、相較于小學階段,初中的孩子對情感的體驗更敏銳、更細膩、更準確、更透徹。同時,學生還保有豐富多彩的想象力,較適合通過想象法來把握詩歌。
3、《十五夜望月》是初一學生在初中階段第一次接觸到的古詩教讀課文。雖然在小學階段學生已經接觸過一定的古詩詞,但是,小學階段的古詩學習還重在對詩歌整體的初步把握,并未涉及到鑒賞詩歌的方法指導。所以,有必要根據詩歌特點對學生讀詩進行一定的方法指導。
確定教學目標: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語文學習必須強調和協調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相互滲透和協調發展。因而我從三方面擬定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讀懂詩歌,體會詩中描寫的景色特點,感受詩歌營造的氛圍,體悟詩歌抒發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目標:自主探究式地通過朗讀、想象、品詞、知人論世等方法來鑒賞詩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詩人在中秋之夜的懷人情思
2、教學重難點:對詩歌景物特點的把握,氛圍的感受,情感的體悟是重點。詩歌鑒賞方法的學習是難點
3、課時安排:
雖然本詩很簡短,詩歌情感本身比較明顯,但是因為詩歌語言本身的高度凝練的特性,也因為是初中階段第一次詩歌鑒賞方法的指導課,所以在教學上我安排一節課的時間,用完整的一節課好好品味本詩。
4、課前準備:
學生:朗讀詩歌,初步了解詩歌
教師:①制作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②教師搜集詩人的背景資料,并寫課堂練筆的下水片段
③問題情境的設計盡可能讓每個學生有話想說,有話要說
選擇教學資源:運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及利用圖書館館藏資料
整體設計思想:
依導入新課,營造氛圍——朗讀詩歌,整體把握——想象品味、景物特點——知人論世、把握情感——再讀詩歌、課堂小結——課外小詩,現學現用的思路安排教學步驟。
先由中秋的話題引入詩歌,營造學習氛圍,并且強調詩歌的凝練和豐富,提醒學生專注學習。接著初讀詩歌,明確本詩為七言絕句,然后在聽讀和跟讀中整體把握詩歌。然后請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根據詩歌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第一二句中的景象,在分享和探討中把握景物特點,為下面的情感把握做好準備。第四步教師介紹詩人的相關背景知識,解決情感體會中出現的矛盾問題。第五再讀課文,在了解詩歌情感的基礎上注重朗讀的語音語調,在朗讀中加深情感的體會。在課堂尾聲,教師要為學生小結本堂課中涉及的詩歌閱讀的方法,并提供適合的課外詩歌,運用課堂學習的方法進行賞析練習。
教學方法的確定:
針對本首詩歌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選擇和組合教學方法。朗讀法感知文本,想象法拓寬豐富文本,圈畫法品味重要詞句,創設問題情境來啟迪思考。“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種訓練手段滲透在課堂教學中。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策略和方法:
首先,精心設計課堂問題,循序漸進,問題明確有效。
其次,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并且運用教師例文來幫助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再次,引導學生探究疑難,在討論中自主地體會到詩歌的妙處
最后,加強總結和練習,在適合的練習中強化課堂學習的詩歌鑒賞方法
本設計的特色或亮點:
想象描寫環節的設計:給學生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通過自己的想象去理解詩歌,其實是對詩歌的再創作,并且通過交流加深對詩歌的把握。教師例文的展示,既能幫助學生彌補不足,同時也能營造課堂民主平等的氛圍,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領學生和教師一起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去
課外練習環節的設計: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及時地通過練習來鞏固和復習課堂中學到的方式方法,體現出對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和重視。
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中秋佳節即將來臨,在這個傳統佳節里,我們會做些什么呢?(吃月餅,賞圓月)。確實,圓月,是中秋的.象征。這天的月亮,總是帶著些平日里沒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對月提筆一抒己志。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第十三課《中秋詠月詩詞三首》。大家把課本翻到109頁。一般來說詩歌是所有文體中最短小的,但是別看它們是小身材,其實有大味道呢。詩歌語言因高度凝練而充滿豐富的形象和意義,要我們花大力氣去體會。所以,我們今天這節課如果能夠把《十五夜望月》這首短小的詩真正讀懂,讀通,那就是同學們的成功了。這首詩的題目或者還可以寫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板書課題)(解題,見注釋,注意古代以官職來稱呼別人的文化習慣)
初讀詩歌,明確體裁
師:有沒有同學樂意先來幫我們大家讀一下這首詩?(生讀)
師:你知道這首詩的體裁是什么嗎?這還用問嗎?當然是古詩咯。問題是從文體上說它屬于詩歌中的哪一類?(七言絕句,另有五言絕句,八句四聯律詩。格律詩)
三、跟讀詩歌,初步把握
師:剛才這位同學讀得不錯,聲音響亮,而且沒有讀錯的地方,我們已經邁出了讀懂詩歌的第一步。誦讀是理解詩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據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氛圍,有的需要淺吟低誦,有的需要放聲朗誦。下面請同學先聽一遍本詩的朗誦,去初步了解這首詩寫了些什么內容。
生聽讀
師:下面我們跟著錄音一起來讀這首詩。
生跟讀
師:用一句話分別概括詩歌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內容
(描寫了詩人十五夜望月時看到的院中景象)
(抒發了詩人懷人的思緒)
發揮想象,欣賞景色
望月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聯系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月光和小外甥對月光產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4、通過朗讀訓練,激發學生主動積累詩句的興趣,啟發學生展開幻想的翅膀,用童心來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學重難點:
1、聯系課文內容,借助多媒體課件理解文中描寫月光和小外甥對月光產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過朗讀訓練,啟發學生展開幻想的翅膀,用童心來感來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學準備:
搜集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
布置學生提前從書籍或網絡上搜集積累有關月亮的成語、詩句以及月亮的相關知識。
教學過程:
課前交流:有關月亮的謎語、成語、兒歌、詩句
一、情境導入
1、(多媒體課件出示月夜圖)
教師談話導入:剛才我們課前交流的內容都與月亮有關。是啊,自古以來,月亮和文學
就有著不解之緣。月亮,這位夜空女神,給人間帶來多少美好的情趣!每當她在夜空出現,大地便呈現出夢幻景象。千百年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為月亮所傾倒,被月亮所陶醉,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美麗詩篇。今天,讓我們和著名作家趙麗宏一起走上江輪的甲板,去欣賞江中的月亮,激發我們的情思與靈感。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靜靜的夜晚望月,要讀得輕而靜)
二、整體感知
1、師:相信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現在請快速回顧一下課文,看看課文講了些什么事?
2、學生匯報:教師相機板書:賞江中月背詩中月談心中月
師:同學們預習的收獲可真不少。現在就讓我們走進課文,與作者以及小外甥共同感受這迷人的月夜。
三、精讀感悟
(一)細賞江中月,感受月光清輝
1、(課件出示月夜圖片)師:夜深人靜,我悄悄地走到江輪甲板上坐下來,看到了怎樣的一幅江月美景呢?請同學們輕聲地讀讀第二自然段,畫出你喜歡的詞語和句子,美美地讀一讀。有不懂的詞也可以與同位討論一下。
2、解決不懂的詞語。
3、師:誰來美美地讀一讀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說說你為什么喜歡?相機板書:{美}
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多么美妙的江月美景圖呢?他先寫天上的明月,又寫江面上的月光,再寫江兩岸更遠處的景象,多富有層次感的圖畫!讓我們把這幅美妙的圖畫輕輕讀出來吧!
4、師:讀得真好!仿佛我們就坐在江輪甲板上,身臨其境地觀賞這江上明月。此時的月光美極了,它安祥、晶瑩、朦朧,使我們深深地陶醉了,天地好像與月光融合在了一起。
(多媒體課件播放輕音樂)齊讀。
(二)吟誦詩中月,體味優雅意境
1、師:這燦然嬌美的月色深深吸引了我,更吸引了隨我一同旅行的小外甥。他一定在夢境中也看到了這皎潔的月亮。凝望著天上的明月,每個人都會入神,都會陶醉,都會在心中涌起濃濃的詩情——深情引背《水調歌頭》(多媒體課件出示《水調歌頭》的圖片及播放音樂背景)
2、師:寫月亮的詩多如繁星,小外甥眼睛一眨就是一句。他們舅甥倆你一句我一句地吟誦起來(課件出示兩人呤誦的詩句)
3、師:同位兩個來分角色讀一讀。行嗎?老師有個建議,大家在對詩前想一想,月下吟詩應該是怎樣的一種氣氛?注意小外甥與舅舅應該分別讀出怎樣的情趣?
4、師:這些詩句我們并不陌生。我們來回顧一下它們的出處。
小時不識月??出自李白的《古朗月行》
5、師:此情此景中,一定有許許多多吟誦月亮的詩句,在我們的耳畔回響起來,誰愿意起來背一背?也來你一句我一句。
6、課件出示:詩,我月光一起,沐浴著我們,使我們沉醉在清幽曠遠的氣氛中。
師:江中月如一幅美的圖畫,給了我們美的享受,而詩中月卻融入了人們豐富的(情)感。(相機板書:{情})“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抒發了我們對故鄉的思念,“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又寄托了我們美好的愿望。月亮,寄予我們無限的情思。月下吟詩,又是一種多么美好的境界!這些絕妙的詩句引著
我們走進了古典,走進了美的意境。
(三)、暢談心中月,喚起童心童趣
1、師:每個詩人的眼睛里,都有一個自己的月亮,每個孩子的眼睛里,也有一個自己的月亮。小外甥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樣的?為什么舅舅會感到驚訝呢?
(課件演示月亮的變化圖)你覺得它的比喻怎么樣?你認為月亮還可以比作什么?
小外甥跟你們一樣,在他的眼睛里,月亮就充滿了童年的純真與幻想。我們來讀讀小外甥充滿童話般的語言。
2、師:小外甥用童話的眼睛去看月亮,用童話的語言去說月亮,用童話的心靈去感受月亮,充滿了童真童趣!(相機板書:{趣})月亮下去了,小外甥搖搖晃晃走回船里去了,甲板上——(引讀)
3、師:讓我們一起展開幻想的翅膀吧!
(多媒體播放《快樂星球》的主題曲視頻,并自動播放月球的一系列圖片)
4、此時此刻,你想到了什么?拿起你手中的筆,寫出你的幻想。
5、交流評析。
四、總結升華
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欣賞了安詳柔美的江中月,吟誦了幽雅抒情的詩中月,暢談了充滿了童真童趣的心中月。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不同的月亮,相信,只要你聰明好學,愛幻想,你心中的月亮將會最奇特,最美麗。
多媒體出示——課外拓展作業
1、描寫月亮的名篇佳作很多很多,你們課下可以從書籍或者網絡上找來讀一讀,再領略一下月亮的魅力。
2、(我知道,咱們班里的同學都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在有月的晚上,請同學們觀察一下月亮及月光下的景物,像山樹,人房是什么樣子,只要你仔細觀察,用心幻想,你的筆下一定會有一篇篇優美的文章誕生,老師期待著。
望月教學設計8
25. 望月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給課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4、能聯系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月光和小外甥對月光產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5、通過朗讀訓練,激發學生主動積累詩句的興趣,啟發學生展開幻想的翅膀,用童心來感受和反映世界。
重點、難點:
1、聯系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月光和小外甥對月光產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過朗讀訓練,啟發學生展開幻想的翅膀,用童心來感來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有關月亮的詩句?請大家背誦。
2、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有關月亮的課文,中間也有不少月亮的詩句,請同學們仔細讀課文。
3、出示課題21望月(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自學要求:
(1)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2)自由輕聲讀課文,自學生字詞語,結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部分詞語。
(3)再讀課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問題。
2、指名分段朗讀課文,檢查詞語讀音,提示注意點。
3、學生質疑,理解部分詞義:
對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能解決的當堂解決,不能解決的放到下節課。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思考:課文是不是單單寫月亮的?除了寫賞月外還寫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導學生給課文分段?提示:課文哪些段落寫賞月,哪些寫背詩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賞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賽背誦寫月亮的詩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對月亮的獨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獨自一人在甲板上展開了幻想的翅膀。
四、課堂練習
1、寫字練習,教師進行指導。重點指導:斑、絮、呵欠
2、用鋼筆描紅。
3、寫出近義詞。
光點( ) 凝望( )驚奇( )封閉( )
聚集( ) 幻想( )清幽( )閃耀( )
4、抄寫詞語。
望月教學設計9
一、教材分析
《望月》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十冊第七組中的一篇散文。全文以“望月”為聚焦點,雖形散卻神聚。其靜謐明雅的月色、清新俊逸的語言、深沉委婉的意境更給學生感受自然之美提供了一個自然、質樸的視角。而“小外甥”奇妙的想象,則使文章頗添了幾分童話色彩,易于引起學生共鳴,便于啟發他們同樣用童心來感受和反映世界。作為本組的主體文章,《望月》還能通過課外拓展的教學形式,獲得超越文本的意義建構,使學生在品讀、感悟中體會“月亮”所具有的獨特的中國文化內涵,并從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教學目標
1、能聯系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月光和小外甥對月亮產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過朗讀訓練,激發學生主動積累詩句的興趣,展開幻想的翅膀,用童心來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學重點、難點:指導學生體會、欣賞描寫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寫小外甥對月亮獨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三、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同學們,上課前我想知道,咱們五年級那個班最優秀?(五幾班)好,那就大聲告訴在座的所有老師:五三班最棒!老師還想知道,咱班里誰最棒?(記住,最優秀的人是你自己!)好,大聲告訴自己:我很棒!我真的很棒!找到自信了沒?是啊,自信的人最優秀!開始上課可以嗎?好上課!<一> 復習導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望月》,齊讀課題。
1、瀏覽課文,找出你最喜歡的段落和大家一起分享,誰先來?(生可讀自然段,也可讀句。)
(預設評價語:點評從學生回答中提煉出來,自然)是的,江上的的月色真令人著迷。板書:江上月
是的,詩中的月亮讓人喜歡。或:看來你是個愛學習的孩子,你愛上了古詩中的情和趣。板書:詩中月
是的,心中月亮多么新奇有趣。板書:心中月
3、(指板書)這就是文章的寫作順序,作者就是先寫江上月,再寫詩中月,最后寫想象月。我們從整體上把握了文章的寫作順序,接下來,我們再細細的`品讀,去感受望月的樂趣。<二>品讀“江上之月”
1、首先我們和作者一起,走到江輪的甲板上,欣賞迷人的江中月。
2、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第二自然段,把認為寫得最美的句子劃出來,讀好它,一會兒讀給大家聽。
3、交流:你認為哪一句寫得最美?你從哪些詞語或句子感受到月亮的美?
4、通過賞讀,欣賞、評析重點詞句。月亮出來了,安詳地吐灑著它的清輝。品讀:抓“安詳”悟情思
(1)生讀此句,談體會
師:你真會讀書。你抓住了“安詳”體會到月亮的 如果學生答不到點子上,就追問——
A、“安詳” 什么意思?——本是形容人的一種溫和、從容不迫的神情。
(2)作者把它用在月亮的身上,讓我們感覺到月亮怎么樣?(3)這一句,誰還有感受?
點評:你讀出了月夜的靜態美。板書:靜態美(4)指導讀句。
月光灑落在長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動的江水中,有千點萬點晶瑩閃爍的光斑在跳動。
A.生抓“跳動”,你讀出了光斑在跳動,一個“跳動”讓景物動了起來,賦予了它們生命這句話,B.你還讀出了什么?
C.生抓“千點萬點”、“晶瑩閃爍”。寫法指導:
作者這一靜一動的寫法,叫“動靜結合”(板書:動靜結合)寫景時就應抓住景物的特點,既關注景物的靜態美又關注景物的動態美,做到動靜結合,就能把景物寫得生動形象,吸引人。
江兩岸,蘆蕩、樹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處隱隱約約地伸展著,起伏著。月光為它們鍍上了一層銀色的花邊。
(1)同學們,見過黑色剪影嗎?我們來看看圖。
(2)月光下,那山,那樹林只留下了黑色的輪廓,真像用黑色的紙剪下來貼在遠處似的。
(3)這蘆蕩、樹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這朦朧的月色中怎樣,用你的手勢把它表現出來——伸展著??起伏著??——師生動作演示
(4)指導讀句。
(5)“它們”指的是什么?(回到第3句的學習)
(6)在這兩句中,還有哪一處的描寫吸引了你?抓“鍍”字 ①你真是獨具慧眼呀,發現了這個“鍍”字——偏旁理解本意,鍍:用電解或其他化學方法,使一種金屬均勻地附著在別的金屬或物體的表面上。
②為什么要用“鍍”呢?
③點評:是啊,一個“鍍”字用得多準確、多精妙啊!
5、是啊,月光照水,水波映月,這么美的景,這么美的文,讓我們把它烙在心坎上吧!(配樂,引讀,感悟表達順序)配樂齊讀。
“安詳”“吐灑”等詞概括了月的靜謐,運用擬人化的手法,給人以親切和親近感;“晶瑩閃爍”“千點萬點”“跳動”的光斑正凸顯了月的“動”,抓住周圍蘆葦、樹林、山峰進行反襯,讓一個皎潔的月在作者的眼中更具體更清晰。“鍍”字的運用也使文中的月更柔和,更均勻,更美。
<三>品讀“詩中之月”
1、在這樣柔和的月光下,作者和小外甥坐在甲板上,欣賞著月光,請同學們輕聲讀4-12自然段,感受一下舅舅和小外甥是怎么享受著美麗的月光的。
3、學生自由讀課文
4、交流
分角色讀,弄清人物的身份。同位讀,師生讀,生配樂讀??
5、同學們儼然成了一個個小詩人,此時此刻,在你的腦海中一定也浮現出許多與月有關的詩句,正好文中的刪節號給你機會啦,我們一起把它補充上吧,男生一句,女生一句,不能重復呀。
同學們真是積累詩句的小專家呀,由于時間關系,咱們先對到這里,課下繼續。(拓展)
6.柔和的月光灑落在我們身上,我們在快樂地對詩,沉浸在詩歌所蘊含的情趣之中,難怪,作者說:“詩,和月光一起,沐浴著我們,使我們——”齊讀
<四>品讀“想象之月”
1、月亮在遙遠的星空給人們帶來了許多遐想,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文中的第14—20小節,看看在小外甥的眼里月亮又有怎樣的情趣呢?(自由讀)
這部分能讀好嗎?
2、一起讀一讀這一部分:出示“這是明亮的眼睛······童話故事。” 會讀書的同學一定注意到課文對朗讀要求的暗示,什么是“繪聲繪色”?就是把人物的聲音、神色都描繪出來了.形容敘述的生動逼真.你能繪聲繪色的讀一讀嗎?請同學們都繪聲繪色的讀一讀,用心體會,小外甥眼里的月亮怎么樣?
同學們讀的真不錯,在你的眼中,小外甥是個怎樣的孩子?
3、小外甥的想象很豐富,也引發了作者的想象,因為作者說:“當甲板上只留下我一個人,我久久凝視著月亮消失的地方,輕輕地展開了想象的翅膀······”
4、如果你也在這月光皎潔的晚上,面對著這樣的江天月色,你會把月亮想象成什么?同學們,展開幻想的翅膀,寫一寫吧。
請把你的奇妙幻想分享給大家吧!誰先來!
指生讀一讀。指生評價,教師面批:“你的想象真奇妙!”“真有創意!”
“語言真優美,你是我們班的桂冠詩人!獎牌頒發給你!”
仔細品味同學們的幻想,多么美妙啊!真是“舉頭望明月,幻想如詩歌”啊!<五>布置作業
請同學們今晚也來觀看月亮,寫下你的感受和幻想,我相信你們的眼中的月亮也會很美很妙,我期待著同學們的精品佳作!
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望月教學設計10
教學過程: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將學習現代著名作家趙麗宏寫的一篇課文題目是《望月》,一起讀課題。(生聲音響亮)
師:這樣讀課題,老師感覺這月亮也太刺眼了吧?好好想想,你平時望見的月亮是怎樣的?想好了誰來再讀一讀課題
生讀(聲音柔和多了)
師:對了,這才是月亮的聲音,月亮的感覺!(出示:江月圖)看,有月的夜空是多么的寧靜而優美,望著畫中的月兒在想象中沐浴著它的清輝,讓我們一起輕輕的讀課題!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走進這一片江上月色,請同學們把書打開,老師先來了解同學們的讀書情況。(指名學生讀課文隨時幫助學生正音,并指導讀好文中的詩句)
師:同學們預習課文的時候你有沒有發現,在這篇課文中分別寫到了哪些人眼中的月?
板書:“我”詩人小外甥
師:我眼中望見的月是怎樣的?我們先來欣賞,讀讀。
cia出示文中第二自然段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課堂聲音比較的嘈雜)
師:看來,聲音這樣嘈雜的讀,是很難欣賞到真正的月色,這是一段優美的文字,要能靜靜的品味才會讓人動心動情,讓我們在書上靜靜的讀一讀這段我眼中望見的月色,邊讀邊想,從文字里想像出一片月色,慢慢欣賞!
學生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師:如果讀了讓你心動的句子心動的詞,應該及時畫下來,再細細的品味,或許這些詞句會領著你觸摸到作者藏在文字里的那些微妙的情思。
師:讀書有時就得這樣靜下心來品味,想想,假如用一個詞來形容今晚這江上的月光,你會用上哪一個詞?
生:我會用上“優美”,優美的月光。
師:美的就像一幅畫!我們都感覺到了。
生:我會用上“朦朧”,朦朧的月光。
生:我會用上“寧靜”,寧靜的月光
師:你從哪感覺到寧靜的?讀出來
生:(讀)在江兩岸,;蘆蕩、樹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處隱隱約約地伸展著,起伏著。
師:是不是沒有一點聲音呢?你聽(讀)江面被照亮了,流動的江水中,有千點萬點晶瑩閃爍的光斑在跳動。聽到了什么聲音?
生:流水的聲音。
師:有了流水的聲音,還能用上“寧靜”嗎?
學生有的說可以,有的說不可以
生:我認為也是可以的,正因為周圍很寧靜所以才會聽到流水的聲音。
師:對呀,聲音有的時候更能襯托出寧靜。還記得《推敲》那篇課文嗎?“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敲”是有聲音的,而“推”是無聲的,但“敲”卻比“推”更顯得寧靜!
生:我用上“安詳”,安詳的月光。文中說“月亮出來了,安詳地吐灑著它的清輝。”
師:“安詳”可是個讓人心動的詞,它本是形容人的神情的詞,一種溫情,從容的神情,用在月亮的身上,讓我們感覺到什么呢?
生:我感覺月亮仿佛也有了生命,有了溫情。
生:我感覺月亮仿佛也像母親一樣讓人親切,溫暖!
師:多好的感覺,這就是作者藏在文字里的一處微妙而美好的情思!
師:你看,從這段優美的文字里,我們品味出今晚的月光在我的眼里是寧靜的,安詳的,朦朧的,這是多好的感覺呀!這段動心動情的文字,你覺的最適合咱們班誰來讀?
生:我推薦紀玉玲讀,因為她的聲音柔和,有月光的感覺。(笑)
師:大家想聽嗎?我也想!老師為你配上音樂。
生讀,聲音動聽優美。
師:還有誰自己推薦自己的?
一生舉起了手,師走到該生旁鼓勵說:把你的名字響亮的告訴大家!
生:王義成!
師:好好讀,老師也為你配上音樂。
生讀抑揚頓挫聲音響亮。
師:同學們聽出來了嗎,如果說紀玉玲同學的聲音里,月光是柔和的,寧靜的,那王義成同學的月光卻是皎潔的,安詳的,其實這段文字適合每一個同學讀,只要有所感,有所悟,你的聲音里就會有一片獨特的月光。沐浴在這明月的清輝下,作者今晚是睡不著覺的,而今夜難眠的不只是我一個人,還有誰呀?
生:小外甥
師:誰來讀一讀我與小外甥比賽背詩的對話?
生讀課文5-12自然段
cia出示文中的詩句: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曠天底樹,江清月近人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師:你看這每一句詩詞里,都鑲嵌著一輪明月,詩人最是多愁善感,在有月的夜晚,詩人也是睡不著覺的,詩人借月在訴說著什么呢?你能從上面的詩詞中看出來嗎?
生:我從“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看出詩人望月思念著故鄉。
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望著他鄉的月,離鄉的游子怎能不想起故鄉的月,故鄉得人!
生:我從“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看出詩人小時候特別的天真,有趣。
生:“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我看出詩人特別的愁,詩中有“對愁眠”。
師:憂愁的夜晚,憂愁的詩人,這漫漫長夜該怎樣的熬到天明呀!
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是詩人蘇軾在中秋的夜晚寫給他弟弟蘇轍的詞,我看出詩人思念著他的弟弟。
師:思念卻不能見,詩人把酒問青天,青天能回答詩人嗎?
生:不會。
師:寒夜無語空凄切,而舉杯消愁愁更愁!
生:“野曠天底樹,江清月近人”我看到詩人望著水中的明月,也在默默品味著孤獨與憂愁。
師: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可在詩人的.眼里卻有著不同的情思,你看,她有時是詩人孤獨惆悵的哀思,有時又化作一片美麗的鄉愁,有時又變成詩人的天真與童趣,有時又是詩人郁郁不得志的人生感嘆!月,在詩人的眼里是多情的,奇妙的。我們來一起有感情的吟誦這些多情的詩,多情的月!
師:有月的詩多如繁星,我們也來學著比賽背有月的詩,好嗎?
生: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語氣較平淡)
師:在這一首詩中,詩人眼中的月是苦悶,孤獨,憤怒的,背誦時要吟誦出詩人的情,詩人的淚,詩人的恨!你再來吟誦一遍
生:(動情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師:對,這才像詩人眼中的月。老師為同學們配上音樂,你聽(音樂《春江花月夜》)
生:森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師: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生: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生: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
師:看來,多情的詩人在有月的夜晚個個都失眠了,要不然怎么會有這么多有月的詩在人間傳誦。月光下吟誦有月的詩,有時能使我們沉醉在一種清幽曠遠的氣氛中。不過現在我們還是回到江輪的甲板上,看看,在小外甥的眼里月又是怎樣的?誰來讀一讀
生讀課文15-18自然段
cia出示:小外甥想了一會兒,說:“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歡看我們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閉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睜開,每個月都要圓圓的睜大一次……”
師:這可是小外甥繪聲繪色的說的,水也來繪聲繪色的讀一讀
生讀語氣中有了趣味
師:挺像的,如果表情再調皮些更有趣味了!
師:你看,這小外甥眼里的月與“我”眼中的月,詩人眼中的月可就大不一樣了,小外甥眼里的月讓我們感覺到什么?
生:特別的有趣。
生:也像一個調皮的孩子。
師:是呀,就像一個現成的童話故事,不過你好好再讀讀,發現了沒有,它也像一首詩,一首童話般的兒童詩!(生讀)
師:你看老師不該一個字,只要把這句話重新編排一下,就是一首詩
cia出示:
這是
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歡
看我們的大地
所以
每一次閉上了
又忍不住
偷偷睜開
每個月都要
圓圓的
睜大一次
……
學生在配樂聲中有感情的吟誦這首兒童詩。
師:我們也和小外甥一樣的年齡,一樣的調皮可愛,一樣的富有幻想,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讓我們也插上幻想的翅膀,可以靜靜的想一想,也可以試著寫一寫?
生:月亮像小嘴,生氣了就抿著不說話,高興了就老是張著嘴笑個不停。
生:月亮像媽媽做的甜餅,小朋友每天都咬上一口
師:吃得也太慢了,一個月才咬完呀!(生笑)
生:月亮像媽媽,每天都要照看著她的孩子,滿天的星星。
師:都辛苦呀,你看,每個月月亮媽媽都累彎了腰,但累著也是高興的,所以呀,我們常常看到媽媽圓圓的笑臉!
生:月亮像調皮的孩子,一會兒爬上樹梢,一會兒有滾進草叢中不見了。
師:悄悄告訴我月亮在草叢中干什么呢?
生:捉蛐蛐
生:捉迷藏呢!(笑)
…
師:你看,月亮在我們的眼里也和小外甥一樣多趣,多變,而在作家的眼里卻是多姿,多彩,在詩人的眼里又是多情,多愁的,為什么同是天上的一輪明月,一落在人間,落在人的眼睛里,為什么就不一樣呢
生:可能,每個人的心情不一樣,望見的月亮也就不一樣了。
師:是呀,月兒本無情。情在人心間,你有一顆怎樣的心,就有一輪怎樣的月,眼中的月,就是人們心中的月呀!這就是(板書):以心觀物,萬物皆有情。
關于"月"的詩句:
好山好水看不夠,馬蹄催趁月明歸。——岳飛《池州翠微亭》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關山月》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子夜吳歌(三)秋歌》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李白《軍行》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潛《歸田園居》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盧綸《塞下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李賀《馬詩》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境未磨。——劉禹錫《望洞庭》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里館》
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掛在碧霄邊。——繆氏子《賦新月》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戴叔倫《蘭溪棹歌》
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賈島《題李凝幽居》
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月下獨酌》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月夜》劉方平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 (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望月懷遠》 (張九齡)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霜月》 (李商隱)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中秋月》(蘇軾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劉禹錫)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朱自清:《荷塘月色》
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
——《月光曲》
靜美的月亮,自然是母親了。我半夜醒來,睜眼看見她,高高的在天上,如同俯著看我,我就欣慰,我又安穩的在她的愛光中睡去。
——冰心《寄小讀者·通訊十二》
望月教學設計11
設計理念
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語言文字來訓練閱讀能力、提高審美水平,它需要的是生命的律動,是本能的釋放,是鮮活的色彩,是個性的張揚!因此,本次閱讀教學策略從個性入手,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性,強調創新性,體現語文課堂的開放性。
體現人文性
《語文課程標準》告訴我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課文《望月》又是一篇景美情深的散文,其中大量詩句的引用,又能成為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的良好契機,這本身就是一篇人文底蘊深厚的文章。同時在課堂交往中也充分體現人文性,努力構建綠色的課堂環境,即和諧、民主、平等、活躍、自然、寬松的教學環境,努力傾注人文關懷。
體現創新性
“創新,是一個民族不竭的動力。”本課教學除了充分體現新的課改理念、運用新的教學方式外,還力求有所獨創。同時,在課堂中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潛力,努力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
體現開放性
本課教學真正體現了閱讀教學向課前和課后的開放,課堂不應束縛住學生,還應鼓勵、引領他們走向廣闊無邊的大課堂中,去觀察、體驗、積累、提升,享受自然、生活、社會的美。
第二課時課堂實錄與評析
師:天上只有一個月亮,可是每個人眼中都有一個月亮,而且個個不同,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孫麗宏筆下的月亮。上節課,我們已經欣賞了“江天月色圖”,都當了一回“小畫家”,把文字變成了一張張鮮活的畫,最后我們一致認為這幅最好。(師邊說邊出示)誰愿意當一回“小導游”,帶領我們領略美麗的月色?
生:(圍繞課文第二自然段說。)(師播放課件:江天月色圖,配樂。)
點評:看似平常的開場白,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課文描寫內容的距離,利用學生自己創作的“江天月色圖”導入,有效激發學生的成就感,再利用擔當“小導游”的角色不露痕跡中復習了課文第二自然段,加強了對課文語言的反芻內化。
師:是啊,月亮是皎潔的,月色是迷人的,如此美好的月光叫醒了江輪上的一對旅人——“我”和小外甥,他們來到了甲板上,用你喜歡的方式讀3——12自然段,讀完后,談談你的感受。
生:(各自朗讀,師巡視指導。)(讀完后,生談感受。)
生:我覺得小外甥真聰明,會背那么多詩句,真了不起!
師:你很佩服他,是嗎?(生點頭)
生:我也很佩服他,他們說的幾句詩,我以前就不知道。
師:只要你平時多看多讀多積累,我相信你也會很棒的。
點評:好個“多讀多看多積累”,在學生迷惘之際給他們撥開云霧,“授之以魚”,更是“授之以漁”,不僅教給方法更激發興趣,一句激勵的話語,看似小節,其實是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生:課文中說“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我讀了以后仿佛真的看見小外甥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就像天上的星星,透著靈氣。
師:你的感受也透著靈氣,你們也是聰明好學的,你們的眼睛也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我們平時也積累了不少詩句,我們來與他進行一場比賽,好不好?(學生聽后興致高昂。)現在,我們也來到了江輪甲板上,我們腳下就是滔滔的江水,我們頭頂上深藍的天空中有一輪金黃的圓月。
生:(情不自禁地抬頭,仿佛身臨其境。)
師:(師出示課件)莊元,(一學生名)我們來背詩好么,寫月亮的,我一句,你一句。
生:好啊,我先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師: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生:我接受你的挑戰,我歌月徘徊,我舞月零亂。
…………
(學生紛紛說出有關月亮的詩句,賽詩氣氛很濃,你一句,我一句,逐步進入到白熱化程度。)
師:(在學生基本說完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看著你們賽詩的情景,我想:我國優美的詩句多如繁星,只要你勤于積累必有豐厚的回報。你有什么感想?
生:剛才,我就“搶”到一句,(全班同學聽后都笑了)我想:我以后要多積累。
生:聽了剛才的賽詩會,我真沒想到會有這么多寫月亮的古詩!
師:要不怎么說我們是“詩歌的國度”呢!
生:剛才我好象看到了月亮照著我們,我們一邊賞月一邊吟詩,好浪漫!(大家都會心地笑了)
師:是啊,詩和月光沐浴著我們。(課件出示第13自然段)(生輕聲朗讀)
師:讀了這句話,你有什么體會?
生:我覺得那兒的景色真美!
師:你能讀一讀嗎?(生讀)你的朗讀告訴我,的確很美!
生:我覺得我們很有福氣,既能欣賞到迷人的月色,又能欣賞到優美的詩。(生大多輕輕點頭)
師:這么多同學點頭同意,我也有同感,不要辜負了這片月色,我們就在詩和月光里來讀一讀!生:(讀)
點評:這一過程,引導學生總結賽詩的感受,目的在于進一步激發學生積累詩句的興趣,同時又利用學生的感受學習課文第13自然段,仿佛是信手拈來,實則是教師匠心獨運,但卻是水到渠成,師:聰明好學的小外甥又向我發出了挑戰,默讀14——20自然段,要求畫出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子。(生讀完后交流找出的描寫月亮的句子。)
師:你覺得他想象的怎樣?你有什么感受?
生:想得真美,像詩一樣,但是比詩有意思!
師:通過比較你得出了一個很好的結果,但你知道為什么嗎?
點評:追問得好!它把學生的思維引領向一個更高更深的層次,從表面走向內質,從感性走向理性,這是非常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
生:(前面那個學生沒有答出,另一生說)因為我們剛才背的詩大部分月亮都不動(師糾正:詩中所寫的月亮。)而小外甥的這一比喻把月亮寫動了,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嘛,很有神!
師:你是個很細心的孩子,你的體會很細致,你能為大家讀一讀嗎?(生讀,有感情)
師:月亮真的在動了,在眨眼睛,你的朗讀告訴我的!
生:我覺得小外甥說的比喻很好,月亮就像個天真的孩子。(一生插話:還很調皮!)
師:你們倆的一結合,就很不錯了!來,把你們的感受讀給大家聽聽!
生:在小外甥的心目中,地球就是月亮的媽媽,他有時很想離開媽媽,但每當離開媽媽后,又把眼睛睜得大大地尋找媽媽了!
師:又是一個童話故事!真特別!月升月落,月圓月缺,是亙古不變的,詩中說的好,“人生代代無窮已,歲歲年年月相似”,但是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你(指著剛才那名同學)心中的月亮和別人的就不同,其實每個人心中的`月亮都不同,那就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盡情享受幻想的快樂。(配樂)在你心中,月亮像什么?
生:我覺得月亮像一扇門,天的門,有時把門關上,那是它要休息,有時把門打開,那是它要出去玩。(師贊:真有趣!)
生:我覺得月亮像太陽的女兒,她覺得媽媽只在白天出現,晚上人們怎么辦呢?她就從太陽媽媽那兒借來一點光,讓人們晚上也能看得見。
師:你是一個善良的孩子,因為你心中的月亮是如此善良!
生:我認為月亮是太陽的妻子,他們日夜廝守著,保護著地球和我們!
師:你的想象很獨特!
生:我認為月亮就是一個城堡,里面住著嫦娥和玉兔,還有吳剛在不停地砍著桂花樹!
師:你的想象來自于我國民間的傳說。
師:你們想了這么多,這么豐富,這么神奇,你愿意再想具體些,編成一個故事嗎?(生:躍躍欲試)來,一起來看看我們的作業超市。(出示課件)
1、編故事,講故事,參加“我和月亮有個約會”的講故事比賽。
2、和你的好朋友商量用什么朗誦形式再現課文的美,充分展示你們的創造才能和課文的美,參加“金話筒”朗誦比賽。
3、搜集山水田園詩,參加“一山一水總關情”賽詩會。三項每人任選一項參加。
教后反思
1、語文教學應該追求詩意。語文課是通過語言及語言承載的內容,給學生提供有關真實世界的知識,打開一個廣闊而深邃的人類精神世界,為個性發展儲備必要的精神資源,這本身就是一種詩意的勞動。本節課中,善良、自信、溫情等信念如春風化雨般滋潤著學生的心田,獲得的是生命的感悟、言語的噴薄,這是一個多么詩意的課堂啊!
2、要充分利用教學過程中的生成資源。本課在教學中,出現了很多事先沒有設計的、無法預測的靈動資源,因此在實際教學時,根據生成的有效性和學生的需要作了即興的策劃和調整,以利于更有成效地促成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3、課堂中要努力使每一個學生張揚個性,提倡個性化學習。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鼓勵個性化的多元學習,不強求一致學習方法多樣,個人感受不同,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是創造意義。當學生的語言和精神攜手走進如此豐妙的境界,學生習染到的人文氣韻、詩人氣質,使他們的情思情趣越來越高雅,這不正是語文的至美境界嗎?
望月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提高獲取、處理信息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聯系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月光和小外甥對月光產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3、通過朗讀訓練,激發學生主動積累詩句的興趣,啟發學生展開幻想的翅膀,用童心來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學重點:
聯系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月光和小外甥對月光產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望月》是現代著名作家趙麗宏寫的,它處處滲透了美,包含了美。上節課,我們初學了課文,并通過朗讀,感受了文中蘊藏的美。我們感受到了哪些美呢?(板書:月色美、詩詞美、想像美)。(對學生找到的其它的美也應予以肯定,如課文的語言美、意境美,小外甥的童心美等)。
二、交流上節課的學習成果。
齊讀上節課作業要求:讀一讀課內課外描寫月色的`美文;聽一聽關于月色的音樂;找一找描寫月色的詩詞;畫一畫文中所描寫的月色美景;寫一寫我們家鄉的月色美景(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完成,把可在交流社區中展示的內容早日上傳)
交流展示。
三、自主探究
選擇你喜歡學習的某一方面或課文所有內容,認真品味課文語言文字,瀏覽相關資料,完成學習目標。
1、詩詞美:(1)我”和小外甥對了幾回詩,對了哪些詩,它們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詩句之間有什么聯系?(2)從小外甥和“我”的對詩中,你體會到小外甥是個怎樣的人。(3)與學習伙伴對詩。
2、想象美:(1)小外甥有哪些幻想?小外甥的幻想說明了什么?(2)感情地朗讀小外甥幻想的句子。(3)再次欣賞網站中美麗的月色,聯系生活,說說你幻想到了什么?
三、合作交流學習成果。
1、感受詩句美
(1)我”和小外甥對了幾回詩,(三回)對了哪些詩,它們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詩句之間有什么聯系?(你五字我也五字)(明知故問、抒發思鄉情懷、詩人都在江上賞月)
(2)從小外甥和“我”的對詩中,你體會到小外甥是個怎樣的人。(聰明好學、愛幻想)
(3)他們就這樣你一句,我一句,不分勝負。現在我們來分角色朗讀他們吟誦的詩句,注意體會他們賽詩時的那份熱情。
哪桌同學愿意讀給大家聽聽,請大家做評委,聽一聽誰吟誦得最美。
(4)作者和小外甥僅僅吟誦了這幾句詩嗎?你怎么知道的?(這里的省略號告訴我們,他倆還吟誦了許多寫月的詩句。這不由得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小外甥的——聰明好學)
三、想象美。
過渡:月光的清輝灑在我們的身上,優美的詩句滋潤著我們的心田,這月光,這詩句,又一次把我們帶到了那美麗而幽靜,空曠而遼遠的氣氛中。
(1)小外甥有哪些幻想?(月亮是天的眼睛)(月亮被云層封鎖,看不見了,想象月亮是困了)小外甥的幻想說明了什么?(小外甥童心未泯,愛學,知識豐富,十分可愛)
(2)小外甥聰明好學,愛幻想,他的天真活潑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出示圖片)假如你是作者,此時此刻,你站在甲板上,久久地凝視著月亮消失的地方,面對著那山、那水、那樹、那滿天的繁星,飄動的云煙,你覺得月亮像什么呢?試著用一段話寫下來。
四、拓展延伸
借助本文我們一起享受了月文化的美,你能根據自身特長展示你的學習收獲嗎?:收集描寫月色的詩句和成語;修改美麗的月色圖;寫寫與月亮有關的童話故事,用優美的詞句描繪你所見到的月色美景,然后出一份關于月文化的電子小報。
望月教學設計13
一、導入
1。看板書“月”,你們想到了什么?
【運用學生自身存在的知識進行開始,這樣較為容易親近學生,也容易讓學生接受本次的教學活動。】
2。你們知道哪些關于月亮的古詩?
【一是起到復習,二則檢查積累,三則過渡】
3。除了古詩你們還能想到什么?
(1)師生交流
(2)我想到了關于月亮的嫦娥的故事……
4。無論是帶有月字的古詩,或者是傳說故事,月亮總是能夠給人們帶來無數的遐想。
【教師渲染的氣氛是清幽的,但此處最好能夠出示課件的演示,因為要給學生以明確的感知,效果上可能會更棒。】
二、新授
1。指名讀課文,看看每個部分向大家介紹了什么?
(1)學生讀課文
【讀通,帶著問題讀課文,是朗讀教學中的基本要求。教師在這個其中還讓學生明了了自己教授知識的準確方向。】
(2)師:你們讀得正好,請告訴老師每個部分向我們介紹了什么?
學生:第一部分寫了作者在江輪甲板上坐下來,看見了月亮和江面上的美景(教師板書:賞月)
(3)3—13小節寫了什么呢?
學生:小外甥向我挑戰背詩。(教師板書:挑戰背詩)
(4)14—21小節呢?
學生說:是小外甥和作者在談論月亮的話題。(教師板書:談論月亮)
【通讀課文,這是讓學生整體感知,同時也是為了對文本有一個初步的印象,為下文的理解做出鋪墊。這里是一個暗示。】
2。寧靜夜晚我們在欣賞月亮,……出示第二自然段,自己讀讀這段話,看看這樣的月景給你怎樣的感受?
【直奔重點,不牽牽扯扯,這里突現文本的難點。】
(1)學生自讀
(2)學生:很美麗和和諧
(3)教師引導朗讀這一段。
【這個環節讓學生在內心達到初步的認知,讓“美”悄無聲息地融入到學生的心田。】
(4)多美的情景啊,如果你帶了一個照相機,你最想照下哪里的景色?
【讓學生“流動”地去閱讀,讓文字成為畫面,使學生真正理解文本。】
(5)首先自讀,劃出相關語句――同桌交流一下
(6)師生交流
學生:我想拍攝江面被照亮的,并說出自己的理由,老師說:請你帶著你的感受讀讀這句話好嗎?(學生讀-教師點評,還有誰也想拍攝這副景色的?)
學生說:長江被月亮照得真美。
【讓學生有自我的個性化的語言呈現,這是閱讀的一個最終目的。】
師:同學們,請大家聽我讀這一句,感受一下,這江水除了像光斑,還像什么呢?
生:像一顆顆星星;
生:像被撕破的絲綢;
生:像一顆顆珍珠;
生:像一顆顆璀璨的鉆石
師:請大家帶著你的想像把這句話讀讀。(學生讀)
【用多種形式去想象。教師在此處作為引導者起到了恰當的作用,是學生、文本互動的“朋友”。】
師:同學們這千點萬點閃爍的光斑像……,多美的'情景啊!像讀這段的同學站起來,一起把這句話讀讀。(學生讀)
【這是激發學生內心對文本的自發情感,這是一種無形的贊賞。】
師:你們還像拍攝哪處景色呢?
學生:江兩岸,蘆蕩……美麗的江面在月光的照耀下顯得非常美。在月亮的照耀下顯得朦朦朧朧的,隱隱約約的。
師:理解“隱隱約約”(學生說:看起來感覺不明顯,)你想用哪個詞語來換一換?(生答)
【換詞練習是理解詞語的一種方式,也是拓展知識的一種形式。】
師:在江天交界處都是十分朦朧,只能看一個大概的輪廓,所以作者說那時“黑色的剪影”。還有同學像說嗎?(黑與白的經典搭配,真是太美了)想拍攝這里景色的同學請站起來。(學生讀)
師:剛才有的同學把鏡頭對著江面,對著江兩岸,有人把鏡頭對著填空的嗎?
學生:我想把月亮的安詳的感覺照下來。
師:安詳一般是形容人的,這里形容月亮,你覺得此時的月亮給你什么樣的感覺呢?
學生:月亮給我幽靜的感覺;很美麗。
師:帶著這樣的感覺讀一讀
(學生讀,教師指導。)
【教師抓住關鍵字詞來體會月光下的“詩意”,體會月光下景物的特點,讓學生用自身去體會“美”。】
師:同學們,此時的月亮就像一位安詳的母親……想去欣賞那幅美麗的畫面嗎?(看錄像)想看著圖,和著音樂讀讀這段文字嗎?
(指名學生讀、點評――再指名讀、點評――齊讀)
【圖片、音樂、文字、情感……讓文字流動起來,流入學生心間,同時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朗讀也得到了更遞一層的水平。】
3。美好的月色陶醉了我,也陶醉了我的小外甥,他們動情地吟誦起了和月亮有關的古詩,3—13小節就描寫了那幅情景,他們都吟誦了哪些古詩呢?
(1)學生自讀
(2)學生說,我覺得應該不止這些,12小節還有兩個省略號呢。
(3)迷人的月亮不僅陶醉了我們,還陶醉了古代詩人的情絲,讀讀這些古詩,體會一下這些詩人當時的心境、怎樣的感受,待會兒我們來交流交流。
(4)電腦出示文中的帶有月亮的古詩
(5)學生自讀、體會――談自己的感受
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兒時的夢想)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想念自己的兄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想念故鄉)
每首古詩都帶著作者濃濃的情絲,帶著我們的理解和感受一起來吟誦一下這些古詩,齊讀之(學生齊讀)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了思維的拓展,這是知識的延伸,也讓學生了解到“月”的各種情絲、各種感受。】
【探究:我們是要了解古詩、詩人?還是要了解“望月”中的“望”?】
(6)文章的3—13小節都是描寫這個場面的,分角色讀讀課文。(三個人)
請同學推薦班級中讀書最好的男女生(學生讀)
(7)從12節中能夠看出他們背誦了不止這些古詩,還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呢?學生說:“多如繁星”
師:你覺得他們還會吟誦哪些帶有“月亮”的古詩呢?
學生背,教師點評。
【教師讓學生學會去閱讀,也就是要仔細閱讀,挖掘內心所包含的內容,這同樣是拓展、延伸。】
4。師:只要你留心搜集,寫月亮的古詩
(1)電腦出示:
出自王維的《竹里館》、張九齡《望月懷遠》、
(2)望著這美麗的月光,吟誦著幽靜的古詩,你們有什么感覺呢?
(學生說)
(3)難怪作者在13小節中這樣寫到……讓我們再來讀讀這樣的文字,感受這似水的月光,感受那美妙的境界。如果你覺得站起來更能表達自己的情感,請你站起來讀。
(4)學生齊讀第2自然段。學生再讀文中帶有“月”的古詩
【主題在此處得到了提高】
三、下課
【教師始終注意了學生的內心的感受,同時也注意了氣氛的渲染。她走進了學生的心里,走進了文本。在課堂上,教師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自主性。】
【所有的意見僅僅是本人的一點感受,僅供參考!時間匆促沒有來得及細細品味,如有不妥之處,還請大家多多幫助。】
望月教學設計14
一、教學內容分析:
《十五夜望月》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
一篇講讀課文《中秋詠月詩詞三首》。本單元以民俗文化為主題。民俗文化是斑斕多彩的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秋節是其中匯聚著最瑰麗色彩的一個傳統節日。
古典文學中有很多優秀的中秋詠月詩詞,語言凝練優美,情感真摯感人,并且帶有集體情感的特點。
王建的這首《十五夜望月》就為我們描繪了中秋之夜中庭美麗清冷的月色,表達出對家鄉的無限思念之情,其辭約,其質樸,較適合初一學生誦讀品味。所以本文的重點難點定為對詩歌中景物特點及情感的把握,對詩歌欣賞方法的學習與實踐。
二、學生學情分析:
1、《十五夜望月》面對的是一群初離家庭、寄宿學校的學生,教學時間也大約在中秋節之前。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較能體會到詩歌中的氛圍和情感,感受傳統中秋的文化特色。
2、相較于小學階段,初中的孩子對情感的體驗更敏銳、更細膩、更準確、更透徹。同時,學生還保有豐富多彩的想象力,較適合通過想象法來把握詩歌。
3、《十五夜望月》是初一學生在初中階段第一次接觸到的古詩教讀課文。雖然在小學階段學生已經接觸過一定的古詩詞,但是,小學階段的古詩學習還重在對詩歌整體的初步把握,并未涉及到鑒賞詩歌的方法指導。所以,有必要根據詩歌特點對學生讀詩進行一定的方法指導。
三、確定教學目標: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語文學習必須強調和協調知識和能
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相互滲透和協調發展。因而我從三方面擬定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讀懂詩歌,體會詩中描寫的景色特點,感受詩歌營造的氛圍,體悟詩歌抒發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目標:自主探究式地通過朗讀、想象、品詞、知人論世等方法來鑒賞詩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詩人在中秋之夜的懷人情思
2、教學重難點:對詩歌景物特點的把握,氛圍的感受,情感的體悟是重點。詩歌鑒賞方法的學習是難點
3、課時安排:
雖然本詩很簡短,詩歌情感本身比較明顯,但是因為詩歌語言本身的高度凝練的特性,也因為是初中階段第一次詩歌鑒賞方法的指導課,所以在教學上我安排一節課的時間,用完整的一節課好好品味本詩。
4、課前準備:
學生:朗讀詩歌,初步了解詩歌
教師:①制作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②教師搜集詩人的背景資料,并寫課堂練筆的下水片段
③問題情境的設計盡可能讓每個學生有話想說,有話要說
四、選擇教學資源:運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及利用圖書館館藏資料
五、選擇教學策略:
1、整體設計思想:
依導入新課,營造氛圍——朗讀詩歌,整體把握——想象品味、景物特點——知人論世、
把握情感——再讀詩歌、課堂小結——課外小詩,現學現用的思路安排教學步驟。先由中秋的話題引入詩歌,營造學習氛圍,并且強調詩歌的凝練和豐富,提醒學生專注學習。接著初讀詩歌,明確本詩為七言絕句,然后在聽讀和跟讀中整體把握詩歌。然后請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根據詩歌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第一二句中的景象,在分享和探討中把握景物特點,為下面的情感把握做好準備。
第四步教師介紹詩人的相關背景知識,解決情感體會中出現的矛盾問題。第五再讀課文,在了解詩歌情感的基礎上注重朗讀的語音語調,在朗讀中加深情感的體會。在課堂尾聲,教師要為學生小結本堂課中涉及的詩歌閱讀的方法,并提供適合的課外詩歌,運用課堂學習的方法進行賞析練習。
2、教學方法的確定:
針對本首詩歌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選擇和組合教學方法。朗讀法感知文
本,想象法拓寬豐富文本,圈畫法品味重要詞句,創設問題情境來啟迪思考。“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種訓練手段滲透在課堂教學中。
3、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策略和方法:
首先,精心設計課堂問題,循序漸進,問題明確有效。
其次,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并且運用教師例文來幫助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再次,引導學生探究疑難,在討論中自主地體會到詩歌的妙處
最后,加強總結和練習,在適合的練習中強化課堂學習的詩歌鑒賞方法
4、本設計的特色或亮點:
(1)想象描寫環節的設計:給學生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通過自己的想象去理解詩歌,其實是對詩歌的再創作,并且通過交流加深對詩歌的把握。教師例文的展示,既能幫助學生彌補不足,同時也能營造課堂民主平等的氛圍,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領學生和教師一起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去
(2)課外練習環節的設計: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及時地通過練習來鞏固和復習課堂中學到的方式方法,體現出對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和重視。
六、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中秋佳節即將來臨,在這個傳統佳節里,我們會做些什么呢。
(吃月餅,賞圓月)。確
實,圓月,是中秋的象征。這天的月亮,總是帶著些平日里沒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對月提筆一抒己志。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第十三課《中秋詠月詩詞三首》。大家把課本翻到109頁。一般來說詩歌是所有文體中最短小的,但是別看它們是小身材,其實有大味道呢。
詩歌語言因高度凝練而充滿豐富的形象和意義,要我們花大力氣去體會。所以,我們今天這節課如果能夠把《十五夜望月》這首短小的詩真正讀懂,讀通,那就是同學們的成功了。這首詩的題目或者還可以寫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板書課題)(解題,見注釋,注意古代以官職來稱呼別人的文化習慣)
二、初讀詩歌,明確體裁
師:有沒有同學樂意先來幫我們大家讀一下這首詩。
(生讀)
師:你知道這首詩的體裁是什么嗎。
這還用問嗎。當然是古詩咯。
問題是從文體上說它屬于詩歌中的哪一類。(七言絕句,另有五言絕句,八句四聯律詩。
格律詩)
三、跟讀詩歌,初步把握
師:剛才這位同學讀得不錯,聲音響亮,而且沒有讀錯的地方,我們已經邁出了讀懂詩歌的第一步。
誦讀是理解詩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據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氛圍,有的'需要淺吟低誦,有的需要放聲朗誦。下面請同學先聽一遍本詩的朗誦,去初步了解這首詩寫了些什么內容。
生聽讀
師:下面我們跟著錄音一起來讀這首詩。
生跟讀
師:用一句話分別概括詩歌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內容
(描寫了詩人十五夜望月時看到的院中景象)
(抒發了詩人懷人的思緒)
四、發揮想象,欣賞景色
1、“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字面疏通:庭院中的地面白色一片,樹上棲息著烏鴉,清冷的露水無聲地沾濕了綻開的桂花。
2、師:要真這樣干巴巴的解釋可真是把這首詩給糟蹋了,我們大家都不愿意吧。同學們能不能夠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你最優美的散文化的語言來為我們描繪詩人想要描繪的景象。(150—200字左右,寫在練習紙上)
3、附近的同學交流,推薦出最優秀的,朗讀交流
4、教師展示例文
洗乳般的月華靜靜地瀉在這個樸素的小小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微雪,又好像是一汪空明的積水,窗邊那棵桂樹扶疏的樹影,則成了水中微動的藻荇。蕭蕭樹蔭里,聒噪了一天的鴉鵲,此時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于適應了這中秋之夜皎潔到刺眼的月光,先后進入了睡鄉,不知道在它們的夢里,可曾出現去年春日青天掠過的一行歸航的雁影。
夜又深了一層,桂花的香味也又濃了一度。一條綴滿了黃色小花朵的桂枝探到了我的眼皮底下,鼻頭跟前。伸手折枝,咔嚓一聲,驚落了一手的冷露。是什么時候,這清冷的露珠竟沾濕了枝頭的花朵。絲絲寒意由五指游走全身,不知道廣寒宮里的那棵月桂樹,那樹下的白兔,那揮斧的吳剛,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是否也早已被這無聲的露水沾濕。
(PPT)
5、品味重點:
結合學生的練筆教師提醒學生想象的注意點:要仔細推敲聯想,同時要注意想象的合理性
“地白”:詩人寫院中的月色,不著一“月”字,哪里體現出是描繪的月色呢。只用了“地白”二字,卻給人澄澈、空明之感,讓人不由得聯想到李白的那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凈悠遠的意境中,躁動不安的心也慢慢沉靜下來。
(結合例文擴展想象)
“樹棲鴉”:同學們想一想,樹棲鴉的景象是詩人用眼睛看到的嗎。
那他是怎么知道的呢。既已夜深,在明月之夜,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息,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喧鬧到最后的安定入睡,應該是憑聽覺感受出來的吧。這也恰恰用這種音響變化,來烘托出當時月下小院的靜謐安寧。大家覺得這樣的想象有沒有合理性。至于對于鴉鵲夢境的猜測,我們可否替詩人做此想象呢。這個問題暫時留在這里,等全詩看完了,我們再來討論。
“冷露無聲濕桂花”:作者怎么會發現露水沾濕了桂花,怎么會知道露水是冷的。“冷”是一種觸覺,我們可以合理地想象詩人是如何接觸到那清冷露水的過程。一個冷字,不僅是在說露水,也在說當時整個的環境,清秋的深夜,似乎連空氣都是冷的。我們的想象、聯想還要往前,如果你愿意,可以想得很遠很遠。人間的桂花被浸潤了,那么舉頭望明月,那個懸在頭頂的月亮里的影影綽綽的桂樹呢。生活在桂樹周圍的那些人呢。
6、用一兩個詞語來形容這些景色有什么特點
同學們,想象的力量是多么神奇,短短的兩句詩居然被我們演繹出這么豐富多彩的內容。經過這樣有血有肉的想象,我們眼前有沒有那樣一幅畫面,有沒有一部小電影在腦中播映。對中秋夜的景色是不是更了解了。
請大家用一兩個詞語來揭示這些景色的特點。——寂靜、清冷等
五、知人論世,體味情感
身立這樣寂靜清冷的庭院中,詩人生出懷人的情緒來。
懷人的思緒是怎樣的。是怎么
產生的呢。我們一起來看后面兩句詩。
詩人和朋友一起來到院中賞月的。
有些版本的詩題下有注云:“時會琴客”,說明在中秋佳節,詩人是和良友相聚。中秋之夜的自然重點還在于舉頭賞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在這個時刻,全天下的人應該都在遙望著天空中的那一輪明月,只是,人與人、家與家之間望月的情形又各不相同。同學們想象一下,會有哪些不同的場景呢。
例:全家其樂融融,四世同堂,圍坐在一桌豐盛的節日果品前,邊聊天邊賞月,多么歡樂的場面;戍邊的戰士,孤獨里堅守在崗哨上,抬頭望望明月,在這面圓鏡中映出白發蒼蒼的雙親的面容……
真可謂幾家歡樂幾家愁,不知秋思落誰家。這個秋思,我們可以理解成怎樣的情感。
——對家人、朋友的思念。我們來看“落”這個字。大家來組詞——飄落,掉落,墜落,灑落……,這里你覺得秋思用哪個詞好。灑落,這種思緒,像什么一樣。——月光,無處不在的從天而降的片片月光。中秋之月照到哪里,這種懷人的思緒就灑落到哪里。這種思念讓人內心備感孤獨、寂寞,是難耐的,痛苦的無法逃避的思念。正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吧。
望月教學設計15
一、教材簡析。
《望月》是蘇教版第十冊第六單元的首篇課文,出自我國當代著名作家趙麗宏的手筆。這是一篇角度獨特、構思新穎的寫月散文,主要寫了舅甥倆在江輪上對月吟詩和望月暢想的情景。文本中月光下的交談流淌著詩情,放飛著遐思,很能讓讀者的心伴著字里行間的情韻而融入那一片美麗的月光之中。
二、設計理念。
1、語文姓“語”,語感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核心。本設計采用生本教學模式,引領學生在讀、寫、說中自主建構語感。老師引著學生圍繞話題體悟詞、句意味,借助填詩、拓寫等方式讓學生運用和錘煉語言,學生能在潛心朗讀中沉浸于月光情境,既悟語感,又練語感。
2、語文從“文”,文是文字、文學、更是文化。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體驗、感悟,能逐漸觸摸到漢民族文化的月亮情結,并積淀蘊含在文本中的情感,迸發出心靈深處的詩情和美感。
三、教學目標。
1、運用已有策略學會本課生字新詞,借助情境、生活經驗理解“呵欠、剪影、繪聲繪色”等詞語的意思。
2、能圍繞前置話題用比較生動、準確地語言傳達文本理解和感悟,透過語言文字體會江中月、詩中月、心中月各自的美,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并能將感悟融入朗讀中。
3、能在誦讀課內外的詠月詩文中感受月文化,讓中華民族的愛月情結根植心中。
前置性作業:
1、搜集有關月亮的古詩,并體會作者的情感。
2、作者的“眼中月”、小外甥的“心中月”和詩人的“詩中月”都給人以美的享受,從中選擇你最感興趣的一個內容,認真誦讀,結合相關的語言文字
3、談談你的感受。
四、教學過程。
(一)話題定向開啟望月之旅。
1、月詩月詞、月歌月曲,多如繁星,數不勝數。看來,美麗的月亮是中國人心中解不開的情結。今天,我們繼續美好的望月之旅(板書課題)一起讀課題。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這篇課文寫了哪些人看到的月亮呢?(板書:“我”小外甥眼中月詩中月心中月)
3、作者的“眼中月”、小外甥的“心中月”和詩人的“詩中月”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下面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圍繞話題進行學習。
第二課時回顧課文時讓學生快速理清文脈,劃分出清晰的內容組塊,為下面話題感悟交流部分節省時間,確定各小組的研讀課文的主方向。
(二)小組展示采擷月亮之美。
1、出示話題,小組討論交流,自主學習課文。
討論話題:作者的“眼中月”、小外甥的“心中月”和詩人的“詩中月”給我們帶來了怎么的美的享受?從中選擇你最感興趣的一個內容,認真誦讀,結合相關的語言文字談談你的感受。
讀完本文的人大多會產生一種美的感覺,如此美文需要細讀和深悟。把話題聚焦于“美”,讓學生循著語言文字的表里而直面美的畫面,咀嚼美的語言,與文中諸人的望月情懷開始了美好的相遇。
2、交流“眼中月”部分。
小組主體展示交流:
(1)品月光之美。
①出示句子:月亮出來了,安詳地吐灑著它的清輝。月光灑落在長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動的江水中,千點萬點晶瑩閃爍的光斑在跳動。
②品悟詞語,想象畫面。
“安詳”(如熟睡的小孩,慈祥的老人、月光安詳地吐灑著它的清輝。)“閃爍”(月光似頑皮的小孩、嫦娥的舞蹈在流動的江水中跳動)
③朗讀展示,讀出月色動靜之美。
(2)品月下景物之美。
①出示句子:江兩岸,蘆蕩、樹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處隱隱約約地伸展著,起伏著。月光為它們鍍上了一層銀色的花邊??
②根據學生感悟拓展對句:
月光照在蘆蕩上,蘆蕩那黑色的剪影上瞬間添上了一層——銀色的花邊。月光照在樹林上,樹林那黑色的剪影上頓時添上了一圈——銀色的光環。月光照在山峰上,山峰那黑色的剪影上立刻添上了一個——銀色的項圈。
③引導其他小組補充,品味“鍍”的妙處。
“鍍”這個字用了擬人的寫法,充滿了人情味,表達了人們對月亮的喜愛。向我們傳遞出這美麗動人的月色。
④根據學生交流,隨機出示:
“安詳的月光”,不禁讓我想起了冰心寫的一段文章。
a、出示:靜美的月亮,自然是母親了。我半夜醒來,睜眼看見她,高高的在天上,如同俯著看我,我就欣慰,我又安穩地在她的愛光中睡去。——冰心《寄小讀者》
b、齊讀。
“流動的月光”不禁讓我想起了朱自清寫的一段文章。
c、出示: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朱自清《荷塘月色》。
d、齊讀。
課外閱讀進入課堂是“開放語文教學”的一種形式,而生本課堂也倡導打通課內外閱讀的橋梁,讓一個文本的感悟引入和帶動相關文本的揣摩,從而讓閱讀源于文本而廣于文本,高于文本。適當地拓展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及冰心的《寄小讀者》兩篇文章的片斷,讓學生進行賞讀,領略和強化文本的美感,受到語言的熏陶,為“寫”積累語言。
(3)變月景為小詩。
①美麗的畫面需要題上美麗的詩。誰能幫老師把詩句補充完整?
②齊讀詩句。
月亮安詳灑清輝,江面光斑千萬點。
兩岸景色成剪影,月光鍍上銀花邊。
③師:這靜謐的江月,流暢的文字,若再有繪聲繪色的.誦讀,定會妙不可言。大家認為我們班誰最適合讀這樣的文章?學生推薦,教師為其配樂。
④評:我從你的朗讀中看到了一片柔和而寧靜,皎潔而安詳,朦朧而詩意的月色。
⑤師:其實這段文字適合每一個同學去讀,只要有所感,有所悟,你的聲音里就會有一片獨特的月光。齊讀。
生本課堂的基礎是學生學習情感的激發和保持,由情入文而感悟漸行漸遠。本環節中創設了音樂、畫面、詩句等情境,寓講于“讀”,寓講于“思”,逐步把對文本的理解推向深入。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音樂中,在語言文字的品讀中進入寧靜清幽的美好意境,詩畫相諧,情韻和鳴。
3、交流“詩中月”。
(1)師生、生生模擬文中對詩情景。
(2)像文中的人物這樣在月夜下對詩,你心里有什么感覺?
(有趣,陶醉,感覺很有詩意。)
(3)作者和小外甥醉了,我們也醉了。
出示:詩,和月光一起,沐浴著我們,使我們沉醉在清幽曠遠的氣氛中。齊讀。
(4)其實,月亮在古代詩人的詩中有著不同的情感內涵。哪一小組和大家聊一聊詩中月?
①預設一:
我從“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看出詩人半夜醒來,獨自一人對著月亮的那種孤苦的思鄉之情。
我從“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這句詩看出詩人小時候特別的天真、有趣,竟然把天上的月亮當作白玉盤子。
我從“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句詩中的“愁”字,感到
詩人非常的愁,好像在愁一件事情,月亮都落下去了,他還睡不著覺。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是詩人蘇軾在中秋的夜晚寫給他弟弟蘇轍的詞。讀了這句詩,我體會出作者在中秋月圓之時對他弟弟的思念之情。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寫出了李白離開蜀地時,看到峨眉山月影入江流的迷人景色。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一輪明月掛在當空,卻又善解人意,似乎與詩人越來越近,給詩人平添一份溫暖和親切之感。
②預設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古朗月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師:同是大詩人李白的詩句。上句是詩人回憶兒時的月,下句是詩人成年時心中的月,月在詩人心中總是那么美好的,月亮就是美的象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師:這是游子心中的月,月亮是天下游子共同的家書。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歌頭中秋》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師:這是詩人孤獨寂寞時的月,在這里詩人又把月亮當作詩人的知己。
(2)古往今來,詩人鐘情月亮,寫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課前大家進行了搜集,誰愿意和大家分享,出示音樂。
預設: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是讓人魂牽夢繞的故鄉月。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是清幽寧靜的林中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是大氣磅礴的海上月。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是蒼茫曠遠的雄關月。
“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天上第二泉。”這是我們家鄉,素有天下第二泉的二泉月。
(3)小結引讀。這一輪輪明月,這一首首詩歌,穿越了時空的隧道,吐灑著
【望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望月》教學設計04-17
《望月》教學設計優秀05-10
望月10-10
望月懷遠望月懷古04-17
十五望月09-09
望月懷想06-26
學習《望月》06-22
學習《望月》06-22
望月的作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