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語文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學問與技能】
1、積存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2、熟悉山市的形成及山市的“變”“奇”“美”.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培育學生的想象力量及口頭表達力量.
【過程與方法】
1、順暢誦讀,培育文言語感。
2、熟識文中的描寫用語,培育學生的再造想象力量。
3、反復誦讀,用簡練的語句概括寫景的內容和層次。
4、學習本文按時間挨次寫景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并培育對科學的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
發揮想象,體會山市這一自然現象的奇妙并再現山市.
教學難點
培育學生的合作探究力量及想象力和口頭表達力量.
教學方法
誦讀法(采納多種方式朗讀)
爭論法
情境設置法(充分利用課件創設情境.播放海市蜃樓的圖片激起學生的奇怪心與求知欲; 進展字﹑詞﹑句解釋大競賽; 小記者采訪的形式體會山市之奇.)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④ 集體有感情朗讀.
3.譯讀(字﹑詞﹑句解釋競賽)
4.品讀
(1) 體會山市之“變”.
① 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這些時間很短暫,看來山市瞬息萬“變”。
② 隨著時間推移,山市呈現怎樣的景象? (學生熟識文中的描寫用語,用自己的話描述)
③ 山市變化的全過程分為幾個階段? 請簡練概括。
(2) 想象山市之“奇”.
①分組爭論所看到的山市奇觀.同學們都是山市的目擊者,派小記者下組采訪.
參照采訪提綱:你看到怎樣的風光?
它有變化嗎?怎樣變化的'呢?
你覺得這些美嗎?美在哪里?
教師以記者采訪的方式與小記者交談,總結小記者所了解到的山市奇景.
(3) 品嘗山市之“美”。
① 集體朗讀一段課文,有感情的描繪這局部風光,共同品位山市奇觀.(多媒體出示圖片觀賞)
② 師生評說山市風光之美,探究由哪些詞語﹑句子表達出來。
(高插青冥、碧瓦飛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漢、暗然縹緲)
三. 爭論討論
為什么那時的人把山市稱作鬼市?山市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學生思索、談論、自由發表個人見解。引導明確:古代的人無法解釋這種現象,所以才歸結為鬼在作怪。實際上我們現代科學已經完全能夠解釋這一現象了。自由組成研討小組。搜集相應資料或故事,爭論、探究其中科學道理。
四.課堂練筆
學生觀賞煙花綻放情景的圖片,然后用筆有挨次、抓特征、運用美的語言去描繪。
五. 作業設計
1. 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述漂亮奇妙的山市.
2. 給蒲松齡先生寫信說明山市形成的緣由。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2
聽、說、讀、寫是語文的綜合能力。其中“寫”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老大難問題。高考作文60分的分值在所有的高考學科中是最具分量的,眾多的同行削尖了腦袋,希望能夠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學方法,以期幫助學生在高考考場上寫出有質量的文章。
然而現實是許多太想將自己的創作感悟加諸學生身上,卻沒有意識寫作是一件很自由化的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觀察、思維、想象角度也不一樣。因此,每人的風格、特色也就不盡相同,更不存在什么標準規律、標準套路可言。只要能準確自如地表達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象到的內容或事情,就是好習作。偉大的作家巴金曾說過:“寫作的最高技巧為無技巧。”他特別強調自然抒寫,無拘無束,不包含任何虛偽、矯揉和造作的'成分。新編《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高中作文教學也這樣的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寫作,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你的方法對你很實用,但把它強加在學生身上,也許就會弄巧成拙。寫作要呼喚個性,要自由表達,作文才能夠獨具一格,放射出自由的光芒,才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我認為作文教學的最佳方法就是努力使學生成為寫作的主人,把寫作的自由和快樂還給學生。要能從作文中體會到樂
趣與快感,前提是我要寫,而不是要我寫。在我們的教學中,學生作文更多的是遵命寫作,是一項任務,是訓練系列中的一個環節。教師為了應試有很強硬的理由,學生則有太多的無奈。他們沒有選擇余地,不能自主,寫作也不是一種內在需要。因此交還學生作文的自主權,讓他們真正喜歡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寫我心”,是我們改變作文教學現狀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自由寫作體現在寫作時間和作文形式的自由。限時限量的作文訓練會使每個人感到畏懼,因為每個人的寫作沖動不是恒定不變的,有些東西稍縱即逝,是在特定情景中的自然流露。要教會學生捕捉這些不期而遇的真實感受,那么隨筆、日記、讀書筆記等應是學生練習的常用形式,或洋洋灑灑,或三言兩語,興之所至,揮灑即就。的確高考作文是有規定時間的,甚至有時連文體也有限制。但我們必須意識到,這應該是“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而不是我們多做幾次定時訓練就能完成的。
寫作教學要引導學生接觸生機盎然的大自然,深入到異彩紛呈的社會生活中,培養學生的生活作文思想。強調觀察、體味、思考,反對被動、機械地模仿和重復,對現實做出真善美、假惡丑的判斷。惟有如此,學生才能體會到一種自由和快樂,憑借自己的天性挖掘生活,感受周圍的事物。信心十足地傳達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對美好事物的頌揚。
語文教師不用將分數常掛心中,現行的高考作文評價標準正愈來愈傾向于對學生心靈的解放。只要我們的學生真正擁有了寫作的自由和快樂,一切自會水到渠成。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了解話劇有關知識
2、通過鑒賞語言,熟悉劇情,揣摩主要人物周、魯的內心情感,感知、評價“相逢”部分的戲劇沖突。
3、理解作品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文學修養。
教學重點:立足劇本,鑒賞語言;走近人物,體會情感;
教學難點: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把握作品的時代意義。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在激烈的的戲劇沖突中認識了一個善良美麗而又不屈的靈魂,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部20世紀30年代名噪一時的話劇名作《雷雨》,這部戲是戲劇大師曹禺的成名之作,為世界文學長廊留下一位不朽的人物形象——周樸園,這又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走進《雷雨》。
二、作者簡介源:
曹禺,原名萬家寶,1910年生,湖北潛江人。他從小愛好戲劇,1929年進南開大學,后來又轉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后進清華研究院,專攻歐美戲劇文學,并從文學中汲取營養。1933年,在即將結束大學生活時,完成處女作《雷雨》。經巴金、靳以的推薦,這個劇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學季刊》上發表。繼《雷雨》之后,又寫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蛻變》等劇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這兩個劇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于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劇作震動了當時的戲劇界。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編成話劇,解放后,寫了《明朗的天》《膽劍篇》《王昭君》。
三、戲劇知識再介紹
戲劇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臺上當眾表演故事情節的一種藝術。西方戲劇即指話劇。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等的總稱,也常專指話劇。世界各民族的戲劇都是在社會生產勞動和階級斗爭的基礎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藝演變而來。后逐漸發展為由文學、導演、表演、音樂、美術等多種藝術成分組成的綜合舞臺藝術。按結構規模可分為獨幕劇、多幕劇;按語言表現形式可分為話劇、歌劇;按題材和年代可分為悲劇、喜劇、正劇、現代劇、歷史劇等。
四、《雷雨》故事情節
雷雨反映的是一個封建資產階級大家庭的矛盾。周樸園是個這個大家庭的統治者,其妻繁漪不堪他的專橫,與周樸園的大兒子周萍發生了曖昧關系。怯懦、自私的周萍又勾引了婢女魯四鳳。出于嫉妒,繁漪通知魯四鳳的母親魯侍萍把她領走。魯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樸園引誘,而后又被遺棄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身母親,而被她帶走的兒子魯大海又在周樸園的礦上做工,做為罷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樸園面對面地展開斗爭……這些矛盾醞釀、激化,終于在一個“天氣更陰沉、更郁熱,低沉潮濕的空氣,使人異常煩躁”的下午趨向高潮,又經過一番復雜的矛盾沖突,周萍、四鳳知道他們之間原來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場悲劇發生了,魯四鳳觸電而死,繁漪的兒子周沖為救魯四鳳不幸也送命,周萍也開槍自殺……這個罪惡的大家庭終于崩潰了。
五、互動探究
1、把握戲劇沖突
解說:戲劇沖突主要指劇中人物之間、人物自身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沖突,其中主要表現為劇中人物的性格沖突,它是戲劇的'靈魂,那么,課文節選部分,周樸園的矛盾沖突主要來自哪些人?矛盾的實質是什么?
明確:周魯兩家的沖突
第一場:周樸園同魯侍萍的沖突
第一層:周樸園認出魯侍萍的經過(相遇述舊怨)
第二層:周樸園認出魯侍萍的態度(相認生新恨)
第二場:周樸園同魯大海的沖突
2、學生表演
現在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幾位同學對課文節選部分中的第一場的表演吧,有請他們(掌聲響起)
明確:對學生的表演作出評價,鼓勵并指正。
六、作業布置
用自己的話來分析周樸園的人物形象。
七、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試講,我覺得本堂課的成功之處在于:課堂環節比較緊湊,有效地抓住了教學目標,通過動作與朗讀、表演、想象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感受《雷雨》中矛盾沖突。本堂課也存在不足:
1、對學生的關注力不夠,未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2、教學環節雖完整,卻不能夠與學生更好的聯系在一起;
3、學生討論的環節較少,思考的時間相對來說留的時間也比較少。
通過本次授課,我也認識到自己在教學方面的許多不足,在今后一定踏實鉆研教學內容,同時也提升自身能力。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的有關知識。
2、積累字詞
3、把握《氓》的情節和主題,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劇原因。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了解《詩經》的有關知識。
1、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2、多為四言詩。
3、原名《詩》或《詩三百》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即被奉為經典,從此稱為《詩經》。被列為“五經”之一。
4、儒家奉為經典的有“四書”(《大學》《中庸》——南宋學者朱熹將〈禮記〉
中的大學和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論語》《孟子)“五經”(《詩》
《書》《禮》《易》《春秋》,本有六經,秦始皇焚書坑儒后〈樂經〉從此失傳)(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等六種技藝)。
5、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先河。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和屈原的《離騷》并稱為“風騷”。用來指兩大文學流派。
6、《詩經》的六義
風雅頌賦比興。
解釋賦比興。
賦:平鋪直敘,鋪陳排比的意思。“敷陳其事而直言之。”
比:類比,比喻,“以此物比彼物也。
興: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聯想,引出詩人所要表達的事物、思想、感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
羊羔羔吃奶望著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
杏花村里開杏花,兒女正當好年華。
注:比和興常常連用,故稱比興手法。
二、初讀課文,正音。
三、師生逐段就字詞疏通提問。盡量結合注解和以前積累的文言文知識疏通文意。
四、共同梳理文章脈絡:
1、抽生講述本文的故事情節
本文講述的是一個女子被一個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來兩人結為夫妻。婚后,盡管妻子甘心貧困,日夜操勞,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終還是被丈夫遺棄的故事。
2、全文結構
一段:定情。(賦)
1、表現女子溫柔體貼、善解人意而有主見。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戀愛,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戀愛。表現熱戀女子的癡情。終于答應結婚。(賦)
三段:懊悔。敘事中斷,勸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比、
興)
四段:被棄。簡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無情。兩人關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厭舊,感情不專一。(色衰愛弛)(比、興)
五段:勞苦。具體敘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現女子的善良和勤勞。(賦)
六段:決絕。表現女子的清醒和堅強。(賦、比、興)
結論:全詩結構為
一部分:相戀(一、二章)
1、基調:熱情,幸福
2、手法:賦——直接鋪陳敘述,追憶當年戀愛結婚的經過。
二部分:婚變(第三、四、五章)
1、基調:怨恨、沉痛
2、手法:比興和抒情。以追悔的口吻,發出悲傷的感嘆。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興:先說桑樹,繼而講述和氓的故事。
比:同時又是比,以桑樹的枝繁葉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華;
男子的鐘情;戀愛及新婚的甜美。以桑樹的.枝葉枯落,比喻女子紅顏已
老,青春不再;男子的始亂終棄;愛情的消逝。
◆“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比:桑葚甜美,吃多了會上火,斑鳩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愛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難免神傷。以斑鳩貪食桑葚比喻女子沉溺愛情。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邊,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遠,不知道回頭。
本文三處提到淇水,其用意是什么?
三處寫淇水,是為了給我們提示女主人公的思緒軌跡。淇水是女子這段不幸婚姻的見證。當初送子涉淇,至于頓丘,見證我對你的溫柔和癡情淇水湯湯,漸車帷裳。見證我對你的忠貞和專一。雖然婚后生活是貧困的,但當初我冒此深水漸車之難而來,對你是多么的專一,可是你卻如此無情。(鄭箋《毛詩正義》)因此,淇水是女主人公那段以歡樂始,以悲傷終的生活的見證人。淇則有岸,隰則有泮。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見證了這樁不幸的婚姻。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邊,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遠,不知道回頭。在這里,淇水就是這位負心漢的見證。
女子婚后表現:境遇悲慘,生活艱辛,但勤勞持家。——任勞任怨,專情柔弱。
男子婚后表現:朝三暮四,甚至動用暴力。——專橫暴躁,三心二意。
三部分:決絕(第六章)女子清醒堅定地分手。
1、基調:清醒、剛烈
2、內容:女主人公在無法排解的悲傷中表示了自己決絕的態度。
3、手法:比。抒情。
四、藝術手法分析
1、賦比興手法的運用
2、對比手法
女主人公婚前生活生活幸福,性格癡情、溫順、體貼。婚后受盡屈辱,性格剛烈,認識清醒。
氓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五、人物形象分析
女主人公是一個被遺棄的勞動婦女形象,勤勞、溫柔、堅強.婚前,純真熱情,婚后辛苦而蒙受恥辱.她悔恨多于哀傷,決絕而不留戀,可見其清醒剛烈的特點.
六、合作探究:(略)
(1)女子答應嫁給氓,是不是太草率?
答:不。①青梅竹馬。②婚前通過氓進行了占卜。
(2)女子被遺棄,責任在氓還是在女子?
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女子甘心貧困,辛苦操勞,多年如一日。但
是最終還是被丈夫遺棄。
(3)氓為什么要遺棄女子?(色衰愛弛)
(4)女主人公從這場失敗的愛情中總結出了什么經驗?
“于嗟鳩兮……不可說也”:作為女子,千萬能沉溺于男女的情愛之中。常言道:“癡心女子負心漢”。男子沉溺于情愛,還可以自我解脫,然而女子一旦沉溺其中,就總是不能自拔。因為女子的感情是專一不二的,而男子卻往往朝三暮四。本詩寫出了男子的用情不專和女子的癡情專一。
(5)女子最終做出了怎樣的抉擇?從詩中哪里可以看出?
清醒果斷的決絕。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6)從全詩看,女子內心的情感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
戀愛時的溫柔癡情——婚變中的怨恨沉痛——覺醒后的清醒剛烈。
(7)女子的痛苦是不是僅僅來自變心的丈夫?
不是。這一婚姻悲劇又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在經濟上政治上都處于附屬地位,她們生活天地狹小,生活的幸福與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個對感情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丈夫,那他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再者,娘家的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個時代人的愛情觀、婚姻觀和女子在愛情中和社會中的弱勢地位,更能反映出這場婚姻不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5
三維目標:
1、整體掌握思路層次,深入透析文章內容;
2、重復朗讀,層層設疑指導啟迪;
3、理解“拿來主義”的涵養,成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教育要點:
掌握由“整體感知”思路構造到“深入透析”文本內容的賞析序列。
教育難點:
總結由“整體感知”到“深入透析”鑒賞序列的常有標記與形式。教育假想:
1、設疑指導法;
2、合作研究法。
教育過程:
〔教育開始,能夠先告訴學生傳統看法認為散文“形散神聚”,散文無論它的“形”有多“散”,都會有特定的行文思路和構造。而談論說理類散文對比寫景抒懷類、寫人敘事類散文,其構造和思路更具精密的邏輯性。因此學習本單位開始要弄清楚每篇文章的基本思路和構造。更要逐漸總結出鑒賞談論說理類散文的賞析序列和步驟。此后以人物在思想文化史的職位自然引出第一課《拿來主義》〕。
可以下導課:
看作中國現代思想革命的先覺者和建設者,以“敢于直面暗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的作亂精神建筑了現代思想文化大廈,為中國現代思想和文學貢獻了最難得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質量的人是誰?學生自然答出“魯迅”,即時引出魯迅思想最有力的載體是雜文,也屬于談論性說理文。自然引出對于“雜文、魯迅雜文集及特點、本文寫作背景的介紹”。
要點介紹寫作背景:針對文化遺產,那時社會上流行全盤肩負和全盤否定論,也有人“不敢接觸”不“敢擇取”,而清醒的魯迅先生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精當而形象的正確做法“拿來主義”。
接下來要修業生把預習中的字詞阻礙對面打掃并重申,就進入“整體感知”的'主環節了。
一、整體感知文章的思路構造〔要從設置簡單清楚又緊扣要害的問題入手,啟迪學生思慮文章思路層次〕。
1、課文第5段在全文構造中起什么作用?〔過渡〕
2、結尾“總之”在構造上表示什么?〔總結〕
學生依據這兩個問題,連忙閱讀全文就能理清大層次——三層:談送去主義/談拿來主義/總結
此后接著設問:標題是“拿來主義”,卻從“閉關主義”送“去主義”說起并否定排擠,后才給出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拿來主義”。那么,幾到幾段主若是批評“送去主義”,幾到幾段主若是申明“拿來主義”。
〔要修業生再讀課文答復以下問題,總結文章思路構造,教師評論鼓舞并適當更正〕
重申:這類先“批”后“給”的寫法就是先“破”后“立”的駁論文,板書展現——先“破”后“立”〔駁論文〕
〔1—4〕批評“送去主義”的“實質”危“害”
〔5—9〕申明“拿來主義”的基本看法
〔10〕實行“拿來主義”的素質及目標〔改革〕
一方面,教師設置問題啟迪學生思慮,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指導學生在解答問題中總結閱讀鑒賞形式:談論說理類散文“整體感知”的形式就是:
〔一〕從標題下手掌握寫作要點和寫作目標,由此下手找到主題段,再從主題段發散找尋、猜想其余段落與主題段的關系;
〔二〕注意從擁有明顯“構造標記”的段落或詞句下手掌握大層次,比如起“過渡”作用的段落,表“總結”性的詞語等等。這樣的形式重復實驗,不停增強,就會使學生逐漸獲得“鑒賞經驗”,最終產生談論說理類散文鑒賞整體感知的知識、形式系統和心理系統。
二、深入透析文章的思想內容。
〔在指導學生學會整體感知大層次、大思路、大構造的基礎上,設置環環相扣的問題,進一步指導學生深入透析文章內容、內在邏輯及論證形式〕
問題一:就全文看,作者提到了幾個“主義”?學生閱讀就會發現:
四個主義——閉關主義
送去主義
送來主義
拿來主義
問題二:本文作者是如何先破后立,最后申明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拿來主義”的?
學生聯合課文內容就會找到:
先辯駁閉關主義、送去主義、送來主義〔拋給〕,再成立“拿來主義”。
〔這個問題立馬引起出新的思慮題〕
問題三:分析“閉關主義”送“去主義”送“來主義”的實質、做法、結果以及作者所持態度。這樣指導學生繚繞“實質、做法、結果、態度”連忙挑選信息,歸納歸納:
問題四:第7段說“因此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目光,自己來拿!”,這里用“因此”表示結果,那么前面1——6段是什么?學生很也許答出是“因為”,追問:“因為——因此”屬于什么論證思路?學生就能答出“因果論證”。
問題五:分析“拿來主義”
——“大宅子”比喻什么?〔文化遺產和外來文化〕
對待“大宅子”的態度和形式,文章擺出了那幾樣?與“拿來主義”者的態度、形式有什么不一樣?
〔主要經過設問,指導學生說,教師同步板書〕
問題六:本段擺出“三種人”后說,“拿來主義”者是全不這樣的。那么,“拿來主義”是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學生輕易挑選出“據有,優選”。接問:如何優選?
第9段列舉了幾種正確做法?運用了什么論證形式?〔提示:魚翅、鴉片、煙具、姨太太辯解比喻什么?〕學生在提示下便能答出“比喻論證”,關鍵是老師指導分析這些“喻體”對應的“本體”——
魚翅——精華
鴉片——精華與糟粕并存
煙具——舊形式
姨太太——糟粕
問題七:第9段“總之”表示是總結,從那幾個方面總結?詳細問題能夠分析為——
怎么辦?——我們要拿來
怎么拿來——或使用,或寄存,或覆滅
“拿來”意義——主人、宅子都“新”
“拿來主義”條件——莊重,勇猛,有辯解,不自私
“拿來”最后目標——成立“新人”新“文藝”〔改革〕
就這樣,經過環環相扣的問題啟迪,把學生一步一步引入散文鑒賞的更深層次——“深入透析抓精華”的文本鑒賞。
三、回首“整體感知、深入透析”的過程,指導學生總結談論說理類散文的鑒賞序列與形式。
1、先從標題下手掌握作者寫作企圖與寫作要點,此后找到和標題內容對應的要點段;
2、弄清其余段落與要點段的關系,特別注意抓住“過渡段”邏“輯關系詞”總“結性”的標記詞語,從而掌握行文思路與構造;
3、最后從論證手法、論證構造下手,分析作者的主要看法和態度,達到“透析”文章內容的鑒賞層面。
四、講堂小結。
五、同步測試。
思慮課后練習題,并聯合課文內容做分析解答。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了解寫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種樹人之口闡發的為官治民的道理。
2、體會本文寓言式人物傳記委婉、含蓄的諷諫特點及對比與映襯的寫法。
3、掌握“僂”等實詞、歸納“雖”、“因”、“且”幾個重點虛詞的用法。
【教學重難點】:
1、本文寓意的理解。
2、重點實詞與虛詞的掌握。
3、文言基礎知識用本文寓意。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以學過的柳宗元詩歌導入,提問:《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三單元推薦作品里有一首七律叫《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請問作者是誰?明確:柳宗元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確:政治失意,仕途不達的愁苦之情。
我們學習這首詩是說過“愁”是此詩的情感基調,作者的愁完全緣于自身的政治遭遇,從這一點可看出作者是一個關心政治的人,在這里他用詩歌的形式表達了他的情感,大家還可以思考一下,既然作者對政治比較敏感,那么他還能不能用其他的作品體裁去發表自己的政治遠見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散文《種樹郭橐駝傳》。
二、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柳宗元:(1)生卒:公元773年—公元819年,享年47歲,中唐時期文學家。
(2)字號、稱呼:字子厚。河東(山西永濟)人,故有“柳河東”之稱。唐代古文運動領袖,古文成就與韓愈齊名,世稱“韓柳”。大力提倡古文運動,與唐代的韓愈、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并稱 “唐宋八大家” 。819年病卒于任所柳州,故有“柳柳州”之稱。
(3)生平概括:柳宗元的一生可用16個來概括:早立遠志,少有英才,關心政治、數遭貶謫。早立遠志少年時代曾立下“頗慕古之大有為者”的志向。少有英才公元793年,21歲的柳宗元就中了進士,幾年后又官至禮部員外郎。關心政治參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運動數遭貶謫805年,政治改革運動失敗后,由禮部員外郎被貶為邵陽(湖南邵陽)刺史。被貶途中,又被貶為永州(湖南零陵)司馬。
2、背景簡介、解題
(1)社會背景:簡單介紹了柳宗元的一生,這樣一來大家對作者的印象便有了較為形象、深刻的了解,接著我們來了解一下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柳宗元處于中唐時期,當時的社會現象可用四句話來概括: “富者兼地數萬重,貧者無容足之活”官吏繁政擾民,百姓苦不堪言。總結起來,便是四個字:繁政擾民。寫作時間。當時柳宗元在長安任職,因不滿當時的社會現象,便作此文。
(2)解題:課文的題目我們可以獲得那些信息?
明確:文體是一篇傳記,主人公是一位橐駝,他的職業是種樹。
【引】一位底層的種樹者能值得士大夫階層的柳宗元作傳,肯定有他與眾不同的特點,文中的郭橐駝有哪些方面的特點?(啟發;寫人當從哪些方面入手寫?)
3、感知課文內容
請學生分別用一句話概括各段大意:
(1)仿史傳體例,介紹人物身世。
(2)轉入正題,道出郭橐駝是一個種樹的行家。
(3)郭橐駝談種樹經驗。
(4)在問答中將話題“移植”到政事上來。
(5)問者的意外收獲及作傳目的。
第一部分(第1段)介紹郭橐駝名號由來以及性格特征。
第二部分(第2段—第3段)記敘郭橐駝種樹技藝高超。
第三部分(第4段—第5段)郭橐駝感悟為官治民之道。
三、賞析課文
(一)第一自然段
姓名由來:隆然伏行,病僂
性格特征:豁達——故鄉人號之“駝”,駝聞之曰“甚善,名我固當”
1、為何郭橐駝要自稱“駝”?
明確:表現了郭橐駝的豁達、身殘而自信。
【簡評】“甚善,名我固當”:指其病而為號,并不雅,但顯得很親切。駝竟以為起得很恰當,放棄自己原來的名字,這樣自稱起來。作者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人物豁達的性格,令人猜想在這豁達的背后,一定存在著某種自信,這也就增強了閱讀的興趣。作品通過簡潔的敘述,生動的描寫,使一個不同一般的“駝者”形象躍然紙上了。
第一自然段緊扣了題目中“郭橐駝”三個字,介紹主人公名字由來、形象特征。寫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
2、為什么這位駝者有著豁達的個性?駝自信什么?
(二)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寫主人公的籍貫、職業、身份和技藝,緊扣題目“種樹”兩字,然后分三方面寫他精于種樹。
1、側面烘托:“凡長安豪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
從歡迎他的人看,作者舉了兩種有代表性的人物。一是搞觀賞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種樹賣果的(物質方面)。這說明他種樹從歡迎他的人看,可知駝種樹既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觀賞游玩),又能滿足物質需要(種樹賣果),這兩種需求所種之樹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駝技術的全面。
2、正面描敘主人公精于種樹:“視駝所種樹,或遷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藩。” 前半句強調種樹或移栽樹沒有不成活的,隱含一個“壽”字;后半句強調種的樹高大茂盛,且果實結得早、多,隱含一個“孳”。這句直敘主人公種樹技藝之高明。又說明了“爭迎取養”的原因。
技藝高超: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整體而言
具體而言:且碩茂,早實以蕃
樹:樹冠——大 樹葉——多
果:不但成熟早而且多。
3、以對比手段來反襯郭橐駝精于種樹:“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
以種樹技藝進行對比:
郭橐駝——————(對比)——————“他植者”
所種樹,或遷徙,無不活, 窺伺效慕,且碩茂,早實以藩 莫能如
2.這里寫橐駝種樹本領全面高超---“技高”,是種樹行家,用了什么方法?
明確:從兩方面——人、樹(側面、正面),側重于側面描寫。
【述評】鄉在京畿,名曰豐樂,頗有些傳說色彩。作者先說橐駝種樹為他帶來的“際遇”──“爭迎取養”,再說他身手不凡。說歡迎他的人,舉了兩種有代表性的。談到了兩種不同的需求,寫出橐駝技術全面。說他技藝高超,也點出了兩個方面。一是他種的樹不怕“移徙”,有“樹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種的樹具有全優的品質,枝繁葉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點染一筆,更增加了玄妙氣氛。
段意:轉入正題,道出郭橐駝是一個種樹的行家。
第二自然段結尾設置了一個懸念,即“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使讀者急于想知道郭橐駝到底有什么訣竅。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賞析課文
(一)第三自然段
1、分析。從郭橐駝與“他植者”種樹的態度方法的對比中,闡述種樹之道在于順天致性。緊承上文,采用對話、對比形式展開。
先是總結概括我的植樹方法: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
種樹時: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種樹后: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
他人種樹方法
種樹時: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
種樹后:茍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
2、梳理、歸納。(板書)以種樹態度和方法進行對比:
郭橐駝——————(對比)——————“他植者”
“順木之天,以致其性” “木之性日以離”
“舒”、“平”、“故”、“密” “拳”、“易”、“過”、“不及”
“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 “愛之太殷,憂之太勤”
3、總結:
通過這層層對比,闡述了郭橐駝的種樹經驗,突出“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重要性。主人公種樹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從而得到使木“壽且孳”的結果,與下段中寫到的官吏“好煩其令”,從而造成使人民“病且怠”的惡果,這兩者也是對比。因此這段的對比也為下文進行種樹與治民的類比作了充分的鋪墊。
4、這樣寫其他種樹人對表現橐駝有什么作用?(即“用了什么方法表現橐駝?”)
明確:對比、映襯。(通過上下文內容或語意上的遙相呼應來強化表達效果的寫法叫映襯。)
【述評】郭橐駝說的這一番話語,既是平凡樸素、毫不矯情的實情自謙,又是深遠的哲理,類似老子的“道”。
5、理清作者寫作意圖。
我們再看看下文是否還是在寫種樹。(點明:下文已不是寫種樹。)
6、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什么?
明確:作者為他立傳的目的并非只是為“駝”作傳,而是另有深意。
段意:橐駝談種樹經驗。
(二)第四自然段
讀完第四段,就會明白第三段寫植樹是為說官理服務,是一種襯托手法。
1、 課文為什么設計出“有問之”“問者曰”這樣的問話者?
明確:這樣造成一問一答的形式,自然地引出郭橐駝的話,也就是引出作者所要表達的觀點。
2、“問者”問“養樹”后,提出了怎樣的建議?
明確: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3、這一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過渡。轉移話題,由談種樹轉到談政事上來。
4、郭橐駝眼里的社會現象:
吾居鄉,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旦暮吏來而呼曰:‘官命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
5、感悟:
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
第四自然段以問者的口吻寫出“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然后,通過郭橐駝的答語,由養樹術推出養人術。他植者“種樹”與為官者“治民”如出一轍。
要求學生從三、四兩段中找出他植者的“種樹”與為官者的“治民”相類比的語句。
6、梳理、歸納。(板書)以他植者的“種樹”與為官者的“治民”進行類比:
他植者——————(類比)——————為官者
種樹馬馬虎虎 不關心老百姓痛癢
“愛之太殷,憂之太勤”: “長人者好煩其令”:
“旦視而暮撫”“爪其膚”“搖其本”。 “旦暮吏來而呼”“鳴鼓”“擊木”。
“木之性日以離” 百姓在煩瑣政令下“病且怠”
同樣,我們可以通過類比聯想從郭橐駝的養樹術推出為官者應采用的養人術。
7、要求學生根據三段中郭橐駝的養樹術,參考四段為官者的“治民”推出做官者應采用的養人術。教師幫助梳理、歸納。
(板書)從郭橐駝的養樹術推出為官者應采用的養人術:
養樹術—————— (類比)——————養人術
“順木之天,以致其性” 順民之天,以致民之性
“其蒔也若子” 要愛護老百姓
“其置也若棄” 治國要讓老百姓休養生息
勤慮害樹 繁政擾民
8、這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政治觀點?
明確:種樹人有“勤慮害樹”的錯誤,做官者也有“煩令擾民”之過。
【引】“長人者好煩其令”就如勤慮害樹一樣,繁政擾民,從而將旦暮而來的官吏打入“他植者”行列。文章從種樹之理談到做官之理,其實談種樹是為了談做官,這里同樣是運用了映襯的'手法。(通過上下文內容或語意上的遙相呼應來強化表達效果的寫法叫映襯)這一點也反映作者寫作思路上的嚴謹。
【述評】結合中唐時期時代背景理解。
中唐時期,豪強地主,兼并掠奪土地日益嚴重,僅有一點土地的農民,除了交納正常的絹粟外,還要承受地方軍政長官攤派下來的各種雜稅,各地官僚為鞏固自己的地位,竟相向朝廷進奉,加緊對下層盤剝,民不聊生。柳宗元的《捕蛇者說》里關于繁政擾民有生動的表述:“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總評】 如果說在上一段中,問者的身份還比較隱晦,酷似一個求藝的人,那么在這一段中,他就漸而露出了作者的身影,表現出“別有用心”,以一種咨詢的語氣,根本扭轉了話題。在這種默契的問答中,橐駝仍謙遜如故,明確表示“理,非吾業也”,然后以“外行”的身份試探著用他的種樹理論衡量官吏的所作所為,比照之下,自然得出繁政擾民猶如勤慮害樹的結論,從而將旦暮而來的官吏打入“他植者”的行列。這樣,前面批評種樹人的話,如“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等,自然也可以“移植”到這些擾民的官吏身上,而又盡在不言中。悍吏來鄉,鬧得雞犬不寧,橐駝對這一場景的描繪細致入微,也不妨說他是一個以種樹為掩護的政治觀察家。
段意:在問答中將話題“移植”到政事上來。
(三)第五自然段
1、作者寫作本文的用意何在?
明確:傳其事以為官戒。
【述評】如果將這一段比作一出戲的尾聲,那么,郭橐駝完成了使命,從旁門下場了。作者在形式上仍保留了問者的獨立身份,寫出了他“問養樹,得養人術”的欣喜。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圖并不在談種樹,而在談“養人”,借這種方式抨擊了官吏繁政擾民的社會現象。文章最后一句(結語)“傳其事以為官戒”,實際上表明了作傳的真正意圖是警示上層統治者清肅吏治,順應老百姓的生活習慣和生產規律,讓他們休養生息,以維持承平之世。
通過問者之口,說寫本文的目的在于使當官者作為鑒戒。
文章體現了柳宗元進步的“養民”的治國思想。
三、人物形象、寫作目的
1、讀完課文后,你認為郭橐駝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郭橐駝是一個豁達,技高,睿智的駝背種樹者。
豁達在別人給他起外號,他從不在意。技高在種樹技藝無人能及。睿智在通過種樹能悟出為官治民之道。
2、探討本文的寫作目的
歸納主題:順民之性以養民的治道。
治民之道,養人之術萬不可,好煩其令,繁政擾民,一定要使百姓修生養息,順其自然。
本文主旨是講順民之性以養民的治道,但文章卻不是直接進行理論上的論證,而是巧妙地通過給郭橐駝立傳,介紹橐駝養樹的經驗,再把養樹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種樹”與“治民”聯系起來,委婉含蓄的說明順民之性以養民的道理。揭露并諷刺了統治者的苛政繁令對百姓的騷擾侵害,提出寬簡為政,讓百姓安居樂業的主張。
四、寫作特點
1、簡潔而生動
在一篇文章中,簡潔和生動是不容易共存的。這篇寓言式的人物傳記,就寫得既簡潔又生動。簡潔體現了史傳的特點,生動則蘊含了文學的情趣。如第一段介紹人物,僅用“隆然伏行”幾個字,就寫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用“甚善。名我固當”幾個字,寫出了人物的性格。這樣,通過簡潔的敘述,生動的描寫,一個不同凡響的“駝者”形象,便躍然紙上了。在短短幾句話中,這種史筆和文辭的完美結合,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語言表現力。
2、對比與映襯
以“種樹”喻“治民”是這篇傳記寫作的出發點,對比和映襯的寫法也是這種寓言風格的需要。
對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點,顯現事物的差別,加強說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對比,有敘事性的,如兩種種樹方法的對比;有論述性的,如郭橐駝對自己種樹方法的歸納和對“他植者”的批評。
映襯就是互相照應的寫法,通過上下文內容或語意的遙相呼應,來強化表達效果。本文先談“養樹”,后論“養人”,這本身就是運用了映襯的寫法。這樣寫,有關樹和人的話題合而為一,互相補充,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在語意上相互映襯的例子,如郭橐駝談“養樹”一段,開頭說“橐非能使木壽且孳也”,最后則以“吾又何能為哉”回應,在自謙之中,起到了強化觀點的作用;論“養人”一段的首尾也是這樣呼應的。
3、婉約而多諷
本文結尾一句道出了寫作意圖,那就是“傳其事以為官戒”。以寓言的方式進行諷諫,是中國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層統治者提意見的傳統做法,它有著委婉含蓄的特點,也間雜著幽默的成分。柳宗元這篇人物傳記,也是通過故事進行勸誡的,這決定了它“婉約而多諷”的風格。這種風格基本上是通過所傳人物的話語表現出來的,如第四段,一個“知種樹而已”的駝者,欲止又言,在樸實的簡單類比中,揭示出了吏治的弊端,頗具諷刺意味。其中的一些話語,如“理,非吾業也”,“若甚憐焉,而卒以禍”,“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婉轉而幽默,含不盡之意于言外。
五、板書設計
種樹郭橐駝傳
郭橐駝對自己種樹方法的歸納
對比
對“他植者”的批評
種樹
映襯
養人
附:文言語法現象舉例
(一)通假
1、蚤繅而緒;蚤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而”通“爾”,你們的)
2、根拳而土易(“拳”通“蜷”,蜷曲)
(二)古今異義
⑴故鄉人號之“駝”(故,所以;鄉,鄉里)
⑵不抑耗其實而已(其,它們;實,果實)
⑶其實害之(其,那;實,實際上)
⑷見長人者好煩其令(長,管理;人,百姓)
⑸字而幼孩(字,撫育;而,你,你們)
⑹得養人術(養,治理;人,百姓)
(三)一詞多義
⑴雖:他植者雖窺伺效慕(即使,連詞)
雖曰愛之(雖然,連詞)
⑵故:其土欲故(舊,形容詞)
故不我若也(所以,連詞)
⑶實:早實以蕃(結果實,動詞)
不抑耗其實而已(果實,名詞)
其實害之(實際上,副詞)
⑷若:其置也若棄(像,動詞)
若不過焉則不及(如果,連詞)
故不我若也(如,連詞)
⑸然:隆然伏行(……的樣子,助詞)
既然已(這樣,副詞)
然吾居鄉(然而,連詞)
⑹病:病僂(害了……病,動詞)
故病且怠(困苦,形容詞)
⑺者:有類橐駝者(的樣子,助詞)
他植者則不然(的人,助詞)
則與吾業者(的職業,名詞)
⑻以:以致其性焉爾(來,連詞)
早實以蕃(不譯,連詞)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把,介詞)
⑼而:鳴鼓而聚之(表承接,連詞)
字而幼孩(你,代詞)
旦視而暮撫(表并列,連詞)
而木之性日以離矣(表轉折,連詞)
⑽且:無不活,且碩茂(而且,連詞)
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尚且、還,連詞)
故病且怠(既……又,表示并列關系,連詞)
⑾業:駝業種樹(以……為職業、從事于,動詞)
理,非吾業也(職業,名詞)
(四)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⑴不知始何名(叫)
⑵病僂(生……病)
⑶名我固當(命名)
⑷蚤實以蕃(結果實)
⑸橐駝非不能使木壽且孳也(活得長久)
⑹其蒔也,若子(撫育子女)
⑺爪其膚以驗其生枯(用手指甲抓)
⑻傳其事(記載)(《知識》H版歸入“為動用法”,為……寫傳)
⑼其筑欲密(用杵搗)
⑽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飧,吃晚飯;饔,吃早飯)
⑾故鄉人號之“駝”(給……起諢名)
2.動詞作名詞
⑴凡長安豪家富人為觀游及買果者(觀賞游覽的園林)
⑵或移徙(移栽的樹)
3.名詞作狀語
⑴旦視而暮撫(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⑵而木之性日以離矣(一天天)
4.使動用法
⑴非有能碩茂之也(碩,使……高大;茂,使……茂盛)
⑵非有能蚤而蕃之也(蚤,通“早”,使早;蕃,使……多結果)
⑶見長人者好煩其令(使……繁多)
⑷而卒以禍(使……遭禍)
⑸遂而雞豚(使……順利地成長)
⑹鳴鼓而聚之(鳴,使……鳴響;聚,使……聚集)
⑺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多;安,使……安定)
5,意動用法 駝業種樹(以……為職業)
6.為動用法
⑴其培之也(為……培土)
⑵憂之太勤(為……擔憂)
(五)句式
1.判斷句
“……也”式理,非吾業也
2.倒裝句
賓語前置
⑴故不我若也(“我若”,若我,如我)
⑵不知始何名(“何名”,名何,叫什么)
⑶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何以”,以何,用什么)
⑷吾又何能為哉(“何能為”,為何能,有什么本領)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7
一、內容與解析
(一)內容
探究中國古典詩歌中“木葉”意象的藝術特征,進而把握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二)解析
詩歌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學習本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
二、教學目標及解析
(一)教學目標
知識教育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文章由“木葉”所闡釋的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論。
2、領會本文深入淺出的說理議論方法。
能力培養目標
1、培養學生發揮聯想力,使學生對古詩詞藝術的精微之處有更深的體察。
2、引導學生借鑒課文分析詩歌的方法,提高欣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滲透目標
通過本文的學習,體會到祖國的詩歌博大精深,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
(二)解析
學習本文從多個詩句中“木”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歸納出詩歌語言暗示性這一特質的方法——歸納法,使學生能夠依據既有知識概括出共性的東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問題診斷分析
本文內容主要是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特征進而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這個理論問題的。而學生,學過幾首詩,但只是局限于對詞句的分析和對情感的理解,并沒有深層挖掘詩句的表達技巧,對語言的微妙處也沒有敏感的體察,要他們單憑自己的知識、能力積淀就能把握作品的精髓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師應擔任引導者角色,引導學生進行思索、探究,通過比較的方法,協作學習,反饋交流,才能很好地突破本課的難點,達到預期的目標。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借助多媒體,大量引入課外同類文學現象,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激發他們學習的潛能,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鑒賞的能力,使他們品嘗成功的喜悅。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文章由“木葉”所闡釋的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論。
2、領會本文深入淺出的說理議論方法。
3、引導學生借鑒課文分析詩歌的方法,提高欣賞詩歌的能力。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閱讀下面李白的詩: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請問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學生討論。
【明確】“折柳”這首曲子寓有惜別懷遠之意。
教師點撥:是的。“折柳”確實寓有惜別懷遠意。這是有原因的,“楊柳”在古曲詩詞中多用于寫離別的情景,表達離愁別緒。其原因:一是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習俗;二是“柳”與“留”諧音;三是古有歌唱離別之情的《折楊柳》曲。這些暗示性的如“楊柳”這樣的概念,不知不覺地影響著人們,感染著人們。今天我們來學習林庚的《說“木葉”》,看看作者又是如何來分析“木葉”的暗示意思的。
2、作者及相關背景介紹
林庚,著名的學者、詩人,有《唐詩綜論》。本文中他對“木”在形象上的藝術特征作了極為細致的辨析,應該說對我們怎樣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頗有啟發。
三、閱讀全文,理清整體思路
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達成過程
1、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整體寫作思路。
(1)學生讀課文,整理文章的結構脈絡。
(2)小組交流討論。
【點撥】如果我們用“→”表示“過渡到”、用“”表示“推出結論”,那么,本文整體寫作思路可以作如下圖示:
古人常以“木”入詩而不用或少用“樹”入詩→為什么古人常以“木”入詩而不用或少用“樹”入詩→因為“木”含有“落葉”、“枯黃”兩大特征,而“樹”無此特征→以“木”入詩便于寫秋景并以秋景抒→(所以古人常以“木”入詩而不用或少用“樹”入詩)由此看來,“木”與“樹”在概念上相去無幾,但就藝術形象而言,其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
【明確】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列舉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現象,“木葉”成為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
第二部分(4—6段):說明“木葉”的兩個藝術特征,以及為什么有這些特征。
第三部分(7段):說明“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在藝術形象上的差別幾于是一字千里。
2、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問題一:按字義分析,“木”、“樹”含義差不多,可是古人寫詩為什么多用“木葉”而不用“樹葉”呢?
【點撥】古人常借深秋季節寫離人游子的愁緒,所以他們對“秋”有特殊的敏感。寫“秋”,莫過于寫葉子凋零的樹木。盡管“木”與“樹”含義差不多,但人們由“木”和“樹”這兩個字所產生的聯想卻很不相同。我們把由這兩個字所產生的聯想和結果圖示如下:其中,→表示“由此想到”,表示“以此寄托”,表示“不能以此寄托”。
①“木”→木頭、木料、木板→樹干→落葉→秋天離人游子的愁緒。
②“樹”→滿樹的葉子→濃陰→不是秋天離人游子的愁緒。
綜上所述,古人為了借秋景寫愁緒,在詩中常用“木”(木葉)而不用“樹”(樹葉)。
問題二:古典詩歌中“樹”與“木”的藝術特征、意思情味、適用場合有什么不同?
師生共同篩選、歸納:
繁茂的枝葉
樹
枝葉綠色,樹干褐綠色
特征
木質的樹干,落葉的因素
木
黃色、干燥的質感
樹:飽滿
意味
木:疏朗
樹:滿樹葉子吹動,濃陰密密層層
場合
木:秋風葉落
問題三:說說“樹葉”與“木葉”、“落木”與“落葉”的意味的區別。
討論后明確。
【明確】“樹葉”:“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們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因此“樹葉”可簡化為“葉”。“木葉”:“木”具有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樹干,很少會想到葉子。“葉”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與“葉”的形象是不一致的。
“落木”與“落葉”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為例,“落葉”是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而“落木”比“木葉”還進一層,不僅觸覺上有干燥之感,而且連“葉”字所保留的'清秋氣息和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問題四:“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征是什么?
學習研讀第二部分,并加以歸納。
【明確】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它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使讀者更多地想到了樹干,而很少想到葉子,“葉”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這排斥暗示著落葉。例如,“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這里“掃高木”,顯然是落葉的景況,顯出“落木千山”的空闊。
第二,“木”還暗示了它的顏色,可能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而清秋的氣息。至于“落木”,則比“木葉”顯得更加空闊。“木葉”中“葉”帶有綿密的意思,“落木”則連“葉”這個宇所保留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問題五:“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的“木葉”有什么獨特的意味?課文怎樣說明“木葉”的意味的?
分析說明:“木葉”是寒牢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這是由“木”的藝術特征決定的:“木”不但暗示著落葉,而且使人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
比較說明:曹植詩中的“落葉”是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是碧綠柔軟的葉子;屈原詩中的“木葉”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二者的顏色、質感、密度、動感均有差別。司空曙詩中的“黃葉”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飄零之意,而且顏色濕黃而非枯黃。“木葉”是風中寒牢飄零的枯葉,屬于風而不屬于雨,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是典型的清秋性格。
(說明: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通過比較,體味“木葉”的形象色彩。)
問題六:杜甫突破了“木葉”的傳統,寫出了“無邊落木蕭蕭下”的名句,“落木”與“木葉”的意味、意境有何不同?
【明確】“木”有疏朗之意,“葉”有綿密之意。屈原的“木葉”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襯托了湘夫人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性格形象。杜甫的“落木”以“木”代“葉”,洗凈了“葉”字的綿密之意,意境更顯空闊,生動地描繪了三峽蕭索的秋色,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感。
問題七:課文中有一個難于理解的句子:“這落下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解讀這個句子有利于理解全文的思想內容。為什么讀者看到古詩中的“此景”,就會知道古人的“此情”呢?
【點撥】“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實際上,本文所引用舍有“木葉”、“落木”的詩句,其意象沒有離開一個“秋”字。我們知道,時令一到秋天,一年就快完了;古人由此產生聯想并發出這樣的感嘆:人到了中年,一生也就快完了。所以古代的文人進入中年(或暮年)時,或因壯志未酬、抱負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難就,或因身處逆境、窮途末路,或因羈留異地、倍感思鄉,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他們面對肅殺、蕭索、冷落的秋景,一種凄然悲涼之情就會隨之而生(即觸秋景生悲情),而我們讀者看到“木葉”、“落木”之類的字眼,就會想到詩中主人公的頹然之貌、悲愴之情。
3、談談本文的藝術特色。
【明確】
(1)選題小、論理深。文章旨在闡釋文藝學原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若從純理論的角度來論述,恐怕會寫成比較艱深的學術論文;作者沒有擺出學者的面孔嚇唬讀者,而選取了古詩中的木葉形象作為論題,把深奧的文學理論附麗并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這樣,言近而旨遠,深入而淺出。
(2)逐層剝筍探究。古詩人為什么用“木葉”而不用“樹葉”,作者不急于“兜底”,而是以探尋的目光層層分析。先排除考慮文字洗練的因素,再由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發現其含有落葉等因素,最后才觸及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問題并加以闡釋。這樣逐層深入,探幽發微,既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態度,也契合讀者的閱讀心理。
(3)頗富文化內涵。這是一篇詩論,作者不僅深諳詩歌妙道,而且在詩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許多有關“木葉”的古詩信手拈來,這樣不僅使析理有憑有據,而且使文章平添了文化內涵,令人讀之賞心悅目,受到美的熏陶。
四、總結擴展
本文圍繞“木葉”舉出古典詩歌中的大量實例,以深厚的學養與豐富的聯想力,通過精到的比較、分析,對“樹”與“木”,“樹葉”與“木葉”,“木葉”與“落葉”、“木葉”與“落木”所造成的詩的意境的差別,作出了極為精細的美學辨析,闡發了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質,使我們對古詩詞藝術的精微之處有了更深的體察,值得我們借鑒。
五、目標檢測:課后“研討和練習”
六、配餐練習:見“優化設計”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8
【教學分析】
1、單元分析:
本單元為戲劇單元,《竇娥冤》為第一課,所以教師應在第一課時簡介戲劇常識:1戲劇的定義。2劇本構成。3戲劇沖突的重要性。
2、教材分析:《竇娥冤》屬于元雜劇,有其不同于一般戲劇的特點,故也應在進入文本之前簡介元雜劇的特點:本、折、宮調等。
3、文本分析:
⑴ 《竇娥冤》是中國古代戲劇中著名的悲劇,有著震撼人心的悲劇力量,故教學重點之一應放在引導學生體會本劇的悲劇性及其悲劇效果的`形成,力求通過本劇的學習,使學生對悲劇作品有初步的鑒賞常識和能力。
⑵ 《竇娥冤》塑造了竇娥這一光彩的人物形象,作為劇本解讀,分析她的性格應為本文學習的又一重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1、由回顧初中所學戲劇導入。
2、簡介戲劇、元雜劇常識,簡介關漢卿及“元曲四大家”。
3、學生(教師)復述情節,概括大意。
板書情節:
楔子(序幕):交待背景,寫出竇娥的悲苦身世。
第一折(開端):賽盧醫為躲債欲殺蔡婆,蔡婆為謝恩引狼入室。
第二折(發展):張驢兒為逼婚誤殺親父,竇娥在公堂屈打成招。
第三折(高潮):赴法場竇娥指斥天地,明冤屈發下三樁誓愿。
4、突破兩個教學重點:
教師關鍵兩問
⑴竇娥身上哪一點給你留下最深的印象?結合文本回答。
例:反抗性、剛強、善良、孝順等。重點引導體會其反抗性,師生可共同劃出本劇的矛盾沖突示意圖,看清竇娥這一弱女子對抗的對象──地痞流氓和昏官,體會竇娥在沖突中沒有絲毫猶豫、退縮和畏懼。尤其是臨死前發下的三樁誓愿,更讓我們類比想到了另一人物:桑迪亞歌。竇娥就像這位老人一樣,她可以被消滅,但惡勢力卻不能將她打敗。(這一解讀較成功,學生對竇娥形象的光彩開始有所領悟)
⑵ 《竇娥冤》這出悲劇位列世界十大悲劇之中,你認為哪些因素造就了本劇的悲劇效果?
問題分解為:
①什么是悲劇?
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②本劇中最有價值的是什么?緊扣“美的、有價值的”這一核心,學生聯系竇娥這一人物的光彩就較易理解了。
附加提示:竇娥這一人物的不幸身世,更加重了人物的悲劇性。
5、拓展閱讀、對比研討:
對照程硯秋改編的京劇《六月雪》的劇情,進一步體會《竇娥冤》的悲劇效果的來源。
6、求異思維,培養質疑精神。
你敢挑《竇娥冤》的錯嗎?你認為《竇娥冤》中又沒有缺憾之處?
例:第二折中桃杌審案太過倉促,既不合人物性格,有不合于常理。
7、作業:
⑴積累重點詞語
⑵背誦《滾繡球》曲詞。
推薦觀賞:電影《黑暗中的舞者》(一部簡約而又震撼人心的悲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識別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時代意義,認識沙皇專制統治的反動與黑暗。
2、學習領會作品中幽默諷刺手法和細節描寫的運用。
【教學設想】
1、要引導學生從別里科夫這個可笑怪誕的外表逐步深入認識其可憎的內心,透過可笑的行為舉止認識人物所代表的保守腐朽思想。從“笑──思──悟”的過程來引導。切不可停留在表面膚淺的笑上。
2、本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系單純,學生一拿到新教材就瀏覽了一遍,作為新授課再學時,已覺得興味索然,但對于小說的內容及主題,卻并不能準確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因此,教學時,以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為目的,嘗試打破常規,力求創新,激發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
【教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老掌柜”難舍芭蕉扇》:
要我換電扇,且慢復且慢。
不怕花錢多,就怕擔風險: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觸電;
倘若螺絲松,飛來大刀片。
重則削腦袋,輕則上醫院。
還是穩妥點,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搖,照舊能解汗。
點撥:
這位難舍芭蕉扇,懼怕電風扇的老掌柜,僅是一位老實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光窄,接受新事物遲鈍。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與他相似。詩人“幽他一默”,希望這些人思想解放一點,別老捧著那本老皇歷不放。詩人對老掌柜的典型心態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絲松,飛來大刀片”一語,簡直叫人拍案叫絕。從這位老掌柜害怕新事物這點上,我們想起嘴邊總掛著“一帶不如一代”的九斤老太(魯迅《風波》),想起只要鎮上有點什么動靜就憂心忡忡地擔心“不別出什么事啊”的奧楚蔑洛夫(契訶夫《變色龍》)。今天我們就來繼續學習契訶夫的另一篇小說,領略一下他筆下的另一個典型得讓我們永遠不能忘卻的形象。
二、自主、合作、探究
[互動設計1]作者簡介
請同學簡要介紹一下作者。
點撥: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1860—1904),俄國19世紀末期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以短篇小說和戲劇著稱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對人民的殘酷壓榨和剝削,諷刺庸俗腐朽的市儈習氣,同情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小人物”。他八十年代開始創作,九十年代是他創作的
盛期。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說《第六病室》,短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變色龍》《帶閣樓的房子》《裝在套子里的人》(又譯為《套中人》)劇本《櫻桃園》等。
與美國的歐?亨利、法國的莫泊桑并稱“世界短篇小說三巨匠”。
[互動設計2]閱讀課文
學生快速閱讀,理解課文的內容,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
[互動設計3]總體把握
第一部分:介紹別里科夫的特征
第二部分:介紹別里科夫的婚事
開端:準備結婚
發展:漫畫事件、騎車事件
高潮:交鋒
結局:婚事告吹
第三部分:介紹別里科夫的死
[互動設計4]分析人物形象
1、套子
學生默讀,劃出關鍵語句,并加上簡批。思考:別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無形的套子?從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點?
點撥:其身上有有形的和無形的套子。
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即衣、住、行方面寫有形的(具體見課文)。作者是用“形”顯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惡的思想,讓讀者在笑聲中看清別里科夫丑陋的靈魂。所謂無形的,是指起思想上的,他有套子式的思想,套子式的論調(具體見課文),其愛情的過程,最集中、畫龍點睛、突出了他“套子式的論調”的愚昧和反動。例如:“如果教師騎自行車,那還能希望學生做出什么好事來?他們所能做的就只有倒過來,用腦袋走路了!”這荒唐的別里科夫的邏輯說明了他的思維方式和性格特點。再如,他從樓上跌下來的時候,“情愿摔斷脖子和兩條腿,也不愿意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這種奇特的心理狀態正反映出他自欺欺人的特點。
2、思考兩個“怕”
(1)別人“怕”別里科夫
提問:別里科夫是個中學的希臘文教員,為什么“全城都受著他的轄制”?
點撥: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協,(課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個“不敢”,“全城人戰戰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讓學生咀嚼體味)是因為他的言行與思想都是與沙皇專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覺維護著舊制度舊思想。周圍的人還沒有勇氣敢與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轄制。別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裝在“套子”里,而且還想把周圍的一切也裝進“套子”里。這兩種“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們結合當時的情況想一想,就會發現總根源都是沙皇專制制度。別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統治,一方面是極力加強反動統治,在全國造成了沉重壓抑的氣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將滅亡,搖搖欲墜。革命的風暴還未到來,大多數人還感到迷茫,不敢起來斗爭,所以別里科夫還能“轄制”全城。
(2)別里科夫“怕”別人
提問: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請找出文中對別里科夫臉色的多處描繪,說說其意義。別里科夫結婚的喜劇轉眼間變成死亡的悲劇說明了什么?
點撥: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六神無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會變革,害怕動搖了舊秩序。
對別里科夫的'臉色有多處描繪。靜態的肖像描寫中,有“他的臉也”“戴黑眼鏡”;懲罰學生情節中有“他那蒼白的小臉上的眼鏡”;晚上通宵做噩夢,早晨到學校的時候“沒精打采,臉色蒼白”;看到促狹貴畫的漫畫“他臉色發青,比烏云還要陰沉”;看到華連卡騎自行車。
這臉色的變化,正說明他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會變革。也說明他的外強中干,不堪一擊。
在結婚這個問題上,課文深刻揭露了別里科夫從未透露過活人感情的靈魂。這個滿腦袋是“套子”思想,滿口是“套子式論調”,處處是“套子式”舉動的角色,教師們怕,校長怕,城里許多人都怕的別里科夫,卻怕結婚,這正說明別里科夫是偽善的、腐朽的、脆弱的,實際上是個丟失了生活權利的人,同時,也說明別里科夫固然可憎,但他畢竟還是專制制度的犧牲品。
(附帶)提問:從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華連卡姐弟是怎樣的人?從人物身上我們可以體會到什么?
點撥:在小說中,華連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說敢為的年輕人,代表了一種新生的進步的力量。柯尼連科和別里科夫的沖突,展示了新舊兩種思想的矛盾斗爭,而且淋漓盡致地鞭笞和諷刺了別里科夫腐朽反動的本質。盡管別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動腐朽勢力的滅亡,但華連卡姐弟的出現,卻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
[互動設計5]別里科夫的意義(主題)
學生個別朗讀最后兩段,學生畫下關鍵語句,并思考其含義。
提問:別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應?
點撥:“大快人心”,從心里感到自由。
提問:可是我們卻為什么“露出憂郁和謙虛的臉相”,“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謙虛”是什么意思?可是為什么一個禮拜沒完生活又恢復舊樣子了呢?課文最后一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
點撥:只要沙皇專制度沒有推翻,就會在這塊土壤上不斷滋生出新的別里科夫,所以生活還是老樣子。作者啟迪人們,沙皇專制統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鏟除,就永遠存在著別里科夫這樣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須從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動的統治。這就揭示了別里科夫的社會時代的典型意義。
三、小結
十九世紀末期,在俄國正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工人運動逐漸展開,馬克思主義已在全國傳播,工人階級的政黨正在形成,一場革命風暴即將到來。沙皇政府面臨著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形勢,極力加強反動統治,瘋狂鎮壓人民,在全國造成了陰沉郁悶的氣氛。沙皇政府的忠實衛道者,也極力維護沙皇的反動統治。他們死守著舊有的陣地,仇視和反對一切新鮮事物。這種人不但出現在官場上,而且也出現在知識界。小說里的別里科夫正反映了這些人的靈魂。現在,別里科夫已成為頑固守舊,害怕變革,阻礙社會發展的人的代名詞。最后讓我們看看他的尊容吧(讀蘇聯著名畫家庫克雷尼克斯的插圖)。
四、作業布置
準備寫好《“別里科夫之死”專案組調查報告》系列文章:調查一:案發背景;調查二:現場勘查;調查三:本人檔案資料;調查四:有關人士采訪。
第二課時
一、激趣導入
《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系單純,大家對小說的內容及主題已經有了認識,卻未必深刻。這節課,我打算以促進大家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為目的,嘗試打破常規,力求創新,激發大家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搞個“別里科夫之死”專案調查報告會。
自殺?他殺?
——“別里科夫之死”專案組調查報告
二、導入報告會情境
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性職工宿舍里,發現一具中年男尸。據查,死者為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個世紀以后,20xx年新春時節,東平明湖中學高一(21)班學生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調查。
三、具體操作過程
調查涉及的幾個方面:調查一:案發背景;調查二:現場勘查;調查三:本人檔案資料;調查四:有關人士采訪。
要求:四人一組,討論決定該組選題。然后小組討論,一人執筆,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15分鐘后,確定組內一人宣讀。
(學生認真研讀課文,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同時適當生發聯想想象,互相激發,共同探討。)
(課堂進程至此,教師再順勢推向一個高潮)思考:寫出本案“結案報告”。5分鐘完成。
本案引發的思考:創新求活,守舊必死。
示例:各項調查報告
一、案發背景
1898年。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由于受歐洲進步文明的影響,俄國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沙皇政府為鞏固其統治,卻采取一切手段進行鎮壓,禁錮人們的思想言論,全國警探遍布,告密者橫行,人們生活在沉悶乏味和憂懼之中。
這年夏季的一天,人們在一所中學的男教工宿舍里,發現了一具死尸,死者為男性,中年,屬非正常死亡,死亡原因疑點很多。死者生前為該校希臘文教師,平時行為古怪,謹小慎微,但又刻板古舊,以他的思想轄制著全城。在這年的五月初突然病倒,大約一月后死亡。死前正處于戀愛中,甚至于打算結婚。
二、現場勘查
死者僵直仰躺在床上,被子蒙頭,頭發蓬亂,臉色蒼白,眼球突出,一臉恐懼,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種恐嚇或痛苦。耳內塞有棉花球。身穿羊毛衫,床頭堆放有黑眼鏡、棉大衣,床邊放有雨鞋、雨衣、雨傘。房間里沒有任何打斗的跡象。一張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張漫畫揉成一團。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間的大箱子里幾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并標注著具體發布日期。
三、本人檔案資料
姓名:別里科夫
性別:男
出生日期:年月日
生前職務:某中學希臘文教師
住所:校男教工宿舍
婚配情況:未婚
口頭禪:千萬別出什么亂子
特征: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帶雨傘,穿棉大衣,豎起衣領,戴黑眼鏡,穿羊毛衫,用棉花團堵著耳朵眼兒。
人際關系:無密友,但卻轄制全城,曾與女友密哈益?沙維奇?華連卡之弟柯瓦連科有過沖突,于死前一個月被其推下樓梯,但彼此沒造成大的傷害。
死前狀況:郁郁寡歡,閉門不出達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四、有關人士采訪
采訪對象1、華連卡
問:請問您與別里科夫關系如何?
答:由于校長太太的竭力撮合,我們差一點結了婚。
問:差一點兒?為什么最終沒結成呢?
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從樓梯上滾了下來,那實在是太可笑了。(忍不住想笑)問:那他怎么會從樓梯上滾下來呢?
答:這個我不太清楚,您還是去問我弟弟吧。
采訪對象2、柯瓦連科
答:那天晚上他來我家,亂七八糟地說了一些奇怪的話,令我非常氣憤,于是就讓他走,他卻威脅我,說要把我們的談話內容報告校長,我一氣之下,就推了他一把,沒想到他居然滾下去了。
問:那么他說了什么讓您如此生氣呢?
答:他總是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干擾我的私生活,什么不許騎自行車,不能在大街上拿著書走,甚至不能穿繡花襯衫,簡直荒謬透頂。我本來就不喜歡這個人,這一來更討厭他了。
問:那么這件事會不會成為他死亡的原因呢?
答:噢不,這絕對不可能。因為他當時安然無恙地爬了起來,離去時步伐也很穩健。但他當時看到我姐姐,好像十分尷尬。
采訪對象3、“我“(布爾金)
問:您覺得別里科夫是個怎樣的人呢?
答:一個怪人。您要是見過他一面,就決不會忘記他。因為即使在暖和的天氣里,他也裹著棉大衣。還有,他總是說“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
問:您認為華連卡的笑對他有什么影響嗎?
答:噢,他一定想不開的,要知道,他這種人最害怕出亂子了,眼下就要跟華連卡結婚,卻自己鬧出這么個亂子,他心里一定受不了的。
問:有什么人和他結過怨嗎?
答:沒有。但實際上每個人都討厭他,不會有人會為他的死亡悲傷。但也決沒人會冒著危險去殺他,全校甚至全城的人都受著他的轄制,什么事都怕呢。
五、結案報告
本小組通過對別里科夫一案的調查與分析,得出結論:
別里科夫之死既屬于他殺的范疇,又屬于自殺的范疇。一方面,從別里科夫日常穿著與習慣,我們不難看出他的思想是極為保守的,僅僅是看到華連卡兄妹騎自行車,他便無法接受,而華連卡并無惡意的笑就足以讓他想不開,以至郁郁而死,因此,本小組裁定,思想的保守和頑固,是促使別里科夫自殺的原因之一,或者說,正是這種極端保守頑固的思想殺死了他。另一方面,別里科夫的死亦屬他殺。華連卡的一笑是別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從根本上說,原因卻是沙皇統治者采取的高壓政策,可悲的是,別里科夫本人甘當統治者的鷹犬,心靈僵化死亡,這才是殺害別里科夫的罪魁禍首。綜上所述,本小組做出最終裁定:可憐的沙俄人民應當奮起推翻沙皇的殘酷統治,從根本上解除人們思想保守之源,而保守的人更應該張開開放之眼,明眼看世,摒棄一切腐朽的舊制度,讓思想重現生機。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0
實施素質教育已成為教育者的共識,因為素質教育是使人全面發展的教育,普遍發展的教育和主動發展的教育,而課堂教學又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膽子大了,他們敢于表現自己;學生的思想活了,他們樂于回答問答,善于解決問題。在這種背景之下,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設計問題,善于設計問題,不僅關系到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而且成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催化劑。而語文課堂教學其實就是問題的教學"教師通過新巧問題的設計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讓課堂波瀾起伏,抑揚有致,起到良好的課堂教學。
要想將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提問很好地結合,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遵循科學合理的原則,提問的方法要靈活得當,對學生回答的評價要客觀而委婉,對于提不出問題的學生要進行導問,激發其提問題的欲望;學生要積極的地投入到課堂學習活動中,積極提問,積極思考,積極回答,配合教師的課堂教學。學生回答提問的過程也是教師教學效果的檢驗過程,教師通過不同層次接受能力學生的提問和回答,就可以判斷群體對知識的接受情況,教師根據這一情況又可以對課堂教學隨時做出相應調整。有經驗的教師設計問題時會兼顧一堂課不同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和不同層次學生的接受能力,切實使所提問題符合他們的認知水平,起到開發其智力,提高語文素養的作用。
1、要根據學生的差異分層設計問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設計出真正的符合學生實際的問題才算問的成功。學生的差異是很大,不同群體之間有年級差異、班級差異、小組差異,還有城鄉差異;不同個體之間又有。性別、年齡、興趣、愛好等多重差異。盡管我們不可能針對每個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但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實際情況設將學生分類別、分層次,然后設計出符合各層次學生能力范圍的問題,這樣就可以做到全班學生共同發展,不會出現“好學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現象。而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問題,也正好遵循了傳統的因材施教的教學觀點。
2、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問題。首先語文教學內容存在體裁的差異,就中學語文而言,就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小說、詩歌、戲劇等多種體裁,每一種體裁都有自身主導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記敘文有記敘的要素、記敘的順序和表達方式;說明文有說明的方法、說明的順序、說明的語言;議論文有議論的論點、論據和議論語言等。各種體裁的文章教學內容相去甚遠,教學問題的設計要依此為依據。其次就單篇課文而言,不同段落之間,教學重點、難點亦有變化。教學時要慎重對待,不可一視同仁。
3、要根據課堂的不同“情節”設計問題。每一堂課都有初期、發展、高潮和結尾等環節。提問時應遵循每一環節的特點。一般說來,初期時,提問應能調動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恰如一開始便給學生亮出一個“紅蘋果”,讓他們聞到香,產生食欲;發展時,提問開始分化為不同層次,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想要的一個“大小適中,口味相宜”的“紅蘋果”;高潮時,提問向文章的重難點展開,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摘蘋果”大潮中,享受一個又一個摘取“紅蘋果”的歡樂,同時還不斷地競爭誰的“蘋果”多,誰的“蘋果”大;結局時,要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探索新的問題,產生還想吃一個“紅蘋果”愿望。好的課堂一定是問題層出不窮、錯落有致的課堂,一面保證一定量的識記問題以幫助學生理解文字,豐富知識;另一方面要用一些高水平的問題來引領學生,發展其思維。從教學上看,設計問題應屬于備課階段工作,要想讓深入研究精心設計的問題真實發揮作用,還要注意在講課中的認真落實。那么,如何使精心設計的問題得到很好落實呢?筆者認為,首先要啟發好問題,在問題提出之前,要引導好,使學生有準備。在遇到學生回答不出時’教師要對問題加以詮釋,加以過渡,從而打開思路。其次要總結好問題。對重要問題,應該在得出答案后,進行簡短有效的總結。總結的內容一是答案本身,二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能力。教師應善于從平時的教學中總結和歸納,來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
4、緊扣教學大綱和學習目標設計難度適中、面向全體學生的第三層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分析、探索,從中領悟基礎知識、基本方法的應用,教給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找出規律,歸納出一般結論。對于第三層問題的處理重引導學生去變更問題,學會提出問題,培養其創新的能力。這主要是指應用類(指對語文知識和能力的'運用,是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在表達方面發展了的能力層級)和鑒賞評價類(指對閱讀材料的鑒別、賞析、和評說,是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在閱讀方面發展了的能力層級)的內容。通過這種自主創新的訓練,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益。
總之,分層導學教學方法旨在推進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的改革,重在強化思維訓練,突出能力培養,讓每一個學生能全面發展,進而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教師必須努力鉆研教材,既要考慮問題的深淺程度,又要考慮學生的自身水平,設計好課堂提問的序,使一個個問題由淺入深依次逐個解決,猶如長江大河,一浪推一浪,解決前一個問題為解決后一個問題打下基礎,后一個問題的解決又是前一個問題解決的必然結果。搞好提問設計的順序為課堂教學成功進行達到良好的效果作了一個有效的準備。教師提問設計的大體方向是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從易到難的,到了具體課堂的實際操作過程中,要能夠隨機應變。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 學生理解材料,學會選題立意方法。
2.賞析范文,積累事例和優美語句。
教學重點:賞析范文,積累事例和優美語句。
教學難點:學生理解材料,學會選題立意方法。
疑難預設:選題立意方法。
模式與方法: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流程:
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個神情憂郁的男子坐在咖啡廳角落里的一張桌子旁,一個人悶悶地喝著咖啡。在他不遠處坐著一位老人,老人一直在關注著這個人。
終于,老人走上前去,對這個人說:“你一定遇上什么難題,如果你愿意告訴我,我希望我可以幫助你。”
這個人看老人一眼,冷冷地說:“你幫不了我,我的問題太多了。”
老人掏出名片,遞給他,接著說道:“如果你愿意的話,我想帶你去一個地方。”
這個人沒有拒絕,隨老人坐車來到了郊外。下車后,老人指著一排排的墓碑說:“你看見了嗎,只有躺在這里的人,才是沒有問題的。”
這個人緊皺著的眉頭松開了。
讀了上面的故事,引起了你怎么一些感想,請把你的感想寫下來。
要求:自立文意,自選文體,自擬文題,全文不少于800字。
教師帶領學生分析立意:
①沒有問題的人生是沒有的你有追求,要奮斗,想在自己短暫而漫長的一生中有所建樹,獲得輝煌,問題就會接踵而至.
②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的遇到問題、困難、挫折、打擊、磨難,甚至災難的并且一定要戰勝它們的過程。
③“問題”是上帝饋贈給我們的一筆厚禮,我們珍視它,用好它,就一定會迎接屬于我們自己的輝煌。
④從老人把一個幾乎被所謂的“問題”壓垮了的青年,通過故事中巧妙的方法,“使他緊皺著的眉頭松開了”的角度,我們還可以把觀點確立在:總有一種方法是最好的。
開頭
1 運用類比切題的方法開頭的示例:
小草要茁壯成長,那堅硬的地皮,便是她必須要面對也必須要戰勝的`“問題”;小溪要流向遠方,一路上的溝溝坎坎、懸崖峭壁,便是它必須接受也必須戰勝的“問題”……人,“志當存高遠”,心事“當拿云”,請記住:鮮花永遠不是用來鋪路的,而是用來肯定你的勇氣,你的付出,點綴輝煌的。
2 “親愛的(或朋友)”式的開頭示例:
親愛的,請別那樣憂郁,別那樣眉頭緊鎖,別那樣心事重重……我知道,你正走在“充滿荊棘”的人生之路上,迎著“問題”,迎著數不清的困難,迎著甚至足以摧垮一個人的信心意志的磨難,但請聽我說,趕快樂觀起來吧,因為你也正在走向噴薄的太陽。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培養學生自讀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探究,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文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說理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文章對比論證的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品位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主探究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語有云:“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到今日,也有“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贊譽。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往今來,代代相傳。引導學生談談“尊師重道”的例子呢?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2.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并思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圍繞這個中心,文章首先從正面立論,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接著,慨嘆師道不傳已久,聯系當時的社會實際,以眾人的“恥學于師”反襯從師學習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運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進一步說明從師的必要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最后一段,說明寫本文的緣由,這本屬于附記性質,但作者贊揚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能行古道(行從師之道)”,又一次強調了他的觀點。
3.試摘錄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學習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明確:關于老師的職能:“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把教師的職責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擴大到“傳道受業解惑”,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并意味著不僅“童子”要從師學習,所有志于學問的'成年人都要從師學習。
關于從師學習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感也,終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確“學而后知”,嚴正批駁了上層“士大夫之族”宣揚的血統論和先驗論,具有積極意義。
關于擇師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針砭了當時上層社會只看門弟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擇師觀念。
(三)深入研讀
1.找出你認為最精彩的段落,并說明原因。
明確: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地運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2.閱讀“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可怪也歟!”一段文字,討論下列問題:
(1)本段有哪幾個對比?每個對比中,正確的態度與錯誤的態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錯誤態度,帶來什么嚴重后果?
明確:本段有三個對比,第一個是古之圣人“從師而問”與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的對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個是“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于其身,則恥師焉”的對比,致使“小學而大遺”,“未見其明”;第三個是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對從師者“群聚而笑之”的對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幾個對比相互之間有什么關系?它們在段落中的先后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明確:幾個對比之間有縱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實相比、橫比的關系,先后順序不能調換,因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三個對比的順序與之相應。
(3)每個對比之后,作者都抒發了自己的感慨,有關句子的語調相同嗎?有什么意義?
明確:語調不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這是疑問語調:“……小學而大疑,吾未見其明也。”這是陳述語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這是感嘆語調,語調富于變化,不僅文氣很順,而且也增強了文章論辯的邏輯力量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可由學生討論)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五)小結作業
清代鄭板橋曾提出: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請結合自身,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五、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3
三維目標
1.領會本文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的特點。
2.梳理課文內容,了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評價;通過小組討論探究孔子“與點”的原因,體會孔子的思想。
課堂教學檢測要求
1、能準確翻譯內容;
2、能解釋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3、能復述四子的性格和志向;
4、能理解孔子“禮仁治國”的思想。
重點掌握文中常用實詞和虛詞,深入理解儒家傳統思想精髓。
難點通過曾皙的理想來理解孔子的思想
準備內容:
1、預習字詞,讀通課文
2、課文介紹
《論語》中一篇最具文學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壇開課授徒
的場景。據資料記載當時子路是51歲,冉有是31歲,公西華是18歲,曾皙是39歲。“侍坐”應解釋為陪侍長者閑坐。長者就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研討指導:
一、師生扮演角色朗讀課文,感知當時的場景,熟悉人物
二、分析課文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個什么話題?(志)
2、文章一共有四個人述了自己的志向,他們分別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現在我們按照答志的順序來自讀課文并填寫表格
學生志向(用原文)性格評價
子路(仲由)治理“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輕率、自信、
自負哂之
冉有(求)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國,不過“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謙虛,說話很有分寸嘆之
公西華(赤)在“宗廟之事,如會同”時,“愿為小相”。謙恭有禮,嫻于辭令惜之
曾皙(點)“莫春者,春服既成……詠而歸。”從容不迫、
灑脫放達與之
3、讓生交流
(1)、用原文說說四個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國,“可使足民”,不過“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在“宗廟之事,如會同”時,“愿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詠而歸。”
(2)概括孔子對四子的不同評價,分析四個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評子路:哂之(輕率、自信、自負)
孔子評冉有:嘆之(謙虛,說話很有分寸)
孔子評公西華:惜之(謙恭有禮,嫻于辭令)
孔子評曾皙:與之(從容不迫、灑脫放達。)
(3)從孔子對弟子的評價領略孔子的教育藝術
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民主平等、平易近人、誨人不倦
3、孔子贊同曾皙的志向,由此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
(1)曾皙的志向描繪了怎樣的一幅圖畫?
在明媚的春天,同一些青少年朋友,到郊外去游泳吹風,快樂歌唱,是一幅完全溶于自然的春日郊游圖。
(2)看出孔子怎樣的.政治思想?
曾皙講的這個境界實際是孔子“禮樂治國”的思想在文中的最好體現。
孔子把以禮治國達到太平盛世當做最大的人生快樂,即“寧為太平犬,莫作亂世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曾皙的這一幅圖畫就是社會安定、國家自主、經濟穩定、天下太平,每個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個大同世界的理想。
反饋練習:
1、給下列加點詞注釋,并給劃線詞注音
(1)侍坐()
(2)率爾()
(3)會同()
(4)饑饉()()
(5)俟()()
(6)宗廟之事()
(7)撰()()
(8)夫子哂之()()
(9)冠者()()
(10)攝()()
(11)舞雩()()
2、解釋下列詞類活用
(1)端章甫:
(2)風乎舞雩:
(3)曾皙后:
(4)赤也為之小,誰能為之大:
3、指明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并翻譯:
①毋吾以也:
②不吾知也:
③則何以哉:
④可使有勇:
⑤異乎三子者之撰:
4、翻譯下面的句子。
(1)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2)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作業鞏固
1、解釋下列一詞多義
以
以吾一日長乎爾()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毋吾以也()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不宜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爾
以吾一日長乎爾()
問君何能爾。()
子路率爾而對曰()
鼓瑟希,鏗爾()
乎
以吾一日長乎爾()
攝乎大國之間()
異乎三子者之撰()
浴乎沂,風乎舞雩()
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方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六七十里()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方欲行,轉視積薪后,()
如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方六七十里,如五六十里()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權將如吳()
不動如山()
夫
一夫不耕,或受之饑()
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夫戰,勇氣也()
夫子何哂由也()
則
《論語》六則()
居則曰“不吾知也。”()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唯求則非邦也與些()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徐而察之,則上皆石穴罅說()
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
而
蟹六跪而二螯()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余知而無罪也()
與
夫子喟然曰:“吾與點也”()
唯求則非邦也與()
失其所與,不知()
遂與外人隔絕()
生三人,公與之母()
2、課外摘抄孔子名言,你該如何用批判和繼承的眼光對待儒家思想?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4
一、教學內容
語文人教版第十八課《雷雨》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初步感受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過程與方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情感態度價值觀:聯系生活,培養學生觀察天氣變化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感受雷雨的情景
三、教學難點
聯系生活感知,有感情地朗讀雷雨前的描寫。
四、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出事天氣預報出現的各種符號。(同學們,如果我們想知道第二天的天氣,我們經常會看天氣預報,那這些符號表示什么呢?)最后一張是雷雨。
2、你們知道雷雨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關乎雷雨的課文。出示課題、齊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標出自然段,畫記不認識的生字。讀完后和同桌討論,課文寫了雷雨那些時候的景象。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分別是哪些自然段。(老師參與討論)
2、指名學生回答。
雷雨前(1-3)雷雨中(4-6)雷雨后(7-8)
三、精讀課文
(一)雷雨前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雷雨前會有怎樣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老師進行引導,如:雷公公打起了烏云寶寶的屁股,烏云寶寶嚇得跑起來了。)
2、指名個別學生說。
3、老師這里有一副畫,看看畫上面都有些什么呢?他么有些什么樣的變化?學生觀察圖(烏云、蜘蛛、蟬等等,)
4、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叔叔寫了雷雨前什么樣的景象?
①滿天的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樹上的葉子一動不動,蟬一聲也不叫。
a.畫記“黑沉沉”和“壓”,結合圖和表演壓來體會云層很厚很低。
b.比較句子“樹上的葉子一動不動,蟬一聲也不叫。”和“樹上的葉子不動,蟬不叫。”強調沒有一絲風,天氣很悶熱。
②忽然一陣大風,吹得樹枝亂擺。一只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
a.找出這段話中的`動詞。(請所有小朋友都站起來,現在你們都是操場上的大叔,忽然刮過來一陣大風。)
b.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蜘蛛從網上垂下來的畫面。你覺得哪個字用得特別好。為什么?結合圖進行講解。
③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響。
兩個“越來越”寫出了閃電、雷聲在不斷加劇。我們還可以說“越來越()”
5、打雷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什么呢?(滲透安全知識)
總結:雷雨前描寫了哪些景象?用兩個字形容雷雨前你的感受
天氣悶熱得沒有一絲風,到最后電閃雷鳴,你能讀出這種變化嗎?
(二)雷雨中
1、默讀4-6自然段,想象一下雷雨時的情景。
2、觀察黑板上的圖,你看到了什么?
3、找出這些自然段描寫雷雨變化的句子。
雨下起來了--雨越下越大--漸漸變小。
4、品讀句子
①嘩,嘩,嘩,雨下起來了。
從嘩嘩嘩你體會到了什么?(雨下得很大很急。)
②從窗外望去,樹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說明雨下得非常大)
③漸漸地、漸漸地,雷聲小樂,雨聲也小樂。
為什么要用兩個漸漸地?你能讀出這種變化嗎?
(三)雷雨中
1、看老師黑板上的這幅掛圖,雷雨后,你看到了哪些景象?(彩虹、蜘蛛、青蛙等等)請用有沒的語句說一說。
2、品讀句子。
①一條彩虹掛在天空。
仔細思考,作者叔叔為什么要用“掛”這個字來買描述彩虹。
②蜘蛛又坐在網上。
從坐字體會蜘蛛在雷雨后悠閑的心情。
3、雷雨后,寫了哪些景象?請你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這幅畫里的小男孩,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帶著這種心情來讀一讀課文。
(四)思維拓展
1、游戲一,大家來找茬,觀察這三幅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通過他們景象的不同雷雨的特點之一:變化快)
2、說一說,這三幅圖,你最喜歡哪一副,為什么?(不僅增強學生對課文的認識,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能力,提高語文素養。)
五、作業
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畫畫、寫作文)描述出雷雨前或雷雨中或雷雨后的景象,下節課跟同學們一起分享。
五、教學板書
18雷雨
雷雨前(1-3)悶熱
雷雨中(4-6)恐懼
雷雨后(7-8)愉快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
1、教學目標
1。學習詩歌的“三美”原則;
2。有感情的誦讀詩歌并理解意象“紅燭”的作用;
3。感受詩歌蘊含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和愛國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通過“意象解構”的方式進行對比,幫助學生領悟“蠟炬”和“紅燭”兩個意象在象征內涵與所寄情感上的不同以及詩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不同。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教師從“意象”這個概念的解析入手,幫助學生領悟同一個物象被不同的情感包裹,也會形成不同意象的原理,嘗試用舉例的方式,引發學生思考“蠟燭”這個物象在李商隱和聞一多的詩中,所形成的意象有著怎樣的不同,也就是“蠟炬”和“紅燭”的不同。
2、寫作背景
《紅燭》這首詩寫于1923年,當時詩人聞一多正準備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詩集,他在回顧自己數年來的理想探索歷程和詩作成就時,寫下了這首名詩《紅燭》,將它作為同名詩集《紅燭》的序詩。
3、作者介紹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湖北浠水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學者和民主戰士。幼年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1913年考入清華學校,1922年畢業后赴美留學,研習繪畫、文學。1923年出版詩集《紅燭》。1925年回國,歷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武漢大學、青島大學、清華大學等校教授。1928年出版第1二部詩集《紅燭》。1946年7月15日被國民黨特務殺害,用自己的鮮血譜寫了愛國主義的不朽詩篇。聞一多的詩歌表現了對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的痛恨,抒寫了對祖國和人民命運的深切關注,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藝術上,聞一多的詩歌想象奇特,結構整飭,形式整齊,音節和諧,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
4、題目解說
紅燭:
紅色的蠟燭,多用于喜慶,如壽星像前,洞房內。
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詩是托物言志的詩歌,通過對事物的詠嘆體現人文思想。詠物詩中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墓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原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現作者的生活情趣。
5、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1)對紅燭的贊嘆
第二部分:(2—7)對紅燭奉獻精神的謳歌
第三部分:(8—9)對紅燭精神的總結
6、全文分析
1、什么是紅燭?
紅色的蠟燭,多用于喜慶,如壽星像前,洞房內。
2、從詩歌題材的特點來看,這是一—首什么題材的詩?這種詩有什么特點?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詩是托物言志的詩歌,通過對事物的詠嘆體現人文思想。詠物詩中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現作者的生活情趣。
3、李商隱的詩句“蠟炬成灰淚始干”放在開頭,有什么作用?
“蠟炬成灰淚始干”是全詩的引子,詩的主體部分就是扣住“灰”與“淚”《“自焚”與“流淚”)分兩層來展開抒情的。
4、詩歌以問答的形式展開抒情,一共有幾處問?問什么?
三處問:
第1節為第一問:紅燭為什么這樣紅?
第2節為第二間:紅燭為什么要自焚?
第6節為第三問:紅燭為什么要流淚?
全詩以詩人對“紅燭”的心跡交流為線索,用問答的形式展開詩意,抒發詩情,顯示了詩人對人生真諦、對詩歌創作宗旨的求索過程和結果。
5、小結:本詩共九節,開頭一節著眼于紅燭的顏色,將紅燭精神集中在一個“紅字上面,凸現了紅燭的總體形象,由紅燭形象即刻聯想到詩人自身,“物”與“我就完全交融起來。最后一節歸結到“莫問收獲,但問耕耘”這樣一個哲理,也就是將紅燭精神歸結到一種徹底奉獻的人生哲學,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全詩將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一句詩“蠟炬成灰淚始干”作為引子,詩的'主體部分就是扣住“灰”與“淚”分兩層來展開抒情的。全詩以詩人對“紅燭”心跡的交流為線索,用問答的形式展開詩意、抒發詩情,顯示了詩人對人生真諦對詩歌創作的宗旨求索的過程和結果。
7、寫作特點
《紅燭》比喻、擬人、象征手法運用巧妙。抒情的感嘆詞“紅燭啊"多次出現,把紅燭當人來寫,詩人問它的身軀從何處來,問它的靈魂從何處來。“風”比喻惡勢力,“監獄”比喻禁錮人的封建制度。紅燭要燃燒,燒破世人的空想,燒掉殘酷的監獄,靠自己的燃燒救出一個個活著但不自由的靈魂。文中的紅燭象征滿懷赤誠和熱情,朝著理想中的光明之路邁進,即使犧牲也在所不惜的青年。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的教學設計03-01
高中語文《登高》教學設計12-29
高中語文《雷雨》教學設計01-25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05-17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02-18
高中語文《師說》教學設計03-04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熱門】04-25
(熱)高中語文教學設計12-25
人教版高中語文《雷雨》教學設計01-03
新版高中語文教學設計01-28