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經典【15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語文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
語文特級教師錢夢龍早在1982年就提出了“三為主”的教學原則,即“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這一觀點的提出,確立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不但課堂教學如此,就是在寫作及其批改活動中,也同樣不能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我們應打破作文評改是教師專利的傳統,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多向促進關系,使作文評改日益向學生自主、自能操作的模式發展,讓學生主動參與,提倡自批、互批等形式,創造良好的作文氛圍,使學生的作文水平能夠真正得到提高。
經過不斷的學習、摸索、實踐,我認為互動式作文評改方式能夠較為有效的提高學生作文水平。具體方法如下:
一、教師主導,營造互動批改的氛圍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在作文批改中要重視這個“教”的作用:教師要給予必要的引導、示范、鼓勵、點撥,使學生先有所依靠,最終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種主導作用表現在如下五個方面:
(一)總體把握:在學生完成習作之后,教師首先要對他們的寫作情況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教師在評判這些文章時,要走出成人角色的評判誤區,盡可能地站在孩子的視平線上去品評、去發現,去讓學生通過寫作表現率真、張揚個性。鼓勵學生寫生活、寫真情實感,讓自己的作品保持個性,讓學生學會自我發現、自我欣賞、自我提高。
(二)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指導學生互改時,教師應注意激發興趣,調動學生修改作文的積極性。教師可以用古今中外文學大家修改文章的典型事例來進行引導,使他們認識到“好文章三分靠寫,七分靠改”的道理,真正意識到修改作文的確能提高寫作水平。這樣學生才會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批改活動之中。
(三)明確要求:在寫作前提出作文的十項要求,以指導學生寫作以及評改作文:一、格式是否正確;二、卷面是否整潔;三、錯別字幾個;四、病句有幾處;五、標點有幾處明顯錯誤,強調句號、引號、嘆號、問號的使用;六、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鮮明、集中;七、看文章的選材:這條批語提三點要求:①是否圍繞中心。②是否符合生活實際。③是否具有典型性;八、看文章的結構:就結構而言,也要寫清三點批語:①層次段落是否清晰。②過渡是否自然。③開頭和結尾是否照應;九、看表達方式: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文章體裁的要求;十、看語言:是否簡練、通順、準確,是否形象生動。這十項標準是常規性要求。
(四)教師示范:學生開始修改作文時,往往不得要領,不知如何改。此時教師要進行示范批改:將具有典范性的作文,用多媒體投出來,結合寫作要求對學生予以點撥,使其明白如何評價一篇作文?怎樣發現作品優點?熟悉各種修改要領:改什么、怎么改、為什么這樣改。
(五)操作指導:包括批改步驟的確定;各種批改符號的介紹運用;批改過程對學生的巡視指導、排疑解難;如何寫批語;共性問題的歸納與分析;過程的組織控制;課后對學生批改過的作文的再度瀏覽批閱等。
二、學生主體,實施互動式批改
在教師充分發揮了主導作用,做好了一系列的鋪墊后,就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作文評改以及寫作能力了。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一)自批自改:讓學生自主評改作文可以使學生通過自我實踐、自我反饋,發現并解決其中的問題,這樣既利于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同時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二)小組互動式評改:《課標》在“教學建議”及“評價建議”中指出:要引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因此,在學生學會了自改的基礎上,還要培養學生的互評互改。具體操作如下:
1.教師指導。教師先從學生習作中選出極富代表性的文章一到兩篇,投影或事先抄在黑板上,或提前印刷發給學生,指導學生對這篇文章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從文章的立意、結構、語言、情感、文面等各個方面進行評改,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要求學生掌握刪、增、調、換等修改符號的使用和學會做旁批。
2.分組批改。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人數與作文評改的幾方面相對應,組內有幾位同學,便批改幾篇作文,每位同學批改一方面。這樣,每篇作文被批改達六七遍,優點與不足也就完全顯露出來了。同時,批改者通過批改,提高了對文章的鑒賞能力,再與自己的作文相比較,也明白了自己寫作的優劣得失。各類學生皆得其所,寫作水平也得到相應的提高。
3.互推佳作。這也是“互動”時必不可少的環節。其意義在于:互改成果,推出范文。那些寫作水平一直比較高的'同學,當然應鼓勵其“冒尖”;那些小組內一直無緣入“圍”的同學,更應予以“關愛”,鼓勵其“出墻”。
4.教師點評。教師應在學生批改的基礎上,參考學生的批語,再次批改。教師的批語應尊重學生的觀點,多用鼓勵性的語言,不宜對學生的作文內容和批語做較大的改動,以防挫傷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在互評互改中,學生地位平等,心理不受威脅,無拘無束,學生此時既是“教師”又是讀者,角色不斷變換,在評改中相互溝通,相互啟發,學會合作,思維活躍,集思廣益,促進“集體創造力”的發展。因為他們能創造性的審視、評價他人的習作,有助于培養創造性思維,并使這種思維活動達到激發狀態,增強信心,體驗成功。
總之,以上方法都真正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不但為老師減了負,還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有效地提高了作文教學效果。夸美紐斯說得好:“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腳步。”讓我們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求實探索,為有效提升學生作文水平而努力!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誦讀、美讀,領會湖山空靈之意,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與反思。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寫景之筆。
3、說人、話情,見識人物閑雅之趣。
[教學重點]:誦讀、美讀,疏通文意,體驗西湖夜雪的空靈境界。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
一、創設情境:
由西湖湖心島的乾隆題字碑——風月無邊設疑導入,請學生欣賞杭州西湖風光四季代表景觀圖片---春:蘇堤春曉 夏:曲院風荷 秋:平湖秋月 冬:斷橋殘雪
學生吟誦關于西湖的詩句,
師配樂朗誦: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么樣子的呢?
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了解湖心亭
多媒體摘要顯示: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學家。出身仕宦世家,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清兵南下滅亡了明朝,他入山隱居、著書,作品中時時流露出明亡之后懷舊的傷感情緒。教師補充介紹其著作。
多媒體摘要顯示湖心亭介紹: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據說是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山,成為一島,是西湖三島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閣,叫湖心亭。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三、反復誦讀 整體感知
1、聽:教師播放朗讀錄音學生小聲跟讀,把握字音及停頓,師提醒學生注意錄音中的錯誤讀音。
2、讀:學生給生難字注音并自由朗讀課文。
3、譯:學生齊讀課文,小組合作疏通文句,并就疑難文句向他組質疑。
4、比:結合給定譯文比較自己的差距,學習文言文翻譯之法。
四、細讀品悟 探究課文
1.一讀課文 自主學習1.教師示范提問,引導學生從文中獲取有效信息,對課文內容提出問題,并用原文作答。
教師示范: “看雪”的時間是 。地點是 。
2.二讀課文 質疑問難(說景) 搜尋文中寫描寫雪景的文字加以品析。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體會全景和特寫景物各自的特點,并引導學生關注在本文在寫法上的特點。
教師點撥并舉例講解: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3.三讀課文 合作探究(說情)湖心亭巧遇是敘事但重在抒情。你能體會到張岱怎樣的感情變化?
1.讀“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驚喜到傷感,喜極而悲。
師點撥:作者之所以選擇更定后獨往觀雪,是因為不愿見人,也不愿被人看見,也因為此時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短暫的相遇都很暢快,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但天涯遇知音的愉悅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緒。
2.品味舟子的話,解讀“癡”的內涵: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師點撥:所謂“癡”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懷。
張岱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五、教師寄語:小結并引導學生關注古人寄情山水托物言志的情趣之所為,教案《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與反思》。
六、延伸練習
請學生欣賞幾組圖片談談圖中景物的特點并賦予自己獨特的情感。
教師點評。
六、布置作業
背誦文中書寫西湖夜雪的文字。
附:板書設計
湖 心 亭 看 雪
張岱
寫景 西湖夜雪
湖心亭看雪 雅情雅致
敘事 亭中偶遇
《湖心亭看雪》教學設計
設計者:武原中學 姚曉萍
[教學目標]:1、誦讀、美讀,領會湖山空靈之意。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寫景之筆。a
3、說人、話情,見識人物閑雅之趣。
[教學重點]:誦讀、美讀,疏通文意,體驗西湖夜雪的.空靈境界。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西湖詩詞。
創設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圖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學習張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隨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誦讀:疏通文字。
(一)讀:第一步,讀順:請一兩位同學嘗試讀文,同學點評。
第二步,讀齊:集體嘗試齊讀,讀準確,讀出節奏。
第三步,閱讀:自由朗讀,逐字逐句地仔細閱讀。
(二)理:第一步,理出要點:把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等要素設置成問題投影出來。要求學生在自由讀的過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討,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會要點:要求同桌配合,一學生美讀,一學生翻譯。隨意抽取同桌組合,匯報讀與譯的情況,重點字詞作特別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請兩位同學分別串譯課文一二兩節,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三)再讀:再次齊讀全文,讀出抑揚頓挫之勢,讀出聲情并茂之感。
三、賞景:寫景技法。
多媒體特寫文中描寫雪景的文字: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1、說說此寫景之語妙在何處?學生自由發表自己意見。
參考:A、妙在扣景之特征。 B、妙在用樸素之語。(可酌情穿插白描特色:自然質樸,不事雕琢。) C、妙在構悠遠意境。
2、拓展:顯示異曲同工的詩:清朝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體味、感悟。詩如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3、學生背誦西湖雪景的文字。
四、說人:閑雅之趣。
1、找關鍵字“獨”、“癡”,把握人物的品性。
2、補充:張岱《自題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
五、結篇:復讀鞏固。
六、作業:搜集其他寫雪的名句或名篇。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3
一、主旨概述
課文記述公輸盤替楚國造云梯,準備去攻打宋國,墨子聽到消息后連忙前去阻止。用巧妙、鋒利的言辭使戰爭發動者理屈詞窮,又憑謀略使他們不敢輕舉妄動,最終阻止了戰爭的發生。表現了墨子臨危不懼,智勇雙全的性格。
二、結構內容
全文共22段,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墨子出使楚國的緣由。
第二部分:(2~12):墨子以激將法說服公輸盤。
第三部分:(13~16):墨子能言善辯,初步說服楚王。
第四部分:(17~22):墨子以超人的智慧和勇氣,說服公輸盤,并迫使楚王暫時取消了攻打宋國的。計劃。
文章開頭先介紹事情的緣由,中間部分詳細敘述了墨子與楚王和公輸盤斗爭的經過,最后一部分清楚地介紹了事情的結局,脈絡清晰。
三、嚴密的邏輯性
《公輸》一文記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體現了墨子的非攻思想和實踐精神。文章通俗平易,樸實無華,特別講究邏輯的嚴密和說理的充分。
墨子首先從道理上說服公輸盤。攻城殺人是不義的行為,墨子以獻金請公輸助殺辱己之人,從而引出公輸的話“吾義固不殺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責公輸四個不義的表現,指出其“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弓弩齊發,步步進逼,使公輸退無余地,理虧而折服。這是止楚攻宋的關鍵性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以楚王攻來如棄貴偷賤的荒謬之舉,來說服楚王。巧設三個生動的比喻(舍文軒而竊敝輿,舍錦繡而竊短褐,舍梁肉而竊糠糟)、三層鮮明的對比(大而富的楚國與小而貧的宋國),使楚王不得不稱“善”。第三步則是在義勝理足的基礎上以實力戰勝公輸,以智慧揭露公輸“我知所以距子”的陰謀詭計,正告楚王宋國早有防御,迫使楚王放棄襲宋的。計劃。文章充分表現了墨子的勇敢和反攻伐的主動精神。
總之,《公輸》以假設、類比和推理的方法巧妙說理,透辟有力,特別是運用欲擒故縱、誘敵入套的技巧,不僅使文章邏輯嚴密、說理充分,而且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文中的特殊句式
1、“宋何罪之有?”,正確翻譯是“宋國有什么罪呢?”在古漢語中,表疑問的疑問代詞要提前,正確的語序是“宋有何罪”,“之”,賓語前置的標志。
2、“夫子何命焉為”,正確的翻譯為“你(有)什么見教呢?”本句中,本來沒有謂語,在翻譯時應補充出來。“焉為”表示疑問語氣。
3、“胡不見我于王”正確的翻譯為:“為什么不把我引見給大王呢?”“見我”,理解為“(把)我引見。”
五、曲折的故事情節
《公輸》一文以生動的對話、鮮明的人物形象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文章主要采用對話形式,不僅表現了墨子的`機智勇敢和反侵略精神,而且可以從中領略墨家崇尚樸質的文風——以達意為主,不講求文采。故事情節卻是一波三折,懸念迭生。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去見公輸盤,出人意料的是,見面后墨子并沒有直接勸阻公輸盤,而是宕開一筆,先邀請公輸盤替他去殺人,制造了一個懸念。墨子見楚王時也是如此,大家都以為他要勸說楚王,但墨子卻和楚王聊起了偷竊病,又是一處懸念。當讀到“公輸盤服”和楚王稱“善”時,讀者一定會以為問題解決了,但這兩處各自均是波瀾又起,懸念再生,令人不讀不快。
六、比喻與排比手法的運用
在說理的過程中,本文不僅巧妙地運用了生動的比喻,如用“文軒”比喻楚國的地域遼闊富饒,用“敝輿”比喻來國土地的狹小貧瘠,用“粱肉”和“錦繡”比喻楚國的富足,用“糠糟”和“短褐”比喻宋國的貧窮,使人清楚地看到楚王攻宋的。本質——擴張領土的野心,發人深省,很有說服力,而且還運用了排比手法,增強了語言的氣勢,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如墨子與公輸盤的第一輪辯論中,連續用了五個“……不可謂……”,在語勢上你連發的炮彈一樣有力,在內容上從不同角度對公輸盤進行了斥責,令其難以招架,無可推脫。
七、抓住文中的辯論進行教學的方法建議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或大或小的各種辯論,有辯論就必須有矛盾的焦點、矛盾的雙方。因此,學習《公輸》,我們應在熟知文義的基礎上理解幾組辯論中雙方的焦點及立場,分析他們辯論的方式及技巧,以及他們在語言中所表現的各自的性格特征。攻宋和反攻宋是全文的矛盾,文章就抓住這個矛盾,步步深入。起初墨子和公輸盤辯論,譴責攻宋“不義”;接著和楚王辯論,將攻宋與患“竊疾”相提并論,深入地揭露了攻宋的侵略實質;后來由辯論轉到了攻防之術的實際較量,直到打破了敵人的一切幻想,更加深入地證明攻宋的不足取。就在這對矛盾不斷發展、激化、解決的過程中,人物形象和主題思想越來越鮮明。學習這些知識后,我們也可嘗試著運用這些知識,找幾個辯題和同學練習辯論,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渾氣勢。
2、理解排比的修辭手法的類型及其在這篇文章中的作用。
3、學習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
【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渾氣勢。
二、難點
1、理解排比的修辭手法的類型及其在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聯系上下文,體會下列詞語的意思:
⑴忘情:不能節制自己的感情。
⑵狂舞:縱情的跳舞。
⑶閃射:閃耀,放出(光芒)。
⑷火烈:像火一樣熱烈。
⑸亢奮(kàng):極度興奮。
⑹晦暗(huì):昏暗,不明顯。
⑺羈絆(jī):纏住了不能脫身,束縛。
⑻碰撞:運動著的物體與別的物體突然接觸。
⑼搏擊:奮力斗爭和沖擊。
⑽燒灼(zhuó):燒、燙,使受傷。
⑾奔突:橫沖直撞;奔馳。
⑿輻射(fú):從中心向各個方向沿著直線伸展出去。
⒀翻飛:上下或內外交換位置。
⒁淋漓(línlì):①形容濕淋淋往下滴。
②形容暢快。
二、導入
大家在電視節目上看過陜西安塞地區的腰鼓嗎?我想大家一定會被安塞腰鼓那種壯闊、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動。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劉成章寫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對安塞腰鼓是怎樣欣賞、體會的。
三、正課
1、朗讀課文(或老師范讀、或聽課文錄音、或學生齊讀、輪讀、個別讀均可)
2、提問: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討論并歸納: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
第一段:從開頭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
第二段:從“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段:從“當它冥然而止的時候”到完。
3、提問:第二段可以分成幾層?討論并歸納:
分成4層:
第一層:從“但是”到“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寫安塞腰鼓的舞姿及給人的聯想。
第二層:從“好一個安塞腰鼓”到“隆隆隆隆的陣痛的發生和排解”。
寫安塞腰鼓的響聲給人的感受。
第三層:從“好一個安塞腰鼓”到“那里再有這么厚這么厚的土層
啊”。寫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搏擊。
4、提問:文章怎樣寫表演前的情況?討論并歸納:
從背景寫:是一片高粱地、絲溜溜的南風。
從人物寫:是藍騰騰的后生。
從性格寫:是樸實的。從神情寫:是沉穩而安靜的。從腰鼓寫:是呆呆的、不曾響。
5、提問: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討論并歸納:
為下文寫腰鼓表演蓄勢。
6、提問:作者與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點?討論并歸納:
壯闊、豪放、火烈。
7、提問:作者是怎樣寫的?討論并歸納:
先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寫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再用比喻從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寫,如強震起的石頭的狂舞。再用排比、連續比喻的修辭手法寫急促的鼓點像驟雨,飛揚的流蘇像旋風,蹦跳的腳步像亂蛙,閃射的瞳仁像火花,強健的風姿像斗虎。
8、提問: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討論并歸納:
運用比喻使描寫的對象更加形象生動具體。運用排比使文章的氣勢更加恢宏、雄渾有力,用來描寫安塞腰鼓很適當。
9、提問:“這腰鼓”這一段用了那些反義詞?討論并歸納:
空氣(冰冷~燥熱),陽光(恬靜~飛濺),世界(困倦~亢奮)
10、提問:運用反義詞寫有什么好處?
討論并歸納:用反義詞對比強烈,寫出安塞腰鼓的特點。
11、提問:如果說上面是實寫,那么,“使人想起”三段是什么寫?
討論并歸納:虛寫。
12、提問:用虛寫有什么好處?
討論并歸納:用虛寫使人產生聯想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內涵。
13、提問:作者聯想到什么?
討論并歸納:聯想到落日古戰場,電閃雷鳴和人的大徹大悟。
14、提問:“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這句話怎么理解?
討論并歸納:這里寫出了陜北高原人們的性格特征,是粗礦、豪邁、開放的。
四、小結
文章描寫安塞腰鼓的特點:壯闊、豪放、火烈。先實寫,用連喻,寫安塞腰鼓的舞姿。然后用虛寫,通過聯想、想象,寫安塞腰鼓給人的感受寫出了陜北人們的性格特征。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第一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⑴給下面的詞配上一個同義詞:
忘情( )閃射( )
火烈( )亢奮( )
晦暗( )羈絆( )
搏擊( )輻射( )
⑵境空:
①驟雨一樣,是( );旋風一樣,是( );亂蛙一樣,是( );火花一樣,是( );斗虎一樣,是( )。
②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 )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 )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變得( )了。
③容不得( ),容不得( ),容不得( )。是( )了、( )了、( )了的那么一股勁。
第二課時
一、預習
閱讀課文,思考課后練習。
二、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層,今天我們再來看看作者怎樣描寫安塞腰鼓的。
三、正課
1、朗讀課文,注意讀出節奏、重音、感情。
2、提問: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層怎樣寫安塞腰舞的響聲的?
討論并歸納:用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安塞腰鼓聲音的回響。第一句寫聲音撞擊在山崖上,山崖發出回響;第二句寫聲音撞擊在觀眾的心里,觀眾的心里發出共鳴。第三句寫聲音引起的豪壯的抒情、嚴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上浪、陣痛的發生和排解。
3、提問: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討論并歸納:用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響聲,氣勢不同反響。
4、提問: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層怎樣寫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搏擊?
討論并歸納:先寫后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
落的搏擊著,使人感到震撼、燒灼、威逼。使人鮮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使人感受到陜北農民的那種取之人的甚少,奉獻給人的甚多的精神。寫出作者心靈深處的感悟。
5、提問:“黃土高原啊”這一段寫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寫只有黃土高原這么深厚的土層,才生養了這些元氣淋漓的后生,才能有這么驚天動地的安塞腰鼓。
6、提問:為什么說“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這樣的腰鼓。”?
討論并歸納:這里用比喻說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調,打不得這樣氣勢澎湃的腰鼓。
7、提問:第二段的第四層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總結上面的三層的意思。從力量、聲響、光影的變幻、藝術的享受寫安塞腰鼓的舞姿給人蓬勃的想象力。從安塞腰鼓沉重的響聲寫給人心靈的凈化。從后生們生命中噴發出來的力量寫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震撼。
8、提問:倒數第四段中的“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這幾個詞能不能對調?為什么?
討論并歸納:不能。因為這幾個詞的排列按一定的順序。從小到大,從低到高,從中心到四周。
9、提問:為什么說“當它更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至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
討論并歸納:這是人對鬧聲的一種感受,當鬧聲突然停止的時候,會感到特別的靜。其次,這里用靜來反襯鬧,可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
10、提問;怎樣理解“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聲”?
討論并歸納:雞聲是天亮的標志,是新的一天的開始,是希望的象征。有這種安塞腰鼓所噴發出來的力量,一定會帶動生命的奔騰升華,一定會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這正是希望所在。
11、提問:本文大量運用排比,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試舉例說明這樣的寫法,對表現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
⑴句內部的排比:“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
⑵句與匈之間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⑶段與段之間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
這些排比句使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語句錢鉆,能表
達出強烈的思想感情。
12、提問:訪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
討論并歸納:本文通過對安塞腰鼓的描寫,贊美了安塞腰鼓強健的舞姿、沉重的響聲、震撼人心的力量。寫出了安塞腰鼓壯闊、豪放、火烈的特點。
四、小結
這篇文章氣勢恢宏,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語句錫銘,寫出了安塞腰鼓壯闊、豪放、火烈的特點。表達出作者贊美了安塞腰鼓強健的舞姿、沉重的響聲、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強烈的思想感情贊美陜北高原人們粗礦、豪邁、開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處運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氣勢恢宏,節奏明快,每個詞語都簡潔有力,每個句子都罌群激越,增強了文章感人力量。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二、三、四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第二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⑴寫出了面詞的反義詞:
晦暗( )束縛( )
閉塞( )歡樂( )
擺脫( )冰冷( )
恬靜( )困倦( )
⑵簡答:
①本文以什么作為線索?
②安塞腰鼓的特點是什么?
③“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一股勁!”這句話運用了什么類型的排比?你怎么理解這句話?
④清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寫一段話。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5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審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的育人目標”。實施創新教育,就是創設自由、和諧、開放、民主的學習課堂,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接受知識。本文將對初中語文創新教學進行研究,以期達到實施語文課創新教學的目的。
一、語文創新教學研究的'途徑
1、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煥發課堂活力
應試教學課堂圍繞知識目標而展開,儲存繼承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和體驗,但忽視了學生創新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經驗,萌動求智欲望呢?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為此,我們仔細研究教育心理,準確把握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維特點,積極探索有利于激發興趣、激活思維、激勵探討的課堂教學方法。
2、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習效率
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要求具有新鮮活力的語文課堂不僅要有教學模式的轉變,學生思維的開啟,更要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掌握豐富的語文知識并獲取叩開知識大門金鑰匙的課堂教學效果。這是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的集中體現。新課程要求課堂要以更新教學手段為重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6
學習目標:
1.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領會文字中蘊含的情感。
3.學會一種詩意的表達。
教學重點:通過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領會作者復雜的情感。
教學難點: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大家齊讀一首詞。
(PPT)出示: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這首詞以中國傳統的節日為背景,你知道是什么節日嗎?對,元宵節。
詞的上闕描繪咯額一幅張燈結彩、人舞龍燈的場景,下闋則滲透出作者的深情、憂傷和憤恨之情。特別是最后一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以意境取勝,成為了千古名句。
同學們來看,這首詞把燈火、燈籠作為抒懷的憑借和陪襯,但今天,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吳伯簫則讓燈籠則成為了主角。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吳伯簫,走近他的散文《燈籠》。
二、預習字詞檢測
現在檢測下大家字詞的預習情況。有三組字詞(PPT出示)。
請一位同學來下面三組詞。
神龕( ) 斡旋( )
司馬懿( ) 褪色( )
幽悄( ) 思慕( )
霍驃姚( )
鏘然( )
馬前卒
熙熙然
不甚了然
三組字詞我們需要注意第一組字音,第二組需要重點關注字形。
例如:司馬懿中的懿是第四聲,它的意思是美好的,例如懿旨,太后或皇后頒布的詔令。霍驃姚中的驃的讀音,這是一個多音字,除了這個音還有biāo,當它作為勇猛這個意思來講的時候,就讀piào,例如驃勇、驃悍,在讀biāo音時,它是指一種白斑的黃馬,組詞為黃驃馬。但有同學可能會提出疑問:膘肥體壯是不是這個字呢?請注意,應該是肉月旁的膘,它是指肥肉。
第二組字形請同學來說一說應該需要它的哪個部分。
第三組詞都是由古語轉化而來,在本文中的語境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請一位同學來說一說。
(學生說完)解釋得很好。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些詞是古語在現代文中的運用,含蓄而典雅。不甚了然,甚是非常的意思。然,可解釋為:……的樣子。
請大家齊讀以上字詞。
三、了解燈籠
既然作者通篇都在寫燈籠,那你了解多少關于燈籠的知識呢?請同學們來介紹下燈籠。
明確:中國的燈籠叫燈彩,它起源于20xx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正月十五,懸掛燈籠來象征團圓,另外它也是喜慶的象征。按照造型來分,可分為宮燈、紗燈和吊燈;按照內容,可雕刻山水、花鳥、蟲魚等他,還有工人賞玩的跑馬燈。
四、結燈籠緣
大家介紹得很好!其實,燈籠是一種生活的必需品,在點燈未出現或未普及前。不僅如此,它還承載這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
有一首小詩說得好:緣是一種存在于相遇者之間的一種自然而神秘的'力量。因為一段文學而引起共鳴,因為一次邂逅而難以忘懷,因為一次回眸而魂牽夢縈。而吳伯簫和燈籠結下了不解之緣,緣起于他孩童時代的那些人、那些事和那些物,請默讀第1、2自然段,說一說有哪些人、哪些事和哪些物呢?
五、憶燈籠事
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讓作者那么的難以忘懷。而燈籠是見證者。默讀文章3—11段,請用句式“那年, ”概括作者都回憶和聯想了與燈籠有關的哪些事。
明確:事件+情感,言之成理即可。
那年,挑燈迎祖父回家;
那年,母親叮囑記心頭;
那年,母親挑燈迎我上下學,如今已悵惘;
那年,村頭高掛紅燈,消除孤行客虛驚;
那年,跟著龍燈跑半夜,夢隨蠟火開花;
那年,族姊遠嫁,朱門卻以褪色;
那年,紗燈描紅,喜歡的就是那份雅致;
那年,宮燈下,有人尋一脈幽悄,也有漢獻帝暗自垂淚。
那年,塞外點兵,將軍挑燈看劍,我愿做燈籠下的馬前卒!
六、抒燈籠請
散文最基本的特征是形散而神聚,散文歸根到底是要抒情的。吳伯簫散文追求的是一種含蓄而蘊藉之美,這得益于作者的一個寫作習慣,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這個習慣是什呢(PPT出示內容):
吳伯簫,原名熙成,山東萊蕪人。中國當代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
吳伯簫有一個寫作習慣,就是一般不即興成文,而是積累了一段時間的感情之后,再回過頭來,追述從前的經歷。因此,他的散文在平淡的敘述下蘊藏著深厚的情感。從“一枝一葉”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見大,從平凡中引申出深刻的內涵。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文中哪處情感打動了你,使你感同身受?找出來賞析并做書上做批注,帶著你的理解讀一讀。
明確:
七、明燈籠志
吳伯簫不僅有脈脈深情,也有豪情壯志。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散文的自由筆法下,流淌著的是一個知識分子悲壯而激越的家國情懷。
閱讀背景鏈接,結合原文談談你的理解。
(PPT出示) 背景鏈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精心策劃下,發動了“九一八事變”,炮火不僅震碎了壯麗的山河,也擊碎了無數文人的美好幻想。這其中就包括吳伯簫。然而,國民黨竟然采取不抵抗的政策,這讓他十分憤懣,憂心如焚,怒火中燒,不吐不快。于是,他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同時,堅持業余寫作,舒緩一腔積郁。這一時期的散文,常常回蕩著愛國主義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憶童年生活的篇章里,這一旋律也時常跳躍而出。《燈籠》這是這個時期回憶主題的文章。
請大家帶著一種激越、悲壯的情感來齊讀老師改寫的這首詩歌吧!
(PPT出示)
最壯
塞外點兵,吹角連營
夜深星闌時候
將軍 挑燈看劍
你聽
正蕭蕭斑馬鳴也
我愿 就是那 燈籠下的馬前卒
唉,壯,于今燈籠又不夠了
應該數火把,數探海燈,數燎原的
一把烈火!
八、化文為詩
本文充滿詩情畫意,課前已布置大家選取你喜歡的段落改成一首小詩。現在就請展示你的詩作吧!
結束語
同學們寫得很有詩情,讀得也很有詩意。
最后,推薦給大家課后閱讀篇目,這些都是吳伯簫的散文,在讀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關注作者寫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
今天的課就到這,同學們,再見!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7
知識目標:
了解本文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外貌、心理描寫,并理解這些方法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能力目標:
了解對比的寫法和在記敘中運用議論的作用
情感目標:
通過對這篇小說內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舊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不僅是我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靈魂上對農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發起學生熱愛新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強烈愿望
2學情分析
初一和初二年級時各學了幾篇魯迅先生的作品,給學生打下一定基礎,學習本文較易理解。但文中的議論有難度,因此理解議論的作用是本文的難點,教師應重點講解。理解運用對比突出家鄉人物和景物的變化,進一步理解課文主題,這是本課重點。學生還具有初步賞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勵學生賞析,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賞析能力。
3重點難點
【重點難點】
1.對魯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對話、外貌、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故鄉
自古以來,“思故鄉,贊故鄉”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同學們能不能隨口就涌出幾個寫“故鄉”的詩詞名句來?(學生發言)故鄉,讓離家的游子多了一個永遠也做不完的夢;故鄉,在游子的記憶里沉淀出了無限的美麗與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感受《故鄉》的魅力。
活動2【講授】故鄉
二、整體感知(先播放朗讀課件,再讓學生自己讀)
同學們,閱讀一篇小說,就如同認識一個人一樣,只有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你才能與他相知交流。從這篇小說中,你讀到了什么?
學生發言總結:
1、感知人物:閏土、楊二嫂、母親、水生、宏兒、“我”
問題設計:在眾多人物中,誰是小說主人公?
(眾說紛紜,預計會落在“我”和“閏土”上,讓學生展開辯論)
教師總結:判斷小說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說中是否通過他來表現小說“主題思想”。這篇小說中閏土處在小說的中心地位,對表現小說的主題起決定作用,因此閏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我”只是本文的線索人物。
2、感知情節(師生互動)
激活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為課文學習做準備。給學生創造自由發表觀點的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三、品味作品。整體感知小說情節,鍛煉學生語言概括能力,學習運用對比手法表現人物的方法;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1、誰能用最簡練的語言將以上人物串成一段話,并表現小說的寫作意圖。(學生復述情節)
2、感知主題:此次回故鄉,“我”的心情如何?為什么?(圍繞“沉重、失望”,并自圓其說。)
教師總結:闊別故鄉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內心應是按捺不住的欣喜與激動,而“我”卻以沉重的心情感嘆物是人非。在離開故鄉時,發自內心的呼喊:渴望人與人的溝通,渴望新生活。
3、神游《故鄉》,能否用一個字來概括故鄉給“我”的印象?(變)
4、問題:那么,究竟故鄉的什么發生了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①人變(以閏土為例展示課件,對比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少年閏土:(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套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
(動作)活潑剛健,動作干脆利落,說話脫口而出,樸質、生動;有智有勇,熱情、純真。
(對“我”的態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稀奇的事。對“我”友好,熱情,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
(對生活的態度)天真活潑,無憂無慮。
中年閏土:(外貌)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紅腫,頭戴破氈帽,身穿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動作)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顯得遲鈍麻木。
(對“我”的`態度)恭恭敬敬,稱呼“我”為老爺,和“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對生活的態度)悲哀痛苦,生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把希望寄托在神靈上。
活動3【活動】故鄉
遵循作者寫作思路,走進作者心境,把握小說主題,引導學生學會閱讀作品。
“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而感悟文章主題;然后采用探究方式,對有關問題進行研討。這樣使學生對作品的認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學習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對知識目標的掌握情況很好。
活動4【練習】故鄉
這篇小說在環境描寫、人物刻畫和對比手法的運用方面都比較典型,所以在教學中,對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分析要側重于前后的對比,我采用以表格的形式來板書,把內容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思考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的作用。主要引導學生把握“我”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心情感受,正確恰當地理解文章里議論性的語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小說的主旨。
活動5【測試】故鄉
回顧過程,交流收獲
1.《故鄉》這篇小說,我們已經學習完了,通過本文的閱讀,同學們有什么感受和收獲?請同學自由談談?
2.同學們都采用了什么方法來學習《故鄉》?我們是按怎樣的步驟來學習課文的?請同學們回顧學習一下學習本文的過程。
明確:引導學生回顧故鄉的學習過程,歸納小說閱讀的方法:感知小說內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感悟語言--摘抄積累語詞。并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將這種方法運用到今后的小說閱讀中去,反復訓練,形成能力。
活動6【作業】故鄉
布置作業
1.背誦文中關于閏土外貌描寫的三個語段。
2.理解閱讀全文,探求本文的主旨。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8
授課人:
一、導入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先聽老師朗讀一首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首詩是誰寫呀?(杜牧<<山行>>)
二、出示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體會字里行間蘊涵的情味。
3、細心品味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三、自學指導
1、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詩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詩人呀?最著名的兩位詩人是誰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稱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還有“小李杜”,你們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兩位詩人嗎?(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長寫情詩的唐代詩人李商隱。為了有別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隱和杜牧一起合稱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時期,這時的唐王朝內憂外患,戰亂不斷,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條河的名稱。有誰知道這條河在哪呀?(江蘇省)秦淮河
由城中穿過,流入長江,兩岸酒家繁多,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據傳是南朝陳后主所作,由于陳后主整日尋歡作樂,不理朝政,最終丟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為了亡國之音。
如今詩人杜牧夜泊秦淮,在這樣的一種情形下又聽到此曲,他的心情應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牧的《泊秦淮》。(板書:泊秦淮)這是一首絕句還是律詩呀?(五言絕句)
2、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整體感悟。
3、學生示范朗讀再全班齊讀。
四、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反復品讀,賞析詩歌。
1、賞析一、二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這兩句是寫什么的?(寫景)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寫詩人夜泊秦淮所見的`景物:淡煙寒水,夜幕朦朧的凄迷景象。)
誰來把這兩句話的意思說一說?(如煙的水汽籠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著江邊的沙岸。寧靜的夜里把船停在岸邊,*在酒家。)“籠”是什么意思?(籠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氣寒冷,表明這是深秋時節)除了季節的冷?有沒有別的方面的冷?(心的冷)2、賞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商女,請同學們看一下注解。(指以賣唱為生的歌女。)
這兩句話是什么意思?誰來說一說?(這時,從江對岸傳來歌聲,這是不知亡國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樹后庭花》。
“猶唱”就是“還在唱”。這些無知歌女連亡國恨都不懂,還唱這種亡國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責歌女嗎?(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賣唱為生,既然是賣唱,就要有聽眾,有點歌者。沒有聽眾,歌女也無意唱這個曲子。
大家想一想,這些聽眾可能是哪些人?(在內憂外患的情形下,還有金錢、有時間、有心情聽曲子應該是些豪門貴族)
這些豪門貴族明知是亡國之音,卻偏要聽,而且是在國難當前的情況下,可見他們是一群怎樣的人?(沉湎酒色,尋歡作樂,過著醉生夢死,燈紅酒綠的生活)作者面對這樣的一番景象,這樣的一群人,他的心情應該是怎樣的?(感慨、鄙視、憂傷、悲憤)簡介作者:杜牧:唐代的詩人,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他喜讀兵書,為人剛直不阿,后來,由于卷入黨派紛爭的政治旋渦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張未得施展。著有《樊川文集》。那么唐代還有哪些著名的詩人呀?最著名的兩位詩人是誰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稱為“大李杜”。除了“大李杜”還有“小李杜”,你們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兩位詩人嗎?(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長寫情詩的唐代詩人李商隱。為了有別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隱和杜牧一起合稱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時期,這時的唐王朝內憂外患,戰亂不斷,民不聊生。
五、當堂檢測
1、背默本詩
2、本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六、抽查清
介紹作者及相關文學常識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體會字里行間蘊涵的情味。
3、細心品味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體會字里行間蘊涵的情味。教學難點
賞析這首詩歌并體會字里行間蘊涵的情感。
教學課時:一課時
一、導入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先聽老師朗讀一首詩(杜牧<<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1、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詩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詩人呀?最著名的兩位詩人是誰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稱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還有“小李杜”,你們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兩位詩人嗎?(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長寫情詩的唐代詩人李商隱。為了有別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隱和杜牧一起合稱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時期,這時的唐王朝內憂外患,戰亂不斷,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條河的名稱。有誰知道這條河在哪呀?(江蘇省)秦淮河由城中穿過,流入長江,兩岸酒家繁多,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游宴的地方。《后庭花》據傳是南朝陳后主所作,由于陳后主整日尋歡作樂,不理朝政,最終丟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為了亡國之音。
如今詩人杜牧夜泊秦淮,在這樣的一種情形下又聽到此曲,他的心情應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牧的《泊秦淮》。(板書:泊秦淮)
二、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整體感悟。
三、學生示范朗讀再全班齊讀。
四、誦讀
五、教師范讀,學生比較點評;
借學生點評之機,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穿插介紹詩歌寫作背景;
六、賞析詩歌。
1、賞析一、二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這兩句是寫什么的?(寫景)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寫詩人夜泊秦淮所見的景物:淡煙寒水,夜幕朦朧的凄迷景象。)
誰來把這兩句話的意思說一說?(如煙的水汽籠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著江邊的沙岸。寧靜的夜里把船停在岸邊,靠在酒家。)“籠”是什么意思?(籠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氣寒冷,表明這是深秋時節)除了季節的冷?有沒有別的方面的冷?(心的冷)2、賞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商女,請同學們看一下注解。(指以賣唱為生的歌女。)
這兩句話是什么意思?誰來說一說?(這時,從江對岸傳來歌聲,這是不知亡國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樹后庭花》。
“猶唱”就是“還在唱”。這些無知歌女連亡國恨都不懂,還唱這種亡國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責歌女嗎?(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賣唱為生,既然是賣唱,就要有聽眾,有點歌者。沒有聽眾,歌女也無意唱這個曲子。
大家想一想,這些聽眾可能是哪些人?(在內憂外患的情形下,還有金錢、有時間、有心情聽曲子應該是些豪門貴族)
這些豪門貴族明知是亡國之音,卻偏要聽,而且是在國難當前的情況下,可見他們是一群怎樣的'人?(沉湎酒色,尋歡作樂,過著醉生夢死,燈紅酒綠的生活)作者面對這樣的一番景象,這樣的一群人,他的心情應該是怎樣的?(感慨、鄙視、憂傷、悲憤)
所以“商女不知亡國恨”,表面是說賣唱的女子不懂亡國之恨,實際上是借題發揮,批評豪門貴族,表現了詩人對他們這種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陳后主醉生夢死,亡了國,這些豪門貴族不以為鑒,一樣會
步陳后主的后塵,除了憂傷、悲憤、鄙視外,從作者對歷史興亡的感慨中,我們還可感受到作者那顆憂國憂民的心。
七、齊讀并背誦全詩。要求:讀出憂傷、悲憤。
八、積累:.
藝術手法:泊舟秦淮,見朦朧月色,聽靡靡之音,由是詩人既吊古,又諷今;由南朝統治者的醉生夢死,聯想到晚唐統治者的紙醉金迷。主題:對醉生夢死生活的鄙視和對歷史興亡的感慨。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0
教學設計背景:
1、這是本人從小學轉教初中語文的第一節課,雖然是初一,但是在教學上還是有很多困惑。
2、班里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學生是自己六年級是教過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是本校小學生升入的,剩下的則是其他兩所學校考入的。
3、這也是學生們進入初中后的第一節語文課,對初中語文課和語文老師都充滿著好奇。
教學創意設計:
層層深入、環環相扣,使學生明白怎樣學好語文(怎樣的老師——怎樣的語文課——什么是語文——怎樣學好語文)
教學簡要環節:
1、不熟悉我的學生希望我是一個怎樣的老師。
2、熟悉我的學生介紹我是一個怎樣的老師。
3、學生自己探討語文課應該怎樣學上。
4、探討什么是語文。
5、探討怎樣學好語文。
6、協商布置作業。
教學實錄選萃:
一、不熟悉我的.學生希望我是一個怎樣的老師。
師:我是本學期大家的語文老師,將和大家一起攜手,走向語文。那么,有些同學不認識我,你希望我是一個怎樣的老師。
生:希望老師幽默,不要太兇。
生:希望老師的作業比較少。
生:希望老師知識淵博、說話風趣。
生:希望魏老師是一個可愛的人。
生:希望魏老師是一個溫柔的人。
二、熟悉我的學生介紹我是一個怎樣的老師。
師:認識我的老師向大家介紹我是一個怎樣的老師,注意,要具體,要使用先概括后具體的結構,或者先具體后概括的的結構方式。
生:魏老師是一個上課嚴肅認真,是嚴師,下課和我們打成一片,是益友,嬉皮笑臉的。是一個上課“辣”,下課“甜”的老師。
生:魏老師的作文課教得特別好。往往在我們不知不覺中設一個圈套就完成了一篇作文。
生:魏老師是我見過得秀的老師。課上的既嚴肅又活潑,對同學都一視同仁,可后又像一個我們的好朋友。
生:魏老師是我最見過得最會偷懶的老師。作業都是讓我們學生自己相互檢查批閱,作文都讓我們自己點評。
生:魏老師是我聽過得最兇的老師。聽班同學說,魏老師一生氣,眼睛就睜得比燈泡還大,聲音就像老虎的一樣。
三、學生自己探討語文課應該怎樣上。
師:好,現在大家都聽到了有關我的介紹,各個側面都有,但都是一面之辭。我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老師,在以后的語文學習中就會有更深入地了解,用一句歇后語說:騎驢看唱本——走著瞧!那么,你覺得語文課應該怎樣上,你才會喜歡?
生:老師應該提出問題,讓我們自己討論,然后我們自己解答,不能什么問題老師都講清楚了。
生:老師還是應該作業讓學生自己批閱,特別是作文,在相互批閱中可以借鑒其他同學的長處,學習其他同學的好句子,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生:老師可以讓我們查閱大量的資料,然后帶著資料在課堂上和同學們交流。
四、探討什么是語文。
師:從同學們的發言可以聽出,對學習語文大家都很自信,都相信通過努力,自己一定能夠學好。那么我還要提出一個問題,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和語文打交道,整整六年了,你認為什么是語文?
生:語文就是“語”和“文”組成的,表達自己內心情感、心聲的話就是“語”,寫下來就是“文”。
生:語文是生活的殿堂。
師:這兩個同學的發言很精彩,語文就是美的,美在它可以記錄生活中我們的喜怒哀樂,記錄大自然的時令變遷,美在通過它我們可以了解別人的心聲,可以看到異地的風景。所以,我們要學好語文。
五、探討怎樣學好語文。
師:既然語文是美的,我們就要學好語文。怎樣才能學好語文?
生:學習語文就要三多,多說、多讀、多寫。
生:學習語文就要善于從生活中發現細節。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既然語文是美的,我們學習語文就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多發言,積極主動地表達對生活的感受,多讀書,和文學大師的心靈接通,多寫作,記錄自己的生活歷程,就能學好語文。而且,如果說語文是一座高樓大廈,那么構成這座大廈的的每一塊磚就是每一個詞語,就是每一句話,所以,我們要學好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才能學好語文。
六、協商布置作業。
師:這節課是一節見面課,作為一節完整的課,同學們還覺得缺少什么?
生:布置作業。
師:布置怎樣的作業,請同學們討論一下。
生:寫一篇作文,就寫今天的第一節課。
師:這節課怎樣寫?可以寫人——魏老師。可以敘事——第一節語文課。可以抒發感受——對人、對事、對語文。任選一種寫法。
生:還應該有預習的作業。
師:怎樣預習?布置怎樣的作業?
生:課文讀熟,字詞會寫,課后問題要思考。
師:這就是作業,這可是大家自己布置的作業:作文和預習。既然是自己布置得就一定要說話算數,一定要完成,而且要書寫工整。
生:詞語抄幾遍?
師:寫會為止。愿同學們真正學好語文。下課。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1
【設計理念】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2、過程與方法目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教學重(難)點】
(重點、難點都有,可分述,亦可合稱為“教學重難點”,二者各自最多一兩點,不可多。)
【教學方法】(考試時不寫)
【課時安排】第一課時(可以多寫為“兩課時”)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讀,引出文本
1、例如:問題導入、承上啟下導入、檢查預習導入等。
2、板書課題,師生齊讀課題。
3、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進入課文自由朗讀。
【導入環節的設計意圖,結合相關教心學等理論。】
二、嘗試讀,感知文本
1、介紹篇幅、生字個數,落實重難點生字詞的教學。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學生讀書。
三、思考讀,感悟文本
1、促讀:師的話。
學生的回答、表現預設。
2、促問:師的話。
學生的回答、表現預設。
3、促思:師的話。
學生的回答、表現預設。
4、促說:師的話。
學生的回答、表現預設。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結合相關的教心學等理論。】
四、展示讀,內化文本
(本環節解決文本的整體問題)
1、第一段:
師的引導語。
請生個人朗讀、談體會。
師的語。
2、第二段:
師的引導語。
請男女生分角色朗讀、談體會。
師的評價語。
3、第N段:
師的引導語。
請生齊聲朗讀、談體會。
師的評價語。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結合相關的教心學等理論。】
五、探究讀,賞析文本
1、小結引讀。(對二、三、四環節進行小總結。)
2、師生對話。(一般是為了攻克一篇課文的難點問題。)
3、激情引讀。(通過學生自由朗讀來思考重難點問題。)
4、再讀體會。(通過學生默讀、寫批注體會來解決重難點。)
5、師生對話。
(教師引導學生個人起立交流心得、并及時評點提升。)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結合相關的教心學等理論。】
六、無聲讀,超越文本
1、引導質疑。(例如:爭鳴式)
(教師通過提問,引起學生質疑課文難點問題,并默讀思考。)
2、師生對話。
(師生對話,學生各抒己見,教師聯系實際進行拓展。)
3、總結下課。
(結合板書總結一堂課的.教學、點題結束課堂。)
4、布置作業。
(布置作業要求:作業應體現分層性;作業設計的形式
應體現多樣性;作業的內容應體現趣味性;作業的內容應
體現實踐性〈練了會用〉。)
【本環節及作業的設計意圖,結合相關的教心學等理論。】
附:
【板書設計】
概括式、對比式、板畫式、線條(圖表)式等。
《心聲》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把握小說情節,理清作者思路。
2、品味語言,了解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
3、揣摩心聲的深刻含義,聯系生活實際,探討小說的現實意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聽取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心聲。
二、展示教學目標
三、正音聽讀
捻(niǎn)噗(pū)蜷(quán)簪(zān) 瑯瑯(láng)發窘(jiǒng)抽噎(yē)恍惚(huǎng hū) 抽泣(qì)棱角分明(léng)
四、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各自朗讀課文,準備用簡練的語言復述主要情節。
情節:公開課前 想讀課文
回家路上 偷讀課文
次日放學 聽讀課文
公開課上 終讀課文
2、京京為什么渴望朗讀課文?又是在什么情況下實現了自己的愿望的?他能不能讀好課文呢?
當李京京看到講義上印的《凡卡》時他喜歡極了,因為凡卡使他想起鄉下跟爺爺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了和妮兒一塊兒摘桑果、吃桑果的趣事。課后聽了趙小楨軟綿綿、奶聲奶氣地練習,更增強了他公開課上事先布置好的趙小楨不敢舉手,別人更不敢舉手,只有李京京舉起了手。程老師有點慌亂了,在實在沒有人舉手的情況下,處于無奈,程老師只好叫李京京讀。凡卡的遭遇引起了有著相似經歷和同樣不幸命運的李京京深深的共鳴。他讀得聲情并茂,教室里一片寂靜,大家都被感動了。
3、課文主要運用了什么描寫來刻畫李京京?找出這些描寫的句子,并討論這些描寫作用。
心理描寫:
17小節:京京垂下頭。他多么喜歡這個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幾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準能念好。朗讀課文難道一定要歌唱的嗓子嗎?(表現了他執著、倔強的性格,對朗讀課文的渴望。)
27小節:聲音是不太好聽,有點毛毛刺刺的。可是公開教學課難道是上臺表演嗎?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樹林子里讀他喜歡的課文嗎?京京心里難受極了。(表現京京對老師的不滿和難受的心情。)
32小節:不,不是這樣的。京京聽著,在心里說,不是這樣的。萬卡不是個嬌滴滴的小姑娘,他那時才九歲,一個人孤零零地在城里當學徒,吃不飽,還要挨打,他傷心極了,盼望爺爺去救他,他在懇求,在哭訴,絕不該有這種撒嬌的腔調。(表現京京對萬卡感同身受的理解,以及他純樸的個性和豐富的內心世界。)
五、深入探究課文
1、課文題目是《心聲》,是誰的心聲?心聲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淺層:執著地要在公開課上朗讀課文。
深層:
⑴ 要求教師能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給予每個人相同的關心。
⑵ 渴望家庭和睦,能生活在一個幸福安寧的環境里。
2、四人一組討論:這篇小說觸及了當前教育中存在的哪些現象?
⑴ 重視對優秀學生的教育,對李京京這樣有問題的學生,指導和關心不夠,教師在無意識中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打擊了學習的積極性。
⑵ 教師在教學中事先安排、弄虛作假,給學生帶來不公正的感覺,對學生誠信做人帶來負面影響。
⑶ 教師的行為觀念存在一定的偏差,缺少愛心,平等待人等教師應具有的優秀品質。
3、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小說的主題。
通過寫李京京渴望表達親情的心聲來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每個學生的真情,批評了教育領域里追求形式甚至弄虛作假的不良風氣。
六、練習
請用精練的語言講述你學習生涯中親身經歷的一件小事,表達你的心聲。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2
當前,廣大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應當與時俱進地提升自己的履職能力,要強化教育學、心理學以及現代教育手段學習,汲取先進的教改經驗,并建立立體化的教學模式,實現自身角色的順利轉換。
一、研究學生特點,做學生溝通交流的貼心人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教育學活動的過程中,要強化對學生身心特點的研究,與學生經常性開展溝通交流,為教學活動打好情感基礎。
一是研究學生學習基礎。初中語文教師在接手一個班級之初,就要通過對學生入學成績、課堂表現、作業效果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具有初步的判斷與評價,并以此為參考,合理制定針對每一個層面的教學目標,體現差異化原則,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更具針對性。
二是研究學生思想動態。初中生的世界是精彩的,學生渴望獨立、自由、自主,但其自身閱歷與思維深度不足以獨立面對各種問題,在這種思想的矛盾與交織中,教師更要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作為語文教師,應當結合自己教學工作的需求,對教學對象的思想動態進行及時分析疏導,消除影響語文學習的不良情緒,讓學生更加安心地開展語文學習。
三是研究學生內在需求。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之余,要經常深入到學生之中,傾聽學生的想法,了解學生的需求,尤其要聽取學生對語文教學的建議和意見,通過這樣的渠道,廣泛搜集改進教學活動的各種因素,有助于教學的提升與優化。
二、吸收先進經驗,做語文教學改革的先行者
現代初中語文教師應當積極投身教學改革,將先進的教學經驗與自己的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成為教學改革的.領路人。
一是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只有走出去開拓眼界,才能夠不斷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技巧技能。語文教師應當積極主動參加各種教研活動,磨刀不誤砍柴工,因為學習而耽擱的教學時間,完全可以在教學效率提高的增值中得到回報。所以,每一位教師都應當珍惜學校以及上級主管部門給予的教研深造機會,在學習中提高教學改革的能力。
二是認真開展業務學習。一方面,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要認真研讀教育刊物,以先進的教學改革經驗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博采眾長,取長補短;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參加各種學歷教育,通過系統性的學習來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履職能力,為全面提升教學成效奠定基礎。
三是強化理論聯系實際。學到先進的經驗,關鍵在于怎樣消化吸收和合理運用,廣大初中語文教師在自己的教學設計中,一定要學以致用,理念聯系實際,否則,學到的理論只能是空洞的理論,無法在教育實踐中發揮促進作用。每一位初中語文教師都應當堅持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穿插灌輸各種先進的理念,先進的手段,并且在教學改革經驗運用的過程中,進行深入的思考分析,發現不足予以糾正,在學習借鑒提升的螺旋上升中提高教學履職能力。
三、掌握電教手段,做教學現代化推進示范者
教學手段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每一位初中語文教師都應當具備基本的電化手段運用能力,積極引領現代教學手段的推廣與運用。
一是要科學運用電教手段。在電教手段的運用中,部分教師使用頻率過高過濫,也有的過于迷信多媒體教學手段,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多媒體手段的運用中,一定要講究科學性,要控制使用的頻率,保持在恰當的水平。同時,要擺正教師的啟發引導與多媒體的輔助配合之間的關系。讓多媒體手段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不是主導整個教學流程。
二是要嘗試自主設計課件。廣泛的多媒體課件在兼顧學生實際差異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制約,初中語文教師應當提高自主設計能力,能夠通過自主設計素材,運用專門軟件進行編程設計,這樣在教學中才能夠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與認知實際。
三是要學會使用維護保養。在多媒體手段的使用中,廣大語文教師不僅要會熟練使用,還要掌握必要的維護保養技巧。隨著多媒體手段的普及,數量也在不斷增多,無法也不可能在所有的時候都安排專人進行維護,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學會一些基礎的軟件安裝、故障排除等技能,為多媒體手段的正常使用提供保障。
四、開展課外活動,做教學資源整合的多面手
初中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履職能力,就是構建立體化的教學模式,不僅要抓好課堂教學,還要整合好各種教學資源,成為資源整合的多面手。
一是要延伸課堂教學環節。在課堂教學中,意猶未盡的地方要進行延伸拓展,讓學生深化理解,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續寫課文結尾,撰寫讀后感、心得體會等,延伸課堂教學活動,通過這些形式的活動,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教材主題思想感悟的認識。
二是要建立課外興趣載體。課外興趣活動一直都是初中語文教師滿足學生語文個性化學習需求的重要載體,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實際狀況,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建立文學朗讀等興趣小組,讓學生增長知識,全面發展。
三是要整合校外基地資源。在整合校外基地資源環節,教師主要應當做好紐帶連接角色,組織學生按照確定的活動主題,到相關單位場所開展專門活動,以此來增強學生對生活的感知,提高作文素材的積累,同時受到思想教育。在這一活動中,教師要能夠放眼課內外,走出單純課堂教學模式的制約,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造良好平臺。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能分角色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對話。
2、發揮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學重難點:
發揮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學程序: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咱們一起來背誦識字四里的成語,好嗎?
2:識字四里有一個成語叫坐井觀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成語故事。
教師板書課題:坐井觀天
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請同學們一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好嗎?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問題
(1) 這篇課文寫的是誰和誰的故事?
(2) 他們為什么事情而爭論不休?
3:請同學們看61頁插圖,說出青蛙坐在( ),小鳥落在( )
4:教師板書
小鳥
青蛙
三:再讀課文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在文中用 線劃出青蛙認為天有多大的句子,用~~~劃出小鳥認為天有多大的句子。
2:指名讀青蛙的話 教師板書:井口大
3:指名讀小鳥的話 教師板書:無邊無際
4:無邊無際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說一句話嗎?
5:同樣都是看天,青蛙認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鳥認為
天無邊無際,他們的看法相差那么大,為什么?
為了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來做個實驗。
學生拿一本書,卷成圓筒狀,然后透過圓筒看天花板,學生說
說自己平時看到的天花板與今天看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
6、大家觀察得很仔細,也善于動腦筋,那你們想想坐在井里的
青蛙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學生說一說。
7、指名最后兩段,教師指導進行感情朗讀。
8、青蛙認為自己不會弄錯,它錯了嗎?我們怎樣才能讓青蛙
知道自己錯了?
學生說一說。
9、假如你是青蛙,有一天突然跳出了井口,它會看到什么?
會說些什么?
學生說一說。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
咱們都喜歡分角色朗讀課文,下面咱們來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
好不好?
同桌互讀,男女互讀。
五:總結
如果讓你選擇,你會做哪一個小動物?是在天空中飛翔,見多識廣的小鳥,還是整天自以為是的井底之蛙?為什么?
教學反思:
《坐井觀天》這則寓言,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過對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這一寓意,對于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因為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這一課內容較簡單,因此,我決定讓學生自己讀讀課文,自己來處理相關問題。學生動手畫相關句子,在學生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感情。這種感情不是單靠單純的模仿和朗讀技巧的訓練得到的,而是在學生入境入情、充分閱讀、感悟的基礎上,自悟出來的,有了語感讀出來的。因此,在本節課上,我讓學生多方式朗讀,目的是讓學生讀中感悟。在本節課上,我對每一個問題進行了精心的設計,每一個問題的設立要達到既要有思考價值,又要能引起學生興趣。改變了簡單的問答式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互相釋疑,合作釋疑,培養他們勤思善問的習慣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全詩大意,領悟全詩的意境,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閱讀本課,初步掌握閱讀古詩的一般方法,培養鑒賞古詩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驗古人的思想情懷,提高文化修養,陶冶情操。
教學重點和難點《過故人莊》的閱讀。指導古詩的一般閱讀方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個板塊:選點突破
一、快樂起跑:
導言: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華,學習古詩詞就是繼承和發展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提高文化素質,陶冶情操。由于年代久遠,繼承古代燦爛文化,重點應是誦讀、背默、積累。難點是閱讀及鑒賞古詩的方法。今天,我們就一起尋找打開這扇古代文化寶庫大門的鑰匙,欣賞顆顆璀璨明珠的風采。
二、預習考查:
點撥1:順暢朗讀五首詩,考查字音。
強調:荒穢 hu ì 草木長zh áng 雞黍sh ǔ 郭外斜xi á
開軒xu ān 場圃p ǔ 重ch óng 陽 迷m í人眼
啄zhu ó春泥 沒m ò馬蹄 白沙堤d ī 花木成畦q í
排闥t à 雞豚t ún 山重ch óng 水復
乘ch éng 月 拄zh ǔ仗 叩k òu 門
點撥2:選點《過》詩,整體感知。
①《過故人莊》作者是誰,哪朝人,選自哪本書?
明確:孟浩然,唐代人,《孟襄陽集》
②《過故人莊》一詩從詩題看的大意是什么?
明確:詩人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請到家里做客時對田園情趣的感受。過:訪問;故人:朋友;莊:村莊
③投影村莊、青山、綠樹的簡筆畫,結合全詩內容聯想詩人對田園生活的感受是什么? 明確:“還來”——喜愛
三、指導節奏
①節奏常識:
點撥:1、古詩五言句按音節劃分一般是:2/2/1。例如:綠樹/村邊/合。
2、有破讀現象時,要按意義劃分。例如:故人/具/雞黍。
訓練:按音節兼顧意義的方法對《過》詩進行節奏劃分,并說明理由。
明確: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強調:古詩節奏劃分的標準是音節兼顧意義的。所以,懂字詞,說譯文是正確劃分古詩節奏的關鍵。
②書讀百遍
點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書要熟讀,達到背誦的程度。
考查:選2—3名背誦。
四、熟讀體會
點撥1:作者的思路是怎樣的?用四個字概括每一句大意。
附板書:明確:邀“我”作客——山村風光——把酒閑談——重陽還過(訪問)
點撥2:語言美表現在敘述與描寫相結合,判斷哪些是敘述句,哪些是描寫句,從情味的角度談好在哪里?
明確:
敘述: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①老朋友準備好美味飯菜,請我到村居的農家做客。情味:“具雞黍”、“邀我”——真摯的感情、愉悅的`情趣
敘述: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②近處,綠樹環抱著村莊;遠處,城外青山連綿不斷。
情味:“綠樹”、“青山”——清幽恬靜的氣氛
描寫: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③軒窗一開,撲面而來的是谷場和菜地,遠處是綠樹,青山,知心朋友們喝著酒,談談農事,風兒送來陣陣泥土和莊稼的氣息。
情味:“面”、“話”——令人陶醉的風味
④重陽節我還要到你家,喝菊花酒。
情味:“待到”、“還來”——融洽的感情、喜愛的情趣。
描寫: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點撥3:詩人對田園情趣的感受是什么?
明確:閑適恬淡(景美情美,樂在其中,令人陶醉)
強調:析文句、品字詞,是領悟作者情感的關鍵。
五、品詩意境
創設情境,感悟情懷:播放喜悅基調的古曲,老師同時飽含深情地誦讀,學生閉目聯想和想象美好田園畫面。
點撥1:同學們,透過詩,你們仿佛看見了什么?
明確:
我看見了:青青的山,綠綠的地,清清的溪水和金燦燦的菊花;谷垛堆堆的稻場,郁郁蔥蔥的菜地;村民們在田間辛勤地勞動著;孩子們在捉迷藏、放牛
點撥2:同學們,透過詩,你們仿佛聽見了什么?
明確:
我聽見了:雞在叫:“喔!” “喔!”;
鴨在叫:“嘎!” “嘎!”
詩人與朋友舉杯談農事,互相祝福
點撥3:同學們,透過詩,你們仿佛聞到了什么?
明確:稻香、菊花香、泥土的氣息、大自然的清新空氣。
點撥4:同學們,透過詩,你們仿佛感受到什么樣的情?
明確:朋友的熱情,詩人與朋友之間純樸的友情,詩人喜愛大自然的激情。
板書:熱情 友情 激情
討論意境是指詩人寫景敘事要表現的情懷,品讀詩的意境的角度是什么?
強調:透過詩,你仿佛看、聽、聞、感到了什么,用自己的經驗去想象詩人的經驗,就會品味出詩的意境。
第二個板塊:指導學法
點撥:通過《過故人莊》的學習,請你談一談閱讀古詩的一般方法。
明確:(附板書,用投影打出)
讀一遍,正字音;
讀二遍,懂字詞;
讀三遍,說譯文;
讀四遍,明節奏;
讀五遍,析文句;(每句的表達作用,作者想寫什么。)
讀六遍,品字詞;(關鍵詞語用得好在哪里。)
讀七遍,作想象;(看、聽、聞、觸等官感悟出作者想表達什么情感。)
讀八遍,會背誦。
六、家庭作業:
以詩的內容為素材,融入合理、豐富的想象,以《過故人莊》為題,繪風景畫一幅。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15
整體來說,這節課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原因主要是流程設計缺少對文本的整體感知,板塊是割裂的,文本解讀難以到位。我不由想到了“主問題”這個關鍵詞,應該說,上述板塊式教學能簡化教學環節,使課堂教學條理清晰,只不過,互不相連的問題不能稱之為“主問題”。余映潮老師提出,在閱讀教學中要用盡可能少的關鍵性提問或問題,引發學生對課文內容更集中、更深入的思考。這是針對課堂上的隨意連問,簡單追問和習慣性碎問而言的。“主問題”指的是閱讀教學中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提問或問題。閱讀教學中設計“主問題”,我們的課堂才精彩紛呈,活力四射。那么,如何設計“主問題”呢?
一、深入解讀文本,優化主問題設計
教師對文本解讀的深度決定著課堂教學的高度,教師只有對文本進行深入解讀,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解讀文本,從而收獲到課堂教學的美麗風景。
主問題設計需要教者精細閱讀課文和精心思考教學。閱讀教學要“潛心會本文”(葉圣陶語),于永正老師也說:這法那法,讀不懂教材,沒法。教師要依據自己的閱讀經驗,揣摩解讀文本的每一個細節,預想學生閱讀文本時有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策略,從而準確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進行主問題設計可從如下方面入手:扣住課題,因為標題能概括中心,往往是內容的濃縮,情感的出發點;找準文眼,品味、體悟文章中的重點詞句,感悟作者的情感;根據文章結構,任何文體都有一定的行文思路,教學時若能抓住作者思路自能悟出深意;聯系文章背景,有助于深入地解讀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
比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我從標題入手設計了如下問題:
1.我的叔叔于勒是什么樣的.人,請做于勒的簡歷;
2.對叔叔于勒應持什么態度?我們一家對叔叔于勒是什么態度?
3.菲利普夫婦對親兄弟于勒態度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4.揣摩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度變化的語句,說說他們是什么樣的人?
這樣的設計改變了傳統教學一律從小說三要素入手,概括情節,分析人物、明確環境描寫作用的不變教法,設計有遞進性,由淺入深,問題之間有邏輯性,可以激發出學生的探究興趣。
二、揣摩教學目標,優化主問題設計
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必須講求教學效率,所以,每一堂課必須圍繞明確的教學目標進行教學。面面俱到式的教學,只能導致教學目標不明,課堂教學沒有重點。
一位老師這樣設計教學鐵凝的《生命與和平相愛》。設定的教學目標為:通過分析文章所描寫的戴維這一人物形象,探究其具有優秀才能的根源,從而了解猶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禱和平的感情及猶太民族重視文化教育,重視培養生存能力的情況。針對這樣的教學目標,設計了這樣幾個主問題:
1.猶太民族中的優秀青年戴維是怎樣的形象呢?請捕捉有價值信息為戴維設計一份全面、別致的小檔案,檔案中必須包含評語這一項。
2.如此優秀的猶太青年,其優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呢?請閱讀課文,并結合對猶太民族的了解,探究其中的原因。
3.有人認為,本文題目“生命與和平相愛”可以換成“個人——家庭——民族”,也有人認為不能換,因為這三者之間相距甚遠。你認為呢?請結合課文內容,具體闡述理由。
這幾個教學問題,目標指向非常明確,第一問解決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文本,而設計小檔案及評語的形式,比形象分析更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第二問探究“優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旨在揭示戴維這一形象背后蘊含的社會意義,引導學生從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民族精神等方面分析,從而達成“了解猶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禱和平”這一目標;第三問解決對文章主題的理解,通過設置對矛盾問題的選擇回答,巧妙地把教學引向深入。
這幾個問題成了支撐此課的骨架,從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到對文章思想內涵的把握,逐漸達成教學目標。
三、考慮學生學情,優化主問題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說:“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戰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所以在課堂問題設計上應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出發,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以學定“問”。
有位老師為《天上的街市》這樣設計課堂問題: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詩人描繪出的“天上的街市”;詩人是通過怎樣的寫法創造出這樣美好的境界的?你能分清哪些是詩人的聯想,哪些又是他的想象嗎?課堂至此晦澀不暢,氣氛沉悶。
究其原因,在于問題設計背離了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能力狀況。初中生興趣廣泛,思想活躍,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課堂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但概念定義下的內容理解,對于學生的思維訓練意義不大。更何況 “聯想”、“想象”的手法是本單元學習目標,直問哪些詩句運用了聯想,哪些詩句運用了想象,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難于理解。
根據學生的學情,相同的內容,不同的問法,效果可能就會大大不同。我們不妨這樣設計《天上的街市》:
1.詩人描繪的“天上的街市”是個怎樣的世界,請用一、兩個詞語概括。
2.詩人描繪出的“牛郎織女”的生活與民間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通過哪些詞語表現出來的?請圈出體會。
3.詩人為什么要對民間故事作這么大的改動?他的用意是什么?這種寫法叫什么?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經典教學設計03-28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02-17
初中語文優秀教學設計02-16
初中語文雪教學設計03-17
初中語文春酒的教學設計04-10
初中語文背影教學設計05-09
初中語文優秀的教學設計05-15
初中語文特色教學設計04-28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03-31
初中語文《背影》教學設計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