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編寫教學設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
1.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陰、陽、乘、燭、以、及”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3.體會本文簡明生動的語言風格。
二、教學重難點積累相應實詞、虛詞。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中國版圖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為有名,被稱為“五岳”,它們分別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譽為“五岳”之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記》,領悟泰山的高峻雄偉。
2、寫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歲,以養親為名,告歸故里,途經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潁)同上泰山,登日觀峰之后,寫下了這篇游記。
3、作者介紹
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也稱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進士。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記名御史等,參與編修《四庫全書》。辭官后,先后在江寧、揚州等地講學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軒詩文集》、《九經說》等書。他編選的《今體詩選》《古文辭類纂》,歷來負有盛譽。在創作方面,姚鼐師承劉大櫆,劉大櫆師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辭著名,世稱桐城派(但后來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姚鼐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詩文,作品多為書序、碑傳之類。他的文筆雅潔、嚴謹,自成一格。
4、層次結構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一—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5、全文分析
1、如何理解“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句話?
這是作者初登山巔的感受。作者不說冰雪覆蓋著青山,卻說青山背著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人的動態,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照亮了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祖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如畫”“若帶”使用比喻修辭。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不僅把動態的物寫成靜態,使人感受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這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皆若僂”使用比喻修辭,寫出了西南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蜂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動。
4、既然作者是從第2段敘述開始登山,那么文章第1段是否是多余的?
文章開篇介紹“泰山之陽”“其陰”“古長城”“日觀峰”的位置由面——線——點為下文描寫登山所見營造氛圍埋下伏筆;也正因為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獨厚的人文自然景觀才吸引著四方游客,吸引著作者頂風冒雪而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感情由此可見一斑。沒有此段后面的內容就顯得突兀而模糊。
6、寫作特點
1、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學習《氓》作為敘事詩的特點和對比手法的使用,體會詩歌中細節描寫的作用。
2、背誦課文,熟練掌握詩歌中的重點字詞。
3.理解三首詩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敘述的手法;
4.學習掌握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和其現實主義的風格;
【教學重點】學習兩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學習掌握《詩經》四言詩的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法節奏特點;
【教學方法】朗讀法、點撥討論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導學點撥
一、導入:
《氓》是詩經中最長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較有代表性的棄婦詩。春秋初,封建的生產關系尚處于萌芽狀態,封建的思想意識也還未形成完整的體統。以戀愛而言,當時男女間的交往還比較自由。《氓》詩中的女主人公與氓的戀愛、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結婚僅三年,即被遺棄。這首詩就是她被棄回娘家后寫下的。
【作家作品】
詩經簡介(內容、形式、影響、作品分類)
【思路結構】
《氓》全詩六章,每章十句。第一、二章寫男子求婚,女子戀愛,結成夫妻的`甜蜜回憶,纏綿深情而渺遠惻然;第三、四章是全詩的主旨,寫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訓,和對負心人的強烈憤慨,宛如長歌當哭般的呼號;第五章前半部分繼續回憶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則是回娘家后的情景,不禁傷心落淚;最后一章十句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無聊賴,無復可言。全詩層次分明,在敘事與抒情的結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詩經》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結構圖: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許婚(賦)
第二章:男女戀人相思、結婚(賦)
第三章:勸誡女子不要癡情(比、興)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別戀(比、興)
第五章:補敘多年的苦楚和處境(賦)
第六章:今昔對比的怨恨和痛苦(賦、比、興)
《無衣》可理解一首充滿了英雄主義氣概的出兵動員誓詞。全詩三章,采用了增疊復沓的結構形式,每一章字數、句數相等,但又不是簡單地機械地重復,而是不斷遞進有所發展的,體現出一種高昂的戰斗激情。結構圖:
與子同仇”
(感情基礎)“與子偕作”
(行動開始)“與子偕行”
(共赴戰場)
《靜女》描寫青年男女相愛、約會、贈送情物,全詩三章,每章四句,運用賦的手法,把詩中的“我”和靜女約會于城隅,以及靜女“愛而不見”的逗趣,“我”得到贈物時的喜悅等一一敘述出來。結構圖:
俟于城隅不見人貽我彤管思情人愛物及烏重歸荑
【疑難指津】
如何理解《衛風氓》第二、三章的比興手法?這兩章以抒情為主,詩中皆以桑樹起興,從詩人的年輕貌美寫到體衰色減,同時揭示了男子對她從熱愛到厭棄的經過。“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以桑葉之潤澤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顏亮麗。“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桑葉的枯黃飄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棄。“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則以“戒鳩無食桑葚以興下句戒女無與士耽也”(《詩集傳》)。桑葚是甜的,鳩多食則易致醉;愛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戀則易上當受騙。男人沉溺于愛情猶可解脫,女子一旦墮入愛河,則無法掙離。這是多么沉痛的語言!從桑葉青青到桑葉黃落,不僅顯示了女子年齡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時光的推移。“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是說女子嫁過去好幾年,夫妻關系漸漸不和,終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著車子,渡過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慮,自己并無一點差錯,而是那個男子“二三其德”。在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氣回顧了婚后的生活,找尋被遺棄的原因,結果得到了一條教訓:在以男子為中心的社會里,只有癡心女子負心漢!
如何理解《邶風靜女》中男子所接受的兩件禮物?照理說,彤管比荑草要貴重,但男主人公對受贈的彤管只是說了句“彤管有煒”,欣賞的是它鮮艷的色澤,而對受贈的普通荑草卻由衷地大贊“洵美且異”,顯然欣賞的不是其外觀而別有所感。原來,荑草是她跋涉遠處郊野親手采來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陸凱《贈范曄》詩之“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達。接受彤管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3
資源簡介
《離騷》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賞文:反復吟誦古詩詞,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把握節奏。
2.品人:疏通文意,理解并掌握關鍵語句,體悟詩人情感,背誦詩歌。
教學重難點:
1.重在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粗通文意。
2.在粗知文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情讀”詩歌。
教學方法:
1.運用講讀法、逐節誦讀、講講背背,指導朗讀,指點難字讀音、難字詞義。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詩中作者的愛國憂民感情及他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步驟:
激趣導入,明確目標:
由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導入,屈原是世界文化名人。為什么屈原能夠贏得全世界人的尊重呢今天讓我們帶著這一問題一起走進歷史上的宏偉詩篇《離騷》賞其文,品其人,尋找答案。
板書課題:
《離騷》
三讀三求,理解文本。
聽讀,讀準字音,感受一段音樂美。
1.聽配樂朗讀,要求學生聽準字音并關注重點字詞的讀音,并且給句子劃分節拍。(投影展示讀要求及騷體詩的誦讀指導)
2.聽生試讀第一段,注意字音和句讀,讓學生評價;學生自由讀讀準字音句讀;再找一位學生范讀進行前后比較。
3、全班同學齊讀課文。
意讀,讀通文意,觸發一份《離騷》情。
1.解題:“離騷”,“遭憂也。”多媒體展示關于屈原和《離騷》的文學常識。
(1)簡介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上個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屈原,生活在時代大動蕩,社會大變革的戰國中期。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集團的殘余勢力,在宗國內部和宗國之間進行著內外交錯的復雜斗爭。據《史記屈原列傳》記載,屈原“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義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付諸侯。王甚任之。”還曾“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舉賢授能,除殘去穢,勵精圖治。這就突破了貴族階級的局限,而適應了新興階級的政治要求。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他一生為之奮斗呼號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實現。他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纏綿悱惻的情緒。
(2)《離騷》
《離騷》是屈原一生尋求愛國真理并為之奮斗不息的一個縮影,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是“可與日月爭光”的一篇浪漫主義杰作,是詩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辭”體的重要代表作品,人們往往以此來統稱屈原的全部詩作,它在我國文學史是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常將“風”“騷”并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
《離騷》的主題表現了詩人為實現祖國富強的崇高目標所作的熱烈追求和不屈的斗爭。“離”——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后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本課便是選于其中的20-32節。
由簡介作者知人論世:請同學們大聲自由朗讀,再結合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自己或者同桌交流學習疏通文意。合作探究結合課后練習第二題找一找哪些是屈原表白心志的'詩句?
點撥重點字詞,明確詩人心志: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至死不改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寧死不從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剛正不阿
“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修身潔行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堅定信念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絕不改變
美讀,讀準感情,與爾同銷萬古愁。
屈原把他的遭遇、理想、熱情、痛苦全部寄托于《離騷》之中,可以說《離騷》是作者用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希望同學們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點撥:詩人在感嘆時要讀得深沉有力;
在充滿理想時要讀得激越而高昂;
在遭遇屈辱之時要讀出屈辱與憤懣。
一男生一女生有感情地范讀,讓學生點評,提到感情要讀出跌宕起伏,不能一個基調。
全班同學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三、總結全文,背誦課文:
在我們課前我曾問同學們為什么屈原能夠得到全世界人的尊重?想必答案已然知曉。沈從文先生的姨妹曾經給沈從文先生寫得挽聯評價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老師覺得用來評價屈原也是很合適的;而對于《離騷》這樣的千古奇文我們應該牢牢地記住它。
先嘗試名句背誦;
段落上下句填空背誦
讓學生大膽嘗試背誦第一段。
四、布置作業:
請同學們在課下再多搜集有關屈原和《離騷》的資料,以《屈原之我見》或者《離騷之我見》寫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談談你的個人看法。
板書設計:
離騷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偉大偉大
屈原
六、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4
【設計理念】
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學應當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用合作探究與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礎上,聯系自身經驗,對文本進行了個性化解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與人文素養。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選自人教版語文教材第“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葉圣陶語),這個例子既承擔了落實本單元教學重點的任務,又承擔了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的責任,因此是個很好的藍本。
2.文本簡析:
【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和表現欲望,所以教師要采取鼓勵機制,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熱情。并且,初一是學生開始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的時期,但他們的鑒賞能力還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強這方面的訓練。以上幾點主要是從學生的現有水平、學習習慣和能力上去認識歸納的。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重點難點】
1.針對單元重點和教材內容,我認為本文的教學重點是:
2.針對學生的現有水平和心理層次,我認為本文的教學難點是:
【教學方法】
【教學手段】
采用多媒體教學,利用圖片、音樂、視頻等多媒體素材。
案例分析:直到講授《祝福》時,我眼前一亮,把這兩篇課文進行比較閱讀就可以發現它們盡管各自代表了兩類不同的文化的'不同思考與選擇,并寄寓了不同的審美理想,但最終走到了一起,真可謂殊途同歸,它們都是悲劇。
魯迅通過對祥林嫂的一生充滿血淚恥辱生活的描寫,表現了對不合理社會的徹底否定,對封建文化的無情批判。似乎在魯鎮,在祥林嫂的周圍沒有一個好人!從魯四老爺到一個短工,哪怕是那個微帶憐憫之心的“我”也是懦弱怕事之人。這對學生來說都好理解,因為封建社會的沒落,尤其是中國現代文人們所處的那個時代的腐朽與沒落在歷史資料中早有詳盡的描述。那么,沈從文為什么卻要寫出與同時代相去甚遠的化外世界呢?
在翻閱對比比較他們的背景資料中,我進一步肯定了自己的推測:魯迅對社會的觀察與思考,對人性靈魂的拷問,全是從醫生的角度來看的。所以,他的作品多是病態的社會,病態的人物。而沈從文雖然從小歷盡苦難,可是他的故鄉,他的童年,他在湘西鳳凰度過的童年在丑陋的大都市中越發顯得清純和美麗。因此,他的作品多是淳樸的小鎮,清新的形象,看不出丑惡和殘忍。
沈從文試圖用自己的慧眼去尋找尚未完全被現代物質文明所摧毀的淳樸民風。然而,牧歌式的詩意描繪終究敵不過現實的無奈:人們淳樸健康的人性中潛藏著幾千年來民族的心靈的痼疾,即信天命的迷信思想,人與人之間仿佛于冥冥之中因果報應地由猜疑釀成悲劇。試想,這種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
自己的命運,一代一代重復著悲涼人生的農耕文明以及所伴生的道德價值還有什么重建的必要?
在這番比較之后,我對《邊城(節選)》的教學有了新的教學思路。于是,我對我原有的教案作了如下調整。
教學目標除了走進作者構筑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最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沈從文所要傳達的美的背后那深沉的悲。
教學過程除了介紹沈從文還加入簡介魯迅,讓同時代的他們放在一起進行了對比,得出了他們不同的美學風格,不同的思考與選擇。在復述了邊城情節之后,翠翠心中的凄涼——翠翠的父親、母親——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的小說結構之后,加入一些比較探究的問題:
1、《邊城(節選)》與《祝福》人物之比較:翠翠、爺爺都是作者人性美的理想化身。祥林嫂是被生活折磨而麻木空虛的被吃者,魯鎮中的各色吃人者。
2、《邊城(節選)》與《祝福》環境之比較:邊城所展示出的鄉村風俗自然美。一個充滿了新年祝福氣息實則卻冷漠無比的魯鎮。
3、《邊城(節選)》與《祝福》結局之比較:美麗清純的翠翠永遠地守候著那個未知的未來,結局凄清悲惋。勤勞善良的祥林嫂孤寂地在新年的祝福中死去。哪怕是在牧歌式的化外之境中也終難逃離現實的網羅。
最后引出,化外之境的夢幻與遙遠和現實的無奈與悲涼的主旨。
通過比較教學可以將有可比性的課文內容進行相互比照,以突顯各自或其一的特質,比較是把一些事物的個性屬性加以分析整理,然后在頭腦中確定事物的異同的思維過程。通過比較,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事物的本質。同樣,課堂上教會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去掌握知識,不公可以幫助學生消除知識的混淆和斷層現象,幫助他們了解知識間的層次性和聯系性,而且對訓練學生思維的發展、智力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結構合理的整體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的相加總和。如果,我們把有某種聯系的課文內容合理有機地放到一起進行比較教學,定然能完成新課程向我們提出的要求。
我想身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語文教師不應該滿足于孤立地教授一節節語文課,而應把這些課放在整個語文的教學系統中,進行一些比較對照的教學模式,一定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5
【教學分析】
1、單元分析:
本單元為戲劇單元,《竇娥冤》為第一課,所以教師應在第一課時簡介戲劇常識:1戲劇的定義。2劇本構成。3戲劇沖突的重要性。
2、教材分析:《竇娥冤》屬于元雜劇,有其不同于一般戲劇的特點,故也應在進入文本之前簡介元雜劇的特點:本、折、宮調等。
3、文本分析:
⑴ 《竇娥冤》是中國古代戲劇中著名的悲劇,有著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故教學重點之一應放在引導學生體會本劇的悲劇性及其悲劇效果的形成,力求通過本劇的學習,使學生對悲劇作品有初步的鑒賞常識和能力。
⑵ 《竇娥冤》塑造了竇娥這一光彩的人物形象,作為劇本解讀,分析她的性格應為本文學習的又一重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1、由回顧初中所學戲劇導入。
2、簡介戲劇、元雜劇常識,簡介關漢卿及“元曲四大家”。
3、學生(教師)復述情節,概括大意。
板書情節:
楔子(序幕):交待背景,寫出竇娥的悲苦身世。
第一折(開端):賽盧醫為躲債欲殺蔡婆,蔡婆為謝恩引狼入室。
第二折(發展):張驢兒為逼婚誤殺親父,竇娥在公堂屈打成招。
第三折(高潮):赴法場竇娥指斥天地,明冤屈發下三樁誓愿。
4、突破兩個教學重點:
教師關鍵兩問
⑴竇娥身上哪一點給你留下最深的印象?結合文本回答。
例:反抗性、剛強、善良、孝順等。重點引導體會其反抗性,師生可共同劃出本劇的矛盾沖突示意圖,看清竇娥這一弱女子對抗的對象──地痞流氓和昏官,體會竇娥在沖突中沒有絲毫猶豫、退縮和畏懼。尤其是臨死前發下的三樁誓愿,更讓我們類比想到了另一人物:桑迪亞歌。竇娥就像這位老人一樣,她可以被消滅,但惡勢力卻不能將她打敗。(這一解讀較成功,學生對竇娥形象的光彩開始有所領悟)
⑵ 《竇娥冤》這出悲劇位列世界十大悲劇之中,你認為哪些因素造就了本劇的悲劇效果?
問題分解為:
①什么是悲劇?
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②本劇中最有價值的是什么?緊扣“美的.、有價值的”這一核心,學生聯系竇娥這一人物的光彩就較易理解了。
附加提示:竇娥這一人物的不幸身世,更加重了人物的悲劇性。
5、拓展閱讀、對比研討:
對照程硯秋改編的京劇《六月雪》的劇情,進一步體會《竇娥冤》的悲劇效果的來源。
6、求異思維,培養質疑精神。
你敢挑《竇娥冤》的錯嗎?你認為《竇娥冤》中又沒有缺憾之處?
例:第二折中桃杌審案太過倉促,既不合人物性格,有不合于常理。
7、作業:
⑴積累重點詞語
⑵背誦《滾繡球》曲詞。
推薦觀賞:電影《黑暗中的舞者》(一部簡約而又震撼人心的悲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教學重點:
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教學方法:
第一課時:誦讀法,教師講解法。
第二課時:討論學習法。
第一課時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閱覽相關材料《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淺談蘇軾逆境中曠達的人生態度》收集關于赤壁的歷史、關于賦的相關知識。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并歸納文章的字詞。
3、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將學生按平均水平分為若干小組(4-6人之間)。說明:這一步旨在引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收集材料,學會整理材料,養成預習的習慣,初步感知課文,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作者和解題:以蘇軾圖片導入,由小組學生介紹蘇軾的相關經歷。
教師明確: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1)赤壁的有關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說明:這一步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和篩選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課前所學,得到認可,激發興趣。
三、第一環節: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四、第二環節: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1、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根據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駢句,用心讀。
2、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說明:以朗讀加深對課文的體會,通過讀了解文體特點和散文的韻律之美。
五、第三環節: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檢查學生有無動筆勾畫)
教師點撥: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脫說明:此步驟重在倡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合作。同時也讓學生體會誦讀在文言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從而在語感上進行強化,促進課文的背誦。從讀到理解文意,再從理解文意到背誦,、落實教學目標。
六、第四環節: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系(再細讀,小組討論)。
學生按四組展開討論:
1、文章寫了怎樣的景?
2、文章寫了怎樣的情?
3、文章寫了怎樣的理?
4、總結情、理、景之間有什么關系?
七、課堂演練,強化雙基(略)
八、布置作業: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搜集蘇軾相關作品(詞賦)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賞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體會蘇軾對自然的態度。參考:《永遇樂》、《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貓》、《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記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賦》等。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3)尋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淵明、李白等)的人生觀。
第二課時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蘇軾在他許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僅以“月”為例,有哪些? 學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進行分析(以下為節選):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永遇樂》) ?夜閑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貓》)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賦》)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記承天寺夜游》)
2、課文中都有哪些月亮?與前面同學們搜集的有什么異同之處?(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撥: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3、學生分析蘇軾描寫月亮的變化發展過程。討論明確: 以被貶黃州為界,被貶前,他是一個愉悅輕松、激情滿懷的蘇軾。明月高在景中呈寧靜、輕松之態。到他密州時,到達極致,豪情萬丈,渴望建功立業的抱負噴薄欲出。“月”成了祥樂、寧靜、澄澈、優秀、高潔、圓滿、理想的化身。被貶后,他的心態發生大轉變。出現在景中的月也是靜的,然而卻是孤寂的“靜”。冷清的“靜”。甚至讓人產生羽化登仙的虛無感、人生如夢的飄渺感。蘇軾由“會換雕弓如滿月”的豪情狀態輕而為“抱月而長終”的遺此獨立。但蘇軾畢意是大家,總能于逆境中化解苦悶,隨緣自適,超脫放曠。說明:這一部分重在提高學生研究分析能力,通過研究性學習,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鍛煉,并且通過提供解讀的平臺,培養學生“知人論文”、“知人論世”的能力。
二、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面對眼前的景物,他們有怎樣的看法?從中看出他們對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將原先的四組分為兩組,分別從客和主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1、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明確:蘇軾將儒與道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
2、三位學生分角色朗誦全文。一讀旁白,一讀蘇子,一讀客。讀出課文情感的變化。 3、結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游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人格超越。學生展示自己事先搜集好的材料,并結合相關分析,得出: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參考)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參考)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參考)說明:利用小組討論,減少任務量,加大課堂的容量,并且通過競爭激發了興趣。通過分角色朗讀加深對情感的體悟。同樣也通過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古人人生觀的理解,通過對比感受人的多姿多彩,感受傳統文化的神奇。
三、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
1、蘇軾這番話看起來很超脫,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虛之感,所以所謂的聽任自然,只能是一種自我安慰。
2、不這么認為。蘇軾的人生觀應該是樂觀曠達的,因為當時他被流放到這偏遠的黃州,又幾乎喪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講喪氣話,不甘陷于苦悶而力求解脫,這很不簡單。
3、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別的,陶淵明是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里小兒,他是真正厭世。蘇軾的思想從本質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嬌》中拿周瑜比,現在與曹操比,都是感嘆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為。
4、認為聽任自然是積極的人生態度,在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蘇軾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順乎自然積極去適應現實,在現在競爭社會中,要立足于社會,我們同樣要積極地去適應現實,投身到激烈的競爭中去。
5、在現代社會,“一毫而莫取”的觀點顯然行不通,你不去爭取,只有被別人“吃”掉。 6、理解是斷章取義了,他說這話有前提“茍非吾之所有”,如果用這種態度做官,那現在會少很多貪心官員,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作為成語現在還用,如果說是對大自然無節制地索取、破壞,顯然是不對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風、明月,所以不至于破壞生態。
小結:同學們不是只停留在讀懂字詞句上,而是立足于時代來評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傳統文化的精華。今天我們學習《赤壁賦》,我們不僅走進了作品,也走近了蘇軾,感悟到了一種人生的美。下面我們一起來朗讀余秋雨先生寫給蘇東坡的一段話,和大家互勉。
學生齊讀:“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說明:通過生生之間心靈的碰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對他人關注的意識,利用優美的文字喚起對人生的感悟。
四、請學生給本課做個結語出現的精彩總結:
五、布置作業
結合蘇軾的詞,分析詞中所蘊涵的對人生(生命),對苦難的理解。寫一篇評論文章800字以上。參考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等三。
教學反思:
本案例力圖體現“重在自主,重在發現,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筆者認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首先,學生的鑒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發現的。在課堂上,鑒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鑒賞權、思考權、發言權,這就為主體“發現”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為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例如學生總結這篇課文十分精彩:(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了韻文的優美、綿長的特色。(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3)面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搜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說明:還學生自主的權利,同時也是對課堂的總結。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課外的分組、結合話題指導材料搜集、篩選,對于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么我聽什么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有好多學生都談到這樣的學習非常輕松,并且可以涉獵到更感興趣、更廣泛的知識。
第三,強調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為生成。利用現代媒體,利用網絡,利用發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于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值得探討改進的地方: 1、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
2、閱讀大量的資料,對于教學進度的完成是一個挑戰。(當然,教會學生方法,改變學生的習慣比任何都值)
3、改進的想法是打算結合網絡,以利于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7
一、教材特點和重點分析:
《說“木葉”》這篇課文是新教材高中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第三課,本單元所選都是文化隨筆,在寫法上,它們往往旁征博引,這個單元的學習導言就提到:“要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提煉作者的主要觀點。”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比較單純集中,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特征談詩歌的精微之處的表達效果,本文看似繁瑣,其實內容并不多,在結構疏理上可簡單化。為何用“木”不用“樹”是全文的關鍵,這是重點。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課外同類文學現象,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鑒賞的能力,只把教材作為一個例子。本課教材淡化的處理體現為課外的內容將要占到課時的三分之一多。
二、學生情況的分析:
學生的古典詩歌的積累不多,詩歌的鑒賞能力也不高。課文中的具體詩句學生不容易完全掌握,但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篩選出文中主要的信息,并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及“樹葉”和“木葉”、“落葉”和“落木”的不同意味。課外延伸的詩歌意象的分析,需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考慮,任務不能太多。可以每一大組分析一首,先讓學生獨自分析,然后四人學習小組交流形成書面的文字表達并在全班進行交流,學會舉一反三。
三、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文章由“木葉”所闡釋的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論。
2、理解詩歌意象在詩歌表達中的重要作用。
3、能夠初步學會古典詩歌意象鑒賞的一般方法。.
四、教學重點:
1、理解“樹葉”和“木葉”、“落葉”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五、教學難點:
1、課外延伸,通過分析具體詩歌從而了解意象在表達情感和營造意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課前預習:
1、掌握重點字詞;把文中涉及的詩歌名句摘抄到積累本上,并理解主要詩句的意義。
2、結合課后練習一預習課文。
八、教學過程設計:
(一)詩歌導入,提出疑問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是被稱為“古今七律第一”的杜甫的名詩,可是其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句我有疑問,“落木”是不是漫天的木頭從天而降呢?今天我們就從著名學者林庚的《說“木葉”》中尋尋答案。(板書題目)
(二)分析課文,理解觀點
1、在概念上說,“木葉”是意思?
明確:從概念上說,“木”與“樹”的意思幾乎相同。那么為什么在古典詩歌中,出現單獨的“樹”但為何單單幾乎沒有“樹葉”一詞呢?因為只要是“樹葉”在古典詩歌中都簡化為“葉”。(這三個小問題是一個承接一個的,文中的信息非常的明顯)
2、“木葉”不簡化為“葉”,這就說明了“木”和“樹”在藝術形象領域是不同的。古代詩人們如此鐘情于“木”,那么“木”肯定在表達情感和營造意境方面有獨特的魅力。我們先來了解“樹葉”和“木葉”有怎樣的不同?
明確:“樹葉”:因為“樹”與“葉”的形象之間十分一致,樹是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葉子的。因此,“樹葉”可簡化為“葉”。
“木葉”:“木”具有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的影子,常使人想起樹干,很少想起葉子。“葉”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所以“木”就含有落葉的因素。
(請學生體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和“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進一步形象化理解“木”與“樹”的不同。)
3、既然“木葉”含有落葉的因素,那么“落葉”與“木葉”的意味是一樣的嗎?(答案明顯是否定的)那么,“落葉”與“木葉”有什么不同呢?
明確:以曹植《美女篇》為例,“落葉”是春天和夏天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即便是“黃葉“也是在蒙蒙的陰雨中濕潤的落葉。而“木葉”則是有落葉微黃的顏色但又必須是干燥的。
4、“木葉”和“落木”有怎樣的不同呢?
明確:“落葉”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雖然“木葉”也有疏朗的意味。
5、所以,現在我們就能解開剛上課時提到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疑惑了。那么我們現在來小結一下“木”的藝術形象。
明確:“木”是含有落葉的因素,在顏色上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是干燥的,感覺很干爽的,意境空闊。
(這是課文的主要觀點的提煉,只要把握住這些基本的'信息。學生就能明確“木”在藝術形象領域與“樹”的截然不同的意味。進而能夠明白意象的把握對詩歌的分析與鑒賞有著怎樣的作用。)
教師小結: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告訴我們對于文學作品的“句式”、“繁簡”和“字眼”等方面要抱著嚴謹的態度。樹,是我們常見的客觀事物,它有自己的形狀,有顏色等屬性,但當詩人把它寫進作品就需要融入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志趣,那么樹就不再是物象,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緒,經過情感提煉和藝術創造,于是選擇“木”。那么今天林庚先生就告訴我們在詩歌鑒賞中要非常注意對意象的細細體會。
(三)文章啟示,糾正誤區(教師提醒)
看了這篇課文,有些同學覺得分析詩歌很容易了。只要看到“木”就認為是寫疏朗的清秋,剛剛發下來的《古代詩歌常見意象小整合》也對常見意象的一般寓意作了介紹。只要記住常見意象的基本寓意,那么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鑒賞詩歌了。的確,在我國詩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內蘊,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詩人或語境中所表達的情感是不同的。同學們在具體的詩歌的分析中還是要考慮具體的語境的。
(四)課外延伸,訓練能力(課后練習二結合補充材料)
1、先請學生談談對梅花品質的認識。
2、在教師的引導下,來分析王安石的《梅花》。
指導學生抓住意象的基本特點,從“凌寒”、“暗香來”等詞體會梅花的高貴品格。
3、請學生自主分析陸游和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比較“梅”這一意象在這兩首詩中的所表達出的不同品質和情感。
(五)布置作業:課后請同學們通過查閱書籍和上網再找一些有關“梅”的詩歌,結合補充材料上的詩歌,寫一篇對“梅”意象的分析和鑒賞的隨筆。(這個單元學習文化隨筆,可以讓學生嘗試)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8
一、教材簡析:
1.整體課文分析
《趕海》是蘇教版三年級的一篇課文,文章以倒敘的方式為我們回憶了“我”在童年時代跟舅舅趕海的“趣”事。
2.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借助具體語言,感受“我”童年趕海時的樂趣,激發熱愛大海、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學重點及難點:借助具體的語句體會趕海的樂趣,積累運用語氣詞,動詞。
二、設計思路及理念:
《趕海》一文雖然文字輕松、語言活潑,但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如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融入到課文描繪的情境中去,就成了我們最值得研討的地方。因此,在執教這篇課文時,我緊扣“趣”字,設計問題:這么多有趣的事,你最感興趣的是哪件?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營造出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另外,通過欣賞歌曲《大海啊,故鄉》、圖片展示形態各異、五彩繽紛的海星、海螺,拉近學生與大海的距離,讓學生很快的融入到課文中。整節課的實施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們去讀趣、找趣、品趣、說趣、演趣、寫趣,使課堂氣氛和諧,充滿了生命活力,教師鼓勵下的學生敢說、敢評、敢演、敢問,真正做到了師生互動、課堂靈動。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板書:追浪花)
1.課前播放<大海啊,故鄉>.閉眼邊欣賞邊想象畫面.
2.你腦海中浮現了什么樣的畫面?(學生發揮想象)
3.美妙的歌聲仿佛又把我們帶到蔚藍的海邊.這節課就讓我們再次跟著小作者一起去趕海.(板書課題,齊讀)
[設計理念]情境導入。鼓勵孩子插上了翅膀在優美的旋律中想象大海的畫面,喚起了學生對大海的向往,自然地引入課題“趕海”,這樣做既豐富了學生思維,又為學習課文作了鋪墊,同時也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二、初讀課文——找“趣”
過渡:潮退了,告別了可愛的浪花,小作者又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1.打開課文,快速地讀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總結,相機板書:抓海星 捉螃蟹 捏大蝦)
2.默讀你最感興趣的事情,畫出讓你覺得有趣的字詞,句子甚至是標點符號!然后再大聲地讀一讀最喜歡的片段。
三、品讀課文,體驗“趣”
(一)、抓海星
1.引導學生讀好“摸呀摸呀”。
以讀代講:你為什么把“摸呀摸呀”讀那么慢啊?
這樣摸會把小海星嚇跑的.
2.想看看可愛的`小海星嗎?(出示圖片)
3.指導感情讀出喜愛之情。
鼓勵性的評價: 你笑著讀這個”嘿”這句話,讀得真棒
4.讓我們學學他,邊笑著讀邊加上你的動作,一起來感受下摸海星的樂趣!齊讀
小結:這短短的一句話,我們從一個動作”摸呀摸呀”、一個語氣詞“嘿”、甚至一個不起眼的小感嘆號都感受到了一幅生動有趣的畫面。我們文中像這么有趣的畫面還有很多呢,你還覺得哪件事特別有趣呢?
(二)、捉螃蟹
1.指名讀覺得有趣的句子.
質疑:那個低著頭的小伙伴在尋找什么? ---捉螃蟹
2.同學們,螃蟹好捉嗎?
從文中哪兒看出來這家伙一點兒都不好對付? ---東逃西竄
3.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表演東逃西竄.
4.為什么要東逃西竄呢? ----不愿意乖乖地被人捉住。
順勢理解“不甘束手就擒”的意思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9
【學習目標】
1.了解與《大學》這本書相關的文學、文化常識。
2.積累“明、靜、安、慮、得、格物、壹是”等詞語含義。
3.解讀文本的核心思想“三綱”“八目”的內容。
4.探究“誠意,正心”的內涵,初步掌握修身的內容。
【重點難點】
1.解讀“三綱”“八目”的內容。
2.探究“誠意、正心”的內涵,初步掌握修身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做為《四書》之一的《大學》這本書,受到孫中山先生的稱贊。孫中山先生稱之為:“中國政治哲學,謂其為最有系統之學,無論國外任何政治哲學家都未見到,都未說出,為中國獨有之寶貝”。其“三綱”“八目”,對人生之目的以及達到此目的之步驟與方法,條理分明,闡述無疑。下面,開始我們本節課的學習。
二、學習任務分析
(一)知識要點
1.文化常識:古代學制
古代學制分為小學、大學兩個階段。在兩個階段分別學習不同的東西。小學階段主要教授學生“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基本禮節和文化基礎知識,大學階段則教學生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即學習如何參與社會管理,參與國家政治。
2.作品《大學》簡介
《大學》相傳是孔子門生曾參于春秋末年戰國時期所作。它與《中庸》本是《禮記》中的兩篇文章,唐代韓愈、李翱等把它看作于《孟子》《易經》同樣重要的“經書”。
“三綱“八目”是大學的核心思想。“三綱”即“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二)承擔的單元任務
《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35頁學習提示:
《大學之道》強調“修身為本”,提綱挈領地論說“三綱”“八目”的體系。“三綱”即“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學習時要結合《大學》中的相關論述,理解“三綱”“八目”的具體所指及其內部關聯。
三、學習活動
(一)朗讀文本,疏通文意
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根據課下注解,翻譯全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注解:
1.大學之道:指窮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則。
2.明明德:彰明美德。前一個“明”是動詞,彰明。明德:美好的品德。
3.親民:親近愛撫民眾。一說“親”當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舊立新,去惡向善。
4.止于至善:達到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止,達到。至善:善的最高境界。
翻譯:
大學的宗旨,在于彰明完美的德行,在于使人民受到教化,成為新人,在于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注解:
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達到的“至善”境界,則志向堅定不移。2.靜:心不妄動。3.安:性情安和。4.慮:思慮精詳。5.得:處事合宜。
翻譯:
知道要達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確定的目標,目標確定后,內心就會寧靜;內心寧靜,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然后才能有所收獲,達到至善的境界。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翻譯:天下萬物都有根本有枝葉,世間萬事皆有開始有結束,知道什么該先做,什么該后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解:
1.齊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
2.致其知:獲得知識。一說,把自己對事物的認識推到極致。
3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翻譯: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闡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國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養自身的品性;想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內心;想要端正自己的內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誠實;想要心意誠實,就要先獲得知識。而要獲得知識,關鍵在于研究萬事萬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注解:
1.知至: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2.壹是:一概,一律。
翻譯:
研究了萬事萬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會擁有知識;擁有了知識,心意就會誠實;心意誠實了,內心自然就會端正;內心端正了,才能修養品性;自身修養好了,家庭就會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國家也就能夠獲得治理;國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從天子開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養作為根本。
過渡語:在了解了選文的字面意思以后,我們進入本節課的探究環節。要解讀這篇文章,我們首先要弄清楚“綱”和“目”的含義。因為“三綱””八目”是《大學》這本書的核心思想。也是我們本節課要探究的重點。
“綱”的本意是提網的總繩,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是網眼,比喻事物的從屬部分。二者的關系是綱比目大,目從屬于綱。
在理解了這個概念以后,我們開始解讀本文的思想。
(二)解讀文本,探究思想
問題一:請同學們勾畫有關“三綱”和“八目”的語句,進行朗讀,并說說你的理解。
1.朗讀“三綱”語句,解讀內容。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理解:所謂“明明德”,意指不斷地彰明人內在的光明的德行,培養高尚的道德。這是求知和修身。所謂“親民”,是指求知和修身達到的方法。怎樣才能達到“明明德”,那么就要親民。前面兩條都做到了,就會達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2.朗讀“八目”語句,解讀內容: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理解:古代的那些有大德的人,都以彰顯人內心原有的光輝品德為主。彰顯品德就必須先把國家治理好,想要把國家治理好,那就要處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關系,而家庭由個體組成,能否使家庭和諧有序,個體成員的修養非常重要。一個有修養的人,首先心要正,即不偏不倚,這就要求我們排除私心雜念,去除妄想,做到“意誠”,“意誠”而后“心正”。要想使意念誠實不欺,就只有獲得更多的知識,而知識的獲得,源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問題二:哪些句子體現了“八目”的順序,反復朗讀,思考為什么這樣排列順序?
1.體現了“八目”順序的語句: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2.“八目”的順序: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齊天下
3.理由:
結合“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句話:
在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關鍵。
修身的方法——“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修身的目的——“齊家”“治國”“平天下”。
問題三:請同學思考“三綱”和“八目”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課文開頭提出的“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可以說是本文的三個“綱”,第二段講到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八個“目”。
八目之中,“修身”以上都屬于“明明德”之事,“平天下”以上屬于“親民”之事。“止于至善”是“明明德”“親民”的最高階段。
問題四:怎樣實現“三綱”“八目”的目標?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這些句子,并說說自己的理解。
實現“三綱”“八目”的目標的語句: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理解:
在這句話中,“知、止、定、靜、安、慮、得”,是實現“三綱”、“八目”的七個步驟。
“知止”通過學習了解“至善之所在”,“止”指只應當處的位置,即至善的境地。了解了至善之所在,思想就有了定準,即所謂定。止與定是因果關系,“止”是“定”的因,“定”是“止”的果。只有“知止”才能做到“定”,“定”則能心不妄動,即做到所謂“靜”心靜則能專一,即所謂“安”,身心俱安,則能思慮精密周詳,即所謂“慮”,“慮”則能得其所止。
(三)拓展延伸,思考討論
下面的材料是《大學》一書中關于論述“誠意”“正心”的文字,反復朗讀,結合注釋,疏通文意,談談怎樣才能做到“誠意”和“正心”?
誠意
“所謂誠其意者,毋(wú)自欺也,如惡(wù)惡(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謂自謙(qiè)。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yǎn)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1.惡惡臭:厭惡腐臭的氣味。臭,氣味。2..好好色:好,喜好;好色,美色。3.謙:通“慊”(qiè),滿足。4.厭然:遮遮掩掩、躲躲閃閃的樣子。
詳細講解:
“所謂誠其意者,毋(wú)自欺也。”
誠:使動,譯成“使……真誠”,“毋自欺也”,倒裝句,理解成“毋欺自也”。
翻譯:所說的使自己的心意誠實,指的是要做到不欺騙自己。
“如惡(wù)惡(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謂自慊(qiè)。”
“如惡(wù)惡(è)臭(xiù)”的“惡(wù)”和“如好(hào)好(hǎo)色”的“好(hào)”,它們都為動詞,表意相反,“惡(wù)”理解成“厭惡”“憎惡”,“好(hào)”理解成“喜好”。
“惡(è)臭(xiù)”的“惡(è)”和“好(hǎo)色”的“好(hǎo)”是形容詞,“惡(è)”理解為“污穢的”“腐臭的”,“好(hǎo)”理解為“美好的”。
“臭(xiù)”和“色”都是名詞,“臭(xiù)”是氣味,“色”可以理解為“容貌”,也可以指“一切美好的事物”。
此之謂自慊(qiè):慊(qiè),滿足。
翻譯:就像厭惡臭氣,喜愛美麗的容貌(一樣自然真實),這叫自我滿足。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翻譯:所以君子在獨處的時候,也要使自己的行為謹慎,一絲不茍。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yǎn)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小人:道德品德低下的人。閑居:獨處、獨居。為:動詞,做。善:形成詞作名詞,好的事情。
無所不至:凡能做的都做了,指壞事;也可以說成“沒有什么壞事不做的”。
見君子而后厭(yǎn)然:厭然,遮遮掩掩、躲躲閃閃的樣子。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著,動詞,顯明。
翻譯:小人在獨處時,沒有什么壞事做不出來,一見到君子,便會躲躲閃閃,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設法顯示自己的美德。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
翻譯:其實人家看我們,就像是洞察我們的五臟六腑一樣,掩飾的做法又有什么益處呢?
“此謂誠于中,形于外。”
謂:叫作,稱作。
翻譯:這就叫做內心的真實,總是會在外表上表現出來,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翻譯:所以君子必定要謹慎對待獨處的情況。
全段的譯文:
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東西一樣,這樣發乎本性的誠實不欺,才稱得上是自我滿足。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一定要戒慎不欺。品德低下的人在獨處無所事事時,什么壞事都做得出來,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而彰顯自己的好處。殊不知,別人看他們,就像能看見他們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這樣做有什么用呢?這就叫做內心的真實所想一定會表現到外表上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小心。曾子說:眾多的眼睛都在看著,眾多的手都在指著,難道還不夠畏懼嗎?富貴的.人將房屋內外裝潢舒適以安身;有德君子常德不離以道為家而光澤生命。內心坦蕩自在,身體自然安和舒泰。內在生命真誠,外在行為態度也就真誠;這就叫以生命對生命,以真誠對真誠。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正心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fèn)懥(zhì),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hào)樂(yào),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1.身有所忿懥:身,程頤認為應為“心”,內心。忿懥:憤怒。
2.好樂:愛好,喜愛。
【譯文】
我們所說的修養自身,關鍵在于端正自己的內心,這是因為內心有什么憤懣,那么就不能夠端正;內心有什么恐懼,那么就不能夠端正;內心有什么喜好,那么就不能夠端正;內心有什么憂慮,那么就不能夠端正。內心如果不在正位,那么雖然在看,卻看不見東西;雖然在聽,卻聽不到聲音;雖然在吃食物,卻辨不出滋味,這就是說修身的關鍵在于端正自己的內心。
怎樣做到誠意?
1.保持內心的誠實不欺。
結合“所謂誠其意者,毋(wú)自欺也。“一句理解,這句話直接點出了觀點:所說的使自己的心意誠實,就是不要欺騙自己。
2.內心所想與外在表現一致。
結合“誠于中,形于外”一句,即內心的真實,總是會在外表上表現出來的。
3.慎獨。
獨自一人時也謹慎不茍。“慎”就是小心謹慎,“獨”就是獨處,獨自行事。意思是說,嚴格的自覺的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別人監督。“慎獨”是一種修為境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需要樹立遠大的理想,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修養。
怎樣做到正心?
正,即端正調整至合適的角度。結合文本,自身有所忿怒,心就不能端正,有所恐懼,心就不能端正,有所偏好,心就不能端正;有所憂慮,心就不能端正。要想做到端正內心,就必須摒除這些私心雜念,摒除患得患失的心態,不受情緒制約,保持心態端正。
總結:同學們,我們學完了這兩段文字的內容,了解到“誠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同時,也教會我們,在獨處的時候,要保持內心的謹慎,我們不要像文中的“小人”那樣,在獨處的時候無惡不作,還在別人面前掩飾自己的錯誤。我們要做到,讓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與外在表現的一致,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修養。面對生活中多種情緒,不因喜愛而偏好,不因憤怒而憎恨,保持自己內心的端正,這樣才能達到修身的目的。
四、反饋與評價
1.下列選項中畫線的字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A.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動詞,彰明
B.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本:根本
C.在止于至善止:達到
D.致知在格物格:風格
答案參考:D(推究)
2.下列選項中,理解正確的一項()
A.《大學》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
B.“八目”之中,“修身”的目的是管好自己的家。
C.“八目”之中,“格物”是推究事物的原理。
D.“安而后能慮”是說思慮精詳以后才能性情安和。
答案參考:C(A.B.不全面,D.順序相反)
五、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的內容是《大學》的前兩段,它講述了《大學》的核心思想“三綱”“八目”的內涵,也強調了“修身”的重要性,明確了“修身”是實現人生目標的基礎,讓我們除舊迎新,不斷雕琢自己的品德。
六、課后作業
1.總結本課的重點詞語和文學、文化常識,背誦課文。
2.借助工具書,試著閱讀《大學》全文。
3.結合生活實際,結合原文,談談你對“格物致知”的理解,寫一段文字,不少于500字。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0
【設計思路】
本堂課定位為朗讀課型。本文的教學對象為高二學生。高一階段學生通過必修課本的學習,對詩歌意象、意境及詩歌情感等知識有了全方位的接觸,高二階段學習這本《語文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如果還是給學生教授這些知識完全是抹殺語文的樂趣并且剝奪了學生知識建構和運用的權力。基于這樣的學情,筆者充分利用教材的單元欣賞指導,帶領學生在朗讀中感受詩境及詩情,以朗讀貫徹整個教學設計,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到快樂,養成愛讀詩的良好習慣;將課堂的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說,教師只是起引導作用,讓學生得到讀懂詩的喜悅。
【教學目標】
1.學習“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的朗讀技巧。
2.在朗讀《燕歌行》中體會詩人的復雜情感。
3.體會本詩雄渾豪放、慷慨悲涼的風格,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掌握詩歌朗讀的技巧,通過分析《燕歌行》,學會欣賞其他邊塞詩作。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誦讀―小組討論―遷移拓展。
【課堂實錄】
一、朗讀《燕歌行》,初步感知詩歌的情和境
1.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第三單元“因聲求氣吟詠詩韻”。請同學們翻開課本39頁,大家昨天已經預習過了,今天我們重點讀第三段的內容,“中國上古時期的詩歌作品”起(學生齊讀)(教師其間跟讀,遇到重點內容時重讀,讓學生提高注意力)
過渡語:也就是說我們朗讀詩歌要按照“節拍”來讀――讓學生明白學習目標。
2.請同學們根據這個要求,翻到53頁,自己讀一讀高適的《燕歌行》,注意要讀出什么(生答:節拍)(學生在下面自己讀,參與度很高,基本都按照節拍自己開口讀)
過渡:好,大家已經自主朗讀一遍了,現在請同學們推薦一位你們認為讀得最好的同學來為大家朗讀這首詩歌。
學生推薦班長。
3.學生代表朗讀《燕歌行》(一位女班長,聲音洪亮,節奏非常鮮明,有些地方還作了特別的聲音處理,“死節從來豈顧勛”以反問的語氣來讀)
學生鼓掌,教師評價:我們的班長朗讀得不錯,聲音洪亮,節拍鮮明,具有音樂美;甚至第一次讀這首詩就知道“死節從來豈顧勛”需要用反問語氣。但是還不夠美,為什么呀(學生答:情感)。
4.對,還要有情緒的變化,才能讀出情韻美,如何讀出來呢?請同學們翻到40頁讀第一段及第三段(生齊讀,教師跟讀,遇到“讀出作品特殊的詩境和詩情來”拉高聲音)
5.教師示范讀
學生鼓掌,教師表示感謝。評價:老師覺得自己有許多地方讀得不夠好,比如“征人薊北空回首”,那種白費的、一切都是枉然的傷感詩境沒讀出,應該要“征人薊北空回首”(學生幫助讀)。
6.接下來,還請同學們一起朗讀《燕歌行》,接著老師的朗讀將《燕歌行》讀圓滿了。我起個頭“燕歌行高適起”。
學生讀,教師在某些需要延長或重讀或表達特別語氣的字上跟讀,(有了前面教師示范之后,學生讀得抑揚頓挫,聲情并茂,讀到“應啼別離后”還會用顫音)。
評價:讀得真不錯,但是老師覺得這最后一句詩還得再讀一遍,“君不見”要慢點,體現那種“你是不知道呀”這種質問語氣,“征戰苦”更要讀慢點,這種苦是道不盡的。好,這一句再來一次(生讀)。
生:讀快了很干脆,(引導:說明戰士出征辭家也)很干脆,咋,我們讀長了就有一種依依不舍、十里相送的感覺。
二、這首邊塞詩情韻豐富,選取你最喜歡的一句或幾句詩,說說你的理解,試一試讀出情韻美
請大家開始自己思考或者小組討論一起分享。(小組討論5~6分鐘,教師走下去了解討論情況,肯定學生的發現,鼓勵未參與討論的同學動手發現)
課堂上總共5位同學發言,A同學:我喜歡“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句。“戰士軍前半死生”這句寫出了戰士在戰場上奮勇拼搏精神。“美人帳下猶歌舞”整天看美女跳舞寫出了將軍的腐敗,并且與前面戰士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情景形成了鮮明對比。(教師引導:這種鮮明的對比中包含了詩人什么情感呢?)
生:詩人極為不滿。
師:嗯,有道理,詩人對軍營中這種將帥戰士之間的苦樂不均是極為憤懣不滿的,好,那我們在讀的時候這種對比就要體現出來,“半死生”慢,“美人”要重讀。
現在請你將你剛剛感受的詩境和詩情在聲音中傳達出來,請。
生讀,學生鼓掌。(嗯,“猶歌舞”讀得特別有韻味,我跟你一起讀一遍,教師帶著學生讀,將“半死生”讀慢,“美人”重讀,猶歌舞用憤懣的語氣。)
鼓勵發言:還有哪位同學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喜歡的詩句?
B同學:我喜歡“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這里的環境描寫特別的蕭條,不管是什么季節的(教師引導:窮秋塞草腓,說明是什么季節呢?)邊塞秋天的蕭條景色,體現了一種凄涼的氣氛,戰士軍前半死生還和前面相呼應。(哦,還和前面的“孤城落日斗兵稀”相呼應,詩人對這種環境下的戰士表達了)詩人對戰士有一種憐惜之情。
(引導:蕭條的景色渲染烘托了這種凄涼氣氛,詩人對在如此的艱苦環境中戰斗的戰士包含了同情,對“斗兵稀”的戰爭形勢更是無盡的悲傷。因此,讀的時候要慢,越來越少地感覺)
好,請你將剛剛感受到的用聲音傳達出來與大家分享,請。
生讀(讀得不錯,特別是“斗兵稀”讀得特別好)
C同學:我喜歡“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這句描寫戰士們行軍途中的情形,表現出戰士們氣勢雄壯義無反顧奔赴戰場,為國家效力,并體現出戰士們滿滿的信心和激情。(引導:詩人對充滿信心的.戰士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呢?或者說詩人對我朝軍隊如此昂揚的斗志有怎樣的情感?)
詩人對出征的戰士也是飽含信心的,對出征的戰士們有滿滿的贊揚。
師:好,現在請你將這種戰士的昂揚斗志和詩人的贊揚表達出來,請。(生讀)
三、課外拓展
現在請同學們一起運用我們今天學的“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知識,學習陳陶的《隴西行》,首先請同學們自己朗讀,注意詩歌的音樂美,分清節奏(生自讀)。
1.現在請同學們一起朗讀這首詩歌(教師一起跟讀,遇到需重讀或延長的地方時要放大聲音,學生讀的效果特別好,抑揚頓挫,聲情并茂)。
教師評價:非常好,第一次接觸這首詩歌同學們就能讀得這樣,真是棒。
指導朗讀:在讀“誓掃”的時候要(生:重讀),“貂錦”頁下注解釋代指戰士,五千個戰士一個個地死在胡地,聯系我們今天學的《燕歌行》應該要讀出什么味道呢?(學生答:戰士軍前半死生)
教師引導:“孤城落日斗兵稀”一個個越來越少,好同學們來讀這一句(生讀:壓低了聲音),而讀:“猶是春閨夢里人”,死去的戰士已成為枯骨卻還是妻子的夢中人。(學生答:要用顫音)
2.有同學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這首詩歌的情韻之美嗎?
F同學:詩歌前兩句贊頌戰士的愛國精神,奮不顧身的犧牲精神;后兩句寫出了戰爭的殘酷,表現出作者對戰士的同情。
評價:哦,她讀出了詩人對戰士的頌揚及作者在這首詩中的反戰主題,表現出詩人對死難者及家屬的同情之情。不錯,那么請你將你理解的表現在聲音中,為大家朗讀這首詩歌。(生讀)
3.真好,請同學們一起朗讀這首《隴西行》(生讀,教師帶讀),同學們,今天我們的學習就到這兒,請同學們回去回顧39頁和40頁的三段知識,回去預習杜甫的《蜀相》。下課,謝謝同學們!
【教學反思】
以朗讀貫穿整個課堂,學生的參與度非常高,筆者在課堂中采用跟讀、帶讀、范讀等各種方式,豐富了朗讀的形式,為解讀文本做好充分的準備。讀完后讓學生自己說說詩歌的情韻,其實已經解決了詩歌的內容、意境及情感,根據自己的分析再讀讓他們體會到進步的快樂,營造了整個課堂的氛圍。
有待改進的地方還有許多,對學生朗讀有層次指導的同時,還應該豐富評價機制,可以讓學生讀完,讓學生自己評價,相互幫助,共同進步,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的參與度。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學設計要在單元要求中大膽創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其基本功應該是讓學生多講多說,完善自己的課堂引導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通過訓練,了解開頭的重要性。
2、學會方法,會在作文中運用。
教學重難點:
通過分析評價歸納方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用具:
多媒體;作文開頭材料
教學設想:從學生的習作中選取較好的作文,印發給大家,上課時討論探究,從中總結作文開頭的一些方法。
教學過程:
1、導入。(簡析上次作文寫作情況,由此引出作文開頭的重要性。)人常說:良好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作文也是如此,設立一個好的開頭,不僅寫起來順手,而且還可使全篇文章生輝,同時它還有“先人為主”的功效,能給閱卷老師一個很好的印象。
2、作文開頭的要求:a、要向主題靠攏b、要短小精悍c、要有文采
3、自主學習
請從下面的作文開頭中選2至4個你比較欣賞的進行評析(如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值得你借鑒等)
1、或許,你還不知道泥土的.味道是苦澀的;或許,你還不知道海水的味道是咸苦的,或許,你還不知道山的那邊是海;又或許,你還不知道成功之路有藍天……但我可以告訴你:嘗試——通羅馬路。(《嘗試——通羅馬路》)
2、每一個人都是過客,每一個過客都有著屬于自己的故事
——題記
魯迅散文詩《過客》中的過客不知從何而來,過客只知道要一直向西行。當他路過山坡時遇到了一位老翁和小女孩,老翁告訴他山坡的那邊是一座座的墳墓,而小女孩告訴他山坡的那邊是朵朵盛開的野百合。最終過客看到的是墳墓抑或是野百合,我們無從知曉。魯迅筆下的過客戛然而止,其實文章的字里行間都在告訴我們過客看到的景象是陰人而異的。(《過客》)
3、試試看,不是像企鵝那樣靜靜地站在海邊,翹首企盼機會的來臨,而是如蒼鷹一般不停的翻飛盤旋,執著地追求。試試看,不是面對峰回路轉、雜草叢生的前途枉自嗟嘆,而是披荊斬棘,舉步探索。試試看,不是拘泥于命運的禁錮,聽憑命運的擺布,而是奮力敲擊其神秘的門扉,使之洞開一個新的天地,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生活需要主見》)
4、人生何處沒有風景,生命本來就是一連串的戰斗。有的人在逆境中忍一忍、熬一熬,再拿出一份勇氣和信心,照樣能把風景般的笑臉印進時光的底片中。(《心態與境遇》)
5、雖然你現在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相信自己只要堅忍不拔,終會成為參天大樹;雖然你現在只是涓涓細流,相信自己只要鍥而不舍,終會擁抱大海;雖然你現在只是一只雛鷹,相信自己只要心存高遠,躍幾個跟斗之后,終會占有藍天。(《相信自己》)
6、繁忙的人生中,快樂不少,痛苦不多。心態平了,道路自然平。雖然《瀟灑走一回》早已退出了流行歌曲排行榜,但生活中,又何妨瀟灑走一回呢?(《瀟灑走一回》)
7、驚嘆云蒸霞蔚的山峰,卻害怕荊劃棘刺,畏首畏尾,缺乏自信,這只能使人渾渾噩噩,碌碌無為。須知“無限風光在險峰”,時代需要的是憑借自信這架云梯的攀登者。(《自信——登山的云梯》)
8、風的方向,浪的方向,不一定是船要去的方向。別人的意見,大部分群體的意見,我們只堅持自己的意見。(《堅持己見》)
9、“人們可支配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受制于人那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自己” ——莎士比亞
——題記(《你還在被他人左右》)
10、生活,就是面對現實微笑,就是越過障礙注視未來;生活,就是心靈之剪在人生之路上裁出葉綠的枝頭;生活,就是面對困惑或黑暗時,靈魂深處燃起明亮且微笑的燈盞。而面對生活,我們需要什么?我更需要的是那顆勇敢跨越、敢于嘗試的心。(《勇于嘗試》)
小組討論
交流精講
總結學生習作的優缺點,提供方法指導。
優點及方法:⑴⑸⑽鋪排文氣,排比點題。
⑵故事寓言,倍感新鮮
⑶正反對比,辯證說理
⑷開門見山,點穿話題
⑹引用入題,準確得體
⑺描寫開頭,烘托渲染
⑻比興開頭,營造氛圍
⑼引用名言,凸現文采
存在問題:a、照抄原材料或引用復述不簡練,中心話題“千呼萬喚不出來”。
b、故弄玄虛,轉彎抹角,入題太慢。
c、與主題不符,不知所云。
6、當堂檢測
此時正值春天,春天的人、事、物、景給你帶來怎樣的感受?請以“春天的足跡”為話題寫幾段作文開頭。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同類詩歌語言藝術現象。
3.感受中華文化的深厚積淀,喚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
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教學難點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實質則是談中國詩歌語言藝術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設想:
課前學生要充分自主預習,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使用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生一起欣賞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屏幕顯示):廣闊的蒼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絕世的舞蹈。然后,一個“雁字”,接著一個“雁字”。我呆在那里,無法動彈,直到夜幕徐降,蘆葦蕩的盡頭響起了母親的呼喚聲。
年少的我,并不知這里邊有一種民族文化哀愁。后來,我在古代名篇中,讀到了“雁陣驚寒”,頓時感到了一種徹骨的詩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尋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們越來越少,“雁陣驚寒”般的名篇也很少問世……
是誰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誰,荒蕪了文化的天空,扼殺了我的詩意?……
(20xx年高考江蘇卷《懷想天空》)
一種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著一種生活情景的消逝,這位敏感的作者對此充滿了嘆惋和悵惘。請大家找一找古詩文中包含大雁這一美好意象句子。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李清照《一剪梅》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的:
1、了解本文在矛盾沖突中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掌握一些文言詞的詞義。
2、正確認識荊軻刺秦王的行動。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對人物性格的刻畫。
2、難點:學習評述荊軻這一歷史人物。
三、教學時數:
三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語:
我們學過《戰國策》中的《觸龍說趙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
齊王納諫》。
《戰國策》是漢代劉向編訂的,共33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
魏、韓、宋、衛、中山十二策。它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
一些活動,記錄了各國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它語言流暢,寫人記事真切、生動。
讀這本書真是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風格,鋪陳偉麗,叱咤雄
豪,藝術上有很高成就,對后代文人的`影響不小。
背景簡介: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六年。當時,秦于公元前230年滅韓,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趙(滅趙是公元前222年),秦統一六國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為了結好于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為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報“見陵”之par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或者刺殺秦王贏政,使秦“內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后聯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荊軻刺秦王失敗之后,秦大舉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滅燕。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4
學生分析:一般特征:高一學生處在十六七歲的花季年齡,對于愛情已有朦朧的感知,學習時會有相應的感受。入門能力:高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審美力,能從不同角度去理解一首情節跳躍、人物朦朧的詩歌;由于《詩經》年代久遠,閱讀上會有一定困難,幸好詩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釋應能掃除字詞障礙。學習風格:學生對于愛情的話題會有發表意見的熱情,所以本課的學習不宜教師講授,而用討論法來研究人物形象、了解詩歌特點。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設置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學習的欲望;
2、欣賞純潔健康的愛情。
、知識與技能
1、掌握《詩經》的基本知識;
2、積累文言字詞;
3、理解詩歌的主旨,讀懂人物形象;
4、了解重章疊句的表達效果和詩歌敘事的跳躍性。
二、過程與方法
1、朗讀感知課文;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3、在探究中了解“詩無達詁”的詩歌特點。
教學重點: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詩歌;
教學難點:理解詩歌情節的跳躍性和從多角度去理解詩歌。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經》;梳理文意。
1、介紹《詩經》。(略)
2、聽朗讀,糾正字詞讀音。
3、據課文注解梳理文意。
4、請學生整理字詞。
再朗讀課文,鞏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二、分析人物性格: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
1、探討男主角的形象。學生討論交流。
(參考:“搔首踟躕”, 心急難耐,又無計可施,是個憨厚淳樸的小伙子。
“說懌女美”“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是個癡情的小伙子。)
2、探討女主角的形象。
(1)討論:為什么女主角“愛而不見”?這使你覺得這是位怎樣的'女子?
(參考:或者是因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來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為調皮,制造一點情趣;或者是因為善于體貼人心,先到了卻故意后出現,免得男子有“遲到”的內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還是調皮活潑?讓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讓讀者琢磨不透,如霧里看花,朦朧綽約,越發引人暇想。
(2)討論: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樣的女子?還有哪些詩句可以給我們一些思路?(貽我彤管、自牧歸荑:以物傳情,未聽其語已暗傳情,含蓄溫婉,聰慧可人。)
3、這是一段怎樣的愛情?
討論:(1)討論:女主人公有沒有出現過?
a、有。下文饋贈物品時出現。
b、沒有。下文饋贈物品只是男子的回憶。
以上兩種意見同學們同意哪種?說說你的理由。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了解話劇有關知識
2、通過鑒賞語言,熟悉劇情,揣摩主要人物周、魯的內心情感,感知、評價“相逢”部分的戲劇沖突。
3、理解作品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文學修養。
教學重點:立足劇本,鑒賞語言;走近人物,體會情感;
教學難點: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把握作品的時代意義。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在激烈的的戲劇沖突中認識了一個善良美麗而又不屈的靈魂,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部20世紀30年代名噪一時的話劇名作《雷雨》,這部戲是戲劇大師曹禺的成名之作,為世界文學長廊留下一位不朽的人物形象——周樸園,這又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走進《雷雨》。
二、作者簡介源:
曹禺,原名萬家寶,1910年生,湖北潛江人。他從小愛好戲劇,1929年進南開大學,后來又轉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后進清華研究院,專攻歐美戲劇文學,并從文學中汲取營養。1933年,在即將結束大學生活時,完成處女作《雷雨》。經巴金、靳以的推薦,這個劇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學季刊》上發表。繼《雷雨》之后,又寫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蛻變》等劇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這兩個劇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于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劇作震動了當時的戲劇界。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編成話劇,解放后,寫了《明朗的天》《膽劍篇》《王昭君》。
三、戲劇知識再介紹
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臺上當眾表演故事情節的一種藝術。西方戲劇即指話劇。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等的總稱,也常專指話劇。世界各民族的戲劇都是在社會生產勞動和階級斗爭的基礎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藝演變而來。后逐漸發展為由文學、導演、表演、音樂、美術等多種藝術成分組成的綜合舞臺藝術。按結構規模可分為獨幕劇、多幕劇;按語言表現形式可分為話劇、歌劇;按題材和年代可分為悲劇、喜劇、正劇、現代劇、歷史劇等。
四、《雷雨》故事情節
雷雨反映的是一個封建資產階級大家庭的矛盾。周樸園是個這個大家庭的統治者,其妻繁漪不堪他的專橫,與周樸園的大兒子周萍發生了曖昧關系。怯懦、自私的周萍又勾引了婢女魯四鳳。出于嫉妒,繁漪通知魯四鳳的母親魯侍萍把她領走。魯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樸園引誘,而后又被遺棄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身母親,而被她帶走的兒子魯大海又在周樸園的礦上做工,做為罷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樸園面對面地展開斗爭……這些矛盾醞釀、激化,終于在一個“天氣更陰沉、更郁熱,低沉潮濕的空氣,使人異常煩躁”的'下午趨向高潮,又經過一番復雜的矛盾沖突,周萍、四鳳知道他們之間原來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場悲劇發生了,魯四鳳觸電而死,繁漪的兒子周沖為救魯四鳳不幸也送命,周萍也開槍自殺……這個罪惡的大家庭終于崩潰了。
五、互動探究
1、把握戲劇沖突
解說:戲劇沖突主要指劇中人物之間、人物自身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沖突,其中主要表現為劇中人物的性格沖突,它是戲劇的靈魂,那么,課文節選部分,周樸園的矛盾沖突主要來自哪些人?矛盾的實質是什么?
明確:周魯兩家的沖突
第一場:周樸園同魯侍萍的沖突
第一層:周樸園認出魯侍萍的經過(相遇述舊怨)
第二層:周樸園認出魯侍萍的態度(相認生新恨)
第二場:周樸園同魯大海的沖突
2、學生表演
現在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幾位同學對課文節選部分中的第一場的表演吧,有請他們(掌聲響起)
明確:對學生的表演作出評價,鼓勵并指正。
六、作業布置
用自己的話來分析周樸園的人物形象。
七、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試講,我覺得本堂課的成功之處在于:課堂環節比較緊湊,有效地抓住了教學目標,通過動作與朗讀、表演、想象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感受《雷雨》中矛盾沖突。本堂課也存在不足:
1、對學生的關注力不夠,未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2、教學環節雖完整,卻不能夠與學生更好的聯系在一起;
3、學生討論的環節較少,思考的時間相對來說留的時間也比較少。
通過本次授課,我也認識到自己在教學方面的許多不足,在今后一定踏實鉆研教學內容,同時也提升自身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的教學設計03-01
高中語文《雷雨》教學設計01-25
高中語文《登高》教學設計12-29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05-17
高中語文《師說》教學設計03-04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02-18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合集)02-17
高中語文《氓》教學設計優秀02-14
【薦】高中語文教學設計04-04
【推薦】高中語文教學設計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